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无人农场建设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数字农业;数据;人工智能;农业生产
1数字技术助力传统农业转型升级
1.1物联网
物联网在农业生产环节适用较广,依据物联网的农业提升方案,通过实时采集并分析处理现场数据,实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收益、减少损耗的目的。智能大棚、智能浇灌、精准农业等各种依靠物联网的应用将推进农业快速发展。物联网技术可以用来解决农业生产环节的一些问题,建设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农场,实现农作物产量和质量双提升。
1.2大数据
万物互联在促进众多设备联入的同时,还会在云端形成大量的数据,而提取这些通过物联网产生的大数据中隐藏的重要信息就必须依靠人工智能,物联网最重要的农业价值就是对形成的海量的数据进行智能化分析、处理,从而全面提升农业生产各环节的质量。
1.3人工智能
在种植方面,人工智能可以增加粮食产量、避免造成浪费。在养殖方面,依靠人工智能能够有效预防畜禽疾病的发生。人工智能能够缩短农业研发进程,帮助培育出更好的农作物基因,生产出更安全、更有效的化肥。
2中国数字农业面临的问题
2.1对软件重视不足
不管是政府还是农民都容易将数字农业与农业机械化的定义混淆,数字农业和农业机械化的本质差别在于,农业机械化是依靠农机装备来替代人力作业,而数字农业是指依靠数据来控制机械,实现自动化作业和智能化调节,没有数据和软件来控制的物联网,本质上还是工具,与机械农业没有实质上的区别,掌握软件平台才能真正实现大数据、智慧农业和数字经济。
2.2数据利用化不高
数据是数字农业的根本保证,当前政府同企业在数据采集上合作频繁,但是往往没有明确的利用化方向,缺少必须的数据运营手段,对采集数据的正确筛选、处理分析和建模应用等领域的工作跟进不够及时,数据的采集与利用是一个相互促进的关系,只有不断通过采集的数据产生农业价值,才会形成长期有效的数据来源渠道。
2.3数字经济发展不足
目前我国农业电商的模式是通过数字来驱动市场经济,但这种方式在市场推广营运、产品特性突出、物流运输等方面有很多明显的缺点,如果农业电商的经营方式以数据为基础,利用市场资本来反向驱动农业数字经济,一些问题的处理就变得简单许多。我国数字农业技术的利用基本上都是在农业生产阶段,数字农业的信息化和经济化水平不高,数字经济创新突破的同时,也将带动“全产业链”的农业大数据快速提升[2]。
2.4数据服务产品化不强
随着数字农业的发展,农业数据服务企业越来越多,但数据产品的服务能力完全依靠于所采集的数据质量,一些企业对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服务水平不足,导致产品市场化受阻,只有通过持续积累高价值的数据,不断增强数据产品的实用性,让数据产品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才能开拓巨大的农业数字化市场。
3未来数字农业的发展趋势
3.1数据定制化供应
数据资源是数字农业发展的根本保证,当前我国数字农业具有数据采集费用较高的问题,随着数字农业优势的显现,数据采集的组织成本会慢慢下降,同时农业物联网持续升级换代、公共数据的利用不断开源、数据分析者的信息化水平逐渐增强,数据采集的综合成本也逐渐减少。今后农业数据服务企业将会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定制化数据供应系统,并且数据库里以往采集的高价值数据信息,将会随着企业的数字化服务能力提升而持续汇入到产业链中,通过交换、融合或再生来创造更多的价值,实现数据服务的数字化驱动。
3.2国产数据模型得到发展
实现数据价值是数字农业最困难,也是最终的根本目标,硬件设施可以从国外买到,但对于后台系统国外却对我国严防死守,所以必须掌握实现数据价值模型的核心技术。目前国与国之间的科技力量竞争不断加剧,引进科技成果的壁垒持续增高,同时国内外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存在很大差别,因此不能直接套用国外的数据模型。我国不断鼓励科研成果的转化利用,农业数据模型的跨界合作正在逐步深入,所以农业核心数据模型的自主研发在今后一定会实现。
3.3农业机械智能化加快
农业机械化与农业智能化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数据驱动”,“中国制造2025”明确要把“智能制造”作为今后的努力方向。顺应时展,海尔等一些国内的制造企业已经逐步进行数字化转型升级,从而获得新的经济增长点,农机企业也必须通过数据来对农机装备赋能,适应数字农业的发展要求,完成从农机制造商向农机服务商的转型升级目标[3]。
3.4产业链向虚拟化方向发展
由于农业生产各环节数字化水平的逐渐提高,数字化驱动的农机智能与商业智能同农业生产经营联系越来越紧密,数字农业产业链将慢慢走进网络世界中,通过互联网进一步实现农业数字化的映射,数字农业产业链虚拟化会慢慢消除农业信息不对称,提高产业整体效率,促进数字农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3.5供应链金融普惠化
近年来,供应链金融高速提升,2020年我国供应链金融的市场规模已达到14.98万亿元,供应链金融是农业产业提升的重要环节,可以改善资金流从而促进农业产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的良好发展。依靠物联网、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等一系列科技手段,数字农业会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逐渐融入到农业产业体系中,为供应链金融普惠化打下良好的发展基础。农业产业虚拟化的同时,会使其变得更加透明,信用责任也更容易得到保证,因此金融风险的量化管理也变得不再复杂。
3.6数据安全更加重视
不管是地块的信息数据,还是企业的经营数据都能直接表现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或企业的当前情况,数据促进农业发展的同时,也有被泄露和乱用的风险,所以保证数据安全也是农业数字化发展不可忽视的问题,存储和使用数据的信息化系统的安全性要求越来越高,数据所有权的保证也会随着法律的不断优化而彻底解决。
4数字农业的发展领域
4.1智能农机装备
智能农机装备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通过物联网和信息化技术可以达到最优的农业实施方案,从农作物耕种收等各个环节来降低农业成本,实现农产品增产增收,从规模化种植角度,能够实现农业资源可持续发展,农业生态良性循环[4]。
4.2智能灌溉
提高浇灌效率和避免水资源浪费是农业良好发展的根本要求,可以依靠建设可持续和高效节本的智能灌溉系统来达到节约水资源的目的。目前以物联网为基础的智能灌溉系统,可以利用空气湿度、土壤湿度、土壤温度和光照度等参数进行精准的计算,从而根据用水需求来进行智能化控制灌溉,大大提高效率且降低成本。
4.3农业无人机
无人机在农业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可以用来进行农作物生长情况检测、农业摄影、农作物植保和牲畜管理等。农业无人机可以提高监测效率、降低监测成本,同时还可以采集大量的数据传输至后台。
4.4智能温室
智能温室可以连续不间断地测量温室内的各项环境数据,包括室内温度、室内湿度、光照度和土壤湿度等,当这些重要的参数超出设定的正常范围时,系统会对这些参数进行分析和评估,并做出自动响应,将这些参数的误差进行校正,从而使温室的环境保持在农作物生长的最佳范围内,极大地降低了人力和物力成本。
4.5收获监测
收获监测不只是针对农作物产量这一个指标,而是对收获环节所有可能影响最终收获量的因素进行监测,包括粮食含水量、粮食饱满度、粮食破碎量和总收获量等。对在收获监测中获得的实时数据进行有效的分析处理,可以辅助农民做出正确的决断,从而降低成本,增加产量。
4.6土壤监测系统
土壤监测系统主要用来监测和改良土壤综合性能,避免土壤退化,此系统可以监测土壤的大部分重要参数(包括土壤紧实度、蓄水保墒能力、土壤温度等),从而防止土壤板结、土壤侵蚀等。
4.7农业管理系统
