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信息化教学的困惑

信息化教学的困惑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信息化教学的困惑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信息化教学的困惑

信息化教学的困惑范文第1篇

2011年至2014年间,我市对50位高中信息技术教师进行了有关高中信息化教学应用的问卷调查,涉及到的问题都与目前教学改革下高中信息化教学方式的种种问题有关,50位老师的回答中,有20%认为授课方式基本可以接受,且对于未来的信息化教学充满信心。40%的老师认为信息化教学目前普遍存在难点困惑,对于今后的信息化教学还需要不断研究与探索,还有40%的老师普遍都传达了对于信息化教学的不理解,对于在今后的授课方式中有效结合信息化教育基本都持否定态度。由此可见,目前高中信息化教学要真正做到与常规教学模式相结合还需要进行更多的改进与探索,对于高中信息化教学这种方式,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是否错误的估计了信息化教学的重要性与未来发展前景。信息化教学开始在国内被广泛应用,信息技术课程的地位得到了有效确立,成为高中教学的重要手段。由于信息化教学的课程操作性与实践性等特点,使其与常规教学方法相比显得更加复杂多变,往往在教师的教程安排中会因信息化教学本身的难点而导致课程结构出现明显问题,从而导致学生无法明确教学目标,使学生感到困惑与迷茫。这些都是信息化教学目前在国内高中教学实际应用中存在的短板。但是,在教育改革不断推进的今天,只有与时俱进、不断探索,我们才能为学生营造一个美好的未来。所以我们首先应该理性看待高中信息化教学,正视其在教学应用中的优缺点,努力的在实际教学中不断探索更加有效地信息化教学方式。

2.正确利用信息化技术进行教学

科学教育出版社在信息化教学改革之初,就当下国内教育现状与基本问题的探析中曾有过这么一个案例:杭州某中学在新教材改革中被作为试点进行新教材的学习,分别在该中学开设了五个实验班与十二个平行班,因新教程改革中对于信息化教学的安排,所以在每一个班级的教学中都进行了信息化教学的辅助教学模式。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与理解,观察试点班级所有实验班与平行班的期末成绩,我们会发现并没有预期中的那么理想。成绩较为优异的实验班在期末成绩上基本没有变动,并没有出现预期中,因新课程改革出现的信息化教学而得到学习成绩有效提高的情况。反之学习成绩稍稍落后的平行班中,期末成绩均有提升,大有迎头赶上的趋势,多名在课堂表现活跃的同学成绩都位列前茅,取得的很大的进步。从案例中可以直观地观察到,有效被调动起学习积极性的同学,以及主动了解并且掌握信息化技术对于自己学习成绩重要性的同学,在本次的试点教学中都获得学习成绩的提高。信息化技术因其自身的优越性,在教学过程中是值得推广与应用的,其应用于教学的方式也应该是贴合实际,并且以自身优势为主,激发学生自身的学习积极性,以自身的技术特点帮助学生答疑解惑。作为课堂教学新模式,其本身更需要不断地了解与适应课堂教学,更好的服务于学生,更有效的帮助学生,是未来信息化教学需要考虑的重点,是未来开创信息化教学新模式的重要因素。

3.开创主题式信息技术教学

主题式教学在很早以前就开始被广泛应用到了课堂教学之中,在当下教程改革中,我校将主题式教学与信息技术教学相结合,通过一段时间的磨合与适应,充分利用了主题式教学的优点,并且发挥了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阶段性的在本学期的教育情况上取得进步。例如,为响应教程改革中提到的信息技术教学,我校开始在高中各个班级中应用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的新模式。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普遍存在着或多或少的自身因素,作为教育机构。我们在进行自身的加强与改善的同时,很难保障到每一个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在授课过程中,我将开创主题式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到课堂之后,学生的学习情绪被调动起来,因为他们的每一个人都想更好的表现自己,都想得到老师的认可,故学习的积极性一直很高。首先以某一个教学内容为课程讲解主题,辅助以信息技术在多媒体上将本次主题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并且通过声形并茂的讲解为学生解开疑惑,对于学生的难点,老师会使用信息技术查阅出大量资料,然后依次进行讲解。这样的教学方式,将一节普通的授课变得丰富多彩,学生变成了主动的探索与求知。老师也不再局限与独自的授课方式,更在学生学习成绩上做到了有效的帮助与提高。在信息技术教学上有所创新才能使其更好的服务学生、帮助学生。开创主题式信息化技术教学,是有效应用信息教学的新途径。

