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信息资源管理原则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岗位责任理论;人力资源;人力资源管理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力资源已逐渐超过物质资源、金融资源,成为企业的核心资源。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已成为业界共识,人的因素也相应的越来越成为企业实现自己战略目标的关键因素。因此,人力资源管理的好与坏,将决定着企业未来的命运,它已成为企业管理的核心。
人力资源更加强调将员工作为一种具有潜能的资源,强调对企业中人员的激励与发展;同时,人力资源管理也不只是将对人员的管理作为企业管理中的一个单一的职能,而是重视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对整个企业运营活动的支持和配合作用。随着我国劳动力市场越来越完善,员工越来越重视自己的工作生活质量,企业人力资源也变得非常重要。
而农村信用社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地位和作用十分重要。但农村信用社目前的人力资源管理,存在很大的误区和不足。现将农村信用社在人力资源改革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应如何加强人力资源改革提出自己的意见,以期为信用社的良好发展做点什么,不辱自己是一名信合人。
一、岗位责任理论及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效能
1.岗位责任理论
所谓的岗位责任指的是各个岗位根据自身不同的工作特点以及业务性质,进行明确自身的权限与责任,同时建立起一定的工作标准对其进行监督与考核。在办公室明确岗位责任,可以使其工作变得更加制度化与科学化。
2.岗位责任理论的应用
为使管理效能得到提高,整体提升公共性质的服务于行政的效率性,应对岗位责任进行明确与健全,将工作程序与行为形成规范,因此需要制定岗位责任制度。岗位责任制度的建立需要遵循以下原则:岗位设定要合理、职责要与之相称;要具有分明、一直的责任分工;对岗位责任能够明确要求、清楚任务;所设立的岗位责任制度考核起来要方便。岗位责任制度在应用的过程中,要明确规定各个岗位对所担负责任的完成标准及其应负的责任与拥有的权限;结合工作责任共同作用,通过两者的结合落实岗位责任制度;公开公正的接受监督,自觉履行岗位责任制度,接受考核。
3.岗位责任理论对陕西信合人力资源管理的效能
首先,对于陕西信合的人力资源管理来说,根据工作人员的专业与特长不同来进行不同岗位的人员分配。因为各人不同的自身素质差异,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时会根据不同的工作需求来设定岗位,进行人员的调整。
其次,岗位责任制度明确了各个岗位的责任与权力,每一项工作都会责任到人,陕西信合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时能够有所依据。
最后,岗位责任的明确,提升了考核机制的效率,实施奖惩制度,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也能够强化人力资源管理的效能。
二、陕西信合社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1.个人发展空间有限
个人的发展前景是吸引人才的重要手段。目前农村信用社员工队伍整体素质不高,这是不争的事实。造成这个事实的原因,除农村信用社的地位有别于商业银行,大部分农村信用社工作和生活环境不及商业银行外,个人发展空间狭小是难以吸引人才另一重要因素。一般基层农村信用社都在三、四人左右,发挥你自己的聪明才智,有工作能力也就做个主任。如果幸运、有才气、被领导发现选拔到县联社,已当是凤毛麟角的事,这还要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从业务员到信用社主任到管理机关,再到联社领导层,个人发展空间通道何其狭小。
2.激励机制不完善
在酬薪制度方面,农村信用社没有完全建立直接与收益挂钩的酬薪制度,针对专业技术人员的等级评定、升迁标准职责不清晰、奖罚不分明。现行农村信用社的薪酬制度(员工岗位结构工资制度)在某程度上改变了薪酬论资排辈的状况,但它已再现局限性,新的“大锅饭”和平均主义再次出现。一是该制度是以管理形式设置岗位工资系数,没有兼顾到技术性岗位的工资系数。二是工作量对员工薪酬的影响较小,在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员工在的两个同级信用社,一员工业务量是另一个员工的两倍,其所得薪酬相同,这显然不合理。在选拔用人制度方面。现有人力资源配置方式不合理,效率低下。一是农村信用社劳动用工非社会性,非透明性,员工队伍裙带关系,近亲繁殖没有得到根本改善,整体素质难以迅速提高。二是选拔任用干部没有严格的选拔任用程序,全凭领导的一句话,有才干的员工找不到发挥的机会。三是员工进出关口不畅。目前,真正对人才需求了解的信用社没有进人权,急需的人才进不来,分配来的人员并非急需,人才需求与实际脱节。四是农村信用社人员总量相对不足,员工缺乏竞争压力。近年,部分农村信用社人员总量不足,员工队伍相对稳定,竞争上岗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对素质差、业绩差及平庸的员工让他下岗,基本制度难以执行,只有留着,他知道你离不开他。他也就没有危机感了。这就形成一对新矛盾。一方面,管理、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缺乏,急需的人才又难以进得来。另一方面,结构老化,无法适应发展的员工又分流不出去。人力资源的结构矛盾突出。如何确保人才招得来、留得住,是决策者需要深思的问题。
关键词: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策略
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的关键在于对信息资源的挖掘、整理、总结和应用。当下互联网技术已经渗透到生活工作的各个领域,这极大扩展了信息资源管理的范围,信息资源的保存和传递也与以前大不相同。这极大节省了使用者享受信息服务的时间,也为用户带来了更多的便利。然而目前高等院校的图书馆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能忽视的问题,包括不同数据库检索方式不一、不同系统对于使用者的身份检验有着不同的途径以及馆与馆之间的数据库内容有重复现象,这给用户在利用资源时带来不小的麻烦,所以推动信息资源管理改进升级便成了重中之重。
一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
从管理的内容来看,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上只涉及信息自身的内容;广义的内容即包括信息本身,也包括和它有着密切联系的人员、设备、系统和网络,甚至还能够延伸到信息资源的设计和调控。
二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的特征
信息资源管理这一概念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又马钱德和霍顿等人提出来的,在随后的几十年里这一议题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者参与进来。要想实现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的优化管理,必须深入了解信息资源具备什么样的特征。
(一)稀缺性
当下的社会早已进入信息多样化的时代,信息资源可谓是数不胜数。然而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由于他们在认识、搜寻和使用这三个层面上都有缺失,所以信息资源其实并不充足。人们对于未知的领域有着非常强烈的求知欲,单靠现存的信息资源还远远不够,时间上的滞后性和不可避免的交易费用导致了提供信息的一方无法供给足够的信息。再加上供给方在信息的处理上存在缺陷,所以信息资源并不能得到合理的利用。因为信息也要经历以上的三个阶段才能生产出来,所以信息资源的稀缺性不仅体现在科研者探索未知领域上,还体现在图书馆等信息资源存储方的传输中和信息咨询方搜寻、组织和完善信息的过程中。
