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人才发展趋势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互联网+”;物流人才;高校培养
中图分类号: C9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1-133-2
1 物流人才发展现状
1.1 物流人才需求现状
2015年3月5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提出“互联网+”的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意味着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国家鼓励改变经济增长模式,以互联网技术为媒介,将传统产业与互联网信息平台相结合,不断提升产业竞争力、市场占有率、产品创新力。在这种环境下,物流产业与其他产业实现了快速融合及结构重整,对专业的物流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资料显示,未来中国物流产业的发展将以30倍的速度增长,需要相关服务人才将达到600万。
1.2 企业对物流人才能力要求
按照传统的分类,物流人才分为三个层次:
高级物流人才、中级物流人才、初级物流人才。高级物流人才位于企业的顶层,主要负责企业整体目标的制订,起着总指挥的关键作用,对高级物流人才的学历要求一般为本科以上,明确要求研究生的不多,但要求有较长时间的高、中层管理经验和较高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
中级物流人才主要负责企业具体事宜的计划与指挥,一般的经理和主管属于中级物流人才,中级物流人才要求学历在专科以上,要求熟练掌握物流相关专业知识,有一定的实践工作经验。
初级人才属于执行层,他们负责具体事宜的操作,偏重于体力劳动,如仓库管理员、客服人员、配送人员等岗位,由于招聘单位对初级物流人才的能力和经验要求不高,很多人都可以胜任这类职位,所以这类人才并不缺乏。
由于各个产业的互联网化,对于物流人才的需求产生了新的要求,要求在掌握传统物流技能的基础上能够拥有跨界的思维和创新的精神,如图1所示:
2 人才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一线操作员工作强度大,离职率高
虽然企业对一线操作员的要求不高,很多人经过简单培训都可以上岗,因此不存在该类人才缺乏的问题,但该类员工由于工作强度大、作息时间不规律等原因导致离职率高。为了使企业正常运营,企业经常需要招聘新的人员,又要重新熟悉作业流程,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物流效率,也间接影响了经济效益。
2.2 缺乏复合物流专业人才
当前大部分中小物流企业的管理人员学历比较低,管理水平也比较低,由于这些人才流动性比较大,导致没有几个企业愿意去耗费成本去培养,就造成了长期工作在物流一线的人员对于物流的一些前沿理论和发展趋势以及管理模式等了解的少之又少,这样也就缺乏了创新能力和相应的开拓能力,甚至于企业无法引入先进高效的物流技术。即使有的企业引入了专业管理人才,但由于物流业发展很快,与其他行业的关联越来越大,需要管理人员懂得电子商务、财务管理、国际贸易、法律、数据分析等多学科的新知识,因此企业需要对员工进行定期的学习和培训,但多数中小物流企业对于人才培养不够重视,资金投入不够,导致企业缺乏高层次的管理人才。
2.3 高校培育与企业需求不匹配
目前,大多数的高校都开设了物流专业,但从目前物流人才市场的供求关系来看,物流人才市场存在巨大的需求,但是仍有相当数量的物流专业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高校的培养滞后,物流人才培养层次结构不合理,缺乏科学有效的人才培育机制,高校物流专业师资力量不完善。部分高校是新开设的物流专业,没有招聘专业的物流人才,而是相关专业的教师经过培训,取得相关证书,转专业教物流,这就缺乏系统性的物流专业知识的学习,不利于对学生的培养。另外,由于我国高校开设物流专业较晚,导致物流专业的老师大多数都缺乏企业的实际工作经验,不利于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3 高校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课程设置与实际需求不符
当前许多高校的物流专业培养方案的设置闭门造车,最多会参考其他高校的开课情况和培养方案,没有对当前的物流市场的需求进行分析,导致课程设置偏离市场需求,使得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不符,更不能满足“互联网+”环境下的人才需求。如图2所示。
3.2 教学手段简单化
目前高校的教学依然是以教师教授为主,学生被动学习,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或者只掌握了理论知识,但实际操作能力较差,不能将理论知识很好的应用到实践操作中,在就业初期会较难进入工作状态。
4 小结
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呈现出新的特点,这就对企业和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新型的与当前需求匹配的复合型人才需要高校、企业主导,政府、行业协会、培训机构补充培训,以促进整个物流业的发展。
参 考 文 献
[1] .政府工作报告[N].光明日报,2015,3(2).
