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数字乡村发展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基层文物;保护管理
一、文物管理工作的现状及特点
文物保护单位大部分是宗教古建筑,它是社区、乡村,尤其是农村群众最集中的活动场所,做好这些宗教古建筑的保护工作,把它们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形象地记载着中华民族形成发展进程,它们不但是认识历史的证据,也是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民族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这不仅有利于保护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而且对于安定民心、安定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遗存至今的大量文物古迹,可使进各个国家地区间交流,有利于保持世界各平共同发展。将它们真实完整地留传下去,是我们现在的职责。文物管理部门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一手抓保护,一手抓管理,促使文物保护管理工作逐步走上正规的轨道。
二、基层文物保护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文物干部队伍结构不合理
基层的文物工作队伍,人员结构复杂,文化程度参差不齐,业务素质存在着差别,这使得基层文物工作者对自己所肩负的历史使命的认识和判断事物的能力存在着极大差别。加之专业不对口,缺乏必要的文物专业培训、学习和深造,造成目前难以适应日益发展的文物保护和管理工作的新形势。
2.工作环境不够完善
许多基层文物管理机构的办公条件简陋,没有必要的经费保证,没有畅通的通讯工具和交通工具,甚至没有相对安全的库藏条件和安全预防设施。文物安全隐患无法及时排除,工作难以正常开展。
3.机构不健全和体制不顺
由于各地区的整体经济实力不同和领导的重视程度不同,致使基层的文物管理机构所肩负的任务繁多,绝大多数肩负着“一揽子挑”的任务。
4.经费短缺
由于管理体制的制约,基层文物管理工作的经费一般由地方政府财政投入,文物保护经费仅仅能够保证工作人员的工资,一些经济条件落后的地区甚至连工作人员的基本工资都难以保证。由于经费的短缺,许多文物保护单位不能进行有效管理、保护措施不能落实,有的只能任其损坏,失去管理。由于经费的短缺,许多建立起来的业余保护组织的人员经费难以落实,挫伤了业余保护人员的积极性,业余保护组织形同虚设,不利于文物的有效保护。由于经费的短缺,交通工具难以保障,文物保护单位点多、面广,管理工作难以到位;由于经费的短缺,许多民间流散的文物不能及时回收,许多有价值的文物不能及时调查保护,造成文物的流失。
5.宣传力度与重视程度不够
基层文物管理单位由于经费的严重短缺,往往导致在《文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方面力度欠佳。正是由于宣传力度不够,一是难以得到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二是难以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视,难以形成群防群治的网络。宣传力度和重视程度不够,往往出现法人单位不经过文物保护和勘探调查的基本建设擅自开工;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被侵占和破坏;司法部门难以有效配合打击文物犯罪的行为和活动等一系列的问题。
6.开发与保护失调
应该说,文物保护单位的开发利用是体现文物价值的重要内容,但目前随着国家经济建设和旅游开发的热潮,对基层的文物管理工作却造成了新的问题。在基层的文物管理工作中,往往受到地方政府经济建设总体目标的影响和行政的干预,往往是文物保护为开发和经济建设让道,文物法规难以有效实施,保护措施难以有效落实,管理工作造成失控。
三、数字化管理工作的有效手段
衡量博物馆的主要标志变成以宜教服务和对社会的影响来衡量。藏品的数字化管理能使博物馆这些功用大大增强。
1.藏品数字化管理主要是建立藏品信息的数据化管理系统。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把馆藏文物的文字资料、图形、图像资料、音频、视频资料等信息,系统、准确、多角度地进行存储备份,提供准确高效的查询、修改、统计、复制、输出等功能。同时也是博物馆实现办公自动化、管理现代化、工作高效率、工作人员高素质建设的重要步骤,是博物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重要途径和必然选择。
2.数字化管理系统中植入藏品出入库管理模块。内容应包括核对藏品出库时的审查口令;提供藏品的现状、数量和存放架位;记录藏品的出库时间、理由和去向;藏品归库时的现状、数量等。有了这一功能,可以使工作人员很轻松地从电脑中检索到藏品的方位。并且使得馆藏文物除展出、保养外,一般无须提取文物本身,减少了文物的流通次数,降低损坏的风险。
3.数字化管理系统提高了博物馆科技含量,促进了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借助计算机强大的统计功能,可在数秒之内完成过去整个部门几天才能完成的查询统计、资料的修改补充工作。使得学术研究能够更加深入、更为方便。藏品展览可以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甚至虚拟环境技术结合起来,使展场变得丰富多彩、开放生动。
4.以馆藏文物数字化管理为基础,可以将博物馆的自动化控制防盗、防火等安全报警系统连接起来,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控制体系。可以将博物馆的信息资源连接到Internet网上,建成数字博物馆。藏品实现数字化管理不仅能更好地满足博物馆藏品实物库房管理的需要,还可以为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不尽的资源。
四、对基层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针对当前基层文物保护管理工作中所面临和存在的诸多问题,作为文物工作者更应加强使命感,认真分析、冷静思考。在贯彻执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和原则的基础上,应做好以下几点:
