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运维体系建设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三集五大、信息通信、信通运维
1 专业管理的目标
1.1 专业管理的理念或策略;
信息通信作为配套保障部门,除了做好自身的融合改进工作外,主要做好“三集五大”体系建设信息通信保障工作,确保平稳过渡,提升信息通信系统集约化、扁平化、专业化水平,打造集约柔性的一体化信息平台、智能融合的业务应用、统一高效的信息通信保障体系,加快推进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通信网光纤覆盖率和网络可靠性,全面支撑“三集五大”体系建设,促进公司科学发展。
1.2 专业管理的范围和目标;
根据信息系统调整需要及范围,东阿县供电公司按照信息系统调整工作安排,从组织机构、角色权限、业务流程、业务数据等4个方面做好信息系统调整数据的收集、审核工作。
组织机构方面,根据组织机构、人员变化情况,调整应用系统相关信息。按照组织机构收集模板,收集相关新建单位组织单元,利润中心、成本中心、库存地等信息收集。 角色权限方面,根据组织机构、职责分工和业务流程的变化,新增、修改或删除系统角色权限信息;按照角色权限收集模板,收集相应的用户及角色信息。业务流程方面,根据组织机构和职能变化,调整系统业务流程中的组织归属、对应角色和参与人员等配置信息,梳理业务流程,并按照业务流程收集模板收集相应的业务流程信息。业务数据方面,根据组织机构和人员变化情况,将系统历史数据迁移至新的组织单元下,满足业务数据的延续性和完整性,避免数据混乱或丢失。按照业务数据收集模板,收集相应的业务信息数据。
1.3 指标体系及目标值
东阿县供电公司安全运检部信通运维班成立,原调度所信息、通信人员按照集团公司批复进行必要的岗位调整,保证员工思想、队伍的稳定,也为迅速转变思路、进入角色,积极研讨信息与通信工作有效融合的方式方法,充分分析“三集五大”体系建设业务变革对各信息系统的影响,发挥信息通信合力,扎实推进信通各项工作,根据“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组织机构变更情况,调整应用系统的组织机构信息的配置,以适应新的组织机构体系要求,确保“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强的保证。
2 专业管理的主要做法
“三集五大”体系建设,机构调整的目的不是简单地一加一合并,信息通信班的成立如何实现信通工作有效融合,充分发挥信通整合办公作用,东阿县供电公司着力构建新型的信息通信网络,做出了积极、有意义的探索。
2.1 对公司信息通信专业人员进行调查摸底,分别按照从事岗位、学习专业、业务特长等项目进行分类统计,了解现有信息通信专业人员基本情况,明确当务之急是各专业人员要首先保证本专业业务的正常运行,确保“三集五大”调整期间各业务系统的平稳过渡。
2.2 组织开展“三集五大”系统调险管控,建立有效的应对方案。针对系统调整带来的数据安全风险,针对人员搬迁过程中带来的网络信息安全风险,针对人员搬迁过程中带来的办公应用系统风险,针对人员搬迁过程中带来的电话资源风险,积极做出响应,制定应对方案,确保各项工作有序进行。
2.3 注重培训,加强网络强度。组织信息、通信专业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对近年来所处理或了解的通信信息相关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剖析,加强信通专业人员之间的技术、业务交流,提高整体素质。
2.4 做好业务及设备交接工作,加强与电力调度控制中心、电力线路巡视、运检负责部门、市信通公司等相关部门进行沟通,保证在设备界面和业务界面交接完善,避免出现界面模糊现象。
2.5 进一步提升业务水平,准确把握定位,转变工作思路,按照“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的要求,进一步宣传发动、制定措施、细化方案,落实责任,实现提升业务既定目标。
3 对专业管理目标的评估与改进
按照“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的要求,实行集约化、扁平化、专业化管理,做实省公司,做优市(县)公司,通过创新管理模式,优化业务流程,全面提高管理效率、经济效益和服务水平。
关键词:质量管理;规范运维;企业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09-2028-03
大多企业经过十余年的信息化发展,大规模的信息化建设基本完成,即将面临着长期的系统运行维护的问题。但与信息系统建设的较高水平相比,还普遍存在IT服务管理较弱的问题,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与方法,这就使信息化的投入充满了很大的不确定性,也使信息化效果很难控制。因此,如何对企业庞大的技术系统进行科学、高效的管理,从而发挥它的最大效能,降低运营成本,是当前企业信息化过程中必须面对的挑战。
1 三套标准在运维体系中的适用性分析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在各企业和单位中的运用非常广泛,是对整个单位运作、服务过程进行质量控制管理的体系,通过质量手册、文件控制、记录控制等方面为管理对象的实施提供指导,侧重于对宏观运作流程的控制,但不包括各专业业务层面的特定要求。
ITIL作为一种以流程为基础、以客户为导向的IT服务管理指导框架,它摆脱了传统IT管理以技术管理为焦点的弊端,实现了从技术管理到流程管理,再到服务管理的转化,适用于IT服务管理和服务流程的控制。
