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城乡社区治理建议

城乡社区治理建议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城乡社区治理建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城乡社区治理建议

城乡社区治理建议范文第1篇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及市委、市政府“城市提质,乡村振兴”总体部署,按照区委办、区政府办《关于印发〈重庆市**区城乡城乡容貌环境综合整治综合整治方案〉的通知》(**委办〔2017〕35号)要求,我乡深入推进城乡市容环境整治工作,全面提升城乡人居环境,取得了显著成效。现将城乡市容环境整治情况总结如下:

一、2018年的工作开展情况及成效:

(一)高度重视,深入发动,城乡容貌环境综合整治深入推进有力有序

一是建立领导机构。2018年以来,我乡先后召开2次党委会,专题进行研究部署。成立乡长殷达奎任组长、分管副乡长王程任副组长的城乡容貌环境综合整治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于乡规环所,负责全乡综合整治工作的统筹和协调。二是落实工作责任。按照“辖区负责、属地管理”的原则,明确了驻村领导牵头、支部书记具体负责的村居市容环境综合整治责任体系。同时,建立城乡容貌环境综合整治专项督查组,由乡党委副书记牵头,明确2名工作人员,常态性巡查各村、社区工作落实情况,约谈工作不力、进度滞后的村(社区)主要负责人。三是制定科学方案。制定了《深化城乡容貌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方案》,印发各村、社区工作推进序时进度表。将工作任务分解到各科室和各村(社区),采取“周考核、月督查、年底综合考核”,将综合整治工作与驻村干部考核、村居干部考核挂钩,与综合整治专项经费挂钩。四是强化工作保障。在自身财力比较困难的情况下,乡财政已安排资金80多万元,用于各村、社区综合整治工作。

(二)广泛发动,强化宣传,城乡容貌环境综合整治社会氛围日益浓厚

一是注重发动群众。注重发动群众自身动力,引导群众以家庭为单位,做好家庭、院落的清扫保洁工作,进一步完善全乡范围内的“户保洁、村收集、乡清运、区处理”的垃圾清运体系,通过与清运公司合作,采用垃圾车直接从垃圾桶中清运,清运效率高,覆盖面广。二是层层召开会议。共召开干部职工大会3次,召开企业环境综合整治推进会2次,乡主要领导深入各村居开展现场办公会20余次。各村居开展多种形式的院坝会50余场。三是加大宣传力度。制作大型广告牌6块,各村居制作了城乡容貌环境综合整治宣传专栏和农村垃圾收集保洁宣传栏;制作门前三包责任书和环境卫生自治公约并逐户张贴;制作并发放《**乡城乡容貌环境综合整治通告》、《致农民朋友的一封信》和《致居民朋友的一封信》等宣传单5000余份。

(三)团结协作,攻坚克难,深化城乡容貌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通过一年的艰辛工作,我乡的城乡容貌环境综合整治成效进一步显现,特别是对照去年,环境取得明显改善,基层干部和群众较为满意。

1.下场社区综合整治:完成**乡集镇整治项目,综合改造道路总长865米,改建公共厕所2座,配套建设人行道绿化、照明、环卫设施等,共投资200万元。

2.戴家岩社区综合整治:拆除黄家街十字路口存量违法建筑12个,共计700余平方米,拆除三峡监狱门前存量违法建筑1个,面积约400平方米;投入资金5万余元,实施了戴家岩社区黄家街十字路口节点景观提升工程。

3.农村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全面完成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任务,按照“五个一”要求和“五有”标准,进一步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联户保洁”体系,进一步完善“户保洁、村收集、乡清运、区处理”的生活垃圾清运体系,投入资金63万余元,落实教育引导、清扫保洁、垃圾收集、考核评比、长效管理等制度,强化农户“三包一监督”义务履行,建立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台账,顺利完成市级和国家级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验收工作;强化农村河道环境卫生管理,全面清除河道沿线生活垃圾等废弃物,建立日常保洁及巡查机制。进一步强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实施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加大对露天焚烧农作物、秸秆行为的打击力度,开展地膜、农药瓶等农业投入品废弃物回收处理。统一制作垃圾桶收集亭64个,投入资金19万余元;成功完成**区城市品质提升暨区政协“委员履职尽责实践活动”常委监督性视察工作。