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一是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文物及其重要性的认识,这是搞好基层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基础;二是提高领导干部对文物工作的认识水平,领导文物保护意识水平的提高是搞好基层文物管理工作的关键;三是加强对文物工作者自身业务水平和素质的提高,增强责任感,培养敬业精神,这是做好基层文物管理工作的保证。同时,文物部门还应抱着守土有责的态度,加大对《文物保护法》及《有关文物保护条例》的宣传和贯彻,面对复杂多变的形势,基层文物工作者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投更大的热情将文物保护单位的有效管理与经济建设的合理开发利用和社会发展更好地结合起来,在矛盾中找到共同点,使之能互相促进,和谐发展。
2.加强管理,强化管理职能
基层文物管理职能主要表现在行政执法管理和业务监督管理上。为此,一方面,要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以《文物保护法》为依据,制订相应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法规或管理办法。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树立《文物保护法》的权威性,解决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问题;另一方面,基层文物管理部门要加强业务管理,加大监督力度,认真履行保护职责及有关管理措施,将文物保护单位纳入科学、正规的管理体制,使业务管理、监督真正落到实处。
3.正确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问题
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纯粹的保护是没有意义的,但片面地进行开发也是有危害性的。所以仍需坚持“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进行开发利用。但针对一个地区来说,众多的文物保护单位,全面开发利用也不现实,而要结合实际,二者兼得,走出适合当地发展要求的路。因此,开发利用应有主次,要贯彻“重点开发,全面保护”的原则,先以一个或几个点为突破口,不断探索经验,循序渐进,促进整个文物保护单位工作的开展。
4.拓展文物经费来源渠道
文物保护是需要大量投入的公益性事业,所以完全依靠财政的投入不太现实。但政府可以通过依靠财税、开发等优惠政策的激励作用,吸引民间和社会资金参与文物保护工作。
5.理顺基层文物机构的管理体制
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地区重视的差异,往往导致基层文物工作现状的差异和各种不平衡。所以对文物工作的垂直管理,进行上划管理,是体制改革的良好出路。对文物工作进行上划管理,集中了行政管理、人事管理、财、权、物管理,有以下几个好处:一是便于推行统一的政策标准和规范管理;二是便于进行专业技术人员的统一调配;三是便于财力的统一平衡调配使用;四是免受地区差异带来的各种冲击和地方政令的干扰。最大的益处是便于统一的行政领导和统一的业务指导及监督。如此,就会使基层文物工作有一个统一的工作思路,打破小框框,放开手脚,统一思想,发展有序。这种机制的改革,将会解决许多基层文物工作中面临的问题,有利于国家文物事业整体的健康发展。
6.认真落实文物工作“四纳入”的要求
(1)把文物工作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在制订社会发展计划时,把文物保护列为当地政府工作计划的重要内容。不管是编制长期发展规划,还是制订年度工作计划,都体现了对文物管理、保护、维修等工作内容,并要有关职能部门切实执行,认真实施。
(2)把文物工作纳入城乡建设规划 在编制城市建设规划和新农村建设规划中,都把文物保护列为重要项目。如规划部门制订了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规划;在制订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规划部门应划定重点保护范围。
(3)把文物工作纳入财政预算 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努力争取为文物保护提供财政支持,将文物工作纳入财政预算,及时定额下拨文物部门的财政经费,并在政策上支持文物保护单位以集资的方式修理受损文物。
(4)把文物工作纳入各级领导责任制 本着“文物保护,人人有责”的原则,不要把文物工作简单看成是文化部门、文物部门的事情,而是将文物工作作为全社会、各部门的共同事业。从县领导起,到各职能部门,各社区、乡镇的领导都要为本辖区内的文物保护负起责任,纳入他们的工作范畴,建立了相应的工作责任制。在每年度的年终考核中,都将文物保护工作列为考核的项目之一,各级领导的述职报告中都必须有文物保护的工作内容,从而促进了文物保护工作的全面开展,保证了文物事业的良性发展。
7.加强文物队伍建设
尽快建立起一支既有专业知识、理论水平,又能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高素质基层文物工作专业队伍。同时要加强业余文保员队伍建设,调整人员,加强培训,提高业余文保员素质,进一步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文物保护工作。
珍惜“十二五”发展的“六个最”
:在刚刚的《黔东南州政府报告》中,记者发现两个亮点:“十二五”期间,黔东南州的综合经济实力从全省挂末跃升到中游水平,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4%,增速位居全省第一;而森林覆盖率已达到65%,高于全省15个百分点,同样位居全省第一。这两个“第一”如何得来,有何意义?
冯仕文:五年来,黔东南州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坚持主基调主战略不动摇,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经济增速和森林覆盖率的两个“第一”,正是我们“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的成果,也是我们积极主动适应新常态、努力团结奋斗的结果。
事实上,这两个“第一”只是黔东南州“十二五”发展成果的一个侧面。可以说,这五年是我州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综合经济实力提升最大、缩小发展差距最明显、基础设施变化最突出、发展动力活力最足、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五年。
:这六个“最”用什么来衡量和体现?
