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中劳动实践方案

高中劳动实践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中劳动实践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中劳动实践方案

高中劳动实践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高考方案 高中 物理教学 关系

2008年江苏省实行“3+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的新高考方案。高考方案变了,但普通高中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和为社会培养优良劳动后备力量的双重任务没有变。新高考方案把物理学科的考试分为必修物理的学业水平测试和选修物理的高考两种。为了适应新高考方案的要求,圆满地完成高中物理教学任务,高中物理教学必须协调好各种关系,尤其要正确处理以下三个关系:

一、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关系

《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教育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所以中学物理教学应以学科教学为载体,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

作为高中物理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端正教育思想,充分认识素质教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自觉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使自己的教学实践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其次,应从学生的全面发展着想,从让学生终生受益的角度着想,自觉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绝不能仅仅满足于提高学业水平测试的过关率和选修物理的达B率。再次,自觉地把素质教育纳入自己的教学实践,在备课、上课、实验等各个环节中积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要认真落好课程标准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和谐统一,即在传授物理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充分发掘物理教材中的德育资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促进他们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形成;在日常的教学中,细水长流式地对学生进行严谨的学习态度教育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在传授物理基础知识的同时,重视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如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我们还应加强实验教学,通过大量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使学生变“高分低能”为“高分高能”,确保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可持续性。

二、必修物理与选修物理的关系

高中物理学科涉及学业水平测试和高考两次统考,必修物理与选修物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其区别在于必修物理在高二参加学业水平测试(普及性的水平考试)。达到C级就意味着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学习已经通过,可能有资格参加高考。选修物理在高三时参加全省考试(选拔性的考试),考试成绩达A方可填报重点本科,达B才有资格填报本科志愿。因此必修物理的学业水平测试和高三选修物理的考试都是高考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物理教师既要注意提高全体学生的物理素质,又要重点培养一批有志于物理专业的人才。在这样双重任务的要求下,对大部分学生,在高一高二的教学中应该让他们掌握必须掌握的物理知识,使之能够顺利地通过学业水平测试,对于一小部分将来想从事物理专业的学生,除了要让他们掌握大纲中要求掌握的物理知识外,还应该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培养他们对物理的浓厚兴趣以及娴熟的物理技能,使他们能够在知识和技能上同步提高,做到融会贯通。至于那些极少数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更应该耐心帮助他们补缺补差,使之能顺利通过学业水平测试。物理教师要在潜心研究和把握大纲的基础上,根据所教班组学生的实际情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自觉主动学习物理的兴趣,从而使大面积提高中学生的物理素质成为可能。

三、物理竞赛与整体提高的关系

省、市级的各年级物理竞赛每年都有,它的目的是培养和选拔物理尖子生,并为参加更高一级的竞赛输送优秀的选手。尽管能够入围的学生很少,但它却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是参加竞赛可以培养学生的拼搏精神和竞争意识。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为使学生能在竞争社会中生存和发展,不被淘汰,就必须尽早培养学生的拼搏精神和竞争意识。物理竞赛中强手如林,要想在竞赛中出成绩,得名次,积极进取、顽强拼搏是不可缺少的先决条件。二是为那些对物理感兴趣,对物理学习有很高热情的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作为物理教师应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去参加竞赛。

物理竞赛从表面看来,似乎与整体提高学生素质毫无关系,因为竞赛毕竟是少数学生的事。但实际上,由于要对参赛选手作高质量的培训,教师自身的素质也会在培训学生的过程中得到提高。这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会显得更得心应手,教学手段就会越加多样有效,对于课程标准的把握也会更加牢固。此外,由于竞赛选手分散在各个班中,他们在班级的物理学习中起催化剂的作用,他们可以做教师的小帮手,做同学的小教师,为其他同学自觉主动地学习物理起到“带头羊”的作用。诸如此类的隐性作用,无一不使全班学生的物理素质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逐步的提高。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参加物理竞赛,营造班级学习物理的良好氛围,从而达到整体提高提高的目的。

物理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教师要在教的过程中正确处理好以上提到的三种关系,不断总结科学的方法和经验,这样才能适应新高考方案的要求,圆满完成高中物理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刘炳升.走进高中新课改――物理教师必读.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0.

