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数字化发展论文

数字化发展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数字化发展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数字化发展论文

数字化发展论文范文第1篇

转变观念

数字化管理首先冲击的是我们的思想观念。通过实现观念的转变,适应新形势下的城建档案管理方式,才能在工作中抓住机遇,走出城建档案管理新路子。我们经历了城建档案工作从依靠经济行政手段向依法管理的转变,档案实体管理向信息管理的转变,档案管理手段由手工向技术的转变,档案服务由单一向综合型服务转变。思想观念转变了,就能推进档案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

转变工作内容和工作目标

在新的管理形式下,工作中心从过去单一的建设传统纸质档案馆,转变为建立一个多元化的、适应发展需求的数字城建档案馆,建立一个城建档案信息集散中心。建立一个具备数字化档案的管理能力,具备数字化信息的处理能力,具备数字化信息的传输能力的数字城建档案馆成为当前城建档案馆的工作目标。

保障技术人员的需求

数字化管理需要大量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信息系统开发,对人员素质的需要发生极大改变。尤其是存储介质的不断变化,在同等设备的情况下,其工作效率的高低取决于档案工作者的操作技术,每个环节的技术问题都会影响到工作的进度。综合性人才的需求,特别是计算机人才的需求更加强烈。城建档案馆要从对档案馆人员需求的多样性、变化性出发,建立培养高素质人才机制,从根本上保证数字化的管理的顺利实施。纸质档案和数字档案并行是走向数字化管理必经的一个阶段,全国城建档案馆数字化建设发展迅速,但仍是针对纸质档案的数字化处理,接收、管理真正意义上的电子档案才刚刚起步,在电子文件管理中一些关键性的问题未解决之前,实行二元并存的管理方式在实践仍要不断发展完善。城建档案信息数字化就是把纸质档案通过扫描、录入信息到计算机数据库中,以计算机存储城建档案信息。城建档案的数字化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有必要对这个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只有在有了清楚认识的基础上,才能规划好城建档案管理的数字化之路,为今后的城建档案数字化建设打好基础。所以,新管理方式将通过自动化管理手段,实现提高工作效率、简化工作程序的目的;通过管理内容数字化,整合档案信息,优化信息源,实现业务工作标准化、规范化,实现对档案信息资源的最大开发利用,实现对档案实体的保护。通过网络化服务,达到适应市场需求,实现资源共享的目的。

数字化发展论文范文第2篇

一、数字化网络化是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80年代后期,随着进口电脑调光台在中央及省市台的推广应用,拉开了电视灯光专业的数字化进程,数字调光信号为灯光控制技术带来了革命性的飞跃。随后出现的数字调光立柜,提升了原先模拟立柜需经数模转换接收数字调光信号的品质,使调光系统实现了全链路数字化,充分发挥了数字调光技术的精确性、多样性、通用性。以电脑灯为代表的新型灯具的出现,将数字信号延伸到了作为控制末端的灯具本身,使数字技术在灯光艺术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国际专业展示会已出现的数字灯具吊挂系统,标志着数字技术已开始进入电视灯光的另一重要领域——灯具机械控制系统。灯光人员梦寐以求的灯光空间定位智能化也将指日可待。

数字化带来的先进性在电视灯光专业已得到了普遍的公认,并将得到更广更深层次的发展,而在网络技术方面,虽然国外一些先进的厂商已推出了成型的技术和产品,但对一般用户,可以说还是一个较为陌生的课题。距离全面的推广应用,无论是厂商还是使用者,在技术改进和观念更新上还需要做进一步努力。但从网络技术本身的先进性及现有灯光专业网络设备已有的功能性看,网络化的灯光领域的广阔前景和重要作用是不容置疑的。

二、数字化网络化的作用和意义

每一项技术革命都给实际生产带来巨大的推动力,数字化、网络化在电视灯光专业领域同样表现出强大的实用性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1.调光控制的精确性、多样性

以往的模拟调光技术,存在着调光曲线线性范围小、难以实现亮度的平稳变化、模拟触发引起的亮度定位的不精确、低压模拟信号在传输中存在远距离衰减和易受干扰等问题,在灯光控制上也有编组单一、效果简单、记忆困难等缺陷。而数字信号的调光系统,8BIT甚至16BIT的数字信号保证了调光的精确性,多种可选配光曲线,为调光线性要求提供了灵活的选择,规范的传输线路和信号放大功能使远距离控制有了技术保障,数字信号的灵活性更为灯光控制带来了丰富多彩的编程效果和方便精准的记忆功能。

