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偏头痛的症状及治疗方法

偏头痛的症状及治疗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偏头痛的症状及治疗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偏头痛的症状及治疗方法

偏头痛的症状及治疗方法范文第1篇

方法:将我院2010年1月~2013年1月间收治的86例偏头痛患者按照入院日期的单双号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针灸联合头痛宁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情况进行评价。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0%,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6.7%,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结论:采用针灸联合头痛宁治疗偏头痛临床疗效确切,对控制患者的疼痛症状具有显著的效果,且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关键词:偏头痛 针灸 头痛宁 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0-0539-02

偏头痛是指反复发作的一侧或两侧搏动性头痛,是一种临床较为常见的特发性头痛,并可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低头、受热、用力及咳嗽等均可使头痛加重。随着现代生活压力的增大,偏头痛的发病率也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频繁发作和严重的头痛不仅可导致患者学习和工作能力下降,生活质量降低,而且也与卒中及情感障碍等多种疾患相关[1],因此临床医务工作者应予以重视,并积极寻求有效的治疗方法,以早日解除患者的痛苦。笔者近年来采用针灸联合头痛宁治疗偏头痛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将相关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入选标准。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3年1月间收治的86例偏头痛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国际头痛协会1988年制定的偏头痛诊断标准,发作时呈单侧性、搏动性,活动后头痛加重,头疼发作时持续4~72h,并经TCD、头颅CT或MRI检查排除颅内占位性病变、颅内炎症等器质性病变者。

1.2 一般资料。将86例偏头痛患者按照入院日期的单双号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3例,其中观察组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18例,年龄21~69岁,平均年龄(36.8±2.6)岁,病程1~12年,平均(4.2±1.7)年。对照组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20例,年龄18~67岁,平均年龄(36.4±2.3)岁,病程1~10年,平均(3.7±1.4)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病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

1.3 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西医治疗,睡前口服西比灵5mg,并给予口服丹参滴丸,5粒/次,3次/d,头痛发作时加服布洛芬,0.2g/次,3次/d。观察组患者给予针灸联合头痛宁治疗,取穴风池、太阳、率谷、阿是、太冲、三阴交、合谷,穴位皮肤常规消毒,选用28~30号毫针,使用中等强度捻转手法,在得气后留针10min,1次/d。同时给予患者口服头痛宁胶囊,4粒/次,3次/d,10d为1个疗程。

1.4 疗效评价标准。显效:头痛症状消失或头痛强度减轻2级,头痛发作次数或头痛持续时间减少5/3以上;有效:头痛症状有所缓解,头痛强度减轻1级,或发作间隔时间延长或头痛时间缩短不足2/3;无效:头痛强度减轻不足1级,甚至有所加重,头痛时间缩短不足1/3,持续时间延长[2]。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同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情况进行评价,评分越高说明疼痛程度越严重。

1.5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计量资料用X±S表示,同时采用X2和t检验,P

2 结果

如表1所示,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0%,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6.7%,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偏头痛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原发性头痛,其发病机制目前尚未明确,目前西医无特效治疗方法,常规西比灵是目前防治偏头痛的首选药物,但临床疗效并不理想,且易产生疲劳、焦虑、忧郁、失眠等不良反应[3]。随着祖国医学的发展,中医在偏头痛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偏头痛属于中医“头风病”范畴,中医研究认为头痛多与肝阳上亢、脉络淤阻、阴血不足等有关,因此临床治疗应以平肝熄风,滋补肝肾,通络止痛为主。本研究采用针灸联合头痛宁治疗偏头痛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了显著缓解,头痛的持续时间也有所缩短,治疗总有效率为93.0%,略低于俞纪伟[4]的研究结果(94.59%)。使用针灸治疗偏头痛可以通过调节自主神经的功能而间接调节血管的舒缩功能,调节局部经气,祛风平泻肝阳,同时可起到一定的镇痛作用。头痛宁胶囊是一种中成药,其主要成分包括:天麻、茯苓、制何首乌、当归、防风、全蝎,具有祛风通络、补血活血、通络止痛的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5]:天麻对脑神经有很强的营养和保护作用,全蝎能刺激血脑屏障开放,使药物直接作用于头痛的调控位点,有效止痛,配合其他几种中药能够缓解脑血管痉挛,增加脑供血供氧,改善脑循环和脑功能,从而达到有效治疗偏头痛的目的。此外,针灸联合头痛宁治疗偏头痛操作较为简便,不良反应少,患者可接受性较高。

