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公允价值的理解

公允价值的理解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公允价值的理解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公允价值的理解

公允价值的理解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文章分析归纳了发达国家引入公允价值会计对商业银行会计信息相关性和可靠性的影响,并分析了新的金融工具分类方式对银行的风险管理策略的影响;指出在当面的中国市场状态下尤其要关注公允价值的可靠性问题,同时金融工具的分类会引起监管资本的波动,进而改变银行的风险管理行为。

新《企业会计准则》最大的变化是全面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新准则规定衍生金融工具一律以公允价值计量,并从表外移到表内反映。这将对银行利用衍生金融工具进行风险管理的行为产生重大影响。国内外的许多研究者对这些问题进行了阐述。但是由于中国银行数量少,获取相关数据比较困难,加之新准则推出时间短,进行量化研究有难度。因此本文分析归纳了国外公允价值会计的应用,结合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的准则SFASI15,和国际会计准则IAS39,分析了引入公允价值会计与市场的相关性和可靠性.以及金融工具分类的确认与计量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影响,以期在采用新的会计准则后能对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提供借鉴。

一、公允价值对银行会计信息相关性和可靠性的影响

随着准则SFASI15的.许多学者对公允价值相关性的研究作了深入的分析。由于公允价值反映了市场在考虑利率和风险等因素后对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估计,因而公允价值计量也有利于评估证券投资活动对企业的影响。从而增强了会计信息的决策相关性。这种变革与我国目前的改变是一致的,我国原来实行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通过要求金融资产计提各项准备来确认金融资产价值的下降,但不确认金融资产价值的增加,体现了稳健主义的要求。而新的会计准则对交易性金融资产、负债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运用公允价值后续计量,既确认了未实现损失,也确认了未实现利得;同时又规定上述两类金融工具的未实现利得损失分别在损益和权益中确认,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Barth,Beaver和Wolfson(1990)将银行股票收益可以分为两部分EBSGL(EarningsBeforeSecuritiesGainsandLosses),SGL(RealizedSecuritiesGainsandLosses),研究结果支持EBSGL要比SGL收益成分更完整的解释银行股票价格结构。建议投资者用EBSGL收益成分来观测相关价值。Bartheta1.(1990)认为SGL要比预期EBSGL要低(可能到零),因为SGL收益成分反映了用历史成本计量的证券的摊余价值(未实现的)和证券出售时实现的市场公允价值的时间滞后。换句话说就是,金融工具的损益只有在融工具出售时才报告在收益报表里,因而延迟了摊余成本和市场价值之间变化的确认。也就是说,如果证券在以摊余成本计量的价值下降的期间没有卖出,那么SGL收益成分就带来了误差,SGL的解释能力就减少了。Barth(1994)的研究结果也表明,EBSGL比SGL提供了市场的更相关和更可靠的信息。

Barth,Landsman,和Wahlen(1995)以137家美国银行在1971年至199o年财务报告数据为样本的检验发现,首先,对证券投资的损益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所得到的银行收益确实比基于历史成本的收益具有更大的波动性。但这种增加的收益波动性并不一定反映银行经济风险(如银行股价反应的风险)的增加。其次,如果在样本期间采用证券投资的公允价值信息来确定银行监管资本的话,与历史成本相比,银行会更频繁地违反资本监管要求。尽管在公允价值会计下所发生的违反情况更有助于预测未来违反监管资本的发生,但与公允价值会计相关的监管风险的潜在增加并没有反映在银行股价中。引起证券投资公允价值变化的利率变化通过对利息收入的收益乘数反映在银行股价中,表明市场利率的波动对于估价银行权益是相关的。

Nelson(1996)以美国200家最大商业银行从1992年至1993年期间所披露的公允价值信息为样本,检验了银行权益市值与按SFAS107所要求披露的公允价值信息之间的相关性,发现只有证券投资的公允价值才具有价值相关性,而贷款、存款、长期债务与表外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异并不具有价值相关性。这同时也可以为我国新会计准则实行部分公允价值会计提供证据支持。

Barth,BeaverandLandsman(1996)以136家美国银行从1992年至1993年的相关数据为样本,检验了SFAS107所要求披露的公允价值信息的价值相关性,结果发现证券投资、贷款与长期债务的公允价值估计都具有价值相关性:但银行吸纳的存款与表外项目的公允价值信息并不具有价值相关性。

通过上述研究可以发现.公允价值会计总的来说比历史成本更能反映经济现实,公允价值信息与历史成本信息相比增加了更多的信息含量,公允价值信息更具有价值相关性。但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几乎包括全部的金融工具.意味着SFAS115准则规定的收益测量方法所产生的报告收益量排除了银行操作的是关键的影响因素。

Beatty,ChambedainandMagliolo(1996)以美国195家上市银行和94家上市保险公司从199o至1993年的相关数据为样本.检验了采用SFAS115所引起的未实现证券投资利得与损失发生从披露到确认的变化,他们假定股价反应会揭示这种变化。结果表明关于SFAS115所引起的从披露到确认的变化对于银行监管机构来说是非常重要,而对其他利益相关者不重要的观点。其次,他们还发现,对于那些可能会增加按公允价值计量与投资证券在期限相匹配的负债的可能性的事件,银行呈现出正面的市场反应,从而支持了银行及其监管机构关于“混合公允价值会计(PartialFairValueAccounting)会降低银行权益准确性”的论断。另外,他们的研究结果还表明,那些证券投资交易越频繁的,投资期限越长,对市场利率变化套期越充分的银行,受到该准则负面影响的程度越深。

从上述实证结果来看,尽管他们的检验结果并没有取得完全一致的结果,但是,大多数经验证据表明:银行证券投资的公允价值信息披露具有信息含量:而贷款、长期债务与表外金融工具等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信息披露并不具有价值相关性。大多数学者把其归因于公允价值估计的可靠性问题(Nissin,2003):当以客观的市场交易价格作为公允价值估计的基础时,其可靠性就高,从而其公允价值信息就具有价值相关性;而当金融工具并不存在活跃的交易市场时,依靠估价模型与相关假设所估计出的公允价值信息对于投资者来说并不具有信息含量。因此,公允价值会计模式的成败关键在于公允价值估计的可靠性。

二、金融工具分类及其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影响

新会计准则实施后。商业银行须按持有意图将金融资产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四类;将金融负债分为交易性金融负债和其他金融负债两类。本节参照美国财务会计委员会对于金融资产和负债的分类进行对比性的分析。以期阐述这种新的分类对银行风险管理的影响。