[2] 易小云,易华,尹丽芳.“互联网+”下长沙市物流业人才发展困境与对策[J].湖南商学院学报,2016(23).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变革;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D92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8-0254-02
1 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
1.1 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是高等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对于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人们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按照现有研究成果可将这一概念划分为三大类。即,一是狭义论,认为培养模式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资源、教学管理体制、教学环境等方面按一定规律有机结合的一种整体教学方式[1]。二是泛化论,认为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人才培养目标、制度、过程的简要组合,是为了实现一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整个管理活动的组织方式[2]。三是模糊论,认为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指导下,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中的某种标准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3]。
综上,人才培养模式是依据一定的教育目的、教育理念、培养目标,按照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来对学生进行培养,并取得预计效果的一种组织框架和运行方式。主要包括培养目标、培养过程等内容。
12 国外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
121 英国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
(1)宗教教育式的人才培养模式(19世纪前)。公元6世纪,基督教传入英国。在传播教义过程中,教会看到了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性。
宗教教育与英国大学的创建和兴起密切相关。公元12世纪末、13世纪初,以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草创为标志,在英国出现了中世纪大学。起初,宗教教育在中世纪大学占主导地位,主要培养神职人员和教师。[4]16、17世纪,文艺复兴思潮的传播和宗教改革兴起改变了传统大学的教育价值观,引发了新的思想。
18世纪7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改变了社会的结构,专业实用人才的需求开始萌芽。
(2)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19世纪~20世纪中叶)。1826年,伦敦大学创办。它反映了一种新的趋势,它取消了神学教学,同时开办了理学院和工学院,大量引进近代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方面的教育内容。
同时原来的“精英高等教育”观点暴露了它自身的缺陷,限制了社会的发展。矛盾积累到了一定程度便会爆发,思想大碰撞最终导致了19世纪英国大学教育改革。改革的效果是明显的,国家开始干预大学教育,伦敦大学的成立与大学学院运动的兴起,打破了传统大学对高等教育的垄断。由此,英国近代高等教育制度逐渐形成,相应地,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也就应机而生了。
(3)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20世纪40年代中期~20世纪90年代)。二战后,国际竞争加剧,教育的重要地位凸显出来,英国出现了新的改革浪潮。其中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加强科技教育,努力培养具有职业技能的实用性人才。
这个阶段英国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变革方面另一个重大革新是实行开放式办学,其标志是1969年创办的开放大学。开放大学的创办具有较强的社会目的,即从最初的促进成人技术人才培训,转变成为满足整个社会接受高等教育的广泛要求。[5]也即开始了从“精英高等教育”向“大众高等教育”转变。
(4)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20世纪90年代至今)。进入20世纪90年代,世界经济呈现知识化、全球化发展趋势。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作用日益显著,教育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地位日益突出。人类社会开始了由工业经济社会向知识经济社会跨越的新时代。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英国高等教育都是重视培养“精英式人才”,学校重视知识的灌输忽略技能的培养,使得学生理论能力远远超过实际操作能力。如今,面对社会新的人才需求,高校被呼唤进行改革,更新教育思想,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应社会的需求,20世纪90年代以来,英国高校已普遍认同“能力教育”思想,积极开展改革探索。这一阶段的培养的主要是拥有宽阔的知识背景,并且有能力综合利用各学科知识的人才。
123 美国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
(1)宗教教育式的人才培养模式(17世纪初~18世纪70年代末)。1607年,英国在北美建立了第一个殖民地。同一时期,因英国国内宗教斗争被迫移居北美的清教徒开始在当地兴建教堂和学校。由此,在美国尚未建国的这块土地上开始了殖民地时期的教育。[6]随着时间的推移,英国清教徒产生将大学传统移植到北美的念头,于是哈佛学院诞生了。它是完全按照英国大学的模式办理的。[7]起初,该学院的办学方针和教学完全照搬“牛桥二校”,以教会为依傍,以培养神职人员为主要目标。截止到美国建国前夕,在殖民地先后产生了威廉・玛丽学院、耶鲁学院等8所其他学院。
(2)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18世纪70年代末~19世纪60年代初)。
