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必要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交易成本;竞争优势;社会契约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0-0081-02
0 引言
长期以来,企业社会责任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门话题。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报道也是层出不穷。如2009年,三鹿奶粉的三氯氰胺事件让全国上下震惊。而2012年蒙牛毒奶粉事件则再次将我国乳制品产业推上风口浪尖。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有必要重新思考企业社会责任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即,对于企业自身来说,社会责任是否是一个必要的组成部分?企业是否必然会履行社会责任?
已经有许多学者和管理者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讨论。比如,通用电气前首席执行官韦尔奇就提出,通用电气有义务承担起对于社会的责任,具体表现在合格的排污、对员工的负责等等方面。但是,有责任并不代表着必然会履行责任。因为有责任可能是出自个人的私心或者怜悯,但是必然性则表明责任是不可推诿的,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在本文中,我将阐述企业社会责任的必要性和必然性。我认为,企业有必要而且必然会履行社会责任。为了论证这一点,我将会从经济学、管理学和法学三个视角入手,尝试运用多学科的观点来进行论证。
而在展开讨论之前,首先我需要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定义。所谓责任,根据辞典定义,指的是自己分内应该做的事情。而所有客体的责任,都包括两方面:其一,自身对自身的责任;其二,自身对他人的责任。从前者来说,企业存在的理由就是为了赚取利润,让自己能够生存下去,所以盈利是企业对自己的责任。而从后者来说,企业不可能孤立于整个社会经济生活之外,而是与所有参与社会经济生活的其它客体都有联系,我们将与企业相联系的其它客体称为“利益相关者”。这个群体包括员工、消费者、社区和社会等等。因此,所谓企业社会责任,在本文中,指的就是企业除了在赚取利润之外,帮助利益相关者实现效用最大化。
1 经济学视角:信息的作用
在现在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是竞争性质的,即在同一细分市场内,通常存在许多企业生产同质的产品。而这个市场又不是完全竞争的,使得企业和消费者都没有办法完全获得关于对方的信息。从企业来说,获得每一个消费者的偏好并追踪他们的消费倾向是不可能的,或者说成本太大;而从消费者来说,完全获得企业产品的信息,比如质量信息,也是不可能的,因为存在获得成本门槛和传递消耗。
为了获得利益最大化,在成本约束下,企业需要尽可能地传达有关自己的正面信息。而履行社会责任,能够很好地起到这个作用。在本文中,如上所述,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指的是让利益相关者的效用也得到最大化。因此通过履行社会责任,企业能够从两方面来说提升信息传递效率。第一,通过将利益相关者纳入自己的生产运营体系中,企业能够有效构筑利益共同体,提升消费者的认同感。基于社会认同理论,消费者会更加注意企业的正面形象,或者积极维护企业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能够通过更少的成本,达到更好的信息传递效果。第二,通过了解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状况,消费者可以了解企业更多的信息。通过了解企业在供应链或者员工方面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消费者可以得知更多的有关产品质量、安全的信息。最典型的例子是肯德基的肉鸡事件。而通过了解与产品不相关的方面的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状况,消费者可以判断企业形象,包括价值观等,进而促进价值观匹配。简而言之,通过履行社会责任,企业可以传达更多更广阔的信息。
综上,通过履行社会责任,企业不仅能够通过更少的成本达到更好的信息传递效果,还能够传达更多更广阔的信息,因此达到了信息传递方面的优化。通过这种信息传递上的优化,社会责任降低了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交易成本,有效匹配了企业和消费者,帮助双方实现共赢,促进整个市场的优化。而实质上,许多实证研究也表明,企业社会责任对于企业绩效是有正向影响的。因此,从经济学角度出发,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必然和必要的。
2 管理学视角:社会责任的战略地位
在上述论述中,我们把信息传递优化作为主要切入点。而从管理学的角度来说,在竞争市场中,企业之所以能够存活下来,主要是因为竞争优势,即企业所独有的,不容易被竞争对手所模仿的,能够为企业带来效益的所有实体的综合。追求,创造,保持,增量企业竞争优势的行为即为战略。通过合适的战略,企业得以战胜其它对手,让自己存活下来。
在获取企业竞争优势的理论上,存在两种学派的区分。第一种学派认为企业的竞争优势是来自外部的,即通过充分地利用外部资源,整合外部信息,缔造外部价值链条,把握外部机会,企业就可以获得竞争对手所无法拥有的优势。比如波特认为企业竞争优势是通过差异化、成本领先以及聚焦战略获得的。此外,也有许多学者认为,企业的竞争优势是来自内部的,即通过整合内部资源,挖掘内部潜力,构建优势系统,企业可以获得竞争对手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如潘罗斯的企业增长理论。综上,我们可以得知,向外整合价值链条,向内挖掘内部潜力,都是企业在战略上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选择。
基于以上的观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具有战略意义。从外部价值链条整合来说,通过实现外部利益相关方,主要是供应链的效用最大化,企业可以促进自己和供应链上的良性社会交换。从长期来看,这种良性的社会交换会演变成牢固的关系和不需言明的交互法则。通过这种整合,企业能够较低成本,提升供应链品质,实现竞争优势的提升。而从内部挖掘潜力来说,通过实现员工等内部利益相关方的效应最大化,企业可以有效激励员工,提升员工的内部动机和组织认同,从而促进员工的创造、组织公民行为等。在员工得到有效调动的情况下,企业更有可能加速内部知识交换等,从而从内部实现竞争优势的提升。
综上我们可以得出,履行社会责任能够帮助企业从内外部分别获得竞争优势。因为竞争优势是企业存在的核心,也是企业必然的追求,因此我们可以认为,从长期来看,履行社会责任是必然和必要的。
3 法学视角:属于我们的契约
最后,我们需要用更大的视野来看待企业社会责任。在这里,让我引入法学中的一个基本的理念:社会契约。
首先,让我们先思考一下,我们为什么允许特定的企业存在于我们的经济社会当中?需要明白,国家相关机关让企业能够注册成立,并不是说企业有天然的权利存活在我们的经济社会中,而可以看成国家机关代表我们与企业签订了一份契约。契约的内容不仅仅包括企业应该遵纪守法,从经济上来说企业应该改善我们的生活,还包括企业应该履行一个“公民”的义务。这是因为,从宏观的角度来看,每一个企业在社会上,就像我们,是一个单独的个体,称之为“企业公民”。公民的含义,既包含权利,同时也包含义务。如果每一个“企业公民”都不履行自己的义务,那么这个社会就会散架,因为权利和义务是相伴相生的。因此,我们之所以允许特定的企业存在我们的经济社会中,就是因为我们相信这些企业会成为一个好的“企业公民”,履行其对于社会的义务。在这个角度来看,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使自己存续在于经济社会的必然选择。作为契约的一方,社会有权利单方面终止契约,也就终止了企业存在社会中的合理性以及合法性。因此,履行社会责任是企业的内在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对它的必然要求。
4 总结和结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必要和必然性
在本文中,我基于不同的视角论述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必要和必然性。从经济学微观角度来看,履行社会责任可以传递信息,降低交易费用。从管理学来说,履行社会责任能够帮助企业获取内外部的竞争优势。这两者都是企业存活在竞争市场的保障。而最后,从社会契约的角度,履行社会责任是社会允许企业存在于经济社会中的合约内容。从以上考虑,履行社会责任既是企业的必要属性(必然性),又能够促进企业的发展(必要性),因此我们可以得出最后的结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既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
参考文献
[1]Welch J.,Welch S. Winning [J].Harper Business,2004.
