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经济学的认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经济哲学的源起
经济哲学这一新兴学科的起源与近现代西方经济学界的三次重要论战关系密切。
第一次论战的一方是以李斯特、罗雪尔、克尼斯等为代表的德国旧历史学派以及19世纪70年代后继承和发扬他们观点的以施穆勒、布伦塔诺等为代表的新历史学派。他们强烈批判古典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认为古典经济学对经济世界的描述远不符合复杂多变的现实经济世界,而过分强调对财富的追求是一种片面狭隘的利己主义动机,更批判性地指出以“经济人”概念为基础的抽象演绎法必然得不到符合实际经济过程的经济理论。而论战的另一方则是以门格尔、庞巴维克等为代表的奥地利学派。他们针对历史学派的批判展开了积极有力的回击, 坚持认为对个人经济行为及其动机的有效分析才是研究并掌握整个经济过程的本质与规律的必要前提与基础。双方唇枪舌战,论战非常激烈。1883 年, 门格尔发表了《经济学和社会学问题》反驳历史学派的批判并对其历史归纳法提出批判;同年, 施穆勒发表了《政治社会科学》与门格尔针锋相对;1884年,门格尔发表《德国政治经济学中历史主义的错误》再次予以回击;1888 年, 布伦塔诺发表演讲批判“经济人”概念;1889年, 庞巴维克发表反批判言论, 对历史学派的伦理主义经济学提出指责… …最终,关于经济学的科学门类问题也卷入论战之中,奥地利学派认为“边际革命”使经济学成为一类严密的科学,历史学派则认为经济学绝对不可能成为科学。
20 世纪30、40 年代进行的第二次论战将经济学学科性质作为争论的焦点之一。穆勒认为依据经济理论做出的判断要想达到精准度并获得验证必须排除各种干扰因素, 否则这种判断只能是一种预测指向。1932 年,罗宾斯发表《论经济科学的性质和意义》在西方经济学界掀起了一场反对证实法而张扬证伪法的浪潮。罗宾斯认为对经济理论真理性的检验是经济学方法论的基本问题,并阐述了“正确性”与“实用性”的区别,他认为“正确性”是从“一般”到“特殊”的逻辑推导过程,而“实用性”则是从“特殊”环境下的反应出发的,能经受住检验与证实的经济理论才是可取的。1937年,萨缪尔逊发表《经济分析基础: 经济理论的实用意义》对罗宾斯观点提出质疑, 认为这是一种“关于经验材料的假说”。 1938 年, 哈奇森发表《经济理论的意义和基本原理》主张经济学理论研究中应用证伪法。还有一些经济学家提出经济理论应具有可证伪性,经济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应朝向经验自然科学。
20 世纪70 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滞胀和现实经济活动中原菲利普斯曲线的销声匿迹打破了经济理论界的宁静与祥和。随着“第二次经济学危机”的到来,第三次论战拉开了大幕。一些经济学家又一次将矛头指向了“经济人”,伴随随现代微观经济学理论的不断发展壮大,“经济人”行为的理性假设成为群起攻之的目标。经济学应不应该涉及价值判断、经济学应该如何发展、经济学可能如何发展等都成为了此次论战涉及的问题。1973 年, 海尔布伦纳发表《作为“非价值”科学的经济学》批判传统二分法,肯定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差别并对经济学应注重非价值分析的观点提出质疑。同年,缪尔达尔发表言论提出为加强经济分析结果的真实与客观应将价值判断作为其前提条件。
在近百年的唇枪舌战过程中,研讨与反思的范围早已超出了经济学研究本身,而正是这种激烈的思想碰撞,批判与反思促成了经济哲学的产生。
二、经济哲学研究的意义
对于经济哲学的研究包含了经济学与哲学的双重意义。
第一,经济哲学对于经济理论的发展具有方法上的指导意义。在西方经济学论战当中可以看出,经济学理论的研究与发展急需一种专门的哲学理论为其提供方法论支持。然而无论是唯理论哲学、经验论哲学,还是实证论哲学、证伪论哲学等都没有以人类经济世界作为反思对象。而经济哲学正填补了这一空缺,它从对人类经济世界的反思出发,其哲学理念为构建经济理论体系打下基础,观念上指引经济理论发展,方法上引导经济理论逐步完善。但目前我国的传统经济学理论已明显不适应我国当代经济的发展,而以对经济学反思为基础的经济哲学在我国的发展是有困难的。在这样的前提下,我国的经济学和经济哲学必须相辅相成,是我国经济哲学与经济学共同走向成熟。
第二,经济哲学对于人类经济世界的总体性把握, 有助于提高人们对于现实中经济现象的辨识水平,有助于人们深刻理解市场经济理论与政策,从而超越肤浅的经验认知层面。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体系、思维模式都深深的打上了计划经济的烙印,一时无法完全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导致了许多经济思维与行为上的误区,影响了市场经济的发展。而经济哲学在观念上的牵引作用能帮助我们摆脱狭隘的传统经验束缚,提高我们对经济世界的认知。
