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行为经济学应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1知识点多、研究方法多微观经济学在知识点的分布上包括了供求与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论、成本理论、市场结构理论、生产要素市场理论和微观经济政策等内容,理论中又穿插着相关分析方法,如实证分析、规范分析、均衡分析、非均衡分析、数理公式分析、几何模型分析等,在讲授基本理论的同时还要让学生逐步掌握研究方法。虽然一个学期72学时,但鉴于本课程知识点多的特点,一方面对于学生课堂认真听讲、吸收消化知识和课后复结的能力都有较高要求,另一方面,对教师对知识点和理论体系综合总结的能力也有较高要求。
1.2理论性和逻辑性强,内容抽象难懂微观经济学的属于专业基础课具有较强的理论性。虽然在本科阶段的微观经济学是针对初学经济学的学生而设立的,教学内容主要涉及的是学科中的基础理论和基本原理,但是微观经济学是属于西方经济学的课程体系,有大量的知识是对西方国家该学科的发展过程中理论成果的总结,内容比较艰涩、难懂,学生难以产生学习的共鸣。
1.3对数学知识要求较高,有一定学习难度新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物马歇尔综合了“边际三杰”的成果,提出了流行于西方的系统的微观经济学理论的同时,微观经济学也开始大量使用数学方法,大部分理论表现为图形、数理实证分析以及经济学的特有概念去理解,许多经济变量之间的逻辑性很强。即使是在本科阶段的初级微观经济学也已经大量的涉及到数学推导和几何模型的证明,学生对微观经济学课程的虽然表现出较大的兴趣,但由于数学基础相对较差,在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一定的困难,出现了教师难教、学生难懂的尴尬局面。
2微观经济学教学在培养应用型人才中存在的问题
结合我院在微观经济学教学的实践过程,发现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2.1教学内容贪大求全,缺乏针对性微观经济学内容十分丰富,虽然在我院的教学中安排了72学时,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选择高鸿业教授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作为教材。虽然该教材在不断再版的过程中建立了十分完善的内容体系,网上相关的教学资源十分丰富,堪称西方经济学教材的经典。但是,从该书在本院的使用过程中我们发现,该教材案例较少,注重理论体系的全面性和一定的深度,对于本院非经济类专业且数学基础不太好的学生而言,理解较为困难,学生课后复习难度较大,习题注重数学推导和相关数学方法的使用,相当一部分学生早早放弃了本课程的学习。
2.2课程考核方法比较片面微观经济学课程的考核方式一般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试题通常侧重基础理论的理解和识记,名词解释、计算题和简答题所占比重较高,学生运用所学的经济理论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开放性问题所占比重相对较低。而这恰恰正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所在。在这种考试方式下,成绩较高的往往是擅长死记硬背的学生,而善于思考的学生不一定能得高分。
2.3教师缺少必要的实践机会和经历,阻碍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应用型本科的微观经济学教师,大部分都是从学校毕业后就直接到学校教书,缺乏在企业和社会中运用经济学知识的具体实践经验,教师自身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比较欠缺,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自身概念就比较模糊,因此就更无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3基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微观经济学的教学目标
3.1为专业课程和职业课程奠定经济学基础微观经济学作为经济和管理类学生的专业基础课,为我院各专业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和相关职业课程,如运输经济学、劳动经济学、证券投资学等,提供理论基础,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微观经济学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将直接决定后续课程的学习效果。教师在课堂讲授中,不能对各专业采取相同的教学模式,应结合各专业的特点和后续专业课,有意识地引入专业课程和职业课程中的相关概念、理论和案例,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微观经济学和其他相关专业课。
