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传统医学养生

传统医学养生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传统医学养生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传统医学养生

传统医学养生范文第1篇

关键词:工科;大学生;传统文化;意义

文化传承与创新是大学的四大功能之一。中国传统文化是文化传承与创新最为重要的载体与对象之一,深刻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大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是当代大学功能的题中应有之义。在全国高校中,工科生的比例要多于文科生和理科生,2015年我国工科在校生数量总计约1072万,位居世界第一,无疑工科大学生是我国大学生中最大的一个群体。在工科院校,由于人文学科的处于弱势甚至缺失地位,工科大学生接受的人文课程熏陶相对较少,同时由于工科大学生长期接受工科教育所形成的重视实用、重视客体的思维方式,使得工科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存在一定误区,不能正确认识到作为工科学生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素养的意义。笔者结合工科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四个认识误区,解读对他们加强传统文化素养的意义。

一、留住经典,传承爱国基因

认识误区之一:中国传统文化陈旧落后。在大学生活现象中,所谓过圣诞节、情人节乃至万圣节早已不是时尚,而已成为大学生中的一种新传统,外国歌曲、戏剧等艺术形式备更受大学生追捧。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中国传统节日的日渐平淡没落,京剧等中国传统艺术形式的无人问津。究其原因,一是开放中的中国与世界同步,以西方文化为代表的外来文化在当代大学生的生活中已不再是初来乍到式的体验,而是得到了全方位的融入。二是由于中国历史文化发展中科学技术发展的落后,在工科高等院校绝大部分的工科专业知识体系都来自于西方,易使工科学生产生中国传统文化陈腐落后、非科学和不产生工科科技的印象。三是工业生产的全球化,使处于产业技术领域前沿的工科学生更易于接受国际化的文化。四是在接受教育过程中,工科大学生在中学阶段接受的是以知识点为主的应试教育,对中国传统文化缺乏系统了解和深入思考的能力,进入大学阶段后工科学生的思维深度加深,但工科院校对传统文化教育投入较少甚至缺失,使工科大学生仍然无法补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缺失,仅抱持固定的思维而不能正确全面的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全球化时代和社会加速发展过程中,传统文化的衰落是整体社会现象,并非大学生这一群体的独有现象。在全球化时代下,世界各国文化交流极度深化,西方文化话语权与流行度在全球化中占据优势,要避免文化全球化变成文化西化的趋势,就必须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守住根和魂。“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传统文化是在全球化浪潮下保持文化独立性的根本,缺乏传统文化素养,就割断了个体的民族认同感、文化认同感,将直接动摇个体爱国的核心价值观。对于接受技术知识本身就多于人文艺术知识、学校传统文化教育又相对较少的工科大学生而言,这种危害与影响显然会更为明显。而工科生作为大学生中的最大群体,其精神价值取向对国家民族的影响也最大。因此,加强工科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教育,首要目的是通过使之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将传统文化经典所蕴含的精神内化,树立文化自信,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二、陶冶心性,涵养人文情怀

