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业发展问题及现状

农业发展问题及现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业发展问题及现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业发展问题及现状

农业发展问题及现状范文第1篇

一、前言

农业发展是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理论界和农业经济工作部门极为关注的一个热点,是关系农村深化改革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课题[1]。建国以来,几次改革都从农村开始,从生产合作社到的家庭联产责任制,现今总理进行改革的重要一环就是城镇化,而城镇化建设的关键仍是农村,因此探究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对策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区概况

阜南县位于安徽西北部,淮河上中游结合部,辖29个乡镇,国土面积1768平方公里。辖区内有耕地154万亩,可开发水面近17万亩。人口155.3万。全县地处亚热带和暖温带的过渡带,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温度15℃左右,年平均降水量900mm左右。境内土壤肥沃,雨量适中,光热资源丰富,适合各类农作物和各种植生长,是全国重要的粮食、棉花、黄牛、生猪、山羊、柳编、油料、禽蛋、水产品及辣椒、蔬菜生产基地县。

阜南县是典型的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生产大县,受特殊地理位置的影响,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频发,农业生产基础薄弱,发展缓慢。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抓住国家支农强农的机遇,围绕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繁荣,大力实行农业产业化战略。

三、阜南县农业发展现状分析

阜南县近年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不断升高。这些变化与近年来政府重视农业结构合理调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政府合理的调整农业结构,鼓励农业科技创新,加快构建农业产业化体系等措施。都会促进农业效益的提高,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

但是当我们将从2008年至2012年之间的农林牧渔业生产值状况对比来看,可以发现林业的生产值一直处于增加的,而农业、牧业和渔业波动比较大,而农林牧渔服务业属于2003年刚纳入统计范围的也在逐步增加,对总的生产值的影响逐渐增大。

四、阜南县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结构问题

从阜南县农业总体特点来看,该县以水稻种植为主,种植结构单一,高效经济作物较少,而养殖业从总体来看多以独门独户的家庭养殖为主,还远说不上强大,且集约化程度低。在品种结构上,该县农畜产品品种不够多,当地特色没有彰显;而当地生产的农业产品中只有少量绿色产品,缺乏高质量,高标准的优质农产品,总体上缺乏强劲的市场竞争力。

(二)劳动力素质问题

农业劳动力科技素质低。随着经济的发展,阜南县农业劳动力源源不断地向外输出,而输出的劳动力基本上属于文化程度较高的青壮年劳动力,这直接降低了当地农民的科技水平,导致农民接受新技术和科技知识的总体能力不强,从而使农产品的技术含量低,市场竞争力弱。

(三)农业科技水平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兴农的意识也被多数农民所接受。同时,在科技兴农这方面工作也遇到了瓶颈。由于政府对这方面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农村严重缺乏专业农业科技人才、科技投入严重不足、科研与农业的结合力度不够等原因造成农业生产结束仍然处于滞后状态。

(四)农业产业化经营问题

龙头企业规模小,雷同多,各自为政,无序竞争。对外形不成重拳,对内创不出品牌。粮食、蔬菜、畜产品加工业规模小,产品单一,多为初级产品,精深加工品种少,科技含量低。农产品多以原材料或初级产品投入市场,产品附加值不高。

五、农业发展对策

(一)深化结构调整,提升农业效益

深化农业结构调整,要始终把优化农业结构作为促进农业增收和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着力点,切实做好农业结构调整这一工作。坚持狠抓耕作模式调整不动摇,大力发展间混套种,提高复种指数,增加产出效益;坚持狠抓农业区域布局整体调整不动摇。

(二)推进农业科技进步

推进农业科技的进步是促进农业发展的关键所在,全面实施种子种苗工程。以良种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一个突破口,加强对优新农作物和养殖业良种的引进、开发、示范和推广。加快先进适用技术推广,不断提高科技对农业增产增效的贡献率。

(三)加强对人才的培养,扩大劳务输出

加强对人才的培养力度,增加对人才培养的预算都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措施。其次,扩大劳务输出,是阜南县始终把劳务经济作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的体现。扩大劳务输出,可以充分发挥我县的人力资源优势,积极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推动农民进城到二、三产业就业。

