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课程实践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会计综合实训;实践;教学方案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8.075
1 课程定位与目标
《会计综合实训》是我校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核心主干实践课程,属于“职业技能”培养模块,在整个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作用举足轻重。该课程坚持走职业教育之路,以会计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遵循实用、够用和管用的理念,以会计操作技能训练为特色,通过在会计综合实训中心,结合手工模拟、电算化模拟以及分岗模拟、混岗模拟等方式,使学生能够独立完成会计核算工作,具有较强实践操作能力。打造一批能胜任出纳、税务、成本核算、工资核算、收入与利润核算等工作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会计综合实训课程内容涵盖《会计职业基础》、《企业财务会计实务》、《税费计算与申报》、《成本核算与分析》、《企业财务管理实务》、《会计信息化》等多门课程,在所有课程结束后进行为期8周的专业综合模拟实训,它即是对在校期间所应掌握的会计专业知识和核心技能的总结与考查,也为学生面向企业进行毕业顶岗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 课程设计基本理念
本课程的设计以素质为基础,就业为导向,能力为中心,社会需求为依据,确立了“一核心、两原则、三对接”的课程设计理念:一核心是以“会计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两原则是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双师打造、学做一体”的设计原则;三对接是“与市场需求对接、与职业标准对接、与企业岗位对接”,化教学过程的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具体表现为:
(1)课程实训项目以企业真实会计岗位为载体进行设计,充分体现职业性的要求。坚持“学校与企业合力开发”,“教学名师与注册会计师精心打造”的课程开发理念,将企业会计实务操作中的各项元素及对会计人才的能力素质要求融入课程。
(2)课程实训资料以企业真实的会计业务为背景,充分体现实践性的要求。遵循“立足濮阳,服务河南”,这一专业定位,选取具有地域代表性的行业以及学生熟知的企业,按照先易后难、循序渐进设计实训内容。
(3)课程与企业、公司、会计师事务所一线专家共同合作进行课程开发与设计,充分体现开放性要求。课程专职教师与会计工作一线专家共同开发实训教学资料,营造符合职业要求的实训环境,让学生在仿真环境中,在“教、学、做”的过程中掌握会计职业技能。
课程组通过对会计工作过程的分析及归纳,将会计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及其所需培养的职业岗位能力分解转化为课程的实训项目。如表1即是按照“基于会计工作过程为导向”所设计的会计职业基础实训项目的学习情境任务。
3 教学内容的选取与组织安排
《会计职业基础》实训内容的选取是根据我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就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养来确定。通过走访用人单位以及往届毕业生,与校内外专家一起召开课程建设研讨会,深入了解会计职业岗位需求与工作任务,将出纳、会计、成本核算等岗位所应处理的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的难度和深度上紧密结合中小企业会计工作的特点。本课程结构为“项目化”结构。根据会计工作过程的需要,对应不同的能力培养设计了两部分(单项实训、综合实训)5个大项目(会计职业基础实训、企业财务会计实训、成本核算实训、手工综合模拟实训、会计电算化操作实训)26个子实训项目。本课程所有实训项目根据其实训内容与要求的不同,均配备了校本实训教材、PPT、实训项目讲义、核算流程图、仿真会计资料、用友ERP U8软件等教学内容辅助资料,使每一个实训项目都可以通过手工模拟、电算化模拟等手段进行不同层次的强化训练,保证实训项目设计与实施的针对性;同时,各单项实训目标均为会计职业岗位的基本技能,学生经过实训后,可掌握大中小型各类企业会计工作的全部技能,基本可实现“零距离”就业,具有较强的适用性。
课程教学内容组织与安排分为两部分。一是学生对会计基础知识的领会、吸收与应用,指导学生通过观看教师课件演示、课程网站以及往届学生作品展示,使学生了解工作流程,培养其自觉、主动学习的意识。二是会计操作技能性知识,采取先做后学再教的教学组织形式。具体操作方法是,指导教师先根据每项任务的实训目的、实训设计,安排实训程序。由学生独立或是分小组(3-5人)完成任务,并汇报实训过程及结果,通过展示学生所完成作品,指导教师进行总结点评。详见表2。
手工实训实训要求:通过对会计综合模拟实训实际业务的处理,初步掌握企业会计核算的操作方法及过程,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会计理论与知识,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本实训项目指导教师主要起到辅导作用。独立完成从建账、填制和审核原始凭证、记账凭证到登记账簿,从日常业务处理、成本核算与分析到对账与结账、编制会计报表的全部过程。
电算化实训实训要求:了解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原理,熟悉用友ERP U8V10.1软件的应用,能够熟练地进行实际操作。本实训项目指导教师主要起到辅导作用。学生完成对账套的创建和基础档案的设置;总账系统的初始化、日常业务与期末业务处理;薪资、固定资产、应收应付以及供应链业务处理;生成会计报表全过程的训练。
参考文献
[1]刘晓敏.课证赛融合下的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财经界,2015,(16).