美国财务会计委员会(FASB)在SFAS115将所有债券投资和可确定公允价值的权益证券投资按企业持有意图分为持有至到期证券、交易性证券和可供出售证券等3类,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对各类证券的后续计量、未实现持有利得损失及减值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研究SFAS115以意图为导向的资产分类方法能够揭示基于这些准则的实施对国外银行监管产生的重要影响.从而对我国新会计准则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可能影响作出推测。

1993年,安永公司对银行和储蓄所的调查发现,超过一半被调查者对于SFAS115的反应是改变他们的投资策略:他们会缩短债务证券投资的期限,增加套期活动:他们一可能会减少证券投资的比例。有证据表明,银行通过权衡不同的资产和风险来维持整体风险的理想水平。

SFAS115,金融机构普遍存在通过调整金融工具的分类来影响损益和权益,以及通过选择性出售金融资产的“利得交易”进盈余管理的情况。实施SFASll5准则的直接反应,就是预期大量的证券投资组合将从持有到期类被重新划分到可出售类。总的说来,FAsB对划分为持有到期类资产条件的严格限制,目的是减少管理层在此准则下操纵证券买卖。由于对持有到期类资产的预期的出售和转换的严格限制,估计管理层会重新构造组合,并且可能全面缩小证券组合由于公允价值改变的确认及更严格的证券种类划分。估计银行管理者考虑证券投资组合时会实行更细致的决策管理技术(Purcell,1994;Bowen,1994)。大量持有到期资产会减少银行公允价值波动和监管资本风险暴露,却减少了银行管理者对利率改变的反应能力,所以增加了银行利率风险。而保留大量的可供出售资产使银行暴露在公允价值波动引起的监管资本波动风险.而公允价值对利率改变也是很敏感的,但是保留大量可出售资产使银行更灵活。机构积极采取套期措施及资产负债管理很重要。目的在于减少利率风险暴露。

Hodder(2O02)用230家上市交易银行1993年一1998年间的数据做样本,对作为宏观经济因素和公司特殊因素函数的组合和风险决策建模的实证检验中发现。不考虑实施SFAS115准则的先后时,相对于估计的基准,银行划分较少资产到AFS类:相对于估计的基准,那些较早实施SFAS115的弱资本银行划分了较多的资产到AFS类(因为弱银行打算用证券的未实现收益来增加监管资本);当监管资本下降时,银行根据利率风险和信用风险水平改变证券组合的大小,即减少证券组合,降低利率风险和信用风险;在采用SFAS115时,银行贷款组合的利率风险增加了。银行可以通过不将证券分为AFS(例如,将所有的证券分为持有到期类)来消除监管的影响。然而,证券若分为持有到期类,则当需要满足流动性需求时是有代价的。

Beatty(1995)以369家美国银行从1993年第二季度至1994年第一季度的投资组合数据为样本。检验了银行试图减少报告权益的波动性而做出的努力是否会影响到证券投资资产的比例、证券投资的期限以及归类为可供出售组合的证券的比例。其结果证实,在SFAS115实施期间银行所持的证券投资的比例下降了,期限缩短了,并且当银行平均杠杆率和权益的平均回报率下降时,其归为可供出售类的证券所持比例会下降。这些都说明了。采用SFAS115所引起的银行权益波动导致了银行投资组合管理实务的变化。他们的结果还表明,在SFAS115下,银行的投资组合管理实务受到减少报告权益波动性与保持影响银行收益的弹性的双重目的的影响。

Hodder(2002)提供了会计准则可以影响到公司经济决策的证据,发现银行在采纳SFAS115时进行会计选择将有利于获得真实的成本。在先前研究的基础上.他们进一步揭示银行实力是否与采纳SFAS的成本有关。其结果发现,成本对于所有的银行来说都是要承担的.但对于资本较弱的银行承担的更多。较强的银行分置较少的AFS证券,这是因为HTM有价证券会削弱流动性。这种低分配表示选择用摊余成本会计的可确认成本。对于较弱的银行过多的分配给AFS.暴露了潜在的监管影响。当银行采纳新的标准时,他们会降低它们的有价证券资产组合的公允价值敏感性(利率风险敏感性)同时增加贷款资产组合的利率敏感性。我们的发现指出银行均衡各种风险(利率敏感度的来源)的一种方法是重新配置。同样的,银行也降低有价证券的信用风险。因此,这和Schard和Unal(1998)的结论一致:银行会用一个整体的形式来管理风险。

三、结论

公允价值的理解范文第2篇

关键词:公允价值;可靠性;相关性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0)04-0093-04

伴随FASB和IASB对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推广与运用,公允价值模式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的实施。这一实践意味着以历史成本占主导地位的会计计量模式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公允价值之所以能够在一定范围内逐步取代历史成本,主要原因在于,以历史成本计量为主导的会计信息相关性不足,越来越难以满足人们的决策需求,而公允价值尽管在可靠性方面不如历史成本,其在相关性方面却比历史成本胜出一筹。在决策有用性作为会计主导目标的前提下,公允价值自然被认为是优于历史成本的模式而在实践中得到广泛推广。但是,一年多来,随着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公允价值模式及其所导致的后果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赞誉夹杂着质疑、甚至批评充斥着理论界、实务界和监管层。本文基于会计信息两个基本质量特征,阐释公允价值可靠性和相关性的内涵和实质,以期客观地认识公允价值模式及其所导致的后果。

一、公允价值的内涵与目标

FASB第157号准则对公允价值的定义为:“在计量日市场参与者之间的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项资产或转让一项负债付出的价格”。IASB对公允价值的定义为:

“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负债清偿的金额”。FASB和IASB对公允价值定义的不同表述,却大致表达了对公允价值内涵的共同理解:即非关联的交易双方基于自愿的基础上,在对交易对象充分了解的前提下达成交易所形成的价格。FASB对公允价值的定义强调了市场参与者,力图充分体现公允的内涵,即公允价值不是依赖特定主体的判断。而是基于市场参与者的假设和判断。实践中不是所有的计量对象都存在符合以上定义的市场信息,即活跃市场中相同资产或负债的价格。由此,FASB根据公允价值所根据的市场信息的信赖程度,把公允价值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交易价格,当活跃市场上存在相同的资产或负债报价时,可以不做任何调整使用该报价;第二层次是类似市场报价,当活跃市场上没有相同但有类似资产或负债的价格信息,必须调整后作为公允价值估计的输人参数,且调整必须是能客观确定的。第三层次是指市场上不存在关于资产或负债的可观察输入信息。必须依赖估价模型。模型的输入信息是基于报告主体的内部信息和假设,其中,报告主体的假设必须建立在市场参与者的假设基础上。以上第一、第二层次的公允价值计量依赖的是可观察的市场信息,第三层次公允价值计量的输入信息是不可观察。