农业管理系统可以为农业工作者和相关企业提供数据收集和管理功能。得到的数据被存储和分析从而为使用者提供决策依据,农业管理系统还可以用来建立农业数据模型。其优势包括为使用者作出重要决策时提供了理论数据支持,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综合管理能力。
5互联网巨头布局数字农业案例
5.1阿里巴巴:盒马村
阿里巴巴数字农业事业部始终将农业全产业链数字化转型升级作为战略目标,力争尽快建成1000个高效规模化的数字农业示范基地。从去年开始,阿里巴巴数字农业事业部更是全面加紧了对盒马村的布局和建设,以希望先于其它企业完成数字农业示范基地建设的战略任务。盒马村并不是指某一个村落,而是所有为盒马种植农产品的村落的统称,盒马村模式是新时代农村转型升级的一个标杆,根据订单情况,针对不同的村落,因地制宜地发展数字农业,让种植户和销售企业直接对接,从而使优质的农产品快速入城,同时将城里的优质资本引进村落,形成良性循环。通过阿里巴巴建设的“产—供—销”一体化平台,让原本分散孤立的村落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现代数字农业产业链的一部分,种出更优质的农产品,让农民获得更大的收益。依托阿里云技术和淘宝电商平台,盒马模式帮助农业产业的种植端和销售端实现了数字化的升级,盒马利用其强大的销售汇聚能力,解决了小农户难销售的问题,改变了以往小农生产模式产销散乱的面貌,帮助农户降低了风险,开拓了销售渠道,提高了销售效率。据有关新闻报道,截至2020年底,上海、江苏、海南等全国13个省、市、自治区已经建立盒马村,盒马村模式为我国数字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参考。
5.2京东:京东农场
从2018年开始,京东农场便逐步进行数字化农业的试验,京东农场广泛同全国各地的高标准农场开展合作,共同建立更高品质的农业生产基地,全面实行农作物标准化和规范化种植,从源头开始建立农作物全程可视化追溯性模式,让农作物从田间到餐桌的安全性得到保证,全面提升京东农场的农产品质量。其建立的“京品源”品牌,拥有产销一体化的全套服务体系,对京东农场的农产品在品牌、品质、供应、产销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支撑。根据有关新闻报道,京东农场进行了广泛的战略布局,截至2020年底,其已经在全国各地建立了17个示范农场。从农产品的种植、加工、运输,到供销的各个阶段,京东农场利用区块链、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对传统农业进行赋能,彻底改变了传统农业的产销模式,为数字农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5.3华为:联手北大荒,助力数字化转型
技术实力雄厚的华为,一直希望利用其技术优势,帮助传统企业进行转型升级。2019年8月,华为同北大荒农垦集团签定了战略合作协议,按照协议内容,双方将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彼此会充分利用行业地位和自身技术为另一方提供全面的帮助,贯彻取长补短、互惠互利的原则,在人才培养、平安垦区、智慧农业、华为云建设等多方面进行密切合作,携手探索数字农业的新发展模式,全面开展北大荒集团的转型升级。华为除了和北大荒合作以外,还将利用其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及5G技术与袁隆平团队共同打造“互联网农场”。
【关键词】税费改革;成效;农村综合改革;阶段;财务管理
2003年,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开始实施,经过三年的改革实践已取得了初步成效。到2005年,全面取消了农业税等专门面向农民征收的各种税费,初步规范了农村税费制度,农民负担大幅度减轻,公共财政覆盖农村步伐明显加快,新农村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2006年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重点由规范农村税费制度、减轻农民负担全面转向农村综合改革的新阶段。通过农村综合改革,切实解决了农村税费改革的一些遗留问题,消除了加重农民负担的体制性因素,从制度上防止了农民负担反弹;通过农村综合改革,调整完善农村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体制保障;通过农村综合改革,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促进城乡资源的合理配置,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必要的财力支持;通过农村综合改革,转变基层政府职能,加强农村社会管理,搞好农村公共服务,健全乡村治理结构,建立农村工作新机制,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动力源泉。
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从2003年开始,到2013年农村综合改革已有十年的时间。在这十年时间中可以概括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03年到2005年为农村税费改革阶段;从2006年到现在为农村综合改革阶段。在第一阶段中,减免了农民税费,配套改革稳步推进。2003年,取消了面向农民征收的“三提五统”;2004年,取消了农业特产税,降低农业税4个百分点;2005年,在2004年降低农业税4个百分点的基础上完全取消了农业税的征收。在第二阶段中,由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全面转向农村综合改革的新阶段,深入推进和完成了乡镇机构改革、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同时完成了我市国有农场税费改革并积极推进国有农场综合改革,完成了国有农场分离办教育工作;完成了农村义务教育债务化解工作;从2010年开始实施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从2013年开始完成乡村垫交税费债务审定和国有农场分离办社会职能改革工作,启动实施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和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建设试点工作。
一、农村税费改革取得的初步成效
(一)农民负担为零并得到种粮补贴
2003年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民负担大幅度减轻,取消了面向农民征收的“三提五统”,2004年到2005年免征农业特产税和取消农业税,我市农民负担为零,并从2004年开始4年时间农民得到了种粮补贴。
(二)配套改革稳步完成
1.实行“村财乡代管”工作。从2003年开始到2008年,乡镇所属行政村全部实行了“村会计委托制”,从根本上遏制了村级财务管理的混乱局面。
2.完成了扩大村级规模工作。农村税费改革前,为减轻农民负担,防止农民负担反弹,通过扩大村级规模,撤掉部分行政村,缓解了乡村两级的经费压力。
3.完成了教育布局调整工作。为减轻农民负担,最大限度整合教育资源,撤并农村学校,减轻了各级财政经费压力。
二、扎实推进和完成农村综合改革各项工作是农村税费改革质的飞跃
没有农村税费改革的完成就没有农村综合改革的顺利实施,两者相辅相成、衔接一致,是一条政策主线上的两个阶段。从2006年开始进入农村综合改革阶段。到2007年主要完成了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三项改革;2008年到2009年,稳妥开展农村义务教育债务清理审定化解工作;2010年到2013年,扎实推进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村内道路建设、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和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建设试点工作,同时完成了农村垫交税费债务和公益性债务审定及国有农场进一步分离办社会改革工作。
