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策划案总结与反思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学院奖;产学研合作;广告设计;跨学科
笔者与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学院奖(以下简称学院奖)相识于2008年,对赛事了解颇深。笔者将与学院奖合作的经历分为三个阶段,通过对以上三个阶段的阐述,分享学院奖对笔者团队培养广告设计人才所带来的帮助与思考。
一、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成为广告设计人才培养的桎梏
与学院奖的相遇是在2008年,那一年的成绩非常惨淡,这可以说是大多数第一次参加学院奖的老师和同学所遇到的情况——怀揣着一腔热血,然后被现实无情地浇灭。经历过第一次的失败,笔者也在反思,为何学校传授的理论突然失效了。针对这个问题,笔者将问题的根源归为以下两点。
(一)课程内容重理论轻实践,脱离市场环境
广告的产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其本身具有很强的市场导向性。而在广告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课程内容主要还是以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理论课程为主,并且其内容与广告业界的最新知识、案例与发展趋势严重脱节。而学生很难接触到真实的广告项目,多数课程作业也都是学生们凭空想象的,最后“纸上谈兵”的结果。
(二)以视觉为先导,忽略广告的本质
人类是典型的视觉动物,在人类可接受到的信息中,有80%是通过眼睛接收的,这也导致在广告设计中视觉呈现是十分重要的一环,尤其是在广告专业学科归属不清晰的情况下,这种以视觉为导向的广告设计逻辑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以艺术设计为主的学生,这一点在针对我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学生的调研中,反映极为明显。大多数学生在评判广告时,习惯用视觉思维去思考,忽略了广告本身是商业活动的产物,其本身需要为商业服务的属性,从而一味地从表现效果出发,偏离了广告的本质。以上两点是刚接触学院奖时带给笔者的反思,同时也是广告设计行业所面临的问题。目前中国广告教育主要集中在高校,学生在校主要学习广告知识,掌握一定理论与专业技能,缺乏和市场的对接,导致学生无法快速适应市场需求,将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出现明显的断档期。而通过学院奖,学生可以接触到企业真实的需求,从而对广告设计具有初步的认识,这点也是产学研合作的目标之一。另一方面,要抛弃专业方向的固有偏执,从广告的本质出发。专业技能要为广告服务,不能主导广告的设计,尤其是非广告专业的学生,习惯用本专业的惯性思维看待广告设计,这是本末倒置的。
二、“跨学科,跨专业,跨年级”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明确了问题所在后,根据团队的不足,进行针对性的训练,主要内容便是对市场环境的分析。而学院奖也给我们团队提供了真实的市场需求反馈,在之后参与学院奖的过程中,成绩取得了进一步提高。但是这一上升阶段在2014年遇到了瓶颈,在2008至2014年期间,团队成员一共获奖500余件,这对团队来说是一个不小的鼓励,却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在这500余件获奖作品中,始终没有取得等级奖的突破。这样的情况消耗着团队的激情,而整个团队也急需找到问题所在。在研究了过往学院奖的等级奖作品后,笔者认识到了两个问题。
(一)广告设计中缺乏对新兴技术的运用
广告设计过程中表现力的落后。商业活动具有一定的框架和体系,这在广告设计中也是存在的,但是每一种体系都只是适合当时社会环境,面对环境的改变,尤其是在信息技术与新媒体技术的影响下,消费者可以接触到更多更新式的广告形式与美学内容,从而要求在广告设计的过程中对于表现力与美学要有新的升级。以往的表现形式只能代表过去的成功,所以要紧跟时代潮流,尤其是设计审美的趋势。但在高校体系下的广告教育多以掌握技能为主,缺乏对表现技法的探索,导致在广告设计过程中,表现手法单一陈旧,缺乏市场竞争力。对新兴技术的不了解。进入到网络信息时代,广告的设计需求也在发生变化,以往传统的广告设计工具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尤其是新媒体的介入,让广告不再仅限于传统的传播媒介和传播方式。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更多广告投放的渠道,而每一种渠道都意味着有新技术需要学习。但是在以往的教学中,常常忽视了新兴技术的重要性,以至于面对新的广告形式与类型时,不能做到快速适应,或者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最原始的办法解决,甚至直接放弃,这在我们团队参与学院奖的过程中经常发生。
(二)以单一学科为主,对广告设计跨学科属性的忽视
