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幼儿园课程建设实施方案

幼儿园课程建设实施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幼儿园课程建设实施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幼儿园课程建设实施方案

幼儿园课程建设实施方案范文第1篇

《上海市提升中小学(幼儿园)课程领导力三年行动计划(2010~2012年)》指出,“提升中小学(幼儿园)课程领导力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客观需要”“是促进教师及管理者专业发展的现实需求”。因此,如何通过项目研究与实践营造有利于提升课程领导力的内外部环境,如何形成一些有价值的、先进的提升园长、教师团队领导力的机制与策略,为本市学前儿童幸福快乐地成长创设更为良好的环境,成为深化二期课改、推进学前教育内涵发展的重要任务。

2010年4月,上海市提升中小学(幼儿园)课程领导力项目研究正式启动。在总项目组的带领下。幼儿园研究团队历经三年,于2013年4月完成阶段研究工作。这期间,形成了《幼儿园课程图景:课程实施方案编制指南》《我们的课程领导故事》以及子项目研究成果《让评价成为教师的专业行为——教师在课程实施中质量监察与管理的研究》《基于“思优”价值的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价》《理想课程的执着追求——幼儿园游戏课程自我完善的实践探索》等一批具有引领实践作用的研究成果。更重要的是,课程领导力项目研究作为学前教育内涵发展的一面旗帜,不仅对经历其中的项目幼儿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一批锐意改革、具有课程意识和课程领导能力的园长和教师在项目研究中获得了成长,而且项目的实施过程是幼儿园课程领导力核心内涵不断深化的过程,对这一问题的反思与对规律的总结,将成为指引幼儿园课程领导力未来发展方向的航标,对促进上海学前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持续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项目基本概况

(一)为什么开展研究

1988年至今,上海学前教育课程改革经过20多年的探索与创新,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幼儿园课程的理念、实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然而,当我们跨入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的历史发展时期,面对新形势与发展要求,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学前教育科学化发展依然任重道远。尤其是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在幼儿园课程实施与课程管理的有效性上存在的瓶颈问题也日益凸显。如。课程编制与实施的关系问题,课程实施有效性问题,课程评价与质量监控问题,等等。由此,我们希望通过课程领导力项目研究,激发基层幼儿园的活力,并借助团队的智慧解决课改中面临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二)如何开展研究

项目研究的关键问题是要把握好改革的方向及实现改革的路径、方式。

1.研究目标

本项目研究本着“实践导向、互动生成、模式多样、促进提升、关注特色”的指导思想,采用“研究一开发一试点一推广”的工作模式,达成如下目标:探明课程领导力的核心要素及其具体内容,设计、实施、完善校(园)长课程领导力评估方案,探索提升课程领导力的策略、方法、手段及运行机制;切实提升课程领导的意识和能力,实现课程领导从“应知”“应为”到“愿为”“能为”的转变,从而推进课程改革,提升校(园)长、教师和教研员的专业水平,促进学校内涵发展,促进学生发展。

2.研究假设

在设计总体框架时,我们重点研究并厘清提升课程领导力最核心的问题,由此确立研究的假设,并将这种判断衍生到项目的总架构与子项目的行动研究中。

本项目研究对于幼儿园课程领导力有如下三方面假设:第一,园长的课程领导力是影响幼儿园课程建设与实施走向的重要因素。在规划、设计课程以及推进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要吃透《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等国家相关文件的精神,准确理解和把握课程园本化的精髓,园长的思考力、规划力成为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第二,幼儿园全体人员对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的认同是提升课程领导力的关键因素。所以,课程领导力的核心是要取得全体员工包括家长的认同,并转化为一种专业自觉。第三,营造适合管理团队、教师团队发挥课程领导力的有利环境是促进课程有效实施的主要策略。

3.内容框架

该项目研究以“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的理性认识与行动策略”作为整体目标。以幼儿园课程方案、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等四个方面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幼儿园“必选项目”与“自选项目”为具体内容,架构起一个相互关联的网络,以提升幼儿园课程领导力。“必选项目”为“幼儿园课程实施方案编制与完善的研究”,包括五部分内容:课程方案编制的思考、基础性要素、实践性要素、更新与完善、案例与分析等,主要由28所市课改基地幼儿园以及市立项幼儿园承担,每所幼儿园围绕一个核心问题,从中选择一个切入点,确定重点研究主题。“自选项目”有6个子项目。每一个子项目分解为若干研究内容,经过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反复推敲、遴选,又根据研究的假设,最终确定10个“自选项目”,包括“基于一日活动中保教结合操作手册编制与施行的研究”“幼儿园游戏与学习融合的实践研究”等,由10所幼儿园承担子项目的研究。

4.实施策略

为了更好地推进本课题研究的实施,达到课题预期的目标,我们具体采取了聚焦问题、点面结合、专家指导、纵向衔接(高中、初中、小学和幼儿园四个学段)、横向贯通(每个子课题之间横向联系)、强化过程的实施策略。

二、研究过程与实践探索

项目研究的关键是,要把握好改革方向及实现改革的路径、方式,要明确研究从哪里切入以及该如何做研究。

(一)聚焦核心问题

要解决问题,首先要确立问题意识,要把全体实施者的问题意识激发出来,找准并分析阻碍幼儿园课程实施的瓶颈问题。

研究始于幼儿园中的真实问题。比如,从幼儿园课程实施方案编制中提炼的问题是:(1)如何落实课程理念(核心价值)问题,并使之成为联系课程各要素的纽带?(2)如何使课程各要素之间保持内在的逻辑一致性?(3)如何使“政策性”文本变为“应用性”文本?(4)如何进一步彰显园本特色?(5)如何将“系统化”课程文本转化为教师的教育实践?又如,南京东路幼儿园在“社会教育资源在幼儿园课程中有效开发与利用研究”中提炼的问题是:如何处理家长资源流动性与幼儿园课程资源固定性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周边资源通用性与幼儿园课程资源特殊性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节日活动与学习主题活动的平衡与整合之间的关系?这些都是幼儿园要探索的真问题。

问题从何而来?从现状调查人手,采用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研究、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在研究过程中不断聚焦核心问题,使后续研究更有针对性。从文献资料研究中寻找理论依据和对关键概念的诠释。例如,黄浦区思南路幼儿园在项目研究中经历了三次集中性的文献研究,包括对有关儿童需要的文献进行再研究,获取了能解决“儿童需要高满足”质量观实践化的核心要素是关于儿童适应的界定,随后梳理了对本项目价值最大的文献资料,形成了关于“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价”的文献综述。所有项目幼儿园根据总项目组整体工作要求,均要对国内外本项目的有关文献资料进行梳理与分析,形成调研报告。这些为后续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1.明晰“研究方向”,不断调整研究内容与方法

