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工作思路与工作计划

工作思路与工作计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工作思路与工作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工作思路与工作计划

工作思路与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一、继续提高员工素质:我部门坚持组织学习《机动车驾驶员安全教育辅导》、《岗位培训》

教材,使广大驾驶员热爱本职工作,在本职上精益上求精。提倡行车讲究语言美,礼让三先风格高的思想品质。

二、加强部门服务水平:为了提高客户对物流配送的满意度,使企业和客户达到双赢的目的,我部门极积走访各客户和各地经销商,了解客户销售情况,为了征求客户对运输工作的建议,我部将制定了驾驶员行车服务卡,让广大经销对驾驶员和部门多提宝贵意见,还激励部门驾驶员争当红旗手,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三、不断完善管理制度:由于以往物流部缺乏系统的规章制度,造成管理工作存在漏洞,对此部门根据岗位具体情况,先后制定了《小货车驾驶员管理制定》、《叉车司机管理规定》、《倒运车驾驶员管理规定》、《小货车轮班安排表》、《车辆零配件出入库流程》、《车辆轮胎更换申请单》,本部从全局利益出发,按照制度执行,对个别纪律散漫,有损公司利益的员工给予严厉处罚,对表现突出、技术精湛的给予奖励。

四、加快管理岗位建设:目前部门各岗人员54人,其中后勤人员9人,驾驶员41人,基本能够满足各岗位人需求,我部结合岗位工作具体情况,从员工中挑选出班组长,让其负责本组日常事务管理;从调度中选一人当任总调度负责物流部门厂内一切生产、安全、调配工作。逐步形成了“其层具体落实、中层监督指导、高层宏观控制”的合理化组织结构。使各岗位人员明确其职责所在,以便在工作中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继而争先创优。

五、降低运营成本核算:为了降低运营成本,本部先后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随着成本率的提高,普通轮胎使用寿命过短,易破易爆,不仅费用较高,也给行车安全埋下隐患,经过市场摸底调查,货比三家,决定改用质量可靠,价格合理的“佳通”系列轮胎,并且签约定点守信合同,有力地控制驾驶员随意更换轮胎和附带件。同时对零配件也进行了货比三家,选购质价更为合理的零配件,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运营成本,而高额的耗油费用直接影响了车辆的运营效益,因此建立自己的油库成了最佳的解决方案。

工作思路与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一、主要工作任务

依照健康教育工作规范要求,做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各项工作任务。围绕甲型流感、艾滋病、结核病、肿瘤、肝炎等重大传染病和慢性病,结合各种卫生日主题开展宣传活动。特别是积极开展“世界结核病日”、“世界卫生日”、“全国预防接种日”、“防治碘缺乏病日”、“世界无烟日”、“世界艾滋病日”等各种卫生主题日宣传活动。继续做好针对农民工、外出打工和进城务工人员的艾滋病防治项目传播材料的播放工作.根据《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开展群众性的健康安全和防范教育,提高群众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加强健康教育信息建设,促进健康教育信息规范化。加强健康教育档案规范化管理。

二、主要工作措施

(一)、积极参加市、区、疾控部门组织的各类培训,提高健康教育工作者自身健康教育能力和理论水平;将健康教育工作列入中心工作计划,把健康教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二)、计划年购置新的照相机、电脑、打印机等设备,印制健康教育宣传材料,保障健康教育工作顺利开展。

(三)、计划开展的健康教育活动

1、举办健康教育讲座

每月定期开展健康教育讲座,全年不少于12次。依据居民需求、季节多发病安排讲座内容,按照季节变化增加手足口、流感等流行性传染病的内容。选择临床经验相对丰富、表达能力较强的医生作为主讲人。每次讲座前认真组织、安排、通知,在讲座后接受咨询、发放相关健康教育材料,尽可能将健康知识传递给更多的居民。