(二)体验性消费和准公共物品性
体验性消费和准公共物品的特征是以消费作为探究切入点的。消费者先体验产品,再判断它对自己是否具有价值,这就是体验性消费。因为体验性消费先天存在的缺陷会使消费者更倾向于消费而不去购买,图书租借业务和电子资料馆就是在人们这种心理的驱使下产生的。处于纯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之间的产品就是准公共物品,消费者在对其消费的过程中又没有妨碍其他消费者的消费,医疗和教育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文献等信息资料在传递分享的过程中并没有发生损耗,所以它不具有竞争性——任何人在使用信息资源都不会影响其他人的使用。
三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的策略
(一)管理原则和模式
图书馆内的电子图书、期刊和数据库可谓是浩如烟海,而且它们都处于不同的检索平台,使用者在对这些资源进行查找时必须在多个平台之间跳跃,不能在一个平成所有的检索工作,这就给不了解系统的用户带来了极大的不便,给他们的正常学习带来额麻烦。从本质来说,信息资源的数目和使用者承受的负担是成正比的,倘若信息资源一直处于杂乱无章的状态,使用者肯定不能合理有效地利用信息,这完全不符合“把用户放在第一位”的服务原则,不利于他们的学习和工作。由此整合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便成了当务之急。整合后信息资源的开放对象应该是所有的使用者,在管理上要把用户的体验放在首要位置,以用户的需求与图书馆建设为基础有秩序、有条理的开展工作;要将信息服务整体战略贯穿于资源整合的始终,不忽视过程中的每个步骤,由此实现总体的价值增值;整理信息时要将实现资源增殖作为突破口,将实现总体利益的最大化作为重中之重。其次,信息资源整合的相关工作者不能带有私心,要秉持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参与工作,这样才能保证得到的信息是真实客观的。当然,数字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应该面向广大群众,多多和读者进行互动,这就要求信息资源的整合必须提出各种不良信息,将最具含金量的信息呈现在用户面前。这在整合网络资源上体现的尤为明显,因为网络信息在短时间内就能得到更新,所以管理人员应该及时大范围地进行搜索,将含金量更高的信息挑选出来,不间断地进行跟踪,推陈出新,让使用者获取最有价值的消息。我国当前高等院校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的模式主要包括OPAC、资源导航、跨库检索和以超级链接为依据的信息资源管理。OPAC存在最大的问题是,对于很大一部分的中文数据库它在开放链接标准上存在很大的波动性,链接地址的稳定性非常不好,当数据源的数据更新换代或地址稍微变化时该链接就无法使用了,给用户带来了极大的麻烦。而使用机读目录的形式对资源进行整合时会浪费大量的时间,也会产生较高的使用费用。以跨库检索为依据的信息资源管理尽管能够实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数据库同时开展工作,然而不同数据库的搜索引擎却并不兼容,只有在各个信息系统的“共性模式”的作用下才能顺利进行,所以原有的独特模式便毫无用武之地;以导航作为设计基础的信息资源管理因为提供的内容较为单一,因此没能成为信息资源整合的高级阶段。
(二)管理技术分析
(1)信息检索智能化技术多语种自动识别技术、文献自动标引技术和信息智能导航技术都属于信息检索智能化技术。近几年多语种识别技术发展迅速,这得益于语料库方法得到了合理的应用,然而中国的词汇博大精深,含义丰富,设备还不能将某些生僻的含义翻译出来,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信息智能导航系统应用了信息资源技术的设计原理,能够以一种嵌入功能模块的形式在信息搜寻中发挥导航的作用,能够对知识和状态做出科学分析、传输知识以及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在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文献自动标引技术现在已经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种全文检索词检索可以通过多个渠道作为索引的入口,包括公告日、公告号、申请日、申请号、所属类别分类号、关键词等等,这大大节省了使用者搜索信息的时间。(2)通用互联协议OpenURL、Z39.50和ZING协议是当下最为流行的通用互联协议。现在OpenURL协议已经从静态演变为动态,这极大提高了它的开放性,尽管它的设计原理是URL,但OpenURL在功能上较URL有了不小的改进。Z39.50作为一种网络通讯协议是在C/S的基础上进行设计的,由于服务器和客户端能够不依附其它原件单独工作,所以给予用户的接口使用范围很广,它也是联结多个系统和平台的一座桥梁。ZING是Z39.50的改良升级版,它对检索语言、面向对象的实现模型以及简单的Web查询进行了重新定义。和Z39.50相比,ZING的应用范围更广,而且它也弥补了Z39.50的很多缺陷,对其功能进行了改良和升级,ZING也获得了越来越多系统的支持。(3)WEB信息资源管理技术目录服务技术、扩展标识语言XML技术和资源描述框架PDF都属于WEB信息资源管理技术。目录服务表述作为一项存储结构,它体现出的层次是多样化的,它能对不同资源间的关系加以整合,同时还能及时更新信息。网络资源的位置出现变化时,它可以对对应的目录项进行移动完成位置的变更;当出现新的网络资源时,可以加入与之对应的数据对象实现资源的更新。除了以上功能,目录服务还存在一个潜在功能对网络资源进行监管,即把网络的真实状况一一对应于目录的具体内容,这样就能实现对资源的有效管理。XML标准是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的,它能够促进多个平台之间的信息交流,起到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因此可以将信息完整准确地表述出来。因为它的语法功能在设计上坚持了精准性的原则,所以应用程序的负担较小,也简化了智能工具开发繁琐的程序。PDF应用XML数据不是单一零散的,而是经过整合处理的,所以搜索引擎在数据的处理上可以做到零失误,大大提高了搜索的精准度。
(三)管理策略分析
从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整体特征和当前的发展状况的角度分析,对于加强数字信息资源管理的问题,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第一是建立异构数据库统一检索平台。此平台的检索模式分为初级和高级,高级检索可供选择的条件更多,最多可达三个。能够充当检索入口的内容很多,包括署名作者、文章名称、关键字/词、来源等,而检索的结果会依照时间顺序和相关性依次向下排列。当将需要检索的内容输入进去后,所有的数据库会将反馈结果呈现出来,统一的界面会将查找到的条目个数显示出来,某些因为服务器忙碌查找不到的资源还能进行二次搜索。统一检索平台将多种不同的搜索系统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整体,大大提高了资源查找的效率,也有利于资源的共享。第二是建立信息资源导航系统,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二次加工数据库。高等院校的数字图书馆对于综合性和专业型的数据库有着不同的处理,前者以学科属性为依据被列入与之对应的学科目录,构建了树形的信息资源结构,使用者在导航系统的帮助下能够自由搜索自己需要的信息;而后者并没有做出具体的细分,只是被直接列入一级学科中。所以前者比后者更容易受到使用者的青睐,最关键的是在查阅数据库资料时不需要验证自己的身份信息,提高了查阅期刊的效率。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下高校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的发展状况虽然呈现良好的态势,但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为了弥补当前的缺陷,需要大力推动信息资源管理技术的改进和升级,将来源各异、系统各异的数据库和图书馆管理系统联结成一个整体,加强资源的整合和利用;保障信息资源管理的安全,组织外部不法分子的恶意攻击,同时也要加强内部的保密措施,防止信息卸扣,必要时对其实行彻底隔离;遵循科学性和规范性的原则,推动信息资源管理模式的一体化和综合化进程。