认识误区之二:中国传统文化不产生实用价值。这一认识误区,主要因工科学生对于知识价值判断的坐标是以“实用”为中心。工科是研究应用技术和工艺的学问,其最大特征是应用科学和技术的原理来解决问题。以更为高远的工科视野思维来审视人文科学,会肯定人文学科对科学产生与进步的影响,但对于大学阶段的工科学生而言,其思维更多尚停留在实用主义、工具主义、操作主义的就事论事阶段。所以我们往往发现工科学生对文史哲等人文科学的质疑是“有什么用?”,即认为人文科学不产生具体实际可见的效用价值。而中国传统文化内容的主体恰恰是人文知识和精神财富,又多以文言文的形态存在。所以工科大学生往往会产生中国传统文化既读不懂、又没有用的误解。工科学习的内容是工具理性,是实现人的目的的手段、方法和途径。而人文社会科学则代表价值理性,是人自身内心的观照、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发展。工科大学生所学习的知识、所研究的对象,与所建构的思维均偏于客观,并不能用来调适人类自身的情感理性和人际关系,而这恰是人文科学的价值所在———解决人自身的问题特别是心灵的问题。具体到中国传统文化而言,其博大精深的内涵,是千百年来中国人心态与情怀始终无可替代的共鸣。对于工科大学生而言,以独特的中国传统文化来抒释心性陶冶情操,不仅有利于他们涵养人文情怀,砥砺性格气质,其认同感与接受度也会更为贴近。例如最为典型的“儒道互补”心态,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从小就接受文化典籍的训练,熟悉并受儒道二家的思想薰陶,很多人形成儒道互补的人生价值取向,即一方面受儒家孔孟思想的影响,具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赶,采取积极入世的态度,以天下为己任;另一方面又受道家老庄哲学的影响,遇到挫折时采取超然和通达的态度,顺应自然而不刻意强求,能够安于平淡和自得。“这种两重素质使得士君子的生命富有弹性,他们用儒家进取,用道家调节,形主义与自然主义交融的风格,可以适应顺境和逆境的转换。”对于以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工科大学生而言,如果多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类似哲学精神,对他们的生活态度无疑是一种有益的指导。又如中国古典诗词等文学遗产,其阅读感受既是一种审美,更是一种基于民族普遍心态的情感共鸣,中国书画、戏曲等艺术形式,强调韵味、虚实,无不都体现出独特的中国风格的美学观念,学习了解这些传统文化,对于以面对枯燥数据与冰冷技术为主的工科大学生,无疑能起到巨大的精神调节作用。

三、积累智慧,储备管理经验

认识误区之三:工科大学生工作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在工程技术,用不上中国传统文化。产生这一误区的原因,一方面同于前文所述是以“实用”为价值坐标来衡量中国传统文化,另一方面是作为在校大学生还缺乏对职业发展的远见。工科大学生就业初始,必然依靠技术为主,终身以工程技术为业者也不在少数。但对于工科大学生的职业发展规划而言,更为高远的规划应是由技术层逐步转入管理层,从技术人员走向中高层管理岗位的职业转变。随着年龄的增长,一方面技术更新换代剧烈将逐步超出其所学知识范围,另一方面从技术走向管理则能利用懂技术的优点对管理进行优化,是实现个人与单位共赢的一种更高层次的发展。管理工作不同于技术工作,管理工作既要处理一些技术问题,更为重要的是组织单位成员有效完成目标。管理的知识、经验,有许多内容可从中国传统文化别是诸子思想和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中借鉴。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工科大学生在掌握工程技术专业之余,如果从大学阶段就有意识的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从中积累借鉴智慧,对未来走上管理岗位将是一种极大的知识和经验储备。工科大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关键在于领会其正确的思想精髓,而非皓首穷经熟悉知识点。一是要善于活用中国传统文化并转化为当代应用。这一古人为我们做出了良好的示范,无论是正史还是戏曲小说都可从中汲取大量经验,如北宋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本身就是从历史事实中学习治理经验。清代开国与皇太极等人大量运用小说《三国演义》中的计谋不无关联,也是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的典型。[4]二是不能食古不化或歪曲误读。如对于儒家思想,应当借鉴其“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论语?子路》,即注重规则和表率、要把握宽严与平衡、用人德才兼备)的管理原则和“致中和”(《礼记•中庸》,即中庸和谐)的管理愿景,却不能去纠结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封建纲常。又如学习老子的“无为之治”,绝非无所作为,而是指不妄为,顺乎事物发展规律去管理。