2.灯光控制的可靠性、通用性

与传统的模拟系统相比,数字化、网络化能实现调光信号的跟踪备份,对如现场直播等重要场合提供热备份,增强了灯控系统的可靠性。数字信号产生、传输和接收的规范化,使各类控制器与接收器之间有了良好的互换性和通用性。

3.灯光系统的全局性、拓展性

在数字化设备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网络系统,实现了点对面的全局性控制,对于已联成网络的各个数字化站点,每一个控制台和调光立柜都能形成互通。在这数字化链路中,不同演播厅的灯光设备可以异地控制,在某一点可对所有的分散设备进行监控管理,遇到重要节目,各端口控制台可实现相互备份,数字信号的网络化联接,为灯光系统的拓展提供了可能,如设备供应商或技术维护可借助网络对出现故障的用户进行远程异地的诊断排除,以及完成软件升级等售后服务。

电视灯光的网络化意义决不简单停留在互为备份和异地控制上,从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出发,从电视事业发展的趋势出发,网络化带来的不仅仅是功能上的改进,更重要的是它将引导我们思想观念和工作方式上的更新改变。

三、电视灯光数字化网络化的实际要求

电视灯光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已经和即将带来重大的现实意义,那么全面建立和推行数字化网络化有怎样的要求呢?

1.调光系统的数字化、网络化

作为电视灯光数字化的先行者及网络化的硬件基础,控制台和调光立柜的数字化,无论是生产厂家的技术设备还是灯光人员的掌握使用,在实际的生产和实用中都已得到认可和推广。除了数字调光台和调光立柜,联成网络还需一些专门的辅助设备,而这类技术设备的推广应用,生产厂家相对薄弱,使用人员更是陌生。

2.终端设备(灯具)空间定位的数字化

灯光空间定位数字化是指作为终端设备的灯具在上下高度、左右俯仰、光斑属性上的数字化控制。调光系统完成了对灯光亮暗的数字化控制,对于一般的照明灯具要达到类似电脑灯般的光束的空间定位数字化,在技术成本和推广应用上仍有较大的距离。

3.周边辅助设备的数字化

电视灯光除了主要的灯光控制系统,还包括了换色器、烟雾器、激光器等多种效果设备,进一步实现这些周边设备的数字化控制也是电视灯光数字化广义上的要求。

4.从业人员的数字网络技术

电视灯光的数字化网络化的真正实现,硬件设备仅仅是一个方面,从业人员的数字网络技术运用能力是决定先进设备最终能否发挥效应的关键因素。提高灯光人员的技术水平是实现数字网络化的不可忽视的要求。

四、电视灯光数字化网络化发展思路

1.指导思想

都说结构决定功能,网络化系统作为高科技成果的确能为我们带来新的使用效能,也将由此改变我们的思想观念,更新我们的工作方式,它代表着一种发展方向和前景趋势,确立数字网络化的发展定位是首先应明确的指导思想。总体方向确立后,在实际操作中还应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目的性明确,好东西并不是在任何时候都能充分发挥效应,对于特定的对象,新设备带来的新功能的作用大小与必要性是不同的。具体对于电视灯光而言,有两个问题我们必须清楚:一是,现在我们缺什么,网络化能解决我们什么问题;二是,网络化将给我们带来什么新的改进。任何不顾专业特点和自身状况一味追求高科技、新装备不能使资金和设备发挥应有的效益。对于网络化,每添加一个设备结点,在增加了一种功能的同时,也将给整个链路多一份故障的可能。我们需分析功能高低与风险大小的平衡,了解串联式结构与并联式结构的投资额和风险率关系。网络化并不是设备的堆砌,而是以最短的链路实现最大最可靠的功能。

第二,讲究性价比。同样的防死机备份,是多加一套相同设备作备用,还是联用网络设施,达到这一目的也有一个性价比的问题。但从长远看,网络设备价格总体呈下降趋势,而功能趋于多元化,对于需配备多点备份的场合,网络化无疑是有优势的。

