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计算机发展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充分利用多媒体,实物演示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点燃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技术以计算机为中心,把语音处理技术、图像处理技术、视听技术融为一体,综合地表达某个信息,能够直观、形象、生动的演示教学内容,给学生带来多感官、多方面的刺激,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教学中,我们制作交互性强、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的多媒体课件,能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种直观的教学的形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精神状态。人机交互、立即反馈是多媒体技术的显著特点,这是其它任何媒体所没有的。多媒体计算机进一步把电视机所具有的视听合一功能与计算机的交互功能结合在一起,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并茂的、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馈。另外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增加实物演示,弥补传统教学中语言、文字描述、实验器材的局限性,及时增补最新的硬件知识和装机技术,来提高学生职业技术能力和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打破单一的教学模式,实现教与学的多元化。其核心是通过媒体的作用,教师能及时得获得信息的反馈,实现教与学之间的互动;通过学习环境的创设和利用,实现教学相长。
二、加强教材建设,紧跟计算机的发展。
美国教育家布鲁诺说:“学习的最大动力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足以说明教材的重要性。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但我们现在的教材可能几年才更新一次,也就是说我们所用教材,与计算机技术发展相比,相对滞后。为了让学生学有所用,与时代接轨,我们作了以下的尝试:首先,重组课程内容, 及时增补最新的软硬件知识,与组装技巧,选用最新,最实用的教材。其次让学生去做计算机软硬件市场调查,以增加学生的相关知识,并作出具体的市场调查报告,让学生在对当前计算机发展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再来学习最新的软硬件知识与组装技巧。这样的教学方式,既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又有利于学生掌握最新的计算机知识。最后,不定期地请资深专家到校内作专题报告,使学生了解计算机技术的最新发展。通过以上这些方法,能够让我们的教学紧跟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克服教材的滞后性,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达到职业技能的要求。
三、加强实践教学,增强动手能力。
注重实践教学的思想有助于培训学生自主实训的能力和创新意识,让我们制订的实践体系与内容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在培训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已取得显著的效果。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掌握计算机的拆装技术,独立地选购组件并组装电脑,软硬件维护,以及微机的常见故障及维修,为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专业技能的提高和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只有通过大量的实践教学我们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因此,必须建立专门的计算机硬件实验室,制订实验单元的目标、内容和能力测评标准,使学生在专业理论、专业技能方面真正受到职业化的、全方位的培养和锻炼,为最终具备计算机维修技术员的职业核心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和市场调研,了解用户对计算机市场的需求,熟悉计算机产品的性能和市场行情,使他们能根据用户需求合理选择配件,为用户制订微型机系统配置与选购方案。这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能让学生学到的知识马上得以运用。如果制订微型机系统配置与选购方案能得到用户,或是教师的认可,说明我们的教学方法非常成功,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做完以后学生也能收获一份学习的乐趣,真正做到乐学、好学。
四、完成实验,制作实训报告。
学生通过基础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后,可以到硬件实验室进行实践练习,教师指导学生动手实践,学生所学的知识马上就能得到实践,不但可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加强,而且可增强实际动手能力。这时如果我们及时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制作完整的实验报告,那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实验报告是考查学生学习态度和实验表现的重要依据,也是学生进行理论和实验知识复习的材料。所以制作完整规范的实验报告是很有必要的。在这门课的实验报告中,我们可以适量地增加一些示意图,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一些硬件知识。如在计算机系统的硬件组成实验上,可以增加各个部件与主板的示意图,让学生把各个部件在主板上位置进行连线,这样不仅能让学生认识各个部件,而且学生能明确它在主板上所处的位置。最后可以对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与讨论,讨论和结论是实验报告中最具有创造性的部分,是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工作能力的具体体现,因此学生应该严肃认真,不能盲目抄袭书本和他人的实验报告。
总之,我采用以上这些教学方法,经过几年来在《计算机组装及维护》课程的教学中的探讨与实践,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学生完成学习后具备计算机的组装和维护的一些技巧,达到了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王刚.科教新报.科教新报社,2009,(14):34.