四、补充专业,联结中西知识

传统医学养生范文第2篇

首先,通过传统绘画欣赏,促使学生增强爱国情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欣赏北宋画家范宽的传世名作《谿山行旅图》,站在它的面前,只见一堵巨大的绝壁冲天而起,巍然挺立,一线瀑布从峭壁深处飞泻直下,幻化成轻烟薄雾;高山下,巨石坚凝,杂树丰茂;绿荫里,萧萧寺观,隐约可见;乱石中,涓涓流泉,水若有声。这一切构成了气势崚嶒而又高远宁静的景象。一行商旅蹇驴从密林中缓缓走来,得得的蹄声敲破了空谷沉寂……此刻,我们仿佛也随着这清脆的声音的起落走进了画面,投入到崇山峻岭的怀抱中,听凭那林间的风声吹去尘世的喧嚣,溪涧的清流涤尽心灵的杂念……《谿山行旅图》描绘了秦陇山川峻拔雄阔的气概,画出了中华民族的博怀与宏阔的气象,同时表现出了中国人对大自然的理解、包容与崇敬的传统。这幅画现藏博物院,也映射出近代历史的变迁。祖国的大好河山激发出学生的爱国情怀,从而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优秀传统文化 ,陶冶高尚的道德和情操。

其次,通过书法教学,纠正和克服一部分学生存在的“马大哈”毛病,使学生养成严谨细致、井然有序的学风。学习书法先从楷书学起,讲执笔、用笔、点画、结构、分布(行次、章法)等方法。每一步都不可忽视,如执笔要指实掌虚,五指齐力;用笔要中锋铺毫;点画如椽檩要圆满周到;结构如建房要横直相安,意思呼应;布局如布阵要错综变化,疏密得直,全章贯气等。“马大哈”式的人是写不好楷书的。因此,在楷书学习中,要始终抓住一个“严”字,首先要对每位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然后,要他们临写每一个楷书汉字时都要有严谨的态度。譬如我有一位学生,学习悟性很好,而且好动、爱表现自我,写字大胆,速度快,自我控制能力弱,写出来的字就结构不稳笔画毛毛躁躁,我就严格要求他认真临写每一笔笔画,慢慢地他体会到了汉字笔画的韵味,写出来的字方正圆润;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养成严谨扎实,井井有条的良好学风。一般认为,学习书法的过程是比较静的,能培养学生安静的心态,磨炼他们沉潜的心性。诸葛亮《诫子书》中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一个人德才兼备的品行,是依靠自身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只有耐得住这种寂寞,磨炼出意志,将来才能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才。

第三,通过写意画和行书的学习,克服和纠正一部分学生过于谨小慎微,做事拖沓的不良习性,培养处世果敢干练的气质。写意画是在生宣纸上,一挥而就的短速、快速而传神的画法;是以豪放洒脱简练的笔墨来描绘物象的形神,抒发画家的情感。其手法高度概括,意境含蓄深遂,更有着一种从容、果断、潇洒的写意精神。

行书是介于楷、草间的一种书体。初中学生可以先学习行楷。行书是楷书的快写,是楷书的流动。在练习行楷的过程中,笔毫的使转,在点画的各种形态上都表现得较为明显,这种笔毫的运动往往在点画之间,字与字之间留下了相互牵连,细若游丝的痕迹,这就是牵丝。在练习书写的过程中,如果书写者下笔犹豫不决、缩手缩脚,就练不好行书,因此在书写前,先对几组楷书与行书的字进行分析,就会发现楷书与行书书写时,点画的写法,用笔需遵循的准则,如中锋、铺毫、逆入平出、提按起主、藏锋等都是一致的, 只是行书书写时比较舒展、流动。

因此,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先要熟悉物体以及汉字的结构,做到心中有数,下笔肯定,不能优柔寡断,久而久之,就能做到得心应手,这对于培养学生办事干脆,处世果断的气质是大有益处的。

第四,在传统书画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强调整体关系,把握整体布局有助于培养学生识大体,顾大局的全局观念和远大目光。譬如书法,不仅要掌握每一笔笔画以及字的结构,而且要考虑用到整幅的效果;山水画中近景、中景、远景,甚至某一棵树或山石、房屋、流水等要注意局部刻画,更要注意其在整幅画中所处的地位而加以区分,画眼(即视觉中心)所在要着重刻画;花鸟画、人物画等同理。这就要让学生养成自觉地进行整体观察的习惯。实际上,不仅绘画、书法如此,世事也如此,有没有全局观念和远襟也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所以要注意培养他们的全局意识,纠正初中学生容易出现偏激行为的弊病,对待问题会比较客观,也会得到大家的认同。古今对社会进步有重要贡献的人,莫不具有全局意识,不为个人小利益,不为小团体利益所累,如果使学生能在初中教育中养成这种看问题的习惯和眼光,这对他将来走上社会将起到良好的作用。

