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信息化建设教学

信息化建设教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信息化建设教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信息化建设教学

信息化建设教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教学档案信息化 建设工作 问题 途径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信息与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教学档案基础业务建设的重心也开始向信息化转移。档案信息化建设,是档案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关系到档案事业的全局发展[1]。为了确保档案信息化建设少走弯路,快速走上一条正确的道路,我们必须转变思想观念,认真探索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途径。

一、正确认识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

档案信息化就是在档案建设、管理、开发、利用等活动中,全面应用通迅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化高科技手段,用信息科学技术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处理、管理、开发和提供利用。究其实质,这是档案管理模式和工作方式从传统的以档案保管为主向现代化的档案信息数字收集、存储、转送,以信息化的形式为社会提供服务的转变过程[2]。但是,由于该项技术发展时间较短,人们对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理解和认识还存在偏差和不足,在思想观念上还需要进一步转变和更新。

1.要转变档案管理的理念。

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管理模式的影响下,档案工作者思想观念普遍比较陈旧,公众也大多把档案部门看成是“文件保险箱”,把档案工作当成看门守摊的简单劳动。即使在当前,不少档案部门的领导在考虑档案信息化建设时,往往仅注意计算机硬件的配置问题,认为买了计算机,档案信息化就实现了。因此,要真正实现档案信息化,必须转变档案管理理念,树立信息意识、服务意识、法制意识、效益意识,通过档案信息服务带动整个档案工作水平的提高。

2.确保保存“社会记忆”功能的实现。

对于档案部门来说,保存和延续“社会记忆”是立业之本,为社会提供信息服务是强业之路,这两大职能相辅相成、不可偏废。如果没有档案的存在,就谈不上开发档案信息服务社会;如果不服务社会,保存档案也就失去了意义。前者是基础,前者的意义又靠后者来实现。也就是说,档案信息化建设必须要在实现“社会记忆”功能的基础上进行,同时要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拓展和实现档案部门保存“社会记忆”功能。因此,在档案信息化建设中要加大对数字化档案研究的力度,解决数字化档案的长期保存与安全传输等问题,否则,“人类记忆”就会面临丢失的危险。

3.正确理解档案信息化、现代化、数字化的关系。

档案信息化建设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而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具有广泛的内容。它包括档案信息资源的有序整理、档案信息数据库的建设、档案信息网络的建设、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档案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促进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政策、法规、标准的制定等[3]。因此,绝不能简单地把档案文献的数字化、档案信息管理的现代化等同于档案信息化建设。在一定程度上讲,档案现代化是旗帜,档案数字化是基础,档案信息化是目的。信息化的实现需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和领导的重视与支持,需要档案工作人员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和不畏艰难的勇气,需要相关方面的配合和资金、技术保证。只有把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与现代信息管理方法的应用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确保档案信息化建设取得最优化效果。

二、档案信息化建设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在当前现实背景下进行档案信息化建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仅档案信息化建设要面对资金短缺、馆藏档案结构不合理、配套跟不上、社会档案意识薄弱等“老大难”问题,而且新的环境、新的对象增添了更为紧迫的问题[4]。

一是管理人员技术水平滞后。在信息社会,档案的载体形态和记录方式已呈多元化发展,纸质档案的固有结构被纸质档案、声像档案、电子档案并存的格局所取代。传统的档案编研模式已向多载体、全方位、深层次地开发档案信息资源转变。然而,目前在职档案人员素质和结构上都不能满足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大多数档案员仍停留在原始手工操作的水平,制约了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健康顺利发展。

二是标准落后。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前提是档案信息的规范化、标准化,即用共用的信息技术和信息语言组织档案信息。正如ISO主席汉兹所说:“如果不靠国际标准来有效引导信息迅猛发展趋势,必将出现一个电子混乱局面。”自1979年以来,我国已颁布了不少档案工作标准,但其中绝大多数是针对纸质、音像等档案,而针对数字化档案却寥寥无几。档案的信息化建设主要面对的是数字化的档案信息,这就需要从数字档案信息的著录、保护等方面入手,制订新的标准来规范工作实践。

三是技术支撑落后。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技术密集型的工程,技术支撑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条件。目前档案信息化建设中技术仍存在差距,诸如数据存储和压缩技术、网上档案信息组织技术、检索技术等还不为信息化建设的工作者所熟悉、掌握。同时,现有的技术忽视了文件、档案管理的需求,难以直接用来管理电子文件和数字化档案。因此,如何将信息技术和新的关键技术应用于档案工作,是档案信息化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是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手段落后。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核心是资源建设,主要包括两大方面的任务:其一为现有馆藏档案的目录数据库和部分全文数据库建设;其二是电子文件的存档与电子档案管理。随着科技的发展,以磁带、磁盘或光盘为介质的数字档案成为档案管理的重要对象,档案信息资源通过网络、电视屏幕、报刊广告等形式为人们所利用。现在的档案馆虽然都普遍配备了计算机,但大多仅停留在利用微机进行档案目录管理。档案信息网络化建设没有跟上时代的发展,影响了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三、实施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途径