冯仕文:有的成果可以用数字来衡量:与“十一五”时期相比,地区生产总值突破800亿元,超额完成了翻一番的目标;全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182亿元,增长4.7倍;民营经济比重从42%提高到54%;城镇化率达4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4059元增加到23173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63元增加到6863元;贫困人口从167.29万人减少到81.34万人,贫困发生率从42.1%下降到20.9%……
有的成果需要设身处地去感受:贵广高铁、沪昆高铁建成通车,凯里黄平机场建成运营,县县通高速、乡乡通油路;凯麻同城化扎实推进,凯里市的首位度明显提升,特色城镇、美丽乡村、高效园区各美其美,城乡居民幸福指数逐年提高;相继举办首届中国传统村落・黔东南峰会、全省首届大健康医药产业发展大会、5届环雷公山超100公里跑国际挑战赛、4届下司皮划艇激流回旋锦标赛等活动,“大美黔东南”的品牌名满中外……
有的成果是功在当下利在长远:黔东南被纳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珠江――西江经济带、左右江革命老区和滇黔桂石漠化集中连片扶贫攻坚重点地区;省政府批准设立贵州侗乡大健康产业示范区,并出台了支持我州大健康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三产占生产总值比重从45.9%提升到51.2%,文化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4%以上,位居全省第一;人才资源总量达35.2万人,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达30.4%,获批“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州”……
这些成果的背后,是省委省政府的持续给力,是州委州政府的坚强有力,是党员干部的艰苦努力,是全州群众的齐心协力。对此,我们将倍加珍惜,也将从中汲取经验、获得启示,为“十三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扬长补短唱好五出“拿手戏”
:五年来,黔东南州呈现出经济快速增长、结构调整加快、动能转换提速、生态环境优良、民生持续改善的良好态势。但是,从横向来看,与其它市州相比,黔东南仍然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冯仕文: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的确也看到了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作为起步晚、底子薄、总量小,基础设施条件长期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黔东南担负着“赶”与“转”的双重任务,承载着33个民族、466万余群众奔小康的期望,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尽快解决问题,摆脱六个“繁重”。
一是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加快发展、做大总量任务繁重;二是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贫困人口多,城乡差距大,脱贫攻坚、同步小康任务繁重;三是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不高,产业基础比较薄弱,产业培育、结构调整任务繁重;四是现代化的硬环境和以人为核心的软环境建设滞后,环境建设、改革开放创新任务繁重;五是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社会治理能力还不强,公共服务、社会治理任务繁重;六是少数干部不作为、不善作为的现象依然存在,转作风、提效能任务繁重。
:这六个“繁重”,可以说是黔东南州的短板。那么,长板又在何处?在省“两会”上,省委书记陈敏尔多次强调要统筹补齐短板和做优长板。对于黔东南而言,如何扬长补短?
冯仕文:黔东南州的长板集中体现在大生态、大文化、大旅游、大数据四个方面。短板总结起来也是四块:脱贫攻坚、产业建设、教育医疗事业、基础设施。
正如敏尔书记所说,长板和短板需要辩证地看待,可以用长板带动短板、从短板中做出长板。例如,大生态是黔东南州的长板,发展生态经济的同时,就能够带动产业建设;大旅游也是我们的长板,打造精品旅游工程的同时,不仅可以弥补基础设施的不足,还能够旅游扶贫、旅游富民,助推脱贫攻坚。
目前,黔东南正面临有史以来与国家战略、产业机遇、自身优势无限吻合的重大时刻。可谓舟至中流,唯有击楫勇进,关键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唱好大数据、大健康、大旅游、大文化、大农业五出“拿手戏”。
:唱好“拿手戏”,打好“优势牌”,就是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发展。
冯仕文:我们已经明确了未来五年的发展路径:实施大扶贫战略行动,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大数据战略行动,全力抢占先机推进跨越;实施大健康战略行动,奋力打造大健康产业高地;全力促需求,实施扩大有效投资工程;全力做长板,实施生态经济培育工程;全力优结构,实施新型产业体系构建工程;全力促统筹,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工程;全力强基础,实施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化工程;全力惠民生,实施公共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全力护生态,实施生态文明体系构建工程;全力添动力,实施改革开放创新突破工程。
这三大战略、工程将确保我们到2020年建成一个经济发展更加繁荣、生态环境更加优美、就业收入更加稳定、民生保障更加牢固、社会秩序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的大美黔东南。
以生态经济作为主要经济形态
:2月22日,陈敏尔书记在调研时提出,发展旅游业是贵州省坚守两条底线、推动脱贫攻坚的战略选择,要牢固树立全域旅游的理念,推动全省旅游业实现“井喷式”增长。而黔东南山美水美人更美,具有发展全域旅游的天然优势。对此,冯州长有何考虑?
