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生在校思想总结

大学生在校思想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在校思想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学生在校思想总结

大学生在校思想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自主创业 在校大学生 创业案例

中图分类号:C40文献标识码: A

近几年,大学毕业生总量的跳跃式增长,使大学生的就业难度不断加大。因此,大学生自主创业就成为了大学生成才的重要模式,更是缓解就业压力新的途径。今年从国家不断推出的针对大学生就业的各种优惠政策中可以看出,大学生创业已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各地政府部门都推出了针对大学生的创业园区、创业教育培训中心等,以此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部分高校也创立了自己的创业园,为学生创业提供支持。在这种创业环境下,很多在校大学生都跃跃欲试,满怀激情,尤其是在大学临近毕业那年,很多学生都将学业抛之脑后,全身心投入到创业大军的队伍中,然而,并非人人成功。更有甚者,创业失败,学业也荒废。经过所指导的09届毕业生在校创业中,探讨应如何正确地引导在校大学生面对创业,提高他们创业的成功机率。

在校大学生创业呈现的问题很多,高校在指导在校大学生创业方面还有很多工作值得探索。回想在09届毕业生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认真思考后我总结了几点关于在校大学生自主创业教育的经验和大家分享。

一 关注大学生创业环境,发掘闪光学生带动创业

放眼关注大学生创业的环境,近几年,我们国家对于大学生创业开始重视并予以政策扶持,在很多的方面都对大学生开了绿灯。为支持大学生创业,国家各级政府页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涉及融资、开业、税收、创业培训、创业指导等诸多方面。政府在很多方面对于大学生创业降低了门槛,希望以此鼓励那些立志于创业的大学生能够放开手脚大胆跨出创业的第一步。 高校作为大学生现阶段学习和生活的环境,它的政策也对在校大学生创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如我校就已成立大学生创业园,有学生将公司入驻大学生创业园就是因为它的优惠政策,如第一年免租金,同时有园区扶持,降低了学生创业风险和成本。我们在日常的政治思想工作中,就要将这些新的政策思想传达给学生,因为新的优惠举措对于在校大学生,特别是那些有创业意向和创业能力的在校大学生来说是莫大的鼓励。同时,我们要掌握学生创业动态,发现有能力创业的学生,要及时给与鼓励和支持。当然,这部分学生毕竟是少数,老师就应该是学生的“伯乐”,提拔已具备创业能力和素质的学生参加创业的相关比赛,灌输创业思想,重视已有创业基础的学生,给学生的创业提供平台。在社会各界普遍关注大学生创业的背景下,还可以鼓励学生大胆借助媒体宣传效应,发展自己的事业,这对于事业刚起步的大学生来说,是很有效的手段。在每届毕业生中,成功创业的典型事例是那些选择自主创业的大学生的强劲动力,所以,重点培养创业先进典范,带动有能力的毕业生自主创业是很重要的工作。

二 教育学生以学业为主,防止盲目追从创业

在校大学生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决定是否选择自主创业。在理论和学术上有天赋和造诣的学生就不适宜加入创业的洪流,不善于沟通和合作的学生也不合适创业。如今的大学生,身在校园,与外界社会接触少,社会经验缺乏。这些不足导致大学生在选择创业时存在一定的误区。创业需要的是冷静、理智、平和的心态而不是狂热的冲动。在校大学生创业案例中我们发现大部分人对于创业还只是处于理论认识阶段,对自身的行业缺乏深度审视,对社会消费能力、市场前景缺乏理性了解。其实有很多学生到了毕业时才发现学历、知识的重要性。其实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学业扎实了才能提高自我竞争力,在校生选择自主创业只适合于那些能力突出,心智成熟的学生。因为在校生选择到社会上创业必然要分散精力,不能很好的完成自己的学业。更何况现在的大学生社会阅历缺乏,心理承受力小,一旦创业失败后果很难想象。所以大部分学生最好是先认真完成学业过后先选择就业,先对社会有一定的了解并且积累相关经验和人际关系以后再选择创业,这样可以大大降低风险,不宜操之过急。创业是一个系统而曲折的过程,每一个环节都会对创业成功与否产生深远影响。目前,对于绝大多数学生而言,应该走一条面对现实,降低起点,先融入社会再寻求发展的道路,应该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观念。当熟悉一个行业到一定程度,研究它的规律,具备比较成熟的业务关系和一定量的资金时,才能自己创业。老师在教育在校大学生面对创业问题时,应引导学生以学业为主,告知学生必须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决定是否自主创业。一要考虑自己创业愿望强不强;二要考虑自己有没有创业资源和能力,创业的胜算有多少,防止学生盲目追从创业。

