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国内生态旅游发展现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辽宁 新农村建设 乡村旅游 战略分析
近年来,乡村旅游不仅丰富了国内旅游产品种类,延伸了旅游产业链,而且成为城里人回归自然,体验农村生活,休闲度假的重要方式,在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新农村文明进步,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等方面作用显着。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国家旅游局将2006年全国旅游主题确定为“中国乡村游”,其口号:“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开发乡村旅游既适应旅游消费多样化,更满足了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休闲度假需求。而且,发展乡村旅游正符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可见两者在发展农村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和农村面貌、提高群众的生活水平、文明素质,以及提升村政的民主管理能力,构建和谐社会等目标上完全一致。两者相辅相成、相互推动。这种联合开发、综合利用、统筹协调、整体优化求发展的方式,本身就是一种可持续的开发。
辽宁省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很快,发展空间余地较大。根据辽宁省省旅游局制定的规划,“十一五”时期,辽宁省农业旅游总收入将达到1116亿元。在此期间,全省农业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20%,带动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率提高1.5个百分点,累计人均增加收入350元;每年新增农民旅游就业3万人,累计增加农民旅游就业15万人,间接从事农业旅游的农民达到60万人以上。面对新世纪乡村旅游发展的新趋势和机遇,辽宁乡村旅游如何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重要研究课题。
一、辽宁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辽宁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辽宁省农业资源非常丰富,农村景观类型多样,农耕文化悠久,具有发展乡村旅游的优越条件。随着我国乡村旅游迅速的发展,辽宁出现了一大批具有鲜明乡土特色和时代特点的乡村旅游地与乡村旅游区。到目前为止,辽宁对外开放的主要农业观光旅游景点类型多样,涵盖了“农业生态观光型”、“参与体验型”、“成郊观光型”和“农业科技型”等。据2007年五一黄金周不完全统计。沈阳、大连、鞍山等主要城市周边的生态旅游成为游人的首选。丹东的天桥沟、五龙山、凤凰山等旅游区(点)接待大批游人。尤以“吃农家饭、赏农家景、睡农家炕、做农家活、享农家乐”为内容的“农家乐”旅游备受城里人欢迎。抚顺各大休闲山庄、旅游农庄和渔塘垂钓场所,接待游客10万多人次。大连长海县的“渔家风情游、环岛垂钓游”、甘井子区的“农家乐”吸引大量来自北京、河北的游客。鞍山农家旅游接待6.59万人次。本溪的“农家乐”旅游,黄金周期间接待游人8万多人次,收入800多万元。辽阳的瓦子沟“农家乐”旅游也吸引众多旅游者。
总体来看,辽宁乡村旅游拥有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发展空间,但整体发展处于探索的起步阶段,从规模、产品、服务、从业人员素质等还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休闲、度假、会议奖励等市场需求。
2.辽宁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自辽宁开发观光农业旅游以来,确实己经取得了一定的规模和发展,但仍存在以下一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解决。
(1)发展乡村旅游缺乏前期规划,产业规模狭小
据国外研究表明:观光农业的半径为29.5公里,才能发挥最佳效益,但由于受短期利益的支配,辽宁观光农业规模狭小,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产业体系,高科技含量小,产出效益模式不明显,整体观赏性不强。
(2)旅游基础设施滞后,综合服务能力不强
农业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一般是比较偏僻的农村或乡镇,这就要求在开发农业旅游项目时,必须考虑基础设施的问题,要适应城市居民回归自然又追求环境质量的需求,加快建设高标准、高质量的生态旅游产品。
(3)对农业旅游资源的开发深度不够,农业旅游产品单一
辽宁目前开发的农业旅游资源仅局限于观光型产品,产品结构比较单一,旅游行为的层次较低,特别是缺乏高层次的互动性和参与型的农业旅游产品,使得游客的滞留天数少,重游率低,对农业旅游市场的扩大构成极大威胁。
(4)对市场和品牌营销缺乏概念研究
对发展乡村旅游还缺乏足够认识,观念和理念还比较落后,因而指导和引导不力;乡村旅游市场处于自然发展的状态,缺乏管理的市场;普遍缺乏规划和策划,往往造成盲目开发,特色不突出;乡村旅游产品缺乏品牌,吸引力不强,效益不高;经营管理水平低。没有充分考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原则。
二、辽宁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势和机遇
1.发展优势
近年来,由于国家对农业发展的重视,使农业经济成长迅速,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农民意识改变,辽宁省农业经济发展迅速,为辽宁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间和环境。
(1)旅游资源优势显着
辽宁省位于环渤海经济区, 习惯上称为“辽西走廊”,是中国东北地区沟通华北地区的主要路上通道,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辽宁地势地貌复杂,东部和北部是山区,中部是平原,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是辽宁省主要农业区和商品粮基地。南部和西部是沿海,独特的地形、地貌使自然风光丰富多彩,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种植业,养殖业,农、林、牧、副、渔品种齐全,果树资源丰富,水果总面积和总产量在全国落叶果树栽培区中分别居第3位和第2位。而且辽宁地区又是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共有44个民族,除汉族外,民族风情丰富多彩,是满族之乡,根据辽宁优越的农业旅游资源和人文文化资源特征,可以发展农业科技观光旅游、民俗文化体验旅游等,辽宁乡村旅游的客源将会非常充足。
(2)四通八达的
交通优势
辽宁与其他省市相比,交通便捷。一是省内各城市之间通高速公路,而且村村通柏油路;二是省内铁路干支线稠密,居全国之首;三是全省的国际航线和国内航线众多;四是境内拥有大连港、营口港、丹东港、锦州港、葫芦岛港、大东港、鲅鱼圈港和金州港等良好的大口,为国内外旅游者提供了方便的旅游服务,陆海空立体交通网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便捷的交通条件。
(3)经济基础坚实,提供了发展的广阔空间
2006年,辽宁省国内生产总值达8009亿元,(吉林3620.1亿元、黑龙江5511.5亿元),比上年增长12%。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8983元,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108元,增长13.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690元,增长11.6%。辽宁经济发展处于东北地区之首。由于城市人口的比例在全国处于前列,容易形成城市周边旅游,加之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在东北地区的带动和示范作用,使辽宁的乡村旅游市场优势显着。
2.发展机遇
(1)发展农村旅游是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实践
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旅游局关于实施农业旅游丰收计划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意见的通知 (辽政办发[2007]44号)提出主要任务:“创建旅游强县,实施农业旅游百千万工程,创建农业旅游示范点”。据2006年初步统计,全省建成、在建和规划建设的乡村旅游景区已达181个,总规划建设面积245.21万亩,已经建设面积130.26万亩,占规划面积的53.12%;计划建设总投资225.39亿元,已经投资81.78亿元,占计划总投资的36.28%。计划年总产值187.64亿元,已经实现年总产值60.69亿元,占计划的32.44%;计划吸纳劳动力35.31万人,已经吸纳劳动力17.92万人,占计划的50.75%。乡村旅游业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一项农业新兴产业。
(2)新农村建设促进辽宁乡村旅游的发展
