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工业生态学原理

工业生态学原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工业生态学原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工业生态学原理

工业生态学原理范文第1篇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 广州 510507)

摘要:大学生创业虽然已成为高校教育界较为热门的一个词语,但目前各高校针对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的培养力度明显不够,大学生创业成功的比例也不太尽如人意。根据针对大学生创业创新现状的调查问卷结果,本文对目前高校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指导创业实践型学生工作室的经验,针对高校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出了自己的培养对策。

关键词 :创业创新;工作室;创业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10-0080-04

在国家经济发展规模一定的大环境下,社会各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的总需求量是一定的,要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空间比较有限。近几年,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比较严峻,而对于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来说,就业形势更不容乐观。

鼓励高校大学生改变原有的就业观,树立创业观,为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为更多的大学生提供就业机会,已成为众多教育专家和高校管理者们的共识。

而创业者的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创业者创业成功率和创业高度。笔者在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现状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结合一年多来指导创业实践型工作室的亲身体会,对当前大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的现状及培养模式进行探讨。

我国高职学生创业创新能力的现状

我国的大学生创业活动始于1997年,该年,清华大学举办了首届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之后大赛扩展到上海、武汉等城市。

为了了解目前高校大学生对创业创新的看法和为之所做的规划和准备,笔者对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236名在校学生进行了在线问卷调查,调查的范围涵盖了计算机系、艺术系、财经系等多个系部。调查统计结果发现,目前大学生创业创新的现状并不太令人满意。虽然经过了十几年的创业教育,但更多的大学生还是宁愿选择风险较低的就业方式,而不敢主动尝试走上风险和回报都较大的创业之路。下面是本次调查问卷的结果分析。

在本次问卷调查中,对于问题“毕业后你准备找份工作就业还是自主创业?”有45.76%的人选择了找份工作就业,另有33.90%的学生选择了“如果实在找不到工作,就会选择创业”。对于问题“如果你准备创业,你计划什么时候开始?”有高达80.51%的学生选择了“毕业工作两三年后,积累了一定资本和经验后再开始创业”。对于问题“你认为目前大学生创业教育中关于创业技能理论教育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有高达62.71%的被调查者选择了“没有与创业技能相关的理论或实践教育活动”,而对于问题“你认为你现有的创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满足自己创业的要求吗?”,仅有2.12%的被调查者的回答是“能满足”。对于问题“你虽然有过创业的考虑,但如果最终决定放弃创业,你认为下面哪个可能是最主要的原因”,有36.02%的被调查者选择了“缺乏创业资金”,另有39.83%的被调查者选择了“自己缺乏创业的相关知识与能力”。

第一,有主动创业意愿的学生较少。从本次调查结果来看,有主动创业意愿的学生人数较少,大部分学生在毕业后还是宁愿做出风险较低的就业选择。另外一部分大学生可能会在实在找不到工作的前提下,被动地选择创业。能够在大学毕业后主动选择走创业之路的比例非常低。这不仅是被调查学校大学生的心态,全国各高校大学生的总体情况也是如此。

第二,高校关于创业的理论或实践教育活动太少。根据调查统计,大多数大学生均认为目前我院针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活动较少。学生从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获取的创业知识和技能不够,使得很多大学生更是不敢走上创业的道路。

第三,多数学生认为学生工作室(虚拟公司)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有帮助。由于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较少涉及创业创新的教学设计,因此,大学生获取创业创新知识不太可能通过常设的人才培养方案来获取,剩下的获取创业知识的途径也许就剩下学生工作室开展的活动或学生自己的课余实践了。但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其自主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均比较欠缺,创业的方向也把握不好。比较好的方法是,以指导教师带领学生组织创业团队,以工作室为平台来运作一些实际创业项目,能够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创业创新意识和能力。

那么,高校应该以什么样的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呢?高校和政府机构这些年也在探索一些切合大学生实际情况的培养模式:(1)以为大学开设创业教育系列课程,构建创业创新能力所需的知识结构为主的模式。(2)以组织学生参加赛事和活动为中心,积累学生创业创新能力所需的动手操作经验为主的模式。(3)以引入社会资源为中心,构建创业园或科技园,培养创业创新能力所需的素质和技能为主的模式。这些教育模式,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和意识都是有较大帮助的。本文仅对以学生工作室运作实际创业实践项目的形式来培养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进行研究。

高职学生创业创新能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在现代大学生群体中,有着良好素质和掌握熟练专业技能的创业型人才并不少,但在现有的人才培养结构体系下,很多大学生不敢迈出创业的第一步,而是选择规规矩矩的风险最小的就业之路。有些大学生即使想创业,但限于相关知识与技能的缺乏,也会放弃创业的尝试,抱着求稳的心态,做出了风险较低的就业选择。