2、开展公众健康咨询活动

利用世界防治结核病日、世界卫生日、全国碘缺乏病日、世界无烟日、全国高血压日、世界精神卫生日、世界糖尿病日、世界艾滋病日等各种健康主题日和辖区重点健康问题,开展健康咨询活动,并根据主题发放宣传资料。

3、向居民播放健康教育光盘

每月定期播放健康教育光盘,光盘内容以居民的需要为原则,做好播放记录、播放小结等。

4、办好健康教育宣传栏

按季度定期对健康教育宣传栏更换内容。将季节多发病、常见病及居民感兴趣的健康常识列入其中,丰富多彩的宣传健康知识。

(四)、健康教育覆盖

工作思路与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协同理论;问题;路径

一、协同理论的内涵及其主要观点

(一)协同理论的内涵

协同理论由来已久,上世纪七十年代,德国物理学家HermannHaken创造了协同学理论。HermannHak-en认为,一切事物都由多个系统组成的统一体,统一体可看作为一个大系统,而其他元素则是一个小系统。无论何种属性的系统,在整个大环境中,大系统和小系统之间呈现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作用,进而构建出一个平衡的系统结构。协同理论是透析事物自组织规律的行为科学,它从演变的角度来探究人类社会系统和外界信息、物质之间的相互联系[1]。

(二)协同理论的主要观点

首先,各个子系统之间内在联系构成协同效应,整个系统整体产生的效应大于子系统独立运行累计总和。在一个相对开放的大系统内,不仅存在各个子系统的独立运动,同时也存在子系统之间的关联运动,在一定条件下,关联运动作用会逐渐凸显,进而产生协同效应[2]。其次,自组织是大系统内事物根据一定规律形成的有序功能,是一种无外部指令也可自主运行的功能。从客观角度看,自组织是相对他组织而言的一个概念,自组织功能实现来自于系统内部,他组织则来自于外部。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入协同理论的必要性

(一)共同的培养目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对针对德育教育提出了详细的指导战略,即“立德树人,坚持德育先行地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强调将德育渗透在教育系统方方面面,同时加强家庭、社会方面的引导,进而形成系统合力。同时,要不断丰富德育形式、内容,通过各种有效途径来提高德育工作有效性”。由此可见,《纲要》中的指导内容,对高校德育教育系统的协同提出了一定要求,高校思政教育中子系统能够构成协同效应,也必须协同,这样才能实现我国国民教育目标[3]。

(二)系统的整体性

高校德育中各项教育措施虽然有不同功能,但是通过有序整合,可构成一个合理的运作整体。也就是说,只有高校德育教育中各个子系统能够构成一个合理的运作整体,才能够充分发挥其德育功能。高校思政教育系统应该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而不是子系统之间的累积、相加,子系统之间呈现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的关系,每个子系统也需要体现其独特的存在价值。

(三)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令人侧目,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引发了诸多问题,比如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精神文明建设落后等等,针对这些社会问题,国家提出相应的协调发展理念,旨在解决社会上存在的不协调问题。高校思政教育引入协同理论,不仅是为了提高高校思政教育质量,也是为了顺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四)抢占思想意识领域的需要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机构通过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思维引导,让受教育者形成符合当前社会情况的思想品德,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下,多元文化碰撞、国际化程度深化、互联网快速发展对高校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道德观造成了诸多影响。而高校作为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前沿阵地,高校学生的思想观念直接影响了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将协同理论引入高校思政教育,有助于引导意识主流阵地,提高高校思政教育作用,让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国家需求高度统一,促使学生形成可抵御不良思想的正面力量。

(五)提升思政教育效能的需要

我国高校思政教育在长时间发展中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旧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约束了高校思政教育的良性发展。而协同教育机制能够让系统中各个子系统发挥有效合力,能提升高校思政教育效能,促进思政教育体系中各个主体的有机互动,进而形成一个高效联动机制,解决高校思政教育现存问题,从而为国家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六)优化学生素质结构的需要