关键词:计算机辅助审计 问题 措施 商业银行
随着计算机应用领域的日益扩大,计算机处理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商业银行管理活动的各个方面,从而使得商业银行自动化管理程度不断提高,商业银行的日常运营、业务处理、账务记载等活动均依赖于相关计算机系统来完成,这些都对审计监督提出了新挑战,面对着总、分、支机构每日产生的海量数据和信息,仅依靠手工来审计,就会面临着范围覆盖不全,数据处理缓慢,难以捕捉异常活动记录等诸多难题,因此传统的监督方式和手段已经难以满足审计职能的需要。鉴于此,引入计算机技术辅助审计人员完成审计任务,已属大势所趋。
一、计算机辅助审计概述
(一)计算机辅助审计含义
计算机辅助审计(Computer Assisted Audit Techniques,简称CAATs),是计算机技术与数据处理电算化发展的结果。关于计算机辅助审计的概念,目前尚无权威和准确的界定。一种观点认为,计算机辅助审计是一种用来协助完成审计工作的计算机技术方法,审计人员通过该方法可以从被审计单位的系统中进行随机抽样、检查结果、查找并报告异常事项等。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计算机辅助审计就是用来检测某个计算机应用系统的运转情况,并分析该系统处理的数据来评价其系统逻辑正确性的技术。国内有学者将其定义为,一是对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各种信息管理系统、决策支持系统进行的直接审计;二是审计人员以计算机为工具开展审计工作。审计署则在1996年在颁布的《审计机关计算机辅助审计办法》将计算机辅助审计定义为:“计算机辅助审计,是指审计机关、审计人员将计算机作为辅助审计工具,对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及计算机应用系统实施的审计。”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计算机辅助审计是在审计立项、方案制定、审计实施、汇总报告到档案管理等一系列流程中均引入计算机技术,从而帮助审计人员迅速、有效和规范的完成审计任务。
(二)计算机辅助审计的作用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非现场审计系统作为计算机辅助审计的具体应用,已经成为比较可靠的审计检查平台和数据处理工具,在此类系统辅助下,可以对审计人员的工作在以下方面提供帮助。
1、提供审计依据,降低审计风险
通过计算机技术对被审计对象进行查询、筛选、抽样和汇总分析,能够节约审计资源和优化资源配置,弥补人工审计难以全面覆盖的缺陷,避免人为的干扰和误差,获得较为贴近审计对象特征的数据进行分析判断,便于寻找审计突破口和切入点,使审计路径更为清晰,从而突出审计重点,有效降低审计风险。
2、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审计成本
科技部门通过联网技术,将业务运营系统和内审部门的计算机系统进行连接,能够建立内审部门和被审计单位之间的远程监督控制,并通过对被监督对象的数据进行跟踪监测和分析整理,能够准确抓取异常数据和关键信息,并及时提示预警信号给相关负责人员,审计人员通过该平台能够准确和及时的进行预警查证和处理。借助计算机对数据高速、正确地运算处理,不仅能够有效的提炼出审计重点,而且可以节省审计人员的时间,使其更加专注于对发现问题的分析判断。
3、规范审计流程,提高审计质量
从审前调查、制定审计方案,到实施审计、出具意见,到反馈处理结果和总结报告,都可以在非现场审计系统中予以记录和反映,并一步步对审计进程进行控制,从而使审计人员能够较快地按照标准的程序开展审计工作,控制审计风险,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审计质量,从根本上保证了审计工作的科学严谨。在审计系统的关键环节设置质量控制点,如在审计人员的工作和取证记录中,设立编制人、复核人、部门负责人等控制点,按照不同岗位设定相应的权限,在未执行前一控制点的情况下,无法进入下一步操作程序,这样可以使审计责任明晰化,使审计质量更有保证。
4、规范档案管理、成果有效利用
由于在非现场审计系统对每一步的审计工作情况都通过设定的格式文本予以了记录,并通过配备扫描仪等设备,可以将取证所得资料扫入系统中予以保存,从而完全实现了审计档案的电子化和规范化,不仅实现了无纸化办公的设想,方便了档案的传送和保存,而且解决了档案的查询难、统计难等问题。通过非现场审计平台,可以实现审计信息的共享和交流,将审计成果进行综合,形成报告或简要,并即时传递到每一位需要信息的领导或经办人员手中,能够及时提示防范和制定对策,从而有效防范风险的再次发生。
二、当前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面临的突出问题
计算机技术在审计工作中的运用,是审计实务发展的一个里程碑,是审计技术和方法的一场深刻变革。但在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的过程中也存在需要探索解决的困难和问题。这些困难和问题正阻碍和制约着审计工作跟随社会经济活动的发展适应,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计算机辅助审计制度建设缺位
计算机审计分为审前调查、数据采集和整理、数据分析三个阶段,并辅以环境建设、项目管理、质量控制等措施,形成一项系统性工程。但在目前的商业银行计算机审计中,系统开发、测试、维护、操作等方面,档案的查询、输出、传递和保存等环节均缺少制度约束,具体表现在:尚未形成统一规范的审计程序,对“审什么”、“如何审”未形成统一标准;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均带有一定随意性;开发的模块比较单一、零散不成体系,没有统一的理论基础和分析框架,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等等,以上诸因素影响了计算机审计的深入发展。
