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行为经济学概念

行为经济学概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行为经济学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行为经济学概念

行为经济学概念范文第1篇

相对于以亚当·斯密作为奠基人的古典经济学体系,现代经济学范式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归功于经济学思想史过程中的两次重要的思想革命:其一是19世纪70年代史称“边际革命”的经济学价值理论革命;其二是20世纪30年代表现为“凯恩斯革命”的经济学分析的方法论革命。这两次重要经济学思想革命的逻辑结果,使现代经济学范式较之古典经济学范式具有更加宽阔的思想发展空间。譬如说,现代经济学的价值(效用价值)概念包含精神元素,从而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对象可以被视为精神过程与物质过程相统一的“行为学”过程。而凯恩斯明确地使用三大心理学因素,来解释经济过程的有效需求相对于供给机制的独立性,则是对“边际革命”之后的一条经济学思想路线的继承和发展。在本文中,我们把同这样一条思想路线相联系,并且对现代经济分析思想产生重要影响的经济学思想元素,称作为现代经济学范式中的“凯恩斯元素”。

由于近两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显性张扬,现代经济学范式中的“凯恩斯元素”已经对近30年来居经济学主流地位的“新古典主义”构成了严峻的理论挑战。本文依据经济学思想演变的理论和历史逻辑,对现代经济学思想的这种前沿发展作出分析判断,认为现代经济学范式中的“凯恩斯元素”将在主流经济学体系中“复兴”。

二、现代经济学中的“凯恩斯元素”

元素一:不确定性与无知(uncertainty and ignorance)

“不确定性”的概念最早由纳特(f.h.knight)提出。凯恩斯(j.m.keynes)的贡献是将这个概念同经济行为主体的决策行为及其实际后果联系起来。凯恩斯认为,人们对于未来的种种不同看法足以影响目前的情况,经济过程的现状是完全被动的、确定的,是由经济体系中的不同的行为主体关于未来的不同看法所决定的,也就是说,经济体系的现状是行为主体关于未来看法的函数,人们对于未来的预期是主动的,是自变量,而经济体系目前的状况则是因变量。由于未来是不可确知的,因此,所有经济行为主体的主动的“决策过程”都是在“不确定性”的条件下完成的。这意味着经济体系的现状始终是同“事前”的预期相出入的。

凯恩斯的“不确定性”概念中包含着“无知”(ignorance)的内涵。他从来就不相信“不确定性”能够从经济体系或经济活动中消失掉,更不相信人类最终能找出一种方法来完全预期未来;相反,他确信,“时间和无知的黑暗力量”永远是经济体系和经济活动的一个内在组成因素,因此,即使我们假定经济行为主体是完全理性的,他们的经济决策的现实结果也总是会同经济决策的预期目标相出入,所以,实际经济过程总是经济行为不断进行调整的过程,也是经济的调整成本持续发生的过程。凯恩斯指出;“人们总是被无数主观和客观的偶然性包围着、支配着,不得不持续不断地调整自己的预期和决策以适应变化了的情况和条件,但这仍然不能保证新拟定的计划就一定比以前的更好”。

元素二:“完全理性假设”不成立

现代经济学的价值理论对于经济学分析(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有一项演绎属性的逻辑贡献,这就是将人类的精神活动过程通过包含精神元素的价值概念引入经济行为和后果的分析。由于精神活动及其支配下的经济行为贯穿全部经济学分析,因此经济学家们关于人类精神活动的基本状态的理论假定,实际上在很大的程度上就决定了他们的经济学分析的思想路线。

关于人类精神活动状态的一项最便利的假定就是人类精神活动过程符合完全理性(complete rationality)的假设,这个假设给经济学家提供的便利主要有两点:其一,数学方法作为最佳理性工具,在完全理性假设的条件下可以作为经济学分析方法的自然而然的替代品。其二,完全理性意味着人类精神活动及其行为后果对于经济运行机制并不构成实质性影响,因为在完全理性假设的条件下,人类精神活动及其行为后果对于经济运行过程不可能构成任何“意外的”自主性“冲击”。所以,有了“完全理性假设”,由现代经济学范式的价值概念引入经济学体系的人类精神活动特质就被抹平了,经济学分析的全部逻辑都可以被还原到古典经济学的认识。这就是现代经济学中的一条新古典经济学的思想路线。

