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经济学基础的认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情境认知 教学模式 初探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6-0219-01
情境是大学英语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因素,对情境认知理论的有效应用将直接影响英语教学的效果。在一定的情境之中,语言才得以正确地应用和表达。正如人类学家马林诺斯基所说的:“如果没有语言情景,词就没有意义,也不能代表什么。因此,话语也只有在情景语境中才能产生意义。”语言所表达的词、句、篇来源于情境,又不能脱离情境。本文分析情境认知理论的性质,并将其与大学英语教学相结合,探讨基于情境认知理论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一、情境认知理论的性质
学习是个性化的、内部智力转化的过程。知识是鲜活的实践,情境认知理论将关注的焦点从个体转到了社会文化场景,及人们在该场景中的活动上。情境认知理论认为,知识是通过人们在社会中的鲜活实践而逐渐增长的。这些实践是“有意义的行动,以及这些行动彼此间存在意义关系”。情境认知理论鼓励学生动手去实践,鼓励学生运用思维技能进行思考。同时,情境学习也提供了一个更加真实的方法,将独特的情境概念化。
二、情境认知理论与英语教学整合的优势可以用4C来表示
4C即在Context(情境)中,可实现Communication、Culture 和Community。四要素不是彼此分割的,而是相互关联与渗透的。Communication交际:学生用英语进行交际,能够参与对话、表达感情、交换意见、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真实交流。Culture 文化:能够增进学生对他国社会文化内涵的认识,加深对其他民族风俗习惯的理解。Community社群:学生能够在校内外的环境中使用英语。
三、基于情境认知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内容
(一)设计教学环境
从教学环境来讲,教师坚持做到用英语组织教学,这是基本的也是必须的要求。教师创设一定的语言环境,鼓励学生用英语表达意愿。尽管学生由于基础差等原因,在教师开始用全英文教学时学生学起来会比较吃力,但教师一定要循序渐进,长期坚持,并多多鼓励。很多大学英语教师都喜欢采用daily report这种方式鼓励学生说、练英语,事实证明,这是比较有效地提高英语表达能力的方式,也是增强学生自信心好方法。课前3分钟的讲台属于值日学生,他们可以进行朗诵、演讲、歌曲、对话、电影配音等各种形式的英语活动。再由其他学生从语音、语调、表情、内容、交流、互动等方面评定最终成绩。这种简单有效的方式对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锻炼口语表达胆量、养成英语思维习惯等是大有裨益的。
(二)设计合理的教学内容
情境虽影响认知,但它不能保证学习过程的顺利进行,教师要将英语教学内容以适当的方式,镶嵌到已经设计好的教学情境中,促进学生在情境中将知识活化。以问答、讨论、演讲等形式呈现教学内容,突出实际需求和真实意义,实现交换思想、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目的。观看英文原版、多媒体教学拓展情景教学,也是不错的教学内容。
(三)设计合理的激励手段
教学手段多种多样,在应用于情境教学中,应用多种教学手段,特别是激励的手段,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利用角色扮演这种重要的激励手段,可以使学生牢固掌握知识内容,在生动活泼的环境中轻松学习。此外还可利用适当的指导、辅导和建议等激励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望,活跃课堂气氛。
(四)设计有效的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在教学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将情境与评价融合在一起,能使情境创设发挥更大的价值。教师采用情境化的评价方式,设计具有真实性、情境性的作业或测试,尝试多样化的评价方式,评价的主体多元,并融入家庭、学校和社会等教育中的各种元素,可以使学生形成对现实生活的领悟能力、解释能力和创造能力。
探讨情境认知理论的性质,发挥情境认知理论与英语教学整合的优势,探寻基于情境认知的英语教学模式,在教学中设计合理的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激励手段及采取有效的教学评价,对大学英语教学效果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1]周奇.情境创设与意义建构[J].江西教育科研,2002(03).
[2]王文静.基于情境认知与学习的教学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
[3]徐霞.情境认知视角下的教师教学行为研究[D].宁波大学,2011.
