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社会调研实施方案

社会调研实施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会调研实施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社会调研实施方案

社会调研实施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调查;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实效性

为了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针对性,我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小组从2009年秋季学期开始,开展了大学生社会调查活动。学生围绕《思想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教学内容,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专业,深入农村、学校和社区,开展村情、校情和社情调查。学生在社会调查活动基础上撰写调查报告,并在每个学期末进行大学生社会调查报告比赛,评选出获奖作品,进行表彰。任课教师每个学期都会对社会调查进行总结,不断找出不足,总结经验,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大学生社会调查教学模式。

一、大学生社会调查活动的内涵、意义和构成因素

“大学生社会调查活动”是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为目标,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依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内容要求,引导大学生走出课堂,到学校、社区等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调查活动的一种实践教学模式。

开展大学生社会调查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有利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组织大学生以深入社会实际,参与社会调查,让大学生们了解校情、民情、社情,一方面解决了理论教学与客观实际相结合的问题,促进了理论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另一方面又丰富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一步增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

第二,有利于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开展大学生社会调查活动,可以将学生的书本知识应用于实践,从而达到理论和实践、主观和客观、知与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社会调查活动,提高了大学生的洞察能力、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交往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创造和创新能力等,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三,有利于提升教师的教育能力和促进教育观念的转变。通过开展大学生社会调查,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增强了教师教学改革的意识,提升了教学、科研以及多方面的能力和水平。

作为一种实践教学模式,大学生社会调查活动包括五个关键因素:理论依据、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实现条件、教学评价。[1](P.36)其中,大学生社会调查活动的操作程序包括:调查准备阶段、调查实施阶段、调查研究阶段和调查总结阶段。实现条件是指能使社会调查活动发挥效力的各种条件因素,如教师和学生的调查能力和水平,调查的方案、内容和方法,调查的体制保障等等。目前,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需要从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社会调查能力、完善大学生社会调查实践教学大纲、完善大学生社会调查报告大赛三方面入手。

二、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社会调查能力,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

所谓大学生社会调查能力是指大学生正确、全面使用社会调查理论与方法,在明确的问题意识引导下,选择调查题目,设计研究方案,搜集分析资料,获得理性认识,深化课堂教学内容的能力。目前,大学生社会调查能力薄弱主要表现在:1.调查准备阶段,有些学生的选题过大或过小,过大的题目学生难以把握,有的过小的题目而又没有实际意义。2.调查实施阶段:大多数学生对于常用的社会调查方法不能熟练应用,表现在很多学生不能掌握访谈的技巧,无法深入展开访谈;观察不够细致,不能准确把握观察点;不能正确设计问卷,难以把所要考察的问题转化为问卷中的调研指标。3.调查研究阶段:大多数学生存在的问题是不能对调查资料进行有效地审核、分类、汇总;多数学生不会使用 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甚至有些学生使用最为机械的笔算方法进行统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调查结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4.调查总结阶段:部分学生对调查报告的撰写缺乏清晰地认识,他们不知道如何规范地撰写调查报告。对报告的结构、报告的语言、材料的选择等方面都存在不足。

在学生方面。应该对学生进行相关培训,使学生对社会调查的内涵、类型、程序、方法等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在调查过程中,学生应该明确社会调查工作的具体程序:(1)确定调查课题;(2)设计调查方案;(3)收集资料;(4)整理分析资料;(5)撰写调查研究报告。学生对每一项程序的工作方法要有明确的认识,比如:学生应该掌握以下几种常用的调查方法:(1)问卷法;(2)访谈法;(3)观察法。[2](P.67)在选择课题时,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量力而行,根据自己研究能力的高低和兴趣爱好,选择难易程度合适的课题。选题时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是代表性原则,选取现实生活中那些有代表性的热点问题。二是可行性原则,所选主题能有可操作性,学生也有发挥的余地和自由度。三是社会调查的内容既要紧扣教学重点,又要贴近客观的社会实际和学生的思想实际。切忌选题过于宽泛,大而无当。要“小题目做大文章”,专谈一、二个问题,便于剖析。

