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信息化教学的基本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新建本科高校;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14-0061-04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信息技术不会自动对教育产生影响,只有应用信息技术的人(主要是教师)努力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才能对教育产生深刻影响。占全国普通本科学校数量一半以上的新建本科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如何,将对推动高校教育信息化、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发挥重要作用。
一、信息化教学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广泛应用,对高校教师提出新的挑战,一方面来自师生面对相同的信息化环境,教师作为知识权威的化身被改变;另一方面随着新的教育思潮、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不断涌现,师生知识结构与素质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对教师在信息化环境下实施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即需要教师充分设计、开发与利用信息资源环境,不断优化教与学的方式,最终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的。
近年来,许多学者[1][2][3][4]不断探索,试图对信息化教学能力进行构建,但是到目前为止,国内学者还没有对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理解达成共识。本文重点参考李天龙[5]关于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构成的研究,认为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包含两个层面:一是中宏观层面,包括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的能力、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信息资源设计与开发能力、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信息化教学监控能力、信息化教学效果测评能力。二是微观层面,包括利用多媒体软硬件环境实施教学的能力,如设计与制作多媒体课件,熟练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多媒体综合平台、微格教学设备、电子白板等)实施教学;网络教学能力,如网络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开发,基于网络的授课、辅导、作业布置与批阅,利用网络综合教育平台、网络交流工具(QQ、email、MSN、博客、微博、微信等)开展教学与辅导、指导学生利用网络开展合作交流与探究式学习等;运用虚拟现实技术(VR)或仿真技术开展教学的能力,如设计基于临境技术下的合作与探究式学习环境,开展虚拟与仿真技术的教学与训练等;利用移动终端(智能手机、iPad等)开展现代化教学的能力;结合具体课程进行教学设计、开发信息化教学资源,并应用微课、慕课、视频公开课等实施反转课堂教学实验与实施教学的能力。
二、新建本科高校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现状
1.设计研究
本研究选择了陕西省1999年以后新建的9所本科院校(含民办本科院校2所),针对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采用了结构性与半结构性结合的方式,共涉及39题,分为基本信息、信息化教学的意识与态度、信息化教学中的知识与技能、信息化教学的发展与创新等四个部分。问卷编制后听取了从事教育学、教育技术学、教育行政管理等领域的7名专家的建议,并选择了从事不同学科教学的10名教师试测,根据专家建议和试测结果对问卷进行了修订。
此次调查采用问卷与访谈相结合的形式,剔除无效问卷后,直接参与数据统计的有效问卷144份。调查样本分属不同学科、不同类型学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基本信息如表1。
2.新建本科高校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调查及分析
(1)教师关于信息化教学的意识与态度
本部分问题围绕青年教师使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的意识、意愿与态度进行设置。调查显示,77.78%的教师经常使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分别有47.22%、50%的教师认为使用信息技术后教学效果显著提高或有提高。愿意使用新技术进行教学的教师达94.44%,但是在教学中能非常熟练将信息技术融合于教学的只有5.56%。在回答“你认为在教学中应用好信息技术的关键是什么”的问题时,分别有44.44%和33.33%的教师选择了“新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方式”、“教师信息技术能力”两项。
同时在与教师交谈中了解到,教师对使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率与效果的意愿非常强烈,但也由于教学任务繁重、科研压力较大等原因,教师对教学的投入相对不足,尤其主动设计与开发适合本学科的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教师不多。
(2)教师的信息化教学知识与技能
教师认为在信息化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信息化教学氛围”、“欠缺教学理论与方法”、“没有教学环境”等,选择“不会制作多媒体课件”或“不会使用设备”的只占8.33%、19.44%。可以看出,对青年教师来说,基本具备信息化教学的技术能力,但是如何用好信息技术以及创建良好的信息化教学氛围需要引导,尤其新建本科院校在规模扩张的同时,开办了大量的非师范类专业,为了满足专业教学需要,各高校都引进了大量的非师范专业毕业的教师,这些教师缺少基本的教学知识与理论,导致在教学中很难合理、恰当地使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