冯仕文:州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三五”规划纲要,都多次提出要抓好“山地特色农业和山地旅游业姊妹篇”,政府工作报告中52次提到“旅游”,可见州委州政府对于抓好旅游产业的重视程度。
我认为,黔东南州提出的“大旅游”,与“全域旅游”的理念完全吻合;对“大旅游”的战略定位,也与省委省政府的思路相契合。更重要的是,我们把“大旅游”纳入到“生态经济”的范畴,决心以生态经济作为主要经济形态,把融合发展作为主要路径,将保护生态作为坚实基础,以创新开发作为根本动力,把发展平台作为重要载体,始终统筹发挥好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两大优势,力争形成更强、更有力的经济新增长点。
:把生态做成产业,把产业做成生态,生态经济利在千秋,但也需要用心培育、耐心建设。
冯仕文:“十三五”期间,黔东南州将实施生态经济培育工程,突出抓好三个“姊妹篇”。
一是抓好山地特色农业和山地旅游业姊妹篇。大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建设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大州,到2020年实现总产值320亿元以上。推进农业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建设一批农文旅一体化发展示范带、示范园。推进全域旅游,为大众提供山地生态游、乡村特色游、避暑休闲、温泉度假等优质的个性化旅游产品。
二是突出抓好民族文化和创意产业姊妹篇。实施民族文化产业发展计划,建设一批文化产业园区和文化产业基地,到202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10%左右。实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计划,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村落等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
关键词:城市规划;虚拟现实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4-0236-03
一、虚拟现实技术的介绍
1.什么是虚拟现实技术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虚拟现实技术成为近年来计算机软件技术的一项新兴技术。由于虚拟现实技术的直观性很强,能在电脑上进行模拟仿真,比平面图像更能说明问题,并且更具有经济性,即省时间由省人力,能够广泛的为各个领域所运用。可以说虚拟现实技术给社会发展带来的便捷将使其能够大显其道,虚拟现实技术的运用也是近年来的发展方向。
虚拟现实技术按照维度虚拟程度的不同分为三维虚拟技术和全维度虚拟技术。全维度虚拟技术是目前国外在虚拟仿真领域的研究,其研究内容是使虚拟技术完全脱离三位维度而向一个全立体虚拟环境发展。中国目前运用最为广泛的是三维虚拟技术。而三维虚拟技术的运用正是本文重点论述的内容。
三维虚拟技术属于三维图形技术行列。三维图形技术分为两大类,一是三维虚拟技术;二是三维动画技术,两者都用于模拟真实世界和想象世界。由于两者的应用原理不同,其应用领域也大不相同。
三维动画技术采用的是传统的计算机动画,采用关键帧的方式制作,先进行三维预渲染,得到了完整的三维动画视频之后利用播放器将动画播放出来,所以三维动画技术被广泛运用于电影、广告等预先设计好的演示。
在此我将重点论述三维虚拟技术在城市规划领域的应用和研究,之所以以此作为论题是由于三维虚拟技术在城市规划上的应用最为广泛,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社会对城市建设、城市规划的要求越来越高。网络社会的概念不断加强,三维虚拟技术能够更好更便捷的为我们城市规划建设服务。这种技术适应了社会现代化的要求,使虚拟仿真技术很好地运用在城市规划设计上,为我们的城市建设工作更加省时省力并且能更加全方位思考。在计算机平台上进行虚拟操作可以从各个方位多个角度思考规划方案,能从早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由于三维虚拟技术的虚拟仿真性,使其更多运用在城市规划建设的工作中。这一技术的扩充性和延展性很强,通过我们的不断研究能使其在城市建设领域以及城市建设的其他领域起到的作用不断加大,为城市建设事业带来更多收获。
2.三维虚拟技术的发展历程
三维虚拟技术属三维行业领域。三维行业在中国的起步时间是上世纪九十年代。自98年看是到现今其经历了一个扩张时期,这是三维行业在中国市场大放异彩。目前在中国的三维行业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分支:1、电影、广告;2、游戏;3、电视包装;4、城市建筑,其中以城市建筑领域的运用最早也最为广泛。
最早的三维技术实现平台是由美国的Autodesk公司开发的3d Studio Max软件。此软件是一款基于PC系统的三维动画渲染和制作软件。早期的三维技术在中国建筑领域的运用由于技术原因有很大的局限性,三维技术只能实现建筑效果图的绘制以及部分简单的跑相机似的建筑动画。随着3D技术的不断完善以及日益多元化的创作手段的出现,三维技术在建筑业所起的作用也日益增强。目前实现三维技术的主流软件主要有:3ds Max、Maya、Softimage/XSI、Lightwave3D、Cinema4D、PRO-E、Rhino(Rhinoceros犀牛)等。由于三维技术的日益完善以及它所带来的强大的经济效应,三维虚拟技术的概念也日渐成熟。
三维虚拟技术是三维动画技术的一种,与三维动画技术的区别在于三维虚拟技术还具备三维动画技术所没有的实时性和交互性。三维虚拟技术是虚拟仿真技术的一种,是局限在三维空间之下的一种虚拟仿真,而虚拟仿真技术的另一种全维度虚拟仿真也被称之为虚拟现实技术。这种技术出现在20世纪末期,它的出现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目前国外正在对此领域进行深入研究,我将在国外研究部分做出论述。
3.国内在虚拟仿真领域的研究以及存在问题
三维虚拟技术目前在建筑领域的运用有城市漫游动画、建筑漫游动画、房地产漫游动画、小区浏览动画、楼盘漫游动画、三维虚拟样板房、楼盘3D动画宣传片、地产工程投标动画、建筑概念动画、房地产电子楼书、房地产虚拟现实等动画制作。
三维虚拟技术在我国城市规划、城市建设的发展前景是不可估量的。由于三维虚拟技术的不断发展,它既能带给观赏者身临其境的感觉;又能模拟尚未实现或准备实施的项目的完成效果。从单一的几何模型到复杂的动态形象,不论是道路、桥梁、隧道、立交桥、街景、夜景、景点、市政规划、乡村规划、乡村形象展示、数字化乡村、虚拟乡村、乡村数字化工程、园区规划、场馆建设、机场、车站、公园、广场、报亭、邮局、银行、医院、数字校园建设等都可以通过三维虚拟技术得以实现。