高中劳动实践方案范文第2篇

(一)报名

2017年普通高中招生考试统一实行网上报名。中招报名工作由各省辖市、省直管县(市)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统一组织实施,考生通过河南省高中阶段教育招生信息服务平台(zk.hagaozhong.com)进行志愿填报。

(二)命题

命题依据学科课程标准,体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要求,加强试题与社会实践的联系,注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除《思想品德》学科时事政治命题范围调整为“考查2016年国内外重大时事,2017年1月以来的国内外重要时事,党的十精神及党和国家在现阶段的重要方针政策”外,其他各学科考试命题仍依据《2015年河南省普通高中招生考试命题要求》。

(三)考试

2017年全省中招文化课考试仍为单科考试方案,全省统一命题考试的科目为: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思想品德、历史。英语听力考试采用光盘播放,各考点要统一配备相关设备。各学科考试时间和分值见《2017年河南省普通高中招生考试方案》(附件1)。

继续实行初中毕业生体育考试和物理、化学、生物实验操作考试,体育考试和理化生实验操作考试纳入中招统一管理。

体育考试纳入综合素质评定之中,进行运动与健康素质测评,按满分70分计入中招录取总成绩。测评工作由各省辖市、省直管县(市)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实施。

物理、化学、生物实验操作考试按照三科满分共30分计入中招录取总成绩,由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具体实施。

高中劳动实践方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政治学科 创新能力 培养方略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教育作为社会上层建筑,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往无前的,因此,对于任何学科来说,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是它的使命,政治学科当然也是如此。然而,很多人对政治这样一门经典理论类的学科实施创新都显得不解。在很多人看来,创新就是对旧事物的否定,而政治学科中很多的理论观点都是传统而经典的,如何创新呢?这其实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任何理论甚至是真理,都有创新的空间,一旦停止创新,必然不断走向衰亡。即使是政治学科,也要重视创新。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已有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生化研究,实现提高思想认识的目标,同时也要进行思想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创新,让政治教学工作向着更高效的方向发展。

一、注重实践

没有实践就不会出现理论,广大劳动者在实践劳动中创造出了各种各样的理论,反过来又可以用理论指导实践,这样的螺旋反复呈现出逐步提升的状态,有利于加深学习理解和具体运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思维不再局限于理论之中,而是结合千变万化的现实情境,这样导致我们很多时候必须对已知的理论进行创新。强化实践方面的能力培养,应当作为每一位政治教师的基本要求,不能束缚学生,制约学生的思维,将学生牢牢束缚于理论之中,而是应当组织学生积极地参与各类实践活动,有条件的可以走出校门,参与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参观各种博物馆、纪念馆等,如果条件不具备,也可以在校内开展一些活动,如针对某些问题的演讲报告,撰写一些专题小论文等。为了实现实践活动目标,学生往往需要参与收集整理信息的活动,而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创新产生的预备条件,接下来再通过进一步利用获得的信息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从而达到创新的目的。

二、创新课堂教学形式

传统的以理论讲解为主要形式的政治课堂,教师是绝对的主导者,学生在大多数情况下只能被动地充当聆听者,这种课堂教学形式客观上会促进学生被动接受心态的形成,一旦这种心态形成,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就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如何破解这种状况?这就需要教师对陈旧的教学模式进行革新,在课堂上和学生进行热烈的互动,充分汲取其他学校的经验成果,运用到自身的政治教学工作之中。例如我在给学生讲到“市场经济”这部分的内容时,就以测试学生的“领导能力”为课题,以一个濒临倒闭的小企业为实例,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让每个小组拿出一个拯救濒临倒闭企业的方案出来,并针对各自的方案进行辩论活动,最终胜利的小组方案作为最终的选择方案。听到这种新鲜的形式,每个学生都显得十分激动,大家都跃跃欲试,积极性明显高过以往。而在接下来的方案设计和相互辩论的过程中,很多学生都迸发出让人难以想象的能量,其中不乏很多创新的思维和方法。