在设置的“教师对教学相关理论和软件掌握程度是否需要培训”的矩阵多选题中,关于信息化教学的基本知识,一半以上的教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信息化教学评价的方法” 等三个项目认为掌握“一般”。关于信息化教学技能方面,69.39%的教师对“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开展教学”项目选择“一般”和“较差”,“微课的设计与制作”、“Flash的使用”,教师们觉得最不熟练。可以看出教师最需要培训的是,信息化教学评价、微课的设计与制作、Flash教学应用。
(3)教师的信息化教学发展与创新
教师职业成为专业已成共识。教师的专业能力可以通过专业学习与专业实践获得。专业学习更强调专业知识的习得,重视教师职前的正式、系统的学习,以及职后的非系统学习,如短期培训、基于各种资源的问题解决式学习等。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教师专业必备的基本能力。调查显示,“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能力(80.56%)、信息化教学资源设计与开发能力(88.89%)、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80.56%)”,教师认为是从事信息化教学必须具备的最重要能力。
教师教学具有复杂性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进行创造性地教学。虽然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意识强烈,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还有待提高。调查显示,青年教师“小组合作学习时,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小组活动”采用较少,说明青年教师较少采用除教授之外的其他教学方式。同时对教师“采用信息技术创设真实的学习场景、有意识引导学生监控自己的学习活动”等方面的能力需要不断提高。
三、新建本科高校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对策
1.领导重视、政策激励
教育部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报告中指出,高等教育信息化的主要任务是“重在推进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科研组织和社会服务模式,促进教育质量全面提高”,并且提出“在各级各类学校设立信息化主管,在高校和具备一定规模的其他各类学校设立信息化管理与服务机构,全面加强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统筹协调,明确职责,理顺关系”。高等学校加强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根本目的是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人才培养的关键在教师,只有教师具备了适应信息时代的教育教学能力,才能使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成为可能。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比重较大,可以说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高校领导,应结合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制定学校信息化教学与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发展规划,投入人力、财力,有计划、分步骤地落实规划目标。
同时,学校应制定切实可行的激励政策,例如,对在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中取得成绩的教师予以奖励,或在教师评定职称时给予政策倾斜;制定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的政策;通过举行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大赛、多媒体课件大赛、微课设计与制作大赛、网络综合平台使用先进个人评选等活动,激发青年教师参与信息化教学实践与研究的热情。
2.信息化教学环境的营造
信息化教学环境的营造是学校创建信息化教学文化的前提。文化是什么?文化很多时候都是浸润在我们生活当中而不被我们发现的东西。如果把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作为一种思想、一种观念、一种方法、一种文化,那么,融合会给当前高等教育课程改革带来许多质的变化,这种变化可以认为是课程教育文化与信息技术文化的双赢。[6]两种文化融合的结果促使传统教学结构、教与学方式发生转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调查发现,63.89%的教师认为缺少信息化教学的氛围,这种氛围一方面表现在缺少适合教师信息化教学的环境,另一方面体现出新建本科高校信息化教学的宣传与对师生的影响还有待加强。信息化教学环境的营造,其一,需要学校加强教学信息化软硬件建设,同时需要有一支本领过硬的教育信息化管理与建设队伍,负责学校教学信息化建设的规划、设计与实施,尤其在软硬件建设、管理、维护方面应为教师信息化教学提供保障。其二,应营造信息化教学的氛围,使教师在此氛围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率,促进人才培养。
3.持续开展有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
高校青年教师80%以上都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尽管在专业知识方面青年教师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在教学的基本素质与技能方面还显得欠缺。十年来,新建本科院校引进了大量的青年教师,没有经过助教等基本的教学环节的训练就直接走上讲台,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同时,调查显示有一半以上的教师来自非师范专业,他们在职前没有经过教师教育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与训练,而且许多高校对新进教师的培训也仅仅采用讲座形式,开设了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法规、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等课程,培训效果不明显,不能较好地解决高校教师“如何教”的问题。[7] 因此,对大学青年教师开展有效的教学培训非常有必要。
