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职实习方案

高职实习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职实习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职实习方案

高职实习方案范文第1篇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质量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高职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为社会培养了大批急需的各类专门人才,但纵观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全局,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办学特色不鲜明,课程及教育内容体系不合理等,严重影响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导致高职就业缺乏竞争力。为改变这一现状,各高职院校正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笔者拟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切入点,来谈谈通过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改革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工作的总体设计和实施蓝图,是学校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对教学质量进行监控和评价的基本依据,可以说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制(修)订,是高职院校所有改革与建设工作的“总纲”,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突出高职特色,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本要求。

一、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突出高职特色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人才培养方案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人才培养目标是整个高职教育的领航塔,引领着高职教育前进的方向。虽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职教育有了很大发展,但发展过程举步维艰,到目前仍然是高等教育的薄弱环节,发展不平衡,吸引力不强,高职教育的入口——招生和出口——就业,都处境艰难,这一方面是由于中国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更是由于高职教育在其本身的发展过程中,未能准确定位,不能彰显其人才培养的特色。当前,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在育人方面,很多地方仍然是普通高等本科教育的简单复制,或是普通中专的合并与升格,相对于本科而言,高职教育“职”的类型特色不明显;相对于中职而言,高职教育的“高”又无处体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没有与中等职业教育或普通本科教育形成差异化竞争。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种类型,有其自身的特点与规律,它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与普通本科高等教育相比,它的教育模式是以职业能力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知识的内部逻辑体系为中心,高职教育中的“职”决定培养出来的学生必须具有突出的实践操作能力;与中等职业教育相比,它是高层次的职业教育,高职教育中的“高”决定培养出来的学生不是只会动手的技术工人,还应具有一定的思考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还可以向更高层次的岗位发展。因此,必须根据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首先,在人才培养目标总体定位中应满足如下要素:(1)满足职业岗位(群)所必需的职业技能及职业素质;(2)满足合格的高等教育属性应使学生具备的职业发展与迁移所必需的某一专业技术领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术理论;(3)满足合格的高等教育属性应尽可能在人文素质、思维方法及终身学习能力等方面,为学生成就其人生的事业打好一定的基础。

其次,面对繁多的就业岗位需求,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要向多元化转变,要研究不同区域、不同行业、不同职业针对性的具体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完善符合客观需求的多元化目标体系。由于我国区域广阔,经济社会的区域差异十分显著,高职教育作为直接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的教育类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应根据区域差异的不同而进行调整,每一所职业院校在确定其培养目标时,都应该充分考虑学校所在地的区域经济,如广东地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达且需要大批高技能人才,面向广东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应定位于培养具有精湛技艺和创新能力,掌握现代服务技术的高技能人才。

二、构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职课程体系

课程是所有教学理念的承载者和体现者,合理的课程设置是整个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当前,高职学生就业缺乏竞争力,原因之一就是课程设置不合理,导致培养的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不合理,无法满足职业岗位(群)的要求,一些学校的课程设置趋向于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形成了“本科压缩型”的学科型课程体系,使得大量的知识学而无用,不能支撑就业技能的发展需要,有些学校则将职业教育的定位和含义狭隘化,课程设置过分强调职业发展要求,形成了培训课程体系,导致学生择业能力差,自我完善和发展的知识基础薄弱,职业迁移困难,无法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因此,加快高职课程建设改革,是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按照现代教育学的课程概念,应从两个层面入手,一是课程体系的建设,二是每一门课程的建设。

第一,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上,要打破依据知识本身的逻辑设置课程和组织内容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要根据岗位定位进行职业能力分析,按照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设计专业课程体系。首先,通过市场调查分析,明确专业所对应的核心就业岗位,并预测分析经过3-5年的工作后,学生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可能,确定其发展岗位。其次,进行岗位能力分析,明确专业的能力目标,核心岗位所必须具备的职业能力就是该专业的核心能力,发展岗位所必须具备的职业能力就是该专业的拓展能力。最后,在岗位能力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岗位核心能力的要求确定4-6门专业核心课程,形成核心课程系统,根据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确定5门左右的专业拓展课,形成拓展课程系统。公共基础课程也要适时进行改革,根据职业岗位对人才的职业素质要求,完善职业素质课程体系,作为通识课程,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态度、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这样,组成通识课程、核心课程、拓展课程科学组合的现代高职课程体系。