1776年7月4日,美国宣布独立。美国独立后,由于教育培养目标的不同,无论政治上还是经济上的需要,对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模式必然和殖民地时期的培养模式发生冲突。建国后的美国百业待兴,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的需要不同于殖民地时期,改革殖民地学院是时代的要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弗吉尼亚大学成立了。美国高等教育史专家布鲁贝克认为,杰斐逊创办的弗吉尼亚大学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所真正的州立大学[8]。这是对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是对高等教学理念的追求,它在美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产生了意义深远的影响。
(3)实用型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模式(19世纪60年代初~20世纪40年代中期)。继南北战争结束后,工业革命的浪潮将美国社会的发展带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工业化、城市化成为社会发展的主线。为了适应这一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以赠地学院运动的兴起为标志的实用性人才培养便开展了。
工业发展的需要带来了对工农业人才的迫切需求。从这个阶段开始,高等教育与美国社会生产与生活的实际需要的联系日益密切。
随着社会进一步的发展,在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中,对高级专门人才的呼声响起,以霍普金斯大学为典型的研究型大学诞生了,哈佛、耶鲁等相继增加研究生教育,这为社会提供的将是更高层次的高级专门人才。
(4)科研型人才培养模式(二战后~20世纪80年代)。二战后,美国政府把握战争带来的经济发展机遇,促使战后美国经济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同时,随着冷战的加剧,国际间的竞争更加激烈。而这一切都与人才发展着紧密的联系。这一阶段的特点主要是科学研究活动与研究型大学的开展,科学研究活动在二战中显示出来的关键作用使得美国政府了解到了科研的重要性。二战期间,麻省理工学院在雷达方面的科研工作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影响了战争的结局[9]。另外,用于潜艇的自封式导航系统的设计、洲际导弹、中程导弹、潜对地导弹,以及后来的阿波罗指挥和登月舱的导航系统的设计,均出自麻省理工学院的科学研究人员之手[10]。
与此同时,博士后教育的出现和博士后学位的设立直接促进了科研活动的发展,博士后教育满足了对高精尖科技人才和科学发展的需求。
(5)综合型人才培养模式(20世纪80年代至今)。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美国国内外形势出现了变化快、变化大的发展趋势。高等教育关于人才的培养再次受到了美国社会的关注。
1984年,美国高质量高等教育研究小组发表题为《主动学习――发挥美国高等教育的潜力》报告指出,对于未来社会,最好的准备不是为某一具体职业所进行的狭窄训练,而是要使学生能够适应变化的世界。所有学士学位接受者至少要受两年的文理科教育。同年,《重建遗产》报告指出,75%的美国高等学校不要求学生掌握欧洲史,72%的高校不要求大学生学习美国文学或美国史,50%的高校不考察本科生的外国语。
问题的出现引起了美国大学的注意,各类大学采取措施加强学生的普通教育。如斯坦福大学恢复了原有的“西方文化”指定必修课,同时要求学生在文学和艺术、哲学、社会和宗教思想、人类发展、行为和语言、社会过程和制度、数学、自然科学、技术和应用科学等学科选修课程。[11]在美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研究型大学发挥着主导作用,本科教育呈现出一种彼长此消的现象,本科教育阶段是塑造人才的主要阶段,综合型人才的需求要求了大学重视本科的教育,培养出知识面宽、广的人才,这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14 人才培养模式未来发展趋势
(1)培养创新型人才。创新是社会进步的源泉,创新型人才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我国经济转型更需要具有开拓创新的精神和远大的理想和信念的人才,少年强则国强。我国在《高等教育法》中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创新型培养模式就是要把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创新能力作为高等学校人才的基本目标。
(2)提高培养质量。自1999年高等教育“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迅猛,招生人数的扩张在扩大受教育面的同时也给高等教育带来了更深刻的问题和变革。首当其冲的就是如何在增多数量的情况下保证甚至提高质量。这直接导致了高等教育的多元化,其内涵之一便是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多样化。[12]社会需要的是高质量的人才,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就应该符合社会的需求,以提高人才的质量为目的。同时,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3)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发展。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行业越来越被细分,对人才的需求是多类型和多层次的;高等教育中专业的细分导致了专业教育的多样性,间接决定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性;学生的个性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学生的个性特点是独一无二的,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决定了培养模式必然是多样化的。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在不同地区和行业之间存在着极大的不平衡,这个基本的国情是决定人才培养模式发展必将多样化的重要因素。
おげ慰嘉南祝
[1]刘红梅,张晓松.21世纪初高教人才培养模式基本原则探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2(5):589-590.
