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药剂学的任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妊娠;高血压;药物治疗
【中图分类号】R5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097―01
临床上,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是孕产妇在妊娠期间一种特有的疾病,一般发生在患者妊娠20周以后和产后2周[1]。部分患者还伴有水肿或者蛋白尿情况,病情严重的患者还会导致其发生昏迷和抽搐等情况,甚至还会导致死亡,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威胁[2]。在临床上主要对患者采用改善微循环和解痉以及扩血容量等治疗。虽然高血压是一种常见性的疾病,然而其也是导致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疾病主要因素,对患者的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甚至威胁患者和婴儿的生命健康。为了提高妊娠期高血压患者的生活质量,预防重度子痫前期和子痫的发生,降低母胎围产期病率和死亡率,改善母婴预后,现对治疗妊娠期高血压患者的情况做以下详细综述。
1妊娠期高血压的特征
根据患者的研究资料发现,患者很容易发现性的低血压症状,这主要是与患者的心肺压力的感受器敏感性降低有一定的关系,使得患者的脑血流降低,进而增加肾脏的排钠,降低了患者的窦房结功能。另外患者还常常会伴有其他一些疾病,比如冠心病和脑卒中以及糖尿病等[3]。由于患者的血压出现很大的波动性,临床上,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则主要表现为蛋白尿和高血压以及其他全身紊乱等症状。严重时还会导致患者发生抽搐和昏迷以及心力衰竭等,同时还会导致发生胎儿早产和胎盘早剥以及产后出血等,严重威胁母婴的生命健康。目前,对此疾病的发病原因还不清楚,临床上主要是对症治疗和采用终止妊娠的方法。另外患者体内压力感受器对血压的敏感度也出现了下降,体内对于血压的调节功能出现一定的减弱,进而使得患者的血压比较非妊娠人群要提高很多,特别是收缩压的变化。在临床上,没有症状的高血压患者非常多,由于患者的年龄原因,加上患者病程比较长,在治疗时又缺乏一定的规划性,进而使得患者的体内器官受到了一定的损害。
2药物治疗情况
在患者能够耐受的情况下对其进行治疗,使得患者的血压下降。对于一般的高血压患者来说,应该将患者的血压降至140/90mmHg以下[4]。孕妇无并发脏器功能损伤,收缩压应控制在130-155mmHg,舒张压应控制在80-105mmHg;孕妇并发脏器功能损伤,则收缩压应控制在130-139mmHg,舒张压应控制在80-89mmHg;降压过程力求下降平稳,不可波动过大,且血压不可低于130/80mmHg,以保证子宫胎盘血流灌注[5]。
在对患者进行治疗时,应该遵守以下原则:出现的不良反应少,具有高安全性;在进行降压的过程中,要平稳;药物的服用方法和方式要简单、方便。在对患者进行治疗时,要选择合适的治疗药物,既要达到治疗的目的,又能降低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疾病作用。目前临床上常用的降压药物主要有: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CCB)等 [6]。常用的口服降压药物有:拉贝洛尔、硝苯地平短效或缓释片。若口服药物血压控制不理想,可使用静脉用药,常用药有:拉贝洛尔、尼卡地平、酚妥拉明。哺乳期可继续应用产前使用的降压药物,妊娠期及哺乳期均禁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Ⅰ)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卡托普利、依那普利除外)[5]。
利尿剂:对非妊娠期高血压患者具有非常好的降压效果,但是对患者大量地使用,很容易使得患者出现低血钾,同时影响患者的物质代谢;对于妊娠期患者来说,一般不使用利尿剂降压,以防血液浓缩、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和高凝倾向。不推荐使用阿替洛尔和哌唑嗪[5]。
β受体阻滞剂:由于妊娠期患者的交感神经活性非常低,对于伴有糖尿病的患者来说,会使得胰岛素的抵抗增加。同时还会使得患者的低血糖症得到延长或者掩盖,因此,不将此药物作为一线药物。但是,对于伴有心梗和心绞痛患者来说,β受体阻断剂能够明显地减少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同时降低患者的死亡几率。
钙拮抗剂(CCB):其的降压效果非常明显,并且降压平稳。对血糖和血脂的代谢没有明显性的影响。同时其具有非常好的服用依从性。目前,国外做了大规模的研究,比如STONE和NORDIL等都证实了CCB具有非常好的降压效果,同时其还具有预防卒中的效果。目前,临床上使用比较多的是长效二氢吡啶类CCB,其发生的不良反应主要是下肢水肿和面部潮红等[7]。
【关键词】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药理学教学模式
生命科学的发展与人类的生息和文明以及现代生命科学的研究和产业的发展息息相关。生物工程技术现已成为21世纪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技术之一,生物工程产业已逐步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新兴学科和支柱产业。国家教育部把生物工程专业列入高等教育专业目录,成为与理科的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专业并列的与生物学有关的工科专业。旨在培养适应现代化社会和全球化生物产业发展需要,掌握现代生物工程技术及其产业化科学原理、工艺过程和工程设计等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扎实、实践和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掌握生物工程产业各环节涉及到的基本技能和技术,具有创业意识,能从事生物工程和食品生物技术产业的技术管理、应用研究、生产管理、技术研究创新和产品开发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技术人才。近年来,药理学教学改革方兴未艾,广大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对药理学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与实践,如耿磊[1]等加强药理学教学中能力培养研究,张茹等等[2]药理学课程整合与教学改革探讨的研究,唐丽娟[3]等探讨药理学课程教学实践中运用普遍联系的观点在提高药理学课程教学效果的作用等,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面对行业竞争日益激烈,作为21世纪推动社会进步的生物工程技术和产业对于发明、发现、开拓、创新类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要求越来越高,这对高等院校人才培养不断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生物工程专业药理学教学模式改革研究,是探讨培养学生探求知识的科学态度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锻炼和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人才,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新型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方法。面临科技飞速发展带来的应用型人才市场,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专业培养目标,作为药理学课程的教师应如何教学呢?
