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绿色低碳技术专业

绿色低碳技术专业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绿色低碳技术专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绿色低碳技术专业

绿色低碳技术专业范文第1篇

最后本文分析了绿色低碳建筑的发展现状与发展策略,提出加强绿色建筑的宣传,提高绿色建筑市场需求是关键。

关键词:绿色建筑;低碳城市;资源节约型;发展现状

中图分类号:TS422文献标识码: A

1、绿色建筑的含义及其特征

绿色建筑,最早是在 1992 年巴西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明确提出的。由于绿色建筑的出现,人们对建筑有了新的要求:更加健康,更加舒适,更加安全,同时能够高效节约资源、能源、土地、水、材料,最大限度地降低对环境的影响。伴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在我国的逐步深入,我国于 2006 年 3 月,由原建设部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联合颁布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其中指出所谓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这一理念亦被国人日益接受。当代语境下大力发展绿色建筑,顺应时展的潮流和社会民生的需求,是科学发展与加快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由传统高消耗型向高效生态型发展模式转变的必由之路。

2、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

绿色低碳建筑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等多重理念,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要求,顺应了时代潮流。我国绿色低碳建筑的发展现状可表述为,前途光明,但路途坎坷。目前,绿色建筑、低碳建筑在中国的推广还是刚刚起步,好多问题亟待我们去解决,去探讨,需要设定对应的部门,才能保证政策的落实。我认为低碳的概念其实和节约型社会的概念是连在一起的,这也正符合我国可持续性发展的需求。它本身不仅仅是指建筑节能,而是将能源的消耗、环境等各个因素整合起来的一个概念。低碳主要是指减少整个社会的能源消耗,因此低碳是大环境下的低碳,只有在整个大环境下实现低碳,才可能真正做到可持续性发展。应该说,当前我国的绿色建筑发展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然而总体上仍然处于一种不成熟状态,这主要表现为:绿色建筑的普及性差,多数建筑仅仅停留在样板状态; 建筑开发商对于绿色建筑供应动力不足; 绿色建筑消费市场缺乏活力等。

导致以上不足的原因大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首先,与发展绿色建筑相关的激励政策缺乏。绿色建筑在我国之所以发展缓慢,与国家缺乏相关政策法规和健全的绿色建筑标准认证体系有密切的关联。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重视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是构建新的成本一价值体系过程中必须注意的两个问题。绿色建筑对未来人口承担了道义上的责任,而市场机制是以当前利益最大化为导向的,显然缺乏承担道义责任的能力,因此,在构建新的成本一价值体系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其次,人们对绿色建筑的认识和理解不足。由于政策不重视,使得节能减排的绿色建筑的宣传收到局限,各方对其市场的关注度不大,这使开发商的积极性不高,绿色建筑不能得以快速发展。

最后,环境评估体系与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不是很完善。绿色建筑要求以新的价值观审视和评价建筑项目,环境评估与绿色标签制度有助于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建立环境评估体系是推行环境评估和绿色标签制度的前提。而我国的体系需要标准化与全球化。

3、绿色建筑在低碳城市建设方面的作用

所谓的“低碳城市”,简单来讲就是指以“低碳”理念指导发展的城市。在具体涵义上,国内学者普遍认为其应包括“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两个大的方面,在强调低碳生产的同时也强调低碳消费。认为应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构建“低碳城市”。由此,绿色建筑在推动低碳城市建设上的作用可以分为“发展低碳经济”和“营造低碳生活”两个方面。

在2010的年“两会”上,“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成为两会的主题,全国政协“一号提案”内容就是谈低碳环保。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其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低碳经济不仅意味着制造业要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方式,推进节能减排的科技创新,而且意味着公众也耍反思哪些习以为常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因此低碳经济仅有先进的技术支撑是不够的,必须依托于“低碳生活”才能实现全面减排的目的。

所谓低碳生活就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是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也就是在生活作息中要尽力减少所耗用的能量,从而降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的进程。而绿色建筑的发展与完善,就全面的诠释了低碳城市中低碳经济与低碳生活的理念。