三 专业培养学生创业能力,提高创业成功机率

现在高校都开设了创业教育的课程,但时间都较短,所以如何专业地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是值得我们研究的。我认为,创业教育中应注重能力培养和心理教育。我们在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时,应该着眼未来,侧重学生创新能力和企业家精神的培养,而不是简单地传授创办企业的技术。在大学里,课程设置更注重的是理论学习,对于实践应用却不够重视,这就需要大学生自己主动去参与社会活动、锻炼自我。这从创业案例中可以反映出,交际能力、组织能力、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在自主创业中成功机率很大。而这类学生一般都担任了学生干部。这是因为学生干部在长期的学生自我管理工作中,领导能力、组织协调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也更有信心选择创业。此外,一般到了大三的实习阶段学生才能有实践的机会,这对于学生创业是不利的。我认为,系部可根据本系专业特色,成立工作室,帮助有能力创业的学生尽早接触本行业,熟悉行业运行流程。同样,创业的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也是至关重要的,创业失败者的例子提醒大学生,只有先拥有一个实事求是的良好的创业心态,才能提高创业成功机率。我们要教育有创业准备的大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按照各自的创业理想,积极参与社团活动,有意识地搭建知识架构,组建创业团队,把创业行动建立在知识的积累和人脉的聚集之上,切不可急功近利。

总之,在校大学生进行创业是有利有弊,我们在创业教育中一定要因材施教,正确引导。今后,多结合在校大学生创业的案例,总结经验教训,研究探讨出更科学更合理的创业教育方法,提高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成功率。

[参考文献]

[1]姚德;浅议大学生自主创业和创业教育;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8年09期

[2] 陈钦虹;个人创业发展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3]王海龙;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4]高耀丽;学生创业教育的实施与高校管理变革[D];江西师范大学;2002年

[5]赵志生. 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思考[J].内蒙古社科, 2004(6)

[作者简介]

大学生在校思想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德育答辩;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德育评价体系;

作者简介:张立忠: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党委书记,副研究员河北石家庄050018

多年来,高等学校坚持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等全方面教育,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相对于智育、体育的评价手段与体系而言,德育的评价体系相对薄弱。如何评价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效果,是长期以来摆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前的问题。

为了对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进行全面考核,检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效果,完善学生德育的评价体系,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开展了德育答辩活动。实践表明,德育答辩不失为构建大学生德育评价体系的重要平台,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益探索。

一、德育答辩的实施过程

德育答辩是指应届本科毕业生将自己在大学学习生活中接受政治、思想、品德、法纪、心理等教育的效果,按照规定的格式,以总结报告的文体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形成个人德育状况论文,并以班级为单位,通过答辩会的形式,向班级的同学、答辩委员会成员宣读,同时接受提问,回答问题,由同学和答辩委员会就其德育表现作出评价。

(一)精心组织、严格要求,确保德育答辩教育效果

为了上好德育答辩这堂“课”,理工学院结合本院实际情况,制定了德育答辩实施方案,成立了由院领导、学工部(团委)负责同志、学部书记、辅导员、“两课”教师为成员的毕业生德育答辩委员会。按照学院的总体部署,德育答辩分为撰写论文、审核评阅、现场答辩三个阶段。

撰写论文阶段。学院要求每个毕业生认真回顾自己四年的学习、生活,对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进行全面总结,寻找并弥补不足,调整发展方向,达到树立正确价值观的目的。2010届2196名毕业生全部撰写了德育论文。

论文评阅阶段。学院专门安排了德育答辩论文导师,对毕业生德育论文进行指导、审核、评阅,并写出评阅意见。大部分学生结合自身实际,从思想认识、道德品质、人际关系、未来发展等方面做了认真总结,写出了有质量的论文。

现场答辩阶段。在德育答辩会上既有毕业生们的真情告白,也有献给学校建设发展的合理建议。学院毕业生德育答辩委员会成员分组深入各学部,听取学生陈述,进行现场提问,根据德育答辩评分标准评定现场答辩成绩。