信息化教学的困惑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高职《中兽医学》 现状分析

高职生作为高等教育中的一个特殊群体,自身存在文化知识基础薄弱、学习动力不足及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力较弱的问题。在专业课教学中,若仍采用“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只重视知识传授,而忽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则难以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作为高职动物医学类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中兽医学》更是如此。《中兽医学》作为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兽医学遗产的重要学科,在动物疾病防治、促生长和保健等方面越来越体现出其独特的优势,但中国传统兽医学抽象且深奥,导致学生在学习该课程时倍感困惑。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掌握更多的中兽医实用技能,满足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要求,让《中兽医学》这一宝贵遗产得以更好地继承与发扬值得重视。

一、课程简介及现状分析

《中兽医学》是中国历代劳动人民同动物疾病进行斗争的经验总结,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已形成具有独特理论体系和丰富的诊疗手段,其内容包括基础理论、诊法、方药和针灸等部分。中国传统兽医学具有方便、治疗成本低、疗效高、毒副作用少、药物残留低、对畜产品品质无不良影响等优势[1]。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的日益关注及对绿色健康食品需求的不断增长,中国传统兽医学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虽然中兽医专业已发展成为具有培养本科、硕士、博士等高层次教育的一个专业,但从培养目标看,这些高层次中兽医人才主要从事学术科研,基本上已脱离中兽医临床诊疗活动,能够运用中兽医传统诊疗技术的人才少之甚少,中兽医许多宝贵的技术和经验已经或正在随着老一代中兽医工作者的相继离世而消失[2]。以培养高层次的“技能型”和实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高职院校必须承担起应用和传承使命。高职动物医学专业必须抓住这一机遇并承担这一使命,增强《中兽医学》教学效果,培养更多的中兽医“技能型”人才。

二、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及方法

受传统学科教学模式的影响,很多高职院校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痕迹明显,过于重视教师的教,轻视学生的学和做,严重不符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陈旧落后、教学模式单一死板,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效果弱。为培养合格的中兽医“技能型”、“实用型”人才,必须调整教学模式及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1.调整教学模式

关铜等[3]通过采用理实一体、工学结合、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获得显著的教学效果。吸取前人经验并结合《中兽医学》这门课的性质与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在中兽医基础理论的教学中,由于中兽医基础理论深奥且抽象,相对来说枯燥乏味,如将阴阳、五行之间的变化及其他中兽医基础理论通过图像、动画展示,并让学生课下提前观看,让学生带着对中国文化的浓厚兴趣及问题进入课堂,这种课外自学与课内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必然会增强中兽医基础理论的教学效果;而对于中兽医辨证论治的学习,则可以采取临床实践教学模式完成。

2.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近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学手段的不断更新,一些先进教学方法不断涌现,包括现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实验法、模拟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参观法、角色扮演法等[4]。在中兽医教学过程中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比如在动物穴位认知教学中,可以采用模拟教学法,模拟明确标注穴位的动物模型,供学生进行辨认穴位学习;对于实践性较强的中兽医诊疗技术,可以采用现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在认识寒证、热证临床症状的教学中,可以采用实验造模法;在中草药认知的教学中,可采用参观法,带领学生亲临中草药种植基地或中草药标本馆识别相应中草药。

三、应用信息化教学资源

信息化作为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在教学中亦被广泛运用。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现代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我国高职教育教学顺应潮流,兴起主要以计算机和多媒体为代表的信息化教学。这种借助信息技术开展的教学,在教学方式上灵活生动,在教学设计上丰富充实,在促进学生主动掌握技能上起着重要作用,在增强教学效果上发挥极大的作用,并有效地激发和促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有机结合。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应用是实现信息化教学的基础,能促进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提高,是实现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关键。将媒体素材、网络课程、微课等优质信息化教学资源应用到高职《中兽医学》的教学当中,必然会增强中国传统兽医学的教学效果,培养更多的中兽医“技能型”人才。

1.媒体素材的应用

媒体素材主要包括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在教师枯燥的讲授中插入具有极强的视觉表现力和丰富的感染力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媒体素材,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5]。比如在阴阳五行的教学中,由于阴阳五行的概念及变化规律比较抽象,教师可在网上选取相应的图形图像,进行精心的设计与剪切代替乏味的描述;在经络学说的教学中,由于经络的走向与分布相当复杂,教师可选用或制作相应的动画让学生清晰地观察经络的走向及分布;在中兽医“四诊”教学中,特别是“闻诊”中闻声音的教学,即听各种动物的叫声、呼吸音、咀嚼、咳嗽、肠音等,如将各种动物的正常及病理声音录成音频,会更容易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的,让学生更牢固地掌握闻诊技术。

