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学设计中的教学背景

教学设计中的教学背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学设计中的教学背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学设计中的教学背景

教学设计中的教学背景范文第1篇

我国正在不断推进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新课程正逐步的走进校园,走进课堂,在新课堂的背景下,教学理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以往的注重课程的“学术性”到注重课程的“社会性”,学习不再只是单纯的知识和理论,更重要的是所学知识能和实际相联系,也即具有实用性;从“以学科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的中心应向学生转移,把学生的当做教学的主体,将以人为本的思想贯彻到教学理念中。在新课程背景下,老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都将发生很大的变化。

目前,高中化学教学中普遍存在“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记”的现象,这样的教学和学习方式,根本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动机,更谈不上对化学知识的深入掌握和探究,如何将新课程的理念融入到现实的高中化学教学中,成了学校和老师关注的首要问题。

二、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

现代意义上的教学设计是指教学设计者运用一定的教育理论,综合各种教学资源,利用各种教学活动,对教学进程进行安排和规划,以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也就是说,教学设计是为了学生的学习而对教学资源和教学过程进行的系统化安排,由此可见,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就是在分析教学中各种要素和资源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合理的规划,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1.注重校外实践,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课堂是教学的主要场所,但不是唯一的场所,并且,要达到化学教学的目标,仅仅是课堂上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让学生通过校外的实践作为辅助,一方面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阅历,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校外实践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整合教学资源,这样的实践包括实地考察、社会调查、参观宣传等,例如在教学中可以带学生到自来水厂参观,了解自来水消毒的过程;在“地球日”等纪念日时组织关于环境保护的宣传活动等,通过广播、报刊、户外宣传等方式,宣传与人们息息相关的环境问题和解决环境污染的方法等。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化学教学强调教学资源的综合利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教材,同时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如“查阅资料”、“集体阅读”等接受式学习,“小组讨论”等探究式学习,“趣味小实验”等体验式学习。此外,高中化学教学应该以教材为载体,积极开发和利用新的教学资源,如多媒体教学资源、图书资源等,应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将抽象的化学知识变得具体,把静态的实验现象动态化,加深学生对知识理解和掌握。

2.强调以人为本,深化课程的教育功能

目前,很多高中的化学教学依然延续传统的教学方式,重教轻学,老师是教学过程中的主导者。课堂上老师在不停地将枯燥和难懂的化学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紧跟着老师的思路,记录繁重的笔记;实验课上,老师讲实验的简单原理介绍给学生,有学生简单操作后得到实验现象,很难深刻理解实验的深入意义。新课程下的高中化学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充分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课堂上,可以采用讨论式或者问题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提出疑惑,大家讨论得出结论,老师充当辅助者或者引导者的角色;实验课上也是如此,老师只需将试验中必须注意的问题给学生介绍清楚,而主体的操作有学生自己来完成,带着问题去进行实验,在试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由此,高中的化学教学才可以真正起到教育的作用,让学生真正的掌握化学知识,并在是实验中提高动手操作的能力。

3.培养学科意识,揭示化学规律

新课程下的高中化学教学不能单纯提留在教授学生化学知识,掌握化学理论的基础上,而应该注重学生对化学学科的认识,培养其化学意识,以有利益构建化学知识体系。高中化学的学科思想、研究方法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在学习抽象的化学知识时,老师应该结合相应的模型和方法带领学生去感悟各种化学的知识和概念,如在学习化合物时,老师应该引导学生运用分类比较的方法构建学习思路,形成对化合物相关知识的理论体系。

化学教学中的实验室建立学科意识、揭示化学规律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应该突出强调实验的重要性,但是在目前的化学教学中,存在轻视实验的现象,很多老师只是带领学生做一些简单的实验现象观察,有些甚至没有开设实验课,更不用说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了。在新课程背景下,化学教学应该精心研究实验,在试验中发现并探索学问,发现化学规律,体验学习的乐趣,在解决实验问题达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科意识,揭示化学规律。

