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业灌溉工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TV212.5+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6997(2012)24-0052-03
1 概述
该工程水源地在金强河左岸石板沟口,根据水源地水文地质条件及地下水补给、储存、排泄运动转化规律,地下水补给是以大气降水为主要来源。因大气降水的补给,冲洪积扇下部地下水蕴藏有孔隙承压水。由于在此断面以上区间地下水水量包括金强河主河道及石板沟等支沟地下水总来水量,在该取水断面处地面径流为8 211万m3,地下径流为4 964万m3,因此项目区所需水量是有保障的。
2 灌区工程布置
为了彻底解决打柴沟镇石板沟村低压管道灌溉工程的灌溉用水问题,经多次实地踏勘并结合项目区区域地质及水文地质资料分析,供水水源设计在石板沟沟口处新打机井一眼,利用山区地形条件,提取地下深层水,在距机井600 m处修建蓄水池一座,利用深井泵提水至蓄水池,蓄水池下采用UPVC管自流供水,铺设供水管网。沿途修建分水、检查井。蓄水池集中调节,供水到棚。从机井至蓄水池的提水管线采用UPVC管,深井中采用焊管,井口外用UPVC管埋设地下上水。安装总水表一块。检查(分水)井安装防盗井盖,保护井内设施也便于管理。
3 工程规模及建设任务
工程建设规模:新打机井一眼(井深100 m),修建机井房一间(16 m2),铺设管道15.20 km,其中上水管线1.20 km,供水主管1条2.80 km,供水支管7条9.90 km;修建建筑物9座,其中修建200 m3蓄水池1座,检查、分水井8座。工程实施后,可确保新建的700座93.33 hm2大棚经济作物的适时适量灌溉,保障受益区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4 水文及工程地质条件
4.1 气象、水文
该项目灌溉区属寒冷半干旱气候,海拔高度在
2 400~2 560 m之间,属大陆性季风干旱气候,全年以一月份最冷,七月最热,年平均气温3.0 ℃,最高气温为26.8 ℃,最低气温为-23.2 ℃,且昼夜温差大,冻土层厚度为149~177 cm。据乌鞘岭气象站资料综合分析,灌区内多年平均降水量为327 mm,降水主要集中在夏灌末期的七至九月份,其降雨量为246.90 mm,占全年降雨量的76 %,而四至六月份作物生育期的降水量仅占全年降水量的24 %。每年春末夏初时常发生干旱,后秋降温迅速。灌区内蒸发量为1 590 mm,为年降水量4.9倍,蒸发主要集中在作物生育期的5~8月份,达825.60 mm,占全年蒸发量的52 %。灌区年平均日照时数2 570 h,无霜期130 d左右。
4.2 地下水资源评价
4.2.1 水文地质条件 水源地位于金强河左岸石板沟口,地质构造中0~20 m为砂砾石层,20~80 m为浅黄色及橘红色砂质泥岩,80~150 m为砂砾石层,含水层主要在100~150 m间。地下水类型为第四系松散地层孔隙潜水及基岩裂隙水,地下水位埋深100~150 m,近年来在水源地上游沟内,人为植被破坏较重,为保证上游地下水能够充分补给,但通过加强水保管理,禁止乱开乱挖,可消除这一影响。
4.2.2 地下水量计算 根据水源地水文地质条件及地下水补给、储存、排泄运动转化规律,地下水补给是以大气降水为主要来源。由于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冲洪积扇下部地下水蕴藏有孔隙承压水。从附近抽水试验实测资料,从80 m处降至90 m,下降10 m。在该取水断面处金强河地面径流为8 211万m3,地下径流为4 964万m3,因此水源地地下水量有保障。
4.3 引水管线工程地质条件
该处基础可置于第四系地层中,管线沿滩地布设,根据地层岩性管线大致可为第四系松散地基,第四系松散堆积物多为砂质壤土,其地基允许承载力(R)=150~200 kpa;临时开挖边坡比10.5~0.75。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是管道冻胀问题,工程区最大冻土深1.80 m,建议管道埋深大于1.80 m,沿管线末见有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影响工程的不良地质现象存在,工程地质条件良好。
5 供水工程
5.1 管网工程