参考文献
[1]金咏梅.试论数字图书馆的信息资源管理策略[J].图书情报知识,2013(6):33-35.
[2]楼靖华.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策略分析[J].图书馆论坛,2017,27(5):83-85.
[3]殷翠芬.高校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图书馆学研究,2018(3):74-75.
[4]田国良.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宏观管理问题[J].情报资料工作,2016(1):77-80.
[5]白淑琴.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研究[J].图书馆建设,2012(5):93-95.
[6]胡太元.基于网格的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4(13):124-125.
关键词:公共信息;信息管理;管理机制
中图分类号:G2031 文献标识码:A随着网络、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我们进入了充满了信息和知识的信息经济时代,信息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生产的一种重要资源。公共信息资源是最庞大、复杂、人们利用最多的信息资源。对公共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对优化社会信息资源,改善人们的信息环境,方便人们的信息利用有着重要的作用。
1. 公共信息资源及其管理
1.1 公共信息资源概念
对于公共信息资源这一概念,目前国内外并没有形成共识,只是出现了一些有影响的定义。如美国《田纳西州公共信息法案》指出,公共信息是在法律或法令以及与官方事务相联系下所收集、组织和保管的信息,包括政府部门产生的信息或为政府部门所生产以及政府部门所拥有的信息或有权获取的信息。在联合国《发展和促进公共领域信息的政策指导草案》中定义:“公共信息资源是指不受知识产权和其他法定制度限制使用以及公众能够有效利用而无须授权也不受制约的各种数据来源、类型及信息。”在国内,一些学者从公共信息资源的覆盖范围上对其进行了分析,认为公共信息资源不但指政府信息资源,还包括第三部门(非营利机构)等社会组织及个人以公开的方式所的组织信息(如企业宣传册)、个人信息(如博客)等。夏义堃则强调了其公共性,认为公共信息是一种特定的实用型信息类型,它是指所有发生并应用于社会的公共领域,由公共事务管理机构依法进行管理,具有公共物品特性,并能为全体社会公众共同拥有和利用的信息。
1.2公共信息资源的分类
按照公共产品的两个基本特征可以把公共信息资源分为纯公共信息资源和准公共信息资源。纯公共信息资源是指完全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这两个特征的信息资源,例如气象信息、地理信息、公共知识等。这类信息是属于全社会所有公民的。准公共信息资源是指只具备上述两个特征中的一个,另一个不完全具备;或两个都不完全具备的信息资源。准公共信息资源的非排他性不完全主要表现在可以通过收费的手段排除一部分人消费该信息的可能。
按照产生公共信息资源的机构来划分可以把公共信息资源分为:
(1)政府产生和拥有的公共信息资源,这一部分信息资源在公共信息资源占有的比重最大,因此人们常常将公共信息资源与政府信息资源混为一谈;
(2)公益事业单位产生和拥有的公共信息资源;
(3)其他组织产生和拥有的公共信息资源[3];
(4)个人公开发表的弱知识产权保护的信息,例如(个人博客)。
按照内容种类,公共信息资源可分为国家政策法规、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包括国内和国外)、经济基础设施(基础科学研究、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交通系统)、公共服务信息,也包括技术资源、专利信息和招商信息、企业数据等。
按照地域分布可以把公共信息资源分为:(1)全国性公共信息资源;(2)区域性公共信息资源。
1.3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概念和内涵
管理是指为了达到某一共同目标在组织内进行的有意识、有组织的指挥、协调和创新活动,管理具有组织、计划、决策、领导、控制等职能。斯蒂芬·P·罗宾斯和玛丽·库尔塔对管理下的定义是:“管理这一术语指的是和其他人一起并且通过其他人来切实有效完成活动的过程。”这一定义把管理视作过程,它既强调了人的因素,又强调了管理的双重目标,既要完成活动,又要讲究效率。即以最低的投入换取最大的产出。
如何给公共信息资源管理进行概念上的界定?夏义堃指出“公共”是构成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最本质的概念。也就是说公共性是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基本特征,这其中包括管理内容的公共性、管理主体的公共性和管理客体的公共性。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多元社会行为主体及其网络化组织结构,为了最大限度地促进信息资源的全社会共享和信息资源效用价值的实现,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综合运用各种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技术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在公共参与下实现对公共信息资源的多元管理。[5]因此本文把研究的重点放在"管理"上,从管理的机制和功能出发对我国的公共信息资源进行分析,实现公共信息资源的优化整合,便于公众对信息的利用,合理分配投入和产出,实现公众的公共利益。
2. 目前我国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公共信息管理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对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目前我国还没有将公共信息资源上升到关键的资源和战略性资源的高度。(2)政策与法律保障不利。我国目前还没有一个专门负责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机构,也尚未出台一部全国性的公共信息管理法规或条例,已通过的相关法规太笼统、抽象。(3)政府信息公开困难重重。目前,我国政府信息全部归国家所有,不公开是原则,公开是例外,很多掌握在相关部门手中的信息,公众无法通过正常的途径获得。加上由于技术等方面的原因,政府信息公开难以为普通公众所熟悉,信息成为一些行政机关,甚至是权力拥有者个人谋取私利的工具,造成信息垄断。信息的不公开造成了信息资源的极大浪费,还产生了资源配置失调、经济活动成本增加、腐败滋生等一系列社会问题[6]。(4)政府上网工程普及后不够深入。"政府上网工程"和信息港项目提供的信息量小、陈旧,远不能满足公众对公共信息的需求,普遍存在有硬件无软件、有形式无内容的局面。此外,缺乏统一规划和有效的实施步骤,信息化基础条件比较落后,缺乏公共信息管理人才也影响了公共信息管理的顺利发展。(5)公共信息服务存在着短期行为严重、效率低;浪费严重、个性化服务空白、资源动员能力薄弱;发展不均衡、创新乏力;衙门作风严重、公共信息供给规模不当;过剩与短缺并存、公共信息服务质量低;深度开发欠缺等问题。(6)管理体制条块分割,部门设置交叉重复。我国公共信息资源管理部门设置主要包括图书馆、科技情报所档案馆和政府信息资源管理中心,各有自己的上级主管部门,分别为各级文化部门、科技部门、档案管理部门以及政府信息化领导小组。同时图书馆又分为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科学院图书馆3个系统,这样使信息资源管理在体制上出现了严重的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状态。各有侧重,功能交叉,势必影响国家信息资源管理政策的有效实施,难以协调统一工作。(7)缺乏统一的协调机构和公共信息资源共享机制目前我国公共信息资源协调职权主要掌握在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地方各级政府信息化领导小组手中,而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体制又存在多头管理,这就难以真正发挥信息化领导小组的职能作用国家公共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需要建立一个具有强有力的协调能力和管理职权的管理部门,同时要真正实现公共信息资源的全国范围内的合理流动、合理使用、良性发展,就必须建立健全各级公共信息共享机制。
