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航天技术研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航天推进 推进新技术 电推进
中图分类号:V1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目前在各类航天器上应用最为广泛的是化学推进系统,其主要是靠液体或者固体燃料在燃烧室内燃烧产生大量气体,通过喷管向外喷出,在反作用力下推动航天器运动。从1926年美国人戈达德研制出以液氧、汽油为推进剂的液体火箭发动机至今。传统的化学推进系统已经走过了90多个春秋,其技术理论已经达到了比较成熟的阶段。由于化学推进可以提供大推力,其一直是航天器的主推进系统。但随着人类对宇宙空间探索范围的不断加大,传统的化学推进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传统的化学推进系统需要携带大量的燃料,目前的液体和固体火箭发动机所要携带的燃料质量占到了总质量的90%以上。同时,现在的运载工具需要有2-3级火箭的持续加速才能将航天器送入轨道。其燃料耗费多、速度不够高等缺点导致其无法满足深空探测要求。因此,有必要将目光从传统化学推挤系统上移开,寻找新型的推进技术,以满足未来太空探测的需要。
1新型的推进技术
1.1激光推进
随着激光器的发展,1971年,有美国学者提出了激光推进的概念。激光推进可提供很大的推理与比冲,据估计,一旦激光推进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发射费用将降低两个数量级左右,这将会彻底改变传统火箭发射航天器的模式。激光推进的实质就是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将远距离的激光能量导入推进器的推进剂中,使其温度急剧升高,形成高温高压气体或等离子体,然后从喷管中喷射出来,从而产生推力。与传统的化学推进相比,激光推进最为突出的优点是燃料携带量下降,航天器在大气层中飞行时,只需对大气层加热,穿过大气层后只需要少量工质即可工作。这样就可把有效载荷提高到15%以上,极大地降低发射费用。
1.2电推进技术
电推进是由太阳能或核能经转换装置获得电能,利用电能再加热推进剂或电离推进剂,加速工质,使其形成高速射流喷出而产生推力推进航天器飞行。电推进技术是迄今为止发展最为快速最为成熟的非化学火箭推进技术。电推进技术按照电能的获得方式可分为太阳能电推进技术和核电推进技术两大类。按照工质的加热方式,可分为电热式、电磁式、静电式和混合式。电火箭的比冲高、寿命长、重复启动性好等特点使其十分适合于深空探测。近几十年来,各国都在积极开发与利用电推进技术。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2003年日本发射的隼鸟号小行星探测器就采用的是微波离子推进器,欧空局于2006年也验证了霍尔推进器。
1.3太阳帆推进技术
类似于帆船前进一样,太阳帆推进技术就是利用太阳光子和其他的一些离子流照射在展开的反射帆上,利用其反推力提供足够的动力驱动航天器飞行。第一代已经生产的太阳帆由平滑材料制成,外面涂敷反射涂层,由连接到中心毂上的超轻结构支撑。以这种形式的光压推进将主要用在深空探测器的姿态修正上,它的最大优点是不需要任何动力,理论上只要太阳存在,就可以持续提供动力来加速航天器。2005年世界上第一个采用太阳帆推进的航天器发射升空。虽然这次发射没有成功,但其向人们展示了太阳帆推进技术的光明前景。
1.4微波推进
微波推进主要依赖于微波发生器所产生的微波所携带的能量作为提供推进剂所需的能源。微波推进器可以利用内部、外部甚至远距离的微波束传来的能量。由于其推进系统与航天器本身分离,因此,利用微波推进系统将极大简化了航天器结构。其在使用寿命、性能、效率等方面都具有显著特点。其可使航天器进行轨道转移、姿态控制和星际航行等动作。尽管其目前还处于理论阶段,但它必将会有大好的应用前景。
1.5反物质推进
进行星际航行是人类多年以来的梦想,但以目前推进技术所能达到的极限而言,进行星际航行还是一个遥远的梦想。要进行星际航行,必须要使火箭的喷气速度达到接近光速才行。反物质推进被看作是进行星际航行最为有效的方式。根据爱因斯坦能量方程,质量和能量是不可分割的,质量可以全部转化为动能。因此可以利用物质与反物质湮灭反应可以将质量全部转换成动能。例如质子和反物质结合湮灭产生两个或多个介子,这些带电粒子在强电场作用下可以以极高的速度喷射,理论上可以达到光速,而且湮灭反应是自然发生的,并不需要复杂的设备。但是,在目前的条件下,大量反物质的生产和存储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因此,该想法目前还处于设想阶段,真正实现也许还需要上百年的时间。
