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城乡环境治理调研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基本情况
彭山区,地处眉山市北大门,辖区分布有岷江、锦江、毛河、通济堰、王店河、湄州河等,水域治理工作案例相对丰富。为落实绿色发展理念,长效推进基层河长制工作,特总结辖区河长制工作经验做法,深挖特色案例,形成此调研报告以供上级部门参考。
二、基层河长工作中主要问题
1.排污管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提标改造工程未全部建成,工业废水和城乡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覆盖率不高。同时,居民环保意识欠缺,生活污水直排河中,加剧水体污染恶化。
2、生活垃圾乱扔现象频发。尽管街道方面不断强化水面垃圾清理,但是此项工作却难起到明显的效果,难以摆脱“重复做功”的困境。卖柚子的将坏了的柚子直接丢进河沟、行人商贩将包装扔入河中,水体污染严重。
3、跨行政区域河道水污染治理联防共治机制不够,上下游、左右岸协调配合仍需加强。
三、河长制工作的举措
(一)全民共治。
积极落实上级对河长制工作的要求,充分认识河长制工作的艰巨性、长期性、复杂性。一要加强引导群众,进一步提高广大群众治河治水责任意识。通过宣传,让群众做到不乱扔垃圾、不乱排放污水,并积极监督举报污染环境行为。二是招募民间河(库)长,聘请社会监督员,进一步强化监督力度,因河制宜、因河施策,向河道整治的广度和深度延伸。三是成立专职巡河队,将巡河日常化、常态化,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及时整改。
(二)水岸共治。
河长办坚持标本兼治、水岸共治的总体原则,将水体修复与沿岸整治两手抓,彻底拔除水体污染源“病灶”。1.加快排污管网基础设施建设,做到乡镇生活污水、居民聚集区、工业园区污水收集处理全覆盖。2.做好河道清淤、清障、堤岸修复、生态湿地打造、岸线垃圾清理和河道漂浮垃圾打捞工作。3.针对“散乱污”、畜禽养殖污染等严防严查,杜绝反弹。
(三)联防共治。
落实成都市新津县人民政府和眉山市彭山区人民政府区域环境质量保护联防联治做法,明确合作目标、合作领域和内容、合作机制、推广毛河流域上下游、左右岸乡镇(街道)、村(社区)河道治理行动配合、情报互通、信息共享、同防共治经验,推进各流域(河段)、湖(库)水污染治理、水环境保护联防共治。
(四)坚持水质标准一票否决。
河长制工作的实效,综合体现在水质标准提高上。各流域各河段国控断面,不同行政区域交接口断面的水质监测指标变化,就是检验河长制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环境监测部门应在各交接口设置水质监测点,定期检测水质,分析原因,在年终考核水质不达标则一票否决。
四、河长制工作的思考
河长制工作是一项复杂性、系统性的艰巨工程,需要认真谋划、综合施策、兼顾长远,才能真正实现还水以清,还景于民,还绿水青山于子孙后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生态与经济的共同发展。
(一)责任落实是前提
上级部门应明确“河长”为“河长制”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实行全区上下一盘棋,理顺管理体制,落实管理责任。各河长认真履责,各部门各司其职,生态执法局综合执法,确保各项责任落实到位,保障整河治理推进到位。
(二)及时处置是关键
“河长制”的实施要充分发动辖区的前沿力量,充分利用乡镇、村级河长、经常下基层、贴近一线、能在第一时间制止污染行为的特点,有效解决了巡查不到位、查处不及时等问题,赢得了工作的主动权。并且积极借鉴他地成功经验,深入研究黑臭水体特点,破解其治理难点,引入以溶解氧为核心指标的评价体系。阻断“外源”流入,通过建设和改造水体沿岸的污水管道,将污水截流纳入污水收集和处理系统,从源头上削减污染物的直接排放。做好“内源”控制,采取清淤疏浚等技术,逐步改善水质。
(三)严格执法是重点
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发现污染源和污染物排放,属辖区内的在做好证据收集工作的同时可立即采取措施进行整治;属辖区外或自己不能解决的,及时上报区级相关部门组织联合打击;如涉及多个部门、一时不能解决的重大问题,由区河长办牵头,开展联合执法。同时,可以成立一支由区河长制办公室统筹管理的巡河督查队协助基层河长处理巡河中发现的各类问题。
(四)社会参与是主体
“河长制”的实施激发了民间治水的信心和决心,把公众从旁观者变成环境治理的参与者、监督者,形成了“人人关心河道、珍惜河道、保护河道、美化河道”的强大合力,提高了河道管理质量和水平。不断借力全国大力整治黑臭水体东风,积极争取上级部门在经费、技术、人员等方面支持,积极探索黑臭水体整治方法和途径,确保整到位,不反复。
莱阳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主任 邢德洪
根据全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的安排部署,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组织人员深入经济开发区、古柳、龙旺庄、姜疃等4个镇街和莱阳光大环保能源有限公司、龙大集中供热中心、市污水处理厂四期工程、蚬河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及生态修复工程等5个单位和项目现场,烟台巨力化工有限公司、山东大易化工有限公司等3个化工企业进行专题调研,并与市环保局、水务局、建设局、城市管理服务局开展了协商讨论和互动交流,达成了一些共识,形成了调研报告。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近年来,莱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将其作为中心工作之一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采取了一系列强而有力的措施,深入开展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现在的莱阳,山更青了,水更绿了,天更蓝了,城市宜居宜业宜游指数和群众幸福指数显著提升。
一、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主要做法