(四)建章立制,强化考核,确保城乡容貌环境综合整治整治常态长效

一是做好城乡容貌环境综合整治整治的基层基础工作。引导村、组等集体组织,按照相关程序,修改完善《村规民约》,纳入环境整治等重要内容,发动群众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约束。在全乡范围内推行“联户保洁”模式,各村、社区安排2至10名不等清扫保洁人员,常态化进行巡查、清理和保洁。二是加大城乡容貌环境综合整治整治的考核评比工作,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将城乡容貌环境综合整治整治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年底对村(社区)、对机关科室的工作考核,并制定考核细则,确定了分值为30分的较高考核比重。同时,建立完善“乡考核村、村考核联户保洁片、片考核联户保洁户”三级考核机制,充分调动村(居)民小组、基层群众的积极性。三是高度重视违法建设等顽疾的查处治理。针对戴家岩片区违法建设存量多、形成原因复杂,我乡联合区查违办、规建支队等单位,对辖区违法建设进行摸底,按照“锁定目标、先易后难、分步实施”的原则,分阶段有序推进违法建设拆除工作。截止目前,已对所有违法建(构)筑物发放限期拆除通知书,并已对影响观瞻及存在安全隐患的的违法建(构)筑物进行了清理。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一是我乡戴家岩社区2.1平方公里属城市建成区,但一直未纳入市政统一管理,导致社区基础设施和市政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且无任何清扫保洁费用,乡财政已不堪重负。加之,多年征而不建等因素,乱搭乱建现象突出,严重影响我乡市容市貌。建议将戴家岩社区纳入市政统一管理并完善相应设施。二是我乡地处城郊结合部,城市餐厨垃圾和建筑垃圾转移倾倒现象突出,辖区居民苦不堪言,但是作为乡镇缺乏相应的治理手段和资金支持。建议相关部门强化餐厨垃圾和建筑垃圾源头管理。

三、2019年工作计划

1.进一步加大“联户保洁”推进力度,狠抓末端落实。

2.全面落实“户保洁、村收集、乡清运、区处理”的垃圾清运体系,加大考核力度。

3.积极做好新增污水管网项目申报及项目实施前期准备。

4.大力推进**乡金九路景观提升工程,确保如期完工。

城乡容貌环境综合整治需要驰而不息、久久为功。我们将在全区的统一部署下,以问题、结果为导向,进一步压实责任、细化措施,努力让群众参与成为自觉,让**干净整洁成为常态。

城乡社区治理建议范文第2篇

【关键词】转型社区;双山村;网格化治理

城镇化进程中,在由农村社区向城市的转型过程中,社区发展也面临新的困境与挑战,当下转型社区基层秩序的重建与家园归属感的重塑,需要对这些问题做出理论与实践意义上的双重回应,这也是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融合理想图景的有益探索。对此,国内外学界做了大量有益的研究,这也为这一问题的进一步探讨奠定了基础。

一、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于重建转型社区基层秩序的研究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寻求突破。首先,倡导活私开公的资源整合,梅尔文・德尔加多(Melvin・Delgado)将公益支持与独立经营融为一体,重新打造社区服务体系。其次,强调社区的功能定位,沙凯(Sharkey)认为应当将社区建设成为中转机构,形成政府服务与居民需求的良性对接。最后,将社会组织作为提供社区服务的主要力量,海恩波特(C・Heginbotham)动员由社会企业、非营利组织、合作和信用联盟及草根组织等形成联盟,为社区真正实现自治再造基础。

国内学术界从社区网格化模式入手探讨转型社区秩序重建的研究主要有以下成果。一是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视角寻求“政府治理”与“社区自治”间的有效契合。田毅鹏教授指出,寻找网格管理与社区治理之间的联结,调试好国家与民众间的距离构造,从而实现对基层秩序的重建。二是从具体运作机制的视角探讨网格化管理在城市基层秩序中的构建与完善。文军教授通过探讨网格化模式的构建,认为网格化管理模式实现了在城市管理从单一被动到多元联动的转变。三是从组织与空间关系的视角出发分析网格化建设的投入效益、资源匹配和最佳规模。刘君德教授认为,通过社区网格化模式可以实现社区服务组织的最优空间布局和群众性自治组织的最佳区域设置。

当下社会学界对于基层秩序重建与社区网格化模式的研究,提供了大量有益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探索,但仍有以下几点缺憾。一方面是研究视角的缺憾,以往研究大都在现有的社区运行机制的内部寻求突破,鲜见从网格化模式这一切入点来探讨社区转型社区的问题。另一方面是研究层次的缺憾,对于转型社区的研究长期停留在宏观层次上,当下需要从微观的层次上来对转型社区进行扎实的田野调查。