1.转换教育理念,树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观念
科技的进步在很大程度上靠各种发明、发现、开拓、创新所支撑。所以,各行各业对具有发明创新能力的应用型科研人才也越来越重视。行业竞争日益激烈,这类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于高等院校培养人才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如何把生物工程专业办成21世纪最具影响和竞争力的专业,怎样才能使培养出的人才更具有创造性、开拓性,怎样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进行有效的教育是生物工程专业面临的最现实的问题。显然,传统的应试教育,单一的知识传授方式,已无法适应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要求。着眼于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训练,改变旧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方向。21世纪科技的高速发展对整个生物工程专业的教育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教育观念等均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学改革刻不容缓,传统的药理学教学体系,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不利于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培养。
药理学课程新教学的新模式,是根据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与生物工程专业培养目标结合,坚持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针,培养适应新世纪人才需求的教学方法。是使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学以致用,学习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也是新世纪科技飞速发展的迫切需求。因此,教育工作者首先应该转变观念,树立培养面向生物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新观念,深入研究和探讨适应于生物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药理学课程教学模式,培养符合国家、社会要求的新型生物技术人才。培养学生探求知识的科学态度、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科学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及综合素质。为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于适应现代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2.注重知识的整合,体现培养应用性人才的教改思路与方法
传统的药理学教学是以药为中心,学生常常是知道药物作用及原理,却出现理论不能结合到实际中的问题。例如遇到某种疾病时,用什么药物治疗最佳,最佳治疗思路及其作用机制等等,学生往往很难掌握,不能很好的应用药理学知识分析其药理作用机制及不良反应。在这种传统教育方式下,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不能很好的应用,更不能上升到综合分析能力培养的层次。这样的学习效果并不是学生的学习不努力,也不是教师教学不认真负责,而是传统教学方模式对于药理学这样集综合性和应用性为一体的学科而言,已经远远不能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目的,也不符合生物工程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生物工程专业药理学课程教学的新模式,使学生在了解药理学知识、发病机制和用药原理的基础上,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将生物工程相关的一系列知识通过整合和把整体学习的理念贯穿于药理学教学之中的教学过程,培养具有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的生物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的药理学课程教学模式。使学生将已经掌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学以致用,学习解决问题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包括优化理论课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等。诸如设计综合性及案例教学法、改革考核方法,优化提高药理学的教学质量,培养适应现代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人才。例如针对药理学专业化比较强的特点,教师在对教学内容进行指导性教学时,对于所授相关知识的整合和链接显得尤为重要。如解剖生理学知识、免疫及生化知识、疾病的临床表现等,尤其是在讲授重难点章节时,相关的背景知识介绍等等,为探求未知的领域埋下重要的伏笔。这一方面激励教师通过不断学习去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提高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带着探求的精神去学习新知识。既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打下良好的基础,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求主动性。同时通过列举临床实例留给学生去独立思考和探求的空间,指导学生去通过查阅整理资料的过程解决疑惑,丰富知识;由此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进而进形成较为完整的理论基础。
3.合理运用多各种教学手段,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
药理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重要学科,其中涉及到医学名词、药物作用机理以及疾病的临床表现多复杂性,且有些机制难以直观教学和理解。因此,正确灵活的运用多种教学教学方法和手段在药理学教学就显得更为重要。为了达到直观易懂的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教师一方面要尽可能的为学生提供较为详尽丰富合理的的感性学习材料;同时结合使用包括幻灯、录像、自编多媒体课件、计算机等多种现代化教育手段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利用多媒体教学采用大量彩色图片和动画演示,把抽象深奥的药理学概念、概念、机制等理论通过制作成赏心悦目的视频、音频材料而形象逼真地展现出来,从视觉、听觉等多个方面刺激学生的感官,加深学生的记识忆和理解,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果和效率。在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设备的同时,传统的讲授教学法也不容忽视。先进的教学设备一方面使的教师摆脱了黑板便于走下讲台,走近学生适时讲授,既避免了常见的坐在多媒体前单纯机械的放映和宣讲的弊端,又可以通过深入的讲解与学生近距离交流和探讨。从创设问题情境出发,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激情,引导学生自主体验知识的发生过程,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种多媒体教学方法与师生近距离的互动、双边交流相结合的形式,既有利于学生学习理解和掌握知识、鼓励学生进行质疑批判和发表独立见解,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对提高教学质量和创新能力的作用效果显著。
4.重视实践,激励创新精神,注重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
药理学实验教学是生物工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实验过程是对理论知识的验证过程,学生通过实验使抽象的书本理论和课堂教学更加形象、具体的再现,更是培养具有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第一实训基地。因此建立新型的实验课程教学管理体系,积极进行实习实训的的改革,提高实验效果,巩固理论知识,提高综合分析能力[4],也是生物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的重要内容。一方面,进行实验室制度的改革,对现有实验条件进行必要革新。如打破了传统实验室运行模式,实行开放式实验室管理制度,合理高效的利用实验教学资源。随时为学生提供开放实验室,鼓励学生积极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各种形式的验证实验及探究型研究,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能力。积极鼓励学生主动的观察、分析、探究,培养科学研究的意识和创新思维。另一方面,进行实验内容的不断改进,如变单一的基础性实验为集综合性、探究性为一体的多层次实验体系。如建立模拟药品实验室,让学生进入实验室犹如进入药店,拿到一种药物的外包装既能说出药物的名称、作用机制、临床应用、体内过程、不良反应禁忌症等。鼓励学生组建创新团队开展探求型、设计型实验,并将实验结果以撰写论文形式在全班开展论文的探究式答辩,团队间进行交互式的信息交流[5]。充分发挥了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既巩固了课堂知识,又学习了设计实验的过程、了解论文的撰写。这种使实验教学具有创新性、系统性和高效性的实验教学,巩固了学生的理论知识,增加了学生的识记能力,激发了学生对知识的探求欲,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自我检测意识和自信心,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逐步形成了学生的能力体系和知识体系。
综上所述,生工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药理学教学模式,能加深理解、巩固、验证药理学理论知识,更有利于大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探究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调动主动学生学习药理学知识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知科学现象、感知科学情境、历经科研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曲折和坚持,从而形成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善于探索的综合能力较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进而达到培养适应新世纪人才需求的应用型综合性人才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耿磊.加强药理学教学中能力培养的探讨[J].中国医学科技论坛,2005,3:53.
