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业科技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灰的建议。
之后,一直都有关于农田土壤和收获量空间变异性研究的报导。八十年代以来,关于在农田中实施土壤肥力、植保和作物生产定位管理(SiteSpecificCropManagement)的技术研究受到广泛的重视。世界著名厂商先后向市场提供了装有空间定位和产量传感器的现代谷物联合收获机,已可以在收获过程中自动采集以12-15m2为单元的小区产量与对应地理坐标位置的数据,并进一步通过模糊聚类分析软件自动生成农田内作物产量分布图。多年的试验实践表明,田区内小区平均产量的最大差异可以超过100%。由于作物生产还受到气候变异的影响,经连续多年对同一田区积累的数据表明,同一小区年际间的产量差异性也可能是十分明显的。田区内产量上述明显的时空分布差异性,显示了农田资源利用存在的巨大潜力。现代农学技术与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定量获取这些影响作物生长因素及最终收成的空间差异性信息,实施基于知识和现代科技的分布式调控,达到田区内资源潜力的均衡利用和获取尽可能高的经济产量成为可能。图1是精细农作技术思想的示意图。其实施过程可描述为:带定位系统和产量传感器的联合收获机每秒自动采集田间定位及对应小区平均产量数据通过计算机处理,生成作物产量分布图根据田间地形、地貌、土壤肥力、墒情等参数的空间数据分布图,作物生长发育模拟模型,投入、产出模拟模型,作物管理专家知识库等建立作物管理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并在决策者的参与下生成作物管理处方图根据处方图采用不同方法与手段或相应的处方农业机械按小区实施目标投入和精细农作管理。由图1可以看出,这一技术思想是通过多次循环的实践,来不断改善农田资源环境,积累知识,逐步达到作物生产管理精细化的过程。由于大田作物生产受到众多时空变化因素的影响,利用生产潜力的处方措施,还需要兼顾生产力、经济性、环境后果的优化目标,因此,其技术思想并不是单纯追求技术措施的“准确”。事实上,目前应用于获取小区产量数据的空间尺度为12-15m2,获取农田土壤信息的尺度大多还只可能精细到60m左右。在实际操作上,对获取的空间信息还需要通过模糊聚类处理,生成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的处方图来指导处方农作,因而还谈不到“精准”的操作。而且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特别是农田土壤、作物苗情、病虫草害信息实时快速采集技术的突破,农业处方操作也将愈益精细化。上述精细农作技术体系在许多发达国家的试验和应用表明,可以显著提高耕地的生产潜力,节约良种、化肥农药和能源投入,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受到农户的欢迎。
“精细农作”是基于田间小区作物生长条件的空间差异性,为实现优化作物生产系统的目标而提出的。但工程支持技术的开发研究,对实现这一技术思想起着重要的作用。如:农田信息采集与处方农作的空间定位,需依靠全球卫星差分定位系统(DGPS);地理空间信息管理和数据处理,需要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未来大量地理空间数据的更新,需要遥感技术(RS)的支持;作物产量计量与小区产量图的生成需要能按秒记录收获机累计产量和对应地理坐标位置的智能型收获机械,以及计算机数据处理和产量图自动生成软件技术;田区空间变量信息的快速实时采集,需要研究基于新原理的传感技术与信号处理技术;按小区实施自动处方农作、调控目标投入需要变量处方农业机械;制定科学的农作处方需要农学知识和计算机作物管理辅助决策支持系统的支持;作为一个能协调运作的智能化系统需要有高效的信息集成以及有关信息传输、标准化技术的研究等等。
迄今“精细农业”在发达国家也不过五、六年的应用试验历史,部分支持技术手段还不十分成熟,有待不断研究完善,相关的应用基础研究还比较薄弱。“精细农业”应用实践可根据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条件,围绕提高生产、节本增效、保护环境的目标,采用不同的技术组装方式,逐步提高作物生产管理的科学化与精细化水平。其中,获取农田小区产量空间分布的差异性信息是实践“精细农作”的基础。有了小区产量分布图,农户既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知识,分析小区产量差异的原因,选择经济适用的对策,在现实可行条件下采取适当措施实施调控;也可以根据技术经济发展的条件,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或智能化变量处方农业机械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调控。
“精细农业”研究的革命性的意义是提出了一种经营现代农业的新技术思想并付诸于实践,发展前景已在国际上具有广泛的共识。1998.1美国副总统戈尔第一次提出要建立以1米分辩率的“数字地球”的概念,在地理信息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反响,它为认识世界科技进步对未来人类生存方式的影响提出了全新的观念。“精细农业”的实践将在下一世纪开发“数字地球”的实践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我国农业仍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历史过程中,全面实践这一新技术体系的路程还很遥远。但启动这一新技术的示范与实践研究,将有利与推动实现我国农业生产知识化与信息化进程,改变传统技术思想,追踪科技进步,有利于推动基于信息和知识的农用先进支持技术产品制造业、服务业的发展。在“精细农业”技术体系的实践中,也将可开发出一系列适用新技术产品。
关键词:农业科研;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培育
中图分类号:F304.5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3.09.020