广告设计是通过视觉表现,经由大众媒介传播,目的在于劝服消费者。基于广告设计的综合性与现代性的特征,这就要求在广告设计过程中体现内容的多元化,那么传统的单一学科在面对广告设计时必然会显现出局限性。而广告设计的多元性与跨学科性从高校对广告设计专业的划分也能体现出来:广告设计除了被安排在新闻传播系,也会出现在艺术系、历史系和商业系之中,这就充分说明了现如今的广告设计并不能以哪一个单一学科为主导,而是要以市场为导向,结合各个学科的优势,展开跨学科合作。针对以上两个问题,笔者和团队也很快找出了解决方案。首先针对技术上的不足,采取一专多能的培养模式,针对团队成员各自的强项,进行升阶训练,并充分挖掘团队成员的爱好,通过爱好拓展自身的专业领域,并定期在团队中开展交流活动,拓宽成员的眼界,在团队内部形成良好的学习气氛,实现团队内部的自我成长。另外针对新兴技术,采取责任划分的方式,分由多个小组单独攻克,先将技术实用化,并通过参与学院奖逐步完善新技术的使用方法,最终探索出适用于团队本身的技术升级路线。而针对一些技术难点则采取集中讲解的方式,让团队成员快速掌握。其次,面对团队成员专业结构单一的问题,一方面团队向日本广告行业人才培养模式学习,不再对团队成员的专业进行要求,而是向各个专业招募成员,通过不同专业的成员为团队带来新的视野。另一方面,在吸收更多其他专业成员的同时,团队也会定期邀请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进行讲座,通过真实的案例讲解,让团队成员了解不同的学科。同时也积极与其他高校老师合作,交流不同专业不同模式下的广告设计经验,促进团队成员的专业学习。在此基础上,团队也鼓励成员通过线下的实验项目检验方案,并在实验中扩展专业领域,以提高团队成员的综合能力。
三、主观能动性是广告设计人才培养成功的前提
经历了6年的历练,笔者和团队根据总结的经验,一点点改善团队的培养模式,终于在2015年取得了包装设计类的银奖,这也是团队的第一个等级奖,并在2016年实现了金奖“零”的突破,这充分说明了团队之前措施的有效性。但是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整个团队也面临着将这一成绩继续保持下去的压力。并且团队内部也在这期间出现了新的问题。
(一)团队缺乏合作意识
因为广告设计跨学科的属性,团队不再以单一学科组建,这就导致了在广告设计过程中成员之间会因为对问题看法的不同产生分歧,而针对这些分歧,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去统一方案。另外,由于之前团队成员都是来自于艺术设计方向,或多或少存在一些观念上的偏执,导致在以往参加学院奖的过程中多是单打独斗的形式,没有形成一个友好的团队合作氛围,或者存在成员之间固定搭配的现象,缺少灵活性。而在新成员加入之后,这种现象有所缓和,但在更多的时候,新成员并不能完全融入到广告设计过程中去,更多的是以顾问的形式存在,团队合作貌合神离。除了团队成员之间存在合作上的分歧,对团队分工以及工作流的忽视也加剧了成员之间合作的难度。究其原因,其一是缺乏经验,之前过于强调个人能力,导致在合作时成员主观性太强,分工不明确,工作交接不明确,最后又会形成一人成组的现象。其二,成员的主导意识强,团队意识低。这会造成团队内部的恶性竞争,尤其是项目分工方面,出现互相推托的现象,最终演变成每个阶段的个人风格过重,项目方案呈现不统一。
(二)广告设计缺乏整体意识,项目完成度低
由于团队成员专业结构的更改,以往各自为战的模式不再受用,尤其在团队沟通方面,达不到有效的交换意见。甚至在项目进行时,团队成员还不能对最终成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更多的是将自己的部分完成,对小组中其他成员的进展一无所知,最终只是将每个部分组合起来,导致小组成员对成品都不满意,最后花费大量的时间去修改。在观察团队成员相互合作的过程中,笔者发现成员之间对于方案讨论的目的没有清楚的认识,更多地是在为细节争论,对于项目整体走向不怎么在意。另外在讨论过程中,组员之间不能很好地传达信息,通常也不提前准备材料,更不会对讨论内容做记录,大多数情况便是组员对讨论的目的、结果不明确,方案的实施与分工模糊,最终导致整个方案毫无计划地展开。针对第三阶段反映的两个问题,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要先处理团队凝聚力的问题。首先,将团队小组重新打乱,采用随机分组的形式,通过这种形式,打破原有的固定搭配模式,当然这一做法在刚开始会有一些阻力,为了让团队成员都能很好地适应这一改变,团队将这一过程拉长,并根据每个成员的特点进行微调,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成员之间有更多的了解,同时也可使成员之间相互了解各自的强项,将团队合作的收益最大化。其次,在改变人员搭配的同时,团队内部也开始进行小组赛,通过团队之间小比赛的形式,增加小组成员的凝聚力。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小组也开始自发地进行技术交流,通过参与其他的小组的小组赛项目,一边学习一边合作,以小组赛的形式,迅速建立起团队成员间的合作意识。面对团队策划意识不足的问题,团队做的第一点,便是开始参加学院奖的策划案类别,通过市场真实的反馈,锻炼团队成员的大局意识,并逐渐提升策划案作品参加学院奖的比例。一方面可以让团队成员快速了解什么是策划,另一方面,由于策划案的体量,导致了制作策划案必须有由团队完成,这也间接培养了成员之间的合作意识。而且策划案作为广告营销计划,这便要求成员在制作策划案时要有足够清晰的思路与计划,从而达成增强团队策划意识的目的。除此之外,团队也对队内小组赛进行了更改,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每次小组赛的总结报告,便于小组成员回顾小组赛中的经历,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并通过报告的形式,向团队分享心得。通过这样的经验交流,一点点更改成员之间看待问题的方式,并形成以完成最终目标和预定效果为目的的广告设计意识。
四、紧跟行业发展,促进产学研合作的全面提升
在2017至2021的五年间,笔者的团队先后获得了学院奖金奖共14项,这对团队来说是非常好的鼓励,同时也面临着当年的问题,即如何更上一层楼。取得这样的成绩,更多靠的是通过学院奖反馈的市场信息结合自身团队情况总结的经验。而经验的积累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需要长时间的参与,也正是参与学院奖14年的经历,才给予了笔者足够的样本总结经验,学院奖作为产学研合作的一种形式,长时间的参与所带来的经验提升,是比奖杯更宝贵的。面对新的挑战,笔者也在根据这几年的反馈,对团队做出新的调整,期待有着更好的发挥。
【参考文献】
[1]梁慧.产教融合视角下新媒体广告设计教学研究[J].大观,2021,(10):114-115.
