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物实践方案

生物实践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物实践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生物实践方案

生物实践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多元化教学 生物化学 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2012年山西中医学院专业建设改革课题(No.201114)。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0-0185-01

生物化学是一门与临床紧密联系的西医基础课程,由于生物化学理论比较抽象,代谢反应错综复杂且相互联系,因此成了医学院校基础课中难度最大的一门课程。大多数同学在学习该课程时都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以应付期末考试,并不理解学习生物化学的意义。当进入临床实习时对生物化学的记忆已所剩无几,只会简单的看化验单而并不明白各检测指标的真正内涵【1】。因此生物化学学的不好,也对将来医术水平的提升带来了一定的桎梏。为适应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根据我校学生的现状提出了对生物化学多元化改革的思路,并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实践,取得一定的收获。

1.中医院校学生的现状

生物化学是一门西医基础课,需要一定的理化知识,而中医院校一半以上是文科生,高中的化学基础几乎为零,且中医院校大一不开设化学基础课程,因此与西医院校的学生在基础方面差距很大,也必给生物化学的学习带来极大的困难。因此如何将这些复杂的知识简单化、通俗化、形象化对中医院校的老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也督促我们进行改革。

2.生物化学教学改革方案措施

我们选择了2010级针推班、针推英语班学生作为改革对象,就我们设计的教改方案模式进行了初期的尝试。

2.1教学内容的整合优化

国内各院校使用的都是统编教材,虽然照顾了各个学校的使用,但却忽略了各自的特点。此次改革针对统编教材使用中的内容繁杂,新知识缺失等缺点,根据我校各专业的需求编写了更适合学生使用的教材。在内容的编排中,我们改变了传统教材多年不变的排列顺序,根据学生的基础和所需知识的相关性按相近知识点组成一个知识单元,使教学内容的知识性更连贯,衔接更合理,学生在掌握上更系统。

2.2教学方式多元化

生物化学是一门非常难懂的课程,通常是老师讲解,学生被动接受,因为生化的知识前后应用比较多,也给学生造成理解上的困难,为此我们对教学环节进行了一些改进。

2.2.1 知识延伸法 学生到学校学习,不是只背诵课本知识而是要学会让知识延伸和扩展。为了将有限的课堂知识扩展到无限的治疗疾病中,我们让学生学会通过网络和自学方式将所学的知识延伸。如学完酶后让学生在网上查找酶缺乏引起的疾病,并让学生进行总结。这样学生通过自己查找所掌握的酶的知识超过了课本的知识,也为他们今后在临床中遇到疑难疾病时知道从酶的角度去考虑。又比如在学完维生素后,结合维生素的生化功能,对常见中药方剂进行分析。大部分同学根据自己所熟悉的中药,重新引入维生素所起的作用,对传统方剂进行了新的认识。如有同学分析了寿胎丸中维生素与药效的关系,认为寿胎丸中的川续断富含维生素E,而君药菟丝子为种子药材也富含维生素E,所以从维生素E(生育酚)的角度可以看出该方具有安胎的功效。很多学生通过这样的延伸学习,对生化的学习产生了兴趣。

2.2.2 框架式笔记法 生物化学是一个系统性、知识性衔接非常紧密的学科,各物质代谢犹如一条条立体交错的交通,而每个章节又犹如一条条孤立但又与其他物质相互联系的道路,只有让学生自己绘出这些道路,他们在今后分析疾病时思路才能清楚。过去我们一直是老师在课堂上卖力的讲,但学生掌握的效果并不好,究其原因就是因为这些路不是学生自己摸出来的,所以不知道该怎样去掌握。此次改革,我们采用框架读书笔记法,让学生将所学的各物质代谢画出代谢的框架图,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动脑、设计路线,为他们很好的掌握生物化学的精髓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学生通过精心设计绘制,改变了过去单纯死记硬背的机械学习,使所掌握的知识更灵活和更扎实。

2.2.3 病案分析法 生物化学涉及很多常见病和多发病,通过病案分析,可使学生对疾病有了深刻的认识,为对今后临床处理这些疾病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如氨中毒是与临床结合非常紧密的知识点,但很多学生并没有彻底搞清楚氨的去路是生成尿素还是尿酸,也不能完整解释其发病机理。因此这部分内容通过一些大家熟悉的名人因肝病在临死前出现昏迷去分析讲解,学生听起来既感觉生动,也能很好地了解了致病的原因,对其今后临床工作储备了一定的知识。另外像酮症酸中毒、苯丙酮尿症等,这些疾病学生有一些了解,但对其机理并完全清楚,但通过病案讲解,帮助学生学会了如何利用生化知识来分析一些常见的代谢紊乱疾病。另外通过西医基础知识对疾病的分析,为他们在今后中医辩证中更好的结合西医知识提供了科学的思路【2】。