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不足,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创业教育师资缺乏。现在的高校教师自身大多缺乏创业经历,学校在这方面的培养和教育存在着先天性的师资不足。当然,弥补这一不足的补救措施是,可以邀请一些企业家、创业成功者到校举办创业讲座。(2)创业技能的教育理论不够完善。当前我国高校范围内关于创业的理论尚不够完善,也因此未能开设常设的创业技能课程。随着各高校对于创业创新理论的不断完善,今后在高校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可以将创业创新技能的培养具体化、课程化。(3)与创业技能相关的理论或实践教学活动在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所占的比重偏小。虽然目前各高校都会开展一些与创业相关的实践活动或者竞赛,但总的来说,创业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所占的比重还是偏小,各高校依然将绝大部分精力放在常规的专业技能培养上。

因此,为了提高大学生创业的比例和创业成功的概率,各高校应在现在的基础上继续加大力度培养大学生创业创新方面的知识与技能。但在各高校目前执行的教学计划或人才培养方案中,均未能包含有明确地对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进行培养的课程或教学环节。那么,高校对于学生的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该通过什么样的培养形式来进行呢?应该安排在哪个教学环节更合适呢?笔者认为,以学生工作室平台或虚拟公司为依托,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学生工作室是培养学生创业创新能力的一种有效的形式。

以学生工作室平台为依托培养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

目前的学生工作室,有技能学习型的,也有创业实践型的。技能学习型的工作室,注重工作室成员在专业上的交流学习,工作室主要以参加技能竞赛或完成某个专业项目为目标,为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服务。而创业实践型的学生工作室,或者叫虚拟公司,则是以创业盈利为目标,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在工作室成员中树立清晰的创业意识。创业实践类型的学生工作室是本文要讨论的重点。

(一)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

大学生刚来到高校,大部分还是抱着学好技术,毕业后找份安稳工作的心态,较少有学生一进入大学即打算创业的。而学生在创业实践型工作室的实习实训,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将创业创新的理念深深植入学生的潜意识中。

笔者在2012年带领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生创办了一间创业实践型的学生工作室—勤为信息服务中心,工作室的主要业务项目有打印复印、校园淘宝等。这两个业务项目主要是面向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北校区的师生,为他们提供优质、专业的打印复印和校园淘宝服务。为了将这两个业务项目运作好,在经过多次摸索尝试之后,工作室搭建起了比较完善的组织机构,制定了一系列比较切合实际的管理规范和报酬计算制度。目前,工作室下设行政部、财务部、技术部、打复印部、校园淘宝部等部门,每个部门根据需要设立经理一名,经理负责本部门的日常工作管理。各部门职责明确,分工协作,分别按照工作室管理规范的要求,履行创业实践项目中某一方面的职能。经过一年多的发展,工作室各项业务运行良好,到目前为止,共有60多名学生在工作室得到了良好的创业实践训练。通过工作室创业实践项目的成功运作,培养了一批有着良好职业素养的优秀员工,同时也将创业创新的理念很好地植入了工作室成员的头脑当中。

(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协作精神

创业不是一个人单枪匹马所能完成的,需要有一个合作顺畅,个体之间在知识、能力、性格、气质、等方面具有较好互补性的团队才能实现。在笔者所指导的创业实践型工作室中,下设行政部、技术部等五个职能部门,不同部门中的成员在专业兴趣、专业特长等方面都有较好的互补性,这也是创业项目得以成功运作的团队保证。

在笔者所指导的工作室中,行政部主要负责业务价格制定、人事管理、对外业务联系、考勤管理等等;技术部负责设备的维护与保养;打复印部负责打印复印等业务工作,具体包括排版、图片处理、证书设计与输出、奖状的设计与输出、相片处理与输出等等;财务部负责工作室业务收入的管理、工作室日常开支的管理等等;校园淘宝部主要负责校园淘宝业务项目的开展,包括营销、采购、商品售后服务等。各部门职责分明,分工协作,共同维持工作室的良好运转,也让学生真实感受到创业项目的运作中各个环节需要完成的工作与任务,并学会处理各种实际问题。此种运作模式既能让学生在各个岗位上得到真实的技能训练,又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协作精神。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的意思是更新、制造新的东西或改变旧的东西,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创新能力,是指在前人发现或发明的基础上,通过自身努力,创造性地提出新发现、发明或者改进改革新方案的能力。