同由“时间和无知的黑暗力量”构成的客观方面的“不确定性”相对应,人类经济行为的心理过程的复杂性和波动性构成实际经济过程中的起源于主观方面的“不确定性”,凯恩斯关于这一认识所提出的经典概念是人类经济行为中的所谓“动物精神(animal spirit)”,这种精神是同人类经济行为“完全理性假设”水火不容的。人类经济行为中的心理过程的复杂性、波动性和自主性,是凯恩斯经济学解释实际经济过程缺乏稳定性的主要理论依据。凯恩斯本人关于总有效需求规模的自主性决定因素的概括,就归结为三大外生心理学因素;边际消费倾向、投资的边际效率和流动性偏好。事实上,从凯恩斯的经济学分析框架中可以清楚地看出,精神或心理元素在经济学分析框架中的自主独立性和外生性,是凯恩斯思想路线的经济学分析具备物理学涵义的“均衡”概念的逻辑依据。因此,在凯恩斯思想路线的经济学理论认识中,心理状态或精神状态的起伏变动就会导致实际经济过程起伏变动,正如庇古(a.c.pigou)在“凯恩斯革命”之后所认识到的那样;“物体摆动的周期在磨擦的影响下趋于缩小;但我们并不能由此而推论,心理摆动的周期亦将如此,”

元素三:非瓦尔拉市场均衡分析的方法论

剑桥学派的马歇尔承接“边际革命”之后的新价值理论,启动市场价值决定的“双刃说”,主张币场需求和市场供给是两股相互独立的市场力量。“凯恩斯革命”在这个方面继承了剑桥学派的传统,将市场需求和市场供给的均衡分析框架由微观个体层次提升到宏观总体层次,并以三大心理学因素解释了市场需求之所以独立于市场供给的逻辑原因,从而使得凯恩斯经济学的思想路线同古典经济学的“萨伊定律”及其新的表现形式“瓦尔拉定理”划清了界限。

然而,如前所述,曲于“完全理性假设”抹平了经济行为主体的精神活动的复杂性和独立性,古典经济学范式的“萨伊定律”就可以以新的表述形式重新渗透到现代经济学分析之中。这就是所谓的“瓦尔拉一般均衡”及其现代数理表达方式“阿罗—德布罗均衡”(k.arrow & g.debreu)。这一新古典思想路线的经济学方法论实际上反映的是需求数量与供给数量派生于一个经济体的总生产函数的“恒等”的关系,而非市场需求独立于市场供给所产生的两股力量交互作用而达至的物理学涵:义的“均衡”,数学形式反映数量相等的逻辑关系,但“数量相等”只是“均衡”概念的逻辑内涵之一,是事后的结果;“方向相反”才是构成“均衡”事前的原因。这是新古典思想路线的经济学方法论同凯恩斯思想路线的经济学方法论的基本区别之一。

作为以上“凯恩斯元素”合理的经济学结论,凯恩斯经济学的思想路线认为:现实经济行为及其宏观表现是内在地不稳定的,经济过程出现“市场失灵(market failure)”——具体表现为工资和价格刚性以及调整成本(wage and price rigidities and adjustment costs)——完全正常,因此国家经济管理作为市场经济过程的稳定因素是必要的和有效的。

三、凯恩斯元素的失落:起因和后果

由于不能够从经济学范式转换的高度来归纳和理解上述凯恩斯元素,凯恩斯经济学同古典经济学之间的“范式区隔”就为后人所忽视。凯恩斯在《就业通论》中关于“名义工资和价格刚性”的假定就被理解为一个权宜性的假设,而不是有着深厚思想基础的见解。于是,伴随着凯恩斯之后的标准宏观经济学体系的发生,现代经济学范式之中的凯恩斯元素就开始流失,主流经济学家对于凯恩斯经济学的误解和误用开始泛滥。

(一)“新古典综合”与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之争”

行为经济学概念范文第2篇

关键词:流通、生产成果、商务经济

一、流通与流通经济学

流通,从本质上讲其可以说是一种流动,但基于不同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畴,其所包含的范围比较宽泛,例如对于研究人体结构,我们可以说人体血液的流动也是一个流通的过程,对于研究大自然的环境变化,我们通过研究空气的流动、海水的流动等等,总而言之,所有的物质流动都可以称为流通过程,而本文所研究的流通是基于经济学的范畴来进行。

从经济学范畴来讲,流通是一种商品或产品的流动,从传统意义上说,我们所说的流通只包含了商品的交换与流动,商品指的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而流通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么一个交换的过程。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与信息时代的到来,流通不仅仅指的是商品的流动,而包含了资金流通、人才流通、信息流通等等,同时也不仅仅是指一种实物流通,也可以是一种无形服务流通。但这一切都包含着一个共同点,即流通是将产品从生产范畴过渡到消费范畴这么一个过程。