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将以办公自动化、网络体系化、馆藏档案数字化、多媒体全文信息一体化及馆际交流规模

化为蓝图[5]。要实现以上“五化”的建设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需要我们在具体的工作中不断探索,结合工作实际,笔者在此谈几点看法与大家商榷。

1.抓好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尽快建立档案信息资源数据库。

档案业务工作信息化的前提是建立起资源配置合理、特色突出、利用方便的档案信息资源数据库。只有加快档案数据库建设,尽快形成数据规模,使计算机检索系统实用化,才能对馆藏档案信息作进一步深入开发,从而使我们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得到提高。当前,应重点解决信息化建设的“瓶颈”问题,广泛开展档案的文件级著录标引并录入微机,以建立检索系统为突破口,实现馆室藏档案信息的深入开发利用,实现档案馆档案由实体管理向信息管理转变。此外,由于档案信息具有保密性和机要性,信息安全尤为重要。除保证网络安全外,还要保证档案信息处理前的工作的安全,在外聘人员控制档案著录标引时,应使用处理好的目录。

2.制订标准,统一数据和软件,为档案信息化建设奠定基础。

档案信息化建设必须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采取统一的数据格式、统一的软件程序、统一的技术标准、统一的工作规程,从而建立起上下成线、纵横成网、信息资源高度共享的档案信息化网络。为此,首先必须纠正“各自为政”的现象,坚持全局的观念,坚持全国“一盘棋”的思想。其次尽快制订出既符合档案信息化规律,又适用于我国实际的技术规范和标准,尽快推广应用符合档案部门业务工作实际的应用软件。这样才能解决馆室之间、馆与馆之间信息的交流问题,才能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互联互通,才能稳步推进我国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3.加速信息管理的网络化建设。

档案信息化建设又是一项涉及面广、技术和资金密集的系统工程。档案信息化建设要遵照统一的技术标准、统一的数据标准和统一的档案检索体系的原则,达到一定地区档案部门间的网络互联互通信息资源的共享,并广泛开展联合编目、联机检索等业务,促进交流,彻底改变各档案部门各自为政的局面和档案信息资源不丰而又不闲置的现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联接区域网和广域网,优化国家档案信息资源的局面。同时,要注意档案信息化与社会信息化的同步协调发展,争取把档案信息化建设纳入本地区、本部门信息化建设的总格局中,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步伐,促进档案事业持续、健康、快速地发展,为国家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4.全面提高档案工作者素质,建设一支适应档案信息化发展需要的干部队伍。

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是我国“十一五”期间的一项重大而艰巨的任务。要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就必须进一步深刻认识到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到档案信息化建设对档案事业的巨大推动作用,增强我们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步伐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不等不靠,通过我们的努力,切实把档案信息化建设方方面面的工作抓紧、抓实、抓好。与此同时,要加强对档案人员的档案管理新技术、新方法和新信息等基础知识的普及和培训,更新档案干部队伍的知识结构,提高档案工作者的信息化整体水平。另外,要转变观念,在努力提高档案管理人员计算机和网络应用能力,积极接收计算机专业大中专毕业生的同时,还可以广泛借助社会力量,从社会上聘请技术人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总之,我们需要通过多种途径满足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人才需求。

参考文献:

[1]巩宝荣.档案信息化建设:理念 困难 选择[J].山东档案,2002,(3):7-8,16.

[2]刘蓬春,栾峰.对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烟台教育学院学报,2004,(1):94-96.

[3]孙卫华.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两个主要问题[J].山东档案,2005,(2):3.