2006年辽宁省首批推选出的32个特色乡镇,为辽宁省进一步发展乡村旅游精品奠定了基础。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的实施,乡村旅游和新农村建设可以互相促进,相得益彰。国家旅游局提出,乡村旅游促进新农村建设,应当把发展乡村旅游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规划中,让乡村旅游的成果惠及农民。必须遵照农村的实情和旅游经济规律来发展乡村旅游,确保乡村旅游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各级政府部门提出了新的相关政策,其中有些举措直接关系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所以,新农村建设时期的乡村旅游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
三、新农村建设下辽宁乡村旅游发展战略
1.科学规划 正确引导 有序发展
辽宁省必须因地制宜制定科学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严格按照规划办事,避免重复建设和盲目发展。在发展过程中,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充分考虑市场需求和消费特点,针对需求编制可持续发展规划。使新农村建设规划充分反映本地区乡村特色,适应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适应乡村旅游产品多元化发展的需要。使乡村旅游朝着有序的方向快速发展。
2.突出重点,合理布局
辽宁省在发展乡村旅游时,由于区位条件、资源状况、基础设施存在差异,因此在发展中,一定要根据各地具体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计划,突出重点、带动一般。区位条件好, 交通便利, 例如:大连、沈阳、鞍山等城市周边、易于吸引城市游客的地区,可以在资金、政策等方面优先予以支持;在资源丰富、交通不便、基础设施不完善的地区,可以采取稳步发展的措施,集中精力,开发一个、建设一个、成功一个, 把资源开发与基础设施建设同步进行。
3.建设生态新农村,追求和谐发展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任务就是培育新农民、拓宽新产业、发展新经济、展示新风貌与建设新文明。乡村生态旅游就是新农村的新产业与新经济。发展乡村生态旅游能够促进心态和谐、农村人际和谐、城乡区域和谐、农村产业和谐。从这个意义上说,发展乡村生态旅游是一种战略选择。
(1)注重原生态新农村建设
辽宁乡村旅游应该重视本地区原生态形象,追求真实,提倡先生活后生产,从生活本身出发,以生态资源要素(如景观、环境、科技、文化、产业、产品、服务、消费等)为内涵,以生态文明为基础,施以生态经济和生态智慧的优化系统开发与管理,寓教于游憩,通过生态旅游的生态、经济、社会服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方式、旅游产业和事业。
(2)走绿色新农村建设之路
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有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但是村民住房要符合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节约土地、材料和能源。新农村的环境要保持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在生产和生活废物的无害处理上要增加技术和资金投入。解决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加大对重点民生工程的投入。包括完成新建农村饮水工程等,大力推广沼气、秸秆气化、太阳能、风能等新型洁净和可再生能源。目前辽宁省大连市农业已进入市场化、产业化、国际化、现代化的新历史阶段。
(3)新农村、新文化、新农民
提倡科学、文明、法治的生活观,加强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举办一系列的农民素质和技能培训,提高了农民从事农业和非农产业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素有“辽东第一村”的美誉的辽宁凤城市大梨树村,该村以镇规划为龙头,建设新村镇,以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为依托,培育新农民;被批准为全国文明村后,该村既注重发展农村生产力,又注重调整农村生产关系;既注重农村经济发展,又注重农村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抓住了“三农”问题的关键,这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大梨树村的经验具有典范作用和推广价值,辽宁省有条件的乡村应该在新农村建设中根据本地区域特点、经济特色和社会现实选择发展模式。
4.发展乡村旅游强势品牌,培育特色新农村
辽宁在开发乡村旅游产品时,必须走本土化、特色化道路, 深挖内涵、突出特色、提升品位、打造精品, 培育有竞争力的富有本地特色的产品。要集中人力、财力和物力,高起点,大手笔,重点培育和建设一批辽宁省乡村旅游精品。深入挖掘和包装乡村中最本质、最亮丽、最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和元素,重点包装提升特色旅游资源和产品,突出本旅游地与其他旅游地的差异性,通过差异产生吸引力。辽宁实施乡村旅游精品带动战略先期的做法是:
(1)以辽宁省大中城市为依托,形成差异型农业观光带
利用城市周边乡村的特殊区位,推广以休闲度假为主的农业旅游项目。辽宁省观光农业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东部、中部、西部的差异;国道(丹大公路-201国道)及高速公路两侧(沈山高速公路、沈丹高速公路);大中城市(沈阳、大连、鞍山、抚顺)的周边郊区发展起来的观光农业具有明显的差异,应努力完善城郊旅游设施和功能,形成东北地区有特色的城郊旅游线。
(2)深入开发大梨树村等生态旅游
辽宁可以借助旅游景区的市场性,着力打造盘锦大洼县赵圈河乡的红海滩湿地、大连安波镇冰雪温泉、潮阳北票长皋乡的田园风光游、丹东宽甸满族自治县青山沟镇的山水风光游、辽阳弓长岭区的冷热奇观游等以生态旅游为主题的产品,深入调研分析,对其生态资源进行保护和合理的利用,提供原汁原味的“真品”给游客。
(3)凝练清河农 庄度假区品牌
深入清河旅游度假区,总结影视剧《刘老根》带来轰动效应的原因,利用影视剧品牌扩大农庄的知名度,同时挖掘满族民俗文化精髓,提高文化品位,突出企业庄园依托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资源形成的度假、休闲、观光等功能。
(4)发挥绿色水果生产大省的独特优势,富裕区域新农村
“打绿色牌,走特色路”是辽宁省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针。辽宁省的绿色农业规模居全国之首,而绿色食品与旅游活动有着天然的缘分。辽宁省是我国水果生产大省,辽宁省水果栽培总面积已达1005.6万亩,水果总产量385万吨,水果总产值71亿元。可依托以上城市开发农业科技示范园、生态果园等旅游产品,培育青少年科普教育实验基地。
(5)延伸产业链条
辽宁乡村旅游品牌的打造必须从系统化、立体化、全方位、多层次、多视角考虑,乡村旅游可在更广泛的领域、更深的层次上挖掘辽宁乡村旅游内涵,找到辽宁乡村旅游和新农村建设、农业经济发展的最佳结合点,延伸品牌到农村建设、农业生产、农村文化发展中,运用乡村旅游树立农村品牌,进行经济运作,赢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省旅游局关于实施农业旅游丰收计划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意见的通知(辽政办发[2007]44号)[EB/OL].heep://.2007~7~30
[2]辽宁统计年鉴编辑委员会:辽宁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23~26
[3]张彩霞:关于发展辽宁省农业旅游的思考[J].区域经济,2006(9):126~128
[4]新农村新风貌建设[EB/OL].辽宁旅游信息网heep://2007~2~23
关键词:态势分析理论;湘西州;民族旅游发展
一、湘西州基本情况概述
(一)人文地理概况
湘西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与湖北、贵州、重庆三省市接壤,素为“湘、鄂、渝、黔咽喉”之地 [1]。全州属中亚热带山区季风湿润气候,气候温和,雨量丰沛,生物资源和气候资源垂直分布差异十分显着,生态旅游资源多种多样,有庞大的植物生态资源和动物资源 [2]。
湘西州辖吉首市、凤凰县、泸溪县、花垣县、古丈县、永顺县、龙山县、保靖县共1市7县 [3]。2011年末全州总人口287.55万人,少数民族人口226.33万人,占总人口的78.7%,其中,土家族125.28万人,苗族98.78万人。
(二)民族旅游发展现状
湘西州政府把旅游业作为战略性产业来抓,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加大对旅游业的资金投入,旅游业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收益不断,并逐渐发展成湘西州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到2011年底,全州已拥有星级酒店60家,床位数8103张,旅行社25家,旅游车辆351量,旅游船365艘,游客达1486.2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6.88亿元,旅游总收入占全州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1.28%。
二、湘西州民族旅游发展态势
态势分析理论是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是通过对被分析对象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等综合评估与分析得出结论,并在战略与战术两个层面加以调整方法和资源,以保障被分析对象的实行,达到所要实现的目标。