流通经济学就是以流通为根本的一个学科,其反映了产品流通的本质,当然,这里所说的产品包含了两种含义,一是有形的商品,如穿的衣服,吃的米饭,住的房子,行的汽车等等,二指的是无形的产品或者说是服务,特别在这么一个时代,这种服务日渐明显化,如衣服的退货服务、汽车的保修服务等等。因此,流通经济学应该把流通作为其核心概念来进行产品流通研究,如何进行产品的资源优化,通过什么有效途径把产品流通出去,如何做好保修保障等等都是其研究的范畴,这就要求我们从产品的购置、加工、运输、营销等等方面进行有效的实施。

二、基于商务经济学的视角重构流通经济学

上文说到,对于流通经济学的研究,应以流通作为核心的概念来进行,但其中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流通经济学究竟属于哪个范畴,政治经济学?空间经济学?产业经济学?难以界定,其次,流通一词比较含糊混淆,其难以与贸易、商业、营销等等词汇区分开来,因此难以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但这些词语都可以用一个行内术语――商务来表示,因此基于商务经济学的视角重构流通经济学是一个很好的研究方法。

商务,简单来说,是一种交换活动,这种交换活动与商业行为和服务行为相关,而商务经济学正是研究这样一种商业行为与服务行为的运作规律的一门学科。商务经济活动是包括了所有流通经济和服务经济的一种活动。商务经济学不仅研究的是国内的经济行为,同时也兼顾国外的经济行为,同时也把国内外的行为联系起来进行研究分析。商务经济学首先是覆盖整个流通和服务领域的经济学。商务经济学首先要研究商业活动的规律。包括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运营规律。除此之外,商务经济学还要研究与服务有关的经济理论。服务作为无形产品,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要研究生产业和生活业的发展演变规律,研究服务业发展与商业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服务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基于商务经济学的视角研究流通经济学,扩宽了流通经济学的研究范围。传统的流通经济学,研究的只是一种有形商品的实物交换过程,从商品生产出来流通到消费者的手中,期间并无太多的交集,但商务经济学则从一个新的范畴来研究,即服务,特别随着电子商务这一概念的出现,我们买卖的交易不仅仅强调产品的质量与功用,同时也强调一种服务的态度,服务的意识,服务的精神,而如今的淘宝网、当当网等这些网站的出现,正是很好地体现出来这一点,对于服务态度好的商家,显然我们更乐意也更愿意去购买他们的产品。因此,拓宽了研究领域的流通经济学不仅仅局限于商品的交换,也应强调服务意识。其次,我们也越来越了解到一种变化,即我们交易方式的改变,传统中的交易一般都是面对面的交易方式,如今,我们可通过网上交易,以前走几公里路给的一个东西,如今一个快递明天便可到达,省了很多人力物力,流通方式的改变也要求我们的服务精神尽善尽美。因此,商务经济学的电子商务研究,无疑给流通经济学提供了一种巨大的流通生产力。

基于商务经济学的视角研究流通经济学,拓展了流通经济学的研究空间。传统的流通经济学研究的空间只局限于国内的流通与贸易,比较缺乏对于国际间贸易流通的研究。而商务经济学不仅仅局限于国内的研究,同时也能够兼顾跨国流通的研究,实现了国内外流通与贸易的结合与统一。比如对跨国公司商务行为的研究,把国内的公司、国外的公司和跨国的公司的流通手段、贸易功能结合起来进行对比分析,可得出比较全面的流通信息,特别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流通经济学不仅要研究国内的产品服务,也要研究国外的产品服务,才能很好地把自身的产品流通到消费者的手中。

基于商务经济学的视角研究流通经济学,明确了流通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方向。在以前众多的研究流通经济学的过程中,流通经济学这一概念是模糊不清的,没有人能给出一个正确的定义,从而也使得其研究方法和方向也层出不穷。但基于商务经济学的视角下,我们可以以其作为一门学科来进行研究。唐・埃思里奇曾把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描述为以下一般步骤: (l) 识别问题;(2) 限定研究目标;(3) 提出假设,提出预期结果以及研究方法;(4) 设计研究程序;(5) 获得适当信息;(6) 解释结果并得出结论。我们在研究流通经济学时,要分析研究的问题是属于专题性的?学科性的?还是为研究其对策。显然基于商务经济学的视角下构建流通经济学应将其作为一门学科来研究,应按照唐・埃思里奇这种严谨的科学研究方法来进行,从而才能明确流通经济学以后的研究方向,提升流通经济学的学科地位。

三、从商务经济学中得出研究流通经济学的框架

基于上文分析了商务经济学对于流通经济学的重要性,以下我们探讨出基于商务经济学的视角下流通经济学所要研究的基本框架。第一,研究流通与流通经济的核心概念。其主要包含流通的内涵与外延,流通的本质,流通经济的产生与发展历程。第二、流通的要素与分类。如可将流通可分为商品流通,资金流通,信息流通等等。第三,流通的功能、结构、渠道。具体是流通可带来怎样的影响,可通过什么方式渠道去促进商品的流通。第四,流通经济的基本原理与基本理论。流通的经济学理论与管理学理论的联系。第四,流通经济行为的运作规律。第五,基于不同空间的流通经济行为。如可研究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甚至整个世界间的流通经济行为特点。第六,流通经济的规范与政策。对于流通经济,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有怎样的规章制度和运作条例。