信息化建设教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物联网;外语教学;信息化;建设;

一、引言

物联网是信息化进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加快经济发展速度,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改变,还对教育模式的转变和革新有着积极的作用,有助于推动外语教学资源信息化的建设和应用。

二、物联网的概念

“物联网”概念的提出最早是在1999年,其在英文中的意思是“theinternetofthing”,翻译成汉语的意思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主要解决的是“物品与物品”(thingtothing),“人与物品”(humantothing),“人与人”(humantohuman)之间的关系。也有人根据其字面意思理解为“连接物品的网络”,将其解释为“人到人”,“人到机器”,“机器到机器”的连接。它与互联网的区别就是扩大了互联网的应用范围,利用各种装置设备不仅实现了人与人的连接,同时还实现了人与物、物与物的连接,极大地扩展了信息的传播和管理,促进了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同时,物联网的发展也为教学方式的改变创造了一个新的平台,将会极大地促进外语教学资源信息化的建设。

三、物联网环境下外语教学资源信息化的现状

传统的外语教学以基于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课堂教学为主,课外的网络课堂为辅,教学方式也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缺乏足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物联网的兴起为学生参与课程提供了更为多样的形式,也为教师提供了更多与学生交流互动的平台。结合新技术的应用,传统的课堂形式将会被极大的改变。人与人、人与物的普遍联网将为外语教学提供更为有利的技术条件。以口语教学为例,传统的教学模式缺乏对学生口语水平的有效评测和引导。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特别是在学生人数多的班级里,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观察每个学生的发音和表达习惯,从中发现问题并及时予以纠正。应用物联网技术后,一些软件平台可以将学生口语练习的结果进行实时监测和评估,将其与标准、规范的发音进行对比,并通过辨音定位等技术手段及时发现学生口语表达中出现的问题,帮助教师高效地完成口语教学任务。对于学生而言,物联网的介入能大大提高其学习兴趣,以有效的评估和管理手段保障学生的足够参与,并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材料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学习的欲望,并结合学生自身特点给与有针对性的帮助和指导。[1]外语教学资源信息化的过程其实就是教育工作者整合、利用多样化的教学资源为新时期的外语教学服务的过程。近年来,基于互联网的网络课程建设已经成为传统语言课程的有效补充,微课、翻转课堂、网络公开课等新的教学形式接二连三地出现,为教学手段的更新和变革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互联网基础上再度升级的物联网又进一步开拓了人们的思路,打开了无限的想象空间。也许随着物联网技术的普及,随时随地联网,随时随地接受教育,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形式都将成为可能。然而,尽管物联网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前景十分美好,当前情况下物联网的应用技术发展的还不是很成熟,再加上外语教学改革本身就有一定难度,物联网在外语教学资源信息化中的应用还面临困难和挑战。第一,外语教学资源信息化设备不完善。在物联网环境下,新的教学模式对外语教学的硬件设备要求很高。因为,在物联网环境下,要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联系,这中间就必须要有完善的中间设备以供信息的传达。在外语教学环境中,在上课前老师需要借助设备与学生沟通预习任务,对他们进行分组安排或任务安排;在上课时,教师和学生也必须借助相应的信息设备来配合完成整堂课的教学目的。在课后,教师与学生之间可以借助信息设备来彼此沟通,促进学生知识的巩固和作业的完成,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可以彼此交流学习的困难和心得。但是在当前的经济水平和教育环境下,要想实现整体物联网环境下信息设备的完备还是比较困难的。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和广泛普及受到了重重阻碍。[2]第二,外语教学资源信息化的应用存在困难。物联网在外语教学中提供了非常丰富的教学资源,如文本、音频、视频、图像、图形等,有效地将图、文、声、像融为一体。而且它教学量大、信息反馈及时、方式灵活多变。但是在实际的外语教学应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一些教师和学生还没有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转变过来,教师不适应在课堂中运用物联网的技术手段,认为信息量太大,而学生接受的内容是有限的,过于花哨的教学方式还会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其次,学生也不能适应学习主体地位的立即转变,不能很快地进入新的外语教学状态,而仅仅是把它当做一种新鲜的方式,敷衍了事。还有的学校根本没有彻底地实行这一教学改革,而只是倡导教学的形式主义,对教师没有进行严格的培训,建立完善的考核制度。[3]

