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采购管理体系建设方案

采购管理体系建设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采购管理体系建设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采购管理体系建设方案

采购管理体系建设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大数据;电力物资;招标采购;规划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数据作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已经在全球范围达成共识。2011年,一些国际组织便报告称看好大数据;2012年开始,英国、法国、美国等国家相继启动了大数据发展规划。国内,以大数据为主导的信息化浪潮来势凶猛。2014年3月,大数据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15年8月,国务院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特别强调通过大数据的发展,提升创业创新活力和社会治理水平;2015年10月,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如今,在城市建设、金融、电子商务、公共服务等领域,大数据的应用随处可见,并正在改变着各行各业。一个大数据的时代已然来临。而对于招标采购行业来说,研究和应用大数据是提质增效、实现精益化管理提升的迫切要求。笔者所在单位属于电网行业,2014年起,在集团公司内部的物资采购管理要求和历史采购数据的基础上,结合已有大数据应用研究成果,建立了物资全供应链条上的大数据应用规划和蓝图。本文就电力物资招标采购管理大数据应用规划进行探讨。

一、大数据在招标采购管理

中的应用规划研究思路由于大数据在物资管理领域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缺乏成熟的应用理论,现有理论无法直接应用于招标采购大数据分析中。根据招标采购管理业务的特点,大数据在招标采购管理中的应用需实施“四步走”战略。第一步,历史采购数据挖掘和诊断。基于信息化平台和历史采购数据,对大量无序、杂乱的数据进行梳理诊断,包括数据分类整合、数据质量分析、数据应用需求分析、数据应用价值分析,为大数据分析提供数据基础;第二步,根据招标采购业务的特点,结合实际业务需求调查情况,提出大数据可能应用的方向,甄选出大数据应用点,并将其系统性、体系化地在招标采购业务流程中串联,随业务流程进行场景化应用;第三步,对甄选出的大数据应用点进行评估分析,运用定性与定量分析两种方法判断大数据应用点的优先顺序;第四步,对招标采购大数据应用点的开展进行规划和分析,提出大数据在招标采购管理中的实施方案。

二、规划制定方法和过程

(一)历史采购数据挖掘和诊断

招标采购业务流程中,涉及需求预测、计划申报、招标采购、专家管理、供应商管理等不同的业务环节,每项关键业务环节都有丰富的数据基础,这为数据分析提供了基础。将所有历史采购数据进行汇总、梳理,站在物资供应链条的高度,将零散杂乱的字段归类整理成若干类别。在数据整合分类的基础上,对数据质量进行分析。通过资料分析、访谈调研、问卷调查等多种途径,了解招标采购管理人员对于大数据分析方向的潜在业务需求,为大数据应用点的提出建立基础。

(二)大数据在招标采购业务中的应用

结合招标采购业务的特点,甄选相关大数据应用点,在招标采购业务场景中进行串联,随业务流程进行场景化应用,进而提高招标采购业务的管理水平。结合调研访谈、问卷调查结果,招标采购业务流程共包括物资分析、招标分析、供应商分析、专家分析四个分析范畴,甄选出十四个大数据应用点,分为事前和事后两个时间阶段。具体见图1。事前阶段,通过一系列大数据分析点,为物资采购准备基础参考。通过集采物资范围分析和策略性物资分类分析,优化物资分类方法;通过招标分包策略分析和评标方法分析,确定最优的分包策略和评标方法;通过供应商分类管理、供应商综合评价、供应商行业对标分析、潜在供应商及产品信息分析,为供应商的最优选择和快速匹配提供基础;通过评标专家综合评价,为评标专家的选取提供依据;将物资分析与招标分析相结合,通过物资类别与招标方式匹配分析,为每个物资品类提供最合适的招标方式。事后阶段,通过一系列大数据分析点,总结和分析物资采购规律。通过重点物资报价规律分析,总结重点物资的投标报价规律,优化价格评分公式;通过中标率分析和中标占比分析,对中标结果进行总结分析;通过供应商投标行为分析,根据供应商投标历史行为判断疑似违规现象,为围标、串标行为提供预警判断。