建筑作为能源使用的主要载体,占用了大量的土地,并消耗着巨大的能源。因此,要发展低碳城市,首先要求建筑实现生态转型,而绿色建筑就是城市建筑生态化的产物。它的基本内涵是减轻建筑对环境的负荷,节约资源及能源,提供安全、健康、舒适性良好的生活空间,亲近自然,并能够做到人、建筑、环境的和谐共处和永续发展。除了节约能源,绿色建筑在节约资源方面也对低碳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通过在建筑设计、施工建造和材料的选择以及后期使用维护等方面,绿色建筑均考虑了资源的合理使用和处置,减少资源的浪费,力求资源的可再生利用,从而为资源的节约做出贡献。

首先,绿色建筑是价值观,是幸福生活的体现,他不仅仅是技术整合,也不仅仅是节能减排,更重要的是追求幸福生活的价值观,他的核心目标是要打造幸福人居生活,节能减排是他的结果。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绿色建筑更加应该注重城市与人的生活品质。他的核心是人,资源,环境的三者平衡。一个好的绿色建筑,能够直接影响到人类的健康与幸福观。

其次,绿色建筑与低碳生态城市共生共享,建筑不是单独存在的,他是城市有生命力的活体构成单元。其相关产业的发展对于低碳经济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建筑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涉及的经济链条很长,其设计、建设和使用等会涉及交通、土木、建材、化工、轻工等 20 多个上下游产业。因此,绿色建筑业在市场机制作用下自发形成与绿色建筑理念一致的低碳意识,从而在相关的产品生产和加工的过程中开发低碳技术、生产低碳产品、鼓励低碳行为等等。

4、绿色建筑的发展策略

针对前述绿色建筑在我国的发展现状,笔者认为其发展策略大致有以下几点。

首先,要重视绿色建筑的设计源头。这方面要从完善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上入手。中国低碳的发展要在吸取别国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一套符合中国自身实际的标准,从而探索出一条自身的低碳化道路。提高设计标准利用当前推动低碳化发展的契机,以及各方对于实现城市低碳化所需指标的深层研究,加快完善对于绿色建筑评价的相关指标的制定。在此基础上,一方面要提高新建建筑的节能设计标准,注重房地产全寿命周期成本,实现建造成本、运营成本、维护成本及环境成本之间的综合平衡; 另一方面要按绿色建筑标准改造既有住宅。要遵循“适用经济”原则针对高、中、低档价位大的住宅,制定中国低碳住宅标准,对建筑进行节能评级与认证并保持认证标准的差异性、可持续性及可操作性。同时,应该在对建筑的测评过程中构建第三方测评体系,由其对建筑物的能耗或能效进行客观的测试、评估并给予完善。

其次,结合低碳政策的创新激励各方发展绿色建筑。绿色建筑包含了当代人对后人在道德上的责任与承诺,然而,在推行绿色建筑时,仅靠道德的力量是不够的,还要有经济利益的驱动。为了使绿色建筑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政府的政策必不可少。具体而言,需要进一步完善的政策工具应该全面覆盖到:

1)能源政策,包括可再生能源政策、节约能源政策、能源技术政策等;

2)低碳技术政策,包括碳减排技术研发、应用和转让政策,碳封存技术政策,

低碳技术标准等;

3)低碳产业政策,包括鼓励低碳产业发展、低碳产品生产、限制高碳产品生产与进口等政策;

4)低碳消费政策,包括绿色包装、绿色采购、绿色物流、绿色社区等政策。”

这些政策工具的创新在推动整个低碳经济发展的同时,对于与绿色建筑产业相关的各个产业的发展都有显著的推动作用,在激励相关企业形成社会责任感的同时,也能够利用市场机制调整整个产业结构,引导公众消费方式的转变,使整个社会在政策引导下共同为发展绿色建筑做出贡献。

最后,一方面结合城市低碳化发展的契机进一步增强对于绿色建筑的宣传。加大低碳减排的宣传力度,使得社会各界都来积极关注绿色建筑和低碳人居,使绿色成为每一个普通居民生活方式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在建筑领域内需要加强专业教育。目前,节能服务正逐渐成为一个新的行业。应在高校建筑、土木、能源、管理等相关专业开设低碳建筑技术课程,为低碳建筑行业的发展培养具有低碳理念、掌握低碳技术的专业人才。