[2]马国军.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1(4):19-21.
[3]龚怡祖.略论大学人才培养模式[J].高等教育研究,1998(1):86-87.
[4][5][6][11]李兴业.七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M].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34,42,91,111.
[5]滕大春.美国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41.
[6]John S.Brubacher & Willis Rudy, Higher Education in Transition: A History of America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147.
[7]贺国庆,王保星,朱文富.外国高等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423.
【关键词】 用工难
中图分类号: C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十三亿的人口大国为何在政府出台优惠政策为企业破解招工难,鼓励毕业生自由创业的同时,还有大量的毕业生一毕业就失业呢?
1、我国人口的计划出生带来劳动年龄人口的绝对下降
我国众多的劳动力人口,是打造 “世界工厂”的源泉与支撑。但随着计划生育和独生子女政策效果的显现,人口增长源泉已开始干涸,2013年初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在作2012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报告时指出,2012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出现了绝对下降,减少了345万。与2008年《中国人力资源状况》白皮书预测的发展趋势吻合。
2、我国的产业转型升级与人口技能结构的不合理
经过十多年产业布局调整和产业结构的升级。第一、二、三产业劳动力人口比例已经从2000 年的50.0 ∶22.5 ∶27.5 调整为现在的38.1 ∶27.8 ∶34.1。大学扩招的大量毕业生没有合适的岗位可去。打破了早期大量农村劳动力人口、国企改制下岗工人与扩招前的毕业大学生成比例的需求与供给平衡。
3、产业区域重组与社会生活负担及公共资源分配的不对称
改革开放30年以来,内地的富余人员,国企分流人员,一直源源不断的涌向沿海开放城市。但是随着高地价,高物价、高房价、拥挤不堪的公共服务、基础性教育不公及环保要求的制约,以及中西部地区开发进程加快,发达地区制造企业和外来劳动力资源向内地迁徙,使得这一地区对劳动力资源的需求由紧张变成稀缺。从2003年开始到2009年的后经济危机时代,沿海的制造型企业呈现的用工荒一直没有得到缓解,且愈演愈烈。
4、高校扩招及专业培养与市场需求的脱节
2010年我国大学毕业生有631万, 2011年为671万,2012年达到680万。尽管每年高校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资源,2012年就业率高达90.2%,但毕业生工作满意度仅为47%,专业不对口,使这些毕业生一边应付着眼前的工作,一边奔波于人才市场、守候在招聘网站,寻找适合本专业的工作。高校开设的专业缺乏理性造成热门专业就业冷淡,培养的人才与市场需求脱节,麦肯锡公司不久前的《中国人才发展报告》显示中国大学生仅有10%符合跨国公司的人才要求,主要表现在专业知识、技能的不答标。
5、毕业生过于注重自我价值,忽视社会现实
企业招聘毕业生虽然支付较低标准的报酬,但收获的价值比支付的低报酬更低。同时企业还承担员工被培养好了流失的风险。而部分毕业生过于注重自我价值,择业观过分现实:只想当公务员、进事业单位、自己当老板、即便是进企业,也要选择外企、国企、到管理岗位、眼高手低却要求高收入高福利。特别是中国式家庭养育的富贵病子女:不愿意去基层一线岗位,无法融入集体团队,工作不顺心就甩手而去,遇到一点挫折就炒老板鱿鱼,一年跳槽十多次,换份工作就像换件衣服,无论家境好坏,只要有饭吃,工作或不工作无所谓等。
6、企业过于注重眼前,忽视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
不为长远未来谋福,愿为眼前小利冒险。是美籍华人对国人的评价。事业留人是核心根本, 感情留人是基础纽带,待遇留人是重点前提。但一些企业口号叫的很响亮,遇到员工发展与企业眼前暂时利益的矛盾时,事业、感情、待遇留人就成了空话套话。企业自身就缺乏明确的愿景、具体的目标,短期的生存目标决定了企业招人是来者能用,跟不上就淘汰,更别提会培养或为员工设定职业成长目标了。
7、政府、学校和家庭适应社会的发展应变不及时
随着工业化进程推进,用人单位对用工素质要求开始提升,用工难,其实不再单独的表现为企业问题,而反映出了一项社会矛盾。本科、大专、高职、中专技校的培养比例不合理,高职高专技校就业率高,本科、硕士就业率低。学校专业设置与课程开设不合理,进校为热门专业的等到就业是就成了冷门。学校、家庭和社会对青年期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的教育监控不适当,对青年的职业生涯教育引导偏低等。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土木工程;社会实践;实验;设计
作者简介:王丽艳(1980-),女,江苏盐城人,江苏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副教授;薛荣秋(1988-),男,江苏徐州人,江苏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江苏 镇江 212003)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3-0023-02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教育过程中具有一定格式要求的人才培养程序、人才培养方式和人才培养结构。人才培养涉及到两个关键点:学校要培养出什么样的人;学校该怎么样培养。目前土木工程专业涵盖的方向非常广泛,比如建筑工程、道路桥梁工程、地下结构工程、工程管理等专业方向。所以就土木工程专业而言,其人才培养必须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综合培养。而且学校还必须根据各个城市的发展情况、土木专业结构的特性以及对人才的不同需求明确地对各个专业进行定位并制定人才的培养计划、改进教学方法、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等方面逐渐形成具有特色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本文主要从社会实践、实验培养、设计培养三大方面来阐述如何基于卓越计划要求的土木工程专业实践应用型人才。