根据项目区地形及温棚布置状况,输水管线在温棚间道路以直线布置。管网布设形式为树枝状,根据温棚用水量及实际地形进行管网的水力计算和管径选择,水力计算按最高日用水量计算。
5.1.1 管径计算 管径计算选择根据管道沿线自然地形条件,以满足输水主管上游段的消能及下游各分支管线的供水水头要求为前提进行确定,流速在0.3~1.5 m/s之间,计算公式如下:
D=18.8(Q/V)0.5
式中:D—管径(mm)
Q—管道流量(m3/h)
V—经济流速(m/s)
主管设计流量根据日最高用水量确定为50 m3/h,支管流量按各管段最高日用水量确定,然后根据流量进行管网的水力计算和管径选择。
5.1.2 供水管网水力计算 根据各管段配水流量、管径、长度计算沿程水头损失,计算公式为:
Hf=f×Q1.77/D4.77×L
式中:f—沿程水头损失系数,取0.000 915
Q—管段流量(m3/s)
D—管道内径(m)
L—管道长度(m)
局部水头损失按沿程水头损失的10 %计算,各管段水力计算详见管网水力计算表和水力计算图。根据水力计算结果,管材选用压力等级为0.6 MPa,管径为φ 225~φ140 UPVC管,铺设上水主管1条长1 200 m,采用φ225 UPVC管(0.6 MPa);铺设供水管线1条长2 800 m,为φ180UPVC管(0.6 MPa);铺设供水支管7条长9 900 m,采用φ160、φ140 UPVC管(0.6 MPa),入棚管线14 km,采用φ32 UPVC管(0.6 MPa)。
5.1.3 管线布置及管沟开挖 整个供水系统布局合理;根据地形条件尽可能靠近温棚,尽量缩短线路长度;尽量满足管道地埋要求,避免急转弯、较大的起伏、穿越不良地质地段;施工、运行和维护方便;根据现场勘测,结合供水点分布情况,输水管网设计为梳状。项目区最大冻土层深度1.80 m,管道开挖深度确定为2 m,土壤为砂壤土,为满足边坡稳定要求,开挖边坡确定为10.3,开挖断面(见图1)。
5.2 检查(分水)井设计
为方便沿线管路的配水、分水管理及维修检查,在蓄水池供水主管道后10 m处设控制井1座,在主、支管道分水处设置(检查)分水井7座。控制、检查(分水)井结构相同,同为圆形,井口内径1.00 m,高2.20 m,井壁为M 10浆砌石砌筑,顶宽0.30 m,底宽0.50 m,井底用0.30 m厚C10浆砌石和0.10 m C20钢筋砼浇筑,距井底0.20 m处接UPVC管,井内设爬梯,顶盖用C20钢筋砼预制井盖,厚度0.10 m。
5.2.1 蓄水池设计 蓄水池的布设既要满足末端的自由水头,又要满足最高点高的供水位置要求,做到节能合理。
蓄水池结构形式选取矩形和圆形两种方案进行比选,经过结构计算和造价对比,相同容积的蓄水池,圆形结构所需建筑材料相对较少,但由于该工程修建调蓄水池数量较少,不同容积的蓄水池,池壁半径不同,在浇筑时需定制不同弧度的模板,同时施工难度较大:矩形结构蓄水池所需建筑材料较多,但施工难度小。
5.2.2 机井设计
5.2.2.1 机井结构设计 根据水源地地质资料分析及附近农用机井的调查,设计井深100 m;根据附近农用机井抽水实验,确定出水量为50 m3/h。静水位为80 m,动水位为90 m。
5.2.2.2 成井工艺技术要求 A.钻井施工要求:该井采用SPT-300型水文钻机施工,严格按机井技术规范(SL256-2000)进行。B.回旋钻机钻进:回旋钻进施工应连续作业,各岗位操作人员,在钻进施工进程中,严禁向孔内投放粘土,护壁泥浆比不得大于1.10,粘度不得大于22 s,含砂量不得大于4 %。认真做好各项记录。
5.3 成井质量要求
5.3.1 滤水管、井壁管必须由国家认定的厂家采购并出据质量合格证明。滤水管下井前,应在管外分段安装扶正器,下管要连续作业,一次完成。
5.3.2 根据终孔的地层条件,滤水管末端为松散地层时,末端应接3 m沉淀管,下部封闭,避免井底涌砂;滤水管末端为坚硬基岩时,可不封闭。
5.4 抽水试验
洗井结束后先进行抽水试验,涌水量与水位降升对比结果小于10 %时,方可转入正式抽水,大于10 %时应继续洗井至涌水量与水位降升比满足要求。
6 管理房设计
管理房为砖砼结构,基础采用M10浆砌石,梁、柱均采用C20现浇钢筋砼,墙体为M10水泥砂浆砌砖,顶部为C25钢筋砼现浇,建筑面积16 m2。
7 环境影响评价
本工程属新建工程,工程规模小,施工期短,施工时无永久性占地,对地表影响小,开挖断面不大,不会造成滑坡、塌陷等问题。因此该工程对周围环境不会产生不利影响。
8 工程估算总投资