第三,用成熟产品,不赶风头,不盲目追求前沿设备。讲究设备的有效利用率,讲究设备的发展兼容性,讲究设备技术含量与人员知识程度的同步到位。

2.战略步骤

A、把握技术发展方向,作好整个灯光系统数字化网络化建设的长远规划。

B、分阶段实施,确保各阶段、各环节协调同向发展,逐步到位,避免重复性、排斥性、不相容性投资。

C、视具体情况,在技术不过关、财力不到位、条件不成熟时采用临时性、补救性的小投入过渡。

五、队伍结构、人员素质的完善提高

谈论起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大家往往用心于计算资金的投入多少。俗话说“水到渠成”,而面对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化、网络化,“水”不仅仅是投入的资金,还应包括从业人员观念技能的更新提高。

数字化发展论文范文第3篇

一、国内期刊数字化发展现状

数字时代,为了寻得一线生机,传统期刊开始探索转型的途径和模式。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目前国内期刊数字化转型现状如何,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又面临哪些现实困境,值得总结和思考。1.传统期刊转型是大势所趋数字化期刊具有的最大优势是极快的传播速度和巨大的传播容量,它能比传统期刊更早地报道消息、传播信息,并且在传播形式和内容创新方面有了很大提升,更能满足数字时代受众的需求。在数字技术不断发展的当下,传统期刊转型是大势所趋。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和积淀,目前,传统期刊在数字化转型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展。笔者调查发现,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库的很多传统期刊或采取开发门户网站、电子期刊APP的方式,或以创建企业微博、微信公众号的方式进行数字化转型。2.数字出版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近年来,我国期刊业的市场规模在探索转型模式的过程中不断扩大,经济效益逐步提升。2016年在北京举办的中国数字出版年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国内数字出版产业整体收入规模为4403.85亿元,比2014年增长30%,数字出版产业收入在新闻出版产业收入的总比由2014年的17.1%提升至20.5%……2015年互联网期刊、电子图书、数字报纸的总收入为74.45亿元,比2014年增长了6.66%”。可以说,数字出版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呈现一种蒸蒸日上的发展态势,这其中自然少不了数字化期刊的功劳,这也证明了传统期刊在数字化转型升级、融合发展方面是在不断发力的。3.数字技术人才稀缺,亟须培养笔者认为,传统期刊数字化转型发展迅猛,这与期刊业是长线运作的产业,约稿、审稿、编辑、校对、出版发行、交流服务等环节都离不开专业人士的保驾护航有相当大的关系,遗憾的是目前我国既懂数字技术又熟悉期刊运作规律的复合型人才并不多。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期刊转型和发展的步伐。同时,由于数字技术管理人才的稀缺,传统期刊在转型过程中缺乏有效建议,不符合实际情况、盲目转型的期刊不在少数,费时费力、得不偿失的情况也不少见。因此,数字技术人才短缺是目前期刊转型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此外,期刊数字化转型过程中还存在内容缺乏创新、数字版权纠纷频发、盈利模式尚未确立等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二、国内期刊数字化转型的成功模式