[2]田虹.从利益相关者视角看企业社会责任[J].管理现代化,2006,(1):23-25.
[3]古丽娜,张双武.公司社会责任,利益相关者和公司绩效研究[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68-73.
[4]李志强,郑琴琴.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影响――基于成本收益的经济学分析[J].企业战略,2012,(3):15-20.
[5]费尚军.同情.美德与秩序――亚当・斯密同情概念析论[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40(3):1-6.
[6]朱锡庆.知识笔记[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
[7]温素彬,方苑.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利益相关者视角的面板数据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8,(10):150-160.
[8]Sen S, Bhattacharya C B. Does doing good always lead to doing better?Consumer reactions to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J].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2001,38(2):225-243.
[9]彭剑峰.人力资源管理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10]Porter M 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creating and sustaining superior performance[M].NY,USA:Simon and Schuster,2011.
关键词:企业经营者 企业社会责任 现状和问题
本次调查报告的主要结论是:企业经营者普遍认同“优秀企业家一定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企业在创造利润的同时,也在为社会创造财富,促进国家的发展。企业经营者认识到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对企业的持续发展非常重要,认为近年来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在不断提高。
企业经营者高度认同企业履行经济、法律、伦理、公益四个方面社会责任的重要意义,其中,对经济责任认同度最高,其他依次为伦理责任、法律责任、公益责任;对股东、员工等内部利益相关者的责任意识高于对客户、社区等外部利益相关者的责任意识。
调查同时表明,大多数企业经营者比较关注履行社会责任的威本;还有部分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能顾及的亭。不少企业经营者将提升企业品牌形象作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主要动因。
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不履行社会责任的表现主要是“污染环境”、“制造销售假冒伪劣产品”、“偷税漏税”、“不正当竞争”、“虚假广告欺骗消费者”、“拖欠货款”、“拖欠或压低员工工资”、“不顾员工的安全和健康”、“商业贿赂”等。
调查发现,对社会责任认识不够、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理论和方法缺乏了解、企业经营困难、企业经营者素质不高、缺乏良好的社会诚信环境以及社会相关部门责任履行不到位,被企业经营者认为是导致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不够好的主要原因。
企业经营者认为,履行好企业的社会责任,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一方面要在提高企业经营者个人素质的基础上,提高整个企业对社会责任的认识和履行社会责任的自觉性,尤其需要提高企业的诚信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另一方面要强化社会各界的责任意识,尤其是政府相关部门的责任意识;建立健全相关法规制度,加强全社会诚信环境建设;借鉴有关社会责任的国际经验和国际标准,总结中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的成功经验,为建立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现代商业文明而共同努力。
第一部分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
本次调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察企业经营者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了解与认识:(1)企业家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必要性;(2)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成本;(3)企业社会责任的范畴及认同程度;(4)对企业社会责任相关知识的熟悉程度。
1、企业经营者普遍认为“优秀企业家一定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一些企业经营者对履行社会责任的成本比较关注
关于企业经营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调查结果显示,对于“优秀企业家一定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一说法,绝大多数企业经营者表示认同,同意的占95.8%,不同意的仅占3.7%。大多数企业经营者也认同企业的根本责任是“为社会创造财富”和“促进国家的发展”,所占比重分别为87.4%和78.4%。相对而言,赞同企业的根本责任是“为股东创造利润”的比重相对较低,同意的为67.9%,不同意的为31.5%。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主要是大企业的事情”和“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基本责任之外的责任”等说法,调查结果显示,同意的分别为8.3%和23.30%,不同意的分别为90.7%和74.9%。调查表明,总的来说,企业经营者并不赞成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与己无关的看法。
需要注意的是,不少企业经营者在认同社会责任的同时,也比较关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成本,可能会权衡企业自身发展和社会贡献之间的关系。调查结果显示,近七成的企业经营者同意“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会增加企业的成本”。另外,对于“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才能顾及的”说法,有40.8%的企业经营者表示同意,不同意的有58.3%。
关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对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调查结果显示,认为“非常重要”或“比较重要”的企业经营者占83.2%,认为“不太重要”的占11.5%,认为“没有影响”的仅占3.8%。调查表明,企业经营者认识到:履行社会责任不仅是企业家社会责任感的表现,而且有利于企业自身的持续发展。