工程估算总投资225.13万元,其中:建筑工程费104.93万元,管道及安装工程83.15万元,机电设备及安装费10.68万元,临时工程费4.28万元,其它费用11.37万元,基本预备费10.72万元。控制灌溉面积93.33 hm2,单位投资24 120元/hm2。本次规划低压管道灌溉工程估算指标确定为24 000元/hm2。
9 工程效益
天祝县打柴沟镇石板沟设施农业灌溉工程实施后,增加灌溉面积93.33 hm2,可产生直接经济效益631万元,其中增产效益630万元,节水效益1.3万元。
关键词:水利灌溉 节水措施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1、我们所说的节水农业技术体系具体指的就是在农业灌溉过程中,通过提高农业用水的利用效率,使农作物达到高产高效的措施。这一体系由很多环节组成,包括农业、水资源、工程以及管理等等,是一个综合性的体系。如果我们能够合理的使用这一体系就可以更好地提高农业用水的效率,提高单位农田面积的产量,使我国农业得到更加稳定的发展。
2、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的技术体系。我们在农业灌溉过程中通常会使用以下几种水资源,即地下水、地表水、土壤水以及经过净化处理的废水。开发水资源合理利用体系需要涉及很多工程措施,比如说机井测试改造技术、地下水合理开发利用技术以及多水源综合利用技术等等。另外,在节水农业技术体系中有一核心内容,那就是灌溉工程节水技术体系,这一体系的实施也可以提高农业节水的效果。主要包括微灌技术、喷灌技术、膜上灌技术等等。
一、节水灌溉的优势
1、经济效益方面的差距
传统的灌溉方式导致了水资源的浪费,这种方式使得作物受水量不均匀,另外,传统灌溉导致了农作物不能稳产高产,直接影响了农民的收入。现代的节能灌溉技术节约了水资源,投资少见效快,可以保证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在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同时,也推动了我国农业生产。
2、用水量方面的差异
传统的沟畦和漫灌都需要大量的水,但是其中造成灌溉水的浪费现象很严重。在输送水的过程中,由于没有做好管道防渗工作,部分灌溉水会在输送的过程中渗漏蒸发,另外,传统的沟畦和漫灌是将大量的水直接浇在农田上,土壤的渗漏和地表水分的蒸发快,使得灌溉水利用率大大降低,造成了严重的水资源浪费。现代的节水灌溉解决了水在输送过程中的渗漏问题,避免了水分的大量渗漏和蒸发,在灌溉的同时水被喷洒的很均匀,不会因为水量过多而使大量的水渗漏和蒸发。
3、农作物生长方面的差异
灌水量大、灌水压力高的传统沟畦和漫灌造成了土壤和肥料的大量流失,并且作物容易处于水量过多的状态,容易造成根部的腐烂或者病害,对作物的产量产生很大的影响。现代的节水灌溉技术采用的是喷洒灌溉,不会造成土壤和肥料的流失,保证了作物生长所需要的用水量,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传统灌溉出现的土壤板结的现象,给作物的稳产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二、节水灌溉的相关事宜
节水灌溉的实施因为区域的不同、地形的不同以及土壤类型、作物的种类、环境、水资源的状况、经济状况、生产力水平等的差异而不同。各种节水灌溉工程技术有各自的特点,所以应按照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实施。
1、水源状况
节水灌溉首先考虑的问题便是水源,水源是根本问题。水源直接影响了灌溉工程类型选择,比如在山区的种植区,水资源量非常有限,大部分为微型水源工程,如果在这样的地区推广漫灌是不现实的,水量严重不足,因此,在山区应因地制宜,推广尽可能的喷灌、滴灌等灌溉技术。
2、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技术,充分利用降水、处理水、灌溉回归水等,提取地下水,但应保证不超采,有条件的可以拦蓄河道径流,补充地下水,保持水资源的采储平衡,保持水资源的充足,在此基础上综合开发地上水和地下水。
3、采用节水技术
保护好水资源,采用节水灌溉技术,主要调整农作物的种植结构,最好种植高产耐旱的作物,另外,改进沟畦灌和漫灌技术,改进耕作技术,这些都有利于节水灌溉的实施。
4、节水灌溉要与当地生产方式相适应