1.积极采取各种措施,促进流域水质达标。重点是抓了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积极开展五龙河水质达标综合整治行动。2017年以来,我市针对五龙河入海水质改善工作,全方位实施五龙河桥头断面上游河水应急治理、莱阳市污水处理厂进水口污水溢流治理、莱阳市第二污水处理厂超标排放及进水口污水溢流治理、五龙河陶格庄段污水团治理、企业废水PH值在线监测系统安装、工业废水超标排放整治、河道垃圾整治及黑臭水体治理、畜禽养殖污染整治、污水处理厂建设及污水管网敷设、人工湿地建设、河流直排口整治和建设向水体倾倒污染物的天网监测工程等12项工程,目前已全部完成。今年1-9月份,五龙河桥头断面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四类标准。二是推进五龙河人工湿地建设工作。充分依托五龙河及城区段有利水利条件,打造两区两段人工湿地对河水进行深度处理。目前,蚬河人工湿地和五龙河崔疃-西大策段人工湿地工程已基本建成运行,共栽植莲花、再力花、菖蒲等水生植物470万株,打造人工湿地1119.4亩。三是强化污水处理厂、重点化工企业、硫酸软骨素行业等排污单位的常态化监管工作。在加强对企业日常监管的基础上,为防止出现日常监管的漏点盲点,生态环境部门采用六个辖区交叉执法的办法,对全市工业企业进行拉网式无遗漏排查,同时,专门成立飞行督察组进行暗访抽查,对发现的问题实行警告、处罚、移送公安机关等措施,持续保持环境监管的高压态势,确保外排废水达标排放。今年以来,累计实施处罚31次,罚款321.54万元,移送公安机关5人次。四是连续出台相关水污染治理文件,为今后的水质改善行动提供政策支持。五龙河桥头断面是国控断面,是国家考核我市五龙河水质的代表断面,今年烟台考核该断面的水质要求是四类。为此,莱阳市政府印发《莱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同意莱阳市水环境功能区划调整的批复》《莱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同意提高莱阳市废水直排建设项目外排废水控制要求的批复》,将我市的原五类地表水标准的水体全部调整为四类地表水标准水体,将今后新建的废水直排建设项目外排废水的标准提高到地表水四类标准,对改建、扩建直接向自然水体排放污水的建设项目实施“以新带老”,确保外排废水水质达到地表水四类标准。五是加强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工作。制定完善了《沐浴水库水源地保护工作方案》《饮用水水源地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饮用水水源地危险化学品管理规定》,通过对一级保护区围网封闭、建设视频监控、设置预警断面、完善应急预案、一二级保护区水质监测等措施,饮用水源地保护已基本达到了规范化建设要求。完成沐浴水库水源地农业面源污染整治以及7处违章建筑的清理拆除,对41个村庄的污水进行收集处理。
2.充分发挥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改善环境空气质量。重点是抓了七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持续开展“小散乱污”企业整治。今年,我市继续开展新一轮“小散乱污”企业整治,在全面排查的基础上,对3家取缔类的“小散乱污”企业,按照“两断三清”的标准进行取缔,2家提升整改类的已经完成1家整改。二是扎实推进锅炉和建材行业企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执行工作。制定了全市4台燃气锅炉、31台生物质锅炉改造计划。目前,2台燃气锅炉已完成低氮改造,20台生物质锅炉已完成改造,剩余锅炉均正在整改。三是继续强化挥发性有机物行业企业监管,确保污染治理设施正常运行。制定了2019年度重点挥发性有机物污染企业治理项目清单,目前,3家企业已全部完成。持续加强对VOCs治理企业的监管力度,确保各企业污染治理设施正常运行。对13家挥发性有机物重点企业开展监督性监测并在网站上进行信息公开。强化72家加油站油气回收治理三次改造工作,已经完成40家,剩余正在进行改造。四是加强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工作。为尽快落实《山东省打好柴油货车污染防治攻坚战作战方案》和《烟台市在用柴油货车联合执法检查方案》文件要求,我市制定了《莱阳市在用柴油货车联合执法检查方案》。截止目前,市生态环境部门联合公安、交通部门在市柴油货车集中停放地、道路检查点,开展在用柴油货车联合执法检查7次,共检查检测柴油货车260辆,合格率为百分之百。购买移动式和固定式机动车遥感监测设备各一套,正在安装调试过程中。五是持续抓好扬尘污染防治工作。结合省市大气污染防治强化督察要求,实施两轮全覆盖式排查整治,针对工业炉窑、化工生产等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强化措施,促进了企业的有序排放。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重点工业企业无组织排放整治工作的通知》,明确整治范围和时限、整治重点环节和要求。对辖区内工业企业分行业进行梳理,制定无组织排放清单,涵盖了25家重点企业,逐家编制无组织排放整治方案,对不符合整治要求的企业明确了整改时限。同时,督促相关企业按照“一厂一策”原则,编制无组织排放整治方案,明确职责分工,将整治任务落实到具体生产线和产尘环节,并明确每个产尘环节的负责人及经办人,最大限度实现整治工作可检查,可量化,可考核。目前,相关企业正在积极整改中,预计10月底前完成整改。六是强化重污染天气应急工作。修订印发《莱阳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对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清单进行修编,逐项落实98个工业源、72个工地的减排措施。按照“一厂一策”的要求,组织修订工业源和工地的应急响应方案,建设、公安、交通、教体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对各自的应急预案进行修订,重新确定减排措施。在我市两次重污染天气应急期间,市生态环境、建设、工信、交通等重污染天气应急指挥部各成员单位迅速响应,积极落实各项应急减排措施并开展督导检查,确保各项减排措施落实到位,有力地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七是持续开展空气质量自动监测工作。在建成城区2处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的基础上,又完成剩余16个镇街的监测站建设,实现全市统一联网、数据实时,为掌握和解析我市的空气环境污染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
3.扎实开展重点行业企业用地核实,打好土壤污染防治基础。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要求,强化污染源头预防,严格建设用地准入管理。根据上级要求,采用第三方机构对全市28家工业企业的用地情况开展了初步调查。
4.积极有效做好沟通,推进环境突出问题整治。按照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常态化、长效化的要求,积极应对省政府、生态环境厅、区域办、烟台市生态环境局等各级高频次、大密度、不间断环保督察活动,做好事前沟通、事中配合、事后跟踪。在先后5轮次共计22天的督察工作中未出现突出问题,按照要求严格完成16个一般性问题的整改落实和销号管理。对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反馈问题,牵头制定了整改方案,正在进行整改。
