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范文第1篇

一、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进行财税政策的重要意义

财税政策作为国家进行经济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能在很大程度上通过税种、税率的相应变动,去给予不同的群体部门,不同的财政补助。以此来帮助经济的稳定增长以及资源的合理的优化配置。而水利作为农业的重要命脉,对于农业的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则是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由于其农业自身受天气等多种因素影响较大没并且发展不够稳定,利润较低,所以完善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能够促进农业的发展,维护其发展的稳定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完善的建设体系,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不仅仅是前期建设需要资金支持,后期的监管修理以及配套制度体系建立都需要财政支持,所以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进行相应的财税政策就极为重要。

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财税政策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现状

目前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最大的问题就是前期投入较大,前期施工时也比较重视,但是后期的监管和管理上却往往较为轻视。而在财税政策方面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农村税改的问题,农村进行税改及地方税体系改革等一系列措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税负负担,但是同时也造成了政府的税收减少和财政的减少,当地政府往往很难下拨专项资金进行吸纳供应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收支缺口加大,加之筹资渠道较小,在资金筹措问题上存在着很大的困难。农村基层水利服务体系不是十分完善,往往农民都不愿意自己出资或是提高自筹比例及投资比例。种种的问题都能显示出目前农田水利机车设施建设的财税政策方面的发展现状,如何对这一现状进行转变,这是每一个当地政府都要思考并且攻克的重要难题。

三、如何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财税政策的选择

(一)调整税费、税率,并且进行新型的税费改革

上文提到了目前的税收制度不能够支持当地政府基本的财政支出,不能够满足目前农村整体的发展需求,所以我们必须要通过调整税费、税率的方式,进行新型的税费改革。在县政府、乡政府的财政收入上而言,往往使用的是分税制的手段。同时我们也可以利用财税政策的支持,鼓励当地居民自己开展相应的农田水利项目,县政府及乡政府会在一定程度上给予相应的财政支持,以此来促进财税政策的落实,并且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二)完善专项资金管理方式

通常乡政府、县政府在进行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拨款上是没有专项资金的设立的,完全凭借着当前政府的财政情况而决定,无论是财政厅还是水利厅,对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而言其拨款是分割式的,缺少一个完整、科学、系统的资金管理体系。所以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可以通过完善专项资金的管理方式,促进其资金的统一规划,将各个组织及部门单位投入的资金进行整合,统一预算及统一规划,促进财政资金的专项使用,在最大程度上保障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基础,从而促进其发展建设。

(三)明确资金投入来源,完善财政报账制度

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应用财税政策的过程之中,一定要对资金来源及资金使用方向予以明确,通过完善财政报账制度,加强资金使用的透明度,从而帮助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顺利发展。一般对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进行资金投入不外乎有以下几种情况:发改委、水利局及相关水利部门、扶贫开发部门及财政部门、证券融资部门等部门会对其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在此基础上,不仅仅应该明确资金投入的来源,也应该给予这些资金一个统一的规划,以此促进资金的使用,避免款项使用动向不清的状况发生。

(四)加强社会保障筹资机制的改变

可以通过建设筹资筹劳的机制去丰富投资渠道,利用财税政策的手段,鼓励农民进行项目参与,并且积极投身于投劳建设之中,充分利用好当地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等,进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同时也要给予农民相应的补助措施,明确农民自筹比例与政府及地方单位的投资比例。立足于现实实际,以此加强社会保障筹资机制的改变。

(五)促进农田设施产权制度的完善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范围很广,其包括的内容也很多,无论是水库还是灌溉设备等,都是重要的基础设施,可以通过促进农田设施产权制度的完善,促进当地居民进行相应的承包工作,与银行及保险公司建立相应的沟通机制,给予其贷款优惠,及农业保险等,使得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仅仅能获得劳动力,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获取社会上的融资,帮助当地居民增加收入,加强对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进一步理解。在营业税方面也可以适当给予入股农民一些优惠,还可以联系保险公司,帮助其落实农业保险制度等。完善税收的调节方法,应用财税政策的手段,通过投资抵税、免税甚至是延期缴纳税款的方式,鼓励农民积极参与到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之中,并且响应财税政策的号召,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六)以财税政策的应用带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因为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之中,往往过度注重前期施工建设而忽视了后期的修理工作与管控工作,所以应当合理利用相应的财税政策,带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加强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之间的沟通,转变当地人的思想观念,树立正确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观念,从而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财税政策的选择与发展。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范文第2篇

