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艺术线雕的原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师范院校美术教育 浮雕课程 造型 形体
一
浮雕是最古老的视觉形式之一。它是被限定了里面的起伏高度,介于三围立体圆雕和二位平面之间,利用光影远离和视错觉造成立体空间感觉的雕塑艺术表现形式。美术教育中的浮雕课程多作为一门选修课程设置在综合绘画方向的班级,这正是由浮雕的特点所决定的,以为综合绘画提供一个更为广泛的表现形式提供借鉴。因此,浮雕教学往往以其独有的特色引起众多学生的兴趣,但同时也由于浮雕制作的难度较大,对学生的基本造型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通过近几年的美术教育改革,师范院校设立了自己的绘画专业,同时也设置了雕塑基础教学和部分的浮雕课程,旨在帮助学生用立体造型的办法体会造型,对提高学生的二维造型思维是很有帮助的,也是科学合理的。总的来看,美术教育中的浮雕教学,是作为一门补充课程出现的,但是浮雕本身的悠久历史和独特魅力,无论是在提高学生的基本造型能力,还是在提高艺术综合素养上,作用都是巨大的,彰显着其独特的魅力。
二
从传统意义上讲,浮雕一般要依附于一个承载体,如山体的岩壁、器物的表面、建筑的墙面等。它在受限制的立面上,通过空间压缩的造型手法,展现丰富多彩的内容。虽然这种空间压缩形式相对来说限制了多角度观看的可能,但也因此而形成独特的艺术语言和造型手法。相对于圆雕的全空间,没有透视、未经压缩的实在形体,浮雕是在平面背景上通过压缩形象空间比例,利用光线制造出三维立体的视觉感受的。但同时,与平面绘画相比较,再薄的浮雕也有体积的三维的形态,即使同样是运用透视法,它们在处理方法上也有很多不同之处。空间处理的平面化,内容表达的时间并列化,特殊的光影要求,材料的相对永久性,是浮雕艺术的四大特色。
早期人类通过朴素线刻的原始浮雕记录现实生活,模仿自然形象,表达对自然神灵的崇拜,达到某种心理暗示和威慑作用。规整的几何形式和对自然的敏锐观察,二者的和谐统一是古埃及艺术的突出特点。在浮雕语言形式上,两河流域的浮雕以侧面影像特征的概括提炼为基本形式,同时,更对人物、动物形象的结构特征进行了装饰性的概括处理。与其他文明中的浮雕形式不同,中国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浮雕以器皿为载体,通过具有象征性的、几何符号化的图案纹样,来象征王权的威严,是一种典型的平面化装饰处理方式,空间的层次处理也以单层为主。古希腊浮雕继承了古埃及和两河流域的制作规则,但古希腊人的审美观念追求自然、真实。古希腊人的“求真”精神与“逻辑”的思维模式,创造性地解决了空间处理上的平面化问题,即运用压缩法使形体、空间层次、构图,摆脱了“别扭”的束缚,布局变得明确而均衡。中世纪宗教传播在很大程度上要采用图说形式,而浮雕恰恰具备较强的叙事性,因此被广泛采用。在印度,浮雕可以说是异质文化的产物,对其影像最大的是波斯和古希腊的浮雕艺术。文艺复兴时期,随着人文主义精神指导下的艺术标准和观察方法的变化,艺术家掌握了“透视法”,极大地推进了对浮雕语言形式的探索,浮雕的构图以单块的场景浮雕为主,即一个场景通过一个视点来安排人物情节的变化。由于透视法可以在较薄的浮雕中表现空间深远的场景,因而使浮雕放置的位置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精神和视觉原理上的突破,为近现代欧洲浮雕的内容、形式,以及复杂构图的处理等问题打下了基础,可以说,欧洲近现代浮雕就是在此基础上逐渐演变的,开始由“为宗教”转向“为君主”,为城市的公共环境发挥作用。浮雕形式语言的运用综合性强,形式多样。宗教题材逐渐被反映现实生活的现实主义风格所取代,原本需要通过附属于载体来表现内容的浮雕,逐渐成为独立的艺术形式。
三