调研显示,教师认为培训是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但是结合目前很多高校开展的培训现状,需要进一步改进与优化。①培训内容应具有选择性。调查显示,信息化教学基本知识方面,教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方法与策略、信息化教学评价的方法”等有培训需求;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技能方面,教师对“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开展教学、微课的设计与制作、Flash的教学应用”等不熟练,需要加大对上述内容的培训。②培训策略与方法应具有针对性。一方面应结合教师从事的不同学科、根据教师信息化教学基础进行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培训,例如,文理科教师、师范与非师范教师应设计不同的培训内容和策略;另一方面,应加强具体教学案例培训,调查显示,教师反对纯理论的讲座式培训,不是教师不愿掌握信息化教学的策略与方法,而是教师最需要的是如何采用此方法指导具体课程教学的实践。③培训方式的灵活性。各高校可以采用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面授与网络培训相结合、教师自学和个别化辅导相结合的培训方式。
4.教师应坚持在教学实践中自觉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
教师是什么?一言以蔽之,“今天你停止学习,明天就会停止做教师”。[8]信息化社会,知识更新非常迅速,师生面对相同的信息资源,某种意义上讲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教师不学习只能掉队、只能被赶超。教师需要适应信息化教学的需要,除了学习本专业知识之外,还要学习教育教学知识,如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设计、信息化教学的相关知识与技能等。知识有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之分,显性知识可以以文本的形式获取,但隐性知识必须通过学习者的感悟和实践才能习得。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实践性知识的获得更为重要,这些知识来源于教学实践,反过来又指导教学实践。
教师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另一途径是教学反思。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G.J.Posner)在1989年提出了“成长=经验+反思”的教师成长公式,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不能促进教师获得良好的发展。[9]教学反思为教师提供多角度审视自己的不足,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可以举一反三的思考,如反向思考、返回思考、反复思考等。一方面,教师在信息化教学实践中,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回顾总结、吸取教训、改进不足,另一方面教师在反思过程中不断加强教育教学知识的内化,提高运用相关的教学理论、方法、策略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胡小勇,祝智庭.信息化视野中的教师教育[J].中国电化教育,2003(6):25-27.
[2]顾小清,祝智庭,庞艳霞.教师的信息化专业发展:现状与问题[J].电化教育研究,2004(1):12-18.
[3]彭立.有效教学――信息化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李天龙.高校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5]李天龙.高校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与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3(6):35.
[6]杨哲.让整合成为一种习惯[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6(6):1.
[7]艾述华.“教学学术”领域下大学教师发展新解读[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12(5):93-96.
信息化教学是一个全新的教学形式,目前还在摸索探究阶段,缺少现成的经验借鉴。因此,要全面推进信息化教学首先对教师就是个挑战,教师要准确把握信息化教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应用到信息化教学中去,将网络作为基本平台,深入研究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标,并利用多媒体以及信息技术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教师应该积极学习信息技术,并将其与教学实际联系起来,采取更加先进、创新的教学方法,将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理念有效融合起来,不断提升教学水平。
2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与传统教学有所差别的是,信息化教学改变了以往灌输式的教育模式,注重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教师不再是教学的中心,而是教学过程的引导者、监控者。此时教师变成了教学内容的加工者和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现在的学生思维活跃,个性张扬,接收信息的途径多样。因此,我们要抓住学生的特点,有效利用网络资源,创设良好的“信息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探究中学习,在交流中合作,有能力独立搜寻并过滤信息,培养其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3注重信息资源的整合及再设计
切忌将信息化教学简单化。信息化教学并不是教学资源的简单聚合,不是说将所有知识内容制作成先进的课件,其中只要包括图片、动画以及音频就可以了,而应该是对教学资源的二次开发与有效整合。对大量的信息要进行处理筛选,应符合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前沿技术相结合,认真做好教学设计,将信息最优化,将知识以更加生动的方式展现出来,用图片和音频等弥补文字的不足,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观,深化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为学生提供一个立体的学习情境,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与传统教学有效融合