经济学家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最早提出创新理论。他认为,创新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在因素,是指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把一种从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这种不断破坏旧结构,创造新结构的“创造性毁灭”活动,将推动经济发展水平的波浪式上升。创新活动与一般活动相比,具有自己的特点:一是只要涉及了系统活动的某些内容和要素的性质或与其相互组合、联系的方式等方面的变革,不论是对系统的整体创新还是对局部的改选创新,都是创新活动。二是创新是一种动态性活动,是超越自己并不断进行调整的动态适应过程,其成果与旧事物相比在特质上更为先进,能够向社会提供更高的价值。

打印复印项目是很常见的一种业务服务,但我们在开展该项业务的过程中,对传统的打印复印业务进行了部分改革创新,其中包括为客户提供专业、细致的技术服务,比如在为客户打印证书、奖状的时候,根据客户的要求进行现场、实时的修改调整。这样做可使学生员工与学生客户之间易于沟通交流,对于学生客户来说,所获取的打印服务更为贴心、专业。

我们创办的这个创业实践型的学生工作室,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很好的创新实训平台,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理念和意识。

(四)通过创业实践型工作室,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工作规范

在学生工作室,围绕实际创业项目的运作,需要学生以企业员工的心态和标准来要求自己,加上教师的指导以及学生同事的帮助,能够培养一批具有良好职业素养和工作规范的优秀学生员工。这些员工将来即使不走创业道路,也能够在其职业生涯中更早确立职业优势,获得职业生涯的迅速发展。

要培养学生的良好职业素养和工作规范,学生工作室必须要按照真实企业的标准来管理,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和工作规范,按照企业的工作流程进行运作。笔者所指导的工作室就是朝着这一目标迈进的。目前,工作室已经制定了行政部工作职责、财务管理制度、设备管理制度、员工考勤管理制度、业务办理申请单,等等。每学期末,还会对学生员工进行业务考核,并分成员工自评、互评和指导老师评价三方面对学生员工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选出每学期的优秀员工。指导教师还为每一学生员工建立业务档案,关注每一名员工的工作表现和成长记录,帮助学生员工尽快成长。

结语

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的培养,目前还处于摸索阶段,各高校尚没有针对培养创业创新能力而建立的成熟系统的人才培养方案;创业设计大赛、大学生创业园以及创业实践型的学生工作室等培养模式,对于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非常有帮助的。

参考文献:

[1]张荣荣.中外大学生创业比较研究[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6).

[2]杜玲.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0(1).

[3]孙千惠.严峻就业形势下我国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培养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1.

工业生态学原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工业污染;生态工业园区;景观生态规划;景观安全格局

正文

绪论

1.1工业活动带来环境污染问题

从人类出现至环境工业革命为止,是早期环境阶段。这个阶段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均处于环境承载范围之内。然而,伴随人类科学技术进步、城市发展和物质财富增加的是如影随形的环境污染。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引人注目的“世界公害事件”可以看出,人类在享受工业革命带来的喜悦成果的同时,也深受科技进步这把双刃剑的痛苦。工业活动是造成污染问题的主要根源,自工业革命以来环境治理主要集中在工业环境治理。“末端治理”,即先污染再治理的方法在早期应用以后被发现导致环境污染日趋严重、资源日益短缺的局面。人们在对其经济发展过程进行反思的基础上认识到,不改变长期沿用的大量消耗资源和能源的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单靠事后的环境补救措施,难以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1.2生态工业学解决环境问题

生态工业学为人类指明了未来工业发展的方向,而生态工业园区作为生态工业实践的最主要形式,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以丹麦卡伦堡工业园为代表展示出其在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巨大优势。生态工业园区以其极高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得到人们的青睐,成为世界范围内工业园区的重要发展方向。

生态工业园区规划

2.1生态工业园的内涵

生态工业园区(EIP)是以生态工业和循环经济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工业发展的新的良好模式,也是循环经济在区域层面上的一种重要的运作方式,是依据工业生态学原理、循环经济理念和清洁生产要求而设计建立的一种新型工业园区,它通过物流或能流传递等方式把不同工厂或企业连接起来,形成资源和副产品共享互换的产业共生组合,建立“生产者一消费者一分解者一生产者”的物质循环方式,使一家工厂的废物或副产品成为另一家工厂的原料或能源,寻求物质闭路循环、能量多级利用和产生废物最小化。自世界建成了第一个生态工业园区后,随着生态工业园的概念的提出和清洁生产、生态工业等在实践层面的推广,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人们认识到,生态工业园不仅减少工业体系对环境干扰的效果明显,而且在降低成本、提高企业效益方面也大有优势。工业生态园区的建设引起了各国家的广泛关注,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2.2生态工业园的规划

建设生态工业园需要依托当地的资源优势,以循环经济和工业生态理论等为指导,拓展主要行业内部以及行业间的产品代谢链和废物代谢链,形成完善的生态产业链网,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最大限度减少污染物排放。在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区域改造和产业结构调整,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和环境管理体系,建成基础设施完善、结构优化、布局合理、配套完整的生态工业园区,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三者的协调发展。