项目研究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清晰、不断拨开迷雾的过程。本研究最大的难点也可谓最大的价值,就是通过某个“点”的研究,形成提升课程领导力的策略与机制。而项目幼儿园起初还是用惯性思路搞研究,比较注重项目研究的本身,没有与课程领导力的提升建立联系。

要调整研究思路和确立与总课题相一致的研究重点并非易事。因为这意味着对原有思路的颠覆。对原有内容的调整,对已有经验的放弃。当幼儿园项目组陷入沉思、困境时,市项目组及时组织了项目研讨、交流、评价活动,尤其是中期评估,通过现场观察,查阅资料,质疑、对话、交流等环节,对各幼儿园的项目研究方向、重点及与实践的适切度等进行全方位诊断,引导幼儿园着重思考子项目与总目标之间、与幼儿园实际发展的有关目标以及重点目标之间的关系,并对目标与内容作出适度的调整,为后续的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

2.着眼“技术路径”,不断明确研究定位与过程

在研究过程中,要求各项目幼儿园既要有关于战略目标及达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的总体规划,又要有行进中承上启下地解决问题的路径与技术路径的设计。一方面可以使幼儿园明确项目研究在本阶段的可操作的目标、可实现的预期目标和研究的主要路径。主要是以问题的形式聚焦,通过一系列问题的研究呈现解决问题过程的技术路径,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厘清幼儿园项目研究与课程领导力的关系。把项目研究的目标置于幼儿园办学目标和培养目标之中进行长远考虑,厘清项目研究对于幼儿园发展的各个层面的关系。

3.伴随“过程反思”,不断跟进实践行为与策略

幼儿园和中小学不一样,园长课程管理的内容比较杂,如果缺乏思考力就容易抓了芝麻丢了西瓜,或者停留在问题表面。因此,在项目研究中,我们要不断思考、明晰提升课程领导力的内涵是什么。存在的问题是什么,产生问题的原因是什么。矛盾焦点在哪里,可以从什么角度剖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在哪里,等等,伴随“过程反思”,找到规律性的领导思路与领导方法,把研究内容转变成常态化、长效化的实施内容以及操作程序,进而有效地提升课程领导力。这是提升课程领导力的核心所在。

三、研究成果与成效

(一)研究成果

1.主要观点

三年来,基于问题的行动实践、项目研究取得令人欣喜的成果,形成了以下基本结论:

(1)树立课程领导主体是一个包括园长、教师、家长、幼儿、社区相关人士等的共同体的理念。这是提升课程领导力的前提。

(2)园长在课程实施监控过程中的专业自省,是提升课程领导力的根本。

(3)促进教师在问题驱动下开展反思性实践,是提升课程领导力的关键。

(4)幼儿园支持系统的统筹和发展,是提升课程领导力的保障。

2.实施策略

(1)整体规划幼儿园课程。幼儿园课程实施方案是对幼儿在园学习时间与学习内容从课程层面进行整体规划,是国家课程方案的园本化体现。也是幼儿园文化和幼儿园课程领导力的具体体现。幼儿园在课程实施方案研制过程中,采取了各个击破、重点突破、团队攻坚的策略,以加强研究和实践。研究成果《幼儿园课程图景:课程实施方案编制指南》从课程实施方案基本要素人手。描述了幼儿园课程实施方案编制与完善的基本方略,并以大量的幼儿园“案例报告”阐明了幼儿园课程规划与实施的课程改革的哲学。课程是幼儿潜移默化接受教育的一种途径,好的课程承载着幼儿的童年生活方式。项目幼儿园对课程的探索始终透着勃勃生机。这种生机来源于对教育规律的遵循,对幼儿成长的尊重和对未来发展的突破。

(2)瞄准幼儿园课程实施有效性:找到了游戏与学习结合的三种路径,梳理了自主游戏中的关键经验,形成了有关个别化学习材料的可玩性设计及集体教学游戏化的经验;形成了一系列可推广的保教结合的实践成果;园长对教师进行专业指导和引领;园长直接统领保健室与教研组,形成研究共同体,以便有策略地突破难点。

(3)运用多种手段建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长效机制:突出分享理念,重构幼儿园园本教研模式;以教师发展规划的动态机制来引领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建构新型的研训模式,形成教师发展共同体;提炼了教师有效发展的三个定律——扎根于教师实践的需求,扎根于教师鲜活的经验,扎根于教师的实践反思。

(4)多途径保障课程实施资源开发与利用:积极争取园外资源支持,为“我”所用;在“互动、共建”中统筹规划、合理高效地利用园内资源。

(5)攻坚克难,夯实评价研究底部:借助保教质量监测平台。做实评价底部;寻找评价研究突破点;创新机制,构建幼儿发展评价运行机制。

(二)实践效果

1.实践中的变化

(1)园长课程领导力得到明显的提升。主要表现在:重视对课程计划的整体性思考与规划;正确处理课程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更全面地关注课程实施的有效性;对课程实施过程的管理更注重细节,逐步建立促进课程建设与实施内涵发展的制度与机制。与此同时,园长的领导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幼儿园课程建设与实施的氛围正向着民主、开放、沟通、合作转化。每所项目试点幼儿园都形成了具有园本特点的课程实施方案,组建并优化了课程教研团队。在园长的带领下。幼儿园课程文化正逐步形成。

(2)“教师自主发展、群体合作发展、领导服务支持”的教师发展文化初步显现。项目试点幼儿园的教师在参与项目研究过程中对课程的敏感性与课程开发意识、课程资源利用意识以及课程设计、评价能力都在发生变化。同时,教师逐渐重视同伴之间的相互学习,关注群体合作发展。而幼儿园管理者则以服务者的角色提供符合教师发展需要的支持。这种教师发展文化的培育,为不断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3)幼儿获得了更多的关注。“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是项目研究的一个重要价值取向,项目研究以儿童需要为起点的实践研究历程提升了教师及家长对幼儿的关注度。