[2]张茹,康传亮,刘振华.药理学课程整合与教学改革探讨[J].现代教育教研,2009,3.
[3]唐丽娟,刘玮炜,赵跃强.药理学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J].时珍国医国药,2008,19(9).
[4]叶晓林.比较方法在药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09,31(2):89-90.
[5]庄军,邓宏兵,蔡靖方.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模式探索性思考[J].高等函授学报,2004,5(10):11-16.
摘要 目的 全麻药物主要是通过影响中枢不同部位的递质和受体而发挥作用,包括对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突触传递的抑制作用和,或抑制性突触传递的兴奋作用,影响神经突触传递,以及调节部分细胞离子通道活性而产生麻醉效应;全麻药物除产生麻醉作用外,还可调节神经突触传递可塑性,从而对学习记忆等认知功能产生影响。目前临床使用的大部分全麻药物都可通过不同的机制,对学习记忆等认知功能产生某种程度的影响,深入研究将会进一步加深人们对全麻药物作用机理的认识,同时对合理解释全麻药物所产生的临床麻醉现象,为手术期间合理选择全麻药物,避免其副作用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全麻药物;作用机制;学习记忆;术后认知功能障碍
作者单位:王 海.241001 安徽省皖南医学院在读硕士 戴泽平.241001 安徽省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麻醉科
全身(general anaesthetics)简称全麻药,是一类能抑制中枢神经系统(CNS)功能的药物,使CNS受到暂时的抑制,从而使意识、感觉,特别是痛觉消失,肌肉松弛以及控制内脏反射反应,主要用于手术时麻醉。全麻药分为吸入性和静脉,全麻药主要是通过影响中枢不同部位的递质和受体发挥作用。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stoperation cognitive dysfunction,POCD)是指患者在麻醉及手术后出现的CNS并发症,常见于老年患者,临床表现为精神错乱、焦虑、人格改变和学习记忆受损等,这种认知功能、独立能力及技巧的变化,称为POCD。随手术类型和麻醉持续时间的不同,术后认知功能损害程度不一,尽管近年来在麻醉方法和技术、监护仪器、手术操作等方面有了很大进步,但POCD的发生仍不少见。POCD的发病原因及机制未明,目前一般认为是在患者中枢神经系统退变、老化的基础上,由麻醉、手术等外在因素诱发或加重的神经系统退行性改变,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涉及到中枢神经系统、内分泌和免疫系统等。关于全麻药是否会导致POCD,现尚无定论,随着对全麻药作用机制的深入认识,其对学习记忆等认知功能的影响也日益受到重视。目前临床使用的大部分全麻药均可通过不同的机制,对学习记忆等认知功能产生广泛而多样的作用,深入研究将会进一步加深人们对全麻药作用原理和作用机制的认识,同时对合理解释全麻药所产生的临床麻醉现象,为手术期间合理选择全麻药物,避免其副作用等也都具有重要意义。
1 全麻药物的作用机制
全麻药可产生镇痛、镇静催眠、意识障碍、肌肉松弛、抑制应激反应等。对其作用机制人们提出了多种假说,如“突触学说”、“脂质学说”及“蛋白质学说”等。这些假说可解释一些麻醉现象,但均不能全面、确切地阐明全麻药的作用机制。现认为,全麻药通过对CNS兴奋性突触传递的抑制作用和,或抑制性突触传递的兴奋作用,影响神经突触传递,调节细胞离子通道活性而产生麻醉效应,它们对于细胞内信号传导系统的作用和蛋白表达的影响可能是其影响神经系统功能的主要机制。
1.1激活r―氨基丁酸受体(GABA―R)的作用GABA是分布于哺乳动物脑内的一种主要抑制性神经递质,GABA受体与其内源性配体氨基丁酸相结合,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nhibi.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IPSP)。现已发现,GABA受体分GABAA、GABAB和GABAC3种亚型,GABAA为配体一门控C1-通道,兴奋时C1-内流增加,产生快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fast IPSP);GABAB为C1-蛋白偶联受体,兴奋时K+通道电导增加,抑制腺苷酸环化酶(cAMP)和减少Ca2-内流,产生缓慢抑制性突触后电位(slow IPSP)。电生理研究发现,大多数全麻药物,如巴比妥类、苯二氮卓类、吸入等均可直接激活GABAA受体,从而使C1-内流,产生超极化,降低神经细胞兴奋性,抑制神经元放电,产生突触后抑制而发挥麻醉效应,GABAA受体/C1-通道复合物被认为是全麻药的重要靶位。这一效应可被GABAA受体阻断剂,如荷包牡丹碱(bicuculline,BIC)或苦毒素(picmtoxine,FTX)所阻断。GABAA受体存在多种亚单位且在不同脑区的分布不同,这也可能是多种全麻药都以此受体为靶点的基础。GABAA受体功能受磷酸化蛋白激酶C(PKC)、细胞内Ca2-及细胞内外C1-浓度的影响,又可与其他烟碱样乙酰胆碱(nAch)和兴奋性氨基酸如谷氨酸等相互作用,这些部位均与全麻药的作用相关。因此,全麻药对Ca2-及神经递质的影响,都可通过GABAA受体得以反应,一些实验证实,G蛋白、PKC、Ca2-―ATF酶对GABAA受体均有调节作用,它们均与全麻作用机制有关。