[2]徐作梅.产学研一体化下培养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路径探析[J].中华工,2021,(01):136-137.
[3]周华清.从日本广告教育看中国广告人才培养[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版),2008,(10):59-61+69.
[4]韩启飞,朱小健.高校产学研合作的主要模式与思考[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21,(11):108-111.
后来又跟我的大学老师刘悦坦教授谈及此事,我很困惑的问他,为何现在打牌便能打出哲理来,而之前就是纯娱乐呢,学习之事也是如此,觉得当初上学期间背课文、学知识都是机械性的,在走向社会之后,发现工作当中所碰到的问题与书本知识几乎是完全脱离的,这样岂不是白学了。刘老师听完之后摇摇头说到:“此言差矣,前期的学习是量的积累,后期的顿悟是质变,人只有到了一定的年龄阶段,在积攒了一定的人生经验之后才能有所顿悟”,刘老师一席话点醒梦中人,厚积薄发是需要功底的,而这个功底便来自前期的积累。
那么,看似打牌这样一种娱乐方式,究竟能看出什么哲理来呢?它又与营销哲学怎么扯上关系的呢?
第一、没有行规,不成方圆。
牌有不同的打法,玩牌之人要经过协商来确定打牌方式(如斗地主),之后还不能开打,还要再确定统一的规则。“家有家法,行有行规”,同一种游戏在不同的区域又有不同的规则,所以打牌之前还须确定统一规则,以免在打牌过程中因为地域规则不同而产生争执。一个企业若想成立就须先了解这个行业,包括行业动态,法律法规,政府支持度,此外还须了解产品特征,产品生命周期等等之类的知识。倘若违背了以上任何一条规则,都有可能被这个行业所淘汰。
第二、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一般而言,打牌往往是一副牌四个人以下打,一副牌就54张,除去大小王,便是1到13的黑花红块。通常在出去几轮牌之后,会打牌的人便可通过下出去的牌和自己手中所剩的牌来判断对手手中的牌了,然后再根据敌我形势分析决定出什么牌。企业营销也是如此,首先要了解竞争对手的实力及动态,对敌我进行SWOT分析,了解自己的企业所面临的优劣势以及面对的机遇和挑战,尔后采取相应对策。
第三、用实力占领市场。
我没在网上玩过斗地主这个游戏,在现实中玩这种牌,先洗牌,然后抽出一张牌翻过来放,谁摸到翻着的牌谁就具有要牌并且拥有地主身份的优先权,倘若自己主动放弃其他人才拥有这个权利。而要不要这个身份的标准还要看自己的牌是否具备这个实力,自己的牌是否足够好,能否第一个把牌先出完,以赢得最终的胜利。在企业营销中,一个企业敢在行业叫响,在一个行业拥有“地主”的身份,首先应该拥有实力,做足内部营销,硬件设施要跟上,产品质量是核心,服务是关键。否则越是夸的天花乱坠越容易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最终在消费者那里失去市场。
第四、打造“王牌”、持续发展。
斗地主中,四张同样的牌是炸,能管除了双王之外的任何牌,而双王便是天,无牌能抵,有了双王,牌即使再差,如果能统筹好全局也有赢的可能性,所以这就是王牌。而一个企业也必须拥有自己的“王牌”,这是实力的象征,也是一个企业得以持续发展的生存之本。
正所谓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在产品差异化日益缩小的竞争环境下,如何增加附加值,使之变为自己的王牌是一个企业真正所思考的问题。
第五、善于总结,运筹帷幄。
第一把牌结束,在发第二把牌的过程中往往就是总结反思的过程,包括第一把牌是怎么输的,即原因出在哪里,怎么出牌才会赢,赢牌的几率有多大,赢者是不是出于一种侥幸心理等等。在企业营销中,你的第一仗打的漂亮不漂亮都应该在打完之后做出评估。所以在出了一个营销策划案之后也应该善于总结,得失在哪里,下一仗又该如何打,该做哪些准备,这就是为什么久战沙场的人熟悉作战规律往往都会屡战屡胜的道理。
【关键词】媒介融合 民族院校新闻采访学 全媒体理念
《新闻采访学》是研究新闻采访这一社会活动特殊的本质、规律、方法、途径以及新闻活动方式的应用科学,属于新闻专业的核心课程。其学科本身具备完整的理论体系,同时具有实践性极强的突出特点。媒介融合时代,不同媒体间相互融合互动,新闻制作与传播的方式与理念发生深刻变革。在此背景下,民族院校新闻采访学课程的教学理念也需要与时俱变。
一、媒介融合语境下全媒体新闻采访理念建构的背景
媒介融合,是指不同的媒介结合,最终组成一种非传统的、复合型的媒介共同体。这种融合集中体现在新闻传播活动过程中的两个层面。一是信息渠道的融合,即报纸、广播、电视、网站、手机等原本各自独立的信息采集者的融合,具有兼容与包容性。二是媒体传播终端的融合,即传播平台的多元化,最终生产出不同媒介形式的信息产品。在这种融合的模式下,新闻的制作与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不同的媒体集中在一个信息操作平台上,统一策划,相互协调,取长补短,根据各自媒体和受众特点对信息进行分类”①,实现了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相较于传统媒体,融媒体背景下要求的新闻人才需要熟悉不同媒介环境,具备跨媒体采访能力,成为能够为全媒体服务的复合型人才。“以往媒体都是‘单介质’记者,即电视记者、广播记者、文字记者、摄影记者等,而在‘融媒体’时代,媒介技术的物理割裂被打破,不同媒体通过生产流程再造,实现资源重整。②这种融合人才既需要熟悉传统媒体新闻生产的流程与方式,又需要具备新媒体运行理念与技术操作能力。“只有具备了跨媒体新闻采访能力,才能适应一次采集、多媒体故事讲述、多媒介渠道的融合新闻生产流程。”③