开展信息化教学并不代表完全摒弃传统教学,实际上传统教学方法有自身的优势,这就要求教师衡量好其中的度,将现代信息化教学与传统教学有效融合起来,二者各取所长,充分发挥教学优势。这里要强调的是,无论是传统教学方法还是信息化教育手段,在教学中都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如果过分强调信息化教育理念,没有考虑知识特点以及学生的接受能力,简单的将书本知识转移到课件中,教师的角色仅仅就是课件制作和翻阅者,学生的积极性没有被调动,信息化教学仅仅流于形式,自然就失去意义。
5全程性学习
与传统课堂不同的是,信息化教学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可以使教学无限延伸。这就要求教师全程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态,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原有的课堂。教师能够通过信息化的平台跟踪、管理、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课前的引导,学习要求的提出,资料的提供,作业的布置,多媒体教学课件的上传,课后问题的讨论,MOOC、微课视频的观看等等都可以通过信息交互平成。
6信息化教学平台的构建
在中学,地理在很多人的眼中一直是“副科”,又因为有很多的教学方式并不正确,采取的是满堂灌的方式,导致有些学生对地理的学习提不起兴趣。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地理这门课应该给学生提供与人们日常的生活紧密联系的知识,重视基本的技能和基础的知识,使学生在生存方面的能力得到提高”已经很明确地指出高中的地理课程应该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紧密联系,不能仅仅停留在科学世界。如今在生态课堂的大环境之下对高中地理的生活化教学进行探索就显得更有必要了,让学生能够在生活当中发现并且掌握地理知识,对生活中常见的一些问题可以用地理知识进行解决,从而能够产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对地理知识钻研的积极性得到提高。高中生的年龄平均在15岁到19岁之间,基本都已经有一些生活经验,并且大部分人对于一些常见的生活知识已经掌握。又因为在这个阶段,心理方面有感性、形象、具体等特点,所以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生活体验能够对学习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老师在教学中对生活情境的形象运用就可使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提高很多,使学生充满对情境的联想,从而能够深刻地记住所学习的内容,这些都是生活化的地理教学的可行性所在。
二、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实施策略
首先,应该将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现象用于教学的情境创设,并且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情境的演示。例如在“从宇宙看地球”教授的过程中,依据月亮、地球与太阳三者之间在运动方面的联系,太阳系模式图等,可以利用2009年所发生的日全食现象进行引课,应该采用多媒体对当时日食具体的过程进行回顾,提出以下的一些问题:是月亮、地球还是太阳的运动而导致日食发生?在这个世界上能够看到日全食的地方有哪些?生活化教学的情境与信息化教学的结合可以使得学生对问题有具体的理解和把握,提髙动画及图片的演示以便从日常的现象人手达到对比较抽象的宏观地理知识的莩握。其次,应该重视实践这一部分,可以采用模拟实验,让学生从生活现象中认识地理规律。如果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遇到一些困难,这时就可以借助网络搜集相关的资料来解决困惑,例如,在《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的第二节与气候、气压等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借助纸屑、电风扇、温度计等工具,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自行设计,感受风向和气压、温度之间的关系,也可以运用蒸馏瓶、酒精灯、烧杯等器材,进行水循环、气流循环以及温室效应等现象的模拟,使学生能够有深入的认识。
三、高中地理的信息化教学
目前,课程改革和信息化教学的突破口是以计箅机网络与多媒体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因此信息化教育的开展是时展的必然。
(―)特征分析
髙质量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是信息化教学的关键所在,地理信息化教学设计最关键的特点就是”信息化”。第一,教学目标的“信息化”。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提出对于地理的学习需要运用一些信息化技术,例如让学生用多媒体技术来演示地理的动画过程,用网络技术来收集有关地理学习的资料等,用这些方法使学生对用信息技术学习地理的能力得到提高。第二,教学方法的信息化。信息技术可以使教学方法在运用上更方便,甚至可能开发出更好的学习方式与教学方式。重视引导,将学生作为主体,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可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促进学生将信息内化并且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提髙他们的综合素质。
(二)基本原则
信息化的教学设计是利用信息技术对于基于合作、基于资源、基于研究等方面进行教学,可以让学习的人在充满意义的情境中主动地构建知识,因此,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可以作如下的归纳:第一,将“学”作为中心,重视培养学习能力,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理念;第二,利用各种各样的资源与信息来进行“学”。
四、结语