(二)根据学生在校思想政治表现,评定德育答辩教育成绩

学生德育答辩的成绩由现实表现、书面总结、现场答辩、毕业离校期间表现四部分成绩组成。其中,现实表现的成绩占50%(辅导员打分)、德育论文的成绩占20%(指导教师打分)、现场答辩的成绩占30%(答辩评委打分)。

德育答辩的成绩分为四个等级:优(90分以上)、良(75分以上)、合格(60分以上)和待考察(60分以下)。对于成绩评定为待考察的学生,指导教师给予相应的指导和帮助,进行二次答辩;二次答辩不及格的,按结业处理。

2010届有2196名毕业生,其中有248名毕业生因工作需要(顶岗实习)不能回校答辩(但均提交了德育论文),在校答辩1948人,占毕业生总数的89%;有81名学生第一次答辩成绩不合格,进行了二次答辩。

(三)发动低年级学生参与,延伸德育答辩教育效果

现场答辩阶段,学院鼓励低年级学生旁听。对于毕业生本人来说,这是对自己大学四年的总结和人生的升华,而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这是最好的心灵鸡汤,为他们的大学之路指明了方向。答辩结束之后,德育答辩委员会评选出优秀德育论文,将其集结成册,提供给在校学生阅读,进一步扩大德育答辩的影响力。同时,学院围绕德育答辩成果开展新生入学教育,使毕业教育和入学教育首尾相连,把优秀毕业生在德育答辩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感悟传递给新生,进一步促进了学院优良学风、校风在高低年级间的传承。

二、德育答辩的实际成效

实践证明,德育答辩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德育工作的有效方式,是对大学德育实施效果的全面检验,是对毕业生在高校学习阶段的最后一个综合性、总结性的考核评价环节,是对学生在校期间思想状况的全面考核,是大学毕业生德育状况评价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一)德育答辩成为加强毕业生离校教育工作的有力方式

相对于专业答辩,德育答辩形式更加灵活,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因此更具吸引力。这种新颖的毕业教育方式在毕业生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一位毕业生的感触颇具代表性:“在离校前夕,能有这么一个机会与教育、帮助、关心我们四年的老师进行一次坦诚的沟通,实在是很难得。老师们不仅帮我分析了优缺点,还给了不少中肯的建议,对我走向社会大有益处。”

通过德育答辩,学校全面考核了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政治表现,进一步掌握了学生的成长轨迹,全面检验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效果,进一步提高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学校德育答辩工作还吸引了其他专业课教师和“两课”教师,德育答辩的过程成为师生真情话别共叙情谊的过程,进一步密切了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增强了教育的感染力和亲和力,及时疏导了离校前学生中存在的各种不良情绪,2010届毕业生成为历年来毕业离校期间表现最好的一届毕业生。

(二)德育答辩成为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

为学生提供一个量身定做的教育环境是德育答辩工作的出发点之一。按照教育规律,大学教育是通过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相互作用,最终以学生自我教育来实现的。而毕业生德育答辩活动的形式特点是,它从毕业生的思想和行为特点出发,充分反映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强调学生的参与和体验。答辩会的时机、内容及形式为毕业生的思想教育提供了一个个性互动的教育环境。学生有机会自我总结、交流、答辩、阐述,使学生在浓郁的人文氛围中自觉地投入。经过学生入脑、入心的理智思考获得的心灵体验、思想升华的效果是任何灌输式、说教式的教育方式所无法比拟的。

同时,学校注重将德育答辩理念加以推广,发动低年级学生现场旁听毕业生德育答辩,以德育答辩成果开展新生入学教育,使德育答辩成为贯穿所有年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纽带,成为学校德育教学和学生德育实践的载体,成为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有效途径。

(二)德育答辩成为构建大学生德育工作体系的重要载体

如果说专业答辩是学生完成学业的检验,那么德育答辩就是对学生思想品德的综合考核,是学习期间思想状况的展示和总结。通过德育答辩,学校增加了一道“出口”检验关,改变了以往学生重专业、轻德育的思想。与专业答辩相比,德育答辩更多的是一种思想与实践的总结和展示。通过这种“出关”,更增强了大学生理性思考的能力,更增添了大学生毕业走向社会的信心。