第三,第一哲学是经济哲学的基础,经济哲学是对第一哲学的丰富。经济哲学与第一哲学一样是以对思维进行反思的方式确定人对存在的观念与行动,从而求得思维与存在的同一,到达对必然性的认识。但二者反思对象不同,第一哲学是对整个人类世界存在的反思,而经济哲学是对人类经济世界的反思。第一哲学与经济哲学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作用、互为条件的。经济哲学必然以第一哲学对人类整个世界的总体把握为基础,它无法脱离第一哲学的根本特征而独立存在;而第一哲学对于整个世界存在的反思, 又是以经济哲学为媒介和条件来进行的,缺乏对人类经济世界的总体认识, 就难以对于整个人类世界进行反思。因而,第一哲学的发展是经济哲学得以发展的必要前提与基础,而经济哲学的发展是对第一哲学补充、丰富与延展,有利于更好地研究第一哲学。
第四,经济哲学研究对哲学的升华大有助益。马克思在《资本论》、《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著作中已经揭示出哲学与经济学不可割裂的渊源,他说:“探寻社会的奥秘, 要回到顽强的经济事实之中”。他的研究实现了哲学与政治经济学史上的革命。然而其研究成果并没有得到我们很好地继承和发扬,在前苏联教条主义的哲学研究思潮的影响下,多年来我国对哲学的研究成果也收效甚微,对经济哲学的研究,将帮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哲学的精髓,更深入地了解哲学的经济观。
三、我国经济哲学研究的必要性
只有哲学方法论的牵引才能使经济理论发展完善。因而经济哲学研究可以规范显示经济生活中人们的思想与行为,是非常有必要的。
第一,经济哲学研究对解答我国目前的热门经济问题,制定正确经济决策是十分必要的。面对我国经济体制转型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如贫富分化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经济增长与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之间的协调问题、传统价值观念与新兴经济活动之间的矛盾问题、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片面追求利润导致的诚信问题、产权问题等都需要哲学的理论指引与宏观上的把握,指导我做出正确的、全面的、有方向性的经济决策。
第二,经济哲学研究对提升人们对于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刻认识与理解是十分必要的。计划经济虽已远离我们当今所处的时代,但它留在人们思想观念中的“余毒”却多年来难以清除。倾向于计划经济时期的思维体系、人生观、价值观依然在处于市场经济浪潮中的人们脑海中“作祟”,它干扰了我们对于经济世界的正确认知,导致了诸如争抢所谓的“铁饭碗”等许多不符合经济规律的经济行为的出现。而目前的现代市场经济理论本身并不是没有缺陷的,它对经济活动的引导也会出现偏差,而人们对现代市场经济理论并没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往往固守以往的经验作出判断与决策,而单凭经验是无法适应多变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会导致经济活动的偏差,这正是人们对市场经济体制缺乏深刻认识,不能很好适应市场经济的表现。市场经济作为一种理性经济必须要有哲学理性的指导。因此,研究经济哲学,理性地认识市场经济,才能从总体上把握住市场经济发展方向,提升对市场经济体制的认识水平。
四、我国经济哲学研究存在的不足与逐步完善
就目前我国经济哲学研究的情况看,主要有以下几点不足:
第一,经济哲学研究没有引起学术界足够重视。我国很多学者对经济哲学的认识还很模糊,只有一些哲学家对其产生了兴趣, 而大多数经济学家只注重对经济理论的研究,把经济哲学看成是哲学的“自我推广”,并没有认识到经济哲学是对人类经济世界的总体把握与深刻反思。而西方经济学界则已十分注重哲学与经济学的相互渗透,几乎每一位出色的经济学家都可以称得上是“包罗万象”的社会学家。
第二,并不重视的经济学范式及理论基准等的研究。缺乏对经济学范式的研究,导致产生了一种顽固的思维定式,忽视前提条件而对西方经济理论全盘接受;缺乏理论基准研究导致对经济问题的判断力失准。然而目前多数经济学书籍仍然很少涉及经济学范式等的研究。
第三,教学领域的哲学和经济学存在严重脱节现象。以本科教育为例,绝大多数高校哲学课只讲哲学及科学哲学的基础知识,经济学专业则以经济学传统理论为主。经济学与哲学的姻缘关系被生生切断,更谈不上对经济哲学的涉猎。无论是经济学专业还是哲学专业的学生都对经济哲学的研究领域与作用知之甚少,可见经济哲学未来发展面临的困难。