3.教学效果评价科学化

学生的成绩是教学质量好坏的主要指标。教学效果评价对教学双方有着重要的引导与激励功能,如何评价引导着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3】。目前我国采用的都是闭卷考试为主,甚至是期末一次考试定结果。这样的考试只能体现学生的记忆能力,无法体现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生物化学分子结构、代谢过程都比较复杂,因此一些学生出现畏学、畏考、甚至考试作弊等现象,这样考来的成绩并不能真实反映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为了改变这样的弊端,我们提高了平时成绩的比例,平时成绩占40%,期末成绩占总成绩的60%。在平时成绩考核中根据不同知识单元的要求不同,我们对学生的考核也采取不同的方法。如酶、维生素等基础知识,主要考核学生通过查阅文献完成的相关论文来评分;对于生化的核心内容糖、脂肪、蛋白质代谢,则根据学生做的框架笔记进行考核;对于和临床结合紧密的如肝昏迷、酮症酸中毒、黄疸等则根据学生写的病例分析进行考核。除此还建立了网络在线测试提供学生方便时自我测试。通过多种形式的考核,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4.实施效果

通过以上的改革,学生的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通过改变过去单纯由老师全篇灌输的方式, 让学生也参加到教学环节中,自己总结、自己分析,使学生对生化学习有了很大的兴趣,通过学生在网络上查找课本相关知识,拓展了他们的课外知识,为他们今后临床工作中遇到疑难杂症能很好地分析和解决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姚政,杨云.提高中医院校生物化学教学效果的几点体会[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9,2(6):1241-1242

生物实践方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电子政务 实验室 建设 方案

电子政务是现代政府管理观念和信息技术相融合的产物。面对全球范围内的国际竞争和知识经济的挑战,许多国家政府都把电子政务作为优先发展战略。建立电子政务实验室,是山西省电子政务发展的实际需要,有利于山西省信息产业和信息服务业的发展。

1、实验室建设原则

搭建现代化的电子政务实验室,不仅是提高管理者电子政务理论与实践能力,增强执政能力的需要,而且是推进政府改革,提高政府服务能力的重要举措。是探索电子政务服务模式,推广电子政务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1.1 准确定位

准确的电子政务实验室功能定位,既是实验室建设规划的主要内容,也是实验室服务体系建设的出发点。电子政务实验室,在对政府的职能、组织结构、决策方式、管理行为、运行模式、工作流程等进行充分了解的基础上,主要在政务内外网络平台的搭建、协同办公、流程设计、模型构造、数据挖掘、知识管理、安全保障、技术实现及异构系统的解决等方面进行研究实验,着重解决电子政务中“技术”为“政务”服务过程中存在的矛盾,提供完善的解决方案。

1.2 科学规划

电子政务是一个涉及政府的部门内部、部门之间、政府与企业之间、政府与公众之间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建设电子政务实验室,科学合理的规划是实施的第一步。电子政务实验室规划主要包括组织管理与保障、实验环境、人才队伍、工作目标的制定与实现等。实验室将结合山西省政府各部门的电子政务建设和运行情况,参考国际和国内先进的经验,制定相应的工作目标,解决政府在电子政务方面存在的技术问题,为山西省的电子政务发展做好储备。

2、实验室建设目标

实验室分别以政府部门内部、部门之间及政府与社会之间不同层次的建设内容为模拟对象,分阶段分步骤地展开实验研究。内容涵盖了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内部网系统设计、数据分析系统、政务内网系统、政务外网系统等政府的主要电子政务业务,构建模拟政府门户网站、模拟政府内部办公实验系统、模拟政府网上行政审批实验系统以及政府部门间的协同办公等解决方案和模拟演示系统。

3、实验室建设内容

3.1 电子政务实验环境建设

3.1.1 网络基础设施实验环境

信息化基础设施是信息化系统的底层结构,主要涉及通讯线路的管网建设、通信光缆的铺设、基础传输设备的安装调试、与Internet的互联互通以及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和运行体系来保障整个系统的良性运转和升级换代。通过该部分可以试验宽带、无线、拨号等联网方式。熟悉路由器、防火墙等网络配置设备的运用。