根据公允价值的定义和FASB对公允价值计量的具体运用指南,公允价值计量本质上追求独立于报告主体的市场评价,同时将输入信息的可观察性置于首要位置。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企业资产和负债的内在价值通常是不可观察的,必须借助会计计量手段对其进行反映。公允价值力图通过独立于主体的市场输入信息不仅实现会计程序上的公允,同时,通过动态的市场信息输入实现计量结果的公允。因此,公允价值被普遍地认为能够真正反映企业当前的经济状况,使信息使用者更好地预测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以便更好地做出决策。

二、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

对于会计信息的两个基本质量特征――相关性和可靠性的理解,人们对相关性内涵的基本不存在异议。其意指信息能够导致差别的能力,相关的会计信息还须具备预测价值和确认价值,同时,信息的及时性是实现预测价值和确认价值不可或缺的前提。对于可靠性的理解,则存在众多分歧。长期以来人们把可靠性与真实性、客观性、准确性、可验证性联系在一起。夏冬林(2004)认为可靠性可以从交易或事项发生的时间来理解,可靠性即为确定性。L.Todd Johnson(2005)则认为,可靠性应理解为如实反映和可验证,可靠性不等于准确性。根据FASB概念公告2的解释,可靠性意指如实反映,同时还须具备可验证性和中立性的特征。正因为人们对可靠性的理解不一,近年来,FASB在致力于概念公告的修改过程中,意欲对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加以重新表述,以澄清人们对可靠性的模糊认识。在FASB最新的关于概念公告的公开征求意见稿中,已用如实反映取代原来的可靠性,作为与相关性并列的基本质量特征。这里的如实反映保留其原来的内涵,即如实地反映现实世界中意欲反映的经济现象,同时将如实反映必须具备的特征概括为完整性、无实质性错误和中立性。根据FASB对如实反映所应具备的特征来看,如实反映并不代表完全没有错误,即如实反映不等于准确性,但是,如实反映必须是中立的,不带偏见,体现完整性。在这份意见稿中,可验证成为与可比性、及时性和可理解并列为会计信息的次要质量特征,以如实反映代替可靠性并与相关性并列成为会计信息的两个基本特征。作为会计信息的两个基本质量特征,如实反映与相关性两者同样不可或缺。正如FASB在意见稿中的表述,相关性决定所要反映的经济现象,如实反映解决如何反映这些经济现象,对相关经济现象不能如实反映的后果与对不相关的经济现象如实反映的结果是一样的,因此,相关性与如实反映必须并重。

尽管如实反映大有取代可靠性成为会计信息基本质量特征的可能,考虑到这一取代并未最终成为事实,本文依然承袭多年来对会计信息基本质量的表述,并把可靠性的内涵理解为如实反映和可验证性。

三、公允价值的可靠性

自从公允价值被引入到会计实践中以来,公允价值的可靠性就一直是人们质疑的焦点。当存在活跃市场的情况下,公允价值计量依据是市场可直接观察的报价,其可靠性不容质疑。问题在于缺乏活跃市场的情况下,公允价值计量需要依赖主观判断,存在可操纵空间。相比之下,历史成本的计量依据是已实现的交易,可操纵空间有限,即使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下,后续计量需要依赖人为判断和估计,因其计算方法是已基本达成的共识,通常在程序上得到人们的认可。可见,人们对公允价值可靠性的质疑,主要基于可验证的角度,即把可靠性主要地理解为可验证性,并且这种质疑主要源自公允价值计量的第三层次,而非公允价值计量的全部。从可靠性的内涵来看,如实反映应是可靠性重点强调的方面。那么.如何从如实反映角度来看公允价值的可靠性?

根据FASB的定义,如实反映是指如实反映

其意欲反映的经济现象,如实反映了经济现象的会计信息是对正在进行的交易、事项或环境的经济实质的描述,如实反映进一步体现为对经济现象完整、中立、无偏的描述。现实社会的信息不完全,导致正在进行的交易、事项或环境的经济实质的不可观察,公允价值依赖市场参与者的假设,动态地反映经济实质,这里就隐含了一个假设,即市场参与者的假设是对企~JkiE在进行的交易、事项或环境的正确、无偏的判断和估计。因此,问题的关键在于市场参与者的判断和估计合理与否?也即基于市场参与者假设的资产定价机制是否与公允价值运用所隐含的假设一致?

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标准金融学理论。基于投资者理性和市场有效性两个重要假设,得出资产价格是其内在价值的结论。理性投资者遵从贝叶斯法则搜集和理解任何新的信息并据此做出判断,并依照预期效用最大化原则做出决策。当市场充满理性投资者的情况下,理性投资者能够及时、无偏地理解新的信息,并依此迅速地做出判断并采取行动。理性投资者的行为促使资产价格及时地根据新的信息迅速调整,市场价格充分反映了与资产有关的信息,是资产内在价值的表现。当市场存在部分非理性投资者的情况下,由于非理性投资者的判断和决策是独立和随机的,非理性投资者的行为相互抵消的结果使得市场价格依然是内在价值的反映。即使在非理性投资者的交易行为表现为共同的趋势而无法相互抵消的情况下,理性投资者也能充分利用套利机制,迅速纠正有偏的价格,使得市场价格重新成为资产内在价值的反映。长期以来,以投资者理性和有效市场为基础,所形成的市场价格与资产内在价值关系的结论,正是公允价值所依赖的标准金融市场模型。

自20世纪80年代,在把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运用到经济学领域之后,人们开始对经济学的理性人假设产生了质疑,并给出大量的实验证据来证明投资者的非理性特征。概括而言,投资者非理性特征主要体现在与其决策行为相关的两个方面:一是在信息不完全性和投资者计算能力有限的客观制约下,投资者固有的心理偏差和认知偏差,导致投资者在面对新的信息时,常常违背贝叶斯法则而做出判断。二是基于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Daniel kahneman和Amos Tversky提出的展望理论,认为投资者决策时并不遵循此前普遍认可的预期效用最大化原则,一方面投资者并非理性人假设下的风险厌恶,相反,投资者在面对盈利和亏损时具有不同的风险偏好,另一方面,投资者对于不同的结果通常赋予不同的权重,这一权重不同于事件发生的概率,尤其对于发生可能性较高及较低的事件,投资者所赋予的权重具有更大的偏差,而不是理性人假设下根据贝叶斯法则所形成的主观概率。由于信息搜寻成本的存在,投资者只能有限地获取信息,加上心理和认知上出现的偏差,投资者更多时候无法对事件形成客观、公正的判断,导致决策上的偏误。

