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税务管理的基本内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税务管理;创新措施;税务筹划
中图分类号:F81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1-0-01
企业的税务管理是合法的利用税收政策,减少企业的纳税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税务管理与偷税、漏税不同的是它本身是合法、合理的行为。在外国,企业通过税务专家研究税收政策来减少纳税。当前背景下,税收在逐年增加,企业加强税务管理能够将企业的税收成本降低。
一、税务管理体系的构建
(一)现代企业税务管理目标。首先,纳税。企业根据税法之规定,在税收法律和相关法规基础上,保障税款的及时上缴与足额上缴,使企业在税法的背景下快速发展。其次,规避税险。包括规避处罚风险和规避遵从税法成本风险两个方面;最后,税务筹划。指纳税行为发生之前,在不违反法律、法规的前提下,通过对纳税主体的经营活动或投资行为等涉税事项做出事先安排,以达到少缴税和递延缴纳目标的一系列谋划活动。
(二)现代企业税务管理体系的组成。首先,应当立足企业实际,不断的创新和改进税务管理方法,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企业税务管理方式和方法,建立现代化税务管理模式,以实现企业税务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其次,设立专门税务管理机构。在做好企业涉税事务管理工作的同时,还要及时、准确的建立获取税收信息数据的有效渠道、采取动态的管理模式把握宏观经济动向,为企业决策的做出提供有效的数据参考。这是构建现代化企业税务管理体系的基本内容,也是税务管理体系得以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
二、企业税务管理的现状
(一)税务管理观念落后。我国企业的税务管理观念还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企业人员对税务管理认识不够深刻,企业的税务人员对税法以及关于税务的法规认识不足,往往会受到税务部门的处罚和限制。而有些企业在缴纳税务的过程中投机取巧,往往被判定为漏税、偷税,因而受到处罚,这就增加了企业的税务成本。
(二)税务筹划与管理相混淆。企业在进行税务管理时,将税务筹划与税务管理相混淆,税务筹划只是税务管理中的一个环节。企业将税务筹划当做是税务管理,在进行税务筹划时,并没有完成税务管理,这就忽视了税务管理所具有的协调及预测作用,只是将某个方面的税收降低,却并没有整体的减少企业的税收。
(三)企业的税务风险意识不高。企业在日常的企业管理中,没有将税务管理提升到一定的地位,对税务管理的意识非常淡薄,总是想尽方法的晚交税,少交税,将纳税当做是企业的负担。这样就增大了企业税务风险,如果经历税务稽查,企业的名誉形象会受到影响,同时也会令企业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
(四)税务管理没有形成完整的系统。我国企业虽然注重建立以降低税负为目标的税收筹划体系,但用于构建适合企业长远战略目标的企业税务战略和管理体系还尚未到普遍重视。近年来,一些企业已经注意高效率、专业化的企业税务管理体系是确保企业战略成功的关键,企业税务管理应该和企业的财务管理、风险管理乃至战略管理相互契合,在降低税收的成本的基础上,有效控制企业纳税风险,提高财务业绩,并为实现企业战略管理目标提供支持。
三、税务创新策略及分析
(一)税务筹划。企业税务管理的核心就是税务筹划,企业税务管理的其他活动都是为了税务筹划能够更好的完成。税务筹划是事前的行为,税务筹划的本身具有预见性以及长期性的,但是税收的相关法律法规可能发生新的变化。因此,企业在进行税务筹划是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防范以及避免风险,争取企业利益的最大化。税务筹划要合法合理。企业的税务筹划决不能违反国家的法律法规,也就是说,企业的税务筹划必须合法。企业在进行税务筹划时,要对税法以及税收相关的法规进行充分的了解,在合法的前提下设计税务筹划的方案。成本―效益的原则。所有的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税务筹划同样也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为企业带去经济利益;另一方面,税务筹划也需要费用。税务筹划可以为企业减轻税务负担,同时,税务筹划也需要企业支付与之相关的费用。企业在聘请相关机构或自己组织人员进行税务筹划时都会产生一定费用。企业的税务筹划应该是在多种税收方案中选择最优的方案,交税最少的方案未必会是最优的方案,这种方案也可能会使企业的经济利益总体降低。
(二)加强税务管理。1.建立完善的体系,聘请有经验的税务顾问,成立管理部门。在税务系统越来越复杂,税法日趋完善的情况下,单独依靠会计是不能完成企业的税务管理的需求的。税务系统越来越复杂,很多问题得不到解决,这就需要企业向有关的税务中介部门进行请教,税务中介部门对于税收政策的把握非常准确,对于收税的经验较丰富,能够为企业提供良好的服务。聘请这些专业的人员作为企业的税务咨询,能够提高企业的税务管理的水平。企业成立专门的税务管理部门,聘请专业的税务管理人员,进行有效的税务筹划,防范和规避企业的税务风险,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提升。