3. 我国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机制初探
根据系统论的观点,机制是指系统内各子系统、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形式及其运动原理和内在的、本质的工作方式。在本文中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机制是指对我国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内的各个部门、机构进行协调和组织,使之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实现对公共信息资源的优化整合、对之进行有效管理,为公众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尽量充分的满足公众的信息需求,使公共信息资源发挥它该有的效用。
3.1 我国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机制中的角色定位
在管理学中,管理组织有明确的职能划分,只有分工和职能划分明确,才能实现管理的目标,使整个机构得以有效的运作。在这其中,有两个角色对管理的有效实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领导者。领导者是指在组织中担任某种职务、拥有某种权力的机构。在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机制中,领导者就是指对公共信息资源具有宏观上的规划、整合、处理等权力和功能同时也具有约束公共信息资源使用者权限的机构和个人。由于公共信息资源的公共性,所以毫无疑问政府在这个管理机制中应当承担最高领导者的责任。政府负责对公共信息资源的宏观规划,制定相关的信息政策,推动信息共享和公开,同时制定相关法律制度以保证公众获取公共信息的权利。政府在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中的权力和职能主要有:(1)统筹规划。公共信息资源是整个社会活动的结果。公共信息资源内容具有广泛性和公共性,并且其用户具有公共性和多样性,这样使得公共信息资源的管理纳入了整个社会的范畴,政府作为最大的公共信息资源产生机构和最大的社会公共利益的代表,可以站在社会的高度来统筹规划公共信息资源,制定信息政策,完善信息公开和共享的法规制度,加强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网络建设,保证每个公民合理的公共信息需求。(2)整合信息资源,优化信息网络。当信息以一种混乱的秩序、错误的规则在流动时,就会形成信息熵,不但不能满足公众的信息需求,反而会使公众获取信息的难度增加,使公共信息资源的投入大于产出,那么这笔信息财富就得不到很好的利用。政府对公共信息资源的整合关系到公共信息资源能否有效利用的问题,所以一定要从全局的观点出发,对所有信息资源进行统一规划,确定其统一标准,使各信息资源之间能够有效交流,尽可能减少冗余或不一致的信息。
——管理者。管理者的一般定义是指指挥别人行动的人。许多管理学书籍中把管理者比喻成一位交响乐的指挥,具体而言,所谓管理者是指担任某一职务,具有相应的权力、责任,为实现预定目标,使组织活动有效进行的人员。管理者是管理活动的主体,在管理系统处于核心和主导的地位,管理的成效有无或大小,管理者起着重要作用。在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中,公共图书馆、档案局等公益单位以及政府信息部门充当着管理者的角色。但是缺乏统一的协调机构和公共信息资源共享机制。目前我国公共信息资源协调职权主要掌握在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地方各级政府信息化领导小组手中,而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体制又存在多头管理,这就难以真正发挥信息化领导小组的职能作用。国家公共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需要建立一个具有强有力的协调能力和管理职权的管理部门,同时要真正实现公共信息资源的全国范围内的合理流动、合理使用、良性发展,就必须建立健全各级公共信息共享机制。
——公众参与。建立公众参与式的管理模式兼顾效率与公平。传统意义上公共资源管理属于政府管理的范畴,这种以政府为中心的单一化的管理体制和模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的发展要求,又加之政府作为利益集团从本质上具有自利性,在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过程中已经产生了不少问题,甚至存在、损公济私的行为。由于局外人式的监督很难真正发挥效用,这需要公众和其他一些社会机构共同参与到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过程中,协同政府进行管理。
3.2建立一套适应多元化发展战略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评价体系
社会对公共信息资源的消费和使用取决于所提供的公共信息资源的数量、质量和服务水平。在传统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模式下,公共信息资源的控制权和使用权大都掌握在政府手中,政府是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唯一主体,缺少有效的动力机制和约束机制。在多元化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模式下,不同主体从事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能力和专业化水平通常存在很大差异,并且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是每个竞争主体的最终目标。"评价"是一种有效的监督机制。公共信息资源管理评价体系的建立一方面可以从资源建设水平、共享程度、综合利用程度、服务质量以及带来的社会效用等多个方面对每个竞争主体的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进行科学的评价,从而保证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有序进行;另一方面还可以为不同的社会组织和机构参与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提供一个公平的、开放的竞争平台,并可从宏观引导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合理化和科学化。
3.3构建公共信息共享机制
在我国构建完善的信息共享体系,应充分协调各类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机构的利益,以市场机制和经济补偿机制为信息共享的推动引擎,达到信息共享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
公共信息资源是重要的信息财富,但是信息只有成为有效的信息流才能为人所利用,起到它应有的作用,随着信息革命的深入、知识经济的发展,各国在资源配置上的竞争日益激烈。公共信息,作为一种国家战略资产,也日益成为各国政府管理的优先目标。完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机制,明确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中的各项职能分配,才能使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实现其目的。