从上图表中不难发现,生态工业园的规划建设是以物质能量的循环利用为基础,以保护生态环境为目标,以应用工业生态学为手段的,整个园区的规划建设虽然目的是为了在实现工业生产的同时最大限度的保护生态环境,但实际情况却是在规划中丝毫没提对园区本身和园区所处区域整体的生态环境的规划,接下来,笔者将从景观生态规划的学科理论角度重新分析规划,试图探索出一条生态工业园区规划的新路,作为对传统生态工业园区规划的一种补充。

景观生态规划

3.1景观生态规划概念

景观生态规划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可以把景观生态规划理解为:是一种以多学科知识为基础,运用生态原理和系统分析技术,为科学地管理和最佳利用土地,保证人、植物、动物及其赖以生存的资源都有适宜生存或存在空间的土地利用规划。景观生态规划也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来理解,广义的理解是景观规划的生态学途径,也就是将广泛意义上的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及知识作为景观规划的基础,实际上是景观的生态规划,其由来已久,可以追溯到在19世纪下半叶,苏格兰植物学家和规划师Patrick Geddes(1854~1932)的先调查后规划和美国景观之父Oimsted及Eliot等在城市与区域绿地系统和自然保护系统的规划。直到20世纪60年代Mchang的设计遵从自然的景观规划途径,当然也包括80年代迅速崛起的景观学在规划中的应用。景观生态规划的狭义理解是基于景观生态学的规划,也就是基于景观生态学关于景观格局和空间过程水平过程或流的关系原理的规划。在这里,景观更明确地被定义为在数平方公里尺度中,由多个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所构成的、异质的土地嵌合体。

生态工业园区景观生态规划设计

4.1生态工业园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原则

(1)整体优化原则

整体优化原则是以系统综合平衡作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核心,将园

区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体系进行规划,将工业生态系统的思想贯穿于园区的工业生

产、居民生活等各个方面。

(2)空间异质原则

空间异质性是园区自然景观环境良性发展,便于维持和管理的核心问题之一,异

质性有利于抗御内外干扰,实现自然体系的波动平衡。

(3)以人为本原则

以人为本原则强调的是园区建设不仅要重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更要注重

对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将高科技工业园的建设最终落实于公众生活环境质量的改善

上。

(4)因地制宜原则

景观环境的规划必须注意因地制宜、繁简得当,并突出地方特色,不可一味追求

“完善”而添加各种枝节,致使整体设计主次不分、特色不明,降低了可行性。要根

据生态系统分异性原则,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提出分区建设和管理方针,突出重点。

4.2生态工业园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目标24

(1)合理利用与保护自然资源

合理开发自然资源,就是合理开发利用高科技工业园中的山、林、田、河、湖、城等环境资源,适当保留丘陵和湖泊,保护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建立起景观环境生态

安全格局,以园区内的自然组分作为生态环境质量的控制组分来建设,维持和恢复生

态过程及格局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2)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园区的生态环境建设要以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为重点,通过绿化设计、水土保持、

道路建设等手段,促进园区结构布局、组织功能与自然景观环境的协调一致,实现园

区自然环境生态的良性循环,创造独特的高科技工业园区形象。

4.2生态工业园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内容

生态工业园区作为一个空间区域单元,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因此,在生态工业园总设计时,要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从景观管理和设计基本原则入手,对生态工业园的土地使用、建筑、基础设施、视觉效果、环境质量、绿化、土壤、水文、景观、照明、交通和周边环境等多方面加以考虑,合理地协调建成异质的“斑块”、“廊道”状分布,使各组分间合理配比,构建集经济、生态和美学价值于一身的景观。

参考文献:

[1]韦亚权.生态工业园区的规划与设计研究.西北大学硕士论文,2005.

[2]江伟斌.提升江西工业园区核心竞争力研究.南昌大学硕士论文,2008.

[3]王向东.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研究一以江苏常熟经济开发区为例.上海交通大学,2008.

[4]李玲.苏州高新区生态工业发展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5]葛夫财.生态工业园在日本的实践及其启示[J].生态经济.2005(9):107―108

[6]陈波,包志毅.土地利用的优化格局----Fonnan教授的景观规划思想.规划师,2004,20(7):66-67

[8]王建国.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1

[9]黄光宇.生态城市理论与规划设计方法.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10] Forman,R.T.T.,1995.Land Mosaics:The Ecology of Land scapes and Reglons.