1.1水利设施存在严重的老化失修现象

农村拥有的水利设施一般都是在很久以前就被修建的,由于受到当时经济条件以及技术条件的影响,排灌的标准较低,且运行时间较长,工程老化,根本不能对重大的自然灾害进行抵御。近几年有的地方还把大堰切割成小堰,有的地方甚至还把堰塘改造成为水田,这样的话,一旦遇到大旱,就会使需要进行灌溉的农田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这就对水利灌溉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1.2管理制度不完善,致使效益较低

因为没有明确的权力,就导致建、管、用的过程不能很好的衔接在一起。注重建设而忽视管理的情况日趋明显,很多工程都是有人建、没人管,有人进行使用,而没人对其进行维修以及维护,在平常对管理和维修的过程根本不进行重视,临到用时才开始着急。缺乏对水利工程进行管理的固定人员,这就导致水利设施出现工程老化、淤积、报废以及失修等情况。这样长期累积下去,很多的水利工程设施所具有的作用都丧失殆尽,一旦遭遇自然灾害就只能各自为阵,束手无策。群众的组织化程度较低、社会化程度较低、自发性、无序性以及盲目性的情况普遍存在。

1.3资金投入较分散

在对小型农田的水利工程基础设施进行建设的过程中,所需要的建设资金来源主要为国家专项资金投入以及省级资金投入等。资金的投入由财政、水利以及计委等相关部门进行管理并利用,虽然投入的整体大,但是通过“分门别类”以后,运用在不同项目上以后,和资金的合力运用还差很大的距离,它对工程建设规模产生了直接的影响,还直接影响着水利工程可以发挥出的效益。

2对小型农田的水利设施建设提出的建议

2.1对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的规划进行完善

在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基础设施进行建设的过程中,可以对以往的相关经验进行借鉴,对当地的水利设施情况做全面的调查和研究,使之对其有所了解,以此构建出完善的档案数据系统。要积极的采纳基层干部以及群众提出的建议。根据“重点突出、讲求实效、统筹兼顾以及分步实施”的主要原则,在原有的农田水利设施的前提下,对水利条件以及种植结构等问题进行综合的考虑。再结合路网方便以及村民建设的问题因地制宜,并进行科学的编制建设,以此来对小型农田的水利设施进行分区规划,从而使水利设施的建设得到完善。

2.2使水利设施建设的投入机制得到完善

在对小型农田的水利工程基础设施进行建设的过程中,要不断的争取国家对其建设过程中进行的资金投入,还要把全社会的力量凝聚在一起,根据目前水利设施在建设过程中的薄弱环节,使政府投入加大,并强化金融信贷行业的支持,实施开源节流,对社会的资金进行吸纳以及招商引资等手段来吸纳资金。根据“谁投资谁建设和谁管理谁受益”的基本原则使人们加大对水利工程进行投资的积极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需要把一定比例的资金用在农田水利建设中,想尽各种办法对各方资金进行争取。以奖代补、民办公助以及先干后补等措施,可以对农民群众在进行农田水利建设以及维护等方面的积极性进行充分的调动。相关部门还需要尽最大可能去争取到更多的农田水利建设的资金以及项目,努力的使目前农田水利设施陈旧落后的状况得到改善,使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发展得到促进,以此来保证农田水利建设快速健康的发展。