四、加强物联网环境下外语教学资源信息化的建设和应用

针对物联网在外语教学应用中出现的问题,政府、教育管理部门及师生各方面都要参与进来,在推动物联网技术应用的同时,转变自身的传统教育观念和方法,积极调整自己,努力适应新的教学环境,为物联网的应用提供更为有利的软、硬件环境,以尽快实现外语教学资源信息化的有效建设和综合应用。具体的改革方法包括:第一,完善外语教学资源信息化的设备。在外语教学中,包括最基本的听、说、读、写四项。因此物联网环境下的外语教学资源信息化要配备相应的听说读写设备。首先要建立完备的个人数字化听力资源库,提供丰富多样的、合乎教学实际的听力资源供学生们共享。同时还要建立完备的学生教师互动平台,如QQ、MSN、E-MAIL,及时让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还可以通过QQ空间、微信平台和BBS等公布信息,达到资源的共享,也使学生们摆脱以往的被动学习方式,主动寻找自己喜欢的学习资源,学会主动学习,体会学习的乐趣。其次在课堂的教学环境中,不仅要购进多媒体设备,同时对于课桌、黑板等也要实现物联网,学生不仅可以及时接受反馈信息,教师还可以通过物联网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第二,加强物联网环境下外语教学资源的信息化应用。针对在外语教学资源信息化进程中应用物联网技术存在的问题,应该积极采取应对措施。首先,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让教师了解物联网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并让他们充分感受到物联网给外语教学带来的方便,深入贯彻新兴的教学理念。还要让教师能够熟练掌握物联网环境下的外语教学方式,积极为外语教学资源信息化做出贡献。此外,要建立完善的人事考核制度。物联网环境下的外语教学全然不同于传统的外语教学,它除了要求教师拥有专业的知识和教学技能外,还要求教师熟练掌握互联网技术,对新型教学手段和方法有一定的掌握。最后,学校应建立严格完备的教学评估和管理制度,对物联网在外语教学资源信息化中的应用要进行科学完善的监督和管理,并给与适当的引导。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物联网环境下的外语教学资源信息化确实能够对外语教学带来极大的帮助,但是物联网环境下的外语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和应用仍然任重而道远。在新一轮教学改革的浪潮中,师生的传统角色都亟待转变。外语教学资源的信息化过程面临资源选取、应用、评估和再应用的复杂流程,然而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新时代教育形式发展的潮流和趋势。学习、接纳并改善这一新技术的应用方法将会是新一代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李艳叶.外语教学资源信息化的生态建设[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03):173-175.

[2]覃幼莲.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外语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4(10):106-109.

信息化建设教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思考

一、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一)适应了社会发展对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需求

随着社会不断地发展,现代信息技术渗透在生产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与方面。为使高校的教育教学跟上时代的步伐,以适应社会发展,2007年2月,教育部的《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若干意见》中指出,“要把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在各类教学活动中要广泛采用,并不断推进教学资源的共享共建,逐步实现教学及管理的网络化和数字化”。2012年3月教育部出台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更好的为各高校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政策导向和依据。

(二)提高了教学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教学管理工作涵盖的内容广泛,环节繁杂,涉及到所有的师生。在实际工作中不但有日常事务的管理,还有更多的是为师生提供服务。因此,在有限的管理人员面临众多的服务需求时,信息化的引进,则可以跨越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及时同步各种数据资源并形成共享,不但节省了人力资源,也节省了多方人员的时间资源,实现了另一种意义上的统筹安排,有效地提高了教学管理的效率与质量以及师生的满意度。

(三)推进了教学管理工作的规范化与标准化

教学管理是一个制度化、标准化的过程,教学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可以实现教学活动参与者在教学管理部门的统一协调下,使教学活动的各项工作更加规范化。教学管理信息化实现了数据存储标准统一、数据处理方法统一、数据查询方式统一、数据打印格式统一,实现了教学管理规范化,避免了传统教学管理中的随意性,保证了教学工作有序、稳定、高效运转,有效推进了教学管理工作的规范化与标准化。

二、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的现状

(一)教学管理软件以外包为主

随着社会发展对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促进影响,全国各高校纷纷开发或引进了教务管理系统。但大部分高校均采用了外包的手段,主要运行的是青果高校教务网络管理系统、正方高校现代教学管理信息系统以及清元优软大学综合教务管理系统等。目前的教务管理系统一般分为供教务处人员和院系教务管理人员使用的教务管理端和普通教师、学生使用的用户端。

(二)教学管理队伍的信息化素质一般

虽然信息化建设会带来诸多便利,也被高校提高到重要建设项目的日程之中,但对于负责业务的管理者而言,信息化建设是一次重大的管理改革。管理者不但要进行思想观念的转变,还要进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提升。对已经习惯于传统工作模式的管理者而言,信息化模式的运行需要一个熟悉的过程。另外,管理者在熟悉业务的过程中会因个人能力和责任心等诸多因素影响,缺乏主动的对软件进行扩展功能的开发意识,表现出教学管理队伍信息化素质的一般化。

(三)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缺乏全局性

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是随着社会发展而出现的一个新生技术性事物,其本身缺乏统一的完整的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标准。因此,各高校在建设初期可能着眼于本校当下存在问题的解决,而非进行可持续发展的信息化建设规划,使得软件的基本数据处于不停的动态变化中,导致后期工作维护艰难。另外,因无统一规划,会出现各部门各自为政引进不同系统的软件,使得各模块、各系统之间的数据格式不兼容,进而在信息的交流与共享方面很大程度上受到限制,导致学校在上报数据等工作中出现口径不一等情况。信息化建设的零散性决定了各高校在后期进行整合时会存在诸多障碍。