(四)大力发展农产品工业,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专一的粮食生产已不符合现代化农业发展需要,必须走一条种植与养殖、农业与林业、粮食与蔬菜水果、调整与结合的产业化道路,实现经济增长。这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农业结构调整的核心,也是今后一个时期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合理开发利用食用菌等野生资源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

(五)加快农业生产标准化进程,构建现代农业体系

农业发展问题及现状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业机械;发展现状;问题;对策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our country agricultural machinery development presents the vigorous upward trend, the equipment continues to increase the amount; Social service benefits continue to grow; Strengthening innovation strength and promotion demonstration. But there are also some problems, in less product variety, to meet the need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 shortage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NongJiShou income is low.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to increase investment, and promote the process of agricultural machinery; To do a good job of agricultural machinery service Optimized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of agricultural machinery; In training propaganda Enhance the professional quality of the agricultural machinery.

Key words: agricultural machinery;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Problem; countermeasures

一、我国农业机械发展现状

农业是维持国之根本的行业,人们自古至今都在为发展农业水平、提高农业收入而努力着。改革开放后,科技迅猛发展,农业机械化事业也呈现蓬勃向上,不断发展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机设备总量持续增加

2010年,全国农机总动力达到8.91亿千瓦,较2009年底增长 1.8%,同比增长4.8%,机收水平达到86%以上。2011年农机总动力达到9.7亿千瓦,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4.5%,相当于之前30 年的增幅。而且,在此之前农业部和财政部的有关负责人就表示,今后会继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的政策力度,增加农机购置补贴的规模。可以预计,今后较之以往,农机的设备数量会有更大幅度的增加。

(二)农机作业的社会服务效益持续增长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耕地资源较少,实现每家每户的机械化是不现实的。广大农民在几年的生产实践中探索出了新的发展方式:农业机械跨区生产。农业机械的跨区生产有效地解决了家庭承包制在机械化发展上的弊端,促进了农业机械化发展,增加了农民的收入。目前,实现跨区生产的机械种类从原来的小麦收割机发展到水稻、玉米收割机、耕地机、播种机、插秧机等多种,大大节约了劳动力。同时,农机作业的组织也逐渐正规化,开始出现了农机协会、农机合作社和股份制公司等新兴的农业服务组织。我国的农机业正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

(三)农机技术的创新力度和示范推广力度加大

近几年,我国不断加大对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对农机的技术和装备研究更是投入了巨额资金。小麦、玉米、水稻这几种主要的粮食作物的机械化生产装备及关键技术都已经投入应用并日趋成熟;油菜、甘蔗等主要经济作物的机械化研究也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另外,玉米、棉花等农产品的机械化技术、秸秆综合利用等技术已经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使用。2012年,农业部和财政部又一次加大了对农机研究的投入,相信短期内农机技术又会有一次的创新。

二、我国农业机械发展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农机发展成果喜人,但是也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产品种类少,满足不了农业生产的需求

我国现阶段已经生产制造出了大量的农业机械,但是相对于整个农业生产来说远远不足,比如我国现在的农产品深加工机械还是主要依靠国外进口,牧草类机械也主要来源于发达国家。

(二)农业技术人才匮乏

现阶段,我国从事农业机械操作的主要是农民自己,很多地方甚至面临着高级一些的大型农业机械无人可以操作的局面,农机的操作人员大多没有经受正规的操作培训,随着农业机械普及而来的是各种安全事故的频繁发生。

(三)农机手收入低

农业的生产操作具有很强的季节性,农机手只能在农忙时开展工作,综合算来收入不高,产品回收期长。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加大投入,促进农业机械进程

加大对农业机械化的投入,继续实施财政资金为向导,积极引导农民和农村集体投资、各种经济成分共同投资,鼓励全社会投资农业,发展效益农业。加强农机化项目建设,搞好农机化项目储备,多途径、多渠道争取项目,改变单一渠道、项目少和缺项目的被动局面。

进一步加大农机具补贴的力度,及农机装备项目和提灌建设等农机专项资金总量,特别是提高全程机械化实施过程中,缺项断档机械的投资比例,加快全程机械化的发展步伐。在各种涉农项目中增加用于农机事业发展的份额,加大对田块整形、机耕道建设的投入力度,努力改善农业机械作业的环境条件,促进农机化事业健康快速发展,并结合本地实际,制订规范措施,增加硬件和软件的投入,开展本地农作物的全程机械化作业。