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面临着许多问题,教学设计涉及的内容众多,本文仅就其中几个方面做了探究性的分析,希望对现实中的化学教学设计起到积极地作用,促进高中化学教学向着合理和规范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方大学.基于新课程的高中化学教学改革方向[J]化学教学,2006(06)

教学设计中的教学背景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 情境教学 教学设计

一、用实验创设教学情境

实验教学法是现代教学过程中一项重要的教学活动,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创设实验教学情境,从学科本身分析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在实验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在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够积极主动地探究学习。例如,在人教版的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有气体热胀冷缩一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首先给同学们演示一个“喷泉”实验,在一个烧瓶中插入一根玻璃管,要注意这样的玻璃管应该是有瓶塞的,并且插管要插到瓶子底部,然后用热水浇注这样的烧瓶,这时烧瓶中的冷水便会喷出,距离会高达一米左右。同时,在学气压强时,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大气压强的外在表现形式,初中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给学生设计瓶吞鸡蛋的实验,选取的瓶子的口径要小于鸡蛋,在瓶子底部要放置一层加热的沙子,然后将点燃的酒精棉放入瓶内,再将煮熟的去壳鸡蛋放在瓶口,在观察过程中学生会发现等到火熄灭以后,瓶口的鸡蛋会逐渐进入瓶中。在实验过程中初中阶段学生很容易被这种现象吸引,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借助科技史创设教学情境

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中给学生讲授一些与课本有关的名人逸事、历史故事等,还可以向学生介绍相关科学家,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在自我体验的过程中进行科学的假设、实验。例如,在初中教材中给学生介绍电流的基本知识,在这样的课堂中可以给学生介绍爱迪生的故事,如爱迪生是如何克服种种困难,然后发明了电灯的。在学习浮力的过程中,可以介绍阿基米德的故事。例如,牛顿是如何发现第一定律的,不仅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而且能鼓励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善于观察,敢于提出问题。通过丰富的、具有趣味性的知识能够带领学生更认真地融入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的意识。

三、借助例题创设问题教学情境

合理高效的例题教学情境有利于将初中物理知识形象化,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且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初中物理知识多为理论性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既枯燥又复杂,只有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相联系,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很多种方法,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是不可或缺的。仔细观察,不难发现生活中有很多物理现象是这一类型习题的良好素材。初中物理例题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主要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分析。第一,通过一题多解;第二,通过一题多变。在一题多解的过程中,采用不同的思维方式与多种不同的解决方法,解决生活实际中的问题。例如,学校要用酒精做实验,在购买酒精的过程中,需要十斤酒精,那么六升的容器是否能够装下?在练习过程中,教师会观察到,大部分学生都在算十斤酒精的体积是多少,然后和容器的体积进行对比。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对学生进行必要引导,可以让学生先解答六升的容器中可以装入多少酒精,然后和十斤的酒精进行对比。同样可以计算什么样的十斤液体可以恰好装入六升的容器中,然后通过不同液体的密度进行比较判断。面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解决办法,能够发散学生思维。一题多变指的主要是多角度的变换问题,从一类型的题目中找出相类似的题目,例如,在明确火车的长度及火车行驶的速度,桥的长度时,可以求火车经过这座大桥所用到的时间。在这样的例题练习结束后,教师就可以进行引申学习,在知道桥的长度、火车行驶速度和行驶时间时,如何求出火车的长度。同样在知道火车和桥的长度及所用时间时,如何求解行驶速度,等等。

四、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单向的教学模式,很多实验课程被黑板取代,课堂上教师一讲到底,师生间没有交流时间和空间,学生没有独自思考的机会。造成的结果往往是教师讲的水平越高,学生的积极性越受到严重打击。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将初中物理教学课堂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充分发挥多媒体的教学优势,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境。例如,在学习中教师可以和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在星期天的时候可以和同学们一起拍摄关于电路的图片,后期可以通过录像方式展现出来。这样的录像形式不仅吸引了学生注意力,而且拉近了学生和物理之间的距离。教师在开始阶段可以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拍摄整理,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探究,就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由学生拍摄,学生之间合作进行整理,最后由学生进行生动形象的介绍,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色彩鲜明、逼真的画面更能刺激学生感官,调动学生情绪,扩大学生知识视野,提升学生文化素养。