三、巧用多媒体工具

创新来源于思维的解放,而思维要获得解放,首先要做的就是解放眼睛。然而现实却是,学生最主要的学习场所就是课堂,每天的生活情形多局限于“两点一线”,这样就使得学生的见识受到很多的局限。眼睛都没有看到的情况下又怎能要求头脑有创新的举动呢?因此,努力拓宽学生的眼界,为学生提供更多更丰富的感性认知是最直接的要求。在这种要求下,多媒体工具的优势就能体现出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要看世界不一定非要走出去,通过多媒体工具在一定程度上能达到看世界的目的。尤其是在课堂教学条件下,多媒体工具更成了为学生打开世界窗口的一个重要工具。在政治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工具给学生展示各类信息,当眼睛里充满多彩的世界以后,思维也会变得活跃,而创新就在活跃的思维中不知不觉诞生了。例如我在给学生讲第一章内容“神奇的货币”时,就采用了多媒体工具。一走上讲台,我就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事先准备好的几段动画视频,视频内容是不同时代市场上人们进行交易的场景,从最初的以物换物逐渐发展到用贝壳等固定物体的交换,再发展到各类金属制品的钱币、纸质钱币,以及如今的电子货币。通过有趣的动画视频,整个货币发展史就这样生动有趣地展现在学生的眼前。因为这是进入高中以后学生上的第一节政治课,这种融入了多媒体工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当学生奠定了这样的心理基础以后,在接下来的听课环节中不仅更用心,而且更积极主动。一些学生在教师讲课的过程中积极地发表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有些学生甚至对未来的“货币”进行一系列的畅想,整个课堂充满创新的火花。就这样,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不仅顺利实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兴趣得到长足的提高。

综上所述,开展政治教学必须高度重视创新,将创新作为推动教学的首要因素,在教学实践中积极践行创新拓展理念,创新融入自己的理念、精神及工作模式之中,让学生由内到外地发散创新气质,最终达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的。

参考文献:

[1]张保梅.论高中政治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1(06).

[2]吴小华.关于高中政治创新教学设计的几点体会[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1(02).

高中劳动实践方案范文第4篇

《方案》主要内容有哪些?

2017年3月市教育局成立《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起草小组,组织开展调研、论证、起草工作。履行了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法律咨询、集体讨论等相关程序。

长春市中考改革《方案》包括总体目标、主要任务、保障措施三部分内容。在全面贯彻教育部、省教育厅文件精神的基础上,结合长春教育实际,明确了长春市总体改革目标为:到2020年,初步形成规范有序、监督有力的考试招生管理运行机制,构建起更加科学高效、灵活多样并与高考相互衔接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普通高中优质多样发展、普职教育协调发展,提高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程度,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维护教育公平。《方案》提出的6个重点任务要看好:

一完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1.实行“两考合一”

实行初中学生毕业考试与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两考合一”,统称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主要衡量学生达到国家规定学习要求的程度,考试成绩作为初中学生毕业和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基本依据,实现“一考多用”,既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每门课程,又减轻学生备考负担。

2.实行“全科开考”

把国家《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所设定的全部科目纳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做到“全开全学”“全科开考、学完即考”,体现义务教育功能。

3.推行“分类施考”

“分类施考”共分为纸笔闭卷、纸笔开卷、机上施考、现场考试、实验操作、过程考查6类。

纸笔闭卷:语文、数学、外语(笔试)、物理、化学学科继续采取纸笔闭卷方式考试,考试成绩纳入中考计分科目。从2018年入学新生开始,将地理与生物学科纳入中考计分科目,实行纸笔闭卷考试,在八年级下学期末进行;将汉字书写能力测试纳入中考语文学科考试范围。

纸笔开卷:道德与法治、历史学科继续采取纸笔开卷方式考试,考试成绩纳入中考计分科目。

机上施考:一是音乐、美术学科继续采取自动化闭卷方式考试,音乐、美术学科成绩计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二是2018年、2019年入学的新生,推进外语学科口语教学改革。从2020年入学新生开始,将外语口语考试纳入中考,成绩计入中考外语学科总分,在9年级下学期与外语听力考试同步进行,听力与口语总分值为30分。

现场考试:体育与健康学科继续采取过程性评价和现场测试相结合的方式考试。从2018年入学新生开始,调整体育与健康考试分值,由原来的40分调整为50分。其中,七年级15分、八年级15分、九年级20分,考试成绩纳入中考计分科目。完善《长春市体育与健康考试实施细则》及考试办法,扩大考试项目覆盖面,逐步增加选择性考试内容。