[4]吕明.英语教学模式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5).
[5]吕明.英语教学模式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
学科
数学
课题
角的初步认识
课型
新授
课时
1
教材分析
《角的认识》是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的。这部分内容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角的重要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
学情分析
在生活中,由于学生已经具备了有关角的感性经验,所以联系生活实际开展教学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学习。教学时,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从学过的平面图形出发,多组织学生进行一些活动,丰富学生对角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及它的特点,初步学会画角。
2、在丰富多样的活动中,丰富对角的直观认识,培养空间观念。
3、积极参与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并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1、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子画角。
2、掌握画角的方法,通过直观演示,初步感知角有大有小。
教学难点
知道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教具准备
PPT、尺子、练习纸、圆纸片、小棒
教学步骤
一、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昨天同学们观看了微课视频,认识了一个新的图形,叫做什么?(角)
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和研究角。(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二、回顾微课,探究新知。
1、猜一猜,从常见的平面图形引出“角”。
同学们,屏幕上的这些图形被纸片遮住了,你能猜出它们分别是什么图形吗?
生一一说出。
师:你是凭什么猜出这些图形的?
生:根据露出来的角。
2、引导学生归纳角的共同特征。
师:这些角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生: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3、(课件)出示:判断下面哪些图形是角。是的请画“√”,不是的画“×”。
生独立完成,同桌交流,全班汇报。
三、学会画角,加深认识。
1、课件演示画角的方法。
2、画角应该注意什么?
生1:用尺子画。
生2:先画一个顶点,再画两条边。
3、生独立尝试画角。
师巡视,投影学生作品,其他同学评价学生作品。
四、初步感知角的大小。
1、每个同学从学具盒里拿一个角,你拿到的角是长方形上的角吗?
指名学生到讲台比一比,引导学生感知角有大有小。
2、比较下面两个角的大小,大的画√。
引导学生如何比较角的大小,初步感知角的大小跟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3、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有关系吗?
观看小故事:红角和蓝角之争。
小结: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系,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五、操作活动,进一步深化角的认识。
1、请同学们拿出两根小棒,自己做一个角,并跟同桌说说顶点和边。
你能将角变大吗?能将角再变小吗?
2、请同学们拿出圆纸片折一个角,再跟同桌比一比大小。
六、归纳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知识?谁愿意给大家说一说。
歌谣总结:我是一个小小角,一个顶点两条边。
画角时,要牢记先画顶点再画边。
想知我的大与小,只看张口不看边。
七、欣赏生活中的角。
板书设计
角的初步认识
边
顶点
边
共同特征:
关键词:高中数学;皮亚杰;发生认识论;高效;主体
发生认识论由瑞士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皮亚杰提出,其本质即儿童的心理发展是主体对某一客观活动的逐渐适应过程,实质上就是一种动态平衡。而高中数学教学本身也是一种让学生获得数学知识及技能、思想的教学活动,实质上也是一种为了适应环境而组织实施的教学体验过程。而新课程标准也提出,高中数学教学活动要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基础和现有发展水平之上,要真正使学生深入掌握数学思想及技能和方法,知其所以然地获得广泛的数学教学活动经验。[1]所以,在高中数学教学上,基于发生认识论的背景展开教学活动,对构建高效课堂、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师专业成长都具有重要意义。
1.基于发生认识论背景下的高中生数学学习特点分析
