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生计算机基础教程

大学生计算机基础教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计算机基础教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学生计算机基础教程

大学生计算机基础教程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电大 计算机应用基础 职业生活化 实践

中图分类号:G728

文献标识码:A

1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必要性

当今社会快速发展,而迅速发展的现代化信息为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奠定了基础,所以,计算机已然成为现在的重要的必备工具。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素质、科学精神以及利用计算机技术获取、加工、表达与交流信息的能力,为以后的专门化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

就目前来说,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电大教育教学中的必修课,非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们在毕业前必须拿到计算机等级证书,这对就业有一定的帮助。电大的毕业生相对于本科生,本来在就业上就处于劣势,如果在计算机实际能力的应用上没有优势,那么在就业问题上就必然面临更多麻烦。所以,电大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应该比对别的课程更加着力。

2 计算机职业生活化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2.1 教育模式缺乏创新

教学模式改革的核心是建构一个在开放教育环境下的高效率的学习方式,最根本的目的是满足学习者的需求。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有与之相配套的管理模式、学习支持服务、监督监控机制等来支撑。

电大开办的初期,在教学上基本是搬用普通高校的教材,录像课的讲授是“黑板加人头、像”的黑板搬家;录音课的讲授也是“照本宣科”式课堂讲授的机械模拟。电大的计算机应用教育创新缺乏,即使有些学校都开始开展职业化的生活化实践活动,但仅仅是呆板的形式化,没有真正让学生增加实践经验,也没有让毕业生满足未来岗位的需求。

2.2 产品教学存在误区

计算机技术是当今科技界成长最快的技术之一,技术淘汰非常快,新硬件设施和软件不断推陈出新。我们可以常常听到学生的抱怨:“为什么学校的电脑不是Vista操作系统,不是2007版本的Office办公软件?”“现在学的软件,社会上已经淘汰不用,社会上用的软件学校都不教。”从技术层面看,学生的抱怨有一定道理,但是根据目前状况,教学内容不可能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有较大改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应该逐渐从产品教学中走出,因为软件教学仅仅是培养技能和素质的载体,教师传授知识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素质、技能以及对课程知识强烈的求知欲望。从内容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操作系统、Word文字处理软件、Excel电子表格软件、Powerpoint演示文稿和网络基础及Internet应用。

现今的电大一般把学生的实践内容分成两个环节,第一部分是在校的实践环节,是由教师制定的实践活动。第二部分是毕业生的实习阶段。在实习期间,用人单位一般会从自身的利益出发,把实习生当作廉价的劳动力,这样一来,学生不但不能得到好的锻炼,也很难达到实习的目的。

2.3 职业资格认定与实际能力脱钩

现在的职业资格认定证书很大程度上已经与现实的能力相脱节。考取证书主要是为了获得某项职位和职业发展,所以考取何种证书要根据自己长期的职业发展规划而定的。但是很多考生因为缺乏长期的职业发展规划,同时也缺乏对各种职业资格考试的性质和职业资格证书的作用的了解,从而导致盲目报考各种证书,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但是对自身的发展并没有太大的作用。

我国的各种职(执)业资格考试是由不同部门组织的,所以各种职(执)业资格证书的性质、作用和使用范围是不同的,如有些职业资格证书是职称,有些证书是执业资格证书,所以考生在报考前了解该证书的考试性质等内容是很重要的,不然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却发现考到的证书含金量并不高。

3 实践策略

3.1 转变教学观念

当今已是“知识爆炸”的时代,现代信息科学与技术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工作方式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知识、新技能、新领域的不断涌现,使得大家必须不间断地进行学习,而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又使人们将远程教育作为终身学习的首要选择对象。现在,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充分表现了他的社会生存能力。因此,只有转变了传统的教育观念,将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改变成帮助学生学会自学的方式,才能让学生参加工作后,顺利掌握用人单位所需要的应用能力。所以,一定要改变以理论知识内容为主的教育教学思想模式,变成以实践能力为主,理论知识为辅的教学理念。