(一)优势与劣势兼具
湘西州民族旅游发展具有资源、区位特有优势。在旅游资源方面,湘西州拥有在全省乃至全国稀缺性的旅游资源,如凤凰古城、南方长城、芙蓉镇、老司城和龙山里耶战国古城遗址以及沈从文故居等,旅游资源优势突出。在区位优势方面,首先,湘西州是西北通往湖北、贵州、重庆三省市必经之地,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区位优势;其次,湘西州受长株潭、成渝、武汉三大国家战略发展经济区辐射和珠三角、长三角以及环渤海经济区影响,也备受港澳台、日韩市场青睐,客源市场有保障。再次,湘西州紧接著名风景旅游胜地张家界,北接长江三峡风景区,西邻梵净山风景区,东与岳麓山风景区、衡山旅游区遥相呼应,旅游区位优势明显。最后,在交通方面,湘西州形成了南有铜仁凤凰机场,北有张家界荷花机场,南北纵贯有焦柳铁路,东西横穿有黔张常铁路,还有贯穿全州各市县的209和319国道以及张家界-芙蓉镇-吉首-凤凰高级公路的便捷交通网络,使湘西州融入了长沙4小时经济圈。然而,湘西州整体上经济和教育发展水平比较低,专业人才缺乏,旅游投入不足,旅游管理滞后,发展旅游与保护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突出,旅游资源雷同现象比较普遍,品牌效应相对较弱等因素制约了湘西州民族旅游的发展。
(二)机遇与挑战并存
2009年以来国务院先后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和《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若干意见》并决定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计划以及在武陵山片区率先开展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这些将为旅游业发展在政策保障、资金投入、舆论引导等方面提供千载难逢的机遇。湘西州作为湖南省唯一进入国家西部大开发计划的地区,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重点地区以及湖南省湘西地区开发重点地区和扶贫攻坚主战场,湘西州旅游发展也迎来了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湘西州旅游发展业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方面是存在与周边同质产品的竞争,如张家界市以自然生态游为主,怀化市与湘西州则基本上都是以自然生态、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为旅游的主要特色,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因此,与张家界、怀化旅游区同质产品竞争矛盾的协调直接关系到湘西州旅游业的长久发展。另一方面是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之间的矛盾。虽然,旅游发展给湘西州带来了经济收入,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如当地居民和游客在凤凰古城的沱江上放河灯,虽然寄托的是美好的愿望,却破坏了沱江美景,使美丽的沱江到处是漂浮物,满目狼藉。更有一些人在旅游区内违规狩猎、采集、露营、野炊,把一个美丽的地方搞得乌烟瘴气,既损害了景区景点的风貌,又加重了旅游区的生态负担,还造成了景区内物种的减少,甚至灭绝,使旅游区的生态平衡受到严重破坏。
三、湘西州民族旅游发展对策
(一)旅游发展,规划先行
旅游规划,是旅游业发展的纲领和蓝图,是当地发展旅游业的宏观指导方针和战略推进的依据。科学的旅游规划能有效地确保旅游开发建设的高品质,高端化,遏制开发建设的随意性、盲目性。因此,湘西州旅游发展要以总体规划为依据,做好老司城遗址、芙蓉镇、乾州古城等各专项规划建设,抓好景区景点、交通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加快实施重大旅游项目和策划申报工作,着力打造吉首武陵山区旅游中心城市、3个景点圈和凤凰古城、老司城、里耶古城3块金字招牌,形成湘西旅游经济圈,逐步把湘西州建设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旅游目的地。
(二)整合资源,突出特色
旅游发展的核心问题是旅游资源的利用和旅游产品的开发。湘西州旅游发展应从从区域旅游发展总体部署出发,对旅游资源、旅游交通、旅游线路等方面进行整合,着力规划发展好以凤凰古城、吉首德夯为重点,以永顺猛洞河、王村为中心,辐射古丈栖凤湖、坐龙峡,龙山里耶秦简、保靖四方城的土家族文化旅游片区,形成两个风格各异、特色鲜明,但又互为补充、彼此依存的湘西两大主体民族文化旅游板块;同时,依托吉张公路和吉首至凤凰公路这条交通大动脉,充分利用张家界荷花机场,铜仁大兴机场和怀化芷江机场这三个客源空港,着力培植“神秘湘西”旅游品牌。
在内注意旅游线路整合,精心培育南方长城-王村古镇-老司城-红色塔卧-里耶秦简历史文化游,猛洞河-小溪-栖凤湖-坐龙峡自然生态游,凤凰-德夯-古丈-王村民族文化风情游。改革旅游经营运作模式,实行景点通票游或多景点捆绑售票。
(三)加强合作,实现旅游区域联动发展
目前,湘西州要与张家界和怀化实行区域联动战略,加快调整三州市旅游的分工与协作,推进民族文化旅游一体化的进程,使湘西州乃至大湘西旅游市场全方位开放,构建无障碍旅游区。最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客源互流,促进共同发展之目的。
(四)注重旅游开发与资源、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首先要加强湘西州旅游区管理体系建设,建立一个从旅游开发到旅游区经营再到旅游区废弃物处理、环境污染治理全方位系统化的旅游区管理体系;
其次,要加强社区公众参与。旅游资源的开发要同社区公众的利益紧密联系起来,让居民从旅游发展中获得实惠,激发其参与旅游发展的热情,并自觉地保护好当地的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再次,要加强对当地居民和游客的宣传教育,增强其保护资源、环境的意识。
参考文献:
[1] 彭慧琳.湘西州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 [J].群文天地,2011,(1):154-162.
一、生态旅游的概念
(一)生态旅游的定义:
“生态旅游”一词的最早出现可追溯至1965年,自20世纪中叶以来,人类的环境伦理观开始向旅游领域渗透,随着旅游产业的大规模发展,其渗透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增大,人们对传统的大众旅游形式所带来的生态环境危机也日益关注,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将环保与旅游作为研究对象的新的旅游方式。但对于“生态旅游”这一新词语,世上至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世界旅游组织将之定义为:以生态为基础理论的旅游,是专项自然旅游的一种形式;生态旅游学会则解释为:为了解当地环境的文化与自然知识,有目的地到自然区域所做的旅游,这种旅游活动的开展在尽量不改变生态系统完整的同时,创造发展机会,让自然资源的保护在财政上使当地居民受益;第一届东亚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域会议认为:生态旅游应为倡导爱护环境,或者提供相应的设施及环境,以便旅游者在不损害生态系统或地域文化的情况下访问、了解、鉴赏、感受自然及文化地域。
综上所述,生态旅游的概念可以这样归纳:生态旅游是一种在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以自然区域或某些特定的文化区域为对象,以享受大自然和了解、研究自然景观、野生生物及相关文化特征为旅游目的,以不改变生态系统的有效循环及保护自然和人文生态资源与环境为宗旨,并使当地居民和旅游在经济上受益为基本原则的特殊形式的旅游行为。它包括三重含义:
1、经历的质量----提供旅游者高质量的旅游经历
即享受自然、认识自然、满足旅游者的旅游体验。生态旅游以回归大自然为基调,于是必须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为旅游对象物,必须有特定的旅游观赏,如优美的自然景观,独特的人文文化等,以满足人们享受自然、认识自然的需求。生态旅游不仅能使旅游者返璞归真,享受大自然,在清新、开阔、洁净的环境中修养身心,而且能够了解、研究特定区域内的自然景观、野生动植物以及相关的文化历史特征,使旅游者从中获得高质量的旅游经历。
2、资源的质量----保护当地自然、历史和文化资源
生态旅游,就是让游人在良好生态环境中或旅游游览,或度假休息,或健康疗养;同时认识自然,了解生态,丰富知识,进而增强环境意识和生态道德观念,更自觉地关爱自然,保护环境。可见,生态旅游是一种对环境保护负有责任的旅游方式,它同传统旅游形式的本质区别在于生态旅游必须具有促进生态保护和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特点。因此,生态旅游又要有目的地提高旅游景区的旅游环境质量,使人们在享受、认识自然的同时,又能达到保护自然的目的,从而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处。其根本宗旨就是贴近自然、保护自然、维护生态的平衡。生态旅游必须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强调在维护良好环境质量的前提下开展旅游,生态旅游不能把生态消费摆在首位,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因此,必须要保持旅游区域内的环境质量和保持生态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的多样性,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有序发展,保持好优异的自然环境。