3.2培养运用经济理论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习微观经济学的最终目的并不是掌握相关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而是在于培养学生的经济学思维方法,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对生活中所遇到的现实经济问题进行分析。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可以针对学生关心的身边的事或者新闻,运用经济学的方法进行分析。
4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4.1基于够用的原则合理选择教学内容以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对微观经济学的内容进行合理的取舍,尽可能让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掌握与未来工作密切相关的经济学知识,尽可能减少经济理论的数学证明过程和对模型的讲解,结合案例阐述清楚经济学模型的理论涵义就可以了。在教材的选择上尽可能选择适合非经济学专业的、数学推导较少、案例较多的教材,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可以组织相关教师针对我院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写出创新、注重实践的微观经济学教材。
4.2采取相应措施帮助青年教师尽快成长微观经济学涉及到的知识内容比较多,在我院以青年教师为主的教学队伍中发现虽然青年教师自身基础知识较牢固,但缺乏相应的教学经验,教学方法较单一。为解决这一问题,学院鼓励集体备课,相互取长补短。在此基础上,应继续加大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微课、慕课等网络教学方式,改善教学方法,鼓励青年教师“走出去”,参加相应的培训和社会实践,促进青年教师尽快成长。
4.3丰富微观经济学的教学方法要微观经济学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及方法。
4.3.1实施案例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理论联系实际,尽可能利用一些贴近日常生活、浅显易懂的案例和事实,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在实施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尽量选取近期发生的、与中国本土经济贴近的案例,加之大多数学生对经济和金融有一定的参与程度,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讨论中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进行讨论,使知识得到激发和升华,例如,在介绍机会成本这一概念时,可以从上大学或投资股票的机会成本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4.3.2引导和鼓励学生将微观经济学知识用于社会实践中学院要求学生利用假期时间开展社会调查,通过社会调查,学生需要对所关心的经济现象展开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这是将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良好的平台,需要引导和鼓励学生将微观经济学知识用于社会实践中,如学生在描述一家三代生活水平提高的现象时,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恩格尔系数进行描述,对在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尝试使用经济学原理提出相对合理的解决方案。
4.3.3尝试实验教学法实验教学法是在可控实验环境下,模仿自然科学实验,针对某一现象或经济理论,通过控制某些变量、观察实验过程及分析实验结果,以检验某些经济理论来为经济决策提供依据。比如,在介绍消费者剩余这一概念时,可以设计一次拍卖会或者买卖双方讨价还价的过程,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消费者剩余=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消费者实际支付的价格”这一基本概念。实验教学法趣味性强,这样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较直观、深刻地理解并掌握枯燥的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4.3.4举办专家讲座课堂教学之余,学校可以邀请知名的经济学专家和学者、知名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给学生介绍和分析当前的经济理论热点、前沿问题,以及所学理论知识如何运用到实践中去,以达到开拓视野,激发兴趣的目的。例如,目前我国的房地产行业的风险问题以及未来房价可能的走势,企业如何进行成本的分析和控制问题。