按照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的安排,在2010年毕业生德育答辩的基础上,已组织新生结合入校以来的所感所想,在辅导员和个人成长导师的指导下,撰写德育论文开题报告,认真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为自己4年的大学生活打下基础,也为学习4年后的德育论文答辩积累资料。从入学教育时的“德育论文开题”到毕业教育时的“德育论文答辩”,毕业教育和入学教育首尾相连,同时辅以二、三年级德育论文的阶段答辩,一个完整的本科生德育工作体系正在该校逐步形成。

事实表明,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以德育答辩为载体,以学校德育理论教学和学生德育实践活动为核心,以学校教师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为支撑的模式,成为评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平台,“下得去、上手快、用得上、留得住”,成为学院毕业生的普遍特点。学院2010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94%,受到社会、同行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广泛肯定。

三、德育答辩的实践启示

科学合理的德育评价对于高校优化育人过程、提高育人效果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然而,目前不少高校的德育评价缺少人性化、动态化和多元化,影响了评价结论的客观性、全面性、合理性和公正性,进而影响了德育的实效性,高校德育评价体系亟待改革。河北科技大学德育答辩工作的实践表明,德育答辩正是实现高校德育评价体系改革的重要平台。

(一)德育答辩能够实现德育评价的人性化

重视人的差异性,突出人的主体性,这是人性化评价理念的基本要求。德育答辩认可了个体的差异性,注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德育论文的开题报告、中期答辩、毕业答辩组成一个完整的道德评价过程。这个过程立足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通过评价前、评价中、评价后的全过程跟踪管理,激起学生的主体参与积极性,提高他们自我检查、自我分析、自我教育的能力,促使学生由对德育的外在要求转化为内在的动力,促使评价活动成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调节的有效载体,最大限度地发挥德育评价的导向功能、调节功能、启动功能和激励功能,实现德育评价育人育才的真正意义。

(二)德育答辩能够实现德育评价的动态化

长期以来,高校德育评价注重静态取向,重视的是评价的判断和鉴定功能,并进一步异化为片面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作用,以终结性评价结论来区分学生道德素质的高低,而忽视了大学生的心理与生理还处于成长的动态过程中。因此,教育者必须以发展的目光、前进的观念来看待每位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与行为表现,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只看最终结果,而应关注其成长过程中取得的每一点成绩,指引他们看到自己发展过程中的成功方向。通过对学生阶段的、单元的和局部的道德发展水平评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全面发展,也能对德育工作进行不断调整,改进德育体系及其手段方法,甚至重新构建。这样,在学生自我发展和学校德育评价的互动中,学生不断取得进步,德育工作目标也能够最终实现。

(三)德育答辩能够实现德育评价的多元化

大学生在校思想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90后大学生 思想与行为特征 教育对策

一、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征的具体表现

90后大学生是改革开放成效的见证者和直接受益者,他们为这个时代彰显出的思想与行为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注重人际交往,道德意识较强

经调查发现,长沙学院在校90后大学生普遍注重人际关系和道德意识的培养。绝大部分同学认为在大学生活中人际关系很重要,他们的交往圈主要集中于亲人、同学和朋友。笔者与被调查的同学交流时,有60%的同学表示经常和家人交流在学校的生活学习情况,85%的同学表示能和寝室的人相处融洽,这说明90后大学生在人际关系上处理得较为恰当。大多数90后大学生在遇到老师和同学时都能主动打招呼,他们在公交车上遇老弱病残能够主动让座,并且几乎全部的人都赞同“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话。有良好的道德才更好的得到周围人的认可,才能建筑更广更宽的人际交往圈,由此可见,90后大学生注重道德修养和注重人际关系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2.思维活跃奔放,但心理素质较差

可以说,90后大学生是信息时代的优先体验者。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世界的每一处都逐渐离不开互联网。大学生的思想活跃奔放,乐于创新,善于接受新事物,对网络“情有独钟”,毫无疑问,互联网传输的信息会对其产生极大而深远的影响。经调查,长沙学院的90后大学生精通网络各方面知识,他们善于借助网络平台获取信息、增长见识。然而有一部分同学过分依赖虚拟的网络世界,不重视现实生活中与人交流,对于人际关系方面的处理能力十分欠缺,导致内心不充实,心理素质差,这一点尤其值得我们教育者重视。