二、转型社区的困境与网格化模式的应对

本文以c市双山村为例,针对当下城镇化进程中的城乡结合部由村到城的发展而建立起来的社区进行深入研究,展现其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需求,以此为基础,弥补以往的城镇化进程及社区治理问题,并尝试以带有理论与实践双重意义的网格化治理模式为解决转型社区问题的工具。

(一)城镇化进程中社区转型关键期面对的困境与挑战

随着城镇化的进程,诸多乡村社区开始迈向城市社区。在这一转型过程中,C市双山村有四个方面的问题令人关注。一是村委会社区管理模式向街居社区管理模式转型过程中的简单复制,这与城市社区要求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自治宗旨脱节,这需要我们探索社会管理的本土性与科层制两者的合理融合。二是社区转型过程中人口结构的复杂变化,外来流动人口需要社区转换治理思路来应对社区流动性,协调相关政策与社区资源,为外来流动人口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助力。三是在城镇化进程中社区居民的空间分异,如何促进新建商品小区与回迁小区的沟通与交流,需要社区设计可操作的方案。四是公共精英的缺失,转型社区的公共事务急需要公共精英的重现培育,这也需要社区在治理过程中寻找可行的方式激活社区能量,打造社区自治的精英基层。

(二)社区网格化治理模式的优势及其局限性

一方面,社会改革步入深水区,诸多社会问题的出现对社区稳定秩序造成冲击,尤其是随着单位制的终结过程,社会原子化动向表现的愈来愈明显,社区承担着解决基层秩序不稳定因素的政治使命,这就需要创新社区治理模式,让社区成为化解社会矛盾的防护网络。另一方面,随着网格化治理模式由北京向各大城市的扩散与复制,原本适合临时性管理的应急手段变成一种长时段制度化与结构化的治理模式,这不仅带有制度泛化的色彩,更在行政末梢的延伸过程中对基层的自治方式有所影响。而本研究期望通过分析网格化治理模式的优势及其缺陷,从而为其在城镇化进程中转型社区的治理提供移植的契合性方案。

(三)创新与超越:网格化治理模式在城镇化进程中转型社区中的移植

在调查双山村困境的表征与原因、网格化治理模式的优劣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将探讨网格化模式在城镇化进程中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治理系统与治理问题的对接需要环环相扣的整体性设计,从而为基层实践治理能力的提高提供宏观与微观的双重建议。笔者认为对于双山村的网格化管理与服务应当着重坚强以下六个方面工作。首先是合理划分网格,结合已有居住边界,依托原有路网,原则上按照每个网格200户,人口约600人,将6000人口的双山村划分10个网格。其次,明确一名社区工作人员作为网格负责人,由每个网格居民公开选举,定期巡查,并建立健全网格工作流程,以网格信息库、基础台账、民情日志等形式,建立有人巡查、有人报告、有人负责、有人解决、有人督查的“五有”工作机制,实现事在网中办。最后,严格考核问责,实行定期考核和通报、评比制度,实行责任倒查。

三、结语

城乡社区治理建议范文第3篇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morneau”为你整理了这篇深化基层体制机制改革 激发城乡融合发展活力理论工作学习心得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成都市郫都区围绕基层体制机制改革,以优化顶层设计为牵引,以完善体制机制为重点,在镇(街道)职能转变、优化完善机构设置、创新编制管理等方面下功夫,着力构建与建设国家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相适应的简约高效的基层机构职能体系。

突出职能转变,重构镇(街道)职能体系

一是聚焦主责主业,科学配置镇(街道)职能。强化镇(街道)抓统筹社区发展、组织公共服务、实施综合管理、优化营商环境、维护社区平安“五大职责”,推进镇(街道)工作重心向为群众和企业提供精细化的公共服务转变,全面推动镇(街道)承担的产业发展职能向产业功能区转移,解决镇(街道)职能错位越位问题;二是应对治理难点,统筹推进权限下放。着眼理顺条块关系,赋予镇(街道)对职能部门派驻机构负责人的考核权和任免建议权、对派驻执法力量的统一指挥调度权、对辖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建设验收的参与权、对区域内事关群众利益重大决策和重大事项的建议权、对涉及多部门协同解决事项的统筹协调和综合管理权,解决基层治理“权力有限,责任无限”的难题;三是坚持权责匹配,合理制定“三张清单”。探索建立镇(街道)职责任务、公共服务、属地管理三张清单,确保依清单履职、按清单问效、照清单追责。