四、结语

随着经济、科技的进步和发展、流通问题将会越来越突出,流通也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越来越不可或缺的部分,流通经济也越来越得到重视,本文是基于商务经济学的视角下,去探讨研究流通经济学的概念,范畴以及其研究的框架。既是为流通经济学提出了一种新的研究思路,同时也提出了把流通经济学当成一门学科去进行研究,希望能通过对商务经济学的研究去促进我们对流通经济学的认识与理解,同时希望给日后研究流通经济学的学者做一个参考与借鉴。

参考文献:

[1]冉净斐.重构流通经济学:基于商务经济学的视角[J].企业活力 2012

行为经济学概念范文第3篇

 

二、经济问题的现实性和紧迫性激励研究方法的数学化

 

经济学早期与其他社会科学一样主要以历史分析方法与制度分析方法考察经济现象与经济问题,甚至《国富论》被很多学者视为政治学著作(克罗普西,2005)。但它后来却开始一个不同于其他社会科学的数学化进程,至今一直延续着。经济学研究目标就是要精确地分析、解释现实经济问题。而且社会发展使得经济问题不仅成为个体活动的核心问题,而且也是民族国家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问题。很多经济问题可能演变成政治与社会,甚至国际问题的特性使得准确地分析与解决经济问题的经济学研究必然通过数学化的方式来进行,对社会各界来说,重要经济问题模棱两可的阐述都是不能接受的。因此,对经济问题的分析与解决就变得相当现实且紧迫。显然,经济学提供分析和解决经济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就必须精确,否则会造成个体经济行为失败,甚至引起国家经济混乱。数学化不仅能够帮助经济学实现精确地分析各种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而且还能够为经济行为决策提供_个精准的蓝图(至少经济学家主观愿望是这样)。30年代的大萧条使古典经济学缺陷与不足凸现,引起凯恩斯革命,很多经济学家对古典经济学产生怀疑而让凯恩斯经济学大行其道,但是这不仅没有使经济学的数学形式化的进程受阻,而是继续着这一进程。大萧条加剧了社会对经济问题的关注,同时强化了经济学精确分析与解决现实经济问题能力的诉求。经济学对经济问题的分析、解释必须尽可能地定量和精确化以便制定相应的经济对策,而且对经济政策效果的分析、论证要尽可能地通过精细化来满足政策操作性要求,这促使经济学不断数学化。很多经济问题就要求经济学准确说明经济变量之间关系以及相应对策,迫使经济学研究走向数学化定量分析之路,经济学的数学化进程既是经济问题影响重要性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对经济问题的应对紧迫性反应。

 

每一门社会学科都是在不同思想流派相互批判中发展,经济学也不例外。但是,经济学是一门经世济用的学科,经济学必须直面现实问题的特征和它所要解决的问题对个人、社会生活影响非常重要。在很多情况下,社会各阶层对经济活动正常周期性调整都难以接受,这使得经济学不能完全像其他社会科学那样可以在没有统_的概念和各派可接受的标准情况下无休止地争论。当一个人或者政策决策者应用经济学理论解决现实问题时,他就需要对经济学理论进行选择,比较各派理论优劣。经济学各派理论在被应用选择中竞争着,为了在明确概念以及各派可接受的标准下进行理论竞争,经济学顺理成章地走上了数学化道路。

 

从经济学发展史的角度看,斯密等古典经济学家使经济学成为_门独立的学科,他的‘‘看不见的手”理论比曼德维尔在《蜜蜂的寓言》的相关论述要详细得多,但是斯密并没有将他的“看不见的手”理论经过严密数学化的论证。这就使市场经济与非市场经济理论难以分出优劣而导致了经济学领域的无穷纷争,从而影响了市场经济的实践。尽管市场经济的实践早于‘‘看不见的手”理论出现,但是无论市场经济实践与否,支持和反对‘‘看不见的手”市场的经济理论者都面临用双方可接受的方法来证明‘‘看不见的手”理论的正确与否。因为市场经济实践在当时不仅仅是经济理论与实践问题,而是一个重大的政治、社会问题。经过杰文斯、门格尔、马歇尔、瓦尔拉等几代经济学家的努力,马歇尔的《政治经济学原理》使经济学形成以效用价值论为核心的数学形式化理论体系,从而使得市场经济的“看不见的手”理论较好地得到证明。尽管后来的理论证明,马歇尔理论与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理论证明存在缺陷,前者可以参见杨小凯等新兴古典经济学m,后者则是阿罗一德布鲁一般均衡的证明。但是以效用价值论为核心的数学形式化理论体系让其他经济学流派在经济学理论的竞争中处于劣势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随着阿罗德布鲁对一般均衡的证明发表“看不见的手”理论的完整数学形式化体系建立完成。