2结语
飞出地球去探索神秘的宇宙空间一直都是全人类自古以来的期望。20世纪以来,随着航天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已经成功将宇航员送入到了月球,并且开展了有关火星的探测。但要进行更为深入的探测,目前的技术还达不到要求,需要我们提高航天器性能。所谓航天探路,动力先行,推进系统作为航天器最为重要的一环,自然成为世界各国突破的关键口。20世纪后半期,随着一些新型推进系统理论的成熟以及试验的成功,已经有不少航天器装载了相关的推进系统并且发挥出了其优势。虽然目前阶段,很多设想还处于理论阶段或者还不成熟,但相信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深空探索与星际航行的梦想将不再遥远。
参考文献
该同志长期从事飞行器导航、制导与控制技术,以及光电探测技术的研究。“九五”以来,先后承担了总装备部、各军兵种、国防科工局和863等领域多个重大项目的攻关工作和型号论证工作,为多个型号的国家立项做出了重要贡献;主持研发了光电探测敏感器、惯性测量组合、空间执行机构等多款弹、箭、星领域控制系统核心产品,大部分产品已成功实现型号应用。
先后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项,国防科技进步奖等省部级奖项5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7项,在国内外期刊发表科技论文多篇。荣获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技术创新先进个人”、“航天人才培养先进个人”和“航天贡献奖”等荣誉。
本刊记者凌翔(以下简称记者):上海航天控制技术研究所是我国红外精确制导技术和便携式防空导弹核心产品研发的专业研究所和重要基地。
您作为所长和精确制导控制技术专家,请首先介绍一下所里的科研情况。
刘付成(以下简称刘所长):很高兴利用这个机会谈谈我的认识。上海航天控制技术研究所隶属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五十多年来一直从事红外制导技术和便携式防空导弹核心产品的研发,及时掌握国内外发展动态,紧跟国际技术路线,自主研发了四代产品,形成了完整的技术体系和齐全的产品体系,是我国在这个领域的领头羊,为部队和军贸提供了大量装备,实战性能优良。
精确制导防空导弹历经六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到第四代了,成为防空武器系统一种极为重要的作战武器,在国土、要地防空防御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小巧轻便、灵活机动、价廉物美的便携式防空导弹作为末端防御武器,主要承担防御低空、超低空威胁,如喷气战斗机、直升机、无人机、巡航导弹等。
这些装备在各国防空导弹装备中占有65%以上数量份额,并在20世纪历次局部战争中,尤其在近期中东的几次局部战争和反恐战争中,国际上几种典型便携式防空导弹均取得了良好的战绩。
记者:请结合精确制导技术,谈谈便携式防空导弹在战争中的作用。 便携式防空导弹结构示意图
刘所长:现代实战数据表明,精确制导武器因击毁敌方80%以上的目标而成为高技术战争的主要杀伤工具。其中红外精确制导武器在各国装备的各种战术导弹中占60%以上。在近几年的几次局部战争中占被击落飞机的90%以上,在实战中取得了辉煌成果,因而引起各国军方的高度重视,随着红外精确制导技术的发展而装备的新一代便携式防空导弹,将在未来灵活多变的局部战场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精确制导技术目前分为光学制导、射频制导和复合制导三大类,光学制导又分为红外制导、激光制导和可见光制导。其中光学制导技术,尤其是红外制导技术由于具有制导精度高、环境适应性强、小型低成本等特点,而成为便携式防空导弹的首选方案,并带动这类导弹从上世纪60年代的第一代,发展到目前的第四代。在役和在研装备中以红外制导的便携式导弹为主,它具有精度高、隐蔽性好、抗干扰能力强和全天时作战能力。
记者:请谈谈红外制导技术与便携式防空导弹的关系。
刘所长:红外探测由早期的点源、线列发展到目前的面阵成像,由单一波段发展到双波段、多光谱,灵敏度逐步提高,信息处理智能化,从而使武器装备的作战距离越来越远,抗诱饵干扰能力越来越强。
可以说是以红外制导为主的光电制导技术的发展带动了便携式防空导弹的发展和进步,随着红外制导技术向高灵敏大面阵成像、高光谱成像、偏振成像以及智能化方向发展,支持便携式导弹远距离高精度作战、全天时作战、复杂战场环境下作战。
记者:国外便携式防空导弹的发展状况如何?
