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谈谈对病理学的认识

谈谈对病理学的认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谈谈对病理学的认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谈谈对病理学的认识

谈谈对病理学的认识范文第1篇

1努力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不断为学生创建适宜的认知条件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一种带有良好情绪而选择性趋向认识某一事物的心理倾向,它往往对学生基于其学习需求而集中精力涉猎新知识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任一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求知兴趣激发与否则势必会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显然,只要抓好这一前提环节,使学生兴趣陡增,求知心切,就常常会达到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正是根据这种认识,我在病理教学时,始终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对病理学的求知兴趣,具体做到了:①果断改革教法,及时运用置疑导学和目标教学等新教学方法,营造竞争性设疑答题和主动性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情境,引导帮助学生摆脱了“满堂灌”式传统教法的束缚,进而置身于既感趣味,又觉压力的求知氛围中,迅速激发了对病理学的求知兴趣,为提高病理学习效率奠定了良好的认知基础;②针对教材内容以病理解剖学为主的特点,尽可能利用医学视听教育手段加强直观教学,即借助幻灯、录像、投影机等形式,通过经常观察、识别和比较不同疾病的病理变化,来反复刺激学生的第一信号系统,激发他们对人体病理形态的学习兴趣,克服厌烦、畏难情绪,逐步切实掌握本专业所需的病理学知识;③利用病理学紧密联系基础、临床的桥梁课特点,广泛收集典型实用的临床病例资料,经适当地归类整理后,有计划地充实更新病理教学内容,即用所授内容的新颖性、实用性和趣味性来激发学生求知兴趣。并结合生动、丰富的病案讨论,努力维持、稳定这种有利于学习的情绪反应,使学生的临床思维和问题处理能力得以逐步增强,概括地说,通过上述做法,在我所授的中专社区医学、妇幼卫生、护理、药剂、检验、电大临床医学等及普通专科药学、临床医学等不同层次专业的1 500余名学生中,的确较好地激发了他们学习病理学的兴趣,相应取得了病理成绩考核总及格率95.4%,总优秀率(>90分者)28.4%的良好学习效果,尝到了遵循医药学生求知心理规律,应用心理学知识促进病理教学的甜头。

2注重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努力引导他们树立自信心,以旺盛的学习主观能动性获取新知

即客观根据病理学沟通基础、临床,内涵辐射面广的特点,针对这门学科因需从人类异常形态、功能角度来研究、阐释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则易形成内容格调相似、疑点难点颇多、学习理解困难等实际问题,应从多个环节、不同层面调动学生求知积极性,以致不使他们滋生枯燥乏味、不思求知的厌学情绪,并支持、帮助他们利用激发的学习自信心和进取心,借助教师的关怀和鼓励,走出困境。因此,要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应自觉成为启迪学生思维、促进学生求知的动力源。在课内透彻剖析难点,适时设疑提问,激励学生以主人翁姿态积极思考,大胆答疑,并及时用表扬、肯定的态度评价答疑者,努力保护他们求知的自觉性,使之尽量在自愿的心境下获取病理学知识。在课外坚持下班辅导,及时了解学生的课后反映和学习效果,借助巡回释疑、个别指教、矫正反馈、同学互帮等渠道,一方面尽快促使学生消除疑虑,强化记忆,巩固所学新知识和已树立的学习自信心。另一方面建立师生双向沟通网络,缩小师生人际距离,铲除因教师的冷漠歧视而造成学生产生自卑自弃、甘愿落后等变态心理的根源。总的来说,正是依靠以上措施,我所授课的班级中逐步形成了有利病理教学的心理环境,明确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使他们动机纯、信心足,在力争获取最佳的病理学习效益中真正发挥了主体作用。

3联系实际,掌握学生求知心态,按不同专业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病理学习需求因材施教