4.4建立较全面的成绩评价体系为进一步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应积极改变过去的单一的基于标准试卷的以考查学生记忆力为主的考核方式,建立较全面的成绩评价体系,将学生课堂表现、平时作业完成、课程论文和期末考试成绩三者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评价,鼓励学生上课积极回答问题、参与讨论,独立思考经济学问题。
目的运用经典计量经济学模型,从宏观上对我国卫生资源的人力、物力、财力三方面进行预测和分析,进一步了解我国卫生资源发展与我国人口、国内生产总值(GDP)发展的直接、间接关系,探索资源配置中的经济结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方法利用1987~2007年时间序列数据构建起卫生资源配置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联立方程模型,进行预测和结构分析。结果利用经典计量经济学联立方程模型进行预测,其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0·0243、0·0195、0·0175,判定系数R2分别为0·8153、0·9937、0·9943,卫生总费用相对于GDP发展的弹性系数为1·08。
结论
我国卫生资源配置的发展特征为:
(1)我国卫生机构床位数、卫生技术人员数、卫生总费用与人口、GDP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
(2)我国目前卫生资源仍然处在规模递增阶段,并呈现出良性增长趋势;
(3)我国卫生资源配置的稳定增长期将继续延伸,人力、物力、财力的稳步增长,将直接关系到卫生产业未来的可持续增长;
(4)卫生总费用与POP、GDP的相关系数R2最大,说明卫生经费的逐年增长是卫生资源良性发展的关键和保障。
【关键词】卫生资源配置经典计量经济学模型经济结构分析
卫生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决定卫生服务有效性和公平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卫生资源配置问题显得尤为重要。科学高效地利用有限的卫生资源,进一步优化卫生资源配置,促进卫生事业与社会经济和谐发展,是我国及世界各国一直致力研究的方向〔1-3〕。本研究旨在运用经典计量经济学模型,从宏观上对我国卫生资源配置状况进行预测、分析,重点通过模型的经济结构分析,进一步了解我国卫生资源发展与我国人口、国内生产总值(GDP)发展的直接、间接关系,探索资源配置中的经济结构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资料来源1987~2007年全国卫生机构床位数、卫生技术人员数、卫生总费用数据来源于2008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编),其中部分卫生经费的数据来源于相应年份的《全国卫生财务年报资料》(中国卫生部内部资料);1987~2007年全国总人口数据来源于2008年《中国人口统计年鉴》(国家统计局编);1987~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数据来源于2008年《中国财政统计年鉴》(国家统计局编),其中部分资料来源于2004年《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数据》。
变量的选择
1·内生变量的选择根据本研究的目的,分别选取卫生资源配置中卫生人力资源、卫生物力资源、卫生财力资源三方面具有代表性的三个指标:卫生技术人员数(HW)、卫生机构床位数(BED)、卫生总费用(THE)作为内生变量。
2·外生变量的选择依据国际惯例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两个社会经济指标:总人口数(POP)和国内生产总值作为外生变量。
建立卫生资源配置的经典计量经济学模型〔4-8〕
1·模型结构式的建立为了更好地反映出研究因素之间的错综复杂的直接、间接关系,根据我国的经济体制和现有资料,建立起我国卫生资源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相互关系的联立方程组模型,见式(1)、(2)、(3)BED=α0+α1lnGDP+α2lnPOP+u1(1)HW=β0+β1lnPOP+β2BED+u2(2)lnTHE=γ0+γ1lnGDP+γ2HW+u3(3)其中,α0、α1、α2、β0、β1、β2、γ0、γ1、γ2为待定参数,BED代表床位数(万张),HW代表卫生技术人员数(万人),THE代表卫生总费用(亿元),GDP代表国内生产总值(亿元),POP代表人口数(万人),u1、u2、u3、是随机扰动项,取自然对数是为了取得内生变量与外生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并且消除可能存在的异方差。
2·模型参数推算和结果模型的识别可通过对拟订模型的结构式进行,也可从模型的简化式进行,本研究选择模型结构式的识别,模型结构式的识别要从阶条件和秩条件两方面来识别,该联立方程从阶条件和秩条件都是恰好识别的。
所以对模型采用加权最小二乘法(WLS)进行参数估计,将WLS估计结果代入结构式可得式(4)、(5)、(6),由于篇幅所限,识别和估计过程从略。
BED=135·9457+33·8032lnGDP-15·9750lnPOP
(1·2604)(1·6503)(-0·5940)(4)