师范院校美术教育的浮雕课作为一门选修课,除了了解浮雕的发展历史外,更要求学生掌握浮雕的语言原理和基本的制作方法。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就是学生对于浮雕语言原理的理解和掌握。我们应该从最基本的造型元素开始,围绕这些基本元素安排课程进度并提出针对性的要求,让学生通过特有的课程安排来把握浮雕的基本造型语言规律。
那么什么是浮雕的基本造型元素呢?其实浮雕跟圆雕一样,首先是体积,有体积,就会有空间、形体等相应的变化。浮雕只不过是把形体、空间压缩了,压缩后的形体、空间变小了,也就相应产生了浮雕自己的造型规律。浮雕的基础教学主要是要求学生掌握浮雕的起位线、比例压缩和平行无透视观察等浮雕基础造型语言,能够自如地驾驭这些语言形式,才能够在此基础上进行浮雕的创作教学。相对而言,起位线和平行无透视观察好理解和掌握,难点在于比例压缩的问题,这对于造型能力相对有限、对造型本身控制有难度的美术教育专业学生来说,是需要多花费些精力和耐心来反复引导和强调比例压缩的问题。在有限的厚度中表现形象的立体空间,其关键就是体积压缩,这是浮雕的一个很重要的元素。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我们在浮雕板上做一个圆球,如果将圆球直接放在板上,它就是个圆形球体。如果将球切成半个放在板上,它给人的感觉就是半个球体,这种做法还不是浮雕。现在将球压扁放在板上,球的边缘部分和底板之间有个空间能使人感觉它是个完整的球,这才是浮雕。通过它,我们可以很直观地理解浮雕的压缩原理。一个球体是这样,一个人物,一组人物也是同样的道理。因此在浮雕中按比例压缩形体,是浮雕造型语言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压缩得越多,浮雕就越薄,反之就厚,是高浮雕。
学生往往在造型的过程中忽视的问题是不按比例压缩,可能前后空间的压缩比例刚好是相反的。这样出现的形体呈现不合理的形体状态,一个正确压缩的形体是可以转换成圆雕的,空间和形体关系则是别扭和错乱的。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经常检查浮雕的侧面,以便随时弥补正面制作浮雕的视觉误差。起位线是开始构成浮雕造型的最低水平线。起位线的作用主要是为了加强人物物体与背景的空间感。圆雕是没有透视的,但介于圆雕和绘画之间的浮雕是有透视浮雕和无透视浮雕之分的,其中无透视浮雕是浮雕造型中非常基础和重要的形式,通过它可以很好地理解和掌握浮雕造型语言的基本规律。平行无透视观察是指在非固定视点下看到的自然形体状态和现象,它是结合了逻辑分析与视点观察变化而呈现的浮雕形体空间状态。正确地把握了浮雕的这三个元素是美术教育浮雕课程的中心任务,在此基础上可以安排学生进行适当的古代传统浮雕的临摹和创作练习。
美术教育中的浮雕课程虽然不是必修课,但对学生无论在基础造型的理解练习上,还是艺术素养上的作用都是不可忽视的。不仅仅有助于通过三维造型理解二维造型,更透彻把握形体规律,在油画的厚薄处理和综合材料画上的处理材料高度上的借鉴作用也是明显的,所以在教学中,我坚持严格要求学生务必掌握浮雕的基本语言规律。
关键词:立体构成;形态;展示设计;视觉之美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6-0188-01
立体构成也称为空间构成。它是一门研究在三维空间中如何将立体造型要素按照一定的原则组合成赋予个性的美的立体形态的学科。以一定的材料、以视觉为基础,以力学为依据,将造型要素,按照一定的构成原则,组合成美好的形体。其任务是,揭开立体造型的基本规律,阐明立体设计的基本原理。
立体构成的过程是一个分割到组合或组合到分割的过程。任何形态可以还原到点、线、面,而点、线、面又可以组合成任何形态。这种由二维平面形象进入三维立体空间的构成表现,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联系的是:它们都是一种艺术训练,引导了解造型观念,训练抽象构成能力,培养审美观,接受严格的纪律训练;区别的是:立体构成是三维度的实体形态与空间形态的构成。结构上要符合力学的要求,材料也影响和丰富形式语言的表达。立体是用厚度来塑造形态、它是制作出来的。同时立体构成离不开材料、工艺、力学、美学,是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体现。
