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 高校校园文化 育人 实效性

一、概念的界定

我们把承载并能传递教育内容或信息的形式或手段称为载体。[1]作为载体,必须同时满足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必须承载教育信息,并能为教育者所操作;二是必须是联系主客体的一种形式,主客体可借助这种形式发生互动。[2]目前,开展教育工作常借助的教育载体有管理载体、文化载体、活动载体、大众传媒载体等。本文主要从活动载体着手对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实效性进行研究。以活动为载体,就是有意识地开展各种活动,将教育的内容寓于活动之中,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受到教育。[3]

二、校园文化活动载体育人的作用和意义

育人功能是大学校园文化的本体功能。[4]在工作实践中,我们感到选好载体,是发挥校园文化育人作用的有效手段。实践证明,校园文化活动是培养人才的有效载体。经过探索与实践,我们以思想教育、文化艺术、学术科技、社会实践、学生社团等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实施人才培养计划,并结合师范院校的特性,从高师学生师范人格、师范技能、人文素养、科技创新、特长兴趣等方面着手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文化艺术素质、科技创新意识、实践动手能力和特长兴趣爱好等,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隐性的教育资源,能够营造出高雅厚重、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建设有利于青年学子成长成才的良好环境,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一)学生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更加开阔。

校园文化活动具有潜移默化育人的功能,高品位、高层次且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够产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力量。可以说,高校校园文化活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相较于第一课堂教学活动,校园文化活动在时间与空间上更加开阔,教育形式上更加多样,教育内容上更加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在青年大学生能力和素质培养方面具有独特和显著的优势和作用。

(二)学生参与活动的自主性增强。

青年大学生是校园文化活动的主体,高质量、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吸引、引导学生情不自禁地参与活动。在参与活动中促使学生独立思考探索,陶冶情操,展示个性才华。大学生主动参与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就会自觉接受校园文化所倡导的精神,被校园文化所形成的氛围熏陶和感染,随着时间的推移、陈化和积淀,就会逐步把这种校园文化精神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意识和行动。

(三)文化活动内容与形式更加丰富。

校园文化活动可以弥补第一课堂教学活动的不足,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教育意义深刻。校园文化活动既有学校统一组织的活动,又有各级团组织、各级学生组织、各类学生社团组织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由于活动内容以学生需求和实际为基础,活动形式学生喜闻乐见,因此,学生参与活动自愿、自主,兴趣高,参与面广,收益大,促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四)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最终目的是帮助青年大学生实现社会化,习得一定知识的行为方式,获得社会所倡导和主张的核心价值观念。[5]在校园文化实践活动中,有利于学生把课堂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有利于学生把活动与所学专业和自身素质结合起来。最主要的是校园文化活动能启迪青年大学生的智慧。实践证明,人才的培养,需要活跃、开放、宽松的校园文化氛围,只有在和谐、创新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学生才能活跃思维,激发实践创造热情,产生新思想、新知识、新方法、新成果。

三、校园文化活动载体育人的体系建构

(一)工作思路。

在实践探索中,提出了“围绕一个目标,抓住两个重点,坚持三项制度,突出五项工作”的思路。一个目标:大学生成长成才;两个重点:大学生全面发展和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三项制度:全面实施、全员参与、考评认证;五项工作:在思想教育、文化艺术、学术科技、社会实践、社团活动五个方面实施校园文化建设与人才培养计划。

(二)实施方法。

按照“目标管理、项目运作、证书认证”的方法实施开展校园文化建设与人才培养工作,具体由学院团委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结合学院的工作要求和实际,学院团委每年制定出人才培养计划实施方案,每学期提出人才培养计划的具体目标要求,设立活动项目和活动指南,各团总支、团支部、学生社团、学生个人根据活动项目指南选择立项或申请自由立项,学院团委、各系团总支对活动项目的效果、进度情况进行实时控制,应用项目管理工具对学生完成活动项目的结果考核量化,并给予评价记录。学生毕业时,实行院级证书认证。

(三)制度保障。

为了促使校园文化建设与人才培养工作落到实处,制定了一系列支持、鼓励大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制度、措施和机制。先后完善和制订了《关于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安排意见》、《关于开展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的实施意见》、《学生科研工作量化管理及奖励办法》、《关于开展校园文化(文艺)活动的实施方案与措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工作条例》、《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认证办法》、《学生社团管理规定》等文件、规章制度,使校园文化建设与人才培养工作做到了规范化、制度化。