3.自主意识较强,缺乏独立自理能力

90后大学生从小就受到“四二一”家庭无微不至的关怀与呵护。因此,90后大学生在生活中依赖性较强,他们更多的是关注自我,而较少考虑他人的感受。进入大学之后,他们需要脱离家庭生活上的照顾,为即将步入竞争激烈的社会独立生活做准备。在接受调查的长沙学院90后学生中,不少学生有较强的独立意识,但因其极少受到过困难和挫折的锻炼,理想与现实脱节,致使他们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心理承受能力不够,独立自理和沟通协调能力还有待加强。

4.价值追求向上,功利明显

在多元化生活方式中成长起来的90后大学生,他们的生活不再是“教室―寝室―图书馆”的三角模式。笔者对长沙学院部分同学日常生活进行相关调查,不难发现他们热心公益,近90%的同学都参加过志愿者活动或者爱心募捐活动。同时,长沙学院的90后大学生面对现实生活保持了一定的理性,注重社会和他人所给予的尊重和回报,功利较明显。他们选择的专业也比较务实和理性。

90后大学生的上述特征,是受改革开放和互联网时代的影响,因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及教育环境而形成的。

二、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征的形成原因

1.社会原因

不同的社会环境会造就不同时代特征的个体。90后这批大学生正处于一个与周围世界发生能量、信息交换的过程。冲动好奇、却又信息辨别能力相对欠缺的他们,在这个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其价值取向、审美观念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他们比较崇尚金钱至上的拜金主义、享乐至上的攀比主义和功利至上的利己主义,理想与追求也变得越来越现实和物化。

2.家庭原因

在人的一生中,对其影响最大最深远的教育环境莫过于家庭。据长沙学院90后在校生反映,他们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家庭条件都比较优越,在没有与其他兄弟姐妹分享家人关爱的情况下,他们享受父母家人给予的照顾更多,他们对家庭的依赖程度也就更大。90后的他们大多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贵族式生活,就如温室里的花朵,极少脱离家庭成员的保护区,极少在挫折和困难中历练自己。这样无风无雨、生活滋润的氛围使得90后大学生智力发达、人生态度积极向上,但却缺少团队合作精神,缺少独立生活能力。

3.教育原因

近年来,素质教育观念正在普及,应试教育的改革正在进行。教育机构把青少年从小学到大学的综合素质作为培养重点,在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材编排等多个方面都作了调整,这在一定程度上对90后大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但是,应试教育仍然占据我国教育的重要领域,学校的培养目标与社会评价机制仍然存在脱节的问题。有的学生在校成绩优异,走出校园后却一无所成;有的学生成绩一般般,在社会上却能够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这种学业成绩与实践能力发展不齐的现象,很大程度上是我国“重知识、轻能力”的应试教育体制造成的,这样的教育体制阻碍了90后一代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导致了90后大学生人生的缺陷。

三、针对90后思想行为特征的教育方法

90后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从行为特征中实践而来,进而影响个人的行为特征。根据他们身上的具体特征来采取正确的教育手段,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水平,是目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课题。因此,针对长沙学院90后在校大学生的一系列思想行为特征,笔者总结出以下三点教育对策:

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帮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保持心理健康,是大学生进行学习交往、健康成长发展所必需的条件。90后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逐步成熟的关键过程,他们有着勇于探索的好奇心,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但其心灵脆弱、情商不够高。当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打击时,难以保持良好的心态,难以用正确的方法加以调节,便逐渐发展成心理危机。因此,对于90后大学生特有的心理问题,我们要及时应对,在学生思想上给予正确有效的引导,帮助其解决心理困惑、减轻心理压力,并且多鼓励他们去面对挫折、直视失败,从而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2.充分运用互联网,搭建创新思想教育平台

同志曾提出:“要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使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实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如今,互联网已经成为了90后大学生相互交流和沟通的重要载体,我们要善于打造立体教育平台,实现师生良性合作 。首先,我们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环境对学生的深刻影响,根据他们喜欢的沟通、交流的新方式,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思想上的问题。其次,我们要通过在各项活动中的参与,找到切入点提出一些有建设性的意见,积极教育和正面引导他们,以提高他们对我们的信任度。最后,我们要提高辅导员自身素养,找准辅导员工作走进网络的立足点,利用QQ、微信、