在我国经济哲学发展的道路上,要注重培养经济学家的哲学素养,要积极参与经济哲学的热烈讨论,要深入研究经济学范式与理论基准,要促进哲学与经济学的互相渗透影响,实现经济哲学对我国经济社会牵引与指导。
关键词:表见 相对人过失 经济分析
表见的核心构成要件
所谓表见,是指本属于无权,但因为本人与行为人(无权人)之间具有授予权的外观或表象,相对人善意且无过失地相信行为人有权,从而行为人与相对人所为法律行为的后果归属于本人承担的制度。
善意是指相对人不知道也不应当知道行为人对特定事项没有权,其与行为人进行的民事行为完全出于真实的意思表示。无过失是指相对人相信行为人有权是有正当理由的,不是源于相对人的故意或过失。这里的故意表现为相对人明知行为人无权,为了谋取一定的利益,与行为人进行民事行为,并希望由本人承担该行为的法律后果。这种情形属于狭义的无权,行为自始无效,如造成本人损失,相对人和行为人应依法对本人承担连带责任。这里的过失表现为相对人应当知道行为人无权,由于疏忽或懈怠而误信有权而与其发生民事行为。
相对人过失的经济学判断
如何确定相对人主观上有无过失呢?合同法和相关民事法律对此没有明确规定,在司法实践中则由法官行使自由裁量权,造成不同法院、不同法官对相同案件的处理结果大相径庭,这显然不利于经济秩序和节省司法资源。笔者试图从经济学角度着手,对相对人过失的衡量标准进行探索。
这里可借用汉德公式进行分析,汉德是美国上诉法院法官,他在审理“美国诉卡罗尔拖轮公司案”中,对于加害人主观上有无过失提出了衡量标准,即著名的汉德公式:B<PL(见图1)。
在分析相对人有无过失时,假设B为相对人查询行为人权限的预防成本,包括审核授权委托书、介绍信、公章等有关权限证据的成本以及其他相关的查询费用,P为行为人无权的概率,L为本人的成本数额。如上图所示,横轴代表注意的程度,纵轴代表费用,PL曲线指发生损失的数学期望,它是注意程度的严格减函数。由于注意程度越高,须投入的预防成本就越大,所以B曲线是注意程度的严格增函数。C点是两条曲线交点的横坐标,代表了相对人主观上的适当注意。C点的左邻域,B<PL,说明相对人主观上有过失,表见不能成立,相对人只能向行为人而不是向本人主张权利;反之,C点的右邻域,说明相对人投入的预防成本大于预期的损失均值,主观上没有过失,相对人可要求本人承担表见的法律后果。应该指出,在有些场合,准确确定B,P,L的数值会有一定困难,笔者认为,原则上B,L的数额可分别由相对人和本人承担举证责任,同时,考虑到本人一般会拒绝履行由无权人签订的合同,P的数值可根据相关地区经济合同履行情况来确定(P=1-经济合同履行率)。例如,假定本地区经济合同的履行率为99%,则行为人无权的概率为0.01,相对人查询行为人权限的成本为50元,本人可能的损失为10000元,这样,B为50元,PL为100元,因为B<PL,相对人主观上存在过失,法院或仲裁机构可据此否认表见的成立,本人免于承担责任。相对人只有增加对注意的投入,将预防成本提高到100元以上,才能具备表见的构成要件,从而有权请求本人履行合同义务。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制度在经济活动的作用日益显现。由于表见具有不同于一般(有权和无权)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即其本质上属于无权,但在效力上却等同于有权,使得如何公正而有效率地利用表见制度维护交易安全及善意相对人利益,成为理论界和司法机关面临的一道难题。但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运用经济学尤其是微观经济学方法研究表见制度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一方面,通过提供衡量相对人主观过失的客观标准,提高了相关法律规定的可操作性;另一方面,有利于相对人预防成本的内在化,促使相对人采取有效措施查清行为人的权限,保护自己和被人(本人)双方利益,以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尹田.我国新合同法中的表见制度评析.现代法学,2000(5)
2.[美]理查德•A•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
Abstract:The article emphatically analyses and differentiates some basic concepts of Kantianism, such as experience, apriori, innate , and it attempts to do some fundamental work in order to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Kantian critical philosophy.