2.网络课程的应用

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学习内容并实施教学活动的网络化学习环境[6]。充分利用网络教学的优势,将网络课程融合到《中兽医学》教学中,将传统课堂的教师讲什么,学生就得听什么,不想听也得听的局面根本扭转。通过《中兽医学》网络课程的开发与应用,学生可以自己选取学习相关技能,并将听不懂的内容在课堂下反复学习,直到弄懂为止,对于《中兽医学》学习当中的疑惑之处亦可以在网上相互交流、讨论。由于网络课程交互性较强,学生的选择权较大,促使学生将被动学习转为自主学习,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样可以大大缩短《中兽医学》相关教学内容的课题讲授时间,以便捷的方式传录中国传统兽医学的相关技能,间接增强《中兽医学》的教学效果。

3.微课的应用

微课作为信息化环境下一种新兴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主要以流媒体技术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制成十分钟以内短视频的形式开展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7]。通过微课,学生在课下可以自主学习,如果在学习中遇到困惑,就可以通过暂停、倒退、重放的形式帮助解决困惑,实在不能解决的问题,学生可以记录下来,方便教师堂上提供指导,具有翻转课堂中国化的味道,与高职教育特点相符合。比如在施针技术及电针仪的使用等技能教学中,如将这些技术制成微课,使学生在自己的手机、电脑上随时随地开展这些技能的学习,必然会促使中兽医技能得到广泛传播。

上述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应用使教学从呆板变得生动、学生的学习方式从固定变得灵活,学习过程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在增强学生获取信息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等方面,信息化教学资源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应用只能作为服务于教学的一种手段,绝不可用手段代替内容和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在应用信息化教学资源之时要保证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有效性,才能实现信息化教学资源的高效使用[8]。另外,信息化教学资源需要共建与共享才能充分保证信息化教学资源的高效使用,才能使信息化教学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四、结语

《中兽医学》作为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兽医学遗产的重要学科,在动物保健和疾病防治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目前普通高等学校的教学严重偏向学术与科研,基本上已脱离中兽医临床诊疗活动。面对这一局势,培养合格的中兽医“技能型”人才,是当前高职院校面临的艰巨任务,只有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及方法、应用信息化教学资源,才能不断增强《中兽医学》教学效果,以期培养更多的中兽医“技能型”人才,将中国传统兽医学的精髓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郭世宁,石达友.改变中兽医教学方法提高中兽医教学效果[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1(6):71-72.

[2]向春涛,刘跃,蒋明武.发展中兽医职业技术教育让传统中兽医学薪火相传[J].中兽医学杂志,2011(1):42-44.

[3]关铜,龙建刚,宋禾,等.高职高专中兽医教学改革与创新初探[J].中兽医医药杂志,2013(3):74-77.

[4]王前新,卢红学.高等职业教育学[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3:153-172.

[5]解慧梅,张君胜,苏治国,等.高职中兽医教学法的探索[J].中国兽医杂志,2013(11):84-86.

[6]李克东,谢幼如.高校网络课程建设与应用的质性研究[J].开发教育研究,2011(17):15-21.