2.企业建立自查的制度。企业应建立自查的制度以及成立自查的机构,定期的对企业的纳税进行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将企业的税务风险降低。同时,企业对税务计算的方面也要了解,检查在计算时是否存在错误的情况。另外,企业的税务申报是否及时,是否异常也需要检查。自查的意义是使企业能够及时发现税务管理中的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降低企业的风险,提高企业的经济利益。
总结:税收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从企业税务管理现状、税务管理体系构建中的相关问题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就如何有效的构建企业税务管理系统和创新,提出了一些建设性建议,以期能够为我国企业税务管理工作的发展,做出一点贡献。
参考文献:
税务会计工作主要导向集中在税法内容,财务会计主要服务于企业,两者在具体操作上存在一定导向差异。在全国“营改增”改革推进下,人们更需要注重两种工作差异性,尽可能的协调财务管理工作。
一、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基本职能
(一)税务会计
税务会计在一定程度上属于税务与财务相互结合所形成的会计系统工作。其工作主要是针对纳税人缴纳税做相关工作的形成、申报、缴纳等工作。其工作建立在税法基本内容之上,采用专业的税务计算方式,确保企业税务中不会出现漏税、重复交税等情况,按照规定时间做好纳税行为。
(二)财务会计
财务会计归属于企业会计的一个分支职务,主要是对企业有关的财务信息做有关统计记录,同时针对政府、债权人与投资人提供有关信息,接受其监管。该工作主要运用专业的会计方式对企业财务掌控做统计,从而为企业决策者提供经营的参考依据,属于企业管理中的基本工作内容,甚至影响着企业的经济效益,是保证企业健康有序发展的基本工作。
二、营改增后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关系
首先,税务会计的工作需要以财务会计工作为基础。财务会计所记录统计的财务记录要确保真实有效,税务会计需要在税务核算中采纳财务会计的统计记录结果,因此财务会计工作是税务会计的基础,财务会计的差错会直接干扰税务会计工作的开展。税务会计是财务会计的后续工作之一。
其次,两种会计工作的目标存在差异性。财务会计主要是针对企业财务成果做有效统计核算,其工作需要向政府部门、债权人与投资人做对应信息的服务与展示。但是税务会计的工作开展主要围绕税法法律展开,需要对企业所得收入、成本、利润以及有有关缴纳等税负工作做有关统计协调。税务会计更多的是服务国家税务工作,同时可以有效的利用国家税负优惠政策来达到降低企业税负压力的功效。在所服务的对象上,两者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财务会计针对企业所有的经济活动、事物项目做管理,会计核算需要有效的反馈企业总体的财务情况、资金流动、经营成果等状况,企业管理与有关财务信息都需要通过财务会计核算来呈现。税务会计更多的是对国家税务有关经济活动内容核算,确保缴纳税务情况的真实全面。税务会计征税主要是针对历史成本展开,主要针对发生的经济变化做纳税信息的核算,不会对企业未来的受益与损失做判断计算,所有的纳税信息都是有明确的凭据,这种凭据都是已经发生,确实存在的,同时所有的税务工作都有明确的操作方法与计算要求,需要遵守有关国家规定,国家税法是基本操作准则,操作标准具有一致性。
三、营改增后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关系协调
要较好的处理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分离处理工作,具体操作上需要从整体到局部不断的优化。
(一)需要完善税务会计体系
我国范围内会计理论的发展相对国外的积累时间较短,制度本身缺乏完善性,因此整体的制度合理性还需要不断完善,有较强烈的我国国情特殊性情况存在。要达到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有效协作,对税务制度做充分的利用来保证企业运营的利益。在纳税款项上需以会计系统基本原则与标准要求为基础,同时管理方面需要让法律法规与税收制度做有效融合运用。尤其是“营改增”之后,营业税的消除,增值税的广泛运用,具体的专业发票管理运用、纳税款项的调整都需要做充分的研究,让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做好有效沟通协调,从而达到工作的良好配合,尽快的让企业享受到改革所带来的税费减负工作效果。
(二)税务会计核算内容的健全优化
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在具体的会计核算中存在一定差异性,要充分的缩小两者操作差别,充分的尊重税收制度标准。需保证税收人行为规范合理,可以将应税费用列支处理中的标准适宜放宽,税收扣除强度需要适宜的提升,有效的促使资源保有量提升,由此才能有效的保证企业更好的运行。尤其“营改增”后增值税广泛运用,要充分合宜的运用税费进项抵扣,降低企业税费压力。
(三)需要完善企业内部协调工作
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在相关工作上有一定差异,但是总体上能为企业决策与运营所服务,有效的保证为企业发展提供真实可靠的财务审计报告,有助于领导层对财务与税收工作有更完善的掌握了解,从而依据财务情况制定合理的企业发展策略与规划。要有效的做好企业内部各部门的协调,从而为两者工作的开展提供更多的便捷性,有助于为两者工作的配合协调制定更合理的方案,帮助两者工作的顺利开展,避免沟通不畅或者工作阻碍,确保两者之间数据沟通交流的顺畅性。