刘所长:国外便携式导弹装备的导引头主要有可见光导引头、激光驾束、激光半主动和红外导引头,其中以红外导引头为主,所以后续重点谈谈红外制导导弹。
红外精确制导技术在全世界范围内受到高度重视,欧美、俄罗斯、日本以及我国等均投入了巨大人力、物力和财力,开展了大规模的技术开发、产品研制,大量装备和使用,加速了红外制导技术的发展进程。
记者:请介绍一下红外精确制导武器的发展特点,以及在局部实战中发挥的作用?
刘所长:在历次局部战争中,红外精确制导武器的战绩卓越,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红外制导的发展历经了点、线、面探测体制,光谱覆盖近红外、短红外、中红外和长红外等几个大气窗口。如今已经发展到成像制导技术为主,实现了全天时工作,可实现多波段、高灵敏度、高分辨率、高帧频,能够获取更加丰富的场景信息,有利于在复杂战场环境下发现和识别目标,提高反隐身和抗干扰能力。发展总历程按照技术特色和作战能力可分为以下几代。
第一代,比较著名的有美国“红眼睛”,俄罗斯“箭”2,法国“吹管”,我国“红缨”5。典型特点是采用短波点源非制冷硫化铅探测器+单元调制盘式体制,灵敏度低,抗干扰能力差,只能尾追攻击第一代战机。 中国“飞鹰”6防空导弹属于第二代便携式防空导弹,具有优秀的被动红外寻的能力,制导精度高
第二代比较著名的有美国“毒刺”,俄罗斯“箭”3、“针”1,英国“标枪”,我国的“飞鹰”6。典型特点是采用短波/中波点源制冷硫化铅或锑化铟探测器+圆锥扫描体制,灵敏度和抗背景干扰能力有一定提高,攻击范围扩大,具备后半球攻击第二代战机能力。
第三代比较著名的有美国“毒刺”,俄罗斯“针”S,法国“西北风”,英国“星爆”、“星光”,我国的“飞鹰”16。典型特点是采用点源或线列高灵敏度探测器+多元双色扫描体制,具备探测距离远、抗人工红外诱饵干扰能力强、跟踪速度大和一定的自动搜索与截获能力,具备全向攻击第三代战机能力,具备一定的拦截巡航弹、反舰导弹的能力。
第四代比较著名的有美国“毒刺”BLOCKII和“长钉”SPIKE,日本“凯科”91式,国内正在研制过程中。典型特点是采用中/长焦平面探测器成像或线列机扫成像体制,具备高灵敏度、强抗干扰能力和自动搜索与截获能力,真正具备全向攻击和拦截第四代战机能力,具备拦截巡航弹、无人机、空地导弹、反舰导弹等弱小目标能力。
国外主要军事强国目前的主战装备以第三代为主,第四代少量装备,在阿富汗战争、利比亚战争、伊拉克战争等多次局部战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俄罗斯“针”S防空导弹属于第三代便携式防空导弹
便携式地空导弹主要打击对象是低空、超低空飞行的战斗机、攻击机、轰炸机和武装直升机以及巡航导弹。
记者:我国光学精确制导技术及其武器装备近几年取得很大进步,请问这个领域国内的发展跟先进国家同步吗?现状如何?