我国人均受教育水平在不断提高,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在不断增多,但是人数和当前学生素质结构却出现了矛盾。我国历来将“立德树人”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指导思想,但是诸多高校却忽略了“立德树人”思想指导意义,高校教育学院化、专业化、技能化的情况屡见不鲜,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高校学生总体素质。将协同理论引入高校思政教育中,有助于协调高校中各项教育活动,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社会适应力。

三、协同理论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职能部门间缺乏有效的沟通

我国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由学生处、共青团委、教学部门三个组织承担,三个组织在思政教育中发挥不同的教育效能,承担不同的工作职责。教学部门思政课教师对学生进行理论方面的教学;学生处负责指导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共青团委则负责政治思想教育方面的内容。从客观角度看,三个部门的工作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价值观,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三个队伍工作却各司其责,缺乏有效沟通,这就严重削弱了高校思政教育效果。

(二)教育资源间缺乏有效的优化措施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班主任等等工作并没有构建起一个系统性、多层级的教育体系,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往往只从自己工作角度出发,没有从整体教育成效上进行考虑,没有形成一个“思政教育共同体系”,各个组织、各个主体教育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立德树人教育理念无法落到实处。从客观角度看,高校是我国教育资源最为丰富的机构,但是高校中教育资源却没有充分利用起来,理论教育、实践教育各自为战,从而导致高校思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三)缺乏完善的保障机制

保障机制的取法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高校思政教育相关制度不够健全,许多教师在制定规章制度的过程中,存在不严谨、不规范等等问题,“形式化”的问题屡见不鲜,导致高校中思政教育制度成为了“空中楼阁”,无法真正发挥保障效能;第二,学校方面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重视程度不足,投入高校思政教育方面的人力、财力、物力无法支撑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发展。

(四)高校思想认知存在偏差

国家对德育教育重视程度在不断提升,但是诸多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理念都存在问题,对德育教育内涵发展以及学生全面发展缺乏足够认识,对理论、实践方面的研究缺乏深度,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关注焦点在课程教育上,而没有关注整个思政教育体系,进而导致思政教育工作缺乏有效衔接。所以,需要及时更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工作观念,纠正理论认识偏差,为协同育人机制构建奠定基础。

四、协同理论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的优化路径

(一)优化顶层设计,促进“大思政”格局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将工作重心放在思政教育宏观层面上,注重对思政教育工作的顶层设计以及宏观协调,将“协同育人”作为当前高校思政教育体制建设的基本内容,确保高校中各项思政教育工作在开展的过程中能够形成协同力量。主要围绕管理、教学、服务三个方面,全面优化高校思政教育的职责以及任务。同时,还要深入挖掘管理、服务方面存在的思政教育因素,将德育落实到学生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实现服务育人、管理育人、教书育人的有机结合,建立起全员育人的有效工作机制,构建“大思政”教育格局。

(二)树立协同理念,贯穿高校人才培养过程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理念,直接决定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成效。所以,要从“以生为本”基本理念出发,针对当前高校学生的个性特征、行为习惯、思维方式,调整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理念。高校中各个部门工作人员要充分认识到思政教育工作重要性,对“立德树人”教育理念有透彻认识。通过有组织、有层次的教育活动,适当调整工作方式,并且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以及飞跃。

(三)着力构建各教育载体,多部门联合构建合作机制

高校要充分利用各方教育资源,从多方面、多角度构建协同教育机制。首先,高校要充分利用媒体,让媒体在思政教育中发挥优势;其次,高校要结合实际情况,针对学生实际状况,采用多样化的载体开展思政教育,秉承“因材施教”教育理念,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特征,选择合适载体进行教育;最后,要结合传统教育模式以及新型教育模式,在开展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将二者优势充分结合起来,实现多种教育模式之间的优势互补以及有效衔接。