综上所述,采用针灸联合头痛宁治疗偏头痛临床疗效确切,对控制患者的疼痛症状具有显著的效果,且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阮绍萍,袁莉,段永宏.头痛宁方联合针刺治疗血虚型偏头痛60例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2012,34(12):1777-1779

[2] 张文仙,靳玉萍,董军梅.自拟川麻止痛汤治疗偏头痛的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1(6):706-707

[3] 王小荣.平衡针灸佐头痛宁胶囊治疗偏头痛36例疗效观察[J].心理医生,2013,(下):176-179

偏头痛的症状及治疗方法范文第2篇

[主题词] 偏头痛/针灸疗法;经络治法

偏头痛是临床常见多发病,其发病机理有多种学说,病因较为复杂。目前治疗偏头痛的药物主要以对症治疗为主,很难达到根治的目的,且副作用较大。笔者采用经筋疗法与尼莫地平治疗对比观察,旨在寻找治疗偏头痛的理想的非药物治疗手段。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所有病例来源于本院推拿科、神经内科。共观察患者100例,根据就诊次序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经筋疗法观察组和尼莫地平对照组各50例。具体情况见表1。

1.2 诊断标准

①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神经病学》[1]制定:分无先兆和有先兆的偏头痛。②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制定:根据临床症状分肝阳头痛、瘀血头痛、痰浊头痛、肾虚头痛、气血亏虚头痛。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诊断标准;②神经系统检查阴性,颅脑CT或MRI正常;③每月发作次数≥2次;④年龄18~50岁。

1.4 排除标准

①不符合纳入标准,或符合纳入标准而未按规定治疗者,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判断者;②除无先兆、有先兆偏头痛两型以外的偏头痛患者(偏瘫型偏头痛、基底型偏头痛、眼肌麻痹型偏头痛、晚发型偏头痛、偏头痛等位发作);③伴有高血压、心血管疾病及甲亢、贫血等疾病者;④伴有其他重要脏器器质性病变者;⑤治疗前30天内用过血管活性药物及治疗偏头痛药物者;⑥孕妇、哺乳期妇女。

2 治疗方法

2.1 观察组

采用综合消灶治疗方法。具体方法:①首先在眶膈筋区(眼眶周及鼻骨两侧筋区)、额筋区(前额部位的所属筋性组织)、百会筋区(头顶部位)、枕筋区(枕及枕侧部位肌筋附着点)、颞筋区(颞上线以下、眼至耳间筋区)、耳筋区(耳上、耳前及耳的筋区)以及颈项部的斜方肌、颈夹肌、头长肌等处找到筋结病灶点。②应用拇指侧面的刮法,指尖的切按法、切拨法、点叩法,指腹的揉搓法、揉拨法,对“筋结点”进行解结消灶;将拇指与四指构成“钳弓手”对眶膈筋区、颞筋区、枕筋区理筋;用捏拿法、(扌衮)法、四指的扫散法疏松筋络。③选用25~50mm毫针,一手拇指尖切压痼结病灶点,一手持针行刺达病灶,使之出现酸、胀、麻感,留针30分钟,配百会、太阳、风池。肝阳头痛加太冲;瘀血头痛加血海;痰浊头痛加丰隆;肾虚头痛加太溪;气血亏虚头痛加足三里、三阴交。④颈部及两侧太阳穴拔火罐,留罐10分钟。隔天治疗1次,5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5天,共治2个疗程,即25天。

2.2对照组

给予尼莫地平片剂口服,每次30 mg,每日3次,连服25天。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

(1)偏头痛的疗效标准(自拟),痊愈:头痛及伴随症状全部消失;显效:头痛明显减轻,伴随症状减轻或消失,发作次数明显减少,发作持续时间明显缩短;有效:头痛减轻,伴随症状仍存在,发作次数减少,发作间隔时间延长;无效:头痛及伴随症状无明