(二)做好农机服务工作,优化农机发展环境

农机管理层应充分贯彻并实施《农机促进法》,全面推进农业机械化依法行政,进一步加快职能转变,加强管理方式的创新。并认真研究本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充分利用现有条件,有选择、有重点地逐步向前推进,按照科学的发展观,有针对性地提出农业机械化发展新思路,制定促进本地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方案,分步组织实施,扎实稳妥地开创新的工作局面。做好农机管理工作,公开农机办事程序,规范农机牌证工作,将农机管理业务的所需材料、办事流程、办事程序、收费标准及监督电话等全部进行公开、公示,并简化办事程序,坚持高效快捷为群众提供服务。

加大监察力度,保证工作人员廉洁自律的精神,提高工作效率。并在各个地区开展各项服务服务活动,积极开展走访,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营造浓厚氛围,有力推动了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成立一支专门的农机维修服务队。突出春耕、双抢等农忙季节,组织开展农机具的检修、抢修及保养等项工作,确保农机具技术状态良好和效益发挥。充分贯彻好国家的支农惠农政策,充分施行阳光透明政策,将国家惠农政策一分不少的兑现给农民群众,以农机购置补贴为桥梁,把发放农机购置补贴资金落到实处,带动农民群众购置大中型农业机械的积极性,有力地推进农机化事业进步。

(三)加大培训宣传力度,提高农机队伍素质

把基层农机技术推广人员培训、拖拉机驾驶员培训、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以及农机新技术培训相结合,组织开展“现代农机进万家”宣传培训活动。采取集中培训、现场实训、科技赶集、送教下乡、手把手教等多种形式,不断提高农机管理和科技推广人员的专业素质和驾驶操作、农机维修等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为加快农机化发展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优化农机人才结构。在各县市区层层组织培训农机技术推广人员和农机科技示范户、农机大户、农机手、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带头人。并针对群众对保护性耕作认知程度低的问题,通过电视报刊宣传、发放辅导光盘、举办培训班、组织参观学习、张贴海报、制作政策宣传栏以及现场查看农作物的长势、开展测产对比分析等措施,加大宣传力度。

参考文献:

农业发展问题及现状范文第3篇

设施农业作为综合应用工程装备技术、生物技术和环境技术,按照动植物生长发育所要求的最佳环境,进行动植物生产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是避灾农业、节水农业、高效农业,是现代农业的显著标志。自2008年以来,伊犁州直设施农业生产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目前,州直温室达到40174座,84300亩;拱棚22856个,14605,形成了万亩连片温室基地1个,千亩连片温室基地23个,百亩连片或基本连片的基地78个。设施农业已从过去以生产蔬菜为主,逐步向生产瓜果、食用菌、花卉、经济作物育苗等多领域发展。设施农业蔬菜、果品总产量29.2万吨,产值8.1亿元,纯收入5.8亿。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保障伊犁河谷蔬菜市场供应、平抑菜价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近几年我从事设施农业配套机械化技术推广和引进设施物理农业技术试验示范工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谈一谈对发展我州设施农业的一些粗浅看法。

2 设施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需求

2.1缺乏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

设施农业建设在快速推进之初,普遍采取层层下达的方式,缺乏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既是有规划,也普遍存在规划的起点不高,思路不清,基地的规模、优势不突出,示范带动作用不明显,没有因地制宜体现出县市的特点。设施农业基地种什么、怎样种一般都有农户自己决定,缺乏统一合理的布局,影响了品牌的创建、产业链的形成和市场开拓。

2.2设施农业机械化水平偏低

伊犁州直目前拥有卷帘机10103台,微耕机780台套,温室专用热风炉485台,温室专用植保设备弥雾机87台。从统计数字来看,温室大棚卷帘机的应用率仅为25%左右,微耕机也远远不能满足设施农业的耕作要求,大部分温室大棚从外部的卷帘机到内部的种植、耕作、施肥、植保等还得是靠人力来完成。