实验操作:从2018年入学新生开始,对实验能力进行测试,主要包括物理、化学、生物3个学科的实验操作与动手能力。生物学科在8年级下学期进行,物理、化学在9年级下学期进行。由市教育局制定考试标准和要求,各县(市)区、开发区组织实施。考试成绩以等级形式呈现,计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

过程考查:从2018年入学新生开始,对综合实践活动(劳动与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4项内容进行考查,由市教育局制定标准和要求,各县(市)区、开发区组织实施,在8年级下学期期末进行,考查成绩以等级形式呈现,计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同时,由学校组织好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过程考查。

二改革录取计分办法

1.调整录取计分科目

长春市采取“4+4+2”录取计分科目模式:第一个“4”指语文、数学、外语、体育与健康学科;第二个“4”指物理、化学、道德与法治、历史学科;“2”指地理、生物学科。

2.调整卷面设置分值

录取计分科目由640分调整为750分,增加110分。其中,语文、数学、外语各120分,体育与健康50分,物理、化学合卷120分,道德与法治、历史合卷120分,地理、生物合卷100分。增加部分为地理、生物合卷100分,体育与健康增加10分。

3.成绩呈现方式

在高中阶段学校录取时以分数呈现,在初中学生毕业时以等级呈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以等级呈现。

三推进中考命题改革

1.继续实行中考单独命题

继续实行长春市中考单独命题。要完善规章制度,规范命题流程,健全评价机制。加强命题人才库建设和题库建设,确保命题管理科学规范。

2.发挥中考命题育人导向作用

要依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确定考试内容,更加注重对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考查,更加注重发挥对课程与教学的导向作用,更加注重减负增效,切实提高命题质量,减少单纯记忆、机械训练性质的内容,密切与学生生活、社会实际的联系,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深化综合素质评价改革

1.优化评价方式

进一步优化评价指标、评价内容、评价标准,强化评价工具和评价方式的科学性、可操作性,提高评价规范化和专业化水平。注重对学生发展过程进行全面评价,注重写实性评价,加强评价过程管理,保障评价结果公平。

2.强化结果运用

把综合素质评价作为毕业资格认定、学生评优评先、向优质高中择优推荐的依据,作为高中自主招生的参考依据以及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时其他条件同等的情况下优先录取的依据。

五深化推荐生制度改革

1.扩大推荐生比例和覆盖范围

长春市中心城区(不含双阳区、九台区,下同)优质公办普通高中推荐生比例占学校招生计划的80%,双阳区、九台区、榆树市、农安县、德惠市优质公办普通高中推荐生比例占学校招生计划的75%。逐步扩大民办普通高中推荐生比例,到2020年,推荐生不低于学校招生计划的30%。逐步将推荐生制度拓展到中等职业学校(含技工学校),鼓励和引导动手能力强、职业倾向明显的学生接受职业教育。

2.改进推荐生指标分配办法

优质公办普通高中推荐生指标分配坚持“先校均、后生均”的原则,注重向薄弱学校倾斜。

3.改进推荐生资格认定办法

报考推荐生,原则上须具有所在初中学校3年完整学籍并实际就读。由中心城区外转入的,须在8年级第2学期末前取得该校学籍并实际就读。中心城区内转学的,不享有推荐生报名资格。进一步落实和完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参加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的政策和措施。

六启动普通高中自主招生改革

在具备条件的普通高中开展自主招生改革。拟开展自主招生的普通高中,需向学校主管部门提出自主招生申请,经批复同意后,由市教育局向省教育厅报备审批,通过后方能进行自主招生,同时由学校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实行为期3年的动态管理。

高中劳动实践方案范文第5篇

3月22日,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即将出台的高考改革方案,将实现两类人才、两种模式的高考:一是技术技能人才的高考,考试内容为技能加文化知识;二是现在的高考,即学术型人才高考。“在高中阶段,16岁就可以选择你未来发展的模式。当然不管你选择的是什么模式,你都可以实现你的人生目标。”鲁昕说。

高考模式“一分为二”释放出怎样的改革信号?何种制度及配套设计能让技能型高考获得青睐?这将对教育本身及就业市场产生什么样的辐射作用?针对以上问题,记者专访了厦门大学考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亚群、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洪成文和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研究员丁大建。

一问:高考模式为何要“一分为二”

技能型高考,其实并非新词。早在2012年,湖北省就率先实施以技能考核为重点的中职毕业生升入高等院校的办法,力图在中职与高职、职教与普教之间搭建起沟通衔接的“立交桥”。而此次鲁昕的表态,更透露出面向普通高中生实行技能型高考的改革意向。

那么,高考模式为何要实现这样的“一分为二”?