(二)审计人员业务能力与被审计对象信息化发展水平不匹配
审计人员对传统的工作模式和经验的依赖,阻碍了计算机技术在审计中的广泛应用。有的审计人员认为计算机技术在审计中没什么大的帮助,使用计算机还不如自己手工审计快,不愿把时间浪费在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和处理上;有些审计人员没有真正认识到被审计对象在计算机应用的深度和广度,存在着技术困难和理念困惑,仍执着于旧的思维方式、作业方式和作业流程;有些年长的审计人员具备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但接触计算机的机会少,应用操作能力欠缺,需要一段时间的学习方能适应审计信息化发展的要求;而年轻的审计人员虽然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但由于经验和系统设计、程序开发技能的缺乏,也不能有效应用分析程序。
(三)以数据审计为主,对信息系统本身审查的少
在商业银行开展计算机审计的实践中,以信息系统安全可靠为前提的,基本上是就数据审数据,并没有对系统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分析、测试和评价,主要体现在:未对信息系统的管理、规划与组织方面的策略、政策、标准、程序和相关实务进行评价;未对商业银行在信息系统技术基础设施与操作实务的管理和实施方面的有效性及效率进行评价;未对逻辑、环境与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安全性进行评价;未对灾难恢复与业务持续计划以及对应用系统的开发、获得、实施与维护方面所采用的方法和流程进行评价等。因此,信息系统审计内容的缺失使商业银行计算机审计始终徘徊在较低层次。
三、完善计算机辅助审计存在问题的措施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应当从下列几个方面来加强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以全面适应金融信息化飞速发展的需要。
(一)加强制度建设
为确保审计系统及数据的安全,商业银行亟需建立一套完整的计算机审计安全管理等规章制度,明确职责,规范操作,严格管理,严防泄密,从而促进计算机审计规范化操作。首先,建立审计数据信息采集制度,制定统一的数据采集标准,并对数据采集的时间范围、内容范围、数据字段的设置、数据格式的定义、数据完整性及真实性的标准作出相应的规定;其次,要建立数据转换制度,制定统一的数据转换标准,以保障数据转换过程中数据的完整性及能被审计软件引用;最后,建立数据信息交接与留存制度、审计人员数据信息保密制度、计算机审计办法与操作规程;计算机审计发现问题或疑点的确认制度等与安全保密环节相配套的制度规程。
(二)加强机构建设
商业银行要采取对外引进与对内培训相结合的办法,培养一批既懂银行业务又熟悉计算机技术的复合型审计人才,以满足审计信息化的需要。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解决,即把既懂计算机技术又熟悉银行业务的人员充实到审计队伍中来;对现有审计人员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业务知识特别是计算机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促使他们通过培训、自学等途径掌握计算机的操作和应用等技能,适时交流非现场审计方面取得的经验,造就一大批既懂业务,又熟悉计算机操作的审计人员,以适应非现场审计的需要。
(三)开展对信息系统控制有效性的审计
审计的内容和方法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审查计算机系统的开发过程。调阅信息系统可行性研究报告、需求说明书、用户操作手册、项目研究开发总结报告,审查系统开发是否符合国家软件工程的规范和系统安全性要求。2、审查计算机系统的使用和运行情况。测试银行计算机信息系统对数据输入、数据输出、数据备份是否完整、及时,测试在现实运行中数据处理的可控性和准确性,评估系统运转能力。3、计算机系统权限控制测试。测试系统权限设置和职责划分的合理合规性,测试授权和审批是否按内部管理制度执行及授权活动的控制是否有效,防止信息资产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被使用、披露、修改、损坏或丢失。
参考文献:
[1]李艳辉.计算机辅助审计初探[J].中国工会财会,2000(02)
[2]苏珉.目前计算机辅助审计中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J].湖北审计, 2003(1)
[3]陈哲.试论我国计算机辅助审计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3)
[4]赵录贵.计算机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改革与战略,2005(10)
[5]李景泉.我国计算机审计面临的问题及其发展[J].商业经济,2006(4)
[6]陈伟,张金城,QIU Ro-Bin.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CAATS)研究综述[J].计算机科学,2007(10)
[7]徐阳.对计算机审计发展若干问题的探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16)
关键词:计算机信息技术;传统会计;影响;会计数据