(四)注重人才培养与信息公布
在企业财务工作上,需要注重财务人才的培养。在多数企业内部,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属于相互分离的独立结构体系,要对两者知识结构体系做不断地完善掌握。要注重人才纳入制度的严格管理,同时也需要做好人员日常培?。具体培训上要依据不同岗位、不同能力经验做差异性的安排,提升培训管理的有效性。做好日常激励制度的设置,提升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谨慎性,做好工作科学考评来发挥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要对企业的信息做有效披露,尤其是不完善不规范的行为,提升各部门工作人员的谨慎性,从而支持企业财务工作的有序进行。
〔关键词〕税收征管改革;税收征管制度;征管模式;征管体系
中图分类号:F81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096(2013)03-0010-05
我国税收征管改革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发生变化的。这个变化过程由计划经济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循环系统中发挥其职能和作用。共和国成立之初和以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在税收征管方面实行过多种征管制度安排和征收方式。在新形势下,为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税收征管改革的需要,应对之进行较为深刻的变革和创新,才能更好地发挥税收的职能作用,指导税收的征管工作。
一、我国税收征管制度与模式的确立与嬗变
一般来说,制度是“要求成员共同遵守的,按一定程序办事的规程或行动准则”。[1]税收征管制度包含着社会各阶层特别是征纳双方应共同遵循的税收征管方面的法律、法规、法令、政策等涉税规程和行动准则。而模式“一般指可以作为范本、模本、变本的式样。……是研究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的理论图式和解释方案……”。[1]税收征管模式是把解决征管问题的方法总结归纳到理论图式和解释方案,即是征管模式。我国税收征管改革,除离不开其经济发展水平、财政管理体制、税收制度、征管对象的选择等外,更与税收征管制度与模式密不可分。凡是范围和规模较大的税收征管改革,都直接或间接渗透着税收征管制度的调整与完善、税收征管模式嬗变与梳理的过程。
1建国初期的税收征管制度
改革开放之前,我国一直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为了恢复国民经济、稳定金融物价、平衡财政收支,国家采取统一税政,对税收实行统一管理,建立高度集中的税收管理体制。1950年公布了《全国税政实施要则》,明确规定全国统一征收的14种税,其管理权都集中在中央。这种高度集中的税收管理权限是当时特殊历史条件下所必须的,对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起到了较好的作用。之后,由于受“”和“”的影响,处于“放权”与“集权”的游离不定之中。当时,为了适应统一财政体制和税收管理体制,在税收征收模式上,对纳税人特别是国有企业推行“专管员进厂,各项税收专管,征管查集于一身”的征管模式,税收管理的主要目标是适应当时的国家政策的需要。比如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对私有经济和公有经济就采取“宽严不同,繁简不同”的措施,减少公有制企业的缴税程序,对私有企业也按照其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态度,采取了不同的税收管理办法。由于当时的税收制度与税收政策虽有所调整,但一般来说仍比较单一,税收的主要课征客体是占公有制绝大部分的国营企业,由于国营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受中央政府调控,采取统收统支,企业少缴税的情况也比较少。由此可见,税收制度单一,征收对象范围较窄,而且偷、逃、抗、骗税现象较少,税收管理的任务侧重于“征”和“管”,相比较来税,税务稽查的工作量和征管要求较少,“专管员进厂,各税归口管理,信息不对称、征管查集于一身”,存在专管员“一言九鼎”、权力较大的弊端[1]。
上述税收征管制度虽然在推行时,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但是,20世纪50年代的税收管理模式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税收征管模式变化缺乏“顶层设计”,使征纳双方对新的征管形势很难适应;科学化、规范化程度及征管质量也难以提升;税收管理机制不能走出“重征管、轻稽查”的传统方式;税收专管员直接开票的税款征收方式,也不利于提高纳税人自觉纳税的意识和合法的税收权益的保护,使税收征管中的权利义务关系处于“不合理”状态,同时也弱化了税务干部人员配置,淡化了税务稽查工作职能,使税务机关主要业务部门之间出现工作效率低下的非均衡现象[2]。
2改革开放后的税收征管制度与模式