医学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以现代化医学教育理论作为基础,使科学发展观得以全面落实,通过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进行开发、研制、设计,确保教学管理信息化系统能够具备扩展性、先进性等基本特征。医学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可促进教学信息资源共享、分享操作、集中管理得以实现,满足电脑化管理、智能化操作、网络化办公等要求。本文对医学院校教学管理中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分析,并探讨相关完善对策,加快医学院校教学管理的创新以及改革。
关键词:信息化建设;医学院校;教育管理
随着我国科技技术的快速进步,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已经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社会全方位发展起着推动的作用。如何通过现代信息技术,达到提高教学管理效果、健全教育管理体系、改进教学工作方法等要求,是目前医学院校教育管理工作面临的主要难题。因此,医学院校应该全面分析现代医学教育的特点以及要求,建立与学校教学管理特色互相符合的信息化系统,促进医学院校教学质量得以有效提高,教学管理有所加强,对社会应用型高素质医学人才的培养有一定的帮助。
一、医学院校教育管理中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对教育信息化缺乏认识
据分析相关调查情况得知,最近几年,我国医学院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发展以及建设过程中,大部分教师以及领导仅有着片面的认识,只对网络布线、机房、仪器设备等硬件设施建设工作给予重视,对建设软件设施有所忽略,出现明显的“轻视应用,重视技术”的倾向。另外,医学院校在实际的教学管理中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具有相对单一的教学手段以及方法,没有合理运用与信息化教育互相符合的教学模式。
2.医学院校教学体制以及机制的影响
大多数医学院校在教学管理中没有重视信息化发展与建设的工作。虽然有少部分医学院校已经将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作为一项必要的内容,但是因为缺乏管理政策以及规章制度进行约束,或者尚未构件领导决策机构,没有建立针对性的政策协助以及支持信息化建设工作;又或者人员编制、机构设置不完善,导致医学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受到影响。
3.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相对缺乏
医学院校教学管理实施信息化建设时教师可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需要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才能达到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需求。但是由于多数教师仅重视日常教学工作,对于在教学中引入信息化建设有所忽略。加上大部分医学院校没有重视教师信息素质培养的工作,导致教师只是了解简单的教育技术理论知识,在教学管理中应用技术手段以及综合课程以及信息技术的能力较弱。教师无法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对教学活动进行完善,无法达到现代教学的具体需求。
二、完善医学院校教育管理中信息化建设的相关对策
1.有机融合医学学科课程以及信息技术
通过分析医学院校学科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基本特征,以专业教学内容以及课程设置全面重组以及优化作为前提条件,完善有机融合各学科课程以及信息技术的工作,确保信息化学科课程教学得以实现。医学院校要通过信息技术提高学科课程学习效果,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促进教学方法得以实现,促进学生学习效率、学习兴趣得以提高。对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妥善安排,确保学生能够具备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另外,医学院校应该将信息化教育教学理论作为指导,根据信息技术与不同学科课程融合的方式以及程度,进行多媒体课程、网络课程的设计开发工作。若课程理论程度较高,可以综合虚拟仿真、动画模拟、网络图片等方式进行讲解;对于诊断学教学,因其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性,可以通过视频课件模块制作的方式,进行信息化实践练习以及教学。
2.加大信息化教学平台建设的力度
医学课程具有教学环境场地多样化、课程门类多等基本特征,要求信息化教学具有较高的平台。因此,医学院校应该以目前网络平台作为基础,升级局域网,在教学场所内增加数字化影像教学设备,确保网络信息中心与教室互联互通得到实现的同时,满足临床病房、练习室、实验室、教室等特殊教学场所信息化教学的需求。对网络信息终端数量进行扩充,在所有学生宿舍以及教学场所延伸网络终端,相互连接国际互联网以及校园局域网,确保能够在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下提高医学院校教学管理水平。
3.构建信息化学习环境
在信息化建设的背景下,教师应该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工作,积极帮助、引导以及鼓励学生通过互联网、校园网等进行比较运用、信息收集、网上搜寻等实践,对信息化建设背景下探究式学习技巧以及方法进行掌握,将问题作为引导对教学专题进行设置,确保书本知识范围得以有效扩大。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疑难讨论、问题解答等方式,让学生进行学习信息的手机,确保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能够建构知识,确保学习效果明显提高综上所述,医学院校教育管理工作中实施信息化建设具有复杂性、庞大性等基本特征,因此,医学院校不仅要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建立相关的操作方法使各项目标任务得以实现,同时还要进一步分析、研究医学院校实施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完善对策,确保医学院校教育管理工作中信息化建设发挥巨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波,郑玉云,菅静峰.绩效技术在医学院校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研究[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2,01(21):132-134.