在较长一段时间里,民族院校《新闻采访学》的主要教学理念与方法为:按照教材中不同媒介形式的采访分章节讲授,即要求学生掌握平面媒体、电子媒体、网络媒体等采访技巧与方法。目前的教学方式主要问题在于:理论内容过多,学生实践环节没有跟上课程理论步伐;教师还是课堂的绝对主体,交互性、参与性、自主性不明显;课程内容未根据融媒体时代特点进行调整,全媒体特征没有体现;未从民族院校的特殊性出发,很多特色资源没有充分利用等。因此,民族院校的新闻采访课程需要首先从教学理念做出变革,让学生从单一型向能够为全媒体服务的复合型人才转变,以顺应融媒体时代新闻生产需要。
二、全媒体理念建构:“大采访”理念思维下的“分”与“合”
在融媒体时代,我们需要建立“大新闻”与“大采访”的理念。一方面,需要强调不同媒体的特征与优势,使学生利用各自的传播优势,有针对性地传播给特定受众。另一方面,要让学生明白“跨媒体新闻采访能力并非对不同类型媒介新闻采访技巧的简单相加,而力求解决跨媒体之间新闻报道内容与形式的有效转化问题,追求媒介的融合与互补。” ④要培养学生树立“一种全媒体的思维方式,使他们面对一个新闻题材时可以很快做出判断与选择,规划出用多N媒体手段进行报道的方案。”⑤这其实是“分”与“合”的一种辩证统一思维。它既需要在讲授时强调各种媒体的优势与差异化,注重学生某一特定领域能力的培养;又需要让学生掌握融媒体新闻采访能力,增强对不同媒体技术平台的融会贯通与整合互补的技巧。
这种“合”的理念还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在新闻传播领域内的“合”,打通课程之间的关联。如相关专业之间打通,学生通过组团队、完成大作业的方式锻炼自己成为多面手:能写、能摄影摄像、能做后期编辑、能做网站、能出境采访等等。二是在教学中需要渗透进其他人文学科的内容,搭建学科之间的桥梁。新闻学本身涉及了社会学、文化学、心理学、符号学等众多领域,在讲授时不能仅局限于新闻采访的方法与技巧,需要将更多其他相关人文学科内容引入。因此需要提升学生新闻专业素养、分析与解释社会现象的能力,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与理论修养。
三、全媒体理念下“融合新闻采访报道”多元化实践模式
《新闻采访学》课程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色,我们在教学中逐步开发完善了“老师讲授――学生讨论――拓展研究――实践训练”的互动授课模式。通过学生讨论、分组设计、个人和小组报告、师生互动、实地调查采访等多种形式有机结合为“课堂――课外――校外”三位一体的建设框架,建构了“融合新闻采访报道”的多元化实践模式。
(一)案例、团队、情境:课堂全媒体教学的构成形式
在新闻采访学的课堂,我们采取分小组的团队教学方式,选择热点新闻事件展开相关练习。第一步,确定选题。如我们已经做过的“美国大选事件”“韩国总统梨花门事件”“双十一购物节现象”“校园网贷现象”“小黄车校园”“大学生微商”等选题。第二步,将学生划分为“平面媒体组”“广播电视组”“网络媒体组”等并做出采访策划。确定采访对象、采访方式,撰写采访提纲,设计调查采访路径等。第三步,由学生和老师共同进入模拟环境,教师模拟示范、学生模拟操作。之后学生自己总结、互评,教师进行指导。第四步,观摩名记者、名栏目对此事件的采访报道,分析对比,找到不足,汇报交流。
(二)引导、分享、自创:课外社交媒体教学的三个维度
将社交媒体融入《新闻采访学》的课程改革,是新闻媒体发展的必然选择。通过QQ教学群、微信、微博、网站、论坛等方式,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提前设置议题,学生提前进入学习情境,带着解决问题的目的去听课。同时学生可以从中寻找新闻线索与采访对象,并利用网络查询有关资料。这是利用社交媒体的第一个维度。第二维度可以建立专门的《新闻采访学》课程网站分享资源,内容可包括自学知识、先修课程、学科拓展、案例展示、交流互动、作品观摩等。同时通过Facebook小组、Twitter账户等教学信息、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将社交平台作为自己实践成果的发表阵地。在学生采访实践中,通过社交软件以图文、视频形式进行直播,上传至相关视频网站。教师可实时监控学生实践的进度,了解其参与程度及理论知识转化程度,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第三维度,指导学生制作手机报、电子杂志、网络专题、微信公众号等,打造融媒体新闻采访的实践平台,将课堂学习与实际操作有机结合。如西北民族大学学生建立的自媒体公众号“媒妁之言”,在学生中间引起了较大的反响。在建设过程中,加强了学生的新闻采写编评的业务能力,以及版面编排、网页设计、新媒体相关的专业操作技能等。