刘所长:经过近十几年的发展,我国光学精确制导技术应该说基本赶上世界先进水平,所有技术途径和导引头产品种类都有所涉及,装备的导弹种类齐全,各代的战技指标与国外同类产品基本相同,并在实战中得到验证。
我国的“飞鹰”6便携式防空导弹与美国的“毒刺”性能相当,均属于第二代技术特色便携式防空导弹。“飞鹰”16均属于第三代技术特色便携式防空导弹。技术水平高,使用效果好,受到广泛好评。正在研制中的其它新一代便携式防空导弹采用多种探测体制,技术水平和世界先进水平旗鼓相当。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尽管我国光学精确制导技术及其武器装备整体上和国外先进水平不相上下,不少技术还领先国际水平。但是我国在红外、可见光和激光探测器的发展上,和美国、法国和日本等先进国家还存在差距。这些,我国科技人员正全力攻关,力求迎头赶上。 美国“毒刺”防空导弹(FIM-92)。作为第二代便携式防空导弹,“毒刺”使用了一个更灵敏的导引头,拥有了更好的动力学性能,增加迎头交战能力和一个综合“敌我识别”(IFF)系统
记者:未来光学精确制导技术的发展趋势是什么?带动新一代便携式防空导弹向什么方向发展,在未来战争中的作用会发生什么变化?
刘所长:当今高科技的发展同样会带动光学精确制导技术的发展,从分析国内外的技术发展途径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发展趋势。
第一,在导引头体制上,由单一制导体制和单波段制导向多波段多维多谱、多模复合成像制导技术方向发展,以提高武器装备的目标识别和抗干扰能力。
第二,在灵敏度上,采取大面阵高灵敏高帧频智能化探测器、先进光学系统、弱小目标识别信息处理技术等,以提高反巡航弹或无人机或制导炸弹等弱小目标探测能力。
第三,在低成本上,采用低成本非制冷成像技术、捷联位标器技术、SOC技术以及制导控制一体化技术等,以提高武器装备的性价比。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坐落在北京南城,这里是中国航天的发祥地,有两万余名研制人员在此兢兢业业地工作着,为我国的航天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从多年前的“两弹一星”,到去年的“嫦娥奔月”,再到不久前顺利升空的“神舟七号”,无一不凝聚着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的心血,截止目前,研究院共获得3000多项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5项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被人称为中国科技界的一支“铁军”。
2008年9月底,“神舟七号”飞船的成功升空吸引了中国乃至世界的目光,三名航天员承担着中国从未尝试过的出舱活动任务,这是中国人的足迹印入太空的第一步,也是奠定中国空间站技术基础的重要一步。
在这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中,作为托举“神舟七号”进入预定轨道的运载火箭――二号F运载火箭凭借着其优秀的历史发射成绩和高可靠、高安全的品质,受到了众口一词的赞美,而它的缔造者,正是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在以往,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给国人留下的深刻印象,主要是由于它自主研制的系列运载火箭在中国航天事业的重要地位,然而并不为人所知的是,在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潜心钻研,大力发展航天科技,生产出一代又一代优秀运载火箭的同时,也已将发展的脚步迈入了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和航天服务业,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进军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和航天服务业的意义并不亚于一枚优秀运载火箭的诞生。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从事航天技术应用、航天服务业的领导说,研究院进入航天技术应用产业,是以尖端的航天技术作为后盾,它不仅能对国民经济起到推动作用,更重要的是能够通过新兴技术的应用拉动相关产业的整体水平。
“技术瑰宝”=能源优势