(四)实践过程。

1.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要把全方位育人作为思想教育工作的根本。思想教育要做到与理论学习相结合、与志愿服务相结合、与学习典型榜样事迹相结合、与加强校风学风建设相结合、与管理服务相结合、与学生自身教育相结合。[6]具体做法:一是主动掌握大学生总体状况,把思想教育工作做“早”。学生一进校,就引导学生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道德情操,尽早树立正确的人生努力方向,合理进行大学学习与生活。二是关注学生知识拓展与潜能发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把思想教育工作做“长”。三是关注学生心理特点和个性发展,提高学生的受挫折和适应能力,把思想教育工作做“活”。

2.培养和提高学生文化艺术素质。积极向上、健康高雅、新颖别致的文化艺术活动,是培养学生艺术思维和素质的沃土。近年来,在校园内,学院、各系和各学生社团积极组织开展各类有影响的文化艺术活动近200余项,一些活动逐渐成为深受学生欢迎的品牌化活动。如学院每年均举行的校园文化艺术节、文化名家讲坛、小品相声专场、体育节、学生社团风采大赛等活动,各系举行的挑战主持人大赛、辩论赛、配音大赛、才艺比拼、“变废为宝”创意设计大赛等活动,学生社团举行的话剧专场展演、书画、摄影、动漫设计大赛等活动,都以特色文化活动促进了学生文化艺术素质及特长兴趣的充分发展。

3.培养和提高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坚持在广大学生中开展体现科学精神、创新精神的学术科技活动,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引导、鼓励和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学术讲座、科技竞赛等活动,潜心培育、积极建设能够体现我院特色,且具有形成品牌效应潜力的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项目。如学院每年一度举行的大学生科技节、师范生技能大赛、大学生职业生涯模拟设计竞赛等活动,各系举行的实验技能大赛、电子设计竞赛、软件设计大赛等活动,学生社团举行的数学建模竞赛、办公自动化大赛、挑战吉尼斯大赛等活动,都以其活动科技含量高、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而深受学生喜爱。

4.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服务社会的重要平台,也是大学生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在实践探索中,结合学生专业学习特点多方位、多角度组织开展实践活动,机制灵活,形式多样。参与社会实践的学生深入教育基地、农村、企业、社区、街道,围绕参观学习、义务支教、社会调查、科技推广、法律普及、环境保护等方面开展实践活动。青年大学生在实践中接受教育,经受锻炼,进一步激发了成长进步、奋发有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5.培养和增强学生特长、兴趣爱好。我院一直重视学生社团建设工作,积极扶持、加强引导、规范管理。目前,我院共有各类学生社团28个,注册会员2000余人,各学生社团积极开展活动,形成了争奇斗艳、百花齐放、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广大学生根据兴趣爱好,积极参与社团文化活动,使个人能力和素质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提高。

四、校园文化活动载体育人取得的实效

近年来,我院实施校园文化建设与人才培养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培养和涌现出了一大批思想上进、立志成才的优秀学生,有“中国教育年度新闻人物”的数学系学生,坚持志愿服务的“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的传媒系学生,“发奋苦读,而立之年圆大学梦”的外语系学生,“敢于用生命铸造爱心”的中文系学生,陕西省“十大感动我的人”的历史系学生,“陕西省大学生身边的青春榜样暨青年突击手标兵”的艺术系学生,“果敢正义、见义勇为”的管理系学生,等等。同时,我院学生勤奋学习、积极参与、勇于实践,获取了知识和技能的双丰收。近几年,学院应届毕业生考研上线人数连年成倍增长,在全国、全省文化艺术、科技创新、社会实践、学生社团等活动中学院和学生个人先后荣获国家级奖500余项,省级奖1100余项,获奖的质量和人数呈现出连年增长趋势,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五、校园文化活动载体育人需要进一步做好几项工作

(一)积极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渗透和体现大学精神文化。

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整体面貌、水平、特色、声誉及凝聚力、感召力、发展力和生命力的集中体现。在保证大学的高水准方面,大学精神比任何设施、任何组织都有效。大学精神一旦被大学师生所认同,便拥有强大的影响力和约束力,从而转化为大学师生发展的动力和竞争力。大学精神文化是大学校园文化的核心与精髓,高校的首要任务在于培育和弘扬大学精神文化,形成广大师生的大学文化认同。[7]在校园文化建设与人才培养工作实践探索中,我们感到应积极在各项校园文化活动中体现大学精神文化,使大学精神文化时刻渗透于活动之中,不断强化广大学生对大学精神文化的认同与接受,充分发挥大学精神文化对学生的教育培养和成长发展的促进作用。

(二)努力拓展育人载体,彰显校园特色文化。

特色文化决定着大学人才培养的发展方向,是大学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是大学办学实力和社会声誉的综合体现。校园特色文化是一所高校不同于其他高校的独特之处,是其他同类型、同层次、同地域的大学所难以比拟的,在高校的文化竞争中处于非我莫属的地位。在校园文化建设与人才培养工作实践探索中,高校要努力结合本校和学生实际,积极挖掘和培养校园特色文化,充分发挥校园文化育人载体在学生成长与发展方面的作用和意义,并不断拓展校园文化育人特色载体。实践证明,一所大学拥有这种育人特色载体越多,这所大学的特色文化就越显著、越久远。