信息化教学的困惑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电视大学;教师专业化;教师素质;职业道德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日益加快,社会对教育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求教师不仅要有专业知识,而且要不断更新知识;不仅要拥有专业技能,而且要不断学习新的技能与技术;不仅要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具有敬业爱生、乐于奉献的精神,而且要加强专业的研究,在研究中不断提高专业化水平,不断创新。电视大学是信息技术的高度体现者,电大教师更要敏锐地认识这种变化,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面对这些高标准的要求,电视大学教师专业化发展迫在眉睫,也成为制约电视大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电视大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存在哪些困难和困惑呢?本文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观念转变较易。但角色和行动落实困难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普遍使用,教育技术改变了,教育方法也改变了,教育观念也应随之改变。传统的观点认为教师就是传道、授业、解惑,但是在当今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对传道、授业、解惑应该赋予新的内涵。尤其是电视大学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还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不再仅仅是知识的简单传递,而是要多培养能力,尤其是自主学习的能力;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坚持“一切为了学习者”、“为了一切学习者”的教育理念,从简单的“教书匠”转变为学生的“指导者”、“合作者”,从而不断提高服务质量。这种观念上的转变,多数电视大学教师从思想上都已认同,比如对邱崇光和李力在其文章《论远程教育导师的专业化趋势》中概括的八个方面的常规性工作,即导学方案的设计、教学资源的建设、教育信息的有效传递、学习中的辅导答疑、协同式学习中的引导组织、学习效果的考核和反馈、对各教学子系统的运行效果的监控和评估、对远程教学全过程的锲而不舍的研究、探索,都是认可的,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角色的转变和行动的落实却滞后于观念的转变。如口头上喊着“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但是面授课程仍然没有跳出老的模式,教师还在扮演着教书匠的角色;教学资源的建设只是停留在网上课堂搬家式的简单罗列,缺少实用的、对学生学习有真正帮助意义的资源;BBS的辅导答疑形式主义严重,没有充分发挥网络交流便捷的优势,完成任务的性质居多,相互启发、头脑风暴式的交流功能没有体现出来;形成性作业本应是监督、检查学生学习情况的好工具,但却流于形式,甚至成为“送分工具”;小组学习和社会实践也存在落实不到位、流于形式的现象;等等。这些困难和困惑制约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坚守教师职业道德困难

师德教育,是教师教育的核心,当代教师更应该突出关爱学生、教书育人,身正名洁、为人师表,不断进取、勇于创新等内在素质。新时代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而且是道德的引导者,思想的启迪者,心灵世界的开拓者,情感、意志、信念的塑造者;教师不仅需要知道传授什么知识,而且需要知道怎样传授知识,知道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同时还是学生的楷模,言行都要做学生的榜样;要有自己的理想追求,有自身的理论武装,有自觉的职业规范和高度成熟的技能技巧,做学生的表率。但是,在电视大学这个领域,教师职业道德的显性表现不是很突出,由于学生多数是职后学习。电大教师和学生的交流往往限于课堂和网络上,教师除了完成教学任务,和学生的感情交流相对较少,加之没有升学压力,评价教师的标准不明显、不统一,对教师坚守职业道德的评价更是模糊,这也是电大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困惑。

三、“质”和“量”的关系处理困难

教师的专业能力是他为公众提供专业服务的能力,这种能力依赖于其专业知识基础,更依赖于他积累的教学经验,电大教师当然也是如此。实际教学中,电大教师常常一学期教授4-5门课程,工作和授课量是普通学校教师的几倍,多数教师疲于应付,往往完成了数量忽视了质量。教师很少有机会拓宽和补充专业知识,尤其是没有时间学习本专业的前沿知识,无暇补充更多的专业知识,对于质和量的关系很难处理好,这对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限制作用。

四、缺少系统培训,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困难

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感到困惑,电大学生素质越来越低,也越来越难教。电大学生都是成人,教师的专业知识很难满足所有学生,加上信息技术改变了信息资源的社会分布形态,造成了信息的多源性、易得性、可选性,从而导致教育活动由信息不对称变为信息对称,改变了教与学之间的关系,教育者的权威性被削弱,教育模式走向民主化,也迫使教师更多地使用信息技术进行自我强化。为了更好地服务社会,电视大学的专业和课程在不断地调整和改变,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地补充和更新专业知识。由于每学期都要接受新的课程挑战,因而电大的教师更需要进行培训和学习。但电视大学的实际情况是对教师使用多,培训少,尤其是缺少专业方面的系统培训,教师感到远程教育的模式始终处于探索阶段,还没有走向完善和成熟,仍然是教师嘴上喊着远程教育的口号,实质上却在做着传统教育的工作,“两张皮”现象严重,导致电大教师专业化方向不明确。尤其是信息技术方面的专业化需求越来越高,一些老教师和不懂信息技术的教师已明显感觉不适应,部分教师还没有完全适应,从而制约了电大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五、评价标准模糊和不清晰

远程开放教育的固有特点要求导师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从注重教学效果转向注重教学过程,从统一规格的教学模式转向个性化教学模式,从教师的权威转向师生平等的交往与对话,从评价的单一化转向评价模式的多元化。但在实际中,评价教师的方式和标准不够清晰,如教学质量仅以考试过关为标准,科研方面要求不明确,甚至没有硬性要求,教师只是完成教学任务而已,从而缺少发展动力。

