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热带农业工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海南热带植物园;发展现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TU98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7-0181-02
植物园是与多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紧密相关的综合体,其主要基本特征是收集、保存、栽培多样化的植物,同时兼具科学研究、物种保育、科普教育、教学实习和旅游等多种功能。中国植物园的发展也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有的植物园在世界上具有深远的影响,如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南京中山植物园、海南热带植物园等[1]。其中,海南热带植物园(以下简称植物园)隶属于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建立于1958年,是我国为数不多的具有热带特色的植物园之一[2]。随着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以及《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等政策,发展海南国际旅游岛已成为国家发展战略,后续出台的《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更是为海南旅游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3-5],同时也为植物园的发展带来了契机。因此,本文介绍植物园的概况和发展现状,同时就植物园的发展提出展望。
1 海南热带植物园现状
海南热带植物园地处海南省儋州市,建立于1958年,是我国建立最早的热带植物园之一。自建园以来,植物园从世界各地引进了数百种珍奇植物,此外,还有国家保护的50余种珍稀濒危植物和750余种热带花卉、果树等物种,目前植物园已有热带、亚热带植物2 000余种。除了特色植物展示之外,植物园内还建立了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科技成果展览馆、历史展览馆等。植物园被评为“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和“海南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从建立初的热带植物标本园,到现在发展为相对完善的综合具有科研、教学、观光等特色的海南热带特色植物园[2]。
2 海南热带植物园存在的问题
2.1 海南整体旅游布局东强西弱,植物园地处西线,旅游基础薄弱
植物园地处海南省儋州市宝岛新村,距儋州市区7 km。儋州市是海南省重要的农业市,处于海南省旅游基础条件较薄弱的西线,旅游交通和旅客人数相对东线差别很大。因此,严重影响了植物园的客流量。
2.2 植物园功能结构以植物资源收集与保存为主,旅游定位不明确
植物园的最大特色和优势是科技含量,目前植物园主要进行的是植物资源的收集、保存,但是这种单一的植物资源科技已不能满足旅游市场的发展需求,也不能满足多种类型游客群体的需求。因此,在保证科技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对植物园进行旅游定位,从植物引种到基础设施的建设,导游的讲解,植物园的宣传推广等方面,都应围绕旅游定位进行。
2.3 基础建设薄弱,需大面积修缮以满足旅游需求
植物园在建园初期是作为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种子圃,仅注重如何满足作物种子生长发育的条件,基础建设较薄弱,所谓的旅游线路也是根据现有的作物特点进行的初级划分。虽然物种丰富,但在整体规划上缺少旅游气息。未考虑景观功能、特色旅游线路、游客休息等基础建设。为了满足旅游市场的需求,需要进行大面积的修缮和基础设施建设。
2.4 事业单位经营,存在经营体制阻碍
植物园隶属于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单位性质为事业单位,属于国家体制内的科研机构,主要进行科学研究、农业技术推广等工作。而植物园的运营是一个企业性质的运行,对植物园的开发和运行与体制要求不同,需要建立一个有效的经营实体。此外,植物园仅是一项副业,难以突破事业单位的模式。
3 海南热带植物园发展对策
3.1 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植物园如同一个大型的公司,没有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是无法运行的。制度管理在整个植物园的组织管理中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因此,需要制定一系列的管理方案、程序文件和操作指导书等,进而进行ISO19001质量管理体系和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同时,根据植物园的特点和运行情况,对园区涉及的所有管理指导分项整合,整理出全面、有针对性的管理手册、程序文件、各部门工作手册、导游解说手册等,规范管理,使植物园的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6]。
3.2 利用自身优势,申请国家AAA级景区