关键词:康德 经验 先验 先天
Keywords:Conde experiences prior congenital
作者简介:张国立,男,1977年生,河南省鲁山县人,哲学硕士,天津市西青区委党校助理讲师。
【中图分类号】B51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069(2009)-09-0189-01
康德哲学的基本精神是批判精神,批判哲学的基本任务是要探讨、分析、审查人的认识能力,所要解决的认识论问题是认识主体条件问题。康德的认识论在考察主体认识条件时,不是谈经验得来的条件,而是考察我们在经验之前就有的条件。因此康德又把他的认识论称为“先验哲学”。可以看出,“批判哲学”和“先验哲学”实质上是相通的。“先验哲学”不过就是把“批判哲学”所提出的主体条件具体化而已,要想全面把握康德的批判哲学体系,首先要对“经验”、“先验”等一些常涉的基本概念有一个清晰正确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才能对其先验哲学有一个正确的理解。
经验
先看经验。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以下简称《纯批》)导言开头说道:“我们的一切知识都从经验开始,这是没有任何怀疑的;因为,如果不是通过对象激动我们的感官,一则由它们自己引起表象,一则使我们的知性活动运作起来,对这些表象加以比较,把它们连接或分开,这些把感性印象的原始素材加工成称之为经验的对象知识,那么知识能力又该由什么来唤起活动呢?所以按照时间,我们没有任何知识是先行于经验的,一切知识都是从经验开始的。”[1](导言P1)这段话中,“经验’有两种含义。“我们的一切知识都从经验开始”的“经验”是指感觉、印象或感性材料,在《纯批》导言中他又说:“正是在这样一些超出感官世界之外的知识里,在经验完全不能提供任何线索、更不能给予校正的地方,就有我们的理性所从事的研究。我们认为这些研究在重要性方面比知性在现象领域里可能学到的一切要优越得多,……”[1](B7,P5)这句话中的“经验”也是这个意思。在《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以下简称《未来形而上学导论》)第一节分析形而上学的源泉时康德说,形而上学的知识的原理“一定不是来自经验的,因为它必须不是形而下的(物理学的)知识,而是形而上的知识,也就是经验以外的知识”,它“既不能根据作为真正物理学的外经验,也不能根据作为经验心理学的基础的内经验”[2](P17)。这里所说的经验与感性表象是等同的,就是杂多的感性材料。这是经验的第一层含义。
经验的第二层含义,是指感性和知性共同活动的产物。《纯批》导言开头一句话中所说的“把感性印象的原始素材加工成称之为经验的对象知识”,这里的“经验”就是指由感性材料和知性概念结合而成的经验知识。康德说:“经验是用直观做成的,而直观属于感性,经验同时也是用判断做成的,而判断完全是理智事。”[2](P70)经验的这一层含义是康德先验哲学的正式用语,也是他的主要用语。在康德看来,单纯的直觉还不是经验,还不能构成人类知识,人类的知识或经验是由感性材料和知性形式结合才构成的,只有知性给予感性材料以形式(先天概念),才能构成统一的知识。
先验和先天
在康德哲学中,“先验的”特指关于先天知识的可能性或关于先天知识的先天运用到经验对象上去的可能性。指的是有关知识中的先天因素与经验对象的关系问题,涉及的是具有内在性的先天知识,而不是经验对象的知识,有关经验对象的知识是具体的自然科学研究的内容。
应该指出的是,在康德那里,先验的与先天的不是完全同一的。康健强调先天的因素在构成知识上的重大意义。先天的一个最基本的特点,就是指普遍必然的,“因为人们认为先天知道了的东西,它本身就宣告了它是必然的”[2](P36)康德对这一概念的说明是指独立于经验而与普遍必然性具有同等意义。在康德看来,先天就是绝对必然的,其正确性不容怀疑,这种先天性与绝对必然性是说明他的哲学是否为臆断的最高例证。先验的与先天的是有区别的,并不是一切先天知识都是先验的知识,而只有指出表象能够先天的使用于经验对象或对经验对象具有先天的可能,以及这些表象怎样或为什么能够做到这一点,即为什么能够先天的与经验对象相联系的那一类知识,才叫做先验的知识。首先,要说明这类表象(直观或概念)的先天性,即他们不是来源于经验,而是独立于经验,先于经验的,这就保证了其绝对的普遍必然性。其次,更重要的一点在于说明先天概念如何应用于经验对象,从而构成知识的绝对必然性。可见,先验的不能等同于先天的,先验的一定包含着先天的意义在其中,但还不止于先天的意义。应该说,先验的比先天的具有更高一层的意义,先验指的是对于先天的知识的某种考察,考察先天知识的来源、客观有效性及其运用的范围,这种考察得出来的原理必定是先天性(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知识,但又不是一般的先天知识,而是关于一般先天知识(如数学和物理学知识)的可能性的先天知识,是纯粹理性认识主体能动的认识能力的知识。
注释:
关键词:军队任职院校;教学组织模式;教学情境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8-0281-02