立体构成是对实际的空间和形体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和探讨的过程。在立体造型中首先需要明确一个概念,即形态与形状的区别,平面造型中我们称平面的行为形状,这个形状是物象的外轮廓。在立体造型中形状是指立体物在某一距离、角度、环境条件下所呈现的外貌,而形态是指立体物的整个外貌。即形状是形态的诸多面向中的一个面向,形态则是诸多形状构成的统和体。形态是立体造型全方位的印象,是形与神的统一。
作为研究形态创造与造型设计的独立学科。所涉及的学科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工业造型、展示雕塑、广告等设计行业。除在平面上塑造形象与空间感的图案及绘画艺术外,其它各类造型艺术都应划归立体艺术与立体造型设计的范畴。它们的特点是,以实体占有空间、限定空间、并与空间一同构成新的环境、新的视觉产物。由此,人们给了它们一个最摩登的称谓:“空间艺术”。
立体形态的生成本质是透过外力作用和内力的运动变化所构筑的,形态构成就是以形态要素或材料为素材按照视觉效果力学或精神力学原理进行组合,进行立体创造的设计构想。是立体构成要素点、线、面、体的移动、旋转、摆动、扩大及扭曲、弯曲、切割、展开、折叠、穿透、膨胀、混合等运动形式之空间构成。
展示设计的本质是人为环境创造空间运用和场地规划的艺术。因此,展示设计所面对的是:展示道具的形态塑造和布置,色彩的运用及灯光照明布置,以营造出特定文化背景下的艺术气氛及环境;通过空间的划分、联系,从而对人为活动进行引导,创造人与人,人与物之间舒适、轻松的活动空间和交流空间。
在展示设计的过程中,空间运用和立体造型是两个不可回避的课题,这和在立体构成中所讨论和研究的原理规律是相一致的。
展示设计中的形式美是将展示空间设计造型观念转化为审美实体的重要环节,是展示设计作品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的复合体。“美的形态表现是将美的内容显现为具体形象的内部结构和外部形态的一个过程。”美的内部结构是内在形式,美的外部形态是外在形式,即艺术的形式美,它是给予观者视觉的第一印象。展示设计是表现方式上的一种设计,设计的变化也显现为一种形式上的变化。在众多的形式美要素中,集合形态被充分地运用于展示设计中去,并创造出丰富多彩的视觉效果。
关键词:浮雕形体空间企位透视
浮雕艺术在中国当代城市建设和城镇城市化进程中,应用得越来越多,越来越广泛。作为社会和公众所乐于接受的艺术形式,目前浮雕艺术作品在创作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还存在着一些认识上的偏颇。长远来看,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我觉得还是应该从教育入手,从学生入手。以下结合本人在教学和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展开对浮雕艺术教学的课题研究。
浮雕作为雕塑艺术中的一种造型语言和形式,有它特有的塑造方法,它是在有限的塑造空间里对自然物象进行体积上的合理压缩,并通过透视和错觉等方法向人们展示较抽象的空间效果。由于浮雕是在第三度空间上经过了压缩,立体的形象被压扁,形体上也见薄,所以又往往容易被人错误地认为浮雕就是“圆雕的一半”。不少本专业的学生开始也认为:浮雕头像写生就是塑造模特那所能看到的半边头形。因此,所做的形象好似半面圆雕头像贴在泥板上,不仅厚度上越做越高,立体感空间感也不强。究其原因,还是没有真正地理解和认识浮雕,以及浮雕的正确压缩。那么,浮雕和“圆雕的一半”有什么区别,怎样才算真正的理解和认识浮雕?