传统医学养生范文第3篇

关键词:传统医德;医学生;医德培养;价值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9-0096-02

一、引言

随着我国医患纠纷的不断增多,医患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张,甚至出现患者残忍地报复杀害医生的恶性刑事案件。杜绝此类事件的发生除了加快医疗制度改革,改变以药养医的现状外,还要从医生的层面进行自我反省,部分医生医德的缺失伤害到了广大患者对医生这一职业的感情。社会上加强医生职业道德教育,养成高尚医德的呼声越来越高。若想从长远角度解决医生医德素养不高的问题,必须从医学院校抓起,尽早开始对医学生开展医德的培养和教育,特别是充分利用我国古代名医大家的传统医德思想对医学生开展针对性的教育,此举可为医学院校培养出更多德艺双馨的医学人才提供可靠保障。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文利用文献资料、访谈、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通过对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访谈,对我国传统医德思想在医学院校医德教育中的作用进行研究。

三、结果与分析

(一)我国传统医德思想概述

中国传统医德是产生于古代社会当中的一种职业道德,经历代社会的医学实践,逐步形成的具有古代中国医学独特思想与规范的道德。[1]从神农的尝百草到孙思邈的“精勤不倦,大医精诚”,中国传统医德经过无数医学大家的代代传承,已成为了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医德的核心就是从医者要有德、有仁、有爱、有信、有高超的医术,对病人一视同仁、不分贵贱,不谋私利,以救民于痛苦为己任。尽管有人认为中国传统医德已经不符合现代社会的实际,须向现代医德转变。但中国传统医德所推崇的“仁”、“义”、“精”“爱”、“诚”等思想至今仍可影响每一位从医者的心灵,仍是处理当下不正常医患关系的良药。在医学院校,开展中国传统医德思想教育对培养医学生的医德修养,掌握精湛的医术,帮助医学生日后成为一名医德双修的医务工作者仍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二)我国传统医德思想在医学生医德培养中的价值

1、有助于医学生领悟医德与医术的关系

医德,即医学道德,是一种特殊的职业道德。它是社会一般道德在医学领域中的具体体现,是医务人员在医疗实践活动中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的总和。[2]在对当代医学生进行医德教育的过程中,在强调拥有高尚医德的前提下,还要通过传统医德的教育,向医学生表明医德和医术之间的关系,即没有高尚的医德仅有高超的医术或仅有高超的医术没有高尚的医德都不是一个优秀的医生。传统医德在强调从医者具备“仁”、“爱”“诚”等思想的同时,更强调了“精”,就是医生要拥有可以治病救人的精湛医术,不然会适得其反,使得患者不死于病而死于医。如清代叶天士语:“医可为而不可为。必天资敏悟,读万卷书,而后可借术以济世。不然,鲜有不杀人者,是以药饵为刀刃也”。而没有高尚医德的医生会把医术当做谋利的工具,很难把“人本主义”思想放在第一位。因此,加强对医学生进行中国传统医德思想的灌输和教育,对于医学生树立高尚医德的同时追求掌握高超的医术非常重要。

2、有助于医学生树立医德义务和责任意识

作为医学大学生而言,从踏入医学院校大门的那一刻开始,就要认识到自己将来所从事职业的操守,就要树立医德义务和责任意识。在对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访谈中发现,有许多学生认为在校学习期间学好医术就行,没必要专门开设医德课程,有的老师对学生有违医德要求的行为和态度没有给以及时的纠正和制止,这样长此下去不利于医学生医德的早日培养。中国传统医德强调为医者要一视同仁、重义贱利,对自己要有严格的自律,不为名利所动。唐代医学大家孙思邈说:“凡大医治病……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因此,在医学院校开展传统医德思想的教育和传承对于医学生树立医德义务和责任意识有非常大的帮助。