Construction and Cultivat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monstration Bases
BAI He-sheng, SU Jian-kun, YANG Jian-chun
(Lixiahe Region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stitute of Jiangsu Province, Yangzhou, Jiangsu 225007,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significance of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stitutions for constructing the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monstration bases, the function orient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monstration bases and the construction and cultiv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monstration bases.
Key words: agricultural research;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monstration bases; construction; cultivation
农业科技服务示范基地是展示科技服务活动、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科技服务平台。当前,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竞争力和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加强农业科技服务对现代农业的发展、新农村建设以及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发挥着重要的引领和支撑作用[1-3]。
1 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的意义
规划建设农业科技服务示范基地,研究示范区运行管理机制,创新在新形势下科技服务的新模式、新机制,为更有效地开展科技服务提供示范。同时示范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开展农民技术培训、帮办农民专业合作社、打造农产品品牌等,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挥重要作用。
1.1 保障粮食安全需要
目前,我国粮食总产虽然突破5亿t,但到2030年,我国人口将达16亿,粮食需求将突破6.4亿t,面对这一现实,我国粮食单产只有保持在2%的年递增率,才能满足未来需求。目前,由于多种原因,使得农村耕地面积不断缩小,在粮食生产面积不稳定的形势下,要保障粮食有效供给,只有依靠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科技服务才能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
1.2 保障生态安全的需要
目前,我国农业资源环境的状况已难以支撑高产优质农业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在:农业化学品的不合理投入导致土壤和水源污染;农作物秸秆利用不当带来的大气污染;资源依赖型的发展模式加剧了生态环境质量恶化。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更重要的是威胁了国家生态安全。要解决这些问题,也必须依靠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科技服务。
1.3 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作为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我国农业机械化和农业信息化在当前仍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升对我国农业机械化、信息化技术的研究与推广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1.4 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需要
目前,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大都是农业产值的3倍以上,而我国还不到80%;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程度大多在90%以上,而我国还只有20%~30%;发达国家工业生产和加工的食品占食品消费总量的80%,而我国还不到30%。发达国家从事农产品加工业的劳动力远多于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而我国恰恰相反。农业效益比较低,严重影响农民收人水平稳步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要求生产技术层面上的无公害化、生产方式的标准化和精深加工环节的优质化,这3个方面均离不开农业科技服务的支持。
1.5 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需要
我国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缺乏技术知识和经营管理知识,对新技术不理解、掌握和应用困难,导致他们仍然固守传统小生产的技术工艺,无法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因此,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同样离不开农业科技,用农业科技知识武装农民无疑是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有效手段。