(三)民族性、联动性、地域性:校外实践的关键因素
1.民族性:熟悉民族地区新闻规律,讲好民族地区中国故事
民族地区急需掌握少数民族语言、了解少数民族文化等特殊素质的新闻人才。因此,新闻课程理念改革也需要探索其本土化特色。我们新闻采访课程的校外实践注重结合了少数民族新闻教育的培养目标,强调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提高学生的民族文化素养,熟悉民族地区新闻采访的特殊规律,学会讲好民族地区的中国故事。
民族院校在处理《新闻采访学》课外实践性教学时,更应突出其民族性。选择实践的地点、采访对象、采访主题的确立等都可结合具体的民族性做设计与安排。如西北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以“甘肃临夏地区伊斯兰文化和民族文化发展研究”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实践活动确定选题为当地民族文化继承与发展情况、少数民族地区如何在现代化教育中保留自身民族特性、探索现代媒介技术对当地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影响等。学生在采访的同时教师采取辅助教学法,及时发现并纠正问题,之后学生进行总结,通过社交媒体分享、交流,反思得失。通过采访调查,学生了解到了少数民族宗教文化的传承手段和方式变更,理解了现代媒介如何促进宗教文化继承与传播。
2.联动性:综合不同专业与课程,培养融合新闻人才
除了新闻专业外,《新闻采访学》课程在很多高校的广播电视学、广告学、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主持等专业中也均有开设。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可以在实践时充分发挥各自的R涤攀疲通过团队合作让学生体会“全媒体”人才素质的要求。实践的成果分别以纪录片、摄影、人物专访、消息、通讯、深度报道、评论、旅游宣传片、广告策划案等不同形式展现,既有影视资料,也有文字内容,并通过互联网上传至网页展示。这种联动的概念一方面体现在实践教学团队成员是由学院不同专业学生构成,这种结构有助于相互间的学习;另一方面,这种实践已经突破了《新闻采访学》一门课程,与其相关的采写编评的课程、广播电视的课程、摄录制作的课程等内容学生都得到了具体的实践。因此,实践最终的成果也是打通各门课程、各个专业的“大作业”成果展示,而这也正是融媒体背景下对综合性人才的最好锻炼机会。
3.地域性: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实践活动的地点与主题除考虑民族性外,还可以考虑地域性特征。如西北民族大学《新闻采访学》课程的实践注重梳理、挖掘甘肃地域文化资源优势,落脚点放在华夏文明的传承和创新,并利用全媒体报道平台进行展示。2016年为纪念《中国的西北角》正式出版80周年暨中国工农胜利80周年,西北民族大学还与四川大学共同组织了“滚滚长江,致敬!――‘重走范长江之路’大型新闻教育实践活动”。在四川大学师生完成四川段的新闻实践活动之后,西北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师生接力甘肃段,奔赴临潭县、卓尼县,追寻范长江先生在甘肃留下的足迹,以真实的田野经历和实际行动,探索新闻教育与实践的结合。这也是《新闻采访学》课程校外实践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在新闻学子实地走访过程中,通过网络展示行程中的风土人情,交流采访心得,分享精彩故事,增强了互动性与参与性。
四、结语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新闻教育,一方面需要紧跟新闻事业的发展,适应数字时代的新闻教育变革;另一方面又需要有针对性与特殊性,以利于培养的毕业生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民族新闻事业。融媒体技术的发展为《新闻采访学》课程的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平台,也带来了挑战与机遇。我们应顺应融媒体发展趋势,建构全媒体人才培养思维理念,以培养跨媒体、复合型人才为目标,推进民族新闻传播教育的发展。
注释:
{1}郭菁.探讨网络融合新闻对新闻传播的影响[J].商情,2012(28).
{2}王如一.“融媒体”时代新闻采访教学改革的目标与路径[J].科教文汇,2013(03).
{3}{4}苗伟、王兆屹.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采访教学的创新与探索[J].新闻知识,2013(08).
{5}彭兰.媒介融合方向下的四个关键变革[J].青年记者,2009(4).