从不同类型和经营状况的企业来看,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同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异。总体来说,对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对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大中型企业、上市公司、盈利企业、处于成长阶段企业的经营者认同程度相对较高。另外,学历比较高的企业经营者对此认同程度也较高。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主要是大企业的事情”,“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基本责任之外的责任”等说法,度相对较低
本次调查借鉴国内外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成果和理论,参考相关的国际标准,并结合中国社会和中国企业现阶段的实际情况,选择了20个题目来具体了解企业经营者对企业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公益责任的看法。
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高度认同企业各个方面的责任,认为企业很有必要履行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公益责任。对履行这四类责任的必要性的打分在5.64―6.49之间。
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对四类责任的必要性的评价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其中,对经济责任的认同程度最高(平均为6.49),对伦理责任的认同程度次之(平均为6.36),对法律责任的认同程度居第三(平均为6.23),对公益责任的认同程度相对较低(平均为5.64)。
从不同类型和经营状况的企调查结果显示,小型企业、亏损企业的经营者认同程度相对较高。这进一步表明不同类型和经营状况企业的经营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同程度存在一定差异。
比较而言,国有企业、上市公司、亏损企业以及处于衰退阶段企业的经营者对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可能带来的企业成本增加顾虑比较多。
2、企业经营者对经济责任认同程度最高,对公益责任的认同程业来看,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对各类企业社会责任的认同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异。总体来说,大中型企业、上市公司、盈利企业、处于成长阶段企业的经营者对各类社会责任的认同程度都相对较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经济实力较强的企业更加认同企业社会责任。
从企业经营者的个人情况来看,女性对各项企业责任的认同程度都略高于男性;学历比较高的更加认同企业经济责任、伦理责任和法律责任,而学历较低的对于企业公益责任,如“救助社会弱势群体”和“捐助慈善事业”的认同程度相
对较高;年龄较大者对于“不从事贿赂、腐败等行为”和“维护员工权益”的认同程度相对较高,而年龄较轻者对于“参与社会、社区公益活动”和“为社会提供就业机会”的认同程度相对较高。
在企业经济责任的各项中,对“保持企业持续的竞争力”和“保持良好的经营业绩”的认同程度最高,打分分别为6.62和6.51。其他依次是“依法纳税”和“保障股东权益”,这表明企业经营者把企业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摆在首要的位置。
在企业法律责任的各项中,对“守法经营”和“为员工提供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
的认同程度最高,打分分别为6.52和6.43,其他依次是“建立健全企业治理结构”、“对企业可能造成的污染进行治理和补偿”、“不干扰企业所在社区居民的正常生活”、“在同业竞争中遵守公平竞争原则”、“在用工、招聘中提供平等机会”,最后是“不从事贿赂、腐败等行为”。相对而言,企业经营者对企业内部运作相关的法律责任的认同程度,高于对企业外部法律责任的认同程度。与东部和东北地区的企业经营者相比,中西部地区的企业经营者对于部分法律责任(包括“不从事贿赂、腐败等行为”、“对企业可能造成的污染进行治理和补偿”和“不干扰企业所在社区居民的正常生活”)的认同程度相对较低。
在企业伦理责任的各项中,对“为消费者提供优质产品(服务)”的认同程度最高,打分为6.62,表明企业经营者有很强的客户意识和市场导向。其他依次为“营造健康和谐的企业文化”、“为员工进一步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机会”和“维护员工权益”。从不同地区看,调查结果显示,对于“维护员工权益”的认同程度,东北地区的企业经营者最高,东部地区最低。
在企业公益责任的各项中,对“为社会提供就业机会”的认同程度最高,打分为5.95。其他依次为“救助社会弱势群体”、“参与社会社区公益活动”和“捐助慈善事业”。这表明企业经营者认为履行企业公益责任的首要工作是提供就业机会,其必要性比参与公益活动、捐助慈善事业更高一些。
值得注意的是,调查结果显示,一方面,企业经营者对公益责任的认同程度低于对经济责任的认同程度,另一方面,企业经营者对企业的根本责任是“为社会创造财富”和“促进国家的发展”的认同程度高于对“企业的根本责任是为股东创造利润”的认同程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经营者可能有一个隐含的认识: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促进国家发展的首要途径是创造财富,而不是参与社会公益。
3、企业经营者对股东和员工等内部利益相关者的责任意识高于对客户和社区等外部利益相关者的责任意识
将上述反映企业各方面责任的20个题目按照责任对象的不同来分类,可以计算出企业经营者刘企业承担各类利益相关者责任的必要性的认同程度。其中,消费者权益责任的打分最高,为6.62,其他依次为:股东权益责任、员工权益责任、环境责任、客户(同行)权益责任、国家社会责任和社区权益责任。
调查表明,总的来说,企业经营者对内部利益相关者(如股东和员工)的责任意识高于对外部利益相关者(如环境、客户、社会、社区)的责任意识。作为外部利益相关者的“消费者”得到高度重视,其原因可能在于“为消费者提供优质产品(或服务)”是企业获取利益的主要来源。
调查结果显示,从不同类型和经营状况的企业来看,企业经营者对各类利益相关者责任的认同程度存在一定差异。盈利企业的经营者对于股东权益责任、国家社会责任、员工权益责任、社区权益责任及环境责任的认同程度都相对较高;处于衰退阶段企业的经营者对各方面责任的认同程度都相对较低;上市公司的经营者对于股东权益责任、员工权益责任、消费者权益责任及环境责任的认同程度都相对较高;大中型企业的经营者对于股东权益责任和员工权益责任的认同程度相对较高;东北地区企业的经营者对于员工权益责任和环境责任的认同程度相对较高。另外,学历比较高的企业经营者对于股东权益责任和员工权益责任的认同程度相对较高。
4、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国际标准和国际经验的熟悉程度有待提高
随着“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在全球的兴起,很多优秀的跨国企业已经将企业社会责任纳入发展战略,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多个国际组织提出了多种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国际标准。本次调查了解了我国企业经营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相关知识的熟悉程度。
调查结果显示,对于“国内外公司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典型做法”,熟悉的企业经营者占54.7%,不熟悉的占17.4%,不清楚的占27.9%;对于“同业中领头企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经验”,熟悉的企业经营者占51.3%,不熟悉的占16%,不清楚的占32.7%;对于“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观点”,熟悉的企业经营者占51.3%,不熟悉的占19.9%,不清楚的占28.8%;对于“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主要国际标准”,熟悉的企业经营者占26.3%,不熟悉的占21.9%,不清楚的占51.8%。