(四)领导对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视度不够

学校领导对教务管理信息化重要性没有充分认识,一些工作仅限于计划之中,投入的力度不大,设备的更新与维护费用投入不够,致使学校设备陈旧,死机频繁,病毒侵入,不能及时清理,贻误工作。因不够重视而导致在具体的建设过程中缺乏高瞻远瞩的引领性政策,缺乏有层次有针对的建设规划,进而使得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工作缺乏个性化、缺乏有序性、缺乏可持续性且进展缓慢。

三、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一)采用外包和内建相结合的信息化建设方法

大部分高校都是采取外包的形式进行建设,即购买某一家软件,在此软件的基础上结合本校实际进行开发运用或者提出相关定制性的功能。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采取外包的方式引进已经成熟的管理软件,固然节省了开发的时间,使得信息化管理工作可以即刻投入。但是,成熟的系统软件往往具有普适性,而缺少个性化定制,所以,并非外包的软件都能符合不同特色的高校在本校教学管理方面的需求。因此,内部软件的开发建设便能很好的弥补这一不足。以辽宁对外经贸学院为例,该校在引进清元优软大学综合教务软件的基础上,依据本校的教学管理工作的实际,自主开发了“应往届毕业生课程重修报名系统”“大型考试网络成绩查询系统”“毕业生档案网络查询系统”等,有效地弥补了软件功能中存在的不足。

(二)提升教学管理队伍的信息化素养

教学管理队伍是教学管理信息化有效推进的关键因素和重要保障。在明确信息化管理人员的具体职责的基础上,制定明确的工作规范和评价标准,并要定期有针对性的对管理队伍进行专项培训,提升其执行能力,有效为教学一线的教师和广大学生提供高质量的信息化服务。目前国内高校的管理模式无论是扁平式管理还是垂直式管理,基本模式都是高层决策引领,中层落实部署,基层具体实施。因此,信息化管理模式的环境下,要真正利用现代化技术使教学管理科学高效,管理者队伍在信息素养上理应有相应的侧重点,即提高高层管理者在重视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意识,增加中层管理者对管理信息化的常识,培养基础管理者处理信息的能力。校方应同时将信息化建设的绩效明确加入到对管理者的考核之中。

(三)要对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进行全局规划

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必须站在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统筹各部门、各岗位工作实际,进行前期调研和沟通研讨,切实考虑学校长远的发展方向,进行有质量的规划,切不可只满足于解决当下的业务内容。在信息化的建设中同样要考虑本校在未来发展中可能面临的各种问题,如满足学分制、分层次教学的管理需求,满足将来人事处相关数据的对接,满足财务处缴费系统的对接以及数字化教学数据的对接等等。在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中既要考虑实用性,又要考虑标准化、规范性、科学性,还要考虑和高基报表以及国家教育部评估办教学质量常态监控数据采集库等软件的对接。要注重数据的分析,确保信息化的相关统计数据对于学校高层下一步的管理决策能够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确保信息化服务的便捷和共享满足师生的需求。因此,全局性规划十分重要,本文给出了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思维模式图,供参考。见下图:

(四)领导应对信息化建设予以足够的重视

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取得成就最关键的一点是领导有极强的信息化管理意识,对其建设予以足够的重视,并将其提高到校级重要工程。辽宁对外经贸学院作为辽宁省第一所本科高校,其高层领导充分的意识到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2005年校方便开始启用乾豪教务管理系统,有效地提高了教学管理的水平。2009年校方引进了“一卡通”服务系统,实现了学生网络进行课表、成绩信息的查询等功能。随着学校的不断发展,2012年学校又引进了清元大学综合教务管理系统,与原有乾豪教务管理系统进行了合理整合和集成。2014年学校又提出了“一键式”服务,安装了网络终端自助打印机,实现了学生远程打印成绩单与在读证明等各种常用材料的功能,有效地满足了学生随时办理相关证明的需求,同时也提高了教学管理服务的质量和效率。2014年8月学校对现有的信息化资源进行了再次整合,与支付宝签订合作协议,成为东北第一所、大连唯一一所开通校园一卡通支付宝功能的学校,为毕业生远程申请相关服务创造了条件,并同步实现了学生网络端即可进行各种考试报名费用的缴纳,既节省了大量的人力与时间,也大大提高了工作质量,同时培养了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力。