从市场投资者群体行为来看,已有研究表明,金融市场上投资者的羊群行为是普遍存在的,也就是投资者个体的非理性往往会引发市场群体的非理。此外,由于交易成本和法规制约,套利机制事实上也不是任何时候都能够有效运作。投资者个体和群体的非理性因素导致了当前市场上投资者理性假设无法解释的现象,如资产价格的波动、金融市场泡沫等。

基于投资者心理和行为偏差的研究表明,投资者非理下的市场价格并不完全客观地反映与资产相关的信息,其所形成的价格多数情况下不能代表资产的内在价值,这是基于投资者心理和行为因素的行为金融市场模型所得出的结论。

随着行为金融研究的广泛深入,越发突显标准金融市场模型所得出的研究结论与市场的差距。而公允价值的运用恰是以标准金融市场模型为条件。当市场表现为标准金融所描述的状态时,市场参与者理性和市场有效性决定了资产价格与其内在价值趋于一致,建立在市场参数基础上的公允价值是经济现象的如实反映。而当市场处于行为金融所描述的状态时,市场参与者的非理性以及市场的非有效,导致资产价格与其内在价值的偏离,这时,公允价值所依赖的市场参数即使符合完整和中立,也难以做到无偏,其结果是不能如实反映经济现象。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对企业的资产和负债随时间和环境的变动定期予以反映,但其所依赖的市场参数包含了市场非理性因素,其所反映出来的资产或负债价值包含了市场噪音。公允价值及时地把包含了企业基本面因素和投资者非理性因素的市场变动反映到企业资产与负债的变动中来。

公允价值计量所依赖的市场条件及其在实际运用中的缺陷,已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充分暴露并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其2008年10月发表的《全球金融稳定报告》中指出,“在某些情况下,如在流动性非常差的市场或在极度乐观或者悲观的形势下,公允价值会计方法也会得出与长期基本面和所考虑风险不相符的估值”,揭示了包括个体和市场参与者可能出现的偏差。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在2008年4到5月问所做的一次问卷调查结果也反映了人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如针对第一层次公允价值存在的主要问题,39%的回答是波动性太大,24%的回答是市价并不能代表其经济价值,19%的回答认为第一层次的计量没有考虑流动性的影响m。

如果从可验证性理解可靠性,公允价值第一层次和第二层次的可靠性不容置疑,人们对公允价值可靠性的认识仅限于第三级次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验证性。从如实反映层面看,即便是第一层次的公允价值计量,也存在无法如实反映的可能。公允价值计量的第一、第二层次是公允价值的最佳证据,但不一定是计量项目的内在价值的反映,因此,对公允价值的可靠性理应更加全面地看待和理解。

四、公允价值的相关性

与对可靠性的内涵存在众多理解不同的是,人们对相关性的理解普遍趋于一致。相关性是指能给投资者进行判断和决策带来差异的信息,根据FASB财务会计概念公告2对相关性的解释,相关性包含了三个质量特征,即预测价值、确认价值和及时性。在FASB最新的财务会计概念公告ED明确指出,相关性应具备预测价值和确认价值,而把及时性列为次要的质量特征。长期以来,人们对公允价值的相关性确信无疑,认为与历史成本只反映交易已经发生的过去某个时点的企业经济状况相比,公允价值更好地反映企业当前的经济状况,其相关性优于历史成本。这里的“更好”本质上体现在公允价值反映的企业经济状况离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时间更近,即反映经济状况的“及时性”。因此,人们对公允价值相关性的理解和评价主要基于信息反映的及时性角度,即相关性本质上就是时间问题,从而得出及时性必然带来预测价值这一规范层面的推论。

而在经验研究层面,公允价值是否更具预测价值目前尚未得出一致的结论。针对SFAS NO.87要求以公允价值披露养老金计划的相关性研究,

Barth(1991)发现了与养老金相关资产与负债的公允价值的相关性。针对SFAS No.107要求对衍生金融工具按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的实施。Barth(1994)的研究表明,证券投资的公允价值具有相关性,而相应的利得和损失则不具有相关性。针对这一结果,Ahmed Takeda(1995)在控制了其他资产和负债对利率的敏感性之后,发现证券利得和损失具有增量信息。PetroniWahlen(1995)针对保险行业的研究表明,权益投资和国债投资的公允价值相对历史成本具有增量信息,其他类型的证券投资则不具有相关性。同样针对SFAS No.107颁布与实施,几乎在同一时间,运用类似的样本数据的三个研究却得出不同的结论,Barth et.al.(1996)发现,银行贷款的公允价值具有增量信息;Eccher et.al.(1996)的研究表明,上述结果只存在于小银行031;Nel-son(1996)的研究结果则不存在相关性。

迄今为止。公允价值更好地反映了企业的经济状况而比历史成本更具相关性的主流观点,多半是基于公允价值信息的及时性而得出的规范层面的结论。公允价值是否与企业的价值更具相关性,对解释企业的股票价值是否更具信息含量却依然是个有待验证的问题。

五、结 语

公允价值的理解范文第3篇

关键词:公允价值;会计;市场波动;发展措施

中图分类号:F224;F832.5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2-000-01

一、公允价值的含义

公允价值在财务上指开放,活跃的市场上的商品,在交易中秉承货物公平交易的原则,并且买卖双方都接受的价值。它并不一定就是指货物真实的内在价值,而是受市场供应和需求相关。也就是说商品的价格是在公平交易的条件下,卖家和买家都自愿接受的价格,还有另一种情况是在无关联的两方在公平交易的条件下,对一项可以被买卖的资产或者一项可以被清偿的负债所达成的成交价格。通俗的举个例子,公允价值就是大家都认可的价值,比如一把椅子,市场上商家卖100元,并且你也认为值100元我也认为值100元那就是公允价值,如果你非要200元才卖,那就不符合客观实情,那你就出价不公允,我非要100元买过来,你不卖给我,我就揍你,那我出价也不公允,因此可以说公允价值的本质是建立在市场信息的基础上、反映公平交易中双方自愿交换资产或者清偿债务而不是强迫所达成的购买和交换。其最大的特征是来自于公平交易的市场,是市场交易双方充分理智的考虑了市场的信息后所达成的共识,这种市场交易价格是一致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理解:

二、公允价值会计的优点

1.公允价值的历史发展

公允价值是会计信息相关性与可靠性的结合。在历史上,成本计量的会计信息缺乏相关性和时效性,并且资产报告对交易历史、交易成本和所获得的利润过于重视,往往忽视了未来现金流量,而公允价值计价具有高度的相关性,更加注重未来现金流量,因此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

2.公允价值的相关性强

公允价值能够直接客观的反映企业资产的价值,并根据行市情形来保证企业会计信息的价值。

3.保障企业资本

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企业,按现行市价和未来现金流量现值进行核算,对企业资金的保全具有保障意义。

4.全面真实的反应企业的会计收益

公允价值能更确切的反映企业的经营能力、偿债能力及所承担的财务风险,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企业的真实收益,有利于解决企业经营者的短期行为与企业长期发展的问题,使以利润为中心转变为以提升企业的市场价值为中心,促进企业更好发展。

三、如何使公允价值更好的适应市场发展

1.理解公允价值内涵

首先必须明确公允价值计量内涵,确立统一的公允价值计量目标。准则中要明确公允价值的内涵,以保证公允价值有效应用。

2.把握公允价值应用的绝对可靠性要求

掌握绝对可靠性的“度”是改进公允价值计量的关键。会计信息方面的可靠性涵盖了两方面的考虑,一是在会计信息量的真实程度的影响下,由于一系列会计数据是经过企业会计人员的分析后加工汇总反映在财务报表上的单据,但往往有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再加上会计人员的掌握理解程度不同,因此会造成单个会计信息的真实程度是不同的;二是受人们对不同计量对象计量误差可容忍程度的影响,即受可容忍误差大小的不同也会影响会计信息的可靠性。针对公允价值信息而言,其可靠性的基础是真实性,即会计信息应能如实表述客观发生的经济活动。对于不真实的信息,其可靠性是没有的,而这种信息也毫无价值。然而,可靠性并不要求会计信息绝对真实。由于各种限制性因素的存在,包括上述提到的人员的素质因素和主观因素外,在公允价值计量特定程序、方法和限制等的影响下,会计信息也无法做到绝对的真实。因此对决策者来说,只要会计信息的偏差在可容忍的范围之内,或者说会计信息能够大体上反映经济事实,并在关键方面不存在误差,那么对于决策也不会造成很大的误导。通常认为这种会计信息就是可靠的信息。因此,可以通过制定较为严格的会计准则的应用标准来合理的保证公允价值的可靠性,。

3.市场运行过程中应遵循的关系

首先要做好生产资料市场供需平衡,满足各个阶层,城市得发展消费;其次要完善和提升生产资料市场体系,加强市场准则制度的完善、构建完整的法律法规体系,重视商场信用的积累,有序调节生产资料市场,促进市场生产资料的监测与调控,维护市场有序运作和经营。另外农村资料市场在市场中也越来越重要,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同时也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因此应重视培育农村生产资料市场,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同时应加强创新,转变生产资料市场增长方式;努力加快提升批发市场的改造。

4.提高公允价值的准确性,促进现值技术的可应用性

加强公允价值可靠性的测定,首先对所测量数值的真实程度进行测量,明确数值的实际范围,然后在此基础上,根据信息使用者对所测量数值提出的可容忍误差要求来测定该价值信息的可靠程度。另一方面应当利用现值技术来维护公平市价,用现值技术来计算出相应的公允价值,从而使公允价值具有了很高的可靠性。提高现值技术应加强会计外部环境的改变,还应在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上给予明确的实务规范要求,同时应完善现值技术操作的具体步骤说明,使之得到普及,从而保证市场的公平稳定。

四、总结

在公允价值会计时展的大趋势、大背景下,公允价值会计会影响市场各个方面的波动变化,为了能够顺应当前时代的变化大趋势,必须准确理解公允价值的可靠性内涵,科学把握公允价值信息可靠性质量的特征。同时加强公允价值会计可靠性相关准则的探索、改进和完善,充分了解公允价值的内涵和特点,明确其与市场波动的关系,从而制定相应的策略使企业更好地规避市场风险,促进企业顺应市场发展以达到最优利益。

参考文献:

[1]刘永泽;孙G我国上市公司公允价值信息的价值相关性――基于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背景的经验研究[J].会计研究.2011(02).

[2]黄世忠.公允价值会计的顺周期效应及其应对策略[J].会计研究.2009(11).

[3]柳雅君;侯晓红.公允价值变动与现金股利分配关系研究[J].会计之友.2016(02).

[4]韩叶.公允价值会计与市场波动关系分析[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12).

公允价值的理解范文第4篇

关键词:公允价值计量 金融资产 经济不确定性 离散程度

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公允价值成为金融界和会计界争论的焦点之一。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公允价值的运用加速了危机的进一步恶化,因此,对于公允价值的指责声频频高涨。在FASB157和159公告中,美国银行和金融机构使用公允价值计量特定的金融资产和负债,使得公允价值的运用达到了顶峰。因此,在市场交易价格下跌的情况下,金融机构对资产进行了减记,投资者对减记资产进行恐慌性抛售,使得资产交易价格进入进一步下降的恶性循环当中。从问题出现的相反方向考虑,当金融资产交易价格上升的时候,金融机构享受到按照公允价值计量所带来的益处。问题的关键在于对公允价值变动的报表披露,投资者通过对报表所披露的金融资产情况,进行主观判断,决定其进行投资还是抛售,在供求关系的影响下,导致金融资产的价格加速下降或上升。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市场的相对有效性已经遭到破坏,通过财务报告披露的信息,尤其是对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相关信息的披露,使得投资者在理解上存在一定的障碍,仅仅通过报表数字表达的信息,给投资者造成一种假象,不能够清楚地理解到影响报表背后的市场经济环境不确定性,投资者就不能够完全地信任财务报表披露的信息。

