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人工智能发展计划

人工智能发展计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人工智能发展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人工智能发展计划

人工智能发展计划范文第1篇

1、上证今日回多均的表现(理论上是回踩后又上,撑起半边天)

2、成交量的变化,2000亿还挺有意思。

消息面依然偏多

本周三SJD召开,央行行长表示,今年以来经济增长动能有所回升,上半年GDP增速达6.9%,下半年有望实现7%;中国9月M2同比增长9.2%,增速八个月来首次反弹,社融、新增人民币贷款均超预期;中国9月PPI同比 6.9%,创半年新高;

证监会对大股东清仓式减持重拳打击;发改委将重点在加快产业培育、打造创新示范、强化环境支撑3个方面持续发力,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快速发展;

农业部发展计划司副司长介绍,2013-2016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连续保持两位数增长,年均实际增长10.7%等,继续提振多头信心,维稳市场。

利空消息主要包括:新华社周评称,治理金融乱象监管部门不能放松警惕;截至10月13日,两市融资余额减少6.32亿元,数额不大;乐视网巨亏16亿,7年盈利几乎亏完,虽未复牌但是创业板指下跌的主要诱因。

人工智能发展计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机器人 发展状况 应用

中图分类号:TP242.2 文献标识码:A

1机器人的发展状况

在20世纪70年代后机器人的研究得到迅速而广泛的普及,机器人进人实用化时代,这主要得益于计算机与人工智能的发展。80年代,机器人发展成为具有各种移动机构、通过传感器控制的机器。工业机器人进人普及时代,开始在汽车、电子等行业得到大量使用,推动了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为满足人们个性化的要求,工业机器人的生产趋于小批量、多品种化。90年代初期,工业机器人的生产与需求进人了期,1990年全世界机器人使用总台数已有30万台左右,1991年在世界上已有53万台工业机器人,其中高性能的机器人所占比例不断增加,特别是各种装配机器人的产量增加较快,出现了具有感知、决策动作能力的智能机器人,机器人配套使用的机器视觉技术和装备也得到了迅速发展。

我国机器人的研究与开发起步晚,研究与应用水平与日美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主要是没有形成机器人产业。1986年,国家计划把智能机器人列入高技术发展计划,研究目标是跟踪世界先进水平,工作内容主要是围绕特种机器人进行攻关,90年代,确定了特种机器人与工业机器人及其应用工程并重,以应用带动关键技术和基础研究的发展的方针,研制出了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机器人系列产品,并小批试产,完成了一批机器人应用工程。

如今我国机器人的发展有以下特点:

(1)水下机器人技术走在世界前列。在夏威夷东南太平洋水深处成功地进行了两次大洋探测试验,取得了海底锰结核分布资料,表明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具有深海探测能力的国家之一。

(2)机器人化机器推动我国工程机械的更新换代。相继完成了无人驾驶的振动式压路机、具有自动推平功能的推土机、可编程挖掘机、自动凿岩机,促进了我国工程机械产品升级换代。

(3)特种机器人的发展蓬蓬勃勃。继防核化侦察车、遥控移动机器人及爬壁机器人以后,又开发出防爆机器人、自动导引车、各种罐体爬壁清扫机器人、玻璃擦扫机器人等。

(4)工业机器人系列产品和应用工程成为机器人产业的龙头。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也应看到我国的机器人技术及其工程应用的水平与国外还有一定的距离,主要是可靠性低于国外产品,应用领域窄,零部件通用化程度低,成本高,供货周期长,且批量小,这都是我们需加以克服的,所以我们必须尽快发展机器人产业。

2机器人的应用

机器人技术是21世纪具有创新活力、可持续发展的、对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具有战略地位的高技术。机器人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特别是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呈现出一种普及化趋势,其它机器人从研制到开发,也已逐步走向实用化。

机器人在制造业中的应用:工业机器人在现代制造业中己成为主要的自动化设备,在制造业中应用的机器人主要包括:机械加工机器人、焊接机器人、喷涂机器人、装配机器人、检查、测量机器人、净化机器人与真空机器人、移动式搬运机器人等。