事实上,不同专业学生不仅因各自的专业培养目标有异,而且对同一学科的求知需求也各不相同。然而,目前大、中专病理学教材往往多专业共用,难以满足不同专业学生各自的病理学习需求。因此,重视依专业调整教学内容,防止一律照本宣科,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个性特征,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具有不可低估的价值,基于这种观点,我在病理教学时,一直注意掌握所教专业学生的特点,紧扣专业培养目标及时取舍、调整病理教学内容,使施教内容基本上能与不同专业学生的心理水平相吻合。如同样讲授“组织损伤与修复”章节,我对药学专业学生除讲清组织细胞变性、坏死和修复等基本知识外,还特意列举如何应用ATP、细胞色素C等药物保护细胞的实例,有机地将病理知识传授与该专业的临床用药内容联系起来,受到了学生的欢迎。而对临床医学、社区医学等专业学生,则在详尽讲解组织损伤发生机理、病变特征和结局的基础上,着重结合典型病例分析,讲透病理临床联系,紧紧围绕该专业学生今后诊治疾病的实际需求,来培养他们的临床思维和工作能力。结果收到了事半功倍的病理教学成效。许多学生深有感触地表示:切合专业培养目标学习病理知识,不仅胸中有数,学中有劲,而且能真正体验到这门知识对我们今后从事临床工作的用处。

谈谈对病理学的认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病理解剖学;现代教学观;全面的考试观

病理解剖学作为医学教育的主干学科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必修课程,其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医学人才培养的质量。传统的病理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两多两难”,即学习内容多,抽象概念与形态学描述多;理论知识记忆难,显微镜下病理图像掌握难。因此,如何上好病理课,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摆在高职高专院校的病理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对于病理解剖学教学,笔者谈谈自己一些粗浅的认识。

1 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观

《2006年教高16号文件》提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因此应该进行一系列从传统教学观到现代教学观的改革,其中既有内容的,又有方式、方法、手段的改革,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观。

1.1 改革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适时使用PBL医学教学模式。其基本教学过程是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资料论证假设小组总结5个阶段。

比如肝硬化这一节,可先给学生一个肝硬化的病例,要求学生弄清肝硬化的病理变化是什么,有哪些临床表现,为什么会有这些表现等问题。然后学生去看书,查资料,上课时让学生讨论,这样可激发了学生学习动力,增强自信,使学生在自学与讨论中既解决了问题,又牢固地把握了病理知识,并灵活的将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紧密联系,使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了起来。既学习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提高他们了学习病理课的兴趣,引导他们学会思考问题、学会分析问题,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1.2 使用新的教学手段:将病理学课程中理论课与实验内容相结合,制成多媒体教学课件上网,提供图文并茂的界面,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强化教学效果的作用。而且多媒体课件,在重现教学内容的同时又是教学内容的深化,使学生在复习、预习中又有新收获。网络教学突破了教学的时空限制,拓宽了教学信息的传播渠道,更易达到个性化教育的目的,作为知识载体适用于我国学生的学习传统、学习心理和基础知识的背景,更适用于病理学课程的教学实践。学生也可以利用校园网络病理课程的导航机制,实现非线性阅读、练习或自我适应课程进度,使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更加符合学生自身的认知特点。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相结合也更利于教师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的提高,更有利于名师效应的发挥。

1.3 改革病理实验教学:实验课教学的组织形式可采用:①问题引导式用于病例分析。提出病例引导分析(提供病例尸检所见,提供病理切片和大体标本,提供病人实验室检查结果等)学生自己观察标本、切片思考分析讨论学生提出结论(结论表达、意义、条件、引申推断及实际应用)。真正做到了教与学的及时互动,同时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使学生通过实验课更快更牢固的把握了病理理论知识,并培养了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②因果关系式由于大体标本所表现的特征可以由镜下变化很好的解释,因此教师可以把某器官病变的镜下和大体结合起来讲解,更有助于学生的理解记忆。③发现式提供不同大体标本或切片,让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发现异常和病变进行描述与诊断。④导学式教师一对一辅导学生,指导某个特殊的病理变化或特殊的病理细胞等。⑤病理形成性练习每堂实验课结束前必须进行形成性练习,以口答、作业和讨论形式为主,通过这种基础训练使学生掌握用规范化的医学术语描述病理标本与切片的本领。学生完成形成性练习结果也有评估效应,反映不同教师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利于教研室主任不定期地抽查,直观了解教学情况。

1.4 课外活动:病理教改的主要内容就是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的活动,通过举办课外辅导、青年病理论坛、病理学术报告会、临床病例读片讨论会等,让学生自主学习、自觉参与,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欲望。教师应积极贯彻落实《2006年教高16号文件》提出的“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在活动中要有意识地创造一种学术氛围更加浓厚、更有利于学生禀赋和潜能充分发展的宽松的环境,注重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索精神。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对青年教师。