一、公允价值现行报表披露研究现状

(一)新准则下的财务报告目标 2006g财政部颁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中有多项具体准则涉及公允价值的计量,这对财务报表的披露方式和内容方面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公允价值反映的是在特定时点和经济状态下市场对资产或负债的定价,而公允价值的变化也反映了市场对资产或负债所认可的价值变化。会计的目标在于提供有用的信息,问题的关键在于向谁提供信息和提供什么样的信息。会计目标有两个主要代表的观点,一是以受托经管责任为目标取向的经管责任观,一是以为决策提供信息服务为目标取向的决策有用观。受托责任观的主要观点是:以恰当的方式有效地反映资产受托者的受托经管责任及其履行情况,会计人员与资产委托者和受托者之间的双重关系,将会计人员看成是处于委托者和受托者之间的中介角色。决策有用观的主要观点是:根据美国会计学会发表的《基本会计理论报告》,会计的目标是:为了“作出关于利用有限资源的决策,包括确定重要的决策领域以及确定目的和目标”而提供有关的信息。1978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其《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中,对财务报表的目标作出了进一步的阐述:(1)财务报告应提供对现在和可能的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使用者作出合理的投资、信贷及类似决策有用的信息。(2)财务报告应提供有助于现在和可能的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使用者评估来自销售、偿付到期证券或借款等的实得收入的金额、时间分布和不确定的信息。(3)财务报告应能提供关于企业的经济资源、对这些经济资源的要求权以及使资源和对这些资源要求权发生变动的交易、事项和情况影响的信息。会计信息的有用性表现在无论是有助于反映受托经管责任还是有助于经济决策,都是通过会计提供信息来实现的。因此,有助于经济决策和有助于反映受托经管可以看成是会计信息披露的两个相互补充的具体目标。过去的会计准则坚持受托责任观,会计计量按照历史成本计量,力求能够真实可靠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而在新会计准则中引入的公允价值计量决策有用观的要求,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投资者更加关注与投资决策相关的信息,以此为依据进行分析决策。在计量过程中公允价值的确定和披露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FASB修改的会计准则重新对公允价值进行了定义,强调有序交易、脱手价值和自愿交易,并明确了按照公开报价、可观察信息和不可观察信息三个层次计量公允价值,但市场流动性不足对公允价值的影响还没有研究清楚。同时公允价值的客观性也不容忽视,公允价值是一种预测性信息,本身带有较强的主观性,尤其是针对现有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品种的公允价值估值模型、参数的设定、数据库的构建、交易信息的网络传输等有关公允价值会计信息的获取都存在较大的主观性。

(二)公允价值信息披露研究现状 新的会计准则重新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对财务报告的格式和内容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1)公允价值计量对财务报表结构的影响。资产负债表中相关的报表项目列示做了调整,增加了公允价值计量的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投资性房地产项目等。将短期投资改为交易性金融资产,交易性金融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相关交易费用计入当期损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计入当期损益,改变了成本与市价孰低的计量方式,使计量方式发生了变化。将长期债权投资重新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和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初始确认、后续计量、减值准备计提和披露的内容方面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此外,还在流动负债部分增加了交易性金融负债项目。利润表中增加了公允价值变动收益项目,列示了金融资产后续计量过程中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新会计准则在会计报表中还增加了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披露,其中涉及公允价值的主要是“本年增减变动金额”项目中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净额和权益法下被投资单位其他所有者权益变动的影响。(2)公允价值计量对财务报表内容的影响。在金融资产中,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划分标准取决于管理层的意图,这就增加了主观方面的判断因素,且在交易性金融资产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以及交易性金融资产与持有至到期投资之间不允许随意变更。对于交易金融资产公允价值损益计入当期损益,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计入所有者权益,两者会计方式处理上的不同,为企业利润的操控提供了空间,对企业关于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之间的划分标准应作为报表的附注予以列示。国内的主要相关文献中,陆建宇、张继袖、刘国艳等认为,必须改变会计信息披露和列报的方式,即不仅要在主表中列报公允价值(集中趋势),更需要在附注中披露价格的可能区间与变异性,如概率分布(离中趋势),从一维信息披露扩展到二维信息披露。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知识经济浪潮的兴起和金融创新速度的加快,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增加,大量无形资产和衍生金融工具等软资产的出现,必然为公允价值提供了更大的舞台。在其相关文献中,提到披露资产或负债交易价格的区间、披露价值估计的概率分布(PD)或概率密度函数(PDF)、进行敏感性分析和披露有关风险价值的信息等方法。

二、公允价值现行报表披露局限性

(一)现行招表披露的方式和内容 2006年会计准则中有关金融工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金融资产转移》、《套期保值》、《金

融工具列报》等4项会计准则充分体现了公允价值运用的地位。(1)《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规定:一是企业初始确认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对于不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不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或者金融负债初始计量还应当包括相应的交易费用。二是后续计量中,应当按照公允价值对金融资产进行后续计量,且不扣除将来处置该金融资产时可能发生的交易费用。但下列情况除外持有至到期投资以及贷款和应收款项,应当采用实际利率法,按摊余成本计量;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且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工具投资,以及与该权益工具挂钩并通过交付该权益工具结算的衍生金融工具金融资产,应当按照成本计量;对于金融负债的后续计量,应当采用实际利率法,但下列情况除外: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计量,且不扣除将来结清金融负债时可能发生的交易费用;与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工具挂钩并须通过交付该权益工具结算的衍生金融负债。应当按照成本计量;不属于指定为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财务担保合同,或没有指定为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并将以低于市场利率贷款的贷款承诺,应当在初始确认后在《企业会计准则第13号――或有事项》确定的金额和初始确认金额扣除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原则确定的累计摊销额后余额之中较高者进行后续计量。(2)《金融资产的转移》规定:因金融资产转移获得了新金融资产或承担了金融负债,在转移日按照公允价值确认该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3)《套期保值》第二条规定:企业为规避外汇风险、利率风险、商品价格风险、股票价格风险、信用风险等,指定一项或一项以上套期工具,使套期工具的公允价值或现金流量变动,预期抵消被套期项目全部或部分公允价值或现金流量变动。因此,套期保值的会计计量是以公允价值为基础的。(4)《金融工具披露和列报》要求企业在按照《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计量基础上,对金融资产或者负债的进行披露和列报,计入当期损益的公允价值变动额在利润表中进行列示,不计入当期损益而计人权益项目的以及相应金融资产或负责的公允价值变动列示于资产负债表中相关资产和负债及所有者权益项目,同时披露公允价值确定所使用的方法,且披露方式应当有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比较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和账面价值,除非是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相差很小的短期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或者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的权益工具投资,以及与该权益工具挂钩并须通过交付该权益工具结算的衍生工具。对于采用估计技术和相同或类似金融工具的公开交易价格计量的,应当披露相关信息,帮助报表使用者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报表信息,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四项具体准则为满足会计信息披露的要求而制定具有前瞻性,同时也考虑了我国的现实情况,报表使用者能够从报表所披露的信息中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和所面临的风险。