[2]李猜.基于职业能力的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19).
关键词:初中生物;课外实践课程;开发;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91
当前,时代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进步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而素质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教育过程。因此,要想真正的培养优质的人才,就需要从小抓起。中学阶段作为学生连接大学,走向社会的重要阶段,尤其是要抓好素质培养工作。实践证明,通过课外实践的方式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在这一意义上,中学各门课程都应该肩负起培养学生课外实践能力。因此,做好课外实践课程建设方案就显的尤为重要了。那么,如何做好初中生物课外实践课程的开创方案呢?笔者认为,必须首先分析清楚影响初中生课外实践课程开创方案的因素,才能真正的为做好这一工作厘清工作思路,更好的设计出更加符合学生成长的课程方案。
一、重视学校因素,积极利用好各种校内外资源
学校是开展教育工作的首要因素,如果学校拥有较多的资源,也就意味着可以有效的为课外实践课程建设提供便利。另外,如果学校积极鼓励教师和学生从事课外实践课程的开发,也就有效的促进这一工作的发展。这也就是说,从学校因素来说,必须做好这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有效利用好各种校内资源;一般而言,一所学校都具备一定的课外实践课程开发的资源,比如,可以为课外实践课提供教学场所和教学器材,积极鼓励教师从事课外实践课程的开发等。或者学校积极投入各种有利于课外课程开发的资金,如建设生物课程实验室、开设生物课程课外课堂等。总之,学校要积极利用现有因素积极促进生物课外实践课程的开发工作。
二是积极联系校外资源,为本校生物实践课程开发增砖添瓦。学校作为法人责任单位,可以积极出面为生物科目建设和生物科目教师开展生物实践课程提供便利。还可以组织教师或者学生去医院、菜市场、工厂、农业单位去参观调研等。这些措施的实施都可以有效的促进生物实践课程的开发。
二、重视教师因素,努力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
教师是教学的重要因素,要想有效的促进初中生物实践课程开发,还必须重视教师因素。具体来说,主要从两个方面出发。
一方面,生物教师要意识到生物实践课程对培养学生实践意识,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性,因此也就会积极的愿意从事这一项工作。同时教师不仅要自身意识到生物实践课程开发的重要性,还要肩负起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也就是通过各种方法的教育让学生意识到生物实践课程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从而促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这一活动中去。
另一方面,教师要努力提升个人能力,特别是要提升个人的科研能力,原因在于,生物实践课程开发属于科研能力的基本要求。如果教师不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是不能够做好这项工作的。因此,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认真学习好生物专业的相关知识,还要积极培养自身的科研能力,尤其是要学习较为先进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用最新的理论知识指导生物实践课程的开发,确保生物实践课程的开发符合科学教育的要求,符合学生成长成才的要求。
三、重视学生因素,鼓励学生自主参与课程设计
作为受教育对象,学生如果不能认识到生物实践课程开发对自身成长成才的重要性,不能积极参与到课外实践教学过程中,即便是再完美的课程设计,也是达不到教育目的的。由此可见,还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有效的调动学生参与生物实践课程开发与参与的热情,才能真正的有效的促进生物实践课程开发工作。要做好这一点,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出发。
第一,多管齐下,共同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般而言,在初中,生物课并非主要科目,考试的时候不属于重点范围,因而也就使得学生不重视生物课程的学习。在此种境遇下,学生参与实践课程的积极性不高,这也因此使得生物实践课程设计的意义大大打折。面对这一情况,学校、教师和家长要多管齐下,共同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思想源头使得学生重视参与实践课程教学。
第二,重视生物课外实践课程的真正效果,让学生从中学到知识,从而激起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传统以来,生物课程教学仍然较多的是采取课堂模式,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然不高。而当开展实践课堂教学模式时,学生会因为好奇、自由等多种原因积极的参与到其中去。通过这种方式对学生加以引导,不仅可以让学生意识到实践课程带给自身的娱乐,而且还可以让学生意识到实践课程开发的重要性,从而有利于更多更新的生物实践课程得以开发出来。