节水灌溉的实施要与当地的生产方式和农业化进程相适应。由于水资源的供需矛盾的突出,促使了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如果当地的生产方式为为传统的农耕,或者只是靠天吃饭,不进行灌溉,上来就和当地的人说节水灌溉模式,是不能被当地人接受的,认为不切合实际。要解决农民的问题就需要从实际出发,逐渐的接受现代化的技术。
5、工程节水技术的实施
现代的工程节水主要有喷灌、微灌、管道输水、膜上灌水、渠道防渗等方式。喷灌和微灌突破了传统地面灌溉方法的局限性,使灌溉有了更大的应用空间,不再受地形、土壤等条件的影响,灌水的时间、部位、均匀度、灌水量等能比较好控制。使水资源得到了大幅度的利用,减少了浪费,还能更好的与机械化作业的现代农业相配合。管道输水和渠道防渗是提高输水效率的有效措施,减少了渠道占地和清淤的工作量,降低了成本。
6、节水灌溉与经济条件
节水灌溉工程应由政府和农民共同投资,但投资和受益的主体是农民,国家和政府的投资是有限的,所以要提高农民的认识水平。政府要引导农民实行节水灌溉技术,但与此同时应该考虑农民的收入水平,不能为了推广而不考虑农民自己的承受能力。可以采用传统灌溉和节水灌溉相结合的措施,这样不仅推广了节水灌溉技术还可以使水的利用率提高,降低投资,为农民节省资金,便于他们接受。
三、加快发展节水灌溉的措施
1、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统筹考虑农业节水。目前的农业节水方式,无法根本改善缺水状况。为了抗旱保丰收和增加粮食产量,人们一方面在打更多、更深的井,另一方面节水灌溉省下的水又被用来扩大灌溉面积,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型节水。为此,要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从更宏观的角度统筹考虑农业节水。因为农业节水不仅仅是一个工程问题、技术问题,而且是一个社会问题、经济问题。它涉及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农村经营方式、产业结构调整、种粮效益和农民的切身利益等诸多方面。这些问题都不是一个部门所能解决的。因此,需要多个部门密切配合,紧密协作,统筹考虑制约农业节水发展的各种因素,针对实际情况,制定出一套完整的切实可行的节水农业技术体系。
2、合理规划。灌区的地面水利用包括区内拦蓄与区外引水系统,通过分析可以获得多年的可供水资源过程。灌区地下潜水层可视为一个调节水库,其补给量包括降雨补给,渠道、排水沟渗漏补给,区外地下水侧向补给,区内地下水越层补给以及人工回灌等;其消耗量包括蒸发、出流与开采。两种水源统一调度,可按区域均衡法或地下水非稳定流方法进行均衡分析;在一定的开采布局条件下,以确定合理的开采强度,或在一定开采强度下确定地表水对地下水的补给量及相应的补给区域,或根据补给方式和开采强度确定区域内开采布局。在冲积平原或河流的中下游,地下水位较高,外引水源可靠性低时,当然要发展井灌,以井补渠;若地下水严重超采,就要减少用水或统一控制上游引水,修建当地蓄水工程,利用河流水源引水存蓄或回灌地下水。即使在一个灌区内,地面水、地下水的动态规律也不同,或者上游井渠结合,以渠为主,下游井渠结合,以井为主。
3、建立农业节水补助资金制度,加大农业节水投资力度。现行的农业节水工程投资主要靠集体出资,农民筹资,国家补助建设。工程一次性投资较大,国家补助资金却很少,大部分资金需要农民自筹解决。而大部分地方群众还不富裕,很难拿出更多的钱来搞农业节水工程。因此,各级政府要把农业节水工作纳人重要议事日程,形成一种制度,从政策、资金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从而确立农业节水的重要性,引导全社会都来关心水、爱惜水、保护水。
参考文献:
1 李远华,倪文进,张玉欣 21世纪初期我国农业节水的目标与任务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1(11)
关键词:农业水利;节水灌溉;灌溉方式
中图分类号:S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3)-04-0271-1
1 农田水利建设的问题
1.1 对农田水利建设重视不够
