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数字乡村发展研究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月17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十七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05年12月31日,我国网民人数达到1.11亿,比2004年末增加了1700万,网民普及率达到8.5%,而目前全球网民约9.7亿,平均普及率为15.2%。在1.11亿网民中,宽带上网网民数为6430万人,比2004年增加了2150万人,增长率为50.2%。而拨号上网网民人数、专线上网网民人数则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下降。我国网民每月实际花费的上网费用为103.6元(注:基数中不含完全公费网民),估计2005年全年的全国上网费用总规模已经超过1000亿元。中国网民中有27.8%的人使用过BT软件,总规模约为3085.8万人。网上购物的网民中有61.5%付款方式选择网上支付,36.1%的人选择货到付款。我国互联网发展在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乡村网民总规模为1931.4万人,普及率仅为2.6%,而我国城市网民大约有9168.6万人,占城市人口的16.9%。18点-22点是上网高峰,与上年同期相比,18点~22点上网人数增加了8个百分点,20点是当日上网顶峰;CN下注册域名首次破百万大关,达到1096924个。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153.9%,成为国内用户注册域名首选;网民平均每周上网15.9个小时。与上年同期相比,网民每周上网小时数增加2.7小时,增幅为20.5%。
2.柯达重新认识中国市场,重塑亚洲战略
美国伊士曼柯达公司因低估了中国消费者接受数字技术的迅速程度而误读了中国市场,从而错过了许多机会。最近,柯达公司重塑亚洲战略,今后在亚洲做生意时要采取“不以西方为中心的”方式。柯达的首席执行官认为首先要做的是立即雇用“有能力的当地人”出任中国区业务高级主管。柯达的首席执行官指出,亚洲对公司的未来非常重要。与其他西方公司一样,柯达公司以前也过于以西方为中心。他认为客户主体将不再是西方,而将是亚洲。当欧洲和美国的消费者比较迅速地采用数码相机时,柯达公司还幻想以亚洲传统胶卷相机的销量增长来缓冲在欧美失去这一高利润业务领域的影响。但是,中国的消费者也迅速采用了数字成像技术。因此,2005年6月,柯达只好加快步伐,逐步淘汰传统胶片业务,其中部分原因在于低估了中国消费者接受数字技术的迅速程度。
3.尼康停产多数胶卷相机专注数码
日本标志性的相机生产商尼康公司,近日宣布计划停产绝大多数型号的胶卷相机,仅保留一小部分面向专业摄影师的机型。调整后,尼康将专注于如今炙手可热的数码相机市场。尼康业务转型完全出于传统胶卷相机市场的日益萎缩,以及对数码相机需求的强劲增长。相关停产相机的机身和可转换手工对焦镜头等零部件也将一并停产。现有产品的销售则持续至库存清空为止,到时尼康享誉半个多世纪的胶卷相机将退出历史舞台。尼康的转型之举标志着传统胶卷相机时代行将终结。
4.2006年平板电视二、三线城市将展开竞争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所家电课题组最新研究报告显示,2005年是中国平板电视市场突破发展的一年,2006年将迎来平板电视市场爆发式增长。2006年,平板彩电的消费市场将在一级市场的基础上向二、三级市场过渡,二、三线城市将会成为家电业竞技的主战场。2005年全年国内平板电视销售规模达到190万台,在大城市平板电视销售额已经开始超过CRT彩电,这预示着中国彩电业新平板时代的到来。2006年,国内平板电视需求市场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整体容量有望达到500万台,其中液晶电视396万台,等离子电视104万台。42英寸以上大尺寸平板电视需求比例逐步提升,总量规模将超过120万台,其中等离子电视占83.3%,液晶电视占16.7%。
关键词:图书馆;县级图书馆;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C2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3)-12-0223-01
一、县级图书馆的发展背景
1.我国图书馆的发展
中国最早的省级图书馆为1904年创办的湖南图书馆。早在公元前3000年就出现了最早的图书馆,图书馆有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发信息资源、参与社会教育等职能。我国的图书馆历史悠久。只是起初并不称做“图书馆”,而是称为“府”、“阁”、“观”、“台”、“殿”、“院”、“堂”、“斋”、“楼”罢了。如西周的盟府、两汉的石渠阁、东观和兰台、隋朝的观文殿、宋朝的崇文院、明代的澹生堂、清朝的四库全书七阁等等。
2.县级图书馆的发展背景
1974年国际标准化组织颁布了ISO2784-1974(E)“国际图书馆统计标准”。其中“图书馆的分类”一章将图书馆划分为:国家图书馆、高等院校图书馆、其他主要的非专门图书馆、学校图书馆、专门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六大类。
二、县级图书馆发展的现状
