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保护生态系统的重要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甘南地处青藏高原高寒地带,其自然地理特征决定了甘南特有的生态系统类型,其中蕴藏着巨大生态服务价值,具有不可替代性。由于高寒生态系统脆弱,物质变化和能量转换缓慢,抗干扰能力和自我平衡能力较差,因此一旦遭到破坏将很难逆转。甘南生态系统的生态效应不仅局限于系统本身,在空间上,还会通过大气环流和水分循环由西向东扩散,影响整个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
2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2.1估算方法国内外大部分区域性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都采用基于Costanza的研究方法,利用单位面积价值对总量的静态估算,即采用不同土地覆盖面积来代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量值,再与单位面积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相乘得到总经济价值[5]。有学者以影子价格和消费者剩余来表达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经济价值,如费用支出法、市场价值法、机会成本法、旅行费用法及享乐价格法,也有学者以支付意愿和净支付意愿来表达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经济价值,如条件价值法等,以此间接衡量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笔者采用Costanza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评估研究方法,将甘南生态系统划分为耕地、森林、草地、水域、居民及工矿用地、未利用地6类土地利用类型,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划分为气候调节、水源涵养、物质循环、环境净化、维持生物多样性、娱乐及文化价值等多种功能,对甘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综合估算。首先对单位面积上某土地利用类型的生态服务功能进行估价,然后估计该土地利用类型单位面积上所有生态系统服务的总价值,以此为“单价”计算某土地利用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林地、耕地、草地、水域、居民及工矿用地、未利用地的生态服务价值系数的低值、均值和高值见表1。Costanza等的估算是在全球尺度上进行的,将之应用于甘南这一特定的小尺度区域,单位面积上某土地利用类型的某种生态服务价值估测不免出现偏差。在系数取值时,应考虑到同一土地利用类型在不同地理位置其重要性不同,对于甘南生态系统而言,由于地处黄河上游,对于整个黄河流域生态系统的存在和稳定具有关键作用,因此估算时林地、草地及水域均采用生态价值系数的高值;甘南地处高寒区域,其耕地产出价值低于平均值,因此耕地取生态价值系数的低值。
2.2数据获取研究数据采用研究区2000年、2005年和2010年的LandsatTM遥感影像(分辨率为30m)。采用ER-DASIMAGINE8.7遥感影像处理系统对影像数据进行波段合成、几何纠正、图像增强等处理,根据建立的解译标志,在ArcGIS的ArcEdit中进行人机交互式判读解译;运用GPS进行外业精度调查验证;将所得数据在ArcInfoWorkstation环境下进行编辑和修改,从而得到甘南地区3期土地利用信息,见表2。
2.3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估算根据修正的生态价值系数和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估算甘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2000年、2005年、2010年甘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别为140450万、139810万、144359万美元,即1162701万、1132643万、961719万元(将美元转换为人民币时,2000年、2005年、2010年汇率分别为8.2784、8.1013、6.6220元/美元)。因计算周期比较长,汇率波动较大,为了对生态环境的变化趋势进行比较,以美元为标准进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分析。2000年甘南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为140450万美元,2005年为139810万美元,即生态系统服务价值2005年比2000年损失了640万美元,损失0.456%,年均损失128万美元;2010年为144359万美元,虽然林地面积萎缩较大,但随着生态恢复与重建工作的开展,草地、水域面积都有较大幅度增加,从估算结果来看,数值比2005年上升4549万美元,上升幅度达到3%,平均每年上升909.8万美元。
3结果分析
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富集地区所做的努力主要集中在建立各级自然保护区方面。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对保护生态系统,各类湖泊、候鸟繁殖和越冬栖息地及生物物种发挥了重要作用,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手段。但实际上,许多保护区并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保护,尤其是湿地保护区不仅处于生物多样性濒临灭绝的危险境地,而且正在不断消失,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传统的保护管理模式激化了湿地保护与利用的矛盾,导致湿地保护区的保护管理工作排斥当地群众,利用与保护对立起来而生物多样性难于切实有效地得到保护,另一方面,社区的无序发展又大大削弱了保护区的管理,使保护的目标难于实现。保护的目的是为了合理利用,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为了拯救濒于灭绝的生物物种,维护和保持人类生存的环境,但目前湿地保护和建设中令人堪忧的现状,成为了各级政府、全社会自然保护工作者面前极为紧迫的问题。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贫困、发展和环境间的复杂关系,促使人们探索联系保护和发展的途径。