(4)研究成果对其他幼儿园产生了积极影响。我们采用开放式研究方式,在不同阶段通过展示交流等途径向全市幼儿园宣传、推广课程领导力研究成果中的重要理念与操作方式。如,在2011至2012年,市项目组在思南路幼儿园、南西幼儿园、芷江中路幼儿园、荷花池幼儿园举办了4场课程领导力项目的全市性展示,使大家既学到了项目试点幼儿园的宝贵经验,又看到了提升课程领导力的探索过程,有效地推动了项目研究成果的及时推广。又如,市以及区县教育局结合项目的中期评估、结题评估,组织了68场展示交流活动,黄浦区教育局还组织了“幼儿园专场”,幼教界有2600余园长参加。这些举措给其他幼儿园提供了学习的机会,让同行分享了提升课程领导力方面的信息及阶段成果。项目组还围绕项目主题,形成了市级层面的研究专著和项目试点幼儿园的经验总结类书籍等,同时《文汇报》《解放日报》《上海托幼》和上海学前教育信息网等媒体还作了报道,项目研究成果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2.项目研究与管理上的突破

(1)整体研究框架明晰。提升幼儿园课程领导力研究包括:必选项目——幼儿园课程实施方案编制与完善;自选项目——幼儿园课程实施有效性的研究、幼儿园课程质量评价机制的研究、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研究、幼儿园教师教研团队与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基本涵盖了课程领导力的所有方面,参与研究的项目试点幼儿园除了完成必选项目外,还可以根据原有基础选择一个自选项目,从中寻找一个切入点,进行具体、深入的研究。

(2)充分体现行动研究的特质。文献研究先行——从现状研究中发现问题——根据问题制订行动计划——按照行动计划开展行动——行动中发现问题、进行反思——重新修正计划——再次实施……在不断地循环往复、螺旋上升中,使研究越来越接近核心问题,实现解决问题的目的。研究技术路线清晰,体现了是在踏踏实实做项目,而不是“写”项目。

(3)注重机制的研究。在自选项目的研究中形成了一些相应的机制。如,体现幼儿园课程特点的、动态平衡的教师课程质量监控与管理的有效机制;幼儿发展评价运行机制;教研团队建设运行机制和相关保障机制;与课程相连接的社会资源和资源活动室的管理运行机制等。由此,保证研究成果的长效性。

(4)研究成果有一定的创新性。项目试点幼儿园在自选项目研究过程中,都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都深入分析已有研究中的问题,寻找到突破口,进行扎实、细致的研究。如,思南路幼儿园“幼儿健康监测与干预平台”“幼儿园保教活动质量监测平台”的建立与运行等。

(5)项目管理上的优势。项目整体顶层设计先行,培训到位,对参与研究的项目试点幼儿园有指导意义;专家定点指导,使参与研究的项目试点幼儿园有依靠;在项目推进的过程中,园长注重调研,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注意团队建设、激发员工的内驱力,领导方式发生了变化。教育行政管理人员、教育研究人员和基层幼儿园教育实践人员三支力量的有机融合,使各个主体都能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合力。

四、项目反思与展望

三年来,课程领导力行动研究项目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一)进一步梳理与提炼已有成果,将成果转化为提升课程领导力的“利器”

研究成果要真正起到引领、辐射作用,还需要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梳理、提炼项目研究中可视化的研究路径及普适性、可操作性、具有指导性的经验。不仅要有理论性研究成果,还应有可推广的操作性研究成果,为全市幼儿园课程领导力的提升提供经验,使更多幼儿园从中获益。

(二)进一步深化实践研究。使研究变为“常态”,走向“自觉”

本项目研究虽获得了实质性进展,但由于研究过程还不够从容,获得的经验还略显粗糙,很多经验还需经过实践验证其科学性。同时,对已梳理的经验需要在日常教育工作中进一步贯彻与落实,在实践中进一步优化促进课程领导力持续提升的管理制度、体制和内部运行机制,以不断推进项目研究常态化,形成自主的、自觉的课程文化。

(三)进一步优化区间联动,让优质成果引领学前教育内涵发展

幼儿园课程建设实施方案范文第2篇

针对学期初制定的保教工作计划,并结合在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对本学期保教部工作作以下总结和反思。

一、落实情况综述

(一) 课程建设——重在实践、研究和提升以项目研究《“情绪”活动实践验证》为载体开展实践研究

本学期,我们根据区教研室关于对“情绪绘本活动的现场调研”,同时也结合实幼开展情绪活动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开展了实践研究。

1、 研究中的举措:

(1)首先通过对《实幼健康教育课程实施篇》中的“情绪活动”进行解读,提升教师对“健康情绪”类活动的实践与认识,对健康教育下的“情绪活动”有所理解,学会价值判断,能够实践操作。

(2)通过观摩研讨,引导教师从实践入手加以改进。我们通过小组教研、部门教研等多种形式,多次对各班老师们的情绪绘本教学进行了观摩与研讨。每一次的观摩研讨,我们结合《实幼健康教育课程领导篇》中关于对“情绪活动”的研究与提示,通过“深入课堂、品味内涵、打磨技术、创造精品”等程序和途径,促进教师在价值把握、专业认知、教学技术上提高和发展。我们从教师对于情绪线的把握拿捏不准,常常出现没有理清情绪线,而导致环节的设计与提问、回应效果不明显和教学实践中,以老师说的多,幼儿说的少,老师高控制为主以及教学组织形式单一,多以观察与谈话为主等方面鼓励教师一起发现这些问题,一起讨论并解决这些问题。发现和讨论的过程,就是我们研究和改进的过程。

(3)通过专业引领,帮助教师把准方向学会取舍。在我园开展“情绪绘本学习活动”的实践研究中,特级教师、特级园长邵乃济老师带给我们的专业引领和专业思考成为每一个老师成长的阶梯。尤其是邵老师对问题的发现和研究,对研究现场的带动和组织,从参与每一个教研活动到每一次非正式的问题讨论,都蕴含了她对“情绪学习活动”的思考与理解,为我们的实践研究“听诊把脉,指点迷津”。

(4)为了了解情况、查找问题,搜集课程实施过程中老师们的困惑与困难,我们通过现场调研,鼓励教师学会思考把工作做细,对此我们进行了 “情绪绘本教学活动”的现场调研,通过现场调研了解本园“情绪课程”的实施情况,将现场调研结果与课程计划制定的调研结果相结合,以更全面、客观地了解现状。

2、 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1) 通过教研,理清每一个情绪活动的情绪线,在找到绘本活动中的情绪线,如何通过幼儿的已有经验推进对绘本情绪的理解?对幼儿的发展起到什么作用?