军事学院的教学模式是固定围绕一个特定的教学目标展开教学内容,进而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和教师创造一个互动模式。把学生放在中心位置是符合现代教育思想的一种教学模式,但是这种模式的实现需要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根据目前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状况,是可以为教学模式提供支持的,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水平与发展进度,会对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的实现造成直接影响。我们认为,任何教学活动都是在一定的“背景”下进行的,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不同的教学氛围,不仅会对教学活动的模式和程序造成影响,也会影响教学质量和效率。
一、根据教学目的选择教学情境
情境教学强调的是一种教学活动背景。选择教学情境的第一步是教学组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军事情境创设,主要有以下几种:
1.真实情况。知识不只来源于课堂,还来源于实践场所,实际情况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一般有两种:一个是学生作为一个成员在一个真正的军事活动中进入工作中;另一个是学生作为一个旁观者进行研究,而不担任小组的任何角色。
2.网上演练模拟现场。战术演习课程是军事教学中比较特别的课程,也是其他院校所不具备的。但是由于缺少适当的教学条件和必要的培训环境,演练课程往往没有用适当的态度对待,接下来演练的结果往往是对演习计划的一种具体操作和大致实现,结果不尽如人意,达不到真正的演练效果。在现代网络技术发达的条件下,通过教员指导学员的方式,然后利用网络来获取所需数据,完成并达到演练的科目和效果。通过网上演练,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模拟环境的战术背景,使大家在网络上看到与真实特别接近的环境,这样的环境正是演练需要的。还有一点,现场模拟还可以提高大家的相互协作性。教学“现场”的选择是否是科学的,不仅会影响后期教学组织的形成,也会对教师的教学质量、教学效率及学生学习的能动性造成影响。根据我们的实际教学状况反映分析,军队院校教学情境需要注意的问题有:首先,应该努力促使教学的“情境”与教学内容涉及情景达成一致性。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实现真实的情景再现。如在一个真正的军事设备上进行教学,即在实践领域的教学。因此,学校要精心设计教学方案,从而使进度与工作过程一致。在没有条件或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教学环境,可选择模拟或课堂讲授,但必须注意知识的产生和应用状况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学习不要脱离实际。其次,要注意教员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运用新的知识观、学习观和教学观进行教学工作,并自觉地完成新的时代和新的教学形势的角色转换。
二、根据教学内容确定组织形式
在军队院校,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现状,必然会对应于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例如使用军事设备、操作与维修课程。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军队,除了传统的个别教学、课堂教学、小组教学,我们认为还可以采用一下更有利于环境因素、发挥积极作用的教学组织形式:
1.设计教学法。教学设计主张完全打破学科界限,让学生自己设计并负责实施本单位活动,获得相关的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同的对象来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学生的层次不同,接受教育的能力也是不一样的。教学其实也是一种艺术,有很多种方法,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怎么样能很好地引导你的学生朝着你想要他们达到的方向走,这个过程很漫长,在这过程中你要采用很多不同的方法来教育你的学生。设计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在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动范围扩大,获取知识,锻炼能力。
2.学徒制。学徒制的突出特点是通过将学员派往部队,创设与学员未来军人职业接近的学习环境——实际工作单位或实习场,聘请有经验的教员或部队人员来教授,在这个情境脉络中,学员虽然不是真正的军人,却能够实践那些他们将在部队校所遇到的军事活动。
我们认为,军队院校教学需要一定的组织形式,但没有固定的组织形式。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的组织,可以指各类教学组织形式,但不能复制,应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情境,设计教学组织形式,并综合考虑各种教学要素,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计划、教学质量保障。