2.3使农田水利设施的管理机制得到完善

农田水利设施在建设竣工并投入使用以后,有关部门需要使对水利设施进行监管的力度得到加大,并安排专门人员对资金进行保障,对水利工程进行定期的检修以及维护。需要构建完善的满足当地实际情况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部门,对基层的管理人员进行专业的相关知识培训,使他们对新科技、新知识以及新技术有足够的掌握。全面的使队伍的整体素质、服务意识、业务能力以及得到提升。为构建完善的农民用水协会,专门对当地农田水利设施的检修以及维护工作进行负责,以此使农田水利工程基础设施的管理体制在改革过程中的步伐加快。

2.4加大宣传力度,推进小型农田的水利建设

在农村,水利设施建设过程中跨区域协作难、农民群众难出工以及地方政府难组织等实际问题普遍存在,所以,各级部门需要不断的增加宣传力度,深入到群众中,以此来形成强有力的舆论导向。在进行宣传教育的前提下,根据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有所挂钩等方式,构建硬性的约束机制,使农民投工投劳的补贴政策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从而使农民的积极性得到调动。

3结语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田水利 基本建设 工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TV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3-0287-01

为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优化城乡道路环境,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聊城市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全市开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三年会战活动。

一、实施计划和进度安排

1.总体要求:以党的十精神为指导,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目标,以改善全市城乡道路环境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为重点,利用三年时间,对全市城乡道路及农田水利设施进行综合整治,实现城乡道路绿化、美化、净化,建立起功能完善,旱能浇、涝能排的农田水利工程体系。

2.任务目标: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程以完善干支斗农毛渠系为重点,治理涝洼区域和易淤积排涝沟渠,达到“地通沟,沟通渠,渠通河”,确保旱能浇、涝能排,旱涝保收。城乡道路综合整治工程以道路绿化、美化、净化为主要内容。绿化是指公路两侧建设50至100米的高标准绿化带;美化是指沿途植花成景,拆屋让路,形成路域景观带;净化是指清除公路两侧垃圾,清挖沿途沟渠,打通灌排水路通道,实现道路整洁,三季有花,四季常青。

3.实施步骤:

3.1规划编制阶段(2013年9月-10月)

编制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程及城乡道路综合整治工程规划。各县(市、区)政府对近年来易涝地块进行实地调查,科学确定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内容及工程量,编制三年整治规划。各县(市、区)政府根据本县(市、区)城市外环路、道路与村镇驻地接点、市县连接线涉及本行政区域内的道路绿化美化情况,编制道路整治规划。规划编制完成后,报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指挥部审核同意。

3.2组织实施阶段(2013年11月-2016年4月)

各县(市、区)及有关部门按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及道路综合整治工程规划,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有计划、有步骤地予以实施,确保如期完成任务。

3.2检查验收阶段(2016年5月-6月)

2016年5月底前,各县(市、区)组织有关部门对完成情况进行自查自验,对不符合要求的限期予以整改;6月份,市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对工程建设情况进行检查验收,并对验收情况予以通报。

二、2013年第一阶段工程建设取得的主要成效

1.领导重视程度高。聊城市市委、市政府召开了高规格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三年会战活动动员会议,市委林峰海书记做重要讲话,王忠林市长对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市委常委、副市长耿涛主持会议。林峰海、王忠林、耿涛等市领导多次到水利建设现场指导检查,对会战开展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各县(市区)也陆续召开了高规格的动员会议,对会战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掀起了全市范围内的农田水利建设。

2.各级工作措施实。县级水利部门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并对所属排涝河道进行逐一摸排清查,制定了各县的会战实施方案,在此基础上,市水利部门编制完成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三年会战实施方案》,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三年会战指挥部以聊农战指〔2013〕1号文批准了《全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三年会战实施方案》。目前,已在中国水利网、山东水利网和聊城日报、聊城电视台等媒体上进行了宣传报道。2013年11月19日聊城日报头版头条以《筑牢跨越赶超的基石―全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三年会战走笔》为题深入报道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三年会战工作,收到了良好效果。

3.工程建设进度快。聊城市2013年―2014年度冬春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计划总投资197316万元,治理沟渠1014条,治理长度2458公里,新打机井2678眼。为历年来投资最多、工程量最大的一年。市级工程方面,位山灌区1、5号沉沙池清淤工程进展迅速,上阵机械1000多台套,日清淤10万余立方。市河道工程管理处所负责的徒骇河、马颊河治理工程,徒骇河陶桥闸、马颊河李奇闸平板钢闸门已全部更换,沿河91座涵闸的施工任务已完成80 座。全市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共完成投资5.3亿元,共治理沟渠193条,长度436公里。