2 改革现行考试方法。树立全面的考试观

考试是教育效果测量的主要形式,也是教学达标的重要环节。它具有显示功能、反馈功能和导向功能。“考什么”和“怎么考”,直接关系到考试结果及对教学质量的评价,有什么样的考试内容、考试方法,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教法和学法。因此,改革考试内容和方法,将直接影响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针对病理课的特点,笔者认为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4.1 闭卷笔试:闭卷部分可以由计算机从已建好的题库中抽题,实行专家干预、科主任把关的组卷形式。

4 2 开卷口试:结合使用多种媒体课件如实物标本、幻灯、投影等教具以病理标本、切片的病理描述、病例分析、诊断与鉴别诊断为主,采用必答题和选答题,后者尊重学生的个性与兴趣,由学生自由选择的人体系统中抽题考试。通过口试形式可以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应急、应变能力。在口试中可以发现一些具有扎实基础、又思维敏捷、表达能力强的优秀学生。通过口试对全年级学生学习优劣作出进一步综合评价,这样既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又可以创造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和一种比、学、超的学习氛围,口试本身就是一场生动、全面的病理知识研讨会,这种形式的考试可以活跃教学气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对病理的注意力,强化了师生双向的交流,一定会受到学生们的大力欢迎。

4.3 实验考核

4.3.1 以阶段性为主的个别式、开放性测试,适当延长开放大体标本示教室时间,在每章教学结束后,学生根据自己准备的情况通知教师,教师利用课前、课后的时间进行抽查,检测成绩不合格的学生可以有二次机会。着重考核同学对基本病理变化的掌握,应用医学术语的能力,对大体标本与组织切片描述的准确性。

4.3.2 课程结束时综合性测试,以班级为单位进行一次综合性实验考查,具体步骤为:①从实验题库随机抽取4组考题放映,在规定时间内要求每个学生结合本题提供的大体和镜下图片写出诊断。②分小组,通过随机抽签方式,每小组讨论一组考试题。③每小组选派代表重点发言,其他同学补充,有创新思路的答案可得到加分的鼓励。④教师最后公布正确答案,同学集体订正。在实验考核组织中增加教师人数下到实验小组,一方面参与并引导学生一起讨论,另一方面了解学生认知的能力与水平,结合学生阶段性考核的成绩,对同学有个较全面的评价。这样的考核既使每个同学都能认真思考,考核题量大,同时又能集思广益,增强了学生的团队意识,也减轻了学生的负担。

通过实验课不同阶段和不同形式的考核,可以起到了对病理知识点的强化与记忆,锻炼学生综合与总结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加强了师生交流,这种形式可以把平时评价和阶段性评价结合起来,实行动态性评价,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高,确保本课程教学大纲目标的实现。

进入新世纪,高等教育发展已经进入了快车道,精英式教学向大众化教学模式的转化。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是具有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实用性人才,因此在病理解剖学教学中,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上是笔者的几点认识,不足之处,敬请同行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沈建新.PBL: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J].国外医学・医学教育分册,2001,(22):36~38.

谈谈对病理学的认识范文第3篇

[中图分类号] R737.9[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8-001-02

乳腺癌是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妇女的身心健康及生存质量。手术切除加正规的化疗是治疗乳腺癌的主要手段,在诸多影响康复的因素中,心理障碍是主要因素,因此,适时进行心理干预十分必要,本文试就这一问题谈谈个人的体会。

1 临床资料 收集本科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乳腺癌手术患者41例,均为女性,年龄最小26岁,最大72岁,平均49.2岁,其中26-35岁5人,36-59岁25人,60-72岁11人,从发现症状到就诊的时间5天至18个月不等,均经病理学诊断确诊。乳腺癌改良根治术37例,肿块局部切除术4例。

2 方法 41例患者术前均接受全面准确的护理评估,针对一般心理护理、基础护理、乳腺癌专科护理相结合进行全面整体护理,入院时热情接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经常巡视病房,尽量满足病人提出的要求,做好皮肤护理、口腔护理、引流管及患肢护理等;在此基础上特别加强心理护理,把不良的心理因素转变为早日康复的内在动力[1]。主动和患者交流,及时发现情绪变化,以温暖、体贴、真挚的情感给予心理疏导,使病人在每期治疗前都能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不但减轻了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还增强了健康意识及健康行为,积极主动地参与治疗和护理。