认识发生论从独特的角度来分析人类的认识形成发展过程。而教学是一种师生之间互动的过程。要发挥教学的最大效果,教与学的有力配合才是关键。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生认知发生特点,也要尊重学生个体性差异,从学生的自身实际出发。具体到教学层面上,发生认识论指出,高中生的思维发展已经超越运算阶段,具有抽象逻辑推理、关注假设命题的能力,同时能够结合假设命题作出逻辑推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可能性及经过系统性的评价和分析,最终做出合理判断。这个发展过程也说明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思想、技能,进而形成数学思维的思维过程。
2.基于发生认识论背景下的高中数学教学的几点思考
(1)符合学生数学认识发展。根据当前新课标的要求及认识发生论部分观点可以看出,[2]高中数学教学本质上就是一个数学活动体验过程。数学思维的培养实质上就是对学生原有的认识水平的进一步升华。[3]再者,一个班级人数众多,每个学生的家庭及社会背景不同,接受能力存在个体上的客观差异也就在所难免。所以在教学活动的体验上可能就会存在部分学生重复某一认知水平,而部分学生无法接受下一阶段的认知水平的升华。在某意义上说,高中数学教学就是要帮助学生整合数学认知活动,将之前思维上存在的盲点进一步升华。例如,设椭圆―+―=1(a>b>0)的焦点分别为F1(-1,0)、F2(1,0),
直线l:x=a2交x轴于点A,且AF1=2AF2。
(Ⅰ)试求椭圆的方程;(Ⅱ)过F1、F2分别作互相垂直的两直线与椭圆分别交于D、E、M、N四点(如图),若四边形DMEN的面积为―,求DE的直线方程。
评注:解决此题目时,教师指导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解题,就要肯定他们在解题中的思路和运用所学数学知识的能力。而对成绩相对较好的学生就可以提出更高的要求。这样有针对性、分层次地尊重学生的认知特点,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提升原有的认知水平。
(2)教师教学能力培养。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活动过程。就是说教师某一程度的教学效果对学生的影响也十分巨大。当前,我国教师专业素质培养更多的是从专业知识水平出发,忽略了教学能力素养的培养。再者,教学能力与数学知识是不同的概念,对教学效果影响最大的是教学能力。即使教师的专业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占据中心地位,但是教学能力起着关键的作用。所以,在教师的职前或者职后进行针对性的专业性教学能力培训就十分必要。
(3)多样性的教学平台及完善的教学体系。皮亚杰的认识论在自然情境中仔细观察儿童对外界的事物的处理问题的智能反应,认真探索儿童在运算及推理方面如何思考,总结出儿童的思考能力及处理问题的思考方式不同于成人。[4]要构建高效的教学课堂,就要充分做好教学方式及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有力结合。教学活动要重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从学生实际出发,并引导学生对原型加以抽象、概括,增强建模能力和了解其用途和适用范围。再者,高中数学是一个系统的学科,所以,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发生认识论背景下,建立一个完善多样的教学平台及教学体系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游兰香.皮亚杰心理发展观的教育意义探析[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S1).
[2]马艳丽.对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中教育观点的理解[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09(02).
关键词:经济理论基础;现代化课程体系;人才培养
一、经济理论基础的重要性
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本科生的学科基础课,是一门理论性很强,并在很大程度上依托于理性思维,依靠严格的逻辑推理而阐释的课程。因此,在高等学校经济学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中国的经济学人才培养现代化要求强化基础理论课教学,理论课的基础性地位决定了在经济学人才培养中需要加强基础理论课教学。经济学理论基础建设目的在于培养具有较强逻辑思维能力的经济学应用人才,并使他们将这种能力应用在应用学科上,为应用学科服务。这就在人才培养的素质与能力上要求加强经济学基础理论课教学。可见,经济理论基础教学是经济专业的核心。
(一)经济理论基础教学是培养经济学专业人才的核心
经济学专业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专业,又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通过结合我国国情和国外经济学教育的成功经验,使学生掌握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主要的分析方法,通过对理论的扎实理解和把握,将其运用于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经济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知识、能力、素质兼备,致力于培养具有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理论知识并能够向相关领域扩展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强化经济学理论基础也体现了经济学教育的本质属性。自1998年,教育部开始提高高等学校基础理论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陆续实施高等级的教学改革项目和相关的配套建设,目的在于应对新世纪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经济领域和贸易领域的竞争和挑战,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和经济进入新常态提供理论的支撑和人才的需要。