3.2 建立独立的教学实践模式

教学实践模式转换是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项目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它牵涉到教育理念的变革,决定着人才培养能否成为关键问题。计算机和其他学科不同,它是一门逐渐推陈出新的学问,这就表明在电大计算机实践课教学中,必须不断加入鲜活的内容。尽可能减少演示性的展示、实验性的展示,多增加一些与用人单位所需要的能力实践内容,从而有针对性地让电大学生素质达到社会的要求。

3.3 完善考试方式和手段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是由实践性、操作性所决定的,是以实践动手为基础的。因此,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考试已经不是教学的目的,课程要求只是一个教学底线,学生能力的提高才是根本。辅导老师必须通过典型例子强化一般性问题。同时,也为了避免学生中大量存在“平时不学习,考试搞突击”现象的发生,我们辅导老师十分注重对学生平时的考核。一般采用任务驱动的形式,结合所学知识点,定期给学生适当安排一个综合的作业任务。

3.4 调动学生自主性学习积极性

新的教育教学模式意味着,从传统僵化转向现代和开放,最终落脚点还在于服务学生、带动学生自主性学习。此种模式是学生在知道学习任务的前提下,自觉、积极地进行学习,完全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强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育教学模式的转变一定要以学生自主性学习为出发点,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3.5 提高教师的自身修养

当今社会是一个全民浮燥的社会,作为一位老师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不断地研究和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要懂得关心和爱护每一个学生,也许教师的一句句鼓励教诲就是一个个学生不断进步的源泉,并且教师应积极进行探索,使传统僵化的以“课堂、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转变为“导学,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的方法和途径。

4 结语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职业生活化实践,作为电大教育教学中的关键环节,对毕业生的就业创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加强实践课程、努力完善实践步骤、改革创新实践内容、解决实践活动中遇到的问题,才能更好地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计算机方面杰出人才。

参考文献

[1] 文纪斌.高职院校计算机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J].职教探索与研究,2008(4).

[2] 秦昌平.“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实践[J].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2).

大学生计算机基础教程范文第2篇

【关键词】:计算机;信息技术;信息处理;、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B []

Abstract:This article introduced the rapid development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day in detail, and the process of the curriculum reform in my academy from computer basic course to the applic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lasses. The essay expatiates on the applic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n the basis of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many aspects,such as the conditions, the course system,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materials,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s etc. Discus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 and the critical role of the network platform which is used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

Key words: compute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formation Processing; Course System

1引言

自1985年以来,计算机文化就被列为高等院校覆盖各个专业的重要基础课。该课程开设20多年来,为大学生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能力奠定了基础。但是,计算机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发展对新型人才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最基本的要求是:自觉主动地学习和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并将它作为自己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信息技术应用基础》“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程不同于中学所开设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不仅强调学生应该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同时更强调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历史、发展和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和信息处理的基本操作技能,从而培养学生驾驭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及研究能力。另一方面,“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程主要针对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所开设,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不同于计算机专业学生,其学习计算机的目的,侧重于应用计算机解决与专业相关的实际问题。因此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程的建设、相关教材和教学过程必须针对其特点,建立一套完善的课程教学体系。

2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程建设研究

今天,计算机基础课程已经不仅仅是为后续课程打基础,它已经成为一门自然科学的素质教育课,特别是在对大学生科学素质培养中起到了其他它课程所无法替代的作用,课程教学的着眼点转到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上来,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随着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就业形势的变化而不断改革,以适应快速发展的信息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为此,我院根据目前国家对大学生信息技术和信息素养的要求,总结多年来计算机基础课开设的经验和不足,制定了该课程的改革方案。将计算机应用基础改名为信息技术应用基础,对课程的内容作了大量的增补和调整。

2.1课程的目标定位

“信息技术应用基础”作为大学生必修的第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课程内容强调基础性、知识性、系统性、先进性和实用性。课程的目标定位是使学生具备基本的信息素养和信息处理能力。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操作计算机的基本技能(操作系统、信息处理、信息检索和互联网使用),并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提高其计算机的实用能力(多媒体处理、关系数据库操作),与此同时使学生尽量理解操作背后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做到理论指导实际、感性认识加深理性认识。