机器人在非制造业中的应用:机器人在非制造业中的应用目前不如机器人在制造业中的应用那么显山露水,其关键技术也不十分明了,但展望其前景,也是十分广阔的,主要包括:农林、水产及矿业机器人、医疗康复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建设机器人、极限作业机器人、娱乐机器人等。

机器人在极限环境作业中的应用:目前正在开发的极限作业机器人都有强烈的需求和具体的应用背景,如在放射线、海洋、火灾和宇宙等环境中的应用,需要机器人完成的作业有装置的监控、维修、灾害现场援救等。

3机器人的未来

机器人技术是集机电信息自动化于一体的高新技术,发展机器人技术可以提高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国防实力、国际地位。随着机器人的工作环境和工作任务的复杂化,要求机器人有更多的灵活性、可靠性、准确性、稳定性和更强的适应性。由于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传感器科学的迅速发展,使得机器人的研究在更高水平上进行。

智能机器人是具有感知、思维和行动功能的机器,是机构学、自动控制、计算机、人工智能、光电技术、传感技术、通讯技术、仿真技术等多种学科和技术的综合成果。智能机器人作为新一代生产和服务工具,在制造领域和非制造领域占有更广泛、更重要的位置,这对人类开辟新的产业,提高生产与生活水平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面向先进制造业的工业机器人和面向非制造业的先进机器人的研究、开发和应用将成为21世纪智能机器人的两个重要发展方向。开发和研制建设机器人和传统建设机械的机器人化,是工收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建设机械设备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人工智能发展计划范文第3篇

1 机电一体化的发展状况

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3个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前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称为初级阶段。在这一时期,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利用电子技术的初步成果来完善机械产品的性能。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战争刺激了机械产品与电子技术的结合,这些机电结合的军用技术,战后转为民用,对战后经济的恢复起了积极的作用。

20世纪70~80年代为第二阶段。这一时期,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通信技术的发展,为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和微型计算机的迅猛发展,为机电一体化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基础。

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了机电一体化技术向智能化方向迈进的新阶段,机电一体化进入深入发展时期。一方面,光学、通信技术等进入了机电一体化,微细加工技术也在机电一体化中崭露头脚,出现了光机电一体化和微机电一体化等新分支;另一方面对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建模设计、分析和集成方法,机电一体化的学科体系和发展趋势都进行了深入研究。同时,由于人工智能技术、神经网络技术及光纤技术等领域取得的巨大进步,为机电一体化技术开辟了发展的广阔天地。

2 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2.1 光机电一体化——一般的机电一体化系统是由传感系统、能源系统、信息处理系统、机械结构等部件组成的。因此,引进光学技术,实现光学技术的先天优点是能有效地改进机电一体化系统的传感系统、能源(动力)系统和信息处理系统。光机电一体化是机电产品发展的重要趋势。

2.2 自律分配系统化——柔性化。未来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控制和执行系统有足够的“冗余度”,有较强的“柔性”,能较好地应付突发事件,被设计成“自律分配系统”。在自律分配系统中,各个子系统是相互独立工作的,子系统为总系统服务,同时具有本身的“自律性”,可根据不同的环境条件作出不同反应。

2.3 全息系统化——智能化。今后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全息”特征越来越明显,智能化水平越来越高。这主要收益于模糊技术、信息技术(尤其是软件及芯片技术)的发展。

2.4 “生物——软件”化仿生物系统化。今后的机电一体化装置对信息的依赖性很大,并且往往在结构上是处于静态时不稳定,但在动态(工作)时却是稳定的。仿生学研究领域中已发现的一些生物体优良的机构可为机电一体化产品提供新型机体,但如何使这些新型机体具有活的“生命”还有待于深入研究。

2.5 微型机电化——微型化。目前,利用半导体器件制造过程中的技术,在实验室中已制造出亚微米级的机械元件。当将这一成果用于实际产品时,就没有必要区分机械部分和控制器了。

3 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对策

3.1 加强统筹安排,协调发展计划。目前,我国从事“机电一体化”研究开发及生产的单位很多。各自都有一套发展策略和计划。同时,各地政府各相关单位也有不少相应的发展计划与规划。各单位的计划由于受各自立足点、着眼点的限制,难免只考虑局部利益,政府各主管部门的有关计划和规划,也有统一考虑不足,统筹安排不够的问题,缺少综观全局的有权威性的发展计划和战略规划。因此,各地政府应责成有关机构在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出统管全局的“机电一体化”研究、开发、生产计划和规划,避免开发上重复,生产上撞车。