 

当然,20世纪证伪主义思潮的影响也推动了经济学数学化进程,在以卡尔波普尔为首的科学哲学家们对历史决定论的批判后掀起的证伪主义思潮对各学科的影响是深远的。经济学数学化倾向恰好迎合这种思潮,并促进了数学化进程。

 

前面叙述了经济学数学化的原因。但要知道,这些原因同样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于政治学、社会学等其他社会科学发展之中。这些社会科学为什么没有达到像经济学那样的数学化程度,建立较为完整的数学形式化体系呢?也就是说,经济学为什么能够数学化?

 

所谓数学化就是指在公理假设的基础上以明确的概念、统一的逻辑、严密的演绎推理得到明确的结论。只要演绎推理的逻辑是严密的,那么假设与结论之间就有相同的真伪性。换言之,数学化的理论使得检验其结论的正确与否和判断其假设是否合理之间具有‘‘替代性”进而可以对此理论进行判别。下面阐述经济学能够数学化的理由:

 

(1)经济学在实证主义下,以统_理性经济人的逻辑研究经济行为规律具有较好的客观性。自斯密以来,经济学分析就基本遵循理性经济人这一分析逻辑“公理”假设。尽管对此争议颇多,但是理性经济人的逻辑假设依然有其合理性和一般性。经济行为主体在做出经济行为选择时,经济利益是它们重要的关注目标,当然,不排除经济利益以外的其他关注目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行为人往往要直接承担经济行为后果以及很多非经济行为后果可以用经济方式解决(如赔偿、保释和雇佣律师等),这样_来,经济利益对每个经济行为人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影响甚为重要,因此_般意义上讲,经济行为人在做出经济行为选择时在很大程度上是把追求自身利益作为主要的关注目标。这就使得经济学研究对象具有客观性。毋庸置疑,经济学研究对象所具有的客观性在某种程度上不如物理学等自然科学的客观性强,这是由于经济学研究对象是经济主体的行为,这种行为选择可能受非经济利益目标的影响而使其客观规律性不如自然科学。因此,经济学以理性经济人逻辑来分析经济问题、现象所得到的理论,相对自然科学的理论,有较弱的客观性,而相对其他社会科学而言,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则比较强。这可能是经济学比其他社会科学更接近之自然科学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2)经济学清晰、明确的基本概念的形成是经济学能够数学化的基础条件。在经济学学术史上,关于主观价值论与客观价值论的争论持续了很长时间,然而现在,以效用为基础的主观价值论在争论中被广为接受,这是_个事实。毋庸置疑,效用价值论的确立对于经济学的数学化进程是一个巨大的推动。效用函数及其相关数学工具的引进使得消费者选择可以简化为效用函数的最优化问题。同样,成本、收益和利润等概念以及物理学中均衡、弹性等使经济学数学化框架体系基本形成。很显然,经济学基本概念的框架形成与理性经济人的假设是密不可分的。正是对经济行为的“理性经济人”单_化假设才使得这些数学化的概念得以引进,数学推理成为可能。社会学等其他社会科学数学化程度较低受制于这些学科研究的对象,即人的行为是追求多元目标,这就使得这些学科很难运用数学推理的分析方法,因为数学推理需要逻辑上的一致性,行为选择在多元目标下就难以保证选择依据始终如一的逻辑。这也是经济学数学化遭受置疑的地方。但是经济学关注的是经济行为,经济行为以理性经济人的逻辑进行选择是可以接受的。一般来说,在经济行为的选择中除经济以外的其他目标不是首要的。

 

经济问题现实性和紧迫性激励经济研究方法的数学化。但是经济学数学化过程中使得经济学研究的经济行为人至少部分丧失了生物性与社会性,经济行为人变成_个信息充分且有计算能力的机器。但经济学研究对象的主体是社会中的个体,他们的经济决策与行为并不仅仅取决于经济利益,经济学以理性经济人的最优化行为为逻辑推进的数学化进程也使得主流经济学研究方法具有单_化倾向,经济行为个体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性特征丧失。斯密的分工理论受到重视,而将合作视为顺理成章而被忽视,实际上伴随分工的合作涉及很多心理和社会因素。

 