适时地将信息领域的新技术、新知识以及发展动态等内容纳入教学内容中,拓展学生的视野和增加学生的知识面。

注重大学生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的培养,使之具有能够继续学习与各自专业相关的计算机科学、技术和应用的能力。

2.2课程性质

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程是高校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是学习其他计算机相关技术课程、处理日常工作和学习信息的基础课。该课程知识技能掌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3课程培养目标

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信息处理的知识和技能,成为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语言表达能力、决策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客观评价能力,为以后从事专业工作奠定基础。

2009年就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教学模式进行了集中性的研究,从课程的教学资源、教学模式、课程管理、课程网上资源等各个方面都进行了建设和优化。

3信息技术应用基础教材的编写

目前,全国各高校都把“计算机文化基础”作为公共必修课,但多少年来该教材是随着课程所讲软件的升级而更换版本,课程所授的知识和技能却没能随计算机的发展而发展。教材成了微软软件简易使用教程。许多教授该课程的老师都觉得“计算机文化基础”该改一改,但尚无令人满意的修改方案。

在此情况下,根据我们多年教学的经验和现代教育理念,尝试性地对“计算机文化基础”的内容作了大幅度的修改,整个课程不是在教学生如何使用OFFICE,而是按照作为一个大学生应该掌握的计算机、信息处理技能和知识面,采用案例驱动的方式来体现计算机和信息处理的知识和技能,让他们在制作案例的过程中掌握计算机和信息处理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几年来的研究和教学实践收到良好的效果。通过这一阶段的研究使课程的教学组织方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的合理整合得到了很大的改进,课程建设也有了很大的突破。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信息技术应用基础教程》于2008年9月在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在全国推广。

《信息技术应用基础教程》依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几点意见(征求意见稿)》,针对普通高等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对计算机公共课的基本要求来编写。

本教材包含国家要求非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应该掌握的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知识;计算机实用工具和处理日常事务的基本技术;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利用信息,以及与他人交流的知识技能;以及使用数据库及相关工具对信息进行管理、加工、利用的基本技能。本书充分考虑了当前信息技术和计算机发展的新情况新特征,重点突出知识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能够满足大学生对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操作技能的需要。一年多的教学实践和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4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实践

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和信息处理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重点是通过对课程的学习掌握计算机和信息处理的基本操作技能,从而启发学生思考和解决生活和工作中信息处理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技巧,学会利用计算机互联网络检索信息的基本技能。

针对这一目标,课程教学采用案例教学和基于任务驱动的作业管理,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并建立迭代式的能力培养模型。将计算机和信息处理实际能力培养划分3个阶段,在每个阶段又分为基本技能训练和综合技能训练两部分。基本技能训练主要解决计算机和信息处理的基本操作问题,综合技能训练则通过案例教学和基于任务驱动的作业管理,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相关软件完成特定任务的综合能力。

第一阶段:掌握计算机查找信息、编辑信息和传递信息的初步技能。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上网申请自己的邮箱,信息检索、查找相关资料,通过电子邮件提交简单的文本格式报告。

第二阶段:掌握利用互联网检索特定主题信息,利用办公软件整理、编辑排版,并形成正式公文报告的能力。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利用搜索引擎查找资料,用Word、Excel和PowerPoint撰写专题报告,通过学习平台提交正式报告。

第三阶段:掌握使用互联网技术整理和信息的能力。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使用网页设计、动画设计、媒体制作软件建立个人网站和博客展示自我风采。

另外,在教学手段上结合实际,追求创新与特色,充分发挥设备的效能,增加教学的动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活力。采用现代教学手段,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并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效果方面进行研究,课程建设和改革效果显著。

4.1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

我们对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程采取计算机设备进课堂,利用多媒体投影教学系统,形象逼真地再现计算机的功能和运行的动态变化过程,创设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传统的教学系统是由教师、学生和教材三个要素组成的,在现代化教学环境下,增加了一个新的要素,这就是教学媒体。现代教学模式正是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媒体四个方面紧密联系、互为作用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合形式。