二、目前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空气环境质量阶段性反弹。受工业企业排放、各类扬尘防治等方面管理不到位的影响,加上区域气体流动、自然气候条件等因素的制约,空气环境质量仍然存在阶段性恶化情况。
2.水污染防治的系统化管理机制尚不完善。在全域管理方面,涉水部门、驻地镇街等相关单位配合联动不紧密、不到位,网格化、垂直化管理责任落实不深入,致使部分区域、部分流域水环境时常受到周边企业、畜禽养殖、村庄污水等方面的污染,个别单位还存在以牺牲环境利益获取经济利益的不良取向。
3.仍有8个镇街污水处理站还未运行,部分镇街的污水管网配套不完善。我市18个镇街中有8个镇街的污水尚未进入城市污水管网系统,目前,这8个镇街的污水处理站虽已建成但尚未运行,部分镇街还存在污水管网配套不完善的问题,对周围河流的水质造成影响。
4.用于水生态治理和恢复的资金不足。五龙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的重点已从点源治理转移到全流域生态治理和恢复、面源污染治理等攻关期、硬骨头方面,而治理资金的不足成为当前制约流域水环境质量改善的重要因素。
5.企业和城镇污水处理厂废水外排标准和当前地表水考核标准存在较大差距。目前,企业和城镇污水处理厂废水外排标准中:COD≤50mg/l,氨氮≤8mg/l,河流的水质标准中:COD≤30mg/l,氨氮≤1.5mg/l。在五龙河丰水期,由于有大量的天然来水作用,对河流水质影响较小,在河流平水期、枯水期,企业和城镇污水处理厂外排的达标废水仍成为河流水质波动的重要因素。
6.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进度缓慢。“一控两减”和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化和绿色防治推广程度不高,农用地膜、反光膜、农药包装物等废弃物回收处理机制还不健全,回收处置措施推广力度不大,农村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薄弱。
7.水污染防治管理人员、设备配备不足。按照机构改革职能划分,入河排污、土壤污染、海洋环境等方面的新职能转入,专业技术力量不足,人员设备标准化配备不到位,不能满足新形势需要。
三、今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重点目标和有关建议
1.切实提高群众生态环保意识。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宣传栏、村广播以及短信、微信等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全方位、无缝隙开展“美化环境、人人有责”宣传教育,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成为广大群众的思想共识。通畅市民举报热线,切实激发广大群众的主人翁意识,着力打造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立体监督体系。
2.加大农村生活垃圾清收。我市农业人口众多,日产生活垃圾体量较大,部分村庄村民随手堆放、丢弃垃圾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农村生活垃圾清收处理难度大于城镇。莱阳市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已经投入运营,目前实际日进厂垃圾在540吨左右,距离实际产能尚有较大空间。建议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大对农村环境卫生保洁和生活垃圾收集力度,提高垃圾清运频次,组织村庄保洁员及时清扫零散垃圾,做到随弃随集、日收日清,力争绝大部分城乡垃圾都能统一运送到专业场所进行科学处理,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3.加强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加快推进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加大作物滴灌技术等节水技术、有机缓释肥和低毒农药使用的推广力度,出台相关优惠政策,使先进技术落实到农户。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诱捕器杀虫技术、生物反应堆应用技术和水肥一体化等技术应用力度。大力发展标准化基地建设和“三品一标”认证工作,减少农药化肥施用量。进一步规范农村畜禽养殖布局和规划,解决农村畜禽养殖散、乱问题,关停一批、整治一批、扶持一批。
4.打造五龙河水环境治理的长效机制。全面规范网格化管理,落实责任目标到单位、到个人,实行突发性典型问题联查联处,切实保障五龙河水环境治理的长效化。持续做好五龙河各监测断面的水质监测工作,在五龙河清淤期间,生态环境和水务部门要做好各种应急措施的编制和落实,有效预防水质污染。强化污水处理厂、重点化工企业、硫酸软骨素行业等排污单位的监管工作,坚决遏制污水处理设施不正常运行、偷排废水和停产企业擅自恢复生产现象,确保废水达标排放。加强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工作,对在沐浴水库水源地保护区范围内有污染的建设项目,一律不批,从源头上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有效地保护我市的水源地水质。协调督促相关镇街加快污水管网的敷设力度,尽快调试运行已建成的镇街污水处理站,进一步改善五龙河全域水排放现状。
5.强化污染源监管治理力度。生态环境整治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民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持续开展“散乱污”企业排查治理工作,重点抓好 “散乱污”企业的整治。强化建筑扬尘、开采扬尘、路面扬尘、工业扬尘、运输扬尘、堆场扬尘6个方面的综合治理,有效减轻大气环境污染。应着力打造执法监管长效机制,建议相关职能部门加大工作力度,采取夜查与昼查、常规检查与突击检查、群众举报等多种方式,坚决遏制偷排废水、擅自燃用散煤现象,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对各个污水处理厂加强监管,确保满负荷运行,处理后的废水达标排放。