2.3设施物理农业提质增效工程进程缓慢

伊犁州直从2009年10月至今引进设施物理农业设备75台,设施物理农业技术特点:改“以药治病”为“物理治病”,将物理农业工程高新技术应用在种植业和养殖业生产中,减少化学药物对农产品的污染,推动农产品绿色、无公害生产,发展绿色、环保、节能型的生态农业。我们主要在伊宁市、霍城、特克斯等县设施农业生产基地进行试验示范,经济效益显著,蔬菜品质提高了,但是蔬菜价格未能提升,主要原因检测体系建设不完善,体现不出优质优价,致使菜农使用设施物理农业技术积极性不高。

2.3农民的标准化意识不够强。

设施农业基地缺乏有效管理模式,部分先(市)设施农业建设管理机构不健全,工作人员不到位,技术人员严重缺乏。由于受传统种植的影响,推行农业标准化的重要性还没有被认识,许多农民群众对农业标准化还不了解,按照标准化生产还没有成为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

2.4设施农业发展资金短缺。

设施农业又是高投入、高产出型农业项目,农民自筹资金存在困难,特别是银行贷款利率过高,农户在发展阶段,很难承受资金短缺和贷款利息的压力,影响了广大群众发展设施农业的积极性。

2.5示范带动作用不强

设施农业生产基地,科技含量不高,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应用能力不强。组织保障体系弱,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合作组织的数量和作用发挥远远滞后于设施农业的发展。设施农业基地缺乏有效管理模式,农户生产生活设施不配套,存在一定的社会隐患。

3 措施和建议

3.1强化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合理布局

按照“稳步发展、突出重点、优化结构、提升效益”的思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核心,合理布局,依托口岸和沿国道、沿铁路以及逆温带等自然资源和传统产业优势,围绕特色、品牌、规模、效益和市场做好规划。

3.2强化投资力度,重点突破,提升设施农业机械化水平

一是建议政府每年拿出一定数量的资金用于设施农业生产补贴,来弥补农民资金短缺;二是建议政府建立防风险基金,在市场价低时,保障农户的利益,减少农民的顾虑;三是建议拓宽融资渠道,从信贷中安排一定比例的贴息资金,专门用于发展设施农业机械化和设施物理农业技术。

3.3强化技术培训,增强设施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

一是要加强对专业技术人员和农民的技术培训,通过培训更新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提高服务技能。同时要加强对设施农业种植大户的重点指导和技术培训,逐步提高他们的技术素质。二是加强新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积极引进国内、国外新品种,新材料,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和设施物理农业技术等,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市场占有率,实现设施农业效益的大幅度提升。三是推广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实现标准化生产。

3.4强化基地建设,突出特色和优势

各县市发展设施农业一定要因地制宜,挖掘优势抓基地,突出特色抓亮点创品牌,强化科技水平增效益。建立健全设施农业基地管理组织,探索有效的管理模式,积极引进、扶持龙头企业和蔬菜生产等各类专业合作组织,通过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组织+基地、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基地、园区+基地等多种形式,切实提高基地生产经营的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以优势闯市场,以品牌增效益。

3.5化科技支撑,建立高标准设施农业示范基地

加大对设施农业的投入力度,统筹安排设施农业科技园区和设施农业区域布局,统一规划建设伊犁州直设施农业基地育苗中心。以伊宁市、霍城县、察布查尔县、伊宁县为重点,建立一批高标准设施农业综合生产示范园区和示范基地建设,在特克斯逆温带建立外向型冬生产设施农业示范基地。其他线也要因地制宜建立设施农业特色示范基地,真正起到建立一个示范基地、带动一个区域农民增收的作用。

3.6化市场监督,建立完善市场准入制度。

逐步建立市场准入制度,对重点特色产品质量进行监测。按照农业标准化生产的要求,学习借鉴外地的先进经验,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充分发挥质量技术监督系统统一管理标准化工作的职能作用,组织协调好产业的标准化工作,完善标准体系和产品质量监测体系,推动产业标准化和生态农业的发展,促进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产品安全质量,实现优质优价,以提高设施农业市场竞争力。

农业发展问题及现状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沙县 农民专业合作社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2-0010-01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分散经营的农民与市场相连的桥梁和纽带, 是进一步激活农村生产力,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抓手。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颁布并在基层的实施,为农民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合作社)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然而,在看到合作社发展成就和趋势时,还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合作社依旧处于发展中的初期阶段,在其成长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问题。本文就沙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更好的发展的对策作如下阐释。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