第二,在具体每一门课程的建设上,首先,每一门课程要与整个课程体系相一致,课程与课程之间,要体现职业能力培养的逻辑主线,前后衔接,内容不脱节。每一门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作用,主要解决什么问题,主要讲授哪些知识点,要让学生掌握哪些知识和技能,都必须明确。其次,进行课程内容整合,根据实际的职业岗位工作过程,把相关的理论知识、技能训练进行任务式或项目化的整合,不断提高课程教学过程与实际工作过程的仿真度,从而提高整个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再次,在教学模式的选择上,要摒弃以往的学科型理论化教学模式,要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目标,注重强化智力技能和操作技能的训练,建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行、互动的教学内容体系。

三、加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执行管理

以现代高职教育理念为指导,制(修)订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切实贯彻到真正的学校教学活动中,才能真正在人才培养中发挥作用。因此,强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执行管理至关重要。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双师”素质教学团队

师资队伍素质的高低是人才培养方案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人才培养方案需要通过教师去实施,如果没有一批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去实施,再完美的人才培养方案其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建设和培养一批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学校各项工作的首要任务,对高职院校而言,就是要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这是由高职教育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高职教育是类型性(实践性)和层次性(高教性)兼具的一种教育类型,其培养的人才既要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应对职业岗位繁杂多样且灵活多变的形势,又要具备一定的适应未来职业技术变化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些都决定着高职的师资队伍既要有比较丰富的理论知识,又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动手能力,既要能“教学生动手”,又要能“教学生动脑”。

培养具有“双师”素质的师资队伍,应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的双重策略,与行业企业合作培养专业教师,将具有行业企业工作经历作为新引进专业教师的必要条件,引进行业企业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承担实践教学任务。对已有的专业教师实行下企业挂职锻炼的制度,以保证其实践能力和对产业行业的了解,强化其职业教学能力。

2.加强实训基地建设,保障实践教学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一线应用性人才,这类人才的鲜明特征在于不仅应具有基本的专业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具有过硬的、优于其他教育类型的专业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在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具有独特功能与价值的实践教学体系是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本科教育的主要标志。有效的实践教学需要学校软硬件资源的共同支持,一是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它是实践教学的物质载体,二是实践教学以何种方式组织实施。

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是实践教学的物质保障,各高职院校要加大实训基地建设的力度,开拓校企合作途径,高职教育实训基地的建设需要高昂的投入,单靠学校一己之力,很难承担,学校应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一方面,引入能代表区域支柱产业的实力型企业,建设生产性校内实训基地,共同制(修)订实践教学计划,共同开发实践教学特色课程,呈现真实的职业环境,企业补充设备、师资、技术、管理,让企业生产与学校育人有机结合,互惠共赢。另一方面,积极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能够真正参与实际的生产、工作过程创造条件,把实践教学搬进企业,在工作岗位上对学生进行实际训练,使学生熟悉现代化生产工艺,学会运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积累实际操作经验,增强创新能力,真正形成“第一线、应用性、高素质、技能型、零距离”的实践教学特色。

高职实习方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人防工程;高支模;施工方案;改进;角度

中图分类号:K82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建筑工程的规模也逐渐扩大,高大模板支撑体系作为一种常见的施工工艺,目前在我国建筑工程建设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但高大模板支撑体系施工也十分危险,失稳、坍塌等事故时有发生。因此,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前提下,选取最适宜的高大模板施工方案不仅能保证施工的安全,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节省大量的人力与物力,提高施工效率。

1 工程概况

某建筑工程,地下室面积1537.12m2,地下室层高6.15m,为框剪结构。该地下室属人防工程,地下室顶板属高支模的结构梁有16根,其中最大梁截面尺寸为梁宽(b)900mm×梁高(h)1600mm,顶板厚度为230mm。其他非高支模区域的结构梁最小截面尺寸为梁宽(b)200mm×梁高(h)400mm,顶板厚度为200mm。