2005年,北京大学信息研究所李国新教授在对安徽、湖南等地基层图书馆生存状况的调研中用“破”(馆舍破)、“旧”(藏书旧)、“少”(读者少)、“缺”(设备缺)、“多”(人员多)、“差”(效益差)6个字概括了当地基层图书馆的现状。
1.资源总量的不足与配置的不平衡。我国图书馆界第一份综合性研究报告《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报告2012》(蓝皮书)正式出版。报告显示,国际图联规定,公共图书馆人均藏书量应为1.5册到2.5册,而2009年我国人均拥有图书为0.44册,县级以下更是人均只有0.1册,人均购书费仅为0.7元。报告显示,由于资金短缺,很多基层图书馆的书还是三四十年前的,实际上早已陷入名存实亡的境地。不少县级图书馆成了网吧、茶室,甚至只是堆放旧书的仓库。根据资料不难看出,我国公共图书馆资源总量的不足与配置的不平衡已成为影响免费开放效益发挥的一个重要因素。
图书馆资源是指文献、馆舍、设备等。目前,我国县级图书馆是政府拨款,由于地方政府财力不足以及对图书馆事业不够重视等原因,导致县级图书馆经济十分拮据,购书经费短缺、设备落后和不足。
2.图书馆员观念上的滞后性。县级图书馆在一些领导和部分人眼中是一个工作清闲、待遇又有保障的单位。同时,由于体制的原因,县级图书馆基本上没有用人的自,人员的进出由上级部门决定,长期以来成了照顾关系的首选单位。这样导致县级图书馆人员综合素质偏低。
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制约和隶属等级制、纵向结构的影响,图书馆员的垂直思维、惰性心理不同程度存在,协作协调、联合发展的意识比较淡薄。在当前传统型图书馆向现代化图书馆转变的新的历史时期,不少图书馆员难以适应,有的消极等待,有的盲目发展。所有这些均在不同程度上制约着县级图书馆的发展。
3.服务手段落后。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以及注重电子传媒和以网络为载体的“电子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的高速发展,知识传递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读者对信息服务的质与量都有更高的要求,利用网络进行办公和查阅资料成为了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在一些地方图书馆也初步实现了网络化,现在我县图书馆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已建成,并投入使用,但图书馆的现代化管理还处于初级阶段,电子阅览室的管理体制不尽完善,管理水平还相对较低,缺乏精通网络的专业人员,在电脑出现故障时无法及时解决。
4.缺乏宣传和馆藏文献特色。现在人们获得信息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从不同渠道获取资料,但某些专业资料依然要从图书馆中获得,而县级图书馆由于缺乏宣传,致使人们对馆藏资料不了解,借阅人员甚少。县图书馆收藏的文献多以综合为主,这有利于人们对各类资料的查找,但我们也应该根据各个地方特色建立具有本地特色的资料文献库。
三、关于县级图书馆发展的几点建议
1. 以现代化建设为突破口。当前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必须抓住现代化建设这一突破口,建立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的协作网,走联合发展之路。只有大联合、大循环,才能求得大发展,这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样也是我们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谁先进入角色,谁就首先获得主动权。
2. 解放思想,盘活资源。县级图书馆要解决经费问题,不能等政府部门的拨款,应当解放思想,融入市场化体系中去。据相关调查,大部分原县级图书馆在城区所占的地块儿都有很高的潜在经济价值,图书馆可以借助旧城改建之际,盘活现有固定资产;也可以通过开办各种技能培训班,出租图书馆场地等开展图书馆有度的创收活动,盘活经济来源。
此外,县级公共图书馆还应当积极参与其他部门的活动,利用各方面工作渠道和资金投入等,最大限度地将图书馆渗透到相关领域的工作中。通过设计资源接口、建立用户页面等方式,轻松地将县图书馆的网络文献服务延伸到了乡村。这不仅节约了县级馆网络建设的投入,还减少了系统维护保障的长期支出等费用。
3. 建设适应现代化图书馆工作的人才队伍。目前图书馆工作面临着新技术的挑战,面临着传统图书馆、现代图书馆向数字图书馆过渡的现实。继续深化改革,建立和完善引进培训、竞争、激励等优秀的管理和技术人才的保障机制。实行积极的人才政策,引进专业技术人才,组建一支高水平的资源建设、软件开发、网站维护的技术骨干队伍。对现有人员,要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善于识人,善于用人,善于造就人。给他们提供多种学习机会,通过有组织有计划的的培训和学术交流等知识技能培训,提高县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为图书馆现代化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于良芝.战略规划作为公共图书馆管理的工具:应用、价值及其与我国公共图书馆的相关性[J].图书馆建设,2008(4).
