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社会关系对人的影响

社会关系对人的影响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会关系对人的影响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社会关系对人的影响

社会关系对人的影响范文第1篇

关键词:人口老年化;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影响

引言

近几年来,我国的经济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但是,伴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问题逐渐显露了出来。人口老年化问题就是其中之一,目前我国正步入人口老龄化时期。这一问题的出现,将会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以下文章先对我国人口老年化状况进行概述,再对这一问题对经济发展所造成的影响进行探讨,最后谈谈应对我国人口老年化问题的策略。

一、 我国人口老年化的现状

一个国家或地区老年人数量的增长趋势称为人口老年化,它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大于等于六十岁或者六十五岁大的人口占当地或本国家总人口的比例。老年人数量越多,所占的比例越大,就说明这一地区或者国家的老龄化程度越高。目前,联合国对老龄化社会有一个较为准确的划分:规定一个国家或地区老年人所占的比例大于百分之七,就说明这一国家处于老龄化社会,如果一个国家老年人所占比例少于百分之四,就说明这一国家处于年轻型社会。如果老年人所占比例介于二者之间,就说明这一国家或地区处于成年型社会时期。

老龄化问题是我国的人口三大问题之一,同时也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因为这一问题在世界上的许多国家都存在,并有愈演愈烈之势。出现这一问题也是经济进步、科技发展以及生活水平改善的必然结果。正确对待老龄化问题,积极寻求相关的解决措施,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以及经济的进步。

就我国的老龄化来说,就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增速较快。据权威部门统计,我国早在二十世纪末老年人口数量就一直处于高速增长的阶段。从二零零零年往后的这十年里,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出于快速增长阶段,再往后的十年里,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处于加速增长阶段。到二二年,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将会进入高速增长的阶段。据有关部门估算,到二零五零年,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将超过四个亿,占到总人口数量的百分之三十左右。到那时,我国将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第二,我国的高年龄的老年人较多。这就会导致老年人的发病率较高,同时还有老年病的机率大大增加,将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

二、 人口老年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第一,人口老年化对社会劳动力的影响。一方面,据有关部门预计,我国进入二二年以后,我国的劳动力资源就会减少,适宜劳动的人口数量将会下降。早在二十世纪末,联合国相关组织就对我国的老年化人口数量进行了预测。预测表明进入二二年以后,我国的老年化人口将达到九亿人口,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人口数量将会下降,但是下降的幅度较小。我国将会在二零贰贰年左右进入“青年人赤字期”,这也表明我国的我国将面临这严重的人口问题,社会劳动力出现下降,严重影响着我国的发展。另一方面,劳动人民这一生当中,从事劳动的时间减少了。经合组织相关人员调查分析表明,由于现阶段社会普遍发展,人民受教育的程度普遍提高。这就会导致劳动人员要花费更多的时间进行学习,因此进入劳动的时间就会晚一些。同时,由于许多国家为解决就业难的问题,就会将退休年龄提前,这也会导致劳动人员进行相关劳动的时间减少。一旦出现这一问题,就会导致劳动人员缴纳社会养老金的时间减少,进而使领取养老金的时间增多,这就给养老机构造成了负担。另外,由于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劳动力资源减少,就会导致国际人口的迁移,一些劳动力过剩地区的人口就会流向劳动力资源不足的国家。

第二,人口老龄化会对消费产生一定的影响。相比于年轻人,老年人更加注重消费的内容、消费的方式、消费的心理以及消费的需求等方面。比如在物质消费方面,老年人更加关注消费的质量而不是关注消费的数量。另外,老年人将会对医疗方面的消费更加关心。由于自身状况的限制,老年人的发病率较高,并且自身的抵抗力较差,同时自理能力下降,需要相关人员的护理,这就对我国的医疗护理条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老年人对于精神消费的要求越来越高。由于老年人的活动能力有限,加上子女又不能长期陪在身边,这就会导致精神消费的比例升高,这就促进了我国相关服务行业的发展。一方面,促进了我国的旅游业,交通行业以及饮食等行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对我国的相关社区的文化设施建设、文化活动形式以及相关的教育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三,人口老年化将会对养老问题造成影响。现阶段,我国的主要的养老形式还是子女进行相应的供养。其中,超过百分之五十的老人主要依靠提供子女经济上的支援,有超过百分之二十的老年人是通过自己劳动进行养老。依靠退休金以及相关保险进行养老的老年人较少。虽然现在的法律以及相关的媒体宣导家庭养老,但是就我国的发展状况来说,这一措施依旧存在着较多的问题。一方面,我国从二十世纪末就实现计划生育政策,这就导致了年轻人的养老负担加重。一个年轻家庭有时甚至要赡养六位以上的老人,难免会给年轻人造成很大的压力。另一方面,由于现在年轻人的经济状况有限,不能够在经济上给予老人过多的经济支持,则也会造成养老出现问题。