大梁模板支撑在地下室混凝土底板上,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5,所有梁、柱和楼板混凝土模板均采用18mm厚木胶合板大模板,板枋选用75mm×75mm方木,采用φ48×3.0mm钢管作承力架和支撑,铸铁可调托座,梁侧采用M12型对拉螺栓,支撑体系(梁板混合)采用钢管搭设成满堂支撑架。工程地下室支撑体系由高支模与非高支模相结合的模板支撑系统构成。

2 方案的分析与改进

对于方案的分析与改进,笔者以梁宽(b)900mm×梁高(h)1600mm为例说明。

2.1 高支模搭设界面的主要参数

经过安全软件的计算,有三种搭设方案的参数满足受力计算要求。基本参数:

梁截面尺寸:梁宽×梁高=900mm×1600mm

梁侧楼板厚度:230mm

梁计算跨度:6.75m

梁底模搭设的支撑高度:6.15-1.60=4.55m

立柱步距:1500mm

三种方案的主要搭设参数如表1所示。

表1 三种方案的主要搭设参数

2.2 高支模搭设方案的支撑架平面图及剖面图

2.2.1 方案1

高支模搭设方案1的支撑架剖面图见图1。

图1 高支模搭设方案1的剖面图

2.2.2 方案2

高支模搭设方案2的支撑架剖面图见图2。

图4 高支模搭设方案2的剖面图

2.2.3 方案3

高支模搭设方案3的支撑架剖面图见图3。

图3 高支模搭设方案3的剖面图

2.2.4 方案的改进

根据上述三个方案的搭设界面参数、支撑架平面图及剖面图,改进方案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施工操作角度

经安全软件计算,非高支模区域的板立杆纵、横间距均为1100mm(板厚230mm,搭设高度6.15m)。由此可见,为和非高支模区域的立杆有效拉结,方案2中的立杆纵横间距取700mm显然是不够合理的;而方案3中的立杆纵横间距取500mm,若将非高支模区域的立杆纵横间距调整为1000mm,与高支模区域的立杆纵横间距成倍数关系,在不增加立杆布置的情况下,便可将高支模区域与非高支模区域的立杆间距均匀划分,纵横方向有效拉结,形成整体、稳定的支撑体系。从梁底立杆根数而言,方案1、方案3均为两根,间距467mm,相对方案2立杆根数为3根,间距300mm而言,作业人员的操作空间相对要宽裕,更便于操作。

由于高支模大梁的两端是截面比较大的框架柱,为避免妨碍框架柱侧模的搭设及拆除,梁侧立杆间距应留有足够的空间,因此,比较三个搭设方案,梁侧立杆间距为1400mm为首选方案,即方案1、方案3合理,方案2不利用操作人员操作。

(2)施工进度角度

方案2的高支模立杆纵横间距为700mm,非高支模区域的立杆纵横间距为1100mm,因此,搭设满堂支撑架体时,在高支模与非高支模区域交接处,立杆的拉结很难处理,有效的处理措施就是:将非高支模区域的立杆纵横间距调整为1050mm,高支模区域的立杆在交接处的三跨内增加立杆布置,即立杆的纵横间距加密到350mm,方可将高支模与非高支模交接处的立杆有效拉结。

同理,方案1的高支模立杆纵距为500mm,橫距为700mm,若要处理高支模与非高支模交接处的立杆拉结,有效的措施是:非高支模立杆纵距调整为1000mm,橫距调整为1050mm,然后增加交接处高支模立杆纵距三跨内的立杆布置,即在三跨内的立杆纵距为350mm,如此方可将高支模与非高支模交接处的立杆有效拉结。

而方案3如前所述,只需调整非高支模立杆的纵横间距为1000mm即可,相对方案1、方案2的处理措施要简单得多,操作人员不易出错,减少了返工的机会,无形中加快了施工作业的时间,节约了搭设满堂架的时间成本。