传统期刊在摸索和试错中前行,有那么几家脱颖而出,找到颇富个性、属于自己的转型模式。下面笔者将分析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国内传统期刊转型模式,以期为业界同人提供些许参考。1.传统期刊的“互联网+期刊平台”转型“互联网+”时代,许多传统期刊凭借自身的资源优势,或开发门户网站、电子期刊APP,或借力微博平台、微信平台等渠道向数字化目标进军。但部分传统期刊仅仅是将文章原封不动地搬到各个平台上,这样的方式表面上看比较省力便捷,但却缺乏创新性,因此对提高传统期刊的影响力和渗透力帮助不大。那么,值得借鉴的“互联网+期刊平台”的转型模式是什么样的?笔者认为《读者》的转型之路可称为典范。(1)“互联网+期刊平台”的形式《读者》杂志创办于1981年,是读者出版集团主办的文化综合类杂志。多年以来,《读者》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深受大众喜爱。在数字时代背景下,《读者》与时俱进,逐步实现全媒体布局,打造“内容平台+智能终端”的新型数字出版生态圈。2009年,读者出版集团初尝转型滋味,将集团的纸质资源进行了全面的数字化梳理,同时,将旗下的读者网、飞碟探索网等网站整合为新的集团门户网站。该网站除了具备门户网站的功能,如日常内容的更新,还是一个大型的数据库,收入了包括《读者》杂志在内的读者出版集团旗下的期刊和图书的内容,让读者能够在线阅读、下载。这个集团门户网站实质上成为读者出版集团数字出版业务的一个窗口。2010年,《读者》进军新浪微博,截至目前,其新浪微博企业号粉丝数量已达143万多人;2012年,《读者》进军微信平台,其微信公众号分为“微刊”“书房”“读者+”3个板块,包括各类精选文摘、趣味杂谈等内容。《读者》微信公众号的作用除了吸纳读者、提升影响力,还能创造经济效益,比如其推出了“优选商城”。总体来说,《读者》将长期积累的人气分流至互联网,再通过互联网扩大期刊影响力,线上线下业务相辅相成,才实现了顺利转型。除了《读者》,很多传统期刊也采取这种转型模式,但为什么《读者》发展得更快?笔者认为,其内容上的转型可圈可点。(2)精简内容,重视互动传统期刊如果不注重内容的创新,只是转变形式,是无法顺利实现转型的。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习惯于接收碎片化信息,针对这种现状,《读者》在栏目及内容设置上不断精简。从2014年第16期开始,《读者》的栏目从20多个调整为8个,而后针对读者意见反馈,在2015年增加了《互动》栏目,这个调整的过程可谓以读者为中心。同时,《读者》还大量采用手绘图,增加记叙文和小说的比重,以吸引读者眼球。发展至今已有30多年历史的《读者》,审时度势,做出符合时展潮流和读者需求的改变,因此在期刊界畅销不衰,其成功的经验值得其他传统期刊借鉴。2.依托开放存取网站创新期刊模式开放存取(OpenAccess,简称OA)在20世纪90年代末在国际学术界大规模兴起,后来被引入国内,2004年得到我国政府的公开支持。虽然开放存取目前在我国学术界还处于发展初期,但它却使我国传统的学术交流模式和文献获取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简单来说,开放存取是一种学术信息共享的自由理念,采用“作者付费出版,读者免费使用”的方式,使用户可以免费获取想要得到的信息,而不受时间、空间影响,也不用考虑版权和经费等问题。开放存取模式的推广不仅使学术交流模式和文献获取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也促进了学术信息的传播和交流。因此,许多传统期刊依托开放存取网站创新模式。其中,可作为典范的当属开放存取模式运作得比较成熟的学术网站——中国科技论文在线。(1)国内最大的OA集成平台中国科技论文在线是针对科研人员困难,学术交流渠道窄,不利于科研成果快速、高效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等问题而创建的科技站,于2003年10月15日正式开通运行。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充分利用先进的数字技术,精简传统出版物的发表程序,为学术界提供了一个大容量、及时、便捷的交流平台。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在我国开放存取的发展史上具有领航者的重要作用,是目前国内最大的OA集成平台。同时,中国科技论文在线是公益OA平台,科研人员在该平台上在线发表、评审论文不用支付任何费用。而其他独立经营的OA平台为了实现持续发展,则采用“作者付费,读者免费获取”的运营模式。目前来看,无偿支持作者和期刊进行网络,并为用户提供大量的信息,是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的优势之一,这也是众多传统科技期刊愿意与之合作的重要原因。(2)资源丰富,功能强大浏览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可以发现,目前网站上主要包括首发论文、优秀学者、科技期刊、专题论文、高校认可等栏目。截至笔者统计时,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网站刊载首发论文共92730篇、优秀学者论文共92595篇、自荐学者论文共31310篇、科技期刊论文共1277866篇,可谓规模庞大、学术资源丰富。网站为用户提供对所收录文章统一检索的服务,是科技期刊、高校学报以及优秀论文便捷展示内容的集成平台,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对社会公众的开放。以科技期刊栏目为例,中国科技论文在线按类别将收录的期刊分为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医药卫生、农业科学、人文社科五大类,囊括了各大院校学报以及地理、大气、医学等各学科的专业期刊,分类详细,检索便捷,为用户检索所需科技内容提供极大的帮助。目前,开放存取模式处于快速发展期,面对学术成果愈加丰富多样、信息传递速度大大提高的大好形势,我国传统期刊采取依托开放存取网站创新模式的策略非常切合实际,发展前景也日趋明朗。3.传统期刊的二维码模式二维码“用某种特定的几何图形按一定规律在平面(二维方向上)分布的黑白相间的图形记录数据符号信息”。打开我们的手机中具有相关功能的软件,对准二维码扫一扫,就能实现其指向的功能。谈及期刊数字化转型中的二维码模式,就不能忽略《玩手机》杂志。《玩手机》是在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背景下诞生的月刊。在期刊数字化转型浪潮冲击下,《玩手机》采用了最简单粗暴的方式实现转型,其具体方式是将二维码印制于平面杂志上,几乎每页杂志都有3—10个二维码供读者扫描,读者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可以直接进入服装、化妆品、箱包皮具、手机配件等网上商城。对《玩手机》杂志来说,二维码的应用不仅实现了纸质期刊内容和形式的数字化,而且延伸了纸质媒介和广告内容的影响范围,帮助杂志实现内容的传播并获取经济效益。就目前情况而言,《玩手机》杂志的二维码数字化转型模式是比较成功的,平均每本杂志被每个读者扫描二维码的次数为10次。但笔者认为,期刊数字化转型仅靠在平面杂志上印制二维码是远远不够的,读者可能在使用一段时间后便失去新鲜感,传统期刊应将二维码作为一种转型的辅助模式,与其他模式相结合,开展进一步的转型探索。