R2=0·8153,AdjR2=0·8048,DW=1·3824;HW=-205·4886+32·6710lnPOP+0·6702BED
(-18·0415)(16·3321)(10·5966)(5)
R2=0·9937,AdjR2=0·9930,DW=1·8510lnTHE=-4·3916+1·0765lnGDP+0·0009HW
(-20·2447)(10·7316)(0·3558)(6)
R2=0·9943,AdjR2=0·9936,DW=2·0279
回归方程式下面的括号内数值表示各自系数的t值,R2为决定系数、AdjR2为修正决定系数、DW为杜宾h统计量。
从Eviews回归结果看,第一个方程模型DW值不很理想,可以认为序列相关不很显著,第二个模型和第三个模型DW值较理想,方程效果非常好,序列显著性极高。但从统计检验和计量经济学检验来看,回归系数为正,分别为:33·8032、32·6710、1·0765,有统计学意义,判定系数R2分别为0·8153、0·9937、0·9943,表明模型的拟合优度良好,方程的总体效果都比较显著。
3·模型的检验利用Eviews5·0软件对结构式的拟合结果见图1~4。
模型的拟合最终要通过检验,检验主要进行样本期模拟检验和样本期外检验。样本期检验常用均方百分比误差(RMS)表示,其反映了内生变量的拟合优度。
样本期检验三组数据RMS最大为0·0288,平均RMS为0·0207。平均相对误差(RE)分别为0·0243,0·0195,0·0175,可见样本期预测结果较好。将2008年的GDP和POP数据代入简化式进行样本期外检验,卫生技术人员预测相对误差为0·0275(预测值为463·0782),卫生机构床位数预测相对误差为0·0314(预测值为350·1805),卫生总费用预测相对误差为0·0074(预测值为14754·39),样本期外检验结果也较好。
拟合的优度主要是通过判定系数(R2)来检验的,R2反映回归方程中解释变量的解释力,越高说明解释力越强,实测值和回归直线的符合程度越高。本研究中,方程(4)的R2最小,为0·8153,大于0·80,说明方程(4)拟合优度良好;方程(5)、方程(6)的R2分别为0·9937和0·9943,均接近1,说明方程(5)、(6)的拟合优度极佳。
我国卫生资源配置动向论析1·我国卫生资源配置的经济结构分析本文主要采用相关分析法和弹性分析法分析探讨我国卫生资源配置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其具体分析结果如下:
(1)我国卫生机构床位数、卫生技术人员数、卫生总费用与人口、GDP之间存在显著线性关系,且呈较明显的正相关性。
(2)1987~2007年我国整个卫生资源仍然处在规模递增阶段,且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呈现出相应的良性增长趋势。
(3)我国卫生资源配置的稳定增长期将持续延伸,人力、物力、财力的稳步增长,将直接关系到卫生产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4)卫生总费用与POP、GDP的决定系数R2最大,说明卫生经费的逐年增长是卫生资源与社会经济健康和谐发展的关键和保障。
(5)从模型结果计算出的1987~2007年我国卫生总费用相对于GDP的平均弹性系数为1·08,弹性系数大于1,也就是说,GDP每增长1·01%,卫生总费用增长1·08%,卫生总费用的增长略高于国民经济的增长,这与1994年Newhouse使用OECD的数据进行横向、纵向和时间序列的研究相一致〔9〕,也与我国卫生费用的增长高于国民收入的增长要求相一致〔10〕。
2·模型的宏观预测根据模型结果,对我国“十一五”末2010年、“十二五”末2015年、“十三五”末2020年分别做期外预测,预测结果:卫生机构床位数预测值分别为388·4944万张、406·8788万张、425·2632万张;卫生技术人员数预测值分别为483·0935万人、493·0499万人、507·7197万人;卫生总费用预测值分别为14754·39亿元、21715·90亿元、32299·88亿元。
预测结果显示,至2010年我国卫生总费用将达到14754·39亿元,意味着“十一五”后3年政府将增加卫生投入约4266·39亿元;“十二五”期间、“十三五”期间政府将增加的卫生投入累计总量分别约为:6961·51亿元和10583·98亿元,足以显示我国卫生投入长期不足的现状。
经典计量经济学模型是一种回归模型,它是以变量间关系为依据,得到的是变量的长期关系,这种关系在短期内可认为是不变的,因此可通过模型对我国卫生资源的人、财、物三方面做出宏观预测,但是预测不等计划,只是提供一个趋势和参考。
结论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我国卫生投入长期不足是卫生资源配置的首要经济结构问题,卫生经费的逐年增长是卫生资源与社会经济健康和谐发展的关键和保障,只有将增加卫生投入作为一项长远政策,长期实施才能保证和促进我国卫生事业与社会经济同步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魏颖,杜乐勋.卫生经济学与卫生经济管理.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133.
2.胡善联主编.卫生经济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104-108.
3.张晓炯.计量经济学基础.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4.王世英.对恰好识别和过度识别的看法.新疆大学学报,1997,1(3):87.