在信息技术应用基础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将现代教育技术的设计理念和技术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例如,用Flash制作《信息技术应用基础》的演示动画,将一些难解释、难理解的计算机内部工作原理等通过动画形象地表述出来;用Fireworks制作概念和定义的图片,使繁杂的概念通过图形清晰地表达出来;用视频采集演示软件具体演示操作过程。现代教育技术的综合利用和实现,多方位地丰富了教学内容,使《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程更加条理化、形象化、立体化。

大量多媒体信息的运用,使一门枯燥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灵动起来,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效果和教学水平大大提高。

4.2使用网络进行教学

根据教学需求,教师把教学大纲、教案、电子课件、案例、资源、课后习题、实验指导等相关教学资料在网络上。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给学生提供一个理想的数字化学习环境。支持研究型学习、案例式学习、发现式学习、资源型学习、协作型学习等多种学习模式,让学生享受网络学习的乐趣,在学习中感受快乐,在快乐中体现学习。

在教学中,我们以知识点或教学单元为依据,采用模块化的组织方法,开发基于网络环境的“信息技术应用基础”网上学习课程。包括“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大纲、课程简介、教案、在线学习、上机指导等相关教学内容。提供下载服务,允许学生下载课件和补充学习的相关参考资料等,实现优秀教学资源的共享。该网络课件中提供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涵盖了《信息技术应用基础》的理论知识。“教学资源”提供了其他网络资源的链接和相关学习内容,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

另外开发了作业在线提交、在线考试等,便于学生提交作业,同时实现了历史教学资料的积累。

在课外,我们公开任课教师的电子邮箱(E-mail),并建立了教师博客,学生通过在线提交或电子邮件将作业提交给教师。学生遇到问题可以在讨论区发帖子贴子,向老师和同学请教。教师对学生提出的个性问题及时回复。对于那些共性的问题,教师将在课堂上做出回答,或者将问题放到讨论区上,组织学生进行网上讨论。

网络教学平台促进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促进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网络学习的兴趣和参与度。自主学习对学生的社会参与能力、协作能力、知识学习与实践都具有重要的训练作用。

5结论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水平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迎接新世纪挑战的需要。高校培养的大学生应该是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创新型人才。课程建设和与之配套的网络教育平台是新时期高校培养人才的必要渠道,抓好课程建设是提高教学水平的根本保证,课程建设要以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核心。我院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程的课题组教学团队在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实践中,通过对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构建“相互平行、融合交叉的理论实践教学体系”,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李克东.《数字化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上)[J].》李克东 《电化教育研究》,2001(8).

[3] 李克东.《数字化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上)[J].》李克东 《电化教育研究,2001(9).

大学生计算机基础教程范文第3篇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学习兴趣;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职院校的一门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从事过多年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工作后,使我清晰的意识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学效果整体不佳,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学生上课态度消极、精力不集中,在科技发达的环境下,人手一部触摸屏手机,时不时地划两下,更是学生不认真听讲的直接理由;其次是学生对课堂内容不感兴趣,因为他们是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大部分学生觉得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不是专业课,可学可不学;最后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效果不满意,觉的自己很失败,没有充分体现出教师的价值。总之,“学生不愿意学,教师教学情绪低落”。个人认为:学生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兴趣不浓是造成上述种种现象的主要原因。那么,作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师,提高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兴趣,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讲清学习课程和具体模块知识的意义和作用

如果学生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这门课,学习了这门课后对他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有什么用,那么学生就会丧失学习这门课程的主要动力,就会失去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因此,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师必须在第一堂课中给学生讲清学习这门课程的意义和作用,然后就是讲清楚学习具体模块知识的目的和意义,让学生了解到即将所学知识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目的和意义如下:它为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打下良好的信息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主要学习Word文字处理、Excel电子表格、Powerpoint演示文稿等内容,计算机操作技能是学生今后作为现代社会工作和生活必备技能的基础;它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二、要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这一教学理念