(2) 在观摩研讨后,应及时分享“情绪精研”组的研究经验,带动更多的教师进行实战和研究。

 “大班幼小衔接”课程方案的研究与调整

1、 调查问卷,家长反馈,修改实施

通过对家长和幼儿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对“幼小衔接”的想法和困惑,形成调查报告,并对之前实施方案中的课程设置进行修改。对家长和幼儿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对“幼小衔接”的想法和困惑,形成调查报告。对原来的试行方案进行分解,结合实幼健康教育课程的理念与实施,讨论修改意见,细化实施方案。对目前实施方案中的课程设置(包括作息、内容、指向等)进行修改,通过家园各种渠道,鼓励家长、幼儿一起参与,完善课程文本。

2、 专家指导

聘请不同层面的小学校长进行专题讲座与辅导。根据讲座中谈到的“入学前的5大准备”,结合家长的实际困惑开展讨论。通过框架解析、活动实例等方式,介绍我园幼小衔接课程的相关内容,疏导家长的担心和顾虑。

3、 实施课程

我们根据安排,实施幼小衔接课程。在田野活动课程中,我们邀请家长和幼儿参观附近小学(包括公办、民办),短短几个小时的参观,让孩子们受益匪浅。 通过这次活动,孩子们全面深切地感受到小学生活与幼儿园生活的不同,激发了孩子们争做一名光荣小学生的向往之情。同时,也为我们幼小衔接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田野活动,大班幼儿了解小学生活,向往小学生活,从健康心理和习惯养成方面,帮助幼儿和家长建立自信,积极过渡。

(二) 园本研修——利用资源,重在规范,提高质量进一步开展“器械运动”研究,促进各年龄段幼儿运动兴趣和能力发展

根据上学期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本学期我们对器械运动方面继续推进和深化,分析和梳理各年龄段幼儿“器械运动”中的动作发展和指导策略,形成研究文本和实践案例。

2月——我们通过小组和集体互动深入实践,进行实地观摩和研讨

3月——我们通过个别和小组形式对每个教师对研究过程中的问题和策略进行整理,形成实践案例。

4月——我们通过小组和集体研讨进一步对过程中的问题,例如孩子喜欢玩这个器械吗?哪些动作得到了发展?哪些有一定的困难?老师在推进这些动作发展中的方法和策略有哪些?在实践中,还需要哪些方面的帮助和引领?进行分析和研究。

5月——我们通过小组和集体对研究中的问题和经验进行梳理,先在小组中进行汇总,再到大组中进行交流。开展本学期“运动达标”测试。

6月——我们通过大组交流、质量分析与汇总,之后做好课程文本的积累和整理工作。

(三) 队伍建设——重在关注与支持规范化见习基地内涵发展

通过课题立项研究、课程方案架构、带教特色梳理、带教成果展示等,我们在“回顾、交流、分享、反思”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和推进见习教师规范化工作的进程,让工作做得更有效,让培训变得更实在。

 区域骨干教师

了解和关注我园参加区域层面各类工作室学员的学习动态,充分发挥她们的示范和榜样作用,丰富我们幼儿园的教师队伍建设。

 本园中青年教师

青年教师和新教师,依据见习规范化培训的经验和做法开展实训,帮助其建立规范实施课程的意识和基本能力。中年教师则依托各级组的资源和力量开展实训,形成个人的专业特色。通过组内听课,对5年及以下的新教师的现状进行了解和分析,并借鉴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的要求与做法,对青年教师进行指导和帮助。

二、下学期工作设想:

1、进一步对幼儿园的运动环境进行研究和调整,结合《指南》的发展要求,满足幼儿的运动需求和运动能力的发展。

幼儿园课程建设实施方案范文第3篇

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实施方案一为了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和区域文化精髓,进一步完善学校德育体系,培养广大青少年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高尚品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陶然小学决定在本校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落实质量立校、人才兴校、创新强校、特色名校的办学理念,全面推进质量校园、特色校园、活力校园、和谐校园的构建,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坚韧、乐观、豁达、包容和自强、自立、敢为天下先的精神,通过开展系列化、项目化、立体化的优秀传统文化宣教活动,使传统精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培育我校中小学生(幼儿)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二、活动主题

传承文化精粹,培育厚德人才。

三、基本原则

与课程计划相结合;与德育教科研工作相结合;与日常行为养成教育相结合;与学校特色创建相结合;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四、教育目标

全面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逐步形成积极人生态度和正确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参加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体验活动,了解铁岭和西丰的人文历史、地理风貌、民俗风情等地域文化,具有热爱家乡的情感,立志为家乡的未来发展努力; 学习在当今生活中,以宽广的胸怀和文化视野,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奠定和谐的人生基础。

五、主要内容

(一)国学经典诵读工程。全面贯彻落实西丰县教育局《关于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实施方案》(西教字[20xx]13号)基本要求,工作的重点方向:一是构建诵读体系。本着不给学生和教师增加课业和工作负担的原则,各学校(幼儿园)每学期要制定诵读计划,全体师生共同参与,推进诵读活动的制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二是搭建诵读平台。深入开展清泉源头读书活动,以《中华经典诵读100篇》(西丰县教育局编辑)为蓝本,做到早课前诵读20 分钟、课余时间自由诵读、每周1节的诵读课、每月召开1次以诵读为主题的班队会,课内向课外延伸、校内向校外延伸,激励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诵读活动。三是深化诵读活动。利用文化经典的各种声像资料,将视频讲座带进校园;根据实际需求,把名家、名师请进来,与学生进行传统文化面对面的交流;广泛开展如三字经诵唱会、弟子规引我行等倡导生活化、活动化、故事化、体验化、兴趣化的诵读活动,借助校园艺术节、文艺汇演等载体,让学生感受文化、热爱经典。

(二)孝信雅行教育工程。一是以孝为先,开展感恩教育。以元旦、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为重点,深化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面向全体学生(幼儿)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和道德体验活动,注意凸显教育的实践性和生活化特征,引导其认知传统、弘扬传统,增进爱祖国、爱家乡、爱他人的情感。利用三八妇女节、母亲节、父亲节等节日,开展感恩父母,践行孝心的实践活动;以劳动节、教师节、重阳节为契机,开展 感恩老师、感恩社会、关爱长辈的教育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行孝感恩、尊重他人。二是以雅为标,开展礼仪教育。结合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活动,结合三姿培养与训练要求,以礼仪、礼貌、礼节为主要内容,开展校园礼仪讲座、文明礼仪知识大赛等系列活动;以情趣高雅、谈吐儒雅、行为文雅为标准,贯穿培养青少年行为习惯以及审美情趣;着重引导学生养成谦虚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遵纪守法、言行合一的礼仪规范。三是以信为本,开展诚信教育。以发诚信倡议、讲诚信故事等多种形式,将诚信教育