改革开放后,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对当时的税收征管模式进行反思并推动其改革。20世纪80年代初,先后实行了二步“利改税”,实行新的工商税制,税收收入在中央政府财政收入中的比重稳定增长,纳税人与政府的税收分配关系也逐步规范。但是,纳税人偷、逃、抗、骗税现象却增长较快,如果采取以前“专管员进厂”的模式明显不能符合新形势下的税源变化,创新税收征管模式已是大势所趋。在一些地方试点后,提出了“征收、管理、检查三分离”或“征管、检查两分离”的管理方式[3],逐渐形成了既相互制约又相互联系的税收征管新体制,解决了传统征管体制暴露出的不利于经济发展和中央财政收入增长的问题,为随之而来的税收管理变革奠定了基础。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又确立了“申报、、稽查”三位一体的征管模式。旨在放弃税管员户管制度,把纳税人申报纳税、中介机构的税务和税务机关的稽查管理有机结合,形成一个相互补充、相互制约的整体[4]。
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发展,我国税收征管改革实行了“建立以申报纳税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的征管模式”。在2003年,为适应当时征管改革的需要,针对征管工作中存在的“疏于管理、淡化责任”问题,突出了“强化管理”的内涵,实施了“以申报纳税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强化管理”[5]的征管模式。这就是现行的“34字”征管模式。
3对我国税收征管模式的评介
从现行征管模式实施的实际情况看,与以往的税收征管制度和模式相比,“34字”征管模式的内容有以下不同。
(1)提出了纳税人自行申报缴税的法定义务。在传统的税收征管改革实施过程中,一般由税务干部上门征收税款,对一些单位尤其是重点纳税大户,都有专管员负责直接管理。“34字”模式取消了专管员户管制度,规定纳税人按照税法要求,自行或委托中介机构申报纳税。其初衷是要划清征纳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逐步提高纳税人按期申报的纳税观念。与此相适应,全国各地逐渐形成了税务组织体系,税务机构和从业人员发展迅速[6]。
(2)确立了为纳税人服务的现代治税理念。在税收征管模式中,突出建立服务型政府或机关是与时俱进的理念。作为税务部门除了国家公布的税收法律、税收行政法规外,还要及时税收行政规章和税收其他规范性文件,要持续地宣传、辅导和答疑纳税人提出的有关涉税审批、办税流程和税收优惠政策等方面的涉税信息和问题,按照集中、实用、方便纳税的原则为纳税人提供高效的办税服务场所,充分发挥实体办税服务厅和网络办税服务厅各自的作用,使登记、申报、缴纳税款、咨询、发票管理和复议诉讼等涉税事项可以集中办结,不断地为纳税人提供有效的、有针对性的服务。
(3)运用税收信息技术,逐步提高税收征管效率。为适应征管改革的要求,总局组织设计开发金税一期、二期工程,现正在试点运行和开发金税三期工程。就征管模式提出的“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以建立一个全国范围内的增值税专用发票计算机稽核系统,达到充分遏止利用增值税专用发票犯罪的目的,杜绝增值税的流失,有效保障现行增值税制度。同时,各级税务机关都自行开发、使用一些税收征管软件,进一步防止税收流失,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
(4)利用人机结合的税务稽查资源,持续加强税务稽查力度。原有的税收征管工作存在着重征收、轻稽查的做法,在税务机关组织内部形成了强征收、弱稽查的格局。现行征管模式强化了稽查功能。各地税务机关利用人机结合的税务稽查力量,为税务稽查工作配备了素质更高的人员和优良的办公环境以及办案设备。在税务稽查部门内部,按照选案、检查、审理、执行等环节设置职能,按岗位分工协作、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逐步实施和完善稽查工作责任制、双查制和稽查错案责任追究制等各项制度,税务稽查工作力度不断增强。
(5)突出从源头治税,强化管理职能。为对原“30字”征管模式进行纠偏,凸显从源头紧抓税源,提出强化管理的工作内容。“强化管理”的初衷是为弥补原“30字”征管模式的不足而提出来的。因为原模式只强调“征收”与“稽查”,缺少“管理”的相关内容。新模式的提出,不仅仅是补充了原模式的不足,更重要的是发展和完善了新形势下税收管理的基本内涵。既是对税收管理方面的总要求,贯穿于税收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也是从征管查分工合作的基础上阐述的。税收征管要实现科学化、精细化的战略思路逐步形成。
二、对我国税收征管模式实施效果不佳的理性分析
我们对税收征管模式是一个由浅入深、逐步认识和理解消化的过程。如实行纳税人自行申报纳税、发挥税务的作用、重视税务稽查工作等。但是,这个模式实施状况受到多方面的限制,直接对提升税收征管质量和征管效率产生影响,最终表现出来的效果远远没有实现所希望达到的目标。
1“34字”征管模式未能明确体现纳税人自主申报的主体地位
“34字”征管模式只是单方面强调“自行”,而不是“自主”,没有完全体现税收上的“主人翁”地位,即纳税人在纳税申报上的“当家作主”地位。在税务机关任务紧、工作量大、管户多且纳税人不及时申报的情况下,由于存在着对税务干部准期申报率的内部考核,往往有替纳税人申报之嫌疑;未能明确促进税法遵从的根本目标,过于强调完成税收收入任务目标;未能整体体现信息化对征管的支撑作用,各自开发自己的外挂征管软件,信息化的利用效率大打折扣,而且也增加了征纳双方的税收成本。
2“集中征收”未能明确强调依法征收