调查表明,大多数企业经营者还没有系统了解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观点和国际标准,对于“同业中领头企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经验”和“国内外公司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典型做法”的熟悉程度还有待提高。
关于企业经营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相关知识的熟悉程度,调查结果显示,大型企业的经营者高于中型企业,中型企业高于小型企业;民营企业低于其他类型企业。另外,东部地区企业经营者对“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主要国际标准”的熟悉程度高于其他地区。学历较高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相关知识的熟悉程度相对较高。
第二部分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评价
本次调查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了解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1)企业经营者对于本企业和同行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情况的评价;(2)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主要动因的看法;(3)一些企业不履行社会责任的主要表现;(4)对一些企业缺乏社会责任原因的分析。
1、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在不断提高,提升形象被当作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首要动因
调查结果显示,65.2%的企业经营者认为过去三年来企业社会责任感“有所提高”或“明显提高”,认为“没什么变化”或“下降”的分别为24.7%和10.1%。
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对本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的评价比较高。对履行法律责任的表现评价最高(平均为5.95),其次是伦理责任(平均为5.75),经济责任居第三(平均为5.59),公益责任居后(平均为5.14)。
比较对各类利益相关者的责
任的履行情况,可以发现,企业经营者对自己企业履行对消费者、股东的责任的评价比较高,对“为消费者提供了优质产品(或服务)”和“实现了股东资产的保值和增值”的评分分别为6.23和5.71。员工权益方面,企业经营者对本企业履行对员工的基本责任的表现评价较好,对于“及时、足额发放员工工资”、“为员工办理国家规定的社会保险和公积金”以及“有保障员工安全和健康的具体措施”的评分分别为6.51,6.06和6.11。相对而言,对于员工培训和发展方面的评分比较低,只有5.27。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本企业“在同业竞争中,有时被迫采取不规范的做法”和“采取过恰当的避税措施”,选择“符合”的企业经营者分别有31%和58.3%,选择“不符合”的分别有64%和31.9%。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企业对于同行和国家的权益的尊重还有待加强。
调查结果显示,83.7%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本企业“积极参与社会、社区公益活动”,77.7%的企业经营者所在的企业捐助了慈善事业。调查中了解了企业过去一年在社会捐赠方面的支出情况。调查结果显示,90%的企业都不同程度地参与了社会捐赠。22.5%的企业过去一年中的社会捐赠超过10万元,67.5%少于10万元,仅有10%没有捐赠。
不同类型和经营状况的企业在社会捐赠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大型企业、上市公司、国有企业、盈利企业、处于成长和成熟阶段企业的社会捐赠相对较多。在过去一年中,有60.7%的大型企业社会捐赠超过10万元,上市公司为50.5%,国有企业为27.9%,民营企业为19.9%,盈利企业为26.4%,成熟阶段的企业为26.3%,成长阶段的企业为24.4%。
调查结果显示,成立时间较早的企业的社会捐赠明显高于成立时间较短的企业。在过去一年中社会捐赠超过10万元的企业中,1978年以前成立的企业占272%,1979―1992年间成立的企业占29.1%,199―2001年间成立的企业占21.1%,2002―2006年间成立的企业占14%。
另外,参与社会捐赠的企业的地区差异并不大。在过去一年中社会捐赠超过10万元的企业中,东部地区企业占23.6‰中部地区占21.8%,西部地区占20.5%,东北地区占18.1%。
值得注意的是,亏损企业中也有一定比例(12.1%)的企业过去一年中社会捐赠超过10万元。
从不同行业看,过去一年中社会捐赠超过10万元的企业的比重在30%以上的行业有:采掘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以及制造业中的医药、黑色冶金、化纤。
调查结果显示,在企业经营者看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首要动因是“提升企业品牌形象”。调查中请企业经营者从12项可能的原因中最多选择三项,作为企业较好地履行社会责任的主要动因,结果选择比重最高的是“提升企业品牌形象”,为71.3%。其他被选项目按照比重从高到低的顺序依次是:“为社会发展做贡献”(38.9%)、“获得政府认同”(37.7%)、“建立持续竞争优势”(33.4%)、“树立企业家个人形象”(29.1%)、“实现企业家个人价值追求”(25.8%)、“更好地创造利润”(17.8%)、“减低法律风险”(9%)、“更好地为消费者创造价值”(8.1%)、“应对来自社会舆论的压力”(5.7%)、“应对竞争对手的压力”(2.9%)等。
值得注意的是,选择“提升企业品牌形象”的比重远高于选择“为社会发展做贡献”的比重。另外,选择“获得政府认同”的比重居第三位,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企业经营者意识到建立良好的政府关系的重要性。有一定比例的企业经营者把“树立企业家个人形象”和“实现企业家个人价值追求”作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主要动因之一,反映了企业家的个人因素可能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表现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分组来看,对于企业较好地履行社会责任的主要动因,调查结果显示,选择“提升企业品牌形象”和“建立持续竞争优势”的比重相对较高的有大中型企业、国有企业、上市公司、盈利企业、处于成长和成熟阶段的企业、成立时间比较早的企业的经营者;选择“为社会发展做贡献”的比重相对较高的有大中型企业、外资企业、上市公司、民营企业、盈利企业、处于成长和成熟阶段企业的经营者;选择“获得政府认同”的比重相对较高的有中小型企业、民营企业、成立时间比较短的企业、亏损企业、开创阶段企业的经营者;选择“树立企业家个人形象”的比重相对较高的有中部地区企业、小型企业、国有企业、亏损企业、处于开创或衰退阶段企业的经营者。
另外,文化程度较高的企业经营者选择“提升企业品牌形象”和“建立持续竞争优势”的比重高于文化程度较低者,而后者选择“为社会发展做贡献”和“树立企业家个人形象”的比重高于前者。
2、一些企业不履行社会责任主要表现在法律责任和伦理责任方面
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对同行中多数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表现评价一般,认为履行得“较好”或“很好”的有15.1%,履行得“一般”的有46.6%,“不太好”或“基本没有履行”的有38.3%。企业经营者中,认为目前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比较多”或“很多”的有14.7%,认为“一般”的有44.1%,认为“比较少”或“很少”的有41.2%。企业经营者对本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评价较好,而对同行中其他企业的评价一般,二者的差异值得关注。