总之,绿色建筑是一种理念和方式。低碳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文明进步。推广、实施绿色建筑不仅对于低碳城市的建设有着重要意义,对建筑业可持续发展、建筑经济增长、建造技术、建造方式等带来革命性变革。因此,必须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利用当前发展“低碳”城市的机遇,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推动绿色建筑在更高起点上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志林,戴亦欣,董长贵,齐晔. 低碳城市理念与国际经验[J]. 城市发展研究,2009,16( 6) : 1.

[2]袁男优. 低碳经济的概念内涵[J].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0,23( 1) : 44.

[3]宋德勇,卢忠宝.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工具创新[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9,23( 9) : 87.

[4]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GB/T 50378-2006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绿色低碳技术专业范文第2篇

摘 要:近些年,随着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政府明确提出将低碳经济的发展作为国家战略,一时间低碳经济下的绿色会计的研究成为学术界的探究热点。论文在综述了国内外研究文献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低碳经济下绿色会计的发展现状,发现其在我国发展中存在的诸如绿色会计理念并未确立、绿色会计体系不成熟、绿色会计发展的监管不足、专业绿色会计人才匮乏等问题以及形成的原因,并针对这些问题和原因提出有意义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低碳经济;绿色会计;利益相关者

一、引言

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世界经济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低碳经济主题跃然成为学术界探究热点,中国政府在2009年年底召开的哥本哈根会议中明确提出将低碳经济的发展作为国家长期战略,并严格制定了二氧化碳排放的约束性指标,将低碳经济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可见,低碳经济的发展势在必行,中国经济进入低碳经济时代。

在中国,绿色会计的发展是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的,它涉及了情况十分复杂的各个方面。绿色会计并不仅仅是会计行业的问题,也是针对现阶段的主要社会、环境问题应运而生的主要内容,它是以政府和企业合作为前提,需要政府对其进行大量推广活动,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做好环境保护,节约能源,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二、文献回顾

发达国家对于绿色会计(早期称为环境会计)的定义研究起步很早。英国学者比蒙斯(1971)在期刊《会计学月刊》上就发表了论文论述了污染的社会成本转换的研究。而在1973年,马林讨论了污染的会计问题,这是两篇开启绿色会计研究的文献。Stewart Jones(2008)最早提出了“碳会计”这一全新的定义,他定义了碳排放会计,认为碳排放会计是将碳排放及其排放权交易和相关鉴证等的会计问题的统称。Alan Mann(2012)认为将碳成本与实际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量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成功应对全球气温升高造成的威胁。

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会计从业者开始对绿色会计展开了研究与讨论,但遗憾的是由于环保意识欠缺,导致整个社会对其关注度很低。中国的绿色会计理论是从介绍发达国家绿色会计的研究情况为起步点。在绿色会计的袁增申(2011)教授在他的研究中强调绿色会计是一门具有传统会计特征,更兼有可持续发展观的哲学特点的综合科学。

三、低碳经济与绿色会计

低碳经济顾名思义就是要将“低碳”和“经济”归集于一体,它是现代社会在应对环境日益恶劣的情况,实现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发展的一种全新模式。低碳经济具有能耗低、碳排放低、污染程度低等三大基本特征,其核心在于两大技术分别是能源技术和节能减排技术。

绿色会计又可以称为环境会计,最早起源于二十世纪初的西方国家。传统会计将能源和原材料等归入了成本,但并没有将环境成本核算到其中。绿色会计与传统会计不同,它运用了绿色理念对传统会计理论体系进行进一步整合,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的独立的核算与控制的综合管理。

绿色会计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来看绿色会计的提出,是因为机器化大生产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全球气温升高、社会经济发展遭到环境的威胁的背景下而造成的,绿色会计的提出是为了跳出传统会计的局限性,为经济模式的转变服务,坚持走社会主义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也就是为了实现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必然要求绿色会计体系的健全。