根据县委统一部署,近期,我们对全县创建国家生态县工作进行了深入调研。现将调研的主要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县坚持把生态县建设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载体,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投入力度,加快生态环境治理进程,全县环境保护和生态县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目前,对照生态县指标考核要求,定性指标5项基本条件中已有4项达标,定量指标27小项中已有17小项达标,创建达标率达65.6%。
一是生态建设体系初步形成。在规划体系方面,先后制定了《__县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__县有机产业发展规划》和《__县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规划》、《__生态县建设规划》于20__年通过了国家环保部组织的专家认证并已颁布施行,全县14个镇也都制定了环境规划并经县政府批复后实施。在组织体系方面,成立了创建国家生态县指挥部,下设办公室、生态工业组、生态农业组、生态服务业组、生态环境组、生态文化组等“一办五组”,具体负责创建工作;各镇、各有关部门也成立了相应机构,明确工作职责,落实职能科室,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县、镇、部门创建网络和工作机制。在政策体系方面,先后出台了《关于创建国家生态县工作意见》、《关于推进生态县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的若干意见》和《县政府关于扶持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的政策意见》,今年又出台了《关于加快生态县创建、打造“生态__”的工作意见》,从政策上引导和保障了生态县建设。
二是节能减排成效明显。全年投入6000多万元实施节能技术改造15项,节约标准煤1.5万吨,万元gdp能耗比20__年下降4%,规模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比同期下降6%以上;淘汰落后设备641台套,关停“三高一低”企业10家,争取节能改造专项资金补助800万元。同时,严格把好环保关口,审批建设项目690个,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132件,依法拒绝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率项目10个。大力实施工程减排、结构减排、管理减排三大工程,争取上级项目资金近1000万元,关停小化工企业12家,淘汰落后锅炉40台(套),燃煤机组脱硫率达80%。全县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企业13家,20家企业实施了清洁生产审核,全年cod、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分别削减600吨、120吨,连续两年完成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
三是环境质量稳步提升。去年以来,全县未出现酸雨天气,大气环境质量符合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天数达90.5%。县域内大运河、__湖和主要河流基本符合ⅲ类标准,城区生活饮用水源达到ⅲ类水质标准,水质达标率100%。对全县日供水500吨以上的33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污染情况进行详细调查,对全县230个行政村地表水和14个镇跨界河流进行全面监测,整治水源安全隐患,确保居民生活安全。区域环境噪声符合各功能区域要求,状况良好。连续三年在全省县城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中名列前茅,被命名为国家卫生县城和国家园林县城。
四是环境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曹甸镇在扬州市首家试点采用了生物接触氧化曝气+水生植物综合处理的方法,去年6月已建成投入运行。今年,积极推进柳堡、望直港和范水三镇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目前,柳堡镇和望直港镇投入200多万元建设的污水处理厂已完成设备安装,并进行了设备调试,近期将进行工程调试;柳堡镇正在建设世纪大道管网,望直港镇已铺设污水管网20__米,范水镇投入420万元建设的污水处理厂预计本月完成土建工程,污水管网也将招标建设,夏集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实施方案已通过市级评审。垃圾中转站是乡镇实现垃圾无害化处理“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必备条件。目前,柳堡镇垃圾中转站土建工程已过半,望直港镇垃圾中转站用地已解决,范水镇垃圾中转站即将开工建设。同时,三镇公共绿地建设不断加快,柳堡镇的柳堡大道、芦范河绿地基本完工,望直港镇完成5500平方米公共绿地建设,范水镇新增公共绿地7000平方米。
五是生态创建稳步推进。全县通过全国环境优美镇考核2个、建成市级环境优美镇9个,有133个村被命名为省、市、县三级生态村,其中省级生态村(百佳生态村)19个、市级生态村48个、县级生态村66个,生态村覆盖率达57.8%。建成国家级绿色
学校1所、省级绿色学校11所、市级绿色学校39所、县级绿色学校70所,省级绿色社区3家、市级绿色社区9家,省级环境友好企业1家,市级环境友好企业3家。今年创建全国环境优美镇的柳堡、望直港和范水三镇,强势推进硬件设施建设,精心完善软件资料收集,预计在今年12月下旬接受全国环境优美镇考核验收。二、存在不足和问题
对照国家生态县五项基本条件、27小项考核指标,尽管我县已有四项基本条件、17小项考核指标达标,但未达标的都是很具体的量化硬指标,特别是80%的镇创成全国环境优美镇、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环保投入占gdp比重等关键指标,要在20__年顺利达标难度很大。主要表现在:
一是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建设污水处理厂,推行垃圾无害化处理,是生态县创建的最基本条件。目前,除安宜镇、曹甸镇已建成污水处理厂外,柳堡镇、望直港镇、范水镇可望年底前建成,其他镇的污水处理厂尚未启动建设;各镇排污管网普遍不够配套,城区污水管网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除安宜镇外,仅有柳堡镇正在建设垃圾中转站,望直港镇和范水镇刚确定建设地点,其他各镇均未建立垃圾中转站,对照生活垃圾“组保洁、村集中、镇转运、县处理”要求,全县在基础设施建设和保洁队伍组建方面缺乏资金保障。