1.2作用于谷氨酸受体 谷氨酸是中枢的兴奋性递质,作用于皮质神经元和脊髓运动神经元,可引起突触后膜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xcitatory postsynapric potential,EPSP),并导致神经元放电。其受体有两种类型:代谢型和离子型。前者为G1-蛋白偶联受体,激活后可使细胞内IP3和DG;增高,cAMP降低;后者属于配体门控离子通道,分三种类型,分别为海人藻酸受体(KA―R)、a―氨基―3―羟基―5―甲基―4恶唑丙酸型受体(AMPA―R)和N―甲基―D―天门冬氨酸受体(NMDA―R)。NMDA受体是阳离子通道,对Na+、K+和Ca2+通透,可使神经细胞膜去极化,产生慢EPSP。目前已发现能选择性激动NMDA受体的有NMDA、天冬氨酸(Asp)、谷氨酸(Glu)、半胱氨酸、鹅羔氨酸、喹啉氨酸等。NMDA受体拮抗剂分为竞争性和非竞争性两类,竞争性拮抗剂主要有CPP、AP5、A7等,非竞争性拮抗剂主要有氯胺酮、苯环利啶、MK―801以及新药美金刚等。有实验表明,部分全麻药如异氟醚等可降低大鼠大脑皮层、海马兴奋性氨基酸(G1-u、Asp)的含量,提高海马和脊髓抑制性氨基酸甘氨酸(G1y)的含量。赵秋华等的研究也发现异氟醚可使大鼠脑皮层G1u含量下降,并呈剂量依赖性,静注NMDA受体拮抗剂AP5后可减少异氟醚的最小肺泡浓度(MAC)及脑皮层G1u含量,增强异氟
醚的麻醉效能。
1.3作用于CNS中乙酰胆碱(Aeh―R)受体主要是M1型,少数部位有M2型受体分布,Ach兴奋M―R,引起神经元兴奋。全麻药通过对中枢胆碱能系统M―R功能的抑制作用而产生麻醉效应,神经元烟碱受体(nAch―R)在CNS的主要功能是在突触前易化其他神经递质的释放。1.4作用于阿片受体既往的许多研究表明,吗啡等镇痛药的镇痛作用是由于其激动阿片受体(主要是μ受体)所致,但诸多全麻药的镇痛作用是否也与阿片受体有关尚不十分清楚。有研究显示异丙酚对内脏痛的镇痛作用机制与阿片受体有关,姚明等给大鼠腹腔注射异丙酚可使结直肠扩张痛阈显著增高,而腹腔预注纳络酮可明显抑制异丙酚对大鼠结直肠扩张的痛阈提高作用。
全麻药的作用尚涉及其他配体门控型离子通道,如肾上腺素能受体、多巴胺受体、5―HT受体、Gly―R以及其他神经递质等。NA可使蓝斑核神经元上的a2受体激活,致K+电导增加形成超极化,而在中枢的大多区域,可激活阿a1或β受体,阻断K+通道,增强传人兴奋的强度。多巴胺受体,都是G一蛋白偶联受体,其中D1、D5称为D1样受体,激活后升高细胞内cAMP水平;而D2、D3、D4称为D2样受体,激活后降低细胞内cAMP水平。5一羟色胺与觉醒睡眠、情绪反应及感觉传递等有关。
2 全麻药物对学习记忆等认知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度
药物蓄积可能是导致术后近期认知功能低下的一个原因。全麻药即使在极低浓度下对人的认知功能仍有影响,Bruce等观察发现,衡量浓度的氧化亚氮(50ppm)和/或氟烷(1ppm)吸入即可造成视觉感受、瞬时记忆、认知、运动反应等能力的下降。亚麻醉浓度的安氟醚、异氟醚和氧化亚氮吸入对认知功能也有类似作用。代谢缓慢的镇静药如苯二氮卓类由于存在蓄积作用可造成术后短暂的认知功能降低。
研究表明全麻药(特别是吸入)对中枢胆碱能系统有抑制作用,中枢胆碱能系统功能降低可能与POCD有关。Feldman等的研究证明,一些术前有一定程度认知功能受损的患者应用阿托品或东莨菪碱后病情恶化,提示POCD与抗胆碱能药物的应用有关。全麻药抑制中枢胆碱能系统的功能,其作用包括抑制乙酰胆碱的释放、抑制突触体对胆碱的摄取和阻断乙酰胆碱受体等,并通过胆碱能系统调节其它神经递质如多巴胺、GABA等的释放。由于中枢胆碱能系统的功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降低,这可能是老年病人特别是术前已有认知功能降低的病人在应用全麻药后更易于发生POCD的一种原因。
突触可塑性指突触在形态和功能上的改变,主要表现为突触结合和传递的可塑性。突触可塑性是学习记忆的神经基础,神经递质是导致突触可塑性的初始和关键环节。全麻药大多表现为改变突触前和(或)突触后神经细胞内Ca2+浓度,从而进一步产生其它效应,这些受体和神经细胞内Ca2+浓度的变化均不同程度参与了学习记忆功能的获得、形成和维持。作为突触可塑性的两个重要模式:长时程增强(long―term potentiation,LTP)和长时程抑制(long―term depression,LTD)是学习记忆的神经细胞学基础。LTP被认为可直接反映突触水平信息存贮过程,海马神经元突触可塑性与学习记忆功能密切相关,LTP已被作为衡量海马神经元突触可塑性的重要指标。已有研究发现,氯胺酮、咪唑安定、依托咪酯、异丙酚、异氟醚等全麻药均能剂量依赖性地抑制海马脑片LTP或LTD的产生和维持。
位于海马神经元突触后膜的NMDA受体是由NRI及NRz的不同亚单位(NR2、NR2B、NR2C、NR2D)组成的复合物,不同亚单位的组成对NMDA受体的功能影响不同,NR1、NR2B与NMDA受体介导的认知功能有关,早老性痴呆患者海马NR1和NR2B表达降低与认知功能的降低有关。咪唑安定、异丙酚或氯胺酮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中枢的NMDA受体,这可能是其影响认知功能的一个直接原因。激动NMDA受体对学习记忆有促进作用,然而在某些病理状态下,如脑缺血时Glu大量释放,可产生兴奋性毒性作用:兴奋性氨基酸(如Glu)和抑制性氨基酸(如GABA)的比例失衡,Glu/GABA明显增高,过度激动NMDA受体,ca2+内流,激活对Ca2+敏感的各种酶类,产生氧自由基、线粒体损害,随之出现细胞凋亡、组织坏死,造成学习记忆障碍,导致神经元损伤及神经功能损害。