2.1 围手术期心理干预 是保持女性形体完美的重要标志,患者担心乳腺切除后自我形象改变,认为自己不再是一个“完整的女人”,因而产生悲观失望,甚至绝望的心理,继而影响饮食、休息,降低了手术耐受性。护士应主动和患者交流,讲解手术治疗的必要性和安全性,对不同年龄、性格、文化层次的患者给予相应的心理支持,帮助患者摆脱负面情绪的干扰,以积极的心态配合治疗。

乳腺癌手术常常依据活检结果决定手术方式,这需要一定的时间,此时患者最无助,必须稳定患者的情绪,告知快速活检的目的,协助肢体放松,从而平安度过等待期。

术后定期巡视病房,及时发现患者需求,尽量减少术后疼痛、引流管等带来的不适,依据病情指导合理饮食,做好基础护理,树立必胜信心,争取早日康复。

2.2 化疗心理干预 术后正规化疗,是预防复发及转移的重要方法,因此,需要把握患者的心理状态,用针对性的语言行为进行心理辅导,说明化疗虽然对身体有一定的破坏性,但医护人员会及时给予正确的应对措施,将痛苦减轻到最低程度,以保证化疗过程的顺利完成。

2.3 康复期心理干预 乳腺癌发病期正好在女性更年期前后,也是家庭、事业压力最重的时候,特别在切除后,她们对自我社会角色、性别角色的认识易出现紊乱,对死亡的恐惧较甚,所以,心灵交流、思想沟通尤为重要。指导患者增强自信心,坚持完成化疗,继续功能锻炼,定期自查和复查,以便及时发现有无复发和转移的迹象。

3 结果 41例患者术后无引流管脱出、皮下积液、患肢肿胀等并发症,全部正规地完成各周期化疗并及时来院复查,大部分患肢功能恢复良好。

4 讨论 随着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社会因素与乳腺癌发生、发展、转归的关系越来越被重视,患者的情绪状态和心理变化直接影响疾病的疗效和康复程度[2]。心理干预就是针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个人或集体及时给予适当的心理支持,使其尽快摆脱困难,恢复心理平衡并平安度过危机。通过对乳腺癌治疗过程各阶段的心理干预,既缓解了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对患者的刺激,更有利于手术、护理和康复的顺利进行,还提高了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认识,改善了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谈谈对病理学的认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医学细胞生物学;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2-0100-03

医学细胞生物学是从细胞整体、显微、亚显微和分子水平等多个层次,来研究细胞结构及功能的学科[1],其理论及技术已经渗透到基础和临床医学的各个方面,是当前医学生物研究最活跃的前沿地带。作为高等医学院校重要的必修课,它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如何通过教学内容和组织形式的优化整合,来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理论的情况下,形成系统的全局观,提高知识迁移能力和实践综合能力,培养良好的科学素养,成为高校医学细胞生物学教改的重要内容之一。为此本文结合实践教学过程,谈谈在教学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精选教学内容

精选教学内容包括教学中教材的选择组合、教学内容的优化和更新[2]。

细胞生物学是生命科学的基础学科,内容涉及许多相关领域,如生物化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病理学等[2]。因此现行医学细胞生物学教材普遍篇幅较大、知识覆盖面很广,以人民卫生出版社陈誉华主编的《医学细胞生物学》为例,分为细胞生物学概论、细胞结构和功能、细胞的社会学、细胞基本生命活动、细胞工程五个部分,共17个章节。而目前临床专业的细胞生物学的理论学时安排为40学时,如果授课时每章面面俱到,不但与后继学科内容重复,而且学生势必觉得内容繁杂,重点不突出。因此在有限的学时内,如何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取舍,如何将条理清晰、重难点分明、容量较大的知识点系统地传递给学生,是应该首先进行思考的。

在教学实践中,首先在教材选用上,进行主教材和辅助教材的结合使用。主教材采用科学出版社杨抚华主编的《医学细胞生物学》。其最大特点在于线条清晰、内容浓缩、重点突出、框架分明。对于刚从中学进入大学的学生来说,这种风格让其容易很快掌握所学知识点的整体框架和相互关系,不会陷入过多繁冗的细节之中而迷惑。辅助教材采用人民卫生出版社陈誉华主编的《医学细胞生物学》。其优点在于各个知识点讲解得透彻详实,知识面辐射广,案例较多。在授课上,以主教材拉章节线条和框架,在对重要知识点扩展时,让学生参阅辅助教材的相关内容,进行知识拓展和迁移。让其在学习中慢慢地参悟自我学习的思维方式,学会如何有效学习。