工业生态学原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工业园区;生态化管理;集成创新

0引言

生态工业园区是依据工业生态学理论与循环经济理论而设计成的一种新型工业组织形态,其是生态工业的聚集场所;在我国,工业园区经历了第一代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二代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及第三代的生态工业园区的发展阶段。由于其发展受到了巨大的资源与环境制约,使得越来越多的工业园区萌生了生态化工业理念,并且还通过启动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开始了第二次创业。通过实践表明,建设生态化工业园区对解决我国工业集中区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制约矛盾有着非常好的效果,它不仅能够使我国工业园区经济增长质量进一步提高,而且还能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从而使其步入新型的工业化道路。生态工业园区的目标是尽量减少区域废物,将园区内产生的副产品用作另一个产品的原材料,通过废物交换、循环利用、清洁生产等手段,最终实现园区内的污染物“零排放”;可以说,生态工业园区是实现生态工业的重要途径,是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的整个局势发展的趋向。从环境保护角度上来看,生态化工业园区是最具环保意义及生态绿色概念的工业园区。

一、工业园区生态化管理的研究进展

国内外相关学者在研究工业园区生态化管理的理论过程中,其研究范围通常是集中在基础理论与集成创新理论等领域中,并且在实际研究过程中,取得了新的进展。

从工业园区生态化管理的基础理论上看,其涵盖了循环经济理论、工业生态学原理以及清洁生产要求等理论研究;循环经济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生态经济时谈到的,其思想萌芽可以追溯到环境保护思潮兴起的时代,当前,循环经济理论已经成为了较为完善的理论;工业生态学的概念最早是在1989年的《科学美国人》杂志上发表题为《可持续工业发展战略》的一文中正式的提出了工业生态学的概念;工业生态学将整个工业系统作为一个生态系统来看待,认为可以根据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建立工业生态系统,运用一体化的生产方式来改变传统的过于单一的生产方式,从而解决由工业活动对环境带来的不良影响,使其工业与经济在社会中能够长远的生存发展下去;最近几年时间,工业生态学领域的科学理论发展十分迅速,其运用政治经济学的观点去评价自然资源,更依赖于指导性教育性资源去设计和维护每个单一的工业系统,其主要包括工业生态系统三级进化理论、工业代谢理论、生态位理论、生态结构重组理论等。我国相关学者对生态工业园区的理论研究,主要是分析国外的研究理论与经验方面的探讨、园区的运行机制、发展模式以及保障体系等方面。清洁生产是生态产业与生态工程中的一种生产方式,其是在1989年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提出的,认为在工艺、产品与服务中持续的应用整合且预防的环境策略,用来提高生态效益和降低对于人类与环境的危害及风险。当前,我国环保局在2003年的相关文件中提出,清洁生产主要包括清洁的原料与能源、清洁的产品、清洁的生产过程等要求,这些范围的研究取得的良好成果,将是工业园区生态化管理理论的重要基础来源。

从我国工业园区生态化管理的集成创新理论研究中可以看出,其研究范围主要是在创新管理、管理集成、技术集成等方面;1973年美国首次提出了计算机集成制造的概念,1998年又提出了技术集成的概念。在这以后,有更多的学者在更大的范围领域中对其作了大量的综合性研究,使得创新管理的集成化趋势越来越显著。在我国,许庆瑞、傅家骥等相关学者对影响创新结果的一系列因素、机理进行了更深层次的研究与探讨,并提出了包含集成思想的研究所取得的良好成果;赵志与孙林岩等学者对产品创新过程中的管理集成作了深入的研究;虽然有许多学者对其进行了研究,但是,从1992年生态工业园区概念形成到现在,相关学术界对于我国工业园区生态化管理的集成研究还处在开始阶段,只有极少数的学术论文中有关于工业园区生态化管理方面的探索与研究,其研究主要局限在物质集成、能量集成以及水资源集成方面的研究,这些范围研究取得的成果,为更进一步的探索研究工业园区生态化管理过程中的物质集成、水资源集成以及能量集成、技术集成等集成的创新以及变化规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还为我国工业园区生态化管理的集成创新模式开创了一条崭新的发展道路。

二、工业园区生态化管理的集成创新模式研究

1.集成创新基础研究

根据当前工业园区生态化的建设与改造的要求,首先要做的就是研究讨论循环经济理论,要将循环经济理论所涵盖的内容阐明,主要包括循环经济的减量化与再利用以及再循环等基本原则,同时还要阐明循环经济的大循环、中循环、小循环的层次性;其次是进一步的对工业生态学理论进行更深入的探索与研究,并且还要对工业生态学原理、生态结构重组理论、工业代谢理论等进行详细的阐明;另外是对生态产业链的设计理论进行详细的研究,同时还要注重研究食物链与食物网理论、生态系统多样性理论等等;四是探索研究清洁生产的具体要求,主要包括清洁生产在原材料、产品、加工等方面的不同要求;五是对国内外生态化工业园区的发展模式及成功经验进行全面的研究与总结;通过对以上问题的不断探索与研究,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为工业园区生态化管理的集成创新理论打下了坚定的基础。