“集中征收”原意是指办公场所(主要指办税厅)的集中,是特指场所和管理事项的集中。随着信息化发展,电子申报和缴税的普及,场所集中的概念已经淡化 。此外,“集中征收”是纳税人自行缴纳还是税务机关上门征收?这里的 “征收”是大概念还是小概念等,存在着模糊认识。我们认为,就其实质来说,这里的“征收”是征管程序中的具体概念,不是税收征收的大概念。而在国际上,具体征管程序中的征收一般是特指经评估和稽查后的强制征收。在操作上,在确定了“以申报纳税和优化服务为基础”的征管模式后,在具体的征管过程中,纳税人自行申报缴纳的税款占整个税务机关征收税款的绝大多数份额。在新型的征纳关系和信息化条件下,以税务机关为主体的征收概念发生实质性的转移。现征管模式中将纳税人自主缴纳的行为定义为征收,本身与以纳税申报和优化服务为基础的提法存在矛盾。因此,不得不说该提法仍保留了以税务机关为主的管理理念的痕迹。
3“重点稽查”在实际工作中存在问题
“重点稽查”旨在集中征收后,税务机关主要任务是实施税务稽查,并规定稽查人员要达到一线人员的一定比率(或40%)及以上[7]。但经过十几年的征管实践,这一要求不仅未能实现,而且暴露出一些诸如国地税重复稽查、大征管中的评估与稽查如何衔接与定位等问题。总之,税务稽查的威慑力还未充分发挥。
4体现“强化管理”的两项主要措施也存在一些不足
一是税收管理员“一人管多户、各税统管”的属地化管户制度已不能适应纳税群体日益增长、经营方式日渐复杂的需要,尤其是难以对跨国、跨地区经营的大企业集团管理到位。税收管理员过多地承担了大量事务性工作,真正用于评估等税源管理方面的时间、精力有限。此外,由于管理员长期固定管户,也不利于从机制上消除“吃拿卡要报”的现象。二是对纳税评估定位不够准确、程序不够规范,至今也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纳税评估工作规程之内容的评估规范性要求,仍然是难以突破“摸着石头过河”的传统思维和做法,未能有效发挥引导和促进税法遵从的作用。
三、积极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税收征管体系
针对多年来围绕税收征管模式争论不休的实际情况,有必要进行反思。如果新的税收征管思路仍然沿袭着传统的思维定式而没有实行“顶层设计”;如果没有把税收征管系统看成是一个有机整体,仍片面追求用多少字推行税收征管工作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一般认为,体系是指若干有关事物互相联系互相制约而而构成的一个整体[1]。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税收征管体系就是要厘清新形势下深化税收征管改革的必要性,确立现代化税收征管体系的目标和基本内容,把税收征管视为一个系统工程不断完善。
1新形势下进一步深化税收征管改革的必要性
近年来,适应形势发展变化,税务系统“自上而下”大力推行税收专业化、信息化管理,开展税源专业化管理试点和信息管税工程建设。各级税务机关“自下而上”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实施了一系列加强管理的新方法、新举措,税收工作面临新的形势,进一步深化税收征管改革成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1)进一步深化税收征管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对进一步深化税收征管改革提出新的要求。逐步形成有利于促进科学发展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税收征管体系建设,适应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要求,形成纳税人自主申报纳税的主体地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税收方面的体现就是构建新型的和谐的税收征纳关系,使税收征管改革融入加强社会管理和创新之中。面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必须进一步深化税收征管改革,促进税收职能作用的有效发挥,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服务。
(2)进一步深化税收征管改革是适应税源状况深刻变化的迫切需要。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税源状况产生了重大影响。税源状况的深刻变化集中反映是纳税人的数量急剧增长。据统计,截止2012年第一季度,全国税务登记的纳税人3 353万户,全国税收管理员277万人,人均管户数量在100户以上,沿海发达地区甚至达到人均1 000户以上[8],跨地区、跨行业的大型企业集团相继涌现。纳税人的经营方式、经营业务不断调整、日益复杂,纳税人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不断增强,涉税诉求多样化、服务需求个性化的趋势日渐明显。这些都给税收征管工作理念、管理方式、资源配置等带来深刻影响。
(3)进一步深化税收征管改革是顺应现代信息革命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当前,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方兴未艾,为我国依托现代技术手段加强税收征管提供了重要机遇,也对税收征管工作提出更加严峻的挑战。企业经营和管理的电子化、智能化趋势日益明显,规模庞大、交易复杂的电子商务飞速发展,使税收征管的复杂性越来越强。虽然近些年来税收管理信息化建设取得明显进展,但信息管税水平不高,现有信息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第三方信息来源渠道还不通畅,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状况日益加剧。