数字化发展论文范文第4篇

课题设计是对大学三年所学知识的一次总结,特别是地形测量、小区域控制测量及施工放样等方面。利用实习的机会,进一步加强对cass软件、全站仪、RTK在地形测量应用能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良好结合。

目前各级地方政府中的城市建设管理部门中均设有专业的测量队伍,其主要工作即是为城市规划和区域经济发展服务,测量工作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位置。如何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是测量队的基本工作职责,而如何提高测量工作的水平,是各个测量队要追求的目标之一。

本课题拟从数字化地形测量工作入手,总结并探讨测量工作的基本内容和方法,以提高测量工作的效率和水平。

2.课题研究(设计)的内容(论文基本框架):

题目:数字化测图及提高工效的方法与途径

摘要

关键词

1数字化测图概述

2数字化测图与传统平板测图相比的优势

3数字化测图的基本方法

3.1控制测量

3.2碎部测量

4如何提高数字化测图的工作效率

4.1外业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4.2内业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5地形测量的精度讨论

结语

3.课题研究(设计)的主要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1)资料收集

(2)编写技术方案

(3)实地测量体会

(4)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4.完成课题研究(设计)的条件和进度、具体安排及预期结果等:

(1)完成论文的条件:实习单位的工作性质与本论文的内容有直接的相关性,有相关的各种地形测量规范;实习的内容与论文有直接的相关性,通过实习能熟知数字化地形测量中各种测量及内业的处理过程.

(2)进度:20**年底前主要收集资料和学习相关规范、专著等,20**年2月底前完成选题和撰写提纲,3月份完成第一稿,4月份完成第二稿,5月份返校前基本完稿,返校后再修改。

(3)安排:先复习相关教材,如测量学、地籍与房产测量、控制测量、工程测量;熟悉数字地形测量基本原理与测量方法,同时收集数字地形测量的技术标准,并掌握其测量的注意要点.

(4)预期结果:根据本开题报告及测量技术设计要求、测量技术规范,以及实地测量情况,撰写论文。争取论文的成绩达到良好以上。

5.主要参考文献:

1、GB/T18315-2001,数字地形图系列和基本要求[S]

2、《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GB/T7929-1995》CJJ73-97

3、《测量学》,顾孝烈、鲍峰、程效军主编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4、控制测量学

数字化发展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科学编辑出版流程;提高;期刊学术质量

中图分类号:G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12-0124-02

《医学研究杂志》是由卫生部主管,中国医学科学院主办的国家级医学学术刊物。原名为《医学研究通讯》),杂志创刊30多年来,历经风风雨雨,经过编辑部全体人员的不懈努力,期刊质量有了明显的提升。2009年入选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多年来,《医学研究杂志》对医学热点予以及时追踪,跟踪报道医学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以及临床诊疗经验,突出科学性、实用性和创新性,积极促进医学科学领域的学术交流,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近年来,编辑部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科学出版流程。