2.集成创新理论研究

首先是对基本原则进行探讨;以推进工业园区生态化建设与改造的管理创新为主要前提,对工业园区的基本内涵、特征与类型,以及生态化的管理系统要素、功能与结构进行更深入的分析与研究;要详细的阐明工业园区生态化管理的基本特征与任务;在工业园区改造与建设过程中,应围绕着自然和谐共存原则、区域发展原则、生态效率原则等要求开展;其次是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根据生态工业园区的基本内涵与特征,以及国家相关规定,对区内的实际经济发展、物质减量与循环、污染控制等方面设立一套评价指标与要求,利用这一研究模式,可以全面的了解工业园区生态化管理的建设与改造的进展速度、效果,其为工业园区的管理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事实根据,为宏观的经济管理与实践提供了有利的决策信息支持。另外是方法论研究;工业园区生态化管理模式应该建立在城市与区域规划、园区规划以及环境规划方法的基础上,同时还要与我国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与建设的实践紧密结合,要着重研究系统规划法和空间规划技术的实际研究;此外,还要对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与建设的规划过程以及其方法、清洁生产、生态效率等理论与方法进行详细的阐明。

三、结论

综上所述可知,生态工业园区是依据工业生态学原理与循环经济理论而设计成的一种新型的工业组织形态,是生态工业聚集的场所,其主要遵循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它的目标主要是减少区域的废物,将工业园区内产生的副产用作另一个产品的原材料,通过这样的一种方式可以降低园区内的污染物。可以说,生态工业园区是实现生态工业的重要途径,对于工业园区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它是最具有环保意义与生态绿色概念的工业园区。

参考文献

[1]薛德升,闰小培,张成智.生态工业园:理论基础、发展阶段与竞争优势[J].城市规划,2006(8):47~51.

[2]鲁成秀,尚金成.论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理论基础[J].农业与技术,2003(6):17~22.

[3]谢家平,孔令丞.循环经济与生态产业园区:理论与实践[J].管理世界,2005(2):152~153.

工业生态学原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城市;景观布局规划;景观生态学

Abstract: Through the study of the origin, development and basic principles of landscape ecology theory, introduces the application of landscape ecology in city landscape planning from the aspects of planning and overall planning model

Keywords: City; landscape planning; landscape ecology

中图分类号:TU-85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引言

景观生态规划模式是继I. McHarg的“自然设计”之后,又一次使城市绿地景观规划在生态规划方向上发生了质的飞跃。自然设计模式摒弃了追求人工的秩序和功能分区的传统规划模式,强调各项土地利用的生态适应性和体现自然资源的固有价值;而景观生态规划原理则强调景观空间格局对过程的控制和影响。

景观生态思想与景观布局规划

2.1景观生态思想及其发展

“景观生态”一词最早是由Troll于1939年提出的。当时,航片开始普及,使科学家们能有效地在景观尺度上进行生物群落与自然地理背景相互关系的分析。但直到80年代之后,景观生态学才真正在把土地镶嵌体作为对象的研究中逐步总结出自己独特的一般性规律,使景观生态学成为一门有别于系统生态学和地理学的科学。

景观格局是景观元素的空间布局,这些元素一般是指相对均相的生态系统和水体,森林斑块,农田斑块,建成区等。而无论景观的格

局或是过程,都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所以,景观生态学是研究景观格局和景观过程及其变化的科学。

2.2城市绿地景观规划

城市绿地景观规划主要解决的是城市地区土地资源的生态化合理利用问题,总体上要按照功能为主、生态优先的原则进行空间布局,并应充分考虑满足城市景观审美的需要进行相应的规划设计。景观生态学注重研究景观结构单元的空间格局、类型组成及其生态过程的相互作用,通过保护和营造不同层面的生态绿地,建立纵横有致的物种生存环境结构和生物种群结构。这些基于生态学原理的城市景观规划方法,正在各种层面的城市规划实践中逐渐得到认同和应用。景观生态学的“斑块―廊道―基质”理论、斑块动态和复合种群理论、景观异质性理论、景观连接度及渗透理论,更为景观结构规划提供了新思路和新视角因此,城市绿地景观规划应该引入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在景观生态学的指导下进行。