(4)进一步深化税收征管改革是推进我国税收管理国际化的必由之路。税收征管是税收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与世界经济已经成为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引进来”和“走出去”企业数量不断增加,税源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跨境税源管理成为新课题。
2确立税收征管体系的目标
确立现代化税收征管体系的目标是全面提高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率,具体来说就是要提高税法遵从度和纳税人满意度,降低税收流失率和征纳成本 2012年7月,全国税务系统深化税收征管改革工作会议在安徽合肥召开,会议提交并讨论了《关于进一步深化税收征管改革方案》。。
(1)提高税法遵从度。提高税法遵从度是税务机关与纳税人共同的责任和义务。税务机关率先遵从税法,依法行使国家赋予的税收管理权力,促使税法得到公正执行;纳税人依法诚信纳税,提高自主申报纳税的质量。通过提高税法遵从度,既要减少纳税人的税法遵从风险,也要减少税务机关的执法风险和廉政风险。
(2)提高纳税人满意度。税务机关通过优质服务、规范管理,切实保障纳税人合法权益,营造公平竞争的税收环境,树立税务部门良好的社会形象,增进纳税人对税收工作的理解、支持和满意,提高纳税人对税务机关服务与管理行为的认可程度。
(3)降低税收流失率。缩小税收实征数和法定应征数之间的差距,提高税收征收率,确保税收收入随着经济发展实现平稳较快增长,体现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遵从税法的程度,同时也反映税务机关服务和管理的水平。
(4)降低征纳成本。降低纳税人的遵从成本和税务机关的征收成本。在征管工作中,落实“两个减负”,即减轻纳税人的办税负担和基层人员额外的工作负担,并提高税务行政效率。
3规范税收征管体系的基本内容
在税收征管目标确立后,针对现征管模式存在的不足,结合征管实际情况,应加强税收征管体系基本内容建设。
(1)进一步明晰税务机关和纳税人的权利和义务。按照市场经济发展中“经济人”的要求,清晰界定征纳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并确定相应的法律责任,确立税收征纳双方法律地位的平等,使遵从税法既是对纳税人义务履行的要求,也是对税务机关义务履行的要求,在此基础上进行征管制度设计,开展征管活动。真正把纳税人看做为市场经济的主体,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负有依法履行自主申报纳税的义务,享有税务部门提供公共服务的权利。税务部门的主要职责是依法征税,不能从事“保姆”式管理,更不能“越俎代庖”,而应通过建立税收征管程序,做好服务和管理工作。
(2)强化税收风险管理。把风险管理贯穿于税收征管的全过程,不是独立强调“集中征收”或是“重点稽查”,而是实行税收风险分析监控,依托信息技术平台,通过对涉税信息进行分析比对,识别可能存在税收流失风险的纳税人,进行风险等级排序后推送到相关部门进行应对,并对应对结果进行管理和评价。对税收风险不同的纳税人可采取风险提示、纳税评估(税务审计)和税务稽查等应对手段,识别和消除纳税人的税收风险,有效防范和避免税收流失。
(3)大力推行税收专业化管理。对纳税人进行科学分类,对税务机关和税务干部的管理权限、职责进行合理分工,对管理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提高税收管理的集约化水平。“34字”征管模式强调的“强化管理”更多关注的是“源头”管理和属地管理,而对征管流程中易出现的税收“跑、冒、滴、漏”没有从专业化管理的视角加以足够重视,因而应加强分类分级管理。分类管理是在按纳税人规模、行业,反避税、出口退税等特定业务的基础上,对不同风险等级的纳税人按照纳税服务、税收分析、评估与稽查等涉税事项实行管理;分级管理是将管理职责在不同层级、部门和岗位间进行科学分解、合理调配,并相应设置专业化的机构,配备专业化管理人员。
(4)进一步推进税收信息化建设。税收信息化是利用信息技术的先进生产力改进税收工作,实现税收管理的现代化[9]。在税收征管改革的过程中,应统一规划,克服各自为政、条块分割的“信息孤岛”,发挥信息技术的整体优势,即准确把握信息革命发展趋势,充分应用信息技术科学发展成果,大力推进税收管理信息化建设,为税收征管提供有力依托,解决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促进提高税收征管水平,不断提升税收征管效能。此外,充分发挥信息化的业务引领作用,坚持征管业务与技术的协调发展,推动税收征管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 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2231596274
[1] 杨抚生,李树林税务管理教程[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54
[2] 钱冠林,王力中国税收30年(1978—2008)[M]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96