(3)材料用量角度

如上第二点所述,比较三个搭设方案,同一搭设区域内,所用的可调托撑、立杆及梁板底部沿梁长度方向的主梁数量合计,方案3所耗用的材料是最省的。

综上所述,取方案3作为高支模的搭设方案,同时调整非高支模区域的立杆纵横间距为1000mm。改进后高支模与非高支模区域搭设的平面图见图4,图中阴影区域为高支模区域,以外为非高支模区域。

图4 改进后高支模与非高支模区域搭设的平面图

3 结语

本工程现已开始施工,该支撑架体在施工过程中非常稳定,整体性良好,在混凝土浇筑时未出现异常情况,拆模后混凝土实体质量符合要求。这也说明了本工程高支模施工方案的改进十分有效,不仅减少了施工成本,还降低操作的难易程度,值得类似工程参考借鉴。

参考文献

高职实习方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速公路;施工区;交通组织;交通标志

中图分类号:U412.36+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高速公路里程的快速增长,高速公路已成为我国公路交通的主动脉。近年来,由于高速公路交通量的快速增长以及高速公路上货车超载现象比较普遍,高速公路养护施工作业也变的越来越频繁,并成为高速公路发生常发性拥挤以及造成各类交通事故的重要原因。因此,开展高速公路施工区交通组织方案的研究,对提高高速公路养护施工路段的交通安全、发挥高速公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拟对高速公路施工区交通组织原则、方案建立流程、各交通控制区长度确定、施工区的限速、交通标志和安全设施的设置进行研究分析,供各位同行参考。

一、交通组织原则

(1)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保证高速公路“快速、安全、经济、舒适”功能的充分发挥。高速公路经营者往往从经营利益出发,希望施工不影响车辆正常行驶;施工者则希望作业面扩大,没有车辆影响最好;车辆驾乘者希望尽快通过施工路段为好;交通管理者则希望不出安全事故、交通流顺利通过施工区为最好。所以,效率优先,即交通组织首先应“以车为本”,方便民众、注重社会效益;兼顾公平,即兼顾高速公路施工单位、经营单位效益,尽量增大保留车道的通行能力,确保车辆安全通过施工区。

(2)作业区交通控制规划要考虑养护维修作业的特点、时间和周期、交通量、经济效益等因素,区域内交通标志的设置必须合理、前后统一,起到引导车流平稳变化的作用。养护维修作业应尽量选择全天交通量低谷时段,交通流量大的路段夏季作业可放在夜晚,春秋季作业可放在中午交通量较小的时段。

(3)施工交通组织方案确定后,尽量避免经常性的和大幅度的几何性调整,如车道变窄、弃用车道、主要道路渐变等。

(4)工程结束后,应及时拆除所有的交通控制设施。当施工作业出现短期停止作业时,必须及时拆除和更新不合适的交通控制设施。

(5)施工警告区必须在下游施工作业区所有的设施撤离后才能撤除,以确保交通安全。

(6)当施工区道路改变方向时,必须在原来路径与新辟路径之间进行渠化,绕道时应标明绕道线路简图。

(7)必须考虑到工程车辆进出作业区的安全,要设置专门的进口和出口。尽可能避免工程车辆在进口或出口处与其他车辆发生冲突。如果这种冲突无法避免,必须采取相应的交通控制措施。

(8)高速公路同一方向不同车道作业区布设间距须不小于1500m,否则应分期施工。

二、交通组织方案建立流程

在高速公路养护施工之前,必须制定详细的施工交通组织方案,并经交通路政、交巡警部门同意,若需改变需经交通管理机构认可。

三、施工区的限速

车辆在施工区通行时,为保证安全,在以下情况下必须设置限速标志:

(1)施工工作面长度超过500m,路上交通量又特别大时;

(2)由于施工灰尘和烟雾的影响,降低了道路的可见度时;

(3)在靠近施工区,道路的净宽度减小一半或以上时;