微博等流行的社交工具打入90后大学生的生活圈,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充分发挥网络的教育、服务作用,让大学生通过网上一些先进的知识理念,使自身的政治态度、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等方面提升一个档次。

3.坚持“以人为本”,营造和谐向上的校园氛围

90后大学生的性格更加独立,对获得尊重获得认可的期望更高。我们必须重视这个问题,切实做到“以人为本”。当然,既不能过分强调他们的弱点,也不可片面放大他们的优点。我们应指导他们更为客观地全面认识自己,避免出现过分自信和过于自卑的问题。同时,让学生拥有无限活力的校园氛围应该是和谐、向上的。因此,建设和谐融洽的校园生活环境,是保障学生陶冶美好情操、开展丰富校园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良好的校园氛围不仅有益于学生自身的修养发展,而且有益于90后大学生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实现师生之间的良好合作,能够帮助大学生在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中尽快实现社会角色的转变,尽快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人。

综上所述,,笔者从具体而细化的几个方面,以长沙学院90后在校学生为调查对象,分析了90后大学生在学习上、生活上的种种表现来研究其思想意识发生变化的基本规律,并提出相对应的教育对策与建议,以帮助90后大学生能够在大学期间确立人生目标、提升综合素养、充分挖掘自身潜能,成为综合素质更高的新时代接班人。

参考文献

[1]田广和.“90后”大学生的思想及行为特征[J]. 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2]英健文.蔡立彬.崔英德.高等工程教育实习基地建设的探索与思考.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4).

大学生在校思想总结范文第4篇

(一)高校社会实践实效性评价体系的建设原则1.主体的原则。大学生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是社会实践活动的执行者和参与者,通过开展有目的、有价值的社会实践活动,满足大学生主体的发展需求,立足于“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建设立场,充分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价值实现,是建设社会实践实效性评价体系的主要原则。2.客观性的原则。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实效性的评价体系还应注重实践活动的客观性原则,培养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是建设社会实践实效性评价体系的重要立足点。因此,在评价体系的建设过程中,需要考虑社会实践活动的客观性和现实性。

(二)高校社会实践实效性评价体系的主要内容1.主体的自我评价。主体的自我评价主要是指大学生主体的自我评价,即对于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前后自身的综合素质、实践能力、专业素养、意念精神等方面所发生的变化进行客观的评价,挖掘优点、找出不足,以实现自我的提升和进步。2.外界对主体的评价。外界对主体的评价主要包括教师对学生的社会实践评价、家长对学生的社会实践评价、实习单位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评价等三个方面。3.主体对外界的评价。主体对外界的评价主要是指大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之后对于校方和实践单位的评价,从自身的实践感受和心得出发,对高校和企事业单位关于开展社会实践方面的问题进行综合评价,不断提升教师、高校、实践单位的实践工作开展的效率和价值。

二、高校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的评价要素和评价方法

(一)评价要素1.社会实践过程监测阶段。社会实践过程监测主要是高校和实践单位在学生的实践过程中,对学生的主体思想意识、实践风险预防能力、目标矫正能力等的动态监测和管理过程。因此,高校学生的社会实践实效性的评价体系要注重实践过程监测这个评价要素,对学生进行综合的考察。2.社会实践活动总结阶段。通过采取各种有效的方式,促使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实习单位之间等进行实践后的总结与经验交流,完成社会实践活动的总结和归纳,有益于学生发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不断的提升自身的能力和素养。因此,在高校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评价方面,务必要构建完善的评价体系,综合考虑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影响。除此之外,校方在学生社会实践成果的评价和考核方面,可以建立相应的奖励制度,表彰优秀的实践成果,激励学生不断进步。

(二)评价方法1.实践开始与实践结束评价相结合。在高校学生的社会实践实效性的评价方面,要采取实践准备阶段、实践过程阶段与实践成果考察三方面相结合的方法对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进行综合考查与评估。这样不仅能够提高评价方法的合理性和全面性,也增加了评价方法的客观性。2.静态与动态评价相结合。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评价的静态评价内容主要是学生实践报告、实践单位为学生出具的实践评语以及学生在实践活动完成后的心得体会等,通过对这些内容进行评价和考察,了解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主要收获和成长。动态评价主要是指校方和实践单位对于学生在校期间和实践单位的具体行为表现,针对学生实践过程中的表现,修正有关学生的评分或结论,记录学生成长和进步的点滴,综合评价学生的实践成果。3.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主要是指在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思想认识、价值观念、精神状态等发生的变化进行评价。定量评价主要是指在实践过程中,针对大学生在实践单位或地点的实际表现、言行举止、工作效率等进行量化评价,将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实践成果进行量化考核,并建立相应的考核标准,正视学生的能力与水平的提升。两者结合分别对学生进行全面、深刻的评价和考察。