2 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的功能定位
2.1 农业科技成果展示的平台
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可以作为农业科研单位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的展示平台。近两年来,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培育成了小麦新品种扬麦15、扬麦16、扬麦20、扬辐麦4号,水稻超级稻新品种扬粳4038、扬粳4227等,无公害稻米生产集成技术、稻麦秸秆全量机械还田机插秧技术、水稻病虫绿色防控技术以及生物农药、生态肥等新技术新产品在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得到了充分展示,已经向周边乡镇辐射,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
2.2 农业科技人员创业的平台
2012年,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一名研究员,在示范基地租用了16.67 hm2土地,进行自我创业。其退休前一直从事自然农法研究,创立的超高茬麦田套稻技术,在稻麦两熟地区得到了广泛应用。为进一步深化研究,与生产麦套稻自然稻米相结合,联合当地农民创办了“ 江苏礼宝麦油套稻专业合作联社”,注册了“克礼自然”稻米商标。2012年生产的“克礼自然”稻米投放市场以来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经济效益增长达9 000元·hm-2元以上。2013年将在示范基地扩大。
2.3 普及农业科学技术的培训平台
在示范基地建设中,十分注重农民的科技培训,把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作为培训农民的平台。2年来,共培训乡村农技员、科技示范户、种田大户及示范区农民500余人次。注重“农技与农艺相结合,普训与入户相结合,专题讲座与现场操作相结合”。
2.4 年轻农业科技人员实践锻炼的平台
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的实施过程中,需要一批农业科技人员深入基层、扎实工作。同时可以选派部分刚毕业的年轻科技人员到一线实践锻炼,使农业科技示范区成为迅速培养、提高年轻科技人员业务水平的舞台。
2.5 各类农业科技项目实施的平台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挂县强农富民工程项目、农业综合开发科技推广项目、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等项目均可以在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实施。通过示范基地的实施进一步促进农业科研单位科技成果的转化,进一步推动农业增效、农民致富。
3 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的建设
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与江都区小纪镇政府签订了“万顷良田建设工程”项目所流转的土地666.7 hm2左右的租赁协议,第一期承租期为18年,具有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的先决条件。同时,在小纪镇征用了3.33 hm2土地,建设稻麦种子研发中心。两年来,利用科技优势、人才优势,在该镇已全面开展科技服务工作,派驻了科技服务专家组,初步组建了科技服务网络,开展了农民技术培训,示范推广了一批新品种、新技术,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为建设农业科技服务示范基地和示范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1 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建设
建设核心区 ,核心区66.67 hm2。建设标准:沟、渠、路、林综合治理,闸、站、桥、涵全面配套,农业机械化及附属设施配套齐全。示范基地为产业化带动基地,按照稻麦主导产业发展要求进行专业化、规模化生产,辐射区为核心区主导产业涉及和影响到的周边乡村农业生产与农村经济区域。
3.2 种子繁育基地建设
为配合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联合自主创办的农业科技型企业——江苏金土地种业有限公司在示范基地建设稻麦种子研发中心和良种繁育基地。已经建设种子加工厂房、仓储等配套设施3 800 m2,配套种子烘干设备12台套、加工生产线2条。2013年将建研发实验楼3 000 m2,并配套技术培训设备。
3.3 领办科技型专业合作社
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动科技进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农户+合作社+公司”的新型农村经济运作模式,联合江苏金土地种业有限公司、科技示范户、种田大户、项目区80余户农民,创办了“扬州市金扬种子专业合作社”。农民加入合作社后,由合作社统一组织生产经营,在运行机制上实行 “统一计划、统一品种、统一管理、统一交售”的四统一模式 ,为良种繁育创造了良好的标准化作业条件。同时有利于保证种子的纯度。由于合作社土地集中,在繁育良种时有利于设置保护带 ,同时能够保证繁育良种规模,从根本上防止了一家一户繁育良种隔离带难设置和纯度难保证的问题。对加入合作社的农户提供优质服务,低价供应农资,加价收购良种,带动农户、种植业大户致富。
3.4 科技示范户的培育