在师资方面。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应该聘请校内外实践教学的专家和学者担任兼职培训教师,并在课时与经费上给予保证。并使这一做法制度化、常规化。

在学校方面。高校各部门应相互协调,创新实践教学管理模式,为大学生社会调查能力的培养提供制度保证。在大学生社会调查能力培养过程中,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可能会采用一些现代化的教学工具与手段。这时,需要教学管理部门协调学校各相关部门,为这一举措提供必要的设备支持。

三、进一步完善社会调查活动实践教学大纲,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

2005年初,、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以下简称“05方案”), “05方案”中规定,要从本科《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现有学分中划出2个学分,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并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总体规划和教学大纲。为了落实中央关于实践教学的要求,我们对教学大纲作了调整,制定了《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社会调查实施方案。社会调查实施方案从社会调查的内容、时间,调查报告的要求、题目、评分标准、会序等方面进行了详尽说明,可以说方案为任课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和参加报告会提供了有效指导。但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们仍然发现,在社会调查实施方案中仍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在社会实践教学目的和任务、社会实践教学内容及计划安排、社会实践教学的组织实施方式及过程要求、考核方式方法与评分要求等方面都有待完善。

为了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教务处、学工部、思政部、教学小组以及任课教师应该相互协调,统筹规划,制定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调查活动实践教学大纲,以更好地推进大学生社会调查活动的开展。新的实践教学大纲应围绕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调查的目的;2.社会调查的计划安排;3.社会调查基本要求;4.参加社会调查活动原则;5.社会调查活动成绩考核标准;6.社会调查理论知识学习提纲;7.社会调查报告完成的基本程序;8.社会调查活动选题指导;9.社会调查报告的内容结构;10.社会调查报告格式要求等等,一个较为丰富和完善的社会实践教学大纲将使《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社会调查更加有序进行,并产生积极效果和有效作用。

四、进一步丰富社会调查报告比赛内容,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

社会调查报告比赛,作为一个展示社会调查成果的一个平台,可以使大学生在总结自身社会调查经历中不断升华自己的思想高度、深度和广度,增强对社会的认知,而在这个平台上,不同院系、不同专业的学生可以相互交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各种思想相互碰撞,从而能够使大学生彼此得到新的灵感、新的视角,能够使大学生得到多维度的社会经验,增强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使自身的潜力得以发掘!

《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社会调查报告比赛在学院领导的重视下,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组织比赛的经验。在比赛中,教师和学生分工协作,有详细的评分标准,有非任课教师组成的专家和评委,有知识抢答等丰富多彩的比赛形式,有对获奖学生的表彰和鼓励,最重要的是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和热情支持。每一次大学生社会调查报告比赛都给教师和学生留下了难忘的回忆。但我们也在不断总结,发现问题,希望进一步完善社会调查报告比赛,更好地推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比如,在大学生社会调查报告比赛中,评委人选可以不仅仅局限在思政部,可以打开视野,聘请其他院系的专家、教师、辅导员,这样一方面充实了评委队伍,另一方面又扩大了社会调查活动教学模式的影响力,重要的是在不同部门的支持下、参与下也可以使大学生社会调查报告比赛逐步完善。

政治理论课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理论结合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理论素养。当然,完善大学生社会调查活动还有很多方方面面,因此,我们要不断总结经验,坚持长期实施,进一步完善其具体环节,加大对其实施的支持力度,提高调查研究的质量和效果,以此来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应有的功能和效应。

参考文献:

社会调研实施方案范文第2篇

配送作业是现代物流的重要功能之一,《物流配送实务》课程也是高职物流管理专业重要的职业技能核心课程之一,在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是当前该门课程的专业教育中大多数院校存在着课程设计与社会需求脱节较严重,偏重于理论教学、教学手段和方法单一、理实一体化教材少、考核手段简单等问题。本文调研了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与配送作业有关的主要就业企业类型,总结了各个企业类型对于物流配送作业相关岗位的职业技能和理论知识要求及员工须具备的能力要求,归纳出典型工作任务、职业行动领域,进而确定学习领域,从而确定了本门课程的学习情境和工作任务,在此基础上设计了课程理实一体化配套教材和综合化的课程考核方式。

1 当前《物流配送实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课程设计与社会需求脱节较严重

项目化课程设计需要再广泛的社会调研的基础上进行,才能够保证整个课程体系的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能够契合社会需求,才能够体现学有所用[1]。但是《物流配送实务》课程现有的项目化精品课程及其配套教材的设计,大多数往往只是简单地把原先的理论体系的章节换成了项目,从而导致课程内容体系偏离了社会需求。

1.2 理论讲授较多,实践操作较少

《物流配送实务》课程在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属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由于物流配送作业的流程性,也比较容易进行实践教学的课程改革[2]。但是笔者调查了多家同类院校该门课程的教学情况,大多数院校存在偏重于理论讲授,忽视实践操作的问题。究其原因是有不少院校校内实践教学条件不完备或是实践项目开发较少。

1.3 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

在调查中笔者了解到,虽然大多数院校的专业课程授课都采用了多媒体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也采用了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但是由于没有系统化的课程体系设计同时受实践教学条件等的限制,其教学方法和手段仍然比较单一。

1.4 理实一体化教材较少

理实一体化教材是实施一体化教学的基础,《物流配送实务》课程作为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具有流程性、操作性强的特点,比较适合进行理实一体化教材的开发[3]。但是该课程现有的理实一体化教材的开发往往只是形式上的理实一体,在课程教学实施中很难做到理实一体。在2016年4月通过检索国内最著名的书籍网上交易平台卓越亚马逊,发现与“配送”相关的高职类教材检索结果有202条,所有结果中理实一体化教材只有3本,其比例不到1.5%,而且这三本教材几乎全部是仓储和配送两大功能组合的教材。

1.5 考核手段简单

笔者调查了解,大多数院校该门课程的考核还是沿用原先的理论考核体系,往往通过一次期末考试,某些院校可能还会考虑考勤、作业等平时成绩,来确定该门课程的最终成绩,考核方法相对单一,这种考核方法不能够考核学生的团队协作、实际操作等能力,因此也需要设计一种综合化的课程考核体系。

2 《物流配送实务》项目化课程内容体系设计思路

本课程内容体系的设计过程中,笔者所在课题组首先走访了与配送作业相关的几种类型的企业,分析了各类企业的岗位技能要求,形成知识内容体系,引进企业真实的工作项目,以项目为载体,设计教学情境和实训项目。

2.1 分析典型企业岗位技能,以保证知识的实用性

在课程设计过程中,课题组成员走访了中百配送、宅急送、荣庆物流、潍柴集约配送等配送作业岗位比较集中的几家企业,这几家企业分别是典型的零售企业、快递企业、冷链物流企业、生产物流企业。调查了以上几家企业的配送岗位技能和岗位知识需求,根据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要求,同时参照《物流师》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有关配送的相关知识和实践性专家的建议,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同时邀请在以上几家企业就业且成绩突出的往届毕业生,召开“实践专家访谈会”,有针对性地征求意见,确定典型的工作任务,学习领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考核方式均围绕能力培养来进行设计。由于课程设计过程依托于真实的企业需求和企业岗位技能分析,实用性较强。

总结整理技能和知识树,从而形成了本课程的课程内容大纲,确定了本课程的四大情景及其项目和任务明细,最终确定了以零售企业配送作业为主,其他三类企业配送作业为辅的课程结构。在课程项目任务的编排上,每个情景都以一个完整的实际企业项目的实施过程为依据进行,学习完一个情景就完成了该情景的一个实际企业项目。由于课程的知识和技能结构体系,是基于真实的企业岗位技能分析的,所以其实用性较强。