(三)大数据应用点评估

对于招标采购业务流程中的每一个大数据应用点,运用定性评估分析和定量评估分析两种方法,评定该应用点的优先地位。在定性评估分析中,对于每一个大数据分析点,基于对业务流程的了解和对数据现状的梳理,从应用价值、数据需求、可行性分析、优先级评价四个角度进行评估分析。综合考虑应用价值和可行性两个维度,将全部大数据分析点划分为四个优先级:应用价值高、可行性高的,属于第一优先级;应用价值低、可行性高的,属于第二优先级;应用价值高、可行性低的,属于第三优先级;应用价值低、可行性低的,属于第四优先级。在定性评级分类的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大数据应用蓝图中的数据分析点进行定量评价分析。层次分析法是将与决策有关的元素分解为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通过定量分析确定层次权重的多目标综合决策方法。在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国网物资全供应链大数据应用蓝图中的数据分析点进行评价排序时,按照以下步骤流程进行:构造层次结构模型、专家打分、构造成对比较矩阵、计算权重向量并进行一致性检验、计算组合权重向量并进行一致性检验。

(四)大数据在招标采购管理中的实施方案

通过对大数据应用点进行全面的评估分析,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评估的结果,确立大数据应用实施方案。依据四个优先级的划分和权重数值高低,将大数据应用分为三个实施阶段,确定开展实施大数据的首要目标、短期目标和中长期目标。首要实施目标对应于第一优先级,共有五个应用点;短期实施目标对应于第二优先级,共有两个应用点;中长期实施目标对应于第三和第四优先级,共有七个应用点。在每个实施阶段,参照定量评估结果确立的优先顺序开展实施。电网公司招标采购业务大数据应用点实施规划,如表1所示。大数据应用的首要目标是第一优先级中应用价值高、可行性强、实施周期短的分析点,以此作为切入点,预期能在最短的时间周期内实现物资业务管理水平的提升。短期目标是第二优先级中可行性较强、难度不大、应用价值也比较高的大数据应用点,预期通过5年的大数据应用实施。中长期目标是第三和第四优先级中实现难度大、实施周期长的大数据应用点,通过未来若干年的数据改进、技术积累和人才培养,争取在10年内实现大数据应用点全部落地,全面推广实施招标采购业务大数据应用。

三、大数据应用规划实施的保障

体制机制建设、标准化建设、人才队伍建设是物资管理三项基础体系建设,大数据工作的开展实施,也应当落实到三项基础体系建设中,分别从数据应用需求、业务数据质量、技术攻关能力三个方面加以改进。

(一)重视体制机制建设,提高数据应用需求

体制机制建设是保障大数据应用工作持续顺利开展的基础,在物资业务管理实践中,应当建立起基于数据分析的常态化绩效考核,设计专门的考核指标,对各层级单位、部门通过大数据应用辅助业务执行的情况进行考评,并与单位、部门的工作业绩直接挂钩。通过这样的体制机制建设,提高大数据应用的工作需求,为各单位、部门的大数据开展实施提供动力。

(二)重视标准化建设,提高业务数据质量

大数据分析的实现是以数据支持作为基础,业务数据质量的提高离不开数据管理体系的标准化建设,大数据应用体系的构建也必然以标准化的数据管理体系作为基础。大数据分析属于数据的应用层面,是建立在数据收集和数据加工的基础之上的。在物资数据的管理流程中,通过对数据的一步步挖掘,数据的利用深度逐级加深,最终通过可视化呈现手段,为物资决策提供辅助参考信息。

(三)重视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技术攻关能力

采购管理体系建设方案范文第2篇

如今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发展阶段,在新的时期里政府加快了行政体制的改革,其中政府采购制度作为我国公共支出管理的重要制度,因为其涉及管理任务重大、影响范围大而受到了社会巨大的关注。政府采购制度的合理性对于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特别是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下,如何把政府采购纳入到市场机制下,不断完善采购制度是当前政府采购制度改革的重点,这涉及到诸多的关系和问题。基于上述背景,本文重点探讨新时期我国政府采购制度存在的问题,结合问题分析,提出针对性的对策,目的是能够有效地节省制度成本。

新时期政府采购制度

一、我国政府采购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采购法律体系不完善

我国政府采购制度存在问题根源在于采购法律体系的不完善,因为缺少来自于法律层面的监督使得我国政府采购制度存在诸多不规范之处。最早可以追溯到2003年《政府采购法》的出台,我国政府采购制度的构建形成了基本雏形,近13年里,我国政府采购制度不断完善下在“采购操作规程、预算资金管理与支付、绩效考核管理”等方面形成了固有的操作管理体系,但是法律不健全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目前关于采购制度法律的立法层次较低,缺乏完善的法律配套设施,现有的法律体系往往只是原则上、框架上的,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我国政府采购法律体系缺乏明确化,其标准型、科学性和合理性依然有待进一步推敲。同时,我国政府采购法律制度与国际采购准则也是不相容的,存在“脱轨”的状况,《政府采购法》与《招标投标法》之间的冲突和矛盾也没有得到合理地处理,在采购的流程监督上与国外先进的采购制度规范有较大的差距,加快完善我国政府采购法律体系变得迫在眉睫。