[2]邱冠华等.覆盖全社会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模式、技术支撑与方案[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
关键词:重大项目管理;组织协调;应用分析;云南;防震减灾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1-0177-03
一、云南省防震减灾“十五”重大项目管理简介
“十五”期间实施的 “云南省数字地震观测网络”项目[1],由中国地震局和云南省政府共同投资,投资规模超过1亿元,成为云南省地震局有史以来投资规模最大的项目,统称“十五”重点项目[2]。下设11个一级项目,47个二级项目及若干个三、四级等项目。根据国家规范的基本建设管理程序,在局党组统一领导下,构建起项目行政管理、技术管理、实施及监督保障四大体系管理架构。见图1。
图1 项目组织管理架构图
资料来源:云南省“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单位项目验收总报告,2008,2
二、组织协调理论综述
项目组织协调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软科学,项目组织协调管理有专门的理论体系。虽然项目管理引进国内已有几十年,但对于组织协调在项目管理中的应用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我国传统的项目管理对项目的组织协调管理很少专门提出要求。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项目管理研究从早期的控制手段和工程技术方法逐步转向项目的协调管理。
组织协调包括人际关系、组织关系、供求关系、协作配合关系和约束关系的协调。人际关系的协调包括组织内部人际关系的协调和组织与关联单位的人际关系协调;组织关系协调包括项目经理部与其企业管理层及劳务作业层之间关系的协调;供求关系协调包括企业物资供应部门与项目经理部关系的协调、生产要素供需单位之间的关系的协调;协作配合关系协调包括近外层单位的协作配合和内部各部门、上下级、管理层与作业层之间关系的协调;约束关系协调包括法律、法规的约束关系的协调和合同约束关系的协调。
三、组织协调应用分析
云南省防震减灾“十五”重大项目建设规模大、专业性强、覆盖面广,需要调动云南省、州(市)、县三级地震部门的力量进行联动实施,同时也需要调动地震系统以外的设计单位、监理公司、建筑企业、供货商等社会力量参与实施,才能保证项目顺利组织实施。因此,处理和调整好众多复杂的人际、组织、供求、配合、约束等关系,成为项目得以成功实施的关键环节。下面从内部项目关系人、近外层项目关系人、远外层项目关系人三个层次,具体分析组织协调在云南省防震减灾“十五”重大项目中的运用实践。
(一)内部项目关系人的组织协调
所谓内部项目关系人,是指云南省地震局内部从事项目管理、实施、监督、咨询活动的项目的有关人员,即项目关系人。内部项目关系人是项目得以顺利实施并实现项目目标的核心力量,组织协调好内部关系至关重要。
管理部门由局领导、组织部门、主持部门组成,承担“十五”重点项目重大事项的决策、审批,项目管理制度的制定,计划任务的制定下达,实施方案的组织编制与审核,项目内部验收的组织等管理职责。实施部门由分项目承担单位和项目负责人共同组成,负责项目计划的编制、实施,接受管理部门的监督、检查,项目报告的编写,验收准备,技术资料的归档等工作。监督部门是由省局纪检监察审计部门、质量保障领导小组、监理组形成监督保障体系,行使监督部门职责,进行实时跟踪,负责在立项论证、工程实施、竣工结算时实行专项审计。业务咨询部门是“十五”重点项目协调办公室组织的专家组,负责项目实施方案、合同书的技术审查、年度报告、结题验收等的技术把关。
项目往往是综合性的工作,涉及多种专业,需要各种专业人才、专业技术和专业物资。一般来说,项目实施机构不可能拥有所需的全部人才、技术和服务,也不可能亲自完成项目的所有任务,或多或少需要借助外部力量和资源,即下文即将阐述的近外层项目关系人和远外层项目关系人。只有借助他们的力量,才能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
(二)近外层项目关系人的协调
防震减灾“十五”重大项目涉及大量的土建施工、设备采购和安装调试、技术协作等内容,这就不可避免地需要借助社会上有相应资质证书的建筑企业、设备生产企业、科研院所等单位,来提供符合“十五”重大项目技术、质量要求的产品和服务,因而在项目运作过程中,产生了项目法人即云南省地震局与社会相关企业、单位相互协作的关系。这种采购、技术服务的协作关系通常都是以合同方式表现出来的。
这种和云南省防震减灾“十五”重大项目有着直接合同关系的乙方协作单位,比如监理单位、设计单位、建筑公司、仪器供货商、科研院所等项目干系人,就称之为近外层项目关系人。近外层关系的协调成为实现项目目标的重要途径。
以云南省防震减灾“十五”重大项目测震台和信息节点机房的建设为例,腾冲、洱源、楚雄、永胜、通海、丽江、个旧等数字测震台和信息节点机房建设就采用了近外层单位的协作配合。云南省地震局通过与州(市)地震机构协调,签订了合作协议,规定了明确的建设内容和技术经济指标;省局负责提供标准化的施工设计方案,对各台点具体情况提出指导性意见;州(市)局在标准化版本基础上,因地制宜地编制切合实际的施工方案,经项目负责人审核通过后,州(市)局负责实施;州(市)局选择有资质的业务过硬的施工队伍,负责施工全过程,并派专人监督以保证质量;工程竣工后,项目组及组织部门、主持部门、监督部门组成的验收组对其进行验收,通过后任务即全部完成。
(三)远外层项目关系人的协调