总之,要想搞好初中生物课外实践课程的开发工作,需要对影响这一工作的学校因素、教师因素和学生因素进行科学分析,只有搞清楚了这三个方面的因素,才能依据具体情况对症下药,更好的促进初中生物课外实践课程的开发。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检验检疫 实践教学 报检单
一、实验(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实验课程的性质是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动手、动脑能力的培养。本实验课程的任务是,重点介绍进出口货物报检的一般流程及《进/出口货物报检单》填制;出入境集装箱报检的一般流程及《出/入境集装箱报检单》填制。培养学生具备相应职业技能,促进报检职业能力的养成。
二、实验(课程)的基本内容与要求
1.出入境货物报检的一般流程及《出/入境货物报检单》填制
(1)出入境货物检验检疫工作程序。①入境货物检验检疫的一般工作程序:报检后先放行通关,再进行检验检疫。即报检施检部门计收费,(外包装检疫)出具《入境货物通关单》商检机构实施检验检疫出具《入境货物检验检疫证明》,放行。②出境货物检验检疫工作程序。出境货物检验检疫的一般工作程序:报检后先检验检疫,再放行通关。即法定检验检疫的出境货物的报检人应在规定的时限内持相关单证向检验检疫机构报检,检验检疫机构审核有关单证,符合要求的受理报检并计收费,然后转施检部门实施检验检疫。
(2)在知识讲授过程中,要求学生明确出入境货物检验检疫工作流程,掌握出入境货物报检的地点和时限的一般规定,掌握出入境货物报检应提供的常规单据,即入境报检时,应填写《入境货物报检单》并提供外贸合同、发票、提单、装箱单等;同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报检进出境动植物及其产品还要根据《动植物检疫法》及其报检规定提供特殊单据,出境报检时,应填写《出境货物报检单》并提供外贸合同、发票、装箱单等;同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还应试情况提供特殊单据如出口危险货物时,必须提供《出境危险货物运输包装性能检验结果单》(正本)和《出境危险货物包装使用鉴定结果单》(正本)。
(3)《出/入境货物报检单》填制。在这一实践教学环节,首先向学生讲解《出/入境货物报检单》填制要求及规范,然后提供合同、发票、提单、箱单等国际贸易业务单证,要求学生根据上述业务资料进行《出/入境货物报检单》的填制,同时,利用九城电子申报系统,进行网上电子报检的申报工作,进行场景模拟,使学生具备报检职业能力,完成实践教学目标。
注:合同、发票、提单、箱单等国际贸易业务单证资料见授课教师编写的《报检实训手册》及纸制《出/入境货物报检单》
2.出入境集装箱报检的一般流程及《出/入境集装箱报检单》填制。
(1)出入境集装箱的检验检疫流程。①装载法定检验检疫商品的入境集装箱的检验检疫流程。报检人应填写《入境货物报检单》,在入境口岸结关的集装箱和货物一次性向入境口岸检验检疫机构报检。商检机构受理报检后,集装箱结合货物一并实施检验检疫,合格的准予放行,并统一出具《入境货物通关单》。不合格,按规定处理。②装载非法定检验检疫商品的入境集装箱和入境空箱的检验检疫流程。在入境口岸结关的集装箱,报检人应填写《入境集装箱报检单》向入境口岸检验检疫机构报检。施检后,对不需要实施卫生除害处理的,应报检人的要求出具《集装箱检验检疫结果单》;对需要实施卫生除害处理的,签发《检验检疫处理通知书》,完成处理后,应报检人要求出具《熏蒸/消毒证书》。③出境集装箱的检验检疫流程。检验检疫机构受理报检并实施检验检疫后,对不需要实施卫生除害处理的,应报检人的要求,出具《集装箱检验检疫结果单》;对需要实施卫生除害处理的,签发《检验检疫处理通知书》,完成处理后,出具《熏蒸/消毒证书》。出境口岸检验检疫机构凭启运地检验检疫机构出具的 《集装箱检验检疫结果单》或《熏蒸/消毒证书》验证放行。
(2)向学生说明入境集装箱实施检验检疫的范围、报检时间以及报检时应随附单据,要求学生掌握能够应用学习的理论知识进行实践操作,完成从理论到实际工作业务的跨越和转变。
(3)《出/入境集装箱报检单》填制。首先向学生讲解《出/入境集装箱报检单》填制规范及要求,根据所给的合同、发票、提单、箱单,要求学生模拟实践操作,进行《出/入境集装箱报检单》填制,具备报检职业能力,达到实践教学目标。
注:合同、发票、提单、箱单等国际贸易单证资料参考《报检实训手册》和纸制《出/入境集装箱报检单》等相关资料
三、主要仪器设备
九城电子申报系统、多媒体设备、电脑机房、展示台。
四、考核与成绩评定
实验课程的成绩评定根据学生完成情况和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计入作业成绩、综合表现成绩,然后计入平时成绩,最终和试卷成绩进行综合,确定这一课程的结业成绩,计入学生的学业成绩。
《进出口商品检验检疫》课程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课程,作为一名从教多年的教师,自己在这方面有意识作了一些探讨和尝试,效果很好。《进出口商品检验检疫》实践教学方案设计体现了“理论够用、突出实践”的教学原则,在教学中予以实施,促进了学生报检职业能力的养成。
关键词:目的与依据;课程内容;教学环境;评价方案
一、课程评价方案制订的目的与依据
《数字电路制作与调试》课程的评价应充分体现“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的课程理念和“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基于《数字电路制作与调试》课程标准,着眼于评价的教育、激励与改善的功能。通过科学的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教师专业成长,提高教学水平;有利于推进本课程和相关课程的整体建设,有效整合资源。
二、课程评价方案
(一)课程负责人
建立课程负责人制,课程负责人不同于专业带头人,主要负责课程的整体建设和教学工作。
1.课程负责人基本素质
课程负责人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所学专业对口,具备“双师型”素质;掌握行业发展趋势,必须主讲过《数字电路制作与调试》这门课。