农田水利建设是保障农业生产发展的关键环节,有利于增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发展现代农业、改善农业生态环境、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等,对当代和子孙后代都非常有利。但近年来,各级政府及广大农民群众对农田水利建设重视不够,从西南地区特大旱灾情况看,最严重的灾情主要集中在山区农村,这反映了山区农村基本农田水利建设十分薄弱的现状。
1.2 农田水利建设主体缺位
税费改革后,农村早期的一些水利设施大多数都是几十年前投入使用的,年久失修,老化严重、设备陈年服役,已不能完成农业用水的任务,现有的一些灌溉设施质量不达标,配套设施也不全,技术水平已不能担当农业发展的重任,服务功能缺失。这些问题折射出农田水利建设主体缺位的现状。
1.3 农田水利建设投入不足
近年来,农田水利建设资金投入力度不够,远远滞后于现实需求。地方政府不愿提供花费资金多、短期显性效益不明显的农村基础设施,金融机构或民间资金因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投资大、风险高、资金回收期长、比较利益低等原因,缺乏投资激励,而农民作为“理性小农”对具有外部性的共用设施,更多的选择是“只用不管”。
2 农田水利建设的改进
2.1 发挥政府职能建立起可行的规章制度
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实行科学管理,合理规划,对农田水利工程审批进行规范,所有拟建项目必须符合整体规划。
2.2 农田水利施工过程要加强管理
严格按照制定好的施工方案进行施工,施工前由政府管理部门负责监督,健全各项制度,提高每个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制定好施工方案,以确保农田水利的工程质量。水资源短缺和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引起很多社会、生态问题。目前,不少地方没有节约灌溉用水的政策机制,对地下水水位逐年下降,地下水漏斗逐年扩大等水资源恶化问题,缺乏有效的监测、控制手段。对节水灌溉设备生产检测、销售环节监控薄弱,造成产品质量下降,工程不能良性运行。
2.3 加强质量管理,确保高质工程
要将质量管理作为农田水利工程管理的重点,贯穿于整个项目建设的始终,每道工序施工前由主要技术人员对施工班组进行交底。对工程关键部位和重要工序还要由监理进行指导才能进行施工。建立质量岗位责任制,将质量责任落实到每个施工人员身上。项目设专职质量员,每道工序施工完都要进行检查,不合格则不允许进行下道工序施工。工程完工后有项目经理及时组织项目部人员先进行内部验收,合格后再报监理验收。
2.4 建立健全水利资金投入机制
努力拓展水利资金的筹措渠道,对已收到的水利工程建设资金,要专款专用,绝对不允许挪做他用,坚绝杜绝浪费。
2.5 先进用水方式的采用
我国水资源缺乏,传统的灌溉技术用水量大,滴灌技术能极大地节省水的用量,这种技术可以在各种作物种植时使用,且对地形没有特殊要求。
3 主要的节水灌溉方式
3.1 膜下滴灌技术
膜下滴灌技术是目前最成功的灌溉模式之一,它是将滴管技术与覆膜种植技术相结合的新型灌溉方式。同传统滴管技术相比该技术具有节水效果明显、成本低等优点。将膜下灌溉技术同水肥耦合以及高密栽培技术结合能够明显提高作物的产量,因此深受种植户的青睐。
3.2 膜下软管灌溉技术
膜下软管灌溉是常压(低压)微灌技术的改进,属于新型灌溉技术。该技术因为无需任何动力、成本低的特点在近几年获得较快发展。该技术节水效果与喷灌相近,增产效果处在滴管与喷灌之间,运行费用合理,投入产出比例较大,适合贫困地区的农户。这项技术虽然采用的也很多,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但此项技术仍有很大的完善和改进空间,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3.3 喷灌技术
喷灌技术是比较成熟的技术了,山区、牧区灌溉草场等密植作物、矮秆作物比较适合采用。喷灌技术节水增产效果明显、成本也相对较低。
3.4 加压滴灌技术
将水源加压后进行滴灌,是目前应用较广泛的一种灌溉方法。该技术节水增产效果明显,成本较高。适用作物较广泛,可应用于大田农业、经济作物,也可应用于园林绿化等,尤以规模化发展效果最佳,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参考文献
[1] 涂全波.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J].安徽水利,2008,(15).