三、 应对人口老龄化相关的措施

第一,放宽人口控制政策。现阶段我国人处于青年型社会时期,我国的人口基数庞大,这就导致了我国的人口数量增长较快。但是随着我国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我国的劳动力资源就会不足,如果继续实行相应的人口控制政策,就会导致我国的新生人口不足,一方面导致了劳动力资源不足,另一方面将会加重我国的养老负担。因此,我国应该放宽人口控制政策。允许并鼓励一对夫妇生育两个孩子。这样一来,不仅可以缓解劳动力资源不足的问题,同时还可以缓解社会养老的压力。

第二,相关岗位适当的延缓退休年龄。现阶段实行的退休年龄制度使我国早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制定的政策,但是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体质条件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因此,对于有关岗位,应该适当延缓退休年龄。我国的统计局在二零一零年的调查数据表明,我国现阶段的人均寿命已经超过了七十四岁,相比于七十年前,人均寿命有了极大的提升。因此,有必要进行退休年龄的调整。在原有退休年龄的基础上,可以适当的延缓五到十年的工作年龄。这样一来,可以提高劳动力的工作水平,同时可以减轻社会的养老压力。

此外,还应该倡导家庭养老的理念,鼓励社区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生活服务,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利用闲暇时刻积极开展相应的文化活动,鼓励老年人多参加锻炼,保持一个良好的身体与饱满的精神。这样一来,可以大大的减轻养老的压力。

结语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逐渐进入人口老年化社会时期。因此,我们应该正视人口老年化对经济造成的影响,同时通过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好老龄化问题,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作者单位:沈阳城市学院(经济学院/经济专业))

参考文献:

[1] 张应立. 人口老年化进程中的老年犯罪问题初探――以浙江省老年人犯罪为例[J]. 吉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01:93-97.

[2] 林文彬. 我国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J]. 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08,03:41-44.

[3] 赵海杰,于伟. 我国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初探[J]. 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1,04:105-106.

[4] 逯进,张旭,孙翔. 青岛市人口老龄化现状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J]. 城市,2009,02:57-61.

社会关系对人的影响范文第2篇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就业需求;影响因素

1.前言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主要为培养从事社会体育领域中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咨询指导、经营开发及教学科研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这就意味着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去向主要应在社会体育领域中从事群众性体育活动。然而,实际就业情况并非如此,其主要原因一方面在于大学生的求职意向与社会需求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另一方面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矛盾。因此人才的培养必须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就业市场为导向,设计社会体育人才的培养模式,不解决就业率的问题, 就意味着会有越来越多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学生失业。学生的就业率是关系到该专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因此,我们必须找到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和解决措施。

2.沈阳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现状

2.1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2013届毕业生就业率(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2013届毕业生的就业率比较理想,只有个别毕业生没有就业,整体的就业率达到95.3

2.2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2013届毕业生男女就业比例(见表2)

由表2可以看出男生比女生的就业率更高一些,这反映出女生的就业压力较大。在很多的用人单位都愿意接收男生,认为男生的身体素质强于女生,尤其一些俱乐部的私人教练基本都是男生。

2.3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2013届毕业生就业去向分配比例(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 选择自主择业和非体育相关单位的各占34%和8%,总计达到42%,这已经接近2013届毕业生的一半,说明毕业生改行易业的情况十分严重。

2.4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2013届毕业生择业标准(见表4)

从表4的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将经济收入处于择业条件第一位的占46%,而与专业相符的只占了10%。高的收入在如今这个市场经济社会里,对每个人来说无疑不是一种诱惑。

3.影响沈阳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因素分析

3.1社会需求与学生专业能力之间的矛盾

从调查中发现,目前社会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的需求量缺口较大,而能满足用人单位需求的学生数量却较少。主要原因在于学生自身的专项能力水平较差,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而用人单位又不愿意花费时间去重新培养,导致大量学生改行易业。