参考文献
[1]戴艳青,龙朝阳.公共图书馆参与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理性思考[J].图书馆论坛,2009,29(2):58-60.
[2]蒋永福.论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概念、配置效率、政府规制[J].图书情报知识,2006(3):11-15.
[3]杨秀丹,白献阳.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研究[J].图书馆论坛,2005,25(6):211-213.
[4]夏义堃.公共信息资源属性、分类及管理结构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07,51(5):59-62.
[5]夏义堃.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多元化视角[J].图书情报知识,2005(2):20-24
[6]何其宝,范培珍.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多元化策略研究[J].皖西学院学报.2007,23(2):38-41.
[7]莫力科,王沛民.公共信息转变为国家战略资产的途径[J].科学学研究,2004,22(3):263-265.
[8]牛红亮.关于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探讨[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7,30(2):164-167..
1.1概念厘定
信息资源管理是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起源并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认可及发展的一门学科,它是在以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下诞生的一种新型信息管理理论。“信息资源管理”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信息资源管理是指对信息本身进行管理,广义的信息资源管理是指对信息及与信息相关的资源和信息系统进行管理。高校开设的信息资源管理专业通过信息分析、信息检索、信息服务、信息描述、信息构建、信息安全等课程的设置,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管理科学、经济科学等理论和系统工程方法,并灵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掌握信息资源管理的基础理论与方法,把握信息资源管理的内涵与外延,并能在实践中运用相关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图书馆学是研究图书馆的起源、发展、组织管理以及图书馆工作规律的科学,其目的是总结图书馆工作和图书馆事业的实践经验,建立科学的关于图书馆学的理论体系,以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提高图书馆在人类社会进步中的地位和作用。高校开设的图书馆学专业通过文献学概论、电子文献检索、现代图书馆学、数字图书馆、JAVA 程序设计、新型程序设计方法、图书馆业务实践、信息系统技术与管理、信息咨询与信息服务、分布式数据库、数据库与知识库、高级软件工程、高级数据库理论、高级计算机网络、图形学与可视化、现代信息检索等课程的设置,旨在有针对性的培养图书馆方面的专业人才,挖掘图书馆作为文献储存库的价值,进行更有深度的情报交流与知识交流。
档案学是探索档案、档案工作和档案事业的发展规律,研究档案信息资源的管理与开发的理论、原则与方法的学科。它的应用有助于提高档案管理和档案事业管理的科学水平,更有效地开发和利用档案信息资源,最终达到为人类社会进步服务的目的。高校开设的档案学专业通过档案学概论、档案管理学、中国档案史、档案保护技术学、档案网站建设、科技档案管理、档案法规学、档案文献检索、专门档案管理学、档案文献编纂学、档案计算机管理、外国档案管理等课程的设置,旨在培养档案专业人才,希望学生借鉴国外档案管理优势与经验,结合国内档案发展现状,运用专业技能管理档案文献,加强档案工作理论和实践研究,为建设档案室、档案馆等文化事业机构做出贡献。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是集信息技术与管理科学于一体、实践性和创新性很强的交叉学科。其研究重点是计算机软件的维护管理与信息系统的规划、分析、设计、开发、实施、管理和评价,但在学科发展过程中也开始逐渐强调面向信息分析与决策的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设计,同时也注重与企业信息管理方面的研究相结合。高校开设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通过管理类专业课程,诸如西方经济学原理、管理学原理、市场营销概论、财务管理、基础会计学、统计学、运筹学、市场调查与预测等,以及计算机类专业课程,诸如数据库应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JAVA)、信息系统分析设计、JSP基础教程、数据结构、计算机硬件技术概论、计算机网络、管理应用软件开发等的设置,目的是让学生受到系统和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方法的基本训练,具备解决计算机技术问题的基本能力。
从以上分析可看出,信息资源管理、图书馆学、档案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有着自己的研究领域和研究重点,四大专业在高校中的开设也各具特色,培养学生不同方面的能力与素质,突出人才发展的专业性。
1.2概念辨析
信息资源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两者紧密又有区别。信息资源管理专业是从传统的图书馆学发展而来的,它偏重于对文献信息的研究,还涉及信息资源的相关法规政策等问题。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伴随信息化而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它偏重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从高校课程设置来看,两大专业有很多重合或者相似的科目。但不能因此认为信息资源管理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子学科,更不能将二者混为一谈。
2.国内部分高校信息资源管理、图书馆学、档案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对比
2.1北京大学
图书馆学硕士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图书馆学专业基础、能够掌握现代信息资源管理理论以及熟悉信息资源管理技术与方法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档案学本科意在培养拥有系统的档案学文化知识与基础知识,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能在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的档案部门或资料信息中心、办公厅(室),各级各类档案馆(局)、图书馆、情报机构、史志部门等从事档案管理与档案信息服务、行政管理、文献信息资源管理、办公自动化、文秘、编史修志等工作及档案学理论研究的应用型、复合型的档案学高级专门人才。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科是要培养具有比较宽厚的专业背景,掌握比较扎实的计算机实际操作与应用技能,掌握信息资源管理及分析的理论与方法,能够适应当代信息社会对信息资源管理的现实需求,从事计算机信息资源管理及计算机系统管理的实用型专门人才。
2.2中国人民大学