由三维虚拟技术和现代信息科学技术带给中国经济的发展空间正在不断壮大;由它们所带来的科技化、信息化、智能化的城市虚拟空间将成为21世纪的信息主流源。
二、虚拟现实技术在城市规划领域的应用
1.城市规划简述
城市规划指的是一个城市在一段时期内的发展计划的设定,它研究的是一个城市在未来的一个发展动向,这其中包含了对城市地区的合理布局、城市的各项工程建设的合理部署。它是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的重要依据。一个城市的三个重要管理阶段是: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和城市运行,而城市规划则是三个管理阶段中的龙头。
2.城市规划领域使用三维虚拟技术的必要性
在这个以知识经济为核心的信息时代,计算机科学技术已成为全世界公认的本世纪最主要和最核心的科学技术,它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影响和改变着人类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它在城市规划和城市建筑领域的作用更是不容小觑,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成熟,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在建筑行业中的应用得到了进一步普及。
在城市规划领域使用三维虚拟技术的必要性将从两个方面进行:①是从城市规划建设方面来看对三维虚拟术应用的必要;②是从城市规划管理方面来看对三维虚拟技术应用的必要。
①是从城市规划建设方面来看对三维虚拟技术应用的必要首先,我们必须要了解城市规划建设在设计上的设计内容。城市建设设计内容主要有:城市宏观设计、城市中观设计、城市微观设计三个层次。
城市的宏观设计指的是对城市的格局和形态的设计,具体为城市的整体分布、城市的功能组团、环境保护、土地利用等。在设计上更加注重城市的关键性特征和自然景观构成。在进行城市宏观设计时,评估的重点是看能否创造高素质城市环境和优美的城市视野,以此来鉴定城市宏观设计的成功与否。
城市中观设计是指设计城市空间与城市建筑之间的关系;具体内容有:用地布局、建筑设计、地标物建设、街道分等等,也就是城市的连接度与整体性、城市的体量与高度的设计。城市中观设计的内容与宏观设计的内容相辅相成,是中观设计更加注重城市的视觉质量、人工建造物的城市角度和适宜度、城市整体轮廓与体量的协调、具体环境的设计与美化等。
在计算机运用上要解决城市建设视景的要求就必须要能再计算机上感官看见以上所说的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的内容,具体而言就是:一是三维地形的显现;二是城市密度、容积率的显现;三是大面积三维建筑的显现。四是能速重绘画面进行实时仿真。而针对以上的要求,三维虚拟仿真技术都能够一一实现,文章在前面具体分析了三维虚拟技术的技术性能。并且可以看出,目前来看运用三维虚拟技术进行城市规划设计适应了时代性和科技性的趋势。
下面我们看看三维虚拟技术在城市规划建设上的具体应用。
三维虚拟技术在城市规划建设上的具体应用按地形而分可以归为三类:一是局部地区城市设计研究;二是大范围城市问题研究;三是区域规划研究。
一是局部地区城市设计研究
城市设计的核心是研究建筑形体和空间要素之间的关系协调,从对城市的环境表现、具体建筑形体刻画、整体模型处理和后续功能研发等方面来看运用三维虚拟仿真技术在制作时再合适不过了。
我们针对城市商务中心区的设计研究来具体说明问题,城市商务中心区设计是属于典型的城市局部地区设计,由于范围不大,我们在选择计算机种类时可以选择中高档PC机进行制作。
然后,我们再根据现有照片、地形原有的平面、立面等图纸资料进行交通设施、环境小品的建模,在三维虚拟技术环境下能够高仿真建模,并且设置VEGA的漫游环境、添加动态模型等工作,最后将制作出的模型文件调入VEGA完成漫游。
二是大范围城市问题研究
以新城区建设为例,新城区的建设规划范围更加广泛,在建立三维仿真时重点应在规划功能的设计开发上。
针对新城区三维仿真的主要功能应该有:方案替换、模型修改( 高度修改、位置调整等)、矢量规划数据叠加分析、日照阴影分析。其中还包括目前的仿真软件无法实现在漫游过程中的动态阴影的实现。
值得庆幸的是目前国内的以遥感为基础的仿真软件弥补了技术上的不足,运用此软件不仅可以实现在固定观测点上表现建筑在不同时间阴影变化的功能,而且也能够实现地理属性查询。
三是区域规划研究
在进行区域规划的仿真时我们将遥感应用和三维仿真技术结合运用,这样我们就可以实现建立以卫星影像为数据的城区漫游,在数字高程模型的基础上进行区域地区漫游的制作,这样既不影响对区域原有面貌的观看,又能再此基础上进行区域建设和改造,并且能实时对比,运作时即高效又准确,这样的技术结合给我们的城市规划提供了直观而又客观的分析手段。
②是从城市规划管理方面来看对三维虚拟技术应用的必要
三维虚拟技术已经运用到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城市规划作为可视化技术需求最为迫切的领域之一,虚拟现实技术在其诸多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和发展前景,三维虚拟技术提供了非常直观、准确、现时性强的城市规划资料,这为城市建设发展、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提升城市规划设计提供了强而有力的依据。
可以说,在城市规划领域对三维虚拟技术的应用是时代的召唤、是技术的支持,三维虚拟技术是城市建设所必不可少的关键性技术。
三、从上海世博会对虚拟现实技术的运用来看未来虚拟现实技术在城市规划领域的发展
1.上海世博会网上世博简介
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区别于往届世博会的最大不同就是此次上海世博会运用了虚拟现实技术实现了网络同步的网上世博会。通过2008年中国北京奥运会场馆的建设,中国的建筑漫游动画创作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并且在国内得到了广泛的传播。2010年上海世博会再次使中国的建筑漫游动画得到发展和创新的机会。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伴着世博会的推广,中国的建筑漫游动画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使其得到飞速发展。更由于此次世博会的一大亮点是首次举办网上世博会,通过网上媒介,全面引入互联网的传播方式,采用交互设计和多媒体技术等手段,这更加体现出当下互联网的强大以及建筑动画漫游的进步神速。