(三)发挥教师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的主体和引导作用。

在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中,除了青年大学生之外,另一主体就是教师,校园文化活动能否充分发挥育人功能,关键在教师。[8]一方面,由于当前社会文化对高校校园文化的冲击,一些非主流的负面因素充斥到高校校园文化中,高校要克服部分教师只教书不育人的现状,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在充分体现学生自理、自立和自律的基础上,要采取必要的措施,使教师既成为引导校园文化活动发展方向的航标,又成为指导校园文化活动提高层次的专家。另一方面,目前青年大学生对于校园文化活动的选择更多地出于自己的兴趣、爱好,由于自身阅历的局限,还不能充分地对自己的选择作出客观、正确的价值判断,因此,教师的引导作用就显得十分重要。

(四)不断提高校园文化活动的质量和品位。

校园文化活动能够改进学生的思维模式,丰富思维内容,更重要的是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促使学生加强实践锻炼,成长成才。高校要以与时俱进的思想,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活动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综合效应,不断丰富、创新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不断提高校园文化活动的质量和品位,不断解决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遇到的新问题,增强校园文化育人的实效性,积极为培养人才营造一个良好的精神文化环境。

参考文献:

[1][2][3]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94-196.

[4]韩延明.如何强化大学文化的育人功能[J].教育研究,2009,(4).

[5][8]李冬娜.以第二课堂活动为载体,加强校园文化育人功能[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

[6]朱芳转,王昌民.校园文化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探索[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6).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职学校;校园文化;类型

由于文化概念的宽泛性,人们对校园文化存在着众多不同的理解。一般来说,校园文化的类型,从构成主体形态上进行划分,其要素包括教师文化、学生文化、管理者文化;从构成形态进行划分,其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从构成时间进行划分,其包括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从构成状态进行划分,其包括显性文化和隐形文化;从文化职能形态上进行划分,又包括了决策管理文化、生活娱乐文化和教学学术文化。本文重要从构成形态角度上,对中职学校校园文化进行分析。

一、校园文化中的物质文化

校园物质文化指的是在校师生在校园内从事的教学、学习和日常生活等各项活动时所处的外在环境。即富有文化内涵和意味的校园物质设施。主要包括办公楼、教学楼、宿舍楼、图书馆、实验实训楼等必要的建筑、室内外操场、商业区域、文化娱乐场所、食堂水房等日常生活区域和绿化、健身休闲设施、各种雕塑小品等人文和自然景观。它们既是校园文化活动的物质保障,又在某些层面上影响和制约着校园文化活动的规模和方式。其虽然处于校园文化层次的外端,但是一所中职学校校园的整体布局、建筑结构风格、自然生态环境等物质设施建设,凝聚了学校历史发展进程中的文化思考,直观反映出该校的文化内涵和积淀。是区别其他同类学校的特征之一。良好的校园物质文化能够折射出一所学校独特的气质和风格,包括良好的社会形象。丰富和提升校园文化生活,有利于人才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教学科研活动的有效开展。世界上著名的高等学府都十分看重学校的物质文化建设,期望通过校园建筑风格、生态环境方面的建设体现学校的文化层面。

二、校园文化中的精神文化

校园精神文化指的是在学校发展中逐渐形成的受到全体师生认同并自觉遵守的价值观念、传统风气、梦想追求和行为规范等的总和。它是校园的灵魂和精髓所在,既表现在了学校的学风、教风和校风中,也体现在校园的学术氛围、政治倾向和人文精神当中。它最重要的核心内容是一所学校经过历史沉淀之后所形成的独特的学校精神。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校园文化,但并不是每所学校都能够在逐步的发展过程中形成自己独有的精神文化。学校的精神是学校校园文化的核心,也是学校校园文化的灵魂。它是凝聚了全校师生共同拼搏奋斗的精神动力,是学校后续发展的标杆支撑。其强大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影响着学校的方方面面。其中作为将校园精神文化进行精华凝练的校训,是最能体现学校精神的思想精髓。比如著名的国际高校哈佛大学的“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剑桥大学的“此地乃启蒙之所和智慧之源”;我国最高学府北大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清华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这些校训代表了学校的校园文化和办学理念,是学校在历史文化沉淀中对人文精神的高度凝结。一所学校,如果形成了良性的校园精神文化,就会对在校人员形成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正确引导,渗透到学习和工作的各个方面,深入内心,达到共识,形成正确的习惯和价值理念,并通过其强大的精神力量,影响着后续一代又一代的师生。