3.2 强化行业管理,发挥“协会”作用。目前,机电一体化技术较热,而按目前的行业划分方法和管理体制,“政出多门”是难免的。因此,各地有必要明确一个“机电一体化”行业的统管机构,根据目前国家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的精神,以及机电一体化行业特点,应该尽快加强机电一体化协会的建设,赋予其行业管理职能。

人工智能发展计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大数据;高校信息公开;数据挖掘

1 大数据时代来临

大数据是信息革命的又一里程碑,引起了信息领域越来越多的关注。特别是,在今年3月奥巴马政府宣布推出“大数据的研究和发展计划” 意在推进和改善美国联邦政府有关部门的数据收集、数据组织技术,从而提高从海量数据中获取知识和洞见的能力。将大数据提升到了全球性战略发展的高度。

1.1 认识大数据

2011年5月,全球知名的咨询公司麦肯锡了《大数据:创新、竞争和生产力的下一个前沿领域》报告,在这份报告中,大数据作为一个概念被首次提出,该报告还指出“数据已经渗透到每一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逐渐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而人们对于海量数据的运用将预示着新一波生产率的增长和消费者盈余浪潮的到来”。通过比较其在各研究结构、数据科学家以及维基百科中的的概念可以得到较为一致的认识,即:大数据是一种数据量很大、数据形式多样化的非结构化数据。

1.2 大数据创造的巨大价值

数据正在成为一种资源和一种生产要素,大数据将在各行各业引发各类创新模式。面临海量增长的数据,各种存储器、数据库、系统架构、人工智能、数据挖掘分析以及信息通讯等方面都在不断地涌现突破性的技术,大数据正在引发着信息界的一场无声的革命。大数据将提升电子政务的效率,将削减信息孤岛的现象,使得数据共享成为可能,使得信息公开得到推进。

1.3 大数据在高校信息公开中的应用

随着公众对电子政务认知力的提升,高校信息公开的能力和范围引起了越来越大的争议。高校作为公共部门,需要用数据向其特定的信息用户提供所需的信息,并且提供横向或者纵向的比较,这在过去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数据挖掘能力和人工智能开始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工智能软件被开发和应用,这无疑对高校信息公开起着极大的推进作用。

2 高校信息公开的发展现状

2.1 我国高校信息公开现状简述

高校信息公开既关乎与百姓利益密切相关的教育公正,又是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必要组成部分与具体落实手段。目前,我国虽然对于高校信息公开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也已经有了相关领域的专家和学者对这一课题进行研究,但是我国的高校信息公开政策松散又不正式,技术也不完善,因此,我国目前高校信息公开工作进行的并不十分顺利,与公众对高校信息公开的期望相差甚远。

2.2 高校信息公开的重要性

2.2.1 高校信息公开是依法治校的必然结果

在当今法治环境下,公众对于透明政府,透明办公的要求日益增强,尤其是高校,为了保证广大师生,社会各界对于其工作的参与和监督,必须实行高校信息公开制度。目前,尽管学生参与高校事物管理还不是很普遍,但是高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地方参与学校的管理是体现学生,教职工应有的权利和客观必然的发展规律。公众对高校的质疑也应依靠高校信息公开来解决,高校应建立起透明的信息公开制度,将政务向社会公开,接受来自社会的监督。

2.2.2 高校信息公开是现代大学制度的基本要求

高校既是法律授权的组织同时也是提供公共服务的组织,其在活动时都在利用国家的公共资源,因此在运行中理应最大限度地向公众提供政务信息,接受公众的监督。此外,教育国际化也使得高校面临的极大的竞争压力,这就需要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借鉴国际办学的理念,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的开放性和透明性对我国的高等教育提出了挑战,因此我国也必须构建符合国际惯例的大学治理结构,逐步实行信息公开,否则必将在外来优质教育资源的冲击下使得我国高校在竞争中错失良机而浑然不知!