2.2 根据真实的企业作业项目设计学习情境

每一个学习情境的设计都以该类型代表企业真实的作业项目为依据,从企业实施该任务的工作流程上进行学习情境的规划和工作任务的设计。在课程内容的设计过程中,以一个典型的物流配送项目任务为载体组织内容。在一个教学情境下,根据情景的实施过程分解为若干个项目,再往下分解为若干个子任务。课程内容编排的依据是该职业所特有的工作流程关系,而不是知识关系。根据工作流程关系将各类型企业日常业务作业中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融入任务的实施中,完成了该项工作任务也就学习了相关知识。通过以上方法形成了本课程基于零售企业、快递企业、冷链物流企业、生产物流企业的四大学习情境,确定了各情景的项目和任务明细,终确定了以零售企业配送作业为主,其他三类企业配送作业为辅的课程结构。本课程最终形成了四个学习情景、十三个作业项目、二十六个工作任务,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本课程的校本教材。

2.3 创新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

合适的教学方法能够较快地完成学习目标并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门课程的教学实施也不能够仅仅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就能够完成,需要综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4]。本课程对每一个教学任务的实施过程设计了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实施方案供任课教师参考。1)小组学习:整门课程的实施过程对学生进行分组,采取小组学习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任务的实施,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2)案例讨论:将企业真实案例引入教学内容,要求学生集思广益,分组讨论该案例的实施方案,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总结能力[5]; 3)现场教学:利用学院有力的实践教学条件,每一个工作任务在各小组设计完任务实施方案后,都到校内实训基地现场进行工作任务的实施,以实践检验任务实施方案的优劣;4)技能竞赛:对任务的实施过程,在校内实训基地现场进行小组间的技能竞赛,其他小组现场观摩评判,最后对整个学习情景进行总的小组间的技能竞赛,检验各小组对于学习情境的学习和实施能力。

同时本门课程还改变了以往以理论考核为主的考核方法,设计了一种综合性的课程考核方法。本门课程的考核以教学情境的实施方案设计和实施为主要的课程考核依据,以理论考核为辅助的课程考核依据。本门课程设计了《项目任务单》,项目任务单设置了本科课程的所有需要设计和实施的工作任务,学生个人需要每个任务提交一次本门课程的《项目任务单》,教师对项目任务单的评价作为该生方案设计的成绩;由于本课程的任务实施需要团队协作进行,因此本课程的方案实施成绩是一种团队评价,整个团队所有人的成绩一致,队长适当加分。方案实施成绩综合考虑教师评价和其他小组现场观摩评价成绩。本课程的成绩比例构成如下:

3 《物流配送实务》项目化课程设计方案

3.1 面向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本课题组成员通过调研配送作业岗位比较集中的几家企业,分析了几家企业相关岗位群的知识技能要求,总结了各类型企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如表1所示。

3.2 项目化课程体系设计

在分析了各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后,明确了各类型企业岗位群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和能力,总结了其典型工作任务,根据各类型企业典型工作任务流程从复杂到简单的原则,序化了本课程的课程内容体系,最终确定了以零售企业为主,其他企业类型为辅的总体课程内容设计原则,以各类型企业的作业流程为主线,设计了该企业情境下的作业项目,根据各项目实施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及其必经流程,设计了该项目下的工作任务,最终确定了本门课程的四个学习情景、十三个作业项目、二十六个工作任务。本课程的四个学习情境和十三个作业项目如表2所示。