在课堂上要坚持“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教学理念。教师必须明确这一“教学理念”,并在每堂课中认真贯彻执行,把它变为自己的教学习惯。这是一个难点,因为在实际教学中经常出现“教师是主体”的现象,这时教师会发现学生出现精力不集中、烦躁、犯困等现象。

教师的主导主要包含两个意思:第一是引导,引导学生去学什么内容;第二是启发,在关键时候启发学生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应精心设计课堂,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或与专业相关的实例作为教学案例,以便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体现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的应用性;在每部分知识的讲授前都要分析学情,由于学生计算机能力存在较大差异,所以要注意教学内容的整体简单性、难易层次性,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教师在课堂上要精讲多练,创新教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师必须采用讲练结合、精讲多练的方法。在学生练习时,教师要不断巡视,观察学生的练习情况,及时做好引导和启发工作,遇到“集体”性问题,教师引导学生用教师端演示讲解。在教学方法上要有所创新,打破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课堂教学应根据内容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如启发式、设问式、任务驱动式和案例式等教学方法或几种方法相结合的直观性教学。

教师教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学。所以这决定了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一定要让学生广泛参与到教学中来,成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主要参与者,成为课堂的主人翁。个人认为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根据具体内容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去操作练习,练习后互评,沟通思路,总结方法。2、在教师的指导之下让学生发现、总结知识点的学习规律,教师要鼓励学生互相帮助。3、给学生留一定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三、严格执行课堂管理机制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大学课堂的管理也是这样。同时,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仅仅用教师对学生提出学习要求和布置任务来调动是远远不够的。在我院,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的考核标准是:平时成绩(50%)+期末考试成绩(50%)。平时成绩所占比例为50%。对一门课程来讲,学生平时的学习过程、学习表现应该是整个教学的重要环节,所以平时成绩所占比例应该更高一点才合理。基于这个考虑,在多年的教学基础上,我院制定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的学生平时成绩考核标准。这一考核标准主要从学生上课出勤、课堂学习表现和课堂作业完成情况等3个方面对每个学生进行考核。例如,根据学生课上听讲态度、作业完成情况、出勤情况以及对问题的探究情况,在一学期我们会安排三次让学生填写评价表的活动,让他们从知识掌握情况,课堂表现,问题探究与其他同学沟通方面分别作自我评价和同学评价,最后以具体的分数体现。实践证明,这个制度切实可行,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用情感感染学生,用激励的语言鼓励学生

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榜样和模范,是知识的源泉,是智慧的化身和行为的典范。首先,教师要爱学生,不管是调皮的学生,自控力差的学生、还是内向的学生,都要时刻观察他们的反应,根据实际情况去感染他们,去鼓励他们。如果教师漠视不管放任自流,那么他们就会彻底放弃自己。要让他们体会到老师在关心他,在意他,他们便会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其次,教师要不断钻研,学习新知识,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素养和技能。再次,教师要博览群书,以渊博的知识、优雅的谈吐折服学生。一个面带笑容、积极乐观、饱含激情、以身作则的教师非常受学生欢迎,真正做到“亲其师,信其道”。

五、丰富教学内容,提高课堂的趣味性

很多学生一说到“计算机应用基础”,就会想到枯燥无味,不感兴趣。因此望而却步,兴致索然,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因此教师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会选择贴近学生的生活、学习、兴趣等实例,然后以任务的形式让学生学习具体的知识。例如在讲到word模块排版时,会让学生做相关专业的电子小报(主要练习学生的编辑排版能力),在讲到excel模块时,会让学生根据自己平时所接触到的学生信息表或成绩登记表通过excel电子表格完成相应的数据输入、数据表格格式化、数据计算、数据管理等知识的学习,当然这些表是教师设计好的,融汇整个excel模块的知识,在讲到powerpoint模块时,会让学生做一个关于景点的宣传片。学生觉得这些案例任务与他们很接近,在做中学,这样,既可以扩大学生知识面,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能提升课堂学习氛围。

总之,要改变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的枯燥无味和消极态度,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就应想方设法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兴趣。一切有利于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学习兴趣的措施都可以大胆地尝试。只要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教学效果便会改善,从而达到教学目标,提升了学生的操作技能,最终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叶林 吕雅君. 计算机应用技能基础.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8.