远外层关系就是指与项目虽无直接合同关系,但却有着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等约束关系,比如与规划、土地、交通、公安等部门的关系。
以云南省防震减灾“十五”重大项目的数字强震动台网建设为例,就采用了远外层单位的协作配合。由于强震动台网的建设是为了获取不同的建筑在强震来临时的震动记录,台站会选择建在市中心、城郊和乡村等不同地区,如在昆明架设的几十个烈度台分别散布在政府部门、学校、医院、公园、宾馆、居民小区、广场、公共道路、水库、乡村等地方,因此,需要与规划、土地、交通、公安、教育、卫生、园林、水利、村委会等进行协调。
又以云南省防震减灾“十五”重大项目之一的“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建设”项目为例,其分项目中的基础数据库建设专题项目,需要完成基础地理数据、地震行业数据、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人口数据等9大类、42个子类的相关社会经济发展数据的采集工作。云南省地震局管理部门积极协调,获得各州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并以政府发文的方式得到当地相关部门的配合,并投入人力资源全面展开全省社会经济数据的采集工作,顺利实现该专题项目目标。
结合云南省防震减灾“十五”重大项目管理实践,可以下图概括出三个层次之间的关系,见图2。
图2 “十五”重大项目关系人总图
(四)项目管理协调机制组织协调运行模式构建分析
项目管理协调机制是指项目内、外环境中各种相关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运作机制,主要包括[3]决策机制、合作机制、沟通机制、激励与约束机制等。
下面将从决策层、执行层、协调层和技术支持平台等几个方面来探讨组织协调运行模式[4]。
1.决策层
决策层是指管理目标与计划的制定者阶层,包括决策机制,着重制定项目目标和任务分解,处理项目内外部之间的有关事务。为组织实施好云南省防震减灾重大项目,云南省地震局专门成立项目组织机构,建章立制,构建了完善的重大项目管理体制,为项目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很好的组织保障。该项目组织实施的最高决策层是局党组,决策层相互关系见图1。
2.执行层
执行层是指直接调动和安排项目活动、组织落实项目计划的阶层。执行层是项目协调管理最关键的部分,也是最复杂的部分,由项目协调管理委员会通过相应的机制去执行具体的协调管理活动,如各参与方的实施进度协调、材料设备供应协调、合同的具体实施协调等。采用的形式可多种多样,可进行现场协调,也可采用会议协调;可由事务双方协调,也可通过第三方进行协调。云南省防震减灾重大项目以项目承担单位和项目负责人为实施层,执行和承担各分项的实施工作。
3.协调层
协调层是决策层和执行层实现的基础,对相继的和同时的互依活动进行调和,为项目协调管理提供各种数据和信息支持,完成相关信息和资源的集成与优化调度,更加利于各种协调管理机制的贯彻实施,同时也将协调管理机制产生的效用进行反馈,便于管理者判断机制是否适宜以及有无改进完善之处。云南省防震减灾重大项目的协调层是重点项目协调办公室,重点项目协调办公室汇集各方的信息的收集、汇总和传达。
4.技术支持平台
项目协调管理机制是基于并行工程环境的分布式协调管理模式,由各参与方按某种方式组成协调管理机构,通过计算机协同工作环境、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提供基本的协调管理功能。由于这些技术支持的保障,项目可实现各参与方之间、人员之间的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等多种协调管理方式。电话、传真、远程文件传输、网页浏览公告版、电子邮件、网络会议可分别实现这几种不同的功能,而且网络安全技术也为各参与方之间的协调管理提供安全保障。
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公共安全项目的投资,防震减灾项目正从单纯的科学工程向大型化、综合化、复杂化的科学与社会相结合的方向发展,项目管理将变得非常复杂,组织协调的优劣会直接影响到项目实施的成败。探索更好、更符合防震减灾行业特点的管理思路和方法,为正在实施和准备实施的项目在管理上提供借鉴和帮助,已经成为亟待研究的课题。
基于项目的独特性及复杂性,还无法更深入、全面的获取项目数据,本文仅构建项目组织协调管理理论框架。以项目管理的理论为指导,分析防震减灾项目管理中不同项目关系人的需求、期望和可能的影响程度,对不同项目关系人进行组织协调时应注意的事项、应该遵循的过程等进行研究分析,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组织协调在防震减灾重大项目管理中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其管理模式还在探索和研究中,需要我们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携起手来,取长补短,共同创造一个高效、有序、和谐的运作环境,为更加科学地进行防震减灾项目管理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云南省地震局.云南数字地震监测预报及震灾预防体系基础建设与研究可行性研究报告[R].昆明:云南省地震局,2003.
[2] 中国地震局.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项目初步设计[M].北京:中国地震局,2002.
[3] 周宁峰.工程师应如何做好项目协调管理工作[J].建设监理,2002,(2):49-51.