统筹优化镇(街道)机构设置,促进基层高效顺畅运转

一是完善内设机构设置,推进镇(街道)职能有效履职。对镇(街道)原有的机构进行优化整合,统一设置综合、党群、营商环境、社区治理、民生服务、综合执法协调、乡村振兴、城市更新等8个必设内设机构,满足基础服务保障工作。允许差异化设置双创服务、产城融合、项目服务、社区统筹等1个“个性”内设机构,突出区域特色;二是推进服务机构建设,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将直接面向群众、企业量大面广的100余项审批服务事项进驻镇(街道)综合便民服务中心办理,最大限度实现群众“就近办、自助办、一次办”;三是完善综合执法体系,健全镇域执法运行机制。将市场监管、城市管理等执法力量和资源进行下沉,构建镇(街道)“一支队伍管执法”的综合执法格局,实现基层“看得见、管得住”。

城乡社区治理建议范文第4篇

一、领导高度重视,组织机构和制度健全

为搞好“五治三化”专项行动,我局调整了领导机构,由局党组书记、局长任组长,副局长为副组长,各股室负责人为成员。制订了开展“五治三化”深入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机关”活动方案和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宣传及督查工作方案,使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在组织机构和制度上得健全。

二、职责明确,督查到位

为搞好“五治三化”专项行动工作,我局一是制订了《开展“五治三化”活动的实施方案》,做到行动有具体内容,有具体时间安排;二是制定了《各股室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考核标准》;三是做到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督查日志,责任落实上墙,定期不定期进行督查,对发现的问题,立即责成相关责任人限期整改。

三、全力支持,密切配合

为切实抓好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一是在经费极度紧缺的情况下,筹资3000元用于环境整治工作;二是加大督查力度,对所挂包的街道及农村,做到随时掌握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动态,及时解决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中的具体问题,与街道和挂联村签订“五治三化”责任书;三是加强问题交流力度,在参与、配合、指导开展城乡环境治理中对发现的问题随时与社区衔接,交流情况,提出整改建议。

四、整治有力,效果明显

在我局及街道的密切配合和努力工作下,“五治三化”专项行动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一是负责的街道公共区域进一步美化和亮化。二是街面基本整洁无卫生死角。三是车辆停放有序。四是临街店铺牌匾安放规范。

五、2012年工作打算

为深入推进“五治三化”活动,更好地完成省、市、县对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的具体工作部署,将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1、进一步加大“五治三化”活动的重大意义和具体内容的宣传力度。

2、按照工作计划继续派专人前往挂联街道及农村进行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调研,及时发现并解决存在问题。

3、继续营造治理工作的浓厚氛围,使群众真正了解到,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是一件与自身切身利益相关的好事。

城乡社区治理建议范文第5篇

1月23日至28日,政协第十届河南省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在郑州举行。会议期间,来自各行各业的700多名委员为河南的经济发展积极建言献策,充分体现了省政协主动顺应科学发展新要求和全省人民新期盼,深入研究人民政协事业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努力探索新形势下人民政协工作的新途径、新举措,按照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统筹、重在为民的要求,助推全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

2010年是共和国的下一个航程、又一轮甲子的开启,也是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三农工作也迎来了一个崭新的开局,部分政协委员关注三农的情怀,让民众看到了三农的希望。

孙运锋,漯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工程师

孙运锋:

与时俱进,

推进村镇银行建设

村镇银行发展是大势所趋,总理也曾说过:村镇银行和农村经济发展要相辅相成,农村经济搞好了,村镇银行才有发展的基础;村镇银行对农业和农户进行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才能更好发展。

近年来,我省大量的中小企业资金需求只有通过民间借贷等途径缓解,还有很大一部分根本就得不到解决,河南应该怎样推进这项工作呢?加强指导,明确村镇银行定位,将村镇银行办成民间资本的运用者和中小企业及农村的利益合作者,以中小企业及农村最需要的融资服务为特色,不与大银行争大客户,不以存款论英雄,以做“小而精”为品牌,以民营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农村创业人员为服务对象,以快、简、便为服务特色,为县乡经济发展做好金融支持;鼓励更多民间资本参与,积极引入民间资本建立市场完全竞争机制,引导、支持信用好、有实力的行业龙头企业参与投资组建;实行贷款保险制度,对于村镇银行的贷款进行保险,控制、降低风险,以避免因经营不善波及社会稳定;为村镇银行发展做好人才支持,鼓励、支持村镇银行组建既懂信贷业务又了解市场和企业、实践经验丰富的信贷业务管理团队,提高化解风险的能力;严格金融监管,要建立中小企业和村镇银行的诚信记录和监督机制,建立强有力的诚信约束机制,形成健康的、可持续的金融秩序。