(4)施工人员的安全和精神状态受到高速车辆的严重影响时。

四、施工区交通标志及交通安全设施的设置

(一)交通标志的设置

施工区交通标志是施工区交通控制设施(由交通标志、信号灯、路面标线以及其它交通控制设施组成)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施工区交通标志的设置能有效地通告前方道路施工,引导驾驶者安全、顺畅地通过或绕行施工区,并保证施工作业人员和设备的安全。在我国现有《道路交通标志标线(G5768―1999)》提供的交通标志的基础上,参考美国、欧洲、香港等地区的交通标志规范,结合我国高速公路建设标准以及施工作业区存在的问题,提出高速公路施工区的交通标志系统,该系统由施工区警告标志、禁令标志以及施工安全标志构成。

(二)交通安全设施的设置

(1)为了加强对施工作业人员的安全保护,必须尽量减少作业人员直接面对高速公路行车,也即必须考虑采用保护性的障碍物将交通流与作业人员分开。对于长期施工作业,建议迎车流面采用固定防撞垫;顺车流面采用混凝土护栏;对于经常要移动位置的施工作业, 如路面补坑或路面划线等作业, 建议迎车流面采用可移动的防撞装置TMA),该装置最好装备有照明灯以及警告标志,并且在后部装有撞击衰减器。

(2)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也可以设置车辆闯入报警设施,以警告施工作业人员离开危险区域。

(3)在高速公路上设置可移动的振动带,警告驾驶员进入了高速公路施工区。振动带的设置可以采用2种形式:下凹式和上凸式。对于高速公路施工,为减少路面的损坏,推荐采用上凸式的振动带。

(4)可移动的可变信息板,在公路施工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可以显示:道路、车道或匝道的封闭情况;车辆碰撞以及紧急情况的事件管理信息;车道宽度信息;速度控制;经过施工区的建议;出现不利情况以及特殊事件的警告信息;等等。可移动的可变信息板由信息显示屏、控制系统、电源以及运输装置构成。对于施工现场复杂,或者施工现场发生交通事故或其它突发事件的情形下,建议采用该交通安全设施。

(5)如果一条道路的一部分被封闭,为引导车辆行进就必须设锥形区。锥形区开始部分应设向左行驶或向右行驶标志,在白天可以采用《道路交通标志标线(G5768―1999)》中的施22 施23 所示的标志。夜间最好采用电子显示板形式,从而与路栏或独立活动支架上安装的反光或施工警告信号灯形成有效的交通安全保护警告和诱导系统。

参考文献

高职实习方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4-0260-02

一、高职学校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的现实基础

1.基于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中指出: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促进泛在、移动、个性化学习方式的形成。在现场实习安排困难或危险性高的专业领域,开发替代性虚拟仿真实训系统;针对教学中难以理解的复杂结构、复杂运动等,开发仿真教学软件;推广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实时互动的远程教学。

2.基于高职学生就业的需要。通过对学校毕业生的调查和座谈,毕业生自己对所学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处于较好和一般水平。无论从企业对毕业生的素质、技能评价上还是毕业生、在校生对我校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的评价和满意度都较好。该专业课程设置合理,理实一体比例恰当,但是教师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还不是很合理,学生学习接受能力一般,适应企业实际需求还不是很强。

3.基于传统课堂问题解决。传统的课堂,时间是一个常量,教师不可能在课堂上为不同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时间。因此,传统的课堂不仅不能解决“后进”的问题,而且注定要成为源源不断滋生“后进”的土壤,这在传统课堂几乎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后果。而“翻转课堂”一是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步骤学习,二是教师给予学生一对一的个性化指导。教师事先录制好视频,让学生回家去观看。学生在家里可以有一个自定进度的学习,即按照自己的步骤、节奏学习,可以因为需要思考或做学习笔记而暂停,也可以因为没有很好地理解讲课内容而倒回去重新观看,深入思考。基础好的学生往往只要观看一遍就可以掌握新的学习内容,基础薄弱一点的学生则可以一遍又一遍地倒回去观看视频,直至较好的掌握。许多学生由于害怕被其他人视为傻瓜而不愿意在课堂上提问,但他们可以毫无惧色地反复观看视频,同时看完视频要立马完成相应的问题。当第二天进入课堂学习的时候,每个学生都在同样的基础上,这个时候进行内化或拓展的活动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因此,在家通过观看视频自主学习,有利于学生夯实基础,有效预防“后进”发生。于是,传统课堂教学无法解决的问题现在得到了解决。