即便这样,经济学数学化进程初期遇到的问题并不明显。在现代经济发展初期,经济情况相对简单,经济决策与行为所需信息与计算能力要求不高,经济个体的决策与行为尚没有遭遇信息与计算能力瓶颈。另外,脱离传统社会的贫困,初期现代经济带来的物质繁荣掩盖了经济活动中个体的社会与心理问题。因此,以理性经济人的最优化行为为逻辑推进了主流经济学数学化,并且没有引起太多的质疑。

 

三、信息与计算能力瓶颈促使传统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回归与创新

 

随着经济发展,经济活动的复杂性与日俱增,经济行为主体的最优化行为对信息与计算能力的依赖已经变得超越经济个体的生理承受能力。数学化的主流经济学理论对现实经济问题分析与解决的效果受到质疑变得日益明显。实际上,经济复杂性使得经济行为个体的最优化行为决策面临信息与计算能力的瓶颈,但是现实经济活动不会因此停止,现实中的经济个体在信息与计算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如何进行经济决策与行为呢?显然在此种情况下,理性人的最优化行为的数学化理论的适用性和解释力就降低了,经济问题的现实性与紧迫性促进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创新,同时_些传统经济学方法在逐渐回归中不断发展。

 

—方面经济问题的现实性推动经济行为人的社会性还原。制度经济学等发展就是要将经济行为人置于社会性的情景中加以研究,制度分析法和历史分析法的复兴与发展,并且与数学计量分析相融合。前面的分析表明,经济学通过理性经济人的单一假设逻辑而建立起经济学的数学结构体系,同时使得经济行为丧失社会性。作为_门社会科学,经济学研究对象是经济主体的行为。经济活动主体是有意识的人,因此经济主体的行为就不可能只有经济利益单一维度,还有“行为“意义”和“情感”维度等(汪丁丁语)。这样就意味着经济学研究需正视经济行为的多维涵义,这可能破坏经济学的数学结构体系。这也是许多经济学家,特别是非主流经济学批评主流经济学的重要原因。但是,正如前面所述,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经济行为,不是_般的社会行为。而且行为和意义维度的引入并不必然地否定经济学数学化,因为有时行为和意义维度与经济利益维度可以统_起来。当然,对经济行为的多维度关切将使经济学家面临保持和发展经济学数学结构体系的严峻挑战。经济行为的单维度假设和多维度关切使经济学家有主流与非主流之分。因此,经济行为遵守理性经济人的单一假设与否将是影响经济学数学化的重要因素。面对信息与计算能力的瓶颈,经济行为人依赖于_些制度与历史惯例进行着经济决策与行为,制度经济学与经济社会学等的发展背景就是经济学研究对经济行为人的社会性还原。

 

另一方面经济行为人的生物性日益受到重视。实验经济学、行为经济学与神经经济学在欧美迅速发展,促进经济学的研究更加关注经济行为人的生物性。为了将经济行为人的生物性加以还原,使他们的生理特征与计算、信息处理能力特征得以再现,经济学创造性地将实验技术方法与生物学研究方法引入经济学。经济行为的主体是人,人的行为必然受到其生理限制,并以其生理为基础。随着对人的脑科学的研究深入,探索行为背后的生理基础成为可能,也是让经济学返璞归真的必然。人体,特别是大脑扫描技术(如核磁共振技术)进步使分析人的行为生理机制不再遥不可及。更为重要的是,神经经济学的研究也会为行为经济学奠定生理基础,加快行为经济学的发展进程,进而影响经济学数学化。

 

卡尼曼与特维斯基等开创的行为经济学理论特别强调行为的心理因素。在不确定的条件下,信息不完全、不对称以及有成本性将使经济行为人决策受到心理因素以及引起心理变化的其他因素的影响,在此条件下,经济行为人不可能进行理性经济人的精确计算或者精确计算变得不经济,取而代之,行为决策的简易化势在必行。行为经济学对理性经济人假设的修正,提高经济学解释力,同时,也让经济学的数学化面临挑战,决策与选择行为受到心理等非经济因素影响会让经济学数学化而进行演绎推理的逻辑_贯性受到破坏,影响经济学数学化进程。神经经济学对经济行为人的神经系统研究,关注他们神经活动状态。实验经济学使得经济学像自然科学研究一样对经济决策与行为展开研究,分析一定条件下经济决策与行为特征和影响因素,从而进_步探索其中的各种心理与社会机制,不再局限于主流经济学最优化行为机制,显然,经济学逐渐还原经济行为人的社会性与生物性的努力促进了制度分析法与历史分析方法等传统社会科学分析法方的复兴,同时,对经济行为人的生理与心理关注使得实验技术方法、心理分析法和神经科学研究方法等新的方法在经济学研究中被运用。

行为经济学概念范文第4篇

偏执,或者至少相当偏执,可能是任何一位成功者的共同特点。199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加里・贝克尔(Gary Becker)就是一个相当偏执的人。