[2]张建勋,郑超,朱琳.医学院校信息技术有效支持教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西北医学教育,2012,02(17):368-372.
[3]张东升.医学院校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探索[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1,05(33):78-80.
[论文关键词] 体验教学理论; 信息化教学; 教学活动设计
为了培养师范生的信息技术技能与信息化教学能力,西北师范大学从2009年开始对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进行全新的改革,将其分解为“教师信息技术基础”和“信息化教学”两门必修课程。教学资源从单一的文本教材充实为以文本教材、光盘教材和网络课程为资源的立体化教材;教学内容从单一的总结性理论阐述扩充为具有丰富案例支撑的技能体系与方法体系;教学方法从单一的传统讲授转变为现代教育教学理念指导下的多样的信息化教学方法;教学环境从传统的普通教室改变为多媒体网络教室;教学评价从单一的终结性期末笔试改进为客观题和主观题结合、过程性作品和终结性考评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经过两年的实践,从各方面的调研结果显示教改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在“信息化教学”这门课程的教学中,由于师范生没有教学经历,学生很难与教师达成共同经验,难以真正领会信息化教学的各种方法及其应用。
对于即将成为教师的师范生而言,“信息化教学”课程不仅具有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运用价值,还应具有信息化教学示范性的特点。那么如何使“信息化教学”的课堂体现信息化教学的理念?如何突显信息化教学方法的实践价值?如何使“信息化教学”的学习更易让学生理解和应用?如何在教学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充分利用开发的立体化教材资源使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基于两年的实践,笔者认为体验教学理论在“信息化教学”课堂教学中的恰当运用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一、体验教学理论的内涵
体验教学是在教学中教师积极创设各种情境,引导学生由被动到主动、由依赖到自主、由接受性到创造性地对教育情境进行体验,并且在体验中学会避免、战胜和转化消极的情感和错误认识,发展、享受和利用积极的情感与正确的认识,使学生充分感受蕴藏于教学活动中的欢乐和愉悦,从而达到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目的。
体验教学的教育哲学及理论架构是整合教育家杜威的“在做中学”、社会心理学家大卫·库伯的“体验式学习圈”、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以及其他学者的理论而形成的学习框架。体验教学注重为学生提供真实或模拟的情境和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参与来获得个人的经验、感受并进行交流和分享,然后通过反思、总结并提升为理论或成果,最后将理论或成果应用到实践中。
在教学中,体验是一个过程,是学生亲身经历某一活动或情境的过程,是形成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产生新行动、新选择的过程,是学生心灵与外部世界沟通的一种张力。在体验中,学生主要通过感知、想象、移情、深思、感悟等多种心理活动的交融、撞击,激活已有认知,产生新的认知并内化为自我的感悟,再使感悟上升为个性化的知识经验。体验既是一种活动的过程,也是活动的结果。
二、基于体验教学理论的“信息化教学”教学活动的设计
体验是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经验和情感,是个体不可替代的意义建构的学习活动。“信息化教学”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进行学科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能力,即学生领会信息化教学方法并学会运用,涉及演播教学、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信息技术支持的探究学习、信息技术支持的自主学习、基于概念图的教学等常用的信息化教学方法与模式。将体验教学理论的思想和理念渗透到“信息化教学”课堂教学中,可将教学过程设计为体验感觉阶段、体验知觉阶段、体验内化阶段和体验应用阶段。学生通过这四个阶段的活动,对信息化教学方法的理解和应用逐步达到明晰。
(一)体验感觉阶段的活动设计——在角色中感知方法
体验感觉阶段是学生亲身经历情境或活动,亲身感受扮演角色的过程。学习信息化教学方法时学生首先要在教师的引领下转变自身角色,从学科教师的角度阅读立体化教材资源中提供的案例与教学视频录像,比较这种信息化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的异同,思考这种信息化教学方法的特点。这样的活动设计,学生不仅整体感知了信息化教学方法,而且在角色扮演中突显了主体地位。