加速科技进步、加快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进程,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发展我国农业生产的关键所在。农村科技示范户具有稳定性、朴实性、实用性,是联结科技与生产的“传导体”。他们直接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农田作物上,对科技成果和经济效益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并具有一定的示范推动作用,因而大大加快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科技示范户的培育,不但解决了示范户自身的致富问题,而且通过他们的带动与辐射,科技成果很快会被周围群众所掌握,因而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将会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为此,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培育了10个科技示范户,最大的科技示范户种植面积80 hm2,最小种植面积也达16.67 hm2。在当地农户中起到了很好的模范带头作用,推动了当地农业科技进步,促进农民致富,农业增效,不久的将来将成为推动当地农村社会进步的一支生力军。
3.5 新型科技服务体系的构建
通过农业科技示范区的建设和培育,构建了新型农业科技服务模式,形成了农科教单位农业专家科技服务团队+村级农业科技服务站(村级农业技术员)+科技示范户,已普及千家万户的新型农业科技服务模式,使当地必需的、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农业技术直接服务于农民,成效显著[4-5]。
4 农业科技示范区的培育
4.1 坚持以农为本、科技兴农的战略
坚持传统种植业优势与现代高科技手段紧密结合,采取园区带基地、基地带大户、大户带千家万户的联带方式,使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的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4.2 成立科技服务组织
为加强农业科技服务示范基地的建设,成立农业科技服务中心、一名分管所长兼任科技服务中心主任。建立专家团队,农科所内各学科选派在科技推广和成果转化方面有实践经验的科技人员,组成专家科技服务团队,直接服务于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并制定奖励激励政策,鼓励科技人员为科技示范基地建设服务。
4.3 通过项目实施促进科技示范基地的建设
近年来,以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为平台,申请了江苏省挂县强农富民工程项目、农业综合开发科技推广项目、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等项目,结合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最新研究成果在示范基地实施,既推动了科技示范基地的建设,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同时也提供了经费支持,使科技示范基地建设步入了良性循环阶段。
4.4 突出科技创新,为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提供成果和技术支撑
突出科技创新意识,加快应用成果的研究。创新是农业科研院所的灵魂。因此,要突出农作物品种创新,不断培育出适合当前农业生产需要的新品种、新组合,加强新技术和农业生产需求的新农药、新肥料等的创新研究。近年来,不断推出稻麦新品种、新技术和新产品,为农业科技示范区提供物化产品和新技术的支撑。
4.5 落实目标责任制,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建立职能明确的管理组织,制定各种管理制度,落实目标责任制。实行绩效考核制度,制定奖惩措施,形成示范区的良好运行机制[9]。
农业科研单位作为技术依托单位参与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已经屡见不鲜,农业科研单位依靠自身能力建设一定规模的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如何结合自身的优势,在当前农业生产向家庭农场化、规模化的转型阶段发挥作用,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农业科研单位面临的新课题。总之,加快科技进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致富是永恒不变的主题。不断探索农业科技服务和农业科技推广的新思路、新观念,为农业科技现代化建设而做出不懈的努力[8-10]。
参考文献:
[1] 史培元,徐华林,张洪元,等.现代化农业科技示范区建设的经验与思考[J]. 上海农业科技,2005(3):13.
[2] 戴静,冀俊强.对山西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发展的思考[J].山西农业科学,2007(9):5-7.
[3] 朱建国,郭晨莲,胡月军.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3(1):7-10.
[4] 詹存钰,白和盛.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构建[J].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01(2):38,48.
[5] 钱小珍,边新根,廖峰,等.关于加强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的调查与思考[J].江西农业学报,2007(10):143-144.
[6] 郭高,姜家山,邹宝群,等.农业科研单位在农业科技示范区建设中的作用和运行策略[J].中国农学通报,2003,19(4):166-169.
[7] 王崴.兴安盟农研所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规划[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0(5):111-112,118.
[8] 黄海,刘国宁,金立波,等. 农业科技示范区建设与管理探索[J]. 农业科技管理, 2005, 24(2):30-32.