表4示,观察组及对照组治疗后发作次数、发作持续时间、头痛指数均明显减少(P<

4 讨论

脑血管的舒缩功能障碍是偏头痛发病的原因。尼莫地平为钙通道阻滞剂,其脂溶性强,易透过血脑屏障,对脑血管神经细胞、神经胶质细胞膜上的L型血压敏感性Caz+通道有较强的选择性阻滞作用。显改善。

(2)头痛强度按Bussone等[3]分为5级:0=无疼痛;1=轻度疼痛;2=中度疼痛;3=严重疼痛;4=剧烈疼痛。头痛指数按Bussone等[3]的计算公式:头痛指数=叠加的头痛时数X头痛强度。疗效评定以治疗前1个月发作的情况作为基础值,将治疗前后发作情况进行组内及观察组与对照组之间进行比较。临床资料的统计处理:应用SPSS11.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方差齐时用t检验,方差不齐时用t′,检验。

3.2治疗结果

(1)两组患者疗效及伴随症状改善情况比较见表2、表3。

(2)两组患者头痛发作次数、发作持续时间、头痛指数比较见表4。

尼莫地平治疗偏头痛的机制主要是通过阻滞Ca2+通道,保护脑细胞,抑制致痛物质的释放,松弛平滑肌,防止脑血管痉挛,增加局部脑血流量,改善偏头痛时脑血管舒缩功能失调。但尼莫地平治疗偏头痛有白天与夜间药物浓度不均一性。

祖国医学认为,偏头痛属“头风”范畴,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气血亏虚,肝阳上亢,痰浊瘀阻致经脉阻滞,气血不畅,经气不利而发病。风池深层有枕大神经,属足少阳经,与肝互为表里,主疏泄藏血,喜条达,具有息风清热降火、通畅气血止痛的作用。针刺风池能扩张椎―基底动脉,使血管弹性增加,血流阻力减少。针刺百会、太阳,对人体颅内外血管的舒缩功能、内分泌功能均有一定良性双向调整作用。偏头痛患者施予经筋疗法,根据表里相一的特点,在额枕头部循经查出筋结痼灶,对痼结病灶用点、按、捏、拿、掖、叩等手法松筋解结。继之以固灶行针的针刺方法配合辨证取穴,调活气血,解痉镇痛。火罐之吸力有祛瘀活血、通脉止痛的功效。刺激头部特定区域,头皮及皮下感受结构接受刺激,通过神经的调整作用,使脑血管紧张度降低,血充盈及供氧增加,筋肉松解,痼结消散,通脉止痛。

尼莫地平被认为是目前治疗偏头痛最有效的药物之一。本组病例两种治疗方法研究表明,经筋疗法在头痛持续时间、发作次数、头痛强度及伴随症状的改善方面明显优于尼莫地平组,效果显著。

5 参考文献

1 王维治.神经病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834284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2辑,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119~202

偏头痛的症状及治疗方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电刺激;偏头痛;疗效

文章编号:1009-5519(2009)09-1285-02

中图分类号:R5

文献标识码:A

偏头痛是反复发作一侧或两侧搏动性头痛,为临床常见的特发性头痛。其临床表现不一,病因和发病机制也极为复杂。治疗分为发作时治疗和预防两方面,但效果均不够理想。因此,偏头痛的防治仍是目前的难题。我科于1998年开始由护士对偏头痛患者试用电刺激后颅窝治疗,并观察其对偏头痛的治疗效果。

1 临床资料

2004年1月1日-2008年12月1日。在我科确诊为偏头痛的18例住院患者,其诊断符合偏头痛的诊断标准。年龄21~70岁,平均年龄43.67岁。其中男6例,女12例。普通型偏头痛15例,典型偏头痛3例。病程6个月-15年。平均病程3.78年。近半年头痛的月发作频率2次~10次,平均每月头痛发作3.89次。双侧性头痛8例,左右交替性头痛6例,左侧头痛3例,右侧头痛1例。头痛强度分四级:0级:无头痛;I级:轻度头痛,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Ⅱ级:中度头痛,部分影响患者日常生活;Ⅲ级:重度头痛,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每位患者在治疗前后进行头痛指数计算,头痛指数的计算公式为每月每次头痛发作的持续时间(小时)×强度之和。