等级保护管理体系是对信息系统的科学、安全运行进行监督和控制的体系,从安全管理制度、安全管理机构、人员安全管理、系统建设管理和系统运维管理等方面为信息安全专业层面提供指导,适用于运作流程中各节点的安全控制。其中的保护等级划分,也为信息安全投入和安全保障水平提供了平衡点。
对于已经实施ISO9000的单位,信息化职能部门在ISO9000贯彻实施时往往与自身信息化业务无法融合,即便进行了融合也常以信息化的一般性运维工作为主,没有考虑规范化安全运维工作在整个单位和组织质量控制体系中的重要性。因此将ITIL、等级保护思路与ISO9000融合,即可具体落实ISO9000体系中的流程控制,也可以弥补等级保护在体系要求、文件控制和记录控制等方面的薄弱环节,同时完善ISO9000体系中对信息安全领域的专业性,最终形成以质量管理体系为框架,ITIL流程控制为主线,等级保护管理标准为保障的综合运维保障体系。
2 规范运维保障体系架构设计与文件体系建设
结合三套标准的特点进行运维管理架构设计时,在体系结构层面要考虑运维体系的建设周期、各标准在运维体系中所处的层次、每个层次要达到的要求及PDCA方法论等。在服务流程层面要考虑结合企业的现状,IT服务支持模式和管理流程及最佳实践等。在具体操作层面要考虑响应方式、实现工具、安全要求、监控方法等。将三大标准体系体系结构层面设计:在整个运维生命周期中,包括运维体系建设、运维支持管理、运维成效管理及运维持续改进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形成一个PDCA持续改进的管理循环。通过建立检查、反馈机制,对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运行情况进行监督和控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确保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符合新形势、新技术发展要求。
服务流程层面设计:系统运维的服务流程是信息化工作部门和服务供应商向业务部门的服务交付和支持过程,通过建立“一站式”的服务台和规范的流程程序,提高IT部门对事件的响应能力和IT运维工作的规范性,防范手工方式出现对用户请求的遗忘,以及非规范的操作引起的系统风险,同时要帮助信息化工作部门实现运维知识的积累和共享,提升运维和管理的整体水平。
具体操作层面设计:在系统运行维护中,各项工作(事件、变更等)的处理程序、操作步骤、完成时限及服务要求等,均要制订相应的标准和规范,在涉及安全管控点时,可通过建立符合信息系统等级保护要求的安全配置基线,统一信息系统建设和运行技术配置标准。
按照上述三个层面之间的关系,落实到文件体系中时,可以质量管理体系为总体框架,将体系文件分为三个级别:一级程序文件为纲领性文件,用于描述整个体系架构运作流程和运维方针策略。主要包括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程序,信息系统运维管理程序,涵盖信息化建设与运维全过程。二级程序文件按ITIL流程管理为主线,为一级程序提供可操作的流程化文件。主要包括:项目管理、事件管理、问题管理、配置管理、管理、变更管理、应急管理等流程。三级流程涉及具体操作规范,落实二级流程文件中涉及的各方面运维和安全管理内容。主要包括:沟通管理、授权与审批管理、文件规范性管理、介质管理、资产管理、网络管理、系统管理、安全事件与应急管理、备份与恢复管理等方面。记录表单为实际运维过程的记录。各级文件组成结构如图2所示。
文件体系是运维体系架构的管理体现,是管理落地的基础,也要运用PDCA管理。
3 规范运维保障体系ITIL流程设计
要想管理体系得到贯彻执行,就要对规范化运维流程进行科学有效的设计。因为流程是管理的终端,主要解决的是管理固化问题。而ITIL作为事实上的国际标准,基本与组织性质和业务性质无关,仅明确指出应该“做什么”,但不讲“如何做”。因此流程设计时还要结合企业的现状,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考虑企业对IT服务管理的切身需求,按照最佳实践和企业的实际设计出的合理的IT服务支持模式和管理流程,建立自己的方法论。
在具体的规范流程设计过程中,首先要考虑的是人员岗位职责。应用服务管理之后,IT部门的组织架构、职能、工作方式都会随之发生一定变化。建立规范的流程,需要确定IT支持人员和管理人员的职责,通过流程角色的设置,而不是单纯依靠组织结构的设置来把角色和职务分开。同时制定配套的人员角色和职责及考核机制,以实现对人员的量化管理和资源的有效利用。
其次是确定提供服务的管理流程。在ITIL中已归纳为服务级别管理、IT服务财务管理、能力管理、IT服务持续性管理和可用性管理5个服务管理流程。这些管理流程用于解决“客户需要什么”、“为满足客户需求需要哪些资源”、“这些资源的成本是多少”、“如何在服务成本和服务效益(达到的服务级别)之间选择恰当的平衡点”等问题,服务提供所包括的这5个核心流程均属于战术层次的服务管理流程,用以确定服务级别协议及满足服务要求所需要的最优资源,也就是说如何做正确的事。
再次是确保用户得到适当的服务支持以保障组织业务功能。服务支持流程体现服务接触和沟通的5个运作层次的流程,即事件管理、问题管理、配置管理、变更管理和管理。这5个服务管理流程的主要职能是,确保IT服务提供方所提供的服务质量,符合服务级别协议(SLA)的要求,即如何正确的做事。ITIL核心流程之间的层次关系如图3所示。
最后是引入服务台、服务连续性管理等流程自动化工具,以系统工具来固化流程,再不断完善流程。同时要关注工具之间的联动和信息整合,如果可能,尽早的进行统一的规划,建立集成规范要求,以保证投资在未来得到充分保护,不被浪费。