能源,在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战略地位毋需多言,然而,中国目前的能源状况却不容乐观,能源供需矛盾尖锐、结构不合理、利用效率低,我国政府一直力图解决这一重要问题,然而在还没有找到能大量投入使用的可替代性新型能源前,如何提高现有能源的使用效率便显得十分重要。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在航天技术应用产业的实践过程中,对中国能源问题的解决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为我国提供了70%以上的发电燃料,60%的化工原料和80%的民用燃料,“缺油、少气、富煤”一直是我国能源供应的基本国情,然而,在利用煤炭资源时经常会遇到一些负面问题,比如资源利用率不高、地区间煤质优劣程度差异化较大、对环境污染程度较高等,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很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还在使用比较落后的煤气化技术,比如我国的氮肥、甲醇企业使用的是常压固定层无烟块煤气化技术;燃煤电厂采用的都是在锅炉中直接燃煤产生蒸汽驱动蒸汽轮机发电的技术,在目前看来,这样的煤气化技术并不适应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它既会带来资源的浪费,又会使环境受到比较严重的污染。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世界最先进的煤气化技术被美国GE公司和荷兰壳牌公司所垄断,美国GE公司的德士古水煤浆加压气化技术于1993年投产,10多年的发展使得该项技术已经十分成熟,但也存在着固有的缺陷,如对煤种要求较高等,荷兰的壳牌公司采用的是粉煤加压气化技术,在碳转化率和热效率上都具有较强的优势,但专利费用和投资费用很高,一般企业很难承受。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于2005年开始航天煤气化技术研发,利用火箭发动机在燃烧、热能、泵阀、控制以及非标涉及方面的成果和技术优势,开展粉煤气化技术研发工作。并在吸收世界先进煤气化技术优点的基础上,开发出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粉煤加压气化技术,这种“航天粉煤加压气化技术”是当今世界最为先进的粉煤加压气化技术之一,能够将固态的煤炭通过“粉煤汽化炉” 高效、洁净、环保地转化成气态的氢气和一氧化碳混合气体,在生产过程中能有效减少污染排放并提高煤炭利用效率,具有原料煤适应程度广、成本费用低等优势,可广泛用于化肥原料制造、甲醇和二甲醚制造、汽柴油成品等多种产业。以建设15万吨的甲醇工程为例,若运用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的技术可以节约大量资金,而在后期的技术维修服务方面,所产生的费用也很低。
与GE的德士古水煤浆煤气化技术相比,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所研发的“航天煤气化技术”更能实现原料煤本地化,并具有更高的冷煤气效率;与壳牌的煤气化技术相比,则拥有更低的成本和更高的投资回报率。因此,当航天煤气化工业示范装置的建设工作一经展开,便取得了良好的反响。在河南濮阳,年产15万吨甲醇示范工业装置被列入国家发改委“2007年循环经济高技术产业化重大专项及国家资金补助计划”,工业装置应用的粉煤气化炉也列入国防科工委“2007年民技术开发专项计划及资金补助计划”。
在谈到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航天煤气化技术的前景时,研究院院长李洪激动地说,先进的煤气化技术拥有着广阔的市场需求,仅IGCC发电这一项,预计在今后20年里,将达到3000亿人民币的市场份额,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航天煤气化技术的成功研发,使得中国企业需要先交纳巨额专利费才能使用这项技术的日子成为了过去,它解决了我国煤化工行业发展受到煤气化技术擎肘的问题,必将帮助我国煤化工行业更快发展。
利用“核心竞争力”
作为一个数十年来,一直以军工产品生产为主的单位,在进入市场竞争的初期阶段,该如何遵循市场规律,找到自身最具核心竞争力的产品,这并不是一个容易回答的问题。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的选择是加大加快“寓军于民”产品的生产和研制,其中之一就是利用军品特种车辆生产技术开发民用专用车产品,事实也证明,这一决定十分正确。
目前。民用专用车已成为我国汽车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品范围涉及交通、环卫、石油化工、卫生医疗等多个领域,一般来说,民用专用车相对于普通车有着特殊的工作要求(如飞机除冰车、登高车、装卸平台车等),因此,民用专用车往往需要有更复杂的技术和更灵活多变的设计。
多年来,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为运载火箭研制了一系列大型发射台,重型运输车辆和转载车辆等地面发射和配套设备,积累了大量特种车型的生产经验;同时,在数十年来对运载火箭的研制过程中,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在机械、液压气动、通讯、定位定向和自动控制等技术环节,也形成了专业内的系统集成优势,这使得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在进入产品附加值较高的民用专用车市场时拥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目前,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已完成多种规格的自卸车和垃圾车研制,基本建成专业化、规模化的生产线。根据特定用户需求,还研制了应急通信指挥车、机场专用车(飞机除冰车、装卸平台车等)、登高车及煤矿用防爆车等高附加值专用车产品。底盘领域,重点发展油田专用车底盘和工矿用重型自卸车底盘,目前产品已批量进入市场,并根据市场需求不断完善产品系列。预计2010年,专用车项目将实现20亿以上销售收入。