二是政策扶持有待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是创建的基础,而基础设施建设动辄上百万、上千万,我县及各镇财政相对较薄弱,投入明显不足。尽管今年出台了《关于加快生态县创建、打造“生态__”的工作意见》等文件,明确了一些激励政策,但我县的污染防治资金、环保专项资金、环保奖励基金、节能专项资金至今尚未建立,影响了乡镇及中小企业在创建和节能改造方面的积极性,且由于投入不足达不到国家和省扶持门槛,导致申报项目源流失,给向上争取资金带来困难。
三是节能减排压力较大。一方面,尽管20__年完成了市下达的节能任务,但要实现到20__年全县万元gdp能耗下降到0.67吨标准煤、降低20%的目标难度很大。我县纺织、建材、玻璃、陶瓷、食品等传统行业单位gdp能耗下降的空间较小,加之我县正处于工业加速发展期,经济增长对能源的依存度较高,能源总量势必增大,而淘汰落后产能、关闭“五小”企业难度较大,造成耗能总量难以平衡。另一方面,城区污水产生量远超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处理能力,而二期工程尚未启动,完成明年减排任务压力较大。同时,节能减排基础管理比较薄弱,县级节能监察机构和减排机构均未建立,影响了推进节能减排工作的效果。
四是创建资源有待整合。我县生态县创建起步虽然较早,但受县镇财政制约,创建进度不快,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缺乏长效管理;一些镇和部门认为创建工作要求较高,强调客观原因,创新不够,思路不宽,办法不多;各部门创建职能虽然明确,但部门之间相互协调和交流有待加强,扶持政策有待进一步配套,部门资源有待进一步整合,合力效应不够明显,尤其是在多元投入机制和科学综合决策机制方面有待进一步探索创新。
三、下一步打算
到20__年创成国家生态县,既是市政府对我县创建工作的硬性要求,也是县委、县政府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做好明年生态县创建各项工作,直接影响到全县创建目标能否如期实现。20__年,着重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坚持目标管理,进一步提高创建组织程度。围绕创建国家生态县目标,进一步深化各镇、各有关部门对创建工作的认识,细化工作目标、责任分解和进度要求,建立创建工作报告制、会商制和督查制,定期研究环境优美镇建设的重要事项,及时解决创建过程中的重大问题,一着不让地抓好各项创建工作的落实。要将环境优美镇创建工作列入对各镇、各有关部门的年度综合考核范围,并作为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同时,单列生态创建考核内容,加大条线考核分值比重,由县创建指挥部负责考核,定期通报,以考核促创建,推动环境优美镇创建工作的有效、有序开展。
2、坚持创新思路,进一步拓展多元投入渠道。推进生态县创建,关键在投入,难点在资金。一要加大财政投入。县设立的500万元生态县创建专项资金,重点要投向乡镇污水处理厂、无害化垃圾处理场、垃圾中转站等项目建设和环境优美镇、生态村的创建扶持,并形成相对应的以奖代补机制,调动乡镇创建积极性。各镇要克服困难筹集资金,设立环境优美镇创建专项资金,专门用于创建支出和重点项目的实施。二要积极向上争取。县环保、水利、建设、农林等部门要按照创建工作计划,同步集中使用各类创建资金,并抓住当前国家扩大内需的有利机遇,帮助包装项目,向上申报专项,争取国家和省市的扶持政策,着力推进污水处理厂和垃圾收集、中转及无害化处理体系等环境设施项目建设,确保按时保质完成全国环境优美镇创建任务。三要引导社会参与。要以改革的思路,运用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机制,以bot、bt等方式广泛吸引外地资本和社会资金,鼓励和支持外地资本和社会资金投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3、坚持攻坚克难,进一步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全国环境优美镇是生态县创建的硬骨头,也是生态县验收的硬指标。对照目前的创建差距,明年要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一要加快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各镇要结合本镇实际需求,确定合适的污水处理模式和污水处理量,科学选址,专业规划,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土建工程、设备安装和调试。20__年,夏集、黄塍、西安丰和泾河等4个镇要建成污水处理厂,城区生活污水处理厂要加快建设进度,按计划完成二期工程建设。二要加快城乡垃圾无害化处理体系建设。按照“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要求,明年要建成覆盖全县的无害化垃圾填埋场。各镇要建立健全垃圾转运保洁队伍,完善垃圾转运设施,添置足够数量的垃圾箱或垃圾桶,有条件的镇、村要实行垃圾分装。曹甸、夏集、黄塍、西安丰和泾河等5个镇明年要建成垃圾中转站。三要加快推进农村改厕。推广建设水冲式、三格式厕所,在全面推进农村改厕各村普及率达50%的基础上,各镇要重点建设改厕示范村2-3个,使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5%以上。四要加快镇容镇貌建设。抓紧修编集镇建设规划,合理划定集镇功能区,加强集镇管理和环境治理。推进集镇公厕和排水、排污管网建设,科学规划建设公共绿地,提高集镇建成区主要道路绿化率,不断完善集镇公共设施。
4、坚持整体推进,进一步加强生态工程建设。一要推进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程。要扶持以协鑫电厂为龙头的秸秆回收加工点建设,在全县各镇设立秸秆回收点,现场打包收购。县农机部门要鼓励推广打包机的使用,农林部门要加强秸杆还田及综合技术的推广应用,积极推进沼气工程建设。同时,要加大禁烧检查力度,由县环保、农林、农机等部门分片区包干监管,杜绝成片露天焚烧秸秆。二
闫江艳:中国计量学院法学院知识产权系10级学生 梅俞杰:中国计量学院法学院知识产权系10级学生
雷刚: 中国计量学院法学院讲师 。研究方向: 环境法、知识产权法 。兼任中国法学会会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法分会委员,浙江省环境法学会理事,浙江省质检法学会会员,浙江省科技法学会理事。
摘 要:农村环境问题一直以来是我国政府工作的重点,但农村居民对于环境的认识程度仍然处于模糊阶段。本文以了解东西部农村环保意识现状为出发点,对目前农村的主要环境问题进行观察,总结主要农民环保意识问题,并由此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环保意识东西部农村新旧农村改进方向
一.引言
2007年11月,环保总局等部门《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意见》认为,目前我国农村环境形势仍十分严峻,且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农村的发展过程中,注重环保意识的培养,推动农村环保事业的发展,对农村向城市的过渡及其可持续性发展都具有极大的意义。