三、落实的工作措施和取得的工作经验

1.组织领导到位。为加强对三年会战工作的组织领导,市政府成立了以市政府主要领导为总指挥,分管领导为副总指挥,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各县(市、区)政府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指挥部,全面领导和协调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县乡各级政府也成立了专门的指挥班子和工作机构,实施统一指挥调度;有关部门按照工作职责分工严格落实领导责任制,配备精干力量,切实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三年会战的规划、组织和实施工作。

2.宣传工作到位。全市各级各有关部门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各种媒体,积极宣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三年会战的重要意义,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及广大群众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营造社会支持会战、参与会战的良好社会氛围,全力助推工程建设。

3.资金投入到位。各级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建立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各级财政专项安排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资金,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程费用从每年土地出让金收益中提取农田水利建设资金及预留的清淤费中列支部分建设资金,不足部分由本级政府负责筹集。

4.统筹规划到位。各县(市、区)、市政府有关部门根据目标任务,加强沟通,密切配合,统筹编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使各专项规划既体现部门各自任务需要,又相互衔接,符合聊城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整体要求,实现专项规划和整体规划的有机统一。

5.督导跟踪到位。市政府定期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组织督导,定期研究、分析、调度工作进展情况,对能够按时保质保量甚至超额完成建设任务的有关县(市、区)和部门进行通报表扬,对达不到计划进度的进行重点督办,确保全市上下政令畅通,行动一致,共同推进三年会战又好又快的顺利实施,充分发挥工程效益,造福全市人民,为全市跨越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宋红杰,王慧荣子. 加强农田水利建设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J]. 科技致富向导,2012,18:305-306.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农田水利;“三重”失灵;供给模式

【作者简介】何平均,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湖南长沙410128

【中图分类号】F30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3)07-0119-04

近年来。我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不小的成绩,无论在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环境改善等方面均卓有成效。政府作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供给主体,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根据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属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供给的实践模式主要包括政府供给模式、市场供给模式和第三部门供给模式。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场化程度的加快,民间资本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供给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政府的引导作用下。全社会参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在一些大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多元化供给促进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供给效率的提高。我国复员辽阔,不同地区以及在同一地区不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项目之间,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供给主体不同,实践模式存在差异。本文基于“三重”失灵的视角,对我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供给的主要实践模式进行分析。并提出优化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供给模式的对策。

一、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供给“三重”失灵的理论分析

(一)公共产品与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理论认为完全竞争市场能够实现资源配置效率,即帕累托最优状态,但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完全竞争市场结构只是一种理论上的假设。当市场不是完全竞争或市场不存在时,由于垄断、外部性、信息不完全和公共物品的存在,效率的背离就会发生,仅仅依靠价格机制无法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从而出现市场失灵。

公共产品是市场失灵的重要领域,其理论作为公共经济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研究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政府供给的最直接理论依据。关于公共产品的定义和特征,学者们的意见并不一致,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萨缪尔森的定义,即“公共产品是具有消费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产品。”非排他性是指如果要阻止其他任何人消费这种产品,要么代价非常大,要么技术上不可行。非竞争性是指公共产品一旦被提供,消费该产品的另一个人的额外成本为零,即边际成本等于零。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具有一定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而且对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保障,具有公益性和外部效应。因此,属于典型的公共产品。此外,由于农田水利设施公共产品属性所带来的产权主体边界难以界定,导致投资回报预期模糊;较大的投资规模和投资自然风险决定了市场主体无法或不愿单独投资。因此,不管是农户本身还是其他市场主体,都会选择不投资或少投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