四、低碳经济下的绿色会计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绿色会计对于低碳经济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且绿色会计对于当今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现以及环境污染的现状的改善也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由于绿色会计牵涉到一系列的复杂问题,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困境。

绿色会计的体系还没有完全成型。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还处于初级水平,所以还有许多环保的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需要建立和完善。绿色会计体系需要较长时间的理论构建和反复实践证明才能够完整地建立起来,在这段体系构建的时期内必然会存在一定程度的绿色会计事务的混乱。

绿色会计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存在诸多漏洞。环境污染长期得不到解决,与政府的监管力度密切相关,绿色会计制度的发展也缺乏相应的监督,导致了发展的不完善。因此,要提高我国的绿色会计发展水平,需要政府、社会以及企业自身的广泛参与,对绿色会计的实施过程进行监督。

企业对于绿色会计的了解不够深入,在目前的外部环境下也不够重视绿色会计相关人才的储备,所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方法不合理以及操作不规范等问题。但是,由于发展的时间较短,我国的绿色会计理念提出的时间不是很长,在企业内还没有完全确立,绿色会计的体系还不够完善,其概念也还没有被人民群众广泛地熟知。

五、政策建议

(一)强化利益相关者绿色会计意识

对于企业来说,由于其经营活动具有外部性,尤其是有些制造型企业的生产过程会产生大量的废水废气,排放到环境中会产生污染,产生负的外部性。绿色会计制度的实施通过影响企业的成本对企业的经营决策产生影响,管理者在做出决策时就必须要将环境因素考虑在内,从而在源头上达到治理环境污染的目的。对于公众来说,要提高他们的绿色会计意识,可以通过媒体的宣传来达到效果,例如在电视上投放公益广告,在网络上积极宣扬环保小措施,以达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健全会计准则,完善绿色会计体系

要保证我国低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完善绿色会计体系就是实现这种发展的基础。积极引导企业实施绿色会计制度,制定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来鼓励企业的会计制度改革,根据研究出来的绿色会计理论框架,补充具体的绿色会计实施制度,满足市场和社会的需要,积极实施绿色会计核算制度对促进企业建立科学完善的绿色会计体制有巨大的作用。

(三)加强利益相关者监督力度

加强对于绿色会计实施过程的监管,需要针对各个阶段的不同情况分别进行,不能够一刀切,以免对企业造成不良的影响。企业每年独立编制环境报告书,对绿色费用和收益、资源资产和折耗等表内信息,以及废弃物利用水平、环境规定落实情况、质量状况等表外信息进行披露,而且要结合多个专业领域的专门机构对此加以评估和审计,通过这种方式来提高绿色会计信息的披露质量。

(作者单位:湘潭大学)

参考文献:

[1] 比蒙斯(F.A.Bcams).控制污染的社会成本转换研究[J].会计学月刊,1971,(3):24-28.

[2] 马林(J.T.Marlin).污染的会计问题[J].会计学月刊,1973,(2):18-22.

绿色低碳技术专业范文第3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 绿色物流 物流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 U652.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低碳绿色物流的重要性

自哥本哈根会议以来,世界各地纷纷提出环保、绿色、低碳的概念,在2009 年“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大会”上,中国政府承诺“到 2020 年单位 GDP 碳排放比 2005 年下降 40%~45%”,因此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减低能源消耗,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势在必行。低碳经济要求能源产业、制造业、消费等多领域协同实现碳减排。

发展绿色物流是有效减少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要途径之一。从交通运输能源消耗量来看,国际能源署的数据显示,全世界能源消耗中,交通运输业占 26%,碳排放中,交通运输业占 21%;如果能够降低运输过程中的能源消耗,无疑可以有效减少碳排放。从我国物流业所处发展阶段来看,其正处于高速成长期,与国际水平相比,无论规模还是质量都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而且,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物流的精细化也随之不断深入,为追求更高的效率和服务质量,会大量使用冷藏、保鲜、动态跟踪等技术手段,此时会出现能耗增长快于物流规模增长的情况。尽早的引入绿色物流理念,在设计之初考虑到降低物流过程中的碳排放问题,提升物流企业运营效率,无疑可大大降低日后我国碳减排的压力。不难看出发展低碳绿色物流的重要性是不可小觑的。