5.陈峰.医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
一、微观经济学课程的特点
(一)理论性强,内容抽象难以理解。微观经济学是一门较年轻的社会科学,学习微观经济学便是学习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其对基本经济问题的研究往往涉及较多假设条件,特别是诸如“理性人”和“完全信息”等假设条件,和现实差距较大,学生难以理解。同时由于经济学研究的是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科学,和我国现实经济运行有一定差距,这就使得初学者接受起来较为困难,常常会觉得犹如“西天取经”
(二)基本概念、理论多,识记理解较为困难。微观经济学基本概念较多,基本理论大多属于抽象的逻辑思维表达。学生在学习中常常记不住概念,基本理论即使在课堂上听懂了、理解了,下了课转身再看又无法理解了,很容易忘记理论逻辑是如何阐述的,这就要求学生需要掌握微观经济学中基本概念和理论的一些特点,学会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三)图形较多易混淆,且需要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经济理论一般有四种表达方式:文字表述法、图表法、几何图形法以及代数法。其中几何图形法既是一种分析方法也是一种分析工具,可以具体形象表现出经济理论的内容和逻辑,对于微观经济学的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由于图形过多,大多数学生很难准确掌握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图形。同时学习微观经济学需要用到较多的高等数学知识,但独立学院的学生数学基础一般较差,惧怕数学的情况十分普遍,大多学生谈数学色变,近几年学生在考研时选择规避考数学的专业的情况也越来越多,这不仅不利于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也极大限制了他们未来的就业方向。
二、微观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课堂效果较预期差。独立学院微观经济学课程大多数开设在大一下学期或者大二上学期,此时的学生刚刚进入学校没多久,理应学习积极性较高,学习效果也应较好,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一是近年来学生普遍以“90后”甚至“95后”为主,他们自信、独立、思维活跃、有想法,同时功利主义思想也越来越严重,在课程的学习中,对于能够看得到学习效果的课程,他们会比较重视,对于像微观经济学这样理论性强,需要慢慢积累,短期内无法看到实际应用效果的课程普遍兴趣不大。二是社交生活网络化使学生无时无刻离不开手机,很多学生在课堂上也会时不时将手机拿出来看看,课堂注意力无法集中,教师在讲台上兴致勃勃讲课,学生要么玩手机,要么互动半天没反应,课堂效果大打折扣,和教师预期相差甚远,使教师普遍产生一种“不管讲什么学生都没兴趣”的感受。
(二)课程安排重理论轻实践,教师授课重理论轻应用。从课程安排来看,大多数独立学院微观经济学理教课时在45、48学时左右,基本无实践课时安排。由于缺少实践教学,学生对于社会实际经济运行不了解,学到的是“高大上”的理论,很难将复杂晦涩的经济理论和现实经济运行联系起来,微观经济学便成为了学生眼中比较空的课程。从选用的教材来看,独立学院选用较多的是国内使用率较高的国家规划教材,如高鸿业的《微观经济学》等,这些教材的共同特点是内容多、偏重于理论、案例分析少,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对于授课教师来说压力也较大。同时独立学院的教师普遍较年轻,缺少社会实践经验,对社会经济的运行也缺少必要的了解,加上任务重、课时少、要考试,在授课的过程中虽然课堂设计合理,准备充分,也采用了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但大多也不得不满堂灌,就理论讲理论,无法将具体理论结合现实经济运行展开来讲解,学生理论学会了,但很难提高其应用理论解释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考核方式单重视结果而忽略了过程。当前大多数独立学院微观经济学课程考核以考试为主,成绩设置比例多为3:7的形式,即平时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70%,这种重期末轻平时的考核方式不仅使得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形成了只要期末考试通过就可以了的思维定式,也使得教师常常在心理上将学生考试通过作为教学目标,于是在平时的课堂上就容易出现教师着重讲解理论和考试重点内容,以期学生考试能通过,而学生觉得课堂听不听无所谓,只要期末考试考的好就可以的现象。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缺乏主动性,作业雷同多,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平时不看书,考前突击看书,虽然大多可以通过考试,但日常缺少知识积累,无法形成完备的理论体系,经济学素养的提高更无从谈起。
三、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独立学院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建议
(一)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往往能较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学生特点和课程内容,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和现象着手,混合采用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和讨论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针对热点问题和新闻进行分析讨论,加强与学生的互动,让学生能够将经济理论和现实结合起来,加深对经济理论的理解。