中图分类号:TP39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创新发展及推广应用,直接促进了计算机于各个社会领域中的延伸推广。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便开始研究尝试将计算机与会计结合起来应用,之后的30年发展真正实现了会计电算化,发展成绩显著。现阶段,网络技术已经贯穿到会计行业各个环节,极大地改变了会计系统运行模式,对传统会计产生了极大影响。
1 对传统会计信息系统结构方面的影响
会计数据的存储载体由纸张变为磁介质和光电介质载体,“无纸化”得以实现。数据载体的改变,从根本上消除了信息处理过程中诸多分类与再分类的技术环节,利用同一基础数据可实现信息的多维重组,从而为会计数据的分类、重组、再分类、再重组提供了广阔的自由空间。
会计数据可以借助网络及通讯技术进行远程处理。网络的出现使得数据处理、加工速度成千上万倍提高,不同人员、部门之间数据处理、加工的相互合作、信息共享不再受到空间范围的限制。
使会计信息输入输出模式由慢速、单向向高速、双向转变。局域网使得双向输入输出成为可能,互联网络的出现,不仅改慢速、单向为高速、双向,而且能适应网上交易的需要,实现适时数据的直接输入输出。
2 计算机技术对传统会计实务的影响分析
2.1 对固定资产折旧计算的影响
传统会计在开展固定资产折旧计算工作时多使用分类折旧率,不同固定资产具有不同的折旧率。进入计算机网络时代后,计算机运算技术不断推广应用,其应用优势不断凸显。电算化会计主要使用个别性折旧率,各种固定资产的折旧计算均使用同一个折旧率,大大提升了会计工作的精准性。
2.2 对会计内部控制的影响
计算机网络集成化处理使会计工作环境更为开放,大大削弱了传统会计中部分不相容岗位的相互牵制性,系统运行风险增加。电算化会计主要凭借制度与程序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内部控制,这种特点对软件程序固化要求较高,是加强整个系统内部控制的关键。从电算化会计内部控制工作内容来看,电算化会计内控控制内容明显多于传统会计系统控制条目,就技术层面而言,传统会计系统复杂度明显较强。
2.3 对会计成本计算中费用配置影响
传统会计成本计算中,各种费用的分配采用不同的流程与单位,常用的方法包括直接分配法、顺序分配法、一次互分配法、计划成本分配法、代数分配法等,其中代数分配法应用最为广泛。但是传统成本计算法运算量过大,直接影响导致成本运算效率低、准确性低。计算机信息系统建立后会计成本运算实现电算化,使代数运算法使用更为便捷,精确性不断提升,电算工作效率大大提升,进而使成本分配更为科学、准确。
2.4 对财务报告的影响
传统会计受技术因素影响无法实现会计信息更新的实时性,会计信息交流开展难度较大,网络技术推广应用过程中极大的实现了会计报表全面、实时地反应会计信息,极大的促进了会计信息的交流。此外,计算机技术影响迅速提升了财务报告中的人力资源及环保信息低位,财务报告的内容与结构经历了较大的变革。
3 计算机技术对传统会计职能的影响
传统会计的基本职能是核算与监督,可反映经济事务的事中与事后情况。计算机信息时代来临后,计算机尤其是网络技术的推广应用下,会计职能实现了极大突破。
3.1 会计职能向管理方向的转移
市场经济环境下,每个单位均需要对会计核算系统提供输出结果,还需进行深化数据分析与加工,以进一步发现数据中的深层价值。电算化的会计工作中管理职能方向越加明确,具体包括反映、决策、监督、控制与分析等。
3.2 会计中信息管理职能越加凸显
新时代环境下,信息资源的重要性备受关注。借助有效的方式收集各种信息直接关系到高层管理决策的制定与执行。会计工作中的信息采集、传输、分析及使用等各管理环节成为财务工作中心流程。
3.3 协调职能成为一大必然趋势
网络技术发展过程中,计算机应用已经推广各个领域,各单位运行中信息管理系统至关重要,其中财务子系统已经成为系统核心。各单位运行信息均与财务子系统有直接关系,各部门间的数据交流是工作协调的关键因素。
4 计算机技术在会计工作中应用的意义
4.1 提高会计工作质量
利用计算机技术,使会计人员摆脱传统的手工会计,报告和其他繁重的工作,但也要避免的缺点,人工计算误差,大大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在计算机系统的模型,会计人员只需要输入信息到计算机网络,计算机会计过程的自动化,实现会计,会计数据处理,可以节省大量的计算时间,也使得快速的员工可以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在会计监督和管理。
4.2 使信息处理和分析的专业化
会计专业智能信息处理和分析工作,需要专业知识和较强的人员能够胜任的,但也需要有一定的知识,人员成本高,从而为小企业和个体经济组织提供会计信息服务将逐渐出现。此外,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智能化,会计信息处理智能化利用计算机技术,会计方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会计和会计数据保存在同一时间有很大的影响。用计算机代替手工记账,在业务流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一系列的变化来促进和完善会计理论,更新,我们要积极探索新的特点,在计算机会计的基本理论,对指导新时期会计,能有效促进会计工作的顺利发展。
4.3 对企业的经济分析和预测提供依据
计算机技术在会计工作中的使用,不仅可以对企业的历史时期的会计活动进行详细的记录,还要收集新的数据,利用计算机技术,结合过去的数据记录,有效的会计信息的形成,经济分析和决策提供依据。为企业,为管理者做出正确决策提供保障。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代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已经对传统会计工作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传统会计理论、会计传统实务、会计职能及财务人员等方面,可以说,现代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已经为传统会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会计工作系统应该顺应新时代趋势积极应对变革,以提升系统运行效率,切实方便社会,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杨伶俐,李长庭,杨庆华.会计电算化对传统会计的影响探析[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3(08).