三、结语

大学生在校思想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大学生 职业成熟度 相关因素 院校影响模型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3-0013-02

在校学生的发展状况牵动着每个以人才培养为己任的高校的神经,而面对学生生源质量的变化,很多一线的教育工作者都表现出不知所措与无奈。经济迅速发展时代成长起来的这一代学生,没有强烈的求知欲和良好的学习习惯,难以集中精力于自己的学业,而容易被其他诱惑所吸引。尤其是在普通本科院校,普遍存在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和学习效果不佳的问题。学生在就业中,面临的是每年几十万乃至近百万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情况,但仍有很多企业声称难以招到优秀的员工。相关研究结果表明,目前大学生在就业中其从事的职业与自身的兴趣匹配度比较差,毕业生的职业成熟度低,超过半数已经找到工作的毕业生并不满意自己的工作。

教育实践中发现,学生在校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目标不明确,学生没有明确的发展目标,不知道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二是自信心不足,认为自己即使努力发展,也不知道自己能够成为什么样的人。毕业生在就业中主要暴露出以下几个问题:一方面说明大学的培养、评价与用人单位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另一方面是学生对自我和环境认知方面存在较大偏差。因此从校内外的情况上看,归根结底都是职业成熟度低的原因,提高大学生职业成熟度正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切入点。

一 大学生职业成熟度研究

本研究是从某一院校的视角出发,利用北京大学张智勇等师生(2006)研究修订的韩国版学生职业成熟度量表,同时结合关于学生背景和在校发展情况的自编问卷进行调查,对比不同学生在校发展的各方面因素与职业成熟度的关系,找到学生在校发展因素中的职业成熟度预测因子,建立“大学生职业成熟度院校影响模型”,为学校更好地发挥其教育效果提供依据。

本研究按照整群抽样的方法,在北京城市学院发放问卷2000份,收回问卷1877份,回收率为93.85%。经过对无效问卷的筛查,查出无效问卷32份,剩余有效问卷1845份,有效率为98.3%。在调查对象中,男生625名,占33.9%;女生1220名,占66.1%。

1.相关分析

本研究首先通过相关分析发现了四类因素与职业成熟度得分存在显著相关(皮尔森相关系数呈现显著相关)。第一类属于个体特征,主要包括高考的成绩、家长的期望、家庭社会关系状况、了解自己的兴趣、了解自己的特长、了解自己所具备的技能、专业兴趣度,主要是学生个体的背景和自我认知情况。第二类因素是学习努力,主要包括努力程度、出勤情况、上课位置、班级排名、学生活动喜欢程度等这些学生进入大学后参与学习和活动的状态。第三类因素是应用能力,包括参加职业实践活动所带来的工作收获、商务经验、实践能力、表达沟通能力以及自信心上的变化。第四类因素是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包括对职业生涯规划有用程度认识、希望与班主任或职业导师交流职业问题、在校能提升职业能力的发展机会状况、希望学校给予更多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等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和希望获得职业指导的愿望。由以上的初步分析可以看出,学生的个体特征、学习努力、应用能力和规划意识四个方面与大学生职业成熟度有着密切的联系。

2.因子分析

为了探索大学生职业成熟度影响因素的结构,需要把上述众多的观测变量简化为少数几个潜在变量,因此对上述影响因素进一步进行了因子分析。本研究采用了主成分分析法,通过正交旋转,选取了特征值大于1的七个因子。KMO检验测度为0.813,表明抽样充足度可以接受。因子分析抽出的七个影响因子分别命名为规划意识、自我认知、学习努力、应用能力、家庭背景、学习基础、职业认知。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在4.983%~12.070%之间,对总方差的解释率为56.116%。