3、强化医学生“以人为本”理念,更加尊重生命

传统医德首先定位了医学作为治病救人的行医观念。[3]这一观念就要求医学生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学会“仁”、“爱”,更加尊重生命,而且不分贵贱、老幼和职业。中医典籍《黄帝内经》强调:“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自序》中也说:“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我国传统医典及医学大家的思想不谋而合,都对尊重生命,爱护他人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作为一名医学生可从这些理念中提炼出对己有价值的东西,如:从医要先学会“仁”和“爱人”,要以“仁爱救人”为己任,要时刻不忘从患者的角度考虑问题,对待患者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无微不至,只有思想上达到这样的高度,将来走上医疗岗位时才会以饱满的热情和爱心给每一位患者带去温暖、光明和希望,患者也才会带着感恩的心给以报答。

传统医学养生范文第4篇

关键词:经典文化;医学生;职业道德;人文精神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0-0045-03

近年来,我国一直提倡科学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归根结底都是以人类的发展为中心。就医学的领域来讲就是“以病人为中心,实现医患关系的良性发展”。这就要求医生在诊疗过程中除了具备高超的医学技术,还须具有较高水平的人文素养,不仅能治疗病患的伤痛,还需要给病人以外的人文关怀。作为未来继承医疗事业的接班人,医学生在学习期间就应该树立起良好的职业道德,培养浓厚的人文素养,这样在医院实际诊疗时就能处理好医患关系,营造良好的就医环境[1]。

一、职业道德和人文精神的内涵

1.职业道德。(1)职业道德内涵。所谓职业道德,就是劳动者在参与职业活动的过程中要遵守职业标准以及行为规范标准,是一般社会道德在职业中的具体要求,是能够妥善处理职业与职业之间、职业内部、职业和社会之间关系的依据。职业道德不仅可以折射出本人的形象还可以影响整个企业、公司的形象。因此,职业道德具备以下特点:适用一定的工作范围;所包含的内容相对具体、稳定,短时期内不会发生变化;同时具有多样性与专业性两种特质。(2)医生的职业道德。与其他的职业道德相比,医生的职业道德更具特殊性,因为医生在每一次的诊疗中都掌握着病人的健康与生死。医生的职业道德要求医生要时刻以病人为中心,设身处地地为病人解除疼痛;关心爱护每位病患,不能区别对待,不泄露病人的隐私;文明礼貌,同情关心病人;廉洁奉公,不收取病人的红包等。不断钻研与创新,提高自身的医术与诊疗水平,正确处理同事的之间的关系,形成良性的学习竞争关系等[2]。不论时代怎样发展,医生的基本职业道德都不会改变。

2.人文精神的内涵。人文精神是在人类对自我关怀下形成的,一般表现为对人格、价值的追求,并且能够对人类历史文明长河所流传下来的各种文化现象都能高度地重视,是对全面人格的不断创新。人文精神其实也是指在人类的思想与意识、思维方式与思维习惯、心理活动中包含的人文主义倾向。人文精神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感性方面,追求广义上的人道主义,以实现人格上的需要与追求;第二,理性方面,对真理的不懈追求,是广义上的科学精神;第三,超现实方面,人对生活的追求不再局限于满足人自身的需要,还要追求生活的意义。

二、培养医学生职业道德和人文精神的必要性

1.培养医学生职业道德和人文精神是医学教育永远的课题。不论是我国的医学的灵魂人物还是西方的医学的引领者,都充分意识到培养医学生职业道德和人文精神的重要性。中国自古就有“医乃仁术”的说法,西方医学的奠基人曾说过“医学不分男女,不分贵贱,要为病人着想的”的医学理论,就可以看出医生是具备良好的医学技术,同时还兼具较高的道德素养和人文关怀。在1988年讨论制定的《爱丁堡宣言》中也对医生做出了具体的要求:“病人理应指望把医生培养成一个专心的倾听者、仔细的观察者、敏锐的交谈者和有效的临床医师,而不是满足于仅仅治疗某些疾病。”医学的模式发生了转变,医学教育是必须根据实际的需要做出改变,不仅仅局限于培养医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还要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3]。