[4] 何永刚,罗生喜,傅纯.浅析建设项目协调管理机制研究[EB/OL]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2012-02-11.
Analysis of the organizeing and coordinating application in the major project management
——Taking Yunnan province earthquake prevention and disaster reduction of the tenth five-year plan major project as an example
ZHOU Gui-hua,SHI Jing-fang
(Earthquake bureau, Yunnan province;Kunming 650224,China)
【关键词】有线电视 直播星 免费机制 产业博弈
近几年来,广电一直在竭力打造着中国数字电视的新媒体战略,包括地面数字电视、有线数字电视、直播星、移动多媒体广播。其目的在于完成城市与农村、固定与移动的全面覆盖,实现让更多的人民群众可以根据自身条件更好地选择收看电视的方式。然而,各类数字电视新媒体之间也存在着定位模糊和发展策略不协调的现象,直播星与有线电视的博弈就在于免费与收费一刀切所引发的矛盾与冲突。
一、我国有线电视和直播星的发展历程
1、有线电视
有线电视是使用同轴电缆作为介质直接传送电视、调频广播节目到达用户的一种信号传输系统。跟无线广播一样,许多频道可以使用不同的频率互不干扰地在一根电缆中传送,电视的调谐器能够从混合信号里把一个一个的频道分选出来。
我国有线电视诞生于1974年,其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1974年至1983年可视为有线电视发展的初级阶段――共用天线阶段。这一阶段的技术特点是全频道隔频传输,一个共用天线系统可以传输五六套电视节目。二是1983年至1990年,有线电视的电缆传输阶段。这一阶段的技术特点是以电缆方式为主的企业网络或城域网络邻频传输,可传输10套电视节目。三是以1990年11月2日颁布的《有线电视管理暂行办法》为标志,中国有线电视进入了高速、规范、法制的快速发展轨道,新技术的不断突破推动着有线电视朝着大容量、数字化、双向互动功能和网络联机等方向发展。
2、直播星
“直播星”是广播电视直播卫星的简称,就是广播电视信号通过卫星直接传送到户。2008年6月发射的直播星“中星九号”便承担起了我国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的使命。
2008年4月,广电总局起草的《中国广播电视直播卫星“村村通”系统技术体制白皮书》,提出“中国广播电视直播卫星‘村村通’系统是我国‘十一五’期间的重要项目之一,旨在采用直播卫星技术扩大我国农村地区广播电视覆盖,解决全国已通电但广播电视不通达的20户以上自然村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节目的问题,是一个公益性节目平台,直接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①
目前,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建设一期工程已基本完成,按原计划第二期招标工作也将于举行。
二、有线电视与直播星的产业发展格局分析
直播星和有线电视同属于广电旗下的电视新媒体分支,在广电总局的规划中,直播星和有线电视在覆盖区域上互补,在业务上各司其职,共同推动着中国数字电视产业的发展。由于发展策略不协调、定位不准确、法律法规监督和执行的缺位等原因,让直播星和有线电视的发展陷入了僵局。
1、有线电视的产业发展状况
一是用户数量多,拥有成熟的运营体制和服务体系。今天,电视机依然是中国家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数据表明,截至到2008年12月,我国有线电视用户数量已经达到1.6亿户,并仍以每年600万户以上的速度增长,我国有线电视用户数已经稳居世界第一位。②同时,有线电视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经验积累,建立了省、市、县的多级管理构架,从安装、维护到售后服务等业务环节都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管理体制,也拥有一批素质精良的服务团队。直播星刚进入市场,运营、服务、管理等多方面都不成熟。