2.1吸入物对学习记忆等认知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吸入物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多个部位,产生各种不同的效应,越来越多的实验结果发现吸人对于认知功能的生物学基础一学习记忆会产生复杂和长期的影响。氟烷可产生逆行性遗忘作用;异氟醚单独使用或与咪唑安定、氧化亚氮联合使用会促进新生大鼠部分区域神经细胞凋亡,影响其成年后的学习记忆和认知功能;地氟醚吸入麻醉能够改变大鼠脑组织细胞内部分蛋白表达,其中一些蛋白参与了囊泡转运和代谢功能,这种变化在麻醉后72小时仍然存在,这为吸入影响神经中枢功能提供了重要的分子证据。长期暴露于N2O会促进成年大鼠扣带回脑区神经细胞死亡,这种作用与其抑制NMDA受体功能有关。Culley等发现Fisher344大鼠吸入1.2%异氟醚和70%N2O2h,可长期损害青年和老年大鼠的空间记忆能力。蒯建科等的研究认为,异氟醚可降低新生大鼠认知功能,与上调海马NMDAR及GLASr表达而产生的兴奋性毒性有关。
2.2静脉物对学习记忆等从知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咪唑安定具有GABAA受体的激活功能,能抑制大鼠离体海马脑片的LTP,可产生顺行性遗忘,临床剂量较大时,具有逆行性遗忘作用。Jevtovic等认为咪唑安定与异氟醚联合使用会造成新生大鼠大脑部分区域神经细胞凋亡,从而影响成年后的学习认知功能。硫喷妥钠、依托咪酯和戊巴比妥都可直接激活GABAA受体诱发C卜内流,且随受体亚型不同而异。O’Corman等在被动回避实验中发现低剂量异丙酚使大鼠产生顺行性遗忘,剂量增加时则产生逆行性遗忘作用,并认为这种对记忆形成的影响可能与异丙酚对基因转录的调制作用有关。氯胺酮是MDA受体的非竞争性抑制剂,同时也能显著抑制nAch受体功能,这两种受体对LTP的产生、维持和学习记忆功能至关重要,氯胺酮能够促使大鼠部分区域神经细胞凋亡,亚麻醉浓度时即可影响灵长类动物―恒河猴的认知功能。刘毓和等的研究表明,氯胺酮对老年大鼠认知功能有短暂的抑制作用。随着氯胺酮因娱乐用途而产生的滥用现象,其对学习记忆和认知功能的影响已引起医学界和社会的高度关注。
3 展望
【关键词】基层医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药学人员作用
近年来,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十分广泛,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现象也十分严重,这不仅造成抗菌药物的资源浪费,加重患者经济负担,还引起许多医源性疾病,并已成为产生细菌耐药性的主要原因。为确保有效治疗感染的药物存在,最大限度利用好现有的抗菌药物,充分发挥基层医院药学人员在抗菌药物合理应用中的作用,本文对某基层医院的门诊和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做一回顾性调查分析,并探讨药学人员在如何充分了解临床需求的基础上,切实加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力度,充分发挥指导合理应用抗菌药物、保证患者用药安全的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随机抽取某基层医院2011年5月~2011年12月期间门诊和病房处方每月各500张,总计8000张。
1.2 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标准根据药品说明书、《抗生素临床应用指导原则》【1】及公开发表的各种文献、书籍以及相关资料判断抗菌药物应用的合理性。药物应用不合理情况:无感染指征应用抗菌药物;未按照抗菌药物的治疗剂量范围给药;未按照药物的理化性质及在体内的代谢特点选择给药时的溶媒、药液浓度、给药途径及给药次数不合理;未按照药物的抗菌特点选择用药;更换药物不合理;预防用药给药方法及给药时间不规范;疗程过长或过短;联合用药无指征或联用不当。
1.3 统计分析对处方中患者性别、年龄、病因、抗菌药物的种类、用量、应用方法、联用情况等情况进行记录,分析抗菌药物使用率、不合理用药处方的比例及原因。
2 结果
2.1基本信息8000张处方中,男性4697例,占总数的58.71%;女性3303例,占总人数的41.29%;≥18岁处方4937张,占总数的61.71%,<18岁处方3063张,占总数的38.29%。
2.2 抗菌药物使用率抗菌药物处方总数5080个(占总处方63.50%),其中3207个为男性处方,占男性处方的68.27%,1673例为女性处方,占女性处方的56.70%。门诊抗菌药物处方2412个,占门诊总处方60.30%,住院抗菌药物处方2668个,占住院总处方66.70%。
2.3 抗菌药物联用情况一联使用率为78.33%,二联使用率为20.27%,三联及以上使用率为1.40%。
2.3 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情况共发现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处方902张,占抗菌药处方17.76%,其中门诊583张,占门诊抗菌处方19.36%,住院319张,占住院抗菌处方15.43%。