三、校园文化中的制度文化

校园制度文化指的是一所大学的内在文化,它包括了学校内的各种规章制度、工作准则和行为规范等。它是师生在交往中缔结的社会关系和用于调控这些关系的规范性体系。1作为以文字形态直观表现出的规章制度及固定体制所体现的学校文化,能确保学校教学和其他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行;严格规范学校主体的行为举止;倡导与学校的理想信念、审美追求和价值观念等一致的学校风气和学习氛围,是精神文化在学校管理和制度规定上的外化表现。优良的校园文化观念和精神积淀只有通过相应的制度及规范化的机制进行外化体现,才能将其精神精髓转化为客观的实质性文化内容,助推学校校园文化的发展和进步。现今,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要求学校相应的文化能够与之相适应,因此,各方面的发展过程中的浪潮和新的理念会不断地冲击和影响学校师生的思想价值观念。这就要求学校的各项管理规定和规章制度要紧随时代前进的步伐,时刻保持校园精神文化的有效传递和校园文化创新活动的落实。

四、校园文化中的行为文化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一校多区;东莞理工学院;校园文化;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16-04-20

当前,大学一校多区现象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中一个普遍的事实,高校纷纷在异地增设新(分)校区,形成了一校多区的办学格局,如何在一校多区管理模式下做好校园文化构建已经成为高校管理者要面对的现实和艰难的课题。社会需要文化,校园也不例外。校园文化作为大学历史传统沉淀和文化底蕴积累的精神体系,体现大学的独特的思想内涵和文化气质,有其特有的精神价值和文化氛围,它使校园内的师生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等方面对既定文化产生认同,从而实现对人的精神、心灵、性格的塑造,达到教育人的目的。

当前,一校多区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各校区校园文化总体上存在缺乏长远规划、缺乏系统性、缺乏核心价值、基础薄弱、管理困难等问题,导致学校频繁变换管理模式、教育方式,而身处不同校区的学生在不同阶段则要不断地调整自己去适应当下的校园文化,这大大削弱了校园文化在实现一校多区大学培养目标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而新(分)校区校园文化氛围的缺乏已成为学校管理的突出问题。

一、一校多区管理模式下校园文化构建存在的难题

1.校园文化构建缺乏系统性、缺乏长远规划

“一个大学”的理念是多校区校园文化构建的基础,很多高校在一校多区管理模式下,往往忽视校区文化的系统规划,未及时对校园文化进行重组和融 合,出现重主(原)校区文化、轻新(分)校区文化现象。比如,东莞理工学院校部机关留在松山湖校区,莞城校区被定位为分校区,只设立相对比较简单的管理架构(莞城校区管委会),对大一年级的学生开展教育管理工作。这一方面使得莞城校区有非主体化的倾向,极易受当地外部环境的影响,发展出多个异于原校园文化的组织文化,减弱了大学整体的文化特征,减弱原有校园文化的影响力和教育作用;另一方面,原校区的校园文化没有得到有效、完整的利用和传承,导致校园文化辐射力大大减弱,而新(分)校区则从一穷二白开始摸索,有些措施缺乏长远规划。

2.新老校区的地域间隔容易阻碍学校文化的融合

一方面,新(分)校区学生缺少历史文化积淀,缺乏人文思想的熏陶。如东莞理工学院莞城校区距离松山湖主校区有几十公里,大部分教师居住在松山湖校区,而莞城校区党政管理人员少,师生员工少,基础设施少。教师上完课就离开课堂赶班车,学生与教职工之间缺少充分的交流与联系,很多专业教师,只能在短短的45分钟课堂上进行传道授业,没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对学生进行人文思想的熏陶。

另一方面,新(分)校区缺乏文化归属感。由于校区地域间隔、校园文化的交流不够充分、信息沟通滞后等多方面原因,多校区大学面临一个非常重大而又不易解决的融合问题,特别是校园文化的融合,校园文化没有融合,当然也就没有文化归属感。具体表现在新(分)校区的学生对主校区认同度不高,各个年级间的传承出现断裂等。

3.新(分)校区校园文化构建缺乏核心价值

有些高校新(分)校区的校园文化明显缺乏核心价值,或者价值定位不清。一方面,有些学校虽然建得很漂亮, 甚至说得上是大气豪华,但漂亮的物质设施仅仅体现了一种表面的华美或者昂贵的造价,其实严重缺乏或忽视校园文化的核心价值,对校园文化的理解只停留在校园环境的建设上,只局限在大楼的建设上,而没能全面地阐释校园文化的深刻内涵。因而,确立校园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则更为重要。另一方面,有些校区(比如东莞理工学院莞城校区)靠近繁华的市中心,商业气息浓厚,各种思潮、商业行为对校园师生形成诱惑,甚至冲击,而原校区的校园文化缺乏辐射力,导致新(分)校园文化的核心价值模糊不清,没能构筑起具有自己“灵魂”的校园文化,缺乏特色,容易随波逐流。