4 结束语

社会调研实施方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行动导向; 工作过程系统化; 学习情境

当前,以高职院校为代表的职业教育正面临新的突破性发展。截至2006年,全国已有高职院校1 145所,在校生达800万人,从人数和规模上看,已占有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规模的扩张必须以质量的提高为基础,加强内涵建设是高职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作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课程改革是其中的基础环节。我国传统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主要存在重理论、轻实践,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能力;重知识的系统性,忽视知识与具体工作任务的联系;正三角的课程排列顺序,增加了理论学习的难度,不利于理论与实践的整合等问题(徐国庆,2005),已无法适应高等职业院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2006年教高[16]号文件提出,高等职业院校应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笔者通过对国外尤其是德国职业教育的研究,认为以工作过程为序化标准的行动导向课程是我国职业教育课程的改革方向。

一、行动导向课程体系的理论内涵

“行动导向”一词来源于德语Handlungsorientierung,行动导向的课程体系强调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协调人,教师遵循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的完整行动过程,在教学中与学生互动,让学生通过独立地获取信息、独立地制订计划、独立地实施计划、独立地评估计划,掌握职业技能、学得专业知识,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其最大的创新点在于根据高等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和培养对象的智力类型对学科体系的内容进行架构,并在此基础上依据职业情境,按照工作过程的序化标准重构了行动体系的课程内容,注重发现人的价值、发掘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

国内外基于行动导向课程体系开发出不少成功的范例,其中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模式备受广大职教领域里的教师、管理者和研究人员的推崇,该模式由七个步骤及其涵盖的两个系统组成,具体见图1。

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基础是职业工作过程,由与该专业相关的职业活动体系中的典型工作任务导出全部职业行动领域,再由行动领域导出学习领域,并通过适合教学分析,充分利用校内仿真化的实训基地和校外全真化的顶岗实习基地,积极采用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仿真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和厂家课程等多种教学方法,以典型的工作任务为基础,按照职业工作过程的逻辑顺序,整合完成工作任务所需的陈述性知识和过程性知识,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合理设计学习情境,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知识和职业态度,通过反思性思维使其内化,转化为个人从业所必需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获取自我构建的经验和知识体系。

二、高职会计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行动导向课程改革实践

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强调学生是学习的行动主体,以职业情景中的行动能力为目标,以学习情境中的行动过程为途径,以自我调节的行为为方法,以师生及学生之间互动的合作行动为方式,以整合后形成的行动能力为评价标准。笔者以高职会计专业为例,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行动导向课程建设方案。

(一)学习领域课程体系的建设方案

在前期对行业、企业等用人单位需求的社会调研和对历届会计专业毕业生跟踪调查的基础上,组建了由课程专家、行业专家、骨干教师构成的课程开发团队,对会计专业就业岗位(群)涉及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和归纳,构建了会计专业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具体见表1)和相应的学习情境,实现了课程结构与工作体系的无缝对接,充分体现了课程定位的实践性、职业性和开放性。

(二)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设计方案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计是依据高职学生的智力类型特点,合理设计学习情境,确定课程单元所需传授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劳动态度,整合工作任务涉及的专业能力和社会能力要求,主要包括学习领域的名称和总学时、学习情境的名称和学时、学习目标、主要内容、教学方法和建议;教学材料、工具和媒体、学习知识和能力准备、教师知识与能力要求、考核和评价等。笔者以《企业经济业务核算》学习领域课程中货币资金核算的学习情境为例,进行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设计,具体见表2。

(三)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实施方案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实施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和评价”六个步骤进行,其中:资讯是指获取信息,计划是指制定行动步骤,决策是指选择方式,实施是指付诸行动,检查是指审视过程,评估是指评价结果。主要内容应包括每个学习情境的名称、教学方法、教学课时、教学场地、教学步骤、教学组织等。笔者以《企业经济业务核算》学习领域课程中库存现金核算的二级学习子情境为例,进行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实施方案设计,具体见表3。