信息资源管理硕士意在培养信息技术基础扎实并具有良好管理基础的高级应用型信息资源管理人才,培养对象应具备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者能够独立承担实际管理工作的能力,较为熟练掌握信息资源管理及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知识、技能与方法,可以胜任国家机构、党政团体和各种企、事业单位信息资源管理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图书馆学硕士旨在培养能够在图书馆以及其他信息管理机构从事信息资源管理、开发及利用工作的高级管理人才。档案学本科重在培养从事档案管理及档案行政管理、档案资源开发及档案学教学与科研工作,以及能够胜任办公室科学管理及信息系统的系统规划、维护和技术开发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科是要培养可在国家机关、工商企业部门、金融机构及科研单位等从事信息管理、网络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设计与维护等方面的管理人才。
2.3武汉大学
信息资源管理本科旨在培养适应信息社会多元化需要、掌握信息基础技能,具有较好信息素养、可胜任各类政府机构、企业、事业单位、公共信息工作部门的信息咨询、信息处理、信息服务尤其是电子信息服务等部门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的高级专门人才。图书馆学本科重在培养具有系统的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知识,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管理科学知识,具备灵活地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检索、组织、描述、分析、评价和开发利用信息的能力,能够在各类图书馆、信息服务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的信息部门从事信息服务与管理工作的人才。档案学本科意在培养具有系统的档案学基础知识与政务信息管理方面的基本知识,具备良好的文化素质和修养,掌握熟练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能够在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各种信息机构从事档案管理、信息管理和信息服务的复合型、实用型高级人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科是要培养具有信息管理学基础、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掌握系统思想以及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够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高级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2.4南京大学
图书馆学本科重在培养拥有扎实理论基础、宽泛知识面、深厚文献功底、能够从事知识资源研究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档案学本科意在培养拥有扎实理论基础、宽泛知识面、较强的专业能力、能够从事档案和行政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科旨在培养拥有扎实理论基础、宽泛知识面、较强的技术能力、能够从事信息管理和信息技术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2.5苏州大学
信息资源管理本科旨在重点培养在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及其他社会机构从事信息组织、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管理与咨询服务等工作的高级复合型人才。图书馆学本科是要培养具备系统的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管理科学知识和计算机技术,具备熟练地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组织、检索、分析、评价和开发利用信息的能力,能从事图书馆学研究,并能担负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知识管理及其他信息管理和咨询工作的人才。档案学本科意在主要培养能适应现代信息社会和市场经济需要,能在党政机关、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各种信息机构从事档案信息化建设与管理、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档案专业教学与科研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人才,胜任信息化社会中各类社会组织的文秘、档案管理、行政事务管理、信息处理、信息安全与管理、电子政务网站建设与管理、数字档案馆建设的高级专门人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科重在培养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包括计算机硬件、软件与应用)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具有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进行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能从事计算机科学研究、软硬件开发、设计和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
综合上述介绍不难发现,几所高校的这几个专业都强调信息资源管理的能力培养,反映出四大专业在学科范畴上的交叉性。目前,信息资源管理专业在国内是新兴专业,很多高校都没有设置此本科专业。信息资源管理是对信息资源以及信息活动进行组织、规划、协调与控制的一门学科,它要求专业人才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科学基础,但更多是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应用,加强对信息的敏感度,及时准确、完整地获取信息。档案学专业和图书馆专业在部分高校的专业设置中并没有明显的界限,有些高校甚至将二者合并设为一个专业。档案学专业人才主要从事档案资源的管理,是一种“社会记忆”工作,而图书馆学专业人才主要研究图书馆事业及其构成要素。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作为一个相对而言对计算机科学技术要求比较高的专业,重在培养技术型人才。
3.信息资源管理、图书馆学、档案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相互渗透与交融
3.1创意档案
2001年,一个叫做“创意档案(Creative Archive)”的BBC姊妹创新开放了部分BBC大容量的档案文件――这个档案囊括了世界上最大的电视图书馆。公众可以按照他们的喜好免费享用这项内容,当然是非商业用途。
从此案例中可看出,档案文件包含了图书馆的内容,而这种对数字图书馆的内容进行整合必须依赖信息技术。同时,“创意档案”内容的处理与开放则是对信息资源的管理,公众对此种信息资源的享用是以用户的角色参与信息服务过程的体现。在这个案例中,我们清晰地看到四大专业的紧密联系。
3.2图书的数字化整合
像Google这样的公司,以及哈佛、牛津、斯坦福这样有影响力的机构的图书馆馆员,他们几千本几千本地迅速扫描这些书并将其数字化。与各种各样的传媒一起,这些电子书会被整合在一起进入知识与文明的图书馆。当这个全新而真实的亚历山大图书馆成熟了,它将为合作、学习、创新提供一个共享平台,将使现在的因特网看起来像个二手书店。
从此案例可总结出,这样的亚历山大图书馆其实就是一个数字图书馆,将图书数字化然后提供共享平台的过程实则体现了对信息资源管理方式的改变,具体而言就是图书馆馆员对馆藏纸质信息资源的管理的创新。而这样一个过程无疑需要计算机技术的支持。而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很容易想象档案纸质资料也可以相类似地被进行数字化整合。