究竟怎样做才能有效地保护生物多样性资源,又解决好利用与保护的矛盾冲突呢?显然,单纯封闭式的保护模式,或与保护目标脱节的发展模式都是不可取的,只有寻找一条路子或一种模式,使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当地社区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坚持综合保护与发展的理念和方法,才能为当地社区和各级保护组织所接受,解决各方利益群体的需求,保证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国家湿地公园正是这样一种模式,既有利于调动全社会力量参与自然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又有利于充分发挥生物多样性的多种功能与效益,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公众需求,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环境,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可见建立国家湿地公园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落实国家湿地分级分类保护管理策略的一项具体措施,是解决各方利益群体需求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协调保护与发展的战略途径,是引导该区地理、生物、人类社会复合系统走向互利共存,走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一步,对实现该地区生态安全、经济繁荣、社会和谐与进步的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西湖湿地属澜沧江水系,地处洱海源头,其生态系统多样性极为独特,形成了面山森林(灌丛)―村庄―农田―湖滨沼泽―湖泊水面一岛屿村庄的自然生态系统与人工生态系统交叉重叠的多样性特征,具有典型的湖盆―湖滨一面山结构,包含了区域内景观多样性的所有范畴,构成了地热温泉、民俗风情、历史文化,烟渚渔村、岛屿水乡的特色景观构架,在我国较具代表性。其湖光山色、村中有湖、湖中有村、岛屿人家的水乡特色,以及森林、岛屿、田园、民居倒映湖中的奇特景象胜似杭州西湖的三潭映月。西湖平均水深1.8m,最深达8.3m,是一断陷湖泊,为洱海的重要水源之一。洱海13%的地表水来自西湖,与东湖隔河(弥苴河)相望的特殊地理位置所形成的水网形状及其所发挥的功能作用恰似洱海“双肾”,在洱海保护治理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此外,其湿地生态系统中形成的泥炭沼泽,埋藏于水下约2m处,平均厚度4m,最深超过15m,储量达390x104t,是目前在滇西湖泊中发现的极具价值的类型。
洱源西湖湿地是极具观赏价值的珍稀鸟类紫水鸡(Porphyrio porphyrio)在我省的唯一分布地,也是我国紫水鸡最重要和最大种群分布地,还是许多越冬鸟类的栖息地和补食地;此外,西湖出水道为特有种大理裂腹鱼(scllizothorax taliensis)的洄游通道和产卵区,生物多样性价值极为独特和丰富。此次调查记录到的哺乳类动物共有18种,爬行动物16种,两栖动物14种,鱼类26种,鸟类76种,其中水域鸟类39种;维管植物306种,其中,湿地植物115种。这些动植物中,野菱(Trapa ncise)、海菜花(Ottelia acuminata)属国家Ⅱ级保护植物,虎纹蛙(Rana rugulosa)、大壁虎(Gekko gecko),灰雁(Anser anser)、普通篱(Buteo buteo)、大蔫(Butasur indicus)、凤头鹰(Accipiter trivirgatus)、白尾鹞(Circus cyaneus)、,燕隼
(Falconidae subbu-teo)等属国家Ⅱ级保护动物,另外,分布有大眼鲤(Cyprinus megalophthalmus)、洱海大头鲤(c.pellegrini barbams)、大理云南鲤(C,yunna-nensis daliensis)、灰裂腹鱼(schizothorax griseus)、大理裂腹鱼(s,taliensis)等滇西高原湖泊特有鱼类和斑头雁(Anser bemicla)等青藏高原特有珍稀鸟类,有着较高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是开展泥炭沉积、湖泊演化、生态系统研究的典型地段,也是湿地环境教育的基地,在洱海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区域环境维护和湿地资源利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地方经济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以及人口不断膨胀对资源的需求,给洱源湿地环境的保护带来了极大压力。我们曾尝试把这一具有全球意义的关键地区建设成为自然保护区加以保护,但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对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总结,在这一贫困地区采取单纯被动式绝对保护的做法,显然不利于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一地区同样要承受既要实施有效保护,又要促进经济发展的“双重压力”,由于资源环境的开发利用仍然是今后相当长时间内这一贫困地区谋求发展的重要条件,如何解决保护与利用的矛盾自然而然就成为了当地政府和各级保护部门,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者面临的巨大挑战和必须承担的前所未有的历史使命和重大责任,为了遏制对这一地区高价值生物资源和景观资源的低层次利用,必须寻找一条协调保护与发展,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途径,这正是建立洱源西湖国家湿地公园的意义和关键所在。