三十六年前他是山东省平度县祝沟镇孟各庄生人,简单讲就是青岛人士。十六年前他是北京学子,同时也是外来务工人员,是把求学演变成谋生的,近似路遥笔下人物的农村大学生。后来,他是政府干部、创业功臣、暴发户、狂人、闲人,现在他度尽劫数,有幸回归为一个真实创业者。他是杨守彬,旗帜教育董事长。
杨守彬自述
我的创业其实最早应该是从故乡开始——那个三面环河的农村。田间地头卖过冰棍,走街串巷收过酒瓶子,沟壑里捡过废旧塑料薄膜……这些穷人孩子早当家的小生意积累了一定收入,还让我做了件至今终生骄傲的“小事情”:用收酒瓶子挣的钱孝敬了爷爷奶奶和姥姥姥爷,给他们买了当时农村稀有的水果和午餐肉罐头。
当然,如同万千农村孩子,我一样有“鲤鱼跃龙门”这种最强烈朴素的愿望。通过学习改变命运的想法从未平息过。可惜高中一场懵懂的恋爱埋葬了我成为一个出色银行家的梦想。再见,北大国际金融专业。
1996年夏,我接到了北京商学院录取通知书。作为山东省优秀学生干部和青岛市三好学生,我伤感了整个夏天。后来,带着家里连借带凑的4000元钱只身来到北京,交完3721元的入学费用后,我身上只剩下279元,还用这些钱度过了四年的大学生活。此间,我与其说是个学生,不如说是一个生意人——经商成为主业,上课反倒是副业。我抓住所有可以挣到钱的机会:烤鸭店打工、商场促销、抄信、家教、报纸信息分类、卖火车站地下通道灯箱广告、倒卖子弹头保温杯……熟能生巧后,再往后干的事档次开始提高:给企业写策划案,接市场全案和渠道开发的工作,曾操作过旭日升冰茶的北京市场策划、重庆奥妮百年润发的理发店灯箱广告铺点、海飞丝洗发水大学市场终端宣传等“大案要案”。那时候,什么是学生暴发户?手拿大哥大,腰别BB机,月入十几万,那正是我。挣钱改变命运。凭着原始的驱动力和商业嗅觉,我在20世纪的最后四年,360行中至少干过36行。那段时光,也并不总是一帆风顺。1999年,我倾尽所有资金去做随身听和文曲星的大学生市场,批发来东西后组织销售队伍到各大高校的宿舍上门销售。谁知,上游供货人因为涉嫌走私被缉拿了,货、款两空。随后我勉强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冬季,一双皮鞋垫了四双鞋垫子,就因为皮鞋底已经磨出了大洞。走在化雪后的路上,水从鞋底灌入其中,那冰冷的滋味仍记忆犹新。
大四那年,我和朋友组建团队参加“中国世纪创业大赛”,拿到了冠军,获得现金奖励50万元。可这并没有阻挡身上的小农意识作祟,那就是,北京户口比什么都重要。毕业后,我没有拿着奖金直接去创业,而是去了机关工作。那段机关工作经历不讲也罢。最终,我再也无法按捺梦牵魂绕的创业冲动。经历过之前多次的小试牛刀,再加上在国家机关工作形成的对宏观社会与经济趋势的认识能力,我对创业和经营企业充满了信心。
离开政府机关后,我参与了欧典地板的创业打天下阶段,负责战略和市场营销。后来,凭借出色的品牌运作,欧典很快成为家喻户晓的知名地板品牌,销售额三年间从几百万攀升到两个多亿,成为家具建材行业中受人瞩目、迅速崛起的行业黑马。两年后,因与老板的经营理念不和,我选择离开,独立创建了丽舍公司,与美国HEALTHMATE合作生产和销售远红外健康设备,还在烟台建立了三万多平方米的生产工厂,在全国127个城市铺设了销售渠道和终端。“非典”之后,借助国人健康意识的提升和精准到位的营销战略,丽舍的业务做得风生水起。我也正式获取了第一次像模像样的成功。
旁人的艳羡,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报道纷至沓来,我当时非常认真地认为自己距离成功企业家只一步之遥。如何将自己的事业做得更大,我满脑子都是这个事。随后,我陆续投资创建了做美容化妆品的瑞金德、经营广告的西典、做互联网家庭管理的家里会、从事教育培训的旗帜等,甚至还投资过杂志。最后,在这些公司的基础上成立了一个西典投资控股公司,梦想有一天将它打造成李嘉诚的长江系。谁知,摊子越铺越大,时间越来越不够用,资源越来越不集中,自己的心志与精力逐渐被分散,甚至被打成碎片。企业经营开始出现问题,到处去救火,几年下来,精疲力竭。那时,我的很多时间都在忙着“人面、场面、情面”,经营问题越发严重,最后处于崩盘边缘。怎么办?关掉部分公司?这种痛苦就像是养了个残疾儿子,看着心疼,抛弃更心疼。随后的两年多时间里,我一直在这种惶恐中度过,自己的精神也差点随着企业一样“破产”。
雨豪感悟
修改守彬的文字是件很困难的事情,他比我更喜欢总结。“如果想过普通的生活,就会遇到普通的挫折;如果想过最好的生活,就一定会遇上最强的困难”,“命运就像掌纹,无论多曲折,始终掌握在自己手里”。这是他的创业语录,很精彩。但是我还是喜欢他写的亲身经历,繁华、真诚、荒唐、不甘心,及而后的痛定思痛深深打动了我。“如果方向错了,你唯一能够做的就是停止继续犯错”。守彬有个外号“关哥”,因为他曾接二连三地关公司。创业路径选择错误,什么时间该痛下决心,果断收手?什么情况下应该百折不挠地坚持?这是一个永远会引发争论的创业命题。但若在此间此时的人是我,我愿意挥泪斩马谡,泪要挥,斩立决,愿意承认“愿赌服输”。
杨守彬自述
终于,我关闭了其他所有公司,留下了唯一一家公司——旗帜教育,将它交给了自己的创业伙伴暂时操盘,并决定彻底休养静修一段时间。其后两年,我反复反思,什么是企业经营的核心?怎样才能基业长青?我四方游学,走遍名山大川,住进乡野山村、寺庙道观,走访成功企业,求解企业经营之道。悟《商道》,读《活法》,修《道德经》。我逐渐认识到:自己在过去几年是用欲望偷换了理想,求名的人死在名上,求利的人死在利上,为老板的欲望和仅仅试图去实现老板理想的企业是无法做大,无法长久的。无知让我付出了最大的成本,自己的成为企业最大风险,自己的无舍成为发展的最大障碍。