二、 农村环保意识发展现状
1、各地区农村环境意识发展
在东部的新旧农村和西部农村,村民都已基本意识到环保问题的重要性,并且有参与环保实践的动机,部分居民能较正确客观地认识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但村民整体环保意识不够强,对环保问题的实质认识不足,对政府的环保工作和环保措施以及环保法律法规的了解程度和配合度较低。其中也不难想象,东部农村状况好于西部,新农村在三者中最优。
2、三类农村环境意识特点
环境意识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是人们对环境的认识水平;其二是人们保护环境行为的自觉程度。这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2.1东西部农村环境价值观念 从对“环境意识”的了解程度、自身环保行为的关注度以及对周围环保活动的了解情况来看,东西部地区在这三个问题上表现出了一致性,即东部地区的环境价值观念要明显优于西部地区,更符合现代文明的发展理念,其中东部新旧农村之间差异较小,但新农村仍相对较高。
2.2村民环境行为意识
2.2.1日常生活方面 东西地区村民对自身环保行为注意度呈分化趋势,东部大部分农村村民能做到偶尔关注自身环保行为。西部村民则并不特别注意自身的环保行为。在东部农村,村民能偶尔参与环保活动。同时新农村的参与度又高于旧农村。而在西部农村,大多人表明不会参与。这与村民对环保意识的了解度是密切相关的,对于不了解、意识中认为是不需要的事物自然也丧失了参与的兴趣。
2.2.2农业生产方面 农业生产活动与农村生活密切相关,是影响农村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生态农业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绿色生态农业是现代农民应追求的一条道路。在农村地区,相比普通小农更注重收益的表现,农业大户的生产方式更符合发展生态农业的要求。
3、三类农村环境意识表现原因
3.1经济 经济是环境意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由于三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经济条件较强的地区不仅为农村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也使其有余力、有信心去吸收环保观念,树立环境意识。
3.2政治 这里主要指政策、法律法规的影响。由于环境问题是近几年才出现的热点,相关指导思想及机制还不成熟。政府是村民认为对自己环境意识影响最大的原因之一,因此政府的行为有着重大的意义。但目前,政府并未有效发挥其在该领域的作用。
3.3文化 村民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留守农村的农民教育水平大多在初中及以下水平。这就极大地影响他们对环境现状的了解和环境知识的掌握。同时,传统思想的根深蒂固,使村民对自然环境的利用毫无节制。大部分农村地区都没有形成良好的环境意识和环保宣传氛围。
三、意见与建议
(一) 政府方面
1、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影响村民环境意识因素归根结底是经济问题。东部村民对环境的认识比西部村民更深刻。所以,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尤其是较落后的西部农村经济是提高村民环境意识的第一步。
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切实落实相关政策 政府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新农村应着重处理垃圾分类和绿化管理问题;旧农村着重污水、垃圾的集中处理,环保设施的改善;西部农村则要总体提高基础设施建设的水平。同时,政府要出台并落实有效政策措施,层层督促、定期走访实现稳步发展。
3、 增加农村环境意识宣传教育,提高村民文化水平 受传统文化和习惯的影响,村民生活生产中存在大量与现代生态文明不相适应的行为。村委会应通过多种途径倡导环保,增设宣传栏,印发指导手册,把环保教育落实到每一个人。西部地处内陆,信息闭塞,因此尤其要重视西部村民的文化教育。
4、营造良好的法制、道德环境 提高村民环境意识,改善农村环境必须有良好的法制环境和道德环境做保障。目前,对于大半村民来说,难以切身体会到环境立法的重要性,必须真正让村民感受到这是有关切身利益的事,从而改善环保意识。
(二) 农民自身
1、 树立生态文明意识,形成良好环保习惯 要减少不良的环保习惯,村民自身必须树立环境意识和生态文明意识,要从点滴做起,从一次出行、一次购物做起,做个有心人,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绿色消费理念为荣。
2、 主动参与村内环保活动,配合政府工作 农村环境建设不能全靠政府唱独角戏。村民也应该主动参与村内环保活动,了解环保事宜,学习相关环保知识和当前社会环保主题,积极响应政府号召,配合政府工作。
3、 积极为农村环境献计献策 从问卷的回收情况及答题情况来看,大部分村民对农村环境治理还是很有自己的想法,访谈间提出的一些观点完全可以借鉴。村民是农村的主人,要牢牢记住主人翁意识,积极为农村环境整治献计献策,让村民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管理村内环境,才能营造出一个令村民满意的环境。
四、结语
农村的健康合理发展离不开环境的改善,而环境的保护改善更与居民的个人环境意识行为密不可分,人们为保护环境应不断调整自身经济活动的方式,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农村村民环保意识的加强有赖于政府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作者单位:中国计量学院法学院)
本文是2011年浙江省社科联科普年度课题:农民环境意识读本(11ND30)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组成员在完成调研报告的基础上完成本论文。
参考文献:
[1] 王民.环境意识概念的产生与定义[J].自然辩证法通讯,JOURNAL OF DIALECTIS OF NATURE,2000(04).
[2] 何强.法治视野下的农村生态环境问题[J].经济研究导刊,Economic Research Guide,2013(07).
[3] 朱启臻.农民环境意识的问题与对策[J].世界环境,World Environment,2000(04).
[4] 李玉恒,刘彦随.中国城乡发展转型中资源与环境问题解析[J].经济地理,Economic Geography,2013(01).
[5] 刘伟,何国富,刘学良,等.农村地区居民环境意识现状分析及对策[J].农业环境与发展,Agro-Environment&Development,2008(03).