2.课程负责人专业素养
课程负责人初步具备《数字电路制作与调试》课程开发能力,积极探索课程实施模式改革,能选择切实可行的实施途径和形式多样的有效教学策略,形成“以行动导向为主”和“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有效地调动起学生学习自主性;能推进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实行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能将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整合立体资源,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技术进行教学。
(二)课程内容
1.校本课程标准
课程负责人参照《数字电路制作与调试》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根据学校专业条件、融合职业资格鉴定和技能大赛标准制订校本课程标准。
2.课程内容
(1)内容体现职教理念
课程体现“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课程理念,知识以够用、实用为主,内容与理实一体化教学相匹配,设定以下四大模块:交通信号灯故障检查电路的制作与设计、抢答器电路的制作与调试、同步计数器电路的制作与调试、数字钟电路的制作与调试。
(2)建立立体化教学资源
选用精品教材,制作微型操作视频、动画、图片和多媒体课件,建设数字化资源库,实现纸质教材和数字资源的有机结合。
(3)教学设计
重视研究性、探究性、协作学习等现代教育理念在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征,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进行设计。
(三)教学环境
《数字电路制作与调试》课程教学环境要融合信息技术,体现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满足学生自主学习。
1.信息技术的应用
恰当、充分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促进教学活动开展,将
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到教学全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师教学效果。
2.实践教学环境
实践教学条件能够满足教学要求,学生实训分组合理,能够进行开放式教学,体现“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实行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
3.网络教学环境
建设网络教学平台,延展教学时空,方便学生自主学习。引入虚拟仿真教学软件,实现虚拟仿真和实践操作相结合,提高教学效能。
(四)教学评价
依据《数字电路制作与调试》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遵循“导向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实事求是地进行教学评价,重点应放在学习评价上。
1.评学
实施主体多元、形式多元、内容多元和目标多元等评价模式。通过定性与定量、过程与结果等形式,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进行评价,对不同层次、不同发展要求的学生可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
(1)重视学习过程的评价
通过考查、观察、交谈和学生自评及互评等方式,对学生的课内外学习行为、学习态度以及所表现出的发展潜能等进行形成性评价。评价的表现形式可采用等级或分数评定与宽松、开放式的描述性评定相结合。根据学生完成各项任务、课题的情况和实习表现(含劳动纪律、安全生产、文明生产)采用分数进行评价。学生参加职业技能鉴定或技能比赛取得规定的技术等级证书和名次,可另加相应的学分。
(2)终结性评价侧重对学生的技术能力进行考查
终结性评价形式主要包括笔试和实际操作。
(3)学生要参与学习过程的评价
为了激发学习积极性,采取学生的自我评价、组内互评、组间互评和学生之间的评价相结合。
(4)教师要转变评价角色
从裁判员变成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学习评价的指导者、学习潜能的开发者。
(5)评价手段多样化
根据课程具体内容采用观测、现场操作、提交案例分析报告、提交实践报告、成果演示等多种方法对学生进行评价。
2.评教
学生评教应从课堂的基本要求(出勤、作业批改、答疑、专业素质和课堂表达等)、课堂组织(讲课艺术、授课内容、课堂秩序等)、教学方法(教学风格、学生提问等)和信息技术运用等方面
评价。
关键词:创新型应用人才 培养方案 课程体系
建立创新型国家是实现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国家战略,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是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的重要思想。全球经济一体化使得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更加剧烈,创新、掌握核心技术成了企业生存的关键。因此培养符合经济发展要求和社会需要的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创新型应用人才是高等院校一个重要使命。现行的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难以适应新的社会发展和我国经济建设对人才的要求。朱高峰院士(通信技术与管理)认为,虽然工科培养的是工程师,但课程安排要求基础专业的系统性,工程实践环节内容不够,而工程师所需的知识如经济和法律基本上是缺门。朱院士指出,现行的培养方案,实际上培养的是科学家,而非工程师。可见,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计既是十分必要的。