二是有线电视网可双向改造,增值业务发展空间巨大。长期以来,我国有线电视采用的是单向、模拟的信号传输系统,由此而开展的单一业务、粗放经营已经无法适应数字化社会发展的需求。为了改变这一不利状况,广电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地进行有线电视网络的双向改造工作,为广电开展互联网接入、数字音视频、视频电话、VOD、IPTV等各种增值业务奠定网络基础。广电网络可实现双向改造,并且能够便利地进行增值业务的推广,这是直播星难以达到的。至少在近几年内,直播星大规模地提供双向互动的增值业务,从技术上来讲是有难度的,从经济成本上来考量也是不划算的。
三是有线电视有本地节目的优势,但需用户付费收视。通过有线电视网络不仅可以传输数字电视、高清电视节目信号,同时有线电视网能够加载传输省、市、县内其它未上星的本地频道,提供与本地相关的衣、食、住、行信息,能够更好地为本地居民服务。为了对有线电视系统进行维护和升级,为了保证有线电视企业的正常运营,保障用户的正常收视,有线电视采取的是付费有偿收视策略。对于用户而言,每个月需要支付20元左右的有线电视收视费用,而使用直播星,则只需购买相关接收设备,无需另外缴纳任何收视费。
2、直播星的产业发展状况
一是覆盖面积大,接收便利。和地面数字电视、有线电视相比,直播星的最大优势就是无线传输,覆盖面积大。“中星九号”直播星采用的是大功率转发器和多波束进行覆盖,对于我国而言,利用一颗直播卫星就能获得几乎100%的人口和国土面积的覆盖,这将有效解决我国广大偏僻乡村无法看电视、听广播的尴尬局面。
二是采用不加密方式传输,免费收视。按照原定规划,“中星九号”直播卫星将采取不加密方式传输节目,居民只要安装卫星地面接收设施就可无偿收视。与“几百元初装费+几十元月租费”的有线数字电视相比,观众只要花几百元购买卫星地面接收设施就可免费收看数字电视节目。一次性投入终身免费收视,这成为了直播星最大的吸引力之所在。
三是缺乏本地节目。直播星与有线电视相比起来,最大的劣势就是本地节目的缺失,上星的节目毕竟有限,直播星向偏远地区传输的节目大都是科教文卫、服务三农、地方民族特色频道。同时,直播星节目传输方式采用的是卫星直接到户,目前本地节目还无法加载进入直播星地面接收盒子,这共同造成了直播星本地节目的缺失。
3、二者在产业发展中的冲突与矛盾
一是法律法规监督和执行的缺位,卫星电视接收器泛滥。1993年国务院颁布的《卫星电视广播地面接收设施管理规定》(1993年国务院令第129号)第九条规定:个人不得安装和使用卫星地面接收设施。在129号令未作修改之前,除“村村通”用户之外,安装使用卫星地面接收设施都是违规的。据《中国数字电视》的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已有2000多万非法卫星的“大锅”用户。但也有分析师认为该数据较为保守,并将用户数定为4000万左右。③法律法规监督和执行的缺位,C波段“大锅”和Ku波段直播星盒子地下市场的泛滥,对有线电视市场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大大抑制了有线电视的发展空间。
二是大量免费的直播星节目与完全收费的有线电视存在替代效应,形成了不公平竞争环境。按原定规划,直播星将播出47套节目供“村村通”用户免费接收,这就让47套电视节目成为了纯公共产品,只要购买了直播星盒子就可以搭上“村村通”的“便车”,无偿接收观看。相比之下,有线电视采取有偿收视的运营策略,虽然有线运营商多采用免费送电视机顶盒的策略,但每个月20元左右的收视费必不可少,而购买直播星接收设备只需一次性投入200元左右成本后就可以无偿收视,特别是在节目差异性不大的情况下,47套免费直播星节目足以对目前的有线电视造成强大的冲击。
三是广电对直播星和有线电视运营策略的不协调。直播星和有线电视产生冲突和矛盾的根源在于免费与收费的一刀切机制。根据国家已公布的数字电视规划,地面国标、有线电视、直播星、移动多媒体广播这四种数字电视制式中只有地面国标为公益性的免费收视,其它都为商业化运营,这与国际惯例是相符的。我国将直播星初期定位为免费收视,以至于在直播星开播以来,地下盒子泛滥,对有线电视造成了巨大的冲击,甚至有些城市出现大批用户退订有线电视的现象。长期看来,如果针对广电电视新媒体运营策略中的内部不协调现象不加以梳理,不进行控制和管理,放任自流,损害的必然是广电自身的利益,归根到底,最终损害的还将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三、探索冲突与矛盾的解决之路
1、明确定位,走差异化路线
定位理论是由著名的美国营销专家艾・莱斯与杰・屈特于上个世纪70年代早期在《品牌定位》一书中提出来的。定位就是“你对未来的潜在顾客心智上所下的功夫,也就是把产品定位在你未来的潜在顾客的心目中。”④广电对未来数字电视的整体规划可以说是非常合理的,以有线电视覆盖城市,地面国标覆盖农村,偏远地区则以直播星进行覆盖,移动多媒体广播则定位于满足消费者对移动电视接收的需求。对于城市、农村消费者的不同特征,有线电视与直播星应走差异化路线,在直播星节目中以地方民族特色、农林科技、科教文卫频道为主,而有线电视则以都市情感、新闻、娱乐综合频道为主,同时提供IPTV、VOD、可视电话、宽带上网等增值业务,用差异化方式加大直播星与有线电视的区分度。在定位上将直播星和有线电视进行区分,寻求差异化生存策略是避免冲突与矛盾的首要策略。