关键词:现代林业;发展重要性;防控措施
1 现代林业的概念
较早出现在国内的现代林业其定义大致为:在现代科学认识的基础上,运用现代技术装备以及现代工艺方法进行武装和生产,运用现代先进且科学的管理方法,实行林业的可持续发展。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对现代林业的定义完善如下:现代林业是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与手段,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一起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使森林的多种功能以及多种价值均得以发挥,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生态、经济以及社会需要的林业。对比2种定义可以发现,后者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与可实践性,其定义的实质内容也在可持续发展林业的范围之中。
2 现代林业的内涵
根据现代林业的定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全面理解现代林业:①现代林业的经营对象为整个森林生态系统②和谐的处理好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达到“人地共荣”的最终目标。因此,在理解现代园林的内涵过程中,应以和谐为指导、应用现代技术手段,通过协调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以及人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荣。
3 现代林业的实施对象
现代林业的实施对象为整个森林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作为陆地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其机构特征是最完善的。如果将森林生态系统作为经营对象,必须尊重生态系统的自然规律,人类的经营活动不应超出森林调节能力的最大值,以免造成生态失衡。根据森林生态系统的自然规律开展相应的森林经营活动,通过一切可能的措施增加林地养分的补充,从而促进林业系统有序化运行。
4 现代林业的实施原则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迅速增加直接导致人口压力过大,各种矿物燃料的日趋枯竭以及全球环境的不断恶化,在这种情况下,现代林业的实施原则应坚持①开发短期丰产林②为解决燃料的短缺情况,可加大营造高产能源林,以达到以绿色能源代替矿物能源,最终达到区域社会“可持续发展”。
随着经济及社会的发展,阻碍现代林业实施各种困难层出不穷,笔者根据石嘴山当地林业中“虫害”这一现象,突出说明实施现代林业的重要性。
石嘴山市地处宁夏北部,其大陆性气候特征很明显,给城市绿化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石嘴山市林木覆盖率达到36%。但是在林业发展过程中随之而出的不良现象也层出不穷,“虫害”就是妨碍林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威胁之一,现根据笔者多年来的林业工作,将“虫害”引发的原因以及制定的相关防控对策,报道如下:
5 “虫害”引发的原因
随着我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活动的深入开展,林业生态建设快速发展,森林资源和造林面积逐年成倍增加,在整个生态建设过程中,因为本地苗量有限,故外调苗量增加,从而使有害生物入侵频繁、严重,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天牛和臭椿沟眶象的传入给我市的杨树、柳树、臭椿等作物造成严重的危害。
6 防控对策的制定与实施
在“虫害”的防控工作中,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实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依法治理”防控总体思路,通过加大宣传的力度,提高人们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的认识与关注,采用多种宣传方式,普及有害生物的危害性,以及促进林业发展的重要性。
对于外来苗木要加大检查检验力度,此举是为防止外来有害生物的入侵。检验部门需要重点抓好调运苗木的复检工作,通过检验部门与绿化养护单位、以及绿化施工单位的联合,及时掌握外来苗木的生长等情况,从根本上杜绝和消灭外来有害生物。
加强植物的养护管理,提高其抗虫能力;及时清理虫害林木以及虫害枝叶,并对其焚烧深埋。对于拔除病株后的土壤采用石灰消毒杀菌。植物的修剪工作要合理,保持足够的通风性以及透光性,以减少虫害的发生以及蔓延。
目前林业不仅肩负了保护森林生态系统的使命,而且还担任着保护以及拯救生物的多样性及改善整个生态系统的职责。林业能否良好的发展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因此本文中提到的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工作是国家减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林业中“虫害”现象,针对本市在林业经营水平和行政能力等方面存在的不足,笔者认为应大力提倡“现代林业”,以促进石嘴山市林业的良好、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节江.简述我国现代林业发展的内涵[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6)