引向家庭,引向社会,广泛开展争做诚信少年等系列活动,积极引导学生从小养成诚信美德,逐渐改变信任危机的社会现状。

(三)艺体素养培育工程。一是突显特色艺体教育。利用体育、艺术2+1项目 和特色体育活动的有效平台,激发学生兴趣,挖掘学生潜在才能,提升学生艺术素养。培育其文化、艺术、体育等多方面爱好,在提升其信心的基础上尽量让不同层次学生在不同层次的平台展示多种才能。二是经典诵读与大课间操活动相结合,融为一体。大课间操活动可适时展现师生共同诵读经典诗文的壮观场面,编排有特色的自编操。在锻炼身体的同时得到了经典文化的熏陶;在律动的音乐声和优美的动作中得到心灵的净化。三是经典诵读与校园文化艺术节相结合 通过形式多样的艺术比赛,让学生感受古典文化的魅力,受到中国传统古典文化的熏陶,提高广大学生文化和道德素质,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四是构建魅力艺体教学。加强艺体课程建设,重视艺体教育与相关学科的融合,充分利用二课活动时间,通过开设阅读班、文学社、乐器培训班、书画班、体育特长班、舞蹈班等特色课程,安排专业艺体教师进行教学指导,使之逐渐形成规模,成为学校艺体教育的一个亮点。同时,重视艺体教育与相关学科的融合。五是探索特色的艺体教育。在我校继续创设扇跳绳、毽球、剪纸、书法、绘画、声乐、乒乓球等活动,巩固人人有项目、班班有活动的良好局面,真正把优秀传统文化种进学生的心坎里。

(四)校园品位创建工程。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完善图书室、班级图书角、校园广播、校园电视台、校园网站等文化阵地,广泛开展校园、家庭阅读活动;利用宣传橱窗定期举办德育长廊、诗文图展、师生作品展;校园墙面张贴历代名人画像、格言警句等文化符号,绿地与树木标牌、道路标识牌、印制《论语》等国学经典章句或自创箴言语录,做到让每个景点培育人,让每条名言激励人通过校园文化建设特色学校等活动,促进形成一校一品的区域教育特色,营造以文怡人、以文塑人、以文化人的浓郁氛围。

(五)地域文化寻根工程。一是对铁岭、西丰及本乡(镇)地方传统文化进行挖掘整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传统文化进校园需充分发挥地方资源优势。组织得力人员深入挖掘本地文化资源,进行课题研究,专题编写《魅力铁岭》、《西丰文史资料》等类似的校本教材,推进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进课表、进课堂、进头脑将地方传统文化遗迹、艺术、传播媒介等资源有效整合,发挥其文化本源、活动载体、资源宝库的作用,构建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体系。二是将地方传统文化资源改造成德育教育基地。利用富有地方人文特色的重大纪念活动为载体,进一步推进我校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加强平岭村烈士陵园、少年宫、城子山、冰砬山等公共教育资源的活动力度,使其成为素质教育和德育教育校外实践基地。三是传承弘扬铁岭人文精神。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通过演讲比赛、征文活动等多种形式,在学生中大力宣传求实创新、崇文厚德、理性平和、追求卓越的铁岭城市人文精

神和活力西丰、富庶西丰、生态西丰、幸福西丰的四力西丰精神,激发广大师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陶然小学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教导处,负责全校活动的协调、检查,定期组织各种教学交流和教学研讨活动。

(二)确定实施对象。全县公办和民办的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含职高),均要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实现全覆盖。

(三)强化队伍建设。由班主任教师(或其他爱好国学、有一定国学基础的教师)担任主力推手;注意整合班主任(团队辅导员)、艺术科教师等师资力量,组建切合本地、本校实际的适合国学教学的师资队伍;采用集中和常态化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提高培训。

(四)健全管理机制。将传统文化教育纳入课程内容,从学校(幼儿园)和学生的实际出发,结合德育科研、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班团队活动、语文科教学等课程实施;充分考虑参与活动教师的工作量,其工作考核要与教师晋职晋级、岗位聘用、评先选优、绩效工资等直接挂钩;并大力表彰在此项工作中表现突出的教师和学生。

(五)加大宣传力度。大力宣传活动的重要意义,及时反映工作进展和成效,充分发动师生和学生家长畅谈体会、感受和变化,营造浓厚的活动氛围。并把优秀稿件报送到《西丰教育》和《慧园》等杂志。

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实施方案二一、指导思想

为了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进一步完善学校的德育体系,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高尚品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继续深入贯彻落实《调兵山市中小学学习、践行弟子规活动实施方案》,使传统文化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培养学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二、活动主题

传承文化精粹,培育厚德人才。

三、基本原则

与课程计划相结合;与德育教育研发相结合;与日常行为教育相结合;与学校特色创建相结合;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四、活动内容

1、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弟子规》的学习、践行活动。

(1)计划在11月30日进行《弟子规》诵读班会。

(2)12月5日举行《弟子规》背诵比赛。

除了这两项活动,平时加强《弟子规》的学习活动,利用学校的广播在课间播放《弟子规》歌曲,利用班会时间诵读、学习《弟子规》,尤其加强低年级学生的学习。

2、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

(1)利用早自习的时间诵读国学经典。

(2)每周设一节诵读课,每月召开一次以诵读为主题的班队会。

(3)利用校园多媒体网络和各种影响资料举行传统文化进校园的专题讲座,与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交流。

(4)结合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计划召开校园艺术节活动,让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融入校园艺术生活,突出活动广泛化、故事化、体验化、兴趣化的特点,让学生感受经典文化魅力,热爱经典。

3、推行孝信雅行教育活动

(1)以孝为先,开展感恩教育活动。

利用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为重点,在学生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和道德体验活动,凸显教育的实践性和生活化特征,一道学生认知传统、弘扬传统,增进爱祖国、爱家乡、爱他人的情感。

利用三八妇女节、母亲节、父亲节等节日开展感恩父母 践行孝心的实践活动。 以劳动节、教师节、重阳节为契机,组织开展感恩老师、感恩社会、关爱长辈的教育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行孝感恩、尊重他人,从而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以雅为标,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活动。

以礼仪、礼貌、礼节为主要内容,开展校园礼仪讲座、文明礼仪知识大赛等系列活动,培养学生养成谦虚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遵纪守法、言行合一的礼仪规范。

(3)以信为本,开展诚信教育。

以发诚信倡议、讲诚信故事等多种形式,将诚信教育引向学生家庭,并广泛开展争做诚信少年系列活动,积极引导学生从小养成诚信美德。

4、积极开展特长教育,推进艺术素养培育工程。

(1)充分利用体育、艺术2+1项目双技活动的有效平台,弘扬太极拳,激发学生正确

的人生理想,挖掘学生潜在的才能,培养他们文化、艺术、体育等多方面的兴趣爱好。

(2)展示开展好特长教育活动。通过开设阅读、硬软笔书法、剪纸、舞蹈等特长教育活动,发展学生的特长,让学生能过学有所长,德识长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积极开展校园品位创建工程。