调查结果显示,对同行履行社会责任的评价,大型企业的经营者略高于中小型企业。国有企业的经营者略高于其他经济类型的企业。另外,盈利企业、处于成长或成熟阶段的企业、成立时间较早的企业的经营者对于同行的评价相对较高。
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不履行社会责任最突出的表现是污染环境和不讲诚信。调查涉及了17项企业不履行社会责任的主要表现,结果显示选择“污染环境”的比重最高,达54.1%。其他选择比重比较高的有:“制造销售假冒伪劣产品”(45.6%)、“偷税漏税”(42.5%)、“不正当竞争”(39.6%)、“虚假广告欺骗消费者”(35.5%)、“拖欠货款”(31.7%)。除了“污染环境”之外,其他选择比重超过30%的都与不讲诚信有关。其他选项按选择比重大小的顺序依次是“违法违规经营”(26.8%)、“拖欠或压低员工工资”(26.8%)、“不顾员工的安全和健康”(26.1%)、“商业贿赂”(24.5%)、“拒绝参与社会公益活动”(16.6%)、“侵犯知识产权”
(15%)、“不履约”(14%)、“损害股东权益”(13.8%)、“披露虚假信息”(8.2%)、“用工、招聘中存在歧视”(3.9%)等。
总的来看,企业经营者认为一些企业不履行社会责任主要表现在法律责任和伦理责任方面。值得注意的是,企业经营者对本企业履行法律责任和伦理责任的评价却相对较高。
调查表明,企业对社会和外部利益相关者(如客户、消费者、竞争对手、供应商、采购商等)的责任履行状况最差,对员工的责任履行状况其次,对股东权益的损害相对比较轻。
分组来看,调查结果显示,关于“污染环境”问题,东部地区企业、大型企业、国有企业、上市公司、盈利企业的经营者表现出更高的关注;关于“偷税漏税”问题,国有企业、盈利企业的经营者表现出更高的关注;关于“拖欠货款”问题,东部地区企业、小型企业、民营企业、亏损企业的经营者表现出更高的关注;关于“侵犯知识产权”问题,东部地区企业、上市公司、盈利企业的经营者表现出更高的关注。
另外,文化程度较高的企业经营者对“污染环境”、“侵犯知识产权”、“不履约”和“披露虚假信息”等问题的关注程度高于文化程度较低者。
3、导致企业缺乏社会责任的主要原因在于经营困难、经营者素质不高、社会诚信缺失以及社会相关部门没有履行好自己的责任
关于“导致企业缺乏社会责任的主要原因”,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选择较多的是“企业经营困难”(54.4%)、“企业经营者的素质不高”(49.7%)、“缺乏良好的社会诚信环境”(48.8%)和“社会相关部门没有履行好自己的责任”(29.4%),其他依次是:“恶性竞争”、“主管部门中存在腐败”、“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教育培训不够”、“对违法违规企业惩罚不够”、“同业中违法违规行为的影响”、“监管部门监督不力”、“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等。
值得注意的是,“缺乏良好的社会诚信环境”被视为导致企业缺乏社会责任的首要外在原因,如前所述,调查也发现企业经营者认为不讲诚信是企业不履行社会责任最突出的表现之一。关于诚信,本次调查还了解了企业经营者对于“在和您周围的人打交道的时候,是否需要小心提防”这个问题的看法。调查结果显示,回答“需要提防”的占61%,认为“不需要提防”的只占30.7%,“不清楚”的占8.3%。调查表明,如何改善社会诚信环境应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对于“妨碍我国企业参与社会公益捐赠的主要原因”,企业经营者选择最多的是“企业经营困难”(52.2%),其他依次是:“社会福利及救助制度不健全”(40.4%)、“企业经营者的社会责任感不强”(40.2%)、“没有税收政策的鼓励”(37.3%)、“对接受捐赠的机构缺乏有效监管”(34.7%)、“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14%)、“社会期望过高”(10.9%)、“媒体报道后导致更多的捐赠压力”(10.1%)、“社会捐赠渠道不够丰富”(8.1%)、“企业短期行为”(8%)、“股东不认同”(7%)、“企业经营者不露富’”(7%)、“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2.8%)等。
调查表明,要促进企业更好地履行公益责任,不仅需要提高企业自身的经济实力,提高企业经营者的社会责任感,而且需要健全相关制度,创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和舆论环境。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战略绩效;生命周期
一、引言
近年来,企业社会责任所引起的问题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富士康员工跳楼事件、紫金矿业重大污染事故、三鹿奶粉的“三聚氰胺”事件……这一起起震惊全国的事件使得“企业社会责任”开始在民众心理生根发芽,民众对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国际上,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早已普及,世界各国政府、企业对社会责任问题的关注范围在不断扩大、关注的层次也在不断提升。据资料显示,目前50%以上的跨国公司和外资企业都将SA8000标准作为与中国企业签订合同的条件。显然,对于要参与国际激烈竞争的中国企业来说,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无疑是一种新的、不可避免的挑战。
可见,无论是国内形势还是国际环境,企业社会责任都是大势所趋,并且迫在眉睫。作为中国经济的一支强大的生力军,中国民营企业在企业社会责任方面,无论是意识上,还是履行情况方面,无疑都比较薄弱。因此,如何提高中国民营企业的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改善其社会责任履行情况,从而增强其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是目前学术界关注的一个热点。
二、企业社会责任
(一)企业社会责任概念
1924年,英国学者欧利文・谢尔顿(Oliver Sheldon)在其著作“The Philosophy of Management”中第一次从学术角度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CSR)的概念,他把企业社会责任与公司经营者满足产业内外各种人类需要的责任联系起来,并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含有道德因素在内。
1984年,利益相关者著名学者Eric Rhenman提出利益相关者的定义是对组织目标的实现产生影响或被组织目标实现过程影响到的所有个人和群体。自从这个经典定义出现以后,利益相关者理论越来越多的被应用于企业社会责任研究领域,逐渐成为主流,使得“企业社会责任”这一概念的内涵不断得到拓展和延伸。如今,企业社会责任范围已经扩展到员工权益维护、顾客和消费者权益维护、供应链管理、环境保护、循环经济和节约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产品和服务、扶持弱势群体等方方面面。
(二)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
1.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有助于企业获得内部效应,充分挖掘企业资源,进一步提升企业能力
企业通过员工权益的维护,能提高员工和管理者的归属感和积极性,并且能吸引和留住优秀的人才;企业通过对环境保护、节约经济的关注和投入,从而在工艺技术、业务流程上取得突破,大大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而且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2.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有助于企业获得外部效应