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措施

对电视大学教师专业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众多困难和困惑,应该采取以下措施加以解决。

1.为教师专业发展搭建平台,创设教师专业发展的空间

电大教师既要完成一定的教学量,还要保证一定的教学的质,即要协调好“质”和“量”的关系。为了提升电视大学教学质量,教务管理部门在安排教师工作时应该充分考虑教师工作量和教学质量关系的问题,合理安排其工作量,将面授课、网上资源、bbs讨论等多项任务合理安排,既要保证数量,也要保证质量,给教师学习和补充专业知识留出时间和空间,给教师专业发展搭建平台,提供机会,不断提升教师的素质和能力,从而满足社会和学生的需求。

2.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提高教师自我反思和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电视大学教师由于教学任务集中,一个教师担当多门课程的教学,同课头教师很少,多是孤军奋战。为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还要抓好科研,要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将学科相近、兄弟学校的同课教师组织起来,充分利用网络或现代信息技术,共同学习,共同研讨,发挥集体优势和资源优势,通过科研项目的研究提升教师的素养和能力。学校要通过多种途径创设科研氛围,如出台鼓励政策,争取科研项目,为教师进行科研创设条件,形成比、争、创的相互激励氛围,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化素养和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有精深的专业能力,还要有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教学设计和教学监控的能力,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了解学生、有效地与学生沟通的能力,教学资源应用开发的能力,教育教学评价能力,等等。在这众多的技能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要勤于实践和反思。学校要组织教师定期开展教研活动,鼓励教师写教学日记、教学案例分析,学校定期检查、监督,帮助教师提升自我反思能力和发展的能力,从而带动教师专业化整体品质的提升。

3.加强培训

信息化教学的困惑范文第4篇

在中学,地理在很多人的眼中一直是“副科”,又因为有很多的教学方式并不正确,采取的是满堂灌的方式,导致有些学生对地理的学习提不起兴趣。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地理这门课应该给学生提供与人们日常的生活紧密联系的知识,重视基本的技能和基础的知识,使学生在生存方面的能力得到提高”已经很明确地指出高中的地理课程应该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紧密联系,不能仅仅停留在科学世界。如今在生态课堂的大环境之下对高中地理的生活化教学进行探索就显得更有必要了,让学生能够在生活当中发现并且掌握地理知识,对生活中常见的一些问题可以用地理知识进行解决,从而能够产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对地理知识钻研的积极性得到提高。高中生的年龄平均在15岁到19岁之间,基本都已经有一些生活经验,并且大部分人对于一些常见的生活知识已经掌握。又因为在这个阶段,心理方面有感性、形象、具体等特点,所以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生活体验能够对学习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老师在教学中对生活情境的形象运用就可使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提高很多,使学生充满对情境的联想,从而能够深刻地记住所学习的内容,这些都是生活化的地理教学的可行性所在。

二、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实施策略

首先,应该将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现象用于教学的情境创设,并且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情境的演示。例如在“从宇宙看地球”教授的过程中,依据月亮、地球与太阳三者之间在运动方面的联系,太阳系模式图等,可以利用2009年所发生的日全食现象进行引课,应该采用多媒体对当时日食具体的过程进行回顾,提出以下的一些问题:是月亮、地球还是太阳的运动而导致日食发生?在这个世界上能够看到日全食的地方有哪些?生活化教学的情境与信息化教学的结合可以使得学生对问题有具体的理解和把握,提髙动画及图片的演示以便从日常的现象人手达到对比较抽象的宏观地理知识的莩握。其次,应该重视实践这一部分,可以采用模拟实验,让学生从生活现象中认识地理规律。如果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遇到一些困难,这时就可以借助网络搜集相关的资料来解决困惑,例如,在《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的第二节与气候、气压等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借助纸屑、电风扇、温度计等工具,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自行设计,感受风向和气压、温度之间的关系,也可以运用蒸馏瓶、酒精灯、烧杯等器材,进行水循环、气流循环以及温室效应等现象的模拟,使学生能够有深入的认识。

三、高中地理的信息化教学

目前,课程改革和信息化教学的突破口是以计箅机网络与多媒体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因此信息化教育的开展是时展的必然。