(二)“经济人”特点与政府失灵

公共选择学派运用经济学分析方法研究政治问题,提出了系统的政府失灵理论。该理论认为,与厂商、消费者类似,在大多数时候,政府也是一个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经济人”。政府为弥补市场失灵而对经济、社会生活进行干预的过程中。由于政府行为自身的局限性和其他客观因素的制约,政府活动的结果未必能克服市场失灵,甚至阻碍和限制市场功能的正常发挥,进而损失市场效率,无法使社会资源配置效率达到最优。政府失灵主要表现在政府决策失效、政府机构和公共预算的扩张、公共物品供给的低效率、政府的寻租活动等四个方面。因此,在公共机构中引入竞争机制,打破政府垄断的非理性。并加强外部监督,有利于解决政府失灵。

此外,由于政府“经济人”的特点。各级政府的目标定位、行为动机也存在差异,对于中央政府而言,既关心经济效率和社会效率,还需兼顾区域公平性,其行动将以追求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注重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为出发点。根据尼斯坎兰(1971)的官僚行为增长理论,中央政府在扩张权力和利益的同时,财权尽量上移,事权尽量下放,导致财权和事权不匹配,最终表现为中央政府职能缺位。相对于中央政府而言,基层地方政府具有中央政府满意度、政府自身效用最大化和辖区内社会福利最大化等三重目标。地方政府为了提高中央政府满意度,将预算资金更多地投入到能够引起上级注意的一些工程、项目,而不管资源配置是否合理。为了满足自身效用最大化,首先考虑的是能凸显政绩、GDP以及财税收入增长快的城市和工业,而非农村和农业。辖区内社会福利最大化的目标往往被搁置,致使农民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从而导致地方政府缺位,地方区域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供给不足。

(三)第三部门的缺乏和制度不完善与志愿失灵

志愿失灵理论是由萨拉蒙(Leater M.Salamon)提出的。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存在,为第三部门生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但是其发展蕴含一个基本的前提条件: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选举民主、社会自治和第三部门的独立自主等。与西方国家相比,当代中国的经济体制、民主政治体制并不完全一致。特别是我国第三部门发展还处于初始阶段,相关法律几乎是空白,相关规章制度也匮乏,目前第三部门数量不多,整体弱小,发展速度慢,具有非自主性,既不像政府公共部门拥有强制性和普遍性的国家权力做后盾具有较强的执行力和约束力不强,也不像私人部门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具有高效率。而且容易受到道德、情感以及政策、资源的闲置及外部力量的影响,存在结构和功能上的失调,独立性和主动性的缺乏直接影响其作用的发挥。正如萨拉蒙所认为的,第三部门虽然可以弥补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不足。但也不是万能的,其自身存在“志愿失灵”问题,如慈善不足、家长作风、狭隘性、业余性以及作为制度环境的产物,存在被环境同化的可能等缺陷,它不可能独立满足公共物品的供给需求。与政府、市场之间需要建立合作关系,相互补充,二者之间达成一种相互依赖各自比较优势的分工,政府负责资金支持,非政府组织负责提供服务,二者的合作促使生产效率提高,共同完成公共物品的供给。

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供给的主要实践模式分析

(一)政府供给模式分析

政府供给模式,即政府直接通过财政支出建设、运营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与非政府投资相比,政府直接投资具有建设规模大、投资力度强、社会效益明显等特点,其建设资金主要通过政府预算或发行债券筹集。因此,对于非经营性或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纯公共产品性质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以及难以直接对消费者收费或收费成本过高的项目和能产生明显正外部性的项目,由政府直接投资经营并进行管理,如大江大河的开发和治理等等。

但政府直接供给也存在不足,如投资成本高、经济效益较低甚至亏损,项目建成后维修、管护不到位,资源被过渡使用造成浪费。而且,受政府财力的约束,直接供给数量有限。目前,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供给总量不足。单一主体供给能力逐渐弱化。自1978年的实施到2000年农村税费改革试点的这一段时期,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大多停留在20世纪50-70年代集体经济时期的水平,年久失修,新建项目匮乏等各种因素,导致目前农田水利供给处于饥渴状态。随着水资源的短缺和开发的日益深入。农田水利工程的边际开发成本日益提高,政府财力受限。虽然近年来,中央政府加大了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投资力度,但供给总量不足,主要用于大江大河的治理,用于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相对较少。地方基层政府作为农田水利建设的主体之一,参与水利建设的愿望虽然较强烈,但受限于财力,在满足基层政府运转的同时,大多表现为心有余而力不足。基层水利管理机构在改革过程中日渐弱化也直接影响水利建设。