所以,ITIL的应用过程和效果的获得,不是简单的单纯通过项目建设能够达到的,是企业信息中心部门、咨询服务提供商、产品提供商等多方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一个持续改进、不断优化的长期过程。
4 构建信息系统等级保护为基础的防护体系
保障体系要结合管理体系和ITIL流程,落实安全技术及管理要求。可依据分级、分域、分区、分层的防护原则,对运维的信息系统按级别划分安全区域进行管理,各安全域划分为网络边界、网络环境、主机系统及应用环境四个安全层次,最后形成纵深防御体系。
在技术上可通过强化边界访问控制、规范网络访问行为、强制主机管理、构建应用授权和身份认证平台、加强审计监控等措施构建协同防御。每个安全保护部件或设备应具有安全保护功能独立完整、调用接口简洁、与安全产品相对应和易于管理等特征,在后期综合运维服务与监控平台集成建设中能够保障数据的共享和协同防御。在管理上通过建立综合运维服务与监控平台。将机房环境监控系统、网络管理系统、性能监测与管理系统、入侵防御系统等监控与管理的系统告警和性能监测数据进行整合,梳理各个资源之间的告警关系,进行集中监控告警模型设计,并可进行工具产品的客户化定制,实现集中监控管理和指挥控制,为运维体系安全运行提供全面的管理保障。
5 规范运维保障体系实施路线
在实施阶段,要考虑若一次性全部实施所有流程带来的风险,可采用分阶段实施的方法,做到稳步推进,以便取得良好效果。大致可分为前期准备阶段,全面试运行阶段,正式运行及扩展阶段,综合优化调整阶段。
1)前期准备阶段
明确参与运维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做到权限分离。开展等级保护测评并根据等级保护要求制定安全配置基线及相关操作规范。根据等级保护测评结果,按照分级、分域、分区、分层原则制定安全技术基础平台整体解决方案,在管理与技术上提供安全依据。试运行ITIL运维管理五大流程,检验工作流程的可操作性。梳理清楚管理对象,完善资产配置管理,确定运维管理的范围。
2)全面试运行阶段
全面开展规范化运维工作,在运维平台中体现所有运维工作并力争全员参与,做到运维职责明确,流程处理程序规范,操作标准,过程有痕迹并制定合理的绩效考核方案。在日常运维工作中查找不足,提供改进意见,不断完善质量目标文件、流程体系文件和操作手册。充分发挥知识库作用,将常见问题解决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并上传至知识库,做到知识共享。同时实施完成安全技术基础平台,实现安全管理中心与运维平台互联互通问题,保证安全要求融入运维流程中。
3)正式运行及扩展阶段
全面运行完善后的ITIL运维管理五大流程,结合ISO20000相关运维标准,构建信息化运维服务运维服务体系,规范化、标准化、痕迹化运维管理工作。运用PDCA过程,进一步细化调整管理体系,总结体系运行情况,调整不适用和无法落实的部分,使之能高效、有序的运作。同时定期通过第三方机构对已测评的信息系统开展等级保护复评,找出所有系统的安全隐患,并提出整改方案和实施计划,督促信息安全措施的落实。
4)综合优化调整阶段
总结前期的规范化运维工作,调整不适用的部分,常态化的管理体系运作。定期进行内部评审,找出与当前工作的不适用部分进行优化调整;同时在工作中,结合工作实际,寻求更高效安全的方法优化体系,提高体系的效能。
综合上述实施阶段,确定实施路线图如图4所示。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三集五大”体系建设;专业人才培养;调整改革
作者简介:李芳(1965-),女,河南开封人,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
乔晓辉(1973-),女,河南博爱人,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高级政工师。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4-0022-01
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我校”)以电力技术类专业为主,属于电力企业办学。学校立足电力,面向市场,服务社会,以“培养具有较高职业素质、较强社会适应性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和高端技能型人才”为使命,学生毕业后大部分在电力企业工作,较大一部分学生在国家电网公司供电企业工作。
目前国家电网公司发展战略“三集五大”提出实施两个转变,按照集团化运作、集约化发展、精益化管理、标准化建设要求实施人力资源、财务、物资集约化管理,构建大规划、大建设、大运行、大检修、大营销体系(简称“三集五大”体系建设)。“三集五大”是国家电网公司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加快转变公司发展方式的核心内容,是创建“两个一流”、实现“一强三优”现代公司战略途径,是国家电网公司与时俱进、与世界接轨的重要体现。根据国家电网公司党组决策部署,2012~2013年将在国家电网公司系统全面推进“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在新的变革背景下,为更好地培养面向电力企业及行业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和高端技能型电力人才,笔者就“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对电力类专业人才培养启示进行探讨。