2、减少直播星免费频道,加密频道尝试商业化运营
目前,直播星提供47套免费节目,而大多数地方的有线电视也只是提供50套左右的非加密节目,频道数量差不多,节目内容没有太大的差异,这就造成了直播星与有线电视之间存在着相互替代性。调整直播星的运营体制,将免费频道减少,其它频道进行加密并尝试商业化运营。届时,直播星免费频道比现在减少一半,并且能够收看的节目大多为科教文卫、农林科技频道,这将大大降低免费直播星节目对城市有线电视消费者的吸引力,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抑制直播星地下市场的泛滥。对于加密频道的商业运营可以首先从“村村通”工程覆盖的用户开始,他们付费即可以购买不同的节目包。随着市场运营体制的不断完善,129号令的解禁,直播星的商业运营也将会逐步进入乡镇、城市。
3、界定频道的公益性与商业性,明确免费收视与付费收视频道
广电既承担着政治宣传的公益性角色,又担负着传媒产业化的重任。解决这一矛盾的出发点便是将经营性媒介组织与商业性媒介组织进行分离,明确界定频道的公益性和商业性。在提供免费节目频道和加密收费节目频道之前,首先必须明确哪些频道是属于的宣传性、公益性的频道,对于这些频道进行无偿传输与免费收视;同时明确哪些频道是商业性、经营性的频道,对于这些频道进行有偿传输和付费收视。同时,对于公益性的服务频道,政府应该给予相应的财政补贴予以支持。界定媒介组织与频道的公益性与商业性,明确免费收视与付费收视频道,这是直播星在提供免费频道和加密收费频道,尝试商业化运作的前提和基础。
4、调整直播星运营模式,与有线电视协同发展
直播星与有线电视的冲突与矛盾的根源在于免费与收费的一刀切机制。抛弃直播星主要为边远地区服务的概念,协同有线电视一起为城乡提供一体化的数字电视服务,这也是国外直播星的通用做法。通过减少直播星的免费频道,增加收费加密频道,把加密收费频道做到与有线电视一样的频道数量。通过加密收费频道,直播星与有线电视提供大致相当的频道数和各具特色的内容,统一的收费机制,城乡居民可以自由选择使用有线电视还是直播星。直播星可以采用国家统一定价的策略,对于国家希望扶持的地区或边远山区,可以采用政府补贴的机制,适当降低直播星收费甚至完全免费。
直播星“村村通”一期工程已基本落实的同时,直播星与有线电视的矛盾和冲突也逐渐暴露出来。广电及时调整直播星运营策略、启动直播星商业运营计划成为了破解迷局的有效招数。广电应充分利用此次调整的机遇,为直播星和有线电视产业的发展铺平道路,为消费者提供更好更完善的产品和服务打好基础、做好准备。
注释
①《中国广播电视直播卫星“村村通”系统技术体制白皮书》,广电总局,2008.5
②《2009年中国有线电视行业研究报告目录》,2008.12,payreport.省略
③转引自梁钟荣:《直播星第二轮招标即将开启3.78亿电视用户市场逐鹿》,21世纪经济报道,第19版,2009.7.15
④[美]艾・莱斯,杰・屈特:《广告攻心战略:品牌定位》,刘毅志译,中国友谊出版社,1999年版
参考文献
①王艳辉,《直播星加密将加速数字电视进程》,价值中国网,2009.7.19,省略
关键词西部民族地区;区域信息化体系;评价指标设计
中图分类号f49;f127;tp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23-0039-02
areainformationizationsystemandappraisaltargetdesigninwestmulti-nationalregion
wangchen 1wenshu-ping 1 *fu xiang-tao 2
(1agricultural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in ningxia academy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sciences,yinchuan ningxia 750021;
2 supply subdepartment of ningxia military area logistics department)
abstractcontents which involved on the multi-national area region informationization were descripted. it was proposed that area informat-ionization system divided into five stages simultaneously,the western multi-national area region informationization evaluating indicator model was designed.