(―)特征分析

髙质量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是信息化教学的关键所在,地理信息化教学设计最关键的特点就是”信息化”。第一,教学目标的“信息化”。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提出对于地理的学习需要运用一些信息化技术,例如让学生用多媒体技术来演示地理的动画过程,用网络技术来收集有关地理学习的资料等,用这些方法使学生对用信息技术学习地理的能力得到提高。第二,教学方法的信息化。信息技术可以使教学方法在运用上更方便,甚至可能开发出更好的学习方式与教学方式。重视引导,将学生作为主体,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可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促进学生将信息内化并且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提髙他们的综合素质。

(二)基本原则

信息化的教学设计是利用信息技术对于基于合作、基于资源、基于研究等方面进行教学,可以让学习的人在充满意义的情境中主动地构建知识,因此,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可以作如下的归纳:第一,将“学”作为中心,重视培养学习能力,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理念;第二,利用各种各样的资源与信息来进行“学”。

四、结语

信息化教学的困惑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教育硕士;现代教育技术;信息化平台;案例教学;参与式学习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673-8454(2014)08-0047-03

我国从1996年启动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1]以来,为国家基础教育培养了大量高素质的优秀师资,也受到了中小学教师的普遍欢迎。2004年教育部正式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2]从“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和“社会责任”四个方面对教师如何利用教育技术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全方位地推进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是教育硕士公共必修课课程之一。

一、教育硕士的特点

教育硕士普遍为中小学老师或中职学校老师,年龄段大约处于22-40周岁之间,取得了本科学位之后又获得了一定的教学实践经验。教育硕士既是学生又是老师,属于成人学习领域殊的一类人群。

1.教学实践经验丰富

教育硕士多数是基层教学第一线的中青年教师,在教育和教学实践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在日常课程的学习中,也直接带着教学的实践经验、鲜活的教育和教学切身感悟。[3]

2.学习针对性强

教育硕士的学习动机主要受两个方面影响:一方面为提升自己的学历层次的功利性影响;同时受工作实际需要或者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的影响。除了一定的被迫学习之外,教育硕士会根据自己的工作需要来引导学习,在学习中具有很明显的“为工作而学习”和“在工作中学习”的特征。[4]只有当学习活动有助于他们解决真实的问题时,才能唤起他们的学习动机。[5]

3.自学能力强,有较强的参与意识

成人学习都有自我性、适应性和内在性。伴随着经验的增长和抽象反思能力的增强,成人会在学习中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性。教育硕士一般都是成人教师,具备相对稳定的较强的自我学习能力,能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自我管理与监控。同时,教育硕士基本都从事过教育教学活动,在课程学习中有较强的参与意识,主动性和能动性较强。

4.信息素养较高

在本科阶段,接受过计算机能力培养以及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的学习;在实践中又具有教学实践经验和课件制作与应用体验。总体而言,教育硕士信息素养普遍较高。

二、教师应该具备的教育技术核心能力

“标准”对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和素养的基本要求作出了规定,基于这些要求和规定,根据教育硕士的特点以及教育技术本身,我们认为获取教育硕士学位的教师应该具备的教育技术核心能力如下:

1.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

“标准”中要求的“运用技术优化教与学的过程”、“运用技术改善教与学的评价”、“运用技术提高教与学的绩效”等这些可以总结为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信息化教学设计是指运用系统方法,以学为中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以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并且能够应用信息技术构建信息化环境,获取利用信息资源,支持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优化教学效果。

2.教育信息资源获取与应用能力

教师必须具备获取教育信息资源并能够有效应用于教学的能力。教师要能在教学之前想方设法获取有关教育信息资源,并对这些教育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加工,也能够创造性地、有效地应用于教学。

3.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学术与教学研究能力

教学研究能力要求教师要以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以科学方法为依托,以探索教学规律为目的创造性地认识。教育硕士学位本身也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学术研究能力。教育技术的本质是利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解决实际的教育、教学问题。信息技术无论是对学术研究还是对教学研究都有很有力的支持,因此要有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学术与教学研究能力。

三、面向教育硕士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设计

基于“标准”、教育硕士的特点以及对教师应该具备的教育技术核心能力的分析,我们对面向教育硕士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进行了规划和设计,特点如下:

1.以信息化平台为支撑

教育硕士(全日制或在职)基本具有联网的条件,信息素养普遍较高;培养教育硕士的教育技术实践应用能力也需要一个平台支持。基于此两点,我们建设了“广州大学教育硕士在线”,通过此信息化平台为教育硕士提供了有效的资源保障,提供了更为开放、灵活的学习环境,有效地解决了教育硕士研究生工作与学习、理论与实践的矛盾,实现了教育硕士基于资源的远程学习、自主学习、小组学习、模拟教学,为教育技术课程学习提供了实践平台和长效支持,提高了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绩效。