2.网上世博会的缘起与构架
网上世博会,全称网上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它是指通过互联网技术、三维技术、多媒体技术,通过虚拟和现实相结合的方式把上海世博会上展示的内容呈现于互联网上,搭建出一个能够进行网络体验和实时互动的世博会网络平台。网上世博会是上海世博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体世博会的导引、补充与延伸,是上海世博会的两大亮点之一。
能够实现网上世博会这样的创举是由于网络科技时代的蓬勃发展以及三维数字技术的不断进步。网络和三位数字技术的完美结合给予上海世博会全新的展现舞台,使全球公众突破了时空界限,使他们能够全面参与世博,使我们中国的上海世博会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
首届网络世博会的三大主要特色是:三维展示、互动体验以及全球共建。通过网上平台吸引全球公众参与世博会,使无法亲临食博会现场的观众借由网上平台体验世博会的精彩以及希望将上海世博会的盛举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长期保留,是举办此界网上世博会的三大原因。
网上世博会的架构由基础平台和网上展馆两部分构成。基础平台由组织者搭建,内容包括门户网站、网上园区、基本功能等,网上展馆则分为浏览型和体验型两类展馆。浏览馆具备基本浏览和展示的功能,它是以实体展馆为原型,通过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方式进行三维展示,浏览型展馆由组织者为需要援助的参展方免费开发。体验馆是浏览馆的增强版,浏览型展馆在以浏览和展示为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可实现其它更加丰富的功能和特效,网上参观者可以得到更生动的互动和体验。参展者还可以建设实体世博会中不具有的虚拟拓展空间和展项,利用更丰富的虚拟技术及手段延伸和拓展参展方网上展馆所希望表达的意境和理念。二者相辅相成,完美呈现网上的世博会。
与普通网站相比,网上世博会的区别在于它能够提供给观众全面的三维视觉体验,网页游客能够主动操控三维图像的角度。网上世博会的整个展示内容其中包括,世博园区、世博园片区、展馆外观、展馆内景以及主要展项等都将进行三维数字化的制作。
与普通网站的最大区别在于网上世博会可以将组织者的建设内容和参展者的建设内容二者共存于一个平台之上。也就是说网上世博会具有“全球共建”的特点。
3.三维数字化技术实现了网上世博
由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先进性,使实体世博园区中的建筑、道路、绿化、设施等通过三维虚拟技术在网络上实现了虚拟再现。在网上模拟的天空、云彩、太阳、灯光、装饰、材质等效果通过CG技术在制作,使模拟效果很好地接近真实场馆的场景。展现在网上游客眼中的每一个场景都是一个三维的空间,参观者只需要通过鼠标和键盘操作就能够轻松实现旋转、升高降低的操作,在进行鸟瞰时也也可以通过放大、缩小来调整的场景范围,获得全方位的空间体验。展项展示是网上世博会的有一大亮点,通过网络,游客能够进入场馆和展项发生近距离的互动,游客可以多角度观察或“触摸”展项,特别是一些实体世博会现场不能触碰的展项,在网络上可以实现参观者的触碰愿望。参观者还可以自由的旋转缩放感兴趣的物品,同时还可以通过图片文字、动画、FLASH等多种数字媒体形式了解到对展项的知识性介绍。不仅如此,游客可以在C/S上通过系统提供的部件,组装个性化的展项,让其它游客看到自己的作品,并且发表点评。
网上世博会的虚拟拓展空间可以由参展者根据自己的意念记性无限制的设计开发,由于不受现实空间的限制,参观者可以延伸和拓展实体展馆所希望表达的理念和意境,虚拟展项为参展者的主题演绎提供了进一步发挥的空间。
网上世博会由于运用了数字化技术作为包装,它展示了数字化技术神奇的魅力,也使我们的实体世博会区别以往世博会的不同,使其大放异彩,网上世博会成为上海世博会乃至世博会历史上的一个至高点。
四、结论和展望
从2000年的悉尼奥运会场馆设计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再到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网上世博会亮点的产生,三维仿真虚拟现实技术正在朝向越来越先进的领域发展,特别是它在城市建设及城市规划上的运用可以说是越来越广泛,所起作用也是越来越突出。以2000年悉尼举办奥运会为例,悉尼在2000年时为了奥运会的顺利召开以及加强对城市的推广,悉尼市建立了全市三维仿真平台,目的用于城市的信息服务、交通分析指挥、城市建设管理等方面,由此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为了能够顺利申办2008年的奥运会,加拿大的多伦多城市也使用了虚拟现实技术对城市进行管理和规划。
在我国,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型城市在利用三维虚拟仿真技术运用于城市建设方面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而利用三维虚拟仿真技术的方面是辅助城市重要地段的建设以及大范围的城市设计研究。例如在北京商务中心区、上海浦东开发区、深圳福田中心区的规划中均进行了城市三维仿真技术的初步尝试,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维虚拟仿真技术的主要作用在于以城市现貌为基点,融合规划方案后模拟项目实现后的城市景观,并且能够进行多角度动态审视,全面评估城市设计的规划方案,这为城市规划建设和领导决策提供了更为直观、可靠、科学的技术手段。
将三维虚拟仿真技术运用于城市规划建设的优点与好处在于:
①提高了城市设计规划方案的设计和修正效率;
②丰富了城市问题的研究角度;
③提高了城市建设项目的评估质量;
④提高了城市建设项目的管理能力及效率;
⑤提高了为市民公开展示宣传城市形象的效果。
目前,国外虚拟仿真技术显出其极大的优势,国内正在迎头赶上。从目前我国对三维虚拟仿真技术的运用而言,可以看出我国的三维仿真技术发展水平已经有相当不错的程度。从三维仿真技术在我国城市规划上的运用的效果来看,三维仿真技术在我国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前景是非常广阔的,而且我们相信,三维仿真技术会使城市规划产生技术性的革新,会极大地拓展和丰富城市规划的工作思路。
参考文献
[1]张建伟,陆亨立.虚拟现实技术及其应用[J].电子科技导报,1999.