一、 浮雕的形体和空间
雕塑的形式语言是形体。而所谓形是我们在观察物体时,用眼睛去把握这个物体的基本特征。无论物体如何放置,或者放在何处,其边缘的轮廓便揭示了它的形。而认识客观物体,也只有将其形和体结合起来,才能得到一个完整的知觉概念。摩尔曾说过:要加强对任何形体的“三度空间感”,主要是“深度的距离感”的训练,要从理智和感情上进一步努力去体会一个立体在全部空间中的变化,要在看这一边的同时想到那一边,看一个物体,要在脑子里好像围着四周进行观察,不要满足于感受那看到的一面。摩尔对形体和空间的论述,虽然泛指雕塑而言,但圆雕和浮雕同理。浮雕再薄,它的形式语言也仍然是形体,也和圆雕一样都是在通过塑造形体来表现物象完整的空间关系,并且在对形体和空间的认识上也应该是一致的,都是以尊重物象的客观空间存在与真实感为目的,只是在形体的表现和观察方法上有所不同;圆雕是以真实的三度空间的形体来塑造和表现空间的。而浮雕的表现形式决定和限制了它的厚度,因此,它是在有限的凹凸起伏上,依据透视原理,通过压缩,在视觉上产生一种立体的空间效果。然而,尽管浮雕在体积上经过了压缩,但这并不影响它所塑造的整体形象和完整的空间关系的目的。那么,这所谓的整体形象,也就不仅指我们在观察物象时所能看到的一半,同时还包括看不到或者说被遮挡的另一半。要承认这一半也是客观存在,也是我们所要塑造的物象的整体组成部分。甚至,浮雕所要表现的空间还不只是形体空间(实空间),还要表现形象所处的环境空间(虚空间)。因为浮雕的形象是塑在底版上的,所以还要塑造和表现出这个形象后面的环境背景,以及与背景之间的空间距离,这也是对浮雕的最基本的要求――立体感和空间感。我们常见的长城纪念币就是很好的例子,设计者把万里长城的风景图案表现在厚度不到1mm的币面上,气势磅礴的长城,远近错落的烽火台,宽阔的景深,显得很有立体的空间效果。由此可见,浮雕的立体感和空间感表现的成功与否并不取决于它的厚度。
二、浮雕的“企位”和透视
由于浮雕的厚度限制了它的塑造和展示空间,尤其浅浮雕接面造型,要想使形体感鲜明,就要依靠“线”来加强轮廓形象,浮雕通常是用“企位”来表现外轮廓线的。“企位”就是指浮雕形象的外轮廓以及前后层次的轮廓和背景之间垂直突起的立面。“企位”的高低往往决定了浮雕的薄厚与外轮廓线的清晰度,同时,“企位”在浮雕里还是表现空间和距离的重要手段。由于浮雕对形体进行了压缩,而在被压缩了的浮雕上,为了表现一个形体与另一个形体的前后的重叠和遮挡关系,就要利用企位线来处理。因此也可以说,在浮雕中前后两个形体之间的企位线的高低不同,也就表示了两个形体之间的空间距离的不同,没有企位就没有了形体的厚度,更谈不上要表现的空间和距离了。因此,真正的浮雕和“圆雕的一半”的区别之处也就在于看它有没有企位的表现;一个是在有限的塑造空间里,虽然形体压缩了,但仍表现了物象应有的整体形象及视觉上的立体空间效果,靠的就是企位。而另一个,虽然把形体塑造得很厚,但却只表现了物象的一半,就是没有很好的运用企位。因此可以看出,只有通过企位才可以把物象那看不到的另一半的体积厚度感表现出来。这就是企位在浮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也是浮雕这种表现形式所独有的空间表现方法。
除此之外,被压缩了的浮雕要把立体的空间效果表现出来,还要靠透视。因为浮雕被压缩后,形体在厚度上不足的感觉是靠透视来弥补的。可以说理解和认识浮雕,就要首先理解和认识透视。然而,在初次上浮雕课时,做惯圆雕的同学还往往只习惯于用真实的形体来表现厚度,而不善于在泥上做透视,这种观念是需要转变的。这也是浮雕和圆雕最重要的区别之一。圆雕在写生时,是多角度的观察,为了看清形象的全貌,要想尽办法去观察每个面。因而在上课时,不仅要设置模特转盘,学生还要不停地对着模特前后、左右、上下、仰视、俯视的转着看。而浮雕写生却是在固定的视觉角度上观察,只能看到形象的前半部分,后半部分是被遮挡了看不到的。那么这就要在塑造上客观的表现:看到的部分要塑其形,看不到的要留其量,所谓的“留其量”,就是适当地留出一定厚的企位,来表示这个形体的完整厚度和空间距离,从而在视觉和影象上达到立体的空间效果。