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

3.1“斑块-廊道-基质”模式

斑块、廊道和基质是景观生态学用来解释景观结构的基本模式,普遍适用于各类景观,景观中任意一点或是落在某一斑块内,或是落在廊道内,或是在作为背景的基质内。这一模式为比较和判别景观结构,分析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和改变景观提供了一种通俗、简明和可操作的语言。这种语言和景观与城乡规划师及决策者所运用的语言尤其有共通之处,因而景观生态学的理论与观察结果很快可以在规划中被

应用,这也是为什么景观生态规划能迅速在规划设计领域内获得共鸣的原因之一。

3.2基本原理

绿地景观规划及其实施最终必须以地表空间为对象,因此,对规划最具指导意义的景观生态学基本原理,则是其理论组成中具有空间意义的部分。

3.2.1关于斑块基本原理

斑块指与周围环境在外貌或性质上不同,但又具有一定内部均质性的空间部分,其大小、类型、形状边界、动态以及内部均质程度对城市景观系统有特定的生态学意义。

3.2.2关于廊道基本原理

廊道指与基质有明显不同的狭长带状地表空间。其重要的结构特征包括:宽度、组成内容、内部环境、形状、连续性及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等。廊道功能上的复杂性要求在廊道规划时最好具有原始的本底及乡土特性。通常情况下,带状廊道较宽,内部包含一个有丰富物种的中心环境,对周围环境的干扰有一定的抵抗性,因而带状廊道对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有重要意义。

3.2.3关于基质的基本原理

基质是景观的本底,也是景观中面积最大、连接度最好、对景观控制力最强的景观要素。

景观生态学在城市绿地景观规划中的应用

4.1景观生态规划总体格局模式

在上述有关景观结构与功能关系的一般原理基础上,Forman等人又提出了下列两个绿地景观整体模式,以作为景观生态规划的总体原则,景观规划中作为第一优先考虑保护或建成的格局是:几个大型的自然植被斑块作为水源涵养所必须的自然地;有足够宽的廊道用以保护水系和满足物种空间运动的需要;而在开发区或建成区里有一些小的自然斑块和廊道,用以保证景观的异质性。

“集聚间有离析”被认为是生态学意义上最优的景观格局。这一模式(原理)强调规划师应将土地利用分类集聚,并在发展区和建成区内保留小的自然斑块,同时沿主要的自然边界地带分布一些人类活动的“飞地”,集聚间有离析的景观格局有许多生态优越性,同时能满足人类活动的需要。这一理想景观格局又能提供丰富的视觉空间。这一模式同样适用于任何类型的景观,从干旱荒漠到森林景观,到城市和农田景观。

4.2绿地景观规划中的景观生态学特征

景观生态学的发展为城市绿地景观规划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与空间模式:它把水平功能流,特别是生态流与景观的空间格局之间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强调水平过程与景观格局之间的相互关系,把“斑块―廊道―基质”作为分析任何一种景观的空间模式。其中,廊道是斑块之间空间联系的主要载体,如水系廊道、防护林廊道、道路绿地廊道等。这一空间模式体现在城市绿地景观规划中,则表现为“核―带(轴、廊)―网”模式。

核:指的是具有相当面积的大块绿化空间,对调节城市气

候,提供生物活动空间具有重要意义。“核”可以看作景观生态学中的“斑块”。

(2)带(轴、廊):即区域或城市建成区范围内的线状或带状城市绿地。“带”可以视为景观生态学中的“廊道”。

(3)网:由纵横交错的绿带、绿廊和绿轴组成,并串连各类“斑块”的绿化网络。“网”是绿地系统“基质”的骨架。

核―带(轴、廊)―网模式的提出,为在绿地景观规划中应用城市景观生态学原理提供了基本的结构模式。

结语

景观生态学为城市绿地景观规划提供了一个新的思维模式――景观生态规划。它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科学发展及对大地结构和功能认识的深入的必然。并在城市绿地景观规划等多个领域应用。

但是,同其它多种规划理论和模式一样,景观生态规划模式会有其局限性。特别是在中国土地资源极其贫乏,人类活动强度异常巨大的前题下,在欧美大地上发展起来的景观生态规划模式的适用性如何还需经广大景观及城乡规划师的实践检验。

参考文献

①刘青昊,城市形态的生态机制,城市规划,1995.2

②周劲松,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探讨,城市,2005.5

③陈孝青,城市生态景观道路设计的探讨,林业经济问题,2001.6

④齐康,城市的形态,南京工学院学报,1982.3

工业生态学原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对象 任务 景观生态学 森林资源

一、起源与发展

1938年,德国地理植物学家特罗尔首先提出了景观生态学这一概念。20世纪70年代后,全景观生态学球性资源、环境、人口、粮食问题日趋严重,加之生态系统思想的广泛传播,使景观生态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景观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它以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理论框架为依托,吸收现代地理学和系统科学之所长,研究景观和区域尺度的资源、环境经营与管理问题,具有综合整体性和宏观区域性特色,并以中尺度的景观结构和生态过程关系研究见长。[2]