3.3图书馆学、档案学、信息资源管理的渊源联系与区别
无论是从学科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上的交叉重复性来看,还是从历史渊源、现实发展状况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的共性来看,图书馆学与档案学、信息资源管理都有着同族的关系。
图书馆学、档案学以及信息资源管理的对象都是信息资源,档案文献和图书文献都是知识载体。我国早期的图书馆工作与档案工作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其理论研究都是围绕文献如图书和档案的生产、采集、评价、组织、存储、传输、检索和传播等过程,技术方法上都是围绕索引技术、集成技术、数据挖掘技术、文献缩微技术等核心技术开展的。信息资源管理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与图书馆学、档案学有着密切关系。图书馆学和档案学为信息资源管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很多必要条件,诸如大量的实践经验、理论原则与工作方法,它们在信息资源管理的很多领域进行了有价值的探索和总结,从而对信息资源管理形成学科体系架构产生了有利影响。图书馆学研究中广泛运用社会学、行为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研究读者阅读需求和阅读过程中的心理活动,有利于图书馆更有成效地开展读者服务工作,为读者提供个性化服务。这与信息资源管理中的用户研究有很大的相似之处,随着信息资源管理理论研究实现了以信息系统为中心到以信息用户为中心的转变,用户的角色力量在增强,信息管理越来越重视用户的指向性。
图书馆学、档案学与信息资源管理由于各自研究对象具有其特殊性,因而在管理制度、原则和技术方法上各具特色、彼此独立,学科性质和学科研究也有着显著的差异。
图书馆学一直以来都注重知识的传播、共享和利用,近年来,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更多的图书馆学工作者都将研究的视角集中到数字图书馆建设和高效信息检索、信息共享等领域。图书馆的服务对象是社会大众,其开放程度高,几乎所有的公民都可获得图书馆的资源。档案学最广泛的应用即是在档案室和档案馆内管理档案文献的实践。档案在一定时间内有着较强的机密性,因此,建立保密制度和开放制度是必要的。档案多数为原稿,档案室和档案馆都建立特殊的利用制度,规定档案文献一般不能外借出馆。档案的存毁也有相应的鉴定制度,不同的档案文献归属永久保存、定期保存和销毁三种形式。近年来,信息管理学派与信息系统学派互相融合,两个领域的研究内容交叉性越来越显著,文献互引现象也愈加明显,这种变化一方面说明信息技术、信息系统、信息管理都是密切相关的概念体系,都可以集中在信息资源管理这个母学科下,另一方面也说明随着这些基础学科的发展与完善,信息资源管理理论体系和研究架构也正趋于成熟。
4.信息资源管理、图书馆学、档案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发展趋势
4.1信息资源管理重要性将会越来越突出
信息资源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作为政府行政内容的重要部分,因此信息资源的有效管理成为企业和政府管理工作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甚至是改善企业管理和政府职能的核心。随着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在我国的开展,信息服务以及对信息活动要素的管理被给予越来越多的重视。尤其对于企业而言,信息资源在企业发展中有着战略意义,信息资源的有效管理有利于发挥信息的社会效益和潜在的增值功能,为实现企业信息化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发挥作用。
信息资源管理实践起源于美国政府的文书管理领域,随后又扩展到企业管理和图书情报领域,并形成记录管理、信息系统管理和信息管理三大学派。在理论发展过程中,随着跨学科研究的增强,三大学派逐渐走向融合。近年来,信息资源管理研究方向开始向战略管理和知识管理方向演进。知识管理的产生与发展对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的完善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它是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方法。知识管理主要包括知识运营即利用知识资产创造价值、知识资源管理以及知识共享机制的建立。在针对知识管理的研究过程中,IT部门和IT员工的激励和学习问题受到了研究者的特别关注,同时随着企业联盟合作的加强和跨地区项目的增加,供应链管理和虚拟团队管理也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此外,国内学者借鉴国外信息资源管理协会会议提出的相关研讨课题,开始加强对电子商务、电子学习、虚拟组织、语义网以及Web服务等方面的研究。这些无一不体现了信息资源管理内部多学科融合的趋势日益明显。
信息系统和信息技术是组织开展信息资源管理活动的基础。如何选择、实施、应用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哪些因素会影响最终的成功,如何将“人机”和谐化带来最大效益,这些都是信息资源管理的核心问题。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信息资源管理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学科的依赖。
4.2有效快捷地检索、利用数字图书馆资源将成为重点
利用图书馆获取知识和信息,已然成为人们生活的一种方式。当今社会中,图书馆分为纸质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而随着网络的普及,数字图书馆将成为图书馆的主角。因此,图书馆学专业将更充分深入地揭示有关收集、组织、检索和利用文献、信息和知识的规律,尤其是对数字化资源的处理与利用。
国内对于数字图书馆的研究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所进行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一是基础理论研究,包括数字图书馆的概念、特征、功能、作用等;二是相关技术研究,包括XML语言、元数据、数据挖掘、数据仓储、知识信息导航、数据异构封装等;三是建设研究,包括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的联合与衔接、对馆员素质的要求、数字图书馆新型服务以及所涉及的知识产权问题等。在纯技术和纯理论方面,国内都已经取得较大的进展,但如何将技术与理论相结合,继而运用到资源建设和用户服务中,是国内学者面临的难题。
数字图书馆最富有创造性和里程碑式意义的趋势即是创客空间将与数字图书馆相辅相成。创客空间是具有相同兴趣或爱好的人们将各种想法或创意转变为现实的场所,它是创新2.0模式的典型范例。创客空间顺应了时展要求,可以更好地促进数字资源的共享与利用,它将推动数字图书馆的发展甚至影响数字图书馆发生深刻变革。
4.3将更多的“社会记忆”数字化
档案是历史的原始记录,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大规模覆盖,档案学研究将更加侧重于如何将文献数字化,即将文献集成、整合到网络上并供人们查阅。电子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评价在档案管理中占据越来越重的分量,如何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档案文件管理已然成为相关学者的研究重点。企业档案也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如何划定企业档案的范畴,如何使企业档案上升到企业文化的高度并得到企业内部员工与社会的认可,成为研究中的主流问题。而企业档案又与知识管理密不可分,两者有着共同的动机和目标,即是实现企业的知识传播、共享与创新。在实践过程中,如何平衡档案资源的共享机制与其自身特殊的保密性之间的矛盾是档案学今后的研究重点。此外,档案研究必定会借鉴相关学科的高端先进技术如数据挖掘技术、3G网格等以促进自身的发展。