[2]王金.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对现代会计的影响[J].科技风,2013(15).
[3]高悦.论现代信息技术对会计学科的影响[J].中国商界(上半月),2009(11).
[4]王淑兰.会计信息化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及对策[J].科技信息,2010(16).
关键词:大类招生;程序设计基础;实践教学
作者简介:孙全玲(1976-),女,安徽六安人,安徽建筑工业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讲师;严辉(1962-),男,安徽合肥人,安徽建筑工业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安徽 合肥 230601)
基金项目:本文系省级重点项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00764)、安徽建筑工业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示范专业专项基金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4-0065-02
大类招生一般来说就是按学科大类进行招生,是相对于按专业招生而言的。按大类招生是目前教育先进国家高等教教育培养的新模式。从教学培养的角度来看,按大类招生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基础。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以下简称“我院”)从2011年开始按大类招生。我院的大类招生是将原来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四个专业合并为电气信息大类进行招生,前两年统一学类基础课。因为学生进校时是没有专业方向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专业课程教师很难把握,学生层次相差很大。如何达到教学目标,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院领导与专业教师在教材选用、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在努力改革。
一、计算机学科能力与就业
计算机学科有四大学科能力[4]如图1所示。
在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就业领域中,大部分需求来自于工程及应用类型的企业。而程序设计能力是社会人才需求中需求量最大的能力之一,也是检验计算机类毕业生质量高低的标准之一。程序设计能力由计算思维能力、算法设计与分析能力、程序设计与实现能力和系统分析开发能力四部分组成。笔者在多年的教学中发现学生在学习理论及实践课程过程中,对于程序设计能力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课堂上主动性不够,课下动手实践能动性不强;在学习中过于重视教材中的只言片语及示例代码,缺少开放性思维,学习方式受初高中学习方式的干扰较多,需要教师一步一步地领着学才行。所以学生难以自主解决实际问题,在遇到稍微有点变化的题目时就不知所措。
提高学生独立解决一般计算机应用问题的能力就要加强实践课程建设,就需要在基础阶段,如在程序设计基础类课程中提高实验课程的效果。要做到人人都实践,人人都提高。
二、我院在基础类课程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理论教学中对实践课程重视不够
教学过程中侧重于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以及基本算法教学,学校的实验设备较落后,实验人员素质及数量达不到指导学生实践的要求,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和训练不足,影响其后续程序设计类课程学习,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较弱,难以达到计算机专业的目标要求。
2.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不足
由于在教学过程中侧重理论,而网络的普及使学生见识到多种计算机方面的相关应用,但是又不能将理论和应用联系,同时又没有合适的程序设计训练环境,使学生感到学习的知识没有用,感到困惑,学习兴趣不高,宁愿去外面报些培训班,对理论知识更加轻视。
3.教师的作业及实验报告的批改工作量大
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的作业和实验多以程序设计为主要形式。由于课程容量大,需要布置大量的作业和实验内容,而这些程序完全由授课教师来批改,工作量过大。
4.实践能力评价体系不完善
目前的课程考核多采用笔试,学生的实践能力只能通过平时的作业和实验给出主观性的评价,不客观。如果做的实验内容一致,通过实验报告的书写也很难判断是学生动手做的还是抄袭,这样导致学生对实践评价的时候做与不做的结果一样,如此就难以激发学生实践方面能力自主训练的激情。