(二)经济理论基础教学是培养经济专业人才的基础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学专业人才逐渐被全社会所认可并且需求不断增加。经济专业人才主要从事的部门集中于政府部门、金融机构、企业和教学科研部门。其中,政府部门需要制定经济政策、调整产业结构和经济改革,金融机构需要进行投资产品设计和融资决策,企业要制定定价策略和多方博弈,教学科研部门要进行经济学的教育并应用经济专业知识来解决现实中的问题。以上这些现实的社会需求急切需要提高经济学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需要熟悉现代经济学的前沿知识,具备向经济学相关领域学习和渗透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都依赖于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
二、目前中国经济理论基础培养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国高校经济理论基础培养普遍存在两个问题,第一是专业课不够深入。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同,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决定了其经济学理论课程分为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再加上总学分的限制,会导致单门课程的学时不足,由于学时的限制,很多高校就只能开设初级经济学,少有学校开设中、高级经济学课程。而国外发达国家本科经济理论的培养已达到高级层次,即使在其他转型经济国家中,经济理论的培养也达到了中级层次。由于经济学理论自身的特点,只有充分的深入研究才能解释实际问题,停留在初级层次则极大的限制了学生对经济学的认识并造成了不能灵活应用的局面。第二是辅助课程不足。经济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要学好经济学这需要很高的数学基础和逻辑分析能力,所以数学课程的设置对经济学理论的学习至关重要。从发达国家的课程培养中可以看出数学课程多并且很有深度,顶级大学对数学要求更高,甚至开设面向理工类的数学课程。虽然目前我国经济专业也开设数学课程,但难度不够并且没有针对性,这就影响了对数学基础要求较高的课程如计量经济学的理解。随着经济学理论的深入对数学的要求也会越高,所以数学基础的不足也会阻碍对高级经济理论的掌握。
三、经济理论基础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满足经济学专业的要求和社会对经济专业人才的需要,经济理论基础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以优化新课程体系和改进经济学理论基础的教学方法为突破口,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重基础、宽口径”的人才培养模式。具体措施如下。
(一)建立现代化的课程体系
现代化课程体系是经济专业教学的根本,要通过理顺学科发展的逻辑、认清开设课程对经济专业的价值、重视社会对经济专业人才的需要方向来不断调整优化课程体系。现代化课程体系要在注重理论知识提高的前提下,做到具有开放性、灵活性和可控性。为达到以上要求要在以下方面下工夫。1.注重基础。本科生入学的前两年,正是学生学习兴致比较高的两年,在人才培养中,除了开设公共基础课外,专业基础课的导论性质的引导很重要,设立入门式的经济学导论,使学生能够在大一的时候就接触到与专业的相关课程,培养经济学的学习兴趣,这为后来继续学习中高级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2.扩宽口径。改变单一的学科课程结构,广泛设置种类较多的选修课程,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在学生对经济学专业已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再进入难度较大的专业课程学习,拓宽学习口径,开拓视野。专业课除了计量经济学等必修科目以外,还应开设丰富的选修课供学生选择,课程需要涵盖思想史以及方法论方面,同时还要注重与理论相结合的社会实践,以及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的撰写。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有利于加强基础、全面发展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将传统的教学方式和现代化的教学模式相结合,突出自主学习的重要性