4.4复合型人才培养成为主流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网络的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形势的发展,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的将不再是纯粹的技术型人才,更需要信息化建设的复合型开发和管理人才,以便进行企业事业和部门的应用系统的开发、维护,进行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换言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将更多的致力于培养新型高端的管理人才、IT人才及其综合型的复合人才。
从国内外研究方法来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尤其重视技术手段和系统规范的数学模型。但西方研究者注重实证方法,而国内研究者主要依赖于理论研究方法。信息技术的管理会对信息系统的功能产生影响,而信息系统的功能发挥又对信息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标准,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双重的。信息系统的项目管理和安全管理将成为今后的研究重点,而其依赖的信息技术也势必会产生结构化开发方法、原型开发方法、面向对象开发方法、软系统开发方法之外的新的技术方法。
关键词:网络环境;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内容与模式;问题与对策
20世纪50年代起,国外已有学者敏锐地洞察到,以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为根本目的的信息活动必将成为人类一项主要社会活动,并对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理论基础、整合方法和技术进行了探索研究。
新世纪以来,信息技术条件下档案信息资源整合问题逐渐成为我国档案学界津津乐道的热点话题,各地也积极行动起来,整合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
1 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内容与模式
1.1 内容。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整合,是一项在“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档案事业管理体制下,以现代信息技术和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托,将相对分散的档案实体、档案信息及其相关技术、人员、设备等资源进行融合、类聚、重组,最终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结构合理、配置优化、功能完善、保障到位、社会共享等目标的系统工程。[1]涵盖了以下几方面内容:
1.1.1 档案实体及其管理的整合。实体档案信息资源是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最根本来源。然而,档案形成于不同的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它们都是独立的法人组织和立档单位,彼此在档案实体管理上并不构成权利义务关系。为此,必须对分散的档案实体实施全方位的采集、组织、加工、管理,从而把握档案信息资源的整体布局。而完成这一系列工作,又需要一个高效协调的管理机制。只有实现档案实体及其管理的有效性,才能保证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结果的“完整性”。
1.1.2 档案信息及其数据的整合。信息是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最基本元素,这些档案信息的初始状态表现为档案异构数据。如何整合分散数据、修复数据质量、减少数据延迟、理清数据归属、提供数据的可视性和透明度,都是必须考虑的。在整合过程中,务必突出档案信息及其数据之间的高度“联结性”,即档案信息必须彼此关联、互为凭证,从而实现整合后档案信息资源在内容上的“多维性”,因此,在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应坚持“有秩序、有效用、有价值”等基本原则,[2]使档案信息从混沌到有序、零乱到整齐,成为有规可循、效用持久的有机整体。
1.1.3 档案信息技术及其标准的整合。随着档案信息资源内容的日益海量化、形式更趋多样化、服务讲究现代化,网络和信息技术成为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关键性因素。可见,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整合非常强调“技术模式”的改变。在档案信息资源整合过程中,涉及信息数据组织、转换、存储、压缩技术,信息分类、检索技术,用户界面与系统集成技术等。[3]当然,档案信息资源整合仅仅拥有技术还不够,标准化才是有效整合档案信息资源的真正前提。没有统一的信息技术标准,系统间信息的互通互联就无从谈起。
1.1.4 档案信息系统及其运行的整合。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就是希图借助网络高效跨库、无缝连接的服务,在现有配置与管理状况下,建立统一的信息交换与共享平台。这是一个基于计算机网络环境并且实现了资源数字化、管理一体化、服务网络化的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在此系统中,各个实体信息机构在网络上结成“同盟”,彼此分工合作,共建共管。
1.1.5 档案信息人才及其服务的整合。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需要强有力的人才队伍保障。针对档案队伍技术人才紧缺的现状,除了完善人才引进体系,更要注意培育现有在岗人员。既可派员赴高校、科研院所学习深造,也可请专家、学者来单位进行现场指导。档案部门工作人员务必更新工作理念,树立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改善服务。
通过上述全方位的整合,必将带来非同一般的“协同共振”与“整体优化”,这种效果,是“非网络环境”档案信息资源整合所无法比拟的。
1.2 模式。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实体”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二是“虚拟”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整合主要采用“虚拟整合”模式。
档案“实体”整合模式,是相对独立的个体层面的整合。网络环境下“虚拟整合”模式,却是错综复杂的群体层面的整合,是一种强调逻辑关系、追求资源共享的“虚拟整合”模式。
“虚拟整合”模式,可实施“三步走”战略:
第一步,各档案馆采取虚拟机、主机托管、联通专线等技术方案,按照一定的“入网程序”,对馆藏信息资源实施整合。现今,已有大量档案馆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
第二步,在各馆档案信息资源整合与集成的基础上,加强区域文献信息机构协作,[4]实施档案信息资源的整体化组织与建设,形成“一站式”信息检索和利用格局。目前,部分省市已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但在信息内容整合的广度和面向用户构建信息呈现形式等方面,仍存在不尽如人意之处。
第三步,在“一站式”服务基础上,开展档案信息资源的深层次开发,重视知识挖掘,促进档案信息资源整合从形式组织、内容组织向知识组织转变。知识组织是信息资源管理的高级形式,“升级”之后,有利于更充分地展示档案的知识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