五、利用想象创设虚拟教学情境

初中物理知识有很多方面比较抽象、繁杂,从正面不易理解,教师可以采用虚拟的方法从另一个角度理解物理知识。虚拟的学习方法,顾名思义就是虚拟一个与真实情况相反的物理现象或物理条件,通过证明虚拟条件的正确与否,从而证明物理结论的正确性。例如,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会讲授摩擦力的知识,如果教师单纯讲解摩擦力的概念及知识体系,那么这样的学习课堂不仅枯燥无味,学生还会对物理知识学习产生恐惧心理。这时候教师就可以使用虚拟教学法,例如,在实际生活中,如果没有摩擦力,那么我们的生活会怎么样?这样的问题提出以后,学生会从日常生活出发,开始想象研究,假如没有摩擦力,那么公路上的车一旦发动以后,就不会停下来等生活场景,这样整个社会便会陷入一片混乱之中。这种虚拟情境的设置,激发了学生认知物理、学习物理的内在动力。

六、结语

在新课程改革下,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有很多种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着力于学生实际情况,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教师在创设情境、讲述情境的过程中要灵活使用,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在教学情境的讲授中要融入热情。让学生在情景交融中更快乐地学习,更好地掌握自然知识。

参考文献:

教学设计中的教学背景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新课程背景 高中信息技术 教学设计

虽然我国信息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由于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存在的矛盾,导致信息技术在高中学科教学中应用范围较小,阻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新课程要求高中教学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形式,实现新的教学目标,因此在新课程背景,对高中教学使用信息技术进行设计和实践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新课程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过程与方法

1.1 研读新课标和教材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需要教师仔细研读课程标准,为教学活动提供参考依据和指导。同时教师应该熟练把握教材,做到对教材的任何内容心中有数[1]。

1.2 了解学生

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中应该充分了解高中学生的特点,主要包括学生的学习基础、认知能力、性格特点等,做到因材施教。

1.3 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主要动力,只有教学目标具有科学性与合理性,才能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2]。教师首先要理解新课程的相关要求,确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宏观目标。其次教师要对必修和选修教材进行充分的了解,尽力适应新的教材的变化。再次教师要理解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内涵,明白信息技术教学的价值和意义,如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目标主要包括程序设计、技术应用和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教师必须明白这些教学目标之间的循序渐进的关系,根据学生的学习阶段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

1.4 确定教学内容

首先教学内容要与高中学生与实际相结合,尤其是信息技术课程。随着网络的普及,学生通过网络接触的社会信息不再是局限于课堂,作为与网络信息技术接轨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应该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5 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常用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讲授法、任务驱动法、发现教学法、合作学习等,因此教师应该根据信息技教学内容的需要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确保信息技术课程的趣味性,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学设计实践

2.1 做好教学课前准备

教师首先应该学习和领会新课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相关理念,并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如在进行信息技术基础的讲授中,可以先做好教学课件,并下载相关的视频资料,如“信息社会的生活”等视频。

2.2 教学实施

(1)教学引入。教师首先可以播放“信息社会的生活”,让学生对信息社会进行初步的了解,并引导学生对IT进行思考,如教师在观看视频之前可以先对学生提出什么是IT、IT发展的经历、IT对社会发展的积极和消极影响等问题,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视频,这就是使用任务驱动法驱动学生进行学习。(2)新课程开展。教师在学生观看完视频后,可要求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进行适当的进行引导,这样有利于学生明白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意义,为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动机提供保障。同时教师可以布置课后任务,让学生讲述自己与信息技术的关系,引导学生进入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3)创新教学方法。教师可以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使用灵活的教学方式进行信息技术教学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自己开始了网络信息获取技巧课程的学习,而且还通过实践提高了教学实效性。

2.3 教学思考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不断进行教学内容的思考,如在进行表格信息的加工与表达时,教师要对表格教学的目的进行思考,如为什么要挖掘表格数据,挖掘的方法等。

三、结语

提高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质量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客观要求,更是新课改对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的根本需要,因此只有不断进行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研究,提高教学设计科学性与合理性,采取正确的措施落实教学设计,提高教学实践效果,才能为我国培养高素质、新型的人才提供保障。