从学校的实际出发,积极为学生营造学习传统文化的氛围。完善图书室、班级图书角;利用板报、橱窗宣传、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营造以人怡人、以文塑人、以文化人的浓郁氛围。

五、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领导小组

组 长:闫丽娜

副组长:朱亚杰 张淼

组 员:徐秀华 杜平 郝岩 史艳丽

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实施方案三一、指导思想

为了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进一步完善学校的德育体系,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高尚品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继续深入贯彻落实《耒阳市中小学德育活动实施方案》,使传统文化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培养学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二、活动主题

传承文化精粹,培育厚德人才。

三、基本原则

与课程计划相结合;与德育教育研发相结合;与日常行为教育相结合;与学校特色创建相结合;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四、活动内容

1、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弟子规》的学习、践行活动。

(1)进行《弟子规》诵读班会。

(2)举行《弟子规》背诵比赛。

除了这两项活动,平时加强《弟子规》的学习活动,利用学校的广播在课间播放《弟子规》歌曲,利用班会时间诵读、学习《弟子规》,尤其加强低年级学生的学习。

2、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

(1)利用早自习的时间诵读国学经典。

(2)每周设一节诵读课,每月召开一次以诵读为主题的班队会。

(3)利用校园多媒体网络和各种影像资料举行传统文化进校园的专题讲座,与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交流。

(4)结合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计划召开校园艺术节活动,让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融入校园艺术生活,突出活动广泛化、故事化、体验化、兴趣化的特点,让学生感受经典文化魅力,热爱经典。

3、推行孝信雅行教育活动

(1)以孝为先,开展感恩教育活动。

利用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为重点,在学生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和道德体验活动,凸显教育的实践性和生活化特征,一道学生认知传统、弘扬传统,增进爱祖国、爱家乡、爱他人的情感。

利用三八妇女节、母亲节、父亲节等节日开展感恩父母 践行孝心的实践活动。

以劳动节、教师节、重阳节为契机,组织开展感恩老师、感恩社会、关爱长辈的教育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行孝感恩、尊重他人,从而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以雅为标,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活动。

以礼仪、礼貌、礼节为主要内容,开展校园礼仪讲座、文明礼仪知识大赛等系列活动,培养学生养成谦虚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遵纪守法、言行合一的礼仪规范。

(3)以信为本,开展诚信教育。

以发诚信倡议、讲诚信故事等多种形式,将诚信教育引向学生家庭,并广泛开展争做诚信少年系列活动,积极引导学生从小养成诚信美德。

五、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领导小组

组 长:欧阳小红

幼儿园课程建设实施方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少数民族 文化 幼儿教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4.196

新疆地大物博,是少数民族聚集的地方,少数民族文化绚丽多彩、源远流长。2012年我有幸参与到军队()学前教育“十二五”课题“新疆民风民俗与幼儿爱家乡情感的培养”的研究。三年来,我园经历了制定课题研究的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明确课题研究的具体目标和调整研究内容等过程,构建了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课程体系。

一、研究目的:在多元文化的格局中实现协调发展

新疆突出的特点是多元文化并存,这里有多个民族、多种语言、多种。各族之间已形成了一种亲密和谐的民族关系,孕育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歌舞、民族服饰、民族文学、民族饮食、民族文艺、民族建筑和民族影视等。新疆各民族的幼儿在这种多元文化背景中体验着不同文化的风情。但是各少数民族因历史传统和文化价值观念的不同,对来自主流文化背景的素质教育缺乏必要的认同。如果不考虑民族文化的因素,就会阻碍素质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顺利实施。

研究中我们发现,虽然少数民族都具有能歌善舞、热情好客、尊老爱幼、豪放开朗等特点,但是他们在文化传承和教育观念上又具有一定的保守性和封闭性。很多地方的少数民族家庭在孩子教育问题上仍然以自己民族的文化内容为主,排斥或不了解其他民族文化,或者在接触主流文化时忽视了本民族文化,甚至瞧不起本民族文化,因此我们希望通过研究改变这两种倾向,在理解尊重少数民族文化的基础上,选择民族文化资源中贴近幼儿生活的、容易被幼儿理解和接受的内容,构建课程体系,以培养幼儿的跨文化适应能力,帮助幼儿学会从其他文化的角度审视自己民族的文化,在其民族特征形成的同时,具有传承、发展、创新本民族文化的意识和能力,从而既能保留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又能融人现代主流社会,最终达到宣传民族团结、弘扬民族文化、启发多元智慧、培养完整人格的目的。

二、研究内容:整合教育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课程体系

新疆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一脉相承,它始终根植于中华民族文化的主脉,历来就是中华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同时新疆少数民族文化形成于多元文化并存、交融与互补的特定环境中,具有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显著特征。因此构建新疆本土化的幼儿教育,首先要具有浓郁的新疆地方特色,把新疆最典型的少数民族文化中最具有特点的、而且适宜于幼儿学习探究的内容列人课程体系。

在这种认识的指导下,我们依据各少数民族在“衣、食、住、行、生产技艺、舞蹈、歌谣传说、游艺竞技”等方面的风土人情,从幼儿生活实际出发,选择了具有时代特点、符合课程目标、适合学龄前幼儿学习、既能展示民族精神又能突出民族特征的内容,将之整合为“民族竞技课程”“民族艺术课程”“民族风情课程”三大领域,形成了一系列相关的教育教学。

具体来说,我们选择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注重爱国教育。以“56个民族是一家”为核心主题的爱同主义教育。二是服饰文化教育。服饰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首要标志,我们选取了幼儿熟悉的服饰的种类、图案、色彩为主要内容,通过让幼儿感受新疆少数民族的服饰美,激发幼儿欣赏美、感受美和表现美。三是饮食文化教育。以民族特色小吃和土特名产为载体,让幼儿在欣赏、品尝,以至亲手制作的过程中对其品种、营养价值、制作过程获得不同程度的认识,了解蕴涵其中的科学道理。四是民族艺术、体育竞技教育。我们力图通过少数民族歌舞和体育竞技游戏对幼儿实施美育和健康教育,让幼儿在学习民族歌舞、器乐、童谣、民族民间游戏、竞技活动中感受少数民族豪爽的性格和真挚的情感,充分发挥新疆民族艺术和体育竞技游戏的情感教育功能,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五是建筑文化教育。通过让幼儿感受新疆各民族建筑的精美和实用,及其图案、色彩的丰富性与多变性,培养幼儿用勤劳和智慧改变生活、创造生活、美化生活的态度与能力。六是民俗风情文化、自然资源教育。通过让幼儿了解各民族的节日风情和趣味盎然的娱乐活动,使其感知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及其与居住环境的密切联系,理解并尊重各民族的礼仪,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养成对他人、社会亲近的态度,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在慎重选择课程内容的同时,我们也强调根据现代教育理论和幼儿学习理论实施课程,探索并尝试了多种有效的实施途径,如主题活动、区域活动、少数民族民间游戏活动、一日生活活动、民族风情探访活动等。