广州大学教育硕士在线具体模块设置如下:

就“现代教育技术专题”课程来说,采用了国际知名的网络学习平台Moodle。利用该平台构建混合式学习模式,让教育硕士在课后到平台中浏览资源、阅读材料、完成测验、提交作业、研讨话题、协作学习。为了让教育硕士对网络教学平台有亲身的体验以及具有构建以虚拟学习社区为主要模式的远程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我们也开放了课程开设权限,教育硕士在此平台上可以建立自己的远程教学课堂。

2.以模块化专题为课程内容组织方式

考虑到大部分教育硕士在师范类本科阶段已经学习过《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因此必须对面向教育硕士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在内容和体系上都进行提升和优化。这种提升和优化必须考虑到三点:一是以教师应该具备的教育技术核心能力培养为目标;二是以信息化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为课程重点;三是在课程系统性、理论性和实践性上取得平衡。我们以模块化专题作为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内容组织方式,课程名称也为“现代教育技术专题”。

课程体系设置如下:

3.以案例教学为中心

案例,就是人们在生产生活当中所经历的典型的富有多种意义的事件陈述。[6]典型的案例具有真实而复杂的情境、典型的事件以及多个问题呈现。所谓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利用案例作为授课的材料,以案例材料的具体事实和经验作为讨论的依据,通过师生互动来探讨案例事件的行为和原由,引导学习者去探讨案例中复杂深层的意义。[7]在图2“现代教育技术专题”课程体系中,我们以中小学信息化教育教学重点实际问题为主,有针对性地设计与提供案例。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通过这些案例的研究,提升教育硕士教育技术核心能力与素质。

一般而言,案例教学由理论引导、案例引入、案例讨论、案例反思四个基本步骤构成。[8]以“多媒体课件设计”为例,首先讲解有关多媒体课件设计的理论基础,如操作条件学习理论、认知主义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接着是案例的呈现与引入,这是案例教学的中心环节。在这里分别展示了语文课件《满江红》、数学课件《正弦和余弦函数》以及历史课件《贞观之治》。然后是对三个典型课件的讨论,这是案例教学的关键环节。教师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学生也可以从中发现一些问题,如课件中文本的处理、图片与文本的搭配、动画与视频音频的使用、背景设计与信息超载等问题都进行了研讨和分析。最后是总结与反思阶段,这是案例教学的收尾工作,要明晰课件案例背后有价值的经验(如文本的加工处理)、可以普及的结论(如课件内容的呈现要融入课堂教学之中,体现对学生学习的引导)和需要反思的地方(如是否一定要把学习内容展示在PPT上),更要探究多媒体课件应用过程中所体现的教育思想和方法。

4.以参与式学习为核心学习方式

参与式学习指的是学习者基于自身对于知识的爱好以及自身成长中的困惑而主动发起或参与的相关求知的过程,这个过程可能是小范围的个人研究,也可能是参与一个相关的大型社会工作,并从中完善自我、消除困惑的过程。[9]很明显,参与式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式,是主动积极的学习,能够促进学习者隐形知识显性化。教育硕士的特点之一是在课程的学习中自主性和参与性较强。网络教学法的核心是参与式学习,使学生积极参与并投入到学习过程中。[10]因此,在教育硕士现代教育技术专题的课程学习过程中,我们为学习者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使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利用技术提高有意义学习以及以有意义的方式建构知识,促进批判性思维以及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要创设适合学习者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让学习者和教师以平等的身份自由地选择问题、讨论问题,以加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11]在课程专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我们首先提供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分为六个部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理论、理论基础、方法、教学模式、评价以及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展望,然后设置话题“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问题与对策”,引领性地提出了三个问题,并要求“学生至少提出一个问题,并回答其他同学的两个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进行讨论,如图3所示。

由于教育硕士有相当的信息化教学实践,所提出的问题是中小学信息化教学中客观存在的困扰老师的问题,因此,从提出问题到分析问题、讨论问题大家都很积极,几乎每个问题都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探析。我们四位老师也积极参与,这样就构成了一个师生平等、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情境,对问题的解决、知识的建构以及核心能力的提升都有所帮助。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