三、改革方案
1.在教学中注重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计算机程序设计的教学关键是培养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薄弱是制约程序能力培养的重要因素。在教学中碰到的普遍现象就是,在讲授某一个程序的设计思路及方法时,学生好像都能听得懂,但合上书本让他们写程序时就不知从何下手。
针对程序设计的特点,教学中授课教师要充分考虑初学者的认知特点,从学生的角度来理解他们的学习心态,从问题着手,按照程序设计的方法逐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展现程序设计的过程,从而帮助学生养成程序设计的思维习惯。可以采用自顶向下、逐步求精的结构化方法,将复杂问题进行分解,帮助建立明确的程序设计思路。或者从直观入手,帮助构造复杂的程序结构,理解计算机解题的特点。
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与其感性经验相联系。他们习惯于直观、具体的思维方式,而程序设计的思维是抽象的、逻辑性强的思维,所以在程序设计教学中要采用形象直观的方法,利用学生已具备的知识,逐步诱发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的跃变。
2.加强实验课程的教学及管理
实验课程对训练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是最基本的方式。要达到实验课程的目标,首先要重视实验课程的教学管理。每一次实验都要有基本的目标要求,要有基本的训练项目,同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分层次设计。在课程实验刚开始的时候,要重点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规范性;在中期阶段,重点训练学生的编程能力,对于每个实验课题都要求学生全部做完,并以报告形式说明其程序的设计方法;在后期实验阶段,重点训练学生思维的开放性,鼓励学生提高创新能力,熟练运用不同程序结构解决类似的问题,训练学生从不同的侧面来考虑问题。
程序设计基础课程的实验课时较多,实验报告的批改工作量也很大,对于指导教师是个不小的负担。我院采用指导教师和实验教师分工工作制,指导教师主要负责学生实验课程的教学及辅导,实验教师负责批改实验报告。这样不仅减少了指导教师的工作量,使其有更多的精力在实验的指导工作上;实验教师在批改实验报告时更注重实验报告程序书写的规范性,可以从编写程序的规范上评价学生的实验成绩。这两方面结合使学生的实验操作和程序书写有较公平的评价。
3.开放实验平台,给学生提供课后自主学习的环境
在大类招生情况下,学生在进校时不分专业,在同一公共基础课平台和专业基础课平台进行培养。在两年后,学生再根据自己的兴趣、专长、发展方向和社会需求在大类所含专业中重新选择具体专业。根据目前全球IT行业的发展看,经过几年的低迷发展,IT行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日益显现出蓬勃生机。从中国情况看,从事计算机软件开发的人才数量远远少于发达国家。中国计算机软件人才短缺,将严重束缚中国IT行业的发展。与此同时,由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中国东部与西部之间、城乡之间出现很大的差距,特别是中国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地区急需计算机方面的专业人才。
所以在专业选择上,将会有多数学生选择计算机专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显示:对于工程及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较大。根据我校的办学宗旨和师资力量,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是定位于工程应用型,更注重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程序设计能力,因而程序设计基础课程显得尤为重要。
而程序设计基础课程的实践要求比较多,初学者很难理解书本上的程序是怎么运行的以及运行的结果,这就要求学生要多做练习、多实践。课堂安排的实验课时毕竟有限,很难讲解课本上方方面面的知识点。学生通过大量的实践将会理解书本的程序原理,对于课堂教学更有帮助,也可以提高学生对计算机程序设计的兴趣。我院提供了实验平台供学生在课余时间巩固、复习或预习课堂知识。
四、总结
计算机曾经的主要任务是帮助人们解决科学与工程的计算问题,后来逐渐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成了日常用品。计算机应用的重心将会向社会科学和社会发展领域转移,在其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今后的教学中,通过参与或学习让学生对计算机应用方面的知识有一定认识,特别是对计算机应用的业务流程有一定认识,加强对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对学生将来的工作及学生本人都是很有益的。
我院还没有大类招生情况下的毕业生,相信只要在我院师生的共同努力下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定会取得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海舜,蒋巍巍,刘师少.基于程序设计能力培养的软件设计类课程群架构[J].计算机教育,2012,(3):23-26.