其次,优化和更新教学内容。备课时,查阅下游课程,如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病理生理学,了解细胞生物学与它们的衔接、渗透、重复部分,做好对后继课程的铺垫作用。对重复的内容要淡化或舍去,对延伸的内容要讲透。比如细胞膜与物质转运这部分,离子泵内容涉及到生理、病理、药理的一些知识点,因此这一部分必须讲透讲深,结合案例进行分析。比如核糖体章节中的蛋白质合成过程的内容,在生物化学课程中,会深入学习,因此在这里只需要简单地介绍核糖体的结构和功能,其余设为学生自学内容[1]。再如信号转导部分,这部分新名词较多,转导路线繁杂,内容有一定难度。虽然在生物化学中将详细学习,但由于该内容会影响学生对后继课程如生理学、药理学等知识点的理解,因此在细胞生物学教学中,应该抓主线轻细节,让学生建立一个受体、配体、信使、细胞信号转导特点和路线的宏观整体印象即可。此外,对于教材内容要及时更新,将各个章节的一些最新动态、前沿专题引入。

二、优化教学方法和形式

(一)重视案例引入,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基础学科的学习[1]

由于授课的学生将来都要进入临床,他们关注的重点常为所学的知识是否有利于未来的临床工作。因此,经常会有初学者问我,学习细胞膜、细胞器这些内容,到底和今后的临床或者科研工作有多大关系?

因此在绪论部分,重点介绍了细胞生物学的发展沿革,特别是近年来的前沿领域和重大发现,同时特别介绍了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实例。如2001年以来的生理或医学诺贝尔奖、化学奖的获奖内容,包括2001年生理或医学奖“发现细胞周期调控的分子机制”、2002年生理或医学奖“器官发育的遗传基础和细胞的程序性死亡”、2003年化学奖“细胞膜水通道、离子通道结构”、2007年生理或医学奖“胚胎干细胞、基因敲除技术”等,通过这些对生物医学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奖项的介绍,让学生切实地感受到细胞生物学一直活跃在科学研究与应用的前沿,并非只是过时、毫无价值的基础理论,从而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其次,在理论教学中,设立细胞生物学的研究技术和方法这一章节,而此部分是很多院校细胞教学中的删除内容。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对教材中各种细胞与亚细胞结构图的来源,以及细胞组分的分离与培养过程,好奇而充满兴趣。生物学本来就是一个实践性学科,任何数据的产生,都以实验为基础,因此在有限的课时内,以案例引入的方式简要介绍常规研究技术和方法。其重点集中在以显微镜介绍为主的细胞形态研究技术、细胞的分离与培养、细胞组分和亚组分的分离、测定技术。让学生对细胞的研究过程有一个系统、整体的了解,有利于对后续理论教学和实验操作步骤的理解。

再次,在教学中加强病案的分析。医学细胞生物学与临床密切相关。在教学中,分章节讲述后进行相关的病案分析,将增强学生的兴趣,加大与所学专业的联系。比如在细胞膜与物质的跨膜运输中,引入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介绍,让学生对膜受体的作用有深刻的认识。在讲授内膜系统中的溶酶体时,以“矽肺”和“痛风”为例进行讲解。引发学生探究发病机制,加深对溶酶体的认识和理解。在细胞周期的讲解中,将与细胞周期有关的肿瘤治疗策略贯穿其中,举例讲述肿瘤细胞的化疗药物作用机制和使用原则,加深学生对细胞周期运行机制的理解。