提出易地扶贫搬迁,为的是使不能靠传统的救济钱物等就地扶贫措施脱贫的群众,永远摆脱“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局面。2001年,国家计委首次在内蒙古、宁夏、贵州、云南四省区启动了“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为此,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补助措施。
那时候国家易地扶贫搬迁补助资金标准为:北方省区人均3500?4500元,南方省区人均不超过5000元。这些资金主要用于群众住房、改善生产条件及必要的教育、文化、卫生等设施建设。涉及生产经营范畴的内容,主要依靠地方配套和群众自筹,以及其它扶贫资金的渠道安排解决。
而现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则涉及到了多种扶贫专项资金,主要包括易地扶贫搬迁专项资金、以工代赈资金、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补助资金等。随着国家财力的增强,扶贫投放力度逐年加大,其中,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以工代赈资金、专项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补助、外资和社会资金持续增强。以工程投资按人均不超过2万元计算,国家补助人均标准控制在了6000元以内,其中4000元用于搬迁群众建房补助,其余用于搬迁安置点的基础设施建设。
现阶段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方法主要有两大方式,一种是靠近城镇安置,依托城镇的信息、技术、市场等优势建立蔬菜种植、农产品加工等主导产业,拓宽搬迁群众的致富渠道,这一方式在西部地区采用较多。
另一种是找一块土地平整、水源条件好的地方,开垦耕地,修建水利设施,让贫困群众来定居,这种一方式多用于西南地区。
据国务院扶贫办统计,在《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实施期间,全国已累计实施易地扶贫搬迁770万人。总体而言,搬迁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生活水平也明显提高。实践证明,易地扶贫搬迁对于贫困人口脱贫致富能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搬得出”仍需翻过三座大山
易地扶贫搬迁坚持自愿原则,要想“搬得出”,需要做好三方面工作。
其一是搬迁群众的主观思想。在贫困山区抑或是自然条件极端恶劣的地区,大部分群众搬出去寻求发展的愿望十分迫切,当然,在我国西南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群众不愿意离开自己故居的现象也时有发生,这对于他们自己来说也是十分矛盾的问题。
其二是决搬迁群众需要负担的成本问题。大部分异地搬迁主要有3项成本:一是新建或购买房屋、取得宅基地使用权,平均需要10万元以上;二是搬迁“入户费”,平均每人1000?3000元;三是搬迁运输费等支出,一般在5000元左右。多数农户搬迁资金缺口在10万元以上。也由于搬迁费用过高,个别地方出现了搬富不搬穷的现象。
地处四川盆地东部边缘的云阳县兰溪镇金银村不通路、饮水难,生存条件极其恶劣。为帮助当地群众脱贫,县扶贫部门和当地镇政府曾多次动员村里100多名贫困群众易地搬迁,但无人响应,群众反映最大的困难是搬迁资金缺口大。
“让农民‘搬得起’,不单是政府多投钱的问题。”重庆市发改委主任沈晓钟说,资源整合、农村改革措施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对政府投入形成补充,让更多贫困群众享受得起扶贫搬迁好政策,加快搬迁进度。
在这方面,重庆的做法是:大幅提高政府专项扶贫搬迁补助标准,减轻贫困群众经济负担;改变过去部门资金“各自为政”的局面,将国土整治、危旧房改造、道路建设等资金“打捆”使用,加大搬迁支持力度;创新农村宅基地复垦“地票”制度,弥补资金缺口。
除了扶贫部门给予贫困群众搬迁补助外,重庆的国土、城乡建设、农业、水利等部门也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主要集中用于搬迁农民聚居区的道路整修、供水、通电、村容环境治理等公共设施建设和服务配套。他们把39项涉及高山生态扶贫搬迁的专项资金和路水电污讯等项目资金整合,做到项目、资金、政策全部跟着扶贫搬迁走。
另外,搬迁中农民可以退出宅基地,通过重庆全市统一的土地交易平台实现“地票”交易。目前,平均一亩宅基地退出,农民可以获得12万元以上的收益,以每户农民腾退0.3亩?0.5亩宅基地计,可大大减轻其搬迁和建新房的压力。
通过整合帮扶资源和土地交易制度创新,重庆贫困户搬迁资金缺口可从10万元以上降低到3万元以内,大大提高了搬迁受益覆盖范围。
其三是移民搬迁安置的用地指标不足问题。下山移民是解决山民贫困问题的重要方式,但是在资本市场极端活跃,房价直逼一线城市的地方,土地已经成为当地的主要财源,以指标不足排斥山民已经成为某些地方的老把戏。
长角井是浙江瑞安市马屿镇大南社区的一个行政村,村子分散于一座座连绵起伏的大山中。论贫困程度,长角井可以说是集百家所长,5个自然村700多户人,晚上走夜路一不小心就会摔下山,种点谷物常常被野猪吃掉,以前电线常被水电站的工作人员收走,因为村内的用电量还不及途中的耗电量,娶不上媳妇的人家更是比比皆是。
然而瑞安却在全国百强县中名列第28位,被喻为温州南翼中心区的县级市。正是因为这华丽的外衣,长角井的命运被锁在遥远的高山深谷中,即便群众们有着强烈的搬迁愿望,却无法实现。
通常,政府希望通过增减挂钩的项目来解决农民落地的问题。因为这不会占用计划指标,本质上只是指标的互换。具体到移民宅基地的问题,就是找到了新的宅基地,同时将老的宅基地退出。
麻烦在于,退宅还耕的第一年要拆掉30%,随后两年也按照一定比例拆除旧宅。如果没有完成,这个指标被收回,项目被撤走。先拆的跟着倒霉,更会造成难以挽回的结果。