3.1.2 政府内部网络实验环境

随着时代的发展,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日渐成熟,对OA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代政府办公事务需要更多的合作、协调,这就要求办公自动化更多要实现“团体工作”的任务,它不再局限于某个部门和工作组,而是大范围的组织系统。从底层的科室,然后汇总到区、县级机构,逐步向市、省各级汇总,直至中央总局等,形成庞大的层次结构。需要系统的研究各级机关的网络物理层、网络基础应用层和网络信息应用层的异同,对各个业务层的不同需求以及相互协同工作的情况。

3.2 电子政务应用系统模型建设

电子政务是政府管理职能和公共服务的电子化应用,涵盖的范围很广,因此需要有完善的应用解决方案。而电子政务的建设又是一项涉及面广、技术密集的系统工程,技术包含了网络通信技术、智能搜索引擎、网站互动“新媒体”技术、电子政务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技术、电子政务集成技术,工作流在电子政务平台的应用技术、电子政务系统的体系结构技术、中间件技术、数字认证技术等技术。实验室将综合研究运用新技术建立各业务系统模型,推进政府电子政务应用向纵深推进。

3.3 政府信息网络安全试验系统

中国电子政务的构建,应把网络和信息安全放在首要位置,保证系统的安全性才能使得政府正常的运转并高效的工作。要充分利用与电子政务相适应的电子安全技术,对系统的安全运行提供保障。安全技术是一项比较复杂的技术问题,一般包括:用户身份的验证、网络的安全、网关的安全、主机的安全、内容的安全、系统的安全、通讯线路的安全等等。要利用试验系统进行攻防演习,最大限度的避免黑客的入侵、计算机病毒的蔓延和破坏,提高网络自身的安全性。

3.4 电子政务培训基地建设

要想深入推广电子政务,就要加强培训、提升技能,在全面提高电子政务运用整体水平上下功夫。电子政务系统能否很好的运用,能否发挥应有效益,关键取决于使用者的操作和应用能力。电子政务实验室可以充分利用模拟系统和专业知识,对本系统、本部门操作人员进行培训,采用专题学习、集中培训、网上培训等多种形式,对干部职工进行轮训,加快电子政务普及速度,提升干部队伍的整体水平。干部职工可以通过积极上机实践,互帮互教,互学互惠,互动交流,努力领会消化所学的内容,切实做到学有所得,学有所获,为今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4、实验室建成后的效益

建立电子政务实验室填补了山西省在电子政务实验上的空白,通过对电子政务涉及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内部网系统设计、数据分析系统、电子政务内网系统、电子政务外网系统等政府主要电子政务应用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和模拟实验,必将大幅度提高山西省在电子政务研究和应用方面的水平,降低政府办公的成本,提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

实验室研究人员将通过直接深入电子政务实践寻求未来电子政务发展的有效解决方案。通过研究和建立电子政务建设模式,可以减少低水平重复建设,整合现有网资源,提高信息共享率,避免“信息孤岛”问题; 实验室的系列研究成果,可以向全省进行推广,实验室还可以为山西省各级机关培训电子政务系统管理人员和开发维护人员,进而推动全省电子政务的应用水平,促进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生物实践方案范文第3篇

一、实施目标

全员人口信息准确率。全员人口数据库中登记的人口身份信息(姓名、身份证号、性别、民族等)与公安户口库中人口身份信息一致率达到85%以上。

二、范围和内容

(一)实施范围

30个村所管辖的村居

(二)实施内容

1.村级信息核查员(村级负责人口监测信息采集工作人员,下同)结合日常卫生健康服务,奖扶特扶资格确认、生育登记服务等及时采集辖区内全员人口基础信息,登记人口信息,协助完成信息的录入和更新。

2.村级信息核查员根据上级反馈以及部门共享获得的人口变动信息,及时核实、确认和登记,并协助完成全员人口基础信息的录入或更新。

三、组织实施

(一)村级。填报村级信息报告单中的出生姓名、出生身份证号码、出生日期、出生性别、出生孩次、死亡日期、死亡性别等相关数据项,上报本镇,积极开展上级部署的人口健康相关信息采集工作。

(二)镇级。指导村级信息核查员开展卫生健康服务,根据上级下发的信息,及时分发需核实、确认的全员人口基础信息,依据村级信息报告单(村级月报,下同)和村级核查确认的其他人口基础数据项,完成信息录入、变更工作。自主采集或核查确认上级(市或县级)共享并下发的结婚、离婚登记,收养、殡葬、死亡等信息,填报村级信息报告单中的婚姻变动、收养登记、死亡等相关数据项信息。自主采集迁移、避孕节育个案信息,核查确认省级根据业务共享和业务协同获得的其他人口基础信息项(主要是与公安部门比对不一致的人口身份信息数据项),积极开展上级部署的人口健康相关信息采集工作。