2. 我国发展低碳绿色物流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尚浅,绿色物流也是刚刚兴起,人们对它的认识还非常有限,与发达国家的物流尚有较大差距,在发展低碳绿色物流中存在着不少现实问题。

2.1 绿色物流思想落后

一方面,政府的观念仍未转变,绿色物流的思想还未确立。另一方面,经营者和消费者对绿色经营消费的理念知之甚少,对绿色物流更是几乎为零。介于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物流环节更是处于被经营者和消费者遗忘边缘地带。

2.2 物流系统环节设计落后

物流系统本身是一个大的系统, 它包括运输、仓储、配送、包装等子系统(环节),但目前我国物流系统环节缺乏有效的物流低碳化模式。

2.3 基础设施不完善

近年来我国在综合物流配送中心的建设方面还没有很好的规划,大型配送中心承担着物流资源的组织协调功能,是提高整体物流效率不可缺少一部分。交通运输业目前存在主要问题包括交通工具的增长与运输线路的增长不协调,道路堵车现象严重;城市交通不畅,严重影响全国交通运输网的运输效率;作为运输骨干的铁路改革进展缓慢等。我国传统的交通运输业经营分散,设备落后,物流技术含量不高,不能满足进行现代物流和配送的要求,物流基础设施尚待完善。

2.4 绿色物流专业人才短缺,人员管理水平低

相较而言,我国在物流研究和教育方面还非常落后,从事物流研究的大学和专业研究机构也较少,企业层面的研究和投入更微乎其微。物流教育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缺乏规范的物流人才培育途径。除此以外,人员管理制度,员工绩效评估体系有待完善。

3. 我国发展低碳绿色物流的对策建议

绿色物流是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结果,对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绿色物流战略的实施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 它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等各方面的通力协作。

3.1转变观念,树立低碳绿色物流意识

作为政府,应加强对绿色物流的管理,在各种基础薄弱的条件下,在绿色浪潮兴起之初,要想迅速培育、发展绿色物流事业。转变传统观,将经济增长方式有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还应在全社会范围内推广和普及低碳绿色物流理念,对消费者和企业进行低碳绿色物流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的低碳绿色物流意识。

3.2 打造绿色物流系统

倡导低碳运输、低碳仓储、低碳配送以及低碳包装。通过对运输线路合理规划,缩短并精简运输线路,降低空载率,改善交通运输状况;积极采用多式联运,实现整体运输最优化,提高运输效率;提高运输中铁路和水路比重,减少环境污染。合理布局仓库及配送中心,减少货物迂流,提高物流效率从实现节能减排。积极实施共同配送,整合物流资源,减少作业量和交通拥堵。

3.3 加快低碳绿色物流公共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

首先,重视现有物流基础设施的利用与改造,通过对其规模、布局、功能进行科学的整合,提高现有设施的综合效能;其次,要继续扩大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加大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管道和城市配送等设施的建设力度;第三,加强对新建物流基础设施的宏观调控和功能整合。应从整体战略高度协调物流相关规划,使物流规划、不同运输方式的场站建设规划与相关仓储设施规划相结合,防止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3.4 完善物流信息系统支持低碳绿色物流发展

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离不开高效的物流信息系统,绿色物流更是如此,通过信息系统建设,利用GPS、EDI、无线射频等信息技术为资源共享、共同配送、循环物流的发展提供信息支持,减少不必要环节,从而达到节能减排,资源整合,降低成本,减少环境污染的目标。

4. 总结

在现今的低碳时代,绿色物流将是物流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必由之路。通过分析我国发展低碳绿色物流现有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以期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增强国民经济竞争力等方面发挥一定的作用,最大程度的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参考文献:

[1] 丁依萍.我国低碳物流的发展与思考[J].中国商贸,2011;(20).