参 考 文 献

教学设计中的教学背景范文第4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教学;教学目标;目标设计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2)07-0037-03

教学目标的设计是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教学测量与评估的依据,对教与学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但也往往是在日常教学中最容易被忽略和出现问题的地方。新课程背景下思想政治课教师应如何进行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在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了思考和探讨。

一、教学目标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目标认识不准确

公开出版的参考书和“范例性”教案都存在对教学目标认识不准确的问题,常见的是用思想政治课程目标来代替课堂教学目标,如“通过……,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国家观念,使学生认识到……”等等。有些教师由于分不清什么是课程目标,什么是课堂教学目标,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也简单移植思想政治课程目标或课程标准中的教学要求。

比如,某教师撰写的《经济生活》第一课《神奇的货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逐步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既要认识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又不盲目崇拜金钱,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有益。

这其实是课程目标中的要求,这样的教学目标设计实质上混淆了课程目标和课堂教学目标。课程目标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思想政治学科的特点和学生发展水平而制定的对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一个总的标准和要求,是通过思想政治课教学活动要达到的长远的预期结果。而课堂教学目标则是思想政治课教师根据课程目标、思想政治学科特点和班级学生的能力水平,制定的某一节课学生要达到的预期的教学结果。课程目标是要通过长期的学习才能达到的,而课堂教学目标则是在一节课的学习之后要达到的要求,二者不能混为一谈。

2.教学目标设计缺乏整体观念

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确立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连续过程和有机整体,因此,不能有所偏废而去刻意追求某一方面。但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目标时往往缺乏整体观念,顾此失彼。

一方面,一些教师为了迎合高考,设计教学目标时偏重“知识和能力”目标,轻视“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例如,某位老师在《生活与哲学》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的复习课中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a.了解: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

b.理解:联系的含义和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c.说明: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

d. 理解:系统优化的方法。

评析:这一教学目标陈述的只有知识和能力目标,显然不符合当前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和理念。

另一方面,有些教师错误地理解了新课程标准,过分地强调三个维度各自的内容,把三维目标人为地割裂开来。事实上,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只是理论上的一个分类,三维目标不是三个独立的个体,而是互相融合的一个整体。

3.教学目标仅仅是个摆设

在新课改环境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教学观念依然陈旧,教学目标意识欠缺,虽然也知道教学的三维目标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但在平时教学中很少考虑如何叙写,在上课前并未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一旦遇到公开课就从教参或课标上照搬。因此,许多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往往把一节课的知识考点或一课的课程标准要求罗列拼凑在一起。同时,虽然教师都明白教学应该有教学目标,但在教学实践中,由于新课程三维目标缺乏具体性、可操作性等困难以及迫于高考的压力,教师往往把教学目标当作一个必要的程序或摆设,作为应付检查和考核的一种形式。于是,许多教师照搬教学参考书或教案设计中现成的教学目标;教学时也只凭借经验和考试要求操作,并没有围绕教学目标进行。

赵亚夫教授曾说:“教学目标就是直截了当地表达自己能够达到的教学效果。它不陈述教学程序,甚至不对教学过程实施强有力的控制,所以无需表现得那么累赘,两三句话即可。”教学目标照搬教学参考书中的描述,缺乏可操作性和导向性,教师容易失去方向,学生更加不知道这节课到底要学什么、达成什么目标,这样的教学目标形同虚设。

二、教学目标设计应注意的几个关键点

教学设计中的教学背景范文第5篇

关键词:化学教学衔接;物质的量;阿伏伽德罗常数;知识体系

文章编号:1005-6629(2012)8-0036-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 教学分析

物质的量概念的形成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难点,教学难度比较大。《上海市初级中学化学学科基本要求上》中对这一知识点的要求是:知道物质的量的概念、单位及引入物质的量的意义;能进行简单的物质的量与微粒个数(分子、原子)之间的转化。而高中学段的要求是:能够理解物质的量与微粒个数(分子、原子、离子、质子、中子、电子……)之间的关系,并能够进行相互的转化;了解阿伏伽德罗常数(NA)的含义等。