[关键词]云南 野生植物 多样性法律
一、云南野生植物多样性概述
生物多样性,按照《生物多样性公约》中所给出的定义,是指所有来源的生物体中的变异性,这些来源包括陆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综合体。这包括物种内、物种之间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换句话说,生物多样性是在所有形态、水平和组合中的生命的变异性。它不是所有生态系统、物种和遗传资料的总和,而是生态系统、物种和遗传材料及它们之间的变异性。顾名思义,植物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其中的一种类别,是指植物生态系统、物种和遗传材料及它们之间的变异性。由于其本身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使得对它的保护往往处于薄弱的初级阶段,很多法律制度都亟待完善。
云南是中国野生植物种类资源和生态系统类型最为丰富的地区,保存有许多珍稀、特有或古老的野生植物类群,是公认的野生植物重要类群分布最为集中、并具有全球意义的野生植物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之一。云南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了复杂的生态系统与多样化的生境条件,孕育了极为丰富的生物资源。云南省面积39.4万k,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4.1%。而云南拥有高等植物16577种,占全国总数近50%;在14760多种维管束植物中,列为国家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就有171种,占全国总数的44%。因此被称为“植物王国”。研究云南地区的野生植物多样性,对全国范围内的野生植物多样性的研究提供了样本。
云南省为保护省内自然保护区和其他地方的珍稀植物,出台了一系列的地方性法规,制定了很多有益的制度,为植物多样性的保护作出了很大贡献,然而,近几年来,由于过度采集、不可持续的农业和林业活动、城市化建设、环境污染、土地用途改变以及外来入侵物种的蔓延和气候变化等诸多原因,加之没有专门针对野生植物保护的法律及制度,使野生植物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植物多样性遭到严重的破坏,急需通过法律及各项制度的制定和完善,才能更有力的保护云南省野生植物多样性。
二、云南野生植物多样性保护的现状
目前我国对野生植物进行保护的法律、法规主要包括1998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96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这是野生植物保护的唯一的专门行政法规;1999年8月4日国务院批准、国家林业局、农业部公布《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分I、Ⅱ级;1987年实施的《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管理条例》;1984年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批准公布的《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名录》;1994年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对保护区的建设、管理以及相关的法律责任都作了明确的说明和规定,是自然保护区管理的主要法律依据;2008年2月26日,由国家林业局、中国科学院、国家环保总局合作完成的《中国植物保护战略》正式,以应对植物濒危问题。《中国植物保护战略》后,成为中国野生植物保护管理的纲领性文件。这是在全球的植物种类空前速度消失,生物多样性的维系面临巨大挑战的严峻形势下,为遏止植物的不断灭绝,国际植物园保护联盟组织国际知名专家起草的《全球植物保护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云南省作为我国植物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省政府为了保护植物资源,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这些措施很大程度上保护了植物资源,也为野生植物多样性的保护提供了参考。一是通过地方性立法加大了植物资源保护。1987年以来,先后颁布实施了《云南省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细则》、《云南省珍贵树种保护条例》、《云南省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等一批地方性法规,公布了《云南省省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和《云南省珍贵树种名录》等。二是建立健全和规范了植物资源的管理机构。为更细致的保护省内地州的植物资源,在全省各地州市林业主管部门都设立了专职管理机构,配备了管理人员。三是建立了大量的自然保护区,有效保护了野生植物的生境。其中,普渡河、海子坪等11个自然保护区专门以野生植物为主要保护对象,有106个自然保护区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主要保护对象。多年的自然保护区建设,形成全省较为完善的自然保护区网络,使90%的典型生态系统和90%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得到有效保护,极大地改善了濒危物种的生存状况。除此之外,省政府和一些组织团体也进行了各种积极的探索,开展调查和科学研究,组织开展了全省范围内大规模的野生植物资源调查以及西双版纳、哀牢山、高黎贡山、南滚河等一大批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的多学科综合考察和资源调查。为更好的保护野生植物多样性提供了基础。