一、积极策划组稿,优质稿源增加

《医学研究杂志》作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学术杂志,紧紧围绕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以及医学研究领域中不同学科专业领域中的最新研究成果做了及时的报道,发表了一些具有前瞻性的重点课题研究论文、综述及进展等。对于一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其他各类基金资助项目论文,建立了绿色通道,给予优先发表。此外,编辑部也派了编辑人员参加了一些学术会议,了解医学领域的发展动态,及时抓住医学前沿信息,积极组稿。

由于采取了一系列扩大稿源的措施,近年来,编辑部的稿源有了明显的增加。2012年来稿2100多篇,录用700余篇,录用率保持在30%左右。近年来,来稿中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以及省部级科研基金资助的论文数量明显增加,有创新的优秀论文数量也有了明显增加。编辑部还经常向杂志编委以及审稿专家约稿,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这些举措都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杂志论文的质量。

二、作者群体和审稿专家队伍建设成效显著

从本杂志的作者群来看,目前的作者队伍以专家学者为主体,作者通常是某一领域的专家学者或有研究能力的业内人士,以教授、研究员、博士生、硕士生等为主,85%以上的作者来自三级甲等医院的业务骨干。

编辑部还推举了一批学术造诣深、学风严谨、为人正派,热心支持本刊工作的教授、研究员以及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组成审稿专家队伍,按照编辑部的要求进行审稿。每年对审稿专家队伍进行积极的补充。目前,拥有400多位审稿专家,汇集医学相关领域。在程序上坚持“三审制”,采用内部审稿和外部审稿相结合的原则,不断加强审稿力度,确保期刊的质量。

学术期刊的编辑质量是创精品期刊的必备条件,如果编辑质量不符合国家要求,学术期刊编排格式前后不一,即使论文的学术质量很高,期刊难以上档次,难登精品期刊的大雅之堂。在编辑加工过程中,编辑部严格按照《中国医药卫生期刊质量管理规范》中关于科技期刊的编辑加工标准执行。

注重国家学术期刊标准的规范化实施,以便更好地促进期刊的国内外交流。对论文中出现的医学名词术语、英文缩略语规范写法、计和单位、相关数字的规范用法、图表和参考文献的规范与标准等,均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标准。由于英文摘要与关键词标引对于文章纳入检索系统有着重要意义,因此要重视中英文摘要的规范撰写,要组织英语造诣较深的医学专家认真审核。

四、期刊各项指标有所提高,进一步扩大了期刊影响

《医学研究杂志》连续5年被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评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同时被“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和清华同方“中国知网”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医药卫生科技期刊文献总库》及“维普资讯网”的《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扩大了期刊在全世界的影响。根据清华同方有限公司发行与传播统计报告统计结果显示,《医学研究杂志》2009年度全球机构用户总计3144个,2010年全球机构用户总计3198个,2011年全球机构用户总计3232个。

根据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的相关期刊数据指标分析比较发现,本刊近几年总被引频次和他引率等指标都有所了较大程度的提高,其中影响因子增加幅度较大,(如表1所示),说明《医学研究杂志》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从表1来看,《医学研究杂志》所有指标排名均处于中等水平,各项指标之间排名较均衡,其中基金论文比,国家级和省部级基金论文比达到了50%左右,显示了本杂志对于高水平基金论文的重视。在《2011年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中,在1998种核心期刊中,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及综合评价分别排第741、1472和926位。在《2012年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中,在1998种核心期刊中,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及综合评价分别排第663、1429和836位;在48种医学综合类核心期刊中,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及综合评价分别排32、34和16位。

表1 近5年来《医学研究杂志》主要量化指标

年份 影响因子 被引频次 他引总引比 基金论文比

2007 0.216 429 0.96 0.308

2008 0.374 712 0.98 0.306

2009 0.407 1008 0.98 0.305

2010 0.506 1416 0.98 0.486

2011 0.439 1779 0.98 0.507

数据来源:2006~2012年万方数据库《中国期刊引证报告》

五、进一步办好综合类学术杂志的相关举措

众所周知,综合类学术期刊办刊难度大,内容包罗万象。要继续坚持我们的办刊宗旨,认真执行出版工作方针、政策及国家有关期刊标准化管理的相关规定。加强从选题、策划、组稿、审稿、编辑加工、校对、印刷等各个环节工作的全面落实。在刊物编辑出版过程中能够科学实施编辑出版流程,严格按照规定的出版日期按时出刊。围绕国家重点课题及医学研究领域中不同学科专业领域中的最新项目、最新研究成果进行及时的报道,确保按时出版12期杂志,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在提高刊物整体质量的基础上,更新观念,勇于创新,逐步向产业化迈进,争取早日成为我国医学领域的品牌期刊,力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编辑部要不断研究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数、引文率、基金论文比等期刊的相关学术指标,继续提高期刊编辑出版水平,创新办刊思路,从而全面提升期刊的总体质量,提高期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要不断开拓办刊思路,找准差距,努力改进刊物存在的不足。