四、资金安排

(一)经费使用范围。该项经费作为村(居)信息核查员进行信息采集、核实、确认、登记等环节的劳务支出活动工作经费。

(二)经费补助标准。根据现有的村(居)信息核查员数量,信息核查员的工作质量,工作效率。每季一考核,与绩效挂钩,多劳多得。

(三)经费发放时间。每年年底前发放人口监测劳务费,由本镇统一发放。

五、监督与评估

(一)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加强项目和经费管理,确保专款专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二)根据本乡镇各村(居)级信息核查员采集的人口信息进行核实、整理,保证人口信息监测工作能够正常开展。

(三)乡镇卫生健康局定期会对各村上报工作进行督导,发现有未按照文件要求开展工作的,记入绩效考核成绩中。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镇卫健委成立以主管镇长为组长,相关科室人员为组员的工作小组,负责对各村人口监测项目开展情况进行定期督查。

(二)强化宣传引导。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人口监测工作的重要性,增强基层工作人员的认知,积极做好人口监测工作。

生物实践方案范文第4篇

一、无罪判决案件产生的原因

刑事司法实践中产生无罪案件的情形,主要是人民法院对案件审理后根据刑诉法第162条的规定,所作出的法定无罪判决和证据不足指控罪名不能成立的无罪判决。

(一)法定无罪案件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指依照法律规定,不应当追究行为人刑事责任的情形,体现在刑诉法第15条之中。

(二)证据不足被判无罪案件产生的有因:

一是案件本身证据不足导致不能对被告人进行判决。由于案件的发生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时过境迁,证据灭失,有的证据搜集不齐,或无法搜集,造成了案件本身就带有证据不足的情况,证据达不到确实充分的要求,从而给案件认定带来困难,法院有可能对案件宣告无罪。这样的案件多出现在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等案件,尤其是案发在逃的。

二是被告人翻供,证人翻证导致无罪案件发生。这种情况多发生在“一对一”的案件中,在庭审过程中,一旦翻供或翻证,否定犯罪事实或改变原来证言,使案件证据出现“一对一”状态,如果无新证据出现法院一般要作证据不足的无罪判决。

三是关键证据发生变化导致无罪案件发生。有的证据在案件中起决定作用,有它就可以认定被告人有罪,无它就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如鉴定结论等一但发生变化,很可能导致不能认定,从而出现法院判无罪的情形。

四是司法部门之间意见分歧导致无罪判决的产生。由于公、检、法三机关处在诉讼环节的位置不同,对证据标准认识上的不同,因而对案件的处理也会产生不同的认识,导致对法律政策界限掌握上的不同产生的无罪判决案件和对案件事实、证据认识上的不同产生的无罪判决案件两种情形。

二、防止无罪案件发生的应对策略

一是更新执法观念,树立无罪推定理念。随着依法治国进程的不断深入发展,特别是刑事办案理念、原则及体制机制发生的重大转变。作为法律监督机关的检察官必须更新执法观念,摒弃有罪推定的旧思维,树立无罪推定的新理念,才能在办案中做到程序与实体并重,才能真正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不搞先入为主,从而公正执法,依法办案,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生物实践方案范文第5篇

方法:通过分析和总结病原微生物检测中所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安全防护措施。

结果:病原微生物检测中的软硬件条件、个人防护意识方面均存在一些不足。

结论: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加以完善和改进,提高病原微生物检测的生物安全性。

关键词:病原微生物检测 安全防护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8.549

【中图分类号】R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8-0472-02

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对人和动物产生致病性的微生物,包括病毒、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放线菌等。检测病原微生物是为了提供诊断的指标,但在检测过程中可能因一些环节防护不周而造成环境污染和检验人员自身感染,如非典时期就有多例实验室工作人员感染SARS的病例,因此工作人员必须加强病原微生物检测中的安全防护措施,不仅是对自己、同事、患者和家人的健康负责,而且对社会的和谐、稳定也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1 病原微生物检测方面的安全隐患与防护不足的问题

1.1 “硬件”方面的局限。“硬件”指实验室空间、布局、分区、设备等方面。“硬件”是保障生物安全的基础条件,过去设计建造的一些实验室达不到生物安全管理的要求,表现为房间面积不够、空间不足、布局不合理、三区划分不清,据调查[1]某地区20间二级综合医院实验室面积合格率仅为70%,布局、流程达到要求的只有55%。在设备配置方面情况更加不理想,生物安全柜配置合格的只有35%,配备洗眼器的甚至低至15%,此外离心通风设备、洗手设施、紫外消毒灯合格率分别为60%、60%和50%。这些问题的存在增加了环境污染和交叉感染的机会,遇到紧急情况往往难以从容应对。