三、农村综合改革的阶段
(一)农村综合改革第一阶段的重点工作
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三项改革,以此带动农村的各项综合改革。
1.完成乡镇事业单位人员定岗分流工作。认真开展农村税费改革乡镇事业单位人员定岗分流工作,并签订了《税费改革乡镇事业单位人员定岗分流工作责任状》。高度重视责任状的承诺事项,通过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稳步实施,到2006年末,农村税费改革乡镇事业单位人员定岗分流工作按期完成。通过改革理顺了乡镇事业单位管理体制,规范了乡镇事业单位机构设置,有效地促进了定岗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有利地推动了当地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
2.全面落实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免除学杂费政策。主要内容有:一是进一步明确免除学杂费政策的对象及免除学杂费标准,确定有关工作部门的责任分工及工作实施办法步骤。二是进一步明确资金管理办法。即市、县(区)财政筹措的资金要设专户管理。三是进一步明确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学杂费后与财政公用经费投入的关系
3.积极推进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2007年全面实行“乡财县管乡用”预算管理办法,进一步推进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以确保公教人员工资发放和乡镇机关正常运转,缓解乡镇财政困难,实现依法理财。改革的主要内容是:
(1)预算共编。县级财政部门按年度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按有关政策和财力情况,提出乡镇财政预算安排指导意见,明确乡镇财政预算安排顺序和重点。乡镇财政按县级财政部门的指导意见,编制本级预算草案报县级财政部门审核后,按《预算法》规定的程序报批。在年度预算执行中,乡镇政府提出的预算调整方案,需报县级财政部门审核后,按法定程序报批。
(2)帐户统设。取消乡镇财政总预算会计,由县级财政部门乡镇财政总会计账务,核算乡镇各项会计业务。相应取消乡镇财政在各银行和金融机构的所有账户,由县级财政部门在各乡镇金融机构统一开设财政专户,并设立“结算专户”、“工资专户”、“支出专户”、“村级资金专户”和“预算外专户”5个分账户。
(3)统一收付方式。全面推行综合财政预算管理制度,
乡镇财政收入直接缴入县级国阵,乡镇预算外收入全部缴入县财政设立的“结算专户”。由县财政按照收入类别和科目,分乡镇单独进行核算。支出拨付以乡镇年度预算为依据,将资金直接拨入县财政设立的各乡镇专户。县级财政必须搞好资金调度,切实保障乡镇支出,不能挤占乡镇资金用于县级支出
(4)票据统管。乡镇使用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等所有票据,其管理权全部上收到县级财政部门,由各乡镇财务经办员统一到县财政结算中心办理票据领、缴、销,做到票款同行、以票管收,严禁坐收坐支,严禁转移和隐匿各项收入。
(5)采购统办。由县级集中采购部门办理,其管理权全部收到县级财政部门,由县级财政部门统一办理。
(6)机构上划。乡镇财政所作为县财政局的派出机构,人、财、物上划到县财政局,业务由财政局垂直管理,人员由财政局和乡镇共同管理。
(二)农村综合改革第二阶段的重点工作
积极推进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和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建设试点,同时完成了农村垫交税费债务和公益性债务审定及国有农场进一步分离办社会改革工作。
1.扎实推进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及美丽乡村示范村工作
2010年,紧紧抓住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这一惠民政策的有利契机,启动实施了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2013年又启动实施了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试点工作。紧紧围绕村内户外道路硬化、村庄亮化、卫生净化、环境美化、村屯绿化和管理优化等“六化”项目,合理确定具体项目规划,并有效组织项目实施。这项惠民政策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热烈欢迎和拥护,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稳步推进并取得了较好成效。
(1)抓认识,提供思想保障。做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把好事办好、办实、办细。同时,建立市县乡三级工作责任网络,专门成立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工作的组织和协调。
(2)抓宣传,提供舆论推动保障。通过电视、广播、报纸以及标语口号等形式,广泛宣传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以及全市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实施情况,使全市广大农民群众都来关心和积极参与
(3)抓培训,提供业务保障。重点抓好五种不同形式的培训:抓好自身培训、抓好以会代训、抓好专题培训、抓好全员培训、抓好随机培训。
(4)抓管理,提供制度保障。通过健全制度、强化监督、完善机制,实现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
(5)抓点面,提供示范牵动保障。以点带面,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促进、起到示范牵动作用。
(6)抓验收,提供项目质量保障。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与新农村重点村、试点村和示范村建设结合起来,不断完善村内基础设施建设,还带动了周边村的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建设。
2.稳妥推进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建设试点
以满足农民生活需要为目的,通过财政奖补对以农村居民为主要服务对象的设施、场所和项目进行运行维护。明确目标任务、明确维护内容、明确申报范围、明确申报程序、明确项目实施、明确资金来源、明确报账程序、明确规范凭证。在实施过程中,严格按照目标、内容和范围组织实施,严格履行农民民主议事程序,坚持乡镇重点审核、县级批准的工作流程,切实推进了新农村建设向纵深发展,填补了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体系资金缺失这一空白,进而从根本上改变了村级“资产毁损了无钱修、环境脏乱无人管”的局面。
3.进一步完成国有农场分离办社会改革
为减轻国有农场办社会职能负担,进一步理顺政企、事企、社企关系,促进国有农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更好地发挥国有农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发展现代农业中的带动示范作用,2013年进行国有农场分离办社会职能改革工作。国有农场办社会职能改革减轻了国有农场办社会职能负担,进一步理顺政企、事企、社企关系,促进国有农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发挥了农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发展现代农业中的带动示范作用。