创建于1956年的中国航天事业,已走过50年历程,屡获殊荣的技术创新促使中国航天不断取得跨越式进步,让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但是在这一发展历程中,中国航天事业与一些国家部委一样,经受着由于缺乏有效而科学的管理手段,导致许多管理上的弊病存在于系统各单位内,并成为制约航天事业进一步发展的结症。
1999年6月,为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经国务院批准,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改组成为两大集团公司――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和中国航天机电集团公司。其中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拥有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航天化学动力技术研究院、中国航天电子基础技术研究院五个大型研究院和两个大型科研生产基地,员工愈十一万人。
改制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破除管理弊病提供了一个契机。在过去几十年中,航天产品设计从CAB、CAE到数字样机,到各个专业的设计,大量地采用了各种单项的信息技术、软件,包括性能基础设施。今天却面临着一个多专业协同、异地协同,包括全球化资源的有效供给和配置,业务流程的梳理和规范,设计数据的全面共享,所有研制流程的协同,以及将众多软件工具集中管理等难题。
不言自明,航天科技集团需要一个集合整个集团公司科研、经营、生产、开发的综合信息管理系统。通过该系统的建立,在实现数据汇总的实时、准确,数据处理的及时、有效,经济分析的上报、下传等方面,为航天系统内部管理效率的提高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
日前,用于发射神舟十号飞船的二号F火箭在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顺利通过总装质量验收评审,并转入测试阶段。该火箭将于春节前完成所有出厂测试工作,预计4月出厂。
(航讯)
长五全箭振动实验拉开序幕
2012年12月28日,随着指挥员发出“起吊”命令,五号运载火箭助推器开始吊装进入新一代全箭振动塔,这意味着五号运载火箭全箭振动试验拉开了序幕,这也是中国新一代全箭振动塔迎来的第一个试验部件。
据介绍,五号全箭试验件将于近期全部吊装进入振动塔并完成组装,之后将开展五号运载火箭全箭振动试验。振动试验将包括20余个飞行秒的测试,不仅可为五号安全飞行提供可靠参考,还可为后续的模拟仿真试验收集参考数据。据了解,试验期将持续一年左右,如果通过本次试验,五号将正式具备进入太空的能力。
(航讯)
固安航天科技产业园奠基
2012年12月16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与河北省廊坊市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当日,固安航天科技产业园先期启动项目也正式动工,此举是集团公司积极培育航天技术装备、卫星应用、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企地经济融合互动的一项重要举措。
依据协议,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将安排具有技术优势和良好发展前景的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进驻园区,大力推进科技平台、产业园区和产业化基地建设,在科技研发、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发展等方面加大投入,促进科技创新、人才集聚与资源整合,与廊坊市共同打造高端航天科技产业园区。(杭文)
希望一号卫星在轨稳定运行三周年
截至2012年12月,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抓总研制的希望一号卫星已在轨稳定运行三周年,超出设计寿命两年时间。该卫星于2009年12月15日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由四号丙运载火箭送入太空,圆满完成了中国科协和中国宇航学会主办的各项飞行任务和多项活动,目前仍在轨稳定运行。
(杭文)
北斗导航系统任务团队荣膺“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创新奖”