3.2培养模式及课程设置对学生就业的影响(见表5)

由表7可以看出课程设置中明显存在课程门类多,专项技能课时少,专业特色课程不突出,缺乏实践环节等问题,而部分学校还存在培养模式不合理,培养目标不明确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都导致了学生难以胜任社会需求。

4.结论

4.1社会体育专业就业形式不容乐观

沈阳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严峻,就业率虽然较高,但毕业生改行易业现象严重;社会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量虽然很大,但是符合用人单位需求的毕业生却很少。

4.2培养模式单一,课程体系缺乏合理性

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培养目标不明确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因素。在培养目标定位上必须以市场需求为依据,结合高校自身现有条件,进行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增加实践环节,增强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出具有较强综合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荣俊杰,赵先卿,张仁全.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2):74-78.

[2] 崔晓霞.安徽省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办学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J].巢湖学院学报,2009,11(3):110-116.

[3] 黄瑞霞.陕西省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就业意向的调查研究[J].福建体育科技,2010,29(3):44-48.

[4] 石冰.河南省普通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办学之思考[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8(6):115-118.

[5] 贾岩.社会体育专业毕业去向社会需要状况分析及对策研究[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2008,28(5):57-59.

社会关系对人的影响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人的本质;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

一、人的本质思想的形成及内涵

关于人的问题,其核心便是人的本质。人的本质问题历来是先哲所关注和争论的焦点。他们从各自立场出发,提出了种种有价值的见解,但总的来说并未科学地解决此问题。之所以超越前人的哲学,在于它总结了人类认识史的成果,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解释了人的存在,从而创立了真正科学的人的本质观。

马克思的人的本质观点最初体现在《黑格尔哲学批判》中。他针对黑格尔把国家职能归于国家观念的唯心主义观点,从唯物主义立场明确指出:“特殊人格的本质不是人的胡子、血液、抽象的肉体本性,而是人的社会特征。”[1]

之后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在阐述劳动异化理论时对人的本质作了进一步探索。他把劳动看成自由自觉的生活活动,并对其作了历史的考察。文中指出:“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2]“有生命的个人首先必须能生活下去”,“为了生活,首先需要衣、食、住及其它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3]

马克思在将人理解为进行物质生活活动的人之后,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进一步揭示到:“人的本质体现在人的需要上。”“为了进行生产,人们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生产。”[4]即是说,人必须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这是因为人在求生存的劳动中,需要靠联合起来的力量和集体协作以弥补个人能力的不足。因此,生产关系只是许多个人在生产领域为了合作而结成的联系,是“许多个人的合作”。[5]人们为了合作目的而进行的社会分工在社会联系、劳动关系中越来越被强化和细化,并且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联系越来越紧密,直至浑然一个整体。之后,随着他对政治经济研究的进展,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他彻底批判了费尔巴哈的抽象人、自然人的人本主义观,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6]这是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成熟的标志,他对人的本质的理解不限于“类本质” ,即人的自然属性,而是从人的社会性与实践性等多方面来把握。至此,的人的本质观已昭然可见。由此看出,马克思正是在批判继承人类思想史、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关于人的本质的积极成果,逐步摆脱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影响的基础上,形成了科学的人的本质观。提炼其主要观点,可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1.人具有社会性。正如《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所述:“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不可能是脱离一定社会关系的纯粹抽象的人。”[7]列宁在 “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前加上了“一定具体历史条件下”的定语,这正是马克思所说的“在其现实性上”一语的真实含义。即是说,人的本质只能由“一定具体条件下”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来规定;而人的“社会关系”也不是某种社会关系,而是“一切社会关系”,包括物质、精神、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如生产关系、阶级关系、家庭关系、朋友关系等等。

2.人具有实践性。马克思指出:“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8]这里讲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即劳动实践。马克思的“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看法,也是以“人的本质是劳动实践”为理论前提的。

3.人具有主体性。马克思认为:“人始终是主体”,“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9]主体性是指人作为活动主体在对客体的作用过程中表现出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新性,其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人的最本质属性。正因为人的主体性,人的类本质才是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马克思指出:“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8]而劳动正是这种本质的内在规定。