2 方法

2.1治疗仪器:为上海仁和医疗设备公司生产的脑循环功能治疗仪(CVFT-010M型)。该仪器上有模式、频率、强度、时间参数调节按钮,可根据患者情况进行调节。

2.2治疗方法:患者入院后观察10天,停止服用有关的任何药物,完成常规检查。除外器质性疾病。计算治疗前的月头痛频率和月头痛指数,10天后,施行经皮后颅窝电刺激治疗。刺激电极安置于患者双侧乳突处。调节频率为131%~136%,强度为60%~125%(具体强度则以患者感觉到有电刺激存在。且强度适中为原则),模式为0。常规治疗为每日上午、下午各1次,每次时间为45分钟,连续10天为一疗程。疗程结束1月后,再进行月头痛频率和月头痛指数评定。另对3例典型偏头痛患者,在先兆症状出现时,按上述治疗方法给予电刺激后颅窝,观察此次头痛是否发作。

2.3统计方法:采用SPSS10.0,进行配对t检验。

3 结果

3.1电刺激前、后头痛频率及头痛指数变化结果见表1。

3.2对于3例典型偏头痛患者,在先兆症状出现时给予电刺激后颅窝治疗后,可避免此次头痛发作。

4 讨论

近年来,虽然偏头痛的临床和基础方面的研究均有了较大的进步。但是偏头痛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仍然不清楚,造成防治困难。目前关于偏头痛的发病机制有血管学说、生化学说、神经学说及内分泌学说等,尤以血管学说更受重视。众所周知,大脑组织对疼痛不敏感,头痛来自疼痛敏感的硬脑膜、血管,当脑血管痉挛时,血中5-HT减少,血小板聚集性降低,血管活性物质和致痛物质缓激肽渗出并积存于血管周围,使血管反应性扩张,大量动脉血涌过动静脉旁路,出现颅外动脉扩张肿胀。导致偏头痛。这是目前较容易接受的发病机制之一。

国内外有很多研究已经发现,电刺激小脑顶核可增加局部的脑血流,改善缺血性脑组织损害,缩小脑梗死体积并促进脑电图的恢复等作用。围绕这一现象,展开众多研究,希望揭示电刺激小脑顶核对脑保护效应的确切机制。但目前还不十分清楚,推测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1)电刺激小脑顶核能增加局部的脑血流,即血流动力学机制。(2)通过局部释放内源性神经递质,降低神经元的兴奋性,增加神经元对缺血损害的耐受性,即细胞保护机制。(3)抑制缺血性炎性反应。正因为对脑有明显的保护作用,电刺激小脑顶核已经在临床上用于脑血管疾病、脑外伤、脑梗死等疾病的治疗,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电刺激小脑顶核是否对偏头痛有治疗作用。目前报道较少。

偏头痛的症状及治疗方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血管性头痛;维生素B12;太阳穴治疗

血管性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症状,症状突出,有关检查多无异常发现,传统治疗方法治疗效果差,易复发。在探索治疗药物和治疗方法中,我们发现用维生素B12头部痛点及两侧太阳穴注射治疗神经血管性头痛和多种原因引起的头痛头晕具有特效,2007年5月以来,我们用上述方法治疗115例效果显著,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者115例,男性41例,女性74例,年龄14~72岁,以20~55岁年龄段较多,病程最短15天,最长10年,多数为1~2月,病程较短者多因受凉感冒后发生,病程较长者反复发作,受凉感冒后可加重。门诊20例,住院患者95例,住院病例中,以头痛原因待查收住院26例,以其它主要疾病入院,同时伴有头痛头晕反复发作69例,大部分患者主要症状为头部持续胀痛伴头晕,阵发性短暂头部部位不固定,搏动性或刀剌样痛,患者因痛反复发作,疼痛剧烈难忍,常伴有恐惧感。全部病例接受本方法治疗前,都曾反复就医,经中西药治疗无效或效果不明显。用本方法治疗前,75例颈部多普勒超声检查,54例有血管扩张或脑供血不足情况,全部患者经血象,血生化,头颅CT及其它有关检查,排除脑炎,脑膜炎,高血压,颅内外肿瘤,五官,颈部及其它原因所致器质性疾病。根据1988年国际头痛病学会有关标准及中国6城市,偏头痛流行病学调查诊断标准确诊为血管性头痛101例,症状突出难明确诊断14例。