一、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电力类专业概况
电力工程系是我校重点支柱学科系,开设有发电厂及电力系统、电气自动化技术、供用电技术、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与自动化和高压输配电线路施工运行与维护5个电力类专业。相当大一部分毕业生在大、中型发电厂、供电公司、电力设计院及电建公司等电力部门从事发电厂及电力系统的设计、供电设备的运行管理、检修与维护工作、电力营销与用电管理。相关的就业岗位有:发电与供电企业的电气运行岗位(变电站值班员、电气值班员、厂用电值班员、电力调度员);发电与供电企业的电气检修和维护岗位(变电检修工、变压器检修工、电机检修工、电气试验工、继电保护工);营业用电类中的电力负荷控制员、用电检查员、抄表收费核算员、装表接电工、电能表修校工、用电客户受理员、农网配电营业工等。
二、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的核心内容就是优化五大业务模式,压缩管理层级,缩短业务链条,实现协同高效运作。国家电网公司“大规划”的重点是理顺公司规划管理主体,实施规划集中管理,按照统一规划、分级管理的要求明确各级职责分工,建立覆盖公司所有电压等级和各专项、各层次的统一规划体系;“大运行”的重点是在确保电网安全稳定的基础上,优化整合公司电网调度和设备运行资源,实现电网调度业务与运行监控业务的融合,强化电网运行管理,使电网集约化管理水平得到全面提升;“大检修”的重点是加强业务整合,优化配置公司检修、运行维护资源,按照专业化方向实施运维、检修一体化管理。“大营销”的重点是优化现有营销组织模式,拓展面向智能化、互动化的服务能力,加快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建设,科学配置计量、收费和服务资源,实施 95598 客户服务、计量器具检定配送、营销稽查监控等核心业务省级集约,建立 24 小时面向客户的统一供电服务体系,形成业务在线监控、服务实时响应的高效运作机制,提高营销经营业绩和客户服务水平;“大建设”的重点是优化现有电网建设的组织管理模式,建立公司总部为决策主体、网省公司为项目法人主体,网省公司以下为项目执行主体的电网建设管理体系,实施统一的建设标准、管理流程和技术规范,强化安全、质量、进度和造价控制。
“三集五大”体系建设使得供电公司面临一系列变革,涉及核心资源集约、核心业务调整,带来管理制度、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工作标准、信息系统的全方位调整,带来了组织机构设置、业务流程、专业化分工、岗位及其职责等变化,对员工的业务技术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大运行中,调度、变电一体化运作是关键,调度、变电一体化要求调度人员了解变电站现场的实际情况,变电运行人员要了解电网整体运行知识;大检修中,运维检修一体化管理是重要途径。运维一体化要求检修背景的工作人员不但懂得输变电设备的维护检修,还要了解各个输变电设备内在联系的整体性规律,熟悉变电站的运行方式和系统接线情况,掌握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的原理、操作方法,能根据调度命令倒换运行方式将输变电设备停止运行,解除备用,采取安全措施;运行专业工作背景的工作人员具有动手解决设备故障的能力。这意味着传统的人才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电网对人力资源的要求,培养岗位需求的综合素质人才是“三集五大”体系建设成功运行的关键环节。
三、“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对电力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
为了适应国家电网公司“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的要求,我校电力类专业人才人才培养可从以下方面进行调整:
1.根据国家电网公司“三集五大”体系建设人才评价标准及时调整电力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标准随着国家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我校电力类专业人才培养也进行了一系列积极的探索与研究,构建了以服务为宗旨、以职业岗位群分析为基础、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使学历教育与国家职业资格认证相结合的“职业能力型”人才培养模式。
但在国家电网公司系统全面推进“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的改革中,还需通过对电力企业进行更深入的调研,了解国家电网公司“三集五大”体系建设人才评价标准,及时调整我校电力类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以适应改革的要求。
2.改革教学内容和方式
改革教学内容,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做”一体教学模式,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