一、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
随着科学社会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科技与生产相结合的程度越来越深,实践应用对科技的进步起关键性作用,从而引发了社会迫切的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要求从业人员不仅需要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知识,还需要具备较强的实践与操作能力。我国土木工程专业多年的教学改革和实践证明,构造“厚基础、宽专业、强能力、注重工程素质教育”的土建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土建类专业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张家港校区是教学型或教学为主、研究为辅的综合型大学,由于成立不久,在各个方面与别的大学还有一定的差距,比如校区的办学经验不足、专业方向不明确、培养方法固定、教师资源不足、实习基地少等,所以学生在动手操作能力、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创新开发素质和整体素质等方面与实际岗位的要求具有相当的差距。总体来说,校区办学历史较短,土木工程专业师资不足,实习基地缺乏,经费投入不足,实验内容多为演示性、验证性的,课程与毕业设计流于形式,学生质量难以保证,上述诸多问题有一定的代表性,需要进一步解决。因此,校区需要努力制订一套针对本土木工程专业的切实可行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与此同时,还需要不断进行探索和努力发现怎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出应用型人才。
二、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路
土木工程专业学生主要是从事技术应用和开发等为主的工程技术人才,要与当地的沙工职业学院的培养目标区分开。它的目标应是培养从事土木工程技能操作和建造等为主的工程技能人才。
为了培养校区土木工程技术人才,张家港校区土木工程教育应顺应科技发展的趋势,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为宗旨,以培养工程师为目标。为了实现培养工程师的目标,整个培养环节应以“实践应用”为主线,包括重要学科的实验、重要学科的设计、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独立实验操作、实际工程操作、现场施工管理、施工现场参观等。下面就以社会实践、实验培养、设计培养三个方面阐述如何按照卓越计划要求培养土木工程专业实践应用型人才。
1.加强社会实践环节
实践性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课堂教、学、做进一步的深化加强,是学生获取实践性知识的重要途径。[5]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现在所需要的是实践型人才,这样才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但是目前学校在实践教育方面做得远远不够,实践性教学仍然是目前教育的一个薄弱环节。所以,学校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应该加大力度进行实践性教学,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与企业实践机会,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形成良好的教学体制,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趋势。所以为了培养实践应用型人才,学校应该重视社会实践与企业实践并做到以下几点:
(1)学校要精心安排实习,让学生积极与建筑工地技术人员施工工人进行交流,从而能使学生更进一步地了解课本上的知识。
(2)建立长期稳定的实习和实训基地,为实践教学提供资源保障。
(3)加强教师队伍实践教学水平,尽快落实安排年轻教师到地方企业和政府部门挂职学习,与本部有多年教学经历的教师交流经验,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
(4)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认识了解,加深对土木工程专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地位与作用的认识,培养学生的事业心、使命感和务实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5)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能够用已学过的理论知识去分析实习现场看到的实际生产技术,使理论知识得以巩固和深化,又能提高解决实际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
(6)将校外企业的工程师或行业资深土木工程师请进来。将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有一定资历的现场工程师请到学校兼课,或举办系列讲座,定期与专业教师进行座谈交流,取长补短。