key wordswest multi-national region;area informationization system;appraisal target design
适应新形势的民族地区还处在转型过程之中,无论从组织资源、人力资源和财务资源方面,还是基础设施、管理方式、沟通手段方面,都远远落后于社会发展的要求。民族地区区域信息化关注与居民个人相关的公共服务,着重基层民主建设,推动公众参与政府决策,居民自主解决矛盾。
1民族地区区域信息化内容
1.1民族地区区域信息化的基本涵义
一是实现基层工作信息化、组织活动信息化,加强居民沟通,提高自治能力的过程。二是由政府主导建设,代表居民和民族利益,促使部委、行业等信息与地域性信息整合的过程,以支持科学决策、消除信息孤岛,促进信息共享,实现服务目的。三是通过信息平台建设,加强对话,消除矛盾冲突,提高居民参与能力,实现以居民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为核心的基层民主建设和社会共治。
1.2西部民族地区区域信息化内容
一是资源和环境信息化。包括对土地、土壤、气候、水、农业生物品种等农业资源、环境信息数字化采集与处理。如遥感、航测、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各种监测农业资源的设施与仪器,以及建立资源环境数据库等。二是管理决策与生产经营信息化。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创造和装备各部门,建立信息网络体系。如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专家系统、精准示范区,以及生产资料和农副产品产、供、求信息等。三是科技教育信息化。建设以互联网和电视为主要媒介的远程教育系统。开展技术、电脑网络、农业产业政策、投资政策、保护政策和法律法规等信息普级教育[1]。四是社会、经济信息化。包括人口、教育、科技状况,收入水平,道路、能源、卫生情况,就业、小集镇的发展等社会、经济信息化。
2西部民族地区区域信息化体系
2.1应用阶段
解决西部民族地区服务站电脑配备和工作文档电子化问题。主要完成民族地区信息化从无到有的过程。
2.2平台建设阶段
以建设一个连接国际国内,贯通县乡村组,集信息采集与加工传送服务为一体的信息服务网络为目标。整合各种信息资源,建设县级信息平台;以农村远程教育为依托,建立村级信息点;在省级网络服务平台下采用虚拟主机的方式,设立县级信息中心网站;依托农村信息科技特派员队伍、三农呼叫中心、12396信息网和农村信息化服务站相结合的农村信息化应用体系,加快农村信息化普及延伸。实现“零距离服务”的效果。这一阶段主要完成民族地区平台建设,满足民族自治需求,为扩大参与范围,提高综合服务能力做好准备。
2.3系统对接阶段
采用国家中心制定的配置标准,实现电子政务系统、商业服务系统等与信息平台的对接。对本地区群众及服务站、点实施服务,实现跨部门的业务流程整合,同时也是本地区信息资源的存储及供给中心,成为县、乡、村三级之间的资源转换站。建立上下贯通的政民互动通道和居民诉求通道,让政府和社会公共资源围着居民百姓的需求和诉求转动。实现民族地区区域信息系统与社会应急系统、商业服务系统、公共服务系统、公共管理系统的对接,搭建居民参与治理的桥梁,建立居民监督评价机制。这一阶段主要完成系统对接、扩展信息系统的功能应用,突出方便居民获得的政府公共服务,建设居民可参与的、突出共同治理理念的信息沟通渠道。
2.4应用联动阶段
实现西部民族地区区域信息跨系统的应用联动。突出的是后台应用流程重组,前台一站式无缝服务让每一个居民以最便利的方式获得最个性化的服务;西部民族地区区域信息化互动平台充分发挥沟通、对话、协调、化解矛盾的功能,保证决策听证制度落到实处,促使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区域建设,携手解决居民的需求和诉求,共建和谐社会。信息共享成为社会共识,建立起社会的共享数据库和统一的经各专业部门认证的共享数据,建立公共信息定期更新、制度;形成公共服务、公益服务、商业服务和社会管理的公众监督、参与和评价机制[2]。
2.5良性运转阶段
持续提高西部民族地区区域信息服务能力。信息技术与区域信息相互融合,形成新的服务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一站式无缝服务成为普遍模式。共享、共治、共同参与成为主要特征。学习、创新、持续自我发展,成为区域信息建设的核心。这是一个前瞻性的发展阶段(图1)。
3西部民族地区区域信息化评价
3.1西部民族地区区域信息化评价模型
模型由四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区域信息化基础,反映民族地区信息化的基础条件,包括计算机配备、网络互联、系统安全、服务渠道和工作人员素质。第二部分为区域信息化应用,反映如何将信息技术应用于业务当中,包括对基础业务、电子化办公和基础数据应用的评价。第三部分是信息化效果,反映各项应用技术对提高办事效率、方便居民生活所起到的作用。第四部分是与政府支持力度相关的信息化环境,主要包括与民族地区信息化相关的政策、组织和资金保障,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民族地区信息化的基础建设、应用和效果(图2)。基础和应用模块是区域信息化指标体系模型的主要构成部分,两者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环境模块是对包括政策、组织和资金保障在内的社会大环境的描述。效果模块反映居民、组织对信息化的利用情况和主观感受。4个模块之间存在关联。基础与应用模块依赖于环境模块,在一定环境条件下产生相应的经济社会效果,经济社会效果又反过来影响环境、改善环境,进而产生更大的效果[3]。
3.2评价指标设计
西部民族地区区域信息化评价指标设计见表1。
4结语
民族地区区域信息化应用效果尚未完全显现,很多应用还处于少数地区的探索阶段,因此很难用标准化的指标去衡量非标准化的应用[4-5]。如何实现分散化前提下的社会整合:彻底否定科层制,建立完全扁平化的组织?还是照搬西方模式,组织院外压力团体向政府施压,以反映民意?从我国的信息化建设实践来看,西部民族地区有自己的社会传统,其正塑造着自己独特的治理模式,即在信息技术支撑下,以区域信息平台为聚焦点、全社会合作的共同治理模式。
编辑
5参考文献
[1] 费军,陈绵云.军队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决策支持系统分析与设计[j].军事经济学院学报,2003,10(1):37-39.
[2] 费军,陈绵云.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3,139(18):25-27.
[3] 杨雅婷,马博,苏国平,等.区域信息化水平评价方法研究[j].计算和工程,2010,36(13):272-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