我国将旅游景区质量等级划分为5级。其中国家级AAA级是仅次于AAAAA级和AAAA级的旅游景区质量等级。AAA级旅游景区是由国家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授权省旅游局对景区进行评审,参考依据《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国家标准,颁发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标志牌,是一项衡量景区质量的重要标志。海南热带植物园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按照AAA级标准,分别从旅游交通、游览、旅游安全、卫生、邮电服务、旅游购物、经营管理、资源及环境的保护、旅游资源吸引力、市场吸引力、接待能力和游客满意度等方面进行完善,申请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3.3 丰富植物园的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植物园永恒的主题。因此,海南热带植物园应该更加广泛地引种植物资源,丰富园内植物品种。例如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是目前收集保存植物种类最多的植物园,有植物5.5万种,该植物园引种的活体植物与标本馆保存的蜡叶标本数量堪称“世界之最”[7],墨尔本的皇家植物园仅次于邱园位居第二,拥有活体植物4.9万种[8]。泰国侬律热带植物园即以丰富的植物取胜,据统计,侬律热带植物园内共有逾10 500个品种,其中棕榈科植物就拥有1 200余种。而海南热带植物园截至目前所有植物种类约为2 000种,需要引进更多、更有特色的植物,以丰富植物园的生物多样性[9]。
3.4 建立不同地域特色的展览馆
根据植物生长的地域、环境、气候进行模拟,建立不同类型的展示馆。例如华南植物园建立了温室展览群,主要有热带雨林馆、沙漠植物馆、高山/极地植物馆、奇花异果馆、植物水族馆等温室展览馆,展示了热带到两极、水下到沙漠、盆地到高山的具有特色和代表性的植物;同时,也展示了世界不同气候带及不同生态类型生长的植物景观。英国的著名植物园邱园亦根据植物的特点,建立了40余座富有特色的建筑,主要为温室,用于展示特色植物,其中的棕榈温室和温带温室是邱园的标志性建筑[10]。
3.5 增强环境解说的应用
环境解说是一种非正式的教育方式,主要是对旅客进行有关自然环境的讲解,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目前大多数的植物园讲解主题不清晰,缺少与游客的互动,讲解内容生硬,缺乏吸引力,甚至为了娱乐游客而将科学知识庸俗化。少数植物园,例如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在环境解说过程中更加注重信息的传播、游客的消费心理、青少年教育、生态保护等方面,实现了寓教于游,以通俗易懂的表现方式,实现感性与理性的结合,达到向游客传播科普知识的效果[11]。
3.6 开发具有海南特色、热带植物园特色的科技产品
植物园不同于一般的景区,它是由具有很强的科研能力、科技研发能力的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负责运营和管理。在过去的植物园运行中,比较偏重对特色植物的引种、培育、展示,而针对相关衍生产品的挖掘和开发相对较少。因此,应根据园区内特色植物的功效、特点,通过进行科学的研究,结合市场,研发出具有热带、海南特色的食品、保健品、化妆品等,扩大植物产品类型,增加附加值。同时可以设立科技产品免费体验区[12],例如以生态旅游为特色的兴隆热带植物园自主研发了具有热带特色的香辛饮料产品,利用香草兰的独特香气,调配优质绿茶、苦丁茶等,开发出香草兰绿茶、香草兰米香茶、玉兰花茶、香草兰苦丁茶以及可可椰奶、可可咖啡等系列功能低碳食品、保健品等,并且在园内开辟免费品尝区,体验多种不同味道的茶品,让游客真正亲身体会产品的口感和惬意的感觉[13-15]。
3.7 加大对植物园的营销管理
随着中国加入WTO,市场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市场竞争日益加剧,“酒香不怕巷子深”已不再适合现今的市场竞争[16]。营销管理在植物园的运营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直接关系到植物园的兴衰。植物园的营销管理围绕如何招商引资,如何宣传,如何吸引游客、旅行社,如何得到政府的关注等方面展开。植物园可以专门成立营销部,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多方面宣传;与岛内外多家旅行社沟通、联系、合作,增加旅游观光的人数和规模;积极向省、市、县等政府对口部门汇报情况,寻求政策上的帮助和扶持等。同时,营销部要实时跟踪市场发展动态,定期拜访客户,积极参与旅游相关推介会等。多方位、多层面地营销管理,为植物园的繁荣奠定良好的基础[16]。
4 结语
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战略和海南新的西线高速公路的建设,为海南西线旅游、海南热带植物园观光带来了发展契机。植物园要与时俱进,不断引进新植物物种,完善旅游基础软、硬件设施,总结旅游管理经验,引进旅游管理人才,不断创新,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使植物园走得更远、更快、更坚实。
5 参考文献
[1] 赵佳坤,黄成林,刘地.现代城市观光植物园规划的研究――以池州市植物园规划为例[J].农学学报,2012,2(4):38-43,74.
[2] 刘倩.海南热带植物园品牌塑造与推广研究[J].热带农业科学,2013(3):82-86.
[3] 邓文明,林利波.兴隆热带植物园园林景观升级改造设想[J].热带农业工程,2013(6):24-26.
[4] 徐君亮.海南国际旅游岛的热带特色旅游区研究[J].热带地理,2010(5):546-551.
[5] 朱海滨.国际旅游岛视角下海南农垦休闲农业营销策略研究[D].海
口:海南大学,2012.