2.3 现阶段高校信息公开的不足之处

2.3.1 缺乏数据的横向、纵向比较机制

当信息用户在高校网站提取自己所需的信息的同时,网站返回的数据缺乏必要的横向、纵向比较机制,我们的高校应该借鉴这一机制,充分运用大数据带给我们的便利之处,在特定领域,例如教职工管理信息、学生成绩管理工作、招生工作、就业工作等方面开启数据比较机制,采用先进的数据挖掘、人工智能技术,更好的为信息用户提供服务。

2.3.2 监督机制缺乏,操作性差

《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中规定:“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开展对全国高等学校推进信息公开工作的监督检查。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工作的日常监督检查。高等学校主管部门应当将信息公开工作开展情况纳入高等学校领导干部考核内容。”由此可见,虽然《办法》要求对各高校的信息公开工作进行监督和检查,并将该高校的信息公开工作纳入到高校的领导干部考核内容中,但是对如何开展检查、具体的考核方式、标准以及责任承担均无明确的规定,难以有效地落实与开展,使得高校信息公开的监督检查机制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保障作用。因此,高校应该开展有效的监督系统,定期利用数据反馈技术,将用户提供的反馈信息进行统一的整合和分析,并以此作为高校信息公开工作的考核和评估指标之一。

3 基于大数据时代对高校信息公开的推进

3.1 大数据对于高校信息公开的推进作用

3.1.1 大数据推进高校信息资源进一步开放,使得高校信息开发利用效率倍增。被割裂储存于不同部门的数据在统一平台上开放,数据创新应用就将会不断的涌现,高校信息的附加价值就会被充分的发掘。越来越成熟的信息分析和数据挖掘工具使得被公开的信息将得以有效利用和开放应用。

3.1.2 大数据真正整合了高校各部门的信息鸿沟,有效的提高了办公效率,降低学校运行成本。在高校中各部门之间的信息纷繁复杂,技术上也存在一定的障碍,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使得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在内部纵向、横向都得以流畅协同。并且,由于利用大数据技术,数据获取、处理以及分析的响应时间大幅度减少,因此校内工作效率明显提高,同时又减少了开支,降低了学校的运行成本。

3.1.3 大数据促进高校和公众互动,让办公透明,帮助学校进行社会监督。越来越多的国家和组织利用其开展与学生间的互动,利用其的在线交互让学生以及社会群体成为高校政务的节点,建立透明的高校。高校BBS,论坛等以其开放性、互动性赢得了高校学生的青睐,除了在这些社交平台上能够得知学生以及教职工的真实想法,化解高校管理者与学生之间的矛盾外,社交平台上产生的数据又能帮助高校解决一些实际的难题。高校可以利用其对学生群体,教职工群体,包括对高校关注的社会群体进行细分,对不同的群体实施针对性的服务,并制定相应的政策。

3.1.4 大数据可以提高高校管理中有关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提高高校预测预警能力以及应急响应能力。高校在运行过程中不应该遵循经验和直觉,应依赖数据和分析进行决策,现在大数据又超越了传统的信息分析方法,不但可以对纯数据进行分析挖掘,对言论、图表等都可以进行深度挖掘和人工智能,它可以进行动态监测。大数据的深入以及广泛应用会给高校带来科学并且精确的决策支持。

3.2 基于大数据时代对高校信息公开制度的几点构想

3.2.1 进一步完善高校信息公开平台建设,提升在线服务与互动性。除了校内网络等信息公开网络平台以外,还应该注意开辟其他类型的信息公开平台,并建立健全的数据反馈机制,使得高校信息在公开的同时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反馈,并将反馈的数据进行整合和分析,以增强高校信息公开的服务性,从而便于针对不同的群体制定相对应的服务和政策。

3.2.2 信息整合和公开手段多元化发展。随着高校信息公开的不断发展,公众的信息需求也是多变的,而信息公开不可能将所有的海量信息一一呈现在用户面前,这就需要多元化的信息整合能力,在大数据发展的今天,信息挖掘,处理分析和整合的技术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必将有一天运用到高校信息公开中,将海量信息逐一进行整合、匹配,并根据用户的需求将不同的数据和信息提交给不同的信息需求群体。