(二)政府采购监督管理体系不完善

我国政府采购制度的实施需要内部和外部实施强有力的监督,缺乏监督我国采购制度的问题会放大式地暴露出来。《政府采购法》中关于监督管理体系也提出了要求:“政府采购的监管机构为各级政府的财政部,财政部应依法履行对政府采购活动的监管责任。”采购监督管理的职责在于财政部门,监督体系不完善体现在财务部门与实际实施政府采购的部门实际上没有分开,没有独立的财务部门分管机关从事对政府采购的管理监督,造成了管理监督形同虚设。

(三)政府采购从业人员培养机制有待完善

政府采购实际上涉及的流程和内容都非常繁杂,这要求我国政府采购制度从业人员在专业素质有着较高的要求,除此之外还需要有着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在采购管理的过程中涉及到的方方面面都对于自身的专业素质和道德素质有着非常高的要求,以面对各方利益的博弈和权衡。然而当前我国政府采购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不够理想,特别是缺乏完善的采购从业人员培训制度,因为政府采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没能在采购观念和管理理念上进行更新,往往很难应对一些高新产品的采购的要求,制约着政府提高采购的经济效益和政府采购事业的可持m发展。

二、我国政府采购制度建设的对策

(一)完善我国政府采购法律体系

我国政府采购法律体系的完善首先是需要结合国情,特别是结合过去十余年来采购政策、理论与实践方面探索中发现的问题,找到我国政府采购法律体系完善的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设定典型试点单位,推行法治监督的扩大化,树立具有我国社会主义特色的现代政府采购制度。

其次在丰富我国政府采购立法层次的基础上做到与国际采购法律条例接轨,结合国际上采购政策的发展趋势,对现有的采购法律体系进行有益地补充,细化、具体和完善现有对采购人员的监督,赋予其必要的法律权利和职能,才能使得政府采购体系的规范化、标准化和科学化,切实提高政府采购的效率。

(二)完善我国政府采购监督管理体系

我国政府采购监督管理体系建设的滞后一方面是立法层面的缺失,另一方面是缺乏完善的内部监督体系和外部监督,政府内部监督没有发挥应有的效力。特别是监督管理体系没有涉及到政府采购活动各个环节,同时监督部门缺乏独立性,这也说明了在我国政府采购制度中没有真正认清监督管理的重要意义。而完善我国政府采购监督管理体系一方面需要保障采购部门的人在每个环节都能够依法履职,另一方面采购官员的职业道德素质也要得到监督,防止因为利益的诱惑而与供货商勾结,给政府带来利益的损失。监督的阶段应该包含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调查,能够防范风险于未然,做到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的联动,建立一个相互制约、相互分离的机制。同时在监督部门的职位设置上,要保证监管与采购部门相分离,才能对采购部门的活动形成有效的制衡。而外部监督则是纳入公众监督和媒体监督,采购信息对大众及时公开,才能实现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的联动。

(三)完善落实绩效考核,加强采购从业人员的培训

如今政府推行采购制度的改革,专业人才的缺口是明显的,在短时间内难以依靠外部人才的招募来改善现状。那只能从内部挖潜入手。为此,政府需要建立一个标准化的人才准入制度,对政府采购人员进行定期的考核,制定完善的绩效考核制度,对于不负责或是存在违纪现象的采购人员可以实现解聘,以此提高采购人员的危机意识,使整个采购队伍保证纯洁性。同时,对采购人员进行定期的专业培训,对不同的人员采取不同门类的培训,比如“采购单位领导、财务人员、机构、供应商、政府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人员”的专业化培训都是有区别的,一锅端的培训往往低效、没有指向性,对于提高政府采购效率的不利的。

三、总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新常态下政府行政体制改革的推动下,我国政府采购制度的完善应该从完善采购监督法律体系完善采购制度体系、落实绩效考核、加强从业人员培训四个方面入手,从立法、制度建设和人三个角度去完善我国政府采购制度,相信在未来五到十年里,政府采购会更加公平、公正,优化政府公共资源的配置。

参考文献:

[1]熊晋文,陈荣,杨鹏.美国支持本国企业的政府采购政策研究[J].中国财政,2011(20).