改革传统教学方式不意味着摒弃传统,而是需要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传统的讲授方式在对逻辑性很强,突出学生与老师互动的交流上有突出的优势,但是针对自主学习性以及时间安排的灵活性上则没有优势。因此,需要加入现代化的教学模式,最主要的就是“慕课”、“微课程”等网络教学手段的引入,利用现代科技的发展,建立网络平台,将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结合,发挥学生的主动学习热情,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节奏自主学习,发挥主观能动性,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经济学教育注重批判意识和创新精神,只有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学生才可能具备这样的素质,才能够实现学生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培养。
(三)对接产业发展需求实施有针对性的“订单式”培养
为适应经济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在教学中,不仅要加强学生对经济学基本理论的理解,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方法论意识,进而具备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鉴于此,需要重视经济学专业综合实践类课程的设置。在经济学的培养方案中,除了原有的学年论文、毕业论文这些实操的培养方式以外,还应开设社会实践类课程作为必修课,增加学生对实际问题的领悟能力,让实践教学有别于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同时,在课堂教学上也应注重应用人才的培养,在理论课堂上引入实验经济学的具体案例,增加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此,需要利用学校的资源,利用研究所和实验室,为教学实践提供支持。此外,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立校企合作类别的实践教学基地,将专业课和专业技能培训相结合,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增加感性认识。与企业合作可以尽早地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重要性,如果能够很好地与就业导向相结合,对产业发展进行很好阐释,就可以达到对接产业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实施“订单式”培养,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的无缝衔接,同时也会激励产业部门中的优秀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甚至对课程开发、师资队伍建设都有促进,实现学校和企业的双赢合作,培养实践性创新人才,满足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经济理论人才的需求。
(四)经济学与其它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
经济学的学科特点更强调一种理性的思维方式,我国大部分高校培养的是重理论基础的应用型人才,因此,需要与其他学科融合才能更好地为服务社会。经济学与法学的融合,可以通过机制设计提高法律的执行效率;经济学与数学、统计学可突现更深度的融合,微观经济活动通常是以一些数理模型为基础,理解和运用这些数理模型需要较深的数理知识,在数理经济学领域,通常运用大数据处理统计数据等;在社会学领域,也可以运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研究与人们生活与发展密切相关的社会问题。同时,弹性地开设灵活性的课程,以及当代经济学的前沿性课程。由于科技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化不断加强,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学生学习的方式也由原来的单频道转为双频道或者多频道,因此,必须根据这些特点,根据社会的变化设置经济学专业课程,实施教学内容的动态性改革,淘汰旧课程、旧内容,引进新课程、新内容。在经济理论基础的培养上,紧跟经济学专业的最新发展,对经济类专业课程进行升级改造,优化课程内容,不断吸收经济学科发展的前沿理论,使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发展前沿和最新动态,培养经济预测的能力,使课程设置具有前瞻性,打开学生视野。
1.1存在的困难。如前所述,计量经济学要求学生具有较坚实的理论基础,张益丰、周卫民(2010)通过序次Probit模型,得出学习统计学等前期课程对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贡献显著。对于一般院校经管类专业学生来说,大多数学生数学基础薄弱,更有一些学生是以文科生身份进入大学学习的,数学基础不扎实进一步导致学生在经济学、统计学上的欠缺,尤其是繁冗的数学推导过程,估计参数的多种方法的差异,模型结构的复杂关系等都使学生对计量经济学望而生畏,同时正是由于自身相关理论基础薄弱致使学生缺乏学习计量经济学的勇气和兴趣,这些均制约着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效果。
1.2存在的主要问题