3.2.3 将软件即服务(Saas)运用到高校信息公开中,Saas是一种全新的IT应用模式,利用互联网打造专业的Saas平台,将此平台运用到高校信息公开中是一个大胆的设想,一方面,为信息用户(例如学生,教职工或者社会群体等)提供便捷的软件管理与服务,高校作为公共部门,应该将信息公开作为一种服务,并且为其特定的信息用户提供相应的服务;另一方面,就像打开自来水龙头就能用水一样,信息用户可以方便地利用高校信息化系统,大幅度降低了门槛与风险,也就能更好的应用高校信息公开服务。

4 结束语

大数据对高校信息公开有着极大的推进作用,大数据的技术方法还将继续飞速的发展,高校信息公开也将随之不断推进,在转型的政务公开新阶段,要充分认识大数据的作用,加快大数据的研发和应用,推进高校信息公开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Big Data is a Big Deal[EB/OL].http://whitehouse.gov/blog/2012/03/29/big-data-big-deal.

[2]邵红.高校信息公开理论探讨及具体措施[J].Education Research,2012:978-979.

[3]马海群.我国大学信息公开政策的法律依据及问题分析[J].现代情报,2011 (3).

[4]藤田英典.走出教育改革的误区[M].张琼华,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81.

人工智能发展计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发展过程;应用;发展趋势

1 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过程

目前,人们普遍将机电一体化的发展概括为三个阶段:一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之前;在这之前人们开始将电子技术应用到机械产品上,尤其是随着二战的爆发,加快了电子技术和机械产品的结合速度。随后这些技术逐渐在人们的生活中得到应用,也极大的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是,由于电子技术并不成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机电结合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二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之间;在该时期内是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的一个鼎盛时期,尤其是伴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应用,以及集成电路的规模化、微型计算机的发展,这些技术的产生都为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且,机电一体化也受到了很多国家的关注,发展十分迅速。三是九十年代后期;随着计算机技术等相关技术的成熟和在机电控制中的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已经开始向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在这一时期,伴随着机电一体化技术体系的不断研究和完善,在很多领域都已经实现了机电一体化,而且光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出现和应用也丰富了机电一体化系统。

我国研究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时间相对较晚,是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的,在经过了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成果,而且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面也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我国现阶段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仍然存在以下几点问题:首先,机电一体化的基础理论研究方面,科研力量不足,自主研发能力较差。尤其是在一些重要的机电技术领域的研发,和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其次,没有充分体现出一些科技含高的技术产品,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并不明显。最后,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质量和设计水平还需要不断的提高。针对这三点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上有针对性的进行改进,促进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健康稳步发展。

2 国内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现状

当前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的发展阶段,尽管较之以往我们的机电产品出口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仍然不能忽视存在的问题。正确对待机遇和挑战,思考并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无疑会有助于提高我国机电技术产品的水平和性能,对于完善我们的市场经济制度也大有裨益。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完整的机电一体产业形成的角度看,我们的机电一体化面临以下两点任务:其一,要进一步推动传统工业技术升级,实现节能高效,这就需要对传统产业进行微电子技术改造。其二,大张旗鼓地开发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机电产品,促进产品的更新换代[5, 6]。

首先,在技术政策上,要对能耗高、效率低下、不符合环保标准的传统产业进行限制,加快对落后产品的淘汰。同时,要鼓励对传统产业实施机电一体化技术改造。其次,我国机电一体化产业覆盖面广,发展迅速,而我们的财力、人力和物力是有限的,产业的规划和发展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我们应建立机电一体化行业“协会”性质的统管合作机构,并赋予其职能,既有利于深入的行业调查,指导行业布点布局的调整,发展重点项目,又有助于制定出纵览全局的“机电一体化”发展计划和战略规划,以避免开发上重复、生产上撞车。再次,通过“协会”的有效组织和广泛宣传,一来可以建立行业信息平台,及时分享更多的行业内部信息,二来可以增加产业在社会上的认知,使行业内外都重视和支持 “机电一体化”的发展,既可以吸引外商到我国投资发展“机电一体化”的眼球,又可以更加方便合理调配资源。同时,尽管人民币升值短期内会减缓我国机电产品出口,但对技术贸易来讲,却可以利用此时的时机,大量引进相关产业的先进技术,反哺自身加工业,提高企业的利润空间。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大力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用微电子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开发数字化、智能化机电产品,既是振兴我国传统机电工业的新鲜血液和源动力,也是一条促使机电行业产业、产品结构调整日益完善的捷径。