三、根据教学情境编制教学程序
1.真实情境中的教学程序。实际情况的教学程序,一般情况是合理参与,例如,学生在真实部队岗位工作可作为一个助理,进行岗位见习。在这样的实际环境下,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也是教师的一个学习过程,对于教师来说,课堂教学就会变得比较轻松,也不会受固定的教学组织形式的限制。这种教学程序,除了必要的集体或个别辅导,和实际工作过程是一致的。
2.仿真情境中的教学程序。模拟情境教学一般是模拟真实的工作情况,通过角色扮演使知识和职业发展能力得到拓展。这一案例教学的程序可以是:设计教学活动——创设模拟情境——熟悉工作过程——了解角色——进入角色——扮演角色——反思总结过程——知识系统化——进行形成性测验。
3.教室情境中的教学程序。教学实际情况显示,军事院校的任职教师一定要有情境意识,对教学的基本规律有足够的认识和了解,并且能够运用多种辅助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也可取得显著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这个程序是通过在课堂上进行提问和专门进行复习课,将所教内容相关的知识融合——复习课程内容并引入新的学习内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教学新的教学内容——采用真实乐器或多媒体描述的原则和实践应用——通过使用的原则——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巩固知识——通过总结使知识系统化。
四、结语
根据军队任职院校教学的特点,我们从教学情境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确定、教学程序的编制三个方面进行了讨论,形成了基于“情境”的军队任职院校教学组织模式,其突出特点是:强调了教学情境与军人职业的联系,强调了学员学习的参与性和主动性,强调了物理情境与心理情境的相互协调,强调了要注意各种教学情境的适用条件和优势与劣势。目前,加强学生自主创新、自主探索、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和团队合作的能力,这些都已成为军队院校教学改革的方向,我们在进行组织教学的同时,应充分考虑到“现场”的学生,为他们提供更多的自主探索的空间。
参考文献:
关键词:网络经济结构组成;人际传播;人际交流活动;沟通
网络经济,作为新经济的核心,在短短20年间不仅创造了新的生产方式,更打造了新的生活方式。一个产业迅猛发展的背后,不仅是生产关系的革新,更是一种思维模式运作的转变,在我国“十二五”规划期间,如何运用正确的价值观优化这个新兴产业的产业结构,使其科学的、可持续的发展,是摆在从业者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大体上,现阶段我国网络经济市场由几个部分组成:移动增值业务、网络游戏、网络广告、电子商务、搜索引擎等。根据iResearch研究数据显示,当前网络经济市场规模中,移动增值所占比例最高,2006年时,这一比重达到了34.8%。一方面,移动增值业务作为网络经济构架中的一个基础服务项目,势必会作为市场规模中的一大支柱。但是如此高的比例从另一方面也反应出了一些问题。首先,通俗的说我国现阶段亿万网民所缴网费成为了网络经济产业的一个支柱点,这是不合理的。作为虚拟世界中人与人沟通的一个载体,增值业务起到的是相当于现实生活中基础设施服务的一个角色,显然我们很难想象现实中人们出门需要收取过路费的情况。其次,当今中国的网络经济模式已经开始多元化的发展,人与人在现实中的沟通模式越来越多的随着技术的发展被移植到了网络世界中,而较高的移动增值业务收费无疑成为了更多人进入或者说深入虚拟世界的一个门槛,从长远来说,这是不利于网络经济可持续的发展。
网络经济市场结构中,所占比重排在第二的项目分别是网络游戏。如上所述,网络游戏移植的是人与人之间通过各式各样沟通从而获得娱乐的模式。早期的网络游戏构成主要是指以计算机为运行主体的单机电脑游戏,它不依赖于网络的存在,仅仅通过人与计算机的互动完成游戏,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网络的优势。后来,在线游戏的诞生改变了这一局面,游戏厂商通过网络服务器的技术,最大程度的将同款游戏的玩家通过网络联系在一起。如果将单机游戏比作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在线游戏无疑就是开放的市场经济,其变化的核心在于加强了一个虚拟世界中,人与人的沟通以及人与虚拟社会的沟通。而一旦这种沟通产生了,就如同社会的发展必定会诞生经济模式。一开始,网络游戏主要依靠受众购买游戏软件获利,后来第一批在线游戏诞生后,收益模式转变成了受众通过支付一定的费用来换取游戏的参与资格,到现在在线游戏基本免费,而游戏厂商则是通过游戏虚拟世界中产生的经济体获利,或是依靠成本转嫁的方式获取第三方投资的资金。因此从网络游戏收益模式的转变中我们就能看出增加虚拟世界中人与人沟通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