在张亚群看来,这种分类考试办法更适合现代社会对人才选拔的要求,“过去是‘一张卷子考各类考生’,很难体现不同类型高校对人才选拔的特定要求,也使高考低分者不免有挫折和自卑的感觉”。不少专家也表示,在国际上普教与职教“分类考试”已是普遍做法。

不过,在习以为常的“职教是二等教育”“技能型人才低人一等”的观念面前,此次改革能否不再像由职教“扛大旗”的春季高考一样寂寞收场?

“这项改革举措的真正落实,需要加强四方面的配套工作。”张亚群表示,根深蒂固的“重学术轻应用”观念或将成为最大阻力,为此,“首先应提升对技能型人才的价值及选拔方式改革意义的认识,营造人才选拔的适宜环境;其次,要精心组织技能型高考,从命题、选拔标准到组织管理,必须严格要求,不能‘降一等’来考,缺乏应有的含金量;三要加强教育配套,充分重视高职及应用型本科建设,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四要解决好技能型人才的出路问题,这将提高人才选拔的吸引力。”

二问:能否倒逼教育改革

作为“牵一发动全身”的选拔环节,此次改革能否倒逼教育改革?

“最有可能发生变化的是一批地方本科院校,不再一味地争办研究型、学术型大学,而是该认真思索如何办出特色。对于一批坚持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高校,这种鼓励性政策则可以提升其办学自信。”洪成文表示,随着两种高考模式的深入推进,一些成绩中上游的学生可能会因为就业压力等因素主动选择技能型高考。

这样的预测也和未来改革不谋而合。据统计,中国普通高校共1 200所左右,但仅在办学水平和质量上有分化,在办学功能上并没有明显区分,办学模式趋同。鲁昕表示,教育部未来将推动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职业教育类型转变,最近已成立联盟,150多所地方院校报名参加转型改革。

对于处于高考前端的基础教育,洪成文认为要适应这样的双轨选拔,必须变革已有的“重知识训练,轻实践训练”的教育模式,一些学校可能面临新问题,须同时提供两类教育。“还要思考两个问题:一是学生分轨年龄的科学性,为什么是16岁,不是更早或更晚?二是学校是否有合适的师资、科学的评价体系去帮助学生规划,科学地选择好自己的发展轨道。如果这些条件不具备,那么分轨考试的设计终将遇到麻烦,改革能否取得预期效果,也值得怀疑。”

三问:能否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题

除了对于教育本身的导引之外,此次改革更引人关注的是,技能型高考的推出能否培育更多的技能型人才,缓解当前严峻的大学生就业难题?

“结构性失衡需要结构性调整。”丁大建认为,由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滞后,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上最大的结构性问题表现为大学生就业难,农民工招工难,但未来市场需要越来越多的熟练技术工人,这要求大学生培养结构和高校专业结构都要调整,并改变“计划入口,市场出口”的模式。“如果技能型高考的实现能倒逼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解决这种结构性的不匹配,大学生就业难题或将得到缓解。”

同时,就业市场往往是考试招生的风向标,技能型人才在劳动力市场的良好表现也会反作用于其招考培养。丁大建指出,从劳动力市场的角度来讲,增加技能型高考吸引力,改变“技能型人才(较学术人才)低人一等”的固有观念,还必须迈过“两道槛”。

“第一,从学校角度而言,办学应更遵循市场规律,办出个性和特色,与产业发展对接,形成高等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如此培养出的人才才能真正被市场悦纳。第二,要变革报酬体系。职业化的社会需要科学的人才评价和合理的薪酬制度,要摆脱现有的等级化人才观,按照职业特征由市场配置薪酬。”丁大建说。

【相关解读】

职校学生不再与高考“陪绑”

参与此轮考试招生制度设计的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介绍说,将技能型人才选拔和学术型人才选拔分开,进行两种模式的考试,这是高考改革总体方案的一部分。这一做法的目的是将占考生数量近一半的中等职业院校学生“解放”出来,不再与高考“陪绑”。