(二)现行报表披露方式和内容的不足 公允价值计量对财务报表内容和格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对于公允价值计量信息的处理也并不近乎如意,通过报表项目列示,仅仅观察到报告日时点和报告期间的公允价值数额,对于影响公允价值数额的经济环境因素却不能够充分地展示给投资者。也就是说,当前财务报表披露了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一系列相关信息,但是我们可以看出,有关资产价值的披露仅仅是局限于―个时点对金融资产和负债公允价值的计量,仅在某个时点来反映该金融资产和负债的计量,在财务报表中用该时点的数额反映此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变动情况,投资者仅仅依靠某个时点的资产数额来进行未来预测和决策显然是不可靠的。然而,报表的披露不仅应该能够反映某个时点资产的价值,还应当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投资者通过报表获取的信息具有可靠性,这里的信息可靠性指的是,通过报表的数据,投资者能够最大程度上理解市场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及市场的有效性,来确定报表所报告的信息可靠程度。做出理性的投资决策。那么公允价值信息应当在财务报表的什么位置进行恰当地表述以及如何进行表述?FASB的公认为其7份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中质量最高的第1号概念公告“企业财务报告的目标”中这样表述“虽然财务报告与财务报表具有基本相同的目标(have essentially the sameobjectives),某些有用的信息由财务报表来提供较好(some useful information is better provided by finan cials),而某些有用的信息通过财务报告而不是财务报表来提供较好,或者只能由财务报告提供(some is better prodded or call only be provided by means of finaneial reporting other than financial statement)”。这段话给我们现行报表中披露公允价值计量信息处理提供了方法和途径,按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及公允价值变动(未实现的利得和损失)均可在表外的其他财务报告中充分的披露(包括所用的估计假设,估计所用的变量来源以及其他应用文字说明的事项)而不受表内确认的许多约束和限制(葛家澍,2009)。

三、公允价值报表披露方式完善对策

(一)以公允价值变动额的区间为报表项目―区间变动额 取相同区间的公允价值变动额,市场相对有效的情况下,经济不确定因素对公允价值变动影响较小,则每个区间的公允价值变动额趋近,即绘制在曲线图中应该是趋于平稳变动的曲线。在当前的财务报告体系中,将公允价值变动额以区间为单位进行披露,具体的报告项目如(表1)所示。首先,假设披露时点是2009年12月31日,该企业为上市公司,要求提供季度、半年度、年度财务报告。其次,将上述各个时间的公允价值变动额用在曲线图中绘制。以上考察的是在等时间长度的区间下,公允价值变动额的情况,如果为了能够从财务报告信息中获取可靠程度更高的信息,也可以将区间在具体化至月度。市场是在相对有效地情况下,这四个区间的变动额出现大幅变动情况的概率是很小的,我们如果把这四个时点的数额用曲线图表示出来,按照推理呈现大幅度上升或者下降的概率是很低的,也就是说在市场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因素影响相对较小的时候,各个时点公允价值变动额趋近于一条平稳上下波动的曲线。若出现大幅度地变动,对应的区间公允价值变动额相对其他区间出现明显地上升或者下降,应该着重考虑该区间内经济的不确定性因素。通过区间变动额和曲线图,投资者可以了解到时点公允价值变动额以及区间公允价值变动额的幅度,进一步分析存在经济不确定性因素与否,以及对公允价值变动额的影响程度。

(二)绘制交易价格走势图―走势图方式 在每个报告期间,应当对金融资产和负债的价值变动有一个大致地理解,通过交易价格的走势图作辅助,分析异常值的影响作用,如果异常值出现在披露的时点(称之为异常时点),则表明对于该报告期的公允价值计量可靠程度不高(图1);如果交易价格的走势图突然在某一时点处(称之为转折时点)上升或者下降,呈现持续上升或者下降的走势

如(图2)、(图3),此时,应该思考当时交易价格所在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财务报告所披露的公允价值变动情况背后市场的有效性。用横轴表示报告期间,纵轴表示金融资产或者负债的交易价格。如(图1)、(图2)和(图3)中,由椭圆圈出的时点可以认为是异常时点(图1)和关键时点(图2)和(图3),在该时点处的交易价格发生了非常规变动。(图1)中,该时点的交易价格可能是受到当时经济环境或经济政策的影响,偏离正常值,这种影响是暂时的还是长远的,需要根据具体地经济环境进行预测。因此,如果正如(图1)所示,则该时点的披露可靠程度是难以确定的,投资者应该结合背后的经济环境正确理解报表披露的公允价值变动额,而不仅仅根据该点财务报表中关于公允价值计量的信息披露作出投资预测分析,此点所表述的公允价值信息可靠性较低,反映当时经济环境和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也是暂时的。假如是(图2)和(图3)的情况,转折时点显得尤为重要,促使其发生重大变化的因素,是投资者在理解报表披露内容应当考虑的,更重要的是在考虑当前情况同时,更要结合该点前期和后期的经济环境,宏观经济政策等背景,促使其发生重大变化的经济因素,以此才能够正确地理解公允价值信息所表述的内容。

公允价值的理解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公允价值变动;会计信息有用性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是新会计准则下一个全新项目,正确理解与运用“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进行账务处理,是会计实务工作者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目前研究此问题的文献不少。对会计准则关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处理提出种种质疑,但都没有从会计准则的立法理念上理解“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会计处理的实质。为此,本文就新准则对“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处理的有关规定进行解读,以期能对贯彻实施新准则有所帮助。

一、会计信息的有用性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账户的涵义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的新企业会计准则,在诸多方面都进行了重大变革,其中公允价值的运用是最为显著的方面。公允价值计量直接而客观地反映了企业资产价值的变动,保持“随行就市”,从而极大地保证了会计信息的有用性,使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更加相关、可靠。也体现了新企业会计准则立法理念,即财务报表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经营决策相关的会计信息,强调的是会计信息与经营决策的相关性。在这种观念下,按公允价值模式计量企业的资产更能说明企业的资产状况和经营情况。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运用使得经济业务的具体会计处理与原处理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对交易性金融资产、交易性金融负债及投资性房地产的会计处理新增“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核算公允价值变动对资产、负债带来的影响,从而及时体现该项投资的变动对企业损益的影响。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是用来核算企业交易性金融资产、交易性金融负债,以及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投资性房地产等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应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或损失。

以交易性金融资产为例,在资产负债表日,企业应按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高于账面余额的差额,借记“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科目,贷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如果公允价值低于其账面余额的差额,做相反的会计分录。出售交易性金融资产时,应按实际收到的金额,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按其账面余额,贷记“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公允价值变动”科目,按其差额,贷记或借记“投资收益”科目。同时,按“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科目的余额,将原计入该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转出,借记或贷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贷记或借记“投资收益”科目。期末,应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余额转入“本年利润”科目, 结转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无余额。