大学生计算机基础教程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校 计算机基础教学 课程 教学改革

计算机作为一种现代通用的智能工具,拥有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应用能力已成为现代人所必须具备和赖以生存的基础,计算机的应用能力也已成为现代大学生知识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承担着未来国家建设的重任,为了培养适应新时展的高素质综合性人才,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不容忽视,因此,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对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当前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

1.1 高校各专业学生的必修课。计算机正在逐步改变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计算机应用能力将是人们的生存能力之一。搞好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可以大大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目前,在全国的各大中专院校,计算机基础课已成为公共必修课。

1.2 课程体系。通过学习计算机基础,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发展过程,认识到计算机的功能和它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知道计算机的组成部分和重要配置,学习它的基本操作,了解多媒体技术;学会并熟练掌握操作系统、汉字录入、排版系统、数据库基础等;掌握Word、Excel、PowerPoint、FrontPage等常用的应用软件;了解因特网的初步知识,学会利用网络获取知识。计算机教育更新较快,因此,我们的教材也应跟上步伐,一般来说,一本教材用2~3年就要更新。

1.3 考试中存在的问题。考试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评价教学得失和教学工作信息反馈的一种手段,也是稳定教学秩序、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考试的主要职能,一是检测学生的学习成绩,评价学生知识水平与能力状况;二是检测教与学的综合效果,并为改进教学提供必要的依据。

2.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各地区中小学教育发展不平衡导致学生计算机水平差距大。经对每年高校新入学的大学生的计算机水平考查发现:来自大城市的学生的计算机水平普遍较高,很多学生可以相当熟练地进行计算机基本操作,使用各种计算机工具,如多媒体、办公软件操作等等;大多数从小城市或从农村来的学生很少甚至没有学过计算机课程。

2.2 高校招生规模扩大带来的师资等条件不足。较前几年,全国各高校都大规模地扩大招生规模,教师队伍也相应地扩充了。由于部分高校对教师业绩的考核和职称评审以科研量为主要指标,而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的工作量大、科研含量低,很多教师不愿意从事计算机基础课教学,致使从事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和学习的教师生源比率下降得很多。基于授课教师不足,计算机基础课都采用大的合班课教学,教学采用“计算机+大屏幕”这种投影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以授课为主,与学生的交流很少,在教学中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谈不上针对学生特点的个性化教学,教学效果不太理想。

2.3 部分学生学习目的不明、自律性差导致沉迷网络。这几年高校招生规模的连续扩大,导致大学本科教育已不是过去的精英式教育而变成普及式教育。伴随着扩招而来的大学生分配难等社会问题,使部分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远大理想,加上由高中教育的应试教育方式突然过渡到大学的自主教育方式,很多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式一时还不能改变,无法适应大学的教育方式。甚至有人进入大学后缺乏学习的动力,不思进取,沉湎于网络游戏而荒废学业。

3.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思考与建议

3.1 合理安排课程,优化教材内容。《大学计算机基础教程》作为大学计算机教学中最基础的学科应该安排在第一学年的第一学期进行授课,这样更有利于整个计算机课程体系的设置,也更有利于学生较早地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

3.2 完善方法,改变手段。目前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主要采用“理论授课+上机实验”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应该说还是比较切合大学计算机课程的特点与教学要求的;但在实践过程中仍出现了学生对授课缺乏兴趣、学生无法及时消化教学内容、学生自学积极性差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认为可以考虑以下几点。

(1)提高办学条件,改变授课环境。最好做到人手一机,然后通过安装多媒体教学控制软件使得教师机可以控制学生机。这样一来,教师在讲授理论知识与操作演示时可以对学生机进行有效控制。