(五)以信息化为手段利用优质教育资源为本校服务

各高校要与网站联合协作创新教育,缩小本校短缺资源与外校优势资源之间的差距,通过非本校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为广大师生提供有利的学习环境,促进本校教育整体质量的提高。以辽宁对外经贸学院为例,2013年,学校建立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校级在线学习中心,并通过信息化建设拓展了网络培训形式,采取交互式网络视频同步课堂的模式,主场设在北京,校方设立了分场,有效的将网络集中专题培训、网络直播讲座、网络直播课程、网络公开课等资源纳入教师的网络学习,为教师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提高教师网络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为使热爱学习的学生进行有选择性学习自己所感兴趣的领域知识,我们要像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倡议的那样,要更加重视教育信息化在突破时空限制,在促进教育公平方面的作用和地位上有所行动,加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促进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开发和共建共享。制定学分互换或替代等相关鼓励或优惠政策,引导孩子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网络“MOOC”学习。为最大程度的达到资源共享,辽宁对外经贸学院还引入了超星尔雅网络通识课程,修读合格便可替代人才培养方案中公选模块课程学分。开通了数字化教学平台和引进了法国欧姆龙公司(Auralog)研发的英语在线学习系统,充分利用学校的网络和多媒体教学资源。这些资源的引进极大地培养了学生信息化环境下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自主服务、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学习的良好习惯,也符合教育部对高校信息化和国际化的要求。

(六)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必须要紧跟教育变革信息化

我们除了要关注传统意义上教育管理的信息化,还要同步关注随着信息化的全球化带来的教育变革。探索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以信息化引领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创新,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有效地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提高个性化互动教学的教学水平。同时,要考虑本校将来发展中的跨校学分认定的信息化合作模式,以及本校网络课程的相关教师教学质量管理的环节和评估、学生学习时间与效果的保障、学习相关资料的调阅和存档等。依据国家教育信息规划,高校要增强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能力,构建高校网上虚拟社区,广泛进行思想与文化交流,创新、发展先进文化。

参考文献:

[1]辽宁省教育厅网站,2015-05-25.

[2]贾飞,伍薇.高等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1).

[3]高福成.浅论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04).

[4]代显华,胡屹.高校教学管理信号的实践与思考[J].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02).

[5]李友良,何勇.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的现状及对策[J].职业与教育,2013,(12).

信息化建设教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开放式;实践教学基地;信息化;仿真技术;高等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2)08-0064-03

实践教学基地信息化建设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通信技术、远程控制技术、虚拟仿真技术等,将实训基地的各类硬件资源、软件资源、人力资源等有效重组,实施信息化管理,充分发挥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益,实现实践教学基地运行的现代化、开放化和高效化[1]。

一、开放式实践教学基地信息化建设模式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开放式实践教学基地信息化建设重点是“一个平台、两种实验室”,即打造开放式实践教学基地信息管理平台,建设虚拟仿真实验室和远程控制实验室,从而加强基地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提高基地管理水平,促进实践教学基地的全面发展。

(一)开放式实践教学基地信息管理平台

开放式实践教学基地信息管理平台是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数据库技术,将实践教学基地中的各项教学资源集中在一个统一的平台上,实现教学资源的开放共享,并通过计算机与网络进行开放式管理与使用,使得实训基地在时间和空间上得以延伸,是一个以学生为中心,开放性的、共享性的实践教学管理平台。

1.实训基地信息管理系统

主要功能是实训基地日常管理和教学信息,内容包括实训基地功能与组成介绍、实践教学课程设置、实践教学课程变动公告,以及与实训基地相关的规章制度、教学资源、科研成果、建设情况、师资力量等信息。实训基地信息管理系统整合了实训基地的各类信息与资源,教师和学生通过浏览,能够全面地了解实训基地的情况,并可以查询所需信息,促进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2.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管理系统

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管理系统是基于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信息管理平台,集合项目申报、论证、审批、采购、验收、付款等过程管理于一体,具有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网络申报、网上审批,确认书管理、合同备案、货款支付等模块,实现了项目建设过程数据的自动统计与汇总,各种信息的灵活查询和共享,以及建设状态实时监控等功能。该系统的应用使得实训基地建设效率明显改善,建设过程的信息透明度大大提高;学校监管部门可以全程跟踪建设过程的各环节,实现网上监督。

3.教学仪器设备管理系统

设备管理是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高职院校规模的扩大和实训室建设的快速发展,学校投入大量资金用于购买教学仪器设备,仪器设备的数量和质量有了明显提高。由于受分散管理、封闭使用的传统管理机制的影响,造成大量仪器设备,特别是大型贵重仪器设备的重复购置、利用率低、信息封闭等问题[2]。利用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开发教学仪器设备管理系统,可以及时准确地掌握实践教学基地仪器设备的资源配置及运行情况,实现资源共享,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资源,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率,达到仪器设备使用效益的最大化[3]。