1.2.1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脱节。计量经济学是一门方法论科学,其教学一般包括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两个环节,我校《计量经济学》课程共计40学时,其中理论学时30,实验学时10,通常情况下,理论教学完成后安排实验教学。课堂教学侧重理论知识讲授,一方面数学公式繁多、逻辑推理冗长,另一方面理论学时不足,课堂讲授仅能安排最为基础的内容,有时,为完成教学计划,课上任务过多,学生接受起来难度较大。计量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实践掌握主要体现在相关计量经济学软件的应用与估计结果的统计分析上。实验教学通常是在理论学时完成后根据实验室应用情况安排,理论与实验教学上的时间断档使得学生在进行实验操作过程中由于理论知识模糊导致实验教学效果欠佳。
1.2.2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脱节。计量经济学教学无论是理论还是实验环节注重的都是方法的讲授,而假定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经济学、数学以及统计学基础,尤其是经济学,然而实际情况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对学习该门课程的目的以及实际应用并不清晰,并且,在实际研究中,应用的计量研究方法并非30学时理论教学中的基本内容所能满足,真正涉及的是更为高深的计量经学模型方法,如时间序列分析、面板数据模型等,有些学校针对这些具体模型设置了专门课程,仅计量经济学相关课程多达几门。因此,理论与实际应用的脱节致使学生对这种以模型分析为主研究实际经济问题的方法更难掌握,因此,教学任务完成后只有少部分学生能够基本入门,很难收到满意的效果。
2计量经济学分层教学模式
胡静波(2014)认为分层教学以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为条件,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根据不同群体的实际水平进行教学。对分层教学概念的理解有不同的认识,但其共性即是突出学生个体差异与因材施教。计量经济学的学科特点与学生基础的差异性决定了对该门课程有必要进行分层教学。
2.1分层走班模式的实施。所谓分层走班指学生在进行某一学科的学习过程中,打破原有行政班的限制,在教师指导下,根据自己在本科中学习程度的不同层次以及对该学科的不同学习能力和兴趣等,自主选择不同层次的教学班,在开展教学活动中,同一科目同时授课,学生分别到相应的班级进行上课的一种不固定班级、流动性的学习模式。我校计量经济学一般为大三、大四年级开设,并且每学期均安排此门课程开课,一般情况下,每学期5-6个行政班,分层走班模式的想法是可将这些行政班分成3个层次,分别对应高、中、低层学生,划分标准兼顾学生意愿与其理论基础,但应以前者为重点,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分层走班并不打破原有行政班建制,它本身就是一种运动式的、大范围的分层(刘树仁,2001)。三个层次中,第一层次设置1个班级,学生数量可规定为学生总数的20%(并可依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第二层次2个班级,约占学生总数的35-40%,第三层次2-3个班级,学生数量约为总数的40%-45%。第一个层班级人数最少,属于小班制授课,根据学生数学、经济学、统计学课程成绩进行综合排名,并结合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兴趣进行组合,课堂讲授与实际应用都要求精求深。鉴于学生基础较好,因此可以适当增加讲授内容,设置不同的教学计划,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利用所学知识达到分析、解决经济问题的目的,以及为培养学术研究型人才,激发同学们的科学研究兴趣,可以考虑增设应用计量经济学方法的研究性论文的讲解与撰写,切实提高该层学生的科学研究兴趣与能力。对于第2层次班级与第3层次班级,原则上理论授课内容一致,但要求掌握的知识深度会有所差异,第3层次班级教学以计量经济学基本入门为目标,少一些理论推导,多增设一些应用所学基础的实际案例的讲解。
2.2班内分层模式。同一班级,学生的理论基础、认知能力、学习兴趣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分层走班模式可以使班级内部人员差异缩小,教学效果更容易体现,但学生整体差异仍然存在。对于公共基础课程实施分层走班模式的高校较多,而对于专业课程则相对甚少,有时源于条件不足分层走班模式并不容易实施,此种状况下,可以考虑在原有教学班级内部进行分层。具体分层的环节涉及目标分层、授课分层、训练分层、评价分层等。所谓目标分层就是针对不同层次学生提出不同要求,高层次高标准当然也要高要求,具体分层目标可以结合本专业学生实际情况而做出相应调整。无论是分层走班还是班内分层模式,其共同点就是承认学生差异,将学生分成不同层次进而因材施教。通常情况下,会将学生分成三层,即高、中、低层。对于高层学生,(1)适当扩大并加深课堂教授内容,梳理、明晰计量经济学知识结构,为学生进一步学好《计量经济学》指引方向;(2)增加使用计量经济方法的研究性论文的讲授与撰写,真正实现学以致用的目的;(3)加大课后练习,强调软件应用在计量经济学中的重要作用,要求学生对所学内容对应的软件操作能够熟练掌握,由于课堂理论与实验学时均有限,若要达到预期目标,学生需适当利用课后时间进行练习。对于中、低层学生,不太容易区分与定位,但课堂讲授应尽量避免繁琐的原理推导,学生应能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与软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