(1)专业实训与电力企业岗位需求相对接,培养学生的直接上岗能力。专业实训是在电力类学生学完专业课之后对学生进行的综合训练。目前我校电力类专业实训中有电网调度仿真、电气运行、电气检修、继电保护综合训练、用电营业模拟、供用电事故案例分析等,但都是分开训练,不符合现代化电网岗位需求的综合素质人才。因此,应按岗位需求的技能和业务流程重新组合教学内容,开发实训方案,如开发调度—集控站仿真一体化、运维检修一体化教学方案等,并按工作过程组织教学。
(2)素质教育与电力企业文化相对接,营造热爱技能的良好氛围。加强素质教育,重点培养学生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在职业院校育人中,营造浓厚的企业文化,对于实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强化毕业生对企业的认同感、对行业的自豪感有重要意义。如可以探索加强与电力企业文化对接融合的新机制,比如举办著名电力企业成长历程展等,统一电力企业操作规程,把电力工人及电力行业一线的优秀技能人才作为学生学习的楷模和榜样,把电力企业文化融入职业学校的校园文化中,形成浓厚的育人氛围。
(3)教师理论教学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还需大力提升。教师很大程度上决定电力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高职高专电力类教师目前主要来自于高等院校电力类专业的研究生或本科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经过一段时间培养能胜任两门及以上课程的理论教学工作;目前高职高专院校也着力培养“双师型”教师,具有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工艺设计能力,能解决生产中的一般问题,但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并不多。而且目前专业教师掌握的知识通常是和担任的教学任务相符,知识结构并不完全符合“三集五大”体系建设下专业岗位要求的,如电气设备课程对应的岗位变电站值班员、电气值班员、变电运行、变电检修工等,电力系统分析课程对应的岗位人员是电力调度员和运行方式员。由于历史的原因,学校教授电气设备的老师不一定熟悉电力系统知识,教授电力系统的老师不一定熟悉电气设备知识,无法满足大运行下调度、变电一体化运作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要求。“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对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繁重的教学任务下,教师还需不断学习培训,甚至“下企业、下基层、下一线”,努力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素质。
3.改革实践教学评价标准,完善评价办法
对学生的实习、实训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评价标准应当参照企业的岗位培训标准和考核标准进行改进,完善评价办法,提升学生就业能力。
时代的发展是日新月异的,高职高专作为培养高级应用性人才和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场所应该与时俱进,紧跟时代的步伐,培养真正符合企业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关键词]大运行;地县一体化;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两级三化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2.059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2-0-02
0 引 言
D5000智能网调度控制系统(以下简称D5000系统)作为地区电网地县调控一体化自动化系统是应“大运行”战略部署、“调控一体化”要求和智能电网技术发展而产生的调度自动化系统,同时其也对地县两级自动化专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D5000系统的建成投运已经打破了原有地县自动化专业人员维护各自自动化系统的传统局面。其通过完善系统运维管理的规定,梳理标准运维的流程,保证地县一体化调度控制系统安全稳定的运行,进而提升自动化基础数据的准确率和自动化运维人员的技术水平。真正实现地县两级一体化、规范化、标准化管理,促进地县之间专业化协同的目标。
1 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两级三化”管理的建设背景
D5000系统满足“大运行”体系建设和“地县一体化”的建设要求,具备告警直传、远程浏览、实时监控、变电站集中监控、二次设备在线监测、自动电压控制、综合智能分析与告警、网络分析、调度员模拟培训、智能分析与辅助决策、调度计划与负荷预测等功能,目前该系统已成为地县电网调控人员实施电网监控、事故处理、运行统计的有效工具和重要技术支撑的手段。
1.1 深入推进“大运行”体系的必由之路
国家电网体改《国家电网公司关于全面建设“三集五大”体系的工作意见(〔2013〕1325号文)》(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地县调业务要实现统一专业的管理,集约核心业务。目前地县调自动化运维业务一体化运作、同质化管理水平远未达到《意见》的要求,需进一步梳理完善。