2.医学教育的特殊性。医学教育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医学的发展。而医学同其他的职业不同,要面向的是饱经病痛折磨的病人,医生要比其他的职业更注重去关怀每个病患,提高和培养职业道德。这样才能在每一次的诊疗中严格要求自己,在救治病人的同时,也能给予人文关怀。

3.医患关系紧张。近年来,医患关系经常出现紧张的局面,医患纠纷事件经常被曝光出来,且医患纠纷事件的频率、次数以及对医护人员的伤害都有一个上升的趋势。医患关系越来越紧张,据有关部门调查与统计,在医患暴力事件中68%是为了寻找宣泄口或为了索赔,剩余的32%则是来自社会仇医心理,而恶性的医患事件原因30%是因为患者的死亡,剩余的则是由于其他患者非死亡事件。其中大多是行为上的冲突,有的甚至对医务人员的生命安全造成了威胁[4]。究其原因,除了非人为因素导致病人死亡,大多都是医患双方互不信任,未能及时沟通而导致的,因此要求医学生在学习阶段就要不断强化自己的职业技能,培养起良好的职业道德与文化素养。在面对病人时,不但可以通过优秀的专业技能进行及时的治疗,也能与病人展开良好的沟通,减少医患之间的摩擦,避免出现医患恶性暴力事件。

三、当代医学生职业道德和人文精神素养现状及原因

1.当代医学生职业道德和人文精神素养现状。现在进入医学院的学生,深受应试教育与传统教学的影响,目前大多数高中进行文理分科,医学院的学生大多是理科生,在人文素养方面的知识比较欠缺。由于现代社会发展速度较快,出现的独生子女家庭和一些急功近利的学生等现象,导致大部分的医学生心态比较浮躁,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都较差。大部分的学生都缺乏基本的人文素养与人文关怀精神,有的人甚至不能回答历史中各个朝代的名称,不关心时政与周边的变化,有的学生甚至缺乏基本的道德观念。是因为缺乏人文素养与精神,导致这部分学生在课外常常会觉得空虚、无聊,生活乏味无趣,不能很好地融入社会生活。也有的学生经常阅读各类武侠、言情小说,观看电视影片,对于世界著名的作家、作曲家一问三不知,只顾追求一时的刺激与享受[5]。

2.医学生职业道德和人文精神素养缺乏的原因。造成医学生职业道德和人文精神素养缺乏的原因是比较多,但是究其根本,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学校在教学上不够重视。在医学院的教学中更加注重对医学技术与技巧上的教学,在课堂教学或者实践练习中更加侧重对专业技能的练习与探讨,而忽略了和学生进行思想上的交流,不注重对学生职业道德和人文精神的培养,所以一部分的医学生在成为医生后,虽然有高明的医术,但是却不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精神,在诊疗过程中不断受挫。(2)教学环境淡化了职业道德和人文精神。因为在学校学习中是借鉴理论的医学案例,没有进行实际操作,学生一开始会害怕然后慢慢转变为麻木甚至冷漠,在学习过程中丧失了作为医生对病患的关怀。

医学生培养起人文精神对提高职业道德也有着很大的影响,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精神对医生展开救治工作十分重要,因次要积极地寻找方法培养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精神[6]。

四、中国传统经典文化对培养医学生职业道德和人文精神的有效途径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经过五千年的沉淀,萃取精华,在应用于培养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精神时有着积极意义。