2 治疗方法

找准头部压痛点,凡是神经血管性头痛和其它不明原因引起的头痛头晕患者,查体时,在枕骨下方,即风池穴周围,患者无感觉痛处,视头痛头晕程度情况,常有与头痛程度一致的明显压痛。头痛显著者,检查时稍触患者痛难忍。找痛点时,术者站在患者背后,用左拇指,在患者枕下左右按压寻找出两侧明显压痛点,压痛点找准后,常规碘酒,酒精消毒,取5毫升一次性注射器,抽取维生素B12,0.5mg×2支,术者左拇指紧压痛点,右手持注射器,沿左拇指尖部进针至颅骨,抽吸无回血后,缓慢推入药液0.2毫升左右后,注射器边退边推,每侧0.8毫升,注射完毕,酒精棉球压迫针点止血,双侧太阳穴常规消毒后,用同样方法每穴各注射0.2毫升。5天后无论头痛是否存在,同样药物和方法再巩固治疗一次,2次注射治疗无效者,不再行第三次注射。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判断 显效:药物注射10分钟后头痛,头晕,头昏渐消失,5天后痛点压痛消失;有效:上述治疗后症状消失,5天内又出现头痛,但症状明显减轻,再次注射治疗后症状可消失;无效:上述方法注射治疗2次症状无改善或无明显改善,加用或改用其它药物或治疗方法。

3.2 治疗结果 显效109例,占94%,有效6例,占6%,全部有效,有效率为100%。治疗效果显著好于传统治疗血管性头痛用药,以及当前常用的盐酸氟桂利嗪及其它治疗方法和药物。

4 讨论

神经血管性头痛临床多见,血管性头痛以反复发生的单侧或双侧阵发生剧痛为特征,根据研究资料表明[1,2],偏头痛的发作与血小板凝集,血液流变学变化,生化尿常有关。偏头痛发作前驱期,发作期存在不同的理化因子改变。前期仅颅内外血管收缩,发作期血管舒张的理论,但发病机理至今仍善未完全明了。从较多临床观察和我们的临床体会,我们认为头痛发作时的疼痛频率和不规律性,疼痛机理神经因素可能是主要的。头痛压点位于风池穴处,该处是头部神经血管走行的主要集中部位,是中医经络学说手足少阳经和阳维脉的交汇穴,也是中医治疗各原因所致头痛的主要穴位,太阳穴是治疗头痛的常用辅助穴位,配合痛点治疗效果显著。本组病例中,部分患者头痛发生前有明显受凉感受冒史,偏头痛的发病诱因与外感风寒有密切关系,外感风寒后,风池穴周围组织及所经此处上行的神经血管,可能发生无菌性炎性水肿。维生素B12是由肝脏提取的含钴物质,为细胞合成核过程中的主要辅酶,参于体内胆碱,氯基酸及脂肪代谢与糖代谢,缺乏时叶酸代谢发生障碍。维生素B12具有广泛的生理功能,还能用于神经系统疾病,如神经炎,神经萎缩,神经痛的治疗。止痛与治疗作用可能与上述机理有关,但维生素B12并非麻醉止痛药,止痛快,不易复发机理有待进一步观察研究。本方法效果显著,易于掌握,价格低廉,适用性强。值得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偏头痛的症状及治疗方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儿童偏头痛 ; 治疗 ;经颅多普勒

The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Ginkgo and nimodipine in the treatment of children migraine WANG shu-mei,XU zhi-sheng,ZHANG yong-fa.Yidu Center hospital of weifang,Weifang 2625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Ginkgo and nimodipine in the treatment of children migraine and the change of brain bleeding by TCD. Methods 36 cases of migraine children and 21cases of healthy children were checked by TCD. All the migraine children took the Ginkgo and nimodipine. And analyze the change of before cure and after cure in TCD. Results The speed of brain bleeding in migraine children were faster than that healthy children in TCD.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Key words】 Migraine; Children; Treatment; TCD