杨东平认为,很多报考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并不擅长选拔性的普通高考。而实际上因为招生困难,一些高职院校已经将高考录取分数线降低到100多分、200多分,这样的高考成绩在录取中几乎没有意义。

另一方面,高校所需要的学生职业技能的展示又无法通过高考体现出来,因此对中等职业院校学生的考查方式需要进行变革。实际上现在浙江和上海等省市部分高职已经在试点进行“专业技能测试”参考高中阶段成绩进行录取。

据了解,今后的“技能型人才高考”将由两部分成绩组成:专业技能测试+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也就是说,参加“技能型人才高考”的学生无需参加高三的统一高考,只需向学校提供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并参加招生校的专业技能测试。

杨东平透露,高考招生改革总体方案及其配套实施意见将在近几个月公布,今年9月入学的高中生或将成为这套方案的首批受益者。根据改革方案“3年早知道”原则,新的高考方案和招生录取方式将在2017年正式实行。

【相关评论】

实现分类高考须提高职教地位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表示,只有让职业教育获得平等的地位,才能真正实现分类高考。

熊丙奇说,“两类人才、两种模式高考”实际上就是对2010年颁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中提出的“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这一考试改革方向的落实和延续。据了解,目前在北京、上海、浙江等省市已经开始探索高职招生与普通高考录取的分离。

如北京市已有26所高职开展自主招生,被高职自主招生录取的考生不再参加当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和录取。

熊丙奇分析,高考分为技能型人才和学术型人才考试后,很可能会依据现在部分省市进行的高职和本科录取,对现有的本科院校和高职类院校进行重新划分,三本院校将与高职院校划为一类,参与技能型人才高考的录取。但分类考试、分开录取并不能解决人才选拔机制的问题,最为根本的还是应该彻底改革高考录取制度,通过建立社会化考试和高校自主招生,让学生拥有多次考试的机会,同时,由学校自主设计选拔标准,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业成绩、学习兴趣和发展规划自主去申请学校。

熊丙奇认为,在职业教育社会地位没有得到提高,技能人才社会地位没有得到认可的现状下,简单将高考分为学术型和技能型并不能提高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受传统就业观念影响,学生不愿意从事技能型工作。同时,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空心化,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师培养等方面都与社会发展脱节,很多学生毕业后与企业用人需求不匹配,高素质的职业教育人才普遍匮乏。

“只有让职业教育获得平等的地位,才能真正实现分类考试,人才分流,这样高考改革探索才能获得成功。”熊丙奇说。

“两种高考”颠覆性没那么强

3月22日,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即将出台技能型和学术型两种高考模式。

教育部最新释放的信号,让呼吁多年的“高考改革”方案,一下子变得具象不少。所谓“两种高考”的提法,无疑极大突破了现有模式。

公众对旧有学历教育深感失望,故而对新模式期望甚多。但也有人担心,这一方案会使一些大学彻底世俗化,乃至成为一个技工生产流水线。自上而下推动的大学改造,所导致的身份转变与认同落差,又该如何平复?

上述担忧其实没太多必要。事实上,“将技能型人才选拔和学术型人才选拔分开,目的是将占考生数量近一半的中等职业院校学生解脱出来,不再与高考陪绑。”而在过往,即便是高职院校,也只能依照高考分数招生,其低至一两百分的分数线,简直就是笑话。

所以,“两种高考模式”的实质,乃是为中职学生设计专门的升学通道与筛选流程。“专业技能测试+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录取标准,显然比超低的高考分数有意义得多。从此角度看,细分的高考方案,顶多就是对现有模式的补漏而已,其颠覆意义远没有各方想象的那么大。

【延伸阅读】

未来高考怎么考

此前教育部《考试招生改革总体方案》的征求意见稿显示,今后高考改革的方向为:

在改革考试评价制度方面,重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推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引导学生学好每门课程,并选择适合自己兴趣的课程,充分发展个性潜能和学科特长,同时引导学生参加公益服务和社会实践等。二是全面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探索“减少考试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科目实行社会化一年多考”等改革,外语不再在统一高考时举行,由学生自主选择考试时间和次数,增加学生的选择权,并使外语考试、成绩表达和使用更加趋于科学、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