1.进一步加强杂志的组稿工作。继续坚持本杂志的特色,突出刊物的前沿性以及创新性,作好杂志的选题策划工作。重视基础学科和前沿性学科的发展,关注国内外本学科及相关学科领域的研究动态,及时追踪重点和重大科研项目,这样才能保证期刊的学术质量。

众所周知,科技学术期刊竞争非常激烈,特色不突出的学术刊物生存艰难,发展就更加艰难了。因此期刊只有办出自己的个性和特色才有出路。编辑部要加强特色栏目的建设,不断研究医学学术期刊出版的现状以及发展规律,围绕医学科学发展的前沿动态和热点问题进行组稿。期刊编辑要在选题策划上下工夫, 积极主动向编委和专家约稿。继续办好《医学研究杂志》的几个重点栏目,如 “院士述评”栏目、“论著”栏目、“特别关注”和“医学前沿”栏目。此外,要重视综述与进展类论文的刊登,综述与进展是作者阅读大量文献后写成的二次文献,反映最新的学术动态,可提供较多广泛有价值的前沿信息,深受读者好评,这些论文所引用的文献都是近3~5年之内发表的最新的学术信息,很多综述类文章都由在校的硕士生、博士生以及专家撰写,文章的质量较高。

2.加强期刊出版周期。我国的医学科技期刊要走向世界,就必须尽量缩短与国际之间的差距,在编辑出版方面应做到出版快捷,有效控制稿件周期,这样才有可能吸引更多具有创新性的高质量的论文在期刊上发表。《医学研究杂志》近年来发表周期有些长,在这方面我们有待于今后的改进。主要加强审稿队伍培训,挑选审稿快捷的优秀审稿人,及时为本杂志审稿。结合编辑部目前稿源充足的状况,应进一步提高稿件录用标准,缩短稿件发表周期,保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课题论文在来稿后3~4个月内发表。

3.努力维护网站,扩大宣传力度。回顾期刊数字化的历程,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期刊自发运用互联网等数字手段,扩大传播的阶段;第二阶段是运用数字技术从自发到自觉直至建立网站的阶段,传播内容增多,但缺少互动;第三阶段是制作适合网络传播的内容,并建立互动社区,将编辑、生产、营销各环节进行整合,基本形成较成熟的数字化整合。成功的网站往往取决于后期维护,因此在网站维护过程中要保持一贯的核心风格和主体框架,应当以杂志为主要核心内容,刊登杂志最新出版的内容简介及行业动态,形成期刊信息模块,同时着眼于长远信息咨询平台的建立。

4.优先数字化出版期刊。近年来,国际上许多期刊都实行了优先数字化出版,本杂志于2012年开始尝试优先数字化出版模式。优先数字化出版是指以印刷版期刊录用稿件为出版内容,将印刷版期刊要出版的论文定稿,在印刷之前以数字出版的形式通过互联网、手机等数字化媒体在网络上优先发表文献。数字化、网络化环境下学术期刊开展优先数字出版,顺应了出版行业的发展趋势,体现了信息时代广大读者对信息快速、及时获取的需求。优先数字化出版可以大幅度提高数字时效,加快出版周期,编辑部在这方面要加大步伐,从而不断提高数字出版时效,吸引高质量论文,提高杂志学术水平和影响力。

总之,学术期刊要生存、发展,就要有高水平的作者群带来优秀的稿源,要有技术过硬的综合素质强的编审人员,把握好期刊质量关;更重要的是编辑部要有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要有远见卓识,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良好地结合起来,制订科技期刊发展的长远发展规划,使科技期刊不断发展,创出一流的品牌,这也是《医学研究杂志》的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辛明红,刘永新.科技期刊选题组稿中的热点和冷点[J].编辑学报,2004(2).

叶娟丽.质量与学术期刊的未来[J].评价与管理,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