其实,浮雕之难就难于透视,而人们对浮雕透视的难以理解,又在于它的立体。因为在一般造型训练中,三维的训练掌握起来要比二维难度大些,透视也是如此。接受过素描训练的人掌握平面透视并不难,而在泥上做透视感觉就不那么容易了。教学中也发现:学生在浮雕写生开始的画稿阶段,透视先是随着构图用刮刀画到泥上的,因为还是平面的,这时的透视一般“画”的还都比较正确。而随着浮雕整体步骤的深入和厚度层次的增加,开始逐渐走向立体时,透视也就慢慢随之消失,最后,浮雕形体的透视效果就被圆雕的真实厚度所代替了。由此可见,只接受过素描和圆雕训练的学生,在浮雕的空间表现上还仍然只习惯于两个极端:要么完全平面化的透视处理,要么用圆雕的真实体积来塑造,而对介于两者之间的表现形式和透视的处理还不是那么被理解和认识,或者说有所认识但表现起来困难。因此,要处理好浮雕的透视关系,只有通过训练,多动脑筋、多分析、多研究,去加深理解和认识。我总结了一条做浮雕透视的经验:就是从画稿到浮雕的层次深入,应遵循近厚远薄、近大远小、近实远虚的规律,透视在平面的基础上,只加深和调整薄厚层次与起伏,而轮廓线应始终保持不变。
关键词:卡通雕塑 空间 空间造型能力 虚拟三维空间
雕塑已经成为动画、游戏产业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雕塑应用在动漫教育领域中被称为卡通雕塑,可见,雕塑与动漫产业及教学的亲密关系,无疑卡通雕塑已经是具有时代意义的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卡通雕塑与传统雕塑在应用领域上有所不同,但从本质上来讲,卡通雕塑与传统雕塑都要求制作者具备三维空间造型能力。数字时代催生了新动画艺术创作的形式――三维数字动画设计,它运用计算机在虚拟的空间中讲述故事,塑造角色,三维动画模型的制作重在掌握虚拟三维空间的造型能力,这是对以雕塑为训练途径来培养真实三维空间造型能力所提出的一个新课题。
一、卡通雕塑和空间的概念理解
卡通雕塑,是指以立体动漫游戏等视觉艺术为载体的造型艺术。运用雕、刻、塑3种创制方法完成作品的创作。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的可视、可触的动漫艺术形象,借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的审美感受、审美情感、审美理想。
辞海中的“空间”,是将空间与时间放在一起进行解释的,认为“是一种物质的存在形式,空间是物质的广延性;时间是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和顺序性。同物质一样,它们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客观实在,是永恒的。人类最初是先获得一种空间经验,随着这种经验的不断积累,形成多种空间经验,然后又在多种空间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多种空间概念”。通过塑造物象本身来确定它所占有的特定空间,可以将空间分为“正空间”与“负空间”。“正空间”可以理解为物象本身所占有的空间;“负空间”可以理解为物象之外的空间。有了这样的理解,非常有利于我们在塑造形体时把握造型的准确性。可以这样说,形体因为有了空间才变得有意义,空间因为有了形体才变得生动。
二、以卡通雕塑为基础,练就空间造型的能力
卡通雕塑是一种造型活动,是创造纯粹的立体或空间形态。雕塑家对物象的艺术表现,不管是平滑还是粗糙,都是由结构支撑起来,所以,空间造型是对形体结构最基本的造型语言熟练地综合应用。点、线、面、体是最基本的空间造型语言,在此基础上通过艺术家对美的理解及艺术家自己的修养,可以创作出千变万化的作品,所以,空间造型能力是对造型语言,即点、线、面、体的游刃有余运用的能力。同时,空间造型能力还应建立在对人体、物象结构的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这是对卡通雕塑设计师最基本的素质要求。