但是,目前云南省对野生植物多样性保护的法律制度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是现行法律规定的不足,缺少专门针对野生植物资源制定的法规或规章,对野生植物的保护散见于其他法规和规章之中,相关法律法规数量较多,交叉复杂,给司法实践造成了很大困难,必然影响依法保护野生植物多样性的效果。二是法规或规章之中对野生植物资源的保护更强调野生植物资源的经济价值而非生态价值。由于近年来受经济利益的驱使,野生植物盗伐滥伐现象突出,法律上针对这些现象做了很多规定,而且由于经济价值的不同,对原生天然生长的珍贵野生植物和原生天然生长并具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文化价值的濒危稀有植物的保护比较重视,对具有地方特色的野生植物很少涉及到。这种经济本位的立法目的能短期保护植物资源的存在,却不能有效保护植物的多样性。另外,管理机制比较落后,资金来源不足,管理人员人员不足,还有一些相应的法律制度也没有建立,公共参与不足,缺乏透明度等等问题严重束缚了植物多样性的保护。
三、云南野生植物多样性法律保护的对策
首先,完善云南省野生植物的立法和法制建设。云南省作为最重要的野生植物资源集中区,应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以自身野生植物资源的特点和保护现状为背景,由云南省人大制定《云南省野生植物保护条例》。利用各种媒体、各种方式坚持不懈地普及保护野生植物的法律法规,为依法行政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加大执法力度,要认真贯彻执行野生植物保护的法律、法规、规章,严格依法行政,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以达到震慑罪犯和教育群众的目的。
除此之外,地方政府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方针,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处理好利用资源和保护资源的关系。
其次,保护野生植物多样性和保护森林,自然保护区相结合。森林生态系统复杂多样,物种繁多,气候优越,人为干预较少,是野生植物最理想的栖息地,也是各种野生植物的良好生境。人类对森林的开发利用,往往会改变野生植物的生长和栖息,对森林的破坏,就会破坏野生植物的多样性。而自然保护区的意义更是不言而喻,它能最大程度上保护野生植物的生境,科学有效的保护野生植物多样性。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是保护野生植物的关键所在。因此,在保护自然保护区内的森林的同时,就应该与保护野生植物相结合,既要保护珍惜名贵植物,也要加大保护各种野生植物,保护其多样性。
再次,构建野生植物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各项制度。(1)野生植物编目、监测及建立信息系统制度。生物多样性编目和监测最主要的目的是为管理者服务,为他们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等问题上提供必要的信息。建立野生植物多样性信息系统,就是将原来分散、零散的生物多样性及其可持续利用信息汇总,在保证准确、可靠的前提下以适当的方式电子化,并提供完备的数据检索和查询工具,以适应不同目的的查询需要。(2)审批许可制度。该制度是针对一些珍稀、濒危植物的利用及外来种的人为引进而言的,特别是对外来种的人为引进有重要意义。珍贵、稀有、濒危的生物物种,由于其在生物多样性中的特殊地位,对其进行利用需经特殊的审批许可程序是完全必要的。(3)建立野生植物多样性保护基金制度。各地区的有关部门应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基金,一方面通过接受有关生物资源开发利用部门和其他企业自愿捐款的支持。另一方面也可通过举办各种展览、培训、资源开发和各种服务积累资金,再投入到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中去。再者,随着公民对生物多样性保护认识的加强,还可接受来自社会各界的捐款。同时,积极争取国际社会的资金援助。要将生物多样性保护基金纳入各级政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基金制度是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的重要财力支持。(4)生态系统性管理制度。生态系统多样性并不仅仅是生物多样性的一个组成部分,更重要的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中心应是生态系统多样性的保护。因为世界上现存物种的大多数还不为人知,而生态系统的保护还可以同时保护生态系统内的所有过程和生境,这样也就保护了许多未知物种及其基因。生态系统具有完整性、跨行政区域性和使用的多元性特征,而无论是对生物多样性的何种使用都涉及到对资源的保护与管理问题。
最后,强化社会对野生植物资源的保护意识,提高公众参与程度。通过开展环境教育工作,使社会意识到野生植物的重要性,去除公众对野生植物无价值或无人保护可以任意滥用的错误意识,是公众认识到野生植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对人类的重要性。要提高公众参与,就要先做好向社会公开,既重视管理部门的主导作用,也不容忽视各组织和社会团体的力量。早在1996年根据野生植物保护事业发展需要,云南省成立了全国第一个野生植物保护协会,为野生植物的保护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实践中我们应当重视这种公益协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使其更好的为公众服务。
参考文献:
[1]郭辉军.切实保护好云南的野生植物,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林业,2003.11.