教学仪器设备管理系统学校仪器设备使用、管理的相关政策,公布仪器设备名称、型号规格、技术指标、服务领域、安装地点、技术管理人员及联系方式、收费标准、开放时间等各类信息,为教学和科研工作者提供便捷的查询服务。

4.实践教学信息管理系统

实践教学信息管理系统是对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和教学资源进行信息管理,实现远程教学互动、网络沟通的平台[4]。通过信息管理系统,学生可以查询教师、课程、实训项目、仪器设备等信息,还可以进行网上实训预习、实训预约、提交报告等活动;教师可以在网上制订教学计划,进行日常教务管理、成绩管理、查询预约结果、实训项目管理等活动。

(二)虚拟仿真实验室

虚拟仿真实验室是综合运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和虚拟现实等技术而产生和发展的开放式实验平台[5],采用JAVA编程语言、NET技术、VRML技术等进行开发建设。虚拟仿真实验室具有沉浸性、交互性、自主性、开放性、共享性等特点,能够降低认知难度,为学生提供身临其境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使学生更快更好地理解、掌握专业知识,从而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虚拟仿真实验室解决了危险性大、费用高、仪器设备数量少、环境污染等实践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尤其适合难以实现实际操作的航天航空、化工、热处理、高压电工、工业医药等专业的实践教学。但虚拟仿真实验室并不能完全代替实际动手操作,学生要具有扎实的动手能力和较强的专业技能,仍需要现场操作仪器设备,只有虚拟仿真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才能取得更好的实践教学效果。

(三)远程控制实验室

远程控制实验室将教学仪器设备特别是贵重仪器设备接连到远程控制教学平台,通过网络、计算机、软件进行远程控制与互动,实现仪器设备的远程操作,从而进行远程实践教学与技能培训。远程控制实践教学平台允许多用户、多任务同时进行,实时远程操作真实的物理仪器设备,操作结果实时反馈,借助软件可实现对操作数据的实时分析,达到与现场操作相同的实验效果。与传统实验室相比,远程控制实验室具有提高仪器设备使用效率和资源共享,避免贵重仪器设备的重复购置;突破传统实践教学模式的时间、空间限制,提高实践教学效率等优点。

二、开放式实践教学基地信息化建设实践效果

(一)信息管理平台开发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适应开放式实践教学的需求,探索开发了高职院校开放式实践教学基地信息管理平台。管理系统平台采用实训基地四级管理模式,即学校—院(系)—实训基地—实训室,从实训基地的信息化管理、资源管理、教学管理等几个方面进行整合,充分实现了对指导教师和实训学生、实验实训设备、教学课件、教学活动的高效管理。

开放式实践教学基地信息管理平台为实训室开放管理提供了安全、有序、便捷的管理模式,改变传统实训室管理工作繁重和复杂的局面,减轻实训室管理人员的工作负担,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同时也适应了不同层次学生个性化学习需要。

(二)虚拟仿真技术应用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在双闭环直流调速实验教学中,采用Matlab环境中的Simulink仿真工具箱的仿真功能,实现了双闭环晶闸管不可逆直流调速系统的虚拟仿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趣味性,使学生对双闭环不可逆直流调速系统的工作原理、组成环节及各主要单元部件的作用有了更直观的认识[6],从而更好地理解双闭环的工作原理、调速过程以及速度调节器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三)构建数字化制造实训车间

为了满足企业对高素质数控技术应用人才的需求,学校启动建设了数字化制造实训车间。数字化制造实训车间采用以太网接口将数控机床与互联网相连,利用数控系统中的远程控制系统,实现数控机床加工的远程控制、状态监测、故障诊断等功能,建成了数控加工远程控制教学系统。学生通过远程控制系统,实时采集数控机床的运行状态、程序跟踪和加工仿真等数据,实现对数控机床的远程控制。通过数字化制造实训车间,培养学生对数控系统和数控机床远程故障诊断的技能,学习数控机床远程维修与操作的前沿技术,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信息化管理是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发展趋势,只有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将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技术纳入实践教学基地的管理体系中,才能推动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朝着现代化、信息化、开放化的方向发展[7]。

参考文献:

[1]唐捷,张进.浅析实训基地信息化环境的构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6):142-144.

[2]赵醒文.高校大型精密贵重仪器设备共享管理的研究与探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15):6-7.

[3]刁叔钧.基于资源共享的高校实验仪器设备网络化管理初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8):154-156.

[4]王岩,徐金荣,高珍,等.实验教学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与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82-85.

[5]岳浩.以数字化为依托 创办高职院校虚拟实训基地[J].中国市场,2010(49):232-233.