4.人具有历史发展性。马克思认为,人是历史的人,其本质是历史的本质。社会关系不是固定不变的,人的本质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他指出:“各个人借助进行生产的社会生产关系,是随着物质生产资料、生产力的变化而变化发展的。”[10]这样,由社会关系的总和所决定的人的本质也不会永恒不变,必然随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而不断变化发展。

总之,马克思对人的几种属性的论述是其人的本质理论的核心,是进一步理解人的本质“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重要依据。任何人都有社会性、实践性、主体性、历史发展性几个不同侧面的规定性,几者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现实的人”的本质。

二、人的本质观是“以人为本”理念的逻辑起点

“以人为本”虽然并未在马克思著述中被明确提出,但从其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来看,其中蕴涵着丰富的“以人为本”理念。人的本质观为“以人为本”提供了必要性论证和内涵支撑,为坚持以人为本提供了方向性指引。

第一,人的本质观为“以人为本”理念提供了必要性论证。他指出,人之所以能够作为 “和动物区分开”的、“万物之灵长”而存在的群类,关键在于人的“自由自觉活动”,社会必须创造各种条件为人的自由自觉活动服务。说到底就是以人为本,把人当作目的和一切工作的归宿。对于作为各种社会关系总和的个体,也是如此。作为存在于社会中的个人,他要寻求个体本质力量的丰富和发展,要求社会为之提供以人为本的环境和条件,要求成为社会历史的主体和目的,要求个人价值得以体现和发展。可见,正是为了人的本质的实现和发展,才要求我们在各项工作中做到以人为本。

第二,人的本质观为“以人为本”理念提供了内涵支撑。人除具有自然属性,更具有别于一般动物的社会性和实践性,正是社会性和实践性使人从动物界中提升出来。从马克思人的本质观可以得出人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和目的的结论。人始终是社会发展的主体,离开人就无所谓社会的发展;人也应是社会发展的目的,社会历史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为了人。因此,社会历史的发展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对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给予重视,对人在社会发展中的目的地位给予肯定,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确立人性化的尺度,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促进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服务。总之,一切工作围绕人,服务于人,为了人的发展。

三、人的本质观中“以人为本”理念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对人的本质的深刻认识,是哲学上对人所作的最高层次的思考,为我们科学地认识人、教育人提供了正确视野,而其中所蕴涵的“以人为本”思想,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的目的是参与促进人的本质的生成,而人的本质的生成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引导人的内心世界,改变人的思想状况和思维方式,提升人的修养和道德境界,参与构建人的精神家园,它是人的本质生成和发展的灵魂。离开思想政治教育,无论个体还是社会的发展都是不健全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应做到以人为本,把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作为终极目标。

第二,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应注重现实性和针对性,关注人所处的社会关系和环境。由于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大学生作为社会成员,无疑被社会打上了各种或深或浅的思想烙印,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在社会影响的基础上进行的。社会影响较学校教育具有广阔性、即时性、暗示性等特点,而大学生所具有的无固定职业和社会责任、价值取向不稳定、心理求新求异等特点,使得社会影响在大学生中容易产生“一拍即合”的传播效应,继而内化为思想意识,这种由社会影响而形成的思想意识也成为学生对学校教育进行评价的参照系。

在社会的动态发展中,总的来讲积极影响居主导地位,但当今社会环境的多元化对大学生品德的形成也不乏消极影响。市场经济在对个性发展与个人价值的实现给予充分满足的同时,也诱发了拜金主义、个性泛滥、个人主义;对外开放在引进先进科技和管理经验并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外来腐朽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在打破地域界限、扩宽人的视域的同时,也给某些文化霸权主义者倾销错误的文化意识,进行恶意政治宣传开方便之门。这些消极现象,容易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不利影响。这是因为大学生正处于学生存、学做人的关键时期,对社会和人生的各种价值观正处于“试误”和引导形成阶段,缺乏科学的判断能力。个人需求发展的超前性与自我满足能力发展的滞后性形成强烈反差,此时,恰恰是社会上那些最具诱惑性的事物最易满足其即时、庸俗的感官快乐。可见,必须充分重视社会环境对大学生品德形成的影响,加强防范教育,提高其辨别力,及时进行转化教育,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教育抵制消极因素的影响,加强积极因素的作用。