近年来,沙县将合作社工作做为实现农村经营体制创新,以优势产业为依托,以“稳发展、抓规范、促提升”为指导思想,不断推进合作社发展和规范化建设。目前,全县已有22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办理了工商登记,其中:从事种植业的有141家;从事林业生产的有22家;从事养殖业的有41家;从事加工业的有4家;从事服务业的有19家。注册资金5.89亿元,合作社成员数5387人,带动农户数15728户,为农民社员销售农产品产值3.7亿元。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优势和经验

1.典型代动

为了让合作社做强做大,成为产业龙头,沙县实施品牌战略等一系列措施,例如以打造农产品的品牌效果。在打造品牌策略的计划中首先要树立品牌。为此沙县县政府对在实践中获得牌品产品企业(合作社)的合作社给予不同等级的奖金以示奖励,奖励金额少至一千多至五千,奖励金奖励的多少是根据合作社的品牌效应的规模给予的不同而不等的。据统计,目前全县拥有农产品商标品牌46个,其中每个合作社的商标品牌数也不尽相同。其次是培育产业。根据当地的特色商定出在不同的乡镇培育的特色产业,其数量在1-2个。进而发展为合作社典型,这种通过重点扶持,让农民看得见,摸得着,能够使得农民们见到实实在在的效益。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数量在不断的增加,类型也逐渐的多样化,其中尤其是以沙县马岩农牧专业合作社为代表的休闲农业产业悄然兴起,这个合作社通过开发撂荒山垅田其面积大致为285亩,投资金额为2000万元,通过实施综合开发建设,逐渐形成了养殖区、种植区、休闲娱乐三大类型不同的区域,现如今已发展成为集生产、休闲、观光、培训、商务接待等为一体的农业旅游胜地。

2.科技带动

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主要途径的是农业机械化服务,在重视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同时要重视农机合作社的良好发展,在实现好国家制定的农机补贴政策和合作社购机叠加补贴政策的基础上,还要积极地履行好合作社购买已被列入省农业机械购置产品条目的农机产品,要再给予累加15%的补贴。随着政策的贯彻的不断深入,到现在,从事农机服务的合作社的数量得到了空前的扩大甚至出现了农机大户,除此之外农机类型也在多样化,在购置的机器中的有植保机械,小型农用拖拉机插秧机收割机灌溉抽水机等不同类型,这些从事农机服务的合作社积极的承担了全县50%的耕地面积的机耕、机插、机割和“统防统治”等社会化服务。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存在的问题

1.认识不足

因合作社成立时间较晚,成立时间段,属于新生事物,现在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在产业化经营中的起到的作用还不大,合作社的龙头、桥梁和纽带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再者部分群众对合作社的认识不清晰,不能正确认识合作社,造成了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得不到提高,从而专业合作社发展缓慢、会员偏少的局面。

2.管理不足

农民专业合作社制定了《章程》和相关的管理制度,其可操作性不强,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合作社自身的发展壮大,这是今后的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另一个制约因素是缺少具有知识的专业的企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理事会成员受到其知识文化素养及其年龄的的限制,造成了对使用农技水平不高,适应市场经济的意识和能力不强等问题。

3.资金不足

因合作社成立时间较短,又是新生事物,目前尚处在起步发展阶段,政府部门对合作社的认识不到位,扶持的力度不够。另外,合作社贷款融资难,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合作社的发展。

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建议及对策

1.政策扶持

2012年,县政府出台《关于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建设的意见》,通过县财政每年拔出100万元资金,培育10家县级示范社建设,这些费用主要用在了对合作社有关人员的培训和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商标注册、农产品质量标准、品牌建设等。同时,制定了《沙县首批县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评选办法》,已评出2012年县级示范社10家,每个示范社给予扶持5万元。同时,结合新型农民培训、阳光培训等平台,把合作社发展知识列为培训内容之一,对合作社理事长、社员、财务人员等进行培训。

2.资金扶持

在不断地改善合作社发展环境下,沙县有展开改善金融环境的探索,沙县相继颁布了一系列信贷支持政策。首先是贷款方面贴息。推出了《沙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农业项目贷款贴息暂行规定》,规定由县财政先拨出专项资金支持流转耕地面积50亩以上的企业(合作社)或个人给予贷款贴息,其次是信贷方面的支持。沙县作为全国6个农村金融改革试验区之一,出台了《沙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协会)信用等级评定及贷款管理办法(试行)》,为沙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最后是担保方面的支持。县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融资扶持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沙政〔2010〕220 号),积极与银行、银监部门配合,开展信用评级和授信贷款,扩大合作社担保财产的范围,扶持农业担保。