[6] 韩伟国,朱飞飞.兴隆热带植物园旅游开发管理经验[J].热带农业工程,2013(6):48-50.
[7] 邓楚雄,谢炳庚,吴永兴,等.上海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定量综合评价[J].自然资源学报,2010,25(9):1578-1588.
[8] 任冬,刘新平,于礼.基于AHP的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以旺苍县木门镇土地整理项目为例[J].农村经济,2009(12):58-60.
[9] 周丽萍,黄建昌,刘念,等.泰国侬律热带植物园造园艺术研究[J].广东园林,2011(4):23-27.
[10] 马慧,袁燕波,于晓南.世界著名植物园对我国植物园建设的启示[C]//中国观赏园艺研究进展2012.广州:中国园艺学会观赏园艺专业委员会2012年学术年会,2012.
[11] 王西敏,王锡颖.环境解说在植物园科普教育中的应用[C]//中国植物园(第十五期),2011.
[12] 曾峰,何志胜.体验营销:农业科技园区体验经济发展的策略选择[J].农业科技管理,2006(6):55-56,70.
[13] 林宁,麦全法.海南休闲农业发展的模式及其保障措施初探[J].农学学报,2013,3(11):60-64.
[14] 赵溪竹,邬华松,刘爱勤,等.休闲农业在兴隆热带植物园的探索与实践[J].热带农业科学,2012(1):82-86.
关键词黄瓜;引进品种;性状;产量;抗病性
黄瓜(cucumis safivus l.)原产于尼泊尔、锡金以至西藏山南地区,云南横断山脉一带,为葫芦科黄瓜属中人们喜食的蔬菜之一[1-3]。目前,我国主要以密刺型黄瓜生产为主,但随着人们的绿色无污染观念的逐步加强及饮食消费的改变,人们逐渐喜食易清洗、无果刺、无果瘤、无果棱、风味佳的水果型黄瓜。这类黄瓜市场价格要比密刺型黄瓜高2.0~2.5元/kg,国内菜农也逐渐改种这类水果型黄瓜[4-6]。为正确选择国外的好品种,笔者引进国外水果型黄瓜品种16份进行冬春茬黄瓜品种比较试验,对这些品种设施栽培的适应性加以分析评价,以期为当地菜农生产提供理论性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试验品种为瑞光2号、迷你1号、京乐1号、京乐2号、京乐3号、欧宝、戴多星、康德、卡斯特、萨瑞格、1025、碧玉、c-2、c-3、c-9、c-16、津绿3号、锦早3号。
1.2试验设计
试验地点设在辽宁省海城市腾鳌镇黄士农业园区研发中心。设18个处理,即每个品种为1个处理,对照品种为津绿3号、锦早3号,2次重复,随机排列,小区面积6m2,每小区定植32株,株行距25cm×50cm。
1.3试验实施
12月30日于温室中催芽播种,营养钵育苗。2月18日定植于日光温室中。基肥施农家肥75t/hm2、磷酸二铵375 kg/hm2,撒施。及时中耕除草,丝线引蔓,每7~10d灌水1次,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防蚜虫3次。霜霉病用百菌清烟剂熏蒸、72%普力克水剂喷雾防治。
2结果与分析
2.1性状表现
从表1可以看出,农艺性状表现较好的有京乐2号、c-2、戴多星、康德、欧宝、卡斯特等。其中京乐2号、戴多星、c-2首雌节位低、节间短,属早熟类型;而康德、欧宝、卡斯特首雌节位高、节间长,属晚熟类型。
2.2产量表现
从表2可以看出,引进各品种总产量均较高,其中康德位于第1位,c-2位于第2位,c-16位于第3位,这3个品种均明显高出2个对照品种,对照津绿3号位于第4位,其次是京乐3号、迷你1号、京乐2号、卡斯特、碧玉、c-9、欧宝、戴多星等,而早期产量对比中,京乐2号位于首位,其次是京乐1号,明显高于对照品种津绿3号,津绿3号的早熟性较好,其他依次是康德、c-2、戴多星、锦早3号、c-16、卡斯特、迷你1号、欧宝等。
2.3抗病性表现
从表2可以看出,由于栽培管理中进行药物防治未发生霜霉病,枯萎病普遍发生,只是轻重程度不同。其中较不抗枯萎病的有戴多星、c-2、卡斯特,其次是c-16、c-3、c-9、1025,灰霉病发病较明显的有戴多星、c-2、萨瑞格、c-3、1025。
3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表现最佳的品种是康德,其次是c-2、京乐2号、c-16、津绿3号、京乐3号、迷你1号、京乐2号、卡斯特等。c-2虽然产量较高,但抗病性差一些,不宜大面积种植。其他品种可能存在着区域性,在海城表现不是很好,有待进一步推广试验。
4参考文献
[1] 陆鸿英,叶伟峰.水果黄瓜引种及品比试验[j].北方园艺,2009(10):174-175.