第三,人的实践性决定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应注重实效性。首先,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实践活动,始终参与了人的本质的生成和发展,这是由人的实践性决定的。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和改造人类主观世界的实践二者共同构成了实践的内容,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改造其精神世界的实践,为人的本质的形成提供了教育保障。一方面,因为人的实践性和社会性既统一又相互矛盾,人的社会性反映为社会性需要,受实践能力和实践关系的制约;人的实践性反映为实践性需要,受社会关系等条件的影响。二者往往不能协调一致,种种矛盾使人困惑,反映在认识和行动上便产生了各种思想问题和行为偏向。要解决二者冲突,最根本是靠实践手段调整现存社会关系以满足人的需要。但实践又离不开思想调控,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对思想的引导。没有思想调控,社会就无法运行,人的本质的实践性和社会性也无法和谐统一。另一方面,人具有实践性,能够有目的地进行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活动,人能够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主动吸收教育主体发出的思想信息,调控内心世界,改变既有思维方式,提升精神境界。

其次,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归根结底要由人的实践来检验,教育者必须善于在实践中了解教育对象,从具体生活中把握教育对象,通过实践有效地开展教育活动。单纯灌输或只重形式等不以人为本的教育方式,必然导致教育实效性大打折扣。因而,教育者应寓灌输于活动、寓事理于实践,通过现实教育,使受教育者模糊认识变得清晰,过激思想得到纠正,实现社会规范向内心信念的转化。应引导教育对象投身社会实践,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在实践中做到知行统一,促进人的本质的完善。

第四,人的主体性和历史发展性决定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工作应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积极为大学生的自我塑造与发展创造条件。人的本质决定了人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主体地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体是学生,是为了学生的利益。思想政治教育并不否认学生的需要,而是要使学生认识到整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统一,正确对待二者的矛盾,引导其在不损害他人、集体、国家利益的前提下实现个人利益。从该原则出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我们不能把学生看成消极被动的教育对象,而必须认清学生的主客体二重性,尊重其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加强主体性教育,促进大学生的自我塑造与发展。

综上所述,人的本质观为我们坚持以人为本提供了方向性的指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以人的本质观中“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为出发点和归宿,从而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参考文献】

[1][5]马克思,恩格斯.马恩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I962.207,34

[2]马克思.哲学的贫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 64

[3][4][7][8][10]马克思,恩格斯.马恩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5,514,86,1,6

社会关系对人的影响范文第4篇

1.1我们生活在社会关系中

1.2影响人际关系的主要因素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为什么社会关系对我们如此重要

2、能力目标:了解影响人际关系的几种主要因素

3、素质目标:学会初步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

教学重点

社会关系的定义、类型及影响人际关系的五种因素

教学难点

学会理解并区分认知因素中的五种心理效应

教学方法

超星学习通、案例分析、课堂问答、作业与讨论

教学过程

教师的组织和引导

设计意图、具体方法

学生活动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5分钟)

介绍本课程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整体介绍本课程的三个模块及各模块的主要内容及作用。

新课讲解(35分钟)

*图片故事导入:天堂与地狱的区别

一、什么是社会关系

给出定义:社会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和共同生活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课堂训练:(连线题)根据列举的关系找出其对应的社会关系类别

二、为什么社会关系对我们如此重要

案例:《乌克兰“狗孩”马拉亚》

由案例得出:人区别于动物最根本的特征就是人的劳动实践,那些兽孩脱离了人类社会,仅仅是生物人,不能成为社会人,他们只有进入到人群中,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也就是说人的社会化必须也只能在人群中完成,在社会中完成。由此推出第一个观点:

1、社会关系是人的本质需要

是人存在和发展的方式,也是人生存和发展的条件。离开了人际交往,人就失去了社会性;离开了社会关系,人就失去了从事各种活动的条件,也就无法生存和发展。

2、建立社会关系是人归属的需要

马斯洛的需求层级理论

(学校、邻里、社区、单位和其他环境)归属感

3、良好的社会关系是人健康全面发展的需要

“交往剥夺”的心理学实验

案例分析:小李的经历

总结(5分钟)

第二课时

新课讲解(30分钟)

影响人际关系的主要因素

一、认知因素

人际交往的过程其实是一个认知的过程

对自己的认知

对他人的认知

对交往本身的认知

1. 第一印象: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往往注意开始接触到的细节,如对方的表情、身材、容貌等,而对后来接触到的细节不太注意。这种由先前的信息而形成的最初的印象及其对后来信息的影响,就是首因效应。