一、科技创新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
农业现代化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舒尔茨在《改造传统农业》中明确指出,由于农业生产要素供给和技术条件保持不变,导致传统农业发展一直处于“低水平重复均衡”状态,农业生产力水平和发展能力停滞不前。为此,要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需要投入新的科学技术和生产要素,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应用力度。同时,农业现代化的实现过程是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快速提升的过程。按照生产理论的观点,农业产出水平与投入要素的数量、质量以及配置比例密切相关,只有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才能实现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农业生产要素更新换代、农业资源组合优化和农业内涵式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的目标。总之,从理论上看,农业现代化的实现过程关键在于科技创新。
从世界范围来看,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建立在科学技术不断突破和广泛应用的基础上,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过程,实质上是先进科学技术在农业领域广泛应用的过程,是现代科技改造传统农业的过程。美国的资源条件是土地丰富而劳动力供给短缺,所以美国的农业现代化从机械化技术开始,走的是以节约劳动为特征的机械化技术农业现代化道路,20世纪40年代,美国农业现代化基本实现。日本的资源条件是土地稀缺而劳动力丰富,由此诱导农民更多地选择多用劳动型技术和节省土地型的技术。所以,日本农业现代化是从生物技术开始,走的是以节约土地为主的生物技术农业现代化道路。日本政府对品种技术、操作技术、栽培技术、土壤培肥技术特别重视,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基本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当前,发达国家农业科技贡献率一般都在70%以上,随着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的兴起和发展,信息、生物、设施、加工、节水、生态等高新技术在农业领域全面渗透、广泛应用、快速产业化,加快了农业现代化进程。各国针对本国国情,重点研究适用的农业现代化技术和设施,如美国主要是高度机械化及良种化,荷兰是工厂化设施,以色列是温室和滴灌技术,加拿大是畜禽胚胎移植及杂交育种技术,日本突出了生物化学、机械技术等,最终实现了农业生产过程的现代化。
我国农业发展史,就是一部农业科技进步史。科学技术的每一次突破与应用,都带来了农业生产力的飞跃。农作物品种高秆变矮秆,化肥、农药、农膜的普遍应用,耕作制度变革,良种培育与杂交优势利用,杂交水稻、杂交玉米和超级稻的大面积推广,节水技术、集约化养殖技术和现代造林技术等创新应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实现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人民群众的粮食消费已由满足温饱升级为追求营养和品质,有效推动了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二、加快推进江苏农业现代化关键在于科技创新
近年来,在农业科技支撑引领下,江苏农业现代化建设成效显著。2014年全省粮食总产698亿斤,比上年增产13.5亿斤,实现“十一连增”,全省高效设施农业面积超过1136.5万亩,占耕地面积16.5%;高效设施渔业面积272.8万亩,比重达到23.8%,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0%,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4.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8个百分点,农业科技功不可没。但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江苏农业现代化建设要迈上新台阶还面临着一些新矛盾、新问题,亟待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以创新驱动江苏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
农村劳动力持续大量转移,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推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如果说之前“谁来养活中国”的悲观论调已经被事实否定,而如今“谁来种地”已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江苏社会经济发达,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水平高,吸引了大批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随着这种转移速度和规模的持续,江苏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着农业劳动力数量和质量双重下降的影响,农业兼业化、副业化、农民老龄化、妇幼化问题日渐显现。江苏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谁来种地,如何种地”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只有依靠农业科技创新,加快推进农机与农艺融合,推动农业生产过程机械化,才能实现农业生产方式根本转变。
资源约束和生态负荷日益加重,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生产技术体系。长期以来,以“米袋子”、“菜篮子”为纲的增产中心论,通过高水平投入、高强度利用实现高产出,造成了农业资源的过度开发、生态环境的污染破坏。据调研,目前江苏单位面积化肥、农药使用量分别是世界平均水平的5倍和3倍,每年使用的65万吨农膜回收率只有60%左右,农业投入品使用量超出合理水平,造成较为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江苏每年产生4000万吨农作物秸秆,约有1/3被丢弃和焚烧,每年产生5000万吨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约有30%~40%未经处理直接排放,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和严重的环境污染。因此,必须依靠农业科技创新,大力发展节水、节肥、节药等资源节约和循环高效利用技术,加快构建农田养分循环利用技术体系,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产品质量安全关注程度提升,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实现农产品安全生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关全省居民身体健康,事关经济社会稳定发展。