3.回归分析

因子分析将相关因素进行了聚类合并,在这基础上就能通过回归分析发现各影响因子与职业成熟度之间的因果关系。因此在因子分析的基础上,计算出七个因子的得分,然后将职业成熟度作为因变量,七个因子的得分作为自变量,利用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进一步分析。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影响职业成熟度的七个因子中,规划意识、自我认知、学习努力、应用能力这四个因子进入回归方程,对大学生职业成熟度的贡献是显著的。在对模型进行的F检验结果表明,F值为44.220,对应的概率值P为0.000(

数据分析的结果帮助我们从众多与大学生职业成熟度相关的因素中,找出了规划意识、自我认知、学习努力和应用能力这四个具有预测作用的关键因素,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大学生职业成熟度发展模型。这四个关键因素的明确,为高校的职业生涯教育明确了目标,为建立高校大学生的职业成熟度促进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 讨论

1.学生个人的规划意识

学生个人的规划意识代表着一个人对自己未来的关注计划程度。如果一个人的职业规划意识强,经常思考自己在每个阶段应做些什么事,应为职业发展做些什么准备,这样的人其职业成熟度的水平比较高。这一点对于高校的启发在于,大学生的规划意识是关系到其职业成熟度的第一位因素,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现在广泛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都能发挥一定的作用,但还可通过增加辅导人员的指导、组织相关的比赛或学生活动等形式,强化学生的规划意识,并且通过丰富的活动形式不断形成刺激,有助于学生职业生涯意识的加深和固化。对于学生职业规划意识的增强,是为了让学生为其将来的职业发展做好观念上的准备。

2.学生的自我认知水平

一个人对自我认识水平的高低,是人发展的重要的心理基础。如果一个人能比较清楚自己的兴趣与爱好、特长与不足和已具备的技能和欠缺的技能等,就容易在职业发展中确定适合自己的职业目标,并结合自己的不足进行有针对性的补充,因此其职业成熟度水平也会比较高。纵观高校的职业生涯教育,目前的课程体系中,已包括自我认知的部分,可以通过学生自我反思、心理量表测试和学生对其他人的访谈,帮助学生从更多角度了解自己。有教育专家认为,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水平。因此,高校的职业生涯教育活动中,要给予自我认知部分更多的重视,通过丰富的教育形式,让学生深入认识自己,为今后更好地发展做好心理上的准备。

3.学习努力

学习努力,主要代表学生参与学校学习活动的努力程度,也就是学生对待本职任务的态度。按照学生发展理论的相关观点,学生投入学校各项学习和活动的精力越多,收获则越大。学生参与学校的学习和活动比较积极,说明其能认识到学校教育对自身成长的意义,主动投入到各种学习和锻炼之中,因此这样的学生其职业成熟度水平也就较高。在高校的教育中,应努力提高学生参与学校各种教育环节的积极性,加强对学生思想上的动员,让学生认识到学校教育与自身发展的紧密关系,并且努力创建踏实严谨的学风和健康向上的校风,带动更多的学生努力进步。这一切努力都将为学生毕业后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4.应用能力

应用能力主要包括学生的商务经验、实践能力、表达沟通能力以及自信心等方面内容,属于学生不管在什么类型的工作岗位上都需要的一般性职业能力。这些应用能力强的学生,能胜任学习和活动中的各项任务,其职业成熟度的水平也较高。由此看出,高校的教育中应更加重视学生应用能力的提高。尽管很多高校都在进行大规模的课程改革,但目前的情况是“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仍占主流,老师们对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责任感与实际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因此需要高校将课程改革的核心思想、改革目的深入到老师心中,加大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力度,通过专业学习、实习实训、第二课堂教育等多方面的手段,努力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三 总结

本文通过在某一应用型本科院校进行的实证研究,找出了大学生职业成熟度的相关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大学生职业成熟度发展模型”。这个模型的建立,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个体明确提升职业成熟度的路径,通过个人有意识地提高职业规划意识、自我认知水平,努力学习,积极提高应用能力,来提升自身的职业成熟度,最终获得职业发展的成功。另一方面,模型的建立对于高校来说也有着重要的作用,研究结果显示出规划意识、自我认知、学习努力和应用能力四个方面与大学生职业成熟度的紧密关系,明确了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目标和主要任务。高校如果能利用学校的各种资源注重提升学生这四个方面的水平,将会有效促进学生职业成熟度的提升,最终将对学生长远的职业发展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