3、生活的质量---提高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即通过旅游开发,为旅游区筹集资金,为当地居民创造就业机会,有效发展经济,能够使当地居民在生态环境质量不降低的基础上,在经济上、财政上获得益处。
(二)生态旅游的特点
1、自然性:指旅游生态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原始自然性。它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指旅游者所到的旅游区域具有独特的自然生态风光,人口相对稀少,由于受化影响程度较低,保存着生态环境的相对原始状态;
第二,是指在这个区域内具有独特的历史和现实的文化,其生活方式和文化模式保留纯自然原始状态的系统,对于旅游者具有心理文化上的吸引力。因为使旅游者选择去某地旅游的共同心理特征是了解、观察、体验有别于他们本土文化模式的异域文化;
第三,指在上述两个内容的基础上设计的特种旅游项目和线路,要体现特定的旅游生态环境特征相对集中、自然地理条件与人文条件和谐相存的要求,项目和线路能够使旅游者体验到过去未曾体验到的心理感受。
2、保护性:和传统的旅游活动相比,现代生态旅游的最大特点就是其保护性。现代生态旅游的保护性体现在旅游业中的方方面面,对于旅游开发规划者来说,保护性体现在遵循自然生态和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旅游产品开发设计上;对于旅游开发商来说,保护性体现在充分认识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将资源的价值纳入成本核算,在科学的规划开发基础上谋求持续的投资效益;对于管理者而言,保护性体现在资源环境容量范围内的旅游利用,杜绝短期经济行为,谋求可持续的三大效益协调发展;对于游客,保护性则体现在环境意识和自身的素质,珍视自然赋予人类的物质及精神价值,保护旅游资源及环境成为一种自觉行为。
3、参与性:生态旅游的参与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生态旅游可以让旅游者亲自参与自然与文化生态系统之中,在实际体验中领会生态旅游的奥秘,从而更加热爱大自然,崇尚高雅文化,这也有利于自然与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同时,通过参与来保证旅游者获得与众不同的经历和充分的旅游体验;另一方面,生态旅游是旅游者、旅游地居民、旅游经营者和政府、社团组织及研究人员广泛参与的一种旅游活动。所以,生态旅游还要求旅游者、旅游地居民、旅游经营者和政府、组织及研究者广泛参与旅游决策与管理,从而提高旅游决策和管理的科学性、民主性,有利于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4、高品位与普及性:在生态旅游开展的早期,生态旅游的参与者多为特定族群,一般来说是具有较高的教育背景或文化素养的人。但近些年生态旅游发展的现实却表现出生态旅游正朝着普及化的方向发展,参加生态旅游的游客已不仅仅只限于有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的上层人士,越来越多的普通工人、职员、学生等都加入到生态旅游的队伍中。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众环境意识的提高,到大自然中呼吸新鲜空气、修身养性的生态旅游将成为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生态旅游者的队伍还将不断地扩大。
(三)生态旅游资源的分类
按照生态旅游资源的属性,可以把生态旅游资源分为自然生态旅游资源系统和人文生态旅游资源系统两大类型。
1、自然生态旅游资源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四类:
一是地文生态旅游资源,包括:(1)地质景观生态旅游资源,如岩石、矿物、古生物化石、火山、地震遗迹等;(2)地貌景观生态旅游资源,如山岳景观、岩溶景观、海岸地貌等。二是水体生态旅游资源,包括河流、湖泊、温泉、瀑布、海滨等。三是气候天象生态旅游资源,包括宜人的气候、天象奇观等。四是生物生态旅游资源,包括森林生态旅游资源、草原生态旅游资源、古树名木与奇花异卉、珍稀动物及其栖息地等。
2、人文生态旅游资源系统:主要包括两类:
一是人工自然型生态旅游资源,包括园林生态旅游资源、农业生态旅游资源、森林公园、植物园、动物园(含野生动物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野营地等。二是人造文化型生态旅游资源,包括历史文化遗产、民族风情、特种纪念馆和纪念地等。
二、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
(一)国外生态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据有关资料显示“生态旅游及其产品”的提法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出现的。当时推动这一新生事物发展的先驱主要有美国学者赫克特,世界自然联盟生态旅游特别顾问墨西哥人塞勃罗斯等。他们意识到传统的大众旅游形式对环境的负面冲击,从环境保护思路出发,提出了“生态旅游”概念。但是,在世界范围内真正把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活动和产品大规模推出的还是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
生态旅游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内,范围不断扩大,规模也越来越大,其体验类型也越来越复杂。据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统计,1998年发展家旅游收入550亿美元,其中生态旅游为120亿美元。目前全世界生态旅游年产值为2000亿美元,生态旅游作为最新潮的旅游产品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全球范围内生态旅游方兴未艾,其中,特别是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日本、西班牙、瑞士等旅游发达国家。同时,在东南亚许多国家都在推行生态旅游计划,如马来西亚提出将本国建成东南亚生态旅游的大本营。
(二)我国生态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我国生态旅游虽比世界某些旅游业发达国家起步晚,但发展势头却非常迅猛。1995年1月8日至19日,中国旅游协会生态专业委员会在西双版纳召开中国第一次生态旅游学术研讨会;96年由武汉市外事局和旅游局共同主持召开了解生态旅游规划与发展研讨会,1999年为生态环境年,全国各省市已向国家申报了一批生态旅游重点景区和景点,如:四川九寨沟、云南迪庆、湖北神农架、甘肃新丝绸之路、长江三峡、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等。
目前,我国开放的生态旅游区主要为森林公园、自然旅游点、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天然湿地保护区等。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的森林生态旅游每年接待游客量已由80年代初期的100多万人次和80年代末期的1000多万人次,上升到目前的3000多万人次。1995年实行双休日后,森林公园的客流量比1994年猛增30%,现在年接待游人达5000多万人次,2000年,我国森林旅游者将近1亿人次。我国已有各类森林公园870处,其中国家森林公园292处,全国已建立起各类自然保护区达1000多个。
(三)我市生态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蓬莱旅游业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和积累,取得了显著成果,旅游业已经成为蓬莱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旅游综合收入年均超过10亿元,占全市GDP的10%以上,对地方财税贡献率达到30%以上,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新的经济增长点。2000年,蓬莱市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特别是在经过连续七年的“黄金周”后,观光旅游已经达到了成熟期。但在生态旅游的发展方面却不尽如人意,虽然有较为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但由于起步较晚、规划设计起点不高和资金投入不足等原因,在规划建设和市场促销等方面明显滞后于观光旅游。目前,仅有蓬莱阁西苑、兴瑞庄园、田横山文化公园等部分生态旅游资源,经过初步开发形成了具有一定接待能力的生态旅游景区(点)。但无论是在开发建设规模上,还是在所创造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方面,与生态旅游开展得较好的国家和地区相比都有较大的差距。以蓬莱阁西苑景区为例,据统计,2004年西苑景区全年接待游客仅为21000人次,与蓬莱市全年接待游客约200万人次极不相称。田横山文化公园作为我市唯一的开发较为完善的旅游公园,其功能主要是满足我市当地居民的休闲、观光等方面的需要,尽管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但在经济效益方面与投入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三、目前我市生态旅游业存在的
(一)我市现有的重点生态旅游资源:
1、艾山国家森林公园:艾山位于蓬莱市境内南端,距蓬莱市区42.6公里,海拔814米,是蓬莱境内最高峰。山峰挺拔峻峭,远望如笔架,山脉东西走向,山脊奇峰罗列,晴日登顶远眺,可望蓬莱、龙口、栖霞三市概貌和渤黄二海风光。山坡上林木茂盛,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1949年4月成立艾山林场,面积4591亩,树种包括刺槐、赤松、黑松、落叶松、板栗、苹果、核桃等,森林覆盖率84.6%。1991年,被列为省级森林自然保护区。2004年底被确定为国家级森林公园。艾山北麓有尼姑庵和八路军兵器厂遗址,此外还有扁担石、蜂窝石、靴子石、通天神水等景点。场内生态环境良好,山林风光秀丽,山间溪水长流,空气清闲,花香鸟语,气息宜人,每年都吸引不少游人前往观光游览。该区域具有绮丽秀美的自然景色和温泉,是开展登山观光、攀岩探险、休闲度假、康体保健等活动的绝佳区域,具有极大的开发价值。
2、兴瑞庄园:兴瑞高特高绿色产业园位于蓬莱市经济开发区,沿渤、黄海交汇处黄金海岸而建,东邻蓬莱新港,西望蓬莱仙阁,地理位置优越,自然风光绮丽。该产业园建于1998年,是集农产品种植、海产品养殖、加工销售和生态旅游观光为一体的产业园,以高效、特色、高三大特点著称,重点向游客推出山林野趣休闲游、水上游乐健身游和农业观光游等项目。兴瑞庄园是蓬莱兴瑞高特高绿色产业园下属的四个经营实体之一,占地面积300多亩,庄园内主要景点有潘华楼、小天使、石铺路、鸳鸯浴池、连心河、日式沙疗浴池、爱心桥、泉(钱)涌、八卦池、海仙桥、垂钓水寨、怡情村等,与其它旅游景区相比独具特色。
3、蓬莱阁西苑景区:位于蓬莱阁西1公里的龙首山区。龙首山以山巅酷似龙首、山脊起伏盘蜒、形同巨龙腾动而得名。龙首山海拔115米,山区北麓面积360亩,北依渤海、与长山列岛隔海相望。林木青葱、花草繁盛,海淮幽静,空气清新,野生鸟群盘旋鸣唱,是一方理想的度假旅游之地。1995年以来,市政府加大投入,依山势先后建起了狩猎谷、水帘洞、动物园、渔人村、动物表演场、鸟语林等景点,初步形景观与自然风光的和谐统一。
4、田横山文化公园:位于丹崖山西侧,距蓬莱城2.5公里,因其位处渤海海峡登州一侧,亦称“登州岬”;又因其位于山东半岛最北端,故又名老北山。山上建有灯塔,与旅顺老铁山灯塔的连线即为黄、渤二海分界线,因此具有“一山分二海”的独特地理地位。田横山海拔72米,东南与丹崖山相联,东、北、西三面悬崖陡峭,拔海千仞,形势险峻。山阴因受浪涛冲刷,岩破石穿,怪石嶙峋,鬼斧神工,形态各异。田横山为秦末齐王田横屯兵处,因以名之。明、清两代设有炮台,皆存有遗迹。1987年,田横山辟为旅游公园,陆续兴建海上观光客运索道、全周影院、田横山栈道等景点。
5、十八公里葡萄长廊:葡萄及葡萄酒业是蓬莱市四大主导产业之一,同时蓬莱又是国内外著名的旅游胜地,每年来蓬莱旅游度假的中外游客达200万人次左右。蓬莱市将旅游业和葡萄酒业进行了巧妙结合,在烟蓬旅游观光大道两侧规划了18公里葡萄观光长廊,建设无公害葡萄种植基地3万亩,配以绿化、美化小品等景点,形成集葡萄庄园、葡萄酒加工、葡萄酒堡建设及葡萄生态旅游为一体的葡萄长廊。
6、温石汤温泉:温石汤温泉位于蓬莱市南34公里村里集镇温石汤村,距艾崮山风景区10公里。温泉水温常年保持在摄氏50—52度,昼夜流量1000立方米。温泉水质晶莹清澈,光洁,泉水中含有丰富的氟、氯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冬浴暖,夏浴爽,去污解乏,疗伤止痒,对关节炎、皮肤病有明显疗效,常浴温泉水对促进人体新陈代谢、润肤、美容大有裨益。
7、生态谷:为实现蓬莱海滨度假旅游优势与艾山森林公园度假旅游优势的有效连接,市政府斥资在二者之间的山谷中规划打造了一条生态旅游专用通道,即“生态谷”,实现了南北两大度假旅游区域的直线贯通。生态谷长约50公里,两侧进行高品位、高质量的绿化美化,并建有休憩宾舍小品等,在绿化带外有许多可供游人亲自采摘的果品种植林,别有一番风情。
8、蓬莱村:蓬莱村景区占地230亩,是以我国古典园林为载体、以仙文化为内涵的主题公园。景区“一池三山”汇集中国北方皇家园林之雄、南方私家园林之秀为一体,表现出道家的思想精华,反映一定历史时期的思想文化、书画、诗词歌赋、古典建筑等文化系统工程,同时也俱备餐饮、娱乐、休闲、会务、度假等功能。
(二)目前我市生态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资源开发力度不够,没有形成功能完善的生态旅游景区(点)。
我市拥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既有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如艾山森林公园、温石汤温泉、海滨沙滩等,又有人文生态旅游资源,如十八公里葡萄长廊、蓬莱村、蓬莱阁西苑、田横山文化公园、兴瑞庄园等。由于规划设计和开发资金不足等方面的原因,目前除了西苑、田横山公园、兴瑞庄园和在建的蓬莱村外,其它的生态旅游资源或处于规划设计阶段,或处于项目招商阶段,接待功能完善的生态旅游景区(点)太少。
2、生态旅游形式单一,参与互动性活动馈乏。
由于目前我市的生态旅游景区(点)较少,当地居民和外地游客在蓬莱开展生态旅游大多数选择的是西苑景区和田横山文化公园,而这两处景区都 是以休闲、观赏为主,参与互动性的活动基本没有,久而久之,会逐渐失去对游客的吸引力,不利于生态旅游业向高层次和规模化进一步发展。
3、宣传促销力度不强,参与者数量较少,难以形成旅游热点。
我市旅游业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成果显著,已经成为了我市四大主导产业之一。不但拥有每年大约200万人次的游客市场,以蓬莱阁、蓬莱水城、海洋极地世界、八仙过海口等新老景区在国内外的知名度也与日俱增,这与我们近几年不断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力度是密不可分的。生态旅游业作为旅游业中的一个新兴的旅游形式,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范围内都尚处于成长期,除了加大对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外,更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引导旅游者的旅游趣向,宣传促销工作尤为重要。目前我市对外的旅游宣传促销景点,更多的是集中在蓬莱阁、蓬莱水城、海洋极地世界和八仙过海口等部分重点景区(点)上,而对于蓬莱阁西苑、田横山公园、兴瑞庄园等已初具规模的生态旅游景点宣传促销工作明显滞后,导致这些景点知名度不高,难以形成旅游热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无法达到有机的统一。
4、不便,无专线,成为制约生态旅游业的“瓶颈”。
我市的生态旅游资源丰富,且地理位置分散,距离蓬莱市城区普遍较远,最近的田横山文化公园和蓬莱阁西苑距离市中心也有五公里左右,而最远的艾山国家森林公园距离市区有50公里之遥。生态旅游的参与者主要是收入较为稳定、可以享受法定节假日和双休日的城镇居民。作为蓬莱境内的第一山,艾山之名、艾山之美,相信很多蓬莱人都有所耳闻,但又有多少人能身临其境、亲身体验一下艾山的旖旎风光呢?有许多人想去,但由于没有旅游专线车,乘公交车则耗时耗力,而我市拥有私家车的家庭毕竟是少数,导致无法开展“一日游”,本地居民参与人数较少,无法形成人气。同艾山相比,距离城区较近的蓬莱阁西苑和田横山公园则要好一些。随着摩托车在家庭中的普及,城区居民驾摩托车到这两个景点休闲游览更实惠。可见,交通在生态旅游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我市发展生态旅游业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高点规划,精心设计,加大开发力度,打造生态旅游精品景区。
成立由旅游、规划、林业、环保等部门组成的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协调小组,加强对生态旅游的,同时聘请生态旅游方面有关的专家、学者和规划设计人员,编制具有指导意义的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的全市生态旅游发展规划,以指导和协调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工作。通过政府投入、经营权转让、招商引资等多种方式、多个渠道筹集开发建设资金,吸收各种经济成分参与,解决开发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进一步整合生态旅游资源,精心打造四大生态旅游板块:东部以十八公里葡萄长廊为中心,结合卧虎山森林公园组成田园观光生态游板块;南部以艾山国家森公园为中心,结合大刘家水库水上游乐、温石汤温泉康疗组成体验生态游板块;西部以蓬莱阁西苑景区为中心,结合田横山文化公园和主题乐园组成休闲互动生态游板块;北部以蓬莱村为中心,结合兴瑞庄园、海上观光、海市蜃楼组成梦幻仙境生态游板块,形成东西部以烟蓬观光大道和海滨观光大道为连接、南北部以“生态谷”旅游专用通道为连接的生态旅游总体格局。具体为:
1、东部:田园观光生态游板块
利用现有的烟蓬大道两侧的18公里葡萄观光长廊,建设无公害葡萄种植基地,配以绿化、美化小品等景点,规划建设集葡萄种植、葡萄酒加工、葡萄酒堡建设及生态观光旅游于一体的葡萄产业带。将葡萄酒厂建设与生态旅游开发进行有机的结合,一方面可以使旅游观光者充分领略到优美的田园风光,呼吸到田间自然清新的空气,另一方面可以为旅游观光者现场讲解葡萄酒加工酿造工艺,宣传葡萄酒丰厚的背景知识,同时品尝到原汁原味的、可以同世界名酒相媲美的国产佳酿。既可增加旅游收入,又可为发展创造商机,逐步形成以“旅游观光,生态建设,葡萄加工,娱乐饮食”于一体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同时,保护性开发建设位于经济开发区内的卧虎山森林公园。公园建设遵循“保护、开发、利用”的原则,突出生态功能,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以森林生态旅游为主题,充分发挥森林公园的多功能作用,突出地方特色和山野情趣,形成一个集自然生态、旅游娱乐、科普于一体的综合性近郊森林公园。在不破坏整体风格和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公园可规划为森林游览区、游乐野营区、生活服务区等功能分区,丰富和完善公园的生态旅游接待功能。
2、南部:自然体验生态游板块