4.加强村级财务管理,保障村级组织运转经费
加强村级财务管理,进行村级财务公开,严禁虚假配套,或向农民转嫁负担,更不能形成新的乡村债务。要按县乡报账和建补并行原则,管好、用好奖补资金,严格资金拨付程序,及时拨付资金,更好地发挥财政奖补资金的使用效益。要建立和完善责任追究机制,避免违规操作和截留挪用,确保奖补资金管理规范、运行高效。
积极改进村级财务管理,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完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取得了较好效果。村级经费的足额拨付,进一步完善了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促进了村级组织建设和基层政权建设,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面对当前的形势和任务,从实际出发,确定下一步农村综合改革的工作思路是:认真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改革发展主题,积极支持村级公益事业和美丽乡村建设,深入推进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建设和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巩固国有农场办社会职能改革和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工作成果,研究探索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优化乡村治理结构等体制机制创新及相应的政策措施,分类施措,逐步建立健全有效运行的管理制度和机制,更好地保障和促进新农村建设顺利实施并取得显著成效。
参考文献:
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和X县委、县政府《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方案》文件要求,结合我县农业发展实际,特制定如下三年行动方案。
一、农业脱贫攻坚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省市县关于扶贫开发的一系列指示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深刻把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充分发挥农业行业的政策、资金、人才、技术、信息优势,积极调动全县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性,广泛组织扶贫工作重点村和贫困户,从实际出发,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和专业合作社,鼓励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支持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加大精准脱贫培训和转移就业力度,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努力增强贫困农户脱贫致富能力,推动建立贫困农户脱贫的长效机制,确保完成全县农业脱贫攻坚任务。
(二)基本原则。一是因地制宜,科学谋划。根据扶贫工作重点村、贫困户的实际情况,制定全县农业脱贫攻坚实施方案,为科学引领农业脱贫攻坚打好基础。二是政策引导,精准发力。针对扶贫工作重点村、贫困户发展需要,充分利用农业项目资金优势,加大向贫困地区倾斜力度,帮助贫困群众实现产业脱贫和就业脱贫。 三是多措并举,注重实效。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要求,采取针对性措施,切实增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能力,确保农业扶贫取得实效。四是上下联动,形成合力。发挥农业系统的工作优势,强化责任担当,共同推进脱贫攻坚工作。
(三)目标任务。到 X
年底,重点帮扶X户贫困户、X个贫困人口,确保农业局“第一书记”帮包的X
个村X户贫困户、X个贫困人口脱贫。按年度划分,X
年重点帮扶X户X人,X
年重点X户X人,X年全面完成农业脱贫攻坚任务。
二、实施高效特色农业扶贫工程
(一)积极发展优质特色粮食作物。利用X省粮食高产创建平台项目,鼓励扶贫工作重点村,从实际出发,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大力发展专用小麦、地瓜、小杂粮等特色粮食作物,搞好生产技术服务,支持发展精深加工业,帮助农民搞好市场营销,努力提高特色粮食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
(二)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特色经济作物。树立“一村一品”发展理念,按照投入少、见效快、生产技术便于掌握的原则,充分利用高效特色农业发展平台资金,重点支持贫困村、贫困户因地制宜发展高效蔬菜、食用菌、中药材等特色经济作物。支持贫困村发展特色农产品初加工,延伸特色产业发展链条,保障扶贫工作重点村、贫困户更多分享农业产业增值收益。
(三)鼓励发展优质高效特色畜牧产业。充分发挥扶贫工作重点村、贫困户的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优势,利用现代畜牧产业发展平台资金,鼓励发展牛、羊、肉兔、猪等特色养殖业,积极创建标准化养殖示范场区。同时,积极推广政府补助、农户所有、托管代养等方式,帮助贫困户取得稳定的养殖收益。引入精深加工经营主体,开发系列化畜禽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建立稳固的产加销利益联结机制。
(四)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利用农业项目资金,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财政贴息、担保付费等方式,支持扶贫工作重点村,发展特色采摘、农耕体验、休闲养生、农家乐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通过项目资金带动,帮助扶贫工作重点村引入社会资本,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
(五)积极推动品牌农业建设。利用我县生态资源优势,培育发展农产品品牌,我县已制定和落实扶持品牌农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支持开展品牌农产品评选推介、展览展示、包装设计等活动。调动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创建农产品品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入先进的市场营销方式,增强贫困村品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六)大力发展 “三品一标”
产品。搞好扶贫工作重点村“三品一标”认证,积极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推动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工作。加强扶贫工作重点村的“三品一标”监管,严格落实全程质量控制,规范工作程序,提高产品质量。
三、实施农业龙头企业帮扶工程
(一)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带动贫困户。依托我县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较多的优势,积极推动建立“村企对接”、“以企带村”机制,通过农业项目资金扶持,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到扶贫工作重点村建立种植、养殖生产基地或购销基地、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开发生态旅游等,支持建立“龙头企业+贫困户”、“龙头企业+基地+贫困户”、“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贫困户”等模式,带动贫困户发展“短平快”产业,以订单生产、合作协议、产销对接、股份合作等方式,与扶贫工作重点村的农民合作社、贫困户结成利益共同体。