3 讨论
该院抗菌药物的综合使用率63.50%,门诊使用率60.30%,住院使用率66.70%。高于与世界卫生组织要求的30%目标,也高于我国医疗机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不超过60%、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超过20%的标准。我们发现,该院门诊抗菌药物用量远高于国家要求,可见门诊医师和患者在选择应用抗菌药方面具有自主随意性,有些患者希求见效快、治愈率高,所以两种抗菌药物联用的处方数量较多。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医师对抗菌药物的应用缺乏谨慎的态度。同时从处方中发现,门诊抗菌药物多应用于感冒、发热、咳嗽等症状的治疗,但这些大多数属于无用药指征或指征不强的应用,这符合门诊患者特点。住院抗菌药则以呼吸系统疾病抗感染、外伤及术后预防性给药居多。该院不合理用药达17.76%,不合理用药方面存在问题主要包括无适应证用药,不必要的预防性用药,抗菌药物品种和剂量的选择错误,给药途径、给药次数和疗程不合理,不当联合用药及配伍禁忌等。该院的情况只是不仅仅是一个个案,只是我国基层医院抗菌药物滥用的一个缩影。
抗菌药物已成为临床最广泛应用的药物之一。在其治愈并挽救了许多患者生命的同时,也出现了由于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导致的不良后果,如不良反应的增多,细菌耐药性的增长,以及治疗的失败等,给患者健康乃至生命造成重大影响。目前已有超级细菌的出现,我国也出台史上最严厉的“限抗令”,在此情况下,对基层医院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指导和监管势在必行,而药学人员发挥自身优势,为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提供药学服务倍显重要。下面就如何发挥其作用进行探讨:
一是建立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制度加强监督和监管。建立并完善药事管理委员会,充分发挥药师规范管理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特殊作用,并制定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一系列制度,包括“抗菌药物分级管理方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实施细则”、《不合格处方及不合理用药的具体标准》、《不合理用药预警管理制定》、《药物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制度》等。药学人员应定期不定期参与检查和监督,发挥在促进合理用药中的作用【2】,不断加强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监管力度,监管内容包括抗物菌药物品种的选择、给药剂量、给药途径和疗程等方面,以提高临床治愈率或降低感染率,同时降低药物带来的不良后果。
二是对抗菌药物严格执行分级管理制度。根据医院具体情况和抗菌药物特点将抗菌药物分为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与特殊使用三类进行分级管理,由药师监督执行情况。如对轻度与局部感染患者选用非限制抗菌药物;感染严重且自身免疫力低者可慎选限制用药物;对特殊使用药物则应严加限制【3】。
三是药师对临床进行抗菌药物使用指导。基层医院药学人员应不断提高自身学历和能力水平,根据各类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方案、常见致病菌的种类分布及耐药性、常用抗菌药动力学特征、用法用量、注意事项等专业知识,为临床医生正确选用抗菌药提供依据。并与经治医生共同讨论决定用药方案,以提高抗菌药物的疗效【4】。
四是加强对临床医师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及相关药理知识的宣传培训。医院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关键是提高临床医师的合理用药观念。通过组织开展医务人员岗前培训、开办各种药物应用讲座、举办抗菌药物学习班,进行新药推介,普及合理用药观念,不断更新相关知识,提高医院抗菌药物治疗水平。药学人员当以现代药物学为基础,为医师们讲授药代动力学、药效学和药物经济学,强调药物使用中的合理配伍,强化根据药敏试验用药的观念【5】,进一步提高医师对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重要性的认识。
随着我国基层医院的发展和医疗水平的提高,药学人员在医疗服务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基层医院药学专业人员应不断提升自己素质和能力,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以抗菌药合理应用为切入点,深入开展药学服务,提高临床抗菌药物的用药水平,延缓细菌耐药性的产生,规范基层医院抗菌药物在临床中的使用及管理,使患者用药安全和效果得到保证。
参考文献
[1]夏国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1-61.