二、“翻转课堂”的引入

“翻转课堂”这个名词乍一看很让人费解。课堂如何被翻转呢?事实上,翻转的是课上和课下学生的行为。在“翻转课堂”中,学生课前是务必需要预习的。在教师的预期中,学生通过预习已经完成了50%(或更多)知识的学习,还有一些较难的知识未掌握,或者在预习中产生了一些问题。学生是“带着嘴和手”来上课的,其上课的根本目的是通过与同学和教师之间的讨论,搞懂预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和不懂的知识。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是引导和仲裁。引导学生就某个课前预习似懂非懂的知识点和某个习题开展讨论,对学生的纷争进行仲裁,从而使得大部分学生掌握了在课前预习时不懂的知识点,并且通过课内练习得到了巩固。课后,学生可能需要整理课堂所学来掌握课堂未解决的问题。如图1所示,课前预习、课上讨论、课后总结讨论的闭环学习过程是对学生学习层面的考虑。

三、“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提出

随着时间的见证,人们对网络教育归于理性,权衡了新兴的线上教育利弊,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所谓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是将传统教学的优势传承下来再结合现代高新科技的发展所带来的网络教学,两大教学模式合二为一。这样既传承了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启发、监管教学过程,又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疑难问题。在国外的历来研究中,将混合式教学模式分为了四大类:转换模式、弹性模式、菜单模式和增强型虚拟模式。这里介绍最受教师青睐的转换模式,此类模式指学生按照固定的时间表或听从教师的安排在任何课程或科目中进行转换,而在这些学习模块当中,至少有一个模块是在线学习。通常情况下,学生会在在线学习、小组学习以及课堂书面作业这几项中进行转换,关键是要定时或者由教师宣布到了转换的时间,然后每个学生将会转向去做该课程的下一项任务活动。

四、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职安防系统安装及调试专业的具体实施阶段

1.课前学习活动。首先在开展课前教学活动之前先将学校筑电1331班39个学生和筑电1332班33个学生分别划分为8个项目团队,遴选出8位队长负责团队的任务实施并及时汇报给教师。其次将原有的基于项目的PPT课件制作成基于任务的微课程及PPT课件,并上传至网络资源平台和百度云盘空间。再次学生根据任务分工以及进展状况,有针对性地选择微课及相关资源。最后教师每天定时通过网络资源平台交流工具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预习的目标是掌握布置的微课资源中50%以上的知识,而且需要学生总结出微课资源中听不懂的地方、认为有错的地方、认为特别有道理然后自行展开研究的地方。

2.课上学习活动。在理实一体化教室中,教师首先针对学生课前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答疑;在网络资源平台的作业提交工具栏中随机选取一个团队进行课前学习活动检查,并进行评价。其次在“项目练习”阶段,8个团队分别对项目任务进行讨论分析,并将最终的任务考核成果通过网络资源平台提交给教师,队长向教师等人汇报整个任务的实施过程,团队随机派出一名代表进行操作演示,最后根据项目团队汇报及成员演示的情况,进行组内评价团队互评和教师互评,最终形成项目考核分计入该课程的最终成绩。

3.课后学习活动。项目团队首先总结学习的知识及技能,然后完成教师布置的“项目实训”作业并提交给教师。学生在课后,根据课堂讨论的体会,整理本堂课各问题和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将其绘制在一张图上,下次课要和教师留的其他课外练习一起,作为作业上交。同时,学生还会在网络资源平台的讨论社区中继续和同学与教师进行与课堂讨论相关的、更加深入的讨论。如图2所示,总结了以优质教育资源为基础,依托学校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开展针对性教学活动,实施“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施流程。