(二)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吸纳贫困人口就业。结合农业项目实施、重点龙头企业评选认定等,鼓励和引导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村贫困人口结对帮扶,为贫困人口提供就业岗位。获得农业、畜牧财政专项资金扶持的农业龙头企业,应承担脱贫攻坚责任,积极帮扶建档立卡贫困户或吸收贫困人口就业。
(三)鼓励“乡村之星”承担脱贫攻坚社会责任。积极开展“争当扶贫之星,争做带富标兵”活动,鼓励支持“乡村之星”积极承担脱贫攻坚社会责任,带动贫困户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积极吸纳农村贫困人口就业,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履行脱贫责任树立榜样。搞好乡村之星培训,努力提高自身发展和帮扶农村贫困户脱贫的能力。
四、实施农民合作组织扶贫带动工程
(一)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组织。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较多,发展较快,现有合作社X家,因此扶贫工作重点村要根据农业发展需要,组织农民积极发展专业合作组织,也可把贫困户联合起来,组建扶贫专业合作社,到X年底,确保每个省定扶贫工作重点村至少建立X个农民合作组织,力争每个有劳动力并适宜在当地发展的农村贫困户至少加入X个农民合作组织。对积极吸纳贫困户入社的农民合作社,在项目资金安排上优先给予支持,相应提高项目资金补助标准,尽可能地将财政补助资金作股量化到合作社成员。对应该履行而不肯履行脱贫攻坚责任的农民合作社,原则上不得安排农业项目。
(二)发挥农民合作社示范社的带动作用。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应充分发挥自身的组织、管理、资金、技术等优势,勇于承担脱贫攻坚社会责任,积极吸收贫困户入社和贫困人口打工,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帮助更多的贫困户脱贫致富。支持示范社发展仓储、烘干、物流、加工、包装、电子商务等设施,拓展合作领域和服务内容,加快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融合,增强示范带动能力。在农业项目安排上,优先支持扶贫工作重点村的农民合作社示范社。今明两年,我县推荐评选省级及以上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将吸纳贫困户入社作为优先条件。脱贫任务比较重的村的每个示范社都应带动一批贫困户脱贫。
(三)积极发挥家庭农场的示范带动作用。鼓励扶贫工作重点村的种养大户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向家庭农场转型。支持家庭农场联合起来,成立产业联盟,实现共同发展。推动家庭农场的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管理、品牌化营销。鼓励扶贫工作重点村的家庭农场示范场为当地从事种植、养殖的贫困户提供指导服务。对积极履行扶贫责任的家庭农场示范场,在农业项目资金安排上优先给予支持。
五、实施农村改革推动脱贫工程
(一)鼓励贫困户有序流转土地经营权。依托全市首家土地流转服务大厅建设,增强土地经营权服务功能,为贫困户优先提供土地流转信息和咨询服务。引导贫困户采取多种方式依法自愿流转土地经营权,保障长期稳定获取土地收益。支持贫困户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社,采取统一经营或统一入股等方式,增加贫困户的财产性收入。支持贫困户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农业企业,并提供政策法律咨询服务,保障其合法权益。
(二)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通过清产核资、盘活资产、开发资源,引导扶贫工作重点村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增强村集体扶贫带动能力。鼓励贫困村,利用项目扶持资金,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增加集体经济收入。鼓励村集体领办合作组织,为农民提前、产中、产后全方位服务,发展服务型经济,增强帮扶贫困人口的能力。
(三)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有条件的扶贫工作重点村,要按照“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要求,分类进行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将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以外的土地资源及经营性资产,折股量化到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以入股、合作、租赁、专业承包等形式进行经营,赋予贫困户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权、收益权。支持改制后的村级经济合作组织优先承担农业财政项目,项目建设形成的资产,可折股量化到贫困户。
(四)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培育经营性社会化服务组织,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在农技推广、农机服务、统防统治、农资配送、产品营销等环节,为贫困户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方位服务,推进农业生产服务的社会化、合作化、专业化。支持供销、农机等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采取全程托管、劳务托管和订单托管等不同模式,为老弱病残贫困户开展土地经营托管服务,共同分享土地规模经营收益。
六、实施农业科技扶贫促进工程
(一)积极开展农业科技人员下乡扶贫活动。农业局每年组织一次科技人员下乡活动,以科技进村、入户、到田,推广稳产增产和抗灾减灾技术为重点,加强关键时节、关键环节的技术指导和农民培训。根据扶贫工作重点村的产业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派技术人员,分片包村,实现村村有包干技术人员、户户得到技术服务的目标,为推进贫困村农业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二)积极培育扶贫工作重点村农技推广服务站点和科技示范户。依托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为项目实施范围内的每个省定扶贫工作重点村建立村级农技推广服务站点,每个站点配备部分农民技术员,培育一批农业科技示范户,并安排专家对农民技术员和科技示范户进行跟踪指导。同时,为每个扶贫工作重点村选派技术指导员,建立县乡两级农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农技推广新机制,促进扶贫工作重点村农业产业的发展。