引嫩人白工程位于白城市洮北区和镇赉县境内,供水区包括自城市城区、镇赉县城及八家子、大岭乡镇等城镇供水和白沙滩灌区、五家子灌区供水、莫莫格湿地补水。工程设计供水总人口62.23万人,灌溉水田面积63.02万亩及莫莫格湿地补水,涉及范围4000平方公里。“引嫩入白”主体工程全长116公里,工程总投资约9亿元人民币。工程走向:白沙滩―丹岱―嘎什根―哈土气―英华―建平―镇赉县城―青山―白城市城区。引嫩入白工程是一项集农田灌溉、生态补水、城市供水为一体的综合性水利工程,是白城市水利保障体系的基础工程。是吉林省工程之一,是关系到今后一个时期吉林西部能否实现长远经济发展战略的关键性工程。
2 建设缘由与依据
引嫩入白工程项目区土地资源丰富,具有农业发展潜力,但由于降水少,水利基础设施滞后,致使区域旱灾频繁发生,其中极干旱年占32.5%,重干旱年占52.5%,轻干旱年占15%。多年平均受灾面积486万亩,成灾面积198万亩,占全省成灾面积的55%以上。湿地退化、盐碱化面积逐步扩大,多数内陆泡塘趋于干枯,湿地的萎缩加速了土壤盐碱化,草原退化严重。随着国民经济发展、老工业基地振兴、商品粮基地建设以及生态省建设的实施,区域用水需求将进八一个快速增长期,必将对水资源供给保障提出更高要求。
3 建设内容与规模
引嫩入白工程由一个输水枢纽工程包括白沙滩泵站、输水总干、洋沙泡和以下三个分项工程组成。白沙滩泵站工程:为嫩江取水口工程,溺斗畅程11.2米,预计流量为68立方米/秒,总装机10000千瓦。白沙滩灌区分水口工程:设计灌溉水田31.02万亩,最大设计引水流量43立方米/秒;莫莫格湿地分水口工程:二龙涛河是莫莫格湿地补水干线,北股主河道上布置农道桥5座,便于湿地补水区管理及满足群众生产、生活的交通需要。在哈拉塔核心区西南,二龙涛河南北股河道分界线上新建1座节制闸,调节南北股水量;城市供水工程:由总干渠输水至洋沙泡,通过洋沙泡进行调节,一期工程引水流量1.5立方米/秒,二期工程引水流量1.5立方米/秒;五加子灌区工程:设计灌溉水田31.5万亩,渠首泵站扬程7.5米,设计流量43立方米/秒,总装机800千瓦,布置干渠1条、支渠20条,总长160公里,排水承泄区为二龙涛河,布置1条排水干沟长20公里,3条分干沟长30公里。
引水总干渠工程:引水总干渠为白沙滩至洋沙泡,渠长55.2公里。
4 引嫩入白对农业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农村水利;灌溉工程;施工技术;应用研究;建议措施
中图分类号:S277 文献标识码:A
近几年,农村经济不断发展,农业灌溉的状况发生了很大改变,灌溉的技术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同时,灌溉工程的建设水平直接会影响到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关系着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因此,必须要注重农业水利灌溉的工程施工问题,在工程建设中,投入一定的资金和技术,改变传统的灌溉技术和灌溉理念,利用现代化的新技术和新理念,提高农村水利灌溉的工程施工质量。
1 现代农村水利灌溉工程施工技术
随着农村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农村水利灌溉技术逐渐有了很大进展,新技术的运用给农村水利灌溉提供了方便。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农村灌溉用水量逐渐增大,通过利用当前的新技术和新理论等,可以实现现代农村灌溉用水的建设目标,满足农村灌溉用水需求。为了更好的管理好农村水利灌溉工程的建设,就需要对工程施工企业和灌溉工程的目标等进行分析和研究,明确水利灌溉工程所要实现的目标,这样才可以更好的管理灌溉施工工作。因为在农村水利灌溉工程施工中会遇到一些问题,阻碍了工程施工的进展,降低了水利工程灌溉的效率和质量,所以要加大对施工技术的研究和探讨,通过论述出现的问题,然后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提高水利灌溉工程的施工技术水平。
2 农村水利灌溉工程施工技术的分析和应用