(2)提高课件质量,注意精讲多练。一个好的教学课件往往是一节课成功的关键,教学课件的制作不仅要注意内容上的要点提示,还要注意声音、图片、动画之间的相互结合,这样才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对于授课内容要结合教学目标有选择性地进行精讲,对于操作性的内容要以多练为主。

3.3 构建配套教学网站,利于学生自主化学习。在实验环节上突出以教师为主导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研究。针对计算机基础综合性较突出的特点。在实习部分体现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模式,突出以项目训练为主的教学实践。利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技术,实现辅导方式的转变。构建和教材相配套的教学网站,将课程网站作为学生课后学习和答疑的远程教学工具,使学生通过计算机网络在线学习,和教师在线交流,从而使学生快速入门,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3.4 改革考核方式,提出“考证促学”。为使普通高等学校学生掌握21世纪必备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目前,全国高校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考试等级为一级、二级、三级(编软)。考试分笔试和上机测试两部分,笔试和上机测试都通过的学生可以获得CCT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考试证书。

4.结语

计算机基础教学担负着信息技术在各学科领域的普及与应用的艰巨任务。为了使当代大学生具备应有的知识和能力,计算机基础教学必须不断地进行改革。我们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把教学改革推向深入,促进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大学生计算机基础教程范文第5篇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学;教学探索

中图分类号:TP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07-0000-02

College "Computer Application Basis" Teaching Thinking

Ding Shujin

(Hunan Judicial Police Vocational College,Changsha410131,China)

Abstract:Through the computer application of college teaching situation based on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currently the courses teaching there exist many problems.To solve these problems,must on the teaching reform and innovation,bold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of college computer basic education for speeding up the informatization process,making contributions.

Keywords:Computer;Basic teaching;Explored teaching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计算机的应用普及,整个世界正步入信息时代,“计算机应用能力”已成为大学生知识和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职高专教育中,计算机教育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计算机应用基础》被确定为各专业大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各高职高专在师资培训、实验室建设等方面有较大投入,使得计算机基础教育得以蓬勃发展。

一、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

结合目前我校的学生情况,我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参差不齐

由于学生的来源不同,接受的教育存在差异性,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参差不齐。随着信息技术教育在全国中小学的普及和计算机使用的社会化,一部分大学生入校前已经掌握了一些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对于高职高专教师讲授的已经学习过的内容,很容易产生厌烦情绪,失去了学习计算机的兴趣。随着计算机教学内容的不断深入,有许多需要理解和记忆的知识、内容也相对枯燥些,学习的难度加大。虽然教师讲课比较耐心和细致,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高,学习的效果也大打折扣。而对于那些中小学未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生,由于此前没有接触过计算机,大学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对他们来说是全新的,学习起来明显感到比较吃力,出现跟不上教学进度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依然按照传统的自然班进行教学,势必导致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基础差的学生跟不上的情况,从而整体上影响了本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实践课的学时设置应适当增加

目前,大多数高职高专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理论教学和上机实验教学的课时比例基本上是1:1。高职高专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简单记忆和积累,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如果学生没有足够的上机时间去消化课堂知识,那么所学的知识并不能真正被接受和消化。

(三)课程教学内容需要更新

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普及,社会上各种计算机基础培训大量涌现,但高职高专开设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主要内容仍是计算机基础知识、Office操作、网络基础知识及应用。这些教学内容已经不能满足大学生的学习和就业的需求,如果继续让学生享用这份“套餐”,将降低大学生的培养规格,压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更新教学内容势在必行。

(四)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计算机应用技术是发展最快的技术之一,知识衰减期短,技术淘汰快。目前,高职高专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师的知识结构存在不同程度的老化,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也需要更新。为适应高职高专计算机教学的新变化,学校应该注重计算机师资的培训,改善计算机基础课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二、改革措施