[2]林泽升.基层医院药师促进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中的实践与体会.海峡药学,2011,23(4): 227-229.
[3]许广宏.开展全程化药学服务促进抗菌药物合理应用.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7,5(2): 192-192.
[4]杨春艳,郭庆芳.临床药师在医院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中的作用.药学服务与研究,2011,11(2): 110-111.
【关键词】 医学需要;计划生育服务对象;终止妊娠;镇痛技术;腰-硬联合穿刺;羊膜腔穿刺;疼痛评分
[Abstract] Objective Due to medical need, such as birth defects and unplanned pregnancy to terminate the pregnancy trimester pregnant women, they had dual mental and physical pain. The project was to study clinically relevant analgesic effect for spinal - epidural anesthesia on the induction of labor in pregnant women,reduce the mental and physical suffering need on pregnant women for medical induction of labor, alleviate the pressure of family planning services. But should firmly follow the “population control, and improve population quality”,the family planning policy, screening and review the application object, resolutely resist and eliminate non-medical need and non-family planning pregnancy.Methods Choose 10 taboos, without referring to the medical needs of the voluntary termination of pregnancy agrees to ease the family planning service, for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pregnant women in pregnancy, selected 10 voluntarily agreed to the traditional surgery trimester abortion as the controls. Compared pain scores in both groups, labor and time for comparison and the effect.Results Pain scores was different,but labor, labor physiological changes, contraction strength, contraction duration, interval time, blood loss was not different.Conclusion Minimize the mental and physical trauma in termination of pregnancy with medical needs and family planning services , alleviate the pressure of family planning services,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population and social benefits, embodies the “patient-centered, personalized service”.
[Key words] medical needs; family planning clients; termination of pregnancy; analgesia; spinal - epidural puncture; amniocentesis; pain score
人民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解决出生缺陷问题,提高人口和民族的素质是我们面对的最大问题。为此,我国长期实行“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计划生育政策,对于因各种医学需要,如畸胎等,以及计划外的中期妊娠孕妇,最常用的补救措施和终止妊娠方式是羊膜腔穿刺利凡诺引产术。因利凡诺会刺激宫缩而娩出胎儿,因此该过程无可避免地出现类似足月分娩的阵痛,这更增加了孕妇的精神和生理痛苦。为解决该问题,减轻孕妇的痛苦,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产科质量,缓解了计划生育服务工作的压力,充分体现 “以病人为中心,人性化服务”的宗旨,提高人口素质,笔者开展了“医学需要和计划生育服务对象的终止妊娠镇痛技术应用”的专项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10例无禁忌指征,因医学需要或计划外怀孕而自愿同意进行镇痛终止妊娠的中期妊娠孕妇为观察组,另外选择10例自愿同意进行传统中期妊娠引产术的类同对象为对照组。
1.2 适应证
(1)母体方面:①各种严重并发症经药物治疗无效,继续妊娠可能危及母婴安全者,如重度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娠合并心脏病、慢性肾炎等;②部分性前置胎盘或胎盘早期剥离征需终止妊娠者;③羊水过多,胎儿畸形或压迫症状严重,威胁母亲生命者。(2)胎儿方面:①胎儿畸形如无脑儿、脑积水等;②宫内死胎;③胎盘功能低下,如过期妊娠、胎儿宫内发育迟缓等;④母儿血型不合,胎儿处于高危者。
1.3 禁忌证