[2]韩建民,王丽侠,贾洞.大学生程序设计能力的层次化培养模式[J].计算机教育,2012,(3):18-22.
[3]教育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教育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规范及认证[Z].
[ 关键词 ] 会计电算化 发展 影响
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学进入信息时代的发展,它是会计学、信息技术、企业管理等学科相互结合后产生的综合性学科,是把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化数据处理工具和以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数据库以及计算机网络等新兴理论和技术应用于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中,以提高财会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进而实现会计工作的现代化。其实质是将电子计算机为主的当代信息技术应用到会计工作中,即用电子计算机代替人工记账、算账与报账,以及部分代替对会计信息的分析、预测和决策的过程。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和应用,不仅仅是会计核算工作的现代化,实现会计电算化的过程也是促进会计工作标准化、制度化、规模化的过程,是促进会计、会计工作改革和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推进企业管理现代化的过程,它的实施,提高了会计信息处理的速度和准确性,能为用户提供及时、准确的会计信息,是会计事业发展史上一次史无前例的飞跃。
一、会计电算化的发展
1. 会计电算化发展的历程
会计电算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根据会计信息系统的结构与技术的变化过程,大体上将我国会计电算发展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1)定点开发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主要是单项会计业务的电算化,普遍的是对工资的核算,发展比较缓慢;(2)自发发展阶段。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开发出的软件主要是以计算机替代手工会计核算和减轻会计人员的记账工作量为目标,包括账务处理、报表生成、工资、固定资产等核算。各模块独立运行,未能解决数据重复录入和数据一致性问题,重复开发现象严重;(3)稳步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相继出现了一批专业的会计软件公司,通用会计软件的研制得到发展,会计电算化工作走向了持续稳步发展的轨道;(4)深入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末至今)。推出的大型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不仅限于解决企业财务管理问题,而且要对企业的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进行一体化、集成化管理。
2. 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存在问题
(1)思想上得不到足够重视。多数单位电算化都是应用于代替手工核算,仅仅是从减轻会计人员负担、提高核算效率方面入手,根本未认识到建立完整的会计信息系统对企业的重要性,使现有会计提供的信息不能及时、有效地为企业决策及管理服务。其次,在软件更新及硬件投入等方面支持力度不够;(2)会计人员业务素质较低。会计人员只能使用财务软件,对计算机的软硬件知识了解甚少,一旦出现故障,就束手无策;(3)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问题。安全性上,系统一旦瘫痪,或者受病毒侵袭,或者突然断电,很难恢复原来的数据。风险主要来自泄密和网上黑客的攻击等;(4)会计电算化涉及范围的局限性。完整意义的会计电算化应该是财务会计电算化和管理会计电算化的有机结合。目前,我国会计电算化仅仅实现了财务会计的电算化,与企业的实际需要相差甚远。
3. 我国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发展方向
(1)会计电算化获得普遍推广和应用。自财政部1989年颁布了《会计核算软件管理的几项规定(试行)》之后,大部分的单位实现了以机代账,逐步实现了会计核算电算化。随着经济的发展及网络技术的发展,大范围的会计信息处理网络也将建立;(2)网络财务将成为会计管理电算化的终极目标。网络财务是基于Intranet技术,以财务管理为核心,业务管理与财务管理一体化,支持电子商务,能够实现各种远程控制(如远程记账、远程报表、远程查账、远程审计、远程监控等)和事中动态会计核算与在线财务管理,能够处理电子单据和进行电子货币结算的一种全新的财务管理模式,是电子商务的重要组成部分;(3)向“管理一体化”方向扩展。会计电算化工作将逐步与其他业务部门的电算化工作结合起来,由单纯的会计业务工作的电算化向财务、统计信息综合数据库,综合利用会计信息的方向发展;(4)与管理会计系统相结合,促进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和完善。从发展的眼光看,企业应同时建立两个子系统并予以有机结合,以便运用财务会计资料,建立适应管理需要的会计模型,使电算化会计从核算型向管理型发展,从而推动整个企业管理信系统的开发、建立和完善;(5)会计电算化的开展与管理将向规范化、标准化方向发展,标准的账表文件格式将逐步实现统一,以解决各种会计软件之间的接口问题、会计信息的相互传递问题、会计工作电算化后的审计问题,从而为更充分和更广泛地利用会计信息服务。
二、会计电算化对会计工作的影响