(三)加强扶贫工作重点村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依托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项目,大力发展贫困村的农民职业教育,促进贫困劳动力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变,提升农民队伍的整体素质。每年从新型农业培训专项资金中安排部分资金,专门用于脱贫任务比较重的村,面向贫困劳动力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努力提高贫困劳动力的科技素质和致富能力。
七、充分发挥农业项目的扶贫带动作用
(一)积极落实耕地地力补贴资金。认真落实中央“三补合一”补贴中耕地地力补贴资金,通过“齐鲁惠民一本通”,兑付给约
全县X万户种麦农民,其中每个贫困农户平均增收约
X
元。
(二)抓好耕地质量提升计划。围绕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利用耕地质量提升计划、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等项目,在项目实施重点区域,选择扶贫工作重点村,大力实施土壤改良修复、农药残留治理、地膜污染防治、秸秆综合利用、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等重点工程,支持推广秸秆还田腐熟技术、综合应用地力培肥技术及其综合配套技术,努力提高耕地质量,不断改善我县农业生产环境,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加强生态循环农业建设。利用生态循环农业示范项目,选择部分扶贫工作重点村,围绕发展特色产业,开展农业节水示范、化肥减量增效示范、秸秆综合利用示范等,推广生态循环、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等技术模式,改善贫困村特色农业发展的生态环境,积极构建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产业体系。
(四)搞好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在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中,更加注重“补短板、创模式”建设。利用现代农业示范区项目资金,积极支持扶贫工作重点村,实施现代农业项目,努力改善部分贫困村农业基础条件,推动传统农业改造升级,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
(五)抓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试点。利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试点项目,支持扶贫工作重点村的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及其结成的产业联盟,围绕主导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大力发展仓储、物流、烘干、加工、包装、电子商务等设施,加快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融合。支持农业企业到扶贫工作重点村建设原料生产基地,向第一产业融合,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
(六)积极实施小麦“一喷三防”补助项目。小麦“一喷三防”补助项目要优先向扶贫工作重点村覆盖,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可提高补助标准,力争实现贫困村全覆盖。在小麦集中种植区域,以物化补助或资金补助的方式,支持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组织在小麦穗期,开展统一喷施服务工作,提高统防统治效率。
(七)抓好重大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项目。玉米“一防双减”补助项目优先向扶贫工作重点村覆盖,通过采购玉米穗期病虫防治所需杀虫剂、杀菌剂等,支持组建专业化防治组织,统一开展统防统治作业。同时,加强病虫害专业化防控体系建设,支持专业化防治服务组织购臵先进植保无人飞行喷雾机、大型高效施药机械和防护装备,引导服务组织积极吸纳贫困户。
(八)抓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农产品产地初加工项目,向扶贫工作重点村倾斜,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民建设储藏、保鲜、烘干等初加工设施,推广普及科学使用技术,改善落后的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设施条件,增强扶贫工作重点村优势特色产业发展能力。
八、建立健全农业脱贫攻坚推进机制
(一)加强组织领导。农业脱贫攻坚是打赢全县脱贫攻坚的重要力量,农业局成立了以局长任组长的脱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农业脱贫攻坚工作的组织领导,并将任务细化分解,列入目标考核,分头抓好落实,形成了县、乡、村三级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推进机制。
(二)加大资金投入。依托省市县各级各类农业项目资金,向贫困村倾斜,重点用于扶贫工作重点村、贫困户发展高效特色种养产业。除据实结算的普惠性资金和蝗虫防治、重金属污染治理、体系建设、乡村之星等特殊用途及购买服务的财政专项资金外,其他能够用于乡村的农业专项资金都要安排不低于 X%用于扶贫脱贫。要按照项目实施要求,做到专账核算、专款专用,坚决杜绝挤占、挪用。各级农业、畜牧兽医、农机等部门要齐心协力,相互支持,加大项目资金投入,确保“第一书记”帮包村按期完成脱贫任务。
(三)建立工作台账。农业部门要明确工作能力和责任心强、工作细致的干部,负责扶贫台账整理、记录工作。要搞好情况调度,及时收集有关情况,详细记录扶贫攻坚各项工作落实情况,特别要将项目资金帮扶建档立卡贫困户和贫困人口情况全部统计上来,为考核验收、监督检查和审计做好准备。积极与扶贫部门沟通,建立畅通信息渠道,及时将农业脱贫攻坚落实情况录入全省扶贫攻坚信息平台,为县委、县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我省有1778.0万乡村人口,乡村户数498.3万户,农村住房500万户,农村住房砖瓦化率仅为66.8%。据2005年的调查,共有200万户泥草房。经2006年、2007年两年的改造,目前还有180万户泥草房,630万乡村人口居住在泥草房中。泥草房60%多分布在齐齐哈尔市、大庆市、绥化市的行政区域内,三市的农村住房砖瓦化率分别为54.8%、46.15%、46%。近几年,省委、省政府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推动农村泥草房的改造。2007年,全省农村人均住房面积由1995年的15.3平方米增长到19.6平方米,砖瓦化率由39.9%增长到66.89%,全省农村住房条件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是,与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一是泥草房比例大,条件差。全省仍有1/3农户居住在低矮潮湿、透风漏,雨、寒冷破旧的泥草房中,抗震防灾能力低下,直接影响农民的生产生活和生命安全。西部地区l40多个乡镇的村庄住房砖瓦化率不到10%。二是农村住房改造建设缓慢。近几年,全省农村泥草房每年改造10万户左右:仅占全省农村泥草房的1/20,照此速度,全省的泥草房需20年才能改造完成。三是村镇建设规划严重滞后。规划编制投入不足,全省编制村镇总体规划和建设规划仅占总数的64.87%,编制村庄建设规划仅占总数的15.8%,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刚刚起步。四是农村住房建设产业化薄弱,农村住房功能不全。目前我省仅有几家生产企业为农民生产诸如草板(砖)、空心砌块等节能建材,生产企业也没有政策支持,致使大部分农民就近、就地买不到新材料,生产、销售新型农村住房建材的产业化程度很低。有的地方农民建房仍缺乏室内卫生间、农用工具储藏间等功能。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省十次党代会提出的关于加快农村泥草房改造进程的工作部署,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改善农村住房条件为目标,以改造农村泥草房为重点,引导和指导广大农民建没节能省地、抗震防灾、安全环保、经济适用住房,改善农村民生条件,实现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全省农村住房建设和改造目标。