艾山区域内生态旅游资源丰富,拥有艾山国家森林公园、大刘家水库、温石汤温泉等自然资源,开展生态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可以规划为三大功能区:
(1)艾山国家森林公园:
按照“整体规划、分片开发、区内游览、区外居住”的原则进行开发建设。森林公园内进行整体规划,并按功能进行分区。可分为登山游览区、运动区、科普教育区、红色旅游区、野营体验区、休憩服务区等,时机成熟时进行分片开发,形成一个集观光游览、科普教育、体育运动、探险、休憩、摄影、作画、养生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森林公园生态旅游区。
(2)温泉康疗区:
在温泉所在地温石汤村或其附近,规划建设一处休闲度假村。其功能分区为:
A、温泉疗养区:建设水疗楼一座,可开设多个浴种,如中药浴、桑拿浴、冲浪浴等。在用温泉理疗的同时,还可与光疗、磁疗、电疗及针灸、按摩等多种理疗配合,为游客去疾消疲。
B、康乐度假区:建设温泉休闲别墅、温泉公寓酒店、全循环天然温泉泳池。整修原有的荷塘池,并建设一些与环境相协调的游憩建筑、平台和眺望建筑小品,使游客在享受理疗减压的同时,又可休闲观光。
C、配套服务区:根据康乐度假的需要,建设保龄球馆、网球场、商场购物、餐饮、娱乐等配套服务设施,满足游客休闲娱乐的需要。
(3)水上运动区:
利用大刘家水库开发水上运动娱乐项目,进行垂钓、划船、摩托艇、皮划艇、渔家乐等水上娱乐活动。同时,改善周边的生态环境,进行高品位的绿化美化,打造一个青山绿水的旅游胜地。
3:西部:休闲互动生态游板块
该板块内的蓬莱阁西苑景区和田横山文化公园处于旅游度假区内,距离城区较近,是本地居民闲暇时休闲观光的主要选择景点,地理位置相对具有优势。经过多年的规划建设,目前这两个景点都已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和接待能力,并各有特点。蓬莱阁西苑花草繁盛,空气清新,鸟语花香,另有一个小型动物园,深受青少年旅游者的喜爱。田横山文化公园位于田横山上,东、北、西三面悬崖陡峭,怪石嶙峋,鬼斧神工,形态各异,拔海千仞,形势险峻。南面则绿树环抱,绿草茵茵,品位高雅,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得到了完美结合,是中老年朋友休闲健身的首选。但这两个景点共同的缺陷都是以休闲观光为主,功能比较相似,如果没有适当的连结点,两者之间容易形成竞争关系。这个连结点应该是功能与这两个景点功能不同,位置介于二者之间而更靠近于蓬莱阁西苑。因此,在蓬莱阁西苑东部建设一处以游客参与互动为题材的、以游乐项目为主的游乐园是必要的,以增强该板块的动感,从而使该板块形成一个规模宏大、动静结合的主题乐园,游人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各个区域去游玩。
4、北部:梦幻仙境生态游板块
目前正在建设中的蓬莱村是以我国古典园林为载体、以仙文化为内涵的主题公园,填补了我市旅游业在这一方面的空白。而兴瑞庄园景点经过数年的发展,虽具备了一定的生态旅游接待能力,但在旅游经营方面差强人意。究其原因,除了距离城区较远的因素之外,自身缺乏具有吸引力的旅游热点项目也是主要原因之一。而蓬莱村项目的出现,将有效地缩短兴瑞庄园与城区的距离。如果兴瑞庄园能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完善旅游功能,两个风格迥异的生态旅游项目可以在该区域内达到优势互补,互相促进。另外,如果再结合该区域沿海海面的海上观光、近年来频繁出现的“海市蜃楼”奇观,该板块必将成为我市生态旅游的热点区域。
(二)开展多种生态旅游形式,丰富生态旅游活动内容。
充分利用各种生态旅游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生态旅游活动。以前人们对生态旅游的认识更多的是停留在游览观光方面,而对参与互动没有太多的要求。其实生态旅游更应该体现在参与体验方面,可以进行多种形式的参与活动,如探险、休憩、摄影、作画、野炊、野营、体育等。根据我市目前的实际情况,可以开展“一日游”或“二日游”,让旅游者充分体验野外活动的乐趣。
(三)加大宣传力度,打造著名生态旅游品牌,形成旅游热点。
二十一世纪,人类迈入了“信息爆炸”。在这个时代,信息通过多种形态媒体构成的信息系统传递。如果不注意对自身的宣传,将会很快被淹没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大潮之中。生态旅游作为一个新兴的旅游形式,在全球范围内发展势头都非常迅猛,得到了各地旅游部门的普遍重视,近几年国内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生态旅游景区。我们应该借助“人间仙境”和“优秀旅游城市”的城市品牌,同时结合蓬莱阁、蓬莱水城、海洋极地世界等著名景区(点)的观光游和休闲度假游,通过多个渠道、多种媒体,包装宣传我市的生态旅游业,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打造著名的生态旅游品牌,并加强与各地旅游机构和旅行社的合作,形成生态旅游热点。
(四)开辟生态旅游专线,为旅游者出游提供便利条件。
可与交通客运部门合作,在重点旅游区与市区之间开辟周末或节假日生态旅游专线,为市民出游提供方便。同时,在景区内部也应提供一定的交通设施,让游客真正能进得来,出得去,游得开。
五、生态旅游发展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原则
旅游资源开发作为一项经济活动,只有按照旅游经济活动的进行,才有可能获得成功。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要有严肃的性,不合理的开发,就是对旅游资源的破坏,就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我们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来换取旅游业的一时发展。为此,生态旅游的开发遵循一定的科学原则就显得尤为重要。从国内外生态旅游发展的理论和实践来看,制定生态旅游规划,实施生态旅游开发时,主要应遵循以下原则:
1、永续利用原则
“永续利用”是时代的产物,它是一种使人类在开发旅游资源时不但顾及到当代人的经济需要,而且还顾及到不对后代人进一步需要构成威胁和危害的发展策略。尽管它不意味着为后代和将来提供一切,造就一切,但它却通过对经济效益、效益、生态效益三者的协调,使当代人用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旅游资源利用,造福子孙后代。
2、保护性开发原则
要使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就必须加强对旅游资源的保护。针对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而言,开发和保护的关系应体现的总的原则是:开发应服从保护,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开发。资源得到妥善保护,开发才能得到收益;开发取得收益,反过来可促进保护工作。但是,一旦开发与保护出现矛盾,保护对开发拥有绝对否决权。
3、特色性原则
旅游资源贵在稀有,其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与众不同的独特程度,即特色。有特色,才有吸引力;有特色,才有竞争力。特色是旅游资源的灵魂。
4、协调性原则
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必须与整个生态区的环境相协调,既有利于突出各旅游资源的特色,又可以构成集聚旅游资源的整体美,使游客观后感到舒适、自然。
5、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的原则
市场经济就是追求效益最大化,生态旅游作为旅游的一种形式,也追求效益最大化,但这个效益不仅是指经济效益,还包括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必须高度地协调统一。而当三者出现矛盾时,以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高于一切为指导原则,即经济效益必须从属于上述两种效益。实际上,当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达到最大化、最优化时,其经济效益肯定也是相当可观的。
(二)生态旅游发展中应注意的问题
1、保护生态资源,改善生态环境
不可否认,我市是生态环境保护较好的地区之一。但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环保工作必须长抓不懈,不能掉以轻心。如果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不仅生态环境质量会严重下降,使生态旅游无法开展,而且将会严重制约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当务之急是保护好现有的生态资源,坚决制止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同时,加大植树、种花、种草力度,尽快提高森林和绿地的覆盖率,力争城市的整体绿化水平有较大的提高。
2、编制生态旅游资源开发规划
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规划。应对全市的生态旅游资源进行详细的调查研究,建立从可行性论证-开发规划-监督管理的科学可行的开发程序,坚决反对“一哄而上”的无规划的开发。应建立市政府直接领导下的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协调小组,编制具有指导意义的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的全市生态旅游发展规划,以指导和协调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工作,制止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中的不良行为。