[2]陈友华,城市规划概论[M].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
[3]杨保民,分布式虚拟现实技术与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4]申蔚,虚拟现实技术的理论、实现及应用[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1.
毋庸置疑,随着政府对科普工作的重视和期望不断提高,经费投入更是年年跨越式发展,基层科普环境方面的设施条件普遍有所好转。如北京市在广大社区推广“一站一栏一员”(活动站,宣传栏,宣传员)建设,以及目前基本上每个社区都有的科普活动房间、科普图书室、相关科普设备(有的相当先进——手提式投影仪、随处闪烁的LED液晶显示屏等)以及社区计算机室等。在申请科普资助的演示现场,各路人马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互联网时代的科普十八般新武艺轮番上阵:3D技术、4D体验、计算机模拟、Flash演绎、动漫展示、电子阅读、在线讨论、视频对话、虚拟参观、网上互动……直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一时不得不感叹互联网时代的科学传播果真是气象一片更新、风景这边独好!
不过,且慢,当问到一位村干部村里的数字科普港湾给村民带来哪些新变化时,这位村干部快人快语地说:“咱村里人交电话费方便多了,再不用去县城了,直接在这里搞定。”当私底下问到上面那个100平米的科普电子显示屏平时都放些什么内容时,负责的社区大学生助理有点腼腆地告诉我们,因为太费电、而且也没有什么科普内容可放,平时都是关着的,今天主要是上级领导和专家来了才打开的……这表明,即使北京的普通社区和农村居民对现代科普媒介和手段的运用实际上也是非常有限的,现实场景中的无奈与申请科普资助时的火爆演示显然不可同日而语。
分析原因,一个颇让人感到好笑和尴尬的问题似乎是“成也互联网,败也互联网”。
近些年来,随着信息化建设的推进发展,原先的纸媒体文字和书面内容都越来越多地电子化、网络化了,各部门、各单位、各公司的科普网站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如今任何人在网上随便查找某个东西,相关信息都会铺天盖地涌现出来,的确是非常方便和快捷,然而物极必反,实际上由于信息泛滥、鱼龙混杂无疑导致真伪难辩,面对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海量信息,人们常常是老虎吃天、无从下口,不知道该如何选择和利用。更糟糕的是这还容易让人产生一个假印象,即好像只要科学知识和信息上了网,便可认定“地球人都知道”了(理论上的理想情况似可如此假设),而现实情形却大不然。看看近些年来我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方面的一些数据应该很能说明问题:
从2005年、2007年以及2009/2010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进行的第六、七、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及对科学技术的态度”来看,中国公众在获取科技信息的渠道方面,传统的一些传播手段依然占主导地位,如电视基本在90%左右,报纸占60%~70%,“与人交谈”更具有中国特色——占40%左右(2009/2010年的调查表明,在农村这个数据可达50%),而普遍看好的互联网,虽然增长比较快,目前也只有27%,而2005年中国科协进行的“第六次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显示,我国乡村居民的该项比例更是只有区区2.0%!
与此同时,先进科普媒介和手段的推广运用,如可视化、电子网络传播的强势地位对传统的传播手段(如报纸、刊物、广播、图书、口口相传等)造成的负面冲击是另一个需要值得注意的问题。前者对后者的排斥挤压影响不言而喻,对基层科普而言简直就是双重打击,一则如上面提及的普通社区居民对现代科普媒介和手段的运用实际上相当有限,二则传统的科普手段又一再受到弱化,结果就造成科普信息的流动传播甚至反而可能还不如以前。目前在社区阅览室,订阅报纸、刊物的普遍较少,至于科普类的报刊就更属凤毛麟角了。大多数社区和农村除了被赠送以外基本上没有主动订阅科普类报纸、刊物的。
虽然我国各级政府将大量的科普政策(公告、通知等)、资源、信息公开已畅通无阻,但实际上与基层科普单位却常常处于“断路”状态,其结果就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这边厢,广大基层对科普的需求仍然是嗷嗷待哺:“两岸猿声啼不住”,那边厢,各级政府不断出台的各类科普政策、信息等却早已是网上冲浪:“轻舟已过万重山”,基层单位压根儿就难见其颜,更谈不上利用和受惠了。因此每当问到在网上早已公布的某项科普社会征集资助政策或者相关信息时,越是到了偏远基层单位,对方往往越是显露出一付“不知有汉,遑论魏晋”的表情也就没有什么奇怪的了。
此外,由于经费资助都是以项目管理的方式进行的,基本上没有后续资金的跟进,导致建成的社区科普设施和设备缺乏长期维护管理的配套资金,有的甚至仅仅是缺乏诸如日常用电费、取暖费、上网费等,更不用说人员管理费用、维修费用了,加之科普内容、信息方面的资源建设更是远远跟不上,以至于一些花了数十万元,甚至上百万的设备使用率相当低下,其直接后果是社区管理者不舍得用、用不起,普通居民用不上、不会用,最后大多变成了高级科普摆设,这充分暴露出当前基层科普硬件、媒介手段的建设与当地实际需求和具体情况、以及内容建设严重拖节的问题。
被誉为传播学奠基人的美国著名传播学者施拉姆在其著作《传播学概论》中谈到发展中国家的媒介传播活动时就曾十分中肯地指出,媒介的“发展计划越来越感觉到对当地活动的依靠,因此它们更趋向于依赖小的而不是大的媒介”,“较小的媒介特别适宜于不同地区的不同需要和在本地区内的水平传播”。这提示我们,科普手段、方式等一要注意与基层当地的条件、习惯相结合,二要尊重当地传统的科普媒介、手段和方式,树立“小的是美好的”,简单适用就是最好的科普媒介理念。即使在号称人人都离不开互联网的当代,我们仍然需要认真考虑如下问题:人们可不可以拒绝互联网(包括主动拒绝和被动、部分放弃)?互联网能否替代传统的科普媒介(在传播史上类似的问题其实多次出现)?所谓先进性是取代多样性的理由吗(历史同样给出过答案)?