另外,不肯拆的村民有两种:一是温州很多民房起的大都是高层,房屋面积很大,有的面积平摊下来,甚至多达一亩。拆除后,实际拥有的宅基地面积最多200平方米,群众不肯。二是下山移民需要成本,农民需给得起造房的成本价,即使每平方米二三千元,一套房也要20?30万元,对困难户给不起。
温州情况并非个例,即便是我国易地扶贫搬迁的典型样板――陕南避灾移民中,也曾经出现这样的问题。一份合阳县以工代赈的内部调研报告中显示,土地问题已成为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瓶颈,“国家严禁在耕地上建设住宅,各村又没有公共用地,搬迁中的土地问题就难以解决”。
“稳得住”关键靠制度
搬出来只是第一步,稳得住是紧随而来的关键问题。
虽然通过易地扶贫搬迁,一些原有的劳动力得以转移,但环境的变化也让他们迁徙后增加了成本和风险,一些特殊“福利”还未让他们受益,户籍的壁垒也还依然坚固。
这些年来,无户籍、人户分离和人户不符等问题,在易地移民中已非个别现象,这类群体在搬迁人口中所占的比重尽管很低,但由于在数量和规模上的不断膨胀,对其进行社会管理的难度以及该群体对社会稳定的影响却不能小视。
以甘肃省酒泉市为例,据不完全统计,自1983年至今当地共接收安置移民3.53万户15.75万人,其中,由外来租地农民形成的非计划事实移民达5771户21144人。截至2012年,外来移民已占酒泉市农村人口的29.8%,成为该市农村社会管理中不可忽视的一大社会群体。酒泉市外来移民中尚未解决户籍问题的有3335户10473人(其中非计划移民中有1952户、7396人;在计划移民中,玉门市疏勒河项目移交的独山子乡、柳湖乡、六墩乡等3个移民乡未办理落户手续的移民达1383户3077人),据估计,酒泉市外来移民中无当地户籍的人数已超过两万人,不仅如此,在已取得当地户籍的移民中,“人户分离”“人户不符”现象严重。
外来移民不能落户的主要原因有:一是迁入酒泉市的东乡族移民中许多在原籍就无户籍关系,无法实行户籍迁移;二是酒泉市的外来租地农民在当地新出生的小孩未进行户口登记,形成实际上的“黑人”;三是城镇户口没有向进城移民完全敞开。其带来的后果也是决定易地扶贫搬迁后能否“稳得住”的重要条件,子女上学、高考、婚姻、生产贷款等问题尤其为重。另外,当地农民因争夺土地、水源等引发的纠纷也时有发生。
对此,甘肃行政学院发展研究所所长周克全认为,省政府应委托省上有关职能部门牵头,联合公安等相关部门,对于因种种原因造成的原籍无户口者,采取特事特办方式,直接在迁入地建立户籍档案,并核发居民身份证。而对于原籍有户口者,由迁入和迁出地双方政府职能部门牵头,联合公安等相关部门,尽快完成户口转移交接手续,彻底解决移民的行政归属和管理问题。
另外,对于“农场”租地移民户籍问题,周克全认为,应由农垦公司和公安等有关部门解决,并研究创新土地流转政策,在确定好土地权属关系的前提下,给移民划拨承包地、宅基地,并尽快妥善解决土地租赁中遗留的历史问题,给移民与当地农户以同等待遇。同时,在国家农村新土地政策出台前,禁止所有单位和个人将土地承包给外来租地者。他同时强调,应利用国家放开中小城镇户口、提倡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等政策机遇,将易地扶贫搬迁与城镇化两大工程进行有机整合,给业已进城居住、工作和生活的移民以完全的市民待遇(包括城镇户籍)。
“能致富”还需看思路
通过扶贫搬迁,群众的住房条件、生活环境得到较大改善。但同时,不少搬迁群众由于家底薄、缺乏实用技术和专业技能,后续发展比较困难。
“搬迁群众安稳致富是个大问题。”重庆市扶贫办主任刘戈新认为,农民搬迁后,后续产业扶持如果没有“硬项目”,没有能够落实的规划,而只是口头上提政府会扶持,不仅不能“稳农”,反而可能“伤农”。
对此,重庆按照扶贫搬迁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对继续从事农业生产的搬迁对象通过专业合作、股份合作等方式,发展蔬菜、优质粮油种植和特色养殖、乡村旅游等,推动农民收入增长;对自愿进城的农户,则鼓励其主要向旅游景区周边、工业园区附近、中心镇延伸地带集中,力争配套稳定的就业岗位和公共服务。
巫山县骡坪镇茶园安置点近两年安置了近500名搬迁农民。县扶贫办副主任唐述德说,政府在安置搬迁群众的同时,也配套进行了工业扶贫项目建设。通过招商引资,山东烟台一家纺织企业已在当地落户。搬迁群众以户为单位,通过小额贷款,购买毛衣编织机,贷款利息和3年后需偿还的本金由公司承担。公司向农户提供原料和技术,老百姓在家加工毛衣,赚取加工费,解决了安居过后的生计问题。
重庆市扶贫办资金计划处处长卢贤炜介绍,为促进后续产业配套,重庆坚持将产业发展资金优先安排到扶贫户身上,重点支持农民创办农业微型企业,扶持农民自主创业,为贫困农民提供创业技能培训。
“我们所有的政策创新,都围绕增加贫困群众就业机会,提高其创业、就业能力来进行。”卢贤炜说,政府可以帮贫困户一时,帮不了一世,所以最应该做的是为他们创造更好的发展条件。
在陕西,一排排白墙蓝瓦的现代化厂房点缀在群山环绕、绿树掩映的晏坝镇竹园村山水之间,显得别有一番诗情画意。依社区而建的冠鑫生态农业综合开发公司,为搬迁群众带来了“在家门口就业”的希望。
按照“就近就业是根本”原则,安康市汉滨区在把新型社区布局到城镇周围、园区附近、景区附近、交通枢纽地带的同时,着力培育致富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对搬迁群众原有的山林土地依法流转,引导有特长和开发能力的农户进行集中连片种植经济作物及林木,搞规模化经营,引导群众参加农技知识、实用技术等技能培训,转变他们的就业观念,增强社区群众的“造血”功能。此外,对没有能力发展产业的农户,政府在联系企业安排就业岗位的同时,还开发社区公共管理服务岗位及村级道路管护、农村清洁、社区管理等工作,实现多方就业,彻底解决了搬迁群众的后顾之忧。
作为陕南移民搬迁工程的示范点和移民安置的先行者,大竹园镇七堰社区采取三大办法促进移民增收,即:山上建产业,实现住在山下,挣在山上;小区创业,实现住在小区,挣在小区;园区就业(邻近陕煤集团富硒矿泉水项目区),实现住在社区,挣在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