(四)建立健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保障机制

工作思路与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本学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将通过宣传栏、“阳光信箱”、“阳光小屋”以及与校园广播站的《心灵之声》栏目等宣传方式,扩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影响。吸引更多学生走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及时与辅导老师沟通交流,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积极有效地开展个别心理咨询工作。

本学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将设立“心理咨询日”、“阳光信箱”,并制订咨询员值班制度,加强“阳光信箱”管理,落实来信回复制度。每周星期三下午四点到五点开一次“阳光信箱”,并指定咨询室负责教师进行信件回复,做到来信及时回复。充分发挥心理咨询的作用,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或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进行认真、耐心、科学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解除心理障碍,咨询教师在交流中应给予热情真诚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将心理不愉快的感受尽情地诉说。充分发挥红领巾播音室“心灵之声”栏目的作用,对学生存在的共性和个性的心理问题进行解答。

本着家校教育协同合作的理念,本学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将协同少先队大队做好与社区、家长同心共岗的“三位一体”教育网络,积极动员与争取家长的配合与支持,畅通与建立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理性社会系统。热心真诚地为家长们在家庭教育中出现的困惑提供帮助,并且与教师配合,对相关学生进行疏导,同时帮助改变家长一些不合理的家教观念,使学校教育工作得到全面的稳固。全方位启发学生自己认识自己,自己接纳自己,自己帮助自己,自强自立,健康快乐的成长。

心理咨询的方式有:电话咨询、书信咨询、网络咨询、面对面交流等。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每周星期四下午四点到四点四十集中对学生开放。

地址:学校教学楼二楼英语组办公室,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

三、开设心理讲座,加强对师生的心理指导

本学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将从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出发,每学期举办一次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及心理咨询专场活动,有步骤、有计划地开展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心理讲座,为同学们切实解决一些问题。如“什么是健康的心理”“成长中的心理卫生”知识讲座、“考试情绪的调适”辅导和“小学生消费心理辅导”等进行心理疏导。

鉴于当前学生中产生一些心理障碍有不少是师源性的,而近年来经调查,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也不容乐观,为丰富教师的心理知识,提高心理学涵养和科研意识,因此,本学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在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疏导的同时,也将关注教师这个群体,适时请进心理专家来传授经验,针对难点热点的心理现象、问题开展讲座。帮助教师加强对自我心理行为的控制和调节,保持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以促进发展良好的师生关系,不断完善、提升自我,达到良性循环。

四、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建设

本学期工作重点是搞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建设,制定各种管理制度,布置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添加有关设施设备,收集整理相关材料和书籍,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的档案资料:①学生心理调查记录表;②个案记载与分析;③《心灵之声》广播稿、讲座稿、学生来信;④心理健康教育科研文件、论文、课题。保证心理咨询工作的延续性。在此基础上,在下学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的抽样摸底测试,并认真进行分析总结,及时向学校进行反馈,并逐步为每个受访学生建好心理档案,从而为以后教育工作提供方向和依据。

五、加强网站“阳光小屋”栏目建设,充分发挥网络交流平台作用

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合理有效地利用互联网,不仅可以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而且将会促进教育观念、教育思想的转变。互联网的应用,不仅可以大大拓展教师和学生的视野及交流空间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多维度的心理,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和适应现代社会的能力。本学期,学校网站将开辟“阳光地带”栏目的建设,这将充分发挥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和辐射作用。

1、建设师生互动交流平台。

2、加强交流与学习。

网上咨询是具有保密便捷的特点,当前一种比较让人接受的方式,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创建并维护好网络的心理咨询室也是本学期我们努力的一个方向,利用这一类的咨询方式,可以尽可能快地为孩子们提供帮助,使学生意识到这些咨询不仅仅是摆设,让学生感受到心理咨询老师的真诚,也可以让学生在网络上畅所欲言相互鼓励支持,从而敞开心扉,积极咨询,最后达到互助自助的效果。