[2] 张广英.4个黄瓜品种比较试验[j].热带农业工程,2009,33(1):61-64.
[3] 王令涛,时小红.黄瓜新品种比较试验[j].中国瓜菜,2008(4):29-30.
[4] 庄叶军.无刺水果小黄瓜品种比较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2008(5):21-22.
关键词:农技推广;存在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S-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9-0131-1
农业技术推广是指通过试验、示范、培训、指导以及咨询服务等,把应用于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的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普及应用于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活动。如何节约土地、节约劳动力、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等,主要在于现代农业科学技术,而要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农村现实生产力,关键在于基层农技推广。
1 存在的问题
1.1 推广队伍人员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不高
目前,随着农业形势的变化与发展,基层农技队伍人员结构老化、知识技能弱化、整体素质下降,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快速发展的现代农业、农民群众新的需求相矛盾。近年来产业发展变化快、农民需求变化大,而基层农技人员因经费紧张、生存困难,接受培训少、知识更新难,在基层从事农技推广工作条件艰苦,缺乏激励、缺乏编制、经费、安全保障,农业院校大中专毕业生不愿意到基层从事农技推广,人员难以流动更新、技术推广后继无人等因素有关。据有关部门调查,推广队伍中具有中专以上学历的只占60%,乡级推广站本科以上学历的人员仅占3.7%。
1.2 推广对象文化素质偏低
目前,年轻有知识的农民大都外出务工,家中仅剩老弱病残,农技推广的服务对象小农意识依然较强。他们文化素质欠缺,致使农业新技术推广困难。不少农户市场信息闭塞,缺乏科学发展观念,种植结构调整随大流,使得应用科技难以普及。
1.3 推广经费投入少,推广方法及配套服务不到位
发达国家农技推广经费一般占到农业总产值的0.6%-1.0%,发展中国家也在0.5%左右,而我国不足0.2%,人均经费更少。而且真正用于农技推广项目的投资还不到农技推广经费总数的20%,特别是基层推广部门的事业经费严重缺乏。
基层推广虽然要求服务到田间地头,但由于服务对象较广,经费缺乏等原因,导致农技人员无法全部做到手把手服务,仅能服务极少数,很难服务到位。
1.4 推广激励机制有待完善
我国现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运行机制是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农技推广活动是带任务、带指标进行的,带有一定程度的强制性。考核指标就是完成上级任务的情况,这样的评价体系,不能约束推广人员充分履行责任,不利于积极调动其内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 建议
2.1 提高农技人员自身素质
农技人员作为农技推广的实施者,面对农民多方面、多层次的需求,农业综合服务站组建后,工作内容从原来单一品种的技术推广增加到多品种的技术推广,为此,农技人员服务技能不能只停留在某一专业上,需要向全面复合型发展,否则就不能满足农民需求,得不到农民满意。提高农技人员的素质,就要严格把好农技人员准入关,建立农技人员准入制度,引入农技人员竞聘机制,加强对农技人员的培训,及时更新知识,不断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只有农技人员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吸收先进的适用的农业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才能适应新的发展形势,才能在农技推广服务中游刃有余。
2.2 培养典型,树立样板,利用典型带动周边农户
做好基层农技推广工作,最直接办法还是采用示范的方式。只有让农民看到,才会激发农民的积极性,特别是对增产潜力大、效益高、推广面大的农业技术项目,要有目的、有重点地建立科技示范典型,为农民提供看得见、摸得着的学习样板,用事实教育和引导农民改变传统的经营方式,应用科技致富。抓好典型,扩大推广。
2.3 加强农业科技培训,提升农民素质
集中技术力量,对科技文化素质偏低的农民,深入田边地头进行技术指导,正确引导农民搞好农业生产。同时,可根据农时季节的特点,利用现代通讯设施(如手机短信等方式),输送农业科技知识,提高运用农技进行自我服务的能力。另外,完善农技信息网,以满足对农业技术的需求。
2.4 优化农技推广运行机制,创新农技推广体系
优化农技推广运行机制,充分调动农业科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是加快农业科技推广的关键所在。同时,农技推广部门也要更新推广模式,遵循“立足推广搞服务、搞好服务促推广”的原则,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要充分发挥推广工作的优势,通过采用“企业+基地+农技人员”的多元化农技推广服务方式,铲平了科研成果与农业生产之间的“坎”,激活了科技能量,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
3 结束语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持续性工作,深化农技推广不但可以解决基本生存问题,而且还可以增加农民朋友的收入,从根本上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缩小城市与农村的差距,为社会稳定和谐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 李依.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吉林农业,2011,07:145.