1.2 建设坚强智能电网的核心环节
国家电网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刘振亚2014年在《科技日报》发表署名文章《智能电网与第三次工业革命》,引起了强烈反响。文章中提出,新能源技术、智能技术、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不断突破,并与智能电网全面融合,正在承载并推动第三次工业革命。以智能电网承载并推动第三次工业革命,构建以安全、高效、清洁发展为目标的现代能源保障体系,离不开对电网实时监控的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作为智能电网的核心指挥环节,需紧密结合当前的新形势,以创新精神和科学务实的态度,提出新思路、新举措,更好地为指挥调度电网服务,通过建立完善的系统运行管理体系,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建设智能电网承载工业革命的需要。
1.3 建立服务导向型电力调度的客观需求
发电企业、用电客户、电网公司通过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调度员通过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监控发电企业实时的发电量和用电客户实时的用电负荷,实现发供电的动态平衡,保证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通过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电网公司“三公”调度“十项措施”》,利用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提供的数据作为支撑,做好电力电量平衡分析,是践行国家电网公司“四个服务”宗旨的具体体现。通过构建地县两级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的管理体系,保证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及自动化基础数据的准确,并以此为基础逐步建立以服务为导向的电力调度,更好地服务电力客户,服务发电企业。
2 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两级三化”管理的主要做法
2.1 构建管理保障体系
要构建管理保障体系,就要以“五位一体”协同机制建设为抓手,通过落实“三集五大”体系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的方案,优化整合相关部门的职责,实施市县一体化管理,规范工作职责和岗位责任,完善制度标准体系和考核评价体系,初步建立与“五位一体”相适应的组织体系、岗位责任体系和标准流程体系。
2.1.1 加强组织领导,责任界面清晰
构建完善地县一体化自动化运维管理保障体系,实施由市公司统筹安排,市县公司分级维护的管理模式。加强市公司自动化专业的调度与协调作用,建立由市县公司自动化运维班的班长担任自动化系统运维专责人的工作体系,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领导小组由地调调控中心的主任担任组长,各县调调控中心的主任及地调自动化室的主管作为领导小组的成员,主要负责地县一体化自动化运维工作总体协调的督导,负责工作组及各有关实施单位确定各相关配合单位及实施单位绩效考核的意见。工作小组组长由市县公司自动化运维班的班长担任,市县自动化运维人员作为小组成员,主要负责落实执行相关管理制度并监督执行,负责具体工作方案的制定、实施及综合协调,负责实施推进地县调自动化运维业务一体化的运作、同质化管理,不断提升地区自动化运维人员的技术水平,负责组织实施业务的培训。
2.1.2 完善检查评价,实现闭环管理
采用调研、巡视、督导、检查等多种方式,及时发现和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确保工作质量持续地提升。通过公司内部对机制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完善量化考核标准,细化各项考核制度,增强考核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利用考核评价手段确保责任体系落实到位。通过闭环管理持续提高专业化管理水平,确保“两级三化”促进专业协同管理切实取得的成效。
2.2 实施“大运行”体系下地县两级一体化管理
2.2.1 组织地县一体的自动化应急演练
为持续提升地县自动化人员应急处理能力,地调自动化班要定期组织开展自动化系统应急演练,提升自动化人员对应急事件的处理水平。
通过定期组织地县联合应急演练,要求所有参演人员要明确事故发生过程中各自承担的工作任务,避免出现手忙脚乱、不知所措的现象。经过地县一体的应急演练,市县公司自动化专业人员进一步适应了在“大运行”体系下自动化专业全新的工作模式和系统应急处理的措施。为“大运行”体系的巩固和提升奠定了基础。
2.2.2 采用行动学习法强化业务培训
在地调层面进一步细化明确“AB角”制度,确保每位成员都熟识各自承担的工作指标与任务,工作任务的派发要充分结合员工自身的特点,争取工作效益最大化;在县调层面要求各县公司按照市公司自动化班的人员分工方式确定地县一体化、AVC、调度数据网、二次安全防护等专业专责人。以地调专责人为小组负责人,组织协调县调专责人开展专业工作,并逐步建立小组内部考评及班组对小组负责人的考评体系。利用自动化班组的工作特点,采用行动学习法,对上配合省调工作,对下进行专业管理,本身从事具体工作,利用这些优势,将小组负责人培养成既有专业知识,又具备管理能力的全面人才,将自动化运维班打造成公司人才培养基地。