姚龙:

统筹城乡发展、

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没有捷径可走。一是建议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使支柱产业规模扩张,强力发展县域经济。同时优化投资环境、盘活民间资本,提升综合经济实力,为城乡一体化各项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物质基础和保障;二是建议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上下工夫,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提高产品品质,提升竞争力;三是建议在促进农村居民集中居住上下工夫,加快推进城乡基础设施的对接融合,缩减自然村数量,加快建设中心村和农村新社区,配套完善交通公路等服务网络;四是建议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把重点先放在县城和基础条件较好的中心镇,使之尽快完善功能、集聚人口,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对接并轨,营造良好的宜居环境;五是建议进一步制定和完善土地流转扶持政策,鼓励引导离城较远的农村社区及其居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以转包、出租、转让、股份合作、保底分红等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六是建议在具备条件的县市加快户籍改革,取消限制农民进城务工经营、安家落户的限制性规定,实现其就业、社保、教育等方面与城市居民同等待遇,逐步实现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七是建议在实现一元化户籍管理的基础上,建立新型社区管理体系,推进社区居民自治,加快实现社会管理一体化。

肖宏滨:

农村环境治理不可忽视

农村环境污染源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农民日常生活所产生的生活污水、人畜粪便和垃圾;二是农民使用农药、化肥,焚烧秸秆等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三是个别小型工厂和矿山企业,以及不适宜城区而向郊县转移的产业造成的污染。

针对农村环保工作存在的问题,建议如下:一是积极开展面向广大农民的环保宣传和教育活动,对一些陈规陋习和不良生活习惯公开进行剖析,营造重视环保、参与环保的氛围,学会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二是制订省级的农村环境保护条例及细则,对农民的生活、生产活动进行指导,倡导垃圾减量化的生活方式;三是将农村环保工作纳入政府目标绩效考核体系并建立农村环保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农村环保工作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局面;四是继续完善“以奖代补、以奖促治”措施,从全局角度,统筹发改、环保、农业、建设、畜牧、科技、新农村建设等各方面的资金和物资,做到全面规划,有的放矢;五是加强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收集处理设施的建设,建设垃圾中转站和垃圾收集设施,按照“村收集、乡运输、县处理”原则进行处理;六是按照新农村建设和生态文明村建设要求,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继续提高沼气在农村的普及率,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的废弃物处理问题;七是要建立养殖小区,实行人畜分离,对规模化畜禽养殖和养殖小区进行环境综合整治。

卢大铮:

培植农业种粮大户

意义重大

培植粮食种植大户对于巩固“中原粮仓”、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推动小城镇建设和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种粮大户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缺乏经验和技能,缺乏农业生产的风险意识,人才、技术等农业科技投入严重不足,共赢的合作机制不健全,及一些部门为农业种植大户服务的意识不到位等影响生产大局,阻碍了种植大户发展,如不及时解决,将有可能成为制约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因素。为此,我建议首先,建立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把服务农业种植大户纳入大学生村官、县乡(镇)政府、有关行政事业单位领导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引导全社会关注和支持农业种植大户的发展;其次,鼓励农民以土地入股的方式进行流转,采取股份合作经营,谋求共生共赢,促进农村和谐发展;其三,加强对种粮大户生产、管理技术技能的培训,使其能够正确进行经营成本核算,实施农业生产标准化管理,为粮食种植大户转型升级奠定基础;其四,制定政策、措施,引导种植大户改变重视基础设施投资,轻视人才、技术投入的现状,努力提高农业产量、质量、产值,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效益;其五,建立种粮大户贴息贷款扶持基金,减少无偿补贴,增加贴息贷款,扶持种植大户扩大经营规模,培养粮食种植大户诚实守信经营,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董撵群:

强化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强化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对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稳定增长,如期实现粮食增产目标至关重要。目前,水利基础设施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水资源保障程度不高,抗旱能力不强;二是农田灌排设施配套差,粮食产量不稳定;三是防洪安全保障能力尚待提高;四是水资源管理薄弱,缺乏长期稳定的投入机制,合理的水价机制尚未形成。为此,应该重点加强粮食核心区内灌区建设、重要支流治理、低洼易涝地治理和水库建设等4类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对粮食核心区现有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续建配套及末级渠系改造,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灌溉保障;新建引黄灌区,扩大灌溉面积;治理粮食核心区黄淮海平原南部地区的重要支流及低洼易涝地,完善排涝工程体系,增强农业生产抗御涝灾的能力,保障粮食稳产高产;在粮食核心区黄淮海上游山区和山前平原地区,兴建大型洪水控制工程,增强对上游山区洪水的控制能力,提高沁河、淮河干流及沙颍河防洪标准,保障粮食核心区防洪安全。建议省政府协调省发改、财政等部门及金融机构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对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及末级渠系改造投资力度,设专项资金对粮食核心区内的新建灌区、水库工程及重要支流治理给予资金支持,加强项目建设的监督检查,确保项目按国家规定建设实施。

刘建发:

发展生态农业,

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发展生态农业,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关系到小康社会人们的生活品质。从区域竞争的角度看,发展生态农业是实现农业结构升级的必由之路,是提高农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我们要抓住当前有利时机,积极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全面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为此,我们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力加强。政府要积极引导生态农业的发展,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态建设力度,实行绿色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逐步建立健全地市级和县(市、区)级绿色食品认证管理机构,扶持具备条件的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积极发展绿色农业,真正使发展生态农业的农民得到实惠;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为重点,推进农产品清洁生产、节约生产、安全生产,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进一步形成科学、统一、权威的农业标准化体系,促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优质农产品生产发展;要通过大力宣传,使人们充分认识到以浪费资源、牺牲环境和大量损耗资源造成高消耗、高浪费、高污染为代价的发展误区,从而树立走生态农业之路是必然的选择的价值观,自觉拒绝污染和不安全食品,提倡自觉绿色消费。

张振元:

理性应对,

推进新农村建设

资源和产业在空间上的积聚与集中,必然加速农村的“三要素”流失,怎样在这种情境下既不影响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又兼顾新农村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难点,有几个问题值得思考。一是关于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对接和农民离农机制的培育问题。如果农民移民进城,那么其所拥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山林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等如何界定,如何定价,如何流转出去,都需要寻求市场化途径来解决。从全省来看,二、三产业占比已经达到85%,城镇化水平也达到1/3以上,在未来一个时期,建设用地增加和农村人口减少、农村地盘缩小趋势难以避免;二是关于农村土地流转和土地收益分配问题。应该在全面确权的基础上,对农村的田、水、路、林、沟、渠、村实行综合国土整治,利用新增加的耕地面积获取来自城市的占补平衡费;对经由宅基地和其他农村建设用地整治节约出来的建设用地指标,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为农民置换更高的土地收入;三是农村生活形态的变化问题。我们统筹城乡发展的政策应作出调整,必须由初期立足于现有村庄格局和以全面改善农民生活为目的的普惠制,向充分考虑到农村生活形态尤其是村庄形态变化基础上的重点推进阶段转变,要把握变化的方向和变化的节奏,增强新农村建设的预见性。

郑高飞:

培育壮大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新鲜事物,现存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由于长期缺乏规范化指导,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和不足。因此,选择典型,以点带面,对于推动整体工作的开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是完善机制,规范发展。对那些符合条件、运行效果好的协会要进行重新登记,使其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在各个层面上和各个行业内,组建制度健全、管理规范、运行高效、设施先进的行业协会,负责全市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指导、服务和协调工作,使其形成上有行业大协会,下有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网络服务体系,进一步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农服务的档次和水平。

二是打造品牌,整体推介。积极实施品牌战略,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力创代表本地发展水平和特色的农业品牌,提高农业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三是加大扶持,优化服务。各有关部门应正确引导、扶持和保护其发展,运用更多经济手段、优惠政策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供支持,以切实的措施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服务与管理。要把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良种”工程、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业技术开发和推广、扶贫攻坚等农业项目的申报实施主体,予以立项支持,加大专项资金投入,增强其“造血”功能。要把重心放到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供服务上,加强技术服务、销售服务,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搭建农产品购销平台,开拓市场。

高九思:

农业产业化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