近年来,苏丹红、三聚氰胺、瘦肉精等食品质量安全事件频频发生,社会公众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关注度不断提高,容忍度不断降低,对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等产品的信任危机日益加重。针对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要求,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开发安全种植、健康养殖等标准化生产技术,研发高效、低毒、低残留、生物质、植物源绿色农业投入品,建立农产品从田头到餐桌全程质量追溯体系,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技术水平,全面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农产品自然市场风险频发,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实现农业产业安全发展。农业生产既是自然再生产也是经济再生产的过程,既容易遭受自然灾害导致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的风险,也容易遭受市场价格波动带来的农业生产效益的大幅波动。如受天气连绵阴雨的影响,江苏2014年部分地区爆发了小麦赤霉病,不少农户因此遭受了严重的减产损失。又如最近发生的“倒牛奶”事件表明,潜在的市场风险对农产品生产具有毁灭性的影响。因此,必须加快科技创新,将信息技术引入农业产业链,开发利用现代物联网信息技术,构建基于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农产品预警大数据平台,开展农业产业发展的风险预警与防范,有效降低灾害和市场风险对农业产业发展的负面影响。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涌现,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满足适合规模化经营的品种和技术。当前,江苏农地流转规模不断扩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如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不断涌现。与以往小规模分散农户相比,在现代农业生产各个环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技术需求内容、方式均存在较大的不同,必须依靠科技创新,研究形成符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需求特征的品种、技术和科技服务方式,已成为当务之急。
三、加快推进江苏农业科技创新的对策建议
2015年,江苏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农村工作会议暨推动现代农业建设迈上新台阶部署会,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江苏现代农业建设的目标任务,强调要以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着力培育新型农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强化科技创新驱动,积极应对土地资源、生态环境、农业成本、国际农产品价格的制约,用创新思维、改革办法开创农业农村发展新局面。农业科技必须在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农业物质装备技术水平等重点工作中发挥更大作用,做出更大贡献。
加快开展“三链联动”的顶层设计和宏观统筹。按照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1号)、《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4〕64号)等文件精神,继续深化江苏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在梳理全省农业科技和产业资源基础上,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实现“三链联动”的顶层设计和资源统筹,聚焦农业现代化的重大科技需求,集中资源、形成合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全方位推进产品创新、品牌创新、产业组织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实到现代化建设整个进程和各个方面,形成农业科技和产业联动发展新格局。
加快创新农业科技进步机制和模式。推动农业科技创新,需要市场和政府两手发力、两手使劲。农业科技大多是公共产品,在厘清农业科技创新中政府与市场的作用与边界的基础上,既要发挥政府对基础性、战略性、前沿性科学研究和共性技术研究的主导作用,也要充分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政府要从选拔式、分配式、间断式扶持,向普惠式、引领式、连续式转变,完善强化农业科技研发的投入体系。目前,农业技术遇到的“天花板”越来越多,引进门槛越来越高,必须更加注重原始创新能力,更好发挥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科教单位在农业科技资源方面的优势,强化需求导向和应用导向,大力开展基础前沿科技创新和公益性领域技术创新。同时,鼓励农业企业开展创新,与科教单位紧密合作,共同开展基础性前沿科技创新和公益性领域科技创新,构建企业主导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
加快启动一批农业科技创新重点工程和重大专项。从江苏人多地少、市场消费水平较高、资源约束趋紧和环境压力大的现实出发,围绕稳定粮食生产、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满足市场需求、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和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加强科技创新的前瞻部署和重点布局,尽快在种源农业、生物农业、设施农业、循环农业、信息农业等领域科技集成创新上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在农业高新技术发展和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创新方面取得更多原创性成果,更大力度提高农业物质装备和技术水平,推进农业生产条件和生产技术现代化,把过量使用的农业投入品减下来,把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提上去,把农业生态环境“欠账”补起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加快推进政产学研深度融合和实质结合。发挥政府引导和支持协调作用,以江苏农业科技创新联盟为平台,凝聚农科教、产学研各单位、各部门,在种质源头创新、重大品种创制、关键装备研制、加工储运配套技术和产品供应、终端农产品产出等价值链环节强化协同,通过产业链垂直整合和创新资源优化组合,做强创新链,做长产业链,做大农业科技产业增量,形成江苏特点的农业产业科技基础研究、开发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移转化紧密结合和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同时,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应用基地网络建设,以现有科研示范基地和国家、省示范园区为依托,积极吸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盟参与,构建专业化和综合性农业新技术、新成果应用示范基地网络体系,使广大农业生产者和农民对新技术“看得见”、“学得会”、“用得上”,彻底消除成果转化“最后一道坎”,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实现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互动对接、无缝衔接、融合一体。