(二)优化课程安排,重视微观经济学实践教学。当前,基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大多数独立学院已认识到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实验室建设如火如荼,校企合作开展也较多,但这些一般都是针对专业建设或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针对微观经济学课程建设的实践环节安排基本没有。改革微观经济学教学,一是要优化课程安排,增加微观经济学实践教学环节,并在考核中体现出来,使广大师生认识到微观经济学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二是微观经济学实践教学的具体方式可以通过理教课、实践课和校企合作三种途径相结合的方式实现。理教课堂中,可以通过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展开;实践课则需要建立经济学专业实验室,进行模仿性质的实验教学1;校企合作可以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鼓励学生到企业实习,同时邀请企业人员到学校为学生和老师授课、做讲座,加强彼此沟通联系,使学生了解企业实际运行过程,将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
(三)丰富课程考核形式,注重学习过程考核。为使学生发挥学习主观能动性,不再为了考试而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微观经济学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独立学院微观经济学考核可以学习美国大学的多种考核方式,采用形成性评价方式来确定学生的最终成绩。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是在教学过程中由任课教师自行组织期内考核2~3次,主要采用论文形式,此部分成绩可占到课程总评成绩的50%以上,以此加强学生对课堂教学的重视;二是对期末考试题目题型进行改革,适当减少客观题,增加有较强灵活性的主观题,强调综合性和活学活用;三是考题中涉及一定数量的应用题,考核学生运用经济理论分析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0。培养应用型人才,不能像过去一样以期末考试成绩一锤定乾坤,通过多样化的考核形式,减少期末考试成绩比重,加强在学习过程中的考核,注重经济学思维方式的培养,可以让学生重视平时学习,注重知识积累,这对于其经济学逻辑思维体系的形成有重要作用,也有利于其经济学素养的提高。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微观经济学课程内容多、理论体系化且具有规律性,实践性强,这要求教师除了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熟练掌握课程内容,还要有较强的应用理论解释实际问题的能力。独立学院教师队伍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大多在毕业以后由一所学校进入另一所学校,理论功底深厚,但缺乏社会实践经验,授课过程中难以将经济理论和社会现实联系起来讲解,照本宣科现象较普遍,所以如何提高教师运用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当前独立学院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内容。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是为刚工作的年轻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培训机会,并适当减轻其工作压力,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备课,教师则需从自身情况出发,多学习、多听课,多向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请教,迅速掌握教学内容,并逐步提高课堂教学技巧;二是重视“双师型”人才的培养,让微观经济学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了解企业和社会经济运行,积累实践经验;三是为教师创造更多的外出学习、培训的机会,开阔视野,提高认识,增强实践教学能力。
一、行为导向式教学综述
行为导向的教学强调以人为本,认为人是主动的、不断优化和自我负责的,能在实现既定目标过程中进行批判性的自我反馈,学习不再是外部控制而是一个自我控制的过程。其主要特点是:教学内容与职业实践或日常生活有关,教学主题往往就是在工作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甚至是一个实际的任务委托;关注学习者的兴趣和经验,强调合作和交流;学习者自行组织学习过程,学习多以小组进行,充分发挥学习者的创造性思维空间和实践空间;交替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最常用的有任务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基于项目的引导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情境教学法等;教师从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转为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咨询者和指导者。行为导向学习的两个基本原则:为了真实情境中的行动而学习、通过学习情境中的行动来学习。其基本特征为:学生是学习的行动主体,以真实职业情境中的行动能力为目标,以基于职业情境的学习情境中的行动过程为途径,以独立地计划、独立地实施与独立地评估即自我调节的行动为方法,以师生及学生之间互动的合作行动为方式,以强调学习中学生自我建构的行动过程为学习过程,以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个人能力整合后形成的行动能力为评价标准。