绿色低碳技术专业范文第4篇

关键词:低碳物流 问题 对策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们对于环境问题、气候问题关注度不断增加,低碳经济、低碳生活已经逐渐被社会所认可,世界也进入了低碳生活的时代。低碳时代就是以“低污染、低能耗、低排放”为基础。而对于物流行业而言,其在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会起到非常重要的影响。注重绿色物流,发展高端物流是物流行业未来发展的必经之路。

1 低碳物流的内涵

目前国内对于低碳物流有很多学者均提出了相关的概念与解释。低碳物流是在低碳经济的大环境影响下产生的,是基于绿色物流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新的概念。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绿色物流(environmental logistics)的定义是:在物流过程中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实现对物流环境的净化,使物流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从管理学的角度讲,绿色物流是指为了实现顾客满意,连接绿色需求主体和绿色供给主体,克服空间和时间限制的有效、快速的绿色商品和服务的绿色经济管理活动过程。“绿色物流”里的绿色,是一个特定的形象用语,它泛指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活动、行为、计划、思想和观念在物流及其管理活动中的体现。低碳物流是指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率为目标,在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流通加工等物流活动过程中,利用技术创新、新能源开发、运行组织优化等多种手段,尽可能降低物流活动能耗,减少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物流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物流发展形态。

低碳物流是在绿色物流基础上的一个深入的发展,低碳物流更加关注于高效地使用、能源的节省。在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国策下,国家在未来要实现其发展规划与目标,发展低碳经济就是其必然的选择。在国务院出台的十大规划振兴产业当,物流业也是国家主要进行发展的振兴产业之一,相对其他的产业而言,物流产业规模比较小,但是物流业充当的角色非常重要。毕竟现代经济的发展与物流业的发展密切相关,因此低碳物流在整个低碳经济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物流行业对于能源消耗比较大,其碳排放量也很高,因此其能耗降低,可以极大地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通过科学的物流发展方式进一步促进低碳经济下的生活与生产方式的改变,低碳经济离不开现代物流的支撑。

2 吉林省低碳物流的发展现状分析

根据国发[2009]8号文件,《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要求物流业注重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减少废气污染和交通拥堵,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协调发展。2112年《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中明确要求确保到2015年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10年下降16%,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减少8%,氨氮、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约束性目标。

近几年来,吉林省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发展的姿态,其增长幅度一直跻身于全国前列,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促进了吉林省物流业的良性发展,使得物流业成为全省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支撑产业。根据2011版中国物流年鉴提供的数据显示:

2010年吉林省物流总额变化情况

对于吉林省物流需求进行分析可以看出,物流需求增长的主要的动力来自第二产业经济快速增长的拉动,以交通运输设备,石油加工,化工原料,医药,冶炼,农副产品加工等行业物流需求占到了全省物流总额的89.0%。其中,交通运输制造业中的汽车产业对全省物流需求的贡献突出,交通运输业累计实现工业增长值1121.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4.6%,对吉林省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37.6%,比上年提高17.8个百分点。2010年我国全社会物流的支出费用在GDP中占了将近18%的比例,而日本、美国低于10%,中等发达国家平均大概是16%。因此可见,我国物流业发展比较粗放,专业化、社会化水平比较低,在经济增长的同时付出了比发达国家更大的物流成本。由于吉林省在物流发展过程中,行业发展规范不是非常健全,大多数物流企业运作模式粗放、效率低,进一步增加了能耗,浪费了能源。目前吉林省内很多物流企业存在着不合理运输现象例如无效运输、交错运输、重复运输、空驶率高等问题。

3 吉林省低碳物流发展中的问题分析

吉林省低碳物流在发展的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因素制约着其发展:

3.1 低碳物流理念没有深入人心 整个社会低碳物流理念不高,大多数企业对于低碳物流没有观念上的转变。虽然政府观念有一定的转变,也提出了低碳经济、低碳生活方式等概念,并进行了宣传。但是低碳物流的思想还没有深入人心。相应地低碳物流发展策略没有提到相应地高度。从企业的层面上来讲,绝大多数的企业认为低碳物流只是一种概念而已,短时间内根本不能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并且会加大企业的物流成本,降低了企业在市场中竞争力。