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和应用,不仅仅是会计核算工作的现代化,也是促进会计工作标准化制度化规模化,推进企业管理现代化的过程。会计电算化对会计工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1)对会计核算的影响。在手工条件下,会计核算工作要由许多人共同完成,会计人员从事着繁杂的事务性工作,耗费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 财务部门不能发挥参谋作用。实现会计电算化后,输入完会计凭证,会计电算化系统可自动进行记账、汇总、结账、出报表等一系列工作,会计核算不仅变得简单、迅速,而且大大提高了会计资料的准确性,使会计工作更好地发挥其参与管理的职能。
( 2)对审计内容的影响。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审计的监督职能虽然没有改变,但审计内容却发生了变化。在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中,会计事项由计算机按程序自动进行处理,如果系统的应用程序出错或被非法篡改,则计算机只会按给定的程序以同样错误的方法处理所有的有关会计事项,而这些则是肉眼不可见的,这就增加了审计风险和审计难度。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特点及其固有的风险,决定了审计的内容要增加对计算机系统处理和控制功能的审查。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审计人员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来了解和审查计算机系统的功能,以证实其处理的合法性、正确性和完整性,保证系统的安全可靠。
(3)对财会人员的影响。从表面上来看,会计电算化只不过是将电子计算机应用于会计核算工作中,减轻会计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会计核算的速度和精度,以计算机替代人工记账。而实际上,会计电算化决不仅仅是核算工具和核算方法的改进,而且必然会引起会计工作组织和人员分工的改变,促进会计人员素质和知识结构,会计工作效率和质量的全面提高。实行会计电算化,要求会计人员既要掌握会计专业知识,又要掌握相关的计算机知识、网络知识、信息、管理知识等,因此,会计电算化将促进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向既博又专的方向发展,从而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
(4)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影响。内部控制的形式发生了变化:手工核算形式下会计人员按不同的分工,各司其职,组织会计工作的运转。而电算化会计中的人员,除会计专业人员外,还有系统管理员和操作员等,按新的分工形式完成会计工作的运作。会计电算化后的内部控制分为以组织控制措施为主的一般控制和以计算机控制程序为主的系统控制。
内部控制制度内容的变化:传统的手工会计处理系统的内部控制是建立在不相容的职务互相分离的基础上。电算化后,由于会计职责的集中,原手工操作下不宜合并的岗位,采用电算化后可以合并,有必要增加新的可行的内部控制措施。
内部控制的重点也发生了变化:会计电算化后的内部控制的重点将放在原始数据输入计算机的控制、会计信息的输出控制、人机交互处理的控制、计算机系统之间连接的控制几方面。按不同的职责划分操作权限,设置操作密码,杜绝未经授权的人员操作计算机软件。建立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日常维护以及在排除故障时的管理措施,保证会计数据的完整性。
(5)对财务报告的影响。在电算化环境下会计的两个主要分支――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能更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现行的会计理论不仅区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而且将财务报告也相应的分为对外财务报告与对内财务报告。向外报送的财务报告必须遵循国家财政部门制定的相关会计制度与准则,而为内部目的使用的财务报告的编报原则与各式管理人员的需要决定,并无固定格式。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结合一旦成为现实,财务报告将不再分为对外财务报告与对内财务报告,现行的以规范对外财务报告为目的的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体系的改革势在必行,以适应变化后的新情况。由于财务报告的编制基础发生变化,财务报告的陈报方式也将有所改变。由于受人工信息处理能力的限制,手工会计报表往往局限于财务数据及其相关的说明,实现会计电算化后,会计信息从收集、加工处理到综合利用都实现了电算化,从而为从浓度和广度上扩展会计报告信息的内容提供了可能性。
(6)对会计档案管理的影响。实行会计电算化后,应及时备份硬盘数据,并且每次备份不少于两套,分两地存放;按时清理磁盘备份,每年至少进行一次清除过期数据,但一些单位对会计数据备份管理未形成制度,随意性大,一旦会计电算化系统出现故障,会计数据将无法恢复。针对以上情况,应对现行的会计档案管理制度进行相应的修改。
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对会计工作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必将推动会计理论和会计实践的进一步发展。我们应该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加快会计核算软件的开发进程,使会计电算化的进程更进一步,为尽快与国际接轨打下坚实的基础,使我国企业的现代化管理加速实现。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制度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