[3] 伦玉君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税收征管的基本经验及改革展望[J]税收经济研究,2011,(5):28-33
[4] 国家税务总局教材编写组税收管理员操作实务[M]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61
[5] 大连市国家税务局课题组税收征管模式的创新与完善[J]税务研究,2013,(2):63-66
[6] 徐立新,牛其林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实践与思考[J]涉外税务,2013,(1):73-76
[7] 陈金艳税收征管改革与税收制度的协调[J]税务研究,2012,(9):70-72
[8] 李林军专业化管理的探索之旅——税源专业化管理与深化征管改革的思考[J]中国税务,2012,(7)
[9] 王雯婷完善信息管税提高征管质量[J]中国税务,2012,(4):36
[10] 孙开,金哲论环境保护视角下消费税改革的再次深化[J]财经问题研究,2013,(1):66-72
一、普通发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个体工商户和相当比例的私营企业普遍都不建账或做假账,税务部门只得采取"定期定额"的征收办法征收税款,对发票实行控制配售。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主为逃避纳税义务,销售商品或应税劳务时尽可能不开或少开发票,或开具购买的假发票,或用商品信誉卡代替发票,或用"收据"、"白条"代替发票。
2、普通发票则由各省级税务机关指定企业印制,由此带来一系列的问题。一是发票印制企业过多、过滥,为发票源头管理带来巨大困难。二是部分发票指定印制企业的技术设备不先进,生产出的发票质量低下,有的甚至不及假发票质量,为发票监管带来极大困难。
3、普通发票管理监控手段落后,目前普通发票仍以手工操作为主的状态,手工操作就留下了人为的操作空间。普通发票使用原始的手工审核,面对大量的普通发票违法违章行为,只能处于鞭长莫及的被动局面。对普通发票的保管重视程度不够,不论是税务机关还是纳税人,都是重专用发票的保管,轻普通发票的管理。
4、普通发票违章处罚力度不够。不可否认,增值税专用发票违法相对于普通发票违法而言,涉案金额往往较大,管理上应当有所区别。但现实生活中,只重视对增值税专用发票的管理而轻视对普通发票的管理。之所以存在大量的普通发票违法案件,归根求源,是税务部门查处力度不够,不能真正触到纳税人的痛处,使普通发票陷入“想管管不了,能管管不好”的尴尬局面,从而给纳税人造成了利用普通发票偷逃税款的机会。
5、对于利用普通发票偷、逃税违法犯罪行为的法律规定却不够严密,管理也欠规范,处罚相对较轻,只有情节特别严重的才给予相对较轻的刑事处罚。使得许多单位和个人都利用普通发票做文章,非法印制、倒买倒卖、虚开套开十分盛行。
二、加强普通发票管理的建议
1、建立普通发票信息化系统,通过信息化管理,构建起发票监督管理制约机制,提高发票管理的质量,提高发票管理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为相关单位和个人辨别发票真伪,比对发票金额提供方便、迅捷、高效的服务,有利于及时发现发票犯罪线索。
2、统一发票印制单位,尽量减少发票印制企业。指定的发票印制单位应具备技术力量雄厚、生产设备现代化、管理严密科学、社会信誉高等条件,以增大制假者的制假成本。同时要统一发票制作材料和工艺。选择的发票制作材料品质要好、技术含量要高、工艺要先进,增大造假者的仿制成本,增强普通发票的防伪功能,在印制技术上推行多种防伪方式;在印制过程中严格执行有关保密制度;将普通发票全面实行防伪税控,从源头上控制利用普通发票偷逃税款现象的发生。另外统一发票联次、规格大小。在充分调查发票使用单位、使用个人管理需要的基础上,分单位(行业)和个人发票使用对象统一发票制作的联次、规格大小。
3、积极推行裁剪式发票和计算机发票,努力化解发票"头大尾小"行为,减少人为操作因素。对某些难以控管的特殊性行业,由主管税务部门代开、代保管发票。
关键词:企业税务风险;策略;税收筹划
当前经济背景下,企业的经营本身就存在着很强的趋利性,因此,在企业的税务工作中极易由于税务问题而引发涉税风险,从而阻碍到企业的正常经营。由此得出,企业应该提高对税务风险的重视程度,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规避税务风险,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1企业税务风险的基本内容
企业税务风险是指与税务行为相关的各种风险,如个别企业为了蝇头小利,涉税过程不符合税收规定,致使企业形象受损,受到惩戒;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没有掌握税收优惠政策,造成企业多缴税款,增加了企业的税收负担,这都属于企业税务的风险内容。其中企业税收政策遵从方面包括税收政策改变形成的风险,如果企业的税收人员没有及时了解和掌握新税收法规,就会造成滥用、错用税务法规的现象,从而使企业面临税务风险,另外还有不规范的税务行政执法形成的风险,我国税务部门的自由裁量权比较大,同时受到个别税务行政执法人员个人素质的影响,经常会出现不规范的税务执法行为,最后使企业面临税务风险。因此,企业要想避免税务方面将会遇到的风险,这就需要企业在进行纳税行为的同时,有效为企业避免税务风险,维护企业的切身经济利益,维护企业的良好形象,最重要的还是能够实现对企业内部资金的优化管理。
2企业防范税收风险的具体做法
2.1增加企业纳税风险的防控环节