(一)合理安排课程,优化教材内容

《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大学计算机教学中最基础的学科应该全部安排在第一学年的第一学期进行授课,这样更有利于整个计算机课程体系的设置,也更有利于学生较早地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准确定位,合理取舍教学内容。否则没有准确的定位与合理的教材内容,学生将会很难入门。目前高职高专采用的计算机基础教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模块的内容:计算机基础知识模块、PC机操作初步模块、Word文字处理模块、Excel电子表格处理模块,PowerPoint演示文稿模块、计算机网络模块、多媒体与信息系统模块、计算机安全知识模块。随着计算机基础知识在中小学的逐渐普及。结合不同层次班级,对学生已经掌握的比较好的内容教师可以少讲,而对于部分应用性较强的内容教师可以结合课时安排进行多讲、细讲。

(二)进行分级式教学

对于学生可以先对他们进行摸底,看他们的水平到底如何再进行编班,打乱专业编班,大致分三个等级,再进行教学。对于基础好的学生可以对他们进行高一级的教学;对于基础一般的学生可以进行强化训练,补充学习内容;对于一点基础没有的学生就让其从头学习,一点点来慢慢来。这样一来,就可以充分利用资源,不会有“吃不饱,不消化”的现象了,学生有兴趣学习,教师也不用花过多的精力去进行课堂管理,可以满足大部分学生的需要。

(三)完善方法,改变手段

目前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主要采用“理论授课+上机实验”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应该说还是比较切合大学计算机课程的特点与教学要求的;但在实践过程中仍出现了学生对授课缺乏兴趣、学生无法及时消化教学内容、学生自学积极性差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认为可以考虑以下几点。

1.提高办学条件,改变授课环境

给原有的多媒体教室增加学生用机,然后通过安装多媒体教学控制软件使得教师用机可以控制学生用机。这样一来,教师在讲授理论知识与操作演示时可以对学生机进行控制。

2.提高课件质量,注意精讲多练

一个好的教学课件往往是一节课成功的关键,教学课件的制作不仅要注意内容上的要点提示,还要注意声音、图片、动画之间的相互结合,这样才能够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对于授课内容要结合教学目标有选择性地进行精讲,对于操作性的内容要以多练为主。

3.加强上机指导,掌握实际操作

在学生进行上机实验的时候,根据理论教学目标设计好实验内容。在学生实验过程中,及时了解他们对实验内容的掌握情况。针对学生遇到的问题,及时指导解决,使学生真正掌握对计算机的实际操作。

4.构建配套教学网站,利于学生自主化学习

在实验环节上突出以教师为主导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研究。针对计算机基础综合性较突出的特点,在实习部分体现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模式,突出以项目训练为主的教学实践。利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络技术,实现辅导方式的转变。构建和教材相配套的教学网站,将课程网站作为学生课后学习和答疑的远程教学工具,使学生通过计算机网络在线学习,和教师在线交流,快速入门、提高,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可在网上查阅教学要求、示范模版练习、教学课件,掌握授课内容,学习相关技术。调动学校全部教学资源,在为课程建设服务的过程中,使所有的教学资源都被“优化”在网上。

5.做好该课程的考核工作,处理好与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关系

通过多种方法检查学生的技能以及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对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可以在期末笔试进行,这部分可占总成绩的40%,平时的上机实验完成情况占总成绩的40%,上课出勤情况以及参加课外实践等各种考核分数的累加占总成绩的20%。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可以高层次地实行教考分离,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但是,等级考试是面向社会的,若仅按等级考试的要求来教学,势必会降低《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质量,而且在进行上机考试时考生随机抽取题目的难易程度有时相差甚远,这就必然影响考试的公平与公正性。所以,对《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内容和等级考试的内容不应该完全等同起来。作为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教师,一定要有正确的教学指导思想,充分认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重要性,按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进行正常的教学和考核。如果学生自身有参加等级考试的要求,教师可适当增加一些课时,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考前指导与上机强化练习,帮助学生顺利通过考试。

三、结束语

高职高专教育是适应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提高的要求所产生的新型教育模式。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职高专计算机基础教学担负着信息技术在各学科领域的普及与应用的艰巨任务。为了使当代高职高专学生具备应有的知识和能力,高职高专计算机基础教学必须不断地进行改革。我们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把教学改革推向深入,促进高职高专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解争龙.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

[2]赵世均.计算机基础教学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