4.新(分)校区校园文化建设基础薄弱、管理困难

对于大学来讲,校园文化的形成往往需要几代人的苦心经营,因此,在新建多校区高校中普遍存在基础薄弱、管理困难的问题。从物质基础角度看, 新校区普遍存在办学资源不足、办学成本高等突出问题。如,东莞理工学院莞城校区图书资源短缺、实验室数量不够、实践教育基地缺乏等,办学资源的短缺对开展校园文化活动造成不小的障碍,再加上新校区缺乏传统的校园氛围的熏陶,更加大了新校区校园文化构建的难度。同时,由于新(分)校区的校园文化没有得到应有的构建,因此产生的多头指挥、朝令夕改等乱象将给新(分)校区校园文化的管理带来困难。

二、一校多区管理模式下校园文化构建的分析与对策

1.长远考虑,系统地、科学地规划新(分)校园文化体系

统一的、系统的校园文化对培养各校区师生的组织认同感、确立共同的组织发展目标和凝聚多校区大学全体师生的思想、行为和意志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目前很多一校多区的校园文化在客观上存在着“散”“全”“杂”的情况,多校区办学必须统筹考虑,立足长远发展,系统部署,用文化的手段、文化的功能、文化的力量去促进学校各个校区整体素质、管理水平的提高。

(1)全局规划,明确校园文化的核心价值。要加强多校区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更重要的是各级领导必须充分重视校园文化对多校区大学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认识到位,组织到位,措施到位,舍得投入,加强对多校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宏观战略研究,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多校区大学发展的总体规划,使校园文化建设能够真正成为一校多区大学办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为了确保校园文化的统一性和传承性,体校大学独特的价值取向,必须在一校多区校园文化建设之初就首先明确学校校园文化的核心价值,找到主方向、确立主心骨,才能实现构建优良的校园文化的大局。如东莞理工学院的校训――“学而知不足”不能只雕刻在碑石上,而应该有意识利用不同的教育平台(网络)、活动形式在各个校区进行系统的意义讨论和体验学习,使得这个体现校园文化核心价值的校训能够得到广泛宣传,深入人心。

(2)科学整合、优化利用教育资源。校园文化建设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有机统一。学校应统筹兼顾,充分整合多校区软硬件资源,努力实现校园文化的融合、传承,体现同是一所高校的共性特征。各校区人财物资源的配置,都必须从有利于全校整体发展、有利于提高整体效益、有利于绝大多数师生利益出发,统一协调,统一规划。如东莞理工学院在硬件上两个校区环境不同,条件不同,资源分布也不平衡,因此,学校应统筹规划,使得学生在大学的四年里能够分阶段地、有效地利用学校的硬件资源;在软件上,应打造多校区网络共享平台,在所有校区充分共享品牌活动(如挑战杯竞赛作品)、精品课程等教育资源,使之扩大影响范围,提高教育效用,营造统一的、融洽的校园氛围,实现校区文化的共融。

(3)发挥网络作用,减少因地域间隔所造成的学校文化断裂。当前,信息网络技术的高效应用在多校区管理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新兴媒体,它作为大学生青睐的对象,是大学生生活的一部分。把新兴媒体作为构建校园文化的新阵地、新渠道、新形式和新载体,可以突破时空限制,使各校区信息互动,资源共享,实现校区间文化交融,并在一定程度上节省管理成本。比如,东莞理工学院可以建立两校区共用的办公平台,开拓学生活动网络平台等。可以由学校统一打造网络平台――“东莞理工学院名师大课堂”,在这个网络平台上发表教学内容和探索性文章,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想认识,及时了解学生的反馈意见。教师还可以利用微博的形式努力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地对人文知识和意识进行探讨。这些举措都能对多校区的校园文化构建起到很大的作用。

2.统筹发展,实现校园文化的有效传承和创新

校园文化建设是传承和创新的累积,既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又要发挥校区特色,取长补短,去伪存真。对于新(分)校区而言,应坚持统一性和创新性的结合,要对校园文化构建方案的指导思想、建设目标、主要内容、基本要求、工作任务、主要措施进行认真探索,建立一套能够兼顾新老校区的生源素质、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实施方案,实现校园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一方面,要传承与发扬学校独有的大学精神,比如校训、校风、道德规范等。在开展学生活动时或重大场合应注重对主校区校训、规章制度的宣传,使用规范的、富有学校特色的各类标识,不失时机地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学校的文化标识。