[2] 王化热.基层农技推广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现代农业科技,2011,(14):379-383.
[3] 李玉萍,温春生,宋启道,等.广东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现状与发展对策[J].热带农业科学,2011,31(1):35-41.
[4] 刘国学.关于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运行机制创新的研究[J].吉林农业,2012,03:130.
[5] 梁伟红,李玉萍,宋启道,等.福建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现状与发展对策[J].热带农业科学,2011,31(1):49-54.
[6] 王荣华,苏存录,单海波.西吉县基层农技推广工作服务于现代农业的几点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11(4):366-367.
关键词 粉葛;生物学特征;标准化;栽培技术;加工技术
中图分类号 S632.904+.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1-0094-02
粉葛(Pueraria thomsonii Benth)是豆科植物葛藤属多年生落叶藤本植物,别名葛根、葛麻藤,其肥大的肉质为可食部分[1]。粉葛是一种营养独特、药食兼优的绿色保健食品,淀粉含量高达40%,含有黄豆甙、葛根素等异黄酮类物质以及铁、钙、硒、锗等微量元素和人体必需的13种氨基酸,具有抗炎解热、扩张血管、清心明目、抗肿瘤及清除氧自由基等方面的功效[2-3]。
粉葛浑身是宝,茎皮纤维可以织葛布,也可作造纸原料,葛渣可作食用菌栽培基,叶片是优良的青饲料。葛花可制成葛花茶,具有解酒功效,同时具有美容效果。葛根具有良好的加工性能和广阔的开发利用前景[4]。在生长过程中很少发生病虫害,是天然的无公害食品。
1 生物学特征
粉葛为藤本植物,块根粗壮,呈纺锤形、拳形或长圆形,单株重1~4 kg;藤茎长约10 m,全株被黄褐色长硬毛,常缠绕他物向上伸展;叶互生,具长柄、三出复叶,两面有毛,托叶盾状。总状花序,蝶形花,花萼钟状,萼5齿,上面2齿合生,下面1齿较长,内外面均被黄色柔毛,花瓣紫蓝色,长约1.5 cm;荚果长椭圆形,扁平,披有黄褐色长硬毛。
2 标准化栽培技术
2.1 选择优良品种
目前生产适宜鲜食和加工品种有细叶粉葛、广西菜葛、苍悟粉葛等。其中,细叶粉葛品质最好,耐旱性强,不耐涝,其形靓、纤维少、抗性强、商品价值高;广西菜葛具有速生性、品质优、产量高等特点。
2.2 培育壮苗
进入冬季,选取充分木质化、无病虫害、粗0.5 cm以上、生长健壮的中下段、无损伤藤蔓作为种源,挖坑储藏催芽1~2个月,12月至翌年2月育苗,移栽苗龄100 d左右。选取健壮的芽节(上端留3~4 cm、下端留6~7 cm),用锋利的枝剪切断,上端剪口用油漆封口。用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退菌特800倍液或甲基托布津1 000倍液浸泡芽节5 min进行消毒,斜插于营养袋中。此外,芽节下端用生根粉5 g对水2~3 L(或6-糖基氨基嘌呤0.2 mg、6-苄基氨基嘌呤0.2 mg、萘乙酸0.2 mg对水2 L)浸根处理的方法,促进生根,提高成苗率。
2.3 精细整地