2012年12月12日,CCTV第十三届“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揭晓,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任务团队荣膺“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创新奖”,北斗卫星总指挥李长江、总设计师谢军和杨慧;长三甲系列火箭总指挥岑拯、总设计师姜杰参加颁奖典礼。
继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交会对接任务团队2011年获得CCTV经济年度人物年度大奖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任务团队成为了第二支荣获该系列奖项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团队。(航讯)
航天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落户武威
2012年12月10日,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所属万源国际(集团)有限公司与甘肃省武威市签署项目合作协议,标志着“中国航天武威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项目即将落户武威,企地双方将共同打造以风光互补发电、先进风电机组成套设备和发电机、叶片、变流器等关键部件制造为主的新能源产业链。
(航讯)
航天科工与北京大学携手共建创新体系
2012年12月17日,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与北京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建立长期、全面、深入的战略伙伴关系,在学术、技术和人才培养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合作,深化协同创新,促进共同发展。根据协议,双方将通过合作研发、共同培育项目、联合申报与建设创新平台、资源共享、成果转化等模式,重点在空间探测、微处理器及系统、微电子技术、量子技术、化学与分子工程技术、航天防务专用技术等领域开展学术、技术合作,进行高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联合研发。同时,大力实施人才战略,在人才培养方面加强校企合作。
(航讯)
北京光纤技术中心揭牌
北京市光纤传感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近日在中国航天电子技术研究院揭牌,15位光纤传感行业内专家组成了工程技术中心第一届技术委员会。
该中心依托于时代光电公司,主要用于开展光纤传感系统方面的重大关键性、基础性和共性技术研发,推动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光纤传感类科研成果工程化和产业化。
按计划,该中心将在未来3年~5年中进行光纤传感系统基础技术研究和产品工程化技术研究,完善光纤传感系统的产业链建设,推出更多具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光纤传感系统系列产品。(杭文)
神九任务团队被授予“影响中国”年度科技人物
近日,2012“影响中国”年度人物颁奖典礼在京举行,学界、企业界、教育界、文化界等人士齐聚一堂,共同见证2012“影响中国”年度人物揭晓。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团队荣获“影响中国”2012年度科技人物大奖。长二F火箭系统总设计师荆木春、载人飞船系统总设计师张柏楠、空间实验室系统总设计师朱枞鹏作为团队代表上台领奖(如图)。
“影响中国”年度人物评选由《中国新闻周刊》、中国新闻社主办,自2009年以来,每年评选表彰一年来对推动中国社会进步、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个人或团体,受到国内外舆论的广泛关注。
(杭文)
乐凯公司完成整体改制
2012年12月26日,中国乐凯集团有限公司(乐凯公司)在保定揭牌,正式由全民所有制企业成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独资的有限责任公司。
改制后,乐凯公司注册资本为26亿元人民币,公司名称由“中国乐凯胶片集团公司”变更为“中国乐凯集团有限公司”,建立了现代法人治理结构。目前,乐凯公司已经从传统的感光材料制造商,转型为在高性能膜材料、数字印刷材料、图像信息及新能源材料、精细化工材料领域中集研发、制造、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化企业;产品涉及四大业务体系100多个品种,在国内建有完善的营销服务网络;拥有“乐凯”和“华光”两个中国驰名商标。(航讯)
航天科工首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挂牌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