[6]尚丽,崔鸣,陈杰.Matlab/Simulink仿真技术在双闭环直流调速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1):181-184.

[7]周翔.职业学校实验实训基地信息化管理的思考[J].江苏教育,2010(7):82-83.

Exploration on the Informationalization Construction of

Open Practice Teaching Base

——The Case of Zhejiang Mechanical and Electronic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WANG Zhao-peng

(Zhejiang Mechanical & Electronic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Hangzhou Zhejiang 310053, China)

Abstract The informationalized management of practice training base can be achieved by re-organizing various resources of practice training bases using network communication, database and simul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informationalized practice training base, Zhejiang Mechanical & Electronic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has developed information management platform, applied simulation technology and built numerical manufacturing practice training workshop, which created conducive conditions for cultivating students’ skills and enhancing benefits of teaching resources.

Key words openness; practice training base; informationalization; simulation technology;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收稿日期:2012-02-11

作者简介:王召鹏(1977- ),男,山东莱州人,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

信息化建设教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教学管理 信息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4-0047-01

在科技和网络迅速发展的今天,如果不能将教学管理方式和信息化建设融合起来,不仅对高职院校的人力和物力资源是种浪费,高职院校自身的发展前景也不容乐观。在全民网络的新生活方式下,高职院校有责任和义务将信息化建设融入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建立信息化的教学管理模式,推动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网络化发展。

一 信息化建设在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的重要性和意义

1.信息化教学管理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师工作效率

在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中加入信息化元素,可以代替传统教学模式下一部分人力和物力的手工工作,节省出来的人力和物力资源可以用来完成其他方面的工作,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教学质量。

2.信息化教学管理有利于高职学生创新思维

在高校课堂中加入网络设备和网络教学模式,还可以为学生提供新的学习方式、新的思维模式和新的思想观念。现今的社会发展趋势要求创新和复合型人才,而信息化教学管理方式的产生有利于学生接受新思想和新观念,逐渐向复合型人才方向发展。

3.信息化教学管理有利于教学资源的共享

传统教学管理模式下,教务人员只管理校内或本专业学生的教学内容,无法将资源和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共享到知识库和讨论平台,而融入信息化后的教学管理方式可使资源和知识共享在相关专业的网络平台和对应的知识论坛中,各个院校的教授可通过讨论研究出更好的教学方式,这对教学方式的改进和学生成绩的提高都有重要的意义。

二 信息化建设在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部分院校还未认可信息化教学管理方式

一些高校的传统教学模式已在多年的高校教学管理体制内扎根,部分稍年长的教务人员不愿放弃娴熟的传统教学模式去学习新的网络和信息化的教学方式,这使中国一部分高职院校还处在封闭的授课模式中,课堂效率也相对较低,这显然不适应当代高校教学管理的发展要求。

2.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信息系统落后

一些高校虽已经建立信息化管理系统,但由于传统思维的影响根深蒂固,高校教务人员不愿花费成本定期更新系统,导致系统运行缓慢、缺乏维护,不能实现教学管理和高校内部相关部门间的有效配合。这不仅对信息管理系统和掌握先进信息技术的教务人员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对抱有创新教学管理方式思想的教师和学生来说也是一种不合理的做法。

3.部分教务人员系统操作能力有限

在中国,由于现行教育制度和升职制度落后,高职院校大部分教授级别的教务人员都稍显年长,他们对计算机的操作能力和先进信息技术的接受能力十分有限,以至于高职院校的信息化设备出现闲置现象。为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模式的改进,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亟待提高。

三 针对问题,提出对策

1.加强教师对信息化教学方式的认可

为适应中国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对部分认可传统教学方式而不愿接受新方式的教务人员要进行疏通指导,使他们认识到教育改革下,新教学模式中加入信息化元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对比国外名校进行举例和耐心疏导,目的是提高全体教务人员对信息化教学方式的认可,以便全校师生都能融入一个信息化教学管理的氛围中。

2.更新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管理系统

无论在哪个行业,旧的系统始终将被替代,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管理模式也不例外。针对高职院校中陈旧的、无法正常使用或跟不上信息更新步伐的系统要及时换掉,学校要投入资金更新系统。新的信息化管理系统资料全、平台广,会让教师和学生们开阔眼界、创新思维,有利于他们对学科的深入研究和对分享资源兴趣的提升。

3.高校针对教务人员进行信息技术培训

针对部分习惯传统教学模式而不愿接受融入信息技术新教学模式的教务人员进行无条件培训。首先培养他们对新科技新信息的兴趣,再分情况对接受新技术能力不同的教务人员进行分批授课,最终达到全体教务人员都能熟练使用信息化教学管理系统的目的。

四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