现在,我又重新回到创业和企业经营之中了。感谢我所经历的痛苦和所承受的困难,这些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只有被客户需要,被员工需要,而不是被老板需要的企业才可以长久。一个伟大的企业是必须将自己的使命建立在为员工、为顾客、为社会创造价值上。只追求企业主目的的,终不长久。承担社会责任,为社会创造价值,满足顾客需求的企业,不仅长久,发展还会水到渠成。现在的中国教育现状告诉我们:没有全素质成长这个1,学生的考试分数、升学这些看似重要的方面,在未来社会都将统统是0。在很多物质富裕家庭,孩子的人格并没有随着体格一起成长,反而衍生了让家长苦恼的一些系列问题。很多家长把孩子当“宠物”养,但养着养着就养成了“废物”,这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现象。旗帜教育定位于青少年全素质成长教育,立志计划将未来30年的生命投入到青少年教育事业上,以“改变我们所遇到每个孩子的命运”作为公司的使命。很高兴看到的是,我们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逐渐被家长和社会认可,影响力也逐渐扩大了,规模也在不断增长。
人生不过是一次旅程。今年清明节,我发了一条这样的微博:计划于后年清明节前,给自己修个墓地,每次给先人扫墓之外,也给自己烧香磕头。真实面对死亡,与死后的自己对对话,说说一年的成败得失。我给自己写好了墓志铭:安息在这里的人,他曾经帮助过很多人成功,同时他也是个成功的人。
我,在路上……
【摘要】在旅游类节目日益盛行的中国,央视和地方电视台旅游类节目主持人大量涌现。主持人是节目的风向标,旅游类节目主持人加强自身的专业素养、熟悉自身的角色定位,对于旅游类节目质量的提升至关重要。本文结合实例简要论述旅游类节目主持人的角色定位及应有的专业素养,以期能带给相关从业者一些思考和启示。
关键词 旅游节目主持人专业素养
近年来,电视旅游类节目在中国日益盛行,如央视四套《远方的家》、山东卫视《旅游365》、桂林卫视《游山玩水》等;在2003 年,海南电视台正式更名为旅游卫视,成为广电总局批准的中国境内唯一一家以旅游休闲为主要内容的专业化卫星电视频道,全天24 小时播出,成为最具影响力的卫星频道之一。《行者》、《旅游看今天》、《有多远走多远》等栏目一经播出就为旅游卫视带来良好的收视和口碑。此外优酷视频还专门推出了旅游频道,利用网络平台播出一些自制的或引进的原创视频节目,如《小梦帮倒忙Z》、《背包去环游》等一批观众喜闻乐见的节目,提升了网民的参与度。
相应的,旅游类节目主持人大量涌现,主持人的专业素养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具备良好专业素养的主持人能够较好地起到桥梁和纽带作用,更好地发挥旅游类节目的休闲、娱乐、传播文化等功能。本文将结合实例,对电视旅游类节目主持人的专业素养进行分析。
一、电视旅游类节目的界定与特点
本文中所述的电视旅游类节目是指利用电视媒介给大众提供以旅游行业各个方面发展变动及其相关活动、自然人文景观内涵与文化为主要传播内容,集休闲娱乐、信息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电视节目。本文论述的主体是有主持人深入参与的旅游类节目,主持人在节目中仅承担演播室串联任务的节目以及没有主持人参与的旅游类节目不在本文讨论之列。
1、亲历性
节目由主持人亲自游览和体验,并将自己真实的感受和思考以及相关的知识传达给观众,换言之,主持人是从观众的角度深入参与到节目当中,给观众传递自己关于某一景点整体全面的认知。
2、时空一致性
在这类节目当中,主持人所要体验和游览的内容真实呈现给观众,这和观众亲自前往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大体一致的,具有可借鉴性。
旅游类节目这两个特点也要求主持人要有良好的专业素养,敏锐捕捉旅途细节,及时发现有趣之处,准确表达自身感受,才能较好完成此类节目的使命。
二、电视旅游类节目主持人的角色定位
角色定位是指在一定的系统环境下(包括时间),在一个组合中拥有相对的不可代替性的定位。在电视旅游类专题节目中,节目主持人有其特定的角色定位。主持人只有真正明了其在节目中的角色定位,才能够更好完成角色任务,从角色定位出发培养自身素质、提升自我修养。
1、串联者
电视节目主持人作为主持人节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节目中首先起到协调和衔接各个环节的作用,成为推进节目进程的桥梁和纽带。电视旅游类节目主持人在节目当中的这一角色作用尤为明显。在节目开头,需要主持人首先以简洁明快、引人入胜的导语带观众走进即将展现的景点;而在景点转换时,还需要主持人承上启下进行自然过渡。如时尚集团与青海卫视合作的《时尚旅游》节目有一期走进新加坡的风景名胜区,每到一处景点,主持人首先交代背景,以形象生动的故事将观众带入景区,并且寻找该景区亮点,把这些亮点像珍珠一样用语言串联起来,生动详实地展现了新加坡的现代化城市中吃喝玩乐各个方面;结尾时,则需要主持人简明扼要进行总结。
2、体验者
众所周知,电视旅游类专题节目为观众展现的是旅游景区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而很多景观通过电视播出之后对于观众来说只是肉眼看到的不附带其他信息的单一景观,而其内在的文化或感官体验就需要通过主持人的语言来传递给观众,因此,除承担串联节目各个环节的“串联者”这一身份之外,电视旅游类专题节目主持人还应承担“体验者”的身份。
以《远方的家》为例,每期节目选择一个地方进行深度游,介绍当地的自然风光、地质地貌、历史遗存、人文景观和特产美食。作为主持人,其本身也是一名旅行者,要替观众先来这里体验一把,再讲出自己在旅行过程中的感受、体验和故事,满足受众探知的需求。
三、电视旅游类节目主持人的专业素养
笔者通过对旅游类节目的观摩分析认为,电视旅游类专题节目主持人首先要具备一般主持人的基本素养,如政治素养、业务素养等等,但与此同时,还要结合旅游类节目的特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自身的专业素质和修养。