二、研究对象

1. 从景观的直观景象来认识。这是景观的最原始和最普通概念,它主要应用于景观建筑学。尽管现代景观建筑学对景观的理解不限于此,但它依然是景观建筑学的主要目标。

2. 从个体的属性结构上理解景观。在地质学、地貌学、土壤学和植被科学中,景观原理用以说明个体各属性在地表的结构格局,这个属性是这些学科的研究对象,如岩石、地表形态、植物群落等。地质景观、地貌景观、土壤景观和植被景观常被用来描述格局。

3. 景观为一个复合生态系统。这是最为综合的概念,包括了上述两种观点。景观生态系统是地表各自然要素之间以及与人类之间作用、制约所构成的统一整体。它主要研究自然要素、社会经济要素相互作用、联系以及植物、大气、水体、岩石、动物和人类之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以及景观的优化利用和保护。

三、任务

景观生态学的基本任务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 景观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研究。包括对自然景观生态系统和人工景观生态系统的研究。通过研究景观生态系统中的物理过程、化学过程、生物过程以及社会经济过程来探讨各类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稳定性及演替。[3]

2. 景观生态监测和预警研究。景观生态预警是对资源利用的生态后果、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预测和警报。

3. 景观生态设计与规划研究。这是通过分析景观特性以及对其判释、综合和评价,提出景观最优利用方案。其目的是使景观内部社会活动以及景观生态特征在时间和空间上协调化,达到对景观优化利用。

4. 景观生态保护与管理研究。运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探讨合理利用、保护和管理景观生态系统的途径。建立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保护区,经营管理和保护资源与环境。

四、应用

1、景观生态学原理在城市绿地生态系统中的应用

近年来,美国兴起的以景观生态学理论为基础的景观生态规划模式成为新的规划学派。结合景观结构和景观功能,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对大范围的开放空间进行规划和研究。在新加坡、加拿大和美国,公园和社区游园已经实现邻里层次上的联系。国外从生态学角度进行城市绿地系统建设的研究,多着重于生态网络绿道与绿线方面的研究,并将其作为人与自然新的规划参数。在我国,俞孔坚(2000)首次在国际上提出了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的理论和方法,并应用于城市绿地规划;周志翔等(2001)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对武钢厂区绿地景观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调查分析,提出以道路绿带为骨架,成片防护林和观赏绿地为中心,将各分厂绿地连接成四大绿化区域的武钢厂区绿地系统规划中,应重视厂区废弃地的开发和绿地系统建设。[4]陈文波等(2002)在综合前人对景观空间格局与异质性,景观镶嵌动态,尺度、格局、过程相关等景观生态学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初步提出了景观空间分析的框架,认为景观空间分析主要包括景观空间形态分析、空间关系分析与空间构型分析,并对景观空间分析的特征及与一般空间分析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5]刘洪杰等(2003)提出了在城市的自然景观用地中,绿地和水域是两种对城市生态环境具有重要调节作用的景观生态类型。

2、景观生态学在森林资源经营中的应用

森林资源的价值是指森林资源对自然界及人类社会的一切功效、作用与影响。这里,森林资源的价值表现为支持人类的持续生存,支持其他生命的持续生存,从而实现森林资源本身的发展和演化。所以,实现各种使用价值再生产的前提是实现森林资源本身的再生产。景观生态学强调景观的整体性及空间异质性,不是去分别寻求景观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文化、美学价值,而是致力于发挥其综合价值。[6]由于森林资源功能价值与效益价值的矛盾,过去在森林资源经营过程中,采取过度强调经济效益的扩大再生产的生产方式,使人类经济的发展对森林资源的需求远远超过森林资源的自然再生能力,导致森林资源的急剧减少。

为了合理利用有限的森林资源,提高公众的森林意识,应当采用多种方法和手段,评价森林资源的价值,便于森林功能与市场和公众决策过程相结合,使森林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生态、社会效益受到同等重视。在森林资源评价中要重视对其文化、精神、历史和宗教等方面的独特价值的评价,使森林资源得到可持续利用。

参考文献:

[1]布仁仓,李秀珍等.尺度分析对景观格局指标的影响.应用生态学报,2003,14(12)

[2]车生泉,宋永昌.上好城市公园绿地景观格局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2002,20(4):10-20

[3]王根绪,程国栋.内陆河流域生态环境的空间分异特征[J].地理科学,1998,18(4):355-361.

[4]刘悦翠,储晓雷.我国森林经营管理的系统原理[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6,21(3):163-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