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在股东、消费者、供应商、社区、政府等利益相关者面前建立良好的正面形象,不仅可以提升消费者和社会大众对公司产品和品牌的认知度和忠诚度,获得金融机构、政府、社区等利益相关者的支持,比如资金支持等,而且企业最终会从改善了的社会中得到好处,可以发现更多的投资机会,拓宽自身的发展空间,为自身的发展赢得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战略绩效评价
以战略为导向的绩效评价是对战略目标的实施效果和效率的评估。它由企业内外的利益相关者推动,反映了不同利益主体对企业战略发展的影响。战略绩效评价往往结合企业的战略,通过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全面、综合、动态地衡量战略目标的实现情况,并及时提供反馈信息。
1992年,卡普兰和诺顿(Kaplan and Norton,1992)提出了平衡记分卡(Balanced Scorecard BSC),通过引人非财务评价指标,从财务视角、顾客视角、内部流程视角、学习和成长视角这4个不同的角度来考察价值创造、评价企业的战略。显然,平衡计分卡是将战略管理的思想渗透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去的理想工具,它克服了单纯利用财务手段进行绩效管理的局限,但是它仍然忽视了企业社会责任。
在前述内容中,我们已经知道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如果企业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牺牲社会利益,这种行为通过成本的降低使得企业在竞争中具有价格优势,从而在短期内提高了企业绩效。但是长期而言,企业不履行社会责任会严重损害企业的信誉,恶化企业所处的内外部社会经济环境,最终导致企业总体效益的下降。因此,借鉴平衡记分卡的原理,将企业社会责任融入到战略绩效评价体系中去有其理论必要性。
另一方面,我国民营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普遍比较淡薄,它们最初履行社会责任的内在动因就是经济动因。我们知道,要承担起企业社会责任,成本必然上升,只有当企业确信履行社会责任所付出的成本小于其收益,企业才会自觉的承担社会责任,主动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社会责任的履行上。可见,构建嵌入企业社会责任的战略绩效评价模式有其现实必要性。
四、生命周期理论
(一)引入生命周期理论的必要性
如上文所述,企业应该主动积极地承担社会责任,不能忽视社会责任,但是企业的社会责任并不是可以无限扩展的,而是有限度的,或者说是有其合理底线的。盲目履行社会责任并不是我们希望的结果,这同样不利于企业的自身发展,它会变成企业财务绩效沉重的负担,影响企业的竞争力。
企业处于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所拥有的资源和所处的内外部环境不同,对社会责任的理解以及履行能力是不同的,因此其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的方式、内容以及程度也应该有所不同。只有考虑了企业经营状况、员工、顾客、供应商、政府机构、企业文化、企业综合实力等多种因素在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的综合影响,从战略的高度来把握履行社会责任的着力点,有选择地适度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才有助于实现企业与社会的双赢。
因此,本文引入生命周期理论,探索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社会责任的主要作用因素,从而构建一个动态的嵌入了社会责任的战略绩效评价模型。
(二)生命周期理论的概念
生命周期理论研究最为系统,影响最为广泛的是美国学者伊查克・爱迪斯。1989年,他在《企业生命周期》一书中指出企业像生物有机体一样,有一个从生到死、由盛转衰的过程,要经历成长阶段与老化阶段,具体分为孕育期、婴儿期、学步期、青春期、盛年期、稳定期、贵族期、官僚初期、官僚期以及死亡期共十个阶段。
目前理论界以及企业界对生命周期阶段的划分较为通用的形式为: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四个阶段。
(三)企业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特征的理论分析
1.初创期
(1)企业的整体规模不大,生产的产品品种有限,在市场上的占有率和商品优势较低,其盈利水平相对不高。
(2)由于处于起步阶段,企业的经营风险比较大,新产品开发的成败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企业能否根据市场需要设计、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成为重中之重。可见,企业能否存续下去的关键在于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是否能为顾客提供价值,因此客户满意度应该成为战略绩效评价的重点。
(3)现金流入量远远低于现金流出量,现金净流量为负数。显然,处于创业期的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面临着非常严峻的资金短缺问题,融资成为关键之一。
(4)此时企业的生存问题尚未解决,经济责任压力巨大,相对而言,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淡薄,连自身的温饱都无法解决是无暇顾及利益相关者利益的,而且企业能力一般都很脆弱,其承担社会责任能力也确实十分有限。一般而言,初创期的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主要体现在承担基本的法律责任――遵纪守法、照章纳税,以及一定程度的经济责任――对股东和债权人等投资人的责任。
因此,初创期的战略绩效评价模型如下:
2.成长期
(1)产品逐渐为市场接受,企业的市场占有率、销售利润率逐步提高,企业由此获得丰厚的投资回报,企业规模得以迅速扩大。
(2)企业将注意力放在比较有市场和有前途的产品的发展上,尽管此时盈利并不算很多但是却保持着强劲的增长势头。此时,企业的战略是保持成长,其重点在于营销而不在财务,因而战略绩效评价的核心是市场占有率、客户保持和发展等指标。
(3)企业具有了一定的规模,自身实力得到了增强,步入了相对稳定的阶段,其承担社会责任的能力也得到了迅速提升。此时,企业应该从战略发展的角度,思考更广泛利益层面的社会责任。通常,成长期的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点集中在对员工权益的维护方面,比如改善工作条件、增加工作保障、扩大员工权利和加大员工培训投资等。同时,由于企业已经开始盈利并且销售额不断增加,其对政府、股东的贡献也会逐步增加。
因此,成长期的战略绩效评价模型如下:
3.成熟期
(1)此时的企业已经在市场中占有相对稳定的市场份额,取得了较为稳定的地位。企业在产品研发与生产中投入的成本开始进入回报期,这个阶段对于投资者来说是收获的季节,因此财务指标成为战略绩效评价的重点,尤其是与获利能力有关的财务指标,比如投资回报率。另外,在这个阶段产品的价格相对稳定,企业的盈利水平主要取决于成本,因此应当格外关注与成本有关的指标。
(2)这个阶段企业各个方面得到了飞速发展,积累了相当的资源,经济实力雄厚,有足够的能力承担更为宽泛的社会责任。此时企业应该更多地关注环境保护、资源的节约、安全的产品、良好的供应商、公益和慈善事业等。
因此,成熟期的战略绩效评价模型如下:
4.衰退期
(1)由于产品老化,企业的市场份额开始下降,销售出现负增长,最终使得企业盈利能力降低、财务状况发生恶化,甚至面临企业灭亡的危险。此时,为了遏制财务状况进一步恶化,成本控制成为了战略绩效评价的重要目标,而通过创新来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则成为企业继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因而与创新有关的指标是这一时期战略绩效评价的又一重点。
(2)在这一阶段,产品销售额大幅缩水,成本费用居高不下,此时企业焦头烂额,状况比初创期还要恶劣。如何继续生存下去并取得突破发展是当务之急,企业的社会目标退居于经济目标之后。可以说,该阶段企业所能承担的社会责任除了基本的法律责任以外,只能是尽可能避免破产或者减少企业破产倒闭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
因此,衰退期的战略绩效评价模型如下:
五、总结