(二)市场供给模式分析

市场供给模式是指除政府以外的以民间资本投入为主体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供给模式,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从投资到生产、经营、管理、维护等一系列过程均由市场主体单独完成,市场可以自用,也可以通过市场交易的方式向消费者收取费用。建设资金来源包括除政府资本以外的所有民间资本。民间资本以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在不违反国家政策、法规的前提下,其供给活动均是围绕这一目标进行。对一些具有准公共产品性质且接近于私人产品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如大中型排灌设备、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等,具有消费的排他性,但进入成本不高,且具有一定的营利性,企业可以按照市场运行的原则独立供给,通过市场运作的方式向消费者收取费用,以弥补成本。企业供给有利于拓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供给资金来源,缓解财政资金紧张的局面,也为民间资本投资农业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力求达到双赢的局面。

但企业供给的数量及质量受资金及水利设施盈利能力的约束。由于农田水利设施的公共产品性质,其产品需要公共定价,价格受到政府管制,决定了其弱赢利性。加之投资农田水利设施风险较大、外部性较强,市场主体是否投资、投资规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的激励机制和激励程度。所以单靠市场提供远远不能满足农田水利建设和农业发展的需要。此外,私人市场化取向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改革在缓解融资压力的同时容易形成卖方垄断,并未有效提高投资效率。总的来说,政府“悬浮”和市场“困局”并存是导致农田水利供给不足的重要原因。据统计,现有耕地中,中低产田约占2/3,旱涝保收田比例只有36%左右,粮食单产不稳定,年际间波动大;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所占比例不足47%,灌排设施老化失修,工程不配套,灌溉水有效利用率不高。

(三)第三部门供给模式分析

第三部门供给是解决政府和市场失灵的重要举措,有利于维护农户自身利益。满足人们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多样化的需求。对于受益范围有限,与本区域农业、农村和农民相关的基础设施,可以由农村社区组织、各种合作性农村社会服务机构或捐赠提供。

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供给相关的第三部门比较典型的有农业合作组织、用水者协会、NGO等。如农业合作组织供给,把当地利益相关、彼此熟悉的农民有效地组织起来,参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平等的原则向社员收取费用,并向社员提供。在此基础上,由农业合作组织参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管理和维护,并向社员收取管理费用。弥补运行成本,形成建设管理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通过农民自愿合作供给,比较容易排除“搭便车”者,能较好地监督相关人财物的投入支出,提高规则的遵守程度,降低搭便车的潜在成本。但是,由于灌溉面积、灌溉能力、收入差异和预期收益以及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农户规则遵循度、协作意愿会出现偏差,影响农田水利设施的维护、供水能力和灌溉效益。

值得注意的是,在市场供给和第三部门供给的过程中,相关规章制度的制定是决定供给效率的关键。但是,在现实中,往往由于水利供给的市场化和合作化缺少相配套的制度体系和技术手段而无法对分散农户进行整合以克服搭便车难题,导致供给效率不高。

三、混合供给模式——优化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供给模式的现实选择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范文第5篇