本节内容属于基本概念范畴,内容比较抽象、枯燥。对于初三学生来说,抽象思维能力还不是很强,总结归纳水平还比较欠缺,初次接触此概念时往往比较吃力,心存畏惧。如何利用生活中的经验抽象出物质的量的概念是要解决的重点,也是难点;在此之前学生们还掌握了微观粒子的一些基本内容,知道微粒的体积很小、质量很轻,计量起来不是很方便,这也为物质的量的引入做了很好的铺垫。

2 教学思路

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历来是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初高中之间,在知识上有它的连续性,但在学习能力和思维发展的要求上又有一定程度的跳跃,这导致许多高中化学教师对初中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体系、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明显不满意;许多初中生刚跨入高中,就感到难以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对高中教师的教法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因此,做好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与过渡,找到初高中学生学习的共同点对化学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本文将从心理状态衔接、学习方法衔接、核心内容衔接等方面开展研究与实践探索。

2.1 心理状态的衔接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化学一门全新的科目,几乎所有的学生表现出他们对化学这门新学科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初中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是虽然抽象思维逐渐占主导地位,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遇到像“物质的量”这样更加难以理解的学科概念之后,如果不给予合理的引导,学生也会在不久后失去学习的热情和兴趣;而高中学生的思维则具有更高的抽象概括性,理论思维已开始逐渐形成。但从初中刚刚跨入高中,学生们要面临着学习、生活、新旧环境的巨大差异,一时还不能很快的适应。此时学习内容再变得难以理解,认识上又没有—定的基础和经验,学生就会产生诸多的心理不适。

所以,初中阶段的启蒙教学中,我们更应该关注学生心理的发展,创设一些贴近生活、通俗易懂的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自信。

如:在“情境创设”这个环节,我选择以“曹冲称象”这个典故来导入。对于中学生来说这个典故并不陌生,但放在这里寓意何在?一时之间学生的思维产生了强烈地碰撞,激发了学习的兴趣。通过分析,曹冲是利用“化整为零”的思想解决了大象难以称量的问题,那么反过来“化零为整”的思想又能为我们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呢?于是过渡到“物质的量概念的形成”环节。在这个环节,我更是从生活中常用的集合体名词(如:双、打、箱、包、袋、世纪等等)人手,让学生从这些熟悉的集合体名词中顺理成章地抽象出微粒的集合体——物质的量。该环节从个人的生活经验入手,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符合中学生的心理认知水平。

2.2 学习方法的衔接

学习化学,既需要用形象思维来形成化学事物的表象、意象和想象,又需要用抽象思维来进行概括、判断、推理。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其他常用的方法,如:对比、类比、探究、总结、归纳……

如:学生在认知物质的量这一概念时的最大障碍在于其抽象性,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形象的素材、比喻等,让学生感受引入物质的量概念的必要性,通过观看动画、举例分析等各种形式,使学生充分体验这一抽象概念的形成过程。同时用大量熟悉的生活实例进行类比,以生活中经常使用的“集合体”概念为微粒个数“集合体”的引出做铺垫,使学生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形成新的认知,从而加深已有印象,将知识升华。当物质的量的概念形成之后,立刻配以巩固性的练习,检测概念的形成情况。就像那位高中化学同仁说的一样,及时检测对于高中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充分认识抽象概念的基础上,学生对于有关微粒个数的计算就不再感到困难。但从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以及为后续学习中摩尔质量的有关计算、溶液的有关计算、化学方程式的有关计算等作好铺垫的角度考虑,本课的设计一改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而是更加注重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得出物质的量与微粒个数之间关系的计算式,并进一步应用该计算式解决相关计算问题。

3.3 核心内容的衔接

在某些知识点上,高中阶段是重点内容,而初中阶段却紧紧停留在表层的教学上,对学生知识体系的建构十分不利。由于学生缺乏坚实的基础,进入高中阶段再深入学习该知识点时自然感觉很艰难,所以知识体系的构建应该是我们初高中化学衔接能否有效落实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