3.2 法律法规与物流业发展速度不匹配 虽然我国多年来一直对于环境污染方面的法律法规进行建设,但是针对物流行业尤其是发展低碳物流的政策和法规仍显不足。这个问题并不是吉林省一个地区存在的问题,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是缺乏相关的政策法规,缺乏对现有的物流体制进行强制性环境管理的能力,缺乏对企业物流活动的有效监管和控制。针对吉林省而言,目前政府对于物流业的标准仍然没有实现统一化、规范化管理,管理制度存在模糊、标准冲突的现象。

3.3 物流信息技术化水平不高 吉林省物流企业物流信息技术水平不高,与国内经济发达省份相比,仍有比较大的差距。在物流系统自动化、智能化的仓储、运输、搬运等技术方面明显处于落后阶段。在对于网络技术的应用还停留在初级水平,公共物流信息平台仍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3.4 物流基础设施投入少、物流人才缺乏 吉林省内多数物流企业普遍存在着基础设施与装备的资金投入比较少,其物流运作过程中自动化程度较低,设施与装备的利用率和完好率偏低。虽然吉林省内多家高校开设了物流管理等相关专业,但是物流管理的复合型专业人才仍然非常稀缺。省内针对低碳物流研究的学术机构很少,进一步导致了低碳物流的发展缺乏较为明确的指导与研究。

4 吉林省发展低碳物流的对策分析

针对吉林省发展低碳物流中存在的问题,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部分来进行解决:

4.1 加大低碳物流观念的宣传力度 物流企业是否采用低碳物流方式来进行运营,首先需要提高其对于低碳物流观念的认识。当物流企业认同程度提高后,才有可能采用低碳方式来进行发展。由于吉林省多数物流企业发展规模比较小,低碳观念仍处于了解阶段,多数企业经营者对低碳物流还比较陌生。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各种媒介和渠道,对低碳物流观念进行宣传与推广,使其逐渐意识到发展低碳物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4.2 政府相关机构应该进一步完善低碳物流发展规划与扶植政策 政府在低碳物流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主导作用。低碳物流的发展是否有序、有效,国家政策法规的引导与控制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政策与法规的制定者、行业发展的促进者与引导者,地方政府需要制定出明确地低碳物流发展规划、管理制度,同时需要出台相应的奖励和惩罚措施并严格执行。

4.3 进一步提高物流信息化技术水平 由于吉林省内中小型企业居多,大多数小企业的物流信息化水平仍然落后。地方政府及相关物流行业协会在原有发展的基础上,必须进一步提高物流信息公有信息平台的建设,以大型物流企业的信息化发展经验,指导中小物流企业发展并提高其物流信息化技术水平。

4.4 鼓励物流企业在基础设施的投入、提高低碳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水平 随着吉林省物流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物流企业为了进一步发展,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对于基础设施不断进行了投入,但是其规范性与标准性有需要提高。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是发展低碳物流的基石。低碳物流的发展会涉及社会很多领域,在各个领域都必须有了解或掌握相关的低碳物流专业知识的人才,而我国这方面的人才需要采取多渠道、多方式、多领域结合培养。

参考文献:

[1]于一秀,邱灿华.我国低碳物流问题研究[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0(10).

[2]王一家,张海琪.我国物流低碳化发展的现状、问题与政策建议[J].物流管理,2012(04).

[3]张翠花.陕西省低碳物流发展的分析[J].价值工程,2011(19).

[4]贺彩玲,张翠花.我国发展低碳物流的对策研究[J].价值工程,2011(22).