3.规划发展

农业发展问题及现状范文第5篇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以农民为主体,本着“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形成的经济实体;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其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

一、寻甸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基本现状

(一)总体情况

寻甸县于2002年成立第一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截止2012年11月,全县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272个。其中河口镇44个,七星镇15个,仁德街道办事处108个,羊街镇32个,先锋镇10个,六哨乡7个,柯渡镇9个,鸡街镇26个,甸沙乡5个,功山镇16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数达到5321个,带动非组织农户14505户,占总农户数93341户的15.54%。按从事行业划分:种植业168个,林业2个,畜牧业94个,渔业5个,服务业2个,其他类1个。

(二)运作模式

寻甸县农民专业合作社按其运作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类型:一是专业大户带动型:“专业大户+合作社+农户”为主要运作形式,以专业种植、养殖大户的经营模式为依托样板,由专业大户牵头成立合作社,为农户成员提前、产中、产后服务,形成合作规模优势。如寻甸马铃薯合作社,向社员提供“统一引种、统一技术服务、统一产品销售”的“三统一”服务,为合作社成员降低生产成本,增加收入。二是龙头企业带动型:“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为主要运作形式,在稳定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产销关系、协调龙头企业与农户直线间的分配关系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如新田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社以产业为支柱,种植户(成员)的经济收入增长为目标,土地可持续发展、产品质量提升为根本,坚持走“公司+合作社+种植户”、“合作社+基地+成员”两种模式,促进了当地农民的收入。三是科技带动型:“科技+合作社+农户”为主要运作形式,通过提供科学技术和优良品种,与合作社结合,带动一个产业的发展。如寻甸道院种养殖专业合作社,通过技术培训,促进了当地蚕桑种植业的发展,合作社通过以技术培训为核心,实现了统一供苗、统一防疫、统一生产加工、统一销售、形成了规模化种植,促进了当地产业结构调整,增加了农民收入。

(三)管理情况

寻甸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由县农业局农经站主管,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由5个以上成员发起,其中农民至少应占成员总数的80%,经工商部门登记注册后成立。成立后即成为公司、非公司的国有和集体企业法人之外的新型企业法人,也有学者称其为继我国公司法人、社会团体法人、企业法人、机关法人后的“第五类”法人。因此,工商部门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参照法人管理,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出资额目前没有最低限额要求,成员出资情况也不需中介机构出具验资报告,也不要求参加工商年检。据调查,寻甸县27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中,仅有六哨乡依托马铃薯合作社,成立了1家六哨乡农民扶贫互助社,向8个自然村的社员发放贷款,共支持了254户农户的农业生产。该资金互助社2012年向当地农户发放贷款114万元,其中100万元为省扶贫办全额支持,14万元为历年利息收入。向社员发放的贷款均为一年期,年利率均为4%,还款方式为利随本清,社员凭户口册、身份证、村委会出具的证明和5户农户联保,向扶贫互助社申请贷款,每户可获得5000元贷款,贷款资金都用于种植马铃薯、养牛。贷款农户需缴纳200元股金,农户归还贷款不需再贷时,股金退还,此股金不参与分红。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经营规模偏小,组织化程度低,带动效应不明显

全县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都只在本村或相邻村范围内发展,每个专业合作社的理事成员只有5至7人,入社会员少,带动农户少,有的还存在农户的自产自销,未能在全镇或全县范围内辐射。导致农民专业合作社自身经济实力较弱,竞争力不强。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再生产资金和流动资金不足。未形成规模化经营的实力。

(二)成员文化程度低,创新能力不强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法定代表人以及理事会、监事会成员,大多数只具有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他们大多数只是农村中种养殖积极性较高的农民,对市场经济知识缺乏了解,还有极强的小农意识,存在一家一户独打单干的现象,创新和发展的能力较弱。