粉葛具有适应性广,从砂质土至黏土均可栽培,由于其根系发达和块根肥大,种植地宜选择土层深厚、土质肥沃、排灌方便、地下水位低、土壤pH值6~8、非连作的地块,如春季水源丰富,光照资源充足的缓坡耕地或荒山、荒坡等均可。整地时清除石块、树根等杂物,注意捕杀清除土蚕[5]。按南北向、行距1.0 m的规格要求开挖种植沟,沟宽60 cm、深60 cm。
2.4 适时移栽
元旦过后选择晴天移植。栽种时葛仔斜插、竖插均可,下部土壤压紧,根头盖松土,淋足定根水。移栽前,在做好的土墩中央开南北向的种植沟(深15 cm),将葛苗斜插在种植沟内,芽向上,盖土至露出幼芽为宜,可施磷肥0.1 kg/株,压实土壤。
2.5 查苗补缺
按行距1.0 m、株距0.6 m,栽植1.65万株/hm2。移栽后,应及时检查植株成活情况,发现缺苗的要尽快补栽[6]。补苗最好用带葛块的一类苗,缺苗时也可用压条法将缺苗处旁边的苗下部茎就近压入土内,待茎长出新苗后,再在新苗与茎顶端苗之间切断。
2.6 搭架整蔓
粉葛是一种藤本攀援植物,需要搭架以利其攀援生长,尽量减少葛藤与地面接触,促进块根膨大,获得高产。当葛藤长至50 cm时,应及时搭架引蔓,每株留蔓1~2条,利用2 m长的竹竿或木杆搭成“人”字形棚架[7]。及时进行修剪整蔓,及时摘除主蔓1.5 m以下的侧蔓、老叶,1.5 m以上侧枝任其生长。翌年春后,及早修剪,每株保留2~3条藤蔓培养形成主蔓,1 m内不留分枝侧蔓[8]。
2.7 土肥水管理
适时中耕锄草,一般根据杂草生长情况进行2~3次中耕除草即可。整地时施基肥,一般中等肥力的耕地施适量的农作物秸秆及三元复合肥750 kg/hm2、磷肥750 kg/hm2、优质腐熟农家肥30 t/hm2 [9]。粉葛具有固氮作用,生长过程中不需太多的肥料。栽后20 d进行第1次追肥,薄施水肥,可施复合肥60~75 kg/hm2,以后每隔7~10 d施1次,促进根系生长;3月以后,每隔30 d追施复合肥450 kg/hm2。培土清沟,及时排出积水。粉葛为旱地作物,根系发达,耐旱不耐涝,雨季要保持排水畅通[10]。
2.8 病虫草害防治
粉葛抗病虫害的能力很强,一般很少发生病虫害[11]。病害可选用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退菌特800倍液或甲基托布津700倍液防治。害虫可选用敌杀死、敌敌畏、乐果等普通的高效低毒杀虫剂防治或人工捕杀[12]。
2.9 适时采收
每年冬季(12月至翌年1月)粉葛已停止生长,进入休眠期,此时采收最佳。其中,广州地区一般在7—8月收获、上市[13]。采挖时注意保持葛根完整,除净泥土、葛头须根和杂物,分级上市销售。
3 加工技术
3.1 葛产品初级加工技术规范
3.1.1 工艺流程。工艺流程如下:粉葛采收检验粗选剪切精选清洗冷却杀菌速冻装袋脱气封袋检验装箱入库或出厂。
3.1.2 工序。葛产品初级加工工艺流程分为3道工序,即:前处理、速冻和包装。①前处理。经化验合格后经过人工粗选、剪切、精选、机械化清洗、冷却。②速冻。将前处理好的粉葛送入宽网带速冻机速冻。③包装。经速冻后的粉葛在包装工序包装打码入库。
3.2 葛根淀粉
3.2.1 工艺流程。工艺流程为:原料采挖清洗磨浆过滤除渣纯化干燥筛分包装成品。
3.2.2 操作要点。①原料。成熟期采收的粉葛。②清洗。葛根用洗涤机洗涤干净。③磨浆。将葛根用破碎机破碎成2 cm以下的碎块,再用磨碎机磨成粉浆,边磨边加水,块根与水的比例为1∶2。④过滤除渣。将磨好的粉浆先经第一振动筛(80目)过滤,使粗渣分离后,再入第二振动筛(100目)重筛1次,残渣由筛面流入渣池作他用,黄浆由筛底流入搅拌池。⑤纯化。黄浆流入搅拌池内,用水冲稀至2~3 °Bé浓度,并搅拌30 min,调整pH值为5.5~6.6,然后进入沉淀槽进行流放沉淀。将第1次流放沉淀的淀粉从槽内铲起,用水稀释至14~16 °Bé(呈白浆),继续搅拌2 h,用次氯酸钠溶液漂白,然后用水稀释至5~6 °Bé进行第2次流放沉淀。⑥干燥。从流槽内取出来的湿粉经脱水成为粉块,再用粉碎机破碎成小块,然后晒干或于烘房中50 ℃左右的温度下烘干,使淀粉含水率降至17%~18%,最后将小粉块送入风尘磨内粉碎,再用100目的网筛过筛,即得干葛粉。⑦包装。将葛粉分级装入专用淀粉袋内,包扎封口即可。