[关键词]科技创新 农业经济 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2-0064-01
1 缘起
农业经济的发展是国家社会发展的重点,它能体现出我国的综合国力。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现代化,农业经济的发展面临了更多压力和挑战,我们需要寻找出一条能适应市场发展的农业经济模式,有利的推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1.1 农业经济管理简述
在我国,农业的发展对于国民经济来说具有重大的意义,我国是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不仅仅关系到经济的发展还涉及到了社会的稳定。农业经济管理简单的说是以国家的经济政策方针、社会经济条件、市场环境为依据的管理活动。具体的说就是结合当地的市场经济条件以及市场环境,并以国家在经济上的政策方针为指导,确定未来的农业经济的发展目标,最重要的对信息化再生产过程中需要的要素以及生产资料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不同环节进行计划、决策、控制以及组织协调[1]。使农业经济的发展逐渐走向规范化和法制化。
1.2 新农村建设农业经济管理现状
在新农村的建设中,农业经济管理没有适应社会以及经济的发展,导致农业的经济管理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如,管理体制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管理人员对农业经济的管理缺乏一定的重视、农业管理人员的执政能力较差知识结构比较单一等情况存在。不能满足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农业市场化和产业化发展的要求,这就需要从管理体制入手,提高农业人员的执政能力。
2 新农村建设农业经济管理的有效措施
2.1 管理思维向现代农业管理的转变
随着我国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我国农业经济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农业经济管理已经驶入了新轨道。当前农业经济管理开始渗透到农产经济的生产的各个环节。农业经济管理将会越来越重视农业经济的深加工以及农业产品质量与安全,由于人们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改变我国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这就要求改变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方式和思维。
2.2 经济信息化管理
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信息化改变了各行的发展模式,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将成为实现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当前,我国农业经济信息化的不断普及,使得信息化开始进人到普通农业经济的各个方面。农业技术的信息化,使得农业科技成果进一步向农业生产力转变,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农业经济管理是提高农业管理水平的重要措施,农业只有不断我国基层农业管理人员信息化的意识,才能提高我国农业管理的效率。农业管理信息化就是将农业生产和管理以及农业科研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农业管理信息化除了能够服务于农业经济的生产、管理和科研,还可以作为农业经济决策的辅助系统。农业管理信息化是农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农业经济的重要工具,也能实现农业科技的高效开发。
2.3 经济产业化管理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实现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不但可以使农业的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的调整,拉长农业的产业链条,还能增加产业附加值,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农业产业化带动了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农业产品基地建设取得了较快发展。随着农业合作政策的出台,农业经济合作组织迅速发展,以及相关的中介服务组织也得到较快发展,通过利用利益政策连接起来的农业经济产业化机制进一步发展,农业经济市场化的组织形式得到提高。
2.4 管理制度的创新
农业经济管理制度创新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只有坚持农业经济管理制度创新,才能扫清农业经济发展道路上的障碍。加强对农业经济的财政支持制度改革,提高对农业经济投人。“加强政府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宏观调控能力建设,增加对农业经济的支持力度和保护制度,加强培养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建设,并相应地推进农村经济制度与农业技术政策创新,[2]”这是实现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现代化的关键,全面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
3 以科技创新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3.1 加大政府投入和科技市场监督
目前,要提高农业生产力,解决“三农”问题关键在科技,应进一步明确农业科技活动为国家的公益事业,明确规定各级政府在农业科研、农技推广投入的最低增长幅度,建立一套增加农业科技投入的投资机制、监督机制和责任制,确保农业科技投入的增长高于各级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加强政府对科技市场的监督,实行规范有序运作。通过制定政策,鼓励国内外农业技术成果的应用和推广。