五、混合式教学模式所带来的成效

1.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显著。以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的研究及课堂推广应用为突破口,邀请专家培训,鼓励教师参加微课、教学能力等方面的比赛,在课前视频课件制作、课堂应用、课后作业等各环节建章立制,严格要求,教师在教学能力方面显著提高,在省、校微课竞赛和教学竞赛等比赛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2.学生专业能力明显提高。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策略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由原来课堂的“观众”变成了课堂的“演员”,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学生基本能实现就业零对接,就业即能上手实践,所以混合式教学模式所带来的正面影响是深远的。但是要把混合式教学模式运用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对于高职专业教师来说是个极大的挑战,毕竟是刚刚起步,从中必将面临一系列的困难和挫折,因此需要后期不断的反思和改进,这样才能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高职实习方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层房屋;施工安全;风险控制

1.高层房屋建筑工程施工安全风险概述

高层房屋建筑工程施工安全风险即高层房屋在施工期间出现安全事故的可能性。目前,学术界对风险的定义主要为两种,其一是“具有不确定性的未来损失”,其二是“因特定因素造成的差异性结果”。虽然对风险的定义尚未完全统一,但是从上述定义中不难看出,风险具有不确定性、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因此,高层房屋建筑施工安全风险可视为在施工期间发生的可能造成人员伤亡事故及经济损失的不确定性[1]。

2.安全风险识别分析

2.1安全风险识别的基础资料

可靠的数据是进行有效安全风险识别的基础。全面、系统的数据可以确保风险安全识别的准确性。需要注意的是,在数据收集时,容易出现将无关的项目加入安全风险识别的范围,导致安全风险评估的可靠性大打折扣[2]。施工安全风险识别的基础资料主要包括:

(1)政府颁布的相关法规、标准。为了保证建筑施工的安全性,政府会出台一系列具有强制性的规定或标准。这些规定对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风险因素进行了全面概括。在高层房屋建筑工程施工前应对建筑项目中存在的风险因素是否存在于相关规定中进行有效核实。

(2)同类建筑项目已经发生的施工安全事故。绝大多数施工安全事故发生是因为忽视了对相关风险因素的监控所造成。对已经发生的施工安全事故进行分析,能够及时发现在施工过程中应当着重关注的风险因素,降低当前建筑项目出现安全事故的可能性。

(3)自然环境。自然环境也是造成施工安全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大风、冰雹、高温、低温等极端天气会极大提施工安全事故的发生率。

2.2高层房屋建筑工程施工安全事故概述

2015年我国共发生442起房屋建筑施工安全事故,其中高处坠落事故235起,占总数的53.17%;物体打击事故66起,占总数的14.93%;坍塌事故59起,占总数的13.35%;起重伤害事故32起,占总数的7.24%;机械伤害、触电、车辆伤害、中毒和窒息等其他事故50起,占总数的11.31%。与2014年相比,虽然2015年我国房屋建筑安全事故的发生数有所下降,但建筑施工安全风险仍然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2.3安全风险因素的识别对象

(1)人为因素。施工人员是高层房屋建筑项目的直接参与者。因此,人为因素是最主要的安全风险因素。在高层房屋建筑工程施工安全风险管理中,需要从人为因素角度出发,发现施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3]。

(2)物料使用。高层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离不开物料。物料使用的各个环节都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因此,必须加强物料放置、使用、废弃物处理等各个环节的安全识别工作。

(3)机械设备。高层房屋建筑项目对机械设备的需求量较大,不同规格、型号的机械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存在不同的安全风险。因此,为了降低施工过程中安全事故的发生率,必须对各项机械设备中潜在的安全风险进行系统的识别。

(4)施工方法。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新的建筑施工方法层出不穷并被广泛应用于实际中。但高层房屋建筑项目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各种施工工艺、技术在使用时的不确定性会大幅度增加,造成安全事故的发生率上升。为了确保项目的安全性,需要对施工方法的安全风险识别工作给予重点重视。

3.安全风险控制管理策略分析

3.1完善安全管理制度

(1)落实施工安全责任制。施工安全责任必须逐层落实,上级管理人员不定期对下级执行情况进行检查,下级负责人及时将安全风险应对措施的执行情况向上级进行反馈,将施工安全责任落实到每一位项目参与者,确保施工安全风险监控。

(2)制定专项安全技术方案。对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作业项目,必须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安全技术方案,且方案一经审批必须严格执行,不得擅自更改。同时应加强相应的安全检查工作,防止方案成为“一纸空文”。