(二)基本原则。
1、农民为主,政府组织,政策支持,社会参与。农村泥草房改造要以农民为主体,政府组织推进和指导,制定和实行必要的优惠政策,动员企业和社会各界支持参与。
2、尊重民意,量力而行。农村泥草房改造应从农村实际情况出发,尊重农民意愿,不搞强迫命令,不搞形式主义。搞好调查研究,掌握全面情况,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分类推进,不搞“一刀切”。
3、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坚持“撤并自然屯,壮大中心村,发展小城镇"的思路,农村泥草房的改造要从中心村、行政村或较大的村开始,坚持集约利用土地,引导农民到中心村建房,腾挪出的土地复垦利用。坚持统一规划,对布局、式样、功能、面积、使用材料等统筹安排。坚持试点先行,实施分批分期改造。
4、明确范围,突出重点。改造建设的范围以乡镇的中心村、行政村,农垦连队、管理区,森工林场、经营所,劳改农场连队的泥草房为主。优惠政策向农村的困难群体倾斜,向有改造愿望的农民倾斜,向示范村、试点村、中心村倾斜。有条件的市、县政府可比照城市廉租住房的政策,建设一批农村廉租住房,租给农村特困户居住。
5、节能节地、环保和经济适用。支持和引导农民建设节能省地、功能齐全、结构合理、面积适中、经济适用、抗震防灾、环保安全的住房。
(三)总体目标任务。力争用8年的时间,基本消灭泥草房,即全省改造农村泥草房160万户,每年平均改造2O万户农村泥草房,859/5以上的泥草房得到改造;改造的农村泥草房中70%以上为节能、节一地、符合抗震要求、环保型住房;9O%的农村住房达到26平方米/人的小康住房指标。
按此目标制定全省农村泥草房改造实施方案,各地市县根据本地的农村泥草房实际情况制定8年的改造规划,确定实施方案,排出年度计划,将农村泥草房改造的任务落实到乡镇、村屯,落实到具体负责人。
三、扶持政策
(一)建立政府补助机制。省、市、县建立农村泥草房改造补贴机制,今年在省级新增财力中安排农村泥草房改造专项资金1亿元,明年列入省级财政预算,先按5年安排,按照分类补助的原则,用于农村特困户、贫困户、一般户的建房补助。各地市县也要在预算中安排农村泥草房改造补贴专项资金。省政府2008年和2009年每年各安排示范村基础设施专项补贴资金6000万元,用于道路、排水边沟、过街桥涵的建设补贴。各行署、市、县政府也要安排专项资金,对试点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予以补贴。
(二)拓宽农村泥草房改造融资渠道。涉农银行和金融机构要积极支持农村泥草房改造,制定具体的贷款政策和办法,开通农村住房贷款渠道,适度降低农村住房贷款利息。各行署、市、县政府可以对贷款建房农民予以贴息。
(三)建立考核奖惩机制。每年省里将对各地市县完成农村泥草房改造任务情况进行考核,对完成省里下达的农村泥草房改造任务的地市县,省政府将给予一定资金奖励;对没有按时完成省里下达任务的地市县,省政府将给予通报批评,被通报的行署、市、县政府要制定整改措施及作出承诺,限期完成任务。
(四)给予税费政策支持。各行署、市、县政府要从土地出让金,城市维护建设税、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中各拿出10%,专项用于农村泥草房改造补助。.
(五)支持编制农村建设规划。农村泥草房改造,要坚持规划先行,坚决防止盲目建设、重复建设、无序建设和浪费土地资源等问题发生。省、市、县三级财政每年都要列专项资金用于编制农村建设规划。各规划设计单位要减半收取规划设计费。
(六)简化审批手续,减免有关费用。各有关部门要支持农村泥草房改造工程,制定支持优惠政策,简化审批手续,免收行政事业性收费。施工、设计和建材企业对实施农村泥草房改造工程的农户给予价格上的优惠。
(七)支持农房建材生产企业发展。县(市)、乡(镇)要建互为农民生产节能环保新型建材的企业,发展农村建材市场,为农民提供建材服务,省、地市对于农村新型建材(草砖、草板、节能墙板、复合墙板等)企业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和政策优惠。
四、推进措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各级政府要把农村泥草房改造任务纳入政府重点工作。省政府已成立了省城市棚户区和农村泥草房改造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农村泥草房改造推进办公室(设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各行署、市、县政府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和办事机构,具体负责研究制定扶持农村泥草房改造的政策与措施,确定工作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建立考核机制,开展监督检查,综合反馈。农村泥草房改造由省统一部署,地市推进,县(市、区)具体落实。责任主体是行署、市、县政府,要把改造任务和责任落实到县(市)、乡(镇)。
(二)以点带面、整合资源、集中支持。省、市、县都要确定本地的农村泥草房改造试点范围,发挥典型的带动作用。制定改造建设计划,予以政策支持和技术服务,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整村连片改造建设。全省抓30个农房改造示范村和150个试点村。各相关部门的涉农政策和资金要向示范村和试点村集中和倾斜。省里的示范村由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制定改造建设方案,各地市、县(市)的试点村由当地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制定改造方案。
(三)节约用地,掌握建房标准。农村泥草房改造原则上在原宅基地上进行,确需重新选址的,按照集约和节约土地原则,选择村镇规划区内的空闲地、闲置宅基地、废弃地等土地建房,建筑面积按农村小康住房标准掌握。提倡和鼓励农民建设楼房。
(四)强化补助资金的管理。白省财政厅和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共同起草出台《黑龙江省农村泥草房改造补助资金使用管理办法》,严格监督检查。
(五)提供图纸,推广节能抗震房。各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要组织设计一批具有地方特色、节能省地、抗震防灾、环保安全、经济适用的住房图纸,发放到建房农民手中。引导农民建设节能住房,得到补助的建房户原则上要建设节能住房。大力推广草砖、草板、太阳能、复合墙体、空心砖、陶粒砌块、苯板、塑钢门窗、地下燃池等农村住房节能新技术、新材料和新产品。
(六)开展帮扶活动。省、市、县直属各部门、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建筑施工和设计企业要参与支持和帮助农村泥草房改造工程。帮扶单位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帮扶村庄筹措资金、建筑材,料,提供设计图纸、帮助编制村庄建设规划、开展环境综合整治等。
(七)开展培训,完善村镇建设社会化服务体系。省、市:县三级住房和城乡建设等相关部门要分期分批组织培训基层村镇建设管理干部和农民群众,让农民掌握建房、节能、抗震等方面的技术知识,培训农民建房队伍。组建村镇建设服务中心,为新农村建设提供规划、设计、安全、建材供应、运输、劳务、技术咨询、技术指导等实用技术服务。
关键词:农业经济发展;三农;制约因素
引言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强大的推动作用,并能有效的加快新农村建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因此就应该针对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