二、行为导向式教学的综合运用
1.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是通过对一些真实、典型案例的讲解、分析和讨论,将抽象的、一般性的书本知识融人到具体的案例分析中去,使学生从生动的、有代表性的个性中去理解书本知识,掌握必备的流程规则。教师在进行国际经济与贸易课程授课时,应当根据每章节和课程总的教学目标编制案例教学计划,明确案例教学目标和内容,着手收集、编写、设计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案例。选择的案例既要与特定的教学内容以及特定的教学环节很好地结合,又要与当前进出口业务实际联系密切,更要具有一定程度的疑难性,给学生开辟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能够运用国际经济与贸易课程知识深入分析并解决问题。这些案例要涵盖国际贸易术语、货物质量、出口包装、货物的运输、保险、货物检验、索赔、不可抗力等国际贸易领域中的重要内容,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应当充分考虑到分析此案例时所需涉及到的知识点,以及讨论中可能出现的任何问题,并应引导学生提前查找、仔细阅读相关资料。例如:在讲解“商品的品质”时,由于该节理论性不强,内容通俗易懂,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参考书上的案例材料,以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要求学生写出案例分析报告。又如:在讲“价格术语”一章时,由于内容繁多,学生很难一下子通过课堂上掌握的理论知识来对实际问题做出回答,所以就采用讲解分析的方法来讲述该章的案例分析题。讲到一种价格术语时,先把该价格术语的定义、买卖双方的责任和义务、需注意的几个问题讲解清楚,然后即席引入一个案例,来说明以上所讲内容。对于一些综合性强、难度大的案例,例如:在讲授“出口合同的履行”时,由于内容综合,针对该章的案例分析也较复杂,这时,可以采用课堂讨论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来组织教学。
2.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章节的特点、重点、难点设计场景。从原来抽象的内容变为形象、具体的内容来演绎,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积极性,是教学方法的创新应用。通过把抽象化的概念设计成情景,其次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共同协作,共同模拟,加深概念的理解,由此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最终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国际贸易磋商的环节包括:询盘―发盘―还盘―接受。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一一讲授这些概念的特点、注意的要点等,但是情景教学法可以让学生根据交易的具体商品进行贸易的磋商,此过程涉及如何询盘、发盘、还盘、接受及合同如何签订、包装条款、支付方式、运输、保险等,在这个情景磋商过程中学生把所有学过的内容通过情景模拟演绎出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互相协作能力等。学生情景模拟进口商与出口商的贸易磋商的过程,亲身体验如何询盘―发盘―还盘―接受。不仅在模拟的过程中学习了磋商,还涉及到很多知识点及其他学科的内容,例如:合同的签订、商品的包装条款、支付方式、运输等,在模拟过程中还涉及到商务礼仪的一些基本知识,这些内容都是对学生进行有效的锻炼。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表现、出现的问题,要及时点评和纠正。例如:商品价格的核算是否正确,贸易条款的签订是否适当,学生的仪态是否大方等,详细讲解,让学生深刻理解书本上抽象的概念,夯实基础。
【关键词】智能车竞赛;电子设计竞赛;开放实验室;应用型人才
1 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并在办学规模、办学层次、办学类型、学校的个性和特色上出现了多样化的特征。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出现及快速发展成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大亮点,该类院校往往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由国家各部委组织的多项全国大学生电类竞赛则为电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实践平台,并对检验各院校培养效果有较大的参考价值。若能以参加各类全国大学生电类竞赛为契机,充分利用竞赛这个实践平台,摸索出适合各院校自身的培养体系来,则可以培养出更多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让他们真正变成推动我国国民经济不断发展的原动力,提高我国核心竞争力。
2 大力宣传各类竞赛,充分展现竞赛的吸引力
2.1 利用竞赛平台,大量吸引参赛学生。