贝克尔的这种偏执成就了他。从学术生涯的初期,他就坚持以经济学方法研究广泛的人类行为,并运用经济学原理阐释歧视、犯罪、吸毒、教育、人口、生育、婚姻、家庭等各个领域里人们所熟悉的社会问题。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于2007年授予贝克尔自由勋章时也表示,贝克尔的工作让人们明白,经济学不只存在于理论中。

加里・贝克尔,1930年12月2日出生,在纽约布鲁克林长大。童年时代就置身纽约这个金融中心,令贝克尔对股市等金融领域动态很有兴趣,也常为近乎失明的父亲念报纸上的经济新闻。

贝克尔于1951年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后进入芝加哥大学攻读研究生。年仅30岁时,就已成为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教授,后受斯蒂格勒邀请,留驻芝加哥大学任教。

1957年,贝克尔出版了他的博士论文《歧视经济学》,在讨论歧视的度量、歧视的后果等问题后,他指出,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种族歧视的企业会因自己的歧视行为而承担更高的用工成本,从而被淘汰出局。在当时,这篇博士论文从选题、研究方法到结论,均堪称异端。

贝克尔的理论创新从一开始就遇到巨大阻力。在为诺贝尔奖委员会撰写的自传中,贝克尔回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他的研究不是被忽略,就是被当时的顶级经济学家鄙视。在这些人眼中,贝克尔是经济学家中的异类,甚至算不得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家。直到晚些时候,民权运动在美国如火如荼展开时,他的研究成果才受到更多关注和赞扬。

贝克尔没有就此止步。1960年,他出版《生育率的经济分析》,这是现代人口经济学的奠基之作。贝克尔认为,要不要生育、生育多少个后代,也是一种经济行为,因为父母在生儿育女时,肯定会理性地权衡各种与生育有关的收益和成本。

贝克尔还是人力资本理论的创立者之一,他是最早明确指出教育和培训也是一种资本、可以为人们带来回报的学者。他于1964年出版的《人力资本》一书,是人力资本理论的经典之作。1981年出版的《家庭论》则是贝克尔这一研究思路的代表作。在这本书中,贝克尔提出了“婚姻市场”模型,用来分析什么样的人会与什么样的人结婚。

贝克尔是一个直面现象,对真实世界有着卓越直觉的经济学家。他之所以研究这些社会问题,是因为它们确实重要,也是为了给人们提供全新的认识,而不是替经济学“攻城略地、开疆辟土”。如果说他真的建立了一个“经济学帝国”的话,那也只是一种非意图的后果。

贝克尔一直关注“重要问题”,而最重要的问题莫过于人性。在贝克尔看来,不应认为人类只能被自私的物质利益所驱动,人类的行为受着更为广泛和丰富的价值因素影响。

事实上,很可能是对重要问题(即“人性”)的重视,而不是对经济学“理性”范式本身的关注,才是贝克尔上述偏执倾向的最终原因。他之所以到芝加哥大学师从米尔顿・弗里德曼攻读研究生,也是因为弗里德曼强调:经济学不是一些聪明人玩的游戏,而是处理现实问题的有力工具。

作为芝加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与弗里德曼、斯蒂格勒等人一样,贝克尔也主张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不过,从根本上看,贝克尔经济思想最重要的内核应该是他的经济增长理论。他一贯坚持资本的普遍性,并且认为最终决定资本积累(包括受教育程度)的是人性或“国民性”。贝克尔最终不仅成了经济学大师,还成了著名社会学家,其深层原因正在于此。

获得诺奖后,贝克尔把研究重心转回“社会”。他是社会资本概念的创立者之一。他在和长期合作者凯文・墨菲合著的《社会经济学》一书中,将社会环境因素和普通商品及服务一并纳入了效用函数,分析了社会环境的改变对人们的选择和行为的影响。这是将社会学和心理学关于人的偏好的研究成果,融合到经济学中来的重要一步。

因为这种“以重要问题为导向”的立场,贝克尔勇于对传统概念提出质疑。他愿意放弃新古典经济学任何一个不符合事实的假设,哪怕是类似于“完全竞争”这样最核心的假设。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以及随之而来的金融危机发生后,贝克尔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率承认,自由市场通常是有效的,但它并不永远都“非常有效”;当然,他同时也强调,政府则是“通常无效的”,尽管我们有时也需要它。

行为经济学概念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产业经济学 西方 理论 发展 中国特色 构建