另一方面,创新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永恒主题,要紧跟时代潮流,与时俱进,在继承中求发展、谋创新,形成具有自我灵魂的校园文化特色,升华学校精神。比如,可以把校园中发生的某些事戏剧化和形象化,来生动地宣传和体现学校的价值观,使学生通过这些生动活泼的活动来领会校园文化的内涵,使校园文化寓教于乐。东莞理工学院莞城校区靠近繁华的市区,有足够的便利条件与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共同开展各种形式丰富、生动有趣的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可以利用这一优势让社会实践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的品牌效应注入到校园文化中,形成特色。

3.注入基层元素,发挥师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校园文化构建是教师和学生等基层个体长期互动的结果。师生个体的精神面貌、特质、素养和对校园文化的行为努力都将影响校园文化的构建。一方面,学校的校园文化主要是由教师创造和营造的,要不断强化教师培育校园文化的自觉意识和责任意识,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价值观和人才观,严谨治学,爱岗敬业,以身立教,以德育人,形成优良的教风,为培育优良的校园文化奠定坚实的基础,才能使学生感受到厚重的大学精神,这一点对东莞理工学院这样的地方性高校尤其重要。另一方面,学生是校园文化构建的参与者,特别是学生干部,他们通过充满生机的行动和丰富的活动平台,将在校园文化构建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一定要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在多校区校园文化构建中发挥强大作用。

参考文献:

[1]刘伟利.多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路与对策[J].人民论坛,2010(17).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范文第4篇

校园文化活动是学生干部能力培养的重要平台

学生干部是学生中的特殊群体,既是广大学生学习的榜样,又是学校管理和服务学生的得力助手。无论是在学习、生活上,还是在学校具体工作的开展上,学生干部都发挥着引导和表率作用,是大学生的核心群体。因此,学生干部队伍建设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有效地培养和提升学生干部的工作能力,对于推动学校各项措施的落实,促进学生整体工作的进步,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里的意思是说,正确认识的形成离不开社会实践。其实,学生干部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也离不开社会实践。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就校内而言,多姿多彩、精彩纷呈的校园文化活动,无疑是他们最大的实践平台。如宣传部、团委、学生会等策划的一些校级品牌性文化活动,还有各院系举办的院级学生活动。活动主题也是丰富多样的,各有特色,如文化、健康、环保、女性、摄影、舞蹈等;活动形式也不拘一格,如讲座、竞赛、文艺活动以及社会实践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需要大学生的积极参与,更需要精心策划、组织和引导。而作为辅导员的助手、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纽带,学生干部无疑是举办这些活动的主体,他们既是活动的策划者和组织者,又是这些活动的实施者和服务者。从这个角度来说,校园文化活动就是学生干部能力培养、提升的最重要平台。

管理学把“领导”定义为“在一定条件下通过指导、沟通、激励与奖惩等手段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对组织内群体或个体实行影响的行为过程”。作为广大学生的引导者,学生干部应该具备的最重要的能力就是拥有影响他人的力量,使普通学生愿意追随他。学生干部在活动中的领导力,除了来自于辅导员的授权,更多则是源于其自身在学生中的认可度和威望。而这种认可和威望必须通过学习上的严格要求,以及生活上的率先垂范逐步建立。优秀的学生干部在活动举办过程中,不辞劳苦、乐于奉献,不仅能够激起学生的热情和斗志,而且能够树立自己在学生中的认可度、美誉度和影响力。

校园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干部的团队合作能力

一场成功的校园文化活动的举办凝结着各方的积极努力,有辅导员的付出、学生的参与以及社会与媒体的支持,在各方共同努力的过程中,作为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和执行者,学生干部必须随时与辅导员、学生等进行充分沟通,一场活动的领导、指挥、协调有赖于有效沟通来实现。例如:就活动举办的要求、目的与辅导员沟通,就活动举办的形式和内容与学生交流,就活动举办的品牌支持与商家进行协商,就活动的宣传形象与媒体进行商讨。但是在校园活动中,由于个体角色、责任、认识、利益的差异性、多样化,顺畅有效的沟通往往不易实现。而校园活动则促使学生干部学习如何将信息迅速传达给对方,还必须根据沟通对象和沟通目的学习采用多种沟通形式,如面谈、电话、QQ、飞信等。同时,要学会由上到下、由下到上与组织内外部的沟通等不同的沟通技巧和重点,学习掌握及时、适量、灵活、有效等沟通原则,不断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