比如演播教学法的教学资源中提供了语文学科案例“看云识天气”、历史学科案例“青铜器和甲骨文”、生物学科案例“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等不同学科的文字教案、电子教案及教学视频录像。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所学专业的学科教学案例,如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选择语文案例“看云识天气”,然后进行角色扮演,以语文任课教师的身份阅读“看云识天气”课文原文,观摩课堂视频录像并思考“这节课的教学环节、教学媒体的呈现形式及媒体作用”等问题,并将自己的见解与小组其他语文“教师”分享,初步整体感知演播教学法。
这一阶段学生的核心任务是感知角色,教师的任务是创设情境。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转换角色——学科教师、转变身份——任课教师,带着“这节课我来教学”的任务和思考去观摩视频录像,否则学生会以学习者的角度去观看案例。由于知识内容在中学已经学过,学生根本不会有兴趣来观看整堂课,教学目标很难达成,即便案例设计得再有典型代表性也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
(二)体验知觉阶段的活动设计——在方法中感悟方法
体验知觉阶段是对感觉阶段中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编码、储存、记忆、操作)和解释(抽象、概括),形成概念或教学理念的认知过程。这个阶段是体验教学理论应用于“信息化教学”的核心阶段,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学生通过教师的示范来感悟信息化教学方法,即学习哪种信息化教学方法,教师就用这种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这样的活动设计教师不仅示范了信息化教学方法的运用,而且体现了信息化教学理念的特色。
学习演播教学法时,教师可以运用演播教学法开展课堂教学。例如教学“演播教学的功能和应用方式”时,常见的演播教学方式有演播—讲解、演播—讨论、演播—操作及演播—设疑等,教师可以运用不同的演播方式讲解相应的“演播方式教学内容”。学习“演播—讲解”的方式时,教师用“演播—讲解”的方式讲解内容让学生体会;学习“演播—讨论”方式时,教师可以结合播放的案例,以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并让学生体验;学习演播教学的功能时,用“演播—设疑”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视频案例中的不同功能,学生既可以体会演播教学的不同功能,又可以体验到“演播—设疑”方式的具体应用。
学习协作学习时,教师可以利用不同的协作学习形式开展课堂教学。例如设计辩论活动“协作学习的利与弊”,既让学生理解了协作学习的内涵,又体会了辩论这种协作学习的基本形式;设计分组讨论“协作小组的基本结构”的活动,既让学生理解了协作小组的不同结构,又体会了如何开展小组讨论以及如何在协作活动中进行问题分解。
学习探究学习时,教师可以设计探究学习活动开展课堂教学。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个webquest活动,学生通过活动的参与来体会信息技术支持的探究学习这种信息化教学方法。webquest一般都由引言、任务、资源、过程、评价和结论六个模块组成。引言模块可以设计成真实的问题情境,比如中学教师请求帮助的电子邮件,请求大家帮助设计信息技术支持的探究学习方案。任务模块可以设计为分析型任务和设计型任务的综合,具体任务是为了及时给中学教师回信,引导学生分析“信息技术支持的探究学习有哪些主要模式,各模式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有哪些,如何设计这些不同的探究学习模式”等问题,然后分组选题并选择某一探究模式完成教学设计方案。资源主要是课程提供的立体化教材资源及因特网络资源。过程设计为小组分工、收集资料、汇总资料、完成作品等活动。评价可以从资料的收集、内容的分析、方案的设计及团队的协作等方面进行组内和组间的过程性评价。结论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分析这节课的教学方法,是webquest活动设计的点睛之笔,一定要引导学生感悟出活动设计的方法是webquest。另外,webquest活动的任务设计一定要结合学生所学专业,比如英语专业的学生设计任务的选题可以是广告英语的特点、中西文化差异探讨、圣诞节在中国、为什么“新概念”在英语教学中长盛不衰等,物理学专业的学生设计任务的选题可以是凸透镜成像规律、卫星发射基地的选址、从“石油文明”到“核文明”等。
学习基于概念图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回顾复习已学信息化教学方法”的活动来开展教学,学生既可以梳理已学信息化教学方法知识,又可以体会基于概念图的教学方法。
这一阶段教师的核心任务是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设计恰当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方法的感知中悟出方法的应用。“信息化教学”文本教材对所涉及的各种信息化教学方法的内涵、特征、功能、基本环节等相关内容都作了概述性的介绍,呈现形式多是文字性的描述,教学时如果教师采用ppt辅助讲解的方式,学生很难领会信息化教学方法的真谛,在设计实践活动时也难以灵活运用。
(三)体验内化阶段的活动设计——在评说中内化方法