现代农村水利灌溉工程建设中逐渐向节水灌溉发展,灌溉技术也逐渐实现了规范化、规模化和科学化,但实现这些目标的同时也会对水利灌溉工程的技术要求有很大提高。现代的农村水利灌溉工程跟传统的水利工程施工截然不同,已经摒弃了传统落后的施工技术和施工理论,采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在施工中提高了施工水平和施工效率。但在施工中由于对技术和理论的掌握尚未成熟,容易在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因此,为了提高农村水利灌溉工程的施工质量,充分的利用水资源,就需要重视对灌溉技术的选择和应用。下面具体介绍灌溉技术的选择和应用需要注意的问题:
2.1 农村水利灌溉工程施工技术的分析
目前在现代农村水利灌溉工程中主要是以土石坝为主体结构,随着农业机械化生产的发展,灌溉理念逐渐发生了转变,开始向节水灌溉方向发展。为了满足当前灌溉技术的要求,需要加强灌溉渠道的防渗性能,减少水资源在运输渠道中的浪费和消耗,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目前,农村灌溉工程中采用的防渗技术主要是通过改变渠道的渗透性。其中,通过利用衬砌防渗墙来降低渠道的渗透性,具体通过抹光和压实技术来实现;通过混凝土防渗衬砌和膜防渗技术来实现,并用砌石水泥土等来作为防渗材料。根据具体的施工过程中,施工的面积、施工环境和施工条件等来选择施工防渗技术。
2.2 农村水利灌溉工程施工技术的研究
农村水利灌溉工程的施工质量受很多种因素的影响,但首先要保证农村灌溉用水、节约用水的需求,同时要考虑到经济性的原则,根据具体的施工情况和地质勘探状况来选择施工技术,掌握原材料的供应状况,最终实现施工建设目标,满足农村水利灌溉的需要。
2.2.1 土质勘探对施工技术的影响
为了保证水利灌溉工程能够达到防渗的效果,需要在水利工程施工建设之前,对灌溉工程路线上的土质地质情况进行探查和研究,明确其特性和工程抗冲击性。如果土质良好的区域可以选择采用覆膜施工技术,如果是土质较为松散的区域,就需要选择混凝土衬砌和砌石施工技术,提高抗冲击性,保证渠道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有利于减少工程施工的成本。
2.2.2 灌溉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体系的建立
要想使水利灌溉工程施工顺利完成,就需要在施工过程中建立和完善灌溉工程施工技术的管理体系,因为在农村水利灌溉工程施工中技术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必须要明确施工技术中的管理要点。利用灌溉工程技术管理体系作为依据,保证工程施工质量,根据土石水渠、混凝土水渠等施工技术的特点,明确施工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提高农村水利灌溉工程的施工技术水平,减少施工过程中的不利因素,使得施工现代施工技术能够发挥其优势和功能。
2.2.3 强化施工技术管理,建立施工技术管理评测体系,提高技术水平
施工技术管理是工程施工中最核心的环节:施工中建立和完善施工技术管理数据库,满足防渗膜施工和混凝土防渗衬砌技术的需要;在工程施工中必须要严格按照施工技术管理数据库进行,同时要遵循相关规范,避免出现因参数、数据疏忽等造成质量隐患;技术管理中还需要优化组织结构,提高组织技术水平;岗位和岗位职责的完善,保证水利工程施工能顺利进行。另外,建立和完善施工技术管理评测体系,主要是评价技术管理中的问题,探讨技术管理的不足,制定措施来消除不利因素,提高技术管理水平。
2.3 注重农村水利灌溉工程的特点
农村水利工程灌溉存在其自身的特殊性,所以需要有针对性的进行技术分析和管理,分析农村水利灌溉工程的状况,然后优化施工技术,确定技术的管理方法和重点,保障工程质量。
3 结语
随着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新农村的建设,农村灌溉条件发生了变化,再加上灌溉环境的转变,使得传统农村水利灌溉技术已经很难适应于当前农业的发展,需要加大对农业灌溉的问题进行研究。所以,要改变传统的灌溉技术和灌溉理念,利用现代的新技术和新理念,提高农村水利灌溉的工程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