三、研究成效

(一)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多彩多姿的少数民族文化很值得我们去认真挖掘、研究和发扬。教师首先要了解本地少数民族的种类,并清楚哪些题材需要收集,这些题材又分布在什么地方,然后通过访问,探寻其发源地和文化内涵。每个故事都值得教师去探个究竟,了解其历史渊源。教师深深体会到了新疆少数民族文化的绚丽多姿及其深厚的文化底蕴。看到传统的民族食品、美丽的服饰、可弹拨的乐器、激烈紧张的赛马场景,教师高兴地发现:这些不正是孩子们也渴望探究的东西吗。民族文化的探源激发了教师的创造热情和灵感,她们以少数民族用品为素材,与现代儿童实验画相结合,引导幼儿在绘画中把少数民族喜爱的艳丽色彩大胆应用到作品中去,让幼儿展开想像的翅膀,画出他们心中最美好的世界,从而改变了以往幼儿在绘画中只会模仿教师作品,不会创作,甚至没有范画就无从下笔的现象。幼儿在民族艺术的熏陶下创造了大量充满童真童趣的作品,得到了老师们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挖掘民族民间文化素材只是为课程的建设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其中哪些内容、哪种实施途径最适合本地各民族幼儿的发展,没有现成的答案。教师必须主动探索,获取关于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的理论知识,要认真阅读理论专著、教育经典,并进行大量的整理和创编工作。如为了设计教学活动“维吾尔族的乐器-热瓦甫”,教师多次到维吾尔族人弹奏“热瓦甫”乐器的地方探访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演奏热瓦甫乐器的老人,了解他们的演奏方法和乐器来历,拍摄维吾尔族老人演奏的步骤等,让幼儿在耳听、眼看的过程中了解维吾尔族的乐器-热瓦甫是维吾尔族唯一的指弹弦乐器,这种乐器音色柔美,可独奏,以及热瓦甫乐器在维吾尔族人生活中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幼儿爱家乡的情感。又如艺术手工课“维吾尔族香香馕”就是以维吾尔族的馕(做法:和好面,把面团擀成一个圆形,印上漂亮的图案,撒些芝麻,放进馕炕烤熟。)为主题创编的。教师从书本上查阅了“香香馕”的做法,邀请小朋友和老师一起制作“香香馕”,让幼儿品尝并进行语言交流。此外,教师结合本土、本园各族幼儿的年龄特点,在教育方法、组织形式上进行了大量的创新,让幼儿在动手制作民族食物、用品的过程中得到了发展。

通过研究,教师对少数民族文化的欣赏能力和鉴赏能力在逐步提升,科研意识、科研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并在研究中,创编了不同民族文化教材、幼儿民族舞以及民族趣味浓郁的幼儿活动等,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二)促进了幼儿的全面发展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新疆民族文化来自于各民族大众,能激发幼儿的情感,能让幼儿产生丰富的想像,引发幼儿用纯洁美好的心灵去感受世界,从而促使幼儿身心和谐、健康发展。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和优秀传说让幼儿亲身体验到了民族文化的浓郁色彩和其中包含的生活智慧,从而极大地丰富了幼儿对周围真实生活的体验,扩展了幼儿的发展空间,激发了幼儿的民族情感和民族意识。

健康的体魄是幼儿全面发展的基础。我们把新疆维吾尔族酷爱的传统竞技活动改编成“我是勇敢的小骑手”、“叼羊”等幼儿喜欢的健康活动,实现了健康发展的目标。

幼儿园是一个各民族幼儿聚集的小社会,培养孩子使用汉语交流的习惯,提高各民族幼儿汉语言表达能力是我们课程建设的重要目标。为此,教师创编了大量的故事、儿歌、游戏、歌舞,并开展了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为幼儿创造了丰富的人际交往和语言使用的机会。

同时,教师利用幼儿园与家庭的良好合作关系,创设了具有浓郁本土民族特色的教育环境,充分利用室内室外、门、窗、墙面、走廊等空间位置,为幼儿提供了大量色彩鲜艳的民族艺术图片、服饰、乐器、挂毯、手工艺品、乐器等,并分阶段、分层次地悬挂、张贴或陈设在三维空间中,创设开放的教育环境,使教育内容生活化、活动化。在民族饮食文化、维吾尔风味小吃、民族服饰、民间体育活动、美丽的建筑等系列活动中,孩子们可以互相商量小吃的制作方法,或结伴共同装饰民族服饰。在材料的选择、工具的使用、图案的设计上,孩子们既可互相学习,也可以与教师交流,与家长交流,从而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观察、感受到少数民族艺术的美、服饰的美、建筑的美、手工作品的美,同时满足了幼儿动手、动脑、动口的需要,促进了他们的全面发展。

(三)促进了幼儿园的发展

本课程建设促进了幼儿园园本文化的不断发展与丰富。好学、进取、敬业、自立、创新已经成为我园教师的自觉追求,“科研兴园”也初见成效,为幼儿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研究与探索,幼儿同的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课程目标更贴近幼儿发展的实际,课程内容更符合幼儿发展的需要,教学形式更加灵活而富有创意,环境创设更加体现各民族的不同文化特征和幼儿的参与性、操作性,同时也促使我园更好地发挥了示范幼儿园应有的示范作用。园内老师们共同开展课题研究,共同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幼儿园课程建设实施方案范文第5篇

一、建立健全镇、村园一体化管理机制

建立健全以镇为本的一体化管理制度,确保镇本研训活动有序有效开展。我市通过出台并严格落实《关于推进全市学前教育镇、村园一体化管理的实施方案》《胶南市学前教育镇、村园管理一体化考核奖惩制度》,规范了学前教育办学行为,激发了镇、村园干部教师参与一体化管理的积极性,提高了幼儿园的教研活动质量。