三、结束语

行动导向的课程体系,充分体现现代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最新理论,依据高等职业学生的智力类型特点,通过营造仿真化的职业环境和职业氛围,进行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设计,制定了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和评价的课程实施方案,创建了与实际岗位工作任务相一致的学习情境,采用了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仿真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整个教学活动注重培养学生反思性实践能力,并将其内化为自我建构的过程性知识,积累职业经验或策略,突出了对学生能力培养的专业化、教学环境的企业化和教学内容的职业化的鲜明特点,改变了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形成了主动学习的氛围,激发了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效果明显,真正做到实践与教学零距离。

【参考文献】

[1]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

[2] 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 姜大源,吴全全.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社会调研实施方案范文第4篇

一、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质量提升工程建设的内涵

尽管高职院校不同专业在专业建设的内容上会有所不同,但是专业教育理念是相通的。对专业进行建设应遵循高职的教育规律,合理地对本专业内各个领域进行科学有效的系统化建设。

(一)专业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高职教育的核心思想就是培养实用技能型人才,贴近市场和本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因此,高职专业建设应遵循相关原则。

1.专业设置应具有前瞻性。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高职院校应针对本区域行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不仅结合传统行业的知识结构变化,同时对新产业所衍生的职业岗位要做出明确的分析整理,能够掌握行业发展方向,为新的产业与行业输送大量人才。

2.专业设置要克服盲目性。不能盲目地跟随一些本科院校或者异地的同类学校设置专业。不兼顾本地区经济结构,只追求热门专业,势必会造成教育资源浪费,人才培养不到位的结果。

3.专业设置的岗位应定位准确。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人才的岗位定位非常重要。岗位的确定既不能太宽泛,也不能太狭窄,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要能够适应社会职业领域的发展变化,而且应在岗位上会运用知识的迁移,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二)专业建设实施的内容

专业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高职院校应该及时根据就业市场人才需求的变化,对本专业的各个建设方向与内容进行重新规划与设计,应具体从以下几方面实施。

1.专业标准建设

形成完善的专业调研与论证制度;主动适应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需要,针对区域行业、企业开展专业人才需求调查与研究;根据对接产业集群的专业(群)人才培养目标以及企业岗位的能力要求,完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2.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资源建设

专业学习归根结底是课程的积累,专业课程的设置是学生的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的基石。课程的设置要具有全面性,同时也要有方向性。实施课程教学基本资源建设项目,内容包括: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案、演示文稿、重点难点指导、作业、成绩考核和参考资料目录等反映教学活动必需的资源。在课程建设已取得的成果基础上,深化课程建设内涵,加大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力度,形成一批属于课程基本资源的网络教学课件和课程全程教学录像。同时,针对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进行微课与慕课的数字资源建设。

3.校企合作创新实践教学与实训基地建设

学校与企业共同合作,学校将企业的一部分生产线设在校园内,就可以在校内实行的理论教学和顶岗实训相结合的办学模式。这样,既可以解决企业场地不足的问题,也可解决学校实习实训设备不足的问题,真正做到企业与学校资源共享。

4.专业教材建设

不断深化教学改革,丰富课程教学资源,提高高职教材建设水平,在实施课程教学基本资源建设的基础上,实施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教材建设项目,使学生能够及时获取前沿的技术和技能操作指导。

5.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进一步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技能互补、勇于创新、乐于奉献、具有较高执教能力、符合高职教育特点的“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遴选并培养一批职业道德高尚、学术造诣深厚、专业能力突出、思维超前的专业带头人和教学名师;引入一些在企业一线具有大量实践操作经验的专兼职技术工程师。

6.教研室教学管理的改革与创新

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建立相关管理与考核标准,开展教学管理改革,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学生素质培养、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建立、小学期制的试行、教学管理文件规范以及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等方面进行立项研究与实施。

二、电子商务专业建设实施方案

在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质量提升工程指导下,结合大连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商务专业的现状和区域经济结构的实际情况,针对现阶段专业建设中的问题,本专业的建设实施方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进行有效的专业调研与行业调研