履行社会责任可以使企业建立新的差异化竞争优势,这是一种更高水平的竞争优势,因此,企业应该把履行社会责任本身视作企业的战略,这样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但是企业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特征和能力,尤其是民营企业根基本身比较薄弱,所以民营企业应该根据自己所处的阶段,选择不同的战略绩效评价模型,从而最合适地承担相应的企业社会责任,使企业的价值最大化。
参考文献
(一)企业社会责任内涵
“企业的社会责任”这一词条最早由英国人奥列弗・谢尔顿(Oliver Sheldon)在1924年提出。但真正开始关于CSR问题讨论是1953年霍华德・博文(Howard Bowen)发表《商人的社会责任》一书之后。卡罗尔(Carror,Aichie,B.2000)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社会在一时期对企业提出的经济、法律、道德和慈善期望”。世界银行把CSR定义为:企业与关键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价值观、遵纪守法以及尊重人、社区和环境有关的政策和实践的集合。它是企业为改善利益相关者的生活质量而贡献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承诺。道・琼斯可持续发展指数、多米尼道德指数认为,“从广义上来说,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对社会符合道德的行为,特别是指企业在经营上须对所有利害关系人负责,而不是只对股东负责”。用动态发展的观点看,学者们对CSR概念的理解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断扩大和丰富,对CSR定义得越来越清楚具体。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 国内外学者对消费者与企业社会责任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界定、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以及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三个层面。
1、对社会责任概念界定的研究
迄今为止,国际社会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解尚不统一。一方面是学者们分析企业社会责任的视角不同,另一方面是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和外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地变化。
2、对于企业责任应当包含的内容,各国学者也有不同的见解
(1)国外研究的主要观点
美国商会将CSR的内容分为四个层次: ①在履行经济责任时能符合现有法律的要求; ②满足公共期望和社会公认的要求; ③预先考虑新的社会要求并准备满足它;④在建立企业社会表现新标准的基础上担任领导者。美国经济发展委员会提出CSR就如同三个同心圆:一是内圈责任:最基本的企业责任, 即有效执行经济职能。二是中圈责任:配合社会价值的变化而执行经济职能的责任。三是外圈责任: 积极投人改善社会环境的责任。施泰纳(Steiner.1980)认为CSR可分为内在社会责任和外在社会责任。内在社会责任指合法和公正地选拔、培训、晋升和解雇员工,提高员工生产力,改善员工的工作环境。外在社会责任指激发少数团体的创业精神,培养或雇佣残障人员。
(2)国内相关研究的主要观点
张彦宁(1990)指出:“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极为丰富, 既有强制的法律责任,也有自觉的道义责任。”李炳毅、李东红(1998)认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不应当是被动的过程, 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必须纳入到企业的战略规划中, 企业必须根据内外部实际情况选择自己的社会责任战略, 总体来看, 企业经营理念中必须加入承担多元社会责任的内容, 在战略管理过程中倡导企业的社会责任。”卢代福(2002)认为:“在公司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中, 很大一部分是公司承担的伦理上、道德责任,包括了将公司经营活动所产生的收益回馈给社会而进行的各种慈善捐赠活动、 公司所举办的各种社会公益活动, 以及公司为社会利益而约束其追求利润目标等道德上的责任。但与此同时, 公司还负有相应的法律上的责任。”
3、关于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关系方面的研究
国际上对此存在三种主流观点:(1)总的来看,欧美在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研究各有侧重点,美国以实证研究居多,而欧洲则侧重于理论研究;从研究发展的阶段看,理论研究已经进入了成熟CSR与其组织绩效呈正相关,且利于企业长期持续经营。(2)西方国家于20世纪90年代开展了SA8000企业社会责任认证实践,社会意识基金和社会责任投资正成为美国社会主流的一个组成部分。研究表明,不论实证研究的结果如何,企业必须承担社会责任且社会越发展对企业的要求越高,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范围越广。
综上所述,从国际上看,欧美在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研究有着各自的侧重;从研究发展的阶段看,理论研究已经进入了成熟期阶段,但应用研究还停留在发展膨胀期;就研究发展现状以及社会发展速度看,目前CSR的研究还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有待更深的研究和探讨。
(三)研究的不足
从国内研究企业社会责任的文献来看,对企业社会责任系统研究的成果不多,现有研究企业社会责任的著作中,全面系统研究企业社会责任的几乎没有,大部分是从某个角度来分析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相对而言有以下三方面的特点:一是国外虽有少数学者的研究对于企业是否履行社会责任及企业对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大都是运用虚拟条件,缺乏实证层面上的研究。二是国内外从消费者角度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研究较少。三是针对消费者感知与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集中在消费者感知后的行为意向上,而对其感知过程直至感知如何影响行为的结果研究则相对不足。本文立足于消费者视角,对旅游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与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关系进行研究。
二、旅游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必要性及存在问题探析
(一)旅游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必要性
【关键词】 烟草企业;社会责任;内容;利益相关者
一、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必要性
上世纪20 年代,英国学者谢尔顿对美国企业进行考察时提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这一概念,经过实践检验,目前各学术界基本达成共识,认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追求利润目标时,除了对企业所有者承担责任,还要对“社会”承担责任,即对消费者、合伙人、员工、社会公众、政府、生态环境等承担相应的责任。相对于西方国家,我国关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研究起步较晚,21世纪初,在西方企业社会责任观念的影响下,国内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开始得到整个社会的极大关注。2006年3月,国家电网集团在我国首份社会责任报告,之后很多大型国企纷纷响应责任报告,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纳入企业文化的范畴,使之形成企业树立良好社会形象的方式,或者是解决公关危机的方式。在烟草行业,2014年山西省烟草专卖局社会责任报告;2015年4月云南中烟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这些报告表明,我国烟草企业也开始重视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了。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概述