[2]孙中艳.论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体系的完善.中国发展,2006,(4).
关键词:耕地生态系统;生态价值;经济分析;平武县
耕地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重要的陆地生态系统之一,是受人类干预最为明显的经过人类改造的自然―人工复合生态系统[1]。伴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耕地资源被大量占用,耕地资源不断减少,使得耕地生态系统的提供农产品和生态服务(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土壤、维持生物多样性)多功能性受到空前关注。谢高地等[2]总结了国内外有关耕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综合领域研究所取得成果,并提出了未来发展多功能农业将是实现耕地对人类福祉最大化的重要方向。陶晓明等[3]对绵阳市耕地外部性价值进行了研究,认为绵阳市耕地生态服务价值呈下降趋势,需要通过耕地非农化制约机制,实现耕地生态价值保护。因此,开展耕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不仅可以认识耕地生态系统的重要性[4],丰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理论体系,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对防治水土流失、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耕地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借鉴前人研究成果对绵阳市平武县耕地生态服务价值进行研究,以期为科学制定区域耕地生态资源保护政策提供决策参考和技术支撑。
1.研究区概况及数据来源
平武县地处四川盆地西北部,位居涪江上游,介于东经103°50′-104°58′、北纬31°59′-33°02′之间,全县幅员面积5974平方公里,辖9镇16乡。属北亚热带山地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降水丰沛,年均降水量介于900-1200mm。地形以山地为主,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北部为极高山、高山,向东南渐次过度为中山、低中山和低山。
图件资料为2010年土地利用现状图、平武县行政区划图、耕地类型图,文本资料为2010年土地利用现状变更台账及绵阳市2011年统计年鉴。运用ArcGIS10.1软件对研究区相关信息进行提取分析。
2.研究方法
谢高地等人[5]根据中国实际情况,制定了我国陆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当量表,但该当量表展示的是全国平均值,与某些具体区域具体情况不符。本文考虑到平武县的实际情况,采用陶晓明等人[3]研究成果,套用谢高地的测算方法测算平武县耕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公式入下:
ESV=A×VC(1)
式中,ESV为耕地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元);A为耕地面积(hm2);VC为生态价值系数(元/hm2・年),取值为18.53万元/hm2・年[3]。
3.结果分析
通过公式(1)和平武县的土地详查数据,测算了平武县及其各个乡镇耕地生态服务价值,结果见表1。由表1可以看出,平武县2010年的耕地生态服务总价值为68.42亿元。不同乡镇间生态服务价值差异很大,最大值(8.6亿元)与最小值(0.44亿元)相差8.16亿元,其中,南坝镇价值最高为8.6亿元,占12.57%,其次为龙安镇为5.55亿元,占8.11%,坝子乡和响岩镇的价值都为4.79亿元,分别占7%,此外,古城镇(6.42%)、水晶镇(5.69%)的生态服务价值也较高;生态服务价值不足亿元的有黄羊关藏族乡0.78亿元,占1.14%,虎牙藏族乡0.76亿元,占1.11%,木皮藏族乡0.48亿元,占0.70%,泗耳藏族乡0.47亿元,占0.69%,木座藏族乡0.45亿元,占0.66%,白马藏族乡0.44亿元,占0.64%。