调研的目:把握本专业人才需求状况、确定本专业面向的岗位群、对本专业进行重新的定位、形成适合高职电子商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剖析目前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着重对我院毕业的最近三届(2012―2014)毕业生就业岗位进行调研分析,如图1所示。

此外,还对电子商务专业的行业协会、相关企业、开设本专业的不同层次的高校进行调研。通过行业协会调研,可以获取行业发展的近况;通过企业调研确定人才需求的知识、能力、素质、以及人才需求量等重要的信息;通过对开设本专业的不同层次的高校的调研,可以获取同一专业在不同学校的发展情况,招生就业情况,更重要的是要找出人才培养的准确定位。例如,针对开设电子商务专业的本地区高校开展调查,可以获得多数本科院校发展的电子商务专业侧重商贸业务、会计等金融类的方向,高职应培养电子商务中技术类的应用型人才,如网站设计开发人员、网站编辑工程师等。有效的调研可以确定准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形成企业岗位能力结构图,如图2所示。

(二)通过“知识、能力、素质”的主线形成本专业的专业建设标准

知识是基础、载体、表现形式,能力是技能化的知识,是知识的综合体现。为了体现学生的能力,要不断更新改进知识的内容和结构。素质是知识与能力的升华,不断充实知识和提高能力能增强自身的素质,同时,素质的提高使得学生可以接受更多的知识,增强各方面能力。在信息技术领域中,知识、能力、素质是创新的基础,只有将三者贯穿,才能培养出高水平的人才。

高职教育的定位是技能应用最优先,所以在知识与能力之间一定要突出技能操作的重要性,两者之间一定是映射准确,最终体现出专业素质。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应具备几个模块的素质:公共素质模块、专业基本素质模块、计算机技能素质模块、商务服务与管理素质模块、销售推广素质模块与素质拓展模块。

经过调研,结合地区经济结构和我院的教育资源,最终确定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电子商务技术基础、图像处理与网页制作、网站开发、电子商务平台开发与应用、数据库应用与维护、网站运营分析、电子商务交易、网络营销管理、网店创业等相关知识,具有网站的设计与开发、电子商务平台的运营与管理、网站优化、网站页面美工处理、网络营销和推广、电子交易操作等能力,从事电子商务平台开发、网站编辑、网络营销与策划等相关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经调研,我们将电子商务专业职业岗位划分为以下三类:

1.电子商务平台开发工程师

主要负责设计开发典型的网站程序;负责对电子商务网站进行规划、设计和开发;负责进行网络数据库的维护;负责对网站和web数据库进行管理;提出并实施网络安全策略;测试并上传等技术类工作。

2.网站编辑工程师

主要负责网上内容的编辑,能够使用网上商店生成系统建立网络商店,能够进行网络店铺的装修、网站的美工设计和内容的编辑、负责网站的日常维护,专题策划、制作,分析网站的关键词、能进行信息采集、编辑,并保障实施。

3.网络营销与策划人员

主要负责根据企业网站制定整体的网络营销方案,主要负责BToB 、BToC 、CToC业务工作,能进行网络店铺的开设、网络店铺的后台管理、完成在线电子商务交易、物流配送等。能通过网络进行一定的商品的销售及售后服务工作;负责seo网站优化、google、baidu等主流搜索引擎的推广和后台操作、交换友情链接、邮件推广、客户端信息推广等工作。

(三)建立职业岗位所需要的职业能力、专业能力与专业课程设置

结合职业岗位的定位,从而确定不同职业对应的专业能力,根据公共素质模块、专业基本素质模块、计算机技能素质模块、商务服务与管理素质模块、销售推广素质模块与素质拓展模块需求的能力,可以完成专业课程的制定。

以计算机技能素质模块为例。在三个职业岗位的专业能力中都有计算机技能这项专业能力的体现,所以在课程设置中既要考虑专业的网站设计开发人员,也要考虑普通管理人员,如表1所示。