[2]楚新莉.对我国政府采购问题的再思考[J].商业经济,2011(20).

[3]郭雯,程郁,任中保.国外政府采购激励创新的政策研究及启示[J].中国科技论坛,2011(09).

采购管理体系建设方案范文第3篇

(一)进一步加大对经济的投入,壮大财源,增强地方财力增强工业经济对经济、社会事业和财政收入的支撑作用。积极构建招商引资平台,进一步加强了对企业技改项目财政贴息资金的投入和管理,结合我市实际,对相关的财政支出政策进行调整,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做大、做强、做优六六产业。及时兑现市政府鼓励发展各项财政贴补政策,促进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二)整合各项资源,集中财力办大事财政支出要以推进跻身全国两百强建设为重点,按照轻重缓急、有保有压的原则,保证急需、急办的教育、交通、公共卫生项目和城乡统筹发展的资金需求。一是充分发挥国资公司“非转经”资产作用,努力盘活行政事业单位闲置资产,拓宽融资渠道。二是加大对交通设施、城市基础建设等项目的投入,重点做好黄衢南高速公路我市段等重大项目的建设。三是要坚持和谐发展,加强对农村的基础教育、公共卫生、以及以新型合作医疗为重点的农村社会保障事业建设。进一步推进教育布局调整,加快城乡公共卫生卫生体系建设,巩固和发展农村五项社会求助体系成果。

(三)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推进城乡一体化牢固树立服务“三农”意识,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重点抓好“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农业工业化”政策落实、山区农民下山脱贫、经济薄弱村办公用房建设、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农等资金的落实,、以及各类农业示范基地(示范园区)建设、农民培训、农村税费改革后续工作落实。

二、努力深化改革,创新管理体制,为构建完善的公共财政管理体系奠定坚实基础树立“过紧日子”思想,进一步深化财政管理改革,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增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提高财政管理水平。

(一)完善部门预算和综合预算管理进一步强化公共财政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以深化部门预算为手段,按照“控、保、压”的要求,编制200X年财政预算。顺应国家宏观调控政策需要,按公共财政和市场化运作的要求,加快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将不属于政府办理的职能分离出来,减轻财政压力。继续抓好乡镇财政管理,积极配合做好乡镇区划调整工作,关注乡镇财政运行状况,适时调整完善乡镇财政体系。

(二)继续探索财政国库制度改革要按照《我省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方案》要求,以“建立和完善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资金缴拨以国库集中收付为主要形式的现代财政国库管理制度”为目标,切实做好改革前的基础性工作。创新和完善会计核算中心运行机制,转换部分预算单位会计核算模式,满足预算单位财务监管的需要,并进一步扩大项目资金财政集中支付的范围,为深化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奠定基础,

(三)推进非税收入预算化管理一是要规范非税收入的预算编制。对非税收入编制收支计划,纳入综合预算管理,细化非税收入管理。二是推进专户管理国库化管理,继续完善土地出让金等非税收入的管理。三是继续巩固行政事业单位银行帐户清理成果,严格银行帐户审批,规范专户管理。

(四)推进财政管理制度化、规范化、信息化,完善财政监督体系一是继续完善资金分配、拨付等管理程序。加强专项资金管理,对专项资金实行“一项目一办法”,以制度来规范财政资金的使用、分配;二是推进“金财工程”建设步伐,完成相应的配套制度建设。制定完善财政资金项目化、网络化管理考核办法,加快项目软件的开发和应用,对财政资金的运行全过程进行即时监控,以信息化的手段来推进财政管理的规范化,提高财政资金运行的透明度;三是按公共财政的要求,围绕财政管理目标,进一步完善财政收支监督机制,内部监督机制和会计监督机制,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完善财政资金支出绩效考评体系,完善资金使用跟踪检查制度,提高资金运行效率和资金使用效益,防范财政资金运行风险。