1)水利方面投资不足,制约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发展。黑龙江省水利行业方面总体投资金额,明显落后于其他省份。表1中列举了2003-2010年全国部分省的水利方面总投资情况,不难发现,黑龙江省的水利总投资和其他农业、水利发达省份的差距比较明显。虽然黑龙江省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在水利建设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长期以来水利方面投资力度不足,而大部分水利资金有没有集中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上,尤其是中小型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严重制约和影响了黑龙江省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2)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年久未修、损毁严重。黑龙江省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骨干工程大多都是集中在20世纪60、70年代建成的,当时由于勘测技术和设备的不成熟和不完善等条件限制,以及规划时间仓促,经费保障不足,另外水利设施建设的配套硬件不全,施工环境恶劣等,导致工程质量不能达到现有要求;建成之后的运行阶段又没有良好的维修和养护过程,经过长时间的工作,大量现有工程出现老化和不能满足应有功效的现象。另外,由于水利管理体制不完善、运行不顺畅,以至于各级水利设施分管不明确,职能区域划分模糊,后期配套跟不上,维修和管护不够及时,以至于现运行的水利设施很多已严重损坏。据有关数据统计,在黑龙江省一些大型灌区,骨干水利工程建筑的完好率已不足40%。很多中小型灌区的农田水利工程的现状更让人担忧,存在运输水效率低、渗漏损失大等问题,大大削弱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作用。3)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配套率低。近些年来,黑龙江省对于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配套工程建设加大了重视程度,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一些令人满意的成绩,显著提高了全省灌溉区的基础设施配套率。然而,由于投入资金和技术不完善等很多因素的限制,还是有很多区域的农田灌溉区的水利配套设施不能按照最初设计完成,配套率不能满足期望[6]。4)工程管理体制薄弱,责任不明确。不能明确产权的归属问题、不能落实维护管理责任问题以及运行困难等问题一直都是黑龙江省农田水利设计管理上的弊端。长期以来,农田水利设施应该集体来建、集体来管这些根深蒂固的认识都是跟随着体制和历史的原因植根与人们的脑海里的,导致在使用过程中,重建设轻管理已经成为普遍存在的现象[7]。

2基于层次分析法(AHP)评价农业经济效应影响因素权重

2.1量化指标的选取本研究的层次分析分为3层:目标A、准则层B、基础评价指标C。其中目标层为农业经济效益A,准则层为农业生产基本要素B1、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B2、农业生产中的资源消耗和其他因素B3,基础评价指标为农作物播种面积C1,化肥施用量C2,农业从业劳动力C3,农用机械总动力C4,水库容量C5,堤防长度C6,农药使用量C7,地膜使用量C8,农业技术人员C9。建立层次结构,见图1。

2.2判断矩阵的构造与计算指标的确定和分值的给定带有主观臆断性,为减小主观因素的影响,采用Saaty提出的1~9比率标度法,对各因素之间进行两两比较得到量化的判断矩阵。判断矩阵中的值是根据客观数据、专家意见和分析者的认识综合给出。各指标的具体计算权重计算值见表2-表6。1)判断矩阵A-B(相对于总体而言,各准则之间相对重要性的比较)。其中最大特征值λmax=3.0291,一次性指标CI=0.01955,随机一次性指标RI=0.58,一次性比率CR=0.034<0.10,认为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说明权重的分配是合理的。2)判断矩阵B1-C(相对于农业生产基本要素而言,各指标之间的相对重要性比较)3)判断矩阵B2-C(相对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而言,各指标之间的相对重要性的比较)对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本文只考虑其对农田水利贡献度最重要的两个因素,在层次分析法的评价中,我们认为水库和堤防工程对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重要程度相同,只有两个因素指标,没有第三因素指标和协同与相互相关重要性的影响,故我们认为权重分配是合理的。4)判断矩阵B3-C(相对于农业生产中的资源消耗和科技投入而言,各指标之间的相对重要性的比较)其中最大特征值λmax=3.0142,一次性指标CI=0.0071,随机一次性指标RI=0.58,一次性比率CR=0.0122<0.10,认为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说明权重的分配是合理的。5)根据以上计算结果,得出总排序结果,权重总排序表见表7。对比计算结果分析可知,所列举的影响农业经济效益的9个影响因素中,农业生产要素中的农作物播种面积的ωi值为0.2790,即农作物播种面积对农业经济效益的影响程度为27.9%,表明在影响农业经济效益的9个影响因素当中是最重要的。其他8个影响因素按影响权重从大到小依次是水库容量和堤防长度、化肥施用量、农用机械总动力、地膜使用量、农业从业总动力、农药使用量、农业技术人员。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