一、“创新型应用人才”的基本特点
目前,我国许多高校都在讲培养“应用型人才”, 但不少学校对“应用型人才”的认识仍处于“表象”阶段,认为只要加强了实践教学,就是在培养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单纯按“实践”的量来衡量,其实这是一种片面的、甚至是危险的导向,其谬误是重视了“应用”的培养,而轻视了“素质”的培养。
我们提出的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和普通的应用型人才有本质的不同。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 可见人才要具备较高的素质,而不仅仅是“动手能力”。
从生产或工作活动的目的来分析,现代社会的人才可分为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四类。一般说来,普通高校培养的主要是学术型和工程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颁布的世界教育分类标准)。技术型人才主要强调技术的应用能力,是一种智能型的操作人才,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处于人类社会劳动链环的终端。而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这是当前不少高校所着力培养的人才类型。应用型人才包括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两个方面。与技术型人才相比,应用型人才具有更专深的专门知识,属于人才的中端。
我们提出的“创新型应用人才”是指具有一定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人才。创新型应用人才具有良好的科学素质、人文素质、专业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与普通的应用型人才相比,创新型应用人才具有更强的研发能力或可持续发展能力,更强的可塑性,适应面更广,属于人才的高端。
二、牛津大学、哈佛大学的培养特色和独特的课程设置
1.牛津大学的培养特色和独特的课程设置
牛津大学的人才培养特色体现在学院制、导师制(课堂教学与个别教学相结合)、独特的专业课程设置(三个学科、两个学科齐头并进或一个学科,但必须修完核心课程。核心课程外,导师指导学生选修课程,但核心课程和专业课程加起来要到八门,三个学科齐头并进者,修习三个领域的五门核心课和三门选修课;而选择两个学科者,则选择两领域中的四门核心课、外加两个领域内的四门选修课。)可见其课程设置特点鼓励学生知识交叉和融合。
2.哈佛大学的人才培养体系和独特的培养理念
哈佛人常说,“先有哈佛,后有美国”。哈佛成立于1636年,比美国的形成早一个半世纪。370多年来,哈佛大学不断调整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才的培养体系,以其独特的人才培养理念,在国际教育界独树一帜。
1642年,邓斯特(Henry Dunster)校长,确立了以古典人文学科为主的课程体系,特别强调逻辑、修辞、希腊语、伦理学等。19世纪后期,为了培养实干家(doer)和能够做出成就的人(achiever),艾略特校长在哈佛全面推行选课制,把科学教育引入哈佛,但同时造成了缺乏系统性和过分专业化的弊端。1909,劳威尔校长,提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推行“concentration and distribution”“集中与分配制”。本科生毕业要修满16门全年课程(full course),其中六门必须是专业课(concentration),以保证学生的专业领域的知识深度;六门要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各选2门,保证学生有较宽的知识面;其余课程由学生任选。科学的培养理念,为哈佛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奠定了基础。1979年,为了培养有教养的人(educated men and women)哈佛大学开始实施核心课程计划形成了核心课程、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组成的课程体系。目前,学校规定,本科四年必须修满32门学期课程(halfcourse),其中,核心课程八门(从11个领域挑选8门,每个领域至少1门,和所修专业最近的三个领域免修),专业课大多要求12门学期课程,其余为选修课程。
哈佛大学的课程设置理念注重知识面的“博”与“深”的有机结合,注重知识的完备性,培养理念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发展成培养“有教养的人”。
三、“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根据牛津大学、哈佛大学的人才培养方案,我们认为“创新型应用人才”的培养方案要坚持“高起点、重实用、可持续”的原则。方案的具体制订要遵循三大原则:一是符合本校实际;二是要在重视基础理论的前提下,科学地安排理论、实践、自学之间的课时比例。三是课程安排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杨叔子院士(机械)认为,在人才培养结构中,知识、能力和素质是核心: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能力是素质的表现。没有知识,就没有形成良好素质的基础,当然也不会有强大的能力。