具备空间造型的能力,就是能够在空间中表现体积、结构,完成对形体结构的准确表现,表达艺术观念,做到驾轻就熟地表现对象。通过正确的锻炼,采用立体的观察方法,多角度观察物体,透过看得见的表面空间,理解看不到的空间结构的穿插原理,抓住物体的造型结构本质,进而形成空间造型的意识,在具备了正确观察和思维方式的基础上,通过雕塑来表现物象。就艺术创作者所创作的艺术造型空间,即艺术形象的现实空间而言,艺术创作者,一方面会精心考虑与推敲该造型的空间占有性,也就是一件卡通雕塑作品在有限的空间内其形态如何,动势、比例以及形体局部与整体、局部与局部的比例和结构关系等;另一方面,艺术创作者就这件卡通雕塑作品的创作意图、创作理念、创作思维及创作技巧的应用与体现,都凝聚在艺术造型之中,即艺术造型的现实空间之内。
对于空间造型能力的培养与锻炼不能是被动的、机械地接受,而应在掌握二维造型的基础上,积极地去探求在不同的角度、不同动态、不同情感状态中了解肌肉结构的变化,然后在作品中加以表现,如庖丁解牛一般,经过反复实践,掌握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事得心应手,运用自如。在此基础上,还要锻炼默写,凭记忆和对空间中结构的理解进行创作,加深对结构的理解,在实际的艺术创作中运用夸张、变形、组合、嫁接等方式完成对新的作品的创作。
卡通雕塑艺术创作的目的,一是为了实现创作者的创作意图,倾诉和抒发创作者的情感――对生活的体验,对文化的内容、形式及内涵的深刻认识;二是为了与艺术欣赏者进行思想、情感的交流;三是揭示人类文化生活中的闪光点,体现某种生活哲理,表现人类文化生活中值得褒贬的事物等。创作者常常将创作意图和目的赋予自己创作的卡通雕塑作品中。
三、由真实三维空间向虚拟三维空间过渡
具备现实空间的造型的能力后,还应该完成由现实空间到虚拟的空间的造型转化。事实上,在实际空间卡通雕塑制作或欣赏卡通雕塑作品的过程中,现实的作品在观者的脑海里已经有了立体的造型,就是观念性的形象,即想象的造型,当然,不同观者的身份、职业、审美意识,乃至不同的文化水平所形成的在想象空间中的造型又有所不同,这种在头脑中的鲜活空间,实际上就是虚拟的空间,每个人都有想象的虚拟空间。比如,当看到秦始皇兵马俑的时候,当置身于形态各异而又逼真的陶俑中的时候,我们脑海中往往会形成对角色空间的时代想象,这应该就是作品带给人的虚拟空间的想象,形成了形象的记忆。这种记忆在想象的无限空间中占据了一小部分,在一定的创作思想的指导下,综合想象空间的形象,就可以进行艺术的再创作。
四、“大美术”时代背景下的空间造型元素的发展变化
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与造型艺术相结合成为当下一个现实的话题,各个门类的艺术不再是“独行侠”,而是相互结合、相互影响。这是一个“大美术”“大设计”的时代,声、光、电、影像等元素的加入丰富了造型艺术的功能。上海世博会是一个鲜明的案例,多媒体介入使雕塑的创作有了新的语言,同样也给创作者带来新的创意思维,使设计师对空间造型素材来源有了新的认识。灯光的冷暖、虚实组合可以划分空间,可以营造氛围,同样运动和声音在雕塑作品中也得到了诠释。
总之,卡通雕塑作为空间造型的艺术形式,可以很好地锻炼设计者对空间结构的理解、在空间中造型,锻炼空间造型所必备的形体结构穿插组合,培养正确的空间造型思维方法,可以为在虚拟三维空间中的造型能力的发挥奠定基础。
(注:本文为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基于卡通雕塑的三维空间造型能力的培养》阶段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0C0042。)
参考文献:
[1]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缩印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
[2]王海生.从现实空间到想象空间――试论雕塑艺术形象的审美张力[J].美术大观, 2009(9).