1农村劳动力的大批转移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影响
首先,农村劳动力的大批转移严重的制约我农业经济的发展,农村大批中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使农村劳动力出现短缺,农村的妇女和老年人艰难的承担着繁重的农田劳动工作,农业生产遭到严重阻碍。其次,农村劳动力的大批转移,农村的留守老人与妇女缺乏现代化农业生产的经验与技术,只能继续进行小规模的分散经营,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大规模集约经营,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时期的农村农业经济发展要求,从而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再次,农村劳动力的大批转移,使农村土地出现了大面积撂荒的现象,部分农田出现了闲置浪费的情况,由于缺少主要劳力的耕作,不少农田的农作物的田间经营管理跟不上,农作物产量和产品质量低。由于我国农村土地承包制度与农村土地经营权制度现状,劳动力的过多转移,一些留守妇女奔着国家的惠农政策和各项补贴,从而不愿意放弃土地的经营权,使一些小规模的企业很难与农户之间签订土地流转合同,使农村的土地流转受到严重的阻碍,降低了企业与农户之间合作积极性的同时,也不利于农村进行规模的集约化、产业化的生产发展模式。
2农民的农业科技素质高低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影响
首先,由于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人口众多,底子薄,且大多农业人口的文化水平不高,85后及90后新毕业的农业大学生很少回乡村从事农业生产或农业技术方面的服务工作,乡村现有的农民还大多是60后和70后,因受传统农业生产观念影响,农民的小农意识还很强烈,不愿接受现代农业技术改革。其次,由于受科学文化素质的制约,大多农户无法使用或使用大型农业机械操作的能力薄弱,农业生产经营活动较为分散,很多乡村地区的农业技术水平不够完善和成熟,大型农业机械设备的利用率不够高,多数田间地块还是使用分散式的管理方式,致使农业现代化和农业集约化的进程受阻,因此许多已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的作用流于形式,无法在新农村的经济发展中起到促进和推动的作用。再次,农村的地理位置大多较为偏远,而且资源集中性不够强,因大多农户的科学文化素质不高,农户获取科技信息和市场信息的能力不足,导致农业发展呈现出较强的不平衡性,明显的区域性,制约着农业生产活动的稳步开展。现阶段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还没有形成良好的产业化、专业化、商业化模式,加上农户在种植农作物时,对市场的分析能力不够,种植农作物的品种多呈现单一性,多数农户种植的农作物产品质量和市场价值不高,加之农村分散经营模式的广泛应用,无法充分有效提升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
3农村管理体制问题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影响
首先,由于我国农村实行的是以农村为主体的农村土地承包制度,农村土地的所有权和经营权虽然相对分离,但小规模分散经营的模式已经占据了主体模式,无法进行连片的集约经营,有些土地在流转过程中出现了承包费过高,导致有些土地流转中途搁浅,从而影响种植业的合理布局。其次,由于农业经济在发展中遇到了管理体制问题,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需要科技创新来完善,而且科技发展滞后导致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农村中第一产业结构比重过大,第二第三产业结构比重过小,在农作物的种植结构中优质产品的比重低,高效经济作物面积较小,农产品的附加值也过低,因而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不够强。为了保障我国农村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经济师和农村的经济管理者应该深入调查,科学指导,把调节产业结构作为主要的指导目标,并以多元化、全面化、体系化的发展目标为区域作参考,同时地方政府也应该依托地区间的资源优势、地理位置优势和环境优势,引导农户依托当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对农产品进行规模化生产和销售,打造出具备区域特色的绿色、有机农产品品牌,使其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再次,由于我国农村管理体制的问题,我国农村普遍在使用和购置大型农业机械时与当地的金融机构脱节,优惠政策往往受农户科学文化的制约反而不适应,一些农户更看重眼前利益,不愿在农业机械设备上投入过高的成本,因此,在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当中,当地政府和农业经营管理者应该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统筹规划,重点强化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强度,针对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金融模式方面的问题,把握好相关的政策措施来维系农业经济的基础运行。同时加大对农业机械化与智能化操作水平的培训活动,使拥有现代农业机械的农户都能熟练的使用,并积极发展农产品机械化作业能力,健全农业经济结构,针对于农业机械化作业难度过高的问题,也要在技术方面注重研发工作,从而形成现代化农业的发展体系,加快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和农业的科技化。
4资金扶持力度与科技成果转变对农业经济的影响
首先,国家在农村资金的投入量对农业经济的影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农村经济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家在起初的以工业反哺农业的发展创新上获得了极大的成果,充足的资金投入是进行农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推动力,但由于过多的资金投入,导致一些惠农资金成为了多数农户和村集体的“扶贫资金”,村集体和农户并没有用国家投入用于发展农业生产的惠农资去扩大农业生产,而是用来维持基本生活需要。其次,科技成果转变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影响,一些农业科技成果在缺少政策资金投入的情况下,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甚至一些科技成果变成了无人问津的“烂果”。现阶段,我国为农业农村提供的各项惠农资金及研发资金逐年减少,为了实现农业开发与研发的有序开展,就需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家庭农场的合作发展,大力宣传广泛调动社会各界资金,保证农业科研的正常进行。再次,政府对农业投入的扶持资金面窄对农业经济的影响很大,很多村集体即使在拥有了适合的农业科研项目,但缺少与之相对应的扶持资金和可合作的企业来进行后期的拓展,因此要促进农业技术的创新和改革,保证农业发展中各个部门的协调发展,加快科技成果转变效益及健全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是当前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的同时,还要实现农业扶持资金投资形式的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