因此,课程的设置应涵盖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三方面的内容,从人文素质、科学素质、专业素质、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动手能力。课程设置主要有四大模块构成:(1)基础类课程(核心课程应增加跨学科的课程的门数)、(2)专业类课程(含专业基础课)、(3)实践类课程(四年不断线,加重是综合型实验的比重)、(4)选修课程。
根据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各模块教学应有所侧重。比如:
哲学、数学、外语等基础类课程,要根据新的培养理念,重点放在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哲学类课程重点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应突出培养学生的洞察力、远见力和预见能力,数学、逻辑学类课程则应强调逻辑(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外语、语文及逻辑学等课程要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语言的实用能力。
专业课外模块,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旨在为学生提供未来可持续性发展所必学的知识。实践类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此外,要加大选修课的开课比例和力度,选修课主要分三类:(1)基础类:哲学、心理学、外语、法学、经济、中文;(2)应用类:计算机、逻辑学、管理艺术等;(3)学科前沿类(提高类)的课程,旨在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兴趣。选修课也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既是对主课的一种有机补充,也是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能力提高的必要手段。
四、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要有自己的特色,不可盲目跟风
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根据国情、校情来制定,既不好高骛远,也不妄自菲薄,要科学、理性地借鉴国外先进的人才培养理念、不可盲目跟风。
世界上比较成功的大学,都与其良好的人才培养理念密不可分。
牛(津、)剑(桥)大学(Oxbridge)的人文主义教育理念,开创了“teaching university”(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先河,为英国国家的强盛,成为日不落帝国起到了关键的作用。随着1620年五月花号船(Mayflower)驶入美国,美国继承并发扬了牛剑大学(Oxbridge University)这一理念,并把这一理念发挥到极致,美国所推行的通识教育为美国积累了大量的基础性研究人才,使美国发展成为全球唯一的“超级大国”。
目前,国际上人才培养主要有美国体系和德国体系两大体系。
美国的培养体系,注重通识教育,强调基础,(通识教育课程约占到30%左右),与专业有关的知识由用人企业通过培训去解决;德国的人才培养体系主要受德国柏林(洪堡)大学*的培养理念影响,十分重视科学研究和专业教育。德国大学一般强调专业对口,毕业后直接上岗。就目前德国的专业人才的培养来说,世界上鲜有大学校能与之比肩。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提出的whole-person(全人)教育正是基于洪堡的培养理念。目前,国内不少高校纷纷仿效美国强调基础和通识教育,但都忽略了一个基本问题,那就是忽略了美国的国情:(1)美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普及阶段;(2)美国的本科生大都可以进入研究生教育,专业教育可以放在更高层次;(3)美国有较发达的职业教育体系,本科生如果直接就业,可以通过职业教育强化专业技能。可见,对于我国学校来说,用通识教育的理念来培养应用型人才,是行不同的。但仅仅照搬德国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法,同样也有困难。因为德国小学四年,中学六年,在中学就打好了较强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而我国教育体制和资源都不足于照搬德国的培养模式。因此,我们的人才培养计划,既非美国的通识教育,也非德国的“专才”教育,而应取其各自的合理内核,培养具有一定人文素养和良好专业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应用人才。
注释:1810年德国柏林(洪堡)大学的成立标志着大学新时代的开始,科研成了大学的重要职能。19世纪前的大学被称为1815年哈佛派人赴德国留学,把德国大学的理念介绍给哈佛,并以德国大学为样板对哈佛进行改造。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北京:2010
[2]钱伟长.教育和教学问题的思考[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0
[3]卓志望.素质个性化教育探索[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4]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