(7)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合理安排一些课外实践教学环节。比如邀请专家进行讲座、开展一些土木工程专业方面的竞赛、寒暑假社会实践等;在校期间要认真学习基础知识,关注并积极参加建设部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的各专业认证考试,努力学习知识,参加考试获得相关资格证书。
2.加强实验培养与管理
近两年船建学院岩土工程实验室购置了土木工程专业各学科所需的常规实验教学设备,教学条件明显改善,满足了课程教学的基本实验要求,成为土木工程和工程管理专业本科生的重要实验基地,实验设备利用率很高。课程组编写了各类试验指导书与讲义,实验过程均由学生独立操作完成,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并做好以下几点:
(1)图书馆要有与土木工程专业相关的各种书籍,学生可以通过借阅来增加自己的专业知识,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
(2)老师上课期间要积极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讨论,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相互学习的能力。
(3)学院要积极组织各种建模比赛,老师要配合指导,通过自己动手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4)坚持教学、科研的有机结合,组织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和工程项目,鼓励部分本科生参加教师主持的科研实验研究工作,提高能力,得到锻炼。
(5)采用常规试验和创新试验相结合的方式,试验内容选用实际工程业务进行试验,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应用能力,严格实验报告的撰写。
3.加强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的组织与管理
船建学院为学生提供了多台计算机机房,满足课程设计上课要求,并配置了服务于本专业各类课程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环节所需的AutoCAD绘图软件、北京理正系列岩土工程设计软件和国家建研总院推广的PKPM网络版系列工程设计软件。为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加强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的组织与管理,学校应该做好下面几点:
(1)重视专业基础课程实验设计,增加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对试验完成效果好的小组要进行奖励,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创新型学生培养目标的实现。
(2)重视土木工程专业软件的教学和应用。对于像AutoCAD、天正建筑设计、PKPM、鲁班预算等学生工作以后所应用到的软件,学校应该加大力度组织安排学习,建立专门的机房供学生学习应用。通过这些软件来完成基础课程的设计任务,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3)学校应该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实践性教学培养的主体是学生,要努力提高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比如学院可以开展课程设计大赛、建模大赛等,并给予相应的奖励,这样学生可以在学习的同时体验设计的乐趣并培养学生的思维开发和创新的能力。
(4)在各门课程学习完之后各专业课程设计之前,应先安排半周时间让学生到基地实习工程施工现场观摩。
(5)教师在课程设计时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指导,科学、合理地设计课程设计实践。
(6)设计实践课程内容时应采用单项实践和综合实践相结合、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相结合等形式。
(7)优化课程设计考评机制,保证土力学考核的合理性。
三、结束语
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综合型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因为它涉及面非常广泛,所以学校应该在不断探索和创新、在实践的过程中慢慢进步。江苏科技大学张家港校区虽然是一个成立不久的综合性高校,但是学校以培养实践创新型人才为目标,根据土木工程专业的广泛性和特殊性制订了实践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计划,在老师和学生的积极配合下完善计划体制,提高老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为土木工程专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社会的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罗先华.职业教育与就业教育[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4.
[2]付秀艳,韩建强,张玉敏.地方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培养思路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1,(5):142-143.
[3]林峰,顾祥林,何敏娟.现代土木工程特点与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J].高等建筑教育,2006,(1):26-28.