二、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的会计处理

下面根据新会计准则的规定,举例说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会计处理。

甲公司在2008年1月1日以每股10元从二级市场购入乙公司股票100万股,另外支付1万元的交易费用。甲公司将该投资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2008年6月30日,该股票的市价涨至15元/股,2008年12月31日该股票市价为14元/股,2009年1月15日甲公司将股票以每股18元予以全部出售。若不考虑其他因素,甲公司的会计处理为:

1.2008年1月1日,购进乙公司股票时: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10 000 000

投资收益10 000

贷:银行存款10 010 000

2.2008年6月30日,确认该股票的公允价值变动: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5 000 000

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5 000 000

同时, 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余额转入本年利润

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5 000 000

贷:本年利润 5 000 000

3.2008年12月31日,确认该股票的公允价值变动:

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1 000 000

贷: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1 000 000

同时,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余额转入本年利润

借:本年利润1 000 000

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1 000 000

4.2009年1月15日,出售该股票:

借:银行存款18 000 000

贷: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10 000 000

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4 000 000

投资收益 4 000 000

同时, 将原计入该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转出

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4 000 000

贷:投资收益 4 000 000

三、“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账户运用中的疑问与分析

上例中,甲公司2008年6月30日,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大于账面价值500万元,调增“交易性金融资产”账面值500万元,并增加“公允价值变动损益”500万元;2008年12月31日,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小于账面价值100万元,调减“交易性金融资产”账面值100万元,并减少“公允价值变动损益”100万元;2009年1月15日,出售该交易性金融资产时,将原计入该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净变动400万元转出,借记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400万元,贷记“投资收益”400万元。然而,一些文献的作者对以上交易性金融资产会计处理提出以下疑问:

一是资产负债表日,因公允价值变动而发生的损益是一笔持有损益,将未实现的损益计入本年利润,会虚增或虚减企业利润,同时,这种处理方法也给企业人为的调整账面利润提供可乘之机(黄志红《新准则下“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相关处理》,财会研究2008年第8期);

二是“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已转入 “本年利润”,在出售时,再将已转入“本年利润”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转出,计入“投资收益”,则重复计算了利润(叶继英《浅析“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会计处理》,财会研究,2008年第8期)。

针对以上疑问,这些文献的作者提出以下改进建议:

一是交易性金融资产出售时,因“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转入“本年利润”,“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已无余额,不需要转入“投资收益”,则会计处理为:

借:银行存款 18 000 000

贷: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10 000 000

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4 000 000

投资收益4 000 000

二是“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账户余额应于处置该项投资时结转,在投资持有期间,由于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利得与损失通过“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账户自行调节。上例投资公允价值变动数额若于处置时结转,其会计处理为:

借:银行存款18 000 000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4 000 000

贷: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10 000 000

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4 000 000

投资收益8 000 000

笔者认为,作者以上建议也存在以下认识上的误区:第一,作者没有准确掌握按照新会计准则规定交易性金融资产要按公允价值计量;第二,作者没有理解账户要反映交易或事项的经济性质与实质。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 22 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第32条规定,企业应当按照公允价值对金融资产进行后续计量。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对“交易性金融资产”科目解释,出售交易性金融资产时,应将原计入该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转出。甲公司将持有乙公司的股票出售后,为了真实完整地体现所持有乙公司股票给企业带来的损益,将原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金额转入“投资收益”科目。这里的原计入该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是指从购买到出售为止整个持有期间公允价值变动的净额,即 “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科目的余额,而非“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账户余额。其目的是向报表使用者提供企业持有的交易性金融资产信息,因为公允价值变动而发生的损益是一笔持有损益,只有在出售时才变为实现损益。准则正是处于这样的考虑,出售时需要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转出,计入“投资收益”,以便核算实现损益。上述建议,在交易性金融资产出售时不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转入“投资收益”,会使“投资收益”少计400万元,不能反映甲公司出售持有乙公司股票给企业带来的真实收益。

至于资产负债表日,因公允价值变动而发生的损益是一笔持有损益,将未实现的损益计入本年利润,会虚增或虚减企业利润,给企业人为的调整账面利润提供可乘之机,也是站不住脚的。根据新会计准则规定,利润表既反映已实现的收益,也反映未实现的利得和损失。在利润表中,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是作为当期损益计入营业利润的,也就是说,持有损益与实现的损益都是利润的组成部分。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对于采用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的交易性金融资产,资产负债表日的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并列示于利润表中。这种处理原则在实质上体现为从资产和负债的角度来度量收益,通过期初和期末的资产和负债的增减变动来确定收益,贯彻了资产负债表观的理念。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转为投资收益的处理,其目的是向报表信息的使用者提供企业持有的交易性金融资产。由于公允价值变动而发生的损益是一笔持有损益,在出售时已变为实现损益的信息。资产负债表观实际上是一种更为注重交易和事项实质的方法,侧重反映的是交易或者事项的整个变化过程,而非利润表观只是简单反映交易或者事项的结果。例如,公司为了短期获利购入股票40万元,认定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期末该批股票的公允价值为45万元,站在该时点看,企业持有的股票发生公允价值变动5万元,如果不考虑相关的税费,公司实质上获利5万元,列示于利润表“公允价值变动收益”项目;假定该时点公司以45万元的价格售出,不考虑相关的税费,公司实质上也是获利5万元,列示于利润表“投资收益”项目中。由此可见,资产负债表日,公司无论是持有该股票还是出售该股票,企业均获利5万元,只不过持有股票的损益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反映的是企业未真正实现但应计入利润表的持产损益,而“投资收益”反映的是企业已经真正实现的损益,如同传统意义上的“落袋为安”的概念。利润表分设两个项目单独反映,更能把握经济交易的实质,会计信息使用者更能把握企业的经营状况。同时也减少了企业人为的调整账面利润的机会。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转入“投资收益”,一方面增加投资收益,另一方面也减少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从总额上并未影响利润。期末若不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转入“本年利润”科目,则违背了对损益类科目处理的惯常做法。

综上所述,新企业会计准则引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部分交易或者事项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强化了为投资者和社会公众提供决策有用会计信息的理念,体现了我国会计收益的计量由利润表观向资产负债表观转变,实现了与国际惯例的趋同。因此,只有正确理解企业会计准则变化的精神实质,才能更好地贯彻执行新企业会计准则,使会计准则能够真正发挥其效力。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2006》.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11): 1 .

[2] 企业会计准则.中国财政部.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2).

[3] 黄志红.新准则下“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相关处理.财会研究,20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