工作思路与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已经普遍开展了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与就业指导工作,从现状来看,我国高校的大学生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模式已处在相对稳定和成熟时期。为了适应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做好新形势下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和就业工作,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提出了“招、培、就”一体化的培养模式。在这种培养模式下,学院的学生工作人员,尤其是与学生直接接触的辅导员如何把学生的德育教育和职业发展教育进行有机结合,形成一个系统、规范、科学的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思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1.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的内涵和特点

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工作模式,适应于从大一开始的职业启蒙期教育,这是从大学生对职业世界的一无所知到落实工作的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的工作方式,找到影响大学生个人素质和就业能力提升的核心因素,根据高职院校大学生在校三年的时间特点,可分为的探索职业、提高职业素质、准备就业三个个阶段。

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工作模式根据大学生职业化过程的递进成长阶段,划分为“职前”和“岗前”两个阶段,高职院校在时间上分为“大一”、“大二”和“大三”三个时间段,“职前”的主要任务为:认知、专业、行业、职能、能力等;“岗前”的主要任务为:职业、岗位、企业、素养、求职等,具体对应关系见下图:

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阶段内容:第一,自我认知、专业和行业的探索;第二,个人能力的塑造;第三,职业岗位的探索和确定;第四,职业素养和求职。

2.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与大学生德育教育的联系

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可以通过帮助大学生规划职业生涯,设计美好人生,达到大学生思想境界和职业素质提升的最终目的。这是大学生德育教育理论的延伸,也是增强大学生德育教育实效性的又一有益探讨,对当前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德育教育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2.1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是大学生德育教育的新视角

大学生正处于职业学习和职业选择阶段,这个阶段学习效果如何,职业定位是否准确,直接关系到他们能否成才和能否成功。为此,开展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用规划职业生涯来鼓励、促进大学生发愤学习、努力成才、成就人生是高等学校的神圣使命,也是大学生德育教育的目的所在。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前提,以满足大学生成长发展为出发点,较好地实现了社会和个人、理想与现实的有机结合,从而大学生德育教育的目的更加清晰具体。

2.2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充实了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内容

职业发展教育不仅仅是为大学生设计未来职业方向,更为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的过程,就是大学生德育教育纵深化的过程。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把不同的教育内容统一到职业发展教育过程中,使大学生德育教育中各方面的内容融为一体,令教育内容照加充实和丰富。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内容使大学生德育教育的指导作用和引领作用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教育的内容也更加符合教育目标和要求。

2.3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促使大学生德育教育的方式更科学

大学生德育教育传统方式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和主体意识,现代大学生德育教育特别强调发挥“双主体”作用,即大学生也是教育主体,他们在教育过程中地位相互转化。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体现出教育的个性化和方式的多样化,把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有效地融合,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必将对增强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实效性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4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推动大学生德育教育的途径更广泛

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将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各类途径,如校园文化、学科优势资源、网络信息、心理健康等都充分的融合在一起,并形成不同的组合,将各项功能发挥得更完善。在进行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的同时,还要将大学生学业教育渗入其中。这种多途径的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与当代社会需要、学生所学专业、提高综合能力、增强身心健康相结合,这正是当前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延伸,也是大学生德育教育实践的一个有益补充。

3.基于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形势下辅导员德育工作思路

传统的职业发展教育工作体系和理念中,学生工作或者具体的创业就业事宜,只是依托高校学生就业处(或就业指导中心)来负责整个学校的就业与职业发展教育工作,没有调动各个学院各个部门即全校老师的积极性来开展德育教育工作,因此很难真正从职业发展的角度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全面、高效的教育和服务。

3.1辅导员德育工作是实现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的驱动者

如何在我院提出的“招、培、就”一体化的培养模式下,改变我院主要以就业处为主体的就业工作局面;如何把学生的德育教育和职业发展教育进行有机结合,真正从职业发展的角度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全面、高效的教育和服务。辅导员应当在实现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过程中充当先行者和驱动者;面对不断变化的现实环境要与时俱进、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工作思路。