儿童偏头痛是小儿常见的一种疾病,在儿童慢性、复发性头痛中最为常见。多见于学龄儿童,以反复发作的偏侧或双侧头痛为特征,常伴有头晕症状。我们应用经颅多普勒(TCD)检测儿童偏头痛36例,给予银杏叶片及尼莫地平治疗,获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5年1月至2007年1月我院儿科门诊及住院患儿诊断为偏头痛者36例,无先兆偏头痛32例,伴先兆偏头痛4例。36例中男15例,女21例,年龄6~14岁,平均年龄(9.2±3.1)岁。病程1个月~3年,父母有偏头痛史20例。以21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其中男10例,女11例,年龄7~12岁,平均年龄(9.5 ±2.1)岁,无头痛史及家族性头痛史。

1.2 诊断标准 全部病例符合偏头痛的诊断标准[1],排除器质性疾病所致的头痛,包括鼻窦炎、屈光不正、颅内病变、高血压等。神经系统检查阴性。

1.3 检测方法 采用深圳市Delicate电子有限公司生产的EMS-9经颅多普勒,探头频率2 MHz,常规经头部颞窗及眼窗探测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前动脉(ACA)、大脑后动脉(PCA)、基底动脉(BA)、椎动脉(VA),记录血流速度(Vs)、峰值流速(Vp)、平均流速(Vm)、频谱图象及脉动指数等(PI)。全部偏头痛患儿病例均为非发作期检测。

1.4 治疗方法 对偏头痛患儿给予银杏叶片及尼莫地平治疗,银杏叶片(24 mg/片,总黄酮醇苷19.2 mg,萜类内酯4.8 mg,贵州信邦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6~10岁1片,2次/d,10岁以上1片,3次/d,尼莫地平30 mg/片,6~10岁10 mg,3次/d,大于10岁20 mg,3次/d,疗程15~30 d。治疗前后分别行TCD检测。

1.5 疗效判断 显效:用药后患儿临床症状消失,高血流血管血流速度降至正常范围。有效:患儿临床症状好转,高血流血管血流速度下降但未达正常范围。无效:未达到上述显效或有效标准。

1.6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TCD检查发现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偏头痛患儿缓解期脑血流速度明显增快,提示有脑血管痉挛存在,见表1。36例偏头痛患儿5例正常,31例增快。经银杏叶片及尼莫地平治疗后,临床症状逐渐消失或好转,其中显效23例(63.89%),有效11例(30.56%)总有效率94.44%。治疗后复查TCD,治疗前后对比表明血流速度恢复,治疗有效。具体结果见表2。

3 讨论

偏头痛是临床儿科常见病,发病机理尚不十分清楚,主要学说包括血管源学说、神经源学说、低镁学说、免疫学说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学说等。目前较为公认的是偏头痛与脑血管的动力学改变和大脑皮质层的高度兴奋性有关,许多血管源性物质如5-羟色胺(5-HT),一氧化氮(NO)等参与这一过程[2]。血管源理论认为偏头痛发作是由脑血管的收缩和舒张功能失调引起。神经源学说认为偏头痛发作是由原发性中枢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继发性血管运动改变。低镁学说则认为细胞内外镁离子水平下降,低镁能促使中枢神经递质如5-HT、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使血小板过度激活,引起谷氨酸诱导的扩散性抑制(SD)[3]。

我们应用TCD检测36例偏头痛患儿的颅内血管血流动力学改变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表现偏头痛患儿血流速度明显增快,提示存在脑血管痉挛。TCD是一种无创检查,不仅可为偏头痛的诊断提供客观证据,并为客观评价治疗效果提供了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

银杏叶制剂的有效成分为总黄酮和萜类,具有能竞争性拮抗血小板活化因子的膜受体,使血小板凝集减少、清除自由基、扩张血管、改善循环等药理作用[4]。

尼莫地平是钙通道拮抗剂,通过阻止钙离子内流而抑制脑血管痉挛,同时也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和5-HT释放的作用,故对偏头痛有效[5]。

我们应用银杏叶片与尼莫地平治疗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且经TCD证实治疗后血流速度明显下降,是一种实用有效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 左启华.小儿神经系统疾病.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695.

[2] 杨丽萍.儿童偏头痛的临床研究进展.临床儿科杂志,2005,23(4),246.

[3] 左启华.小儿神经系统疾病.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691-692.

相关期刊更多

中国疼痛医学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湖北中医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湖北中医学院

中国针灸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