通过对我校以往电类竞赛报名、招新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对比后,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越是低年级的学生越是对竞赛感兴趣;反过来,接触竞赛越早的学生在今后的专业学习上越是主动,越是有目的性。在招新的过程中还有大量的高职,非电专业的学生对竞赛表示出极大的兴趣和热情。尽管低年级的学生专业知识还没学,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再加上老师的指点,学生就愿意把时间花在学习上,学习中也不会感到枯燥,随着时间的积累、知识的积累,这类学生往往能爆发出很强的创新性和实践能力。作为学校,应该充分抓住学生的这份兴趣和热情,利用好了这一点,可以改善整体学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学生代表学校参赛可以让学生在比赛时多一份责任和荣誉感,增强他们的责任心。
2.2 利用竞赛平台,吸引更多的教师参与竞赛辅导。
有了愿意参赛的学生,就需要配备相应的指导教师,而教师也可以充分利用好这个平台获得成长。因为各种电类竞赛中的题目都涉及到新技术,不光对学生,对教师也有一定的锻炼价值,通过指导学生参赛,指导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在专业技能上也会得到极大的提高。在指导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有大量面对面的机会,而不像上课那样是一对多,一个人讲大部分人在被动的听,在和学生面对面的交流过程中,教师在如何有效的传授知识,如何组织语言等能力上也会有收获,反过来又会增加课堂教学的效果。
3 开放性实验环境的建立
传统的实验室往往和课堂教学相配套的,学生只有在规定时间内做规定的实验内容,学习过程相当被动。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学生,就一定要改变现有的实验模式,搭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实验平台。白天往往是学生理论课程学习的时间,而到了晚上传统实验室也已经关门,学生有时间了却没法在专业的实验室去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没有一定量的时间保证,又怎么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只有建立起开放的实验平台,让学生愿意将他们的时间和精力都集中在实验室,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迸发出更具创新性的思想。经过多年的参赛经验积累与摸索,我校已搭建起依托学生科技社团管理,面向学生的开放性实验室。这类实验室可以解决部分学生的需求,但这种模式还需和日常的教学结合起来,增加这类实验室的辐射面和影响力。
4 构建循序渐进的培养模式
由于低年级学生并未开始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习,但他们有着尤为宝贵的热情和兴趣,因此对他们的引导尤为重要,特别是信心的建立。最初,他们可能连电子元器件都分不清,焊接水平也不行,针对这一特点,指导教师一定要耐心地加以指导,帮助他们顺利起步,可以通过做几个常用的验证性实验,集成电路实验,让学生在基础实验中认识器件,调整元件参数,会查阅元器件手册。然后,由指导教师和有一定实践能力,在竞赛中获过奖的学生共同开发一些适合初学者的设计性实验,提出设计要求,给出主要参考器件。由学生自己完成电路的设计、配接电子线路、测试电路数据,记录实验数据、撰写设计报告。这些设计性实验可以促使学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通过这些基础实验和设计类题目,让学生体会到自己动手制作线路的快乐。只有这样,才能把他们起初的热情和兴趣转化为持久的学习动力。
当学生具备一定的技能之后,可以通过参与教师的课题、申请大学生科技项目和参加电类的竞赛继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些科技活动都需要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自主设计课题内容,整个课题的目标、内容、实际过程全部由学生自主完成。近几年,共有20个学生申请了大学生科创项目,并获得批准,参加竞赛的学生数也达上百人次。其中,学生在智能车竞赛、全国电子专业人才设计与技能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累计获得分区赛一等奖10项,全国二等奖5项,特等奖一项。
3 结语
通过对电类竞赛的大力宣传、开放实验室的搭建、针对性的引导和指导。可以将学生引导上科研之路,把以往的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超前学习,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素质。而随着越来越多的学生在课外科技活动上取得优异的成绩,反过来又促进新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形成良性循环。而要达成此目的,则必须不断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不断深化课外科技活动改革。
参考文献
[1] 唐续.现代电子技术开放式综合实验的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24(9);35-39.
[2] 林建英,吴振宇.电子设计竞赛在综合设计实验课程建设中的促进作用[J].实验室科学,2006,(4):130-132.
[3] 李金平,常敏慧.由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引发的人才培养思考[J].电气与电子教学学报,2007,29(2):74-78.
[4] 李艳,杨兴明,王龙.电子设计竞赛与大学生素质能力培养[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7(7):165-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