3、制定法规,加强科学管理
生态旅游会不会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是弊大还是利大,这并不取决于是否开发旅游,而是取决于是否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科学的管理。要保护生态环境,就要加强科学管理,而科学管理的基础在于完善的法制。因此开发生态旅游必须有切实可行的法规作保障,并加强对生态旅游区的科学管理,做到“以法兴游”、“以法治游”,杜绝一切破坏环境资源的现象。
4、突出生态旅游产品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
生态旅游成败的关键在于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我市的生态旅游还处于研究探索和起步阶段,生态旅游产品存在着类型单一、档次低等诸多问题。因此,应吸收国内外发展生态旅游的先进经验,并结合我市的实际情况,立足本地资源和历史文化优势,大力开发独具特色的半岛型生态旅游产品,重点开发登山探险游、动植物观赏游、海滨度假观光游、农业观光游和温泉康疗等专项旅游产品。在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过程中,一是要突出特色,二是丰富生态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以此建立新型的生态旅游市场体系,推动我市生态旅游的发展。
5、提高参与性,改变单一的观光结构
在21世纪中,休闲度假将取代观光旅游成为旅游的主体。而让游客能亲自参与和亲身体验是休闲度假产品风靡世界的最直接原因。在考虑旅游与生态的关系时,仅仅关注如何将生态资源利用于旅游事业是不够的,还应该掌握生态旅游者的消费心理和兴趣倾向,在提供优美的生态环境的同时,建立起使生态旅游者能够参与的新型观光结构,延长其逗留时间。
6、完善逗留设施,提高服务水平
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旅游产品,旅游接待设施和服务都是不可忽视的开发内容。必须创造出可供游客逗留的环境,这既包括硬件设施,也包括软件方面的服务和管理,两者缺一不可。必须全方位地开发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互相配合的项目,进行综合性的开发。旅游接待设施的建设可按照“区内游,区外住”的原则,以减少其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楚雄州;旅游;现状分析
一、引言
旅游业是当今潜在影响较大且发展较为迅速的行业之一[1],对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强的带动作用。对于旅游业发展相对迟缓的云南省楚雄州来说,研究其旅游发展现状和资源特色,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楚雄州旅游发展现状概述
楚雄州全称楚雄彝族自治州,地处云南省中部,旅游资源丰富。既有悠久的历史、璀璨的文化;又有少数民族特有的习俗、服饰、建筑;还有国家级森林公园、奇花异石、各种珍稀的动植物;四季如春,气候宜人,是旅游度假的好地方。
随着国内外旅游人数和平均消费的增加,楚雄州旅游业也在迅速攀升。目前,在楚雄州有13个A级以上的旅游景区。国家4A级景区有6个: 禄丰世界恐龙谷、楚雄彝人古镇、元谋土林、武定狮子山、楚雄彝族自治州博物馆和姚安光禄古镇; 国家3A级景区有5个:黑井古镇、楚雄紫溪山、南华咪依噜风情谷、大姚石羊古镇、元谋人博物馆;国家2A级有永仁方山;国家A级有牟定化佛山[2]。
整个州区的旅游景区建设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相关基础配套设施、娱乐设施逐步改善,接待能力上了新的台阶。至2014年底,共有星级酒店61家,具有民族特色的餐饮服务名店56家,旅游相关商品制造及经销企业27家。2014年接待国内游客1800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83.52亿元。
自2004年至2010年,楚雄州旅游收入逐年上涨,然而之后的几年提升缓慢,整个地区旅游业的发展不冷不热。分析其原因,主要在于楚雄州未能深度开发旅游相关产品,相关配套服务及设施还有所欠缺,游客数量、质量、及重游率都较低,所以导致了综合效益低的局面[3]。
三、楚雄州旅游资源特色
(一)良好的气候条件和秀丽的自然风光
楚雄州地处云南省中部,四季既无严寒,又无酷暑,常年适合旅游。全州年平均气温16.3℃,年温差较小。各景区四季长短不一:比如元谋,没有冬季,春天和秋天相连;永仁、禄丰,四季分明,各有特色。常年四季各地有各地的美景,四季如画,游客不管哪个季节到访都能欣赏到不同的美景。全州光照充足,年平均日照时长2446.7h,平均每天6.7h,日照时间和太阳辐射量都是全省较好的区域,这种舒适的环境对人体健康十分有益。
独具特色的气候景观和五彩缤纷的高原风景造就了楚雄州独特丰富、层次多样的自然风光。典型的林柱状地质景观元谋土林千姿百态[4],元谋土林是流水地貌的一种形态,是元谋盆地在新构造运动的作用和在西南季风的影响下,在长期过程中形成的千沟万壑的土林;紫溪山森林风光是云南省级风景名胜区,在该区域独特的气候影响下植被生长茂盛,并生长着多种珍稀植物物种。
(二)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和丰富的民族文化
楚雄是元谋人的发祥地,经过170万年的沉淀和积累,在楚雄这块土地上留下了诸多光辉的历史和璀璨的文化。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聪明的元谋先祖们不仅创造了历史,更留下了厚重的文化产物:特有的少数民族文化、各种古生物、古人类生活的痕迹、古代文化遗产等。优越的历史资源构成了楚雄丰富的人文景观。以彝族为代表的少数民族,其美丽的服饰、绚丽的歌舞以及丰富的民俗都是无价的宝藏。
楚雄州具有众多文物古迹与独特的彝族风情,在文化旅游发展中具有很大潜力[3]。楚雄州民族文化为楚雄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巨大动力,也是楚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部分[5]。
(三)明显的区位优势和便捷的交通
楚雄州在云南省中部,自古就是重要的交通重镇。如今320国道、108国道以及成昆铁路、广大铁路横穿州区,也是由昆明及外地进出滇西七州市的重要通道。现在,楚雄州正在极力相应国家重大机遇,努力把楚雄建设成为桥头堡战略大通道上的重要交通枢纽。伴随着西部大开发及云南省旅游大省目标的逐渐完成,楚雄的交建设将不断完善,整个州区的交通优势也就不断展现,届时,整个滇中经济乃至东南亚、南亚合作发展的桥梁和通道将被打通,楚雄州定能借助这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大力宣传楚雄旅游资源,一举成为云南省的旅游强州。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总的来讲,楚雄州旅游业的发展还存在很大的欠缺,相比旅游业发达的地区还有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产业基础薄弱,发展缓慢,联合性差,产业链不完整等。结合地理人文等因素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如下:
首先,是楚雄州多样的资源没有得到深度的开发和利用。楚雄州的旅游资源很是丰富,然而却没能让楚雄州成为旅游胜地,其首要原因便是开发不到位。譬如说元谋土林,它和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及路南石林并称为"云南三林",是我国著名的风景胜地,被誉为"天下第一奇观"。然而,和二者相比它几乎没有什么名气,前来观光的游客也少之又少。
其次,整个楚雄州的旅游产业及相关产业数量少,资金实力薄弱。在旅游业的建设方面,与云南其他州区相比,明显处于的落后地位。诸如武定狮子山、元谋土林、古人类遗址、禄丰恐龙化石群等优秀的旅游资源几乎鲜为人知,都源于其开发不到位。因此,其旅游产业在未来的发展和开发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再次,楚雄州旅游配套设施不齐全,公共服务水平低,无法给游客提供高质量的旅行享受。最近几年以来,楚雄在这方面投入了一定的人力、物力、资金,政府也在积极引导广大群众和民间资本对旅游业进行大量的投入,但依然存在许多问题,比如:国际化程度低、公路标示少、公共厕所不方便、部分路段交通不便、住宿饮食不方便等。
最后,诸多景区尚未形成商业合作的态势,独立作战,不仅无法吸引更多的游客,更存在一定的内耗。一方面,楚雄的名气没有周边昆明、丽江、西双版纳、香格里拉等的大,无法吸引远方游客,想要接待更多远道而来的旅行者,应当尽快与周边景区形成商业合作,为楚雄带来更多的观光者。另一方面,楚雄州内部各景区之间也没有深度合作,交通上彼此互通不便利,宣传上彼此间没有互助,使得楚雄优越的旅游资源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效益。
参考文献:
[1]卢学爽,王力峰.国内生态旅游研究综述[J].科技资讯,2013(10):153-154.
[2]杨丽君.楚雄州4A级旅游景区导游讲解技巧研究[J].四川旅游学院学报,2015(3):63-66.
[3]王仕莲.楚雄州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5(6):45-50.
关键词:湛江旅游业;区域旅游产业;工业旅游
1.引言
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环境下,人们的生活消费水平及生活理念日益提高,人们对旅游的需求规模增大。拥有良好滨海自然资源的湛江旅游业先天优势巨大,但过去一直停滞不前,市场竞争力日益下降。随着广东重工业中心转移到湛江,湛江提出“以港兴区,工业立区”的战略,这利好消息将推动湛江经济发展,那湛江旅游业如何利用该契机,改善现状,提高自身市场竞争力?湛江旅游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在哪里?