团队是21世纪组织形式的创新,是最具创造力和活力的一种组织形式。团队的特点在于由不同特长的人集合组成,必须相互配合才能共同完成工作任务。管理学把“团队”定义为“由数个技能互补的成员组成的人群结构,团队的成员致力于共同的宗旨、绩效目标和通用方法,并且共同承担责任”。具备团队合作能力,无疑是学生干部应该具备的首要素质。而校园活动的实践,则是学生干部团队合作能力培养的沃土。因为每场活动的举办都不是哪一个学生干部单独完成的,而是整个学生干部团队在发挥作用。大到一场精彩演出,小到一场主题班会,都包括了主题确定、策划撰写、场地申请、会场布置、主持人串词,甚至还有多媒体制作、音响租赁、嘉宾邀请等各个环节。每一个学生干部都只能具体负责自己擅长的一个或几个方面,因此要保证活动的整体衔接与统一、各环节的协调与配合以及对重要细节的妥善处理,整个团队必须通过多次协商、讨论甚至争论达成共识,从而确定活动的整体实施方案。在实施的过程中,更需要全体成员的密切合作、团结互助,为活动的共同目标积极努力,形成强大的凝聚力。这个过程也是共同学习、取长补短、相互帮助的过程,在增进了解、提高团队成员个人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合作精神、情感认同和良好的人际关系。笔者在长期的学生工作实践中发现,新的学生干部团体在共同举办三次以上的校园活动以后,经过有效地磨合沟通,他们之间基本上会达成一定程度的默契,形成良好的合作氛围,团体工作效率也会相应提高。

高素质的学生干部队伍是校园活动顺利开展的保证

校园活动的开展为学生干部的成长成才和能力锻炼提供了舞台,同时,学生干部素质的提高又为校园活动的成功举办提供了坚实基础。一支高效运转的学生干部团队不仅可以提高校园活动的举办效率,而且可以大幅度提升校园活动的品位和影响力。

多姿多彩的校园活动是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高质量的学生活动有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校园文化建设。一次好的活动的关键在于创意,好的创意会激发好的内容、好的形式,进而提升校园活动的品位。而优秀创意的来源是人的思想,是灵感与经验结合的产物。而广大学生干部拥有丰富的活动创办经验,了解大学生的文化需求和兴趣爱好,同时又勇于思考、善于思考,能够将国家和学校倡导的文化活动与学生的兴趣点结合起来,提出新颖、独特的活动创意。例如:河南大学法学院在举办元旦晚会时,正值期末考试临近,学校和学院都在宣传诚信考试的问题,学生干部在编排晚会节目时集思广益、大胆设想,特意创作了一个“反对考试作弊”的幽默视频,截取很多电影中的场景,再配上有关考试的音频,一方面反映了学生们准备考试的辛苦,另一方面号召大家考出自己的真实水平和成绩。视频中生动的场景和对话引起了学生的共鸣,使大家在愉快中认可了诚信考试,收到了良好效果。

高素质的学生干部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使校园活动更富创造性和趣味性,提高校园活动品位,凝聚和激励广大师生,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促进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健康发展。

笔者曾做过一个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业余时间的50%以上都用在了网络上。作为“90后”大学生,他们从小与电子科技的发展一起成长,对网络的依赖程度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而在现实中,还存在着为活动而办活动的情况,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却得不到应有的效果。因此,活动组织策划者能力的高低决定着活动的开放性和吸引力如何。学生干部是校园文化活动最积极的策划者、组织者和执行者,优秀的学生干部能够充分了解大学生的需求,准确把握活动项目的主次安排、时间设置、前后期的宣传反馈,同时能够控制经费的合理投入,使活动更具开放性和吸引力,吸引大学生踊跃参与,使学校的培养理念和管理制度融入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来,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从而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亲和力,维持良好的校园秩序。

学生干部能力的提升与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是双向互动的

优秀的学生干部是一面旗帜,不仅具有很强的感召力、向心力和影响力,而且在学生活动中能够利用人格魅力和工作能力将其他同学凝聚在学生活动中,提升校园活动的影响力。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持续、长期的过程,仅仅一次或者数次活动并不能形成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应该具备创造性和趣味性,同时也应该具备科学性和系统性。例如:可以针对学生在大学四年不同阶段的需求,策划不同的活动。大一的学生刚进校门,对大学生活充满期待和激情,此时一些群众性、参与性和娱乐性的活动容易受到学生的欢迎;大二、大三的学生功课日益紧张,专业学习也日渐深入,此时可以举办一些讲座、辩论赛、征文比赛等与学习有关的活动;大四的学生开始找工作,可以举办一些职场培训以及创业类的活动,让学生在不同的阶段能力得到不同的提升。而在这些活动的举办过程中,发现大学生的问题和需求是关键,这就必须依靠学生干部的力量。

学生干部是大学生的一部分,最了解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情况,能够把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给辅导员,从而有规划、有步骤地策划出涵盖学生学习、生活、就业等各个方面的活动体系。优秀的学生干部是活动策划的智囊团,可以在活动前期进行调研,将学校硬性的规章制度融入学生的意愿,以生动有趣的形式表现出来,为学生营造一个活跃、向上、丰富的文化氛围,引导学生正确地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建立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的课堂。