3.3 葛根饮料
3.3.1 工艺流程。工艺流程为:原料采挖清洗切段浸泡破碎沉清调配装罐杀菌冷却贴标签听装饮料。
3.3.2 操作要点。①原料。同上。②清洗。葛根用洗涤机洗涤干净。③切段。将洗净的葛根切成3~5 cm的小段。④浸泡。将切段的葛根浸泡在清水中,以防其变色。⑤破碎。将小段粉葛用破碎机破碎,边破碎边加水。⑥澄清。将汁液静放一段时间。⑦调配。取澄清液中的上清液,加入适量的糖、酸等辅料。⑧装罐、杀菌。将饮料灌入包装罐内真空封口,再投入杀菌锅内在100 ℃下杀菌10 min。⑨冷却、贴标签。用冷水迅速将饮料罐冷却至30 ℃左右,擦干水分,贴上标签即为听装饮料。
3.4 葛根粉
3.4.1 工艺流程。工艺流程为:原料采挖称量调糖包装。
3.4.2 操作要点。①原料。同上。②称量。按葛粉∶白砂糖为1.0∶1.5的比例称好葛粉和白糖。③调糖。将白砂糖捣成粉,加入葛粉之中,搅匀。④包装。将调配好的成品,按每小袋25 g包装,再以10~20小袋装入大袋即为产品。
3.5 葛粉软糖
3.5.1 工艺流程。工艺流程为:原料采挖称量调浆配料过滤熬煮冷却糯米纸包装烘烤包装。
3.5.2 操作要点。①原料。同上。②称量调浆。称取定量葛粉,加入等量水调成葛粉浆。③配料。按葛粉浆∶砂糖∶干琼脂为10.0∶10.0∶0.4配料。先将干琼脂加入10倍的水,加热溶化后,加入各料拌匀。④过滤。用100目筛,加1层纱布过滤。⑤熬煮。熬至温度105 ℃,浆料挂板,此时含水量约为35%。⑥冷却。将熬好的浆料置于铁盘中,按每2.5 kg浆料加香精1.5~2.0 mL的比例加入香精,拌匀,冷却8~12 h,半成品含水量30%。⑦糯米纸包装。露出两头,送入烘房。⑧烘烤。烘房温度开始20~30 ℃,末期50 ℃,烘烤12 h。烘至含水量12%~18%。⑨包装。烘好后用糖纸、塑料袋包装即为成品。
4 参考文献
[1] 王婷,胡亮,李桂花.优质粉葛栽培技术[J].北方园艺,2011(6):62-63.
[2] 钟卫军,覃国平,黎小满,等.粉葛高产栽培技术[J].农业研究与应用,2011,137(6):42-43.
[3] 林鉴荣,曹翠文,杜鉴波,等.广州地区粉葛早熟高效栽培技术[J].蔬菜,2010(6):6-7.
[4] 郭芬.葛根的生长习性及加工方法[J].热带农业工程,2003(1):14-15.
[5] 吴小梅.火山无渣粉葛高产栽培技术[J].广西热带农业,2010(1):41-42.
[6] 李增援,李纲,刘洋.粉葛的生物学特性及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7(22):11-12.
[7] 胡耀松.无公害粉葛高产栽培技术[J].广西热带农业,2007(5):13-14.
[8] 莫庚生,刘雁.葛根高产栽培技术[J].广西园艺,2007,18(3):43-45.
[9] 刘远芝,余学川,覃建东.无公害粉葛栽培技术[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5,22(6):36.
[10] 陆文科,兰生葵.糯粉葛优质高产栽培技术[J].广西农业科学,2005,36(4):350.
[11] 范仲先.超级菜用粉葛栽培技术[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06(6):36-37.