(五)推进政府采购工作要修订和完善政府采购管理办法,建立符合我市实际的政府采购目录,逐步扩大政府采购范围和额度。

三、优化收入结构,推进精细化管理,为构建完善的公共财政收入体系奠定坚实基础

(一)深化征管改革一是坚持依法治税方针,对工业园区税收优惠政策开展专项执法检查。二是持续改进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三是进一步推进个体税收“三等九级”的征管办法,规范管理。进一步做好税务公开工作,理顺税收征管秩序。四是进一步完善社保费征缴体系建设,推进养老保险费全覆盖工作,规范征缴行为,提高征缴质量,以税收征管的理念抓好社保费的征缴工作,实现税费“同申报、同征管、同稽查”。

(二)加强税收管理一是加强对车船使用税、资源税等小税种的调研,探索资源税由代扣代缴和核定征收相结合的管理办法。二是进一步规范竹、木材行业税收征管,对竹、木材行业实行查账、核定、双定相结合的多元化管理模式。三是要进一步推进个人所得税全员管理工作。要稳步推进批试点工作,要做到宣传到位、培训到位、责任人员到位和工作进度到位,同时要在总结批试点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推进试点工作,初步实现以建立个人收入档案管理制度、代扣代缴义务人明细申报制度、纳税人与扣缴义务人双向申报制度、与社会各部门配合的协税制度为基础,以信息化建设为依托的个人所得税全员全额管理。

(三)提高征管效率以信息化为依托,推进地税征管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继续加大“12366”特服系统的宣传力度,推进网税系统推广工作,不断提高网上信息、短信提醒、网上调查等应用水平。完善地税与社保联网系统,保证社保费征收工作顺利进行。规范税收执法行为,明确执法中的相应责任,推进地税执法的规范、透明、高效。

采购管理体系建设方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事业单位

一、事业单位内控建设存在问题与改进方向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从2014年1月施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开始,通过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也普遍存在内控体系建设缓慢、内控制度建设不健全、内控体系组成不科学等问题导致内控未能有效发挥作用。在发现问题与改进过程中应逐步建立风险监控、自我评价和风险预警系统,借助信息平台进行数据分析,发现风险并及时化解。

(一)内控体系组成不够全面,内控流程有待完善

内部控制是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的双重控制,不能有所偏颇。现阶段,我国事业单位内控意识有待提升,部分单位有制度未落实到具体部门、具体岗位,相关制度建设存在瑕疵,操作性差。内控流程不是空泛的表面工作,它应与业务流程保持协调,例如全面预算管理应落实到业务科室,财务工作应加强事前评估与事中监督等。

应建立卓有成效的内部控制体系与可监督、可管控的内控流程。单位主要负责人应对本单位内控报告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必须高度重视内控工作,全面理清内部职能、明确工作环节,加强不相容岗位分离与审批授权控制、加强预算控制及财务监管、分析总结内控风险点,完善风险评估机制,制定风险预案及对应策略,才能建立科学的内部控制体系。

(二)内控架构设置不够科学,内控有效性有待加强

事业单位内控架构应当依据内部控制规范,明确职责分工。有单位未成立内控建设领导小组,无重点监控与风险评估机制,未设立整改固化与信息公开机制;有单位忽视不相容岗位设置,出现合同订立与审核不分、采购与审批职责不分等问题。事业单位特e是涉及财政资金分配使用、国有资产监管、政府采购等重点领域和关键岗位,若没有合理实行权责配置方案,没有科学细化权力运行流程,就会丧失对风险节点控制,形成风险隐患。

提高内控针对性和有效性必须建立健全内控制度,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国家财产安全稳定。应明确分配职责、合理配置人员。事业单位应根据自身组织架构、业务性质,确定内控重点和目标,确认相关部门管理职能,严格执行分事、分权、分岗,责任到位、责权对等,强化内部流程控制,防止权力滥用。

(三)内控信息公开机制不够健全,自评机制有待落实

在事业单位内控体系中,信息公开机制是重中之重。目前常见问题的:单位原有档案信息和部门电子数据没有充分利用,未建立内控信息化平台,内控信息未定期对外公开。事业单位须充分考虑内控信息化平台的设计和运行问题,应当依据内控规范,遵循重要性、全面性原则通过整理数据资料,保证内控信息完整,保证内控信息公开机制的有序实施。

在内控信息公开基础上,积极开展内控自我评价也是应重视和改进的内容。包括内控建设实施与制度完善情况、不相容岗位与职责分离情况、内控管理信息系统覆盖情况、各业务层面管理控制情况,并基于以上评价结果形成自评报告作为部门决算报告和财务报告的重要组成内容,同时也成为今后内控体系与实施工作改进方向,达成内控目标。