(1)非医学需要者。坚决反对非医学需要的终止妊娠,尤其是性别选择的终止妊娠,更应坚决抵制和严厉处罚。(2)有明显头盆不称,产道阻塞,横位,初产妇臀位估计经阴道分娩有困难者。(3)有过剖宫产史、子宫肌瘤剜出术等子宫手术者。(4)胎盘呈完全性前置状态者。(5)各种疾病的急性阶段。(6)心、肝、肺、肾疾患在活动期或功能明显障碍者。(7)子宫发育不良者。(8)有急性生殖道炎症或穿刺部位皮肤及背部皮肤有感染者。(9)术前24h内两次体温在37.5℃以上者。(10)有任何导致孕妇凝血功能障碍的疾病。另外不具备麻醉意外抢救设备和技术的医院,孕妇有脊椎畸形及有麻醉药过敏史均在此列。
1.4 羊膜腔内穿刺注射
术前利用超声波诊断胎盘位置及肢体所在侧。孕妇排空膀胱取仰卧位,查清宫底高度,常规消毒皮肤,铺消毒巾,根据超声波确定羊水池最深处皮肤,局部麻醉,必要时在介入性超声波引导下,以20~21号腰椎穿刺针垂直刺入腹壁,有落空感或介入超声波显示确切已达羊膜腔内,抽出针芯,接上空针,抽取羊水2ml,然后接上1%利凡诺4ml,缓慢注入羊膜腔内,注毕快速抽出穿刺针,注射部位用无菌纱布敷盖,压迫2~3min。如回抽时有血液,则可能刺入胎盘,应试向更深部进针,或继续在介入超声波的引导下调整针向,如仍有血液或感觉刺向胎体,即应抽出,另选穿刺点,但穿刺不得超过2次。如穿刺后72h仍未发动宫缩者,可考虑再注入1次,仍不成功,改用其他方法,或用静滴催产素法加强子宫收缩,促使排出。
1.5 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联合穿刺
羊膜腔穿刺后通常于24h即可发动规则宫缩,此时即可实施腰-硬联合穿刺术。与无痛分娩类似,选择L3~4间隙进行硬外穿刺,待硬外穿刺成功后进行蛛网膜下腔穿刺,成功后蛛网膜下腔给予罗哌卡因2~2.5mg+芬太尼10~12.5μg混合液。硬膜外置管后,持续泵注0.1%罗哌卡因+0.0002%芬太尼混合液,自控PCA 3ml/次,间隔时间30min。可直至胎儿及胎盘娩出,规则宫缩停止后适时关泵。
2 结果
观察两组疼痛评分(即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评分),观察组较对照组存在明显差异,而两组的产程生理变化,产程,宫缩强度,宫缩持续时间、间歇时间,出血量的比较则无明显差异。详见表1、表2。表1 两组疼痛评分及生命体征变化情况 表2 两组孕产妇产程、宫缩程度、宫缩持续时间及出血量比较
3 讨论
3.1 此技术的优越性
与分娩镇痛类似。在过去的20年,硬膜外镇痛是用于分娩镇痛最常用的方法。然而,硬膜外麻醉有其潜在的缺点:镇痛起效慢,有时需30min;由于硬膜外导管的关系,有时镇痛效果欠佳,采用的硬麻外局麻药液可能引起不必要的运动阻滞从而影响产程。为避免硬膜外镇痛的缺点,国内外近十年来开始实施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联合阻滞麻醉分娩镇痛。其主要优点为镇痛起效快,用药量少,运动阻滞较轻,孕产妇更为满意。为减少静脊膜穿破后的头痛,目前采用铅笔尖式或无创性腰麻针,大大减少甚至避免了有关术后的头痛。避免运动阻滞,不影响孕妇活动和宫缩。孕妇清醒,可参与整个过程。必要时还可满足术后的清宫或手术需要。该项技术所需的器械很少(一枚腰椎穿刺针,一个腰硬联合麻醉包和专用药泵),所需手术费用少,操作简便易学,使医院的社会效益得到提高,而且减轻了医学需要的终止妊娠孕妇的痛苦,提高了医疗质量。较之分娩镇痛,给药时机相对不受限制,从规则宫缩出现,即可穿刺给药,而且可持续给药至胎儿及胎盘娩出后规则宫缩消失。
3.2 应用范围、条件和前景
此技术的应用意义更多地体现在社会效益上。我国长期实行“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计划生育政策,最常用的补救措施就是医学需要的终止妊娠。对于因医学需要而终止妊娠的孕妇,其精神上已经承受了沉重的打击,再加上要承受类似分娩的阵痛,真可谓双重打击,雪上加霜。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产科镇痛是时代的需要,是医学发展的需要,开展此项技术,使本来已属不幸的孕妇减轻了生理疼痛,提高了她们的生活质量,也提高了产科质量。此项技术的开展,也有效地缓解了计划生育服务工作的压力,更加体现了“以病人为中心,人性化服务”的宗旨,提高了人口素质。本项目的应用范围仅限于医学需要和计划生育服务对象的终止妊娠,实际工作中应严格甄别应用对象,坚决抵制和杜绝非医学需要和非计划生育服务对象的终止妊娠。尤其是性别选择的终止妊娠,有违社会伦理,更应坚决抵制和严厉处罚。
3.3 与国(省)内外同类技术对比
从规则宫缩开始到胎儿胎盘娩出时间、宫缩强度、出血量等与传统引产无明显区别,证明孕妇的辅助肌肉力量没有受到明显影响。
3.4 存在问题和改进意见
本项目的应用对象仅限于医学需要和计划生育服务对象的终止妊娠,以提高人口素质,应严格甄别应用对象,坚决抵制和杜绝非医学需要和非计划生育服务对象的终止妊娠。尤其是性别选择的终止妊娠,有违社会伦理,更应坚决抵制和严厉处罚。另外有极少数孕妇出现轻微瘙痒。见表3。表3 孕妇不良反应及并发症
改进意见:性别比例失衡问题引起了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2005年2月,中国多位人大常委会委员在分组审议刑法修正案(五)草案时建议,尽快对刑法有关条款作出修改,计划生育委员会、卫生部和药品监督管理局也联合制订了《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超声波操作管理规定》,严惩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行为,确保出生人口性别比例的平衡和正常。作为医务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遵纪守法,维持社会人口性别比例平衡,这关乎国家的和谐稳定,民族的未来与昌盛。当今社会上,仍有个别群众思想落后,存在选择性别的行为,应对此应予以坚决地反对和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对于出现不良反应的孕妇,可充分与家属沟通及对症处理。
参考文献
1 江克强.妇产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243.
2 赵英,鲁永鲜,李萌萌,等.妇产科镇痛的开展与常规化实施的探讨.解放军医学杂志,2006,31(8):829-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