2 机电一体化的核心技术

2.1 机械本体技术

机械本体必须从改善性能、减轻质量和提高精度等几方面考虑。现代机械产品一般都是采用钢铁材料为主创造的,为了减轻质量,除了在结构上加以改进外,主要应考虑利用非金属复合材料。只有机械本体减轻了质量,才有可能实现驱动系统的小型化,在控制方面才能够改善快速响应特性,减少消耗能量,提高效率。

2.2 信息处理技术

机电一体化是与微电子学的显著进步、信息处理设备(特别是微型计算机)的普及应用分不开的。为进一步发展机电一体化,必须提高信息处理设备的可靠性,包括模/数转换设备的可靠性和分时处理的输入输出的可靠性,进而提高处理速度,并解决抗干扰及标准化问题。

2.3 驱动技术

电机作为驱动机构已被广泛采用,但在快速响应和效率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目前,正在积极发展内部装有编码器的电机以及控制专用组件―传感器―电机三位一体的伺服驱动单元。

2.4 接口技术

为了与计算机进行通信,必须使数据传递的格式标准化、规格化。接口采用同一标准规格不仅给信息传递和维修带来方便,而且可以简化设计。目前,正致力于发展低成本、高速串行的接口,来解决信号电缆非接触化、光导纤维以及光藕器的大容量化、小型化、标准化等问题。

2.5 传感技术

传感器的问题集中在提高可靠性、灵敏度和精确度方面,提高可靠性与防干扰有着直接的关系。为了避免电干扰,目前有采用光纤电缆传感器的趋势。对外部信息传感器来说,目前主要发展非接触型检测技术。

3 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3.1 智能化

智能化是21 世纪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人工智能在机电一体化建设者的研究日益得到重视,机器人与数控机床的智能化就是重要应用。这里所说的“智能化”是对机器行为的描述,是在控制理论的基础上,吸收人工智能、运筹学、计算机科学、模糊数学、心理学、生理学和混沌动力学等新思想、新方法,模拟人类智能,使它具有判断推理、逻辑思维、自主决策等能力,以求得到更高的控制目标。诚然,使机电一体化产品具有与人完全相同的智能,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但是,高性能、高速的微处理器使机电一体化产品赋有低级智能或人的部分智能,则是完全可能而又必要的。

3.2 数字化

微控制器及其发展奠定了机电产品数字化的基础,如不断发展的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而计算机网络的迅速崛起,为数字化设计与制造铺平了道路。如虚拟设计、计算机集成制造等。数字化要求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软件具有高可靠性、易操作性、可维护性、自诊断能力以及友好人机界面。数字化的实现将便于远程操作、诊断和修复。

3.3 微型化

微型化兴起于20 世纪80 年代末,指的是机电一体化向微型机器和微观领域发展的趋势。国外称其为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泛指几何尺寸不超过1cm3 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并向微米、纳米级发展。微机电一体化产品体积小 、耗能少、运动灵活, 在生物医疗、军事、信息等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微机电一体化发展的瓶颈在于微机械技术,微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加工采用精细加工技术,即超精密技术,它包括光刻技术和蚀刻技术两类。

3.4 绿色化

工业的发达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一方面,物质丰富,生活舒适;另一方面,资源减少,生态环境受到严重污染。于是,人们呼吁保护环境资源, 回归自然。绿色产品概念在这种呼声下应运而生,绿色化是时代的趋势。绿色产品在其设计、制造、使用和销毁的生命过程中,符合特定的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的要求,对生态环境无害或危害极少,资源利用率极高。设计绿色的机电一体化产品, 具有远大的发展前途。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绿色化主要是指,使用时不污染生态环境,报废后能回收利用。

参考文献:

[1]郭伟民.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和发展[J].中外企业家,2014(8).

[2]周玮.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与应用[J].新材料新装饰,2014(3).

[3]康存丽,杨保群.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及应用简介[J].微电机,2009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