1.2 “软件”方面的欠缺。“软件”指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人员管理、医疗垃圾管理、应急预案管理等方面。一般来说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各间医院都有,但多照搬国家或行业的标准、规程或其他医院的管理制度,很少能将每间医院的特点结合进去,另外在制度的执行方面既不彻底也不严格。很多医院对住院患者的感染已经高度重视,但还没有对实验室工作人员发生的感染引起足够关注,由于工作人员中有相当数量的非检验专业人员(如管理人员、检修人员、保洁员等),他们在预防实验室感染的认识方面不深,又缺乏足够的培训,成为易感人群[2]。另一方面,一些医院领导比较看重实验室质量管理,常忽视安全管理,如对应急预案的管理缺少检查、监督和演练,一旦发生紧急情况处理效果就会打折扣。

1.3 检验人员自身方面的不足。主要反映在安全防范意识不强,一是如前所述部分工作人员因缺乏生物安全知识,在接触血液、体液、排泄物时防护不当,容易造成感染;二是在工作量大紧张时,有些检验人员忽视自身的防护,如不带防护用具进行操作,在实验室内饮食,穿着工作衣进入休息间,接听手机时不洗手等;三是检验人员经常接触针头、刀片、剪刀等锐器,难免刺伤手部、皮肤,遇到标本外溢或喷溅等意外,由于处理不及时而造成感染。

2 提高病原微生物检测安全性的措施

2.1 注重实验室“硬件”建设。

2.1.1 依照标准设计、改造实验室。标准WS 233-2002《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GB 19489-2008《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都对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的防护原则(或风险控制)、分级、设计要求、管理措施等作了详细的规定,是指导临床微生物实验室设计与改造的权威性文件。普通医院的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应达到BSL-2级别的防护水平,并以此标准规划布局和设计,即使建筑面积无法满足要求,也应合理设置分区,规划出清洁区(办公、休息、培养基配制、试剂储存等区)、半污染区(缓冲区)、污染区(操作区),进行有效分隔并标示清楚。

2.1.2 配备必要的生物安全装备和充足的个人防护装备。按照BSL-2防护要求,应配备Ⅱ级生物安全柜、洗眼器,冲淋器、离心通风系统、高压灭菌器、离心机罩帽、紫外线消毒灯、非接触洗手设备、应急照明装置、备用电源等也必不可少,个人防护装备如隔离衣、鞋套、护目镜、面罩、防毒面具、手套、帽子等必须充足。

2.2 规范实验室管理。

2.2.1 建立并完善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按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环境管理办法》、《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及相关国家、行业标准的要求,建立并完善生物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应包括实验室准入制度(严格控制非实验人员进入实验室)、人员培训考核制度、仪器设备管理制度、医疗废弃物管理制度、标准化操作规程(SOP)等相关制度。安全管理制度应体系化、文件化,整理成册,人手1份,做到人人知晓、个个遵守。

2.2.2 制定并严格执行标准化操作规程(SOP)。SOP可以针对实验室内所有安全设施及其相关的安全活动建立标准化操作规程及细节处理措施,它可以完美地体现5W1H分析法的精髓,解决做什么(What)、在哪做(Where)、由谁做(Who)、什么时候做(When)、为什么做(Why)、如何做(How)的问题。实验室SOP至少包括仪器设备与设施使用SOP(如生物安全柜SOP、离心机SOP等)、生物安全通用SOP(如消毒灭菌SOP、手卫生SOP等)、应急处置SOP、个人防护装备SOP、标本管理SOP、医疗垃圾处理SOP等。

2.3 加强培训、监督、考核,提高生物安全防护意识。有了合乎规范的实验室,配备了完善的设备设施,建立了完整的安全管理制度、SOP,是否可以一定提高生物安全防护意识?严格执行是保障制度生命力的关键,应对所有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并建立监督、考核机制,将安全防护的责任落实到每个人身上,则必能从源头上消除安全隐患。

3 小结

在病原微生物检测中要避免“重测轻防”的陈旧观念,就应树立“安全管理”和“质量管理”两手都要硬的思想,在实验室“硬件”、“软件”建设过程中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提高实验室工作人员职业素养和职业暴露的防护能力,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