【关键词】复合型人才;财务报表分析;课程设置
一、引言
企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以及为社会提品和服务的重要承载体,对绝大多数的大学生来说,毕业后的工作将与企业发生关联。而财务报表是企业与外界之间进行沟通的重要载体,因此,任何想要了解企业的人,首先要理解企业自身特有的语言,也就是理解企业财务报表所提供和传达的信息。
从作者几年来从事本科生教学的经历来看,财务报表分析课程已从最初只有本专业(财务管理)一个班尝试性的开设,发展到现在授课对象扩展至金融、经济、企业管理、新闻、统计、外语等不同专业背景的其他本科生及研究生。这一方面体现了学生对财务报表分析知识的渴求;另一方面,如何定位不同专业背景下财务报表分析课程的培养目标,并设计出合适的课程内容体系,也是本文作者不断思考和摸索的一个问题。根据以往的教学实践和教学反馈,本文认为在目前环境下,把财务报表分析的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复合型人才是比较恰当的,在此培养目标下,本文按照“财务报表分析的基本环节-财务报表分析的深层环节-财务报表分析的关键环节”的思路设计了一套循环渐进的课程内容体系。该课程体系设计使得学生对财务报表的理解及对分析技能的掌握逐步由浅入深,既能让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时不会因为专业背景的差异而感觉到知识跨度太大,又有助于学生形成从整体和全局的角度去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新环境下的人才需求趋势与课程培养目标
专业教育是大学教育的核心,但是专而不通会导致知识专业化、思维片面化,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性要求。因此,孟焰、李玲(2007)认为“通才+专才”的组合是最佳的学生培养模式。教育部2004年进行的一次问卷调查结果也显示,72%的被调查对象认为会计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是应用复合型人才。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企业跨国经营、资本流动日益频繁,社会对人才的能力诉求呈现出由单一的专业技能型向多学科复合型发展的趋势。《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2010)中指出,会计职业已经从传统的记账、报账为主,拓展到内部控制、投融资决策、企业并购、价值管理、战略规划、公司治理等高端管理领域,但是目前会计人才结构和布局却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高层次复合型会计人才缺乏。
由此可见,培养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是顺应当前形势及发展趋势所需。所谓复合型人才培养就是从专业特色和实际出发,培养学生多学科的知识视野和思维素质,不仅让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出类拔萃,还要使学生了解跨学科、跨专业的知识,形成融合多学科、多专业的综合能力(刘永泽、翟胜宝,2009)。财务报表分析不仅是财务、会计专业本科生必须要掌握的一门核心课程,也是许多非财务、会计专业学生深入了解企业这个组织必须要懂得的一门语言和技能,因此,该门课程能够较好地体现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三、课程内容设置
(一)教材选择
教材是教学内容书面体现的主要载体,因此,教材的选择对课程内容设置及培养目标的贯彻非常重要。在财务报表分析的教材选择方面,主要有引进国外的经典教材和选择国内编写的教材两种做法。不管是引进的经典教材或是国内自编的教材,每一本教材在编写的时候都有其自身的出发点和体系,因此也就有其自身的特色和缺点,而报表分析是一门涉及内容和知识较广、应用性很强、与实践结合较为紧密的课程,因此,也很难说有哪一本教材能够完美地囊括报表分析的全部内容或精华。引进的经典教材虽然质量较高,体系和逻辑较为严谨、缜密,但是很难体现中国资本市场上的一些特殊的制度特征和行为;国内编写的教材中,有些侧重于对报表具体构成项目的逐项分析,不利于学生形成整体思维,有些侧重于简单的财务指标计算和分析,难以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报表分析的精华所在,这些内容安排均不能够体现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对此,作者的做法是,以2-3本教材①为基础设计课程内容,根据授课进度和内容的需要,再指导学生参考具体教材具体章节的知识,并在教学过程中强化学生的这种观念:不依赖一本教材、一本书,取长补短。
(二)课程内容体系设计
上市公司提供的年度报告是我们展开财务分析的主要信息载体,面对长达几十页甚至上百页的年报,从哪里先入手看起,如何解读这些数据,在进行分析时的关键问题是什么?遵循一种由浅入深的思路,作者把财务报表分析课程的内容设计为“财务报表分析的基本环节——财务报表分析的深层环节-财务报表分析的关键环节”三个模块。每个模块所要学习的关键技能和内容如下:
1.财务报表分析的基本环节:财务报表的初步解读
会计学原理是学习财务报表分析的先修课程。基本环节中所要达到的目标是,让学生在仅有的会计学基础知识的情况下,在没有关于公司深入背景信息的情况下,仅从利润表、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表三张主表以及主表之间的内在勾稽关系,对公司大致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这个环节里,涉及到的相关知识内容较少,运用到的分析方法也仅限于趋势分析和结构分析,重点是要学生理解每张表阅读的思路和重点。以利润表为的解读为例,可以通过对几个关键问题的回答来理解利润表:第一,公司盈利了还是亏损了?看利润表中的净利润额;第二,公司是通过什么方式赚钱的?通过利润表中的利润构成来分析;第三,公司真的赚钱了吗?通过对利润构成分析和结合现金流量表分析公司盈利质量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