2.近因效应:最近的信息对人的认识具有强烈的影响,最后留下的印象比较深刻。

3.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指在人际交往时,人们仅仅根据某个人一种或者几种特征来概括他在其他方面一些未被了解的人格特征,从局部信息形成完整印象的心理倾向。

4.刻板印象:在人际交往时,人们往往习惯于机械地将交往对象归于某一类群体中,对于某个人或某一类人产生的一种比较固定的看法,是定势效应的典型表现。

5.投射效应:在认知和对他人形成印象时,以为他人也具备与自己相似的特性的现象,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并强加于人,即推己及人的认知障碍。

二、情绪因素

三、相似因素

四、互补性因素

五、人格因素

总结(5分钟)

让学生对本课程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故事导入,让同学们意识到我们不是独立于世的,而是身处在社会关系中

4种划分方法,释义举例讲解法

即时训练巩固学生的理解记忆

由狗孩的案例推出:社会关系是人的本质需要

让同学们领悟:不管你愿不愿意,社会关系实实在在地存在着,它对每个人来说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它让每个人在其中成长,在其中成功。

案例分析引发思考

案例:找工作

课堂练习巩固知识

通过测试《你曾经被自己的思维套路过吗?》帮助理解刻板印象

注意了解投射效应的两种类型

《人际关系与沟通》P14

利用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思考回答。

社会关系对人的影响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人的本质;体育教学;社会适应能力

1 人的本质浅析

卡西尔在他的著作《人论》中写到:“认识自我乃是哲学探究的最高目标――这看来是众所公认的。在各种不同哲学流派之间的一切争论中,这个目标始终未被改变和动摇过:它己被证明是阿基米德点,是一切思潮的牢固而不动摇的中心。即使连最极端的怀疑论思想家也从不否认认识自我的可能性和必要性”。[1]对人的本质的探讨,有许多的流派和观点,但是无论是什么学派或是个人,只要谈人的本质问题,必然要谈到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对人的本质的观点,马克思在这篇文章中说道:“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从马克思这一观点提出后,学术界一直对这个观点进行争论,如黄楠森认为:“人的本质是人之所以为人而区别动物的最根本的特征,即人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具有使用人类自己制造的工具改造自然的活动,亦即生产劳动,更广泛一点讲,即人的时间活动”[3];韩民青认为:“理应把人定义为具有‘动物+文化’结构的物质形态[4]”;苗萃妮认为:“认识人的本质是人发展的前提、主体需要和终极目标,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5]。专家们都提出了各自的有论据的观点和看法,或批判或补充,对人的本质的研究提供了更多有参考价值的研究成果。

谈到人的本质,我们始终不能抛开人的自然性,没有人的自然性,就没有人的肉体,就没有人了,那还会有我们的社会吗?很显然,自然性是人的本质的基础。人有自然性,但是又不是纯粹的自然动物,他有自己的语言,有自己的社会,有自己的文明,这是别的动物所不能相提并论的。人的智慧决定了人超脱于动物,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人的任何活动都受意识支配,不受意识支配的人的本能活动和动物的活动没有本质的区别,区别就在于人有意识,人总会按照自己的意识去行动,哪怕就是一个小小的动作。

2 从“人的本质”看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上面我们谈到人的本质包括多方面的属性,但是我们要研究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的问题,就必然会更多的谈到人的本质的社会性层面。社会性是人的本质的一个层面,是人的社会本质,是从社会性维度对人的本质的阐释。人是社会的人,我们每个人的身体都是父母所生,我们的父母也是社会当中的分子,我们每个人的学习、工作、生活和长大后的结婚生育都离不开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因此,离开了人,就不是社会了。动物的本质是先天所规定的种性,而人的本质不是先天所规定的。人的遗传基因所规定的是一个未特化的自然人,这一未特化的自然人能否成为人,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既取决于人所处的特定的社会环境,也取决于人与这一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我们所听说的“狼孩”,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他已经不是真正的人了,因为他只剩下了人的自然属性,从他的身体来看,他还是个人,但是从人的社会属性来看的话,他已经不属于我们人类社会了。他从一个未特化的、可塑的自然人被变成一个十足的大自然的动物了,没有语言、没有文化、也没有意识。真正的人是有意识的存在,然而,人的意识本身又是社会及其劳动的产物,离开了人类社会及其劳动,就既不可能有意识的产生,也不可能有意识的发展,也就谈不上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因此,从孤立的、单个人本身出发,到处于一定社会关系总和中的现实的人、社会人,是把握人的本质进一步深化。[6]人的自然性是与生俱来的,而只有当人处于人社会当中时,人才会有人的意识和人的实践,因此,在这里,我们侧重对人的社会性进行总结和研究。