(四)内控监督检查不够常态化,考评整改有待提升

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定期、定点、定岗的监督检查很关键。虽然事业单位管理制度健全,但内控制度执行不到位,部分单位负责人内控制度建设“第一责任人”意识还比较薄弱,缺乏内控知识学习。内控监督检查需要通过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形成常态化,要在整个业务流程中时时监督检查,不能掉以轻心。

在开展业务活动时需严格按照内控程序、不相容岗位分离制度执行,内控专职监查人员,借助内控信息平台发现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不断改进完善,将风险系数控制在最低值。同时将单位和个人内控制度实施情况和检查结果与干部任命、绩效评定、年终考核相结合,加强监督与奖惩制度,及时解决问题。对内控过程中相关失职、失察部门和责任人违规行为进行追责问责,才能使考评整改成为内控制度趋于完善的推动力。

二、事业单位内控体系建设目标与建设重点

(一)事业单位内控体系建设目标

事业单位内控建设目标是健全内控制度、完善内控措施、提高内控执行力、确保内控有效性,最终建成权责一致、制衡有效、运行顺畅、执行有力、管理科学的内部控制体系,保证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合法合规、国有资产安全使用、财务信息真实完整、监督反腐有效长效、公共服务有序推进。

内控体系建设还须严格遵守内控五大基本原则:1.全面性原则:全员参与、全面覆盖、全程监控;2.重要性原则:重点岗位、重要项目、重大环节;3.制衡性原则:职责分工、相互制约、有效监督;4.适应性原则:紧跟法规、调整提高、修订完善;5.成本效益原则:控制成本、扩大效益、适当平衡。

(二)事业单位内控体系建设重点

制度完备不等于管理到位,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才是二者通达的必经途径。事业单位内控建设重点应在以下四个环节,战略制定、机构人员、内控实施、检查评估。

1.强化内控意识,制定科学合理的内控战略目标。加强事业单位主要负责人及相关领导责任主体意识,强化政治意识,确保制度健全、执行有力、监督到位,培养良好的内控意识,打造适宜的内控环境。科学合理的内控战略目标必须与事业单位主旨相一致,旨在规范事业单位业务活动,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和风险防控能力,建立健全科学高效的约束和监督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效能,实现管理服务目标。

2.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内控人员综合素质。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实施关键因素在人,内控从业人员应严守职业道德,爱岗敬业、勤奋善思、知识丰富、知法守法、公正客观,应在专业性、政策性、法制性三方面加强培训,加强内控人员继续教育工作,促进个人业务素质与专业知识不断提高。应科学完善内控人员考评办法,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制定奖罚政策,激发内控人员积极性、责任感,实现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和谐统一。

3.建立健全内控制度,保障内控体系实施畅通。内控制度不能用一般性管理制度来代替,应当围绕收支业务、全面预算、财务管理、政府采购、资产管理等活动寻找内控重点,保障组织权力规范有序。科学制定内控制度,确认内控管理职能和部门关系,合理进行责权分配,保证单位内控体系科学高效运行。

4.建立内控信息系统,加强检查整改效果。事业单位要建立科学高效的内控信息系统,减少人为差错。将内控全面性、重要性、制衡性等原则融入系统中,通过分析发挥内控系统的反馈作用。信息系统的建立也将为内控监督与整改创造条件,通过基础指标数据比较,使得风险预警、阶段评价和节点整改成为可能,借助信息系统可健全内控监督制约机制,可对内控实施质量及检查整改效果进行动态评估。

三、事业单位内控建设制度配套与实施步骤

(一)事业单位内控体系建设制度配套

1.事业单位内控建设制度配套在单位层面上应包含内控组织机构设置制度、审批决策制度、关键岗位设立及轮岗制度、财务管理制度以及内控信息管理制度。具体如组织层级、汇报对象、工作岗位设定、工作人员要求、规则与原则标准、信息公开等。尤其是具体执行机构必须明确,内控工作范围必须明确,内部审计与监察部门必须明确。