实行“三个统一”教师管理制,促进各园师资均衡配置共同发展。一是师录用。缺编幼儿教师每年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教体局面向全市统一考录,统筹配备到乡镇幼儿园,不足部分再统一招聘,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新教师在中心幼儿园顶岗实习一年后,根据工作需要在全镇范围内统一调配,同时镇域内教师还进行定期交流。二是师培训。由中心幼儿园制定教师研训方案,坚持双周集中培训,统一学习交流;单周由村办园根据自己的园情以及发展重点,在中心幼儿园的指导下自行研训,确保园本研训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统一集体备课。由中心幼儿园组织全镇幼教骨干教师编写适合乡镇特色的园本课程方案,各村办园在中心幼儿园的培训、指导下科学使用。中心幼儿园和村办园教师统一集体备课时间、统一组织主题,活动内容和形式由各级教研组和专题教研组研究确立。

实行“三课带动”和“三个跟进”制度,发挥干部、骨干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一是实施“三课带动”,即开展“园长指导课”,业务园长、教研组长“示范课”和骨干教师“优质课”。我们通过“园长指导课”传达给教师新的教育理念和目标导向,做教育教研的“引路人”;通过业务园长、教研组长“示范课”以及每年一次的业务干部大练兵,在“说课、讲课、评课”过程中提高业务组织能力和指导能力;通过选拔优质课培养骨干教师,充分发挥他们在课题研究、课程建设、教师培训等活动中的引领、示范和带动作用。二是实施“三个跟进”,即实行中心园干部跟进村办幼儿园、跟进新教师和跟进教研活动。实行跟进干部定岗、定责、定目标,并与跟进对象业绩进行捆绑式考核,通过这种“搭台子”、“结对子”、“压担子”的方式增强她们开展教研工作的内驱力。

二、落实“中心带动、村办联动、典型带动”机制

近年来,我市积极落实“中心带动、村办联动、典型带动”机制,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促进镇、村学前教育均衡发展。

一是实施中心带动,典型引路。中心幼儿园是乡镇学前教育的样板。开展教研活动时,中心幼儿园首先进行教研“示范”,让村办园长、骨干教师全程参与,学习教研活动组织的流程、方式与方法:在此基础上,再把中心教研组的分支研究活动“搬”到规模比较大的村办园(如青岛市村级示范园)开展,由村办园骨干教师或园长担任活动的主持人,参与活动的策划、组织与实施,为自主开展教研进行“热身”活动。最后由中心教研组业务干部全程跟踪指导各村办幼儿园开展教研,引导教师进行反思总结。通过这三步走,由中心园把村办园的教研工作“引上路、扶上马、送一程”,充分发挥了中心幼儿园的辐射、带动、示范作用,手把手帮助村办园开展教研活动,提高了教研活动质量。

二是采取预约式教研,实现村办联动,优势互补。村办园根据自己的资源优势(教师特长、办园特色)和教研需求申报教研活动主题,在中心教研组及挂靠干部的论证指导下确立教研活动主题、内容及方式,并根据按需施训的原则,由中心幼儿园根据各园教研活动进度统筹安排活动时间,指导村办园有效开展教研活动。

三、创新教研工作方式

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

第一,开展“共读、共研、共实践”活动,确保教师能够学得精、研得实、用得好。

我们在全市开展“纲要回头看”、“教材集中学”、“好书大家读”等活动,活动要求干部与教师共同经历读书、研究、实践三个阶段,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完善教育行为。

在理论学习阶段,我们实行自主学习与引导学习相结合的方式。一是自学理论,提升内涵;二是引导学习,内化提高。在研究论证、编写教案阶段,让教师通过观摩现成的教育活动,理解掌握理论知识在实践活动中的运用,根据“以学定教、教为学服务”的原则,设计活动教案。在实践应用阶段,让教师通过亲身执教来检验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从而判断目标的确定是否科学。

通过以上两个环节,让教师通过研究、内化、实践和反思,最终落到教育行为上来,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

第二,实施主题案例研讨,让教师在“学习、辩论、展示、反思”中提升教育智慧。

树立“问题即课题”理念,开展有效教研。如针对大班自然观察角的“记录册”经常流于形式、观察目的不明显、记录方式不规范、记录结果不真实的问题,我们开展了以下主题案例研讨活动。

活动一:确立研究主题,剖析优秀案例,理清活动思路。该活动确立的研究主题,是如何利用自然角让大班幼儿学会简单的观察记录,并提供现成的科学活动案例《区分盐水和糖水》录像,提供简单明了的记录表,帮助幼儿确立正确的观察目的。

活动二:围绕研究主题,展开集体讨论,确立解决措施。确立研究主题以后,要引导幼儿讨论,怎样体现观察的主体?记录表格如何设计?对于没有观察记录经验的班级,在一段时间里,教师要引导幼儿先观察一种现象,并提供直观的栽种、水浸方式,以便幼儿观察。同时,还要设计简单的表格和标记,让幼儿负责观察记录。

活动三:实践研究主题,组织活动展示,互动合作提高。教师按照观察目的协同幼儿一起布置环境,设计好表格,并教会幼儿使用,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再进行活动开放,开展观摩研讨。

活动四:立足幼儿学情,深入反思完善,进行流程再造。根据幼儿的纪录情况进行反思,尝试让幼儿同时观察两种现象,即植物的再生性和向光性;尝试让能力强的幼儿设计表格,进行再观察、记录。

教师在参加集体研讨、观摩、学习的基础上,通过认真研究幼儿的活动实情,深入反思,完善活动方案,提高教学研究活动的实效性、针对性。

第三,开展“一课多轮”、“同课异构”研讨活动,不断提升教师的研究水平和教育技能。

“一课多轮”就是首先选定某一领域的课题,由一名教师制定教案并实施教学,让小组成员听课、观察、记录、录像,作为研究“标本”,再让教师观看自己的录像,进行自我反思,并通过小组成员议课指导,进行完善;然后由该教师在另外的班级实施二轮研究课,仍由小组成员听课、观察、记录,与首轮研究课进行比较,依次进行第三轮、第四轮……直至满意为止。通过对同一节课的多次反思、反复实践,不断强化了教师对教材的深入挖掘和课堂教学策略的深入研究,不断优化了课堂教学,构建了高效课堂。

“同课异构”是中心园确立的课题,它是由教师通过集体备课,在自己的班级组织的活动。同时分管干部和全体教师参与听课、评课,大家就同一个课题,展示自己不同的教学风格,通过相互比较,取长补短,发现自身的缺陷,寻找最佳的教学方案,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这使同一堂课展示了不同的风采,昭示了不同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