对于企业内部税务方面的工作,很多都是在相关税务活动产生之前就展开工作,根据现如今社会经济的现状还有很多的客观因素。可以得知,这些因素会为企业的税务方面的筹划工作带来很多风险,这就导致税务筹划工作并不能够确保万无一失,税务筹划工作在过程中更多的是预测,很多预测结果很难被确认。在进行工作开展时,一定要根据具体情况再进行各项指标的预测,争取能够趋于完善。
2.2明确税务责任,规范税务程序
对于企业税务工作中需要涉及的相关法律法规,需要工作人员能够熟练掌握,并且能够合理运用,同时能够将主要的法律所表达的中心思想和意图都要熟记于心,将税法所规定的法律法规作为所有工作的主要核心,使企业税务工作能够得到法律上的支持,相关工作也能够有法律作为依据。这才是企业税务最主要的运用理念,这样也能够达到最佳效果。企业税务工作需要对经济业务的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制定不同的工作方案,同时要求工作人员具备最基本的法律基础知识,企业应明确税务责任部门,由其统一协调税务筹划事宜。同时,规范企业税务的流程,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比较结果-修正方案”的程序规范操作,责任到人、落实到人。企业必须树立依法纳税的理念,建立健全完整、规范的财务会计账簿,为企业进行税务筹划提供基本依据。存在这种依据,就能够将所有的税务筹划方案进行分析,根据企业的不同情况进行讨论,最终制定出最合理的筹划方案。如果没有专业的法律知识作为自我储备,这些相关税务的工作就无法有效进行开展。
2.3提升企业涉税人员专业素质
企业税务风险规避的关键在于企业税务人员的专业素质,涉税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素质低下就会影响企业的发展,加大企业税务风险,因此,企业应该采取多种方式提高涉税人员的素质和能力。企业在招聘的过程中要严格把关,聘用高素质的人才,提高门槛,要求学历、专业对口,或具有一定的相关工作经验;定期对在职涉税人员进行培训和教育,结合案例教学和集体学习等多种方式对涉税人员进行能力再提升;工作考核中不断完善考核指标,对涉税工作人员进行公正、系统的评价,并将评价与职称、薪酬相联系,激发涉税人员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态度。要求涉税人员了解企业的产品类型以及经营业务,熟悉企业的各项投资项目,理解企业的运营过程和行为,洞察企业的未来发展动向,进行有针对性的企业税务筹划。与此同时,要时刻关注国家的经济调控方向、税收政策变动等,联系本企业的税务信息综合学习,建立必要的税务档案,以便进行科学有效的税务筹划等。
2.4建立纳税风险预测与控制系统
(1)企业管理层在建立书面税务风险控制策略和目标时,必须严格按照国家税收政策的法律规定进行税务筹划,另外,还要在经营中积极和政府相关部门进行沟通,有关优惠政策要尽快落实,企业要在企业内部设立独立的税务方面工作的部门,安排专人专职进行专门的税务工作。(2)规避或慎用较大风险的方案。在风险管理理论中,要转移或避免大的风险,同样,在税务筹划中也应该避免或慎用风险大的方案,一种风险较大的方案就是在新法中转移定价。关于纳税风险的测评就是需要企业在内部增设风险评估部门,并且设立相关的工作人员,明确风险测评职责。在进行工作的过程中需要对企业的各项能力进行测评和监督,相关风险管理的指标要做到精确,根据经济行为探究风险高低。同时还要对企业今后的发展情况、主要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和预测,另外,还要根据国家经济相关政策的主要浮动、税收相关规定以及其他客观因素等情况的分析进行税务筹划方案的制定,完全依靠法律法规进行税务工作的开展,一切工作为了企业发展。工作人员将税法制度作为工作依据的同时,还要对企业所要面临的风险进行评估和防范,一定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采取税收筹划。
2.5加强信息交流与沟通,监控实施效果
信息交流沟通和监控能够很好地促进企业纳税风险管理。很多企业纳税工作人员制定了税务筹划的相关方案,但是由于得不到相应的配合,方案很难执行。这时,就需要监控部门发挥作用,提升纳税管理的工作效率,达到工作的最佳效果。进行企业税务方案规划时,要完全依靠法律法规进行税务工作的开展。如今,我国相关的税法制度还存在很多缺陷和漏洞,有的条款还不能够很好地适应企业发展情况。因此,税收制度随着时代的发展也正在日渐完善,需要营造良好的税企关系,使征纳税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
3结束语
企业税收工作有很多不确定性的风险,在进行税务工作的过程中,遇到风险是必然的,想要对企业税收工作出现的相关风险进行控制和掌握,就要认真分析市场经济状况,了解企业业务内容。随着经济活动的日趋增多,税务工作也将越来越繁杂,风险也会越来越大。为了实现企业的价值最大化目标,企业内部应该有效规避各种税务风险,重视税务风险的防范工作,树立正确的税务风险观念,形成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提高企业涉税人员的业务能力,构建和完善涉税工作流程,尽量规避企业税收风险。增加企业的经济利润,提升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张丽.浅谈企业税务风险及其防范对策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3,(33).
[2]谢建兵.浅谈在企业税务管理中的主要风险及其规避措施[J].中国经贸,20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