(四)创建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中心,完成“教学做”一体化、职场化教学的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我院建立“信息工程学院电子商务创业基地”,鼓励学生开展电子商务校园创业,免费提供校园内房屋作为网店仓储,通过专业教师指导,采用与企业合作或自我创业的模式,让学生真正做网店的店长,起初将销售的范围圈定到整个校园,随着学生业务能力的提高,业务逐步拓宽,已经有很多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借助电子商务平台实现创业,并且盈利,真正构建了高职特色的“校企合作育人”模式。

(五)电子商务专业教材建设

专业教材的建设要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课程标准的制定,电子商务专业的特点就是注重计算机技术与商务技术的有机结合,不能脱离电子商务的背景进行计算机的专业技能学习,也不能脱离网络营销的前提去讲解纯粹的商务知识。鼓励教师自编并出版教材,并且进行周期性的更新,这不仅能切合教学大纲,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及时更新知识,通过对教材的编写,使高职的电子商务教学形成具有特色的教学内容体系。

(六)“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社会调研实施方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艺术设计专业;实践课程;合作学习;包装设计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5-0036-01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在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过程之中。知识来源于实践,能力来自于实践,素质更需要在实践中养成,各种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尤其重要。在实践课程中,合作学习也非常重要。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团结互助的精神。

一、艺术设计专业实践课程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艺术类课程在高校课程建设中越来越受重视。艺术类课程可分为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两大类,实践课程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动手能力,把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

二、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为集体的利益和个人的利益而一起工作,在完成共同任务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理想。合作学习是20世纪 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由于它在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很快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并成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

目前,在国内外普遍采用了以下几种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

1、问题式合作学习。问题式合作学习是指教师和学生互相提问、互为解答、互作教师、既答疑解难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一种合作学习形式。

2、表演式合作学习。表演式合作学习即通过表演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品质,或作为课堂的小结形式,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3、讨论式合作学习。讨论式合作学习即让学生对某一内容进行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实施自我教育,以达到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

4、论文式合作学习。论文式合作学习是指教师带领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实践,并指导学生以论文的形式汇报社会实践的结果。

5、学科式合作学习。学科式合作学习是指将几门学科联合起来开展合作学习。

三、合作学习在包装设计课程中的体现

包装设计是艺术设计课程中一门比较重要的分支课程,我在这门课程的教学中让学生体验了合作学习,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以下论述合作学习在包装设计课程中的具体体现。

首先,把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配合多媒体展示一些图片信息,帮助学生理解与记忆。在讲解包装设计的材料应用这部分内容之后,让学生进行论文式合作学习。学生们可以自由结合,大概5—8人分配至一个小组,每组选出一个组长,一个副组长。周末课余时间由教师组织大家到材料市场去进行考察和调研,看看目前市场上比较流行的包装材料有哪些,并且总结出这些材料的优势以及不足之处。最后由组长和副组长负责,组织大家共同完成一个小论文,以PPT的形式呈现出来,再找出一位同学在课堂上为大家讲解。

然后,在讲完所有理论知识之后,给学生布置包装设计的作业。这时候开始实施讨论式合作学习。按照之前分配的小组,由组长主持,根据作业要求研讨出几套方案。大家可以各抒己见,发挥创作性想象,最后选出两套或三套方案让老师给出参考意见,综合考虑具体实施的条件及可行性,定出最终的方案。

最后,大家开始动手实施方案,把想法付诸于实践。经过之前的几次合作,各小组成员之间更具默契,大家发挥各自的长处,相互协作。比如有一个小组的成员全是男生,他们做的包装设计作业中有手工缝制的环节,大部分男生都不擅长缝制,那么就在其他方面下功夫,只有一位男生擅长缝制,他就主动包揽了所有缝制的工作。各小组都按时按质完成了包装设计的作业,大家都充满了成就感,体会到了合作学习的乐趣。从另外一方面来说,合作学习有利于增进同学之间的情感,为以后步入工作岗位与他人合作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