2.2.3 建立定期沟通交流机制
利用地县一体调度视频会议系统,召集个县公司自动化人员组织召开季度调度自动化系统运行分析会,从典型案例入手,分析并学习,提出优化建议;组织市县公司自动化专业人员宣贯并学习省公司下发的、在电网调度自动化方面的管理规定,梳理公司当前地县一体化运维方面的管理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定期开展视频班组大讲堂活动,学习最新的自动化技术标准、规章制度和典型运维经验,并对日常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在学习和交流中不断提升地县自动化运维人员的技术水平。
2.3 健全流程体系实现标准化建设
2.3.1 编制统一的标准化的作业指导书
编制统一的标准化作业指导书,规范地县调自动化运维人员的作业行为,确保自动化人员在地县调控一体化自动化系统中的维护质量。并由地调自动化班安排专人对每次的工程进行质量验收,对公司工作质量进行监督评价。
2.3.2 编制D5000系统作业控制流程
编制D5000系统作业控制流程,流程规定前期的准备阶段地调或县调在作业前准备作业资料,应包括设备命名编号通知、一次接线图、一次设备参数和审核后的监控信息表等。按照不同的作业内容编制相应的作业控制卡。地调专责人负责审核作业控制卡是否合格。合格后地调或县调自动化运维人员根据作业控制卡执行作业任务,并指定专责人对作业结果进行检查。工作结束后将作业控制卡分别存档。
2.3.3 编制地县协同自动化应急预案
编制地县协同自动化应急处置预案及处置流程。在发现或接收到自动化应急事件的报告后,按照系统应急处置预案启动自动化应急处理流程,由地县自动化专业骨干共同对事件原因进行分析和研判,迅速查明原因,并组织开展应急处理。在事件结束后,由地调自动化管理人员组织开展事后分析,编写分析报告并归档备案。地县协同自动化应急处理流程能有效提高应急处理的能力,缩短应急处理的时间,提高地县自动化运维人员对系统的应急处理水平。
2.3.4 编制地区自动化系统检修管理规定
依据省调下发的《山东地区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检修管理规定》,要求自动化设备检修工作需提前3个工作日从OMS系统中提报检修申请,由自动化人员进行作业指导书的编制。编制地区自动化系统检修管理规定,可以规范自动化系统设备检修工作,提高设备检修管理水平,实现电网自动化设备检修工作标准化、规范化的工作步骤,确保工作无遗漏。
3 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两级三化”管理的效果
通过实施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两级三化”的管理模式,实现了系统运行维护过程中的全过程闭环管控,在保证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同时,更好的服务于电力客户、发电企业,展示了企业的良好形象。
3.1 显著地提高了地县调控一体化系统运行水平
在地县调控一体化自动化系统新型运维模式下,随着自动化专业管理半径的延伸,通过积极拓展专业管理的深度和广度,制定多项切合实际工作的统一的工作标准和流程体系,通过多方位培训有效地提升自动化维护人员,特别是县级自动化专业人员的技能水平,使系统在运维过程中始终可控、在控,显著提高了地县调控一体化系统的运行水平,有效地保障了地县调控一体化系统安全稳定的运行。
3.2 自动化运维效率全面提升,管理规范化运转
通过对日常工作中各规范流程的梳理,使日常运维更流畅,系统标准化管理水平和自动化人员的运行效率得到有效提升,职责不清晰和推诿扯皮的现象得到有效的根治。系统各层面操作逐步实现标准化,尤其是作业指导书、系统应急处置预案和流程的编制与,有效地规范了自动化专业人员日常运维的工作过程,提升了地县自动化运维人员对系统的应急处理水平;信息表管理流程、画面规范、信息规范等相关流程或规范的修订,充分保证了信息表的长期有效管理,统一了整个地区的应用画面,使信息更加规范。
3.3 自动化基础数据准确率得到提升
通过地县自动化运维工作规范化的管理,地区遥测状态估计合格率明显得到提升,遥测状态估计合格率的提升,为调度员潮流、静态安全分析等高级应用提供了更加可靠度实时潮流数据,提高了高级应用的计算精度和收敛率,为调度员提供了更加可靠可信的辅助决策。
3.4 自动化运维人员技术技能水平不断
利用工作小组培训模式及自动化创新工作室的培训作用,有效推动了自动化专业培训工作的落实,促进了自动化运维人员的知识更新;开展多方位的互帮互学式的培训,实现了专业知识的有效传递,推动了整个地区专业人T的进步。全面提升地县两级自动化人员专业综合素质,为“大运行”体系建设提供充足的技术人员保障,有利于地县一体化自动化运维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实施。
4 结 语
本文通过探索新形势下地县一体化系统维护的模式,在“大运行”体系建设逐步深入的大背景下,提出“两级三化”的自动化运维管理体系。该体系具有较强的普适性,在实践中取得了不错的实施效果,可以在各地调自动化专业推广应用。
主要参考文献
[1]陈宁,徐春雷,庄卫金,等.地县一体化调度自动化系统分布式数据采集方法[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1(24).
[2]胡海霞,卓兰霞,刘丽.IT运维自动化在电力系统的应用[J].中国电子商务,2013(4).