表1 平武县耕地生态服务总价值
区域价值(亿元/hm2・年)比例(%)区域价值(亿元/hm2・年)比例(%)
南坝镇8.6012.57高村乡2.443.57
龙安镇5.558.11水观乡2.403.51
坝子乡4.797.00旧堡羌族乡1.642.40
响岩镇4.797.00阔达藏族乡1.602.34
古城镇4.396.42徐塘羌族乡1.432.09
水晶镇3.895.69平南羌族乡1.392.03
锁江羌族乡3.695.39黄羊关藏族乡0.781.14
大桥镇3.465.06虎牙藏族乡0.761.11
平通镇3.354.90木皮藏族乡0.480.70
水田羌族乡3.224.71泗耳藏族乡0.470.69
土城藏族乡2.874.19木座藏族乡0.450.66
豆叩镇2.834.14白马藏族乡0.440.64
大印镇2.744.00平武县68.42100.00
根据表1计算结果,在Arcgis10.1软件中建立空间数据库,并用自然断点分级法对耕地生态服务价值进行分级,得到平武县耕地生态服务价值空间分布图(图1)。结合表1、图1可以得到,平武县耕地生态服务价值空间分布相对集中:南坝镇>龙安镇>坝子乡>响岩镇>古城镇>水晶镇>锁江羌族乡>大桥镇>平通镇>水田羌族乡>……>虎牙藏族乡>木皮藏族乡>泗耳藏族乡>木座藏族乡>白马藏族乡。
从整体上看,平武县耕地生态服务价值空间分布特征为:东南河谷平原>中部、南部低中山地>西北部高山。在东南部的河流平原地区,地势相对平坦,土壤肥沃,形成了相对较多的耕地,使得这一带的耕地生态服务价值较高;而中部和南部地区成为过渡带,耕地生态服务价值处于中等;西北部地区受到地形、气候条件影响,耕地生态服务价值相对较低。
南坝镇成为平武县耕地生态服务价值典型区域,其次为龙安镇、坝子乡、响岩镇、古城镇,是平武县耕地生态系统重点保护对象,政府部门需要制定相关政策加强该区域耕地资源的保护。
虎牙藏族乡、木皮藏族乡、泗耳藏族乡、木座藏族乡、白马藏族乡等乡镇需要在保护现有耕地的情况下,适当的转变土地利用类型,比如退耕还林还草,加强区域生态总价值。其余乡镇可以采取土地整理、宅基地退出等政策,实现耕地资源的最大化,实现耕地资源的保护。
4.结论
本文对平武县2010年耕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研究,得到以下结论:
(1)本研究对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类型图中的耕地数据进行提取,并以实际调查数据进行核实,加之对前人研究成果的借鉴,测算结果最大限度反映耕地特有属性,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科学性。
(2)从整体来看,耕地生态服务总价值为68.42亿元,可见耕地生态服务价值巨大,但各乡镇耕地生态服务价值差异较大,最大值(8.6亿元)与最小值(0.44亿元)相差8.16亿元。
(3)从空间来看,平武县的耕地生态服务价值空间分布特征为河谷平原大于低山、高山地区,南坝镇属于总价值最高的区域,而位于西北部的以少数民族居住为主的乡镇成为耕地生态服务价值最低区域,说明地形、气候条件对耕地生态服务价值有着重要影响。(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 王勇,骆世明,黄门福,等.农林生态系统截流蓄水的功能及其核算方法[J].广东农业科学,2007,34(5):51-54.
[2] 谢高地,肖玉.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及其价值的研究进展[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3,21(6):645-651.
[3] 陶晓明,袁天凤,马伟龙,等.区域耕地保护外部性研究――以绵阳市为例[J],广东农业科学,2015,(10):180-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