看中上海玉雕创作氛围
出生于安徽的王金忠从小就喜欢绘画,1994年,一个偶然的机会,高中刚毕业的他进入一家玉雕厂学习玉雕,一年后,他来到了扬州,继续学习,1997年。经过深思熟虑,他来到上海发展。对于选择上海作为将来发展的基地,王金忠说,主要是看到上海玉雕界良好的氛围,希望通过在上海的学习,能够得到更快的进步。
初来上海,他进入一家私人玉雕厂工作,什么题材的玉雕都做,后来,他把重点放在了花鸟和人物题材的创作上,对于此种转变,王金忠说,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面面俱到,只有在某一领域下更多功夫,才能形成个人独特的风格,而这种风格的确立对于玉雕行业是很重要的。现在好的原料越来越少,玉雕师应该尽量把每一块玉的特质都体现出来,不要糟蹋了这些珍贵的玉料。”
工厂的工作必定有一定的局限性,无法充分发挥出自身的潜力,和大多数玉雕大师的创业历程一样,经过在玉雕厂的锻炼后,为了开辟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2003年,王金忠成立了自己的个人工作室。
工必灵巧 料必完美
王金忠擅长花、鸟、人物的雕刻,他的作品大多选择带皮色的和田子玉,通过对皮色的巧妙处理和运用,既体现出了材质本身的特质,也让作品焕发出了夺目的光彩。成立个人工作室以后,王金忠在创作中力求作品没有太复杂的工艺,但视觉效果强烈,人物表情传神,花鸟构图美观,特征明显,充满了动感,给人以美的享受。
王金忠说,玉雕创作者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丰富自己的人生积累,这样才能创作出神、形兼备的艺术作品。而自己也在不断朝这个目标努力着
对于皮色的处理和运用,王金忠也有自己的独到之处。经过他的再创作,每一块玉石的皮色都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作品更加情趣横生,俨然一副世间景象的浓缩版。他认为,玉石的皮色是上天赐予的,留住玉料的这种别有一番风味的纯天然美,作品不仅有传统的静态美,更有立体的动态美,动静结合,浑然天成,观赏性和艺术性都很高。
近几年,王金忠在创作中,也在有意识地把人物与花鸟进行有机地结合。他认为,创作玉雕人物作品,其景物陪利在作品中占有一定的位置。在体现传统文化和审美情趣的同时,运用动物、植物作点缀,或用谐音寓意等艺术语言象征性地表达出来,都能极大地丰富作品的艺术内涵。在创作中,他讲究主体和陪衬的协调、自然,王金忠这次的获奖作品《云龙戏珠》,巧妙运用皮色,符合他作品一贯素雅简约的风格,评委说,王金忠的作品素雅、灵巧,把艺术的美感和精致的雕琢工艺完美地结合起来,在传统基础上进行创新,作品充满了浓郁的文化气息。
凡是看过王金忠作品的人,都会被他的选材所折服,他所选用的都是材质上好的和田子玉,无论是白度、细腻度、油润度都称得上是上品。他说。自己对材料的选择是很苛刻的,所选用的原料必须是和田玉,皮色也必须是真皮。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好料配好工,才能出精品。有人认为王金忠一定要选择完美的和田籽料,是因为心虚,以料的美补工艺的缺陷。王金忠解释说,其实在圈内确实存在着这样的事实,但是把好料做坏的人也比比皆是,真正的藏家不会因为料好工差而去收藏它。现在全国性的玉雕评奖百花奖、天工奖也不再以玉石本身的材质和玉雕工艺的精细程度作为唯一的评判标准。现在更侧重设计理念和观念的创新。他认为,在这些全国性评奖的影响下,自己的创作理念也在发生着变化,创作风格也在有意识去创新、挖掘玉雕创作的新内涵。
学习国画提升个人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