2.事业单位内控建设制度配套在业务层面上主要分以下几部分:一是预算业务方面应包括预算编制及执行制度、预算岗位责任制度、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决算管理制度等;二是收支业务方面应包括收入管理制度、经费支出管理制度、业务岗位责任制度、收入支出风险管理制度、收入支出备查表、收入支出业务流程表、公用经费管理办法等;三是政府采购业务方面应包括采购管理岗位责任制度、采购申请授权审批制度、采购招投标管理制度、采购业务管理制度、采购风险管理制度、供应商管理责任制度、供应商风险管理表等;四是国有资产管理业务方面应包括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国有资产管理岗位责任制度、国有资产管理流程、国有资产管理风险管理制度等;五是合同管理业务方面应包括合同管理制度、合同管理岗位责任制度、合同风险管理制度、合同违约纠纷处理管理制度等;六是建设项目管理业务方面应包括建设项目管理制度、建设项目管理岗位责任制度、建设项目管理风险管理制度、建设项目管理流程等;

3.内控体系的评价与监督方面应包括内部评价与监督制度、内部评价与监督流程等。

(二)事业单位内控体系建设实施步骤

事业单位内控建设必须加强宣传培训,强调其重要性。单位主要负责人应当主持制定工作方案并承担领导责任,明确工作任务及人员分工,健全工作机制,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定期沟通反馈,统筹部署。

1.明确组织保障与机构设置:成立内控建设领导小组、工作小组和办公室,明确职责分工,编制计划,确定流程,开展内控专项知识培训,组织项目启动。可请专业咨询公司或机构指导协助,以保证体系的专业化、系统化和合理化。

2.开展风险识别与风险评估:通过设置问卷调查,结合内部调研,分析统计并对单位层面风险进行风险评估,编制风险数据表,识别重大风险。

3.梳理内控流程与监控重点:对单位关键业务流程进行细化梳理,了解管理现状,发现薄弱环节,建立内控流程图,标识监控重点。内控流程须明确围绕预算管理、收支管理、政府采购、资产管理、合同管理、建设项目管理等建立,以保证内控流程的全面与规范。

4.内部控制评价与整改完善:按照监管要求及管理实践,对内控建设实施与制度完善情况、不相容岗位职责分离情况、内控管理信息系统覆盖情况、预算收支采购等业务层面管理控制情况进行评价,可进行内控抽样测试,查找执行缺陷,编制内控缺陷汇总表,按照一般缺陷、重要缺陷和重大缺陷提出分类整改意见,直至整改优化。

5.建立信息系统与内控报告:事业单位要利用信息管理系统做为内控制度落实平台,定期编制内控实施情况汇总表,汇总各阶段、各环节实施情况,定期编报单位内控管理反馈表,每年末应根据全年内控评价及内控缺陷整改情况,编制单位内控自我评价报告,由单位内控领导小组审核报上级领导审批,同时按规定及时公开披露。

四、结语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规划单位层面包含组织机构、决策部门、关键岗位、会计系统、信息系统,业务层面包含预算、收支、合同、采购、资产、建设管理等,可设置重点领域进行专项风险防控。通过全面调研、梳理业务流程、识别系统风险、选择风险对策、确定整改方案等措施修订完善管理制度,应充分贴合单位实际,具可操作性、可评价性。

建立框架。搭建适合本单位的内控体系框架,通过梳理财务内控管理体系,转向预算、采购、资产、信息系统等各业务环节,再延伸到人力资源管理、单位组织架构、单位文化等单位层面。

发现风险。事业单位业务性质千差万别,管控风险,投资风险,资金风险、资产风险等风险点各不相同。识别关键点、控制风险点,及时纳入信息系统动态管控,及时评估整改,保证内控体系有效长效。

制定制度。风险逼人,制度先行。内控体系最直观的成果就是各项内控制度。制度是否科学,表现在单位风险的整体把控、单位发展的良性推动、单位内部的和谐互动、单位文化的全面优化中。

评价完善。内控体系的规范长效运行,依靠监督改进和持续完善机制来保障,借助信息系统定期评价、持续修正,才能让内控体系良好运转。内控风险评价能帮助发现风险、评估风险,及时控制、整改、优化,解决风险。

事业单位内控体系建设按照内控标准和规范发挥作用,体现其系统性和科学性。整体策划、找准目标、分段实施,真正使内控体系成为强化事业单位管理、提升内部治理水平的推手,从而促进事业单位公共服务效能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刘晓凌.关于推动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5(08).

[2]潘维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优化建设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21).