[3]刘振亚.建设坚强智能电网支撑又好又快发展[J].电网与清洁能源,2009(9).
[4]胡蓉,沈键,许凌.调控一体化模式下的华东电网自动电压及自动发电控制应用[J].华东电力,2011(2).
1新形势下电力企业营销系统运维管理要求
1.1确立以业务价值为核心的管理思想。
电力企业营销业务的正常开展不仅关系到公司的生产经营,还对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具有重大影响,也是营销业务部门与运维管理需求的出发点和最终口标。
1.2集中统一的层次化管理。
由于电网覆盖面广,公司的分支机构多且分散,各级之间的响应时间较长,处理问题的效率较低。因此,对省级电力公司进行全域的层次化管理,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省级电力公司总部对系统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测,以确保故障的及时处理,提高运维能力。
1.3着眼于电力企业关键业务系统。
辨识企业的关键业务应用,并为这些核心业务系统服务建立与企业战略目标与愿景适应的业务服务模型,有助于理清IT运维与业务之间的关系及IT运维服务管理的关键目标的实现。
2电力企业营销系统运维管理体系的构建
2.1理清三方面关系。
1)理清营销系统和外部系统开发商之间的关系。系统开发商(服务商)是系统运维管理的支持者。作为专业化的运维管理,有效地整合运维管理对象,最终为用户提供专业化的服务是运维服务提供者的核心价值所在。且运维管理中涉及到不同种类的设备,运维人员不可能独自承担所有的技术与管理工作。
2)理清在营销系统运维体系中,省电力公司与国家电网总部、地市公司和基层单位之间的组织关系。省级运行维护中心应接受国家电网总部运行维护中心的技术指导和运行管理。国家电网总部业务部门需对省电力公司运行管理中心上报的各类需求进行审核,协助总部落实、完善运行管理规范。
3)明确技术部门和业务部门之间的关系和衔接机制。由于业务部门与技术部门的工作性质和内容差异较大,工作人员的专业背景、工作角度不同,使得两部门之间的沟通存在困难。因此,理清双方在营销信息化建设中的关系、避免任何一方单独承担工作的误区,可明确业务部门与技术部门各自的职责、相互协助,从而提高信息化建设的速度。
2.2加强运维管理队伍建设。
在实现营销系统集中前提下;结合自身实际运维需求和运维现状,加强运维人员队伍建设。通常情况下电力企业营销系统运维管理队伍由基层人员骨干构成。同时,这个运维管理队伍具有自身明显特征,即流动性和临时性。如果从长远角度进行分析,这种人员队伍建设和结构不利于系统长期稳定运行。为始终保障系统运行管理质量,应创新人员管理思路,并建立健全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例如,可积极采用“引进一培训一激励”的管理模式,使运维管理队伍实力不断增强。首先,实现系统运维管。理人才的引进,并根据实际需求情况构建相关机制;其次,在电力企业内部管理过程中要实现长久人才培养机制的构建,即要定期对运维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不断提升其综合素养;最后,是对人才激励机制及绩效考核机制的建立,通过这两种机制的构建能够有效激发运维管紙员的积极性,进而促进其提升工作质量及效率,这对电力企业电力营销系统运维管理有着重要意义。
2.3注重运维管理的安全性。
由于电力营销系统运维管理中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对运维管理安全造成威胁性影响。因此,在构建完善运维管理体系,应加强安全运维管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系统运维风险评估。主要包括风险识别。制定风险可接受水平、选择安全控制措施三项。制定系统安全定期性评估和实时跟踪制度,不断调整和完善安全系统状态,制度内容主要涉及评估对象、控制目标、技术方法、结果处理等内容。对安全状态做出定性、定量分析,提出安全系统完善解决方案等。
2)安全体系建设方案。建立制度规范体系。目的是避免由于制度等管理上的缺陷引起的风险,让系统运维人员知晓安全运维操作顺序和故障处理流程;规范操作流程,有利于减少人为失误带来的故障,实现系统运维操作的标准化和流程化。
2.4运维应急管理。
应急预案是为确保发生灾难事件后,尽快恢复业务的持续营运而制定的应急处理措施。从应对突发事件响应的角度,应急预案工作分为“事前一事中一事后”三个主要阶段。制定合理有效的应对预案。运维中心应设想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制定出合理有效的应对预案,并将其细化为与工作实际相吻合的操作流程。根据业务影响分析结果及灾难场景特点编写应急预案,确保紧急事件发生后可维持业务运作,在重要业务流程中断或发生故障后在规定时问内恢复业务运作。应急预案除包括特定场景出现后各部门、第三方的职责与任务外,还应评估复原可接受的总时间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