绿色低碳技术专业范文第5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绿色物流;管理策略

时至今日,物流影响着我们许多人的生活,也成为人们生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但是,随着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随之带来的环境问题也越来越明显,比如物流包装物的处理,以及货物存储、配送等问题,都成为物流行业发展中必须解决的问题。低碳经济概念的提出使得人们对于环境保护问题越来越重视,在低碳经济环境下,物流行业应如何实现绿色化、环保化发展成为广大研究者以及物流企业关注的重要问题。由于我国绿色物流发展还不够成熟,其中还存在许多意识问题、技术问题以及制度问题。所以,必须加强对低碳经济环境下的绿色物流管理策略研究,不断完善我国绿色物流发展之路。

1绿色物流的概述

1.1绿色物流内涵概述。绿色物流是一个基于物流行业发展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提出的新型的物流管理理念与模式,绿色环保是绿色物流发展的前提,是指在物流运输服务、仓储、包装等各个环节中渗透环保的概念,重视物流服务质量的同时加强环境保护。这也是新时期低碳经济环境提出的重要要求,是促进生态平衡、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1.2绿色物流发展的意义。低碳经济环境下,绿色物流发展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我国的物流行业发展越来越完善,通过发展绿色物流,提升物流行业的节能减排力度,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的号召,为物流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提升物流企业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1]。其二,绿色物流的发展使得物流企业受到国家的高度认可,国家在进行经济的宏观调控中可给予合适的政策倾斜,从而为物流企业的发展带来更多的便利,使其能够拥有更多的资源来提升自身的综合竞争力。同时,在国外物流企业融入我国的过程中,我国物流市场的竞争越来越严峻,想要在这严峻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物流企业也必须找到新的发展突破口,而发展绿色物流便成为其重要方向,将成为物流企业提升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力量。

2低碳经济环境下的绿色物流管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绿色物流管理观念较为落后。绿色物流是一个新型的物流管理理念,其与社会经济建设与国家发展密切相关,需要得到国家与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引导,才能将绿色无污染的物流发展理念传播到全国各地,也才能引起物流行业的重视[2]。但是,由于我国绿色物流管理观念比较落后,人们对于绿色物流的认知较少,国家在绿色物流发展方面也缺乏有效的调控措施,所以,我国绿色物流的发展缓慢,且缺乏规范化发展目标。2.2绿色物流管理制度比较滞后。制度是绿色物流科学发展的保障,是指导绿色物流前进的路标,对绿色物流管理取得良好的成绩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绿色物流管理是最近几年刚提出的新型概念,与之相关的制度建设还不够完善,缺乏专业、专门的政策体系,使得绿色物流管理理念没有得到及时渗透,物流行业的发展也面临较大的阻碍。此外,绿色物流管理涉及到物流服务的包装、仓储、装卸等多个环节,各个环节的参与主体都需要进行利益分配,但是,由于没有可靠的制度作为利益分配标准,导致参与各环节利益分配的主体之间难以达成一致的意见,在物流服务体系中的合作度降低,许多资源被浪费,难以实现绿色物流管理目标。2.3绿色物流中运用的技术较为落后。许多西方国家的绿色物流已经实现了电子数据管理、准时生产,但是,我国的绿色物流依然缺乏统一的研究机构对绿色物流进行管理。物流供应链中涉及到多个环节,想要让多个环节能够相互配合,提升物流服务质量,就需要扎实的技术支持,比如在包装环节需要绿色可循环使用的包装物,这种包装物生产就需要可靠的技术。但是,我国可应用的绿色物流管理技术的的研发却非常落后,可使用的技术也非常少。同时,我国劳动力比较充足,且劳动力价格较低,使得我国对于绿色物流管理技术的开发力度降低,这也是我国绿色物流管理技术难以提升的重要原因,许多运输服务都停留在传统运输技术上,难以满足绿色物流建设需要。2.4物流管理体系中的工作人员素质较低。从我国物流行业当前的发展情况来看,由于物流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较大,进入物流供应链的门槛较低,所以许多工作人员都没有接受过专业物流服务培训,尤其是物流供应前线的工作人员,许多都只会简单的包装工作、配送,而对于物流管理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较低,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也不熟练[3]。许多参与物流供应服务的劳动者都没有接受统一、正规的培训,在工作中只是按照管理者要求的简单流程完成物品的包装、运输、培训,且没有严格的质量要求,这使得物流从业人员在提供物流服务的过程中经常与客户发生争执,影响物流企业的社会形象,从而对物流企业的发展也带来不良影响。

3低碳经济环境下的绿色物流管理策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