采购管理体系建设方案范文第5篇

一、油田物资供应管理面临的形势

从集团公司看,国资委大力开展采购管理提升活动,中央企业都以中国石化为样板,研究制定提升方案,确定赶超目标和措施,形势逼人。

从油田内部看,油田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但是油田生产经营的形势依然严峻,保效增效的工作任务较重。

物资系统如何适应集团公司和油田改革发展需要,进一步增强保供降本和服务能力,优化采购,提高采购质量和效益,这个艰巨任务摆在物资系统的面前。

二、油田物资供应管理存在的问题

1.在管理体制上。油公司虽然初步理顺了油公司单位物资供应管理体制,但是,在业务运行机制和采购供应业务流程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完善和规范管理。

2.在业务运行上。虽然传统业务改造已推进到位,实现了权力分置和工作重心转移,业务运行效率得到了较大提高。但是,在框架协议采购的质量上,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3.在供应商关系管理上。虽然供应商的规模得到了有效控制,整体质量得到了有效提升。但是,供应商的结构还有进一步优化的空间,改制企业的扶持还需进一步规范。

4、在标准化采购上。虽然管理标准化、需求标准化、采购标准化等工作迈出了重要步伐。但是,标准化仍然是阻碍物资供应工作上新台阶的瓶颈之一。

三、油田物资供应管理的提升方向

(一)巩固完善集中统一的物资供应管理体制

1.完善集中统一的物资供应管理体制。针对总部专业化重组、做实事业部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必须坚持集中统一的方向不动摇。

2.加强油公司单位的归口管理力度。进一步理顺油公司单位物资供应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结合生产特点,研究制定规范油公司单位采购供应业务流程。

(二)不断提升框架协议采购的质量

1.进一步加大研究物资消耗规律,分析和集合物资需求。将根据油田不同板块的特点,结合油田生产建设计划的工作内容和工作量,以及近几年的物资消耗,预测框架协议采购数量和采购金额,整合同类需求,提高需求标准化水平,为框架协议采购打下基础。

2.加大框架协议招标采购的力度。原则上必须通过招标确定供应商和价格。对确实不具备招标条件的,必须进行物资成本构成分析和价格测算,通过联合谈判确定供应商和价格。原则上份额分配依据评标排名并结合实际供货能力及往年业绩来确定。

3.优化框架协议调整机制。根据供应商在协议执行过程中的不同表现和市场变化规律适时调整供货范围、数量和采购价格。尤其是采购价格的调整,要根据物料属性不同,区分以市场为导向和以成本分析为基础的价格调整机制。

(三)强化供应商关系管理,规范扶持油田改制企业

1.持续优化供应商结构。按照不同类别物资,细化供应商准入标准,建立现场考察标准,分类进行细化打分,不断提高供应商准入门槛,积极引进企业急需以及有明显优势的供应商,逐年淘汰整体实力弱的供应商,不断优化供应商结构。

2.落实业绩引导订货机制。实现按类别对供应商的综合排名,并实施ABC分类管理。

3.规范扶持油田改制企业。通过对改制企业摸底调研,梳理核心业务,分析核心产品在行业内的综合竞争能力,对于质量可靠、技术先进的产品,制定具体优惠措施,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

(四)全面推进采购标准化

1.进一步完善配套的流程和制度体系建设。一是建立设计、施工、采购、用户等单位信息共享的标准化数据库,标准化选型的物资全部纳入数据库管理,实现设计、需求计划、采购、施工等环节从数据库直接提取数据。二是重点建立标准化选型后产品的跟踪评价长效管理机制。制定示范区选型产品跟踪评价表,组织专人从设计产品的现场适用性、产品的质量、应用效果定期进行现场跟踪评价,评价结果定期更新至标准化数据库。

2.分阶段组织实施各类物资的标准化采购。涉及专有技术等独家采购品种,组织技术专家组论证后实施采购。每个大类产品标准化选型结束半年内,都要从技术参数优化、配置优化、适应油田生产需要、价格对比等方面系统总结,并逐步形成油田采购标准。

(五)强化物资质量管理,当好质量卫士

1.进一步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完善物资质量管理制度,强化标准的修订完善。建立物资质量跟踪与反馈机制,确保质量问题及时发现并有效处理。指导二级单位建立健全质量责任追究机制,制定油田化学剂终端检验的考核办法。

2.明确合同签订质量责任。在询价、谈判和签订合同过程中,明确所需物资的质量检验标准、技术要求、包装储运条件等质量环节的控制内容。

3.建立质量优先的订货机制。对供应商进行现场考察和综合评价排序,根据结果把供应商的质量等级分为优先推荐。

(六)强化储备管理,做好物资管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