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发展,因为企业在做相关决策时,不单单是考虑到股东或管理者,还要考虑到利益相关者的权益。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从社会的角度出发,探讨企业行为对社会的影响;利益相关者理论则是从企业的角度出发,探讨企业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把握企业社会责任的正当性,有助于避免社会公众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当做是企业宣传形象和规避社会舆论的看法,从而提高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深度与说服力,也有助于建立企业构建社会责任的评价标准。
三、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烟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内容
1、烟草企业的利益相关者
对利益相关者的分类,考虑到利益相关者与企业相互影响的关系,从烟草企业的视角出发,本文把烟草企业利益相关者分为三个层次。
一是核心层。我国《烟草专卖法》的宗旨是:有计划地组织烟草专卖品的生产和经营,提高烟草制品质量,维护消费者利益,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烟草行业是国有垄断行业,国家是烟草行业唯一的股东,是企业资金的投入者。消费者是产品的购买者,是企业生存的关键,为消费者提供低危害、低焦油、高质量的产品,最大化的维护消费者的利益,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是企业宗旨。因此,国家和消费者是烟草企业的核心利益相关者。
二是紧密层。烟草行业的业务涉及到烟叶种植业、卷烟制造业和卷烟销售业,物流配送等。烟草企业市级局作为商业系统的一个环节,负责卷烟的销售、配送及专卖市场的维护,所以,从市局级的视角进行分析,烟草企业的紧密层外部利益包括:卷烟制造工业公司、卷烟经营户;内部利益包括:物流配送公司和企业内部的员工管理等。
三是延伸层或者叫层。烟草企业的层利益相关者的责任包括对社会的责任,对公共环境的责任,对卫生组织和社会公众的责任。对社会的责任体现在扶危济困、社会慈善捐助、地方经济扶助、提供就业创业等。对环境责任主要是减少环境污染。对卫生组织和公众责任主要是加强控烟宣传,印刷、张贴控烟标识,设立公共吸烟区,维护公共健康等。
2、烟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内容
(1)维护核心层利益是烟草企业的首要责任。第一,维护国家利益。2004年,国家烟草局提出了“以国家利益至上、以消费者利益至上”的“两个至上”行业价值观,烟草企业的首要责任就是维护国家利益。具体内容包括: 保障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执行国家烟草专卖法及其相关政策规定,维护卷烟市场的良好运行,通过加强管理,完善制度,打击制假售假,降低经营成本和费用率,提高经营利润,足额缴纳税款,为国家财政积累多做贡献。
第二,维护消费者的利益。由于卷烟产品成瘾性和卷烟危害性的特征,以及广告法的限制,一味的提高烟草销售量显然是不合理的。对烟草商业系统而言,以适度的烟草商品数量、满意的烟草商品品质、合理的烟草商品价格、优质的行业服务水平,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提醒消费者卷烟的危害,工商企业携手加大对低焦油、低危害卷烟的市场培育力度,以积极、负责的态度引导消费者健康消费,就是对消费者的社会责任。
(2)保障紧密层的利益是正常经营的前提,是实现核心层利益的手段。第一,维护卷烟制造工业企业的利益。烟草行业现在的工业企业和商业企业原是一家,在行业工商分离改革的过程中拆分开来。工业企业可以说是商业企业的供应商和大的批发商。因此,商业企业应加强与工业企业的联系, 做好销售计划、订货与售后支持工作,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前提下,合理调配不同卷烟的市场供应。工商积极合作,共同打击制假售假行为,净化市场环境,维护行业共同利益。
第二,保护卷烟经营户的利益。经营户是连接烟草企业与消费者的重要环节,维护消费者利益的很多方式要通过经营户来得以实现,所以,“保护经营户的利益,就是保护消费者的利益”,要使广大经营户树立与烟草行业共同生存、共同发展的理念。对经营户负责,必须做好市场预测,让经营户“进到货、卖出去、赚到钱”。一方面,做好订货、配送工作,缩短配送时间,保持企业的供应链畅通。另一方面,保证卷烟经营户可以获得合理的经济利润,提高经营户的经营能力。同时,加大市场净化力度,提高卷烟市场整治水平,保护经营户合法权益,维护良好的经营环境。
第三,保障员工的利益。随着社会文化与员工个性的多元化发展,员工的利益诉求也日益呈现多元化的态势,同时对利益的期望程度也越来越高。要妥善处理好员工诉求与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正确引导和满足员工的正当利益诉求。首先,可以通过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宣传活动,使员工真正领会“两个至上”的本质意义。其次,继续深入进行用工分配制度改革,加强绩效考评,明确奖惩机制,保证职工利益的公平合理。
(3)妥善处理与延伸层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第一,致力于慈善公益事业,努力回报社会。由于烟草产品的特殊性,社会是企业发展所依赖的基本环境,企业发展离不开社会的认可与支持。虽然社会舆论对烟草企业参与慈善捐助存在争议,但烟草企业的竞争已脱离了简单的市场份额的竞争、产品的竞争或品牌的竞争,而走入企业形象的竞争。如果企业能够勇于承担其内部利益之外的社会责任, 就一定可以在公众心目中树立起良好的口碑。从长远来看,对社会公益事业的投入,将转化成为企业的无形资产,对企业未来经营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对烟草企业而言,应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参与慈善公益活动,扶危济困,参与地方经济建设,增加地方就业机会,指导扶持民众在相关领域创业。同时还应当鼓励企业员工自觉参与各项社会公益活动,提高员工的社会责任感。
第二,维护公共卫生,保护环境。目前我国已经加入《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卫生、环保组织以及相关公共媒体对烟草行业的影响力和话语权逐步加大,虽然从表面上看,烟草行业利益与卫生环保组织的诉求是完全矛盾的。但是,应当看到在维护消费者身心健康,降低吸烟危害以及在公共场所控烟等方面,双方利益是一致的。目前,我国制定了中国烟草控制规划(2012-2015年),把控烟作为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一方面,烟草企业应配合政府单位和其他组织的要求,大力开展公共场所控烟活动,保护公用环境卫生的消费者健康,认真履行控烟义务。另一方面,应重视吸烟与健康、环保的关系,适当增加低焦烟草的投放,控制高焦烟草的销售,尽可能的维护消费者身心健康,努力营造对社会负责的公众形象。
【参考文献】
[1] 麦影.企业社会责任对竞争优势影响的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10.
[2] 廖建军.垄断行业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研究[J].产经评论,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