2.湛江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
作为粤西地区的经济核心,湛江的经济发展将影响着粤西地区的发展进程。工业化进程的推进给湛江旅游业带来一定的人流、物流、信息流,第二产业将成为湛江经济支柱,而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对当地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由于湛江历史文化悠远,滨海资源丰富,拥有优质的沙滩、海水及独特的地貌优势,这些丰富旅游资源能够为湛江旅游业提供一定的竞争优势,相关数据显示:2009年,湛江市接待游客1151万人次、旅游收入53.3亿元,分别增长29.1%和13.2%;2010年,湛江接待游客人数超过1 400万人次、旅游收入65亿元,分别递增21.6%和22.0%;2011年,接待游客1812.3万人次,旅游收入92.9亿元,分别递增42.3%及29.5%。然而,如今的湛江旅游业无法合理利用先天资源,出现“有游无旅,有项目无娱乐,有产品无产业”、市场竞争力不足等现象,导致该现象的原因可归结如下: (1)政府对旅游业的财政投入力度不足,给予的财政政策有限;(2)社会基础建设不完善及旅游游玩设施落后单一;(3)对旅游景点宣传力度不足,缺乏旅游品牌效应,在需求市场上的知名度有限;竞争力落后于临近的阳江、茂名等其他粤西地区[1];(4)旅游资源缺乏合理利用,战略规划不合理,难以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旅游产业,对游客的吸引力有限。(5)众多重工业项目落户湛江,会污染环境,造成自然资源的破坏。
根据中国人民网相关报道显示: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全球旅游者将达15亿人次,而中国将成为全球第一大旅游目的地,计划接待1.45亿人次,其中入境游客为3350万人次,创汇750亿美元;国内旅游收入为2.7万亿元人民币;旅游总收入将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这说明在未来日子里人们对于旅游这种休闲生活方式的需求越来越大,旅游市场经济规模进一步加大,旅游市场的竞争将趋向白热化。因此,湛江旅游业要想在未来获取一定的市场份额,吸引更多的游客,必须改善现今的发展现状,合理规划未来发展之路,提高自身市场竞争力。
3.改善湛江旅游业现状的优化对策
湛江旅游业面临着不利发展的外部环境因素,如重工业对环境的污染与临近城市的滨海旅游业市场竞争激烈等,这些因素对湛江旅游业来说是严峻的威胁,但更是隐藏的发展良机,只要充分认知并利用这些危机,湛江旅游业必能迎来发展巨大机遇。湛江旅游业改革的方向应为:根据内部存在的劣势进行改善;整合自然资源,与临近地区建立区域旅游产业;用可持续发展观理念管理工业,加强工业与旅游业的互动发展关系,形成具有现代化特色的工业旅游。
3.1 改善内建
在第二产业与旅游业发展驱动下,政府应该加大对社会基础建设的财政投入力度,积极招商引资引进市场因素,加快社会基础建设与旅游业的发展 ;充分利用自身的自然资源以及悠远历史文化,建立“五岛一湾”滨海产业,进行“岛湾一体化”旅游规划 [2]并且把人龙舞传统习俗、硇洲灯搭历史遗址以及雷州文化等历史文化融入旅游业中,形成具有历史文化韵味的现代化滨海产业,文化旅游的融入使得湛江旅游业可以具有更深层次的发展内涵;利用多种传媒媒介对湛江旅游业进行对外宣传,把人龙舞传统习俗商业化并鼓励当地农民积极参与,把人龙舞走向国外内,让更多人了解认知湛江,定期举行沙滩文化节,加大了对湛江旅游业的市场知名度,形成一定的品牌效应;从用户体验角度出发,政府应该整合景点线路并免费向游客提供设计好的线路,延长了游客的游玩时间,方便了用户的选择,除此之外,开发湛江旅游景点APP应用软件,让游客事先了解湛江特色景点以及美食等资讯。
3.2 促进区域旅游产业合作
湛江、茂名与阳江同属于粤西地区,湛江旅游业面临同地区的阳江、茂名旅游的挑战,旅游市场竞争激烈,且相比其他两市,湛江旅游的发展情况相对落后,市场份额进一步被瓜分。走出湛江,从区域经济角度来看,三者所组成的粤西地区经济实力、发展水平都与珠三角、国内先进地区存在较大的地区,年旅游总收入约占全省的5%,粤西地区旅游产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不足,把旅游收入细化到湛江的份额就更加少。由于三市均为靠自身力量发展旅游业,造成了整个区域资源无法共享、旅游产品同质化严重、旅游市场分割、旅游产业所产生的成本较高、利润空间少;三者在同区域内进行恶性竞争,这不利于旅游市场规模扩大、旅游产业的发展。
三者的关系即是独立的个体,又是粤西地区的共体,湛江与阳江、茂名进行旅游合作对于推动自身发展及粤西地区的发展意义重大。通过合作来增强各地区的竞争力、实现规模经济和更多的外部效益,吸引更多游客到粤西地区旅游,增加旅游收入和税收,提高旅游住宿业和旅行社就业岗位,带动交通、餐饮、商贸、通讯等相关产业发展,提高当地居民的收入[3]。把三市的旅游资源与文化资源优化组合,形成整体的竞争力,促进粤西区域旅游产业的协调快速发展,根据各市所拥有的旅游产业特色,进行合理分工,实现三者之间的互补、联动,扬长避短,发挥各自的优势与特色。
3.3 加强工业与旅游的互动,实现具有现代化特色的工业旅游
由于广东省工业结构转移到湛江,众多重工业的建设及日后的投产必然对湛江自然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但与此同时,重工业这资源可给湛江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新的方向、成为未来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巨大推力。在以重工业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基础上,湛江提出的“以港兴区、工业立区”宏观发展战略应在“两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下逐步实现,尽最大限度减少对环境污染,实现两者共同发展。
从长远的战略角度出发,工业与旅游业互动发展形成的产物为工业旅游,工业旅游是产业旅游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现代生产力不断发展的产物,是旅游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旅游业与工业交叉形成的新型旅游形式[4],湛江的工业旅游以企业现代化、现今的生产技术、新型建筑、企业文化等内容为主打对象,并不像长三角所形成的以老工业区为对象的工业旅游,赋予工业旅游现代化、先进化的特点,现代化特色的工业旅游将在未来把湛江旅游产业带到一个全新的历史高度。工业旅游的游客定位应为商务调查性、学习参观型和观光游览型。工业旅游可以成为高校师生的社会实践项目,工业旅游的实现在企业与人们之间建立了一个认知、监督的交流平台,提高了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透明度,广大游客能够迅速了解企业的文化风貌、生产环境,增强对企业产品的好感和信任,为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5],推动企业品牌发展,工业旅游应该作为企业的副业,更多追求的是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而不是自身利益最大化。
由于工业旅游在我国仍处于发展阶段,其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比较大,对此,当湛江生态滨海旅游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工业旅游可以借助生态旅游引进市场,加强与旅游景区的联合,形成“集聚效应”;结合湛江工业产业集群的特点,可以把湛江东海岛的宝钢、中科石化、冠豪高新制纸厂联合起来,打造出强大的工业旅游品牌形象,增加当地旅游吸引力和竞争力,联合合作伙伴之间实行资源共享、客源客流、宣传互惠,协助管理,推动工业旅游的合作发展。除此之外,考虑到企业资源的有限性,企业可以接受业务外包的理念,把工业旅游业务外包给专业从事旅游开发的企业,让他们帮助工业旅游进行品牌包装、推广、经营,
4 结语
湛江旅游业应学会运用合作、区域联合的观念来经营、发展旅游业,充分分析好自身发展现状,合理整合、利用资源促进自身的良好发展,与阳江、茂名建立区域旅游产业,形成区域间的良性竞争与合作,吸引更多的游客,增加旅游市场的规模;理性面对眼前的危机并从中挖掘出隐藏的发展良机,发现工业这宝贵的资源,并站在长远的战略高度思考,结合地区、企业的特点,提出现代化的工业旅游发展思想。只有逐步实现三步计划:“改善内建―建立区域旅游产业合作―加强工业与旅游的互动,实现工业旅游”,湛江旅游业才能克服现今发展现状,并在未来得到良好的发展,实现竞争力质的提升,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树立特色的品牌,才能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
参考文献
[1] 罗春林.湛江市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探讨[J].绿色科技,2011(6):89-91
[2]蔡霞,李志勇.湛江“五岛一湾”滨海旅游产业园规划探讨[J].规划师,2013(29):95-97
[3]薛浩.粤西地区区域旅游合作与体制创新研究[J].南方论刊,2011(3):29-32
[4]李炯华.工业旅游理论与实践[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2010.10-11
[5]李娟.中学生“工业旅游型”暑期社会实践模式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