综上所述,学生干部能力的提升和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是互动的:后者是前者的载体,前者是后者的保证。要做好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工作,必须抓好高校校园文化活动这一平台,既通过活动有效地提升学生干部的能力,又通过学生干部活动能力的提升更好地促进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范文第5篇

一、规范学校管理,提升学校品位

为提高办学水平,提升学校品位。一年来,中心校认真贯彻教育部共建和谐校园的精神,依照市教育局创建“文明校园”的文件要求,进一步规范学校管理,扎实开展创建工作。

1、规范制度管理。按照市局印发的各项岗位工作制度,结合实际,中心校出台了具体实施方案,要求各学校从尊重师生的正常感情和需要,培植师生善良的品行和优秀习性的角度来规范管理,使制度管理与人性化管理最佳结合,坚决抛弃了只要规章制度而忽视人性,或者只误人性而蔑视制度的粗放管理,各学校充分发挥教代会的作用,各项制度经教代会通过后严格落实,使各项规章制度在人性化,民主化的管理过程中成为学校管理的亮点和支柱,成为调动师生奋发向上有做有为的动力和活力,成为促进学校和谐发展的助推剂。

2、规范班级管理。班级管理是促进良好校风、学风形成的关键,中心校从规范班主任队伍的管理,提高班主任队伍的素质入手,建立班主任档案资料库,每学年认真开展优秀班主任、先进班集体的评选活动,举行优秀班主任工作交流会,各学校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班级竞赛活动,探索班级管理过程中了的经验和做法,全镇班主任队伍的素质和班级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3、从细节入手,规范学生管理。管理的细节决定管理成绩,我们从基础文明入手,实施以德养身工程,结合“文明校园”、“平安校园”、“和谐校园”创建,开展文明礼仪、文明举止、文明教师、文明宿舍等教育活动。了解学生,关爱学生,帮助学生成长,指导学生成才。从生活实际入手,实施活动育人工程,开展诚信人生、崇尚科学,珍惜生命活动。开展读书比赛,演讲比赛,感受亲情,学会沟通,引导广大学生孝敬父母,尊敬老师,自立自强,奉献社会,关心他人,逐渐使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4、保持校园文化建设的先进性。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的内涵,是学校的品味,我们专门下发了关于诸葛镇加强中心校建设的意见,对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要求各学校立足实际,突出特色,学校要丰富校风、教风、学风等理性文化内涵,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和艺术教育活动,培育学校精神,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

四是规范教师考核,推崇情感激励。经过近年的摸索,我镇对学校、教师、班级实行全面的量化考核,学校考核由中心校实施,教师、班级考核由学校实施,每学期的各项考核经出示,教师签字后上报中心校,每年评选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都依据教师、班级量化考核结果依次择优推荐,充分发挥了考核在管理中的导向作用。

通过规范学校管理,调动学校管理人员,教师及学生的积极性,学校建立健全了各项制度,进一步明确了全面育人的办学思想,使全镇中小学面貌都焕然一新,提高了教育教学管理水平,提升了学校品味,校长的素质得到了考验,教师水平得到了提高,学生得到了实惠,羸得家长及社会各界的好评。

二、规范队伍管理,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

1、规范校长队伍管理,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对校长队伍的管理。首先,我们坚持按照“公开招聘、公平竞争、择优聘任、严格考核、任期管理”的原则,认真做好中小学校长的选拔任用,确保先用一个好校长;其次,给校长授权压担子,确保校长有职有权,有权有责,有思想、有主见,因地制宜地创新开展学校工作;第三,坚持做好校长任期培训,创造条件,鼓励支持校长参加不同层次的岗位培训,安排校长外出参加不同层次的学校管理,理论研修培训学习班,定期在本镇内组织“校长论坛”,不断开阔校长的视野,更新校长的思想,提高校长科学治校的本领和水平。第四,抓好班子建设,增强学校管理,健全各种组织机构的凝聚力。

明确岗位职责,狠抓班子作风建设,各学校对班子成员严格工作目标管理,确保把各校班子打造成团结的班子,有正气的班子,干好事,干实事的好班子。第五,对校长落实任期工作目标责任制,实施岗位目标考评制,每项工作目标明确,责任清楚,对每项工作的落实效果与校长的任职考评,年度考核,晋级评先挂钩,权责相连。目前,全镇中小学校长正以自身的模范行为在本职岗位上引领着诸葛教育的发展,特别是一中校长在管理中积极探索,营造宽松、和谐、民主、向上的人文环境,在具体工作中,让师生有归属感和成就感,创建和谐校园初见成效。二中校长按照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师生发展的一系列规章制度,有科学的管理制度规范教育教学行为,学校重现良好的发展势头。