一、西方产业经济学的主要理论及进展

1.“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范式

西方产业经济学分为哈佛学派、芝加哥学派、新奥地利学派,其中哈佛学派的核心观点为SCP范式,即 “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范式,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便是此范式的主要构成要素。市场绩效的产生由市场行为引起,市场行为被企业所在市场结构所决定。在这一范式下,行业集中度高的企业总是倾向于提高价格、设置障碍,以便谋取垄断利润,阻碍技术进步,造成资源的非效率配置;要想获得理想的市场绩效,最重要的是要通过公共政策来调整和改善不合理的市场结构,限制垄断力量的发展,保持市场适度竞争。

2.新产业组织理论:SCP范式的修订和补充

新产业组织理论兴起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此理论对企业在市场上的行为进行了着重研究,致力于紧密结合产业组织理论与新古典微观经济学;数学方法与博弈方法是此理论的主要研究方法,也就是说,对于此理论的研究主要以理论模型的建立来对企业行为的合理性进行探索,同时对经济福利问题进行强调。

在上述发展之外,新产业组织理论对产业组织的具体问题有了新的发展。以产品差别为例,在新产业组织理论中,以模型的建立为依据,产品差别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垂直产品差别,一类是水平产品差别。在古诺双头垄断模型下对进入壁垒问题进行考察,企业对市场需求的满足能力决定了企业所拥有的优势,并且企业所能够承受的沉没成本的多少决定了企业能够满足市场需求能力的大小。在博弈理论下,对厂商的竞争在不确定性问题和不确定条件下进行研究,可竞争理论诞生了。在此理论下,不赞成对传统产业组织理论强度对市场竞争的维持,提出企业市场的多少并非由较好市场绩效的市场结构所决定,认为可竞争性市场是进入市场的成本非常低,且已经在市场中的企业存在可感的潜在压力时的市场,在这种可竞争性市场中良好的市场绩效才会产生。

3.产业组织理论:芝加哥学派

芝加哥学派是与新产业组织理论同时发展起来的理论,与传统的“结构――行为――绩效”范式相比,芝加哥学派所提倡的理论是截然不同的。在芝加哥学派中,其分析方法依据严格的经济理论,并对理论的经验证明进行着重强调,认为SCP中的结构、行为、绩效三个因素之间的单向因果关系是不科学的,它们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双向的、互动的;在市场经济发展方面,认为应该放任自由,而不是以政府为主导进行干预。

4.新制度经济学:“后SCP”流派

科斯、诺斯、威廉姆斯、阿尔钦等是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对经济问题的研究以制度角度来进行,是新制度经济学这个新兴流派的主要特点。在新制度经济学中,其研究内容包括企业“黑箱”内部的产权机构、组织结构的变化、市场绩效受到前两者的影响,简言之,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已经深入到产业组织内部。所以说,在研究企业行为方面,与其他学派相比,新制度经济学拥有一个全新的理论施教,不仅对深化了产业组织的理论,更催化了其对企业行为产业的结果。对我国在产业经济学方面的研究有着巨大的启迪意义。

二、构建中国特色产业经济学的设想

1.在研究对象方面

第一,概念方面。在我国,在研究产业经济学时依然继续沿用行业、部门等过时的概念,并没有以市场的角度来进行,也就是说还没有明确产业的概念。

第二,重点确定方面。与产业组织的内部研究相比,更加重视对产业之间关联关系的研究,因而在产业组织方面的研究缺乏深度。

第三,内容构成方面。使一些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等原本不与产业经济学相关的内容纳入到产业经济学的研究范围之中,导致产业经济学研究的内容过大、过杂,模糊了产业经济学的研究范围。

为了使上述问题得以解决,从而保证产业经济学的路径回到正轨之上,使市场机制和企业组织的运作机理得以突显出来,首要问题就是纠正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2.在学科体系方面

为了使中国特色在产业经济学中体现出来,必须以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现状为依据,主体内容替换为企业组织和市场交易机制来对产业经济学的卢纶逻辑体系进行构建,同时压缩目前的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内同,将关注点转移到研究和检验产业运作的实证上来,在对产业经济学体系进行探索时必须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层次差异相结合。

3.在方法论体系方面

规范性研究和实证性研究是研究经济学的两个基本的方法。其中,在规范研究中必须对经济事物的逻辑合理性与伦理价值观进行强调;在实证研究中,研究重点必须放在经济事物的实证检验方面。定量研究,指的是在考证理论与实践时的主要方式是经济计量、实证检验和模拟试验等,这是研究现代产业经济学的主要方法。我国在研究产业经济学时应当对这些方法进行吸收、借鉴。

4.在教育教学方面

在进行财经教育教学活动时,必须将当前的市场发展现状融入产业经济学的课程之中,对产业经济活动中产生的新为题进行探索,不断更新、创新产业经济学的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同时,将企业在市场决策中所遇到的新问题

纳入到研究范围之中。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