3.2 建立全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首先使农业发展的理念得以改变,实现农业经济结构的转型,从而使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得以转变。必须通过深加工来转变农产品的形式,拓展销售市场;积极拓展农业产业链条,实现产品的多元化发展;还要让农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予以提高、农业的安全能力得以保障、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得以提高,从而使农业的竞争力以及农业经济得以增强。
3.3 加快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
可选择农业科技、教育人才较为密集的区域创造适合农业高新技术成果迅速转化的环境。通过招商引资,使知识和资本对接,加快孵化、培育或引进竞争力较强的龙头企业,从而加快农业高新技术的产业化。要坚定不移地实施人才开发战略。特别要重视对懂得农业高科技、企业管理、市场开发和国际贸易的复合型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坚持不懈地抓科技创新,不断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综上要满足这些条件,还需要提升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着力改革和完善农村教育培训体制,采取多层次、多样化的培训方式。建立农技信息网络,通过技术和信息咨询,及时解决农民群众在农技方面的急难问题,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物资。要通过现场咨询、实地指导、科技示范、技术培训,促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农产品的流通,培育具有现代农业专业化知识和技能的新型的农民群体,推动农业经济不断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科技局实践科学发展观带领现代农业跨越发展
在全党范围内认真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有着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通过听辅导、参加**党建网网络学院学习和自学,自己对这次在全党范围内开展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有了深刻认识。
通过学习,对这一理论的精神实质有了更深刻的领会。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执政理念和执政方略,党员领导干部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恪守为民之责,常怀爱民之心,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成为不断为民造福的过程;贯彻具有全局性、根本性、长期性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要围绕解放思想抓机遇,科学发展破难题,建设滨河**这个活动载体,带头实践科学发展观,着力在学习上下功夫、在实践上做表率。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必须与本职工作紧密结合。围绕市委确定的活动载体,将本职工作中的难点、创新点作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切入点,通过学习,在本职工作中积极实践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国家提出的“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科技发展指导方针和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系列方针政策都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举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是区域农业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开发、技术培训的重要基地。通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快****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提升园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辐射带动能力,将更好地引领**市现代农业发展,为农业十大产业基地建设为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如何利用****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区域科技术创新的载体和成果转化的平台的作用,充分发挥其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企业孵化、农民培训、示范辐射的功能,如何营造园区的“洼地”效应,聚集相对集中的科技能力资源和智力资源,将其建成区域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如何将园区建设与**十大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是****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今后建设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将着重抓好四个能力建设。一是增强园区研发能力建设。在继续巩固**农林科学院**农业综合试验基点,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研究生实习基地基础上,完善园区种植业、奶产业等三个专家大院,添置相应的科研、培训仪器设备,完善生活设施。组建设施农业技术中心,开展设施农业技术研发。支持园区企业建立技术中心。今年在园区安排现代设施园艺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农田退水污染防治等5个科技研发项目。二是提高科技企业孵化能力。建立园区创业园,吸引科技人员、大学毕业生和社会各界致力于发展现代农业的人才到园区兴办科技型企业。三是提高技术成果转化能力。继续完善园区已形成农业专家大院、科技特派员、涉农服务企业、农业科技110、各类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机构等多元化的成果转化队伍,通过在示范区建立示范方点(场园),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技术培训、技术服务,畅通和拓展了核心区向示范区、辐射区的技术扩散渠道。今年将安排设施蔬菜安全生产技术规范、设施水果新品种示范及设施促成栽培技术示范、奶牛健康养殖技术示范、水稻现代生产技术示范、作物营养管理等10个示范项目。四是提升人才培养能力。继续完善园区专家大院技术培训设施和技术培训场所,通过驻园区专家大院专家帮带,地方科技人员参与实施外地与省研究机构在园区的项目,承担“基层之光”培养计划任务,接纳大学毕业实习生,召开各类学术专题讲座、举办适用技术培训班等方式培养当地技术骨干、当地乡土人才和农民。今年安排举办培训班50场次,培训6000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