2.1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的社会性维度

现代人受教育的时间越来越长,不仅向前延伸到幼教,而且向后延伸到“高教”和“成教”。但是从这种趋势来看,每个人也就将会花更多的时间呆在学校度过,这样我们真正走向社会的时候我们的年龄必然就要更大,我们是否在学了那么多的知识后就可以真正适应社会呢,社会适应能力不仅仅是你掌握了多少知识的问题,而是你能否很好的融入复杂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环境当中。因此,我们在学校当中对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也是必然不可少的。

学校体育教育是学生和学校内各种因子发生各种关系的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课堂上和老师的交往,包括老师的提问,学生回答;老师的传道授业;还有课间和同学的交往等,这些都是学生与学校这个小社会进行联系和交流的方面,在学校体育的教学当中可以更加全面的满足学生的需要。学校体育为学生提供了更宽敞的场所,更开放的教学环境和更自由的身体释放的条件,这一点在文化课的教学当中是没有条件像这样满足学生需要的人的本质的社会性决定学校体育在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中扮演极其重要的作用。

2.2 只有在其所处的社会关系才能找到人的本质

王志强认为:“马克思的人的“劳动类本质”理论是对人类作为一个社会整体的独特本质的科学概括。“社会关系”则是对人类社会生活的理论自觉,同时也是对现实中差异化的社会结构的考察和认识。”[7]。很显然,要谈人的本质就必然要谈社会关系,避开社会关系来谈人的本质的做法都是很不现实的,社会关系是人的本质的非常重要部分。

当然,人的本质还必须从现实的人出发,即从其所处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中去寻找。尽管现实人的本质与人的本质是有区别的。现实人的本质(个别本质)即单个学生,侧重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区别,尤其是指人与人之间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所处的地位、所起作用的不同,人的本质(即总体的学生)侧重的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主要包括人和动物的区别,人类从动物界分化出来的根据等等,我们所进的学校体育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研究当中更多的是讨论学生的类本质。现实人的本质与人的本质是相辅相成,互相作用的,人的本质是基于现实人的本质之上的进一步总结和整合,它决不能脱离现实人的本质而存在;而现实人的本质是人的本质的具体化,它也不能不受到人的本质的制约和影响。

2.3 人的本质决定学校体育在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中的作用

研究人类任何活动都是必须考虑人的多方面属性,因为人的活动本身就是具有多重属性的活动,我们要对人的活动进行研究,就必须在了解人的本质的基础上进行,如果没有在了解人的本质的基础上进行的话,那么我们对人的活动的研究就是空中楼阁。教育活动就是如此,一般来说,大家都认为教育的主体是教师,客体是学生,但从人与自身的关系来说,人既是主体也是客体,学生可以把自身作为客体对象进行自我认识、自我设计、自我改造,学生也有多方面的属性,我想,我们千万不能够把学生仅仅当成一张白纸去勾画,那样的话,我们就把学生彻底物化了。了解了这些之后我们再来看学校体育在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中的作用,学校体育为学生主体地位的实现提供了良好的场所,学生坐在教室一直规规矩矩地听老师教学,不见得就是教学当中的好现象。首先,从人的本质的社会性来说,人是社会的人;其次,从人的自然性来说,他是活生生的个体,体育活动对他们是非常重要的,是学习的基础。当你失去了身体的基础的时候,想成功就要投入比别人多得多的时间和精力了。再者,从人的实践性来说,实践是人的本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文化课程的教学更多的是学生脑力活动的实践,很少有身体的实践,而在体育课、体育活动当中,两者是缺一不可的,必须同时具备脑力和身体的良好实践能力你才可以上好体育课。

3 结语

总而言之,社会适应能力中人的本质必须从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中去寻找,体育教师只有真正把握好对人的本质的认识,才可能用正确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3.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刘丕坤,译.人民出版社,1979:50.

[3]黄楠森.人学的足迹[M].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174.

[4]韩民青.当代哲学人类学(第一卷):人类的本质:动物+文化[M].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43-79.

[5]苗萃妮.从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看人的全面发展[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