(二)加强多媒体辅助教学

细胞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如细胞及细胞器结构,各种生理过程)多集中于细胞的微观水平,学生理解起来较为抽象和枯燥。因此在医学细胞生物学的教学中应强调图形、动画、文字的三结合。如膜转运蛋白介导的跨膜运输中,学生很容易混淆离子通道和离子泵这两种运输的原理。在讲解中应对比图形并引入动画,将两者差异变得直观可辨,一目了然。在细胞连接中,涌现出许多关于连接的新名词,如紧密连接、锚定连接、通讯连接、桥粒、半桥粒等等,光从语句上辨析,容易混淆。通过细胞连接总图的展现,各个连接类型的区别及其功能便清楚可辨,让学生在脑海中建立一个立体完整的细胞连接通讯网络。又如细胞微丝和微管的装配,很多学生无法通过文字在脑海中呈现出“踏车行为”这种动态的组装过程,一个几秒的动画,能让学生获取直观的印象。细胞信号转导的动画演示,能强化转导线路中的每个传输节点,能形象展示信号传递中蛋白修饰或结构的改变,以及之后信号级联放大的生物事件,让学生从冗长枯燥的文字表述中脱离出来,得到一个完整的印象。因此,在一些不易区分、不易理解的微观水平的分子事件的教学上,加大图形和动画的使用频率,通过动画图形之间的对比,区分相似事件,建立动态的概念,形成相互联系的全局观,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生命活动的本质规律[3,4]。

(三) 适当应用PBL教学方法

以问题为中心,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终生自我学习的能力,是PBL教学法的特点[6]。在医学细胞学教学中,适当穿插PBL教学法。如细胞骨架中的阿尔茨海默病的病因、诊断、治疗的讨论。在内膜系统教学中,在讲述内质网和高尔基复合体的功能及相互动态关系时,以“胰岛素如何合成、分泌”为中心问题,引导学生提出“胰岛素如何翻译合成”、“如何加工修饰”、“如何分泌出细胞”这三个问题,从而具体到“这个过程和哪些细胞器有关”、“每个细胞器扮演的什么角色”这些细节问题。通过讨论这些细节问题,最终完成对中心问题的学习[7]。

三、加强实验教学中学生的科学素质的培养

在实验教学中应根据不同时期学生的特点,循序渐进地展开教学。对于刚进大学的学生来说,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是第一门与动物相关的实验课程,学生对仪器、动物充满好奇感,容易忽略对知识点的关注和理解。在初期实验教学上,应加强学生对实验的基本认识和基本操作能力的培养。将预实验所拍摄的照片及录像穿插在课件中,在操作关键点上进行讲解,将学生的兴奋点引入到所学的知识中。在中期实验教学上,应着重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强调实验的逻辑性和严密性。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通过预习了解使用药品和操作步骤的目的性,得出实验的流程图。在实验过程中,提倡能够丢开书本,按流程图,有逻辑地进行独立操作,使学生了解细胞生物学拥有一个系列性、完整性较强的实验体系,并非依葫芦画瓢的简单模仿就能做好实验。此外,还应加强实验课堂最后10分钟的实验小结,让学生分组讲述实验的心得体会,并由老师进行点评,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协助精神,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创新能力[2,8]。

教学中还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实验习惯和心态,对于部分有专业兴趣倾向和喜爱科研的学生,可开放实验室,让其根据相关的课题进行实践,过程中采用方式多种多样,包括查文献、写综述、写实验方案、实验小结、注意事项,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提高其实验综合能力。

综上所述,通过细胞生物学的教学内容及形式方法的初步探索,在一定程度上能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知识迁移能力和实践综合能力,培养一定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郭慧芳,肖桂芝,刘朝晖.多元化教学方法在医学细胞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承德医学院学报,2012,29(3).

[2]张锦宏.曾军等,医学院校临床专业医学细胞生物学的教学实践与探索[J].西北医学教育,2012,20(4).

[3]王艳杰,孙阳等.“多元化”整合与优化教学模式在医学细胞生物学教学中的初步实践及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13(9).

[4]李玲.秦军等.浅谈多媒体技术在医学细胞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西北医学教育,2012,20(6).

[5]杨飞.向光盛等,细胞生物学事件主导的医学细胞生物学教学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3,15(2).

[6]李正荣.朱栋梁等,启发式教学模式在医学细胞生物学教学中的探索[J].基础医学教育,2013,15(5).

[7]方瑾.于敏等.构建多元化的细胞生物学PBL教学模式[J].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2013,35(1).