从尊重传统科普媒介的角度说,传统的传播手段如报纸和与人交谈仍将是我国公众获取科技信息的重要途径,比如一些社区自办的“社区科普小报”或者在楼门单元内设立小展板等都受到居民的欢迎。一些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的社区和农村甚至采用更加传统独特的形式如用戏剧、说唱艺术等来表现科普。这些无疑都需要给予充分重视和鼓励发展。
从结合先进和传统科普媒介的角度说,可以考虑通过运用先进的科普媒介和手段表现传统的科普活动和内容,如采取文字化、音像化、数字化、网络化等技术对社区开展的各种科普活动、展览、讲座、报告、专家指导等内容进行进一步的开发加工和后续利用,做成文字材料、图像音像材料、DVD光盘、网络视频等,以方便更多的人随时随地获得各自所需、所爱的科普信息,克服举办科普活动的时间、空间限制。
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创建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市活动为载体,统筹城乡档案事业发展,大力加强资源体系建设、利用平台建设、发展环境建设,科学构建覆盖城乡的档案资源体系和方便人民群众的利用体系,建立健全农村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实现了农民查阅档案信息一般不出村的目标。
创新内容
1 夯实基础,建立健全新农村建设档案信息共享的资源体系
档案工作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室是基础,档案资源是保障。全市所有涉农部门、乡镇(街道办事处)机关、行政村和农村新型经济组织加强了档案室建设,实现了村村建档,达到了有档案室、有陈列室、有档案装具、有档案、有制度、有人管、有电脑查询系统的“七有”目标;乡镇档案管理全部达到省级目标。一是建立农村改革档案。内容涉及农村土地承包、林权改革、农村税费改革、农村合村并组等内容。二是建立农业科技档案。内容涉及波尔羊繁育、农业综合开发、小型水库除险加固、中低产田改造、人畜饮水、果树苗木繁育、退耕还林、天保林、水产养殖、柑桔营销、茶叶种植、国土资源保护、生态农业等项目。三是建立新农村建设专门档案。内容涉及农民信贷、计划生育、社会治安、村级财务、科技示范户、文化中心户、农村经营大户、文明创建、扶贫救灾、合作医疗:民情档案、党员档案和村民档案。四是建立农村特色档案。相继建立了名产名品档案、专业大户及名人档案。五是建立社保民生档案。先后建立健全了社会保障、城乡低保、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医疗环保、移民安置等档案资源体系。
2 强化功能,科学构建新农村建设档案资源共享的利用平台
依托中国宜都政府门户网、宜都档案信息网和党员远程教育网构建新农村建设档案信息利用平台,通过市档案馆电子文件中心实现市、乡、村三级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全市所有市直部门乡镇(街道办事处)、行政村、规模企业在档案馆电子文件中心实现了发文、收文、存档、借阅流程化管理,为农民共享档案信息提供了更加快捷方便的服务。
一是市档案馆政府信息查阅大厅提供“超市”服务。通过馆藏档案、现行文件和电子文件中心提供的档案信息供老百姓免费查阅。二是依托“三网”提供网上在线查询服务。市乡政府、各部门已公开的现行文件和馆藏开放档案目录通过数字化处理后在“三农档案”、“惠民政策”、“业务指导”等专题栏目,农民足不出户、轻点鼠标,就能享受快捷方便的涉农档案信息服务。三是基层综合档案室就近提供便民服务。各乡镇、市直涉农部门、乡镇站所、行政村、新型农村经济组织充分利用自身的综合档案室,通过开发档案信息资源,利用电脑查询系统及时各种惠农政策、信息,开放惠农档案,方便农民查阅,实现了农民查阅利用档案一般不出村的目标。
5 高度重视,合力营造新农村建设档案信息共享的发展环境
一是领导重视。宜都市委、市政府把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政府工作目标考核,列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市委书记、市长分别在陆城太保湖、枝城九道河村亲自办点,示范推进,推动了共享工作向纵深开展。二是部门配合。各级各部门认真履行职责,各司其职。全市乡镇(街道办事处)都成立了以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档案工作领导小组,市直组织、农业、林业、水利、劳动、民政、财政、教育、卫生、交通、城建、房产等部门积极与档案部门配合,着力打造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平台,营造服务环境,部门的协调配合形成了强大合力。三是加大投入。全市整合新农村建设试点村扶持资金、档案工作专项经费、企业档案扶持资金、部门项目档案资金、村级档案规范化建设经费等多种资金来源,为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工作提供充足的经费保障。各乡镇(街道办事处)为所辖村及社区统一配备电脑及档案设施设备。全市市、乡、村三级累计投入档案建设经费800万元。四是加强指导。市档案局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深入乡村进行集中培训和现场手把手培训,不断提升村乡两级档案信息化服务水平;通过“中国宜都”政府门户网和“宜都档案信息网”开辟的“业务指导”专题栏目实行网上业务指导,实现了档案收集齐全、整理规范和利用信息化。
效果及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