3.2优化安全技术

(1)根据施工作业的不同,需制定相应的安全技术措施。施工方的安全技术水平与安全风险控制有着紧密的联系,安全技术水平不过关很会对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带来极大的风险。因此,施工方必须对相安全技术措施严格把关,并对技术人员及施工人员的职业素质、专业技术能力进行培训和考核。

(2)采用最新的安全监控技术。安全检查是监控施工安全风险因素的重要手段。在过去,由于技术等方面的限制,安全检查往往存在一定漏洞,无法实现持续监控。随着科技的发展,在建筑项目施工中采用视频监控、电子感应警报等新型安全监控技术,可以对安全敏感区进行全程监控,最大限度减少安全风险盲点。

3.3构建安全风险管控体系

高层房屋项目施工安全风险控制需要政府安全主管部门、施工监理以及社会共同参与。政府安全部门在审查安全技术措施、身体施工方案等环节中起到了宏观控制作用;施工监理则能确保施工安全措施落到实处,并对措施整改进行监督。同时,社会监督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督促项目负责人,避免安全责任事故发生。

3.4充分做好应急预案

安全风险识别工作无法从根本上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这就需要事前制定完善的应急预案,将安全事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应急预案的内容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根据不同的施工安全风险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2)制定安全事故补救措施;(3)对施工人员进行应急知识培训;(4)确立应急预案的运行机制。

3.5加强施工现场管理工作 安全管理是高层房屋建筑工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其内容包括对施工人员的管理、对施工材料的管理以及安全管理制度三个方面的内容。若施工管理人员忽视了安全管理观念,没有将对人、物的安全管理规范落实到施工当中,很可能造成施工人员轻视施工安全事项,造成安全事故频发。加强施工现场管理工作具体内容有:(1)对施工现场设备的配件、性能等进行全面检查。(2)落实施工设备备案制度,对设备的维修、保养、故障等进行准确记录,保证机械设备安全运行。(3)定期对施工现场的电气、电路设施进行检查。(4)对施工现场的架子平台、高空吊装等进行专项防爆、防塌检查。(5)挑选一批具有高度责任心和安全意识的施工人员对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情况进行监督,为施工现场提供必要的安全信息。

3.6完善安全管理环节工作与风险转移工作

在高层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安全管理缓解工作的内容有:(1)加强施工工序与施工技术的规范性管理。(2)在开始施工前制定相应的规范与制度,营造有序的施工环境,一方面起到未雨绸缪的效果,另一方面在发生安全问题时,能够根据事先制定的规范进行处理,将损失降到最低。风险转移工作的内容包括保险与担保两个方面。保险是施工方对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安全事故进行投保,通过保险理赔的方式转移施工风险。担保是第三方根据公开、公正、自由协商的原则,对施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安全风险进行担保。风险转移是高层房屋建筑工程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的重要措施。

3.7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培训

施工人员是造成建筑工程安全事故最主要的因素。在实际工作当中,特种作业人员无证上岗、施工人员安全意识淡薄、高空作业知识空白等现象极为普遍。因此为了降低施工安全风险,保障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施工方必须重视对施工人员的培训,具体内容有:(1)定期对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与专业技能进行培训,全面提高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2)严格检查高空特种岗位施工人员的上岗证,防止出现无证上岗、伪造上岗证、上岗证超期限的现象。(3)在施工开始前,对施工人员的身体素质及心理状态进行检查,避免患有恐高症、心脏病等不适合高空作业的人员参与施工。

4.结语

高层房屋建设项目具有工程规模大、施工周期长、技术复杂性强等特点,基于这些特点会造成施工安全风险上升。因此,需要对施工安全风险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控制和管理,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率,避免出现不要的损失,让建筑企业获得更高的经济、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李雄.探讨高层房屋建筑工程施工安全风险管理[J].四川建材,2014,06:178-179.

[2]宫光成.高层房屋建筑工程施工安全风险管理探讨[J].低碳世界,2014,21:246-247.

[3]康玉燕.高层房屋建筑工程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研究[J].通讯世界,2014,22:226-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