体验内化阶段是将知觉阶段认知的结果(概念、观念)与个体原有的认知结构建立内在的联系(同化、顺应),内化为行为准则的建构过程。这个阶段从三个方面完成信息化教学方法理念的内化。首先,学生通过研读教学设计方案、分析设计环节来内化;其次,学生通过阅读教师的说课稿、理解设计意图来内化;最后,学生通过再次观摩案例视频录像、依据评价量规评说教师对具体方法的运用情况来内化。这样的活动设计不仅体现了学生分析、评价问题的综合能力,而且体现了现代教学理念的评价观。
比如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演播教学方法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研读课程资源中提供的“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方案,分析教学环节的设计、演播教学的应用时机、媒体的应用形式、情境的创设与应用等,进一步理解演播教学方法;接下来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方案的设计者——任课教师的说课稿,分析具体知识点运用演播教学的设计意图,更进一步内化演播教学方法;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观摩这节课的视频录像,观察任课教师运用演播教学的组织过程,之后借助课程资源中提供的演播教学评价量规,分小组评说这节课,深入内化演播教学方法。
(四)体验应用阶段的活动设计——在作品中应用方法
体验应用阶段是对已形成认知结构的结果进行检索、提取和使用,并对内化的行为准则通过外在行为进行呈现的过程。这个阶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所学学科选择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参阅案例设计一个信息化教学设计包件,并在小组或全班学生面前进行说课。这一过程既有学生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的呈现,又有信息化教学方法的体现;既有学科知识的显现,又有教学组织能力的表现,这是对信息化教学法知识、信息化学科知识及学科教学法知识的综合运用与融合,是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最高要求。这样的活动设计不仅体现了学生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的创新能力,而且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
在作品完成的过程中通过选题、设计、说课使学生亲身体验到信息化教学方法的应用过程,体会到方法的应用要领,体味到方法的应用优势,也会提高学生主动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的积极性。
三、设计“信息化教学”教学活动应注意的问题
(一)必须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教学有法
教学有法,在“信息化教学”的课堂教学中必须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因为“信息化教学”是“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核心必修课,这门课程的核心目标是理解信息化教学方法及其应用,主要教学内容是各种信息化教学方法的介绍,那么课堂教学方法应该且必须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这样的课堂教学对于职前师范生不仅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和说服性,而且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并运用各种信息化教学方法。
(二)灵活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教无定法
教无定法,在“信息化教学”的课堂教学中要灵活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因为基于体验教学理论的课堂教学活动设计尽管有它的优势,但未必对每位任课教师都适宜,也未必每种信息化教学方法的知识内容都适宜让学生体验学习。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分析具体的教学内容,依据教学目标并结合教学对象的特点,灵活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
(三)综合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贵在得法
贵在得法,在“信息化教学”的课堂教学中要综合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因为任何一种信息化教学方法都有优势与不足,任课教师可以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这样可以弥补某种单一教学方法的不足。例如可以在信息技术支持的探究学习活动中设计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活动,只要教学设计的选题得当、活动得法、组织得体,也能很好地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渗透现代教学理念,促进学生对信息化教学方法知识的主动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