1、观察发现的眼光
观察力是指大脑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如通过观察发现新奇的事物等,在观察过程对声音、气味、温度等有一个新的认识。户外拍摄的旅游节目需要主持人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有很强的把握信息的敏锐度。到访过全球八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旅游卫视的主持人阿涩,每到一个国家或地区就与不同性别、不同性格、不同社会背景的当地人接触和沟通,“勤于发现、敏于感受”是他的旅行宗旨,正是基于这样良好的观察力才打造出洞察人性和反思文化的一种全新类型——旅游纪录片,先后推出《有多远走多远》、《大驾光临》、《心旅程》等叫好又叫座的电视旅游类专题节目。
2、文化知识的积累
旅游节目涉及的知识面很广,包括文学、历史、地理等,作为旅游先行者的主持人,如何能给大众提供权威的旅游信息,需要主持人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再者当今受众审美能力也与日俱增的影响,看旅游节目不仅仅是休闲娱乐,还想要获取知识、打开眼界,可见知识型的主持人是节目质量的关键和保障,不容忽视。
例如在千年之交,香港凤凰卫视联手余秋雨先生做了一档《千禧之旅》的专题节目,这是一部拍摄历时4 个多月,跨越4万多公里,踏遍全球10 个国家的世纪力作,带领观众重游四大古文明发源地和三大宗教发祥地,一起探索、破译古文明的演变和兴衰。主持人阵容中余秋雨先生这位特邀主持人作为文化学者、艺术理论的研究者,用厚重平实却不失优美的语言与陈鲁豫、许戈辉等名嘴共同探讨了文明衰落的根本原因,在对比中又逐渐找到了中华文明之所以延续的原因。
3、协调沟通的技巧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思想与感情的传递和反馈的过程,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的通畅。沟通是为了一个设定的目标,把信息、思想和情感,在个人或群体间传递,并且达成共同协议的过程。对于旅游节目主持人来说与各个环节沟通是否畅通直接影响到做节目的效率,各部门协同作业才能做出优质精品的节目,主持人单打独斗是行不通的。从前期定选题,到实地了解景区撰写策划案,再到采访,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主持人参与进去,有人认为沟通是编导的工作,殊不知要想把节目做的精彩,把串词说的生动有趣引人入胜,很多事情都需要亲力亲为,倘若只是被动的等待编导把要说的内容告诉主持人或是期望没有“备课”就能有好的临场发挥,可想而知节目的效果将会大打折扣,这也就是近年来尤其是基层电视台越来越需要编导型主持人、记者型主持人的原因。主持人除了与各个工种之间协商沟通,还要重视与嘉宾的互动沟通。嘉宾在镜头前的表现有时会不尽如人意,怎么才能打消他的顾虑和紧张的心态,使其语言流畅自如,这就需要在正式采访开始前多了解采访对象的年龄、性格、职业、经历等个人信息,多与嘉宾沟通使其对主持人产生信任。善于沟通、善于提问、问的巧妙、产生互动才能得到有效的信息。以《远方的家》为例,根据当期节目内容的不同,选取的采访对象也不尽相同,有时是村里的老人,有时是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还有学龄前的孩子等等,这就要求主持人沟通更有针对性,培养自身良好的沟通能力。
4、心理素质的提高
心理素质是人的整体素质的组成部分。旅游类专题节目是纪实性较强的节目,有些特殊情境下不仅考验主持人的业务素养,更考验着一名主持人的心理素质。
比如《远方的家》在海南三亚拍摄的一期节目中,主持人需要体验一项水上飞伞的娱乐项目,背着降落伞被快艇带着在高空旋转,对于一个怕水的人来说压力着实不小,主持人就需要抱着挑战自我的信念,在高空中和水面上边体验边对着镜头讲感受。因此,良好的心理状态往往直接影响着节目质量。
5、审美品位的培养
有学者曾在对电视旅游节目的探讨当中提到,“太像是做电视的人去旅游,主持人穿着非旅游服装,没有以一个旅游者的姿态和身份进去。”这是对旅游类节目中主持人的服饰搭配提出的批评。因此在旅游类节目中,主持人的服饰搭配能力也至关重要。作为主持人应具备对不同服饰、配饰、色彩的搭配能力,即整体造型的审美能力,因时因地而变,与景观的文化内涵相契合,有代入感,不突兀。
在《有多远走多远》节目中,主持人史林子穿着干练时髦,白衬衣、黑色阔腿裤,夸张的金色配饰,画着精致的法式红唇妆带领观众去体验迪拜阿布扎比的帆船七星酒店,整体搭配与金碧辉煌的酒店形成呼应,轻奢感映入眼帘,十分符合奢华体验游的主题。旅游节目主持人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应从生活中入手,卓越的品位会影响对美的事物的鉴赏力与对色彩的敏感度,绝非一日之功。
总之,作为节目的代言人、旅游的先行者,旅游类节目主持人应找准角色定位,不仅要把节目串联起来,而且要真听真看真感受地体验旅行过程。除基本的素养外,应该对自身有更高的要求,在观察力、文化积累、沟通能力、心理素质及服饰造型等方面做的更好,共同努力为观众呈现更加精彩的旅游节目。
参考文献
①张颂:《中国播音学》[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4:10
②冯绍群:《行为心理学》[M].广东旅游出版社,2008
③张国良:《新闻媒介与社会》[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