3.2辅导员在德育工作中要明确自己的职责和任务

在大学里,学生思想已经基本成熟。在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过程中如何把学生德育工作做好,让学生满意,让学生真正知道自己在大学里应该去学什么,去做什么,让他们在学知识、做人、做事方面真正得到全面发展,真正为他们的就业和走向社会做好铺垫,作为辅导员要明确自己的职责和任务。我个人认为辅导员首先应是一位“引导和服务”人员,然后才是一位学生工作管理人员。只有这样明确自己的职责和任务,才能心中装着学生,才能真正地为学生做些实实在在的工作。

3.3辅导员在德育工作中的思路和方法

3.3.1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班风和学风

辅导员在德育工作中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对于学生的培养和成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然,这种良好的班风和学风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辅导员有较强的心里素质和耐心。可以通过经常性地举行一些有明确主体的班会和讨论会,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慢慢地形成有自己班级特点的班风和学风,如“沟通”、“情绪与压力”等。

3.3.2辅导员思想工作要人性化

在日常的德育工作中要考虑到学生已有一定的世界观和判别事务的能力,要体现人性化的管理。对于具备良好、积极心态的学生要提倡他们多去关心别人,多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不要斤斤计较个人得失,把爱心、关心、孝心献给别人,让学生感受到这样做是一种乐趣,使之逐步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于思想比较封闭的学生要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目标、建立学习的信心,消除其心理障碍与自卑感,抓住各种机会,激发他们的兴趣,坚持正面激励为主,表扬与批评合结合,做好他们的教育转化工作;对于心理上存在比较严重问题的学生要根据不同的情况从不同的侧面指导,平时多给其进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分析暂时失利的原因,坚定其意志,给予其成绩的肯定,让他们思想上逐渐消失出现偏激的想法。

3.3.3班级日常管理工作制度化、细致化

为了把班级形成一个团结、积极向上的集体,在班级事务中尤其在评先、评优、奖学金、助学金等方面做到公开、透明,避免产生一些分歧和异议,可形成一些班级管理办法或条例,这些办法和条例让班级所有学生参加讨论制定,一旦确定后,严格按照执行。如“辅导员班级工作监督条例”、“学生日常活动考核和奖惩办法”、“班级干部职责和监督条例”、“优秀团员、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评选办法,“奖学金、助学金”评选办法等。

3.3.4指导学生做好就业前的心理准备

利用自己的工作经验,告诉学生在择业前一些需要了解的问题。使学生能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要客观、正确地认识学生德智体诸方面的情况,他们的优点和长处,缺点和短处,他们的性格、兴趣、特长。让学生去充分了解自己就业的社会环境和工作单位,正确认识面临的就业形势,了解社会需要什么样的大学毕业生。要明确学生自己想做什么和能做什么,社会又允许他们做什么。为学生能在就业时赢在起跑线上,做些准备工作,从而帮助他们为将来的就业保持良好的心态。

4.建立基于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形势下辅导员德育工作的长效机制

4.1学院党委统一领导部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辅导员德育工作扎实开展

在校院党委的领导下,明确辅导员德育工作的职责,分片包干,责任到人,使学生工作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落实到实处。

4.2党政共同组织实施

党委和行政齐抓共管,共同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加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而努力。

4.3加强学院大爱文化建设,营造和谐育人氛围

加强学院大爱精神文化建设,大力弘扬以大爱精神为导向,以“博学、睿思、厚德、笃行”校训、“求实、创新、敬业、勤奋”校风等为支撑的学术核心价值理念,积极倡导充满爱心与责任的职业精神、“敢为人先”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积极开展有特色的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形势下的辅导员德育工作。

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形势下的辅导员德育工作是帮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学会做人、做事的本领,学会学习,促进学生就业,从而真正实现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全程化、专业化和全员化。

参考文献:

[1]张宏,王忠桥.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化和延伸[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