谈谈对病理学的认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免疫学 学习兴趣

免疫学是生物学与医学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其教学内容深奥抽象、概念纷繁、机理复杂,涉及多种学科的知识,如生物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学生学习起来颇有难度,而且容易引起思维疲劳以致不求甚解[1],容易失去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呢?笔者结合一年多的教学实践,谈谈个人的几点体会。

1 上好绪论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免疫学《绪论》的讲解尤其关键。《绪论》是学生对免疫学这门课的初次接触,除完成教学任务之外,我们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总动员,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学习免疫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首先,给学生们介绍免疫学发展史及现状,引发学生对免疫学教学活动的兴趣和求知欲。如牛痘的接种消灭了肆虐几千年的天花。教师通过精炼介绍免疫学发展史与巨大成就,可激发学生对医学免疫学的学习兴趣。其次,联系临床实践,介绍目前医学科技水平还未能彻底对付的某些免疫相关疾病,如肿瘤、艾滋病、肝炎、SAS等,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其无不意识到任重而道远。最后,给学生提前打好预防针,让其做好思想准备,迎接挑战。通过对学生介绍免疫学难学的特点,让其做好心理准备,鼓励其克服困难,扎扎实实地修完这门课程。

2 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提高授课艺术

2.1 设疑问难,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免疫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适时设疑,制造悬念,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例如,在学习“免疫应答”时,可以问学生自己接种过哪些疫苗?教师将学生的回答写在黑板上:牛痘苗、麻疹疫苗、乙肝疫苗等。接着问:为什么接种牛痘苗可预防天花?是否所有的疾病都可以接种疫苗预防?学生都回答不出。教师指出这是免疫应答的原理,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导入课题,使教学目标在轻松的教学活动中完成。再如,在讲述异嗜性抗原时,可以问学生:“为什么有些人得了扁桃体炎后,会导致肾炎或心肌炎的发生?”通过有目的地提出悬念性的问题,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预知后事如何”的好奇心,调动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2.2 启发式分析法教学。

启发式分析法就是教师逐步引导学生从已知的某个概念进入到未知的某个概念,可把学生感到分散、凌乱的概念纳入相应的概念体系[2]。如讲概念“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时,运用启发式分析法,提出器官移植是现在流行的一种先进医学技术,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器官移植都能成功,提出器官移植遇到的最大障碍是什么?学生们会回答是移植排斥反应,进而引出“组织相容性”,此时又启发学生运用学过的抗原知识来思考组织相容性的决定因素,引出组织相容性抗原,从组织相容性抗原是什么基因编码产生的,引出“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这样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一步一步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学习时层次清楚,逻辑性强,容易理解。

2.3 比喻生动恰当,直观形象描述。

运用直观的道具、图标和形象生动的比喻,可使枯燥的内容形象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中,我们把免疫系统比喻成堡垒,把细菌、病毒比喻成入侵的敌人,把免疫细胞比喻成守城的士兵,这样有助于学生的理解。讲抗体结构时,将抗体比喻成一个站立的人,用两手臂伸平逐渐上举演示抗体构型从“T”字形向“Y”字形演变的过程,上臂以下是恒定区,铰链区相当于肩关节,前臂是可变区,可变区结合抗原时就像人的手抓住一个东西,人有两只手,那么一个抗体就可以结合两个抗原。这样的比喻很形象生动,学生听后很容易理解记忆。

2.4 结合临床实际,激发学生兴趣。

俗话说“学以致用”,任何一门学科,只有当我们觉得它有用时,才能真正激发起我们学习的动力和热情。免疫学是一门与临床有着密切联系的基础医学学科。许多临床现象都是学生已感知到的,但并没有清楚地理解:如为什么青霉素等抗生素易发生过敏?为什么左眼受伤右眼也发炎?组织器官移植时为什么易发生排斥反应。为什么不同血型的人不能相互输血?在教学中把学生已感知的临床现象与理论知识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到“学之有用”,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也使教学内容有声有色,有血有肉。

3 改进教学手段,实施多媒体教学

与传统教学手段相比,多媒体教学图、文、声、像并茂,形象生动的画面结合Flas,能形象直观地展现教学内容,多方面刺激学生的感官,使枯燥的医学免疫学教学变得生动活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抗原提呈过程的讲述中,仅仅依靠课本以及教师的描述是不够的,多数学生仍然不能理解;而通过多媒体,配以动画画面,学生可以观察到内源性抗原和外源性抗原的提呈过程及彼此的差异,使原来难以理解的抽象概念变为生动的画面,给学生营造了一种身临其境的学习氛围,既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如在讲授补体系统的激活过程时,通过动画演示,学生能直观、形象地观察到补体系统激活的全过程及最终形成攻膜复合体导致靶细胞溶解的现象。同时,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可以节约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