1.儒家的“仁爱”思想。儒家的主要思想就是“仁”,孔子诠释它为“仁者爱人”,孟子将其发扬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孔子也有“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观点,把它们运用到现代社会中就是宽厚仁爱,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培养医生的仁爱之心,以及舍己救人的精神,而且对医者的评价就是“医乃仁术”,医生的职业道德就要求医生能够尊重患者,并且以患者为主,一切从患者的利益出发,尽量减少病人的疼痛与费用。医学生在学习阶段就应该加强职业道德与人文素养,渐渐养成良好的诊疗习惯。在以后真正参与到医疗工作时,及时地运用高超的医学技术,做好与患者的沟通工作,不仅有利于病人的痊愈也能避免医疗事故的发生。

2.忧患意识以及爱国精神。在传统文化中,具有忧患意识与爱国情怀,例如孟子提出的“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以及清朝的学者顾炎武提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观点都是出于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而发出的感慨,还有文天祥、陆游等爱国诗人所传达出的忧国忧民精神都值得我们学习。爱国主义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具备的品格,当代的大学生更要培养爱国的精神,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就应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3.促进医学生和谐发展。中国的传统经典文化特别注重对个人的道德修养,注重对人文素养的培养。促使人们养成自强不息,不断完善自身的品格。古人云:“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就是不断地通过反省完善自己,传统当中的一些文化素养同样适用于现代医学教育,以及对医学生的培养,学生能通过对自己每天行为的反省,可以明确自己每天在实践中有哪些不足、缺点,可以不断地完善医学技术,不断地提高职业道德的认知,医学生自身的发展也能全面地提高,而不是仅仅局限于专业技能的提高。

4.优秀的医学典籍的指导作用。虽然中医在很多方面不如西医,不能及时地发现和诊断病症,尤其是心脑血管等潜伏期比较长的疾病,但是在很多方面,中医的医学典籍仍旧有值得借鉴的地方。《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大医精诚》、《金匮要略》等医学论著,书中不知讲述了医学知识,同时还包含了大量朴素的道德文化。例如在《黄帝内经》中就强调“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突出了在中医治疗中将“人”放到了最高的位置,真正诠释了“医者父母心”的概念,这对培养医学生的职业道德也很有帮助。《大医精诚》一文出自唐朝“药王”孙思邈,是我国医学中重要的著作,也是学习医学的必读之作,它被誉为是“东方的希波克拉底誓言”。它明确地说明了作为一名优秀的医生,不光要有精湛的医疗技术,还要拥有良好的医德,每个医生都应秉承“大医精诚之心”。这篇文章广为流传,影响深远,直到现在,我国不少的中医院校将它作为学生的医学誓言。经常朗读背诵这些医学经典著作,不仅可以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更高的审美水平,还能够让医生更好地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全心全意地为患者服务。

五、如何通过中国传统经典文化培养医学生职业道德和人文精神

认识到我国传统经典文化对培养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精神的重要性,就要在日常的医学教学中不断渗透传统经典文化,对培养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精神产生积极影响。具体举措为:

1.让学生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阅读、背诵经典的医学书籍,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美感,还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医疗事业的发展、深入了解病理,在实际进行救治时就不会拘泥于西医的技术,而可以灵活结合中西医技术,最大程度地减轻患者病痛。

2.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尽量能够引入我国传统经典文化,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成熟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在诊疗时,能够记住自己作为医生的职责,救死扶伤,任劳任怨。

3.学校不仅要组织多样化的课外生活,也应该重视去积极推广实施,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也能帮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

结束语:

当代的医学生的专业水平比起以前的学生,是借助于现代化的科技发展的原因,水平更高,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但是也由于经济和科技的迅速发展和不断变化,使得医学生在人文素质和职业道德上有所欠缺。通过加强对医学生宣讲传统经典文化,使学生能够提高自身的人文精神,更加重视对待医学事件,也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在以后的医学事业中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参考文献:

[1]王莹雪,刘红霞.文学经典教育:提升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必要途径[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3).

[2]中国医师协会.在全国部分省市调查“医闹”的分析报告[J].中国卫生产业,2007,(2):57-59.

[3]贾晓莉,周洪柱,赵越,等.2003年-2012年全国医院场所暴力伤医情况调查研究[J].中国医院,2014,18(3):1-3.