(三)经营制度不规范、不完善

一是《合作社章程》的建立和执行不规范。多数依照农业部示范章程建立,流于形式,合作社成员对章程内容不理解,有的合作社写一套做一套。二是组织机构不健全,即便有也流于形式,没有切实履行章程规定的职责,没有按章程规定正常开展活动,合作社成立之后基本处于松散状态。有的合作社在决策权上有家长式作风,没有体现决策民主,农户利益得不到有效地保障。三是财务制度不健全。多数专业合作社未建立财务管理制度,甚至有的连基本账目都没有。

(四)缺乏管理和技术型人才

目前合作社的牵头人,大多数使一些农村致富能手和专业户,多属于传统农民,学历不高,缺乏专业知识。而且,由于农业是若是产业,许多专业和技术人才并不愿意投身合作社,因此缺乏专门的管理人才和技术骨干。此外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技术上也存在着不少制约,由于缺乏相应的技术指导,大部分合作社没有能力实施标准化生产,直接影响到市场竞争能力的提高,制约了合作社的发展。

(五)流于形式,盲目注册

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出台后,国家有关部门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政策陆续出台,对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了各种优惠政策和奖励措施。受此影响,有些合作组织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借农户之名,申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待核准后,热衷于向上级有关部门申请项目补助和奖励,而把合作社真正的经营流于形式,造成各地合作社一哄而起,争相成立。

(六)政策扶持力度小,积极性不高

政府相关部门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政策扶持力度小,或者扶持资金迟迟未能落实到位,极大地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很多专业合作社因此也形同虚设,在实际运作中,也只是少数几个人在组织经营,或者根本没有运行,专业合作社政策、市场、农民三方纽带的作用得不到发挥。

三、引导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议

(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强各部门工作合力

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有序发展。一是加大项目资金扶持力度。中央、省、市、县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项目资金扶持力度,扩大扶持数量,增加扶持金额;二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涉及农业、财政、工商、税务、国土、劳动等多个部门,要根据各部门管理职责,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围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管理,加强沟通联系,形成政府主管、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从政策上加以扶持,从业务上加以指导,齐心协力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

(二)加强培训,提升合作社发展质量

要进一步加强对指导、负责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人员进行培训,通过培训,提高技术指导能力,协调管理能力,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向规范化、标准化、高效化发展;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人员的思想意识,拓展合作社发展思路,规范运作,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增产增效,引领农村产业化、产品规模化、销售一体化、经济快速化发展。并可通过与大专院校搭桥、与龙头企业合作、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创办合作社等形式多渠道培养、吸纳合作社管理、销售、技术人才,提升合作社发展质量。

(三)健全运行机制,做到规范发展

一是要根据《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等国家法律法规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要求,引导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立健全内部组织机构和章程,依法办理登记注册。二是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立风险防范机制,在产、购、运、销和加工经营中提取一定比例的风险储备基金,用来弥补经营上的亏损,以保护农民服务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三是要按照专业合作组织内部运行管理机制,建立健全收益分配和积累等制度,保护社员的利益,保证专业合作组织的快速、健康发展。四是要督促其建立契约约束机制,确定农民专业合作和和农户各方的责任和权利,既保护农户的利益,又能促进合作社稳定、健康发展。五是要以资金扶持为导向,促进合作社向规范化方向发展,对规范财务制度、规范建账的合作社给予资金补助。

(四)拓展筹资渠道,实现资金互助

资金是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关键,也是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面临的普遍问题。要加快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对现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房屋使用权、林木使用权进行确认、登记、发证,并在金融机构中探索开展各项农业产权抵押贷款。要引导和支持农户以土地、房屋、厂房等实物进行入股,壮大专业合作社实力。探索建立专业合作社担保贷款、政府贴息制度,推进“政府+银行+担保公司+农户”的融资模式,进一步畅通合作社筹资渠道。同时,要以资金作为联系和发展合作社的纽带,积极鼓励多种形式的农户资金互助合作,允许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林地使用权、农业生产性设施使用权、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股权、技术等入股,实现互助合作,形成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正真实现合作社“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理念。

(五)突出地方特色,积极稳妥发展

要以致富典型为带动,大力推进“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以专业合作社为基础,帮助合作社制定生产发展规划,把特色农业和名优产品做大做强,发挥专业合作社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组织载体作用。要积极稳妥的做好特色农产品培育,实现规模化、品牌化,强化合作社之间的合作,形成合力,以“市场+专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参与市场竞争,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促进专业合作社的不断发展和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