关键词 玉米;“3414”试验;肥料效应
中图分类号 S513;S14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6-0016-01
肥料效应田间试验是获得玉米最佳施肥量、施肥比例、施肥时期、施肥方法的根本途径,也是筛选、验证土壤养分测试方法,建立施肥指标体系的基本环节[1-3]。通过田间试验,可以掌握各个施肥单元玉米优化施肥量,基、追肥分配比例、施肥时期和施肥方法,摸清土壤养分校正系数,土壤供肥能力,不同作物养分吸收量和肥料利用率等基本参数,构建作物施肥模型,为施肥分区和肥料配方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于2011年在江甸镇进行,土壤类型为暗棕壤,土壤含速效氮140 mg/kg、速效磷11.6 mg/kg、速效钾80 mg/kg,肥力中上等,前作玉米。
1.2 试验材料
供试作物:玉米,品种为吉单198;供试肥料:尿素(纯N 46%)、过磷酸钙(P2O5 12%)、硫酸钾(K2O 50%)。
1.3 试验设计
试验设氮、磷、钾3个因素,每个因素设0、1、2、3 4个水平,共计14个处理,具体试验设计方案见表1。不设重复,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面积30 m2(10 m×3 m),小区间过道1 m,设保护行。全部磷、钾肥和1/3的氮肥作基肥,2/3的氮肥作追肥。
1.4 田间管理
5月1日整地施肥、穴播;5月25日间苗,6月30日追肥,深施覆土,田间管理及病虫害防治均与当地生产相同[4-8]。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育性状调查
6月5日对玉米的生育性状进行调查,处理1株高最小,为20 cm,处理6最大,为24.1 cm,叶龄5~6叶,差别不大;在叶色上,处理1表现为淡绿,处理6、11为深绿,其他均为绿色;在茎粗上,处理1最小,为1.2 cm,处理11最大,为2.1 cm。7月20日调查,处理11在株高、茎粗上明显突出,处理1、2较差。
2.2 不同处理玉米产量比较
对14个小区收获后考种,结果表明:处理1~14小区产量分别为17.3、18.9、20.3、22.4、23.9、25.6、25.1、23.1、25.4、24.9、26.1、23.4、24.1、24.6 kg,处理2~14分别较处理1增产9.2%、17.3%、29.5%、38.2%、48.0%、45.1%、33.5%、46.8%、43.9%、50.9%、35.3%、39.3%、42.2%。
2.3 地力产量与土壤肥力
从供试土壤理化性质分析结果看,供试土壤总体属中等肥力水平,肥料效应与肥力水平密切相关,试验方案中处理1为空白区,处理2无氮区,处理4无磷区,处理8无钾区。经统计,玉米产量对土壤肥力的依存率为67.57%,缺氮的相对产量73.83%,缺磷的相对产量87.50%;缺钾的相对产量90.23%,以地力产量评价土壤肥力,表明供氮、磷水平中等,供钾水平较高。
2.4 肥料效应函数的配置及施肥参数的计算
经统计分析,氮、磷、钾肥1、2、3水平平均当季增产效果分别为140.65、226.65、211.65 kg/hm2(表2)。氮、磷、钾肥的养分吸收量分别为205.75、71.35、180.50 kg/hm2,氮、磷、钾肥肥料养分当季利用率分别为26.67%、13.00%、30.19%(表3)。试验结果表明,最大施肥量:纯N、P2O5、K2O分别为268.5、80.7、76.5 kg/hm2,最大产量为8 935.5 kg/hm2。最佳施肥量:纯N、P2O5、K2O分别为193.5、66.0、49.5 kg/hm2,最大产量为8 712.0 kg/hm2。
3 结论
试验结果表明,玉米产量对土壤肥力的依存率为67.57%,缺氮的相对产量73.83%,缺磷的相对产量87.50%;缺钾的相对产量90.23%,以地力产量评价土壤肥力,表明供氮、磷水平中等,供钾水平较高。最大施肥量:纯N、P2O5、K2O分别为268.5、80.7、76.5 kg/hm2,最大产量为8 935.5 kg/hm2。最佳施肥量:纯N、P2O5、K2O分别为193.5、66.0、49.5 kg/hm2,最大产量为8 712.0 kg/hm2。该试验结果可用来指导农民施肥、制定施肥参数等。
4 参考文献
[1] 战秀梅,韩晓日,王帅,等.应用“3414”肥料试验模型求解春玉米施肥参数的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2009(1):51-54,63.
[2] 张发杰,胡业功.玉米“3414”肥效试验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2(12):23-24,27.
[3] 闫敏,李磊,孙杰.太原市小店区玉米“3414”肥料效应试验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0(19):53-54.
[4] 岳素清.基于“3414”田间试验肥料效应函数的建立与应用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农业大学,2008.
[5] 袁伟.泾川县玉米“3414”肥料效应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2012(1):54-55.
[6] 杨金,陈志权,刘义萍,等.玉米“3414”肥效试验[J].热带农业工程,2012(4):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