[4]温长路.医以术为精――再谈《黄帝内经》中的医德思想[J].中国中医药报,2006-10-11(5).

传统医学养生范文第5篇

以精品菜肴、舒适服务著称的全聚德·食王府,是科学膳食和践行“中国服务”的倡导者与践行者。对于那些既渴望着肥美醇香的口舌之欲,又担心胆固醇超标等健康问题的食客们来说,全聚德·食王府汲取传统养生智慧推出的四季养生菜品,无疑实现了美味与健康的兼得。

养生美食跟着季节走

香浓美味的鸭汤汆黄鱼,鲜美滋补的灯笼辣牛蛙,富含24种氨基酸及多种维生素的推纱望月……在位于全聚德王府井店五层的全聚德·食王府,一道道赏心悦目、营养美味的应季养生菜品,受到食客的广泛欢迎。

中国人自古讲究“不时,不食”,通俗讲就是主张“到什么季节吃什么菜”,膳食要与节气相对应。全聚德·食王府按照春、夏、秋、冬四时节气的特点,遵循传统医学中“春养肝、夏养心、秋养肺、冬养肾”的五脏调养法,以及“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经验,推出了适应不同季节的四季养生菜品。

比如春季气温上升,不需要特别进补,饮食上适宜清淡,全聚德·食王府推出的水炒溜黄菜、水氽鱼、一品砂锅等无油养生菜,清淡美味又减轻脾胃负担,当中所含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还恰巧可以补充冬季摄取的不足。夏季炎热,多吃禽肉有利于调节人体夏季营养摄取的平衡,全聚德·食王府适时推出莲藕炖老鸭、桃仁童子鸡、食王府烧鸭等以禽肉为主的养生美食。秋季干燥,宜吃清润、温润的食物,又要为冬季进补打基础,像健脾益气的南荠山药,养阴润肺的推纱望月,蛋白质丰富的生焗乌江鱼等菜品就更为适宜。而冬季寒冷,需要适当增加热量,于是鸭汤汆黄鱼、冰湖板栗野米羹、葱香比目鱼、王府九婵茄龙等营养丰富的菜肴又成了全聚德·食王府养生餐桌上的主角。

低脂少盐成烹饪原则

除了注重挑选应季的养生食材,在亚洲大厨、中国烹饪大师、总厨师长徐福林的率领下,全聚德·食王府在四季养生菜品的制作上,更是以低脂、少盐为标准,推崇健康的烹饪方式。

卫生部门的相关调查显示,近年来,在北京等大城市,肥胖、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慢性疾病死亡人数已经占到因病死亡人数的80%。而慢性病患病率的迅速上升主要是由膳食不科学、不合理的饮食习惯引起的。

医学专家指出,高脂、高能量膳食是引起肥胖、糖尿病、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等多种慢性病的危险因素之一,而盐的摄入量过高与高血压的患病率密切相关。《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显示:我国居民平均每标准人日食盐的摄入量为12克,远高于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每人每日5克盐的建议。

徐福林表示,全聚德·食王府一直以低脂少盐为烹饪原则,致力于为客人提供健康美食。他告诉记者,入春之后,全聚德·食王府的春季养生菜即将登场。春季养生宜清淡,传统的“水炒”、“水氽”、“汤爆”、“清蒸”等最适宜制作清淡美食,既能突出食材原有的鲜味,无油的烹制方法也有利于调节人体营养摄取的平衡。

养生课堂传播健康理念

开业一年来,全聚德·食王府不仅推出了近百道四季养生美食奉献给广大消费者,还携手京城营养专家,面向公众开设养生课堂,致力于推广和普及科学的膳食理念。

像协和医院营养科主任马方、北京医院营养科主任王璐、原煤炭总医院营养科主任仝慧君等权威营养专家,都曾受邀来到全聚德·食王府,针对春、夏、秋、冬不同节气的饮食特点和禁忌,向前来听课的嘉宾和网友们进行详尽的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